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課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8 18:2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c語言課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及側重點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應能直接上崗,具有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應“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加強實踐性課程教學,對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我院為貫徹《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課程,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課程對應的課程設計改革。目前,我院按照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教學規律,構建了實踐教學三層次四環節的實踐課程體系(圖1)。實踐教學三層次包括基本技能、專業拓展、綜合創新,四環節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設計和課外實踐。“C語言課程設計”是我院信息類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設計,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結束后的下一學期進行,歷時2周,40學時。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動腦、獨立實踐的機會。
2項目教學法的簡單介紹
2.1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美國項目管理專家約翰·賓認為:“項目是要在一定時間里,在預算規定范圍內需達到預定質量水平的一項一次性任務。”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方式,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項目是指以生產或制作一樣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的工作任務。在技術領域,很多小產品或一些復雜產品的模型都可以作為項目,如:在信息類專業,可以開展微機組裝、網站建設、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局域網構建、單片機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等項目;在電子類專業,可以開展報警器、LED、門鈴、家電組裝等項目;在商業、財會和服務行業,所有具有整體特性并有可見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作為項目,如商品展示、產品廣告設計、營銷策劃等。
2.2項目教學法的基本特征項目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3個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項目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1)實踐性。項目“源”于企業,項目的主題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由淺入深,選擇的項目具有典型性、實用性。(2)自主性。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和展示形式的決策機會,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3)發展性。長期項目與階段項目相結合,構成了實現教學目標的認知過程。(4)評價特殊性。項目型教學的評價注重學生在項目活動中能力發展的過程,測評內容包括學生參與活動各環節的表現及作業質量,避免了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弊端。測評可以采用自評、小組評、教師綜合評等方法。教師只有明確并抓住項目化教學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3項目教學法在“C語言課程設計”中的實施
3.1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開展課程設計教學,經過多次實踐和摸索,總結出學生在具體實施項目中一般存在2個方面的知識不足:第一,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前導課程在教學上受學時影響,很多教師對指針、結構體、共用體和文件基本操作的知識介紹不甚完善、系統,更難談上輔以實例加以消化。對此,針對學生在這些知識點上的掌握程度,利用4~6個學時,實施區別式的、輔導性的、實例化教學。第二,學生對項目管理知識知之甚少,針對此情況,采用2個階段實施有別于常規教學的補課行動。第1階段為項目準備階段,利用2~4個學時,安排曾經做過項目且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現身介紹項目的準備工作(包括如何選題、如何查找資料、如何復習C語言知識)、項目實施過程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如何做市場調查、如何做需求規格分析說明書、如何做概要設計說明書、如何做詳細設計說明書、如何選擇使用代碼編碼器代碼編寫注意事項)、項目驗收及作業提交的工作(包括程序測試事項、如何寫課程設計報告)等。在學生介紹中,教師穿插講解,輔以點評。第2階段為項目實施階段,教師應針對學生發生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直到學生弄懂為止。
3.2教學要求切實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要求學生做到以下3點:第一要做到“學有三備”,即:在項目實施前做好知識儲備,在項目實施中做好安全防備,項目結束時做好被評準備。第二要寫好“三書一報告”。“三書”即每個項目組要做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一報告”即人人都要做課程設計報告。第三要做“四自”參與者。“一自”即自律,要求學生自覺履行學生守則和項目實施有關規則,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實施點名制度,若無特殊原因,有5次曠課者自愿以重修論處;“二自”即自尊,要求學生尊重知識、尊重學習規律、尊重項目組成員、尊重教師、尊重自己;“三自”即自信,要求學生相信自己能夠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工作內容,遇到困難時,沉著、冷靜,理性地尋找問題解決的辦法;“四自”即自強,要求學生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成績和以往與課題項目組共同取得的成績,用創新和超越的思想,做出比以前哪怕是前進一小步的事情。同時也要求教師做好相應的工作,如做好項目整體規劃、精心準備、努力激發學生參與行為、為人師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多分析、精點評等。
3.3項目實施進程項目教學法是一種生動、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既不能生搬硬套地利用一個時間標準,又不能影響項目實施的整體進程,因此對時間的靈活處理是非常關鍵的,也是值得商榷的。
篇2
關鍵詞 表現性評價 量規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2 文獻標識碼:A
1構建表現性評價基本思路
構建表現性評價就是制定評價目標、選擇評價內容、開發和設計評價方法的,還包括評價者的參與、選擇評價時間和場所、記錄、收集和整理評價信息的,以及制定評價標準和表現標準等。依據這樣的開發步驟,對C語言課程設計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和實施做出了整體規劃,該設想的總體思路如下圖所示:
2表現性評價目標的制定
學習目標是課程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指導教與學,向其他人傳達教學意圖,并提供評價學生學業的指導意見,是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表現性評價的評價目標和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在評價之前只有清晰的知道C語言課程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才能把握好教學與評價的方向,最終達成目標。
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典型的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計算機科學課程。該課程的學習目標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1)知識類目標:理解并掌握課程要求的基本知識,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原有技能;在熟練掌握陳述性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知識的應用。
(2)能力類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刨造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學會溝通與合作交往的能力;培養問題意識和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提高管理能力等。
(3)情感類目標:現代學習觀、科學精神和態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和交往能力等。課程設計的學習目標在課程學習目標的基礎之上,更強調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能力和素質,以及思維方法。經上述分析,與課程學習目標相對應,課程設計的表現性評價目標也應包含三個維度:對知識習得的評價、對能力的評價和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對上述三方面的評價目的具體描述如下表所示。
3選擇表現性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指的是一種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的,而且能夠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進步與能力的機會的一種具體的行為,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活動、表現和挑戰的任務,建立在學習與評價的聯系基礎之上,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能力。C語言課程設計任務,更加突出應用性和實用性,拓展知識面。通過課程設計,進一步熟悉掌握數據類型、分支控制、循環控制、函數的定義及調用、結構體及數組、指針、文件操作、編譯預處理等知識;達到系統理解、綜合運用課程知識的學習目標;學會用C語言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掌握程序的局部測試、調試方法,建立程序系統測試、調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學會較大程序的系統測試、調試方法。
一般的C語言課程設計項目包括小型系統設計、圖形圖像設計和游戲程序設計基本過程包括以下6個步驟:
3.1程序的功能設計
功能設計是課程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其任務是根據課程設計題目的描述和要求,確定程序要實現的功能,并把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確定各層功能的上下級關系,然后繪制出分級描述的程序功能框圖。
3.2程序的數據設計
程序的數據設計主要包括對以下各類數據進行設計:對程序中用到的主要數據確定數據類型;對程序中用到的結構體數據定義其結構類型;定義程序中使用到的全局變量、外部變量等;定義程序中通用的符號常量;確定文件的數據類型,如二進制文件、文本文件等。
3.3程序的函數設計
一個綜合性的程序,需要設計若干個函數。各個函數功能各異,使用的層次也不盡相同。為了使總體設計協調有序的進行,需要在程序編碼之前,對主要的函數做出預先設計,即所謂的函數設計。程序的函數設計包括函數的功能設計和函數調用設計兩個方面。
3.4函數編程及調試
函數編程及調試是實現程序功能的核心階段,函數編程及調試是實現程序功能的核心階段,需要注意以下問題:課程設計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程序通常由多個函數構成,每個函數都有獨立的功能,實現特定的操作;有些函數之間有調用和被調用的關系,在進行函數設計時需要注意順序問題,有點函數先設計,有點函數后設計,而沒有調用關系的函數可以并列設計;程序設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點函數在程序設計前的函數設計階段就被考慮到了,而有的函數是在程序設計過程中因需要才產生的。但無論哪個函數,都會經歷由簡單到功能完善定型的過程。
3.5整體調試
整體調試是程序設計的必要階段,是在前期程序設計調試基礎上進行的基本過程。需要設計準備一個較大規模的數據集,按照課程設計題目的功能要求,對組裝完成的程序逐項進行功能測試和調試,直至確認程序達到了設計目標為止。
3.6設計總結
設計總結是課程設計的最終階段,通過對課程設計的各個過程進行系統全面地總結,按照指導教師的具體要求,形成課程設計報告。
4建立量規
量規(Rubric)是一種結構化的定量評價標準。往往是從與評價目標相關的多個方面詳細規定評級指標,具有操作性好、準備性高的特點。量規是評價的工具,學生的作品、成長記錄、學習成果或者學習過程中的其他表現(行為、認知、態度)都是量規的評價對象。同時量規也是一個教學工具和學習工具,可以指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模糊了教學、學習和評價之間的界限,評價工具也從而成為了教學工具和學習工具。量規設計的出發點和著落點是指標和等級地選擇與確立。設計評價量規就是,以課程、教學、評價三者統一,突出學生主體性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目的為設計原則,在明確學習目的和目標的基礎上,列出評價指標和制定評價等級。對C語言課程設計內容加以分析,制定出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幾個量規。
4.1 C語言課程設計任務設計量規(教師)
該量規主要是對學生在對課程設計任務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制定完成任務的相應計劃的表現進行評價時所使用的量規。該量規中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問題分析、任務劃分、程序架構等。根據評價項目完成情況好壞不同給出不同分值的具體表現,在評價過程中對照量規評價學生的表現。
4.2小組合作量規(教師)
該量規是由教師為各個小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的量規工具,小組的表現應包括幫助、傾聽、參與、勸說、問題及尊重等幾個方面,教師根據對各小組的觀察情況,對各項評分,并計算總分,以此作為小組合作表現的成績。
4.3小組成員相互關系表現量規(學生自評,互評)
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合作是否愉快,常常對整體工作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該量規也就比不可少了。該量規是從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觀察到角度來制定的,其主要評價項目包括合作、參與、態度、獨立性、交流和應答等,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為其他小組成員打分,計算評價分。這樣每個同學都可以看到自己在本小組中和其他成員間的關系如何,在以后的人際交往當中即可吸取經驗,更好地與他人融洽相處。
5總結
評價與教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雖然兩者有不同的“圖案”,但總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目前,在教育領域中,我們面臨的許多真實困難都來與教學和評價的分離。如果我們準備可信的方式評價學生,真正服務于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最終目標,教學與評價必將再次結合。
參考文獻
[1] 張穎之,李秀菊,劉恩山.評價量規――主動學習的評價工具[J].生物學通報,2007(3).
篇3
關鍵詞:C/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國家精品課程;教學方法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7-0095-04
中圖分類號:G642
1 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C/C++語言程序設計”是理工科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的第二門計算機課程,也是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的核心課程。“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內容抽象,概念和語法規則較多,特別講究適用技巧。長期以來,高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關于“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學依然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不能將實驗環節與課堂教學環節很好地相互連貫,相互印證,使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某些教師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無從下手,缺乏編程和調試的能力;實驗教學中的多數實驗內容是驗證性的,學生機械式的運行程序,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理論和實驗課時數較少,上課信息量大,學生接受知識的進度不一樣,這就導致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步調不一致。
針對上述問題,許多高校對“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文獻[1]提出“通、實、新、聯”的教學理念;文獻[2]提出教學設計原理;文獻[3]提出項目教學法;文獻[4]提出案例教學法;文獻[5]提出“機房授課+自主學習”的授課模式;文獻[6]提出將“以應用為背景,以知識為主線,以提高能力和興趣為目的,變應試為應用”的教學理念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中。這些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
為了探究出適合成都理工大學人才培養的課程特點,“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組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和對教學環節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以應用為前提,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著力點”的教學理念,構建了一套教材體系完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先進、教學評價合理、考核方式差異化、精品課程網站新穎的教學體系。下面分別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闡述。
2 教學設計及課程內容組織
2.1教學設計
成都理工大學每年有4000名以上的學生參加“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學習。為實施因材施教,我們重視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進行設計,并在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上實施了多種改革舉措。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解脫出來,變“教學”為“導學”。教師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和提示學習資源,講重點、解難點、釋疑點,講評作業,指導學習方法,輔助小組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教師要在理論課前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與課程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學生在實驗課的表現來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掌握的程度等信息,從而確定后續教學中應重點講解和輔導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對于部分優秀學生和已經學習了程序設計的學生,我們要加快他們的學習進度,增加學習難度和深度,使他們可以很快在自己的專業中使用程序設計來解決相關問題。
2)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生對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本課程任務執行的重要目標。學生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會讓教學效果產生明顯的差別,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精心準備每一節課。引領學生跨入程序設計大門的第一節課是極其重要的。學生所關心的是所學課程對自己的專業和今后的工作有什么作用,教師可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結合當前最熱門的IT話題和實際應用為學生介紹學習本課程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介紹一些往屆學生將所學程序設計知識用于數學建模、程序設計競賽、專業課程學習等方面的生動實例,這些都是教師第一節課的良好素材。
3)培養學生系統化的程序設計思維。
程序設計課程長期存在著注重語句、語法和細節的特點,基本上是以程序設計語言自身的體系為脈絡展開的。許多學生在學習程序設計語言課程時會覺得枯燥難學,學過后又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雖然學了一定的程序設計知識,但編程能力較差。‘部分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依舊無從下手。而系統化程序設計思維培養模式是從本科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讓教師在教授學生程序設計課程、提高學生編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系統化程序設計思維。
程序設計課程不僅教學生如何進行計算機編程,而且教學生如何像程序員一樣思考問題。系統化的程序設計思維的培養過程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學生對未知問題的探索、研究與創新,不僅可以教會學生解決在程序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而且可以鍛煉思維,使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加嚴密,這對一個理工科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程序設計課程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有現實意義。
4)互換角色思考與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提問,有時是學生提不出問題,有時是不知該如何提問。這時,教師需要站在學生位置上,思考學生可能會有什么問題,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教師再為學生解答。教師備課時不再只是準備我要講什么,而是思考學生會遇到什么難點,需要向學生提什么問題、解答什么問題。基于此目的,教師需準備大量經典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在問題中設置一些錯誤,讓學生思考原因,并進一步思考如何修改錯誤,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模式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2.2理論課程設計
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強。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已將學生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能力作為了一項重要內容。
本課程主要是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理工科一年級大學生開設的。與計算機專業不同的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一般只學一門語言課程。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就擔負起培養學生編程能力的重要責任,成為了學習其他程序設計語言的基礎。
根據非計算機專業各學科的培養目標,“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在理論課程內容設計上注意知識結構的合理,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注重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融合。課程內容體系結構重點突出學以致用。課程內容知識結構由C語言簡單程序的編寫和調試、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控制結構、數組、指針、函數、編譯預處理與變量的存儲類型、文件、結構體與共用體、圖形程序設計基礎、C++程序設計基礎、查找和排序12部分組成。
根據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實際應用中,函數是程序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因此在理論課程設計中,我們將函數的使用提前講解,讓學生盡早接觸函數,理解模塊化的設計方法,掌握函數的基本設計和操作。在講授第2章有關輸入/輸出庫函數時,可同時結合第8章文件的知識,使學生掌握實際問題中涉及不同數據的不同輸入/輸出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習C語言后不能熟練掌握文件操作的問題。
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注重易用性。每章的開頭設置本章學習目標,之后設置本章學習指導,包含“課前思考”“本章難點”和“本章編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每章后的練習題涵蓋了程序設計中的常見算法,涉及簡單程序設計、較復雜程序設計、易于舉一反三的程序設計問題等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練習,大大地提高編程能力。
2.3實驗課程設計
“C/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近幾年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中,實驗課程注重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驗內容的有機結合,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C/C++程序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驗證性實驗為主的現象,使設計性實驗內容占了70%以上。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和程序設計能力,從而加深對理論課程內容的理解。
實驗課程配有實驗指導書,共設計了11個實驗項目和一個綜合程序設計,其基本出發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其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讓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體實驗內容包括:C/C++簡單程序的編寫和調試、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控制結構、數組、指針、函數、編譯預處理、文件、結構體與共用體、圖形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基礎。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3.1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使學生不但掌握高級編程語言的知識、編程技術和基本算法,更要掌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問題求解和編程的能力,以及探索和創新能力,我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主要做了以下改革。
1)課內與課外訓練相結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課內教師根據教材進行引導學習,加強典型例題的啟發式講解。在分析常見錯誤案例的過程中,教師講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程序測試方法以及程序調試和排錯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錯誤發生的原因和實質,掌握糾錯的方法和解決的對策。在實驗教學中,我們為每堂實驗課設計相應的實驗項目。實驗項目的設計注重實用性和綜合性。實踐教學強調大量程序設計的訓練。教師在網上為學生一些經典、實用、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鼓勵學生課外多訓練,倡導學生課后以寢室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
為了激勵學生參與程序設計的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生程序設計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軟件技術水平,成都理工大學每年舉行一次全校范圍的程序設計大賽。大賽采用初賽和決賽制,要求學生在2~4小時內完成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程序設計題目,或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個綜合程序設計題目,然后進行答辯。
2)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教師要積極使用多媒體實驗室的教學設備,進行啟發、引導式的實驗指導,將平時測試與期末測試結合,測試學生在1個小時內調試和正確編寫程序的能力,引導和督促學生重視實踐教學。開放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應用能力。
3)網站互動學習。
課程組建立的教學網站、精品課程網站、課程資源平臺等為學生提供了網絡課程、網上答疑、作業提交、理論試題及答案、上機試題及答案、教學錄像、視頻節目、精品課程網站鏈接、相關學習網站鏈接等資源,擴充了課堂教學區域。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互動學習。這種方法及時地解決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4)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多元評價方式考核實驗成績。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問題求解和編程能力,以及探索和創新能力,我們采用了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考試方式,鼓勵基礎好的學生開卷考試,完成一個綜合編程題目。經過實踐,參加開卷考試的學生在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編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3.2教學手段
多年以來,成都理工大學“C/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最大限度地、多方位地應用了以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1)課堂多媒體理論教學。
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將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結合,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同時,繼續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播放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效果,因此我們不僅制作了幻燈片,還利用Autherware、Flash等工具,制作了具有較強動畫效果的多媒體課件,將程序的執行過程利用動畫演示,生動、形象地模擬了計算機執行程序的真實情況。
2)建立計算機基礎教學網站。
我們開發課程網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視頻等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同時提供討論和在線答疑,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環境。
3)網上考試系統。
網上考試系統為學生提供了模擬和考試環境,實現了系統自動組卷和評分功能,為學生課后自學和自測、提高教學效果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4 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可以采用開卷和閉卷2種形式。
1)閉卷考試由筆試和機試組成。
(1)筆試(占總成績的50%)主要考核語言基礎、基本的閱讀和編寫程序的能力。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程序閱讀題和程序填空題。
(2)機試(占總成績50%)主要考核程序設計能力,包括上機考試(占總成績的30%)和平時出勤及作業完成情況(占總成績的20%)。
2)開卷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綜合程序設計的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通常只有學習優秀的學生可以參加開卷考試。這些學生必須是按時完成了每一次的實驗項目,且中期考試合格。開卷考試要求學生提供源程序、開卷考試報告并參加面試。
5 結語
通過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研究和探索,我們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理念,從而更加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網絡教學為輔助”的全新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又培養了他們自主研究、協作學習的能力。實踐證明,通過上述教學改革措施,教學效果取得了顯著提高。在計算機二級c語言考試中,學生通過率較往年大大提升。當然,實際教學過程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也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開拓,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趙珊,賈宗璞,“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案探討[J],科技資訊,2011(35):185-187。
[2]黃群,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設計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0(5):78-81。
[3]陳洪超,項目教學法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7(3):29-30,36。
[4]左永文,案例教學法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18):175-175。
篇4
關鍵詞:C語言;教學改革;工程電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120-02
一、引言
C語言是一門通用計算機語言,廣泛用于系統與應用軟件的開發,具有高效、靈活、功能豐富、表達能力強和較高移植性等優點,是近年來使用最廣泛的編程語言,也是眾多高校理工科學生的必修課。筆者參閱過市場上部分C語言程序設計教材,發現大部分教材僅針對有扎實的理科基礎的學生,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較低,而且知識點細化煩瑣,不易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結束課程后,實踐能力并未達到工程人員的要求,存在大量“高分低能”的現象。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使命,故筆者認為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課程改革存在問題
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實踐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教學模式單調乏味。C語言授課開篇即是類型、變量、運算符、表達式等煩瑣的概念性知識,枯燥無味,大部分學生都還未從高中教師全程跟讀的教學模式中轉出,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也相對較弱,對重難點把握不準,而部分大學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的,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與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這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抵觸甚至厭學的情緒。
2.教材缺乏實例。筆者考察了相關兄弟院校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材,發現教材中缺乏實例,理論性較強,在結束C語言課程學習時,學生實踐能力并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培養了一批會考試、不會編程的C語言學習者。目前的C語言教學僅局限于教授學生利用C語言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而缺乏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應該用具體實例教授學生如何將C語言應用到其他領域,使學生具備一定編程能力,以求達到光速發展的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
3.教學對象單一化。在進行C語言教學實踐中,有很多非理工科專業學生對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作為旁聽生,他們表示對C語言課程有入門難、應用難兩大問題。筆者認為需要簡化教學內容,多增加易于理解的實例,多進行上機實踐,在課本中廣泛添加C語言與各領域(例如金融、網游等)的應用實例,供學生學習。
4.改革并完善考核方式。由于C語言是一門應用性與創新性很強的計算機語言,所以我們的考核方式不應該局限于常規考題,應在考試題目添加開放性題目,側面考察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三、改革具體措施
筆者在考察相關院校的C語言教學改革后,總結經驗得失,在此基礎上擬定了一系列適合我院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1.應該根據教學要求,從切實提高學生程序設計能力上出發,重整課本內容。課本內容應循序漸進地添加程序設計案例。
例1:求a=3、b=5這兩數之和,并顯示在屏幕上。
學生可按照程序實例,首先掌握最簡單的賦值運算,然后再加深一點難度,要求學生學習如何使兩個變量的和顯示在屏幕上,并要求學生進行編程。筆者經過實踐,選取一位主修藝術設計學生的作業,發現類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利用程序實例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僅適用于有理工基礎的學生,也同樣可以被無專業基礎的學生所掌握,而且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編程能力。作業示例如圖2所示。
例2:使a=3、b=2、c=1,令d為a、b之和,f為a與b。求這兩數之和,并顯示在屏幕上。
2.在針對不同專業開設的C語言課程中,應該具備專業應用實例,這樣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應用在將來的專業領域中。例如:如圖3所示,已知電流源Is1=1A,電壓源US2=10V,電阻RL=20Ω,R1=R2=2Ω,求各支路電流和電路中功率平衡關系。
所列方程如下:
經過多次此類應用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將C語言編程與專業知識結合到了一起,這使學生對編程與專業領域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而且學生的編程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四、結語
以上教學改革經過筆者在實驗之初也遇到過重重問題,但都一一解決了。實踐證明,經過此種課改實踐,發現許多學生對C語言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編程能力也有了實質性的提高。總而言之,C語言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最終可以達到教學目的才是成功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 教學改革 C語言 微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研究課題。《C 語言程序設計》是理工科各專業,尤其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這門課難度大、不易,學許多學生還要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不高。網絡自主學習平臺采用“教師導學+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和學習方式,以及“教考分離”的考試制度,突破了傳統課堂中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困境。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原來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模式,存在一個普遍的的弊端: 時間長、重點分散。微課程的概念是由戴維? 彭羅斯( David Penorse ) 于2008年秋首創的。它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多媒體為主要方式,以探究某個知識點或教學重點難點而展開的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活動。主題突出、內容精煉、終端載體多樣化、應用方便靈活是微課鮮明的特征。因此,本文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研究對象,自主學習與微課程相結合,研究高校輔助教學的一種新模式。
1微課程
現今熱議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 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
1.1微課程的含義和特征
微課程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不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截屏,而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后開展的教學活動。微課程包括課堂教學的全部因素(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師生互動、教學資源等),將這些教學因素以高度凝練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視頻即形成微課程。微課程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以視頻為呈現方式;二是凸顯微課程的“微”。
1.2微課程的設計開發研究
微課程的開發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對現有的優秀完整課例或視頻課例進行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創開發,即設計開發一節全新的微課程。
1.3微課程的應用研究
許多學者分別是從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化學習角度闡述微課程的應用。如何將這種教學資源整合到具體學科的常規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借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構建
利用學校網絡,搭建“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自主學習平臺。搭建的自主學習平臺將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平臺。它將集學習、輔導、測試、評價、交流、計算機應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網上課程學習平臺,如圖1所示。
(1)微課程學習平臺:它提供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
(2)C語言校考測試平臺: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考試現在是以機試方式進行,我們開發一個測試平臺,在考試之前提供學生測試練習,熟悉考試題型、知識點、考試環境和考試注意事項。
(3)二級C省考測試平臺:現在我們學校學生參與湖南省計算機水平等級考試的學生越來越多,但省考沒有像國考一樣,在考試之前提供一個模擬考試的機會,學生對考試環境、知識點、題型和考試注意事項等都不熟悉,因此開發類似測試平臺,以便學生練習。
(4)二級C國考測試平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影響力越來越大,報名參加學生多。但其難度比省考要難得多,通過率不高。我們開發二級C國考測試平臺,能使學生有機會多訓練,提高學生通過率,真正掌握該課程。
(5)計算機應用競賽平臺:對于基礎較好、有潛力的優秀學生而言,需要一個能培養和鍛煉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各類學習工作中的專業問題、實際問題的創新教育平臺,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的激情。我們將開發此平臺,在平臺上能實現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Web網頁設計大賽等。
(6)C語言成績查詢平臺:開發一個平臺,使學生能方便查詢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校考成績、湖南省計算機水平考試成績、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
(7)C語言反饋平臺:通過三個測試平臺和競賽平臺,分析和評價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學生難掌握的知識、易出錯的知識點,為微課程的設計提供信息。通過設計留言模塊,掌握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理解清楚的知識點。
3 《C語言》微課資源庫設計
微課主要目的是滿足于學生開展自主、個性化學習,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需要。因此設計《C語言程序》微課資源時,設計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教師講解型,另一種是學生學習過程展示型。前者是將過去教師一言堂的講解,顛覆為學生根據需要自主選擇有針對性的講解,主要是顛覆課堂統一講解方式;后者是讓學生觀摩并學會別人如何通過自主、協作學習開展相關知識的學習活動的。主要資源,一般以不超過10分鐘的視頻方式設計,包括:
(1)每一章節主要知識點和難點;
(2)課程綜合知識點,如函數參數傳遞、算法等;
(3)針對該課程的期末考試、湖南省計算機水平考試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知識點的講解;
(4)《C語言程序設計》上機調試程序過程中學生常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資源庫配套相關文本資料:
(1)課程教學大綱、三種考試的考試大綱和課程教學PPT;
(2)每一章節的微練習題和測試題;
(3)三種考試的模擬考試試題及分析;
(4)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題庫。
資源庫凸顯微課程的特點:知識點精,主題突出;微視頻一般在5~10分鐘內,短小精悍,以微教學視頻為核心。
4學習效果
開發平臺后,筆者以所教學的班級進行了推廣,教學過程融入微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后提問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效果良好,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問題增多,上機調試程序的積極性和編程能力增強,相應的《C語言程序設計》的課程設計效果明顯增強,與其他班級相比,課程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也大幅度提高。基于LAMP平臺上開發HUSTOJ在線測試平臺,并投入到學生程序設計大賽訓練中,學生競賽取得好成績。
5結語
本文僅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引入微課,對該課程的教學和改革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構建了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式教學平臺的,將被動授課式的教學過程變為自主學習式過程,實現傳統與自主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建設了以自主學習為方式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資源庫,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甚至手機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形成一個開放共創、共生的學習資源。但微課的研究是一個長期過程,今后微課程的實證研究將更多關注具體科目、具體內容的微課程設計,并將其充分運用于常規課堂教學中,以檢驗微課程的應用范圍和效果。微課程不只注重數量,還要是提高質量,提高利用率。教師要能把握微課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使微課程成為每個教師都能創作的教學資源。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4]247號,序號414)。
參考文獻
[1] 羅曉.國內外微課資源管理平臺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6):626-630.
篇6
【關鍵字】案例教學 C語言程序設計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1-4;G642.0
程序設計方法大體上分成兩種:一種是結構化程序設計,一種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的原則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絕大多數高校對學生進行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培養都是通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的,但是多數課堂在進行“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時都是按照教材的章節進行講解[1][2],對C語言缺少一個整體的設計,并且實例之間都是離散的,沒有關聯,這樣對于學生形成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學生在學習“C語言”之后,往往知道其中的一些概念,如數組、結構體、指針、函數等等,會使用的就會減少一部分,而對“C語言”能夠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對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有深入了解的,能夠獨立編程[3]的就少之又少。
為了培養學生的“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讓學生對“C語言”有一個整體的掌握,并且能夠熟練使用“C語言”進行程序設計,我們采用“全程案例式”教學方式進行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改革。
所謂“全程案例式”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是指在C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從頭到尾選用一個典型案例,如“學生成績管理系統”,仿照教務管理平臺對學生成績進行管理。這樣的案例學生非常了解,能夠對其中的角色功能有明確的認知,這樣就很容易分析清楚整個系統的功能模塊構成,在此基礎上對各個功能模塊和數據類型進行設計,從而培養學生的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
一、問題分析
教學人員對教務管理平臺都不陌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設定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角色和功能,然后實現。一般情況下,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可以分成三種角色,一是管理員,主要負責訪問成績管理平臺成員數據的增、h、改、查等操作,二是教師,主要負責學生成績的錄入、修改、查看等操作,三是學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績信息。同時三種成員都可以修改自己登陸平臺的密碼,功能模塊劃分如圖1所示。通過對系統功能模塊的劃分,可以讓學生理解結構化程序設計“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的程序設計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對應的功能函數。
二、學生分組
將學生分組,如25名同學分成5組,每組5人,有一位組長。每組分別獨立完成以上教務管理平臺中對應的功能模塊,可以根據本組的討論有所增刪。這樣每位同學平均完成兩個功能模塊,從而保證在課堂教學時間能夠完成該項目。組長負責整個案例的任務分配,同時解決小組成員實施時遇到的技術問題,當然組成的最后成績也會較高。
三、教學內容
仿照工程化的思路,如設計一個產品,需要有工人、原材料、工人。工人使用工具按一定的步驟加工原材料得到一個一個的零件,再將這些零件有機地組裝起來就會形成一個產品。C語言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按照以上思路進行分解,首先要有人,即程序員也就是學生;原材料是C語言的數據類型,包括基本類型(整型、實型、字符型、枚舉型)、構造類型(數組、結構體、共用體)、指針類型和空類型;工具是運算符,用來操作某種類型的數據;操作步驟包括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程序員使用工具按照一定的步驟加工原材料就能夠得到一個零件,即函數;再將這些函數按圖1進行組裝就能夠形成最后的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源文件,同時能夠對存儲在外部文件中的人員數據等信息進行訪問。[4]
將C語言的教學內容按照內在邏輯分成五大部分,學生容易理解并掌握。
四、教學方式
在教學上,采用“全程案例教學”,第一節課就開始寫代碼。開發工具可以使用C-Free、Dev-C++、Visual C++等,讓學生理解C語言、C++語言和開發工具的區別。
根據問題的需要,首先要設計一個“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歡迎界面,通過該界面的設計講解順序結構,尤其是輸出語句的使用。接下來應該是用戶權限選擇,如“1、管理員 2、教師 3、學生”,這就要用到選擇結構,講解if語句和switch語句。此時要在選擇語句中使用一些數據類型,因此可以在此處講解基本數據類型(字符型、整型、實型、枚舉型)。在用戶進行選擇時要進行選擇數據的輸入,此時講解輸入語句。此時的程序只能進行一次用戶的選擇,如果想再次選擇則需要重新執行程序,在此處可以進行循環結構的講解,可以多次選擇用戶,直到用戶自己退出程序為止。在循環結構中要用到相關的表達式,可以在此處進行表達式的講解。當然,也可以先講解基本數據類型和表達式,之后再進行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結構的設計。
在選擇了相應的用戶權限之后,就要執行對應的用戶功能,如管理員功能、教師功能、學生功能等。此時給學生講解程序設計中的模塊,即函數,讓學生深刻理解模塊的概念及實現方式。在進入到相應的函數之后,如學生函數,此時應該確認學生的身份是否合法,通過鍵入如學號和密碼來驗證該學生是否合法,如合法則可以查詢成績,如不合法則重新登陸或退出。而學生的信息適合使用結構體類型數據來存儲,很多學生信息則需要用結構體數組來存儲,在此處給學生講解構造數據類型(結構體、共用體、數組),通過學生結構體數組來模擬數據庫表,在此處給學生講解相關的數據庫知識。學生功能包括成績查詢和修改密碼兩部分,所以要寫兩個相關的子函數,此處深入講解函數的相關知識,如函數的調用、參數傳遞等。這部分是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核心功能,工作量較大。
在完成相關數據的存儲之后,發現關機之后數據就沒有了,通過回顧內存與外存的區別,所以要把數據庫存儲在外存儲器上,這就要用到文件。建立若干個文件用來存儲管理員、教師和不同班級學生的記錄(可用二維數組或多維數組來區別系或班級等),通過對文件的讀寫來實現對數據庫數據的存取,基本達到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使用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重在培養學生的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理解C語言的幾大組成部分并熟練使用,同時養成設計代碼的規范性。
五、考核方式
全程采用案例教學就不適合出試卷進行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更適合過程化考核[5]。我們將考核內容分成兩個部分,平時考核占60%(出勤占20%,平時訓練占80%),最終考核占40%(小組考核占50%,個人考核占50%)。這樣可以弱化對知識點的考查,重在考查學生對程序的分析與設計的能力。
六、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計[6])可以安排類似的管理系統供學生分析和設計,此時每組要求選擇不同的系統進行設計,每組獨立設計系統功能框圖、分工并實現,從而鞏固并強化課堂所學的內容。
七、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可以參加相關的學科競賽,如“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等學科競賽,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當然,如果想參加相關的學科競賽,還需要有一定的數據結構知識和算法知識,這需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或由學生自學完成。這對于學生是一次很好的升華,學生獲得的相關學科競賽讀書對于將來的就業是一個很好的準備。
綜上,通過一個典型案例將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將C語言教學內容分成五大部分,使學生容易理解并形成一個較強的印象。在實驗室教學,人手一機,邊講邊練,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設計程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結構化程序設計思維。
參考文獻
[1]蒲海波 興趣驅動的案例教學在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3年第7期:192-193
[2]丁海燕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案例教學模式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1年第8期: 65-68
[3]吳美紅 基于CDIO模式的案例教學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3年第11期:2632-2633
[4]李偉光 提高C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煤炭技術2012年11期:242-243
[5]薛小鋒 案例教學在非計算機專業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80-82
[6]波 模塊化案例教學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 2009年第21期:62-65
篇7
關鍵詞:教學資源建設;c語言程序設計;網絡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4
1 引言
1.1 課程介紹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我院警察技術系司法信息安全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和計算機網絡專業等專業一般學習領域課程,是學生進入大學所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同時,這門課程也是《數據結構》和《軟件工程》課程的前導課程。教學實踐證明,該課程對學生是否可以形成編程思想,能否建立利用計算機求解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也將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高專教學課程改革的一項艱巨任務。
傳統的c語言教學模式側重于c語言語法知識的講授,學生的關注點集中于語法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中,無法形成真正的編程思想[1]。這使得學生很難自己寫出程序,一味地“照貓畫虎”,甚至有學生出現死記硬背程序才能記住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停留在表面,學生學起來枯燥,教師也教起來費勁。
1.2 傳統教學資源的不足
傳統的《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模式是以課本為主,輔以PowerPoint課件,由老師向學生講授相關程序設計知識,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普遍反映“老師講的都懂,例題也能看懂,就是不會編程”的困惑。我們必須開發多層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成為主體。
2 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建設
伴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高等學校教學資源建設正在從傳統的紙質教學資源向數字化、電子化方式轉變,從單一載體向多媒體產品和多樣化教學資源服務方式轉變,從而形成了以紙質教學資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資源。這不僅給高校教學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資源保障,也在迅速改變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2]。
我系多層次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資源除了常規的教材外還包括教學參考書、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網絡資源建設以及在線練習系統等。
2.1 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我系為司法信息安全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及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學生選擇的教材是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出版的《c語言程序設計案例教程》,該書采用案例導入的形式展開知識點,重難點突出,講解清楚細致。
另外,我系學生要求在畢業時必須獲得全國計算機等級二級證書,教學參考書的內容就是緊跟當年的二級考試大綱所出臺的考點解析與訓練,從計算機二級(c語言)所重點考查的閱讀程序能力、改錯能力和編程能力一一解讀,總結出相應知識點,并對歷年真題進行詳細分析,最后自測題可供學生自行檢查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查漏補缺。
2.2 電子教案建設
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系教師編寫了與紙質教材配套的電子教案。電子教案按照所分配的學時數進行模塊的分類,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對知識點的把握及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教材內容的精華,也是學生復習的重要指南。
2.3 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師上課的重要方式,在我院得到了足夠的重視。我院每年都進行一次多媒體課件大賽,教師們互相溝通、互相學習,極大的提高了自身創作課件的能力。
配以光投影設備和蘇亞星教學系統,通過屏幕廣播功能向學生播放已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不僅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強理論教學的直觀性,而且能讓學生看到老師對于操作步驟的演示,重、難點也能生動地加以表現。
2.4 試題庫
我系司法信息安全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和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學生要求雙證畢業,即畢業證和全國計算機等級二級證。筆者收集了歷年的二級筆試和機試真題,緊跟二級考試題型的變化,按照知識模塊,根據我系學生的實際,針對相同知識點歸納設計了一套試題庫,利于學生練習及查漏補缺。
同時考慮到一些有能力的同學“吃不飽”的情況,筆者收集了我系學生曾參加過的由工業與信息化部主辦的第二、三、四屆“藍橋杯”軟件人才與設計大賽中的較為合適的填空題和程序設計題,以擴寬學生視野,并有助于選拔競賽學生。
2.5 網絡資源建設
在我院創建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契機下,我院與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合作,共同開發了一個教師、學生可以共同參與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按功能分為了精品課程、研究型教學和教學資源中心。在這個系統里,教師可以申領課程,并把自己有關課程的所有相關資料上傳,比如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課程作業、在線測試和試題試卷庫等內容。教師通過上傳教學資料,梳理了本門課程的所有已有資料,為今后的精品課建設提供了資料保障;答疑討論區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平臺,學生們可以在上面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老師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不必局限于課堂。教師也可以在網上總結出學生反映比較突出的重、難點,在課堂上集中答疑,使學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作業也不必拘泥于課堂和書面的形式,學生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在復習過老師講授的內容后對作業予以解答,便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2.6 在線練習系統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有關精神,加快高等院校IT類專業教學創新與改革,提高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促進高校IT類專業就業指導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自09年起舉辦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經過了5年的發展,2013年“藍橋杯”在其官網上開辟了一個新模塊――“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練習系統。本系統主要面向參加“藍橋杯”的老師和同學,幫助參賽的同學熟悉比賽試題的形式和解題方式。通過使用這個系統,同學可以學習到一些重要的編程方法,提高編程水平。系統中的試題集中分為入門訓練、基礎練習、算法訓練、算法提高和歷屆試題共5個部分。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筆者在網絡教學的基礎上,借鑒了這套在線練習系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來說,筆者給學生安排入門訓練和基礎練習的試題,由于練習系統的測評功能對程序的格式、注釋等要求較高,這樣就對學生形成的編程風格有一個很好的監控,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編程習慣。在線練習系統把相同難度和特點的試題形成一組,同組的試題具有相關性,幫助同學學習與提高程序設計、算法和數據結構的知識。采用這樣的在線練習系統,能建立起《c語言程序設計》與后續《數據結構》和《軟件工程》課程的銜接,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 結束語
2006年開始,教育部與財政部全面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啟動了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這項工程為全國高職院校提供一個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帶動全國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我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專業領域的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跟示范性院校還有差距,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胡楓.《c語言程序設計》的案例式教學的設計[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篇8
關鍵詞: 《C語言程序設計》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實驗教學
《C語言程序設計》是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基礎,是計算機專業和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全校工科各專業的本、專科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著關鍵作用的一門課程。在計算機教育方面,C語言是為數不多的與國外保持內容同步的課程之一。因此,它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程序基本編程思想和實用編程技能,訓練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嚴謹踏實的作風、精益求精的精神,通過全面、深入、系統地介紹程序設計方法和程序設計語言,使學生掌握C語言的基本語法、語句、控制結構,以及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與實踐在本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熟練使用C語言編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學不好、不愿學的情況。我根據自己多年的C語言教學經驗,談談在C語言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希望對讀者學習和使用C語言有所幫助。
1.存在的問題
很多學生在開始學習時熱情高漲,但隨著課程的深入,該課程里面需要記的規則和規則本身的靈活性特別是思維的轉變使學生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對知識理解不夠透徹,沒有深究里面的知識點。課本里面一般只介紹C語言的格式和規則,因為語言學習的一個漸進性,所以結合實例比較少,學生就比較難于掌握。例如if語句的用法:if(表達式)語句;當表達式為真時執行語句,否則執行if語句的后續語句,如果在“(表達式)”后面加一個分號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程序的邏輯結構發生了改變,很多初學者會犯此類錯誤。第二,學生的思維方式開始很難轉變過來,經常會用數學里面的表達式來理解和表達C語言里面的表達式。如若要描述三個變量a、b、c的大小關系,很多學生就直接這么寫了:a>b>c,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同樣出現邏輯錯誤,實際上在C語言里應該這樣描述:a>b&b>c。第三,學生對程序的理解不夠。弄不明白程序的運行過程,實際上時對C語言的控制語句理解不夠。第四,不會動手寫程序。這是很多初學者出現的問題,很多程序能看懂,能理解,但是一叫他獨立寫一個程序,他就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平時動手不夠,另外對算法的理解還沒有深入。
2.解決方法
2.1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可采用單一的方式進行講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地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具體方法如下。
2.1.1互動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的方式有多樣,如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例如,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教師可拿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提問,或者可以出一個相關習題讓學生隨堂練習,這樣既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又能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在課堂上還可讓學生直接到黑板上編寫程序,編寫完畢后讓其他同學上來進行點評、講解,這樣可及時發現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從而對癥下藥,對學生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再重新溫習一遍,這樣學生的印象深刻,比直接講解效果更好。
2.1.2啟發教學法。C語言教材中的例題和課后習題比較豐富,給出了一般問題的一般解法,應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在講解同一類問題時沒有必要逐題講解,而應該在講解一、兩個典型題目的基礎上,拓展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歸納出求解這一類問題的基本算法,這樣既節省了重復講題的時間,又留出時間來給學生討論和思考;或者在講授新的內容時通過復習前面的知識引入新的內容,例如講循環結構程序設計時,應首先讓學生回憶順序結構和分支結構的執行原理和過程,進而引出循環結構的思路和過程。
2.1.3類比教學法。如在講解交換變量a和b的值時,很多學生會直接用a=b;b=a;來處理。這時教師可用交換兩個杯子甲和乙里的飲料這樣的例子來說明,要交換兩個杯子甲和乙里的飲料,則應該要拿第三個杯子丙作為過渡,先將甲杯子里的飲料倒入丙,再將乙杯子的飲料倒入甲,最后將丙杯子里的飲料(亦即最開始甲杯子里的飲料)倒入乙杯子,這樣就實現了甲乙兩杯子的飲料的互換。同樣要交換兩變量的值,也應該要一個中間變量,假設為t,則程序段應這樣寫:t=a;a=b;b=t;如此,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2.1.4演示教學法。利用黑板或動畫的形式生動地描述程序的運行過程,這樣對一些比較復雜的結構塊或程序段有很好的助理解作用。
2.2教學手段。教學手段也是多樣,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個體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這樣才會有針對性。
2.2.1寓教于樂。興趣是激發一個人學習的最大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C語言課程中,也有很多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如“水仙花數”,“完數”,“斐波那契數列”,“猴子吃桃問題”,“百錢買百雞”,等等,這些有趣的問題可激發學生編程的興趣。
2.2.2傳統的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單純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或板書的方式。基于C語言這門課程的特殊性――特別注重動手和程序設計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概念或演示方面可以用多媒體,概念一定要講詳細,寧可少講一個習題,也不能讓學生對概念模糊;涉及程序(特別是學生剛接觸到程序或比較復雜的程序)的時候,雖然多媒體課件上有,但講解的時候最好將其板書出來邊寫邊講,哪個語句段實現什么功能,能否用其他程序段實現相同功能,等等,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個程序、算法和思想,學習效果更佳。
3.加強實驗教學的管理
《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上機實驗是學生消化、理解理論知識,熟悉算法,發現、驗證錯誤,調試程序和提高編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習C語言不能紙上談兵,一定要通過上機來驗證程序,而且學生獨立上機編輯運行一個程序比單獨看書效果強很多。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上機實驗的管理,讓學生重視實驗。實驗環節主要有以下幾點。
3.1理論課結束后即要為學生布置實驗課的內容,要有難有易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讓學生在課后先自己編寫好程序或者寫出問題的算法以提高實驗課的上課效率。
3.2上機過程中督促和指導學生進行實驗。上機調試程序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教師應耐心細致地為學生講解并讓其思考原因。另外基于C語言有不同的編譯平臺,常用的有TC2.0和VC++6.0,有個別程序(主要是數據類型里面的問題)在不同的編譯平臺上有不同的結果,一定要讓學生弄清楚為什么。
3.3仔細批改實驗報告。實驗課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實驗報告,上交之后,詳細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驗情況,出現的問題,這樣就相當于一個反饋了,以后就有針對性了。
C語言是高校計算機教育的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因此C語言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應盡一切努力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9
關鍵詞:比喻法程序設計教學多媒體課件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學校的教育設施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筆記本電腦和多媒體教室被廣泛應用,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利用已經設計好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法。
所謂比喻法,是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就是利用兩種不同類的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的地方,以形象的事物作喻體去描述一個抽象的事物,它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精彩的比喻就像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里,哪里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碰到某些課程的理論性強,枯燥、難懂,不容易掌握。如果教師通過比喻教學,把內容和現實中非常接近我們的事情聯系起來,可使學生較好的理解某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內容,以便他們能進一步掌握并能應用這些知識、原理來分析、解決某些相關的問題。
筆者就以計算機專業必修課《C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談談如何用比喻法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在一般高校都把《C程序設計語言》課程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主要面向新生,新生本身對大學的適應就需要一個過程,再加上C語言牽涉的概念復雜,規則繁多,目前各高校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上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剛接觸C語言就覺得抽象、深奧,使用起來不得心應手。如算法概念、順序程序設計、選擇程序設計、循環程序設計,指針等知識更考驗著學生的思維和耐心。
典型案例1:程序的靈魂――算法
[案例呈現]算法的概念是什么?
[分析]在《C程序設計》教學中,最大的困難正是對一些抽象的理論和概念的理解。算法是為解決某一問題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驟。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處理,充分應用比喻的魅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打個比方,廚師制作菜肴,需要有菜譜。菜譜上一般包括使用的配料和用這些配料按規定的步驟加工出不同風味菜肴的操作步驟。沒有配料是無法加工成所需菜肴的,面對同一些原料可以加工出不同風味的菜肴。設計一個好的程序,就像是做一道美味的菜肴,既要用到類似于配料的數據結構,又要有類似于做菜步驟的算法。沒有數據結構是無法制作程序的,面對同一些數據可以設計出不同的程序。可見,算法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操作步驟,就是為解決一個問題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驟。當然我們學習計算機,關心的是計算機能解決的算法。
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燒水泡茶”的兩個算法。
算法一:燒水――水燒開后,洗刷茶具――沏茶。
算法二:燒水――燒水過程中,洗刷茶具――水燒開后沏茶。
大家可以看到這兩個算法的區別在什么時間洗刷茶具,因為第二個算法應用了“統籌方法”,節約時間,所以效率更高。可見為了有效地進行解題,不僅要保證算法正確,還要用到科學的方法,考慮算法的質量,選擇合適的算法。
算法的概念及特點如果只憑老師反復講述定義,學生只會聽得昏頭昏腦,索然無味,教學效果很差。而比喻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一語道破天機”的作用。
典型案例2:C程序設計的三種基本結構及各自的語句分析
1.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是C程序設計中最簡單的一種基本結構。它就像人的一生,從出生、長大、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結婚生子,再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順其自然、順順利利度過一生。
2.選擇結構
它就像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的好多選擇,有人生道路的選擇、世界觀的選擇、事業的選擇、愛情的選擇,等等,但任何的選擇都需要當前實際條件的成立。例如,考大學,假設成績大于500分就考上了,否則未考上。此結構中必包含一個成績大于500的判斷框,根據給定的條件是否成立而選擇執行“考上”或“未考上”。
if(成績>500) printf(“考上”);else printf(“未考上”);
3.循環結構
循環即周而復始,花開花謝,月圓月缺,循環無盡。人生像生老病死就是一個循環不息的過程。我生病了,醫生叮囑我每天吃藥,連續吃7天病就好了。很顯然吃藥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也是必循環的事情,7天后就可以不吃藥了(如圖所示)。在不少實際問題中有許多具有規律性的重復操作,因此在程序設計中就需要重復執行某些語句。一組被重復執行的語句稱為循環體,能否繼續重復,決定循環的終止條件。所以循環語句是由循環體及循環的終止條件兩部分組成的。循環語句是最能體現計算機解決問題優越性的語句。
While(天數
可見,這種利用一個個發生在身邊的實例做比喻,再加上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能感性地理解循環。
在《C程序設計語言》課堂教學中,嘗試用比喻的方式來剖析計算機教學中的概念,選用恰當的生活事例,用已知來發掘未知,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運用教學比喻,并不是以粗淺的事例代替科學精準的理論,更不是用隨便的玩笑代替細致準確的講解,而是要求我們緊扣教學目標和要求,把握物理概念的本質和特點。根據具體問題,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學論》中說:“君子之教,喻也。”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所教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特點,從日常生活和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中找到恰當的比喻,運用比喻的時機和技巧,使課堂妙喻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顧建東.生活:程序設計教學的本質回歸[J].中國教育信息化.
[2]盛美勤.讓比喻這一古老的修辭煥發新的教學生命力[J].中國.
[3]許文芳.類比法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運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
篇10
關鍵詞:中職;C語言;設計;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TP312.1-4
1 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共72個學時,其中36課時安排在教室進行理論課教學,另外36課時安排上機練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分析,總結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教學環境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校的微機房和教室是分開的,也就是說理論教室和機房并不在一起。這就導致了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把理論知識內容和上機操作的內容完全割裂開來進行講解。但作為課程來說,大多數知識點并沒有明確的歸類,而是理論和實踐穿插在一起,理論知識給實踐環節提供支撐,實踐環節又能通過感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因此將理論和實踐上機割裂開來的后果是,每次在教室講到某一知識點時,不能及時通過上機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使得學生在課后很短時間內便將課堂所授知識慢慢淡化并遺忘。其次,我校招收到的學生整體素質不太理想,學生的學習習慣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熱情也不高,因此基本上也就是當下課后,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很少有同學能自覺、主動完成課程的預習和復習。因此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存在感很弱。
第三,由于《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邏輯性較強,需要學生發揮更多的想象空間去思考、去理解。當同學們遇到某個難題,無法跨越,不能立刻理解的時候,就會造成學習信心不足,導致對課程產生一種恐懼心理,而把這種心理帶到課堂中,造成了后面知識點的學習不暢,進而進入了一種學習的惡性循環。
2 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以往傳統的教學策略,老師們常常是通過對后進同學進行補課、輔導,且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課時量或大量增加作業量,期望學生能通過這種不斷、反復的灌輸與練習來加深記憶,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但作為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和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并且需要通過理解才能達到靈活應用的計算機語言類課程,這一做法顯然已經不適用于本課程的教學。增加課時量或作業量,學生或許能暫時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但對于幫助學生達到理解知識并靈活應用這一目的,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因此,通過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反復摸索,嘗試結合以下幾種措施來進行改變:
2.1 深入鉆研,用好教材
首先,教材是教學之根本,教師必須圍繞教材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脫離教材進行講解,很容易讓學生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無從下手。教材用的合適可以大大減輕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壓力。
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應通過深入地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提煉教學重點難點;其次,通過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起點及需要,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深度透視教材,把握教材脈絡。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平臺。但大多數教材并沒有提供完整的教學過程,也沒有提供詳盡的教學設計理念。面多種學生個體差異,教材也并不會羅列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因此作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樹立整體概念,高屋建瓴,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盤考慮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知識點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問幾個為什么。如:這例題為什么這樣設計?習題為什么這樣編排?結論為什么這樣引出?經過一系列思考后,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肯定可以有所提高。通過教材脈絡的把握,教師可以更合理的進行課后習題的設計與編排。有利于學生參照課堂教學環節進行課后的作業及課后的自主學習與探究。
(2)合理地確立教學內容。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需要培養的是具有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尤為重要,而對理論知識的深度并沒有太多的要求。此外,由于C語言程序設計,對于學生來說,邏輯性較強。太深的教學難度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增加教學難度。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在保證知識、技能目標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開發,刪除了一部分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比如文件、類的章節,而在條件、循環等基礎性環節上增加了課時量。這樣使教學過程充實、豐富。
2.2 分層教學,各個擊破
從思想上來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如果過于強調課程的重要性,作業布置太多,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我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盡可能多的引入一些計算機方面的新技術,新應用,通過PPT、圖片、視頻、游戲等方式展現給學生看(如圖1)。一方面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幫助同學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掌握所學知識,激發他們不斷深入研究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同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所用的示例也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實際,例如,求學生多門課程的總分、平均分或根據成績進行登記劃定等等。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基礎,把學生分成紅、藍兩個戰隊,在這兩個戰隊中,有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也有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在上課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由這兩個戰隊的同學形成競爭。例如,在做題過程中,由兩個戰隊分別派出一名同學完成題目,進行分數計算,最后的分數,計入兩個戰隊同學們的最終平時成績中。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競爭,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加強同學們的學習凝聚力,基礎比較好的同學會自覺幫助比較薄弱的同學,自動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2.3 保證基礎,不斷拓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習也一樣。逐步深入,對于C語言課程來說,這點尤其重要。因此在課程中,針對同學們的基礎參差不齊,我給她們布置的題目也分為容易、較難、難三個層次。在課堂上,我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
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保證會做“容易”層次的題目,盡量學會做“較難”層次的題目。這樣做既能確保她們的成績不會落下,同時還能通過不斷的進步來提高她們學習的信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一步步的將難度加大,同學們的知識也在不斷地升華、擴展。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簡單容易的題型已不能滿足她們求知的欲望,我的原則是:在她們能夠獨立完成簡單題目的基礎上,另外增加難度較大的任務給她們完成。這樣做既能安撫她們驕燥的情緒,同時通過不斷的挑戰難題也充分的激發了她們的學習激情。
通過思考與總結,我發現在我校其他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同樣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因此我覺得對C語言課程的改革同樣也應該適用于其他相類似的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景運革,孟朝霞.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目標描述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08(05).
[2]郭來德,竇玲.“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教學改革研究[J].價值工程,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