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8 17:2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思政課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思政課實施方案

篇1

行動計劃項目(任務)的通知

各高職院校:

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2020 -2023年)》任務(項目)承接情況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21〕 1號),現將我省高職院校承接的任務(項目)予以公布(見附件), 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實施好《行動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 案》的具體舉措,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促進我省經濟社 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措施。各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把行動計劃 作為“十四五”學校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的重點工作 來抓,加強領導,建立機制,明確責任,確保建設取得實效。

二、         制定方案,狠抓落實

各院校要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任務(項 目)管理平臺”確認的任務和項目,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政策措 施、時間表和路線圖,落實支持經費,加大政策供給"并將《行 動計劃》與“十四五”事業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保證 任^^一(項目)落實。《行動計劃》承接的具體項目(任務)依托安 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請各校于2021 年5月1日8:00-5月30日18:00登陸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 管理信息系統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板塊提交實施方案、各項目(任 務)的建設任務書和分階段實施進度表。

三、加強督促檢查,開展績效評價

教育部將《行動計劃》執行情況作為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 的重要內容,將實,施成效作為國家新一輪重大改革試點項目遴選 的重要依據。各院校要進一步明確任務、強化責任、細化措施, 加強任務(項目)建設的執行力和監督檢查力度,扎實推進《行 動計劃》任務(項目)實施,確保《行動計劃》建設進度、建設 資金和預期目標按照方案實施。各院校于每年12月底前,對標 實施方案、項目(任務)建設任務書和實施進度表開展任務(項 目)自查并撰寫自查報告報省教育廳,并按相關要求在管理平臺 上填報任務(項目)年度工作進度及相關績效數據。我廳將《行 動計劃》執行情況列入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重要內容,并對 各院校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評價,適時年度績效報告。《行動 計劃》任務(項目)的實施績效將作為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 指標和現代職業教育提升計劃資金分配的重要參考。《行動計劃》 實施結束后,我廳將根據各校備案的行動計劃總體實施方案、有關任務(項目)目標任務和實際建設成效,依托省級質量工程管 理信息系統對任務(項目)的建設結果進行驗收認定,并公布結果。

 

聯系人:任雯君萬林,聯系電話:0551-62815925,郵箱: ahgj_wl@126.com。

附件:安徽省高職院校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承接任務(項目)

 

 

 

 

 

 

 

 

 

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承接提質培優行動計劃項目(任務)情況

序號

工作任務

承接數量

預計投入經費(單位:萬元)

省廳審核情況

牽頭部門

匯總

學校自籌

2

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

--

15

15

通過

組織人事處

3

3.3

遴選100個左右德育特色案例

1

10

10

通過

思政部

4

4.1

培訓100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員、思政課專任教師

2

6

6

通過

4.3

分級培育遴選1000個左右思想政治

課教學創新團隊

1

10

10

通過

4.4

10000個左右思想政治課示范課堂

1

10

10

通過

4.5

10000個左右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

課程思政教育案例

1

10

10

通過

11

11.1

遴選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職學

1

300

300

通過

教務處

11.2

遴選600個左右省域高水平專業群

1

30

30

通過

16

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

--

30

30

通過

41

遴選一批國家“”教學名

1

15

15

通過

42

遴選36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1

30

30

通過

43

43.1

遴選10000種左右校企雙元合作開

發的職業教育規劃教材

1

15

10

通過

46

遴選1000個左右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

1

10

10

通過

50

面向公共基礎課和量大面廣的專業(技能)課,分級遴選5000門左右

職業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1

5

5

通過

 

 

篇2

關鍵詞:高職擴招;課程思政;工學矛盾;多元教學;考核評價

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2019~2021年連續三年高職院校面向下崗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人員開展社會擴招。面對新型群體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融入思政元素,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值得高職專業教師思考和探究。利用“建筑材料與檢測”省級教學示范課建設,分析統招和擴招不同生源的差異,在專業課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思政知識與專業課程知識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結合課程教學組織設計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采用多元教學模式與靈活機制的考核評價,打造符合高職擴招學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全過程育人新格局。

一、傳統課程教學與考核現狀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檢測方法及工程應用,讓學生獲得有關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建筑材料常規性能試驗的操作技能,會根據工程特征和環境特點合理、經濟選擇和使用建筑材料,真正做到“會取樣、能檢測、懂評價、知選用”的基本原則,確保為今后從事材料檢測、工程施工和質量監督等職業崗位提供知識與技能。然而,該課程教學組織和教學形式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授課教師僅講解知識點,沒有針對擴招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授課,授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現有工程案例,課程結束后,僅用一張試卷來考核學生,導致未能完全實現其開設課程的初衷,尤其是針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缺乏課程技能訓練和考核,同時也缺乏對學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歷練提升。

二、課程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制定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標準是根據建筑行業人才培養所要求具備的職業能力,圍繞“1”種專業能力—具有合理選擇、調配、管理和檢測材料的能力;實施“2”種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依托“3”個專業崗位—材料員、試驗員和質檢員,設計“4”個教學環節—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學習“5”種模塊材料—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教學重點主要從建筑材料選擇、材料進場驗收、質量性能檢測、材料工程應用等方面實施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后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材料品種及采購、材料質量與檢驗、材料基本性能試驗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主要采用“頂層設計、標準可依、模塊教學、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4],融入職業崗位和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充分體現“課—崗—證”一體化教學。

(二)課程思政融入

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課程教學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建立了思政微教案,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將思政元素具體到教學模塊中,使得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課程導入階段列舉典型的工程案例(從古代長城、嵩岳寺塔,到現代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等),用實際工程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專業認同感;以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專業責任感;以建筑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自豪感。

(三)教學方案設計

面對高職擴招生源的多樣性和“工學矛盾”,課題組利用淮南聯合大學混合式教學平臺,打造完整的課程資源,包含課件、習題、視頻教學材料和教學互動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過程設計成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讓學生利用工作業余時間進入教學平成線上課程的知識點學習,教師利用周末線下教學和試驗指導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教學標準要求和課程課時安排開展教學,教學方案設計主要從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四個環節設計課堂教學,每個項目圍繞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兩個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四)教學內容組織

圖1材料講解框架結構圖“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施工現場材料員、試驗員和質量員崗位要求設置,采用模塊化教學,課程整體分為五個模塊,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建筑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的檢測與應用。要求學生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及特點,能夠根據工程實際條件選擇和有效使用各種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驗收、保管、儲存和應用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相關材料的試驗及質量評定的基本技能。同時,了解建筑材料的原料、生產、組成、工作、機理等方面的一般性知識,每種材料學習講解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針對社招學生特殊群體,把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知識點采用線上教學,對于材料的基本性質、砂漿和混凝土配合比、鋼材的應力-應變曲線等復雜理論知識點和技能試驗操作采用線下面授,這樣便于社招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教學內容。

(五)教學流程設計

本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理念,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為本位,將典型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導入來設計教學流程,采用模塊化教學。課堂講解主要圍繞建筑工程所需材料核心知識點進行講解,針對社招學生主要利用線上教學資源掌握理論知識,周末面授開展線下實操,整體課程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三、課程考核評價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淮南聯合大學關于深化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考核評價實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教學過程評價+期末理論測試+課程實訓操作”三個方面。教學過程評價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教學,一方面看學生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學習進度,課程學習、課堂參與度和線上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看周末線下課堂教學出勤和課堂表現;期末理論考試由學院負責安排統一命題和組織測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課程實訓操作由任課老師負責組織實施,主要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學過程評價、期末測試、課程實訓操作占比4∶4∶2。在整個課程考核中,增加拓展項目,主要結合高職擴招學生的特點,對于從事土木工程施工和現場材料管理的社招學生,可以利用從事施工現場材料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來申請“建筑材料與檢測”學分認定。學分認定申請學校審核通過后,期末理論測試課免考,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應高職擴招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體現職業教育注重過程性考核方式,從而達到高職擴招要求的“標準不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原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達標。

四、結語

高職擴招背景下,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生源,很多學校采用靈活的彈性學制、學分認定和多樣的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和創新教學評價機制尤為重要。淮南聯合大學“建筑材料與檢測”作為省級教學示范課程,針對高職擴招生源特點,采用多樣教學形式、多元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課程教育教學中增添專業知識和育人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2):128-129,132.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4]黃世謀.基于“如鹽在肴”的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探索[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54-58.

[5]隆平,羅源,田偉軍.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2019,12(2):3-5.

篇3

關鍵詞:高職教育 思政課教學 實踐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9

1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各個高職院校為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在實踐課教學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探究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對于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僅僅圍繞思政課展開,職業性不夠突出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大體上包括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兩種。課堂實踐教學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討論、辯論,學生課堂講演、課堂觀看影像資料等方法。課外實踐教學包括學習參觀考察、社會實踐、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學習參觀考察大都是組織學生到企業、農村參觀考察,讓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使他們在了解社情、民情、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的理解。社會實踐大都是結合團委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圍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等問題,開展主題社會實踐。建立教學基地就是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優勢,建立教學基地使學生親自置身于社會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治理論課的積極性。這些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起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也存在不足。這種實踐模式,不管是課內實踐還是課外實踐,僅僅是圍繞著思政課展開的,沒有和學生的專業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的職業性教育不夠突出。

1.2 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得還不夠密切

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以理論灌輸為主。這幾年,各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實踐課教學模式。但是這種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結合得還不夠緊密。比如有些高職院校把思政部分為兩個教研室,一為思政理論課教研室,一為思政實踐課調研室。思政課理論教研室專門負責理論教學,思政課實踐教研室專門負責實踐課教學。但兩個教研室很少溝通,很少交流,這就形成了思政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兩張皮的現狀。即使有的高職院校沒有把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分開,但所進行的實踐課教學內容也沒有很好地與理論有機結合。

1.3 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和其他部門的學生管理結合得還不夠緊密

各高職院校為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都制定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大綱、思政課實踐課實施方案,也安排了實踐課課時,但是要實施這些措施,必須各部門密切配合,需要各部門的支持,也需要各系部的支持。但是由于體制機制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落實起來非常困難。比如要帶學生出去參觀,在各系部調課非常困難,聯系車輛也很困難。因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落空了。再者,思政課實踐教學不能和學院團委、學生處等部門組織的學生社團活動、各系部組織的班團活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更沒有和輔導員、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2 創新高職思政實踐教學模式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我們要不斷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就得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完善創新思政實踐教學模式。如何創新?筆者以為在創新時必須得遵循以下原則:

篇4

1.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擺到應有的地位。

《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要重視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強實踐教學。但多數高職院校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理論性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性教學,沒有將實踐性教學擺到應有的地位,從而導致實踐性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和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不少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對著教材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地說教、灌輸,而對學生接收程度及反應情況全然不顧。這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不強。因此,高職院校要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就要充分認識到實踐性教學的價值和重要作用,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將抽象的理論和活生生的現實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用事實驗證理論。

2.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性教學各自為政,割裂傾向明顯。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實踐性教學和理論性教學存在著各自為政,嚴重脫節的現象。思政部教師多以思政課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課堂以外的實踐性教學活動雖有參與,但次數較少。大多實踐性教學活動多由非思政課專任教師的學工人員來負責組織,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無形中就造成了思政課教學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問題。有著深厚理論功底和扎實學科專業知識的思政課專業教師往往只注重理論性課堂教學,而忽略實踐性教學活動,從而錯過了利用實踐來檢驗、鞏固、強化理論性教學的大好時機,制約了理論教學的實效。由于學工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水平沒有專業教師高,盡管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但由于缺乏專業理論教師明確目標的引導和科學理論的指導,造成開展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往往處于分散和割裂的狀態,活動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統一,從而使得實踐性教學活動處于一種孤立的處境,這必然影響思政課的教學實效,也不利于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

3.實踐性教學支撐條件保障不足,教學實施隨意性普遍。

受思政課在整個高職院教育教學體系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不利影響,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各種支撐條件,如教學課時、實踐教學場所、實踐性教學經費、教師隊伍等都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從而導致了實踐教學實施的隨意性比較大,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這種隨意性首先表現在排課上面,多數高職院校的課程安排上沒有固定的實踐性教學課時,有的想排就排,不想排就不排,對實踐性教學課時的規定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和硬性的要求。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師資隊伍既有思政部的專業教師,也有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團委、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處的老師,整個教學隊伍成分復雜,來源多樣,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在教學方式上,思政課教師開展實踐性教學的隨意性較大,大多根據自身的喜好、興趣和專業特長,有的根本沒有任何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實施方案和考評標準。在實踐性教學經費的保障上面,雖然實踐性教學同理論性教學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學生思想修養和德育素質的提升上負有同樣重要的使命,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院相關部門大多看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在經費安排上能省就省,從而使實踐性教學因經費不足而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實踐性教學真正的功效。

4.實踐性教學考評監督制度缺失,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由于受“重理論、輕實踐,重教材、輕現實,重教師、輕學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的實踐性教學課程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性教學的考評監督制度嚴重缺失。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沒有制定專門的實踐性教學考評監督制度,開展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如何考核,如何評定等級則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依據,甚至有的高職院校至今沒有把實踐性教學納入學生的學科成績評定范圍之內。考評制度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實踐性教學主導方教師和主體方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再加上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許多活動是在課外校外進行,更有許多實踐教學活動安排在假期,在沒有建立完善的實踐性教學監督制度的狀況下,實踐性教學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再存在考核不當、評價隨意,很可能就使得思政課實踐性教學被教學雙方應付了事,從而失去開展實踐性教學的真正意義。

二、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組織和運行質量的對策分析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性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至今沒有形成一套適應當今形勢特點的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組織和運行模式。因此,務必要在加強對《意見》精神深刻領悟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內涵,深刻剖析實踐性教學在組織和運行上出現的主要問題,著手構建一套適合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組織和運行的基本模式。

1.糾正認識誤區,拓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內容。

在確立實踐性教學內容之前,高職院校一定要糾正對實踐性教學的目的和意義方面存在的認識上的偏差,嚴格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重視并加強實踐性教學,將實踐性教學在高職學生道德教育教學體系中擺到其應有的位置。在堅持學生自主性與教師指導性相統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實踐的具體內容,開展調查研究。同時,教師要加強相關指導,幫助學生確立有價值、有創意的實踐性教學內容。傳統的實踐性教學往往是在理論性課堂教學完成后,開一個專題研討會、組織同學們去紅色旅游景點接受一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單一和刻板,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方面,要不斷圍繞其實踐性教學目的拓展其內容。在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可立足于思政課理論性教學活動,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安全教育等活動,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學生個性和能力差異等主體因素,制定適合學生實際情況,且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規劃。結合周邊相關教育資源,合作共建一批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并把基地資源拉進課堂,成為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內容。

2.改變傳統觀念,豐富思政課實踐性教學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實踐性教學形式是實踐性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組織形式仍然比較單一,主要以社會調查參觀為主。這種局面的長期存在不利于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有效組織和運行。因此,高職院校要一改過去“以教學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的實踐性教學組織和運行的傳統觀念,千方百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中心,以社會為平臺”的開放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方式,進而形成現代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組織和運行模式。課內實踐教學可以開展課堂討論、學生模擬教學、經典影視賞析、團隊輔導教育等活動;社會實踐教學可以進行參觀調查、閱讀研究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虛擬實踐教學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包含網上調查、網上論壇管理、開設主題博客、創建課程聊天室、網上紅色基地網站考察等教學形式。點面結合,既有依據教學內容開設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又有社會研修基地的拓展探究。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現實生活與虛擬空間相結合,形成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形式也就豐富多彩、種類繁多。

3.完善組織管理,加大思政課實踐性教學保障力度。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時面臨教學經費嚴重缺乏、教學資源相對短缺、教學組織實施困難的窘境。要擺脫這種局面,就要不斷完善組織管理,在組織機構、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課時保證、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當前高職院校在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就是缺乏有效的機制,甚至有不少高職院校還沒有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或副書記任組長的“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有的高校雖然早已成立了領導小組,但形同虛設,很少開展實質性的工作,實踐性教學保障經費不足的問題更是無人問津,涉及到多部門合作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的工作更是相互推諉、扯皮,導致實踐性教學難以順利開展。因此,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組織和運行勢在必行。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師資保障。

4.引入監督機制,建立思政課實踐性教學考評監督體系。

篇5

[關鍵詞] 思政課 實踐教學 改革

一、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證其成為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某一專業必備的專門知識,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應特別重視實踐教學,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和縮短其社會化過程,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各院校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及對實踐教學的認識,在嘗試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時,也普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諸如實踐教學的模式老套,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組織實踐教學的方式主要還是帶學生外出參觀、要求學生假期進行社會調查后形成調查報告等傳統內容,學生參與的程度和積極性均不高,導致實踐教學徒有虛名;再如,實踐教學過程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專門的教學計劃、實施方案和評價體系,使得實踐教學基本處于無章可循、可有可無的狀態。這些問題的存在均直接影響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的實效性。為改變這一狀況,使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對其加強改革。

二、如何有效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

為更好地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需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從解決現實問題入手,促使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而言,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任課教師需真正轉變教學理念,充分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

實踐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程,不可能脫離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也不可能背離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而生存。況且“思政課”本身在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比如《思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參與和內心感悟,才能真正把社會的道德規則和法律規范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

但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更多關注對學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識和所謂知識點的灌輸,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思政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設計各種實踐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在實踐中認真思考和充分體驗,唯有如此,所學理論知識才能切實轉化為內在素質,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的。

2.科學安排和設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應從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出發,結合理論課程的內容綜合考慮。

(1)人生觀教育主題班會

經過高考的洗禮,同學們走進大學開始了新的生活;然而,這里并非大家夢想的樂園。一方面,相對于本科而言,高職的生源高考分數較低,但同學高考前對自己的期望值普遍較高,因此,相當一部分同學有一種失敗感;加之大學全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大一新生一時間感到無所適從。所以,同學們抱怨最多的就是郁悶和迷茫。如何幫助大家走出困境,以昂揚的姿態踏上新的征程,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對此,筆者嘗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思考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即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組織人生觀主題班會,教師可做必要的指導,但不做統一要求。主題班會活動效果很好,形式上各班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內容也十分豐富,同學們或引經據典,或探討突出的社會現象,或講出自己的生活經歷等等。由此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又使學生真正思考了人生觀、價值觀這一人生的大問題。

(2)“新老生互動”活動

在大一新生面臨的所有困惑中,對自己專業的理解和學習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對此問題的準確把握,無疑對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為新生授課過程中,筆者在老生中找出若干位優秀學生代表,組織了“新老生互動”活動。

實踐表明,學生交流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專業課的學習,圖書館資源的利用,參加社團活動、做學生干部與學習的關系,本專業就業情況等等很多方面。這對于引導和幫助大一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明確大學的主要任務具有積極意義。

(3)開辟網絡咨詢空間

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接受各類信息的速度快,對社會關注程度高;但另一方面,對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理解往往具有膚淺和片面的特點,有時甚至容易走極端。因此,在課堂之外加強師生交流、糾正其錯誤認識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選擇了QQ、E―mail等網絡交流方式。一方面,QQ和郵件本身是同學普遍感興趣的事物;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同學可以打消一些面對面交流的顧慮,使得師生交流更充分。這對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3.逐步健全實踐教學的運行保障機制

目前實踐教學中還缺乏統一的、操作性強的計劃安排,活動的開展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且考核標準不確定,出現了一小部分同學渾水摸魚的現象,在其他同學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認為,要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需建立相應配套機制對其予以規范。其中重點內容包括:制定統一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保證實踐教學的基本課時和有序開展;根據學生學科特點和學校業務關系,加強與社會各單位、部門的聯系,逐步建設一批相對固定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如:在評價內容上,不只是對知識性內容的考核,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創新精神、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綜合考查;在評價方式上,可筆試與答辯相結合,避免單一死板,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黃小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2]班榮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

篇6

本周的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學,使我們真正的開闊了視野,在學習上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對教學信息化有了新的認識。

從鮑加農老師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詮釋了深度融合,明確了現在教師已經不能僅僅是單一的教和學,還要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絡智能學習體系。高鴻老師的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將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理念詳實的講解,再一次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使我們緊迫感加強了,更加認識到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真正做一個復合型教師,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1+X證書制度工作中穩步發展。董宏建老師的課,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董老師講解的職教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水平提升三部曲,真是受益匪淺。有時想想,工作學習了幾十年,教案寫的和董老師講的還真是有差距,就以目標和學情來說,以前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來設定目標,聽了董老師的講授后,明確了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學生們的情況而定,學情不是泛泛的,而是根據每一屆學生的實情來設定的,所以每一次的教學目標也就有差異,董老師講解教學目標的闡述,也使我更加清晰教學目標的可實施性的重要性。這對我在工作中真的有很大的幫助。還有許瓊老師的精彩演講,運用的先進技術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資源。總之,本周的授課不僅有以上的名師傳授講解,還有實戰技術的演練,先由向日葵軟件公司派出有實際經驗的老師講解實例,通過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僅教給我們知識和技巧,還在一些細節上講解十分細致,并讓大家去實地考察,切身體會真正的科技現代化教學,這樣不僅眼界開闊,還使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學有所獲。

總之,本周的課程十分精彩,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努力把所學到的教育信息化運用到教學中,使我的課堂更加精彩!

篇7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246-02

行動導向教學作為德國職業教育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目前正在中國職業教育界大力推廣。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主動投身到行動導向教學改革的大潮中去,把行動導向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一、行動導向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行動導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學的基本內涵是通過行動產品引導教學過程,學生通過主動與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關于行動導向教學的特征,豪治總結了12個[1],楊克和邁爾從七個方面概括了行動導向教學的典型特征[2],趙志群認為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動模式”(即包括明確任務、計劃、決策、實施、控制和反饋整個行動過程)替代“(按照外部規定完成任務的)部分行動模式”,教師通過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和使用多種輔助手段(如工作頁等)幫助學生獲得必需的知識并構建個體的知識體系[3]。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行動導向教學特點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二是學生作為行動個體,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學習行動的激發者。三是教學內容多為與職業實踐或日常生活有關的結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可促進綜合性學習。四是教學過程能夠實現完整的思維過程訓練,即逐步增強的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訓練。五是教學活動核心是完成一個可以使用、或者可以進一步加工或學習的行動結果。 六是教學組織起始點是學生興趣,并且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新的題目和問題,以不斷發展其學習興趣;形式多為小組,學生在協作中學習,有決策和創新的空間。

顯然,行動導向教學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在面向行動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引導文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

二、高職院校應努力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1.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順應高職教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和普通本科學生相比,高職生在智能結構上自有特點, 比如長于形象思維,側重過程性知識,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知識,相對排斥陳述性理論知識等。正是基于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黨和政府一再強調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職業院校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使學生在行動中學習,突出做中學、學中做。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應凸顯高職教育特點,適應高職學生“一線化”社會需求,結合高職學生實際,堅持“拿來主義”,吸收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嘗試職業教育先進教學方法,從實踐教學入手,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體系,避免求全求多和空洞說教,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2.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實踐教學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必然選擇。中發[2004]16號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就是說,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要求,而行動導向教學的特征表明,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均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種能夠體現人本思想、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模式。

3.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實踐教學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4] 。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推動認識的發展,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十分密切,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行統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學生之心、外顯于學生之行。實踐是促進學生實現由“知”到“行”轉變的中介,離開做無法實現知行統一。只有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學生才能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逐漸學會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三、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若干建議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從2011年2月起在戴士弘教授指導下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以項目教學為主的行動導向教學改革。近兩年的摸索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行行動導向教學改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參考目前研究成果,借鑒兄弟院校做法,總結本校經驗,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1.合理設計教學項目。專業課從工作一線找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社會生活一線找項目,如社會服務、訪談調研、公益活動、職業實踐、模擬法庭等。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及特點設計教學項目。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以設計職業人士訪談、校園公德調查、職場體驗、志愿活動、模擬法庭等實踐項目,《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可以結合學生專業,圍繞國情、社情、民情設計各種訪談調研項目。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項目的設計應貫徹這一原則。教師主要把握實踐項目的原則方向和內容框架,具體實踐項目可由學生自行設計或選擇。學校可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進行研討,制定年度實踐項目設計指南、建立實踐項目庫。學生可根據設計指南自行設計項目、經教師審訂后付諸實施,也可從項目庫中選擇已有項目、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活動。學生自行設計、審訂通過的項目自然進入項目庫。這樣,學生集活動方案的設計者、選擇者、實施者為一體,既可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性和自主性,還可避免項目設計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

2.確保項目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突破了教室、實訓室甚至校園的限制,需要在社會的廣闊舞臺上進行,教師不可能全程參與;項目產品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如調查報告、訪談紀錄、研究論文、活動日志等,這些產品容易仿造,甚至抄襲。如何確保項目真正實施,就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精心設計的問題。首先,實踐項目要列入教學計劃,占一定學分,與學生的期末考核掛上鉤。這樣,實踐項目做與不做、做得好與不好,直接關系到學生本門課期末考核成績,從而引起學生重視。其次,實踐項目的考核重點是過程。教師根據項目特點確定指導方案,進行跟蹤指導,既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又進行過程考核,比如學生開展的志愿活動,教師要盡量全程參與;社區、行業的社會調研活動,教師要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為學生作好后勤服務;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鄉開展社會調研、職場體驗等項目,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與學生、學生家長,乃至相關部門溝通,確保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最后,實踐項目的最終考核不能只交作品,要進行項目交流、開展成果展示、作品評比等活動,激勵學生認真對待、深入實踐。

3.完善教學保障體系。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黨委直接領導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辦公室,負責制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施與管理細則,負責將工作任務下達給學校相關部門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如團委、學生工作處、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財務處等,要求上述部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并將其工作績效作為年度考核的指標之一,形成多部門共同參與、多維互動、課內課外雙管齊下的育人合力。在這個體系下,教學機構和以學工處、團委為代表的學生管理機構分別占有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延伸到學生社團活動,學生的思政課實踐項目與公益服務、創業大賽、科技創新大賽、三農服務等社團活動結合起來,既解決了教學機構掌控的實踐教學資源偏少、難以滿足教學需要的困難,又解決了思政課教學與學生社團活動分家、互不相干的弊端。在這個體系下,分配到思政課教學機構的實踐教學經費和分配到班級的學生實踐活動經費得到整合,解決了因經費不足難以組織學生開展大規模考察調研、難以開展實踐性強、支出較大的實踐活動等現實困難,而且,輔導員參與實踐項目的設計、篩選以及指導、監督、評價,解決了思政課教師力量薄弱、難以承擔全校學生實踐教學任務的尷尬局面,而輔導員獲得相應教學工作量,調動了輔導員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薄躍萍.德國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25-26.

[2]徐磊、熊明華.德國行動導向教學范式解析[J].教學與管理,2012,(3): 158.

篇8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實踐育人,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把握如下主要環節。

一、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思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既是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開展理論以及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三個自信”和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因此,實踐教學的改革要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論課和思想品德修養課等課程的理論知識,能學會分析現實社會、人生等各種現實問題是其關鍵,不僅“入耳”,更要“入腦”、“入心”。

二、認清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要意義

實踐教學意義,主要是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改變長期以來“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少教師拘泥于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力求講全講深講透,追求理論的完整性,造成教師之間爭課時,課程之間爭課時。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更多關注對學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識和所謂知識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直接面對社會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三、遵循思政課實踐教學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突出育人這個根本,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立足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需求,認真研究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立足現實,著眼未遠,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

2、“一體化”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從內容到形式、從組織到考核都要體現相互銜接,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知、思、行”三者有機統一和共同作用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完成培養“懂知識、善思考、會實踐”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任務。

3、主體性原則。大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發揮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環節,親身體驗和驗證所學理論,加深對所學理論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目標“內化”為學生自我成長的自覺價值選擇,切實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思想理論水平。

四、凝練出思政課實踐教學重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干課程教學重點分別是《基礎》“道德法律意識與公民素養培育”、《綱要》“近現代歷史與國情認知”、《原理》“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樹立”的等,其結構體系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個人品德形成到合格政治素養培養的立體的教育目標體系。

而實踐教學目標的安排,既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各門課程之間培養目標的有機銜接,又有效地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引導學生自主教育和自我成長,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化”與“內化”目標的銜接。為此,四門主干課程的實踐教學重點分別應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側重引導學生參與道德法律實踐,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公民意識與道德法律素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通過歷史考察和演繹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對近現代歷史與國情的正確認知能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重點通過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驗證性實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塑造健全人格;《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主要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與邏輯脈絡,樹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實踐教學內容上要緊跟形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之一就是緊跟形勢,宣傳國家最新方針政策,實踐教學也不例外。思政老師每學年要根據四門課不同的特點,結合當年國際、國內和本校形勢發展而相應調整實踐教學方案。力爭做到健康正確,靈活多樣、反映時代氣息、把握時代脈搏。

五、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鮮明的觀點、鮮活的材料、鮮見的角度、鮮有的深度來教學,而這些就需要老師打破一直以來授課所遵循的慣例,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新路徑,要堅持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以課外為主;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以校外為主;“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以“走出去”為主等原則,不斷創新實踐形式。除案例分析、課堂演講、課堂討論等課堂內實踐教學外,還摸索出其它實踐教學形式。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等革命遺址遺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學習、社會調查、大型展覽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則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民營企業、基層社區、調查報告等方式讓學生親眼見證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基本原理》可利用所學舉行時事熱點評析,就當前國際、國內、校內重大熱點問題和與師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問題進行調研、交流、探討和老師點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發生校內及周圍社會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現象進行調查,并積極探求解決之道,從而激發大學生樹立良好行為規范。

六、切實抓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

在實踐教學中要建立了實踐教學活動機制。每年期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認真探討和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案,要在遵循“突出實踐性,發揮主體性,增強實效性”的前提下,明確學生參加和完成社會實踐教學中的實施部門及其相關負責人以及指導教師的任務和職責,以便每次活動都在有組織、有領導、有方案的機制下高效安全地開展。

各思政老師要針對不同課程設定“規定項目和自選項目”認真搞好落實工作。任課教師要根據要求設計若干調查研究選題,劃分多個小組,明確社會實踐目的,確定活動線路、方式、安全措施、注意事項等。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深入社會實踐基地、當地企事業單位或其它城鄉基層單位等進行實地調研。要通過實踐讓大學生充分接地氣,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去看、去問、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諦,知曉鄉情、民情、世情、國情,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從而使大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正確認識國情,自覺擁護黨的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達到幫助大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深化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七、科學評定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績

實踐教學成績評定包括學生自評和指導教師評定,前者由學習團隊依據成員對團隊成果貢獻進行評定,后者由教師對團隊成果及團隊活動記錄情況加以評定。同時任課教師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方案》中相關要求對學生的調查報告或論文進行認真批閱、修改,評分,如:以《基礎》課為例,大學生要根據所選定的實踐教學活動方案是以大學生自己身邊不文明現象的調研為主題,那么同學們就要積極設計調查問卷,通過統計數據顯示問題、分析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等,做到了有主題、有材料,有分析,有思路,學生調查完畢后,立即以小組為單位上交調查報告并在所在班級上提交討論,任課教師最后進行點評。讓同學在相互交流和自己調查中受到教育。

同時,還要對時間效果進行評估。每一輪實踐教學結束前,通過成績評定會和教學總結會來進行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教學總結要依據教師的教學總結、學生反饋的建議意見來評價實踐教學過程的得失,形成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措施和計劃。同時上交優秀實踐調查報告或論文到系部辦公室,系部應給予相應表彰。

八、及時總結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效

在高校,最難教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總是很枯燥的,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愛聽,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打破這樣的局面,讓理論課也能“活”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是一種理論思維,是觀察世界、觀察當代中國的基本立場、觀點及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取多種形式,共同探討、研究、回答、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提出的難點、熱點問題,這讓同學們擺脫課堂的束縛,走入社會,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去了解我國的國情、社情、民情,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起來,讓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教師也在指導、批閱學生社會實踐作品中受到啟發,做到教與研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既定的理論“灌輸”向師生共同推演得出結論轉變;由教師授業解惑向師生共同探討解惑轉變;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轉變;由學校小課堂教學向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轉變;由傳統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論思維的提升、能力的培養為目的考核方式轉變。

九、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今后方向

從長期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要在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要選取精煉一些既有一定專業特征,又能聯系社會實際的優選實踐方案,給學生充足的實踐時間,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與條件,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實踐訓練。最終目的使學生學會如何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結合本專業的最新知識,在資料檢索、實踐設計、動手能力、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等多方面得以鍛煉,以達到思想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去,使實踐教學邁上更新、更高的臺階。

〔參 考 文 獻〕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學習文件匯編.〔G〕.2010:10.

〔2〕王冬生.高校教師資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資源.〔J〕.江西教育科研.2004.(08).

〔3〕張淑東.劉艷華.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5).

篇9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建筑結構

1項目化教學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背景下,如何開展高質量的高等職業教育一直是教育學者們研究的問題之一。2019年1月國務院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明確指出,到2022年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需要達到總課時一半以上,并提出“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需大幅增加。從國家的宏觀政策可以看出,高職院校需要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師團隊需要本著突出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使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目標,在教學中以國家現行的建設工程標準、規范、規程為依托,根據實際工程項目來進行教學設計[1]。那么根據工程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對課程進行“理實一體”的項目化教學設計就成為建筑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式之一。“項目化教學”是一種基于理論指導實踐的行動模式導向教學[2]。主要是在教學中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可實施的教學任務,并分別結合實際工程經驗,劃分教學單元,通過實施項目來完成目標[3]。2016年,在國家推動高職院校項目建設的大背景下,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團隊積極響應,也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提升工程實際經驗,同時在各個專業課中開始進行課程項目化改革。本文以高職建筑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建筑結構》為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基于數字及網絡平臺的數據收集,及調查問卷分析,得到項目化教學后的成果,并針對成果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方向。

2教學設計

《建筑結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授課對象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共4學分,72學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鋼筋、混凝土及砌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各種基本構件的受力特點,掌握一般房屋的結構布置、截面選型、基本構件的設計與計算方法以及平法制圖的基本方法,能正確解讀國家建筑結構的有關規范,處理建筑結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逐步培養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為從事一般的結構設計、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打下扎實的基礎。

2.1整體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該任務教學內容多,復雜,是整門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將所有教學內容任務化、具體化。(2)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除了要掌握任務書要求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還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養成團結協作的習慣。(3)教學設計思路: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緊跟項目化教學理念,如圖1所示,將各個知識點融合在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并進行優化。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蓋設計的教學子項目,確定為6個學習環節,包含4個課上學習任務,任務優化為識任務、練技能、定設計3個學習階段。(4)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云班課、結構設計軟件及APP、Excel辦公軟件、中望三維軟件等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實施

該任務實踐性強,難度高,要求學生具有極強的綜合能力,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學生基礎差,很難掌握繁雜的計算,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不感興趣,老師往往是在唱“獨角戲”,花費時間和精力多效果卻很差。但學生喜歡動手,學習新技術能力強,尤其是信息化技術。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法,運用討論法、頭腦風暴法、練習法、案例法等參與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基于上述情況,將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上精講、討論,課后提高拓展3大環節。

3.1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通過云班課學習資源、學習任務、課前測驗和作業,學生完成任務后上傳至云班課。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云班課進行答疑討論。

3.2課上精講、討論

針對學生課前遇到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本次課程任務,以小組討論等形式,分小組完成任務并將提出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進行總結并對難點進行精講。學生根據教師講授,完成自己的任務。

3.3課后提高拓展

課后根據“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參照“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指導書”和校本教材,完成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任務。

3.4課程考核

在課程考核中融入表現性評價,通過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態度等,課程考核的要素之一[4]。同時基于產教融合的大教學背景,教學課程以與實際工程施工“零距離”為主導思想,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團隊合作等基本素質,基本操作技能、質量檢測與評定等職業素養。整個課程以及每次任務都以多維度評價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3個主體,準備階段、實施過程、實施結果為評價指標,融入素質評價與職業素養評價。全方位多角度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4教學實施成果

4.1學生參與度

提高任務均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采用接地氣、重參與的教學方法。課后針對學生對改革后的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進行對比,通過云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并分析得出:學生更喜歡改革后的課堂,自覺知識掌握程度更高,對本專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理論學習沒有以前那么抗拒。

4.2“課程思政”效果明顯

在云平臺上投票問卷顯示,學生在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當中,注重了自身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的學習,了解“思政”是自身發展的基石。與傳統的課程相比,還提到了誠信、敬業、精益等符合社會需求精神品質,理解“工匠精神”對建筑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責任心。

4.3教師教學技能提高

為迎合課程要求及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團隊需不斷補充新的知識與實際工程案例,提高自身施工技術操作手段,學習前沿施工技術。于此同時,需向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有效的將實際工程案例與理論相結合,解決項目知識較單一、不全面的問題。

5不足與改進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是以職業適應導向為目的的教學探索[5],在此模式之下,學習目標十分明晰,強調知識應用能力,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和嶄新挑戰,只有圍繞教學多開展反思,才能實現教學預期目標,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5.1不足

(1)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要求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完成任務,教學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2)教學活動的設置、活動時間的把控需要進行微調。(3)未能結合實際操作,做到理實一體化。(4)部分學生課下學習積極性不高,督促評價制度應進一步完善。(5)教學資源信息化水平不夠高,比如微課質量、設置的時間以及豐富度等。(6)建筑新技術需要進一步融入課堂,如“BIM技術”“3D打印技術”等等。

5.2改進

篇10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學生;常態化;載體;構建

大數據時代的新常態下,高校學生思想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如何構建常態化的載體,需要研究學生思想實際,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這一方面開展了一些實踐。

一、完善機制,推進培育踐行工作常態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加強領導、全員參與。學校不斷健全工作機制,落實責任分工。在院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黨政部門、群團組織協同配合,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學院制定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方案》,在年度黨委工作計劃、重點任務分解、精神文明建設任務書中,對重點工作、內容舉措具體部署,把落實情況作為業務考核、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指標。學院注重把日常管理與價值觀導向有機統一,修訂完善管理制度;以推動師生價值觀養成為著力點,不斷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出臺了《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

二、搭建載體,強化師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

(一)搭建多層次教育教學載體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認真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為大學生所接受。價值觀的培育,要做到知行一致,知識是前提和基礎。思政課的課堂就應該是傳遞價值、傳授知識,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就是對大學生開展價值觀教育。面對大學生的受眾,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思政課教師需要建立教學平等觀、教學學術觀,研究構建教學體系,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參與者,他們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伙伴關系。教師與學生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到教學的角色共同體,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交流與對話達成共識。教師既是教學者也是研究者,從事的是研究性教學;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研究者,從事的是研究性學習。教學的中心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院深入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以開展“道德講堂”項目為契機,深化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引入主體性、實踐性教學觀念,倡導敘事式教學法,編寫案例、設置情境、現場教學,不斷增強實效性和說服力。2.充分發揮黨課和“青馬工程”培訓的示范作用。通過黨課集中培訓,“青馬工程”培訓專題講座、學習研討、精英論壇等,讓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團學骨干學深學透、先學先行,做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引領校園風尚。在整合教材內容、建構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以核心價值觀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熱點為輻射點,以價值觀相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論、基本概念等主要基點,構建相對獨立、主題突出、模塊鮮明的教學體系,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導相統一的教學模塊。在實際教學中,具體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從中歸納與講授內容相關聯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學生普遍關注但容易受到社會輿論影響、產生偏頗乃至錯誤觀點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集體討論。3.充分發揮專題講座的引導作用。通過有針對性地組織形勢政策報告和理論宣講,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渠道。舉辦“新青年教壇”“農牧大講堂”等十余種專題講座,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定期選定主題,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宣傳解讀和解疑釋惑,強化正面引導,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4.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作用。利用學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積累,總結經驗、拓展內容,結合學院的農牧特色,開設了十余門中華農業優秀文化相關通識課程,舉辦了傳統文化大講堂、國學經典講座等。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深度闡釋,使學生對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等形成準確把握,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涵養核心價值觀。

(二)搭建立體化宣傳載體

做到了24字基本內容進校園、進辦公場所、進教學場所、進生活區。運用校報、廣播、電視、網站、櫥窗、LED屏等校內媒體資源,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立體式宣傳培育和踐行的進展和成效。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設專欄,定期推送師生中的典型做法和凡人善舉。舉辦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厚德牧院”等公益廣告征集活動,用生動的藝術樣式和活潑的時尚元素表現、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知曉率。

(三)搭建系統化研究載體

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優勢,規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項目,開展理論研究和闡釋,舉辦了泰州黃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多個項目獲省部級以上課題資助;學院多個教師成為省、市勞模,應邀在各單位做輔導報告,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應有貢獻。

三、抓好載體結合,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

(一)與大學精神培育、校風學風教風建設相結合

大學精神、校風學風教風以及蘊涵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和價值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特色表達。學校不斷發掘校訓、牧院精神的時代內涵,開展“校史校情”知識競賽等活動等系列專題報道,解讀大學精神、演繹時代內涵,激發師生愛國榮校熱情,增強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以推進優良校風學風教風為載體,在全院學生中深入實施“青春學習計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在學校行政和服務單位開展改進工作作風等活動,樹正風興正氣,引導師生自覺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要求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二)與典型引領相結合

學院開展了一系列一批先進典型學習教育活動,用他們的優秀品質、先進事跡鑄筑學校精神高地。通過深入挖掘、大力宣傳校園中的模范人、典型事,開展“感動牧院”人物評選,用身邊榜樣的鮮活事例教育引導師生從小事做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

學校注重設計文化載體,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引導廣大師生在文化創意和實踐經歷中深切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和要義,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價值觀自信。以學院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的要求為標準,以文明宿舍、優良學風班集體評選為載體,培育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班級文化、社團文化、院系文化。以“一院一品”為引領,打造了藝術節、漢字書寫大賽、歷史文化節等一批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做好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踐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足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精氣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貴在知行統一,行是關鍵和歸宿。實踐是形成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大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感知、在行動中領悟,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鼓勵,使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社團的朋輩引領,學生積極參與以紀念節日為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開展“愛心支農”“農村調研”“志愿服務”“行走在鳳城河——保護母親河”“地球一小時———節約水電”“關愛空巢老人”等主題實踐活動和以“中國夢與青”為主題的課前3分鐘演講活動,營造了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共享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微信微博、QQ與學生課下進行思想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空間與載體。

(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思政課不能停留在書本,需要和社會實踐結合,要大力推進思政課的實踐教改,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認知層面向信仰高度提升,在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求和邏輯體系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內化性地接受。實踐是校驗標準,需要讓學生自覺地用實踐去衡量、審視,使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從偏離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不足乃至錯誤中解放出來,主動地用正確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并指導自己行動。做到理論實踐、主體客體的真正融合,從踐行角度真正把握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達到用這一價值觀推動完善自己進步的目的。按照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要求,安排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學院每年結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組織大一新生,在學習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參觀學校所在地的歷史名勝、英雄故居、烈士陵園等等,讓學生在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同時,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感悟體悟自己所學理論,堅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信仰。同時,根據課程實際特點,開展對學生實踐需求、思想狀況的調查,精心設計并制定實踐教學實施方案,明確實踐主題、實踐內容、實踐形式、實踐路徑、實踐考核。開展“重走先輩路”“和農牧經營戶在一起”“感受水產”等主題或專業的實踐活動,以及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學雷鋒志愿服務月等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暑期深入農村進行調研,以制度化常態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和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會理解、認知認同,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在大學生心靈中產生共鳴,在精神上聚集價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識,成為大學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價值的坐標。

參考文獻:

[1]鄭思佳.加強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有效途徑研[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5,(2).

[2]陳婧.加強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3]郭贊.關于雷鋒精神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及踐行的思考[J].世紀橋,2014,(11).

[4]吳細玲,曾令超.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