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理念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建筑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Q14文獻標識碼: A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包含兩個方面的關系: 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建筑的定義為,以尊重生態為原則的、運用生態技術方法設計的建筑。其主要特點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無設備污染,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將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中。由此可見,生態建筑的研究范疇對應的是生態研究中關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一對象,確切地說,是以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為主要目標的科學。
隨著人類需求的提高,對于建筑的規模、形態、空間要求都有質的飛躍,同時,人類對于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關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層次,客觀現實是全球性的“人口、環境、資源”三大問題日益尖銳,城市建設和建筑環境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態建筑以及生態建筑技術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和發展,建筑師科學家和環境學家都在努力,試圖創造真正的生態建筑,真正符合生態的要求。文章從另外一個角度的探討生態建筑的概念和設計導向。
1對生態建筑提出多層次要求
毫無疑問,建筑本來就是人造物,作為由人的勞動創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認為的屬性,并且這些屬性是貫穿于建筑的創造、使用和評判,乃至毀滅的始終。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這是人從一般動物當中獨立出來之后,所有勞動成果的共同屬性,生態建筑也是如此,人類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態建筑模式,歸根結底都是功利性驅使。也就是說,人類在這一課題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實驗付出的代價都是為了使自身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所有關于生態建筑的嘗試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那么,生態建筑的終極目的就變的非常明顯直白―――讓人過的更好。從這一根本目的出發,并且暫時排除技術的因素,再建筑設計理念上就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人是消費空間的動物,這里指的空間是人造空間,不是自然空間。二者的區別在于,人造空間雖然包含在自然空間中,但必須是經過了改造和重新劃分的。人類自從動物中脫胎出來就具備了改造和劃分自然空間的能力,即使在建筑還未誕生的歷史階段,人們穴居的時候,能夠在洞穴里引入篝火,那么就在洞穴這樣的自然空間里引進了照明設備和取暖設備,也就對這個自然空間進行了人為的改造。建筑被創造出來就是提供空間讓人類消費,人類對于建筑空間的消費是多種多樣的,從臥室擴張到廚房,再擴張到客廳,乃至公共空間,正是這種欲望的不斷擴張,從而推動了人類建筑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消費的角度來討論建筑的發展,生態建筑概念就具有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意義,消費在經濟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想要維持高水平的投資,必須使消費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要能使得消費得到滿足,必須要有循環的足夠的消費對象的產生,生態建筑就是探尋在有限資源的狀況下能夠有循環的、足夠的消費對象產生。
把建筑作為一種消費品,不可避免地要對消費品的質量進行研究和改善,并且還要對消費品的生產進行考慮。在經濟學中,貫穿其中的是消費心理學; 在建筑活動中,貫穿其中的應該是建筑環境心理學。隨著人對于自身的關注日益細致以至于上升到了科學的高度,人們對于和自身發生密切聯系的事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這種對于周圍事物的關注是必要的,所有和人相聯系的事物中,尺度范圍最大的是環境,并且人和環境之間的特殊性還在于二者從來沒有分開過,建筑空間作為環境的部分對于人類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人們對建筑環境的依賴和改造都顯得理所當然,因為建筑對于人而言,意味的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2人的綜合需求使“生態建筑”理念更加豐滿
人具有自身一系列的特性和需求,當人們從這些需求出發創造出供自身消費使用的建筑物時,在排除了技術條件的因素下,首先會對建筑物產生一種幻想,這種單向意愿趨于完美和理想化,所以,從生態的意義上說,建筑被創造出來開始投入使用的那一刻開始,人和建筑這一系統就形成了,并且在系統內部開始了相互的聯系和信息循環。要使這個系統內部達到和諧,必須使各個個體之間相互適應,相輔相成地發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筑物屬于創造客體,它與自己的創造主體( 人) 之間要形成和諧的共生關系,必須要求客體( 建筑) 本身要很大程度上滿足主體( 人) 的需求,盡管這些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涵蓋了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等多個復雜的層面。
例如: 高層建筑的建設上,生態的概念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現階段是不完全的。首先,生態建筑必須符合相應的生態、低碳概念。諸如: 運用生態技術方法設計; 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最大限度地無設備污染; 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將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中等。目前的高層建筑設計即使實現了其中的一點或者幾點,但是在人性化意義上卻很容易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例如: 人們進入高層建筑物的方式――從地面到達相當的高度本身是一件并不“生態”的事情( 耗能、存在安全隱患) ,人類并沒有上升到那樣的高度的本質必要,所以說,高層建筑除了節約用地之外,在人性化意義上,并沒有顯示出生態的意義。
人類對建筑的情感最明顯地表現在人居環境心理上,安全感、歸宿感、歸屬感、私秘性、崇尚自然、鄰里效應、接近疏遠心理、色彩印象等都對建筑提出了情感要求,因此,倘若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建筑在人性化意義上講是并不生態的,因為它沒有能夠使人和建筑之間達到和諧,也許在自然生態系統內部存在著生物個體對環境的逐漸適應而進化這樣一個環節,但是建筑不同于自然環境,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勞動使然。也就是說,生態概念對于人創造建筑的要求更加嚴格,技術上如此,人性化意義上也是如此。
3四維概念引入生態建筑的“生命”過程
建筑應該是一個“四維”的概念,除了三維空間以外,還應該納入時間這一維度,也就是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生命來自于建筑師理性與情感的親合。其中,建筑師的理性是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這些特定的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不同于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主義,但是它們對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現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建筑師的理性在生態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上也存在以下特點: ( 1) 注重科學性,講究功能的便利與效率; ( 2) 注重技術性,講究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性能特點; ( 3) 注重經濟性、邏輯性、時代性和整體性。可見,人與建筑之間的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都離不開建筑師的理性。
而對于建筑活動中情感的作用和把握是對于建筑理性思維的必要補充,因為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存在的,所以人所創造出來的建筑也必然是矛盾和復雜的綜合體,作為人的精神中非理性成分之一的情感,“由高度靈敏的非理性意識從現實情景、事件中抽象出來”并運用在建筑創作中,情感可以轉化為想象力,并且與建筑創作時的心境、激情緊密相連,情感的作用從廣義上貫穿建筑創作的始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建筑作品也具有了情感,當建筑的情感與人的情感發生共鳴時,建筑在人性化意義上的生態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作為人類的建筑賦予了建筑的生命,反過來,的生命又由人類去體驗和經歷。
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人性化生態建筑絕對不是排除了生態科學和生態技術的空談理論或者提倡玄虛甚至享樂主義的感性思維,而是從建筑的根本目的出發,探尋真正的生態建筑正確而豐滿的意義涵蓋,由此倡導在進行生態建筑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正確地把握生態的深層次內涵和追求目標。
4結語
不管從技術的發展和建筑思維的進步上來說,必須要承認,對人的需求能夠方便的滿足,是生態建筑發展的最終回歸點,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隨著建造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社會的進步,生態建筑的技術和指標體系都會發生不斷的更新和變化,但是生態建筑的人本需求卻是一個不變的主題,將會以持續的生命力一直引領生態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清基.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2]常懷生.建筑環境心理學[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3]( 美)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環境的意義[M].黃蘭谷,等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篇2
關鍵詞:綠色評估標準;綠色奧運場館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green building essenc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alysis on building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focus of the Green Olympics as a role model, engaged in ecological livable residential design.
Key words: green assessment standards; green Olympic venues
中圖分類號:TU2
綠色建筑是指環境友好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是讓人們居住的更加健康、舒適、安全,同時能高效的節約資源、能源、土地、水、材料等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環境影響的理想建筑。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普遍關注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廣泛深入,為我國確定發展綠色建筑的戰略目標、發展規劃、技術經濟政策和逐步推進綠色建筑的產業結構創造條件,建筑設計工作者如何適應形勢、展示智慧、開拓創新構筑出符合評估標準的綠色建筑,就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公司建筑師們正是本著以下設計原則、朝著以下綠色建筑目標較為出色的完成了所從事的住宅設計任務。
以綠色建筑理念為根本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即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包括由建材生產到建筑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列過程,要求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以及制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筑物。
綠色建筑是以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來建造低環境負荷下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適的環境空間,是人、環境和建筑的共生共榮、永續發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節兩環保”的建筑(兩環保是指對外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室內環境的保護)。綠色建筑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的建筑,它倡導并能夠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從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綠色建筑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筑業、建材業的重要手段,是調整房地產產業結構和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綠色建筑還是影響居住城市生態系統安全與功能穩定的組織結構,對提高生態人居系統的健康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以綠色建筑發展戰略為目標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總體戰略目標是以實現國家“十一五”規劃約束性指標為契機,促進綠色建筑發展和推動建筑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重點體現在以全方位政策法規推進綠色建筑、以科技創新支撐綠色建筑、以全壽命周期視角實踐綠色建筑。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基本政策是積極推進建筑節能、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編制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導則,制定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等;科技創新戰略的內涵是以完美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的支撐體系,如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和施工技術、建筑節能技術及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等,這就要求規劃編制、勘察設計、建材生產、工程施工等各類企業都將參與到建設綠色建筑的環節中來,擔負起推進綠色建筑實踐的責任。
以綠色評估標準為準則
2005年由原建設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即《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其目的在于推動和落實適宜的建筑集成技術,使能源、資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在適用性能、環境性能、經濟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五大方面列出了各項具體的技術指標,充分體現了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7年又推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為規范綠色建筑評價工作,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促進綠色建筑節能技術進步,建立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2008年8月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向首批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頒獎,從而為設計和構建綠色建筑指明了方向,有了可靠的依據和準繩。
以綠色奧運特色為先導
北京奧運場館的建設充分體現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全面考慮了建筑節能、環境和生態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建材綠色環保等內容,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所有奧運場館均實現50%的節能目標,有些甚至達到65%-75%,奧運村全部住宅在建筑節能65%的基礎上還進一步降低了護結構的能耗和增強了外窗的節能效果。在推廣使用新型能源方面,采用了太陽能集熱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地源和水源熱泵等能源技術,使其提供綠色能源比例高達26%以上。
在每個奧運場館的建設中,從規劃選址、方案設計到現場施工,都非常重視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如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呈樹枝分布的地下通道,可通往“鳥巢”和“水立方”等重要比賽場館;中心區的兩層地下車庫,提供車位超過千余個;“水立方”地下空間的利用還起到了控制水溫、水流等多重效果。
奧運場館均落實了中水、雨水并用,節約水資源的要求。由于所有場館都采用了中水技術,實現了污水的零排放,可供奧林匹克公園景觀水系每年312萬噸、綠化沖洗水量每年157萬噸,同時還加大雨水回用力度,6個地下蓄水池,年處理能力5.8萬立方米。
在節材方面,一是優化設計方案,二是循環使用材料,降低建筑材料對自然資源的依屬度,在環境保護方面,更是多層面齊頭并進、科技創新,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給運動員營造了良好的競技空間,給觀眾提供了舒適的觀賽環境。
由此可見,綠色奧運給綠色建筑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我國各地的建筑項目設定了標準,為全國各地的設計工作人員樹立了學習榜樣。
以建筑節能環保為重點
綠色建筑重點體現在節能高效和環境友好兩個方面。而能源問題是綠色建筑最關注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的國家。怎樣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調整能源結構以及開發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要很好解決的問題。
篇3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設計;分析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pplication in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do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pplication well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正確引導下,生態建筑會在以后得到有效的推廣。所以現在還需要建筑設計人員努力鉆研專業知識,更好的運用各個學科的相關技術成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出更優異的生態建筑。
1 生態建筑目標的確定
隨著生態建筑的發展,世界上不少國家都相繼推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生態建筑的相關標準和規范,特別是一系列評估標準的出臺,對規范生態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標準一方面對生態建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時也對生態建筑進行了等級劃分,使用者可以根據標準的要求,根據自身項目的具體情況,確定生態建筑的目標。生態建筑強調的是人、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氣候、資源、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各國生態建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存在差異,即生態建筑要根據各國國情來考慮實施方案。相對而言,中國面臨著資源短缺、發展速度快、粗放型發展的特點, 其生態建筑的發展也應采用有中國特色的標準。
2 生態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2.1 環境藝術與周邊建筑的協調發展
進行城市的生態建設設計,應該與周邊的建筑相協調,大環境的協調一致,有助于使城市整體建設更加鮮明,使生態建設在迎合人的需求時,能夠更好地被得到長久使用,使社會的發展更加和諧,幫助市民更好地進行生活與工作,把人的和諧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生態建筑中去,使人與環境能夠更好地和諧共存。進行生態建設,必須把商務用途的建筑物與單邊環境建設項目融入到一體,使周邊環境在盡量不破壞環境的整體建設,保證各種污染事項不影響對和諧環境的長久保存。比如,進行城市大型廣場的環境設計時,保證周圍高層建筑物不阻擋陽光的照射,對于廣場上的人流活動狀態來說,也應保證不影響對于周邊居民生活或商務活動的良好發展,街道車輛行駛能夠保證不影響廣場人群的休閑活動等等。
2.2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生態建筑設計滿足人的需求,應該按照人的意圖來進行設計,因為人才是城市的主導,如果城市的生態建設沒有人的光顧,生態建筑設計建成之后,就會被荒廢,那時,對于生態的建設全屬無稽之談。現代城市的建設,多是以滿足市民的商務要求進行建設的,對于娛樂、購物、運動的場所,市民是比較熱衷的。目前城市環境藝術,多以綠色環保的生態景觀為主,對于交通便利和人們的商務需求不太看重。
為了更好地為市民服務,生態建設應該考慮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園的實際尺寸,進行科學化設置,將人的需求概念滲透進去,進行一定的空間改造,掌握人的認知和思維意識能力,進行公開性的欣賞園區的建設,設計觀賞性的街道、公路邊界的綠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實用性的公共場所變得更加具有觀賞性,市民在進行休閑購物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親近大自然,幫助市民進行有效的環境改造,使綠化及設施的建設迎合人的需求。
3 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設計是將建筑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環境之中,組建建筑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應充分考慮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以及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生態建筑歷經數十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設計思想、原則、方法。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種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
4 加快生態建筑設計的建議
4.1 創新理念
進行環境的改造,必須從技術入手,光有設計;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場的需求,加大先進技術的學習力度,使更多的先進技術能夠為我所用,進行系統化得研究,發現施工當中的困難,進行有效地整改。技術人員的創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項,我國地大物博,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不斷的創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夠不斷的呈現出來。
4.2 提高認識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眾多的人口卻沒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我國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使原本就匱乏的資源在大幅度的再度減少,且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的平衡。所以人們要提高思想意識,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推行生態建筑設計的必然趨勢,為了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為了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推行生態建筑設計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4.3 重復循環利用
生態建筑應從節約能源和材料的角度出發,并盡可能的實現重復利用和循環利用,既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并可降低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減少環境污染。
5 生態建筑設計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 3 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
5.1 日照、遮陽與采光
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 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候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5.2 建筑節能設計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和材料的選擇,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5.3 住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
5.4 自然通風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5.5 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
5.6 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在建筑設計中,特別是住宅區內,噪聲是設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在住宅區規劃時應有效的考慮到防止噪音的設計,以便噪聲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6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不斷地進步,生態建筑是2 1 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生態建筑又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21 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現生態建筑,開發商不僅需要聘請具有“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設計師,而且還需要設計師們在項目的前期階段就盡早參與項目的整體策劃。
參考文獻:
[1]李敏.淺析生態建筑設計.商品與質量.2011 年第 S7 期.
[2]曹云云.張燕.李珊珊.淺談生態建筑設計理念.才智.2009 年第 05期.
篇4
【關鍵詞】生態理念:建筑設計
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一些高科技、造價比較昂貴的技術還沒有條件充分利用,但是,也可以在很多低節能技術與新材料上做適當投入。生態理念在逐步進人到現代建筑設計中.以自然為本,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享受自然帶來的美的感受,是現代建筑設計的潮流。
1.項目簡介
項目地處兩城區中心部位,靠近中心一環線,緊靠東出口高速公路。區位優勢明顯.距離市中心噴水池商圈、大十字商圈2.5km左右.距離失去7.7km左右,是商業為主的重要發展板塊。項目用地具有極佳的地理位置和景觀資源,同時具有商業為主的重要發展板塊。本項目有地面積約95299m2,為149.77畝。發展規模總建筑面積約427108m2。高層住宅約占180172m2,底層住宅約占33990m2。公寓約占31000m2,商業及會所約28084m2。回遷住宅及其它60800m2。
2.生態建筑設計的要求
2.1健康舒適
該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將健康舒適作為最重要的設計理念。項目的建設最終目的是讓住戶住上健康舒適的房子。健康舒適也是現代生態建筑的主題。本項目的住宅.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努力實現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諧統一。在住宅外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營造了一種森林住宅的氛圍,在住宅的四周大量種植綠色植物,效果是大樹能遮陽.圍繞住宅有清澈見底的流水。塑造小區處處有景,戶戶有景,窗窗有景的效果。在住宅內環境的建設過程中,使用環保型的建筑材料,控制化學污染物的含量,在設計過程中,保證每一棟建筑都有極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在聲舒適、光舒適、熱舒適方面達到最佳的效果。
2.2高效清潔
生態建筑的另一個目標就是高效清潔。目前.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度.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居民對城市住房的需求會增大.這樣必然造成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一般的住戶,在購買住宅后,往往要長期使用。這就要求在設計住宅的過程中,、要注意水電、供熱、制冷及生活垃圾的設計。在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面,講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方面結合起來,盡量采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廢水、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2.3和諧優美
在整個生態建設的設計中,和諧優美是很重要的。要想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以生態理念建設的建筑中,應該感受到真正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感受到是在一個和諧優美的環境中生活,這也是我們建設生態建筑的最終目的。
3.項目生態規劃結構
項目根據山體走勢,道路系統,在自然水面設置了三個大區。靠近河為商住公寓片區,使其發揮土地價值的最大化。依山而建為底層高端住宅區,使其景觀視線面最大化,環境最優化;山頂靠近高速路為高層住宅區,使其土方量開挖盡量減少到最低,并高層住宅不會對其他社區構成景觀遮擋,并利用高層大面的退讓使其組團形成獨立的中心大花圈,形成一個商住及公寓區看近景,底層高端住宅看院景及遠景,高層看遠景及院景的效果。
3.1建筑高度和體量
在總體規劃上為南高北低,在尊重地形的前提下。滿足更多的住戶擁有自然山體景觀。在住宅區內建筑錯落有致,與高山流水的曲線相呼應,踱步于區內的居民可達到“步移景易”的良好視覺效果。高層區均為點式住宅,使得景觀穿透性加強。事實上。也正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種體現。
3.2綠化及環境設計
通過對現狀水系的利用和發掘,使社區居民共享優質的“藍色”與“綠色”生活環境。公共綠化和廣場空間,穿插不同功能的片區,創造出綠意盎然的環境。水岸的造型及集中綠化亦能人性化地把公用及私用空間分區,使居住空間獲得更寧靜、更安全的社區環境。住宅小區的建筑組群均呈開闊的景觀山體面,將水景引入小區,為小區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觀式開發空間與山水相連,營造了“依山而居”的生活環境。小區內部景觀與自然山體閌林的結合.巧妙地貫通各組團的空間,緊密地把社區聯系起來。小區建筑規劃設計,為改善居民的居住小氣候。在規劃設計時注重小區內平面與垂直綠化相結合,有效地防止了熱輻射,獲得了良好的生物氣候調節條件。小區內部景觀設計方面,采用組合及穿插等手法處理,以保障社區最大的景觀均好性及滲透性,以達戶戶有景,人人能達的目標,提升了生活質素。立體的綠化系統創造了多層次的視覺空間與聽覺空間,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不同層級的住宅單元均享有更大的私人花園空間,更是享有零距離的觀山條件。
3.3建筑設計
通過對居住空間和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在滿足現今市場戶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供更多能增進鄰里關系及家人和諧相處的“機會”空間。
為了應對用地條件中諸多的不利因素和復雜的地質條件,我們在100m高處住宅設計當中,提出了兩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類型方案:舒適性和緊湊性.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解決傳統建造過程當中大土方開挖的弊病,最大限度地保持場地的生態活性。我們設計出來適應本項目的緊湊型戶型平面,盡量使每戶人家都擁有自己的獨立、舒適的生活空間。另外。能夠充分結合底層車庫屋頂獲得大面的公共花園,創造全新的城市建筑風貌,引領最新的住宅發展潮流。商業建筑面積逾30000m2,業態分為集中商業、引入式商業城和臨街商鋪;設計采用現代建筑風格,營造出時尚、舒適的商業氛圍;走小規模、精品化的經營路線,以創造品牌價值為追求目標。力求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高檔樓盤;商業街的經營模式可以結合城市廣場和場地外部商業資源通盤考慮,以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建筑以現代設計手法為基礎,配合規劃形態,營造簡潔、大氣、硬朗的風格;建筑外墻采用當今國際流行的時尚派色系,多種材質相輔相成,均衡搭配.使立面整體中有細節的變化,又配合小區會所、空中花園等具有標志性的風格設計,渲染出華貴、舒適、宜人的居住氛同。
4.結語
我國的建筑設計在某些方面是引進西方的形式,但是,很多所謂的生態建筑往往只是有“形”無“神”。雖然在建設生態建筑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但是,相信只要設計者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健康理念.人們的生活居住條件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態建筑是現代建筑發展的潮流,我們必須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生態建筑的設計。筆者通過對盛世南岸項目的生態建筑設計分析,相信會給很多生態建筑的設計者以啟發。
參考文獻:
[l]董衛,王建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高賀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3]薛一冰,王崇杰.節能建筑整體設計策略的研究【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院,2002,17.
[4]孫菲.綠色別墅設計策略初探【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17).
篇5
關鍵詞:生態建筑; 設計; 空間; 建筑耗能; 材料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ystem. The author through a rational use of space, reducing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use of recycled materials and renewable three levels,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eco-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e.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hould be inher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aware “prototype”, from a Shencengcishang aware of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building,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way to the design.
Keywords: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spa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ing materials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11-0106-04
人類為生存而依附的建筑及其建成環境是自然的再生裝置,也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態環境的惡化無疑與現代文明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于是布萊恩?愛德華茲主張:“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太確定的未來,因此,我們應當遵循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便是向過去學習――重視和理解鄉土建筑的結構和風格,使用當地采購的材料,當地供應的能源和當地的傳統工藝。”
從生態學角度看,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適應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建造活動對這種“適應”也有充分的表現。這些保留至今的傳統建筑的大多數做法和形式都是經過長時間對當地氣候、資源等條件適應后的產物,它們在最大程度上創造了實用合理的生活條件。傳統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環境和諧的方法,尊重基地環境,節約使用資源和能源的設計原則有共同的契合點。因此,效仿傳統建筑,重新挖掘、評價與發展傳統建筑的生態設計經驗和做法,成為生態建筑的設計途徑之一。
1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合理利用空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土地資源掠奪性的開發和攫取,已顯現出供應的危機。怎樣合理經營生存空間――既保證生態平衡又可獲得必需的物資和能源;既要擴充生存空間,又要保證必要的生態環境,解決這一問題,極富生命力的傳統建筑――窯居和干欄民居,為我們作出了提示――為解放土地和還原生態,向地下和空中發展。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是解決有限土地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1.1窯居――向地下要空間
20世紀80年代國際隧道協會(ITA)提出“大力開發地下空間,開始人類新的穴居時代”的口號。始于黃土高原的傳統窯居(圖1a)從整體環境到單體建筑,都是順應特定地區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狀況的限定,依靠營建過程中的智慧,在土地資源匱乏的條件下,一方面向土層索取有效空間,不占用良田;同時,將空間進行立體利用,保證生產與生活互不妨礙。窯頂覆土可種植適宜的經濟作物,增加了植被、固化了塵土和調節了氣候,使得窯居的營建達到了零土地支出,并與庭院經濟有機結合,達到了節地與經濟的雙贏效果。
在當代,建筑、街道乃至城市轉入地下,從而解放土地、讓出生態與農耕作業空間,已成為現代大都市的建設發展趨勢。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東京已建成的八重州地下街(圖1b)、開封的相國寺地下商場(圖1c),已成功表明了這一可能性。
1.2干欄建筑――向空中發展
上古傳說中,有巢氏為避免族人遭野獸侵襲,教民構木為巢,從此就有了房屋。雖然有巢氏其人不一定存在,但干欄式民居(圖2)確實是從原始的巢居發展而來的。巢居―干欄,它從一開始就與自然相結合,始終都保持著讓出土地、尊重自然的原則。干欄式房屋的特點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適應南方地區特殊的生存環境(潮濕,多蟲),同時亦可利用下部空間。這對于后來吊腳樓、樓閣的發明,并最終導致架空底層樓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啟示。
2采取生態的設計方法及措施,降低建筑耗能
建筑處在消費的前沿。保羅?索萊里在其生態建筑學中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設計如果強加破壞自然結構都是不明智的,號召將富勒的“More with less”原則應用到建筑中去,對有限的物資資源進行最充分、最適宜的設計和利用;反對使用高耗能,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在地球上修建了許多尊重自然,利用可再生資源的耗能極低的建筑,如海德拉巴的風斗、吊腳樓、黃土窯居等等。
2.1通風
作為建筑環境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建筑自然通風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問題。著名的皖南民居就是通過結合當地自然、氣候、地理因素解決自然通風的很好例子。盡管皖南地區夏季室外溫度達到37℃~38℃,夜間也有25℃左右,但這些民居可以日間室內溫度基本控制在31℃左右,夜間也能接近室外溫度。其奧妙在于民居是通過特有的天井來達到日間抑制風壓自然通風,夜間促進熱壓自然通風迅速降溫。自然通風的原理概括起來有風壓通風與熱壓通風。
2.1.1 風壓通風
利用水平風壓來推動氣流。最能體現這種通風方法的建筑形式,就是四面無窗、無墻的“亭臺建筑”,例如太平洋薩摩亞的民居就是典型的“亭臺建筑”。日本的活動“隔間”,也是一種在需要時能夠完全開放通風的“亭臺建筑”。另外以底層懸空的“干欄建筑”,當然是這種通風方法的極致之作。(見圖3)
2.1.2 熱壓通風
位于英國Leicester的De Mountfort大學工程與制造學院的機械工程大樓(Queens Building)(圖4),就是一件利用中庭熱壓通風設計的經典之作。大樓的中央演講廳由于進深較大,且只有一面開窗,利用大樓的高室內發熱量,在英國首創以自然熱壓通風設計來取代冷氣空調設備的實例,是一棟低能耗、低環境沖擊的生態型建筑。
2.1.3 熱壓導風
在巴基斯坦Sind省小鎮(圖5),全鎮各式各樣,參差不齊的捕風塔,均面對相同的常年風向,以導引氣流進入各戶起居空間。在伊朗的Yazd鎮(圖6),人們利用附有通風塔的水井中水分的蒸發冷卻作用,然后通過的氣流變成濕潤的涼風,以改善當地的干熱氣候。1973年,英國倫敦建筑協會,曾針對埃及一棟附有通風塔與中庭噴泉的民居(圖7)進行通風實測,發現即使在干熱強風的氣候中,經過通風塔與水池調解后,起居空間之風速與溫濕度均十分宜人。
2. 2 保溫
在寒冷、干熱氣候有良好效益。傳統窯居的厚重被覆蓋結構(圖1a)形成了穩定的室內熱環境,當室外溫度變化劇烈時,其與被覆蓋結構間的熱傳遞減慢而產生了時間延遲,且天然材料的運用避免了生產、加工和運輸的耗能,使窯居成為天然的節能建筑。在干熱地區,如中東、撒哈拉沙漠,室外溫度最高可達50℃,亦即室內外最大溫差高大25℃,因此在干熱氣候的建筑多采用小窗與厚重的泥墻(圖8),以保溫的手法來抗拒溫差與日輻射所帶來的熱浪侵襲。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于攝氏零下數十度的天寒地凍氣候下,在冰屋內只要燃燒一盞海象油的油燈,就可以保持20°C的室內溫度,這表示冰塊也是一種超級保溫節能的建材。
2.3遮陽
遮陽對于減低熱輻射有絕對功效,因此熱帶傳統民居多具有大大的屋頂、深深的遮陽,甚至可以沒有墻面,但不能沒有屋頂。事實上,現代高樓建筑不可能再強調大屋頂造型,過去的“屋頂”文化在現代建筑的營建中,應積極轉化成為陽臺及遮陽板的遮陽方法,深深地遮陽,美麗的陰影,無疑才是熱帶建筑美學的特征(圖9b)。而在炎熱干旱的沙漠氣候中,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杰伊瑟爾梅爾市(圖9a)四通八達的街道網、合理布局的彼此遮陽的設計策略,創造了一個整體舒適的都市環境,每所住宅都有院落并在入口設有積熱設施,對考慮太陽位置的街道設計研究說明了街寬、建筑物高度之間通過相互這樣形成一個涼爽環境的復雜關系。
2.4采暖
“南人習床,北人習炕”,作為冬季取暖的一種主要設施,火炕式取暖方式是一種非常符合養生學的生態技術措施。傳統火炕(圖10)一般將火炕與灶臺相連,火炕以植物秸稈、茅草及少量的煤為燃料,通過將與炕相連的灶炊事產生的高溫煙氣引導到炕體煙道中來,加熱炕體,使炕表面溫度升高,以整個炕面作為散熱面,均勻地向室內輻射熱量而達到取暖效果,隨后,煙氣從炕體另一端的煙囪排出。但是,此種采暖方式,燃料燃燒不充分,熱效率低,高溫煙氣攜帶的大量熱量未經充分換熱便排出室外,造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如果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代替傳統燃料,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火炕(如太陽能火炕),克服傳統火炕的弊端,賦予其新內涵,這種方式將是最合理、有效的生態采暖方式。
3材料的循環利用和再生
建筑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模仿生態系統,生態設計要求設計師容易重新使用、回收以及最終能與生態系統再次整合的材料和組件。
中國木結構的桿件,主要依靠榫卯(圖11a)連接,這種連接不但可減少地震、大風等自然災害對構架的危害,且桿件可以拆卸并重新被使用,使建筑達到其使用期限后材料被重新使用的目的,這種“可拆卸”的設計理念,是生態建筑可持續設計的根本。
由“人類棲息地”在美國新墨西哥州Santafe市設計的農作物纖維塊住宅(圖11b),以及我國生態屋設計實踐中,選用農作物廢氣物作為保溫材料,利用可循環自然材料來減少對不可再生材料的開采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混凝土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以及對可循環金屬材料的使用,可以降低建筑物在廢棄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4結語
效仿傳統建筑的生態設計,關注的是傳統建筑中的用于適應地域特點的原生態經驗,學習和改進其中的有益做法。在設計中使用當地容易獲得的材料,減少材料在運輸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使用簡單低廉而成熟的技術手段,以較低的資源和能源代價建造建筑,與當地生態環境保持和諧。這類建筑一般造價低,技術上安全可靠,有較好的針對性和可實施性,以及較強的地域特點。這類生態設計不是對傳統建筑的簡單模仿、抄襲,而是從傳統建筑中尋找并感知建筑內在的生態“原型”,從更深層次上認識到建筑存在的生態意義,這是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也是生態建筑的設計途徑之一。
但我們也應看到,效仿傳統建筑的設計雖然比較穩妥,但其適用范圍較窄。今天的建筑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大型建筑和一些新類型的建筑中,如機場、火車站、展覽館等,僅僅借鑒學習傳統建筑進行設計顯然滿足不了要求。所以,效仿傳統建筑的設計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參考文獻:
[1]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建筑技術專業委員會等主編.綠色建筑與建筑技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阿爾溫德?克里尚,尼克?貝克爾等編著.建筑節能設計手冊-氣候與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 林憲德著.綠色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 鄭潔等編著.綠色建筑熱濕環境及保障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
[5] 王其鈞編著.中國民居三十講.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篇6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理念;融入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建筑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環境問題,能源消耗也不斷增加,人們對環境問題也更加重視。如何緩解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中做好環境保護。建筑設計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方面。以環保、健康為導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追求建筑的自然與和諧,實現使用者在身心上的愉悅,是生態建筑的最終目的。
一、當前的建筑設計在生態理念上存在的問題
1.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
生態建筑是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輔相成的建筑形式,建筑設計理應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注重建筑設施的生態性和持續性。然而,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并未有效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沒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不能節約利用資源。雖然在資源整體利用方面已經在逐漸改善,但距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難以保證建筑設施持久的生命力,無法做到高水平建設。
2.對生態建筑理解不到位
生態建筑是指將生態理念滲透到建筑設計、建造中的建筑形式,是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革新與環境問題的加劇而提出的,具有較強的前瞻性,不少設計師對生態建筑的認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不少建筑單位也只是打出生態建筑的旗號,卻沒有真正的去落實到設計和施工中,常常是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象征性的花花草草,雖然在表面上看上去有了改進,但其實與生態建筑的要求還相去甚遠。
3.實用功能弱化
與前文所述相反,也有一些設計和施工單位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于強調建筑設施的生態性,在設計和施工中大量使用生態元素,如設置大片綠地,增加綠化面積,反而疏忽了建筑設施的實用功能。結果是,建筑設施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態功能,但由于在整體設計上并不科學,沒有兼顧到一些公共設施的建設,使得建筑物華而不實,給使用者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最終不但沒有實現生態化,反而因改建公共基礎設施浪費了不少資源。
4.整體意識不足
生態建筑的設計與建設,需要建筑設施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與統一,而在實際建設中,不少設計和建設單位常常是為生態而生態,把生態性孤立在建筑環境的整體性之外,沒有做到生態建筑與區域氣候條件、文化資源等因子的統一與協調。建筑物雖然拉近了使用者與自然的距離,但卻不能和當地的整體環境相協調,不能實現長久的生態化。
二、建筑設計中生態策略的融入原則
1.生態要和諧
在生態建筑的建設過程中,既要強調建筑使用者與建筑生態元素間的和諧與統一,又要降調生態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與融洽。通過自然的協調放松使用者的身心,頤養使用者的精神,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2.資源要節約
生態建筑的設計與建造,必須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出發,力求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實現最佳的建筑效果。首先,要節省空間資源,如使用空心磚減少墻體厚度,在墻體上設置櫥柜,實現空間資源的科學利用。其次,要通過生態化因素的融入減少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使用。最后,要節約水資源,通過管道直接將飲用水輸送至居民小區,還可設置水資源回收利用裝置,節約和保護水資源。
3.整體性、舒適性和便利性要有機統一
首先,生態理念的融入,要結合區域自然條件、文化傳統和經濟資源的實際情況,從整體著眼進行設計,避免盲目追求生態效果而導致建筑設計背離區域實際。其次,建筑設計的生態化,要做到環境的安靜整潔,空氣的清新宜人,還要保證一定的綠化面積,實現居住者與自然的和諧。最后,生態建筑要保證有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保證居住者在購物、休閑等方面的需求。
三、建筑設計中生態策略的融入策略
1.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加深對生態建筑的理解
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建筑使用者都應加深對生態建筑的理解,自覺加強環保意識。首先,設計單位要認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在建筑設計中真正將其體現出來,使建筑能實現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從而持久使用。其次,施工單位在施工中也要合理規劃,優化資源配置,節約土地、空間、水等資源,認識到初期較高的投資能換來的長期受益,著眼長遠。最后,生態建筑的使用者也要樹立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積極提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建筑的生態化設計與施工。
2.以人為本,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首先,人是建筑設施的使用主體,因此,生態建筑的設計,應立足于尊重人、服務人,讓建筑的各個環節都能服務于使用者的生產和生活,有利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使使用者能實現精神上的陶冶與愉悅,還要針對不同階段的人進行不同的設計。如老年人行動力較差,建筑格局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見者要充分照顧老年人的真實情況,還要設置盡量多的休閑和娛樂活動,滿足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建筑設計中要注意融入生態策略,做到人員自然的和諧與統一。要保證建筑設計能夠接受足夠的光照,清新的空氣,整體環境的宜人,還要保證有良好的通風。
最后,要重視建筑區內的綠化設計,不僅要保證有足夠的綠化面積,還要保證栽培品種的搭配,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選擇栽培植物時,要盡可能多的選擇植物種類,既要選擇常綠植物,也要選擇一些容易栽培,對環境有凈化作用的植物,最大限度的拉近使用者與自然的距離,讓使用者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3.著眼整體,保證建筑設施的實用功能
建筑設計中生態策略的融入,并非簡單的增加綠化面積,而是在充分理解生態建筑的含義的基礎上,在做好綠化建設的同時,完善建筑區域內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能源,為使用者的生活提供便利。
此外,還要從整體著眼來規劃建筑方式,建筑區內資源的利用要立足于整體環境的情況,避免把建筑區孤立出來,建筑的設計、生態理念的融入要從當地氣候條件、人文資源等條件出發,提高建筑區與周邊環境的統一性,實現真正的生態建筑設計與建設。
結語:
總而言之,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是一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建筑理念,對合理配置建筑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筑設計單位在建筑設計中,要善于融入生態因素,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充分認識當前建筑設計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措施,將生態因素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提高建筑設計與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 何荔華.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8)
[2] 柳發明.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1)
[3] 陳劍峰.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9)
篇7
關鍵詞:生態學理念;建筑設計;場地規劃;節能策略
1 建筑生態設計原則
生態化建筑的根本在于系統集約、經濟高效、健康適宜和地域本土性,這四方面又是內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整體關系。因此,建筑的生態設計原則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1 從場地規劃出發
1)現場調查和分析
設計之初要充分調查和分析用地資源,包括日照因素、風玫瑰、場地微氣候環境、給排水模式、土壤成分、周圍植被、用水資源等的情況,以此指導環境敏感設計。這些因素的調查和分析應涵蓋用地周圍的生態系統、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等,從更大的視角來分析建筑的存在,即場所性。
2)建筑規模的確定
在規劃建筑之初要精心的論證,高效地安排和使用空間,避免不切實際的建筑大尺度和豪華裝修,以減少資源的浪費,節約維護管理費用。
1.2 從建筑設計出發
建筑設計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建筑物理、材料化學、環境生態、社會影響、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1)建筑形體的設計;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3)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4)場地景觀的打造;5)建筑設備的有效選擇。
2 建筑生態設計策略
通過分析研究,運用積極的建筑設計手法,能減少80%左右的能耗,因此,該類型建筑的節能潛力是非常可觀的。然而,如何將這一潛力現實化,可參考如下要點。
2.1 選擇高效、清潔的能源
高效,旨在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清潔,意味著選用污染小、可再生的能源,減少建筑的廢物排放,使建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最小。高效清潔的設計策略,是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最少的環境污染換取最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高效清潔的能源主要包括:
⑴被動式太陽能。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利用熱量傳導、對流、輻射等自然交換的方式使建筑物盡可能多地吸收、貯存、釋放熱量以控制室內舒適度。
設計要點:a.建筑物有良好的絕熱表皮。主要是指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b.集熱表面設置在南向,一般考慮正南向±15°以內。其中,以白天使用為主的建筑(如辦公樓、教室)在南偏東15°以內為宜;在夏季過熱的區域,集熱面傾角應呈90°設置;避免周圍地形、地物對太陽能建筑正南向±15°范圍內的遮陽;另外,還應避免對熱部件透光面的污染、避開污染源的下風向。c.貯熱體盡量多的設置在室內。貯熱體一般分為兩類,一類顯熱材料,如水、石子、混凝土等(利用熱容量隨著溫度變化而變化);一類是潛熱類材料,如芒硝或冰等(利用其熔解熱、凝固及其熔點前后顯熱)。貯熱體的選擇遵循以下原則:成本低、單位容積的貯熱量大、化學性能穩定、無毒、無操作危險、無公害、易取材。d.主要采暖房間緊靠集熱表面和貯熱體。e.合理的室內通風系統。f.有效的夜間致涼,蓄冷體系。
⑵太陽能光伏發電。以光伏電池板作光電轉化裝置,將太陽光輻射能量轉化為電能。
設計要點:a.建筑場地有良好的日照條件;這是太陽能利用的先決條件。b.選擇適宜的光伏發電系統。光伏發電系統的種類依據和電網的關系,可以分為獨立式、并網式和微電網系統。獨立發電系統不與電網連接,連接有負載;并網發電系統直接與電網連接,不一定具有直接負載;微電網系統在不與電網連接或與電網連接的情況下都能運行,且都連接有負載。c.選擇適宜的太陽電池組件產品。太陽電池組件產品一般分為晶體硅太陽電池,薄膜電池。d.光伏建筑一體化,注意建筑造型的打造。
⑶地源熱泵。利用淺層地熱能,通過熱泵技術將低位熱能向高位熱能轉移,以實現供熱、制冷的高效節能的空調技術。按與淺層地熱能的換熱方式不同分為三類:地埋管換熱、地下水換熱和地表水換熱。三種地源利用方式對應的熱泵名稱分別叫做:土壤源熱泵、地下水源熱泵、地表水源熱泵(表1)。
表1 幾種供熱形式對比
設計要點:a.土壤源熱泵,特點主要是恒溫熱、無需除霜、技術復雜、運行管理繁瑣、初期投資高;形式包括水平式和垂直式。水平式埋管系統井深小于10m,水平鋪設,施工方便但換熱效率較低,占地面積較大;垂直式埋管系統豎向打30~100m的井,將換熱管豎直埋入地下,打井深度視地質條件而定。b.地表水源熱泵,特點主要是溫度變化較大、設備容易腐蝕、要注意減少取水工程的能耗,控制在冬季低溫時的補熱量。c.地下水源熱泵,特點主要是節能性好、初期投資低、水泵功耗高,同時要留意回灌阻塞腐蝕與水質污染等問題。d.空氣冷熱資源利用。夏季,將建筑熱量排向室外;冬季,把室外空氣熱量送往建筑內;過渡季節,室外新鮮空氣直接送到室內。
設計要點:a.品位問題。春秋季節,空氣是正品位或者零品位冷源,可以直接利用即自然通風;夏冬季節,空氣是負品位冷熱源,需要通過空氣源熱泵技術才能應用。b.蓄能技術、輔助冷熱源技術及提高空氣源熱泵低溫適應性技術充分利用。c.冬季熱泵會出現結霜現象,這就需要開發智能高效的除霜技術,使設備系統不至于降低功效。d.建筑設備一般安置在室外,需要控制噪音并提高安裝水平。
⑷雨水與中水回收利用。主要指建筑屋面及場地非機動車道路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這部分雨水污染相對比較輕(表2)。
表2 雨水利用的分類、方式及用途
設計要點:a.集流系統。雨水收集主要指屋頂收集,包括屋頂集流面、匯流槽、下水道和蓄水池;還有屋頂花園集水,屋頂收集要注意防水和排水的處理。b.輸水系統。將不同面積上的降雨徑流收集貯存備用;通常以截流溝與輸水溝將集流面來水匯集起來,導引到蓄水設施。輸水溝的斷面形式可采用U形、半圓形、梯形和矩形等,斷面尺寸可用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確定。利用屋面作為集流面時,可將輸水溝布置在屋頂落水管下的地面上,采用混凝土寬淺式弧形斷面渠。c.貯存系統。用景觀水或人工湖等貯水。d.截污凈化系統。分源頭凈化和集中收集凈化兩種。e.中水的回收利用對象主要是冷卻水、洗浴用水、盥洗廢水、廚房廢水和廁所廢水等,為便于管理和維護,盡量選用定型成套的綜合處理設備。
2.2 選擇適宜的節能路線
⑴表皮節能。包括護墻體節能、遮陽構建節能、各種幕墻節能技術等。
設計要點:a.墻體節能技術包括外墻外保溫技術、外墻內保溫、外墻夾心保溫、自保溫墻體、細部保溫等,無論何種技術,均考慮好建筑的氣密性和防火安全性。b.遮陽構建的形式包括外遮陽、內遮陽和中間遮陽等,主要考慮日照因素和季節因素的影響,合理配置。c.幕墻節能主要指玻璃幕墻的節能,選擇節能玻璃,如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節能效率。同時注意門窗的氣密性設計,合理控制窗墻比。
⑵通風分為機械通風、自然通風、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同時使用。
設計要點:a.優先考慮自然通風。b.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通風換氣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進排風系統。c.大空間公共建筑物內,對內部通風或污穢氣體容易聚集的地方可采用局部排風模式,必要時輔以全面排風。
⑶采光。滿足建筑設計及工作要求的同時,要避免眩光、光帷反射等。同時考慮建筑設計的光影藝術性。
設計要點:a.合理的建筑布局朝向。b.合理的窗墻比和采光均勻度。c.合理的開窗大小,避免眩光的產生。d.合理的中庭設計,輔助采光。
⑷設備節能。主要指暖通空調的節能設計,由于受專業限制,希望由設備專業的人員完善,這里只是提出一個大體的原則,主要從冷熱源的利用、冷熱介質的輸配以及設備的節能運行管理等方面予以考慮。
2.3 減少隱形消耗
大空間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能耗主要包括施工中的消耗、建筑運行管理的消耗、建筑拆除所需的能耗、隱性能源消耗。前幾方面的能耗備受人們重視,而隱性能源消耗則往往被忽視。
隱性能源消耗,主要是指建筑材料從生產、制造到運輸等過程發生的總能耗。其相對不明顯但總量相當可觀。
2.4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能源危機的出現和人們環保節能意識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筑師更應該以超常的敏感性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做出大膽的嘗試。這是個持續發展的課題,期待社會各行業共同參與。
3 總結
綜上所述,建設生態建筑是為了城市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將生態學理念合理地應用于建筑設計當中是工程建設中的難點。因此,建筑人員需要加強對生態學理念的認識,將生態學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當中,同時根據建筑的特點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節能設計措施,以提高建筑的節能效果,從而促進人、生態環境和建筑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發展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建筑高能耗的現狀還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充分重視,因此切實地推進建筑生態節能面臨著大眾觀念、經濟成本、技術保證等諸多方面的制約。節能技術的基礎研究不夠,由于綠色生態建筑在全國均處在起步階段,很難明確得知某項技術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態效果、節能效果。以下就所掌握的信息對綠色生態建筑的概念進行簡要論述。
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主要應從整體環境規劃和單體建筑設計兩個方面開展。在整體環境規劃中,強調的是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建筑與地貌、植被、水土、風向、日照與氣候的關系。在單體建筑設計中大體可從以下九個方面考慮:
⑴護結構系統;包括:①高效保溫隔熱的外墻體系,②熱橋處理構造技術,③高效保溫隔熱屋面技術與構造設計,④高效門窗、幕墻系統及高性能玻璃的選用與構造技術。
⑵太陽輻射的控制與改善;主要應考慮夏季防熱與冬季太陽輻射熱的利用,對太陽輻射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靈活控制與改善,以達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輻射的目的。
⑶自然通風與采光的利用;設計中應保證足夠的外窗可開啟扇面積,在有條件開設天窗(結合建筑具體功能)處開設一定面積的天窗,既達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以靠室內外的風壓和熱壓差,形成有組織的自然通風,在室外氣候適宜時通過自然通風達到調節室內熱環境的目的。
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①充分利用太陽能,可分為太陽能集熱板集熱和太陽能光伏發電,②利用地熱能,主要指利用淺層土壤熱能,③利用風能,④利用生物能。
⑸高舒適度、低能耗的室內環境控制系統;包括:①輻射制冷采暖系統加置換式新風系統,這是一種全新的空調方式,它在提供舒適健康的室內熱濕環境及低噪音環境的同時也具有較好的節能效果。置換式新風系統將處理過的新風直接送入室內,污濁空氣進行余熱、余冷回收后再直接排出室外,充分利用能源。②變風量系統,通過變頻技術對在建筑物空調負荷需求發生變化時,通過對冷水機組、水泵、風機等設備進行變頻調節來降低能量輸出以適應負荷要求。節能效果可達30%~40%。
⑹優秀的建筑能源系統;①冷熱電聯產,是指利用燃料進行發電的同時充分利用其余熱來提供生活用熱、冬季供暖以及為空調機提供動力進行夏季制冷,實現冷、熱、電聯產。②蓄冷系統,通過蓄冷裝置蓄存電能,利用峰谷電價的差異,可為業主節約30%~50%的空調運行費用。
⑺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最典型的為中水處理及回用系統,系統將生活廢水、冷卻水、已達到排放標準的生產污水等水源,經處理達標后再用于沖廁、灌溉草坪、洗車、掃除用水等。既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又可減輕城市污水處理負荷。
⑻智能樓宇自控系統;是指將建筑物或建筑群內的電力、照明、空調、給排水、防災、保安、廣播、通訊等設備以集中監視與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使建筑物成為具有最佳工作與生活環境、設備高效運行、整體節能效果最佳、安全的場所。
篇9
關鍵詞:綠色生態理念 建筑設計 體現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們對住房和工作環境、公共場合等各種硬件設施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綠色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根據建筑的特點以及綠色生態理念的應用原則,對建筑的光環境、結構、水的重復利用等方面來進行綜合的設計。
1 光環境設計中綠色生態理念的應用
對人體生理健康及心理狀態均有益的綠色光環境,不僅要根據房間使用性質達到行之有效的照度和亮度,而且室內光分布也至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工作效率和室內氣氛。舒適健康的光環境包括易于觀看、安全美觀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照度均勻度控制等。
1.1 眩光的控制
建筑物內的眩光多為不舒適眩光,不舒適眩光又可分為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眩光的限制可以通過選擇表面亮度低的光源或燈具可以控制。在室內裝修時,亦可調節室內光環境的亮度比來達到減弱眩光的目的。
1.2 工作面照度的均勻性
視野范圍內的亮度應盡可能地均勻,尤其是長時間視看的工作場所。若照度不均勻,容易引起人眼對環境的明暗適應,出現視覺疲勞,影響工作效率和休息娛樂舒適性和人體健康。為避免明暗適應過程造成的視覺疲勞,一方面要求空間照度的最大值、最小值與平均值的差值不超過平均照度的1/6。最低照度與平均值之比不低于0.7。上述要求可通過燈具的布置加以解決。燈具的間距與燈具至工作面的高度的比值不得大于最大距離比。不同燈具的最大距離比不同,運用這一控制指標,可以均勻性的角度來考慮燈具的布置。
1.3 亮度分布
為形成良好的視覺環境,要求各個表面之間有一定的亮度對比,但視野內不同表面間的亮度對比過大,也會使從眼很快疲勞。為了達到環境亮度的平衡,必須同時考慮照度和反光系數。表面受到的照度高時,應采用低反光系數的材料;反之,若表面照度較低時,可采用高反光系數的材料。
1.4 陰影
視看對象如處于別的物體的陰影下,則觀看對象照度急劇下降,便會嚴重影響視看效果。因此,當室內存在高大家具設備或家具較多時,應注意避免對臨近工作而形成陰影,例如可以增加燈具的數量和照射方向,或增加室內漫射光的比例,沖淡陰影,使其深度減弱。
2 建筑圍護結構設計中綠色生態理念的應用
2.1 建筑門窗
在建筑物的圍護結構中,窗戶、天窗、陽臺門等被稱為透明圍護結構。透明圍護結構的絕熱性能差,是影響室內熱環境的建筑節能的重要因素。科學的選用玻璃材質對于建筑物的節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玻璃在建筑物中的節能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控制太陽能,合理地控制透過玻璃太陽能能起到很好的節能效果,冬季可以減少采暖的能量消耗,夏季可以減少空調負荷。另一種是減少熱傳遞,下班玻璃材料的厚度較其它墻體材料薄,傳熱系數也比較高,容易傳遞熱能。因此,為了提高玻璃的節能性能,就需要控制降低玻璃及其制品的傳熱系數,隔離建筑物內外的熱傳遞。
2.2 建筑屋面
2.2.1 采用淺色外飾面,減少當量溫度
當量溫度反映了圍護結構外表面吸收太陽輻射熱使室外熱作用提高的程度,而水平面接受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大。因此,要減少熱作用,必須降低外表面太陽輻射熱吸收系數,屋面材料品種較多,熱吸收系數值的差異較大,合理地選擇材料和構造是很重要的。當采用太陽輻射熱吸收系數較小的屋面材料時,即降低了室外熱作用,從而達到隔熱的目的。這種措施簡便適用,所增荷載小,無論是新建房屋還是改建的屋頂都適用。然而,對于非透射材料構成的屋頂,減少對太陽輻射熱的吸收,則表示增大了反射。若在高低錯落建筑群的低們建筑屋面上采取這種措施,將增大對高位建筑的太陽輻射反射熱,惡化高位建筑的室內熱環境,最好選擇其它途徑。
2.2.2 增大熱阻與熱隋性
圍護結構總熱阻的大小,關系到內表面的平均溫度值,而熱惰性指標值卻對諧波的總衰減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通常,平屋頂的主要構造層次是承重層與防水層,另有一些輔層次。因此,屋頂的熱阻與熱隋性都不足,就會導致其隔熱性能達不到標準的要求。為此,常在承重層與防水層之間增設一層實體輕質材料,如爐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以增大屋頂的熱阻與熱惰性。如屋頂采用構造找坡,也可利用找坡層材料,但其厚度應按熱工設計確定。這種隔熱構造方式的特點在于,它不僅具有隔熱的性能,在冬季也能起保溫作用,特別適合于夏熱冬冷地區。不過,這種方式的屋面荷載較大,而且夜間也難以散熱,內表面溫度的高溫區段時間較長,出現的時間也較晚。若用于辦公、學校等以白天使用為主的建筑則最為理想,同時也可用于空調建筑。
2.2.3 通風隔熱屋頂
利用屋頂內部通風帶走面層傳下的熱量,達到隔熱的目的,即為這種屋頂隔熱措施的簡單原理。這種屋頂的構造方式較多,既可用于平屋頂,也可用于坡屋頂;既可在屋面防水層之上組織通風,也在防水層之下組織通風。通風屋頂起源于南方沿海地區民間的雙層瓦屋頂,在平屋頂房屋中,以大階磚通風屋頂最為流行。當室外綜合溫度將熱量傳給間層的上層板面時,上層將所接受的熱量向下傳遞,在間層中借助于空氣的流動帶走部分熱量,余下部分傳入下層。因此,隔熱效果如何取決于間層所能帶走的熱量,這與間層的氣流速度、進氣口溫度和間層高度有密切關系。
3 建筑設計中太陽能光熱的利用技術
太陽能光熱利用的基本原理就是用集熱器將太陽輻射能收集起來,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轉換成熱能加以利用。通常太陽能熱利用可分為:低溫熱利用、中溫熱利用和高溫熱利用。低溫熱利用包括最簡單的地膜、塑料大棚以及干燥器、蒸餾、供暖、太陽能熱水器;中溫熱利用包括太陽能空調制冷、制鹽有及其它工業用熱;高溫熱利用有簡單的聚集型太陽灶、焊接機和高溫爐。目前應用最多、最廣泛的是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制冷等。
3.1 太陽能與自然通風的融合
太陽能綠色建筑復合通風結構是將太陽能空氣集熱器與建筑圍護結構有機結合,從而使建筑圍護結構與通風、被動式采暖以及被動式冷卻相結合,在改善室內熱環境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陽輻射能量產生熱壓,誘導空氣流動,將熱能轉化為空氣運動的動能。太陽能通風結構的主要形式包括:太陽能集熱墻體、太陽能集熱窗和太陽能集熱屋面。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將會誘導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從而實現房間的被動式采暖與降溫。
通常情況下,太陽能采暖均以玻璃作為集熱器,實墻、石床、水體、相變材料等作為蓄熱體,利用合理、巧妙的建筑設計手法創造適宜的室內空間和環境。太陽墻則是太陽能熱利用中的一種新型采暖技術。太陽墻系統原則上屬于被動式太陽能采暖系統,由集熱和氣流輸送兩部分系統組成。鋼制或鋁制的深色太陽墻板材覆于建筑南向或東西外墻的外側,板上開有小孔,與墻體的間距由計算決定,一般在200mm左右,形成的空腔與建筑內部通風系統的管道相連,管道中設置風機,用于抽取空腔內的空氣。冬季,白天室外空氣通過小孔進入空腔,在流動過程中獲得板材吸收的太陽輻射熱,受熱壓作用上升,進入建筑物的通風系統,然后由管道分配輸送到各層空間。板材底部不密封,保持了太陽墻內腔的干燥,同時起到排水作用。夜晚,墻體向外散失的熱量被空腔內的空氣吸收,在風扇運轉的情況下被重新帶回室內。這樣既保持了新風量,又補充了熱量,使墻體起到了熱交換器的作用。夏季,風扇停止運轉,室外熱空氣可從太陽墻板底部及孔洞進入,從上部和周圍的孔洞流出,熱量不會進入室內。
3.2 陽光入室裝置
陽光入室產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將陽光中的可見光同紅外線和紫外線分離后,將可見光高效率地傳輸到室內并用作照明。分離后的紅外線可以利用轉換裝置轉化為電能或熱能,進入室內光的光譜主要分布在500~1000nm區間。濾除紅外線,可以使進入室內的光不含熱能,不會提高室內溫度;保留部分紫外線,是由于適量的紫外線是人體所必需的。通過對光譜的控制,使進入室內的光柔和、舒適,適合辦公以及居住。陽光入室裝置有兩個重要的好處,一是可以節約大量的照明用電負荷,二是對人體的健康有益。眾所周知,陽光對于人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進人體鈣質吸收、提高人體免疫機能、殺死室內有害細菌、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適當的接觸陽光,還可以延緩人體老化過程,這些都是任何人造光源所不能替代的。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在采用自然光照明的辦公環境中工作,勞動效率較在使用人造光源的辦公室中提高15%~20%。
4 建筑設計中的水循環利用技術
4.1 結合屋面綠化的雨水回用設計
就屋面綠化本身而言,需要解決本身的防水與排水,以免發生漏水現象。一方面屋面綠化需要水,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同時又不能有太多的水,防止植物澇死和超過屋面的荷載限制。在進行屋面綠化的雨水回用的方案設計時,要在屋面設置一個調蓄池,貯存經過土壤凈化預處理的雨水,作為屋面綠化的澆灌與園路等沖洗之用。對于過多的雨水,可以通過設置溢水管而通往地面排出。屋面綠化構造,即對雨水的凈化設施的設置,充分考慮其凈化能力,使出來的水在進入景觀前,已經達到景觀用水的標準。在建筑下層建設適合本地區強降雨的蓄水池,經過屋面綠化的水,從排水管先蓄存在蓄水池中,當降雨強度過大時,可能通過蓄水池池壁上的溢水管,把雨水排放,同時在蓄水池設置泵房,通過泵房,把蓄水池收集到的雨水進行兩部分利用:一部分是上提到屋面,存入調蓄池,供屋面綠化和屋面沖洗;另一部分是利用蓄水池中的多余雨水,輸送到水景設施處,以供水景用水。
4.2 空調冷凝水回收系統設計
冷凝水回收系統是將空調機組凝結的冷凝水集中,經水過濾槽過濾后流到集水池內,經過消毒即可利用水泵從集水池輸送到各用水點(冷凝水中雜質主要是灰塵及細菌,通過濾槽及消毒工藝可達到雜用水標準),因空調冷負荷較大,產生的冷凝水較多,集水池容積較大,因此不宜設置在地下室。集水池位置應設置在靠近用水量大的地方,結合園區環境美觀,設計中將集水池設置于綠地下面。集水池設置溢流口,超過設計收集流水量時,多余水溢流排至市政管網。
結束語:通過上文的分析,綠色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對光環境、圍護結構、太陽能的利用以及水的循環利用等幾個方面,為了能保證建筑的綠色和節能,在進行設計時就一定要注意到這些方面的問題,為設計優秀的綠色建筑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斷的提高,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高質感的生活是大部分人的追求,滿足人們不同要求的產品不斷出現,但是在環保這一主題下,人們一向都是只索取不付出。如今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隨著工業的發展,環境為經濟的發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能源缺乏、環境惡化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綠色環保的生活,建筑行業也開始貫穿這一主題。
[關鍵字]: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環保
一、綠色生態理念的分析
綠色建筑,就是充分考慮各方面的環境因素,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的建筑理念。這種理念在如今嚴峻的環境現狀下顯得尤為重要,綠色生態與建筑相結合的理念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認可,他們對這樣的設計構想十分支持,都認為這樣的建筑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能夠體現環保的主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需要的建筑是要結合健康、舒適、無害、低耗能這幾大特點于一身,達到充分利用能源,又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完美效果。綠色生態的環保理念被大眾廣泛推崇,它逐漸被運用到食品、能源、電器等各個方面,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一理念在建筑上也將被體現。建造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是建筑開發商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有了綠色建筑,人們就能有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都將更加環保和便利。
綠色建筑的建造需要考慮到很多方面,例如社會和自然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這兩個標準是綠色建筑最重要的注意點。對于資源,過去人們浪費的太多,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很少有人重視對資源的節約,在使用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大材小用的情況時有發生,更有甚者資源類目的錯放導致很多可利用的資源被白白浪費。在綠色生態理念與建筑結合的過程中,需要確定人和資源的關系,運用科學的設計理念,通過巧妙的方法將這一理念轉變為現實的可操作的建筑方案。這種建筑將能夠讓自然界的能源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這樣不僅也節約了成本,對人們的健康有利。
在環境保護的時代,綠色建筑充分詮釋了這一主題,綠色建筑最大限度的減少資源的浪費,最大程度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建筑中主要的材料需要具備污染小,耗能低,成本低的特點,滿足這三點要求的材料看似不存在,但是只要將現有資源合理的處理應用就能很輕易的達到這些要求。
綠色建筑常常能給人一種心情舒暢的感覺,有了舒暢的情緒,人們才能高效率的工作學習。而且綠色建筑所給人帶來的舒暢感沒有任何危險,它始終貫穿安全無害的主題,給人們拉起安全的屏障。在此類建筑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進行人性化的考慮,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
二、策略分析
如今國家政策良好,技術先進,結合這些客觀條件,建筑與綠色生態相結合的構想的可行性得到了實踐的證實,并且相應的策略也被制定出來,例如:基地策略、采光通風策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水資源的利用策略等。
一個項目的確立,首先要考慮的是基地環境的整體組織與利用,這些因素決定建筑的大小環境是否能夠協調。
在建筑中,采光和通風是必須全面考慮的部分,采光將影響人工環境質量的評定。采光主要分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兩個方面,要達到采光的低耗能,就要平衡人工照明與自然采光,盡量減少人工采光,將自然采光效果達到最佳的狀態。對于通風問題,一般是考慮可持續與生態化兩個反面,自然的通風有利于人體的機體平衡,使生活環境呈現天然的特點。自然的通風能夠為人營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環境,也能減少能源的消耗。
當代人的目光從不可再生資源上轉移到了可再生資源,利用可再生資源已經開始在生活中普及,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太陽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要求,對于如今資源匱乏的社會來說,是很值得提倡的。太陽能供水、太陽能取暖、太陽能通風降溫等技術已經逐漸進入了人們的家庭,這些對太陽能的利用不僅節約了資源還保護了環境,真正實現了零排污。風力資源的利用也開始普及,風力最主要被用來發電,這一發明緩解了當今能源緊張的現狀。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就沒有了生命的延續。地球上雖然水資源眾多,但是真正可利用的水資源卻很少,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人們都開始采取各種應對措施。在建筑中,也需要體現節約水資源的理念,在建筑構造中,可以添加雨水的收集裝置和污水的回收利用裝置,這樣的裝置將通過低技術的建筑處理達到高質量的能源節約,收集的水資源可以用于很多方面,例如灌溉、景觀水景等。回收利用的污水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例如沖廁所,澆灌花草,拖地等。在建筑上加上這些裝置能夠便利人們的生活,并且節約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除了以上的設計策略以外,還有在保溫隔熱方面的應用。在建筑外墻加上簡單的處理,就能夠使建筑實現能量的交換,只要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節能玻璃,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這樣的應用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體現了綠色環保的主題。其他生活妙用也可以體現綠色建筑的設計,在屋頂覆土可以減少屋頂的熱損失,屋頂種綠色植物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增加綠化面積。
三、基本原則
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資源卻越來越匱乏。面對這樣的現狀,人們必須思考持續發展的問題,如果不改變過去的能源使用模式,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將很快被使用完,針對這樣的憂慮,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開始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表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和諧社會的構建上,這樣的原則體現了目光的長遠性,它在保證當代人的需求的同時也能保證后代的持續發展。
整體性原則是指將生態系統看成一個整體,從整體看待問題。綠色設計要達到和環境的友好統一,就必須要建立在實現整體性的基礎上,對綠色建筑有宏觀上的認識。能夠從整體入手的建筑設計,在后期的細節處理一樣需要重視,各個方面都與綠色環保相結合,實現整體和部分的完美統一。
綠色建筑設計還需要遵循共生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要想讓綠色建筑達到設想的目標,就必要將建筑的設計與實際的自然環境相結合,充分的考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我們所生長的地球,是屬于整個世界的,不能因為部分人的自私,不遵循共生性原則,導致整個世界都收到自然的制裁。共生性原則不僅是人與自然共生,還是人與人共生。
四、常用方法
綠色建筑需要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它是在原有的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加上綠色環保的新科技或者新理念。要想在實際中實現建筑與綠色環保相結合,就需要全面的考慮它的影響因素,將阻礙它實現的因素逐步排除。
綠色建筑在建造前需要全面并且完整的策劃,考慮到綠色建筑設計較為人性化,它的具體設計應該也由用戶自己進行決定,專業設計師將用戶的要求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制定出最合適的策劃方案。在制定過程中,設計師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例如建筑的環保性和節能性。在設計師初步定稿以后,還需要讓用戶過目,對于不滿意的地方要加以整改,這種充分按照用戶要求制定的建筑計劃更加適應人們的要求。
對于建筑與綠色生態理念的結合已經是時展的產物,它是歷史的必然,在后期的建造過程中,要充分提高它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劉小琴. 循環經濟理念與城市總體規劃的思考[J]. 環境科學導刊.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