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篇1

關鍵詞: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前言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其本質和主流是好的,他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他們在改革開放中出生長大,在市場經濟形成的過程中逐步了解中國、了解世界;他們思想活躍,銳意進取,發奮學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具有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巨大熱情和頑強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利益第一和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特別是網上有害文化的影響,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觀點不正確,不能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生活上缺乏艱苦奮斗精神,道德品質修養不夠等問覷。過去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管理和灌輸,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價值,強調思想統一,忽視大學生的個性培養,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革件的主體,實踐出真知,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說我們干一切工作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務是對被教育者進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論的宣傳和教育,這一過程的完成是通過教育者來實現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個活動中,都要圍繞“學生”這一主體來開展。

2.以人為本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在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學生不適合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而產生了各種消極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極端。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對被教育者的潛力挖掘,認為大學生接受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沒有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們的心理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以人為本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1.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時展的需要

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給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跨越式發展,帶來了更加激烈的人際競爭、職務競爭和崗位競爭。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好的知識素質和技能素質,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2.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保障

大學教育不同于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養學住的綜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來用人單位把求職者的工作經驗看得非常重要,而我們的畢業生剛走入社會根本就沒有一點經驗,幾年的大學生活就是要檢驗我們的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快不快、強不強,有沒有創新頭腦,有沒有創新精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把握機會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實習、見習活動。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在大學環境中發揮個人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會的飛速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明確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目的,就必須在思想上端正他們,在政治上教育他們。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綜合素質便會很快提高,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做得很好。

以人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視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激勵學生、凝聚學生、培養學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去認識和完善自我,讓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我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正在發生轉型的、開放的、偉大的復興的社會變革。社會壞境、家庭環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在追求現實的利益觀和道德觀沖擊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的沖擊尤為顯著。目前在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的現實需求與部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滯后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現狀。主要表現如下:

1.大學生在校期間存在的主要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增強。現在大學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多數是獨生子女,沒有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從小是長輩的掌上明珠,家庭、學校、社會的過多關心促成了他們想問題、辦事情老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只注意自我的感受與效果。正因為存在這方面的原因,學生的獨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較差,導致學生已遇到問題就無所適從、煩躁焦慮;第二,學生各方面的壓力普遍增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總體發展的同時各地方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加大,農村與城市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之間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日益增多,學生要隨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社會競爭的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等。

⒉學校過分強調“社會本位”,沒有真正以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全面發展為本,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復、強迫等消極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門和高校領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夠正視,或者是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可有可無。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沒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計,盲目積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四、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對策思考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關鍵就是要把我們的理論跟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要善于發現大字生的外顯的行為和內顯的思想活動,對學生的社會行為、心理行為要有較強的預見性,要尊重學生的社會對價值觀的選擇,把“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1.注重“以人為本”,尊重大學生的個人需要

個人對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較高層次,滿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對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就肯定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這應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態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應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以期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實把學生這個主體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組織大學生參與各項社會調查,參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探討,讓學生由被動接受或者是拒絕轉變為積極參與; ⒉關注大學生的現實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務很好的協調起來,把教育、管理融進服務中,讓學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業上、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得到解決和滿足; 3.建立積極向上的學生社團,通過學生社團的活動更加豐富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面,實現大學生間接了解社會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當代大學生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里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大學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質發展方面的需求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能夠解開學生的苦悶心結,營造學生的心靈家園。

2.注重以人為本、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

大學生由于受自身條件、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其素質結構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師忽視大學生個體差異,單純利用和采取集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忽視個別教育,勢必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學生非常關注自身的發展問題,只有讓學生感覺到思想教育對自己個人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夠樂于接受,這也正是我們加從思想教育工作的著力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發展的差異,而不是把大學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形成豐富多彩的綜合素質列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教育目標,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析每一個大學生,注意開發大學生潛在的素質閃光點,因材施教,給大學生創造自主地發展空間,讓大學生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大學生形成獨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為本,調動人的積極性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存在各種各樣的生活與各種各樣的利益。這些利益的滿足就是人們需要的滿足[3]。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人們的行為表現越來越趨利化,利益越來越多元化,人們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爭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可能就會影響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與判斷是非的標準,使一些人不能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甚至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個人利益,滋生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說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離開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無內容的,當然,也是沒有意義沒有效果的。因而在處理利益問題時,我們必須做到:第一,講清利益關系,進行利益引導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內容,使受教育者能夠分析并理清各種利益關系,確立正確的利益觀;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群眾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重視師生員工的正當利益,關心他們的生活,維護他們的權益,解塊他們的困難,把思想教育與真抓實干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羅昌政.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科技教育創新,2007,1:20-21.

篇2

關鍵詞:鍛煉 學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為了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和對思政課程新教學模式的積極探索,高校教學的趨勢必然將會是將與課程改革相結合作為基礎.將與學生需求相結合作為目標,將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為動力,同時高校教師積極推行精細化教學,其必要性重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思政進行教改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創新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方向指導作用.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針對性增強的有力保障,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2.教改是應對思政教育環境和對象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千變萬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學校門,思政教育的對象也就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意義上的那種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適用于現實的教育環境,更無法被現在的教育對象所接納.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走入死角,因而這些都要求高校進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勢在必行,其重點為鍛煉高校學生的核心能力。

二、學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這一詞匯又稱為“關鍵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義基本相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八項核心能力,它們分別是: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革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觀點可以將學生的核心能力概括為與具體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無關,而是一種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

三、通過思政教改來達到對學生核心能力的鍛煉

1、調整教學觀念,使其更加適用于現在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

現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質教育,實現“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調整,成為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必須把握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掌握教學的特殊性,根據教學需要,將那些脫離實際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淘汰,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高校教育的特點,構建和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符合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

在調研學生思想狀況的過程中,針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變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形式多樣化,共同探討研究、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面對的難點、熱點,具體表現為“研究型教學理念”,它包括問題意識、雙主體意識、開放意識、探討意識和能力培養意識等。高校老師上課要有鮮明的針對性、時代感,師生實現真正的雙向交流,取消“滿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育方式,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為依托,重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2.堅持形式多樣的思政教改

堅持形式多樣的思政教改,要以講授理論教學、體驗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相結合。思政課堂多以講授理論的內容、理論形成的過程和理論的系統性為主,從而形成對理論、觀點的系統理解和學習。另外,社科部團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開發實踐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實踐選題的確定、實踐理論與方法的提出、社會實踐論文的撰寫指導、社會實踐的具體指導和學生社會實踐論文分數的評定中。學生個人也可以根據暑期的社會實踐,撰寫社會實踐論文或實踐小結,規定一定的字數。并要求暑假結束后,每個班級在第一周內匯總實踐論文,上交實踐報告給授課教師,這部分也可以作為教師評價學生社會實踐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據。

3.通過思政課程講授理論教學、體驗理論(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課外教學)對學生的核心能力進行鍛煉

思政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思政課程講授理論和體驗理論兩個環節。在思政課程講授理論課中,教師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通過專題講授、研討等為手段,例如,教師關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的專題講授,精講后,提出《大學生應該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的問題,通過學生針對此在課堂上展開的研討,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課程體驗理論課中,學生按個人意愿組隊討論,對于教師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上自選任意主題進行演講,配合放映學生自己制作的幻燈片,比如在班級開展以“大學生活之初體驗”的主題演講,通過這樣豐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課外教學主要是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課外時間到實習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單位調研或者實習,之后上交調研報告或者實習報告取得學分。高校學生通過親自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職業素質的養成,熟悉職業環境,體驗企業對學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愛崗敬業、面對新問題能自我學習并加以解決、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等職業要求,這樣不僅能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更客觀地看待自己、明確就業方向。

小結:在新形勢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師要調整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思政課中講授、體驗、實踐結合的教學優勢,通過改變后的思政課程的課內課外教學來鍛煉學生的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一)二者的聯系

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就目前而言,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健康同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但在此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彌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學的品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夠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在生活和學習中建立良好的心態,同時還有利于學生集體觀念和個人思想的培養,促進心理機能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只有擁有正確較之觀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大學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進思政教育的正常進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對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等內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學生心理方面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導等方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為思政教育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后,這兩種教學內容的融合,能夠豐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兩者教育品質和效率。與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適合應用個案分析、實驗觀察等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對具體事件的分析,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質,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規避此類不良現象的出現。通過對其做法的概述,讓其了解到正確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進高校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對其個人進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將教育變成勸解,將制約變為疏導,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與思政教師間的關系,推動思政教育的良好發展。

(二)二者的區別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在定義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思政教育是通過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舉止等方面進行分析,以為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進行基礎法律的講解,以此約束其行為。其實質是以人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構建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詢問的方式,結合心理學的教育理論,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糾正及引導,使其能夠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其教學的核心更偏向于學生心理理念的構建,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高校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概念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理論內容。

其次,兩者之間的教育目標存在差異。在大方向上來說,其教育目標都是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但從細節上來說,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教育是站在社會的角度上教育學生,主要是以為指導,運用唯物論主義解決學生思想政治觀點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學生思想方式的考察,了解其思維動向,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卓越品質和愛國情懷,幫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養和獨立自主的品格,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更加注重學生個人的心理發展,通過對學生主觀意愿的了解,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在不斷解決困難、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心理的抗壓能力,同時通過對不良事件的分析,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降低其心理問題出現的概率。

最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兩者的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兩者的教育模式方面,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其都是按照相關的教育規律進行的,并且其教育方法都符合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其中,思政教育主要是在宏觀方面,注重學生社會公共道德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微觀方面,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引導,這種情況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者教育的基調。通常情況下,思政教育是運用對比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詢問、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學生的心理成長,達到學生的心理需要。

二、基于心理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究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物質利益和利潤最大化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流。由于受這些思想的影響,使得多數大學生對生活的追求更加偏向于物質,從而忽視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二)思政理論較為深奧

高校學生的思想較為跳躍,其擁有敢于拼搏,勇于創新的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論為主,綜合了各式各樣的社會意識,并不貼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并不能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自身的生活當中,逐漸對其失去興趣,導致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換句話說,大學生并不能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不用說將其運用到自身的生活當中。

(三)大學生自身生活社會不足

進入大學時期,學生的升學壓力逐漸變小,學習不再是一部分學生生活中的主要部分,這部分人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我意識的放逐上,這種情況就會使壓抑過久的心理情況得到爆發。由于其剛步入社會,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再加上其思想的不成熟,往往只考慮問題的表面,就造成了其思考方式的極端化,抗壓能力較差,很難抵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以自我為中心,極少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這種情況下,就會使大學生對這種理論性較強、歷史淵源較深的教育內容產生抵觸。認為其教育內容大而空,不符合生活實際,與主流文化唱反調等情況。

三、心理學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決措施

(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通過查閱心理學的文獻發現,在面對問題或者逆境時,人格健全的人能夠承受的壓力更大,同時在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也較強。所以,為了能夠培養出學生的健全人格,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及時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首先,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發現其長處,運用其潛力教學,不要一味地打擊和批評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師并不像想象中的古板,以此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站在心理疏導師的角度,傾聽學生的訴求,引導學生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幫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學校在對思政內容進行編制時,應結合社會的需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其情商得到提升。最后,需要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在實際的課堂中,及時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思想情感的變化,轉換自己的思路,不要揪著學生的錯誤不放,而是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用鼓勵代替批評。

(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融合

為了能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質,其走向學科融合是其重要的教學手段。通常來說,思政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對高校學生情感意志、行為實踐、思想認知等方面,這就決定了其課程的設置主體,必須以大學生的需要為主,結合教育心理學、社會倫理學等學科理論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因此,思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的內容為主,以心理教育為輔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完善思政學科的內容,同時還能讓學生受到多方面知識的熏陶,有利于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

(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轉型

篇4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教育形式 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主要是指在實施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以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中心、關心大學生的生活情況,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基本素質。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廣義上來說包括大學生和大學教職員工,但一般來說主要針對于大學生。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既是我國教育方針的要求,也是時展的客觀需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1)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門新的高校學科,在內容上、領域上以及指導實踐上均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成熟。大力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進程能夠豐富思想教育的內容、拓寬其教育視角,對該學科的鞏固和加強具有重要意義;(2)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與實際結合,這就需要解決教育對象的實際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黨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實現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夠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完善其理論結構,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對時間的指導作用;(3)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在當代的理論建設方向已經逐漸轉變為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為其中的一個具體展現。努力探索和落實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推進的傳播,實現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二)應用價值

(1)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貼近學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效果。目前國內高校雖然積極開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但并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為理論課程不能夠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指導學生生活實踐的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建設和諧校園是新時期高校發展的重要環節,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夠為教師學習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點和要求提供基礎,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實現師生間更好的交流,消除各種矛盾的出現,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點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體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是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題內容包括了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心理素質、法制認知和道德倫理觀念等,對大學生在發展的特殊階段具有規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夠教學育人,也能夠管理育人,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體性也體現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蓋了大學生入學至畢業整個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使每一階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夠得到落實。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樣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內容豐富,涵蓋了大學生校園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其又表現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課堂教學手段、娛樂手段以及實踐活動等均為常用手段,能夠通過不同落實途徑給予學生文學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會等綜合方面多樣且立體性滲透,推進其對于大學生的影響。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發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個僵化的體系或套路,隨著大學生生活和成長需求的變化以及時代的發展,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斷完善和成熟。在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發展的調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夠不斷調整,順應時展需求。

三、結束語

總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為了追求創新而創造出的應景式教學套路,而是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和大學生思想變化形式所需而出現的必然產物。積極落實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進程,促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袁奮光,趙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徑探尋 [J].社科縱橫,2013,15(11):27-28.

[2]郭紅明.微博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轉向的理論契合及其價值探尋 [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25-26.

[3]邱啟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 [J].中國校外教育,2013,5(S2):41-42.

篇5

高職院校是培養優秀的、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的學院。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而且還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可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起點,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通過職業素質教育,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關鍵詞:

高職;職業素質;創新;思想政治工作

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和心理,能夠積極面對社會和人生,從而為社會作出貢獻。但是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方法陳舊,理論大于實際,內容空洞。讓學生無法理解和體會思政教育的真正含義。思政教育是培養優秀人才的中藥環節,因此,為了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和質量,選擇以職業素質培養為起點的、創新的教育模式,更適合現在的學生,也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含義。

一、職業素質的內涵和意義

1.職業素質的內涵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首先要了解職業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目前普遍的觀念認為只有精神層面和外在行動結合在一切,才能真正地體現職業素質。精神層面就是職業精神道德等內在的表現,而外在行動就是在活動期間,體現出的有素質的、有修養的舉動。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職業素質,就表現在職業意識、道德、行為和技能四個方面。

2.高職思政課程加強職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高職學院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是為了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不僅能夠游刃有余地解決問題,而且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學生教育中就極其重要。把素質教育培養和思政思想教育結合在一起,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掌握素質教育內涵和意義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思想,對思政教育的開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思政教育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都是以就業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學生的職業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素質教育分為精神層面和外在行動。精神層面的教育需要借助于思政教育工作才能開展。思政教育為素質教育培訓提供了土壤和空間,兩者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的思想提高。因此,思政教育在學校培養學生職業素質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高職思政課在學生素質培養中面臨的困境

1.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主要是為社會和國家輸送專業的技術人才,因此更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術掌握的培養。學校對于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培養更加用心,相比之下,對于學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就有所疏忽。對思想教育缺乏重視,讓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對于教育內容只是按照課本內容講解,沒有聯系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好。

2.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我國社會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在轉型過程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各種矛盾也日益凸顯。當今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充斥于網絡之中,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有些錯誤的、極端的信息會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一定的不良的影響。誘導學生出現錯誤的思想,從而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懷疑和排斥,使得思政教育的開展沒有結果。如果高職學校的學生不能辨別真偽信息,就會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引誘,思想出現偏差,不自覺地抵制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社會環境可能會對思想教育產生負面影響。

3.傳統思政課教學理念及方法的落后近些年來,思政教育的開展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明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學方法和觀念相對落后。思政教育內容,尤其是高職院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內容深奧,并且緊緊貼近國家的政策和主要思想。學生沒有過多的社會經驗,缺乏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因此會覺得思政內容空洞無趣。最主要的是,老師往往照本宣科,不要求學生理解,只注重學生記憶,這對學生來說十分痛苦。因此,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是導致思政教育無法深入開展的原因。

四、高職思政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創新思路

1.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創新思政課教學理念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創新,陳舊的理念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其理念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思政教育內容轉化成課堂實踐內容。并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品格優秀的人才。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社會和國家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尤其是專業知識過硬,同時思想政治覺悟高、職業素質也較高的人才。職業素質關系到高職學生以后在社會和工作崗位中的發展是否順利。因此,高職學校的思政教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同時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改變思政的教學理念。

2.開辟多渠道,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培養,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把思政教育內容,滲入到職業素質教育中,可以通過實際的教育內容體現出來。職業素質表現在職業道德意識、行為和技能上。行為和技能是可以具體體現出來的,比如技能掌握的高低,以及在活動中,學生的行為是否有修養,都可以體現出思政教育的結果。因此,可以把思政教育具象化,進一步展開思政教育工作,讓學生更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要想把思政教育真正地貫徹到學生的生活中,就要開辟新的渠道。通過學生經常交流的渠道,進行思政教育。比如,現在的微信、微博、QQ等等,都是和學生交流思想的渠道。可以解決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把國家的政策和學生的職業聯系在一起,可以把思政宗旨融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思政教育的涵義。

3.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高職院校與本科學校吸收學生的范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育方面的重點也是不一樣的。許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本科院校平齊,盲目地學習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按照高職院校的特點,把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因此,高職院校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模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根據自己院校的特點和目前學生思想問題,把解決辦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首先要確定思政教育的內容,在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下,不脫離教材,不脫離實際,構建合理的模塊化教學體系。尤其是要以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為重點。把培養職業素質作為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在未來就業過程中增加一定的機會。

4.探索多形式,創新思政課考核方式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培養,首先需要確保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是過關的,所以就要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生專業知識的成績,是老師了解學生的主要渠道,也是老師指導學生解決思想問題的主要途徑。同時還要把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的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素質的指標,這樣有助于了解學生需要重點培養哪方面。從而把學生的問題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材中,理論聯系實際,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老師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可以減少由于老師的主觀評價,導致的錯誤分析,因此,從各個方面來評價一個學生,對于學生的素質提高具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有助于推進思政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專業知識水平高的學生,而且還要培養思想觀念正確的學生。因此,高職院校要對思政教育更加重視。由于過去的思政教育形式過于陳舊、內容空洞、沒有聯系實際,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展開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選擇以培養職業素質為思政教育起點,創新教育形式和內容,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因此,職業素質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為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打開了一扇大門。

參考文獻

[1]周曉曉.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高職思政教育模式探討[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5):102-104.

[2]李虹,楊立星,郭少卿,周景輝,張喜順,胡靜.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新思路與實踐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4(04):96-98.

[3]鐘穎,童志堅,郭明.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內容整合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11):40-141.

篇6

摘 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一直以來,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教育的關注點,新時期給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為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目標就是學生,開展以“以人為本”理念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各大中學校關注的焦點。本文就分析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就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進程展開分析,并就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具體對策。

關鍵詞: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分析;應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人們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也隨之提高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當前人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當前教育大眾化的情形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必須要得到調整、改革,使其工作模式向多元化、網絡化等方向轉變,以保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而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出,是一直以來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和內涵,如何開展以人為本,解決中學生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顯得非常重要。

一、以人為本理念的含義

1、以人為本理念的含義

隨著市場化、現代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而黨的一貫路線要堅持實事求是,這也是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思想核心。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以以人為本為指導理念,作為未來社會發展戰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人為目標,將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賦予其一定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保持拘謹,堅持以人為本來開展。其次,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思政工作人員要言傳身教,灌輸思想理論和行為規范,更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進行規范,以為受教育者樹立榜樣,潛移默化的來影響受教育者。

2、以人為本的導向作用

盡管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但對于中學生教育來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起著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首先,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實質就是要解決中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在思想教育學科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對于這一點,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優勢,既做好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又關注到了學生實際生活問題,解決了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生活問題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

二、以人為本的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實踐分析

1、以學生為本,樹立規范教育思想

就目前我國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相關工作者和學校領導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學生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制定的目標和任務。還有的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調的是個人對集體、社會的適應關系,而對于學生僅僅將其看做是教育的對象。在教育改革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時期,還要求了學校積極探討以人為本視野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求,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求。因此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牢固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學生是活人不是機器”、“學生是教育主體”、“學生是目的不是手段”等。

2、以解決學生現實問題為目標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我國在校學生的規模愈加擴大,這對適用于小規模學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較大沖擊,而且隨著在校學生的不斷增加,就造成了學生各方面素質和素養參差不齊的情況,這樣就不利于學生班主任、教師等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全過程的對全體學生進行細微的管理和控制,加大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難度,進而導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表面,而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要發揮以人為本理念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解決學生現實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針對理想偏移問題進行目標教育。眾所周知,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性特點鮮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通過開展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社會和生活觀念,充分掌握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致力于幫助學生。

3、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中學生是根本也是核心,這也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和基本要求,是符合現代社會對中學生進行客觀教育的需求。當前,我國中學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還受到模式和目標的影響,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育內容應該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創新教育方法,讓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進行,進而才能更容易被學生內化,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另外一方面則要注重創新實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等技術,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作用。

三、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1、開拓學生視野,實現自我價值

首先,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自我價值的生活。對于這一點來說,因中學生的思想不成熟,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不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所以,通過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發明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發明創造和創新上來,并將其運用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靜態的知識轉變為動態的能力。其次,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的是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要實現這些目的,一方面,通過為學生們提供一些有利條件來培養其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思政工作教育者們要充分關注到中學生的內心世界,以積極的人生觀和主流的價值觀來引導他們,使其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并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2、注重人文關懷,發揮思政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作用于人的系統性工程,應將人文關懷作為出發點,以人為本。對于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人文關懷不僅是側重點更是基本原則,關注其個性需求,尊重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并有效發揮其主體作用。注重人文關懷,使得學生思政教育更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更能吸引學生,逐漸改善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進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接受和學習教育內容。

結束語:總而言之,以人為本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于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不僅能夠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對于青少年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開展以人為本理念的思政教育工作更應堅持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政教育服務,注重人文關懷,發揮思政教育作用,全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周玉春.以人為本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95.

篇7

【關鍵詞】工商管理;實踐課程;思想政治教學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對于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懂專業、懂社會的高素質新時代商科人才,將會成為未來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技術的不斷變革,新的技術催生了新的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對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經濟管理教育界專家針對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試圖在新文科建設的浪潮中促進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創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養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能夠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文化的新時代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湛江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思政教學相關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充分。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的指導老師,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專業課程的教師,部分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強,認為只需要把實踐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意識,對課程思政的內涵沒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關于實踐課程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體的實際育人內容。所以,導致相對較新的實踐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學模式,對于大部分老師都還處于摸索學習階段。同時,在實踐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上,教師課程思政的培訓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還不夠充分,實踐思想政治師資隊伍的建設沒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對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教育發展的要求。(二)沒有深挖實踐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對于實踐課程的開展,主要是根據實踐課程的不同主題,結合專業學生所在的年級的培養的目標及要求,設計相關的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但是在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普通存在偏重視呈現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內容,缺少以專業實踐知識技能為基礎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運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夠全面豐富,沒有很好地把愛國主義、哲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及職業素養等工商管理實踐教育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實踐教學中展現出來,缺乏地引導學生從實踐課程中關注國家戰略、法律法規、思想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內容,去思考未來個人職業發展應該具備及需要鍛煉的能力跟素質。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對于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要求下,設計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結合專業課程要求及學生培養的目標,挖掘能夠具有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三)教學方式偏傳統,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現。課程的內容設計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能力的培養,課程的教學方式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教師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在課程的教學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在實踐課程的教學上,部分教學方式偏向傳統。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缺少利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導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據課程的性質,設計出能夠檢驗課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現。課程思政教育相對于普通的課程教育,其中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夠通過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從課程中主動地接受相關信息,從而能夠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積極地認可相關觀點和理念,從而要求主動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等各方面的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影響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實踐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建立實踐課程思政教師團隊,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教師對于課程教學來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及文化修養對于學生來說起著示范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及價值取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由一個一個好教師組成的,也是由一個一個好教師帶出來的[3]。所以,教師自身首先必須加強思想素質修養,不斷學習,從而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實踐課程思政教師團隊的構建中,由有實踐課程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企業導師、思想政治教學指導教師等組成教師團隊。專業教師負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企業導師精通實操技能,熟悉行業發展相關信息,給實踐教學提供支持與幫助;思想政治教學指導教師通過指導培訓,加強教師對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識、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以及加強“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找準實踐課程的思想政治契合點,進而保證實踐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此外,在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方面,還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定期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培訓、研討等多種形式,通過學習與交流,加強教師個人思想政治修養,提高實踐課程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協同育人,構建具有實踐課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過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到企業開展企業人才需求情況調研,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企業導師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適合實踐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學資源。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實踐教學環節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與優秀企業共建實踐課程,深入了解企業文化。新時代商科人才培養要著重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在復雜環境中的情緒管理能力[4]。專任教師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設計教學計劃,企業導師結合企業文化、人才需求、項目運作管理等方面具有與實際結合度高,并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相符合的知識點,例如:哲學與企業文化組織結構設計理念;愛國、誠信、敬業、友善與青年責任擔當的管理類人才需求的素質;優秀人才在工作中發揮的“工匠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企業家精神,在競爭中不斷探索創新等具有工商管理專業特色的實踐課程育人元素。讓學生深入企業了解真實的企業運作情景的同時,通過傳遞職業道德規范、創新能力等,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的內容設計上,設計相關的任務,從而達到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賽促教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吳巖司長在《高等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上,對于實踐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強調知行合一、會創等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以課程結合比賽的形式,通過創新創業比賽和創新策劃比賽,結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市場發展和行業崗位實踐能力的需求,幫助學生把專業知識融入實踐活動,形成較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也是在實踐中檢驗學生能否具備知行合一,發揮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創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時,也能從比賽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結語

篇8

思想政治教育歷來是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它是關涉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把思政課當成負擔,甚至把思政課當成必逃課,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也有教育本身的。就教育本身來講,本文認為教育的理念是有效的教學得以實現的前提。所以,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應是當下思政教育研究工作的重點,教育的理念是多角度的,本文著重從人本的角度探討思政教育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哲學涵義

“以人為本”是當下人的發展理念,也是馬克思人本學的重要理論,每一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指出人的三種存在形態:類存在意義上的人、社會群體意義上的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人。根據的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理論,以人為本具有特定的關系范疇,需要放在各種關系中來理解,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相對于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而言,把人當作主體;第二,相對于人被邊緣化而言,把人看作事物的前提、最終本質和根據;第三,相對于人作為手段而言,把人作為目的。因此,的以人為本理念具有三層基本涵義:首先,它是在一種社會歷史發展中對人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它強調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這個主體既指地位的主體性,又指作用的主體性;其次,人本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尊重人、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人的獨立人格、需求、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第三,它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問題時,要確立并運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發展的要求)的尺度,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既要關注人的共性,又要關注人的個性,以人本身為出發點和歸宿。

二、思政教育中的人本理念的缺失

(一)從教育目標上講,思政教育趨向于理想化的教育

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理想化的教育,忽視有針對性的教育。以完美的理想人格教育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看作階段性的、漸進性的現實個體。教學目標的設定否認個體道德認識的差異性和局限性。模范式的教育使得學生在反觀自身的時候感覺遙不可及,不現實,進而降低了理論的感染力。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理論為中心,強調理性的認知,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忽視大學生的年齡和心理成長特點。教學情境和生活情景差別大,導致學生認為課堂和現實脫節,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理想性還體現在對現實社會矛盾回避,對社會敏感問題避而不談,從而使學生的現實困惑和矛盾沒有得到解答和引導。課堂成了脫離現實生活的理想主義,學生感覺身處課堂、書本一切皆是美好,走進社會和現實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在現在的網絡信息時代,這樣的矛盾和教學的弊端更加凸顯。這樣的弊端直接導致學生對真、善、美產生懷疑。課堂上教師的諄諄教導到學生那里成了沒有意義的“嘮叨”。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的卻是蒼白無力,這必然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要以社會現實為依托,既有理論高度又有現實的深度,讓現實問題的解決在理論那里找到支點。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社會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把學生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學習。這才是人本的教學理念。

(二)從教育的方式上講,思政教育是從內容出發,而不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任何教育目標的實現都是以具體的教育內容為依托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的目標設定了具體的教學內容,當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有著全面完備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確定性使得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成了刻板的教學機器。教學的方式成了從教學內容出發回歸教學內容,教師成了教學內容的輸出機器。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和自己的現實沒有太大的關系。學習成了被動的完成任務,而不是主動的獲得知識和能力。誠然,教學最終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目標也要借助教學的內容,那么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駕馭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理論知識的魅力在于解決現實問題。從學生的現實問題出發,能夠把簡單的社會現象提升到理論分析的高度。讓學生切實感知理論的力量。這樣,既完成了教學的目標,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貼近學生實際,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教學實踐。

同時,“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大學教育有兩大任務,一是教學,二是研究,這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是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歸宿。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教學實踐的主體,以人為教學過程的中心,這是大學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

三、改進思政教育,回歸思政教育的人本特性

(一)推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改革

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德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德育課程要本著人本的理念,推進改革。有效的德育課程應是時展需要與個人現實發展需要的結合,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現實性和適用性應是思政課的顯著特點。思政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以解決學生現實問題和困惑為目標,針對性地設置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相聯系的交往生活、情感生活的內容。課程的內容融入國家時事、大事,激發學生關注國家大事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將主流社會意識滲透其中,思政課的學習與現實生活渾然一體。

思政課的改革要注重與實踐的結合。思政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活動,認知和行動的統一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自覺遵守德育觀念,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激勵大學生不斷地進行“知”與“行”的轉換與提升,使思想道德觀念融合到個人的言行習慣中,最終使大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向主動修養個人思想品德轉變。這才是有效的思政教育的特征。

(二)尊重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準則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尊重的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人本理念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以人為核心,強調尊重人,關懷人。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需要遵循尊重原則。尊重是教師對大學生的肯定,接納和信任,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去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困惑。尊重是形成友好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大學生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是自尊心強、獨立意識強烈甚至叛逆心理突出。在學校環境中,他們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來自教師的肯定,這也是對教師產生歸宿感的前提,歸宿感的產生有助于大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思政教育活動,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突出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對學生精神世界的關注,用傳統人文精神塑造大學生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家各派學說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儒、墨、道、法的思想解釋了天、地、人、我之間相互關系,它解釋了做人的原則,闡釋了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剛強有為的人生態度。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關注現實的人生,提倡慈、孝、友、悌等人倫價值,推崇勤勞、務實、儉樸、和諧等道德觀念;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自身的道德修煉、德性看作是第一位。中華民族歷代崇尚“忠孝仁義”,強調忠誠祖國,孝敬父母,誠實守信,重義輕利。這些道德標準也是我們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今天,學習傳統文化對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有著重要意義,將傳統人文精神融入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與人文關懷相悖的是唯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將文化價值、情感體驗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學教育之外,助長了工具理性和科學理性的傾向。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大學教育只能培養學習和工作的機器。唯科學主義的大學教育是唯技術功利性的教育,這樣的大學教育便會退化為一種物化活動,結果只能導致科學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諧發展才是大學教育的根本。

篇9

[關鍵詞]:網絡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創新

一、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1、對于大學生來說,隨著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和網絡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已經融入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成為大學生資料搜集、信息傳播、思想表達、友誼互動的新渠道和新平臺。應該說,網絡化不僅成為當代大學生追逐熱議的焦點,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網絡化開啟的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網絡化促使“大數據”成為時代的業態,“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某些大學生的真實寫照。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每天都在不斷產生海量的信息數據,其增長容量之大、速度之快、來源之廣、價值之雜令人目不暇接。大學生從互聯網上可以獲得更加快捷的、廣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訊息,從而克服傳統思政教育僅靠高校教師這一教育主體提供單向性、唯一性教育資源的弊端,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深度與廣度,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料信息的及時更新、充實,源源不斷全方位地為大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網絡信息技術以其交互式手段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提供更加實效的途徑。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思政教育由教師掌控主宰,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性的學習方式,網絡平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互動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間,在網絡上,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雙向、多向交流互動,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展傳道授業解惑的溝通交流,傳遞分享訊息,表達不同意見,形成開放、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不僅能夠激發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使教師更加真實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有的放矢及時進行正確引導,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體工具開辟的網絡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搭建了新的載體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校園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體越來越以其新f、靈活的方式吸引大學生關注的目光,可以說,新媒體“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微載體,結合主流網站建設,把課堂教學延伸拓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以大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實現課上課外、校內校外的對接,讓思想政治教育全時空的時刻存在,從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難題

“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化既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平臺,但同時也對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和嶄新要求,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使其面臨著時代的難題與困境。

互聯網提供的繁雜的海量信息極易誘導一部分辨識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接受非主流亞健康的信息沖擊,從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引導力度,加大教育難度。當前,科技迅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學習交往,特別是大量社交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處于海量信息的包圍之中,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利弊參半,一部分大學生由于認知水平不高、判斷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難以對此作出準確客觀的判斷,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擾,由此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流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選擇,使他們產生思想困惑和價值觀扭曲,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思政教育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新媒體技術的去中心化反權威性特點極大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話語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受到挑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網絡化時代不僅改變了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模式,也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法、生存形式產生巨大影響。網絡空間的對等寬松環境意味著傳統一元化、權威性的信息傳播方式逐漸消解,個性化的新媒體技術使大學生對傳統中心化一方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體話語權不斷受到稀釋與解構,教育內涵難以得到大學生回應,往往出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錯位發展狀況。可見,“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實情況需要,出現了滯后、低效現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話語權的式微是其滯后、低效的關鍵原因。”由此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際效能難以真正發揮。

網絡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日趨復雜極大地考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素養和網絡監控能力,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亟待解決的新問題。現代大學生高度依賴網絡,他們在網絡平臺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網絡媒體卻精華與糟粕并存。也就是說,網絡高新技術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領域斗爭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的不可控性、風險性以及多變性。于是,這種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熟練掌握新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對大學生在網絡思想動態和信息接收進行及時收集整理及監控反饋。

三、網絡化視角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的對策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今天的世界進入網絡化時代,互聯網的豐富性、即時性、多元性、隱蔽性、平等性使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開始使用網絡實現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換。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可見,網絡在當代社會已經普遍成為民眾特別是青年人日常生活當中重要的溝通載體和交往工具,我們必須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渠道。

1、充分認知網絡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變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斷強化“互聯網+”背景下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控意識,全面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創新。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徑,必須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大刀闊斧地予以變革探索。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方法、模式、環境等一系列因素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只有適應這種變化,順勢而為,積極探索“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夠即時破解當前思政教育難題。為此,高校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全面思維、跨界思維、實事求是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識,提高自身信息素養,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的認識,全系統建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2、運用信息技術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實現網絡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機統一,打造高校全過程化、全時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建構學校課堂、校園文化、日常生活、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等各項元素之間網格狀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權威性”,充分發揮思政課課堂對大學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觀價值觀引導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移動通訊技術的作用,積極打造網絡教育陣地,在高校主題網站、校園網絡文化、微媒體傳播平臺等建設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宣傳正能量,形成主流價值引導和輿情輿論引領,切實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與導向性。

積極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教育新領域,大力拓展網絡微平臺,以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認同、選擇社會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網絡化時代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教育方式手段,為此就必須在對大學生進行現時代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有意識主動地運用信息技術,加強主題網站、新聞網頁、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園論壇等網絡微平臺建設,即時利用這些工具平臺準確信息,了解學生動態,交流思想,把它們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務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舞臺。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建立一支政治能力強大、思想信仰堅定,信息媒介素質良好,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以其過硬的本領和高超的水平_創思政教育新局面。

篇10

關鍵詞: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類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并對企業員工思想形成了沖擊,使得員工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為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政工人員需明確思政工作的意義,理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以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助力企業向好發展。

一、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社會價值觀念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企業員工出現了諸多思想認識問題。面對新的形勢,企業思政工作變得更為重要,成為了助力企業發展的支撐。具體而言,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表現為:(1)有利于增強員工的責任意識,提升工作效率。良好的思政工作能夠使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將企業當成家,時時處處為企業著想,提高工作主動性,進而提高工作效率。(2)有利于統一上下思想,形成集體認識,凝聚人心、匯聚眾智,促進企業健康發展。(3)有利于營造寬松、活躍的工作氛圍,增強員工的幸福感,形成積極的企業文化。(4)有利于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思想認識,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實現健康成長。

二、當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由于企業領導階層更多地關注經濟效益,而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應有的重視,致使企業思政工作隊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工干部不重視本職工作,未將工作落實到位,面對員工新的思想狀況還采取傳統思政教育方式,致使思政工作流于形式。二是,企業部分政工干部多從其他部門抽調而來,缺乏一定專業素質,且日常業務培訓較少,存在業務不精、套路不熟的情況;一些年輕干部雖屬專業出生,文化層次較高,但缺乏實踐經驗,工作能力有待加強。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陳舊

企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缺乏對員工現有思想情況的研究,工作內容針對性不強,存在脫離實際的情況,且部分思政人員沒能很好地學習和解讀黨的最新方針政策,也未充分理解企業上級領導的指示精神,致使思政教育內容更新過慢,缺乏對員工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思政教育層次性不夠,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未能根據員工的不同思想狀況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工作沒能體現差異性。另外,思政教育也未能結合企業實際工作以及社會發展形勢進行內容的更新,政工人員的思政教育活動還停留在宣傳老思想、老觀念的層面上,嚴重制約了思政教育工作效能。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較單一

企業的員工構成較為復雜,各自的需求也不同,“一刀切”式的管理將難以提升管理實效。而當前的思政工作沒有考慮員工個體的差異性,工作方法較為單一,大多采取的是政策宣講、談話教育、集體學習等方式,這類教學方法較為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員工的學習熱情,且未能考慮不同員工的學習需要和利益訴求,工作難以落實到位。這種單一化、不合理的思政工作方法難以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且容易引發員工反感,亟需優化完善。

(四)對青年職工的思政教育難見成效

目前,80、90后已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這些青年職工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個性突出,接觸的新鮮事物也較多,甚至許多青年職工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人際關系也較差。此外,青年職工的心氣較高,又面臨照顧家庭和個人發展雙重問題,容易眼高手低,追求高待遇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干勁,容易產生錯誤認識,出現悲觀情緒。而企業思政人員往往沒能注意到青年職工的這些問題,思政工作不夠到位,不利于員工思想認識的全面提升。

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策略

(一)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政工人員素質

思政工作的主體是人,只有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的思政工作隊伍,才能讓相關工作得到落實。首先,企業政工干部要具備自覺性,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以哲學理論武裝自己,保持思想、行動、言論的一致性,發揮帶頭作用,做到廉潔自律、恪盡職守,為基層員工樹立榜樣。其次,要加強政工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強新的理論知識和工作方法的學習,通過提高認識,更新工作理念,從而打造專業化的政工工作團隊,全面提升政工人員的素質,提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最后,企業還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開放的思政教育平臺,鼓勵思政工作人員利用在線平臺加強工作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二)與時俱進,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許多新的情況,需要思政人員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政治理念,掌握最新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基本國情,將思政教育與當前的社會現實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掌握員工的最新思想情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導工作,實現工作效果的顯著提升。具體而言,企業應結合黨的十最新報道,將的“中國夢”理念、創先爭優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的教育內容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轉變員工工作作風,促其擺正心態,端正認識,增強自身主體意識,以企業為家,更好地進行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工作效率

首先,要對思政工作載體進行創新。可借助微信、微博、網站、移動APP等強化思想政治宣傳,讓企業員工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思想政治學習。其次,要創新職業崗位教育。通過構建育人基地,將思政工作與職工培養關聯起來,在培養職工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將職業崗位中的感染力與輻射力充分發揮出來。再者,要構建長效考核機制,保證思政教育工作規范化實施。同時,將考核結果作為企業政工干部、職工評優的參考依據。通過定期及不定期的考核,及時發現思政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做出有效調整,進一步提升思政工作效能。

(四)關注青年職工實際需求,有效開展思政工作

青年職工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企業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當前,青年職工的思想較為開放,呈現了多元化的特征。企業思政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開展青年職工的思政教育工作,促其更好發展。例如,針對青年職工存在社交困難,缺乏社交能力的現狀,企業可組織青年職工參與文化娛樂活動,以多樣化的活動來帶動思政工作,改變青年職工社交不足的現狀;針對青年職工渴望做出工作成績,獲得價值肯定的心理,企業政工人員可開展優秀青年評選、先進團隊評比等活動,肯定青年職工的價值,激發其斗志,促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增強思政工作實效。

總之,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企業思政人員需認清工作現狀,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企業的改革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玲.論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時代報告,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