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業前景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17 17:1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老業前景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銀發產業;老年健康產業;老齡化社會
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邁入快速發展階段并有老齡社會的趨勢。時下,1對夫婦照料2對老人和1個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屢見不鮮,老年服務需求也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而老年市場中產品與服務資源卻供給嚴重匱乏,這助推了銀發產業的大力發展。綜合性的銀發服務體系在國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礎上,融合了老年人醫療衛生、養老護理、精神娛樂需求等內容建立了一體化銀色服務市場平臺,成為當今經濟市場的“潛力股”。
一、銀發產業需求與內涵
1.人口老齡化與老齡社會趨勢。老齡委數據顯示,2013年末,全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已經突破2億,預計至2025年可能超過3億,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億。全國老年人數將在今后20年邁入穩步增長期。國際標準界定,國家老年人數(60歲以上)占總人數十分之一時為“老齡化社會”,當達到14個百分點時為“老齡社會”。因此,我國即將由“老齡化”轉型為“老齡”社會。
2.銀發產業基本內涵。銀發產業是針對老年人群體形成的新型綜合服務體系。在社會老齡化的大環境下和老齡社會的趨勢中,銀發產業被灌注了巨大的經濟能量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銀發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與保健服務,除了本位產業之外,銀發產業發展了更多的相關產業與子產業,涵蓋了金融、保險、衛生保健、護理養療、旅游休閑、教育等諸多產業。銀發產業橫跨了制造業、服務業,面對“421”這座結構金字塔,產業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無限。
二、銀發產業現狀與前景分析
1.銀發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作為發展中的新型服務類產業,國內銀發產業整體缺乏標準化的運作和嚴格的監管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研產售”一體化產業集群。面對老年保健品基礎行業的“一枝獨秀”,其它潛力巨大的衍生產品卻仍然匱乏,創新產品需要穩定的資金流打入市場,例如老年電子服務類產品。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相對落后也使銀發產業的現實構想進展緩慢。發展滯后的老年市場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2.國外銀發產業借鑒分析。日本作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一直把銀發產業當成經濟體系中的大力丸,這也讓英國雜志驚嘆:“日本正把經濟變為銀色。”日本用其護理保險制度解決了養護籌資問題,產業側重于預防健康與精神追求服務。韓國作為亞洲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衛生體系與預防保健產業的資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內用不到7個百分點的GDP就實現了全民醫保制度,對銀發市場的判斷和投資相當效率與準確。
3.銀發產業前景分析。社科院預計銀發產業在未來20年間有望達到20萬億的產業規模,這期間必將創造大批的就業機會,促進健康消費,拉動經濟內需,有利于產業升級轉型,經濟結構的調整。面對不同層次、年齡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務需求,市場也會逐步發展得結構多元、內容豐富。銀發產業將由以“疾病”為中心逐步轉型為以“預防”為中心,朝向醫療衛生、現代服務、和電子信息技術的交叉領域發展壯大,有望形成我國衛生經濟轉型的新藍海。
三、銀發產業建設對策
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這也將助推銀發產業的蓬勃發展。以下是對銀發產業建設發展的一些建議:
1.銀發產業的發展需要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駕護航,這是我國重大而迫切的“銀色”任務。當前現有的護理保險制度尚缺乏護理保障,政府要有計劃,逐步深入地建立商業性銀發護理保險體系,這是國家養老的必然趨勢。
2.老年護理業和老年社區服務業作為銀發產業的主導產業需深入開發和實踐。多樣化、多層次的護理體系既是社會養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有效渠道,可實現銀發產業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3.構建成熟穩固的金融支持體系是銀發產業擺脫規模小、融資渠道狹窄的必經之路。相關部門應協同市場大力宣傳“銀色”商機,積極引入投資者,成立專門的老年產業融資機構,建立融資服務平臺,為企業和服務機構創造持續穩固的資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斷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寬銀發消費市場。針對老年人對旅游、文化活動、體育、保健等各種需求引領“銀色"產品的開發設計,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銀發休閑娛樂,豐富銀發市場,實現“老有所樂”。
5.興辦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方式,也是銀發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老年教育以社區教育為依托,結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進老年教育的市場化、社會化,改變老年人陳舊的消費觀念和生活質量認知,提高老年人消費水平。
四、展望
銀發產業“錢”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和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蓬勃發展的銀發產業將不僅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也將實現社會“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最美夕陽構想。
參考文獻:
[1]陳希琳.“銀發”時代新“錢”景[J].經濟, 2013(12)
[2]芮曄平.發展“銀發產業”化解老齡化危機[J].現代經濟信,2013(16)
篇2
[關鍵詞] 老齡產業;大連市;養老需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35
[中圖分類號] F062.9;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8- 0065- 02
作為北方明珠的大連,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中心,同時也是整個東北地區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大連工業商業非常發達,高校眾多,大量人才集聚,定居人口不斷增多。而大連老年人口也在成倍地增長,幾乎占大連人口的1/5,老人物質和精神需要也不斷增長,為了滿足這些需要,老齡產業市場的開拓勢在必行。
1 老齡產業
老齡產業又稱為“銀發產業”,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消費市場需求的帶動而形成的跨行業、跨部門的新興產業。老齡產業覆蓋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包括老年人吃穿、住、用、醫療、衛生、健康、保健、理財、投資、保險、心理咨詢、臨終關懷以及去世后的喪葬一條龍服務,是多個行業的經濟結合[1]。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國家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到目前為止全球共有6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中國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8億,這個龐大的數字使中國所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
2 大連老齡產業的現狀
2000年以來,大連經濟飛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老年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長,在社會總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場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老齡產業也逐漸吸引了各方的眼球。截至2011年底,大連市60歲以上老年人有110.96萬,占人口總數的18.85%;其中65歲以上77.4萬人,占人口總數13.15%;而且大連老年人口將一直呈迅速增長的速度。大連現在共有430多家養老機構,包括: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療養院、老年公寓等等。
雖然養老機構有很多,但與老年人口數量相比仍九牛一毛,而且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長,很多公辦養老機構“進不去”,民辦養老機構“住不起”現象越來越嚴重。還有對一些空巢老人的關懷,也僅僅靠社會愛心人士及政府,這是遠遠不夠的,老齡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3 大連老齡產業存在的問題
3.1 對老齡產業認識不足
一方面來說,一提到老齡產業,很多人就會把它和公益事業聯系在一起,認為是獲利非常低的產業,不會對其進行投資。另一方面老齡產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產業,對于老齡產業來說,到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沒有一個可以效仿的成功個案,許多人對于老齡產業的特點、模式、性質缺乏認識。由于缺乏這種認識,一些人不知道老齡產業到底有哪些項目可以進行投資;還有一些人是不敢進行投資,認為投資老齡 產業周期過長,存在虧本的風險。
3.2 投資主體的選擇偏好
在大連,多數的企業都是外資企業,其中以日本、韓國、德國等國為主。可以看到日本、韓國、德國都是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日本、德國甚至人口都在呈負增長,自身老齡化產業亟待發展已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困境。所以它們對老齡產業的發展,首選會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國家,其次才是別國。歸根結底,外資企業的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地租來獲得最大的利潤。
對于大連為數不多的大型國有企業來說,肩負著大批在職員工的工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等,而且大都是傳統的重工業,對于第三產業占主要市場的老齡產業來說,并沒有精力與經驗去投資發展。
3.3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很多產業剛開始興起的時候都比較弱小,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如減免稅收、簡化審批手續、專家指導等等。雖然大連市政府也推行了一些鼓勵老齡產業的政策,但具體到落實的層面上就與當初所設計的相去甚遠。許多政策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執行中困難重重,在很大程度上與政策本身的缺陷有關。[2]無論政策制定得多么具體明確,如果缺乏經費、人力、信息、權威等資源,執行的結果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3.4 老年人自身的局限
①老年人消費方式比較單一, 老年人的消費定位是以溫飽為主, 其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定位是以節儉為主,消費行為是以理智性為主。②老年人收入保障低,造成老齡產業發展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 制約了老齡產業的啟動與發展。[3]雖然也會有部分老人會對旅游、運動、音樂會等進行大量消費,但是畢竟只占一小部分。這樣低的經濟收益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轉而投向回報率更高的產業。
3.5 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由于大連市外來人口占了不小的比例。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連市非常住人口突破百萬人大關,達到107.5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6.1%,比2000年增加了44萬人,年均增長5.4%,高于全市總人口年均增速4.12個百分點。有很多是拿不到大連戶籍的,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他們都得不到大連市的社會養老保障,領不到養老金。還有一些曾經沒有工作,完全依靠自身無法承擔所要繳納的養老保險,到老年也得不到養老的社會保障。他們主要是靠家庭兒女的贍養,但對于年輕的兒女來說,在大連這樣一個物價水平偏高的城市,承擔兩位老人的精神和物質全方面的開銷,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
4 大連老齡產業發展的建議
篇3
[關鍵詞] 社區;互助式養老;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b)-0176-03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執法檢查報告表明,2012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報告提供的預測分析指出,2014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2025年超過3億,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0%。中國老年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與家庭負擔不斷加重,不少老年人希望老有所為,以減輕家庭負擔,現有養老模式在應用中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老年人生活質量不高等問題[1]。為更好地解決養老問題,充分發揮老年人自身余熱,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本研究通過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社區中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建立平臺前調查 2012年5月~2012年7月,本研究自行編制了關于目前社區養老模式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問卷,用單純隨機抽樣方法對某社區老年人進行社區養老模式與滿意度問卷調查。
1.2.2 建立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 2012年8月在社區成立互助式養老平臺,其主要功能是協助提供老年人互助信息,如何人何時何地可以照顧別人,何人何時何地需要別人照顧。愿意參加互助服務的老年人到互助式養老平臺登記備案,平臺負責提供老年人供需情況,積極提供信息,搭建橋梁讓互助者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互助雙方簽訂互助協議,協議內容由雙方約定,如可以采取以勞換勞方式,也可以采取聘請方式,還有部分老年人甚至采取無償照護方式等,盡量讓老年人通過互助養老,既發揮老年人余熱,又能促進彼此間溝通,減輕孤獨感、無用感。
1.2.3 成立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后再次調查 2013年1~2月,對參與互助式平臺養老的22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模式后的生活滿意度資料。
1.2.4 問卷內容 主要包括對當前養老政策、家政服務質量、目前老年生活質量,互助式養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和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模式后的生活滿意度等。
1.2.5 調查質量的保證 調查員為不參與信息平臺工作并經過統一培訓的護理本科生,調查員到現場一對一詢問記錄,被調查者回答問卷內容,完成的調查問卷由專人負責檢查核實后雙人錄入數據。建立平臺前后調查問卷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828和0.821,重測信度分別為0.806和0.81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滿意度采用等級資料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建立平臺前調查發放問卷244份,有效回收227份(占93.0%);成立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后,對參與互助式養老的22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回收196份(占89.1%)。
2.2 養老觀念的調查
2.2.1 養老模式的調查 建立互助式照護養老平臺前,227名老年人中,60名(占26.4%)認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為養老院養老,71名(占31.3%)選擇子女養老,96名(占42.3%)選擇社區居家養老;建立互助式照護養老平臺后,196名老年人中,150名(占76.5%)選擇互助式,25名(占12.8%)認為與建立互助式照護養老平臺前無差別,21名(占10.7%)選擇以前的養老模式。
2.2.2 居住方式的調查 建立互助式照護養老平臺前,227名老年人中,63名(占27.8%)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同住,97名(占42.7%)與配偶同住,獨居者33名(占14.5%),養老院居住者34名(占17.1%)(圖1);建立互助式照護養老平臺后,75.5%的老年人選擇愿意將本社區老人組織起來相互幫助,共同在社區養老,其中50.5%的老年人非常支持老年人互助服務。
2.2.3 對利用自身能力為他人服務的意愿 大部分老年人愿意為他人服務,目前正在進行者64名(占28.2%),缺乏平臺者110名(占48.5%)(圖2)。
2.3 養老政策、家政服務質量的調查
建立平臺前,167名(占73.6%)認為當前養老政策不完善,16名(占9.3%)認為非常差;79名(占34.8%)不滿意當前家政服務質量,45名(占19.8%)老年人表示相當不滿意;建立互助式養老平臺后,150名(占76.5%)老年人采取自己與他人相互提供服務的方式來提高生活質量。
2.4 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調查
構建互助式養老平臺前,有85名(占37.4%)老年人認為生活滿意;構建互助式養老平臺后,有154名(占78.6%)老年人認為生活滿意,構建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表1)。
3 討論
3.1 當前養老模式有待完善
在家庭養老模式下,老人生病或不適時需要專人照顧,存在資源浪費,而老人健康時,空閑在家,也存在資源浪費;政府出資興辦、由社會團體或個人經營、政府只起到監督作用的“公辦民營”養老機構模式[2-3]和采用“以房養房”模式的養老機構[4-5]均存在設施、服務短缺,老年人生活質量不高,未充分發揮老年人自身潛在能力等問題。養老成為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本研究通過對某社區構建互助式養老平臺的調查表明,建立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可以有效減輕養老問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獨立自主的能力。
3.2 互助式養老能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
老年人由于退休在家,生活習慣的改變,或遇親友過世、喪偶、患病、獨居等情況,易產生抑郁感、孤獨感[6]。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提高了老年人互相交流的機會,在互助過程中,促進社區老年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7],促使老年人彼此協助,互相照顧,互相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來疏導負面情緒,減少晚年生活的孤獨感。
3.3 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可以發揮老人余熱,減輕家庭負擔
本調查結果提示,148名(占75.5%)老年人愿意在社區共同養老,其中99名(占50.5%)非常支持互助服務,這主要是因為社區互助式模式給老年人提供了發揮余熱的平臺,提供了聘請人照護的信息。表1顯示,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前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雖然當前其他養老模式整合了政府、家庭、親友、社區志愿機構的照顧服務[8],但都忽視了老年人自身的服務能力及老有所為的意愿。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既充分利用了老年人自身資源,顯著提高了生活質量,又滿足了患病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需求。
3.4 構建互助式養老平臺的模式、工作內容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目前我們在社區構建的互助式養老平臺規模較小,供需雙方老年人參與不足,提供的服務內容只限于日常生活服務、精神慰藉、住院互助,在疾病基本護理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能,互助式平臺的運行管理費用及互助雙方協議的有效性還需要政府和相關法律的支持。
綜上所述,為適應快速增長的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及解決當前養老模式存在的不足,構建社區互助式養老平臺是一個有益的嘗試,能夠積極調動老年人的互助熱情,實現老有所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佟曉光,黃毅.中國養老產業現狀及前景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9(27):190-191.
[2] 劉繼同.公有福利機構改革基本思路與模式比較[J].社會福利,2004, 3(3):4-7.
[3] 尚振坤.中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與管理[J].人口與經濟,2008,11(2):50-54.
[4] 鐘海波.“以房養老”模式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9(17):122-123.
[5] 張文君,徐雯,金燕,等.WTO后的上海養老機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31-433.
[6] 邱允盛.孤獨是健康的大敵[J].健康指南:中老年,2012,2(12):53.
[7] 侯立平.美國“自然形成退休社區”養老模式探析[J].人口學刊,2011,14(2):58-63.
篇4
關鍵詞:旅游地產投資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 C35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旅游地產的發展,其核心是旅游,本質則是地產,二者是相伴相生的。伴隨當前商品住宅開發競爭的不斷加劇,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將眼光開始瞄準在旅游地產項目上,并逐漸成為一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投資開發的重點。當前,政府的大力支持,地區的旅游保護政策的加強,使得旅游產業逐漸成為了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支柱性產業,并大放異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旅游地產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投資不可盲目,其投資風險的控制在旅游地產中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開發企業的切身利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一、旅游地產投資的前景分析
國家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力度逐漸加大,讓住宅開發競爭加劇、風險加大,住房性投資的收益也明顯下降,商業地產開發的地段性影響愈發突顯。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愈來愈多的房地產企業和置業理財者,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旅游地產業。雖然只是地產行業的細分市場,但旅游地產憑借著政策導向性和資源稀缺性優勢,在旅游資源和地產資源相互促進的良性架構下,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樓市新寵。
雖然這兩年各地旅游地產項目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作為國內一種新興的地產投資項目,其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投資者來說,因為旅游地產不同于普通住宅地產,其“休閑度假型第二居所”的特性,決定了旅游地產不僅滿足居住需求,還要滿足投資、度假、養老等多重需求,而且面向的目標客群范圍更廣,不只限于所在城市。所以,購買旅游地產的消費者只有轉變投資思路,才能把握市場先機,賺取超額收益。
二、理性看待旅游地產投資
1、要明確地產項目所在城市的旅游業發展狀況,是否處在黃金旅游線上,該地的宜居指數如何,是否可以給人提供良好的休閑生活環境,是否適宜老人養老或者休閑度假等等,其中旅游人數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判定標準。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沒有足以吸引大量消費者的旅游資源,很難保證其相關聯的地產項目保值和增值的。
所以,在購買旅游地產之前,一定要仔細考察當地旅游資源情況,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在旅游市場之中的口碑。只有當地旅游業有做大做強的良好潛質,旅游房地產市場才具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2、除了要看旅游人數的數據統計之外,還有需要看投資的數據。因為旅游地產大多是以“高爾夫、海景房、山地、湖景、溫泉、濕地”等為主題的休閑度假住宅、別墅、高端酒店,而早在2005年政府就出臺一系列政策限制別墅開發,后來又三令五申土地嚴控政策,堅決剎住亂占濫用農用地之風,可見一直以來國家對土地的嚴控態度沒有絲毫松動。
所以,投資者必須切實了解旅游地產項目的土地用途,尤其是高爾夫、山地、湖景、溫泉、濕地等當地政府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如果只是短期的行為的話,投資者的投資以后很可能會遇到大麻煩。
3、要看投資旅游地產項目的房地產商資質。而房地產商的資金和實力是否雄厚,是地產項目工程質量的重要保證,與地產項目與旅游資源高度切合的保證,是專業細致物業服務的保證,是滿足居住、投資、度假、養老等多重需求的保證。
最后,要看旅游地產項目是處于價格高地,還是價格洼地。
以云南騰沖為代表的內陸旅游地產業崛起,預示著國內旅游地產業的發展趨勢已經從沿海的海濱城市轉向內陸,形式上也從單一型海景房變成了高爾夫、山地、湖景、溫泉、濕地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復合型。而相比較于沿海地區的價格,內陸地區的旅游地產項目正處于價格洼地。
三、旅游地產投資五大風險控制
旅游地產投資有策劃定位風險、地段選擇風險、資金投入風險、市場運營風險、環境保護風險等五大風險,這其中,策劃定位風險是各種風險之首,只有策劃定位好、規劃好發展藍圖,才能從源頭上控制風險。
1、策劃定位風險控制
旅游地產屬于非必需品消費,一般人離開旅游地產,生活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基于旅游地產消費彈性比較大的特性,如果沒有針對消費者的獨到策劃,是很難吸引消費者興趣的,國內主題公園有70%處于虧損狀態就是典型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前期策劃定位在旅游地產投資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有效控制策劃定位的風險,對于特別大型的項目,規劃之前至少要請三家專業咨詢機構,一是市場調研、二是地產策劃、三是旅游咨詢。對于一般的旅游地產投資,請具有旅游地產專業人才服務的旅游咨詢公司就足夠了。
2、地段選擇風險控制
旅游地產不同于商業地產的地段決定論,除了區位交通因素外,影響旅游地產地段選擇的因素還有景觀環境、文化遺存等等。如九寨天堂與甲蕃古城的開發,經濟區位、交通條件并不十分優越,但因景觀環境和文化遺存的吸引力,開發的依然較為成功。因此,旅游地產開發,選擇區位交通好、風景資源好、文化積淀厚且有吸引力的地段開發,能有效地降低地段選擇的風險。
3、資金投入風險
旅游地產投資是一項戰略性投資,因投資回收期相對較長,需要較為雄厚的資金做后盾。因此,在項目資金投入之前,要充分地對地產投入、旅游項目投入進行核算,以量力而行,避免因資金投入不足而出現爛尾樓、主題公園運營不下去的困境。
4、市場運營風險控制
市場運營風險,相對來說,旅游企業要比房地產企業小、房地產企業要比非房地產和非旅游企業小。對其風險的控制,首先,要認清旅游地產與一般地產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消費需求不一樣,旅游地產能滿足投資、度假、養老等多重需求;二是功能不一樣,旅游地產承載的功能是度假,是第二居所;三是目標客群不一樣,旅游地產的消費者范圍更廣,不限于所在城市,如海南旅游房地產,有大部分都是東北、北京、上海等遠程消費者。其次,在市場運營方面要引進專業人才,對房地產企業和其他非旅游企業尤為重要。
5、環境保護風險控制
環境是旅游地產賴以生存的基礎,只有環境保護好,才可能持續吸引消費者、留住消費者。其風險控制方式,一是進行環境容量評估,避免項目地承載不了較大客流而破壞項目地的自然環境與舒適的度假環境;二是謹防過量開發,建高密度的房產,以免對度假的心理環境造成不舒適感。
結語:綜上所述,伴隨我國各地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依托旅游地區優勢進行旅游地產的投資與開發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是極為可行的,并具有相當良好的收益前景,但在進行樂觀分析的同時也要進行投資風險的詳細分析與把控,以做到投資的科學、合理、精準,避免因盲目投資而導致的風險加劇,這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并為企業在旅游地產投資建設方面的穩步發展與壯大提供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馬勇,王宏坤.基于全價值鏈的我國旅游地產投資策略研究[J].商業研究,
2011,(10).
[2] 周春香,董觀志.新經濟政策下旅游地產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0,
(49).
[3] 楊洋,李蔚.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災后重建景區旅游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
研究,2012,(06).
篇5
在1997年底,我國壽險比重迅速上升到55.5%,在我國保險史上首次出現壽險比重大于財險比重的狀況,形成了與國際保險業類似的發展格局,保險結構趨于改善,保險實力大大提高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僅有中保、平保、太保等4家保險公司,爾后隨著華泰、泰康、新華、華安、永安等一些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加盟和一些區域性壽險、非壽險公司的相繼成立,我國保險機構大幅度增加,競爭性保險市場體系已具雛形。截止到2009年的統計數據,人壽公司58家,財險保險公司50家,形成了產險、壽險、再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目前,保險公司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變成了混合所有制。保險從業人員的數量也與日俱增,保險資本逐步擴大,保險實力明顯提高。保險從業人員的數量也與日俱增,保險資本逐步擴大,保險實力明顯提高。維持經濟社會穩定的能力迅速增強我國保險準備金、保險賠付金增長迅速,保險準備金和保險賠付金的快速增長,不僅增強了保險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且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生產,維護了居民生活安定,很好體現了保險的保障作用。
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市場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但是,無論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險業發展的水平相比,還是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內在需要相比,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仍顯滯后,總體上仍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起步階段,保險市場仍具備高速增長的社會經濟條件。從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來看,決定未來我國保險市場規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1.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將有利于保險業市場規模的擴大2011年年末,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47億人,占世界人口的1/5。并且對保險業發展更為有利的是,在人口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國將逐步步入高齡化、老齡化社會。而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則是在經濟欠發達的條件下步入老齡化的,不得不面對“未富先老”的現實。到2000年,我國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之比將為4.1:1,1985年退休金額占工資總額的比重為10.7%,2000年達到15%。由于社會統籌保險只能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剩余部分必須通過商業保險渠道來解決,因此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商業人身保險在這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加快發展,勢在必行。2.我國目前的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都很低,從而為保險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保險業發展水平及保險市場潛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從保險深度來看,1990年我國保險深度為0.56%,2000年上升為1.84%,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保險深度為3.4%,位列全球44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0%,而中國臺灣保險深度高達16.8%。這說明我國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我國的保險密度也是相同的境況。如圖4所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保險密度121.2美元,位列全球64位,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5.1美元。與荷蘭、瑞士相比,差距甚大。無論是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我國的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見表3、4)3.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一直呈高速增長之勢,到2010底,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已超過30萬億元大關,并且25%為定期存款,而儲蓄存款特別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人壽保險潛在的市場資源。同時消費者的儲蓄方式逐步從現金轉為儲蓄及投資產品,這已經成為推動壽險市場發展的動力。中國目前的家庭儲蓄率達到15%,而美國僅為4%,而到2008年,中國消費者所持有的金融資產中現金的比例已經從2002年的84%降低到71%。將為保險業市場規模的擴大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4.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將為我國保險市場的長期發展提供可靠保證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來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穩定的發展態勢。有關實證分析表明,1985年以來我國保險市場的擴大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當穩定的關系,保險需求彈性目標值范圍一般在1.015~1.058之間。這意味著我國保險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企業、居民保險意識的增強,新的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再加上保險市場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保險市場將面臨大好發展機會。
加快發展我國保險市場的對策建議
1.盡快建立獨立的保險監管體系逐步建立獨立的保險監管機構和保險評估機構,加強保險行業自律。第一,建立獨立的保險監管機構,代表國務院對保險業實施監督管理,確保保險監管的質量。第二,盡快建立起保險公司的評估機構,以便定期對保險公司作出評估,使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的時候能夠理性地作出選擇,保護消費者權利。第三,加強保險行業自律,繼續加強保險行業公會在管理保險市場方面的力量和責任,促進保險業的協調發展。2.適度拓寬保險資金的運用范圍保險業的投資組合多元化是國際保險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共同做法。如美國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保險公司就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投資機構之一,在中長期貸款市場上,保險公司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我國保險業由于受歷史因素影響和外部環境的制約,保險投資渠道一直比較狹窄,投資金額很低,所以《保險法》對此缺點有具體措施。3.增強保險業的抗風險能力對于我國保險業來說,尚屬弱質產業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加強風險防范已成為中國保險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針對我國保險業存在的問題,要做到:第一,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是核保核賠制度、財務制度、會計制度等。第二,要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對承保、理賠、資金運用等環節的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保證公司償付能力的充足性。第三,建立健全內部稽核制度,抓緊培訓和配備專業的稽核人員,及時開展稽核檢查,包括對下屬機構和機構的日常稽核,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第四,在落實制度中,嚴格獎懲,對違反制度規定的行為嚴肅處理,毫不手軟,以維護制度的權威性。
篇6
此外,老年人身故后,繼承人是否可以贖回房產、以及贖回的方式在不同模式下也是不同的。這種差別主要由于各國法律環境、參與機構、金融環境等的不同造成的。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產生,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齡化,養老壓力增大;二是住房自有化率提高,居民資產大部分固化在住房上。與儲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一樣,住房是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普通老年居民來說,他們工作期間的大部分積累都凝結在住房上,由于住房屬于不動產,交易變現比較困難,不能像其他金融資產那樣可以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生活及醫療費用,一旦退休,他們的生活質量不可避免下降。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推出,就是在不改變房主居住條件的前提下,盤活這部分固定資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國發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背景分析
我國發展反向抵押貸款的必要性。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即可看作是人口老齡化社會。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已達到1.32億人左右,占總人口的10.26%;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按國際標準,我國從2000年開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近幾年來,老年人口占比高居不下。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05年,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較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分別上升了0.76%和0.73%。根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2006年的《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20年以前為快速老齡化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我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超過1000美元,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現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健全。1991年,我國開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新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但一系列現實問題不容回避。目前的社會保險模式只是名義上的個人賬戶制度,實質依然是現收現付制,社會養老保險金的實質缺口很大。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5月公布的數據,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億元。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水平較低,不足以保證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從20世紀70年代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家庭從結構復雜、規模龐大的傳統模式,向結構簡單、規模較小的現代模式轉化,倒金字塔式“四二一”結構的家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數據顯示,到2050年,每100名年輕人負擔的老人將達到49人,傳統“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很難承擔如此龐大的養老責任。
我國發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機遇與挑戰。經過近二十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我國擁有房產的家庭占比提高,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對住房的調查顯示,城市中擁有各種自由產權住房的家庭高達72%。由我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組織的“我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調查”顯示,到2003年底,全國城鎮老年人家庭約有2000多萬戶,城鎮老年人家庭戶均住房面積為70.3平方米。按照房產均價2000元/平方米計算,老年人家庭擁有房產的財富價值達2.8萬億元。我國多年實行低收入、低消費的政策,絕大多數老年人并沒有多少積蓄,難以保證他們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但在我國福利住房制度改革階段,老年人往往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獲得住房,從而成為“房子富人”。如果能夠盤活這批資產,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老年人養老問題。近幾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也取得較快發展。商業銀行存款、國家外匯儲備、保險公司資產規模都持續大幅增長。2006年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額約17883.3億元,比上年增長26.83%。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住房二級市場已經全面啟動。據專家預測,今后幾年,北京等大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每年將以15%至20%的速度遞增。國內金融市場和住房二級市場的逐步成熟,為發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條件。但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在我國還是全新的產品,距離真正投向國內市場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和阻礙因素。
缺少國家的政策支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不僅是一個金融產品,更是具有明顯社會屬性的社會產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推出是為了解決社會養老問題,得到多數國家政府的支持。從各國經驗來看,在發展初期政府進行引導示范,提供資金發展公立的咨詢機構;積極開展政策宣傳、解釋工作,促進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制定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并通過保險或擔保等,降低市場風險;出臺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比較詳實的實施計劃,規范業務經營行為,為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目前,我國的政策導向不明朗,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變動和規劃變遷都會給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推出帶來不確定性。我國城市土地屬于國有,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土地使用權實行批租制度,規劃用途為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為70年,70年到期后地面附著物的計價和處置目前尚不明朗。盡管《物權法》已經出臺,但對房地產的價值影響仍有不確定性因素,無形中加大了貸款機構(保險人)的風險。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和重新規劃設計到路橋建設、城區改造,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也會帶來搬遷,有關住宅拆遷補償的政策走向很難預料。
市場風險缺乏規避工具。鑒于稀缺資源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的價值是上升的,雖然會有周期性的波動,應該不會大幅度下降。實際上,房地產受到土地供給的限制,供求難以達到均衡容易形成泡沫,現實中房價暴跌的例子并不鮮見。由于房產是反向抵押貸款的惟一還款保證,房產價值的變化與反向抵押貸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息相關。一旦對房產行情預測失準,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就會轉嫁到反向抵押貸款提供機構,破壞性相當大。美國等國家也是在規避市場風險的法律法規及金融工具出現后,才獲得長足發展的。美國Finan-cialFreedom計劃通過證券化運作,把原來由貸款機構獨家承擔的房產價格波動、利率變動等風險分散給了眾多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由大家共同承擔,從而使貸款人的風險程度大大下降。我國現行的金融環境缺少風險分散機制,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風險完全高度集中于提供商,不利于調動金融機構經營該業務的主動性。
中介市場發展滯后。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業務的開辦涉及房地產評估、信息咨詢、法律等中介市場的發育。反向抵押貸款業務首先要求對申請貸款的房屋價值進行評估,在保險合同結束時要通過中介結構對房產進行處置。評估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貸款金額的大小以及貸款提供商的風險水平。同時,通過房地產經紀公司交易房產可以有效降低保險公司處置成本。我國房地產評估市場建立時間較短,評估機構資質混亂,執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市場管理不統一,評估程序不規范,評估結果不科學等,使得房產價值評估的準確性受到質疑,給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業務的推出造成不利影響。
傳統觀念的阻礙。我國的文化傳統和消費觀念與國外差別很大。西方國家崇尚獨立,子女長大成人后父母沒有義務給予經濟幫助,很多人選擇將遺產捐贈給慈善機構而不是留給子女,高額的遺產稅也強化了這種做法。而在我國,社會捐贈行為并不普遍,法律對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及遺產的繼承權有嚴格的規定,遺產稅目前尚未推出。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我國居民能否接受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還需要驗證。
流動性風險的防范。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業務在開辦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長達十幾年、數十年的時間內需要持續向借款人支付貸款,資金回收卻要在房主死亡、永久性搬遷乃至出售房屋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市場情況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支出的剛性和收入的不確定性,容易使貸款提供商的資金周轉陷入困境,出現嚴重的支付危機,進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我國發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前景分析
反向抵押貸款的組織模式選擇。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組織模式可以是完全市場模式、完全政府模式以及二者的兼顧。我國發展該項業務的模式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包括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公司在內的整個保險行業的優勢,聯合商業銀行、房地產中介的力量,走政府模式與市場模式相結合的道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模式承擔了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具有促進社會穩定,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承擔著較大的風險,完全具有外部經濟屬性,政府有責任支持該業務的發展。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不健全,法制環境不完善,單純市場化運作容易出現問題。由于這項業務關系眾多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任何環節的失誤都會造成社會負面影響。開發該業務風險較大,需要政府在稅收、資金來源等方面給與開辦機構政策性鼓勵和扶持。從已經推行該業務的國家來看,都經歷了普及基礎知識、提供業務咨詢的重要階段。為增強居民的信心,這項工作離不開政府的介入。
反向抵押貸款的產業模式選擇盡管美國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但在我國社會養老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現階段很難采取這種完全以政府為主的模式,從國內金融體系的建設來看,保險業在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業務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從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產品性質來看,主要包含了利率風險、客戶長壽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道德風險等。其中市場風險(房地產價格波動風險)屬于系統風險,從國外經驗來看,一般通過建立共同保險基金、政府擔保,或者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風險的轉移或共擔,無論由銀行或是保險公司承當產品的提供商都無法最終化解該風險,必須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保險基金或實現資產證券化,從而消除該風險,這也是我國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最大的障礙。剔除該風險的影響,保險業在甄別利率風險、客戶長壽風險方面具有壽險精算技術優勢。人壽保險公司在資產的配比方面,本來就以長期資產為主,因而流動風險明顯低于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具有先天優勢。道德風險、逆選擇風險則需要在具體產品設計中加強客戶選擇,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發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保險業大有可為,充分表現保險業發揮社會管理職能、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作用。
反向抵押貸款的經營模式選擇。借鑒國外經驗,我國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可以采用以保險業為主或“銀保合作”模式。在以保險業為主的模式下,主要的做法是保險公司將已經擁有房屋產權的老年投保人的房屋產權抵押,利用精算方法計算其每月可獲得的金額,直到貸款人亡故,保險公司將其抵押的房屋收回,進行銷售,拍賣或出租。在“銀保合作”模式下,有兩種操作辦法:一是以保險公司為主設計年金產品,銀行將貸款用于購買這種產品,保險公司負責向客戶定期發放年金;二是借款者首先將住宅抵押給銀行,銀行跟借款人商定反抵押貸款的期限(如10年)并每月向借款人發放月付款,同時銀行每月向保險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金投保用于購買延期年金。如果達到期限,借款人還健在,其后的月付款由保險公司支付;如借款人去世,銀行可將房產回收,然后通過房產中介機構進行處置。以保險業為主模式的主要優點可以使保險公司的精算技術力量、經營養老金的業務優勢、豐富的理賠經驗以及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特點得到充分發揮。但是,開展此業務需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提供大量的資金,特別是在業務開展的開始幾年之內,現金流出會非常大,而沒有任何的現金流入,加上該業務具有的非贏利屬性,如果沒有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保險公司獨自開展此業務將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及盈利壓力。在“銀保合作”模式下,一方面,商業銀行擁有大量的資金,財力雄厚,能夠滿足反抵押貸款的啟動預算,結合壽險公司在產品設計、定價等方面的優勢,使得該模式比僅由保險公司或商業銀行單獨開展反抵押貸款業務具有明顯的優勢。在銀行提供大量啟動資金的情況下,銀行面臨的風險狀況要比保險公司的風險要高,這有助于減輕保險公司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由于“銀保合作”模式涉及銀行和保險兩家金融機構,在制度的設計中要考慮合理的利益分配,以便調動兩家機構的積極性。我國現實行分業監管的監管體制,反抵押貸款業務的監管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險產品創新。年金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由人壽保險公司提供,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在具體設計中可以采取靈活的年金支付方式,包括等值、遞增或遞減式年金、通貨膨脹率掛鉤式年金。還可以推行信用額度產品,即投保人可以獲得一個固定的信用額度,在每次限額內可以靈活取用;也可采用信貸額度與一固定時間內分期等值年金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信貸額度中未使用的額度將按與貸款利率相同的利率隨著時間而增長。在確定借款者的領取金額時,可以考慮只對房產全部價值的一部分提供貸款,以減少未來房產價值變化的不確定性對保險公司的影響,特別是未來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時該業務對保險公司的不良影響,這樣做亦可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房產的維護風險。同時,所設計的產品可以考慮一套允許養老者“贖回”的辦法,在不損害保險公司利益的前提下,為投保者留下一個隨時可以退出的通道。
在設計年金產品之初要考慮到投保人可能會在未來贖回房產,保險公司應該在要求投保人償還全部給付金本息之外,還可要求投保人按預定的某一比例對保險人進行補償,“贖回”視同于投保人清償了曾以房產權抵押向保險公司借的一種高息貸款。借款人亡故后,保險公司還可以給予其子女以購買這套房屋的優先權。當然其價格要由房屋的所有者———保險公司來提出,這有助于滿足我國有些老年人希望身后讓其子女繼續擁有這套房屋的愿望。反向抵押貸款保證保險。為預防老年人居住的房屋因火災、爆炸、自然災害等事故損失,房屋價值減少,導致老年房主到期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反向抵押借款合同約定的房屋交付責任,由財產保險公司開發反向抵押貸款保證保險,承擔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應承擔的全部或部分還貸責任,保障貸款人或年金保險人已發放的貸款額度不受損失。房屋保險。由財產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障老年房主的財產安全的家庭財產保險。反向抵押貸款保證保險在實際中保障的是年金保險人的利益,而房屋保險則是保障老年人的利益,當其賴以生活的房屋遭受火災、爆炸、自然災害等事故導致損失,保險人負責賠償超過還貸責任部分的財產損失。利率保險。對未來的利率走向,往往很難給與預期。這就需要對利率實施相應的保險,以對可能發生的利率的增減變化,并對由此帶來的收益或損失,能夠建立一種在借款人和保險公司之間的收益分享或損失共擔的新機制。
經營模式創新。反向抵押貸款產品在經營模式與傳統保險產品差別很大。反向抵押貸款并不是一個單一的保險產品,而是一組保險產品構成的保險計劃,既需要壽險公司的參與,也需要財險公司的加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保障方案的順利實施。反向抵押貸款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性質機構的參與。客戶評估階段以及房屋交付階段,都需要借助房地產中介的力量。該產品計劃的順利實施,需要不同的機構和客戶打交道,如何保證服務及信譽,如何保證老年客戶的利益不受到損害,這些面臨很大的挑戰。分析美國HECM計劃,可以看出,該計劃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得到很好地開展,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反抵押貸款合約都最終轉售給聯邦抵押貸款協會,即聯邦抵押貸款協會為所有的反抵押貸款合約提供了流動性保證,一旦反抵押貸款數額超出房產價值,超出部分由聯邦抵押貸款協會負責支付,從而避免了業務開展機構的損失。為了順利地在我國開展該業務,可以考慮由政府機構同意向借款人收取保險費用,建立反抵押貸款保險基金,對借款人與保險機構的可能損失進行補償。保險基金的成立,一方面保證了即使保險公司倒閉,房主也可以按時拿到貸款;另一方面,如果貸款本息額超過住房價值,差額由保險基金進行補償,使貸款機構避免損失,從而消除借款人和貸款機構的后顧之憂。保險基金應當集中管理,統籌使用。一旦發生極端事故,保險基金不足以償還所需數額時,應當由國家財政進行補充。
篇7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企業財務管理;應用
財務管理是企業運營管理中的重要職能,對企業組織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微觀視角來講,財務管理的職能活動與資金密切相關,因此,大多數重大財務決策都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效果。在信息時代,會計電算化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簡而言之,會計電算化主要應用于財務信息管理、財務報表統計和財務內控工作中。本文將簡單介紹企業財務管理的定義,論述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會計電算化的作用,并從發揮財務部門的管理職能、優化財務內控制度、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等三個方面來淺談會計電算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定義
從宏觀視角來看,可以從資金運動和管理兩個方面來理解企業財務管理的含義,前者是指企業如同資金不斷循環和運動的組織,其財務活動包括資金籌集、購買原料與設備、進行生產經營、支付各種成本、銷售產品、收獲資金、實現利潤目標、分配利潤等。企業通常會使用留存收益、發放股利或者紅利的方式來回報提供資金的投資者。可以說,從資金運動角度理解,財務管理是企業有效進行資金籌集、資金投放、資金運作和資金分配的過程,這些過程實際上構成了企業的資本循環。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財務管理尤為強調資金循環的效率與效果,因此,財務管理工作也要求控制融資成本,優化財務結構與資本結構,選擇投資領域和投資時機,通過對現金、應收賬款、存貨等的管理加快營運資本循環速度(或者縮短營業周期),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以改善企業的財務績效。后者則是指財務管理是一項管理活動,它強調企業財務問題的處理與協調。一般認為,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的人、財、物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其中,顯然包含了“財務活動”這一對象,因此,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包括財務計劃、財務預算、財務組織、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等。在企業實踐中,財務管理的兩個角度并不截然分開,而是融為一體的,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活動是“資金運動角度”和“管理角度”所開展的。
二、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會計電算化的作用
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應用會計電算化技術可以輔助本企業組織更加迅速、靈活地收集和整理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客觀、全面地分析企業資金的動態及其相關數據,提高財務預算的準確性,節約資金低成本,提升綜合效益。
三、會計電算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1.發揮財務部門的管理職能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與活動主要是通過財務管理部門來完成的,顯然,財務管理部門隸屬于企業財務部。因此,發揮會計電算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作用,提升財務管理效果,必須著重發揮財務部門的管理職能。從財務組織來看,在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里,財務部的最高主管是企業財務副總裁,該職位是協助企業總經理制定財務決策的重要職務之一(另外兩個職位是生產副總和營銷副總)。一般情況下,財務副總主持有關企業資金運作的工作,對企業財務管理有重要影響,所以必須選聘高素質人才擔任財務副總職位。此外,財務副總主要負責監管兩個部門:財務管理部和會計部,這兩個部門的中層負責人分別是財務總監和總會計師。其中,財務總監要全面負責管理現金、有價證券、信用與信貸、籌資、財務計劃與資本預算以及資本運作等;總會計師主要負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控制、內部審計和稅務等。此外,將會計電算化具體到財務管理部門,應適當拓展財務管理職能,從狹義的視角來看,財務管理部門的職能是做出有關財務管理的決策,包括重大的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營運資本管理等。其中,重大的投資決策涉及到了資本預算、養老保險基金計劃等;籌資決策包括資本結構政策的制定、籌資渠道和方式以及籌資時機的選擇、股利政策的制定等;營運資本的管理則包括現金、應收賬款與存貨管理等。目前,大多數資本投資項目都與產品開發、生產甚至是市場營銷密切相關,因此,這些部門的負責人均要參與投資項目的分析和規劃。在此過程中,財務管理部門應全權負責項目可行性的財務分析、本量利預測、資本預算和資金籌集等活動。
2.優化財務內控制度
優化企業財務內控制度,首先,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要制定科學、合理而細致的財務管理內部控制體系,為做好財務內控工作提供最基礎的保障。而且,財務管理人員應該結合本企業的性質和發展需要以及具體工作目標,修改不合理的“舊制度”。其次,財務管理人員應注意增強財務內控制度的執行力,提高財務審計監督力度,并通過建立和執行財務內控績效管理機制來規范財務工作流程,對于財務內控制度執行力較強的工作人員予以相應的嘉獎,如果某位工作人員存在過失,就需要實施必要地懲處,這樣方能有效增強財務內控制度的執行效果。而且,財務管理人員應協助本企業嚴格審核所有投資項目,科學評估企業無形資產,做好項目核算與獨立運算工作,推動財務資金資本化。再者,要加強對所有財務信息的規范整合以及深入分析,提高財務信息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企業財務信息的使用價值。最后,企業要重視創新財務人員培訓管理體制,借助現代培訓模式不斷提升全體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引導他們熟悉企業財務管理的特征及其重要意義,細化每一步流程,輔助企業做好記賬、核算與報賬工作,維護財務系統的安全運轉。
3.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運用會計電算化,一方面,必須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包括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和前景分析等四個部門。其中,初等的財務報表分析更加強調財務分析,它是以企業基本活動為對象,以基本財務報表為主要信息來源,以分析和綜合為主要方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做出一個綜合評價的過程。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和預測未來,以幫助報表使用者改善其決策。企業對外的財務報表,是根據所有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并不刻意提供特定報表來滿足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此,報表使用人需要通過分析財務報表及相關信息,研究報表中所反映的企業經濟現實,從而制定各種特定政策。目前,企業財務報表的主要使用人包括股權投資人、債權人、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簡而言之,財務報表分析對不同使用者的意義不同,因此,根據具體需求來分析財務報表。例如,股權投資人應該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來了解目標企業的盈利能力,判斷企業的盈利狀況、股價變動和發展前景,全面獲取有關資產盈利水平、破產風險和競爭能力的信息。另一方面,會計電算化對財務報告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該項工作中增添了財務收支表,加強了財務資金的管理力度,對財務報表的編制起到了優化作用。在此背景下,企業財務工作人員應格外注重認真研究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借助信息技術正確編制財務資金收支報表,完善財務報告。而且,財務管理人員要根據會計電算化的要求,結合企業財務管理效率和資產負債狀況制定完善的評價管理體系,并依據評價結果改善財務管理方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充分發揮會計電算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實用價值,企業財務總監應做好本職工作,協同全體財務工作人員和會計師拓寬財務部門的管理職能,不斷完善財務內控制度,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為企業戰略決策和持久發展提供科學、完整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金龍.企業社會責任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治理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17.
篇8
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基本情況
社會工作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矯治幫教、人口計生、糾紛調解、應急處置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主要分布在三類領域:一是以提供社會服務(管理)為主要職能的部門和單位,以民政系統為代表,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二是以提供社會服務(管理)為輔助職能的領域,包括衛生、教育、司法等系統;三是綜合性領域,包括鄉鎮、社區的社會工作人員。竹溪縣現有社會工作人員基本上還是以“行政性、半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為主體,近年來,專業社會工作開始在社會福利、社區服務等領域顯現。據統計,目前,全縣民政系統現有社會工作人員165人,其中社會服務人員91人,社會管理人員74人。
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尚存在起步較晚、工作規模小、人員數量少,專業化水平較低,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激勵保障制度等困難和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具體表現為:
一、整體組織效率不高。無論是社會管理部門、公益服務類的事業單位,還是社區,甚至包括公益性、慈善性社會團體,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體系、各自獨立。社會工作人才廣泛地分布于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角落,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專門的規劃,各個部門密切配合不夠。
二、社會工作人才缺乏。竹溪縣的社會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工作,無論是投入還是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社會參與力量薄弱,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目前,竹溪縣有城鄉低保對象4.2萬人、城鎮“三無對象”200余人、農村五保對象4914人、孤兒538人、托養及居家養老服務對象100余人。而截至目前,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約只有2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兼職,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員要為200多名重點扶助對象提供服務。因此。竹溪縣培養壯大社會工作人才的任務非常艱巨。
三、專業化程度不高。當前,竹溪縣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多沒有受過正規的社會工作知識、技巧的培訓,缺乏社會工作人才應該具備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簡單,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由于社會工作認可度不高,待遇較低,基層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難以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服務,無法有效應對和解決新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直接對老年人陪護、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
四、面臨一系列體制。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創新社會福利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教育體制、財政投入體制、就業和人事管理體制等一系列體制,需要各方面協調配套,整體推進。而竹溪縣在社會專業人才的用人制度上還相對滯后、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其余諸如各類社會組織不夠發達、財政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造成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舉步為艱。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進展緩慢的原因癥結
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現還處于起步階段,上述問題既有體制機制的成因,也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還是發展中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
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設尚不健全,造成專業人才和專業培訓的雙重缺失。竹溪縣僅有1所職業技術學校,相關的培訓機構數量不多、層次不高、功能不足,部分教師專業背景不強,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實習和培訓基地,學生實習實踐嚴重不足,難以適應社工人才實用性、應用性強的需求特征。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都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而社工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體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專業性強的教育培訓資源更加欠缺。
二、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體系尚不完備,影響了社會工作人才職業發展進程。目前,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執業資格認證制度尚未建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職稱發展序列及其相關待遇難以落實;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與設置政策還沒有制定出臺,社工崗位不明確,專業社會工作崗位十分有限,沒有形成職業化的崗位體系;社會工作人員的職業規范、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水平認證、注冊管理、服務評估、崗位配置、職業級別、薪酬標準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夠的職業發展空間。
三、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不足,社會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少吸引力。政府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制度,導致財政對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的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相對于社工付出以及發揮的作用,社工薪酬偏低。缺少吸引力,難以吸引和留住比較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
四、社會工作人才管理體制尚不完善,人才管理統籌協調的合力不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管理涉及組織、編制、人社、民政、司法、工、青、婦等十多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相應的工作要求,在工作推進中缺少牽頭抓總的部門來整合資源和統籌協調。
五、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識、認知、認同程度不高,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軟環境有待優化。由于現階段社會工作的需求沒得到有效的開發,加上社工自身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以及相關的社會宣傳不夠,公眾對社會工作和社工的認知率偏低,充分發揮社工潛能的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強化,對社會工作人才關愛、關心不夠,愛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和社會氛圍沒有完全形成。
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前景分析
社會工作是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提供專業社會服務,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的職業活動。目前,隨著就業壓力加大、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弱勢困難群體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日益凸現,解決好這些問題,既需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的手段,也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來預防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以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就竹溪縣的社會工作發展來說,我們認為應緊緊圍繞弱勢群體的救助,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工作:一是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領域開展社會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救助對象的服務需求越來越高,而我們現有人員的數量、服務水平等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需通過培養一批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來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二是在社區建設領域開展社會工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已成為各類社會群體的集聚點、各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各類社會問題的衍生地,無論是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教育就業,還是糾紛調解,都需要社區工作者來完成。就西關社區來說,整個社區管轄人口達2萬人,而工作人員僅有十幾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為此,只有通過社會工作來加強社區管理,社區才能建設和發展;三是積極發展老年社會工作。目前,竹溪縣60歲以上老年人有6.1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18823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30.6%。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獨立生計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呵護,特別是獨居高齡老人、無自理能力的老人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的介入。為此,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來預防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事、民政、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司法、衛生等有關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形成共同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合力。
二、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一是探索建立貫穿考試、登記、執業準入、考核評估等各環節的職業評價體系,研究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辦法、社會工作職業規范和從業標準、社會工作者證書登記管理辦法、社會工作者考核評估辦法、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體系。二是參照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激勵措施,探索制定包括社會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機制、職業晉升機制、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表彰獎勵制度在內的激勵機制體系。三是積極探索完善社會工作者職稱和職級體系,明確職級任職資格條件和程序,為社會工作人才成長創造條件。
三、加強社會工作教育培訓體系建設。一是要整合現有教育培訓資源,設立社會工作人才繼續教育的專門機構和實訓基地。二是不斷加大對現有社會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大力提高現有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完善對現有社會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三是拓寬培訓渠道,實施人才培訓“走出去”策略,有計劃地選送一批優秀社會工作人才到異地培訓學習和實踐交流。
篇9
【關鍵詞】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
一、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房地產市場結構特征
房地產是兼具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雙重特點的復合型行業,其產業關聯度高,資源消耗大,與各生產要素市場密切相關,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房地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為改善社會投資環境和社會穩定提供基礎條件,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支撐點之一。中國房地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行業,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發揮著直接拉動和關聯帶動的雙重效應。
(二)房地產開發主體類型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日漸成熟,房地產開發商作為行業主體得到了快速成長,開發企業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提升。截至2010年1月,全國共有一級開發資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572個,其中擁有良好信譽和優秀業績的部分企業可能成為未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合作伙伴。
第一類是承擔政府發展任務的開發企業。根據政府出臺的規劃與產業政策導向,對城市某區域進行集中開發。
第二類是大型國有企業下設的開發企業。在土地市場化以前,因國家工業戰略發展需要,部分國有企業通過劃撥等方式獲得大量土地。
第三類是以萬科、金地、富力為代表的獨立開發企業。這些房地產企業自主進入市場,按照現代企業經營模式,通過市場競爭性渠道成長為一定規模的市場主體。
第四類是項目型開發公司。房地產公司采用項目型組織結構,每個項目與公司組織脫離,有獨立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三)房地產市場融資結構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開發的資金需求量巨大。自1998年以來,中國房地產企業融資規模持續增長,但自有資金不足,融資結構仍具有明顯的依賴銀行貸款特征,資金來源主要是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定金及預收款。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銀行作為間接投資主體不參與投資決策,這將成為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投資領域的重要契機之一。
二、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可選領域
(一)土地使用權
保險資金在土地使用權、土地一級開發市場中的運作可以提高流動性,保證保險資金的有效回收,同時保險不動產投資商作為穩健的投資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市場投機行為。土地市場上存在競爭性的大型投資商,可以在市場低迷時購置大量土地,以達到平滑市場落差的目的,其作用類似股市里的平準基金。在平滑不動產市場的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二)商業地產
商業地產領域被認為是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的重點領域,但目前中國商業地產發展總體上不夠健康,市場化程度較低,絕大部分商業地產處于城市核心區,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價值無法得到完全開發。商業地產會是保險資金考慮的投資范疇,但整個商業地產市場的投資價值并不是很高,租售比較低,短期內也不會大幅提高,保險資金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大量持有商業物業。
(三)工業地產
目前,工業用地資金投入成本要小于競爭激烈的商業地產行業領域。因此,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保險資金對工業地產的投資也是主要方向之一,包括從工業地產的初級階段(土地一級開發)、土地二級流轉(投資土地使用權)到后續的開發建設以及持有經營等。
目前,中國工業地產主要有3種發展模式:“建廠”模式,開發商興建廠房并對外出租,扮演著“房東”的角色;“創園”模式,開發商興建成片區域的工業地產;“造城”模式,以建設工業新城為戰略目標的發展模式。針對上述工業地產發展模式,保險資金對物流和工業地產的投資可以借鑒以下思路:(1)選擇比較成熟的工業區域進行投資。(2)選擇規模較大、能夠獲得穩定回報率的項目。(3)選擇產業轉型或舊的工業及產業園區改造項目。
(四)不動產基金和證券化產品
不動產投資作為一個產品,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實現收益,典型的方式包括不動產投資債權計劃和不動產投資股權計劃,二者類似基金的概念。保險資金根據保險產品及由產品結構決定的保險負債的特點,來確定投資于信托、基金等方式上的比例。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監管部門對創新的問題比較謹慎,但金融創新是拓寬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多元化渠道所必需的。
三、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對保險公司自身的影響
(一)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分散投資
與國外相比,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還比較單一。截至2011年6月末,保險資金配置情況為銀行存款占31%,債券50.2%,證券投資基金6.8%,股票(股權)9.8%,其他投資只占2.2%。
除了固息產品之外,大部分保險資金投資的收益都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漲跌,波動幅度較大。數據顯示,從2004-2006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分別為2.87%、3.6%和5.8%,在2007年達到10.9%的歷史最好水平,2008年迅速回落,投資收益率只有9.1%,2009年則為6.41%,2010年為4.42%,2011年為3.60%,2012為3.39%與資本市場的表現基本契合。而不動產投資,不論是直接持有還是通過金融工具(如REiTS)投資不動產,都可以使原有資產組合因資產種類和數目的增加而獲得分散投資在降低非系統風險方面的好處,以減少對資本市場的依存度。
(二)有助于提高保險資金對抗通脹的能力
在高通脹環境下,不動產投資是對沖通脹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保險企業的資產組合中大約80%的保險資金配置在固息產品上。由于保險資金還不能通過購買與通脹掛鉤的產品(如Tips)、買賣黃金和投資大宗商品(如石油)等三種傳統手段來對沖通脹。
(三)有助于提高投資收益
一方面,在低通脹的環境下,不動產投資可以作為固息產品的一種替代工具。提高投資收益率。以商業地產投資為例,如果不考慮房價本身變化。現在國內一線城市中商業地產的租金收益率大概在5%-7%之間,它的收益率就要比大多數固息產品好。另一方面,保險資金投資保監會規定的房地產項目,特別是廉租房、養老實體等國家重點支持的項目,既能得到國家的支持,風險相對比較小,又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四)有助于改善保險資產錯配風險
保險企業通過投資房地產,不僅可以拓寬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險資產的優化配置。從目前來看,保險企業在總體上還缺乏與其負債相匹配的資產,可以匹配長期負債的資產主要為金融機構的長期金融債券,但這類金融債券的規模有限且流動性不高,因此,長期性負債就有了資產匹配多元化的要求。
四、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需把握最佳進入時機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日漸成熟的過程中,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領域不僅要選擇投資模式,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也要注重投資領域和時機的選擇。中國商業地產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低市場化的特點,并不是保險資金投資的最理想對象。而一些具有穩定資金收益和高附加值的項目目前又受到政策的局限,約束了保險資金的介入。
注釋:
①數據來源:新浪財經官方網站,基金頻道,股票頻道.
參考文獻:
[1]盧桂芳.淺析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市場的影響[J].財政研究,2010(7).
[2]周淑芬.我國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前景分析[J].北方經濟,2010(2).
[3]楊明生.保險資金運用新規的歷史跨越[J].保險研究,2011(06).
[4]丁美.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研究[J].河北金融,2010(03).
篇10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問題近年來日漸突出。1月19日,東莞市市長劉志庚在該市經濟運行情況通報會上透露,該市目前缺工30萬人。缺工引發了惡性競爭,同類工廠之間“挖墻角”的現象流行,這意味著:
(一)珠三角地區對農民工吸引力下降
在廣東的勞動密集型工廠中,農民工的平均工資20年來幾乎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僅工資水平低,而且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工作環境差。
(二)國內其他地區的吸引力增強
進入21世紀,國內經濟發展已經不是廣東一枝獨秀,長三角、環渤海、浙江、山東等地區的經濟也快速發展,民工流動方向多元化。
(三)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將上升
盡管一些企業在為吸引民工費盡心力,除非提高工資水平,否則“民工荒”難以真正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一個難以回避的趨勢。
(四)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削弱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缺工意味著產能不足,而固定支出卻不會減少,兩相抵扣,最后的收益和競爭力將大幅度降低。
(五)一些企業已經醞釀外遷
有一些企業已經陸續遷移到了中部的湖南和江西。如廣東東莞一家鞋廠遷到湖南郴州之后,工人的平均工資比東莞低50元至100元,當地的廠房租金水平也僅相當于東莞的三分之一。
(六)“民工荒”的出現預示著國內產業轉移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民工荒”持續發展將提高這些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在“民工荒”發生的同時,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浙江等地土地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成本落差為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提供了動力。
二、以前國內產業沒有大規模向內地轉移的原因
產業轉移不僅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發生,而且在國際范圍內發生。
國際產業轉移是指發生在國家之間的產業轉移,即某些產業由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現象。國際產業轉移是在成本推動下發生的大規模的國際直接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活動。國際產業轉移是開放經濟的產物,也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必然結果。其發生的前提是國際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稟賦差異。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是帶動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
亞太地區的國際產業轉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表現的非常典型。首先是日本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亞洲四小龍,然后又轉移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之后,似乎扎了根,還沒有看到發生大規模國際轉移的跡象,盡管其他一些國家也在眼巴巴地等待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即使在國內,一些內陸省份等待產業轉移也等得花兒都謝了。如江西和安徽期待融入長三角,而湖南期待加盟珠三角,但十余年的感覺是“不帶你玩兒”。究其原因,國內產業轉移緩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農民工可以自由流動為沿海地區提供了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
中國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在二十余年來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拉大。城鄉收入水平的巨大落差始終維持著農民工走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壓低了勞動力成本,使得廣東的勞動密集型工廠中,農民工的平均工資20年來幾乎沒有明顯的提高。
(二)“二元化”戶籍政策使得沿海地區使用農民工節約了大量的費用
中國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政策,雖然農民工的身份角色和職業角色長期分離,但其福利待遇是取決于身份角色,長期以來,沿海地區在使用農民工的過程中不用負擔失業、養老等各種福利待遇,大大降低了其勞動力成本。
(三)沿海地區相對廣闊的土地制約了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沿海地區由點到面,快速擴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了“亞洲四小龍”經濟體所遇到的那種土地面積狹小而造成的土地成本急劇上升的局面。
(四)國家對沿海地區的政策傾斜和優惠
國家對沿海城市和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沿海地區在擁有交通便利的優勢基礎上,還獲得了政策優勢、資金優勢,對吸引外來投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五)內陸省份的相對劣勢
相對于沿海地區,內陸省區的劣勢體現在優惠政策、生產成本和經濟法律環境方面。沒有優惠政策、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落后、政策法律環境不規范不健全、市場化程度低增加了產業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只有克服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企業在內陸地區增加的交通成本小于在沿海地區增加的勞動力土和地成本時,產業轉移才會大規模發生。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民工源源不斷流向沿海地區,或者勞動力流動的同時伴隨身份和福利待遇的改變,并且如果沒有政策上的傾斜,那么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綜合成本早就會有大幅度的上升,那么勞動密集型企業可能早就開始向內地轉移了。
三、國內產業轉移的前景分析
面對“民工荒”為表象和起點的產業轉移,沿海地區的政府和企業、內陸地區的政府和企業,以及中央政府都要未雨綢繆,順應這個潮流,使這個過程順利有序地發生,總體上看,對全國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發達地區的政府和企業會想盡辦法維持其低成本優勢,盡量避免本地企業大規模遷離。這些努力在短期內應該是有效的,但長期趨勢還是會發生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地或者低成本的國外遷移。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會及早謀劃,綜合權衡,早日到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內部省區踩點落戶,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而發達地區的政府也需要認識到每個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本地區的企業將具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必要,同時本地區的產業也應該考慮升級換代了,只有產業高級化和優化才會更有出路,沒有必要死死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放。從發達地區的條件看,由于有了長期的資本積累,也具有產業升級的物質基礎,把發展重點轉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化的服務業將會更有前途,同時對內陸省區也是某種形勢的支持。在這方面可以參考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調整和發展經驗。
對于內陸省份,特別是廣大中部地區,也需要重視這次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內陸地區需要加強本地區的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健全本地區的法律法規,提高行政辦公的效率。土地和工資水平要根據本地區的發展水平適當確定,不要盲目攀比沿海發達地區,必要時可以對土地和工資水平實行相應的控制,否則將喪失低成本的優勢,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可能直接跳過這些地區到國內更加內陸的省區落戶,或者直接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的其他國家。同時,也不要對這次產業轉移寄托太高的期望,產業轉移而來的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資本含量比較低,但對增加本地區就業比較有用。各個內陸省區還是需要重視培育本省區的優勢產業和核心競爭力。
- 上一篇:水廠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鄉村教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