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21:0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c語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參考文獻:
[1]裘宗燕.C++程序設計語言(特別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7.
[2]StandleyB.lippman.C++Primer中文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6.3.
[3]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6.
[4]錢能.C++程序設計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
[5]沈美明.IBMPC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9.
[6]錢曉捷.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翟乃強,隋樹林,匯編語言與C語言及VisualC++混合編程[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3,24(B09):136~138.
[2]錢曉捷,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第二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6.
[3]錢春英,淺談C語言與匯編語言混合編程的一些技術[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1):50~52,55.
[4]郭曉梅,匯編語言與C語言的混合編程及應用[J].南京農專學報,2002,18(4):49~52,62.
[5]普拉塔.CPrimerPlus(第五版)中文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6]斯馬爾迪諾.教學技術與媒體[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教程——C語言程序設計[M].2010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周以真.計算思維[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7,(3):77-79.
[2]董榮勝.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J].計算機科學,2009,(36):50-52.
[3]林旺.孫洪濤[J].基于軟件應用的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教學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22-127.
篇2
關鍵詞IPSec;NAT;IKE;UDP封裝
1引言
基于IP技術的虛擬專用網(VirtualProfessionalNetwork,簡稱VPN)是通過Internet平臺將局域網擴展到遠程網絡和遠程計算機用戶的一種成本效益極佳的方法。隨著網絡安全技術的飛快發展,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利用互聯網采用IPSec技術建立VPN網絡,IPSec已逐漸成為VPN構建的主流技術。IP安全協議(IPSecurityProtocol,簡稱IPSec)是由互聯網工程工業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簡稱IETF)1998年底規劃并制定的網絡IP層標準。IPSec不僅可以為IP協議層以上所有的高層協議和應用提供一致性的安全保護,而且除了可用于IPv4之外,也可用于下一代IP協議IPv6。
另外,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技術通過改變進出內部網絡的IP數據包的源和目的地址,把無效的內部網絡地址翻譯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該技術一方面可以把私有IP地址隱藏起來,使外界無法直接訪問內部網絡,對內部網絡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緩解由于IPv4先天設計上的不足,而導致的IP地址嚴重短缺的現狀。
但是,被廣泛使用的網絡地址轉換(NAT)設備卻制約著基于IPSec技術的VPN的發展,這是因為IPSec協議在VPN中承擔保護傳輸數據的安全性任務。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任何對IP地址及傳輸標志符的修改,都被視作對該協議的違背,并導致數據包不能通過安全檢查而被丟棄。但在VPN中運用NAT技術,則不可避免地要將私網地址映射為公網地址,即對IP地址要進行修改。因此,在VPN網絡中如何使IPSec和NAT協同工作,實現NAT的透明穿透具有現實意義。
2協議介紹
2.1IPSec
IPSec包括安全協議和密鑰管理兩部分。其中,AH和ESP是兩個安全協議,提供數據源驗證、面向無連接的數據完整性、抗重放、數據機密性和有限抗流量分析等安全任務。為了能夠將相應的安全服務、算法和密鑰應用于需要保護的安全通道,IPSec規定兩個通信實體進行IPSec通信之前首先構建安全關聯SA。SA規定了通信實體雙方所需要的具體安全協議、加密算法、認證算法以及密鑰。IKE提供了用來協商、交換和更新SA以及密鑰的完整機制。
IPSec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封裝模式——傳輸模式和隧道模式。傳輸模式只對IP分組應用IPSec協議,對IP報頭不進行任何修改,它只能應用于主機對主機的IPSec虛擬專用網VPN中。隧道模式中IPSec將原有的IP分組封裝成帶有新的IP報頭的IPSec分組,這樣原有的IP分組就被有效地隱藏起來了。隧道主要應用于主機到網關的遠程接入的情況。
2.2NAT
NAT能解決目前IP地址緊缺的問題,而且能使得內外網絡隔離,提供一定的網絡安全保障。它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內部網絡中使用內部地址,通過NAT把內部地址翻譯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其具體的做法是把IP包內的地址或用合法的IP地址來替換。NAT功能通常被集成到路由器、防火墻、ISDN路由器或者單獨的NAT設備中。
NAT有三種類型:靜態NAT、動態地址NAT、網絡地址端口轉換NAPT。其中靜態NAT設置起來最為簡單,內部網絡中的每個主機都被永久映射成外部網絡中的某個合法的地址。而動態地址NAT則是在外部網絡中定義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動態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內部網絡。NAPT則是把內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網絡的一個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根據不同的需要,三種NAT方案各有利弊。
3IPSec與NAT的不兼容性分析
根據協議的定義,我們知道IPSec和NAT兩個協議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其不兼容性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NAT對AH的影響
IPSecAH進行驗證的時候,處理的是整個IP包,包括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如果IPSec通信雙方存在NAT設備,NAT設備就會修改外層IP包頭的源地址并修改其校驗和,這樣接收方會因認證失敗而丟棄該包。
2)NAT對ESP的影響
TCP/UDP校驗和地計算涉及一個虛構的IP包頭,該包頭含有IP源和目的地址。因此,當NAT設備改變IP地址時也需要更新IP頭和TCP/UDP校驗和。如果采用ESP傳輸模式,IP包經過NAT設備時,NAT設備修改了IP包頭,但是TCP/UDP校驗和由于處于加密負載中而無法被修改。這樣,該信包經過IPSec層后將因為TCP協議層的校驗和的錯誤而被丟棄。
另外,由于TCP/UDP校驗和只與內層原始IP包頭有關,外層IP包頭的修改并不對其造成影響,因此采用ESP隧道模式和僅靜態或動態NAT的情況下不存在TCP校驗和的問題。但是,在NAPT情況下,因為NAPT需要TCP/UDP端口來匹配出入信包,而端口號受到ESP加密保護,所以ESP分組通信將會失敗。
3)NAT對IKE的影響
IKE主模式與快速模式中如果使用IP地址作為身份信息,經過NAT后,會導致IKE協商的失敗。
IKE協議使用固定目的端口500,當NAPT設備后的多個主機向同一響應者發起SA協商時,為了實現多路分發返回的IKE包,NAPT修改外出的IKE包的UDP源端口。因此,響應者應該能處理端口號并非500的IKE協商請求,但往往NAPT對UDP端口的映射很快會被刪除,再協商的過程就將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很容易導致NAPT設備無法將協商包送到正確的目的地。
綜上所述,IPSec組件對NAT的支持能力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隧道模式和地址轉換情況下才可以實現IPSec數據流的NAT穿越。這一方法既降低了IPSec協議的安全性,又限制了NAT的工作方式,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行度較差。
4IPSec與NAT的兼容性要求
在現有的條件下,為了推動基于IPSec的VPN的發展,IPSec和NAT兼容性解決方案需要滿足下列要求:
1)可部署性
IPSec和NAT兼容性解決方案作為一個過渡的解決辦法必須比IPv6易于部署。應該只需修改主機,無需改變路由器,在短時間內能與現存的路由器和NAT產品協同工作。
2)遠程訪問
IPSec的一個重要應用是遠程訪問公司的內部網絡。NAT穿越方案必須考慮遠程客戶端與VPN網關之間存在多個NAT的情況。
3)防火墻兼容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應該避免對IKE或IPSec目的端口的動態分配,使防火墻管理員進行簡單的配置,就可以控制穿越NAT的IPSec數據流。
4)可擴展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應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必須保證在大規模遠程訪問的環境中,在大量遠程接入的環境下,同一時間段多個主機和遠程安全網關建立連接。
5)后向兼容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中必須能與已有的IPSec實現互操作。穿越方案應該能自動檢測是否存在NAT,能判斷通信對方的IKE實現是否支持NAT穿越。
6)安全性
IPSec和NAT兼容性解決方案的引入必須保證不得帶來新的安全漏洞。
5利用UDP封裝法實現NAT的穿透
本文中的解決方案是采用UDP封裝法實現NAT的透明穿透,不需要修改現有的NAT網關和路由器。所以該方案具有簡單且易于實現的優點,缺點是由于添加了一個UDP報文頭,而加大了帶寬開銷,但相對于目前持續擴大的傳輸帶寬來說,這個UDP報文頭的帶寬開銷可以忽略不計。下面詳細討論其原理和實現過程。
5.1封裝格式
UDP封裝法是在原有的IP包的IP頭和AH/ESP的數據之間再封裝一個UDP頭,這樣封裝后的數據包端口值對NAT可見,就可以正確的實現端口轉換。UDP封裝格式如圖1所示。
另外,由于IKE已經使用了UDP的500端口,為了簡化配置和避免多個端口帶來的安全隱患,UDP封裝的ESP也使用該端口。這樣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來區分端口500的數據包是IKE消息還是UDP封裝的ESP。為了區分兩者,我們采用在IKE報頭添加Non-ESP標記。在確定存在一個中間NAT之后,支持IPSecNAT-T的對話方開始使用新的IKE報頭。
5.2IKE協商過程
IPSec通信實體雙方是否采用UDP封裝取決于對話對方是否支持該方法以及是否存在NAT設備,這個過程通過IKE協商來完成。在IKE協商過程中增添了新的NAT-D和NAT-OA有效載荷和以及UDP通道類型。
1)新的NAT-Discovery(NAT-D)有效載荷
這個新的有效載荷包含一個散列值,它整合了一個地址和端口號。在主模式協商期間,即IKE協商第一階段第三、四條消息中,IPSec對話方包括兩個NAT-Discovery有效載荷——一個用于目標地址和端口,另一個用于源地址和端口。接收方使用NAT-Discovery有效載荷來發現NAT之后是否存在一個經NAT轉換過的地址或端口號,并基于被改變的地址和端口號來確定是否有對話方位于NAT之后。
2)新的NAT-OriginalAddress(NAT-OA)有效載荷:這個新的有效載荷包含IPSec對話方的原始地址。對于UDP封裝的ESP傳輸模式,每個對話方在快速模式協商期間發送NAT-OA有效載荷。接收方將這個地址存儲在用于SA的參數中。
3)用于UDP封裝的ESP傳輸模式和隧道模式的新的封裝模式
這兩種新的封裝模式是在快速模式協商期間指定的,用于通知IPSec對話方應該對ESP使用UDP封裝。
5.3地址通告和Keepalive包
由于用UDP來封裝IPSec分組的思想只解決了NAPT設備不支持AH和ESP通信的問題。例如TCP校驗和錯誤、UDP端口映射的保持等問題還需要輔助方法來解決。
為保證校驗和正確無誤,通信雙方需將自身的原始IP地址和端口發送給對方,即實現地址通告。地址通告的實現通過IKE第二階段的前兩條消息中的NAT-OA有效載荷。因為NAT-OA有效載荷中包含IPSec對話方的原始地址,為此,接收方就擁有了檢驗解密之后的上層校驗和所需的信息。
消息發起者在NAT中創建了一個UDP端口映射,它在初始主模式和快速模式IKE協商期間使用。然而,NAT中的UDP映射通常超過一定時間沒用就會被刪除掉。如果響應者隨后向發起者發送IKE消息卻沒有提供UDP端口映射,那么這些消息將被NAT丟棄。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定期發送Keepalive包,用于后續IKE協商和UDP封裝的ESP的UDP端口映射同時在NAT中得到刷新,從而保證通信的正常運行。
6結束語
IPSec作為網絡層的安全協議,目前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成為構建VPN的基礎協議之一。而由于IPv6取代IPv4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NAT設備的廣泛存在極大地限制了IP層安全協議IPSec的推廣,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下,UDP封裝方法無疑是一種在當前環境下無需修改NAT網關和路由器、簡單可接受的解決IPSec和NAT兼容性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該方案還不完善,有待進一步討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RFC3022-2001.TraditionalIPnetworkaddresstranslator(TraditionalNAT)[S].
[2]RFC2401-1998.SecurityArchitectureoftheInternetProtocol[S].
[3]RFC2402-1998.IPAuthenticationHeader[S].
[4]RFC2406-1998.IPEncapsulatingSecurityPayload(ESP)[S].
[5]RFC2409-1998.TheInternetKeyExchange(IKE)[S].
[6]RFC3103-2001.RealmSpecificIPProtocolSpecification[S].
[7]AbobaB,WilliamDixon.IPSec-NATcompatibilityrequirements[Z].Internetdraft,draft-ietf-ipsec-nat-reqtstxt,2001
篇3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引用德國職業教育的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職業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是單一的教學方法,也不是簡單的幾種教學方法的結合,而是由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揚長避短。項目教學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中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在項目的實現過程中,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資料查詢、項目的研究和學習,項目教學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為今后就業所必須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在C語言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按照行動導向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步驟,C語言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大體分為收集資料階段、制定項目教學計劃階段、項目教學的實施階段、項目教學的檢查評估階段。具體步驟如下:
1.收集資料階段。
老師帶領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資料查閱、需求分析等手段廣泛深入地進行項目調研,將調研數據加工整理,篩選出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項目形成項目庫。主要包括學生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10個項目,這些項目的主要特點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比較好理解而且參考資料豐富。
2.制定項目教學計劃階段。
先由任課教師討論,制定項目教學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確定項目教學的步驟和教學使用的項目程序。項目的教學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2.1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項目教學的課程標準。
制定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項目教學法的課程標準要依據該課程的性質、目標以及內容等特點,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運用等方面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通過課程標準的制定,使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C語言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是C語言和C語言能做什么。該課程的課程標準主要包括C語言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內容。
2.2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項目教學授課計劃。
通過授課計劃的編寫,對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進行整體規劃,按照項目教學的要求,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可行性的將教學內容總的方向、總的結構、課時分配等作出全面安排。授課計劃的編寫要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深入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3.項目教學的實施階段。
3.1項目教學法的課前準備。
根據項目教學計劃和學生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在上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按照教學計劃準備教學課件、教案、教學材料,按照項目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分組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差異,好壞混合搭配,勢力均衡,目的是好同學帶動壞同學。
3.2項目教學法的任務分配。
教師根據項目中的情景,布置任務。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的相關知識點、設想或探索的路徑供學生參考,然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組討論,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查閱資料或尋求教師的指導,最終完成任務。
3.3項目教學法的任務實現。
該階段的任務是任務教學法最主要的一部分。教師在下達任務階段引導學生掌握完成任務的思路和方法后。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每個小組成員根據教師的指導,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交流討論等方法將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即項目的代碼編寫、調試和運行,完成分配的任務。
3.4項目教學法的項目成果展示。
在各小組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每組選派一名本組成員進行成果展示與交流。其他小組成員可根據任務相關的知識點提問疑問或請教交流,豐富彼此的學習體驗。最后,教師對學生完成的項目情況歸納總結并引導學生對項目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以便對下一次的學習設計進行優化、改進。
4.項目教學的檢查評估。
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項目教學的考核應根據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和要求,結合項目教學的過程和成果,進行綜合打分。考核評價過程主要分為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時考核包括平時上課學生完成每個學習情境的情況和出勤情況,先由學生對自己完成的情景任務進行答辯,再由教師檢查評分,其成績占總成績的50%;期末考核為上機操作考試,其成績占總成績的50%,考試題目通過抽簽選取,題目的內容為學習情境中的同類型任務。最終成績是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的總和。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的目標。
三、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在c語言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對策
篇4
關鍵詞:實訓教學;編程風格;高質量代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5-0053-02
程序設計課程是各高校計算機專業必修的課程。在實際教授過程中,老師往往注重的是程序的語法和調試結果的正確與否,而往往忽視了代碼規范的問題。關于不同語言的代碼規范化,不同的書上有不同的推薦,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以C程序設計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編程風格和編寫高質量代碼的習慣培養。
1 標識符命名的規范
C是一種簡潔的語言,那么它的命名也應該是簡潔的。比較著名的命名規則有以下三種:匈牙利命名法,即標識符的名字用一個或多個小寫字母打頭,其后是能體現變量用途的首字母大寫的一個單詞或多個單詞組合,例如getElenment。駱駝(Camel)命名法,即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小寫,余下的單詞首字母大寫,例如clearInterval。帕斯科(Pascal)命名法即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例如FirstChild。
1.1變量定義
2 大括號的位置、縮進和空格空行的規范
每個結構體的定義,數組的初始化,枚舉類型的定義,以及if,for,do,while,switch case等均會用到{}。 它是程序塊的分界符,必須同時存在。大括號的作用是把若干條語句捆綁在一起,形成一個語句塊,要執行都執行,要不執行都不執行。一行程序的開始習慣空四個字符,對齊用tab,這樣能避免用不同的編輯工具打開時出現代碼混亂。
4 運算符與表達式的規范
C語言有40多個運算符,結合性有左結合和右結合,優先級也各不相同。這就造成了c表達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經常會出現一些容易使人搞混的問題。因此,為了降低表達式的出錯概率,應該多使用括號明確表達式的操作順序。例如在回文數的判斷中,有如下代碼
5 指針的規范
C語言中如果沒有指針,C程序將變得低效難懂,因為你無法在任何子函數中修改一個結構體的內容,這種程序類似于無狀態程序。指針的使用如果指向了垃圾內存,也是相當危險的。
6 結束語
C語言作為一門學習計算機的基礎學科,初學者要掌握學習方法,要注意學習編程的風格,便于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得編程風格是減少錯誤的最有效方法。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感,可將編程的規范納入到考核的范疇,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規范學生書寫代碼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小紅,惠鵬,志崗.C語言學實用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專利論文 詞頻分析 共詞分析 知識圖譜 研究熱點
[分類號]G350
1 引言
從浩瀚的研究論文中如何把握專利研究的熱點和專利研究的前沿等問題給廣大研究人員帶來了挑戰。近年來,對專利研究論文宏觀統計分析的學者并不多。其中,高繼平等對國際專利研究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基于文獻共引和共詞分析的方法,探討了專利研究文獻中潛在的知識和對未來研究熱點的預測,但是數據檢索范圍偏小,不足以全面反映專利研究熱點。尹麗春等對國內外專利研究領域分別分析和綜合比較,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和作品共被引分析法,揭示了巾國專利研究領域中潛在的學科結構,但是數據樣本選擇在2005年以前,對近5年的研究熱點未作分析。
本文以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為基礎,利用可視化技術,通過繪制近12年來我國專利研究論文共詞知識圖譜,總結出當前我國學術界對專利研究的關注熱點,并加以簡要評價。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年限為1998~2009年,檢索策略為:“((篇名=專利)或(關鍵詞=專利))與(文章類型=論文)”。通過檢索,共檢得專利研究相關文獻1545篇。對下載的所有論文中的關鍵詞經過統計,修正表述不規范的詞,合并同義詞等數據過濾和清洗,最終獲得有效專利論文1418篇,本文的研究以此為樣本。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詞分析、多元統計分析和信息可視化方法,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3 共詞分析法的基本步驟:以專利論文研究領域為例
基于以上研究步驟,本研究采用共詞分析法來分析和鑒別專利論文的熱點研究領域。
3.1 關鍵詞的確定
1418篇論文中關鍵詞2573個,選擇出現頻次大于等于10次的關鍵詞共51個,總出現頻次1472次,累積百分比為28.455%。其中,關鍵詞“專利”出現頻次為108次,“知識產權”出現96次,但是與本研究內容重合,在共詞分析中難以發揮作用,關鍵詞“自主創新”、“科技創新”、“因特網”等詞不是專利研究的內容,均予以舍棄。其余42個關鍵詞大致反映了專利論文的研究內容,將這些高頻詞按出現頻次高低排名如表1所示:
3.2 建立共詞矩陣
對上表中42個關鍵詞兩兩共詞統計,形成一個42*42的共詞矩陣(部分數據見表2)。為了下文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的需要,將共詞矩陣(如表2)轉成spearman相關矩陣(見表3)和距離相異矩陣(見表4)。
3.3 多元統計方法與知識圖譜分析
3.3.1 因子分析在相關矩陣(見表3)的基礎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進行因子分析,分析結果包括因子數與涵蓋的信息量、因子相關系數和旋轉系數等矩陣的形成。結果表明有8個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87.466%。也就是說,42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可以解釋專利論文研究領域87.466%的信息。其中,前3個因子解釋的方差分別為:40.804%、13.972%、9.304%,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約為64.080%,這是專利論文的重要的三個領域。而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則直觀地顯示出因子分析的結果,如圖2所示:
根據旋轉后的相關系數矩陣(Rotated ComponentMatrix),列出因子荷載系數絕對值大于0.5的因子,其中因子荷載系數大于0.7才對命名有幫助。因子1中,關鍵詞“專利法”、“平行進口”、“知識產權保護”、“專利侵權”等有絕對值較大的因子荷載系數,可將因子1命名為專利保護和專利運用因子。因子2中關鍵詞“專利管理”、“專利戰略”、“專利質量”有較大的因子荷載系數,因子2命名為專利管理因子。因子3中關鍵詞“專利實施”、“專利授權”因子荷載系數較大,因子3命名為專利創造因子。因子4、5、6中關鍵詞因子荷載系數都不大,因子7和8沒有因子荷載系數絕對值大于0.5的關鍵詞(見表5)。
3.3.2 繪制專利論文研究熱點圖譜通過多維尺度分析結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見表5),得到我國專利論文研究熱點的共詞知識圖譜(見圖3)。
4 結果分析
4.1 我國專利研究的領域分析
以上研究熱點知識圖譜顯示,我國專利論文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四大區域:①專利創造;②專利管理;③專利運用;④專利保護。這與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是十分吻合的,恰恰代表了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運用與保護。
?在專利創造領域主要有“專利申請、專利授權、專利數據庫、專利檢索、專利文獻”等高頻詞,表明在學術領域中,研究者們同樣關注專利的申請和授權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專利檢索,有效獲得專利信息等問題。
?在專利管理領域主要有“專利許可、專利分析、專利保護、專利計量專利聯盟、專利戰略、專利制度”等大量的高頻詞,該研究領域是國內學者最為關注的領域。在該領域中,涵蓋的研究熱點非常多,其中主要以圍繞專利戰略、自主創新和專利計量三大研究熱點。
?在專利運用領域主要有“專利產品、專利產出、平行進口、利益平衡、經濟增長”等大量的高頻詞,該研究領域都是和經濟息息相關,因為專利的運用和經濟效益密不可分,因此利益平衡、反壟斷法、平行進口都是在專利運用過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在專利保護領域主要有“專利法、知識產權保護、專利保護、外觀設計、商業方法專利、計算機軟件”等高頻詞。在該領域中,學者們主要探討專利保護的方法和專利保護的重要性。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學界研究緊跟我國知識產權的發展趨勢,與我國知識產權戰略所提出的四大領域相契合。
4.2 我國專利研究的重復之處分析
在分析過程中,筆者還發現學術界對專利問題的研究存在部分重復:
?關于專利信息檢索的問題。專利研究的論文中,專利檢索的論文將近30篇,大多數論文探討了專利檢索技術和在因特網上如何有效檢索專利信息。但是針對中小企業,如何通過因特網,檢索到對本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有幫助的專利信息的指導性論文較少。針對各行各業制定專利檢索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強
的實踐性,然而目前還缺少相關研究。
?關于高校中專利成果的轉化問題,尤其是針對大中專院校申請專利的數量和質量問題的探討較多,將近30篇。在我國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每年高校申請的專利數量大于企業,高校專利申請數量將近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的一半。對于高校每年申請授權的大量專利,是否做好了成果轉化,發明創新是否服務于社會是關鍵問題。學者們應該對這方面加大關注力度,提出合理的戰略,如欒春娟提出借鑒國外的高校――政府――企業的三螺旋發展模式,提高學術界專利研發質量,加大產學研轉化,對我國高校專利戰略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而這類文獻并不多見,高校中專利成果的轉化對我國專利戰略的實施、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都有重大意義。因此,相關問題的研究要提前介入,起到引領和指導實踐的作用。
?專利法規探討較多,尤其是專利侵權法的研究將近50篇,學者們總是圍繞著專利侵權后的認定和仲裁解決等問題進行探討。但是對如何有效避免專利侵權,做好專利布局,避免侵權等研究文獻較少,研究深度也不夠。而對于專利侵權規避的問題,才是核心問題。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在出口產品至國外時,因為專利侵權而被提訟、造成巨大損失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針對這些侵權問題,我們應該做好如何規避侵權風險,如何指導我國中小企業做好專利布局。對于專利侵權規避問題是近年來我國企業界最關注的,廣大學者應該加強研究,更好地將研究成果服務企業。
?專利保護中職務發明、商業方法專利和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情況的探討文獻多達50篇。大多學者們關注職務發明的專利權歸屬和職務發明的獎勵機制,關注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問題以及計算機軟件專利的法律分析。但是對中藥的專利保護探討得較少。如何保護好我國傳統醫藥,制定合理的中藥專利戰略,是迫不及待的問題。因此,廣大學者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探討。
4.3 專利研究應該關注的幾個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經過深入研究,結合我國的發展現狀,筆者簡要預測了以下幾個專利研究的相關問題,希望學術界同仁及早關注:
?專利信息對產業、企業發展的作用。在上文統計的高頻詞中,“專利戰略”、“企業專利”、“專利實施”等關鍵詞高頻出現,表明我國學術界對專利戰略和專利戰略在企業中的實施問題已經關注,但是研究不夠深入。劉春霖已經從多維視角審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而作為知識產權核心的專利更應該在支撐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中挑起大梁。如何引導中小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核心專利,是我國學術界應該關注和探討的問題。通過研究和分析,為政府制定專利戰略,將專利信息用于支撐產業結構發展提高建議。
?專利預警。在統計高頻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關鍵詞“專利預警”出現頻次不到5次,說明我國學術界對專利預警的重要性還未充分認識。專利預警制度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專利預警機制,可以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以應對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企業在專利技術領域對我國企業的挑戰,維護企業自身的利益,規避專利侵權,減少專利糾紛帶來的經濟損失。而學術界應該走在研究前沿,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企業建立專利預警機制提出正確、有效、合理的建議和策略。
?知識產權戰略。雖然關鍵詞“知識產權戰略”高頻出現在專利論文中,但是學者們對知識產權戰略的關注還是不夠。作為知識產權的核心部分――專利,應該發揮核心作用,幫助知識產權戰略有效實施。對專利戰略、專利布局等問題的研究應該加大。
?專利中介服務體系建立。高頻詞中只有“指標體系”,沒有出現“中介服務體系”或者“中介服務”。說明學術界對專利中介服務體系研究還不多。目前,浙江省已經開始了專利中介服務體系建立的研究”…。
?專利引證信息的利用。關鍵詞“專利計量”、“專利地圖”和“專利分析”高頻出現,表明專利計量作為一個研究方向,進入我國學者的研究視野,學者們借鑒發達國家通過專利計量指標促進經濟和創新發展的先進經驗,指導我國專利計量的發展。但是在美國的專利計量領域,專利引證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專利被引頻次、自引率等作為重要的數據指標,衡量專利質量和企業后期對專利的維護和技術發展狀況。而我國不論官方還是私人機構都未能提供一個信息平臺專利引文信息,這就嚴重影響我國專利計量方向的發展,對專利計量指標幫助我國經濟發展、企業創新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廣大學者應該繼續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建立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專利計量指標,呼吁國家對專利引證信息的公開。
5 結語
篇6
關鍵詞:Struts;Hibernate;論文匹配系統;MVC模式;web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3-9246-02
Research of Paper Matching System Based on Struts and Hibernate Framework
CHAI Dong1, ZHONG Liang-wei1,2, FAN Wen-gui1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2.CAD Center,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Struts framework and Hibernate framework are the mainly techniques for web development, the 5 tier architecture use these two techniques have high maintainability and high scalability. Through a example of paper matching system,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realizing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these two techniques and provides a example for other small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struts; hibernate; paper matching system; MVC model; web application
隨著web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信息化建設也越來越重要,而在學校各個方面的管理也都要求利用web技術來提高管理效率,論文匹配系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論文匹配系統屬于學校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高校中學生與教師課題之間不能有效匹配,最后導致學生的研究方向與教師的課題不一致,有些課題得不到有效的研究而拖延了項目進度。系統可以讓所有的學生與老師之間達到一種雙向選擇來完成課題研究,達到了論文題目與學生研究方向的最佳匹配。
1 系統設計
1.1 系統的結構
系統采用B/S結構,即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結構,B/S結構的產品只需要管理服務器就可以,所有的客戶端都是瀏覽器,不需要做任何的維護,這符合該系統為學校服務的特點。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在開學之前通過Internet在任何地點完成論文題目的上傳與匹配工作。所以該系統采用B/S結構是符合實際需求的。
1.2 系統的功能模塊
根據學校提出的實際需求,該系統包括4個功能模塊。
1) 用戶信息管理模塊。實現對所有使用該系統的用戶信息基本信息進行管理,包括登錄密碼,角色,等的管理。
2) 論文題目管理模塊。實現教師對論文詳細要求的上傳,學生查詢論文題目,以及下載感興趣的論文詳細資料。
3) 論文匹配模塊。該功能是本系統的核心管理模塊,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模塊選擇多個志愿,教師可以通過這個模塊來選擇完成他的課題的學生,最后如果有未匹配成功的課題與學生,則由管理員進行隨機匹配。
4) 系統管理模塊。該模塊對系統整體的使用流程進行管理,包括功能開發時間,數據維護等的管理。
1.3 論文的匹配原理
系統的匹配原理是該系統的核心功能部分,我們根據幾個原則來完成該系統的最佳匹配,對于每一個匹配要考慮到各項因素,這些元素在論文匹配的不同時段所占的權重不同。
該系統分別分為三個時段,第一,二時段是自由匹配時段,教師將所以得課題到網上,所以得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第二時段與第一時段相同但是匹配成功的課題與學生在第二時段不參與匹配,第三時段是強制匹配階段,所有沒有匹配成功的學生與論文由系統根據最優模型進行自動匹配。以下幾個因素為我們要考慮的匹配因素。
1) 志愿選擇情況:每個學生可以選擇三個志愿,分別為一、二、三志愿。志愿的選擇在第一與第二時段占有最高的權重,在志愿相同的情況下,考慮學生的成績基點,在基點相同的情況下考慮研究方向。
2) 學生的成績基點:學生的成績基點代表學生在校期間的成績綜合評定,在志愿相同的情況下基點高的同學優先選擇。
3) 學生的研究方向:代表學生的研究興趣,在前兩個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學生的研究方向為考慮的第三個因素。
4) 課題的難易程度:在第三時段強制匹配階段課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成績基點成為考慮匹配的主要因素。最難的課題與基點最高的學生進行匹配,圖1分別為各個時段的論文最佳匹配模型。
其中志愿的選擇具有最高的權重,成績基點。
2 基于MVC的Struts框架與Hibernate
2.1 MVC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簡稱,它是一種設計模式,MVC能夠實現Web系統的職能分工。模型(Model)的職責是處理業務流程制定業務規則,他接受視圖的數據然后返回結果,視圖層不用考慮模型的具體實現過程。視圖(View)的職責是與用戶進行交互。控制器(Controller)的職責就是選擇合適的視圖與模型完成不同的業務請求。這種強制性的分工降低了系統各個部分的耦合程度,提高了系統的擴展性與維護性,由于MVC模式的各種優點,在業界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歡迎。但是MVC的設計實現并不十分容易,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對開發人員的要求比較高。MVC只是一種基本的設計思想,還需要詳細的設計規劃。所以出現了很多開源的MVC框架。
2.2 Struts框架
Struts是在JSP Model2的基礎上實現的一個開源的MVC框架,圖2顯示了Struts是怎么現MVC模式的。
1) 模型(Model)一般是由JavaBean或者EJB組成。模型是應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業務實體和業務規則,負責訪問和更新持久化數據。應該把所有的模型組件放在系統中的同一個位置,這樣利于維護數據和完整性,提高可重用性。模型和視圖以及控制器之間保持獨立,在分層框架結構中。位于上層的視圖和控制器依賴于下層的模型的實現,而下層的模型不應該依賴于上層的視圖在控制器的實現。
2) 視圖(View)視圖只要由JSP組成還包括HTML文檔,JSP客戶化標簽,JavaScript,多媒體文件,消息文件,ActionForm Bean等。它主要為用戶提供交互接口。
3) 控制器(Controller)包括:ActionServlet組件充當Struts框架的中央控制器,RequestProcessor組件充當每個子應用模塊的請求處理器,Action組件:負責處理一項具體的業務。
2.3 Hibernate技術
Hibernate是連接Java應用程序和關系數據庫的中間件,它對JDBC進行了非常輕量級的對象封裝,使得Java程序員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對象編程思維來操縱數據庫。Hibernate可以應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場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戶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應用中使用,因此將Hibernate與Struts搭配使用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3 系統實現
3.1 系統開發環境
該系統采用Eclipse為開發工具,sql server2000作為數據庫服務器,tomcat 5.0做為服務器。
3.2 系統各部分實現
1) 視圖組件實現:視圖組件是與用戶交互的主要接口,主要包括登陸,信息修改,選題,上傳,現實論題等功能給不同的用戶。視圖不處理任何的業務邏輯,全部由標簽組成以下為上傳部分的代碼。
選擇要上傳的文件:
2) 控制組件的實現:實現控制組件的控制功能,除了要實現對控制器本身功能的要求之外,要使控制器能與其它組件搭配使用還要配置兩重要的文件分別是web.xml文件與struts-config.xml文件。
3) Hibernate實現:首先配置Hibernate的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然后創建持久化類,然后創建對象關系映射文件,建立數據庫表與對象之間的映射關系。
4 總結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快速的開發出符合實際需求與高質量的管理信息系統已經是管理學校各種事物的一種迫切的要求,來達到降低學校管理成本的目的。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在開發各種系統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使用各種比較成熟的技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但降低了學校的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開發成本與以后的維護成本,這兩個框架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了兩者的優點適用于面向對象的設計與開發。
參考文獻:
[1] 孫衛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Web設計與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2] 飛思科技產品研發中心.JSP 應用開發詳解[M].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3] 王國輝,馬文強.Hibernate應用開發完全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篇7
一、對俄羅斯學生漢語綜合課教材漢字部分編寫現狀
隨著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及中俄經濟、文化的不斷往來,近幾年學習漢語的俄羅斯學生越來越多。但是俄羅斯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一個強大的阻力——漢字的認讀和記憶。通過對俄漢語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以及俄方孔子學院的反饋,筆者得知,俄羅斯學生主要通過對俄漢語教材來學習和認知漢字。目前,對俄漢語教學使用的漢語教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用型教材,即國內學者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的俄譯本,例如使用率比較高的《新實用漢語課本》、《漢語教程》等,以《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為例,內容分成七部分:一、課文;二、生詞;三、注釋;四、會話練習;五、語音;六、語法;七、漢字。然而,在這套教材的漢字部分,只介紹了漢字的筆畫、結構以及部分漢字的筆順,其他漢字內容完全沒有涉及,內容較為單一。相應匹配的練習也是按筆順書寫練習,漢字與所示圖畫連線,按漢字結構書寫漢字,并沒有重視漢字的特點及系統性,并且漢字的講練都顯得非常單薄。另外,《漢語教程》(第一冊)的體例為:一、課文;二、生詞;三、語音;四、注釋;五、練習。相對于上一套教材,這套教材中并沒有單獨的漢字教學部分,只在課后練習中有一道認讀練習及一張漢字臨摹的田字格。在這兩套教材中,漢字部分的教學都附屬于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中,這使漢字教學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忽視了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而另一類教材是有俄羅斯教師編寫的針對本國學生的漢語教材。這類教材最有代表性質的是70年代由俄羅斯學者黃淑英和譚傲霜編寫的兩套教材,至今在俄羅斯境內仍最受老師和學生歡迎。筆者也針對這兩套教材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發現在這兩部教材中,漢字部分雖然加大了編寫力度,但是編排并未體現漢字的系統性及漢字教學的認知規律。從而可以知道這一類教材也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俄羅斯學生學習漢字難的難題。例如:《基礎漢語俄語書名》中,只用了一課介紹了全部筆畫的書寫。而另外一本教材甚至沒有編排漢字教學的部分。
二、漢字及漢字教學的特點
徐通鏘先生在他的《語言論》一書中指出“字”是漢語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各結構層面(語音、語義、語匯、語法)的結構特征都交匯于此。呂必松先生(1999)也指出,漢字是與音節相對應的形音義單位,跟音節是口頭語中具有生成性的音義單位相一致,漢字是書面漢語中具有生成性的形音義單位。漢字的基本特點是從形出發,以形示義。漢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組合。漢字書寫有規律,形體差異度高。漢字的數量也很多,從三千年前的甲骨文發展到現在,漢字的總數大概有60,000個以上,其中現代漢語常用字有3,500個,通用字有7,000個。雖然漢字的數量很大,然而這些漢字內部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在漢字教學中要按照遵循漢字的書寫規律進行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界,受西方語言學理論影響很大。例如,有一種觀點傾向于以“詞”為單位進行漢字教學,把漢字作為詞的書寫符號,以詞作為漢語教學的基本單位。這就忽視了漢字固有的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本質特征,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忽視漢字本身的意義,單純把漢字作為書寫符號,無形中為漢字學習增加了難度。徐通鏘先生(2005)指出:“我們為什么要棄‘詞’而選‘字’,倡導‘字本位’呢?就是由于‘詞’是一種舶來品,在漢語中沒有‘根’,而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字是漢語的載體,而且也是漢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如果發揮漢字的本質特征,便找到了漢字教學之根本,提高漢字教學、從而提高漢語教學的趣味性。
針對現存的對俄漢語教材在漢字教學部分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不符合漢字教學的規律的現象,筆者認為應在教材編寫中重視對漢字的教學,增大漢字部分編排的力度。
三、在對俄教材中增設漢字項目編寫的重要性
趙金銘(2008)曾經指出“我們已經認識到,在世界漢語教學中,漢字是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大的挑戰之一。到目前為止,西方人所學的主要外語,大多為親屬語言。……對西方人來說,漢語才是真正的外語。其中最復雜、最困難的是漢字”。俄語屬于拼音文字,與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有天壤之別。筆者對黑龍江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本科一年級的俄羅斯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漢字、語音、語法的學習中,75%的學生認為漢字是最難的。12%的學生認為語音最難,13%的學生認為語法最難。
俄羅斯學生覺得漢字難認難學,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屬于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相對于33個俄語字母,數以萬計的漢字讓俄羅斯學生望而生畏,容易在還沒學習漢字時,已經產生退縮心理。除了字符(母)數量對比懸殊外,俄語是一種表音文字,而漢語則屬于表意文字。兩者之間的相似度很低。這就使得俄羅斯學生的注意力總是在字形、字音、字義三者之間不停地轉移,因此常常造成顧此失彼的狀態,影響對漢字識別、認讀以及記憶的速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他們學習漢字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習漢語的興趣。另外,漢字的書寫也不同于俄羅斯的拼音文字。例如,俄羅斯文字由字母組成,由于字母數量有限,因此記起來比較容易。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由筆畫組成部件,再由部件組成整字。雖然漢字的基本筆畫不多,但是排列起來卻有很多的組合,對習慣寫拉丁字母的俄羅斯人來說書寫方塊字(漢字),完全不同于他們在歐洲所熟悉的其他文字(例如,英語、法語等等),因此很難掌握漢字的書寫技巧。同時,漢字的書寫也要求筆順正確、結構合體,書寫出來的漢字符合規范,例如在俄語中所有的字母的書寫大小是一致的,漢字則不然,例如“王”作為偏旁和正常的書寫會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俄羅斯學生在書寫時,完全按照俄羅斯字母的形式來書寫漢字,導致所書寫的漢字完全不像漢字。因此,如果不重視漢字的書寫教學,初學者往往很難達到要求。
四、結論
無論對俄漢語教材還是針對其他國家學生學習漢語所編寫的教材,漢字部分的編寫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陳賢純(2002)對13本基礎漢語教材的漢字部分進行了考察后發現,漢字教學的無計劃性和改進成果沒有很好的吸收。“漢字”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難點,而漢語教材如何解決這個難點成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對外漢語教材中漢字部分編寫成功與否,關鍵要看學生在使用教材后,漢字的認識數量是否有增加,書寫漢字的效率是否有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是否有增加等。本教材經過多輪的教學實踐,充分證明了本教材中漢字編寫理念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我們在教材試用期間,對學生進行了綜合測評,結果表明,使用本教材的學生無論在筆順正確度上,還是在掌握漢字數量上超過使用其他教材的學生。今后,我們會在教材使用中繼續關注俄羅斯學生、教師以及學者等多方面的意見,以便對教材進行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同時在改進中總結更多的編寫經驗,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編寫理念,力求能夠在對外漢語教材編寫上為漢字教學提供幫助和思考。
(基金項目:此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短期留學生漢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GBD1213011),黑龍江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俄羅斯學生漢語習得中語音偏誤分析”及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創建‘高效、靈活’的對外漢語課程”(2013B1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譚傲霜.俄羅斯漢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1994,(2).
[2]肖奚強.漢字教學及其教材編寫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4,(4).
[3]徐通鏘.語言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石定果.萬業馨.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
[5]張德鑫.關于漢字文化研究與漢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1999,(1).
[6]呂必松.漢字教學與漢語教學[A].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0,(1).
[8]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9]徐通鏘.“字本位”和語言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6).
[10]王漢衛.精讀課框架內相對獨立的漢字教學模式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7,(2).
[11]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8,(1).
[12]劉婷婷.“字本位”與對外漢字教學[J].魯東大學學報,2009,(7).
[13]秦建文.“字本位”觀與漢字教學[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1).
[14]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下編[Z].國家語言資源與研究中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5]王瑞烽.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基礎漢語教材的漢字教學內容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
[16]項晨辰.初級階段留學生漢字偏誤分析及漢字教學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17]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發展與研究概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6).
[18]萬業馨.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9).
[19]張曉梅.對外漢字教學的趣味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20]李若楠.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文化引入[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1]李冰.漢字文化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應用[D].河南師范大學,2013.
篇8
關鍵詞:“枚” 詞義演變 詞語復活
2010年《新快報》上出現“立威廉,怎么看都是帥哥一枚吧,不過相比于明道、阮經天沸沸揚揚的緋聞,立威廉可稱得上是緋聞絕緣體”這樣的句子,其中“帥哥一枚”頓時令人耳目一新。于是,量詞“枚”便引來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至今用“枚”來修飾人的用法還頗受追捧。然而在此之前的現代漢語中,我們卻很少用到量詞“枚”,量詞“枚”修飾人的用法更是聞所未聞。那么量詞“枚”修飾人的用法是不是新產生的呢?它如今為什么會如此火熱?
一、“枚”的歷史演變
量詞不是一個先在的語法范疇,它是由其他詞語法化而來的,量詞“枚”也不例外。
“枚”最初只是普通的名詞,《說文解字》中有“枚,干也”,其本意即“樹干”(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粗大的樹干,而是細長的枝條),例如:枝曰條,干曰枚。(《毛傳》)。由于“枚”本意“樹干”有“小”“細長”的語義特征,“枚”由此引申為其它的義項,如“小木條”“馬鞭子”等,例如:引申為銜枚之枚,為枚數之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由于“枚”的這一特點,上古時期“枚”常被用作計量單位和長度單位,已經初步具有了量詞的一些特點,例如:十分寸之一,謂之枚,部尊一枚,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考工記》)。
漢初,量詞“枚”已經產生,不僅典型,而且剛開始就有泛化的趨勢,可以修飾動物、植物、器物、衣物、書籍等許多事物,例如:血如豆比五六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買狗四枚(《居延漢簡》)。
魏晉南北朝時期,“枚”的量詞用法進一步發展,可以廣泛地用于事物和動物,還可以用于人(用例較少),這時的“枚”幾乎是使用范圍最為寬泛的量詞。例如:有石碑一枚(《洛陽伽藍記》);雨中有小兒八九枚(《述異記》)。
但是自近代以來,“枚”的使用范圍越來越狹窄,一些用法被專用量詞和“個”所取代。現代漢語中,“枚”只用于修飾郵票、釘子等之類有體積小或細長特征的事物,多出現在書面語中,而且可以被其它量詞替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量詞“枚”的使用范圍呈現出由小到大,又由大逐漸變小直至萎縮的歷時演變過程。
二、“枚”的演變動因
我們認為促使“枚”變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語言在社會發展中根據明晰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不斷進行內部結構調整的結果。具體表現如下:
1.語言的明晰性原則,要求詞語的豐富多彩,這為量詞“枚”的產生和l展提供了契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不斷涌現,人們為了具體形象地描述事物勢必需要更多的量詞。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量詞系統還不成熟,很多事物沒有專用量詞,而這時量詞“枚”恰好迎合了人們的需要,于是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2.語言的經濟性原則要求語言實用、簡便,這也為“枚”的泛化提供了可能。
唐以后量詞繁多,這不僅給人們造成了記憶負擔,也給量詞的使用帶來了困難,這就需要一個泛化量詞加以調節,泛化量詞“枚”便有了存在的必要。
3.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和明晰性原則還要求語言內部要素的相互補充和競爭,并優勝劣汰,這又使量詞“枚”被其它專用量詞和“個”所取代,使用范圍逐漸變小。
語言的明晰性原則促使量詞分工日益細密,豐富多彩的量詞使得語言表達更為清晰、形象,但也給人們的使用增加了難度。同時,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又要求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或者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于是又產生了對泛指量詞的需要。在量詞分工的發展和人們對泛量詞需要之間的矛盾斗爭中,泛量詞“枚”和與它有著相似發展軌跡的泛量詞“個”也在進行著激烈的競爭。語言發展的經濟性原則不會允許重復無用的語言現象長久共存,“枚”和“個”勢必要有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由于語言使用者喜新厭舊的心理和“枚”本義特征的回歸傾向(由其它詞語法化而來的量詞滯留有原詞的語義特征,這限制著它同名詞和動詞的雙向選擇)使其失去了和“個”的競爭優勢,于是“枚”便被“個”永久性取代了。
可見,量詞“枚”修飾人的用法不僅不新,可以說很古老了。那現代漢語中幾乎銷聲匿跡的量詞“枚”如今為什么那么火,是不是要復活了呢?
三、“枚”的復活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1)a.正月初五順產男孩一枚,母子平安。(準媽媽論壇,2012年2月7日)
b.一枚孕婦的自白書(漢語言論文新浪博客,2011年12月29日)
c.準媽媽一枚,迷死上萬人!(開心網,2012年8月15日)
(2)a.苦逼青年一枚、吃貨一枚
(3)a.送你一枚童話(《羊城晚報》,2010年5月8日)
b.葉天伸出手,摸了摸下巴,隨即露出一絲邪笑,“要不然獎勵你香吻一枚好了。”(鳳舞文學網,2011年7月4日)
由以上例句以及語言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認為“枚”如今又被重新使用有以下原因:
(一)表達色彩意義的需要
一個詞除了有理性意義以外,色彩意義(感彩和語體色彩)也很重要,它在語言交際和語言使用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第一組例句,“枚”分別用來修飾新嬰兒、孕婦、準媽媽,給人一種親切、美好的感受。第二組例句有自嘲或謙虛的意味。第三組例句則比較文藝,給人一種清新或者溫馨的感覺。“枚”本來是比較典雅嚴肅的詞語,多用于書面語,通過如以上例句的用法,“枚”則莊諧并舉,或調侃,或文藝,生動活潑,使人耳目一新,取得了非常好的表達效果。由于色彩意義表達的需要,“枚”便逐漸從書面走向口語,更貼近生活,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二)“枚”自身的特點
語言在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自身結構的內部調整,而又由于語言明晰性和經濟性原則的制約,這種調整往往傾向于用語言原有元素實現新的功能,很少表現為創造新的元素。為滿足如今人們追新求異的心理需求,量詞便進行了內部調整。雖然用法廣泛的“個”的許多修辭形式也有很好的表達效果,但用久了人們也會審美疲勞。于是,量詞就需要另一個類似于“個”的詞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歷史上的“枚”恰好滿足條件。如“枚”有“細長,體積小”的語義特征,用于修飾人、抽象事物有種可愛的感覺,“枚”歷史上本身就可以修飾人,“枚”曾經作為泛化量詞的用法較“個”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枚”這些特點使它滿足了語言結構內部調整的需要,因此“枚”得以被重新使用。
(三)網絡平臺的推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嚳⒄梗網絡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許多網絡流行語進入現代漢語中。以上例句就多出自網絡用語,我們可以想見“枚”受到了網絡平臺的推動作用,這有利于它在人們的語言交際中被普遍運用。
綜上所述,量詞“枚”從產生到現在,用法在總體上是逐漸萎縮的,但最近有重新復活的勢頭。而語言的明晰性和經濟性原則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語言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下,“枚”還會不會有新的變化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陳.從“枚”與“個”看漢語泛指性量詞的演變[J].語文研究,2002,(01).
[2]陳曉.量詞“顆、粒、枚”的認知語義特點[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
[3]曾柱.“枚”的擴張[J].語文建設,2010,(10).
[4]李建平,張顯成.泛指量詞“枚/個”的興替及其動因[J].古漢語研究,2009,(04).
[5]吳文婷.從認知角度看量詞“枚”的語法化與復活[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06).
[6]王子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雞出入簿》小議――兼說漢代量詞“只”“枚”的用法[J].考古,2003,(12).
[7]謝冰.凌量詞“枚”古義復活現象淺[J].現代交際,2013,(06).
[8]葉桂郴,劉炎飛.從“個”和“枚”等三對量詞的歷時演變看漢語量詞發展的機理[N].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1).
[9]張萬起.量詞“枚”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J].中國語文,1998,(03).
篇9
地理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是分別首先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的科學。正如時間和空間總是聯系在一起,歷史語言學和地理語言學也總是聯系在一起。相對來說,歷史語言學發展得比較充份。
如果說歷史語言學是一種時間語言學,那么地理語言學就是一種空間語言學。地理語言學糾正了歷史語言學過份重視歷史材料的偏向,彌補了歷史歷史材料缺乏的局限,加強了對活語言或者口語的重視和利用。應該說“共時語言學”,就是研究語言空間的,但是,一般局限在特定時間的特定空間抽象出來的單一系統,或者幾個這樣的現代單一系統的比較。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歷史語言學”和“共時語言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而且要看到“歷史語言學”和“地理語言學”的對立統一關系。
日本學者巖田禮《漢語方言“祖父”“外祖父”稱謂的地理分布》在《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發表,文章的副標題就是《方言地理學在歷史語言學研究中上的作用》。
給語言或者方言的歷史關系分類,實際上也是在對它們進行一定程度的空間關系的分類,因為一定共同的空間分布往往有一定共同的時間歷史關系。但是它們又往往出現不少例外。例如印度在亞洲,卻跟歐洲許多語言有密切關系。衡山其實在湘語包圍中,古代全濁聲母的變化卻既不像湘語也不像有與湖南有歷史移民關系的贛語,卻像覆蓋在湖南南部“土話”方言上面構成雙方言格局的西南官話。
如果沒有主次關系地從時間和空間關系得出一個綜合類型,那會帶來許多交叉重疊的麻煩,實際上沒有嚴格區分開來。例如,“是否保存濁音”就是一個不一定可靠的標準,因為一方面,濁音分為音位性和音素性兩種,一方面,濁音是一個不穩定音素。
“是否濁音”,對于許多方言不是音位性特征;相反,“是否送氣”是漢語方言共同的音位性特征。所以,雖然從衡山的后山話來看,這兩個特征都有音位性,可以用來跟前山話區分,但是放在湖南甚至更大范圍內考察,就只有“是否送氣”這個普遍特征的發展差異才具有比較價值。
如果根據一定特征,把方言分成不同區域,然后對不同方言進行內部比較,就會畫地為牢,忽視相同行政管理空間的不同方言的相互關系。只有首先從地理語言學角度,不管方言類型,用地圖表現相同語言單位的事實,才能發現更多的實質關系。
從6.3和6.4的論述,結合長沙話演變的歷史記錄(鮑厚星,2002),說明無論前后鼻音的混淆還是前后舌尖元音的混淆,都說明湖南不少方言這些語音系統特征在100前以前還跟北京話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在語言消磨過程中,它們在逐漸走向簡化,偏僻或者人口穩定地區比發達或者人口不穩定地區變化慢。
所以,無論從遠離長沙市區的湘潭、衡山,還是從接近市區的長沙市郊區的空間變化事實,都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漢語方言的歷史變化。這是彌補漢語缺乏系統細致的歷史記錄的重要途徑。當然,“方言地圖只能推測各種形式的新舊關系,也就是說相對年代。要確定一個詞產生的絕對年代,我們還需要把方言地圖和文獻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巖田禮,1995)
2.地理語言學的歷史和類型
“地理語言學”是《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1982)第4個部分的標題。但是目前多數人習慣叫做“語言地理學”或者“方言地理學”(袁家驊等,1983,p.12)。因為它作為語言學領域的術語,應該是運用地理科學方法和成果研究語言的科學,屬于語言學,所以,我們建議仿照“歷史語言學”、“共時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等術語,叫做“地理語言學”。否則,把“語言地理學”放在現代語言學分支類型的術語中,顯得不協調,好像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人文地理學》(王恩泉等,2000)中就把“語言地理”當做跟“政治地理”、“旅游地理”、“宗教地理”等并列的。
地理語言學是19世紀8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1876-1881年德國語言學家最早運用這種方法繪制了有“同語線(同言線)”的6幅德國方言地圖。以后,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都有了相關成果。例如法國在1902到1909年出版了《法國語言地圖集》。
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有一幅“語言區域圖”,是中國第一幅語言地圖,由當時的中央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當時的中央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一個重要成果是1948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里面有66幅方言地圖。類似調查成果后來帶到臺灣由楊時逢研究整體出版了云南(1969年)、湖南(1974年)和四川(1984年)3個省的漢語方言調查報告。當時的中央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者白滌洲1933年開始調查,他去世以后由俞世長整理在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出版的《關中方言調查報告》,有23幅地圖,涉及陜西關中42個縣級地點的材料。
20世紀50年代,為了配合普通話推廣進行了全國性的方言普查,不少調查研究成果繪制了方言地圖。例如江蘇和上海的有43幅,福建的有51幅。
中國學者丁聲樹、李榮等1959年開始調查,196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昌黎方言志》,有地圖12幅,涉及193個村級地點的方言特點。葉祥岑1978年開始調查,1981年在日本出版的《蘇州方言地圖集》,有地圖51幅,涉及263個村級地點的材料。這些是到現在為止對一個縣級行政區域進行調查地點最多的地理語言學成果。
但是對材料從理論角度進行比較和分析不夠。
20世紀末期出版的方言成果地圖豐富的首先是有里程碑意義的1987-1989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它用地圖的方式,根據重要特征進行概括以后對中國不同語言和漢語的不同方言進行了大致的空間劃分,就是分區。
另外詹伯慧、張日升等研究廣東珠江三角洲和廣東西部,侯精一、溫端等研究山西,鮑明煒等研究江蘇等方言成果使用不少地圖。例如1998年鮑明煒主編的《江蘇省志方言志》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著作刊登了54幅描寫一個省的各個縣的方言特征地圖。
除了大集體協作研究以外,不少學者個人或者小集體也使用地圖研究方言。例如,劉村漢在《方言》1985年第4期發表《廣西蒙山語言圖說》,用了6幅地圖。錢曾怡帶領合作者多次使用這種研究方法發表成果(錢曾怡,2002年)。1991年錢曾怡、曹志耘和羅福滕在《方言》第3期合作,為了體現一個縣內部的語音差異,對山東省平度縣進行了59個地點的地理研究,畫成6幅方言特征地圖。
2002年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著作除了使用大量表格表現方言特征的空間差異,也使用了一些方言特征地圖。
外國學者對中國地理語言學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利時學者賀登崧(W.Grootaers)(1911-1999)利用在中國傳教的機會采用地理語言學方法研究漢語方言和民俗文化。他1943-1945年在《華裔學志》發表《中國語言學及民俗學之地理的研究》。他的漢語地理語言學成果集中在巖田禮等編譯的《論中國方言地理學》(中國の方言地理學のために),(東京:好文出版,1994)。石汝杰先生發表《漢語方言地理學的優良教科書——評介賀登崧》(石汝杰,1997)介紹,并且已經把它翻譯成漢語叫做《漢語方言地理學》(賀登崧2003)出版。
日本學者對漢語地理研究也有貢獻。例如,巖田禮《中國江蘇安徽上海省一市境內親屬稱謂詞的地理分布》(《開篇》單刊,東京:好文出版,1989)《漢語方言“祖父”“外祖父”稱謂的地理分布》(《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橋本萬太郎《語言地理類型學》(余志鴻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中國學者王輔世是賀登崧的學生,在1949-1950年撰寫了碩士論文《宣化方言地圖》(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出版,1994年),但是他后來主要研究少數民族語言。
一般的漢語方言研究跟地理語言學有密切關系。但是方言地圖有兩種,也體現出地理語言學的兩種方法:第一,根據一定特征對方言材料地點進行分類,例如《蘇州方言地圖集》;第二,根據重要特征對一定連續空間進行區域分割,例如《中國語言地圖集》。
總之,地理語言學有分區和分類的不同又有聯系的研究方法。對一個地點的語言或者方言內部系統做準確的描寫和分析是地理語言學的基礎。但是漢語方言研究從分類的地理語言學角度對一定特征進行高密度的地理空間研究的成果比較缺乏。像巖田禮一樣不僅用地圖分類,而且進行理論分析的成果更加少。要高密度研究漢語方言地理不能首先貪圖全國范圍,因為范圍越大工作數量,無法細致。所以要從小范圍打基礎,“小片方言的方言地圖或者地圖集應當多多出版”(陳章太等,2001)。
3.湖南的語言地理
湖南在中國的中南部。湖南的地理特征除了北部有洞庭湖平原地帶,其余主要是丘陵地帶。北部邊界有長江,跟湖北和四川交界;東部邊界有羅宵山脈,跟江西交界;南部邊界有南嶺山脈,跟廣東和廣西交界;西部有雪峰山脈跟貴州(高原地帶)、重慶和四川交界。
湖南秦朝以前的民族成份是“蠻”、“越”。秦朝以后的主要民族成員是河南等北方地區移民的漢族。
秦朝到宋朝有3次因為戰亂形成的南北移民浪潮:第一次在東漢末年,北方漢族從北方跨越長江到南方,準確地說是東南方,進行大規模移民,開始形成南方漢語。第二次在唐朝末年,北方漢族向南方移民,加速南方漢語方言的分化和成熟。第三次,在宋朝末年。從此,除了少數山區,中國東南各地的主要民族成份都是漢族。(李如龍,2001,p.20)
湖南在經歷以上北方到南方的漢語移民以后,后來又經歷了從東方到西方的漢族移民。
元朝末期到明朝初期,因為戰爭導致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湖南的主要民族成份是來自東方的江西以及江蘇、浙江的漢族。(李永明,2001,p.10)
湖南的現代漢語方言就是在這樣先后經歷兩個大方向的漢族移民以后形成的。南北方向的移民,特別是距離現在最近的南北移民和北方官員和士兵的流動,不僅形成了洞庭湖平原地帶的比較典型的西南官話,而且在湖南南部南嶺山脈地帶,由于不同湖南“土話”體系密集,不方便溝通,所以形成作為區域共同語的具有不同程度湘語特色的各種西南官話,從而使湖南南部出現雙方言格局。湖南西部個別偏僻區域也保留這種“土話”,例如沅陵邊界的“鄉話”。
東西方向的移民不僅普遍使湖南方言跟贛語(或者客家話)的關系更加密切,而且湖南東部尤其是東北部的羅宵山脈區域形成狹長的贛語(或者客家話)地帶,在湖南西南偏向中間的雪峰山脈區域的隆回和洞口形成贛語方言島,贛語特色非常明顯的新化也在這個區域。
當然這兩個方向的移民產生的作用,有的是綜合的。但是,不管什么作用,有一個共同特點:交通方便和交往頻繁的地區變化最快,也最不容易被新層次的方言特點完全覆蓋。
例如,洞庭湖平原地域交通比山區方便,加上歷史上為了開發洞庭湖平原的農業進行的局部移民,就被西南官話完全覆蓋了。相反,湖南南部和西部即使由于作為漢語“土話”和少數民語語言使用者的共同語的交際需要,引進了西南官話,但是不僅仍然在不同偏僻農村保存了“土話”,而且它們的西南官話具有明顯的“土話”痕跡。
長沙、衡陽、株洲、湘潭等湖南的大城市,明顯比它們周圍的農村發展速度快,而且長沙市又比湘潭市快。方言歷史資料證明長沙市區方言現在的塞擦音和擦音沒有舌尖前和舌尖后的區分,但是100年以前有這種區分,而且這種區分在周圍的農村和周圍的城市湘潭、寧鄉仍然保存。同時,這些大城市作為湖南歷代交往活動的中心,它們具有共同的湘語特征,沒有一個被贛語或者官話或者其他方言完全或者大部份同化。
衡山作為中國五大名山,當然是歷代旅游勝地,即使古代全濁聲母的演變跟周圍方言格格不入,類似西南官話,但是由于它的位置在湖南中心地帶,所以,它在許多方面保留了周圍典型湘語的特點。
如果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向中原漢族區域侵略或者移民,導致中原漢族向南方移民,同時導致南方少數民族向偏僻地區移民;那么,可以認為當漢語向湖南范圍中的中心區域滲透的時候,原來分布在這些區域的少數民族語言被擠到了偏僻山區。所以,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區。不僅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還有懷化市管轄的麻陽、芷江、靖州、通道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邵陽市管轄的城步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永州市管轄的江華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湖南省在20世紀末期已經出版了幾十個地點的系統的方言研究專著,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詹伯慧,2000),但是方言地理研究還相當薄弱。2001年出版的《湖南省志方言志》也缺乏地圖。
4.從衡山和南岳方言看地理語言學的語言理論價值
地理語言學使人們認識語言變化規律的眼界寬廣了,給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自然語言變化事實。但是要防止走任何片面的極端。下面結合我對湖南省的衡山縣和衡陽市南岳區的350個村子進行高密度地毯式調查研究的結果,提出要正確處理以下在語言理論上的關系。
(1)縣城做方言代表地點的優勢和局限
一般對一個省進行方言地理研究的時候,把縣城作為代表地點。這樣可以在相對有限的對象中盡快獲得結果。但是正如方言分區和省行政劃分不一定一致,一個省內部的方言分區也不一定跟縣行政劃分一致。衡山縣的方言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衡山南岳漢語方言大致可以根據南岳衡山這座大山作為自然界線,分為前山話和后山話兩種系統類型非常不同的方言。
我們從地理上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畫成方言地圖,從語音上討論了它們的分布、分界、過渡、相互接觸,以及它們跟周圍方言的關系,它們在湘語中的地位等。
現代湘語是湖南的第一大漢語方言,古代是全濁的現代塞、塞擦聲母,無論濁音和清音是否對立,無論出現在平聲還是仄聲中,一般都不送氣,也就是不跟發音部位相同的次清聲母混合。現代官話是湖南第二大方言,古代是全濁的現代塞、塞擦聲母一般是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在這兩大方言中,只有湘語中的新化等方言,官話中的芷江、會同等方言例外:它們一般都送氣,具有明顯的贛語特征。
從古代全濁聲母今天讀塞、塞擦聲母,而且不論平聲和仄聲都不送氣的情況來看,后山話跟周圍的衡陽、湘潭、長沙等方言一致,具有湘語的一般特點。由于同時伴隨濁音,在從清入合流到陽平的結果中構成清濁對立,跟臨近屬于湘語清濁對立類型的雙峰方言一致。
然而,在現代前山話中,古代是全濁的現代塞、塞擦聲母,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跟湖南官話的演變規律一致,成為湘語區域中的一種特殊情況。
從聲調類型和入聲歸屬以及入聲調值來看,前山話比較接近長沙、湘潭方言;后山話比較接近雙峰方言。從陰平、陰去聲調的調值特征來看,前山話仍然比較接近長沙、湘潭方言;后山話卻比較接近衡陽方言。
從古代[知章見]組聲母現在多讀塞音的特征來看,前山話和后山話有共同特點,而且跟雙峰、寧鄉等方言一致。從后山話塞擦聲母分舌尖前和舌尖后而前山話不分的特征來看,后山話跟雙峰、湘潭方言一致,前山話跟長沙話、衡陽話一致。
從古代咸、山攝開三、四等韻母現在多讀鼻化“i”的特征來看,前山話和后山話有共同特點,而且跟雙峰方言一致。
從“跑”這個詞的情況來看,前山話叫“打飛腳”,跟雙峰、長沙等方言一致;后山話叫“蓬”(陽平聲調,跟“蹦”不同)、“打蓬咕子”,跟周圍方言都不一樣,也不像新化、邵陽等方言叫“走”。但是,前山話又用“蓬”表示牛“跑”,體現與后山話的深層關系。
從上面的主要特征的比較可見,由于方言是語言使用者在時間和空間變動的雙重作用下形成的,方言分區和分類是非常復雜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標準,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得出不同的分區和分類結果。語音特征的系統性最強,永遠是給方言分區和分類的重要標準。
從地理上考察,前山話和后山話之間以及它們各自的內部有逐漸變化也有突然變化,有相對穩定的大區域,也有多變化的區域。在兩種方言交界的時候,既形成了聲調系統邊界清楚的突然過渡區域,又形成了這個區域兩邊在其他個別因素上邊界模糊的逐漸過渡的區域。
南岳山東南部和西北部為什么分別使用兩種方言?南岳衡山作為天然屏障制約了它南邊的前山話和北邊的后山話密切聯系,雖然行政上的整體性可以部份抵消一些制約程度。前山話在南岳山的南邊,延續到湘江中游的兩邊包括衡東縣的絕大部分地區。南岳衡山作為著名的山,作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加上明朝到清朝衡山南岳社會安定,很少發生戰爭,就不斷吸引了江西等地方的人到這里定居。湘江是歷史上最好的交通渠道。在這種情況下,湘江兩邊的前山話成為在古代全濁聲母現代特征上與周圍的湘語很不一樣的方言島嶼,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釋:可能是在交通方便和人口流動的作用下,通過移民形成的。然而,后山話區域被四周與湘潭、雙峰、衡陽交界的高山隔離,是湘江的支流涓水流經的上游區域,交通比較閉塞,因而更多保留了跟周圍湘語一致的特點。當然湘江也成為前山話細微區別的界線,衡山區域內的涓水下游也成為后山話和過渡區域的夾山腔之間的界線。
衡山作為中國五大名山之一,當然是歷代旅游勝地,即使古代全濁聲母的演變跟周圍方言格格不入,類似西南官話,但是由于它的位置在湖南中心地帶,所以它在許多方面保留了周圍典型湘語的特點。
(2)語言分區和分類的辯證關系
我們在繼續研究分區的同時,加強分類地理研究。
方言分區只是在地理空間上劃分一個大致范圍,往往受到一定的行政劃分的局限。一個區域內部的特殊性很容易“被不適當夸大”。一個區域的方言不能籠統地說跟哪個區域的方言有特別關系,必須“跟周邊的方言逐一進行比較”才能說明區域內部不同局部跟不同方言的明顯關系。(張振興,2000)這種地理空間的比較,就打破了宏觀分區的局限。我們的調查表明,不僅衡山縣內部前山話和后山話會相互影響,而且周邊的衡陽、雙峰、湘潭等縣的方言會在邊界交通方便的一定范圍互相影響。所以方言和方言之間似乎像鏈條一樣連接,有界限又沒有界限,在重疊中分離,在穩定中變化。
從對歷史語言學的貢獻來看,“一般地說,方言地圖展示的區域越大,地圖能夠挖掘的歷史越深。”“微觀的地圖只能闡明在短暫時間內發生的語言變化”。(巖田禮,1995年)
“調查的方言越多,方言點越密,繪制的方言地圖就越準確,方言地圖的標示,反映的方言及其特征的情況就越可靠,越有價值。”(陳章太等,2001)
我們既需要大范圍的宏觀地理語言學研究,也需要小范圍的地毯式的微觀地理語言學研究,這樣才能提高宏觀考察的可靠性,避免遺漏重要細節,尤其是偏僻地區的細節。語言特征空間細節的揭示,不僅能夠全面體現變化的過程,而且能夠給方言分區提供更加具體的條件。根據共同特征的多少,可以多層次地進行方言分區。
在中國由于特征分類的地理語言學發展相對慢,所以一方面應該加強縣級范圍的高密度的特征分類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另一方面應該加強整體性的特征分類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在進行大范圍地理語言學研究的時候,不能忽視城市以外的重要細節,只停留在各個城市地點之間的比較和分類。代表性地點的系統研究是這種地毯式的空間比較研究的基礎。如果沒有前期關于衡山的前山話和后山話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在短期內進行地毯式地理研究,可能難以確定方向,會出現大海撈針的局面。應該說漢語方言研究經過20世紀的努力,基本上具備了進行大規模地理語言學研究的基礎。
地理語言學中的分區和分類是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種研究方法。對一個地點的語言或者方言內部系統做準確的描寫和分析是地理語言學的基礎。但是漢語方言研究從分類的地理語言學角度對一定特征進行高密度的地理空間研究的成果比較缺乏。像巖田禮一樣不僅用地圖分類,而且進行理論分析的成果更加少。要高密度研究漢語方言地理不能首先貪圖全國范圍,因為范圍越大工作越無法細致。所以要從小范圍打基礎,“小片方言的方言地圖或者地圖集應當多多出版”(陳章太等,2001)。
(3)語言界線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辯證關系
《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1982)用兩個相似的小標題強調:“方言沒有自然的界線”,“語言沒有自然的界線”。這當然是正確的,因為語言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方言和語言存在相對界線的認識。索緒爾(1982,p.285)自己也說:“然而從一種語言突然過渡到另一種語言是常見的”,“例如斯拉夫語和日耳曼語的界線,我們就可以看到有一種沒有任何過渡的突然的飛躍。”同樣,我們在前山話和后山話的界線上,既可以看到有“夾山腔”過渡區域的北部界線,也可以看到沒有過渡區域的南部界線。
(4)語言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
我們不能過份強調不同語言或者方言的個性。
用地理語言學的方法畫出來的地圖,可能都不一樣,似乎讓人不能看到方言的界限。有人甚至認為只有一個特征的分區,沒有整個體系的分區。其實,有的同語線或者同語線的有的部份只是代表個別現象,不能作為劃分方言的依據。(袁家驊等,1983,p.12)例如,在衡山縣東北邊界的嶺坡和福田鋪兩個鄉交界的區域“酒”和“九”同音(參看地圖10),似乎屬于后山話,但是這種個別語音現象不影響它在整體上屬于前山話,因此這一段同語線在宏觀上應該忽視。
(5)語言發展的突然性和逐漸性的辯證關系
我們不能過份強調語言或者方言變化的逐漸性。
對比不同同語線可能發現這些線條不是非常集中的。雖然這樣可以糾正歷史語言學中迷信語言突然分裂的傾向,但是可能導致有人認為變化只有逐漸性,沒有界線的片面觀點。其實正如社會變化是逐漸的,但是遇到戰爭和大改革,社會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突然變化,語言也是這樣。在地理空間上,可能會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行政管轄范圍的不同,出現突然的變化。例如,作為山名稱的衡山成為前山話和后山話的突然空間變化的分界線。但是在衡山縣東北部衡山山脈走勢平緩的區域,就出現了一個逐漸過渡的區域。然而這個過渡區域的兩邊也有比較明確的界線。
(6)語言的任意性和理據性的辨證關系
我們不能過分強調語言的理據性。
一般認為無論語言變化中存在多少程度的理據性,但是語言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任意的。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有人為了強調理據性,就說任意性是錯誤的,這樣就會牽強附會找規律。也有人為了強調任意性,就可能導致對語言規律的忽視。例如,我們可以發現在后山話向前山話過渡的區域,不少語素的聲調常常違背自己系統的規律,采用對方聲調類型對應的調值。但是我們又發現在比較穩定的“夾山腔”過渡區域,有一個聲調比較整齊地接受了另外一方的陰平調值。可以這樣來解釋:變化可能是從沒有秩序地進行個別現象的吸收開始的。這種當初的“錯誤”可能會經過系統類推和優化,使一種錯誤像滾雪球一樣壯大,有規律性地成為新的正確標準。衡山的“夾山腔”的聲調系統(參看地圖1),可能就是在后山話的基礎上,由于前山話的影響開始出現少數讀陰平的語素的調值從[55]降低到[33],然后逐漸變成集體現象。
(7)語言變化的規律性和例外性的辯證關系
我們不能過份強調語言變化像數學公式一樣整齊有規律。
語言變化確實受到人的生理條件以及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種種制約,并且形成一定的規律。但是,不能排除一些偶然或者無法發現的原因導致面目全非的變化。
例如,一般“娘”無論從古代音韻地位還是現代方言事實來看,幾乎都是鼻音聲母,[i]開頭的韻母。只有廣州話和前山話等例外,是拼合開口呼韻母。音質跟前山話幾乎完全一樣的耒陽話、常寧話和后山話也是拼合齊齒呼韻母,但是前山話確實拼合的是開口韻母,雖然研究衡山話多年的毛秉生曾經肯定(毛秉生,1983,1985),后來又否定,認為還是拼合齊齒呼(毛秉生,1988,1995)。前山話和后山話的“娘”的聲母雖然都是舌面前鼻音,但是前山話不能拼合齊齒呼韻母,后山話只能拼寫[i]開頭的齊齒呼韻母(參看地圖85)。當然它們無論是否實際拼合齊齒呼韻母,都不會發生齊齒呼和開口呼的對立,因為凡是在北京話中[n]拼合開口呼和合口呼韻母的單位,聲母幾乎一律變成[l]。那么后山話讀[ni]音質的“泥你日義”等語素前山話的[i]怎么辦?前山話的[i]這時鼻化,同時聲母從舌面前變化成舌尖,讀[n]。經過系統的特殊調整,就保證了衡山前山話舌面前塞音和鼻音不拼合齊齒呼和撮口呼,只能拼合開口呼和合口呼的格局。
(8)語言變化的條件性和磨損性的關系
我們不能過份強調語言演變的條件性。
一般我們認為語言變化有外部的社會條件,也有內部的系統矛盾的調節。這是對的。但是,如果過份強調它,就難以解釋衡山南岳方言中“知道”(參看地圖66)的后面一個音節的變化為什么這么豐富。當然仔細觀察,多數是在[ti]的音質基礎上變化,[t]可以變成邊音[l],[i]可以鼻化,聲調也有不同變化。這個語素跟“知”的古代音韻地位比較一致,可能是“知”的各種語素變體。從語法上看,這個“知”的功能同普通話做補語標記的結構助詞“得”,例如“要[ti]”、“做[ti]好”等。這樣解釋可以照顧一批現象。應該說這個常見的口語的詞會保持穩定,但是由于是多音節的詞,而且它在音節的后面,人們很容易淡化它的發音,從而產生模糊的音響效果,導致在流傳過程中容易產生磨損出現偏差。由于方言缺乏書面規范的可能,更加容易導致這種內部歷代流傳的誤差。因此,語言變化中,在缺乏規范約束力量的情況下,錯誤或者模糊流傳是語言變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9)語音形式和作為語言實體的詞匯和語法的關系
不僅單純的語音考察要建立在詞匯的基礎上,而且有特征的詞匯和語法現象的空間分布,是方言分類和分區的重要條件。例如,文讀和白讀跟詞匯的選擇密切相關。如果從漢字出發很容易被文讀誤導,不能發現方言底層的本質特征。即使是詞,還要看是固有的還是借用的。例如“跑”是一個詞,如果只是拿這個詞去記錄衡山方言的發音,就有點像用普通話說“的士”。這樣既會混淆前山話和后山話的區別,又不能體現方言詞匯的實質。其實,表示普通話“跑”這個意思的詞語,前山話是一個固定詞組“打飛腳”,后山話是“蓬”或者“打蓬牯子”(參看地圖73)。表示“門檻”的詞前山話叫做“門探”,后山話叫做“地方”。“地方”成為后山話的一個重要特征詞,而且它的分布非常集中和穩定,跟語音上的參差變異完全不一樣。(參看地圖90)
詞匯還可以挖掘不少文化現象。例如前山話說“芹菜”,后山話為什么說“富菜”?(參看地圖43)用“富菜”代替“芹菜”在湘潭話等方言中也有。這是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矛盾產生的文化效應。后山話和湘潭話等一樣,“芹”和“窮”同音。使用芹菜一般用來炒肉,以前只有過節日和做喜事才有肉吃。所以,在生活不富裕,迷信思想比較重的舊時代,為了回避“窮菜”產生不吉利的聽覺誤解,只好回避這個聲音。
(10)語言個體變化和系統制約的關系
無論語言形式還是語言內容的變化,都要接受系統的整體需要的制約。
“不能把方言和語言看成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民族共同語也不是各種方言的總和”。(錢曾怡,2002,p.1)這就是說,無論普通話還是各種方言,系統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漢語的一種系統的體現。
從語音形式來看,無論我們前面討論的輔音發音部位和方法的變化,還是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的變化,都是在系統制約下,像雪山崩塌一樣發生的連鎖反應。而且這種連鎖反應,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難以跨越的距離。例如,雙唇和唇齒部位可以相互轉化,形成“嘴唇”大陸,舌尖和各個舌面部位可以相互轉化,形成“舌頭”大陸,但是這兩個大陸之間除了擦音,相對難以相互轉換。
在衡山前山話里,用“爹爹”指“父親”,用“公公”指“爺爺”,在長沙話里“爹爹”指“爺爺”,“爺爺(/爺)”指“爸爸”,雖然它們的詞指稱的客觀對象單獨看來不僅相互之間有矛盾,而且跟北京話的“爺爺”和“爹(爸爸)”部分或者全部相反,但是并不妨礙長沙話對客觀對象的區分。
長沙話也可以用“公公”和“爹爹”分別表示“爺爺”和“奶奶”。那么長沙話兩個“爹爹”是否有矛盾沖突呢?從漢字看來當然沖突,但是從口語看來沒有沖突,因為聲音不同。表示“爺爺”的是“[tia33tia33](爹爹)”,表示“爸爸”的是“[tie33tie33](爹爹)”。這就是語言的系統性。
同樣,前山話表示“跑”的“蓬”由于專門用于牛等一般動物,所以表示人“跑”就用“打飛腳”表示。從語法結構來看,“打飛腳”跟北京話的“跑”還是不一樣。例如,北京話說“抓到的賊跑了”,衡山話不能用“打飛腳”直接替換“跑”,只能說“逮到的賊走估噠”。這說明“走”在古代表示“跑”的意思的殘留痕跡。但是由于其實“走”跟現代北京話的用法基本一致,所以不能感覺“逮到的賊走估噠”中的“走”有明顯的“跑”的意思。為什么?在這里只需要表示“逃脫”的意思,用“跑”還是“走”的方式逃脫沒有對立性,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語義變體。
語法規則也一樣。一個動詞涉及兩個受事對象的時候,表示人(R)和表示物體(W)的受事位置關系在漢語各個方言中,會出現3種格局的選擇:AB,BA,AB/BA.(邢福義,2000)。如果集中格局并存,往往有一種強使格式。例如,普通話“打(D)不(B)贏(Y)他(T)”在衡山的方言中有3中格式:DTBY,DBYT,DBTY.其中第一種最常見,第三種前山話比后山話更加少見。(毛秉生,1996)
(11)同音詞的系統性質和語言自我化解障礙的能力
我們經常容易不分時間和空間系統差異,錯誤地夸大漢語同音詞的數量和語言使用的消極性。其實,任何語言及其方言都有一定的同音詞,但是絕對不會多到影響信息的系統表達。由于語言變化的條件不同以及系統協調的角度不同,可能出現不同概念范疇的同音詞。例如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后山話區域有的地方出現“中飯(午飯)”和“蒸飯”同音,有的地方出現“生”和“三”同音。其實,“蒸飯”作為名詞一般會說“缽子飯”,與“中飯”對立的可能性小。“生”和“三”詞性不同,可以通過句子結構地位的明顯不同自然分化。可以說,特定系統中的同音詞只有在詞性不同的條件下才有機會停留下來。有人會說北京話的“是”和“事”同音,其實北京話會用“事兒”或者“事情”避免跟“是”同音。由于漢字可以區分同音語素,給人們偷懶的機會,就經常把“事兒”或者“事情”省略成“事”。這樣帶來的消極作用是不僅加大了普通話口語和書面語詞匯系統的距離,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模糊了北京話系統的真實面貌。因此,我們在方言或者語言詞匯地理空間研究中必須重視語音系統的具體事實,不能被漢字掩蓋的語音假象迷惑。
語言有一種自我化解語言障礙的能力。頻率是重要砝碼。如果兩個概念在相同語境中經常使用,然而表達它們的語言形式,無論是詞還是詞組,必然造成交際困難,語言系統必然會在人的安排下做出自我調節,實現自我化解障礙的目標。即使是漢字造成的人為障礙,也會這樣。例如由于過多依賴漢字,忽視口語,導致“期中”和“期終”不能區分。口語自然會調節成“期中”和“期末”來區分。經常使用的概念必須用詞而且是音節盡量少的詞,經常使用的詞組必然會壓縮成詞。漢語的“哥哥”和“弟弟”用詞表達,英語對應的是用詞組表達,英語的詞“brother”,可以概括漢語“哥哥”和“弟弟”兩個概念,因為漢語必須表達大小等級的觀念文化,英語不很重要。
在表示普通話“掃墓”的意義的時候,前山話用“掛墳”對應概括后山話“拜墳”和“輪墳”兩個詞。(參看地圖70)說明兩個地方的人對概念的細節認識不一樣,區分它們的詞就會進行調整,化解表達障礙。
(12)特征詞在語言分類分區中的作用
給一種語言或者方言找特征詞是最危險的,往往費力不討好。因為說特征,就是說這里有,其他地方沒有。說這里有容易,說其他地方沒有太難。但是,只要我們在一定范圍內,在一定基礎上討論,仍然應該大膽比較和討論,哪怕最后被別人否定,也是有開拓意義的。
如果在衡山這個范圍內來討論。毫無疑問,下面這些詞就是區分后山話和前山話的特征詞:表示“門檻”的“地方——門檻”(參看地圖90),表示“臉”的“臉——面”(參看地圖36),表示“翅膀”的“翼架——側架”(參看地圖40),表示“芹菜”的“富菜——芹菜”(參看地圖42),參看地圖36),表示“傾倒”的“傾(水)——垮(水)”(參看地圖64),表示“辣”的“辣——麻”(參看地圖78)。
(13)語言過渡區域和語言混合的關系
什么空間會出現過渡區域?在交通方便,使用不同語言或者方言的人發生頻繁交往就會出現。過渡區域又是根據離開核心方言的距離遠近呈現階梯形式的級別。即使在典型的邊界位置,也會有兩種成分在混合中保留程度的不同。在衡山的“夾山腔”中,很明顯是后山話成分占主要地位,也就是強勢方言前山話引起后山話變化。在階梯邊緣靠近前山話區域也會出現前山話受到后山話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比較弱。
在“夾山腔”中,經常出現一個概念用前山話和后山話兩種表達形式的現象。這當然與他們經常接觸兩種方言有關系。因此,語言的混合可能有兩種。
(1)穩定類型:A+B=Ab,aB
(2)不穩定類型:A+B=A(/a)b(/B),a(/A)B(/b)
夾山腔屬于不穩定類型。如果這個區域的人群由于行政或者自然條件,使他們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群體,就可能促使他們在不同的詞語中做出選擇,有的可能選擇了來自前山話的,有的可能選擇了來自后山話的。這樣就形成了穩定的混合方言。
5.結束
如果說歷史語言學是一種時間語言學,那么地理語言學就是一種空間語言學。
有時候“方言區劃與古代行政區劃的聯系不很密切,倒是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更為密切。”(謝伯端2000)地理語言學不僅給解釋語言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而且糾正了歷史語言學過份重視歷史材料的偏向,彌補了歷史材料缺乏的局限,加強了對活語言或者口語的重視和利用。地理語言學使人們認識語言變化規律的眼界寬廣了,給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自然語言變化事實。
參考文獻
[1]鮑厚星,顏森.湖南方言的分區[J].北京:方言,1986,(4).
[2]鮑厚星等.長沙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鮑厚星.《湘音檢字》與長沙方言[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4).
[4]鮑明煒等.江蘇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言詞匯[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6]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音字匯[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7]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陳暉.漣源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陳章太,詹伯慧,伍巍.漢語方言地圖的繪制[J].北京:方言,2001,(3).
[10]儲澤祥.邵陽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崔振華.益陽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河北省昌黎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13]賀凱林.溆浦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4]賀登崧[比利時].漢語方言地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衡山縣志編委會.衡山縣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4.
[16]湖南省公安廳.湖南漢語方音字匯[M].長沙:岳麓書社,1993.
[17]江灝.長沙方言去聲字的文白異調[J].北京:中國語文,1981,(2).
[18]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李維琦.祁陽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0]李永明.衡陽方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永明等.湖南省志方言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2]羅昕如.新化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3]毛秉生.衡山方音簡析[J].湘潭:湘潭大學學報.1983,(增刊)
[24]毛秉生.衡山方音舌面前塞音聲母考[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增刊).
[25]毛秉生.方言[A].衡東縣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26]毛秉生.方言[A].衡山縣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6.
[27]毛秉生.湖南衡山方言音系[J].北京:方言,1995,(2).
[28]彭逢澍.湘方言考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9]彭建國,彭澤潤.湖南湘潭茶恩寺方言音系[A].彭澤潤,王開揚主編.語言文學文化[C].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30]彭澤潤.方言[A].零陵縣志[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31]彭澤潤.衡山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2]彭澤潤.衡山方言舌面前塞音的組合能力和演變趨勢[A].湖湘文化論集[C].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3]彭澤潤.湖南宜章大地嶺土話的語音特點[J].北京:方言,2002,(3).
[34]彭澤潤.湖南宜章大地嶺土話(的幾個現象)研究[J].長沙:湖南社會科學,2003,(1).
[35]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6]橋本萬太郎[日本].余志鴻(翻譯).語言地理類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7]石汝杰.漢語方言地理學的優良教科書——評介賀登崧《論中國方言地理學》[J].北京:國外語言學,1997,(1).
[38]索緒爾[瑞士].高名凱(翻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9]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0]汪化云.自主的輕聲和非自主的輕聲[J].太原:語文研究,2003,(1).
[41]王本瑛.湘南土話的比較研究[D].臺北:國立清華大學,1997.
[42]王恩泉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3]王福堂.漢語方言的語音演變和層次[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44]王曦.衡山縣馬跡話調查報告[A].粱宋平等.湖南省第二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5]吳啟主.常寧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6]葉祥岑.蘇州方言地圖集[M].東京(日本):龍溪書舍,1981.
[47]謝伯端.再論湘西漢語方言語音特征及分區[A].盛興華等.語言論叢[C].長沙:岳麓書社,2000.
[48]邢福義.小句中樞說的方言實證[J].北京:方言,2000,(4).
[49]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0]巖田禮.漢語方言“祖父”“外祖父”稱謂的地理分布[J].北京:中國語文,1995,(3).
[51]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52]曾毓美.湘潭話音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3]曾毓美.湘潭方言語法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54]詹伯慧.20年來漢語方言研究述評[J].北京:方言,2000,(4).
[55]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J].北京:方言,2000,(2).
[56]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7]鄭慶君.常德方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