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業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4-01-18 17:2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商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張藝謀 商業大片 思想性 藝術
“‘大片’一詞并非傳統詞匯,其概念源于1994年11月12日首部進口分賬影片《亡命天涯》。自1995年起,中國開始采用利潤分成的方式每年引進10部優秀外國影片,這也就是人們后來俗稱的所謂‘大片’” [1]。伴隨著電影市場不斷對外開放,全球消費文化的沖擊,以商業盈利為核心的大眾消費文化在中國開始走向大銀幕前。
這仿佛給了張藝謀一個蛻變的理由。“因為,進入下一世紀,消費文化占主流這誰都知道,你不要再曲高和寡了。再弄封建時代的那些東西也不行,必須結合消費文化的特點,結合觀賞性和娛樂性的特點。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融入你要表達的思想含義,思想層面,或者,提高人的情感品味。你把這些柔和在一起,通過消費文化的渠道和操作方式,來反復地給觀眾提高,這樣好的影片,它就能改變、改善、提高和洗滌我們這個民族那種精神品味的東西”。[2]
商業極致化下的文化缺失
如果說張藝謀以《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活著》開啟了一個用民俗奇觀敘事的時代,那么《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揭起了“大明星、大場面、大制作”的商業大片狂潮。
這些影片整體制作精良,畫面豐盈飽滿,風格都十分張揚,極盡視覺盛宴之能事。《英雄》中兩位女子在胡楊林過招時飄逸的身姿勢;《十面埋伏 》融合中國功夫的長袖舞;《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金燦燦的都是美輪美奐。我們常常感嘆好萊塢大片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霸權,終于,中國的商業大片在國內市場上與好萊塢大片搶奪觀眾,對于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張藝謀樹立了一個榜樣。
然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既包含了民族文化產業的安全,也包含了民族價值觀的安全。國產電影不能僅停留商業層面上,它還要承擔更重的任務:用電影講述我們的歷史,傳播我們的文化,訴說我們的故事。否則,我們在大銀幕上就喪失話語權,侵染在美國文化里。這些影片票房成績都不俗,但只能證明張藝謀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敏銳把握,并沒有達他自己所謂的“思想層面”。作為大師,在這些商業大片中,張藝謀沒能承擔起推動時代文化進步的功能。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讓張藝謀成為當時中國導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讓他走到了藝術的對立面,而如同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大串燒《三槍拍案驚奇》,更是令張藝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
藝術追求上的理性回歸
文藝片《山楂樹之戀》,可以視作張藝謀對現實生活題材創作的一次回歸。影片不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開始做減法,褪了華麗色彩,專注一個純情的愛情故事。盡管有點用力過猛,但相比起《英雄》以來幾部影片的浮華于虛無,對二奶當道、小三為王的現實社會以及充斥著“長腿”和“”的銀幕,至少《山楂樹之戀》還有些精神營養。
而《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這十年以來最有野心的一部片子,遺憾的是該片 “沖奧”未成不說,在票房上也是慘遭滑鐵盧。但不能否認張藝謀試圖對這段民族苦難進行強烈表達的創作沖動,是一種電影人自覺攀登精神高峰的文化擔當。《金陵十三釵》中一個細節令筆者印象深刻。
影片在國軍將士出場時,人物對白提及他們的身份———教導大隊。為什么這群士兵是教導大隊,而不是以“我們團”類似籠統的提法?“教導大隊”這個稱謂是有其歷史根據。在崔永元總監制的大型口述歷史記錄片《我的抗戰》——《保衛南京》這集中,正是有一位當年“教導大隊”的老兵,講述了他們保衛南京的故事,其慘烈與悲壯,與《金陵十三釵》中戴教官他們的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文之所以費筆墨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要去考證張藝謀創作的嚴謹,其原著中的國軍軍官本并不起眼,由于政治的原因,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人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長期被有意無意的淡化掉。而《金陵十三釵》再現了這些將士的熱血與英勇。
但影片敘事形態在上過度化的商業包裝,比如影片夸張的戰斗場面,玉墨與假神父米勒的調情等,這些噱頭都極大的消解了影片主題的嚴肅性,成為影片的硬傷。
商業與藝術的妥協
當然批評這一點,并不是認為電影不能有商業上考量,當下簡單的爭論“藝術至上”還是“商業至上”的問題已顯得過于幼稚,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提出的那樣,市場經濟商品化邏輯將人類的一切精神財富都轉化為“娛樂消費”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錢,就拍不成電影;如果賺不到錢,很可能以后就沒有人愿意出資讓你拍電影。這樣語境下,商業和藝術自然成了一對分不開的孿生兄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電影也是如此。電影創作往往是導演自我表達與觀眾欣賞之間的一種妥協和平衡。
張藝謀這十年的創作歷程可以視作是中國大片這些年一個縮影。從當初《十面埋伏》、《夜宴》、《無極》形式大于內容、沖著錢去大片,再到現在《白鹿原》、《一九四二》有著精神內涵的巨作。盡管兩部片子都是賠本賺吆喝,但相信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斷努力下,類似于《讓子彈飛》這樣商業表現不俗又有藝術情懷的影片將會越來越多。
注釋
①饒曙光《中國主流商業大片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責任》,《中國電影報》,2007年3月8日。
②張會軍《與張藝謀對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296頁。
篇2
關鍵詞:中華老字號 淵源 企業品牌 產品品牌 表征系統
一、中華老字號概念的理解
中華老字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文字命名及其象征為基礎,融合了工商制造、手工工藝與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體系。因此,中華老字號一方面與起源于古代的工商業和工藝傳統相聯系,一方面與以漢字為核心的意義建構和象征文化相聯系,二者相互融合互動,形成了獨特的字號文化現象。在字號文化中,工藝傳統具有鮮明的實用價值,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技術創造和發現;同時,以漢字的意義建構、符號象征和圖形表現,則展示了一個整合的表征與價值系統,包括了文字和圖像及圖形建構的兩種感知形態,由此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維、禮制、宗教、審美理念和民俗密切關聯。因此,字號文化從工藝的實用價值與文字及其象征意義建構的兩個維度,塑造了具有東方文明特征的品牌文化表征方式。
從字面意義看,老字號是至今還保留著古老工商業字號企業的統稱,或者說字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企業品牌。這是對老字號望文生義的理解。實際上,老字號的內涵極為豐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包含了傳統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和文化表征等多重要素。具體而言,老字號的概念至少有五層意思,一是指老字號企業品牌,二是指老字號產品品牌,三是指老字號企業生產的產品,四是指老字號傳統工藝,五是指老字號文化表征體系。所以,絕不能簡單地把老字號理解為西方語義中的品牌概念。
從中國商業歷史的發展來看,字號是企業品牌,而非產品品牌。字號在形成過程了吸收了產品品牌的元素,甚至還因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很高轉化為企業品牌的情況,但是不能將產品品牌等同于企業品牌,或者二者不加區分,否則容易導致識別的混亂。國家商務部頒布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范》把中華老字號籠統界定為品牌,并未說明是企業品牌還是產品品牌,但在實際把握中把老字號對應于企業品牌,即被命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生產的所有產品均可以冠名為“中華老字號”。這種做法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混淆了產品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界限及其關聯性。如果一個企業一旦獲得了中華老字號的認定,就意味著其所有的產品均可以“中華老字號”來標示,即使這個產品與傳統工藝毫無關系。這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字號的問題,字號雖然舊時是指稱企業的名稱,但“老字號”是今人對過去字號現象的描述,是一個專有名詞,遠不局限于古老的企業名稱了。事實上,老字號形成過程中既有企業品牌因素,也有產品品牌因素,尤其到近代商標和產品品牌出現以后,由產品品牌轉化為企業品牌的不勝枚舉。
二、古代工商業與中華老字號產生的歷史淵源
中華老字號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工商業生產經營及其象征文化體系。中國的工商業歷史源遠流長,殷商即以善于經商而聞名,交易活動遠及東南亞諸國。商朝國王專設“多賈”職位管理宮廷商事活動,設“賈師”管理民間商業活動。《管子?輕重戊》曰:“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天下化之。”西周已出現官賈,其職能分為兩部分,太宰專管內朝商賈,服務于王室,主要為王室采購各種衣食住行用品及工藝品;司徒所屬商賈供職于朝廷,負責朝廷用品采購,如軍需和刑獄用品等。
殷周王室的官賈為中國古代官營工商業的濫觴。春秋戰國時期,“事技藝”成為風尚,家庭或家族工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百工”社會階層,商人地位也較高。這一時期的工商業奠定了中國字號工商業的格局和基礎。值得關注的是,殷商官營工商業的出現和發展,表明了國家對于工商業控制力的加強,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延綿不絕的龐大的官營工商業的先河,也奠定了官營工商業長期壟斷社會經濟資源、打壓民營工商業的基本格局。《左傳?宣工十二年》記載:“農工商賈不敗其業”,舉商為諸業之首。考古發現也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有了手工業生產,包括石器制作、燒制陶器、玉器雕刻以及紡織、銅礦冶煉等,如浙江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中,有苧麻、絲織和竹編制品,且數量多達幾百件,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大。甘肅東鄉林家等馬家窯文化遺址和青海貴南朵馬臺等齊家文化遺址中,均發現銅器。
另一方面,早期的產品生產不僅具有使用價值,更重要的還有象征價值,如鼎作為祭祀的重器,既成為了統治者的身份和特權的象征,對這類產品的命名方式以及由此相關聯的使用方式和所有權,如儀式、祭祀活動等,也構成了象征文化體系的一部分。這正是字號文化的重要歷史淵源。馬克思認為:“在文化的初期,以獨立資格相互接觸的不是個人,而是家庭、民族等等。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自然的差別,在公社相互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相互交換,從而使這些產品逐漸變成商品。”這種因自然條件差異引起的生產分工和資源分配的不同,是形成商品交易的客觀基礎,除交換對產品進行了再分配和交換外,還實現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因為產品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從現存的歷史記錄來看,中國早期的手工業生產,誕生于專業手工業家庭或家族之中,以后出現的官營工商業也是建立在家庭或家族手工業作坊、工場基礎上的。《易經?系辭下》云:“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呂氏春秋?君守》等史料記載了氏族社會時期的手工業生產:奚仲造車、胡曹縫衣、夷羿作弓、夷狄釀酒、赤冀做臼。這些史料反映了以家庭或家族為手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也反映了氏族社會時期生產的初步專業分工。這種生產方式正是中國古代最初以姓氏為特征的家庭或家族手工業的原型,而奚仲、胡曹、夷羿、夷狄、赤冀等就是家庭或家族工場的掌門人和工藝大師,可見早期的家庭或家族中的家長、掌門人與制作大師是合二為一的,以家庭或家族關系為紐帶構成了早期工場生產的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
三、官營、私營工商業與字號的關系
中國古代把工商經濟稱之為“食貨”,各個歷史時期的正史中均有“食貨志”部分。古代的字號工商業活動,除企業史、家族史和口傳有少量的存留外,正史部分主要保留在各個斷代史的“食貨志”中。這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字號工商活動的主要史料來源和線索。用“食貨”二字指稱工商業,本身就足以說明古時中國工商業形態以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為核心的特點。“食”指與食物生產和加工相關的行業,如糧食生產與加工、餐飲業、釀造業等。因此,在現在保留至今的中華老字號企業中,仍然是以餐飲、食品業為最多,這反映出老字號傳統的強大的傳承力。在“民以食為天”為傳統農業社會,“飲食男女”無疑是社會生產的最主要的活動,工商業以“食”為中心是順理成章之事。“貨”指的是貿易,貿易是實現社會產品交換的重要方式,從最初的易貨交易到而后來的貨幣交易,反映了中國古代商業的歷史進步。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見中國古代商貿活動發源之久遠。司馬遷《史記》云:“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就工商業形態而言,中國古代工商業主要分為官營和私營兩部分。官營工商業自商朝已有,主要是為宮廷定制產品,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或從事壟斷行業的生產經營,如鹽鐵、鑄幣等,這些關系到統治者生活、安全和稅賦來源的領域,必須由官營工商業來控制。官營工商業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條線索一直貫穿于歷代王朝的始終。由于官營工商業的存在,加上重農輕商的觀念作祟,私營工商業長期受到官營經濟的打壓。在官營工商業的一統天下的體制下,商業要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與產生西方文明的古希臘海洋文明相比,中國商業文明在官營工商業的權力控制下,缺乏內源性動力,所以決定了中國長期以來沒有走向近代工業化之路。這種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商業,也不可能誕生現代商業文明和政治文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官本位為中心強調社會身份的傳統,這種傳統通過各種方式體現在生活之中,當然也包括以日常用品表征這一身份差別和象征意味。即官營的產品需特殊的標記以“正名”,表明其正統的“官府”身份。這成為字號文化的來源之一。這在宋代官窯的瓷器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窯款”就是證明宮廷身份的標記。因此,官營工商業是沒有企業名稱的,只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其生產經營,在這種無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不需要以字號來區別生產者身份,只需要標識如窯款,以證明其具有象征意味的“產品身份”。
中國古代,工商經濟活動除了要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之外,另一個主要功能是通過生產的產品來表達象征意義,即獲得“正名”。在最初充滿了圖騰崇拜以及后來由此而衍生的皇權象征崇拜中,象征表征是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作為工商生產活動的產品,以其象征意義的表征而獲得了社會中象征媒介的地位。字號在整個中國社會的象征體系中擔當了特殊的傳播媒介,并與文字、圖案、紋飾、色彩、工藝等不同的象征符號的整合和互動,共同建構了復雜的社會象征體系。其中,字號是象征表征意義建構的線索,圖案、紋飾、色彩、工藝是象征表征的視覺形態。因此,文字(字號)與圖案等一同構建了兼有形而上和形而下雙重象征結構的意義語境。從整個中國文化的象征體系中去把握字號現象,是研究字號文化的重要方法。在這個象征體系中,文字(字號)、圖案、工藝已經梳理了其原初的意義,通過象征意義的引申與拓展,獲得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征價值,從而成為“嵌入”中國文化象征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吳汝祚.《文物集刊》,“太湖地區的原始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篇3
關鍵詞:儒家化;義利觀;農商
一、宋朝法律的儒家化:一個開拓的課題
儒家化是中國古代法律的特征,但大家論及的法律儒家化多指中國古代刑事法律的儒家化而非整個古代中國法律的儒家化。艾永明先生在《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中提出“要真正全面和正確地闡述中國古代法律之儒家化,必須將研究范圍擴及到刑事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1]首次對中國古代行政法特別是清朝行政法律的儒家化進行了深入探討。古代中國法律內容廣泛、全面,雖然是以刑為主,但除了刑事法律,還有其它各種法律,而法律的儒家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儒家法律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引禮入律,把儒家經典直接作為法律規范來斷案。以上這兩個方面不光影響和表現在刑事法律上,還表現和影響到其它法律。這種影響和法律上的表現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在中國古代商事法律上表現的尤為突出。那么儒家化對商事法律的影響更具法律儒家化之顯著特征。
在討論儒家化對商事法律的影響前,首先應對法律儒家化的意義做一下解釋。“所謂法律儒家化,表面上是為了明刑弼教,骨子里則為以禮入法,怎樣將禮的精神和內容竄入法家所擬定的法律里的問題。換一句話來說,也就是怎樣使同一性的法律成為有差別性的法律問題。”[2]這個觀點在法學界影響很深遠。而艾永明先生在《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中歸納為: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以禮入法)的本質特征是將以宗法倫常為中心的“親親”之道深入和具體地貫徹于法律之中,而并不是僅僅表現為“使同一性的法律成為有差別性的法律。”[1]儒家思想是以封建的倫理綱常為中心的,亦即尊尊、親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宋朝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上,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歷史轉折時期。宋朝在中國古代各朝代中疆域較小,兵力較弱,并且一直受遼、西夏、金等外族的欺凌。但是宋朝的市場經濟非常繁榮,商品貿易空前發達。《清明上河圖》就很現實的反映了當時商業的繁榮,還有為“國際貿易” 設立的榷場,以及為適應經濟貿易的發展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出現,無不印證宋朝經濟的繁榮,商業貿易的發達推動政府對商事活動的認同,社會對商業的觀念也得到改變,宋朝的民商事法律也隨著發展起來,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對商事法律規范的需求也大幅提高。
晉傅玄說“夫商賈者,所以沖盈虛而權天地之利,通有無而一四海之財。其人可甚賤,而其業不可廢。”[3]從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對商人和商業的態度。以倫理綱常為中心的尊尊、親親之道反映到商業上即是“義利”和“農商”的問題。簡單講重利易“輕別離”,會遠父母,遠道義。儒家的禮為儒家治平的工具,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既有消極的一面(如賤利抑商)和積極的一面,宋朝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消極一面的影響各朝代基本都是相似的,我們著重從積極的一面來談儒家化對宋朝商事法律的影響。
二、儒家化思想的突破:義利、農商并重
儒家的貴義賤利并不是絕對的否定物質利益。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5],孟子說“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6]。由此可見,儒家是承認義和利的存在,不過在義和利的關系上,應該先義后利,而孟子所言是要求君不能與民爭利。宋朝理學家強調公利和私利,公利代表的是皇帝、尊長,私利代表個人私欲。宋朝功利主義思想認為:治理國家需要錢財,修城蓋房需要錢財,穿衣乘車需要錢財,養兵征戰、官吏工作都需要錢財。利欲是人之常情,若只論義不論利就是違反人情、反人性。旗幟鮮明的對“貴義賤利”思想提出反對,并且提出利是禮義的物質基礎,這一觀點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倉廩實而知禮節”思想的發展。功利主義學派講的利不是私利而是公利,并且否定極端的利己主義,但是他主張義與利的統一,沒有割裂義與利的關系,這種思想突破了“重義輕利”、“君子不言利”的傳統,將利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既重視社會道義又兼顧個人利益,合乎情理,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易被人接受;宋朝對義和利的思考不光是許多思想家,還包括普通百姓,包括商人。功利主義思想家的義利觀無疑對商人、商業起到了正面影響和引導作用,促進了宋朝商業經濟的發展。
在農商問題上宋朝基本上是農商并重的。從宋朝的地域來看,其占據黃河河長江流域易于農耕之地,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天下生齒日益蕃,辟田益廣”[7]。農業的發展必然為商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農民可以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手工業生產和貿易。南宋時葉適提出“抑末厚本,非正論也”的觀點,這是首次對重農抑商觀點的否定。葉適不僅從經濟上重視商業,而且從政治上要求給與商人參政的機會。農商并重思想的出現,雖不會馬上被統治階級所接收,但是反映了當時的客觀現實,為農商并重律令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礎。
三、仁愛:法律為商事提供活動主體
儒家強調的是三綱五常,只有尊長才具有決定權。宋之前奴婢、手工業者、佃戶等下民不具有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而且奴婢是商品,可以自由買賣,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不能享受同等的法律保護。而商業貿易的發展需要人的參與,需要參與者具有訂立獨立的締約能力,因此宋朝在法律上和社會上逐步擴大民事主體的范圍。宋之前佃戶如不再租田,需由佃主給付憑由方可脫身,宋朝法律禁止這種人身附屬條件:“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田畢日,商量去住,各取穩便”[8]。該規定給予佃戶與佃主同等身份的認同,更重要的是佃戶可以在社會活動中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這為佃戶從事商業活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另外,宋寧宗在開禧元年規范民間契約的法令中規定“借貸只依準文約進行,嚴禁強迫債務人賣身還債。宋朝從法律上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民事主體,“京城資產百萬至多,十萬以上者比比皆是”[7]。宋朝在顯宦達官中有許多商賈之人,官商結合,商業甚至成為很多官吏的副業。“宋太宗時,常據商人納粟入塞,許之以交引,其法行之頗久。”[9]政府直接利用和支持商人的商事活動,有些現在國企的性質。由于商事的發達,商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影響力增強,加之政府政策法律的支持,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法律還規定了商人具有和其他居民同樣地位的戶籍,甚至允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并出任官職。
土地所有權在中國古代財產權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所有權的結構形式直接反映了歷朝歷代經濟、政治的面貌。宋朝土地買賣、土地兼并可自由行使,政府還通過售田、賜田等方式將官田變為私田。王安石認為土地兼并積重難返,因此反對隨便剝奪地主的土地給窮人。大量土地的私有化和土地的自由買賣本身就是宋朝商業經濟的發展的標志,而土地的自由買賣又為宋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金融保障。“土地私有權不應受任何限制的觀念已經成為‘人情土俗’,得到民間的普遍尊重和維護,更得到統治者的確認。”[10]
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這得益于商事法律條文(散見于個律令及習慣和鄉規民約中)對商人和商事的保護和支持,而儒家化思想在宋朝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艾永明.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5):72.
[2] 瞿同祖.中國法律儒家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中華書局,1981:329.
[3] 傅玄.傅子[M].文淵閣四庫全書.
[4] 孔子,等著.論語里仁,四書五經[M].萬卷出版公司,2008:46.
[5] 孔子,等著.論語述而,四書五經[M].萬卷出版公司,2008:59.
[6] 孔子,等著.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四書五經[M].萬卷出版公司,2008:107.
[7]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 宋會要輯稿.食貨志[M].
[9] 李濤.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篇4
關鍵詞:古希臘;古羅馬;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G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160-01
一、獨特的地理位置
古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上,三面臨海,位于亞非歐三大洲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航海在當時十分發達,發達的航海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從而推動了古希臘文化的發展。同古希臘一樣,古羅馬也具有相當優越的地理環境。古羅馬位于亞平寧半島上,三面環海,是古代商路的中心。因此,發達的航海貿易推動了羅馬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另外,古希臘和古羅馬這種獨特地理位置所締造的海洋文明不僅通過航海貿易推動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通過塑造人們的性格從而推動文化的創造和發展。由于生活在海洋附近,要經常與海洋打交道,因而古希臘和古羅馬人性格外向,敢于冒險,富有創造力,善于創新,這與同時期大河文明和雨水文明孕育下的東方人的內斂保守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這種性格,使得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在各個領域創造了許多文化輝煌,如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所創造的哲學文化,古希臘獨特的建筑藝術,古羅馬的法學文化等等。
二、豐厚的經濟基礎
由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山河縱橫,耕地稀少,使得古希臘和古羅馬難以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因而工商業便成為了它們的經濟基礎。而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交流和公平的交易環境,因此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相互往來和交流會比較頻繁,同時,除了奴隸外,人們大部分交流和接觸都是平等的,這與中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以及森嚴的等級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人們頻繁的往來和平等的交流,又有利于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薈萃,從而豐富和發展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并推動它們文化更具包容性,不斷走向輝煌。
三、健全的民主法制
說起古希臘,不得不提的就是其民主制。古希臘從君主專制發展到貴族制再發展到民主制,其政治文明不斷進步。公元前六世紀初,梭倫把公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設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陪審法庭,頒布解負令,為民主制確立了基礎。公元前六世紀末,克里斯提尼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設立陶片放逐法,從而確立了民主制。而公元前五世紀,伯利克里繼續擴大公民大會和公民陪審法庭的權力,允許公民擔任除十將軍外的一切官職,給參與公務的公民發放津貼,使得民主制發展到頂峰,進入到黃金時代。對于古羅馬來說,其之所以擁有輝煌的歷史文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其法制。羅馬貴族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于公元前五世紀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羅馬法體系開始形成。隨后,更加完善具體的公民法以及后來的萬民法的誕生和推廣,使得羅馬的法制建設不斷發展。公元六世紀,隨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頒布,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并發展到了頂峰。羅馬法制建設對于古羅馬歷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影響。第一,羅馬的法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這就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勞動中創造輝煌的文化;第二,羅馬的法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而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第三,隨著羅馬法的不斷完善,公民的言論權,出版權等越來越得到維護,這就有利于不同思想、學術間的交流和傳播,使文化在寬松的思想環境中得到發展;第四,羅馬法為商業貿易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有利于創造公平的商業貿易環境,推動商業的發展,而商業的發展會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第五,羅馬帝國的萬民法將羅馬帝國各個部分聯系在一起,滲透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有利于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而創造出輝煌的文化。因此,古羅馬輝煌的歷史文化是離不開其卓越的法制建設的。
四、強大的國家實力
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的歷史文化之所以輝煌一時,這當然與其國家實力是息息相關的。古希臘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曾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在兩次波希戰爭中都戰勝了強大的波斯帝國,而古代羅馬更是如此。古羅馬憑借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先進的法制建設,不斷征服周圍的國家,并最終建立了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正是強大的國家實力,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從而推動其走向輝煌。
篇5
關鍵詞:城市;里坊;市;廟會;勾欄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全國大部分住宅開發項目面臨著蕭條。另一方面,作為商業地產的城市綜合體、商業街、市場等項目,確是暗潮涌動……。在這里,不去挖掘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深層次問題,只是從歷史和技術的角度探討商業和城市空間的關系,以便建筑師在創作的同時了解一下商業和城市的歷史。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里就先從“城市”開始解讀,城市是兩個不同的主體,關于“城”《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而關于“市”《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
在學術界有多種說法考證先有城還是先有市,或是兩種情況皆有之。這些爭論就不一一考證,先從城市空間和人性需求的本性出發,用“集市說”來詮釋城市的發展。集市說認為遠古社會,隨著生產發展,人們手里有了多余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來就建起了城;當然,今天的城市,已經超越了筑城防御、作市易物的概念,現在的城市已經是社會共同體的象征。
集市這一空間形態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在現代化如互聯網購物的今天,發達或不發達的鄉村,小鎮都保留著這一聚散空間,在中國“趕集”兩個字能勾起多少久居大城市游子的思鄉之心。雖然在鄉間集市保留了數千年,但是在真正的大城市中,集市的演變是一個什么過程呢?這些演變和今天建筑師所構建的現代化商業空間有什么傳承和借鑒呢?下面我們走進城市的歷史,回首那些繁華卻又滄海桑田的過去。
集市受兩個條件限制,時間和空間,空間是固定的地點。集市在中國也叫市井,在《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東漢何休作《春秋公羊傳解詁》注:“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初學記》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畝為井,因井為市,故云也。”
這里對市井描述有兩個概念,“市”即商貿交易空間,“井”最初是動名詞和量詞演變,漢以后的集市四周圍墻人處其中如圍于井中,造井以為市的意思。再就是面積,古代有井田一說,二十畝為井,戰國時一畝約為今天三分之一畝,二十畝大約是現在的4500m2,按照今天的一層商業面積來計算,相當于一個中小型超市的面積。當然這是井作為量詞的解釋,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集市的面積大大超出了這個概念。隋修大興城時,按外郭城的面積以東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來分割,將之劃分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兩坊之地)。唐時一個大坊的長寬約是955×808,小坊也有514×447,最小的兩個坊面積約46萬m2合計現在畝數690畝。這樣大的面積,已經超出了原始社會“祝融作市”的概念,這已經是現代城市中的市場集群或者商業街區,唐的長安城是國際化大都市,商貿無比旺盛,所以這樣大型的商業中心設置了兩個,以朱雀街為中界,東西分設兩市,類似今天城市的多中心格局。
集市時間是周期性的舉行次數,古代這些周期和節日、宗教有關,其頻率和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居住地距離緊密聯系。中國的集市起源多見于神話,而歐洲的集市可見于文字記錄,公元前900年古希臘已經出現了一年一次的集市和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期舉行,而公元前700年的古羅馬已經把頻率調整到8天一次。而同一時間的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這時中國的城邦統治者為便于管理,對城市進行了“里坊制”劃分。
里坊制在住商布局層面又可稱為“坊市制”,但這樣的行政手段從最初的便于管理發展到后期變成了對商業空間形態的限制和抹殺。統治者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墻保護起來。“里”和“市”都環以高墻,設里門與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
里坊制的直接結果就是城內的市嚴重滿足不了民眾生活生產的需求。從唐中后期開始,長安城內侵街建房、坊內開店、開設夜市等破壞里坊制的行為不斷出現。在坊內出現的這些手工業作坊和小商業,開始時候類似于今天的小區商業服務配套用房,為居民生活方便而設,但是慢慢發展壯大,甚至開設夜店。唐末的長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如果說“侵街”只是對“市”這一空間的補充,那么夜店則是對“宵禁”的破壞。于是商業的發展因為民眾的需要,突破了統治者對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空間的演變是社會的前進步伐的影子。
北宋初年,開封城已經“侵街”泛濫,但朝廷為了自身統治考慮,還在堅守里坊制,出臺諸多措施壓制商業街的出現,但到了神宗時期,民眾不但侵街已經開始侵河了,再到徽宗年代,政府開始征收侵街費,也就是從法律上默許了這一行為,于是,里坊制的崩潰開始了。
里坊制的滅亡也代表著市這一概念的突破,隨著商業街的繁榮,原來市的封閉場所被用作了刑場,但“市”的概念并沒有消失,市在街巷式的城市發展中并沒有滅亡,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空間形態也有原先的封閉管制發展為和街巷融為一體的空間形態,宋人蔡絳說:“馬行(街)南北幾十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咸巨富”。街巷式的商業街出現,除了廟市把宗教和商業混合外,娛樂業也充分的充實期間。“勾欄”就是中國的劇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記“東角樓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棚、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賣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可見現代建筑理論中的商業綜合體概念,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經規模宏大。以街巷騎樓為商業動線,以大小勾欄為娛樂項目,以餐飲酒樓為聚散空間,這完全符合現代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布局模式。
另一方面,一些“市”和宗教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廟市。廟市最早出現在唐朝,后世發展到名滿天下的有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和北京的土地廟等。廟市作為宗教和商業的混合體,體現了人民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廟市的特點是,它是一種期集,即定期的集市貿易,而且商賈來自于五湖四海,這些特征和今天的展銷會類似,這也說明了商業的本質特征是商業空間形成的根本。
從簡單來說,商業的演變過程就是城市的演變過程,商業空間的發展直接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發過來又促進了商業的進步。現代的商業空間不管怎么變化,承載的主體怎樣的精彩紛呈,但它作為商業本質的東西依然沒有改變。商業空間是城市的發動機,商業空間是人民生活的催化劑,商業空間是精神世界的百寶箱。
參考文獻
[1]劉鳳云.《市廛、寺觀與勾欄在城市空間的交錯定位――兼論明清城市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2]李合群.《論中國古代里坊制的崩潰――以唐長安與宋東京為例》.社會科學,2007.12.
篇6
教學目標
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前夕歐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中國的科技發明對歐洲的社會和生產力的影響;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2.通過學生自學本課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有關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過程和理論原理;加深學生對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理論的認識。
3.通過學生自學中國四大發明對歐洲近代社會的產生具有重大影響這一史實,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學生自學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過程中的雇傭勞動關系的形成、農村中農民破產的過程,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的剝削性的本質和不人道的方面;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一貫殘酷地剝削勞動者的過程。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課雖然屬于閱讀課,不列入考試范圍,但本節課的內容十分重要。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預示著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現,揭示了人類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本節課的內容與后面許多章節的內容密切相關,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以后有關章節知識的學習效果。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分析
(1)通過學生自學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歷史過程,加深學生對于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的認識;并且培養學生運用上述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2)本節內容理論性強,邏輯關系嚴謹,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重點分析
本節課的重點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是構成本節教學內容的核心,本節教學內容都是圍繞此問題展開的。而且,掌握此問題對理解本章后三節課的內容有著重要作用。
重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四個問題:①歐洲技術進步的表現及影響、②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③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條件及過程、④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使學生掌握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
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難點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經濟能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發展成為在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的關鍵。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最終導致了自然經濟的解體。關于難點的分析:本節課的難點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經濟能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發展成為在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的關鍵。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最終導致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①農村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②比較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分析兩者在產生、發展以及影響上的異同。使學生理解“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這個問題。
課內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教師利用設計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學。對于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應采取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引導、點撥、詳細講解等方式,使學生理解該內容。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和發展。
本課難點:資本主義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
教學手段: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作為高中世界歷史的第一節課,教師應簡介世界歷史的梗概。
二、引言分析
讓學生閱讀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內容及其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發生,包括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等。這些重大事件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背景下發生的,又反過來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三、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第一節內容,然后分組討論較難解決的問題,最后教師讓學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師補充。
1.完成第一目標
①歐洲技術進步的表現及影響。
②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
③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條件及過程。
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比較復雜,要幫助學生理清資本主義產生的途徑。
教師還要強調,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僅是生產關系的萌芽,即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生產的方式仍是手工勞動。然后讓學生簡要比較手工作坊與手工工場的異同。
④農村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關于怎樣出現,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用投影儀打出事先設計好的圖示:
在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可進一步設問:標志中國的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是什么時候的什么事件?比較中國與西歐的貨幣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問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西歐的貨幣地租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推動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的產生;而中國貨幣地租的出現是封建政府所為,是便于農民向國家交納封建賦稅,沒有促使中國農村產生資本主義。
⑤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教師應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是開辟新航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得出第一節與第二、三、四節內容的關系是互為因果關系。
2.完成第二目標
①為什么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推進了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為幫助學生分析這一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出下面一則史料: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供學生參考: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專制統治,到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日益變得愚昧落后。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使中國的四大發明未能在中國的國土上發揮其應有的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歐洲的封建社會相對短暫,封建勢力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許多城市國家,商品經濟極為發達。資本主義在歐洲席卷的范圍廣,發展的程度高。制別是在農村的發展,嚴重沖擊了歐洲的自然經濟。思想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一切都使得四大發明在歐洲的應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成為推動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強大動力。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相對獨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在封建統治階級極其嚴密控制的城市中產生,所以,西歐城市里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迅速波及到廣大的農村,封建經濟的最頑固的堡壘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資本主義。
②比較歐洲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分析兩者在產生、發展、以及影響上的異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做以下總結:
從產生來看,都是生產技術進步、社會分工擴大、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從發展來看,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在城市發展迅速,并且深入農村;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因為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緩慢,僅出現在個別地方和少數的幾個部門,沒有深入農村。
從影響看,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瓦解了封建社會,并且使歐洲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在后即被阻斷,沒能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閱讀課,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并在各自閱讀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問題或分組討論,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通過教師設計學習目標,在處理較難解決的問題時適當給予啟發、引導、點撥,必要的時候進行詳細講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問題的資料,以此實現教師主導作用。
本課小結
利用知識結構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一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一、歐洲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1.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2.社會分工的擴大
3.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
二、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
1.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
2.資本主義產生的兩條途徑
3.資本主義手工生產的形式
篇7
關鍵詞:商業街;建筑外觀;商業氛圍
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消費需求,商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們消費的欲望。因此,在許多大城市中,商業街也就形成了。然而商業街的建筑外觀的設計與商業氛圍的制造也對于商業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下面將簡單介紹商業街的建筑外觀設計的類型與設計要素。
1 商業街建筑外觀設計的風格
1.1 古典式建筑外觀設計風格
商業街的建筑外觀有古典式的設計,也就是古典式的設計。傳統,一般給人們的感覺就是有一些莊嚴穩重,因此難以體現商業氛圍,但是,仔細一想的話,古典式的建筑并不是與場也分為顯得格格不入,因為現在的商業氛圍具有超流行的特點,因此,他會隨著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品位的改變而改變,而且有一些單獨的建筑是很難改變的。一般古典式建筑氛圍中式與西式的古典建筑。下面將簡單介紹這兩種古典風格的建筑設計。對于中式的古典設計來說,它主要是以木結構作為其主要特色,還有就是傳統建筑中的一些屋頂的設計,飛檐翼角、斗供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比如我國的故宮等一些列古代建筑,這些都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我國的建筑藝術。而且,中式主要的思想觀念是將大自然的山水融入到建筑中。而對于西式的建樹設計來說,主要是以石結構為主的,而且同樣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如果說中式的建筑時感性的體現,那么西式的建筑風格則是體現著理性。主要運用一些幾何,更加強調宏偉,理性。然而,古典式的建筑外觀設計在充分地展現其優雅的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要通過裝飾傳遞靈動的現代商業氣氛。這也就是現在的商業街仍然存在古典風格的原因之一。
1.2 現代式建筑外觀設計風格
隨著文化的全球化與現代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商業街的建筑大多呈現出的是現代式的外觀設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一些文化的觀點也會有所改變,而現代式的建筑設計也就順應了這一潮流。現代式的建筑設計主要是通過一些現代的沉重的構建以及粗糙的表現來創造出真實的氛圍,將建筑的物質性與真實性進行放大,從而吸引人們的眼球,增大消費欲望。同時現代式的建筑會有期自身的邏輯關系以及審美價值,使得人們的視覺角度呈現出多樣性,從而體會到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的變化。
1.3 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建筑外觀設計風格
現在還有一種商業街的建筑設計風格,就是將之前的兩種風格進行混合,設計出一種新的古典式與現代式的建筑外觀風格。這種設計風格體現著兩種不同的風格。古典的一些線條與花紋修飾主要是通過現代一些材料來進行設計,并且結合外部裝飾來體現建筑的商業氛圍。在保護傳統的建筑的同時又添加了一些現代元素。比如,現在的上海新天地的設計主要就是這種風格,它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原來模樣,又在古典建筑的基礎之上來進行現代設計風格的修飾,采用一些彩色的鋼,玻璃等作為其入口,將傳統與現代的風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加襯托出高貴的商業氛圍。還有就是哈爾濱的中央大街,他其實主要是俄羅斯的建筑風格,中央大街的建筑歷史悠久,因此,有許多傳統的建筑,但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該商業街的建筑設計就將現代與傳統有機結合起來,在給人們呈現出俄羅斯風情的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的設計理念,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商業街景。
2 商業街建筑的商業氛圍營造
2.1 地下商業街的概念與類型
商業街有多種類型,有地上的商業街,比如王府井大街等,但是隨著土地的使用量的增大,一種新的形勢的商業街就發展起來。地下商業街形成。城市地下街是城市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一系列關于城市空間容量飽和后向地下開發獲取空間資源的有效途徑。地下街并不是與大型的百貨公司的地下商場類似,它主要就是以分散租賃為主。據調查,現在地下街的發展與經濟是一般的商業街的2.2倍以上。但是榆次同時地下街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就是地下商業街的層高不足,因此會給人以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在地下的話,空氣的流通方面不好,缺乏新鮮空氣,因為地下的商場沒有窗戶,必須有大功率的通風設備。其次就是噪聲的污染相對嚴重。地下商業空間由于與地面環境隔絕,聲音對人得影響較大,一種表現為地下空間內得機械噪聲強度很高,直接造成對人得損害;另一種表現為與外界噪聲源完全隔絕,缺少生活中應有的聲音,造成絕對安靜的環境,令人感到不安。
2.2 商業街的本質與特點
其實不論商業街的建筑風格是怎樣的,這些都是一種外表。其實商業街的本質就是促進人們消費的欲望,最終促使其經濟的發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消費者的心理,也就是要使顧客滿意,主要就是要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使消費者進入建筑內購物。因此,要將“以人為本”這種觀念融入到建筑的設計中去,從顧客的角度來進行考慮。因此,設計者們可以設置一些演出的廣場來進行表演,或者舉行一些活動來拉動經濟,比如有顧客休息的專用場所或者可以修建一些小型的兒童游樂場,使得帶著孩子的顧客更加安心放松。商業街同時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首先就是廣告的特點。現在人們了解產品的途徑主要就是廣告。廣告對于現在人們的視覺沖擊非常大,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起到招攬顧客的作用。而一些商業街的建筑的設計具有廣告的特點,可以使顧客更好的記住其建筑與產品,同時還可以大大提高該地區的旅游效益。
2.3 商業街建筑的設計要素與原則
商業街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大型城市的市中心,它體現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反映城市風貌,是城市的亮點和精華所在。商業街的建筑設計要素主要有視覺要素、聽覺要素、嗅覺要素……視覺要素主要就是一些燈光的設計、色彩的設計以及一些pop廣告的設計等。通過這些設計達到一定的視覺效果,滿足顧客的需求與口味,將自身的視覺轉換成與顧客交流的形式,從而與顧客之間建立良好的心理聯系。聽覺是顧客的主觀感覺之一,聲音是傳遞信號與信息的渠道,商業街可以同過一些音樂、歌舞表演、音樂噴泉等來烘托出商業氛圍,最終對顧客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促進消費。接下來就是嗅覺要素。有一些的商業街的化妝品區,如果一進入商場就可以聞到一股令人心曠神怡的味道的話,同樣會產生更強的促銷效果。
3 結語
現在的商業街是人們消費的主要途徑之一。商業街的建筑外觀設計可以明顯改善商業街的商業氛圍,對于促進消費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因此,相關人員應該加強商業街的建筑外觀設計最終促進商業街的消費。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山南東道唐肅宗至唐憲宗時期商業發展
Tang suzong to Tang Xianzong perio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Shannan Prefecture
Wang Xuehui
( the first secondary school in Zhungeer Qi, Inner Mongolia, Erdos, 010400)
【Abstract】 during the Mid Tang Dynasty, the northern commercial suffered war damage, while the southern business remained stable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e commercial city began to south, south of host area in this period also appeared new commercial center.Shannan region because the host across its thing, down the river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Hanjiang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area and, in Guanzhong, Luoyang northbound..In the north and South cross traffic,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Shannan host areas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Shannan host; Tang suzong to Tang Xianzong perio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1.山南東道的交通運輸
唐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政府十分重視交通的建設和管理,使得全國的交通四通八達,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外輻射,直至全國各地,各地也以州郡為中心向鄰近地區延伸,山南東道地區處于唐代兩京的南部地帶,地跨長江兩岸,腹地有貫穿南北的漢江交通動脈,陸路和水路交通都十分發達,從而大大加強了其內部各地之間以及與其它地區的聯系。這時期山南東道地區的交通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武關道,是關中通往山南東道地區的主要交通線。它從長安南下越秦嶺,經商州,出武關,至襄陽的一條驛路,因此路途徑商山,故也被稱之為商山道,沿此路亦可以由襄陽到達荊州甚至沿漢江而下通往江南及嶺南地區。這一時期由于東南漕運阻絕,江南地區的租賦只有由長江、漢江溯流而上,再由陸路通過秦嶺轉運長安。正是由于其處于轉輸的交通干線上,這時期唐廷把這條要道視為次路驛,史載“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①。這時期唐政府也注重對這條道路的整修,史載“貞元七年(791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華請廣商山道,又別開偏道,以避水潦。從商州西至藍田,東抵內鄉,七百余里皆山阻,行人苦之。西華役功十余萬,修橋道,起官舍。舊時每至夏秋,水盛阻山澗,行旅不得濟者或數日,糧絕無所求糴。西華通山間道,謂之偏路,人不留滯,行者為便”②。此道還在唐憲宗時期進行過較大整修,元和八年(813年)樹立在商州的《唐新修橋驛記》載“韋行儉撰,柳漢正書”③。雖然碑早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我們以此可以依稀看到當時修路的壯闊場面。
東都洛陽至山南東道地區的道路,此道從洛陽南出伊闕關至汝州,南行經鄧州、襄州而到達荊州。乾元二年(759年)郭子儀與安慶緒戰于愁思崗,兵敗,“東京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汝州刺史賈至奔于襄、鄧”④。此亦是洛陽南至襄陽,從而經汝州、鄧州之明證。此外,這條道路亦可以南至荊州,過三峽北岸而達巴蜀地區,杜甫曾記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⑤”之句。
還有一條上津道,即從長安南下,陸行經商州上津縣,然后改由水路順漢江而下可達江南和嶺南地區。安史之亂使得長安一度淪陷,江南物資“皆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道路無壅”⑥。后來,建中四年(783年)由于叛將李希烈據鄧州,不得已而為之,史載“希烈使其將封有麟據鄧州,南路遂絕,貢獻、商旅皆不通。壬寅,詔治上津山路,置郵驛”
⑦。這都是在武關道不通的條件下,作為輔助運路而使用的。在這一時期,經上津路北上的道路不僅有由上津路經商州至扶風的路,而且還有經上津路至商州再運至洋川、漢中,復轉運扶風的道路⑧。上津路的開通可以說是成為了山南東道地區聯系北方地區的良好補充。
總之,在唐肅宗至唐憲宗時期經山南東道地區的道路,與其周圍地區,北通東西兩京,東可達長江下游地區,西抵巴蜀地區,南至嶺南甚至廣州的水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處于這種南北十字交通要道上,有利于商旅的往來,從而促進了山南東道地區商業的發展。
2.山南東道的商業繁榮
由于具備這樣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該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才使得山南東道地區的商業日益繁榮,逐漸成為了長江中游最繁華的地區,南北貿易的商人集于這一地區,從而大大促進了本地區商業的發展。唐肅宗至唐憲宗時期,山南東道地區商業繁榮的重要表現即為境內幾座城市的繁榮,特別是這一地區的重要城市荊州,史載“荊州上游,襄陽沖要,北據漢沔,利盡南海,連綴吳蜀,非才勿居”⑨。荊州還是東西水運和南北陸運的交匯處,唐人宋之問曾說“南荊乃九都之會”⑩。這使荊州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為繁忙的商業城市。早在唐前期,《法苑珠林》就已經記載了有廣州商人,乘船北上,“不久遂達渚宮”。這一時期又有“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的詩句,說明荊州的珠寶生意比較繁榮。杜甫也有很多關于吳蜀物品在荊州中轉的詩句,如“眾水為長蛇,風煙渺吳蜀,舟楫通鹽麻,我今遠游子”。這時期除了荊州外,重要的城市還有襄州、夔州、房州、朗州等。作為江漢漕運線上的樞紐,襄州的商業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劉禹錫詩句中的“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竇鞏“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等等,都生動地描寫了襄陽城西大堤的一片繁榮景象。夔州作為三峽門戶,商業也比較繁榮,“峽中丈夫絕輕死,少在公門多在水”,另有詩云:“吳檣楚柁牽百丈,暖向神都寒未還”,“舟人漁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淚滿襟”。房州的竹山縣因傍漢江而成為“舟船往來,商賈所湊”之地。據沅水入水口的朗州,從荊州至潭州,西南至黔中,以及從岳州走水路達西南地區,皆須通過該州,城外的市橋步尤其繁華,劉禹錫稱“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及“擁楫舟為市,連甍竹覆軒”。由此可知朗州商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商業的繁榮也促進了這一地區旅館業的興旺,開元年間這一地區就開始廣造旅店,“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到了這一時期,旅店業進一步發展,不僅有接待上客的五花館,如《南部新書》載“荊南城中舊有五花館,待賓客之上地也。”還有比較簡單的鄉野小店,如戎昱《過商山》詩云:“雨暗商山過客稀,路傍孤店閉柴扉。卸鞍良久茅檐下,待得巴人樵采歸”。可以說,這時期旅店業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地區商業的發展水平。
商業的繁榮促進了這一地區草市的興盛。這一地區交通以水運為主,特別是此地區眾多水運線上的津埠渡口,既是舟船停泊之地,又是水運與陸運的交通樞紐,同時往往還是官家傳驛所在地,因而往往形成行旅輻輳、商貨聚集,成為草市繁榮的理想之地,故唐人有“關必據險路,市必憑要津”之句。杜牧記載此地區大量存在的草市,“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陸劫。……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及“今在郢州汩口草市,絕俸已是累年”。荊州附近著名的沙市雖然不是以草市命名,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初具市鎮規模的草市,草市在這一地區的大量存在也吸引了大量富有的商人在此地區定居,從而反過來有促進本地區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城市市民文化生活的活躍,《太平廣記》載“江陵舊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燈。其時士女緣江,闐縱觀。子牟客游荊門,適逢其會。因謂朋從曰:‘吾吹笛一曲,能令萬眾寂爾無嘩。’于是同游贊成其事。子牟即登樓,臨軒回奏,清聲一發,百戲皆停”,從中可知荊州城的繁華狀況,這一地區夜晚的影燈和百戲活動顯然是城市市民文化生活活躍的最好體現。
總之,本地區早期商業活動雖然主要是依靠來往于此地區的商人,是為這些外地商人駕船招待他們住宿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地商人買進賣出帶走一些商品的同時,也促進了本地商人的迅速成長,他們也把所得的商品積極地販往各地,從而更快地帶動了本地區商業在這一時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宋]陳思.寶刻叢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據海豐吳式芬校刻本復印本,1984.
[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唐]杜甫.錢注杜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王力平,唐肅、代、德時期的南路交通[J].《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武漢出版社,1988.
[7][宋]李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8][清]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影印本.
[9][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唐]劉禹錫.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篇9
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戰國時期,放款取息已非常普遍。公元前300年,孟嘗君在自己的封邑薛地放債取息,作為奉養三千門客的財源。有一年,薛地歉收,很多人沒交利息,他派人催收,仍“得息錢十萬”,可見放債的規模已經相當大。
早期的借貸活動表現為實物借貸,比如中國古代糧食借貸極為盛行。隨著生產發展,社會分工擴大,剩余產品出現,產生商品交換,貿易、商業活動開始繁榮起來,貨幣應運而生。借貸活動遂以貨幣作為中介,貨幣借貸行為逐漸多起來,實物借貸活動則逐漸式微,這一趨勢延續至今。
唐朝作為一個強盛的王朝,國內商業和對外貿易都很發達。隨著商業的繁榮,都城長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金融市場。西市面積約1平方公里,遍布各種店鋪和作坊,其中借貸機構提供各種借貸服務,有提供抵押借貸的質庫,有提供普通借貸的公廊,有收受存款或提供保管便利的柜坊和各種商店。現代的借貸業務形式,在當時都已經產生。
在唐朝放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所謂信用放款就是南北朝時開始的舉貸,至于抵押放款最常見的則是當鋪,唐朝時被稱為質庫。唐代對于借貸活動的利率有所限制,雖然允許上下浮動,但對于復利始終是禁止的。
敦煌、吐魯番等地曾出土唐朝大批借貸契據的文書,忠實地展現了古代民間借貸的原貌。唐朝的銀錢有息借貸的標準契約當數《唐乾封三年(公元688年)張善舉錢契》。這一契約的核心部分是“舉取銀錢貳拾文,月別生利銀錢貳文”,意思是,月利率為10%,即年利率為120%。同時契約中還規定:“到月滿張即須送利。”眾所周知,每月送利和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其實際收益是有差別的,且這種差率隨借貸額高低而相應浮動。我國民間的私人借貸,尤其是在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這種按月送利方式,可為古代信用借貸之印證。另外契約沒有寫明還貸期限,而是規定“到左須錢之日,張并須本利酬還”。這個條件也是頗為苛刻的,因對債務人來說面臨著無法預料的須立即還貸的風險。
篇10
關鍵詞:高中歷史;創新思維;優質課堂
在課堂上為了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新思維的空間,擺脫歷史老師思維的束縛,多一些自由,少一點拘謹,必然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特別是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適當采取開放式教學,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探討歷史中的素材,提出新設想,可以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一堂課圍繞一條主線讓學生來講述,學會分析歷史事件,故事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影響,最大可能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思起來,從而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氛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下面我來談談歷史科目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我從自己多年歷史教學中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以供同仁共勉。
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歷史老師應該具有創新教育的能力
首先,學生要有創新思維,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師不能只是一個知識傳播的普及者和消極傳播者,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改變傳統陳舊的模式,切忌歷史老師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滿堂灌,更新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師生角色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聽眾轉變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可以采用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例如設置問題探究、開展小組討論、展開歷史事件激烈的辯論,讓學生上臺即興演講,也可以扮演歷史事件角色重現歷史過程,也可以針對某個歷史事件評價來撰寫小論文,這些都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心靈受到震撼,融情于歷史,進而有新鮮感、新奇感、興趣感,這樣學生幸福地學習,快樂地感受歷史,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高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越俎代庖,例如歷史檢測案必須由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老師采用一些風趣、幽默的歷史典故,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啟迪作用,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孜孜以求,善于動腦筋,不要做死記硬背的書呆子。
再次,老師還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要當知識的化身和權威,設身處地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相互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用容納大海的一顆心去包容每一位學生非常離奇的歷史觀點,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使學生敢于質疑歷史問題,勇于闡述自己對歷史知識的見解,為學生搭建暢所欲言的創新平臺。
二、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策略
1.創新思維離不開興趣的培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興趣是成功的沃土,只有培養學生對幾千年歷史文明的樂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那學生沒有創新思維都難。例如,中國歷史上那些變法者,如商鞅、王安石等,他們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我們仔細研究個人下場都是凄涼、悲慘的,如商鞅被車裂而死,王安石難逃被貶的命運,有的學生對此很有興趣,作了一番研究,他們說假如他們不改革、不變法,那么社會發展的歷史會怎么樣呢?變法者的命運會怎么樣呢?變法者的命運為什么會有這樣令人痛心的結局呢?他們帶著這些假如和好奇寫了許多展現自己見解、觀點的小論文,這就是創新思維的表現。
2.通過講座的形式開拓學生對歷史的創新思維
對于一些歷史難點,我常常會舉辦學術色彩濃重的專題講座,來打破歷史教材的一家之言。例如,講我國古代商業的發展,首先我會精心安排學生到圖書館細致搜集與歷代商業相關的歷史資料,在互聯網上搜索有關古代商業的信息,字斟句酌地推敲講座稿,內容從兩漢時的兩條絲綢之路講到隋唐黃金水道大運河,從北宋反映東京汴河商業繁榮的清明上河圖到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商幫;還有特別的古代商業繁榮城市和新生事物的名詞,例如,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商業發展狀況,以及與商業息息相關的柜坊、飛錢、交子、票號等,最后再講古代的商業政策等,通過多媒體、幻燈片等手段使教材的內容得到擴展延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啟迪,增強了學生對這課的理解,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創設情境教學,設置問題誘發創新思維
在歷史課堂,我經常會利用情境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挖掘學生創新思維的潛能,誘發學生想象自由,充分展開學生自主想象的翅膀,在創新思維的自由王國中翱翔。例如,我在講時,利用多媒體播放赴的影像,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集中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我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設置了以下問題:
1.為什么要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
2.假如不去重慶又會怎么樣?
3.為什么能夠平安地回來?有什么成果?
通過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從影像延伸到課本問題上來,這樣就能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思維,使學生帶著濃濃的求知欲沉浸到歷史進行中來,這種新奇感、新鮮感也改變了老師單一枯燥的講述法,教學效果想不高效都難。
總之,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歷史老師必須要巧妙地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感受學習歷史的快樂。
- 上一篇:后勤工作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環衛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