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范文
時間:2024-01-29 18:0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數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只會存放在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很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管理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破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數字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一、常規博物館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項非常繁瑣復雜的工作,其內容可分為實物管理和資料管理兩部分。實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經歷的從征集入館到鑒選、登記、分類、拍照、清洗、消毒、修復、保養、入庫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實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狀,盡可能地減少對藏品的自然或人為損壞,使其得以長久保存。藏品資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記錄資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館藏文物的收入憑證、編目卡、文物總賬、分類賬、圖像資料、鑒定資料、相關論著、調用記錄等。許多博物館的藏品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是分開管理的,給查找和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況且,手工妙寫難免出現筆誤疏漏.形成數據或信息的誤差,一點誤差更會增加查詢、核實的難度。對于館藏數量在萬件以上的博物館來說,要在成千上萬的藏品中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難度是很大。所以,傳統的藏品管理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約著博物館業務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響著博物館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發展。
二、藏品數字化所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許多博物館已經開展了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建設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檢索系統。但由于我國博物館屬于文化教育、宣傳、非贏利的事業單位,所以,其財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館已有的藏品數據庫大多規模小,建設速度緩慢,難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館發展之規模效應。同時,我國博物館行業尚缺乏全面、系統的藏品信息管理標準,各博物館往往根據本館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藏品信息管理規定,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由于各博物館藏品種類及管理狀況不同;導致所建立的藏品數據庫標準大都不統一。雖然各個系統的針對性較強,但適用范圍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從而造成博物館存在著數據庫影響力小、覆蓋面小、藏品信息資源共享性差的現狀。隨著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設工作標準不一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文物藏品的利用與開發,成為藏品信息資源共享的重大障礙。所以,如何解決藏品信息采集的標準化問題成為藏品數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三、數字化技術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實施博物館文物藏品信息數字化管理,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是解決文物宣傳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間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寬藏品資源信息的途徑,是進一步提升文物庫房內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發揮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會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二是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三是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四是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放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統。對文物庫房、展廳進行實時監控,將人防和技防結合起來,對于保證文物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藏品數字化管理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博物館應充分認識到藏品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趨勢,要根據信息化建設目標和博物館的實際,制定統一的數字化建設規劃和框架。在有限的條件下,統籌利用單位已有資源,包括硬件資源、信息資源和人才資源,加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化建設的投入,以藏品數字化管理工作促進博物館各項工作的開展。參與藏品數字化建設工作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在―個較高的起點上,充分發揮效能,推動博物館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實現文物信息資源共享這一宏偉目標。
參考文件: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篇2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還存在著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還較低。博物館對藏品負有科學管理、科學保護、整理研究、公開展出和提供使用(對社會主要是提供藏品資料、研究成果)的責任。博物館要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不斷發展壯大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筆者認為就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根據自身特點實行管理創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堅持規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館的主要活動是藏品的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務。其中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來源。藏品來源的信息資料應該盡量詳細。
2.移交入館。填寫文物移交清單,附詳細的背景資料,清單只要記載這些文物的不可變特征即可。
3.館內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驟: (1)分類。根據博物館現行采用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2)定名鑒定。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和現行定名方法給文物定名,對文物進行鑒定并填寫鑒定意見表。(3)技術處理及實測。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如除塵除垢、防銹、薰蒸、簡易修復等。同時對文物進行實測,記錄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殘情況等。(4)記錄圖像資料。可采用拍照、攝像、繪圖等。 (5)填制入庫憑證。前階段工作所取得的資料應充分進入入庫憑證中成為其若干要素。(6)數據處理。在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博物館,應將前階段工作的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處理,自動生成總登記賬、分類賬、卡片、文字、圖像檔案及各種報表;未建該系統的應將這些資料之一份提供建立總登記賬和有關藏品檔案。
4.入庫。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核查清點,正式辦理入庫手續。
5.庫內整理。編制藏品分類賬和卡片、整理資料建立藏品檔案、設計制作藏品包裝、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編制修復年度計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信息、對藏品進行研究等,同時應即時將有關信息交計算機中心錄入藏品管理數據庫,以便處理、保存。 有規矩則成方圓,對事物只要依據一定規則辦理都會提高效率,變難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動態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僅會存在于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保管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損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動態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1.必須制定一個嚴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這個制度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審批手續、藏品提用憑證的填寫要求、發現問題后的應對辦法等。這些細碎但卻具有實效的條例是藏品在進出庫房的動態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確藏品在博物館中只有一個進出關口。所有相關事宜都應集中在保管部門由專人辦理。
3.嚴格辦理、填寫相關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稱、總登記號、完殘情況等,相關領導和經手的工作人員要分別簽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應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
4.各種進出憑證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進出藏品都有賬可查,有理可據。
5.藏品進出庫房是為了使用,做好動態藏品的年終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出各類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藏品為社會文化事業服務。 通過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動態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數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衡量博物館的主要標志變成以宜教服務和對社會的影響來衡量。藏品的數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館這些功用大大增強。
1.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
3.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
4.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防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體系。可以將博物館的信息資源連接到Internet網上,建成數字博物館。藏品實現數字化管理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博物館藏品實物庫房管理的需要,還可以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盡的資源。
博物館發揮著保護和展示文化與自然遺產,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現已成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從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動態化和數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勢下推動整個博物館事業的大發展。才能把我國每一座博物館都建設成為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課堂,都建設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的堅強陣地。
參考文獻:
[1]《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總則,第三條.
[3] 陶潔,李春曉.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論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篇3
關鍵詞:博物館 信息化 虛擬博物館
一、引言
信息時代的來臨催生新的博物館運營環境,深刻改變著博物館內部管理構成以及受眾的響應視角。信息技術以其高度的創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廣泛的滲透性、普遍的帶動性為博物館事業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間。博物館人當以此為契機,順應時代潮流,以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為依托,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文物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職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館社會化的內涵與外延,在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范圍、更深的程度上滿足公眾對高端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實體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二是虛擬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
二、實體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
1、博物館信息網絡平臺建設
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通用網絡平臺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藏品數據庫建設、網站建設及其他各項信息化建設項目,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安全的網絡平臺。網絡平臺分為硬件網絡平臺與軟件網絡平臺兩大部分。硬件網絡平臺是一個物理性的載體,是由網絡服務器、交換設備安全設備、存儲設備以及通訊線路等組建的有形實體。打造硬件網絡平臺方面要結合本博物館實際情況,進行網絡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學規范網絡環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網絡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數據服務器和網絡安全設備。構建在硬件網絡平臺之上的軟件網絡平臺則是實現網絡管理功能、數據庫建設及其他信息化建設所需管理軟件的綜合體。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軟件,不僅是一種管理模式,更是一種管理思想和理念。我們要從自身需要出發,結合國家文物信息化建設規范、標準,構筑一個最利于專業工作開展,最適合博物館工作特點的專業管理軟件。
2、博物館辦公自動化(OA)系統建設
辦公自動化(OA)系統是以網絡化協同辦公滿足博物館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高效率處理日常事務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發送、個人辦公、郵件服務、議題討論、決策支持、管理監督等功能,有效地協助博物館完成各項任務。最大限度地實現單位信息資源的共享。它的有效運作將增強員工協同工作的能力,強化領導的監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無形資產,實現公文流轉、審核、簽批等行政事務的自動處理,進而促進管理的電子化、規范化,完美化。辦公自動化(OA)系統所搭建的辦公平臺,易用、實用、好用。它的啟用將進一步規范、完善、簡化辦公審批流程,從而解決公文的交換、傳輸、審批。它的廣泛推行將真正實現信息溝通的透明化管理,確保公務信息交流渠道的暢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諧化。
3、博物館藏品數據庫建設
博物館藏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博物館陳列宣傳、科學研究等各項業務的物質基礎,對人類社會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對館藏品進行保藏、保護和整理研究,它分為實物管理和資料管理。傳統的博物館藏品資料管理工作曾經是一項非常繁瑣復雜的純手工工作。這些純手工制作的原始資料浩如煙海,給文物藏品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怎樣科學高效的管理博物館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資源、利用文物資源,發揮其獨特的社會效益成為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課題。現代化的博物館藏品數據庫不僅實現了博物館藏品管理工具與手段的升級換代,而且引發了博物館藏品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變革。藏品的數字化管理就是將蘊涵在藏品內部的各種信息通過以文字、符號、圖象等形式,記錄、描述、復制、加工于其他載體,并為人所利用,它以擁有海量的,經過加工后的數字化信息為后盾。它的標的包括與本館屬性相關的器物、標本及文件等各類信息,通過高分辨率掃描、數字化拍攝、3D模型虛擬制作甚至三維掃描等技術將上述信息以數據庫或資源中心的形式并儲存。這種方式具有節省空間、不易損壞以及方便傳輸等優點,確保了數字數據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館藏品數據庫建立后,我們就可以通過數據庫內的文物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文物(數據庫建設文物的圖片要求從上、下、左、右、內、外等不同角度對文物進行拍攝)。這樣網絡將替代傳統模式成為主要的傳輸平臺,進而實現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動。數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將可以同時進行多向傳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計算機方便地調用藏品信息,查閱、瀏覽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聯網上也可將博物館的文物藏品資料數據庫與網站管理平臺連接,為網上提供可動態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得到共享。
4、圖書資料信息化
文物圖書資料資料主要為文物學術研究和博物館各項工作提供服務,為文物研究員和廣大文博愛好者提供藏書閱覽,并在一定范圍內有條件地向社會開放。文物圖書資料信息化后將打破傳統借閱方式的時空限制,利用科學的手段對所有圖書進行采購、編目、檢索、流通,加大圖書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屆時讀者只要申請登陸帳號,就可足不出戶地享受到檢索快捷、借閱便利的電子圖書遠程借閱服務。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資源,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它的建立為從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知識量豐富、接收途徑最方便、最快捷的學習科研平臺。
5、博物館網站建設
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學習方式等,也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博物館應充分發揮現代傳播網絡的巨大作用, 藉以網絡的特點,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底蘊。通過網上文物、博物館知識、展覽資訊、本地區歷史文化介紹及網上辦展的形式擴大傳播的輻射范圍,使博物館能夠跨地域、跨時空發揮更大作用。廣大市民可以利用網上博物院,來構建遠距離終生學習的平臺,向人們宣播科學知識,進行科學教育,縮小科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來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意識。真正的做到讓博物院走進千家萬戶。
博物館網站作為文化行業性網站還應別于其他商業性、一般事業性網站,應定位于公益性、行業性、服務性。即服務市民,方便用戶,實現公眾效益最大化。它應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悅、及啟發性的博物館資訊服務。網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館現有的軟硬件資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資源優勢構建最快捷方便的門戶網站,確保博物館文物及展覽信息的完整、準確和即時,在這些整體結構和內容之外,還可安排符合表達主題的元素和場景,輔以動畫、游戲和3D互動,寓教于樂,讓用戶在娛樂中學習知識,感受文化氛圍。另外我們也可通過互聯網進行電子商務運作,將博物館有特色的經營商品制作成網頁發送到互聯網上,加大博物館第三產業資源的開發。
6、博物館陳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館可以開發多媒體導覽系統,采用移動導覽設備、數字投影、多媒體觸摸屏等簡捷、方便的方式,向現場觀眾展示信息。多媒體技術是當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等重點對象)所接受的傳播方式。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新鮮、現代的特點,給參觀者帶來具有強大沖擊力的視聽體驗,從整體上提高了展覽的時代感和感染力。這一技術的廣泛采用將對文博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衛監控系統。
博物館安全保衛中可廣泛運用先進的防護技術,當盜警和火警發生時,系統會自動關閉相應的門,開啟周邊的燈光,記錄現場狀況并通知保衛人員。
三、虛擬博物館
博物館是用實物展示歷史的場所。虛擬博物館是實體博物館的延伸和補充,它采用數字模擬物品及真實場景的三維模型展示歷史,是傳統的考古技術與先進的計算機虛擬技術的結合。在虛擬博物館里,人們不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維模型,還可以在虛擬世界環境中進行觀賞。虛擬博物館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館展示的空間和手段,其經營方式也跟著呈現不同的展示方法與面貌,這也是傳統博物館受限于時空因素所無法達到的。1995年,盧浮宮向大眾開放了官方網站,它是第一個把藏品從展廳搬到網絡上的博物館,五年后,盧浮宮官網提供了多種語言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最完備教育功能的虛擬博物館,這也是盧浮宮網站點擊率直線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虛擬展館的建立讓博物館文化被更多的人學習和探索,吸引他們去實體博物館體驗參觀。
利用網絡技術構筑虛擬博物館將最大限度的呈現、拓展實體博物館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滿足參觀者多層次多方位觀賞館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讓參觀者身臨其境,與文物親密接觸。另外我們還可提供多元化服務空間,增強其內容的豐富性、參與性、互動性從而賦予虛擬博物館更強大的功能。如建立動漫與實物相結合的零距離觀眾互動平臺。讓觀眾以在線互動的方式體驗 “暢游尋覓,身臨其境” 的亦真亦幻的虛擬世界。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引領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推動著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源融合與共享。它的廣泛應用將深刻改變博物館的服務方式和發展方向。博物館信息化工作任重道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博物館人應進一步順應信息化的潮流,從內部管理到外部展覽,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全方位的改變,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進的科技管理完美結合,從而實現博物館全方位傳承文明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
2.李洪光.《對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博物館研究,2007年03期
篇4
一、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要求
據統計,我國現有博物館總數達2300多個,館藏文物超過2000萬件,每年舉辦展覽近萬次。但是,從我國眾多的人口基數來看,這一數量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利用互聯網建設數字化博物館可以有效緩解參展壓力,使大眾享受到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所謂數字化博物館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博物館藏品的相關資料信息進行全方位采集、存儲,并通過網上展廳、文物信息查詢、網上商店、視頻播放等多種方式為公眾提供服務。建設數字化博物館,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內容豐富的數字化館藏藏品,查閱相關文物信息,了解展覽動態;還可以連接內部局域網、接入互聯網,借助多媒體電子閱覽終端,實現人機交互;同時還可以進行藏品信息管理,形成藏品的“生命檔案”。
(一)立足于實際發展
將數字化應用在博物館建設中,對博物館日常管理與工作開展具有重要影響。不過,數字化建設階段構建資源中心應結合博物館實際經營與特點展開。由于各區域博物館各有特色,在藏品內容上更是不盡相同。因此,在館藏數據庫建設上也要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在數字化建設中要有目標、有特點地建立資源中心。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最為關鍵的是構建文件目錄,這也是數字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二)確定數字化內容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需要確定數字化內容,進而有目標、有目的地開展。目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個環節。第一,文物數字信息采集,應對文物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并結合實際特征進行類別劃分,便于文物數字化信息搜集、編碼、錄入,進而在系統中將不同文物的數字化信息展現出來。信息搜集包括平面文物圖像搜集和實體文物信息搜集。第二,對搜集的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與使用。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將其錄入數字化系統中。同時,展開信息管理進而達到資源分享。這樣一來,便能把信息應用于文物保護、文化溝通方面。
(三)建立系統的考古信息數據庫
博物館數字建設應做好文物數字化信息搜集與整合。在具體工作開展時,相關人員應充分認識文物特征及其考古過程,這不僅對信息保存具有重要影響,還可優化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文物搜集與考古時,若數字化資料與工具不完善,會直接影響文物建設與保護,降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因此,數字化建設中應制定可行性方法,做好考古資料保存工作,建立管理系統。
(四)關聯文物展示網站
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建設時,應將博物館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并為人們提供多個欣賞渠道。還需要注意文物展示平臺的設計,進而凸顯博物館數字建設的深厚底蘊。第一,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建設,能夠通過數字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特色場館,通過影音、圖像、聲音等功能融合,讓人們全方位、多視角地了解文物內涵與信息。第二,構建館內文物信息搜集網站。網站建設要綜合檔案館特色與特征,將館內文物實時傳輸至網絡中。這樣一來,便于征集公眾意見,加強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服務認知。
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的文物管理
伴隨著數字信息的建設,博物館文物管理也有了明顯變化,它打破了傳統單一的管理形式,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效果。如此,可以避免文物受損,便于文物保護和修復,促進文物信息資源分享和溝通,為文物深入研究提供條件。
(一)構建文物數字化管理系統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使得文物管理實現數字化形式,為館藏文物的管理提供了諸多便利,如將影音、圖像、資料存檔與備份,能夠確保文字資料檔案的完整性、精準性。同時,應用數字化系統也有利于提升服務質量,如能夠展開資料搜集、復制、修改、推送等。構建文物數字化管理系統成為當代社會建設和工作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徑,不僅有利于提升職工綜合素養與工作質量,還可以提高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二)提升文物管理效率
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文物管理效率的提升,能夠對文物輸出與輸入全過程管理。比如:審核文物出口指令、出庫時間、原因記錄,掌握文物數量、文物信息等資料。這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還能確保文物完整性,有助于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數據標準化建設,注重藏品類別清晰性建設。針對藏品資源中心建設,在滿足我國相關文物法律標準的條件下,應進行類別劃分,凸顯其合理性、清晰性的特點。藏品若無標準劃分與規律,容易導致數據庫資源混亂,制約學術研究,不利于文物管理系統的應用。因此,分類清晰化也是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推動文物研究工作開展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能夠推動文物研究工作開展。博物館文物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借助科學技術,確保博物館管理水平的提升,為文物研究創造良好條件。如可以高效率地進行文物信息搜集和整理,便于文字信息補充和整改,確保文物研究更加全面、系統。
三、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直接目的是文化遺產的弘揚與傳承。社會在不斷進步,一切事物都有了根本性突破與創新,一些文物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在社會發展中受損或遺失。而進行數字化建設能夠有效彌補這一問題,確保文物保存完整與文化傳承。基于這一點分析,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也是文化傳承的媒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化博物館也是博物館今后發展的形態,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有助于數據的搜集管理及文物古籍的保護,因此有必要做好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不過,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信息標準化。我國地大物博,物質資源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所以,在數字化建設中需要注重數據信息的標準化。館藏文物中開展數字信息搜集、構建信息化的數字管理系統,應確保文物的編目和收錄準確。信息標準化作為數字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館藏資源價值發揮的有效途徑,應給予高度重視。例如,我國文物種類繁多,一些文物外表看似相近但其實有著天壤之別,在文物資料輸入時應有具體的名稱、時間、起源,確保詳細、準確地錄入與整理,這樣才能達到信息標準化。第二,類別清晰化。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也要重視藏品類別的清晰化建設,藏品數據庫應立足于國家文物管理要求,類別劃分應簡單、清晰,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利于博物館文物管理系統建設。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數字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作者簡介:柴軒治,女,畢業于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現就職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元中都博物館(陳列研究部),研究方向為館內網站及陳列設計
數字博物館顧名思義是將數字技術與傳統博物館各項功能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的新型博物館形式,其是博物館在科技水平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的偉大進步與必然結果。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應用廣泛,其有效地促進了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加速了數字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完善,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數字博物館的發展。
一、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
1、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藏品收藏方面的應用
計算機技術幫助數字博物館完善收藏職能的工作主要體現于數字博物館藏品數據庫的建設上。我國的博物館種類繁多,其覆蓋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歷史以及綜合類等四大方面,其給數字博物館的藏品收藏工作增加了較大的難度。公眾瀏覽數字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便捷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由于數字博物館所要收納的藏品數量龐大,因此其需要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合理的數據庫,然后將藏品信息分類存入數據庫中,依靠計算機技術編寫相應的檢索程序,從而能達到使得用戶方便準確地搜索到自身所需藏品的目的。另外,通過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人們能方便地瀏覽藏品的圖像、動畫以及視頻等信息,這就大大提高了用戶在數字博物館中的參觀體驗[1]。
2、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文化傳播方面的應用
數字博物館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重責,而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數字博物館傳播文化的工作。由于數字博物館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文化傳播形式,因此比較容易獲得公眾的關注。其次數字博物館中的藏品信息往往通過各種深受人們歡迎的如游戲、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受眾,因而其具有引人注意的優勢,并且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長足發展,如今的數字博物館能在較短時間內傳遞大量的藏品信息,極大地滿足了公眾對文化信息的需求,其促進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有利于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
3、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文化研究方面的應用
我國的博物館有著眾多的職能,其既是傳播先進文化的主力,同時也是協助文化部門開展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而考古人員在進行相關的考古工作時,通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例如考古隊在進行古代墓葬的考古活動時,一般需要查閱墓葬所處年代的基本信息,在有關的文物出土時,考古隊員在必要情況下還會查閱類似已有記載的物品資料,從而確定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在此過程中,數字博物館便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考古人員可以將數字博物館中部分藏品的信息與出土文物進行比對,從而能較為全面準確地了解出土文物的各方面信息。另外,考古隊員通過數字博物館還能了解其他地區考古隊的考古工作,從而借鑒其考古經驗,進而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2]。
二、我國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應用方面的問題及對策
1、計算機人才問題和解決對策
計算機技術能在我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中大放異彩,其得益于計算機技術人才的刻苦鉆研與不斷學習,然而目前我國的計算機人才數量雖然巨大,總體質量卻不高。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對計算機人才得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有關人員若沒有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與過硬的業務技能,則無法適應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因此數字博物館行業應當積極提高計算機人才的綜合素質,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培養計算機人才的方式以獲得數字博物館建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進而促進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工作中發揮更為顯著的功效。
2、計算機技術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解決對策
互聯網模式下的數字博物館在顯現其巨大優勢的同時也面臨這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其中最嚴重的便是計算機病毒攻擊。數字博物館中有大量的重要藏品信息只供內部人員查閱,因此一旦其受到病毒攻擊,則可能會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從而造成巨大的損失。而我國的數字博物館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安全制度建設不盡如人意,對此,有關方面應當切實完善數字博物館安全保障制度,進而降低計算機病毒攻擊數字博物館的風險,提高數字博物館運行的可靠性[3]。
3、云技術應用范圍不充分和解決對策
互聯網模式下的數字博物館對于云技術的運用仍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性,很多小城市、縣城雖然建設有實體博物館,但由于信息、科技以及技術上的不足和局限無法加入和開展數字博物館項目。對此,就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機構能夠深入到小城市、縣城進行調查研究,并給予有意愿加入和開展數字博物館項目的實體博物館適當的支持,以擴大數字博物館的覆蓋范圍。
三、結語
數字博物館的出現對于博物館行業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上的應用對數字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完善與升級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為此有關方面應當切實加強高素質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工作、完善數字博物館的安全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1]王寧,李罡.關于數字博物館展品數字化展示技術的研究[J].科技通報.2013(02)
篇6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
1 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
1.1 文化創意經濟的全球趨勢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全球各個國家大力發展的經濟力,開始相繼引起各個國家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諸如一些博物館產業發展成熟的國家:英國、美國等先進文化大國;中國、印度、泰國這些處于轉型之中的國家,他們都需要找到新的支撐點改變過去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些國家開始意識到文化創造對于經濟的影響力。自“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核心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基點。步入20世紀以來,全球創意商品貿易金額不斷攀升,1995~2005年,每年的成長率達到了6.4%,2000~2005年成長率更是高達8.7%,文化創意帶來的經濟呈現出強勁有力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國家軟實力正在逐步增強。而博物館作為文明最核心的集中地,是一個國家的最具代表的文化名片,充分挖掘博物館藏品背后的價值,亦可產生相應的經濟附加值。
1.2 我國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
發展任何一個產業,首先要評估其優勢與機會。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以下優勢:第一,我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沉淀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僅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就達150萬件套,其中繪畫43202件、書法54927件、陶瓷349161件、漆器17707件、織繡139592件,另有正在整理的其他文物資料及古籍等約20萬件冊。縱觀全國,每個省份都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建有博物館,文物資源豐富的特點是其他國家博物館無法比擬的,這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第二,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近年來民眾生活水平提高,開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因此,文化衍生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并且有龐大的消費群體。第三,科技發達,創意可以依托于科學技術,多元結合,再通過新興媒體傳播。第四,優秀人才輩出,大家對于我國歷史文物的熱愛,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學者、機構組織都把目光投向了博物館文創產業。第五,國家在文化產業政策方面給予越來越多的支持,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博物館管理者的理念也在與時俱進。
2 對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的認識及思考
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開發經營還處于起步、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基礎水平較薄弱,與一些博物館文創產業成熟的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 產品開發模式落后
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過程中,電腦顯示器上的創意想法與實物之間的落差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文化紀念品,通過提煉原作品的元素再加以整合設計,在電腦上呈現出的完美圖稿,但看到實物的時候卻讓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設計與制作工藝的銜接不夠成熟。而國際著名品牌或設計機構的文創產品設計,都有著一套成熟有效的設計指南與嚴格的制作流程。例如,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和他的供應鏈已經磨合了數十年,其成熟的博物館文煥創意產業背后的供應鏈也是十分完善的,反觀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目前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
2.2 數字化模式的缺失
眾所周知,我國博物館藏品種類龐大,動輒數十、上百萬的藏品,設計人員本身就對這些藏品缺乏了解,而了解的途徑也只是隔著展廳的玻璃去了解。我國博物館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藏品數字化體系,這就導致了相關人員試圖去了解的時候沒有一個合適的途徑,無法真正的了解藏品的文化底蘊。而國外成熟的博物館文創產業體系早已建立起龐大的數字化體系,工作人員可以隨時調動資料來研究,并且這些圖片是可以作為商業的高清大圖。這樣的數字化體系,同時還對外授權,對于想要了解的個人、公司、機構組織,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博物館的發展,也利于博物館肩負起社會教育意義的責任。
2.3 品種單一、產品雷同
縱觀我國博物館的文化產品,這樣的現象較為普遍。文化衍生品,除了地域的不同,幾乎沒有形狀、功能上的區別。同時,缺乏個性鮮明深層次的創意,沒有差異性,品種較單一。許多產品在消費者買回家后就遺忘在角落。著名的“博物院”文化衍生品十分成熟,其涉及的范圍不僅僅是日常用品,還包括了餐飲類。作為“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的藏品,還被做成了餐飲形式的食品。這樣的創意,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思考。
2.4 制作工藝較為粗糙
由于產品開發模式較為落后,因此,博物館背后的供應鏈廠家沒有一套完整的規范流程來作為標準,產品質量粗糙。因此,大眾對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印象也是較為“粗糙”。
3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
當下,是一個充滿了激情創意的時代,面對巨大的文化需求和消費市場,我國博物館已經做好了準備,也為自身設定了目標:打造具有國家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博物館,傳承文化,引導教育。雖然目前中國博物館整體呈現出對文創產業的關注,也已經付出了諸多實踐,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博物館文創產業既是文化事業也是經濟產業,而文化創意的根本就在于文化,產品能否鮮活則在于創意。博物館應該怎樣挖掘藏品的潛力,進而將創意與其相結合,并且在時尚與日常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直困擾著文創產業發展的難題。同時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博物館作為一個教育性的機構,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同時不能讓商業性掩蓋了教育意義。因此,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至關重要。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既是文化事業,也是經濟產業。只有根據我國博物館的具體情況,并借鑒國外博物館的成熟體系,革新理念,才能改變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落后的面貌。充分挖掘資源,相信可以打造屬于我們的博物館名片。
參考文獻:
[1] 李艷.文化產品開發成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N].中國文物報,2010-02-10.
[2] 呂舟.淺析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J].時代報告(學術版).
[3] 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9臺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Z].
篇7
[關鍵詞]信息化;甘肅博物館事業;文博信息網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02-0105-02
博物館事業是國家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質量和規模是衡量國家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反映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甘肅地處祖國西北內陸,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全省現有文物部門管理的各級各類文物收藏單位100余家,館藏文物42萬余件。這些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寶庫,也是西北民族歷史的豐富畫卷和檔案,它們基本集中排列在絲綢之路沿線上,猶如一線穿引的顆顆明珠,使甘肅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絲綢之路博物館體系。
面對21世紀初博物館發展的嶄新局面,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世紀、新形勢、新舉措、新任務的需要,搶抓機遇,加快甘肅博物館事業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這已不僅僅是博物館數量增長、規模擴大和藏品增加的問題,更重要的關系到文化遺產事業理念的更新、工作思路的改變和思想認識的提高。
當今,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乃至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都因信息技術的影響而發生著巨大變化。對行業進行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勢所趨。由于甘肅地處邊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加上文物工作的對象主要是歷史文化遺存,距現實較遠。因此,在文博系統內部,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緊迫性也不強。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甘肅列為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試點省份,由國家提供經費支持,進行館藏文物信息化建設,對于甘肅這樣一個文物保護任務繁重、經費短缺、人才匱乏、管理手段落后的西部欠發達省份是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每個文博工作者都格外珍惜這次機會,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進行促使他們對文物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重新作了定位。文博信息化是文博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加強文博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古老文化和先進管理技術相結合,必然開放出無比絢麗的花朵,為甘肅省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開辟出一條前所未有的光明道路。
經過這幾年的工作和系統運行,信息化為甘肅博物館事業帶來了巨大變化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化促進了博物館基礎工作的現代化
長期以來,由于資金不足,甘肅博物館行業設備陳舊,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管理理念和手段都較落后封閉,文物藏品的管理與保護亟需加強和改善。文物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變了過去文博行業對文物資產管理、藏品管理、財務管理等業務一直處于手工登記狀態的傳統、落后模式,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長期以來,各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藏品數量往往模糊不清,經過廣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特別是2002年進行的全省文博單位基本情況普查,大致摸清了全省館藏文物的家底。總體來說,鑒定出11.0985萬件(組)三級以上的珍貴文物,搞清了它們的分布和大致分類,為1700余件一級文物建立了紙質擋案。但具體到每一件珍貴文物,掌握的信息比較少,許多文物的必要指標項信息甚至不全面、不準確或不科學。試點工作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用現代化的手段強化和改進文物基礎工作。運用先進的技術,建立了全省的館藏文物數據庫,為每一件珍貴文物建立了一份電子檔案,對館藏珍貴文物的家底有了全面、細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實現了基礎工作的現代化。如今,只需輕輕一點鼠標,文物信息資料就會呈現在你面前。文物收藏保管的科學性大為增強,工作效率大為提高,而且,還能夠解放原來粗放管理狀態下浪費的大量人力資源,提高研究、陳列、布展、教育和社會服務水平,為文物的搶救、保護及合理利用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依據,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信息化促進了博物館藏品管理的規范化
規范化就是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作出統一的規定。具體到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對藏品管理所涉及的全部信息數據、工作項目制定一套統一的定義和程序。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環節。文物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的使用,改變了過去文物收藏單位特別是中小型收藏單位文物管理不善,沒有完善的藏品檔案,登記方法各異,文物遺失了也無案可查的狀況,現在全省按照統一、科學、規范的形式,對11萬多件(組)珍貴文物少則幾十項,多則逾百項的信息指標予以采集錄入,并拍攝了影像資料。這些統一、科學、規范的指標項,把文物所蘊涵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信息發掘出來,保存在同一個數據庫中,要求的指標項是標準規范的,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全方位的,所體現的研究成果也是最新的。這就為不同的觀察者從不同的知識結構、信息層面和學術視角了解、研究文物提供了方便。
三、信息化促進了博物館藏品保護的科學化
館藏珍貴文物數據庫的建成,使文物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文物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的使用,旨在用數字化手段調查、完善我國文物、博物館領域的國情資料,建立并運行動態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同時制定行業標準規范。以往組織一次文物展覽,需要進庫房挑選,而對文物的每一次擾動都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尤其是對于紙質等易損文物,有可能帶來毀滅性損壞。有了數據庫,組展可以在網上進行,文物的名稱、圖像、大小、年代等所有信息都在網上一目了然,使組展對文物的損害降到了“零”。如以往在制定館藏文物修復方案時,需要對文物受損情況進行調查,必須要到文物收藏單位的庫房中實地調查。現在如要制定青銅器文物的修復方案,就可利用數據庫,從中查找文物受損情況,不僅十分便捷,而且資料也翔實可靠,還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可以說,隨著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的前景一片光明,敦煌研究院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壁畫存儲、病害治理和虛擬漫游上的成功經驗,就是最好的例證。
四、信息化促進了博物館藏品利用方式的多樣化
文物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科學、歷史和藝術信息的載體,人們保護、管理、研究、利用文物,其實就在于盡可能地保存與發掘蘊藏于文物之中的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信息,為當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因此,對文物的利用不僅僅是對文物本身的物質實體的利用。文物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的使用,可為文物的利用開辟更多的途徑和方式。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建設虛擬的網上博物館。甘肅文物網站中,設計有“網上展覽”這一欄目,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互聯網完整呈現一般實體博物館所共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的非具有實體空間的虛擬博物館。信息化也使文物宣傳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進,利用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通過互聯網宣傳文物政策、傳播文物知識、提供最新信息。這些方式的運用,有效地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欣賞甘肅文物的精華、了解最新的資訊資料,是文物有效利用方式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篇8
不用實地走進博物館就能欣賞到全球的藝術珍品,搜索巨頭谷歌兩年前的“谷歌藝術計劃”實現了這一點。這項藝術計劃收編了從紐約大都會到佛羅倫薩烏菲齊,全球17家老牌藝術博物館的珍品虛擬參觀,并把巴西的街頭涂鴉、非洲的古代巖畫等多元文化藝術,一股腦兒地搬上了互聯網。
第一次接觸谷歌藝術計劃后,長沙數字展示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劉宇馳就決心促成湖南博物館與該計劃的合作。劉花了3個月時間,挑選極有代表性的藏品,如T形帛畫、人物御龍帛畫和商代銅像尊等,為它們拍攝照片、上傳數據,并向谷歌提交申請。
“谷歌的反應非常快,前一天向加州發出申請表格,第二天谷歌就從上海打來電話。”劉宇馳對《環球企業家》說。2012年6月,作為國內第一家加入谷歌藝術計劃的公立博物館,湖南博物館的50件藏品登陸線上。隨后,湖南博物館遇到了擴建休館期,然而關注其館藏珍品的人數不降反升。“作品上線至今,我們網站的訪問總量提高了175%,其中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訪問者達到48.7%。”劉說。
作為古蜀文明代表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與谷歌合作上線的國內第二家。它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藏品,包括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太陽神鳥”金飾以及國內保存最完好、最大 的金質面具“大金面具”等。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說:“81件藏品上線后,國外的參觀者更多地了解了我們,進館的人數也多了。”目前,國內已有7家博物館加入谷歌藝術計 劃。
一開始,谷歌藝術計劃源自員工業余時間的興趣之作。谷歌內部有一項名為“80/20”的計劃,即允許員工在上班時間擁有20%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于構思和開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由此產生了如Gmail等知名產品。谷歌藝術計劃原本是20%時間項目,如今已經有20余人的全職團隊。現任谷歌文化學院總監的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是谷歌藝術計劃的發起者,也是一位谷歌工程師。
2011年2月,谷歌藝術計劃第一批收納了9個國家17座博物館的1000多幅作品。上線第一年,訪問數達到了2000萬人次。這個數字相當于全球參觀人數排名前三位的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當年累計參觀人數的總和。隨后一年,這項藝術計劃增加了138座博物館,藏品數量增加了30倍,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擴容中。“每到一個新的國家,就會有當地的谷歌員工拿出20%時間來支持計劃,這是我們能夠壯大的原因。” 阿米特 說。
70億像素
谷歌藝術計劃并非是把藝術品搬到線上的第一家。歐盟的文化門戶“Europeana”收納了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2000多個歐洲機構的古籍、繪畫等藏品的虛擬展示。加拿大虛擬博物館計劃則集合了全國3000座博物館的資源。谷歌藝術計劃的藏品豐富程度雖不及前兩者,但它“極限高清”和“3D實景參觀”的技術改變了虛擬游覽的體驗。
荷蘭畫家彼得·老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Elder)的《收割者》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這幅木板油畫長119厘米,寬162厘米,不甚寬大的畫面上分布著六組人物群像,觀者幾乎要將鼻尖貼到畫面上才能看清筆觸。然而在谷歌藝術網站上,隨著放大畫面,極遠處密集的黑點逐漸明晰,農民在田間勞作和娛樂的細節盡收眼底。
能做到對藝術作品巨細靡遺的呈現,谷歌采用的是十億像素圖像技術(Gigapixel),其拍攝精度高達70億像素,是一般百萬級像素相機分辨率的600倍以上。它提供的視覺細致到“司母戌方鼎”上歲月的痕跡、梵高《星空》中的“雨點皴”、博物館中“翠玉白菜”的紋路。這種技術通常用在人造衛星等特定用途,谷歌地球的首席科學家邁克爾·瓊斯(Michael Jones)于2007年將這種技術投入谷歌地球應用中。
借助GigaPixel技術拍攝一張作品有兩種方法,如果一次成像,需要如Pan-STARRS PS1、 Gigapxl Camera這樣的昂貴設備。另外也可以多次局部拍攝,以達到高水平的分辨率,最后整合圖片。谷歌采用后一種更為經濟的方法。拍攝前,谷歌工程師先將藝術作品縱橫劃分成不疊不漏的局部,繼而使用專業攝像頭、智能電腦系統以及多項同步移動單元拍攝。
將零散圖像補綴在一起,則應用谷歌的Picasa技術,通過極為復雜的算法和圖像識別技術,讓每片圖像各歸其位,最后得到一張完整的圖像,并達到快速縮放的效果。如此巨大的像素圖形數據量要想在網絡上流暢瀏覽,還需要谷歌App Engine的Web應用程序做基礎架構的支持。“真正令我們獲得優勢的是,谷歌其他產品技術都被用來支持這個項目。”阿米特說。多項技術的綜合使用讓谷歌的線上參觀者獲得了只有從事藝術品恢復工作者才有的微觀體驗。
“3D實景參觀” 脫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Street View)技術。在專用街景車上裝載有9個360度全景定向相機進行拍攝,得到博物館的全景圖像。線上訪問者點擊博物館的平面圖,就可以進入對應的房間參觀。比如,點擊進入凡爾賽的鏡廳,以360度的視角環顧巨大的落地窗,仰視天花板波西米亞水晶吊燈和歌頌太陽神的華麗油畫。除了觀賞相關畫作和藝術品,置身逼真的虛擬場景,最大程度還原了線上參觀者的體驗感。
谷歌利用其整合信息的優勢,將藝術品全面數字化,這也給線上參觀者提供了學習知識的便捷工具。例如,通過對比美國19世紀畫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Homer)在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陳列的《The Life Line》早期草圖和來自費城藝術館的最終作品,可以看出 畫家的海景畫風變化。“在整合信息的可塑性上,它是所有線下美術館比不了的。”尤倫斯 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對《環球企業家》說,“做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它的意義所在”。
逼真的線上參觀體驗是否會取代人們走進博物館的意愿,結果難以預料。因此,這家新興的互聯網巨頭整合存在了百年的博物館,遭遇到的阻力顯而易見。為了保持自身在文化界的地位,博物館在文物管理和版權法上都有很嚴格的保護機制。谷歌藝術計劃與博物館洽談合作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的溝通圍繞版權、數據安全等問題。
篇9
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至今記得,2011年秋天的一個夜晚,他站在法國盧浮宮蒙娜麗莎畫像前端詳許久。他感受著這座藝術殿堂的高雅和靜謐,內心充滿了敬畏。
那一天,盧浮宮特意為一批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開放。他們有兩個共同的身份,一個身份是中國的企業家,另一個是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故宮基金會”)成員。按照計劃,故宮一批館藏品將飛抵法國,在盧浮宮舉辦一個特展。
一場“紫禁盧浮”的文化行走由此展開。讓萬捷高興的是,當法國的企業家得知有一批中國知名的企業家參與到故宮保護中,連連稱贊故宮“一定是個相當有水準的博物館”。“有企業家在故宮的保護管理中發揮作用,提高了它在國際交流方面的地位。”萬捷向《中國慈善家》表示。
雅昌是一家以印刷為核心業務的藝術服務機構,它的宗旨是通過“為人民藝術服務”實現“藝術為人民服務”。雅昌首先服務好藝術家這個群體,最終實現藝術資源為大眾服務的目標。為了讓藝術更好地走進大眾,在經營企業的同時,萬捷以自身的專業優勢參與到社會事務中。
文化行走
萬捷于1993年在深圳創辦雅昌不久,就促成企業由傳統的印刷廠向著高端藝術品印刷的專業方向轉型。多年下來,雅昌已積累了一批藝術家客戶資源。
但萬捷并不滿足于只是和藝術家做生意。中國歷史悠久,留下了這么多文化資源,如何用它來為更多人服務?這其中有的資源,并不是依靠雅昌一家企業的能力即可獲得。
2010年全國政協會議上,萬捷見到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鄭欣淼向萬捷講述了自己的心愿。故宮有近600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是作為事業單位,故宮的每一筆支出都要事先納入年度預算,經逐級批復才能使用。這對故宮的發展是很大的限制。故宮需要做的事很多,能不能成立一個基金會,借助社會力量參與到故宮文化的傳播中來?
這一想法與萬捷的興趣、理念不謀而合,他和自己的企業正好可以在這件事情上發揮專業優勢。他還可以利用自己在企業家中的資源,發動更多的企業家一起參與到這個極具地位和象征意義的國家級博物館的保護中來。
2010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紀念日當天,故宮基金會成立。
2011年3月29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宣布,故宮基金會已募集到王石、萬捷、劉長樂、寧高寧、馬化騰、陳啟宗、陳東升、馮侖8位企業家捐助的共1600萬元資金。這是大陸國家級博物館引入基金會模式募集社會資金的首次嘗試。
故宮基金會成立之初即擬定一些運作項目,如設立支持學術研究的故宮學基金、“紫禁盧浮文化行走”、“孩子,圓你故宮夢 ”等。2011年夏天,“孩子,圓你故宮夢”活動在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100余名貧困地區的學生走進了故宮。那年秋天,故宮的一批展品飛抵巴黎,在故宮基金會的企業家會員的促成下,故宮的文物瑰寶在盧浮宮大放異彩。萬捷告訴《中國慈善家》,故宮基金會每年都會資助學者從事故宮學研究。受資助的學者有的來自海外,希望海外研究者能夠帶來更多的經驗。
然而,對國內貧困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來說,能親眼目睹故宮館藏文物、咀嚼故宮學研究精華的還只是少數人。如何讓故宮的文化資源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受益?
萬捷正在牽頭,由故宮基金會和雅昌合作成立一個數字化的藝術圖書館,把故宮的資源拍成圖片或視頻加載到圖書館中,用IT的方式加以傳播。藝術圖書館可通過Pad儲存起來,成為流動圖書館,直接捐給貧困山區的學校。將來,人們有需要時,還可隨時調用藝術圖書館的數字資源。
“我有一個愿望,讓各地的青少年沒離開家鄉就知道故宮,尤其是讓國內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真實感受到故宮,中國的美育太缺了。”萬捷說。
“100年后再來看這個數據庫會怎么樣?”
萬捷還有更遠大的追求,他要打造一個可以留傳后世的藝術品數據庫。
當藝術家有作品需要到雅昌印刷時,雅昌會和藝術家們交流,是否需要將自己的主要作品數字化留存。這項服務甫一推出備受藝術家歡迎。它收費不高,卻能將自己的作品做一個梳理,并永久留傳。很多藝術家主動找到雅昌表達需求。
將采集到的藝術品數據匯集起來,分類存放,待數據足夠豐富時,即形成一個藝術品數據庫。萬捷說,這項工作能夠給社會留下東西,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公益”。“我們通過科技手段將藝術作品的DNA提取出來,由藝術家鑒定,并去國家版權局登記備案。現在你不覺得特別有價值,但藝術家故去了這就是唯一的證據,100年后再來看這個數據庫會怎么樣?”
在做這項工作時,雅昌會向有需求的藝術家收取一定費用。有的藝術家已經作古,他們的家屬或后人有這項需求時,雅昌也會提供相應服務。當被問及這項作為企業業務的服務的公益性時,萬捷并不諱言,“企業首先是要盈利,企業倒閉了我再去做公益就不是企業家的身份,公益也難以持久。”
“但雅昌在做這項工作時,很多時候可以不計成本。”萬捷同時表示,雅昌的藝術品數據庫要全面,少不了古代藝術家的資料,但雅昌無法向古人收費,而且古代藝術家作品的收集工作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有的古代藝術家作品被私人收藏家或公共博物館收藏,雅昌覺得有價值,也會派人天南海北一張張去收集。
“不能什么有錢賺就去做什么,要有所追求和對社會價值的考量。”萬捷說。
為了支持企業開展一些微利甚至不盈利的活動,2012年3月,雅昌成立了“雅昌藝術基金會”。現在,雅昌藝術基金會每年都會一個“藝術家公益榜”,梳理自1949年以來全球華人藝術家或其家屬向中國公共藝術機構捐贈作品的信息。
在藝術家公益榜的一個視頻中,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說,“他(徐悲鴻)不在了,我要這些財富做什么?”廖靜文捐贈的徐悲鴻作品,可確認的市場估值達21.59億元。雅昌曾對藝術家的捐贈作品與行為進行征集、調研、整理,統計數據顯示,自1949年以來,國內藝術家群體及其家屬們的捐贈完全可以與企業家群體比肩。
但現實生活中,如藝術品拍賣場合,人們往往只看到企業家的慷慨,卻很少注意到藝術家在背后的付出。萬捷對此十分感慨:“最大的慈善家不是企業家,而是藝術家收藏家,只是他們的貢獻在很多時候被忽略了。”
“總不能在外部搞環保在內部搞污染”
在北京雅昌萬捷的辦公室,書架上放置著一本本收藏書,或裝幀精美,或工藝獨特,每本書儼然是一件藝術品。書架前是兩張畫案,案上筆墨紙硯俱全。書架對面是辦公桌,站在桌前抬頭即可望見墻上掛著喬布斯(Steven Paul Jobs)的畫像。
萬捷自稱是喬布斯迷。在萬捷看來,喬布斯首先是藝術家,在做IT時有一種追求,怎樣把美和創新融入到工作中。喬布斯留下的蘋果系列產品幾乎顛覆了印刷這個行業,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雅昌印制的藝術書也像蘋果系列產品一樣充滿著創意和對品質的追求。雅昌曾印制過一本曼聯足球俱樂部的編年史巨著《曼聯》,重達70斤。如今,這本書的樣本陳列在北京雅昌的展館里,站在這部巨大的史書前,其裝幀精美、卷帙浩繁讓人叫絕。雅昌印制的書籍還曾榮獲“世界最美的書”稱號,多次問鼎有“印刷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班尼獎(Benny Award)金獎。
雅昌的藝術品數據庫也已初步形成,并在不斷完善中。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曾到雅昌參觀,他站在數據庫前心生無限感慨:“一個文明衰落了,斷代了,這在世界歷史上屢見不鮮,中國的文明很多也流失了。我們要把這些文明保存下來并傳承下去,這是人類的財富。”
在與文化、藝術打交道的同時,萬捷也在企業內部推動環保。他說,印刷行業是傳播人類文明的行業,印刷書沒有紙不行,用紙就得砍樹。在人類文明需要印刷這個行業時該怎么做環保,這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
2005年,萬捷經好友王石推薦加入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萬捷感到,加入這個組織,和那么多企業家一起做環保,對他經營企業也就有了更多的約束。“總不能在外部搞環保在內部搞污染。”
這幾年,雅昌內部實行了一些環保方面的改造。有一次,日本一家企業向雅昌推介最新研發的顯影廢液減少裝置。這款裝置不僅能把印刷流程中排出的水洗干凈,成為再生水重復利用,還能減少刷版工序中產生的廢棄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但這款產品的價格比一般產品高出一大截,使用它節約下來的成本還抵不上購買設備的成本。萬捷在了解了這款產品后,當即決定購買。在他看來,“節約的不是成本,而是珍貴的水。”
- 上一篇:縣級供銷社改革方案
- 下一篇:土地使用權的法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