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澇災害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理洪澇災害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廣饒縣;洪澇災害;成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 P333.2 文獻標識碼: A
1 基本概況
廣饒縣南北長46.2公里,東西寬60.1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1.76萬畝。縣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間。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為界,以南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匯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內地勢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響,匯流急,易積澇成災,農田灌溉南部以井灌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為主;以北為支脈河流域,支流多以東西向交匯入支脈河后入海,流域內地勢平緩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響,洪澇災害頻繁,農田灌溉以引黃、引河為主。
廣饒縣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干燥;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集中、氣溫濕熱;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降、秋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氣溫12.6℃,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23.3℃.多年平均風速2.9m/s,實測最大風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發量1796.56mm。降雨與蒸發年際變化較大。時空分布不均,旱、澇、汛、風暴潮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是制約工農業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來,廣饒縣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興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災害的基礎工程建設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條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庫(中型),10座攔蓄滯洪閘壩和3條防潮堤為骨干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農田防洪除澇綜合治理措施不斷完善,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2 歷年洪澇災害狀況
據記載,建國前廣饒縣洪澇災害主要來自于黃河和山洪,1856—1937年間,黃河決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廣饒縣;淄訶大的山洪廣饒縣成災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脈河、淄訶、陽河流域暴雨成災,境外客水下泄,內澇成災,河水無不漫溢,全縣5.67萬公頃土地受災,損失嚴重。1996年支脈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脈河倒灌漫溢,花官、陳官、丁莊三鄉鎮1.7萬公頃農田受災,27個村2.6萬人被水圍困,倒塌房屋4000余間,損失嚴重。
廣饒縣澇災約5—6年一遇,以夏澇、夏秋連澇較多較重,春澇較少。有記載的43年次大澇中,夏澇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為歷史罕見。年內春雨不斷、夏雨暴猛、秋雨連綿;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歷史同期罕見,花官、陳官、丁莊三鄉鎮農田積澇面積達11.7萬畝,損失較為嚴重。
3 洪澇災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節變化氣候影響和地理位置、地勢條件等因素影響,廣饒縣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決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決定了廣饒縣洪澇災害以夏季發生多見,秋季極端性突發災害時有發生。[1]南部的大王、李鵲、廣饒街道、稻莊、樂安街道等鄉鎮(街道),多以山洪、暴雨連續降雨積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災;北部的花官、陳官、丁莊及東部的大碼頭等鄉鎮地勢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連續性積聚,受海潮頂托影響,洪澇、漬澇、風暴潮倒灌,強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防洪除澇工程標準低。廣饒縣現有主要防洪除澇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設計建設防洪除澇標準多是三至五年一遇,僅有小清河、支脈河、淄河中上游段、預備河、武家大溝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達標,下游河道未治理的問題,現狀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難以適應抗御極端性洪水災害的發生。
(二)防洪除澇工程老化失修,淤積嚴重,阻水障礙多。由于受資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約、工程設施維修養護不及時,老化、退化,淤積嚴重,特別是支脈河馬樓閘以下,淄訶大營村以下,及跨縣區以上的河道邊界河段淤積阻水問題極為嚴重。近年來,南部季節性河道行洪道內植樹、占用公路邊溝,建房經營的問題給行洪排澇設置了阻水障礙。降雨與蒸發年際內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旱、澇、汛、潮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是制約工農業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農田排水體系不配套,強排能力低。近年來農田排水溝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溝淤積、亂扒亂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溝通大溝,小溝通大河的排水體系難以實施。行洪渡汛期間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頂托,加上河道淤積阻塞的影響,高水位行洪,支流內澇排不出,河水滿溢倒灌,強排措施能力低的問題,是造成農田積澇成災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戶各自為戰,人水爭地,圍墾造田,水患意識淡化,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忽視長遠社會效益的問題,影響制約著農田防御洪澇災害的進行。
(五)防洪除澇社會保障化體系薄弱,經營投入單一,設施保護滯后,極端災害應急反應處置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避險防災、搶險救助裝備有待加強。
5應對措施及建議
(一)全面規劃,增加投入,綜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澇基礎設施標準。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財政投入,社會籌集,受益者按比例負擔的資金投入方式,本著“先急后緩,分期逐年實施”的辦法,逐項綜合達標治理,提升防汛除澇基礎設施標準,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極端洪澇災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順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維護體制,建立健全維護管理運行機制。落實養護維修管理隊伍和經費渠道,強化工程設施養護維修管理,不斷更新、配套,維修老化退化病險工程設施,切實解決好河道淤積、填堵和清障問題,確保行洪排澇暢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為主,重點抓好水網綠化,植樹造林。以小流域為單位,實行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據廣饒縣地形的具體特點,選擇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進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四)調整農業布局與種植制度,構建避洪、耐澇復合高效生態系統。依托資源優勢,從防災、抗災、減災增收和不損壞生態功能的戰略目標出發,根據生態工程原理與水邊濕地景觀結構,把地理學研究空間關系與生態學研究結構功能所用方法結合起來,進行適應洪澇災害發生規律的避洪、耐漬適應型景觀生態設計,分別建立適應淺水水體和漬害田的多種復合高效生態工程模式,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大力發展特色產業。[3]
(五)按照“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落實責任,對小流域進行田、林、路、水綜合配套治理,切實解決灌排溝渠混用、亂扒亂堵,工程設施功能降低、報廢快的問題。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兩岸,重點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設強排泵站,提高應急強排能力,切實解決農田積澇成災問題。
(六)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教育,依法維護管理、保護防洪除澇工程設施,落實“三預”(預防、預警、干預)措施,推廣抗澇作物品種,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水患意識,促進防洪除澇設施安全運行和團結抗災,維護大局,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參考文獻:
[1]王宗敏,張杰,趙紅領,楊海波.城市暴雨內澇計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選取[J]. 人民黃河. 2012(08)
篇2
關鍵詞:防洪標準;自然地貌;頻率曲線;風險管理
Abstract: the flood disast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re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ts very destructive, bring immeasurable lo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lood disaster happened,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urban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or hydrology of calculation, water gauge, has pointed out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Key words: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Natural landscape; Frequency curves; 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按地理條件來講,諸暨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373.6毫米,且分布極其不均,具備發生洪澇災害的條件,所以應積極做好防洪工作。近年來隨著諸暨的城鎮化不斷發展,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發展新城區是勢在必行。新城區的開發正慢慢往那些防洪排澇要求低的方向延伸,而老城區原先的防洪排澇性能不高,隨著新城區地不斷擴張,使得老城區更容易受到內澇影響。另一方面,現在城市空間呈現出立體感,在一定程度上帶給防洪排澇工作新的難題。
一、分析城市易發生洪澇災害的緣由
1.1受到自然因素影響
諸暨每年降水的變化呈現出雙峰型,波動極大,其中三到六月以及九月份期間是多雨的階段,降水日年均約158.3天,局地性的天氣資源豐富,洪澇等災害頻繁出現。一些沿江的地區會由于江水的高度過度高漲而使排水系統受壓過大,最終導致澇災;除此之外其他地區受到暴雨侵襲,其強度甚至會超過原有排水能力,如此一來就會出現洪澇災害現象。無論從哪一角度追究,這些異常氣候時間一長就會形成暴雨,直接造成了城市內澇。
1.2受到人為因素影響
事實上,當地居民不合理、不科學的生產勞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起城市頻繁發生洪澇災害。雖然自然因素直接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為影響。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口的膨脹,于是跟森林、湖河搶占土地的使用權,濫砍濫伐,破壞了整個區域的植被,并強行填埋湖泊、河流,使得泄洪渠道不斷變窄,內河流道淤塞,進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結構遭到破壞,泄洪不暢通,洪澇發生機率更大。在發展城市的進程里,一般由人為因素引起的洪澇災害現象可能為以下幾點原因:①城市拓展選址不恰當;②設定的防洪要求標準不高;⑨人為破壞了防洪排澇的保障設施;④防洪管理力度不足;⑤建設城市時過度使用行洪路段,使得洪澇來臨時得不到及時地排放;⑥破壞城市自然水系;⑦過度采用地下水資源,使得地面逐漸沉降。
1.3受到城鎮化擴張、發展的影響
城鎮不斷的擴張,改變了當地原本的自然風貌。慢慢地,城鎮化不斷發展、擴張,農作物、樹木的面積慢慢變小,隨之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工業區、商貿大廈和居民樓。在一些城市中存在許多不透的水將水滯蓄水的洼地表面進行覆蓋。正是因為原來的透水植被以及土壤大面積的被強度較高的不透水鋪砌,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下滲現象以及蒸發速度的顯著降低,其產流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其徑流的數量也在隨之增大,最終的結果就是洪峰時間的提前。同一時間,當地的入滲量在一邊減小,就會使得某些地下水的供給量呈相應降低的狀態,在干旱時期其河流的基流量勢必也會相應的降低。
簡介城市防洪排澇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計算模式
城市的水文水利計算主要是根據水文現象的隨機性質,應用概率論、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實測水文資料的統計分析,估算指定設計頻率的水文特征值。一般說,運用水文統計方法所依據的樣本很少,抽樣誤差較大,往往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因此,不能單純根據工程所在地點的水文資料進行計算,還必須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充分的合理性分析,才能較可靠地求得工程所在地的設計水文數據。 下面簡單介紹三種水文水利計算模式:
2.1假設暴雨計算
一般暴雨的降臨,就有可能帶來洪澇的發生。在那些洪水資料比較匱乏的區域內,通過暴雨可以間接推測、計算出洪水。這是一種最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正是因為如此暴雨的設計可以說是保障洪水的計算精度設計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各種特大暴雨氣象出現的條件不是一樣的,同時下雨地區的地形也存在著千差萬別,因此這些特大暴雨在計算雨量的時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種形式的,沒有一種相對較固定型式來進行。通常情況下是通過統計一地區的歷史數據,查詢相關的暴雨資料之后取平均時態,又或者是選擇相對較惡劣的一個組合情形,將其作為暴雨的時空分布設計依據。現如今的水文計算形式大都是假定當時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頻率,判斷暴雨的設計計算結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個程度上是依賴于暴雨的樣本選擇和樣本的資料審查以及如何選擇頻率的曲線等等。
2.2產流計算方式
這里提及的產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徑流成分整個生成、整合的過程,通俗點來講,就是水分處于垂直運行時,因受到各種綜合性因素的影響,同樣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墊面的條件不同其產流機制也會不同,而產流機制的差異會影響到整個產流的發展過程,出現一些不同的徑流特色。比如在農村地區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墊面為基礎,現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墊面方面的產流機制探索條件已經趨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墊面的組成方面其地域相對較復雜,機制的產流研究也比較少,因此根據產流機制的不同采取的產流模型計算也要因地制宜。
2.3匯流計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時的凈水量分布規律,推導出流域進出口斷層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數值。匯流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依照流域的蓄泄關系可以劃分為非線性以及線性的兩種匯流模型。依照輸入空間的分布差異可區分為集總和分布的參數兩種模型。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坡面的匯流以及河網的匯流兩方面計算城市匯流數值的。
2011年6月份, 諸暨市發生了1997年以來的最大梅雨洪水,在這次洪水中,諸暨市水文站全體人員按工作分工,不間斷地做好流量測驗、站點設備維護、水情電文拍報等重點工作,確保水情數據的及時準確上報,為防汛提供決策依據。洪水過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調查規范,及時開展浦陽江“6?16”暴雨洪水調查,通過現場踏勘洪水痕跡、走訪當地居民、實地測量等方式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這次洪水的特性,為分析總結工作提供科學數據。
三、構建防洪排澇措施對應的安全保障體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諸暨成為全省受災最嚴重的縣(市)之一。洪 災過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 加快災后重建,大力實施水利設施三年建設計劃 。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臺 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明確今后水利建設目標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訂下發 諸暨市水利發展三年建設方案 , 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 落實今后3年水利建設任務。計劃在今后3年內, 全市安排項目總投資60 73 億元, 其中 3 年計劃投資42 74億元,第一年度計劃投資14 24 億元,第二年度計劃投資14 30 億元, 第三年度計劃投資 4 20 億元。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方案、意見為構建防洪排澇的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謂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財產以及糧食的來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個城市在防洪排澇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統主要是說社會對于城市某一個特定的區域或者歷史時期條件下需要面對的某些洪澇災害現象出現時的應對理想策略。這需要在洪澇災害方面進行適當的科學全面分析,然后進行辨析最后再預測,以此為基礎經過工程以及非工程、宣傳等各個方面的活動,一步步將城市的防御洪澇災害能力提升,把這些自然災害存在的風險降低在一個可接受、可處理的范圍之內,期望得到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愿景的實現。
為了可以讓城市在防洪排澇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長的自然災害安全可以相呼應,我們就必須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設一個適合我市洪澇情況的安全體系,使洪澇災害的風險掌握在人們可接受的一個范圍之內,這樣可以使得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得到保障。以風險的管理角度來看,建設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澇保障安全體系需要遵循八個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澇災害帶來的風險;其次就是要對洪澇災害帶來的風險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擔災害帶來的風險;第四就是要適時增加抗御災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強災害來臨時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為的災害;第七就是加強在災害預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點就是加強對災害的應對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安全保障體系其實就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系統,特別針對城市化建設,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澇的安全保障作用,還能綜合城市化建設的眾多影響因子。可惜遺憾的是,雖然有關水文水利的理論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軌,可在計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澇安全保障體系的卻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應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呂旭東,劉磊. 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編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1,(01) .
篇3
【關鍵詞】 里水鎮 水系規劃治理 及治理方針
里水鎮的地理位置是處在中國珠江三角洲的腹地部分,處于廣州市以及佛山市的交界位置,它的北面就是花都區下屬的炭步鎮,東部和廣州市的白云區有交集,是整個佛山市南海區東部以及北部的門戶地區,其總面積接近150平方千米。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幫助里水鎮對抗洪澇以及干旱的現狀,提高自然種植在里水鎮的重要地位,里水鎮水系規劃治理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務。
1 里水鎮的氣象水文條件概述
里水鎮在地球上的氣候帶劃分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帶,因此陽光照射時長充足,氣候相對來說呈現出溫和的特點,雨量充足,這也為里水水系的補充帶來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里水鎮年平均氣溫大約在22℃左右,歷史上最高的氣溫為39.2℃,最低氣溫則跌到了冰點以下,為-1.9℃。根據長時間的歷史統計來說,其年平均降雨量大約為1625mm,平均的徑流深大約為800mm,而蒸發量也屬于排名上游的檔次,大約為1550mm。在里水鎮的行政區域,4-9月為主要的汛期,在這段時間的降水量能夠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五分之四。在這其中,6-8月屬于臺風季節,里水鎮轄區的洪澇災害絕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被造成的。第二年3月則產生的降水量呈現出指數下滑的形式,這段時間的降水量不足極易形成旱災。
2 當前里水水系存在洪澇災害的原因
由于整個里水水系是處于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之上的,所以整個水區之內的河流分布是呈現出一種縱橫交錯的態勢的。同時由于這個地區本身的地勢平坦,是屬于地理學上的典型的感潮河網區,因此回顧過去,洪澇災害成為了這一地區的災害主流之一。隨著近幾年經濟發展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也在呈現出一種指數型式的上升趨勢。在經濟發展不斷壯大的前提之下,洪澇災害給這一地區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其詳細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幾點:
2.1 氣象水文因素
這個地區的降水量由于受到了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帶的影響,因此陽光照射時長充足,氣候相對來說呈現出溫和的特點,這也直接造成了雨量充足,為里水水系的補充帶來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的結果。由于在雨季降水量呈現出增大的趨勢,以及在每年的6-8月都會出現可能影響到當地氣候的特大暴雨或者是臺風。臺風暴雨的特點是爆發時間很短,但是起風猛、雨量呈現出爆發式的趨勢。一般說來在24小時之內降水量可能超過200mm。如果大暴雨恰好迎合了超長時間,那么洪澇災害將會變本加厲,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2.2 防洪能力出現漏洞
由于里水地區的地勢平坦,在地形上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帶有階梯的水位落差系統,因此整個水域本身的排水系統都出現了不足的現象。在當前的形勢下,水閘自排成了麗水地區進行排洪作業的主流方式。但是如果突然出現了漲潮情況的時候,出口水閘就無法進行正常排水,直接造成了內澇情況。
2.3 調蓄能力不夠
里水的水系河道處于被占用的狀態,調水蓄水的能力出現了不足的地方。由于地處長江三角洲一帶,地價普遍比較昂貴,這就直接導致了在進行土地規劃開發的時候出現了非法占用的情況,同時垃圾堆放也直接造成了河道本身的擁堵以及泄洪能力的下降。這就直接造成了河水本身的蓄洪以及水流調節能力的降低,這樣使得水患更加嚴重。
3 規劃治理方針分析
3.1 協調一致
當前里水水域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協調一致的問題。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路線。在這條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進行的就是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防洪,通過使用一些綜合性很強的措施來對當地的洪澇災害進行科學化的綜合管理以及相應的風險管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進行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以及平衡,同時要協調好人和水之間的安全互動、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體本身的環境平衡以及水景觀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3.2 合理超前
對于水利建設活動來說,和當地的經濟建設以及城鎮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協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相對于里水的水域情況來說,適度超前的原則也是要達到的。只有適度超前,才能夠相應的建立起完整的防災抗災體系,對于整個里水區域的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進行大幅度的提高,使得水資源成為可以再生以及重復利用的資源,以水資源作為有力的依托,對整個經濟以及社會進行有力的發展支持。與此同時,在我們進行經濟的大幅度發展過程當中,也應該要考慮好這個地區本身的防洪條件并制定相應的可行化方針,對城鎮本身的經濟發展在能夠受到保護的考慮范圍之內進行合理安排,和諧發展。
3.3 遠近結合
根據現階段的里水水系每一個部分的排澇分區的地形地貌以及相應的河涌特點以及所帶來的洪澇災害的特性,對于當地被保護的對象的等級以及所進行的保護措施等級進行明確確定,要對其進行輕重緩急的區分,并且要采取一種區分出輕重緩急的方法來對被保護對象的重視程度進行確認。同時還要進行因地制宜的方法來對整個防洪救災的體系進行分次分層的完善。一切從實際出發,從需要出發,在整個防洪的體系建設當中要進行區分對待,并且按照規劃進行分層次的實行。
3.4 經濟合理
在當前的形勢之下,應該充分利用其現有的海岸線的走向,因勢利導,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里水河道本身的擴展以及暢通,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進行投資的逐步減少,在技術上達到一種可行性的目標,盡量花少錢辦大事。
3.5 工非結合
本地應該進行對于整個防洪體系的逐步確定以及對于整個體系細節的不斷完善,先考慮預防再考慮禁止,在加強建設的前提之下充分考慮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也要充分考慮到一些非工程的預防措施在整個城市本身的防洪抗險的作用。要對抗險的安全進行充分的管理建立起一個健全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機制;利用當前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對當前進行抗洪搶險的技術進行提高以及加強。
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消費能力不斷提高,里水水域出現了一系列由于人類活動加劇而產生的破壞性結果,比如河涌淤塞、填埋、排洪能力下降,水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對水系進行規劃治理,建立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靜;許賢棠;武漢市水域景觀生態建設研究――以漢陽區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01)
[2] 張大玉,任夏媛;關于城市規劃與水資源問題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01)
[3] 李洪遠,常青,何迎,鞠美庭;海河綜合開發改造與多功能生態堤岸建設[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06)
[4] 劉永,郭懷成;城市湖泊生態恢復與景觀設計[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06)
篇4
我縣地處浙東沿海,境內多山多溪,是浙江省四大暴雨區之一,屬于洪澇災害頻發地區。1988年“7.30”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吞噬了180多人的生命,今年“麥沙”、“卡努”臺風暴雨又給我縣帶來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河溪道防洪壩、攔水堰壩等工程設施毀壞最為嚴重,河溪道防洪工程已成為我縣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中最為薄弱的一環,洪澇災害已成為制約我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我縣背山面海溪流眾多,流域面積大于10km2的獨立水系共13條,其中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白溪(包括支流楊溪)、鳧溪、青溪、中堡溪和顏公河等五大溪流。溪流干流總長度272.64km,支流總長度817.8km,總流域面積1390.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72.03%;流域內總人口42.3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2.56%。我們習慣將干流、支流通稱為河溪道,防洪壩是河溪道防洪保全的屏障。流域內現已建成防洪堤(壩)369.9km,其中干流堤防229.9km,支流堤防140km。但現有堤防防洪標準普遍較低,僅有61.5km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其中干流堤防41.5km,支流堤防20.0km。
我縣平原河網主要分布在寧東平原和臨港平原兩片,寧東平原片的河道為毛嶼港、車岙港、胡陳港三大水庫區的河網,包括長街第一、二、三干線,橫直河、岳井王家十字河、毛嶼十字河、越溪十字河,一市港內河等。平原河網河道總長556km,其中干流總長107.9km,堤防長141.9km,支流總長448.1km,支堤防長263.6km。
寧海河溪道坡降大,溪短流急,加上過去對小流域治理標準較低,又缺乏全面科學的規劃,因此小流域災害頻繁發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必須加大對小流域的治理力度。針對小流域現狀,寧海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面推進小流域治理,并進行專項規劃。根據調查,全縣1100多公里河道中,保護村莊、學校、企業、農田等設施的有351公里,其中51公里已達到防洪標準。對未達到防洪標準的300公里按輕重緩急的原則,制訂了三個五年規劃,每五年投資約3.3億元,治理河道100公里,總投資10億元。
二、寧海縣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堤防設施標準低
除少數已建的達標堤防以外,我縣現有的防洪壩基本上是各村分段自建,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年久失修,防洪等級普通偏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并且大多數沒有正規設計,施工方法簡陋,堤壩結構普遍是單層干砌石,強度低,很難抵御洪水的沖擊。有些河段甚至是赤膊岸坡,經常發生崩岸等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根據統計數字,今年“卡努”臺風期間,受暴雨洪水襲擊,全縣防洪壩共潰壩缺口155處,總長度109公里,基本上是全線受損,其破壞程度不亞于97年“818”臺災的海塘線損失。
(二)河道人為設障問題嚴重
違反《河道管理條例》,亂占河道、隨意縮窄河道行洪寬度、改變水流流態等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了河道防洪標準。比較典型的有:
1、越溪大橋過水能力低。白溪在越溪大橋處規劃防泄洪寬度為360米,而現在橋孔過水寬度只有160米。根據“卡努”臺汛時的洪水調查,最大洪峰通過時,橋上游河道水位達到4.77米,而橋下游水位僅3.85米。導致大橋上游至水車段河道水位大幅漲高,這也是造成下園村沿海南線受淹的原因。
2、隨意興建過水路面橋。中堡溪、鳧溪等過村河道,隨意興建了多道過水路涵橋,共同特點是未經水文復核,過水能力大大下降,結果造成上游淤積,水位大大提高,下游跌水沖刷嚴重。當洪水來臨時,下游堤壩往往是潰決比較嚴重的堤段。
另外,不經科學論證,隨意興建攔水堰壩,填溪建房,河道內無序開采砂石等也是加大洪災損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嚴重
寧海縣屬沿海城市,人口眾多,歷史上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各種濫墾、濫伐、濫挖、濫建等人為因素的破壞,加之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據最新應用衛星遙感技術普查結果表明,寧海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為45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4%,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286.52km2,占流域總面積的38.2%,其中輕度侵蝕96.9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33.83%,中度侵蝕137.36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47.94%,強度侵蝕29.34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10.24%,極強度侵蝕11.6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4.06%,劇烈侵蝕0.17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0.06%。各小流域均有較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最大的是高樓溪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6.90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小流域面積40%以上的小流域共有7條,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當地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導致河床嚴重淤積,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與防洪能力,加劇了下游的洪澇災害。
三、寧海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隨著新標準海塘的全面建成,小流域洪澇災害已成為我縣當前發生頻率最高、損失程度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防洪保安”也成為完善我縣防災減災工程體系中最迫切的一環。縣委、縣政府及時將小流域綜合治理列入“十一五”規劃,這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為了順利完成這項系統工程,進一步加強對寧海縣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我們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領導,建立機構
小流域治理基本上已遍及全縣行政區域。為了更好地組織實施此項工程,縣里應該成立以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制定方針政策,并組建專門的機構,負責制訂年度實施計劃,籌措項目建設資金,指導組織項目的具體實施。鄉鎮可以研究組建由相關受益村莊組成的流域管理協會,統一進行政策處理、自籌資金、施工協調等工作。
(二)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制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堅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路子。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要堅持全面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處理好治理與財力的關系,做到治理一處成功一處;要堅持科學治理,體現可持續發展,處理好保護治理與開發發展的關系,把小流域保護治理與綜合開發利用科學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以防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處理好預防與治理的關系,實施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生態防護。要把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與防災減災等規劃銜接。
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面廣量大。現有的五大溪流治理規劃編制于1995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域自然面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重新修編流域治理規劃已刻不容緩。科學合理的規劃是計劃實施的“龍頭”,建議水利部門盡早實施這項工作。
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可以分5-7年計劃實施,其中五大溪流及其它小流域重要河段應該在“十一五”期間完成。項目實施應分強化保護,提高鞏固、全面維護三個階段。首先對威脅到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安全的,今年水毀破壞比較嚴重的河段堤壩,應盡早立項建設;其次對保護鄉鎮、村莊比較重要的防洪堤壩,應按規劃設計要求進行改造、加固,提高標準。關鍵是要做到治理一段,達標一段。對原生態的河道,以維護、整治、美化環境為主。
另外,對河溪道阻水嚴重的違章建筑物,縣里應組織專門力量,集中整治。不滿足防洪要求的橋梁,交通部門應負責拓寬或重建。
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建設一些攔蓄引水工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兼顧沿溪廣大群眾的利益,減少用水糾紛。
(三)強化管理,加強管護
強化管理是鞏固治水成果的關鍵,除了要加強對堤防堰壩等水利工程的日常維修保養外,還應積極開展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如科學調度洪水,發揮流域內山塘水庫的群體作用,開展洪災保險等,此外還要在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同時,切實加強水法宣傳,從而保證水利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同時還要加大管護力度,鞏固治理成果,發揮工程效益。對在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的項目區,各地在管護方面亦有一些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這些范例表明,只有管護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較快顯現。以太湖流域為例:項目建成后,鎮里組建了專門的管護隊伍,由項目區周邊六個自然村每村出一名管護員,對項目區實行嚴格的看護,在告別了任何破壞的良好條件下,項目區生態迅速恢復,每到夏季,項目區內酷似一座天然花園,鳥雀明顯增多,處處洋溢著和諧之美。而且隨著環境的改善,愛護項目區一草一木已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自覺行動。
(四)加大投資,廣籌資金
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投資大,社會融資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已成為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項目建設資金方面,除了縣財政安排專項治理資金外,還需多方考慮籌資渠道。
1、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通過省、市列項的“城市防洪工程”,“萬里清水河道工程”,爭取專項補助資金。
2、從土地出讓金中籌促建設資金,一方面通過全縣的土地出讓金中按一定比例明確作為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另外通過流域整治,對河道附近廢棄地改造增值等手段,通過拍賣或開發,所得資金全額作為建設資金。
3、將水利系統征收的水土保持費、河道占用費,砂石管理費等一部分規費轉入工程建設資金。
4、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制定政策,鼓勵受益的鄉鎮、村、企業及群眾自籌資金。
四、結語
通過這兩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寧海縣小流域防洪標準已有較大提高,行洪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強,溪流逐漸平順,河道逐漸暢通,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建立起了較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了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我們相信,只要進一步加強對寧海縣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內容摘要:寧海縣多山多溪,易受洪澇災害,各級部門都非常重視小流域治理工作。本文擬通過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堤防設施標準、河道設障、組織管理、規劃設計、政策處理及資金籌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洪;災害;管理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河流保護的發展階段與思考[J].中國水利.2004(17).
[2]張柏山,陸德福.世界江河防洪與治理[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
[3]汪松年,阮仁良.浙江省水資料普查報告[R].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篇5
關鍵詞:防汛;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U6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臺風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內澇積水等各種類型洪澇災害的威脅,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襲。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都越來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澇減災任務越來越重,工作任重道遠,在當前形勢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應急管理是實現城市防洪減災目標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縣級城市防汛工程的現狀問題
目前,縣級城市的防汛防澇工程現狀令人堪憂。由于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規模劇增,給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難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體系沒有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規劃設計滯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統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壓力,排水系統不同程度遭受破壞;在防汛思想認識上,沒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識。以上種種原因使城市難以防御大的洪澇災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災害預測預報預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氣候變化、大規模城鎮化運動以及“熱島效應”的影響,我國城市發生突發性災害天氣的頻次顯著增多。短歷時局部強降雨致災性很高,但其預測預報難度較大,給城市防洪帶來很大挑戰。許多城市水文、氣象站網還不能及時準確地預報降雨強度和范圍。城市范圍不斷擴大,大量地面硬化減少了滲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徑流,改變了城市洪水形態。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較平順,雨后匯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澇災害預警更加困難。市政設施積水監測站點覆蓋不全,難以及時掌握城市洪澇發生、發展狀況,不利于及時預警信息。
(二)管理體制機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協調指揮全市防洪減災工作,但這些城市同時設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城市防洪指揮部,存在城區防洪工作多頭管理的現象。防汛機構尚未延伸至基層組織,城市街道、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等基層防汛機構存在人員和設施不足、崗位和職責不清等情況。城市防洪應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電力、氣象、城建、園林、市政、城管等多個部門,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這些情況都容易導致城市防洪應急管理中出現職責交叉、銜接不順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規劃滯后
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城區面積不斷擴張,城市防洪安全保障與城市發展不夠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建設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現洪澇災害時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
當前,縣級城市防汛工程體系主要涵蓋了城市排水系統、河道、防浪、堤防等,許多工程由于缺乏維護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對于縣級城市來說,財政是防汛工程建設的攔路虎,往往由于財政問題而致使許多防汛工程建設停滯或者維修加固工程無法開展,有些縣級城市沒有將防汛工程建設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當中。總之,財政問題是困擾縣級城市防汛工程展開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識薄弱
一般情況下,縣級城市發生大范圍洪澇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傳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澇災害時無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二 關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大力加強工程建設,盡快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排澇標準。在城市防洪應急管理方面,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一)提高災害預測預報預警能力
改善監測手段,進一步加強城市水文、氣象站網建設,優化布局,擴大監測范圍。提高預報精度,進一步充實技術力量,更新儀器設備,改良預報方案。形成規范的城市氣象、水文、防洪與排澇工程險情、洪澇災情信息報告制度。科學預警,對江河洪水、山洪災害、暴雨內澇、臺風暴潮等不同災害,合理劃分災害預警級別,設置簡潔易懂的警示標志,便于公眾理解并采取預防措施。增加預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頻次,擴大信息覆蓋范圍,保障預警信息及時傳達,為公眾爭取足夠時間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機構,健全各項防汛措施
成立縣級城市防汛指揮部,有辦公場所、交通工具、專職專業人員和辦公經費等,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明確防汛領導責任,及時制定各項工作措施,認真開展汛前防汛檢查工作,將防汛任務層層分解到每個人,并督導駐城市各單位防汛準備工作,對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批評,并納入年度考核;參與城市規劃,提出防汛工程建設要求;嚴格落實水利專家會商制;落實各項防汛工程措施;組織防汛隊伍進行演練;積極爭取防汛保障經費等。
(三)堅持防治相結合
所謂“防”,就是要在城區地勢低洼、地下商場車庫等易積水區域建設水文監測等預警設施,加強預警能力。建立以周邊村莊為單位的防汛隊伍,加強防汛物資及設備儲備,定期開展防汛演練,確保險情發生的最短時間內展開自救工作,把損失降到最低。而所謂“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網排澇標準不高的問題。縣級城市雨水管網建設的標準多數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澇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強降雨,極易造成城市內澇。因此,每年汛前要組織人員對城市內排水管網系統進行全面的維修和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以確保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行。
(四)提高城市規劃防洪排澇標準
城區總體規劃應與防洪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土地利用等規劃相互銜接、互相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樹立超前的防洪意識,結合城市發展,制定長遠的防洪目標,特別是舊村改造、新城區建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符合城市防洪規劃要求,進行防洪風險評估。
(五)加大資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設施建設
城市防汛工程設計規劃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城建規劃與防汛工程建設要相互協調和配合,盡量保持二者建設的同步,排水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對城市河道、水域、湖泊進行重新規劃布置,適當開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積,擴大城市水面率,使強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迅速下泄;改造現有城市硬質化現象,通過鋪設透水磚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徑流入滲,經濟條件好的縣級城市遠離市區新建部分小型水庫,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決水資源緊張的現象;加強病險度汛工程的除險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設,是沿海、臨河和山區縣級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開展城市防災知識宣傳教育
利用報刊、電視、網站等各種媒體普及防災避險知識,增強公眾的風險意識。將城市防洪知識納入中小學課堂教育,培養青少年的避險自救能力。適時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公眾應對城市洪澇災害的實戰能力。通過專題網站、電視、廣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眾參與的城市防災互動平臺,調動社會積極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災減災工作。
結束語
城市防汛是關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設,減少強降水帶來的損失,努力提高應對突發洪澇災害的反應能力,保障廣大居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害,確保縣級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參考文獻:
[1]陳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 開創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1-07-20
篇6
關鍵詞:棕地開發;LID技術;結合;必要性;可行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發展建設改變了城市原有的土地類型,城市下墊面由原來的農田、綠地、森林等土地覆蓋類型轉變成為水泥、瀝青等不透水類型,不透水面不斷擴大。加之城市“以排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發的多種問題見諸報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資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樣,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的不斷升級,很多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城市開始向第三產業轉型。城市內地價寸土寸金,以及人們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工業區被迫向城市更搬遷,老舊工業園區逐漸被荒廢,成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險區域。
1 LID技術概述
LID,即低影響開發,也稱低沖擊開發,是從美國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發展而來。LID作為一門新興的雨水管理技術,雖然從提出到現在僅有30年的時間,但由于其較低的成本、較強的適應性,環境友好,并且能夠對雨水進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主要包括:保護性設計、滲透、徑流儲存、生物滯留、過濾、低沖擊景觀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譯,它最早出現在1980年美國《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中,主要是為了解決舊工業地上的土壤污染問題。依據該法的規定,棕地是一些不動產,而這些不動產因為現實的或者潛在的有害和危險物的污染而影響到它的擴展、振興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國的國情國策以及所面對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在國際上,各國對棕地的定義也是各有側重。2002年美國對棕地的定義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質、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擴張、再開發或再利用變得復雜的不動產。而英國對棕地的定義則更加側重于曾經被利用、目前閑置的土地。根據英國規劃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對于綠地(Greenfield)的一種規劃術語。因此,它定義的范圍要更加廣泛。
3 低影響開發與城市棕地景觀更新相結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棕地的治理和對LID技術的運用還都有待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兩個領域的結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對于探索適宜中國國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LID與棕地景觀更新結合的優勢包括:①提高景觀功能性,使得區域內雨水資源得到保護和利用,削減雨水徑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網壓力。②豐富棕地景觀層次,提高棕地再開發用地規劃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場價值、環境價值和文化價值,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③調節棕地微氣候,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棕地生態的恢復。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圍,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得到運用,擴大其對環境的積極影響。
4 低影響開發與城市棕地景觀更新相結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并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發展中的突出位置。報告從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強大白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將生態文明建設融人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強調的是通過自然生態的方法維持和恢復場地白然水文循環,對場地進行最小干預,控制開發強度。通過雨水設施與棕地現存白然景觀相結合的方式,代替傳統單一的市政管網排放系統,這不僅可以減少后期對雨水管理的成本,還能促進棕地生態的恢復,減少對棕地環境的二次破壞,具有非常好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重效益。
4.3 技術方面
篇7
一、秦皇島市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
針對當前社會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秦皇島市應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增強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機制(1)加強自然災害防護,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2011年的4·12森林火災造成較大損失,一個重要原因是撫寧縣長時間無有效降水,空氣濕度低,而相關部門卻未及時實施人工降雨等預防措施;2012年夏季的洪澇災害,除自然原因外,也與下游河道阻水嚴重,水庫不能及時泄洪、調控水位有重要的關系。秦皇島市森林覆蓋面廣、氣候濕潤多雨,遭受森林火災和洪澇災害幾率高、影響大。政府相關部門需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做好自然災害防治工作。(2)完善景區安全標識,增強游客安全意識。秦皇島市每年都接待大量國內外游客,確保游客生命財產安全是景區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景區應在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設置實用并人性化的安全提示標識,并安排專門的監管人員;其次,應加強導游的專業培訓,在導游服務中把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3)加強社會治安服務,創造協同治理模式。為加強社會治安管理,2002年廈門市創建了“110”調度指揮大廳,并于2004年實現了“110”“119”“122”三臺合一,由“110”對外統一接警,統一處警。該系統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實現了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的目標。秦皇島可在借鑒廈門市先進管理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秦皇島市特點,創新社會治安管理方法。另外,還可建設和完善社區自治模式。2008年奧運會期間,奧運會志愿者擔負起社區治安服務,一些社區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巡防協會,社區的治安狀況明顯好轉。秦皇島市可延續這種治理方法,繼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安管理。2.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設大氣污染和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首先,應加大資金和技術設備投入,加強本市污染物排放監管工作,力圖從根源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氣污染和海洋水污染具有特殊的“連帶效應”,即城市周圍的大氣和海洋水質狀況也會對本市大氣和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大氣和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應加強區域間的協作,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3.完善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分配機制(1)公共服務的供給堅持社會的需求導向。在公共服務領域,傳統行政指導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忽視了社會公眾的需求,以政府本位代替社會本位、公民本位。在當代,公共服務的供給應堅持社會需求導向,鼓勵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建立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評價機制。(2)秦皇島市的優質公共資源主要集中在北戴河區,而另外兩個區域山海關區和海港區公共服務供給相對落后,造成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公共資源分布不均,易引發市民不滿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因此,應提高對秦皇島市海港區和山海關區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視,力求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區域分配的均衡。
二、加強和創新秦皇島市社會管理的保障
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管理,需要有制度和法律為保障及經濟基礎為支撐。1.制度保障城市社會管理的創新需要有制度基礎作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績效評估制度的革新。十報告中提出了“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也應涵蓋各方面的綜合指標,為城市社會管理創新創造寬松的制度和政策環境。2.法律支撐我國關于城市社會管理的現有法律、法規過于陳舊,無法適應時代需求。因此,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形成有利于社會管理創新的法制環境。秦皇島市可根據發展的具體需求,制定相關法規文件,使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等機制納入法制化軌道,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撐。3.經濟基礎對城市社會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系統性、全局性、創新性的統籌規劃,需依靠充足的資金投入來確保有效實施。秦皇島市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政府應增加社會管理創新的財政預算,健全社會管理工作的財政投入機制,設立專項經費,對經費的管理和使用加強監管,保證資金投入的穩定性和資金利用的有效性。
作者:蓋宏偉魏秋霞單位: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篇8
關鍵詞: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原則
引言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并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并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壩、堤、溢洪道、水閘、進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魚道等不同類型的水工建筑物,
以實現其目標。防洪、除澇、灌溉、發電、供水、圍墾、水土保持、移民、水資源保護等工程(包括新建、擴建、改建、加固、修復)及其配套和附屬工程的統稱。
2 水利工程特點分析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水利工程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也是緊密相關的。規劃設計水利工程必須從全局出發,系統地、綜合地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為經濟合理的優化方案。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利有弊,水利規劃設計時必須對這種影響進行充分估計,積極努力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作用,盡量消除其消極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筑物更為復雜。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隨機性,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范圍面廣。
(5)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準進行。
2 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1)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各種治理和開發目標,按照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選擇合理的工程規模,制定安全、經濟、運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重點做好做好治理或開發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質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資源的分布狀況工作。
(2)工程地質資料是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必須先行研究的又一重要內容,判別修建工程的可能性和為水工建筑物選擇有利的地基條件并研究必要的補強措施。水庫是治理河流和開發水資源中普遍應用的工程形式。在深山狹谷或丘陵地帶,可利用天然地形構成的盆地儲存多余的或暫時不用的水,供需要時引用。
(3)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階段,要沿河道選擇適當的位置或盆地的喉部,修建擋水的攔河大壩以及向下游宣泄河水的水工建筑物。在多泥沙河流,常因泥沙淤積使水庫容積逐年減少,估計水庫壽命或配備專門的沖沙、排沙設施。
(4)現代大型水利工程,很多具有綜合開發治理的特點,故常稱“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它往往兼顧了所在流域的防洪、灌溉、發電、通航、河道治理和跨流域的引水或調水,有時甚至還包括養殖、給水或其它開發目標。要制止水患開發水利,除建設大型骨干工程外,還要依靠大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從面上控制水情并保證大型工程得以發揮骨干效用。防止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保持生態平衡,也是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研究的重要課題。
(5)水利工程是一項較為復雜與龐大的工程,不僅包括著防止洪澇災害、便于農田灌溉、支持公民的飲用水等要素,包括著保障電力供應、物資運輸等方面的要素,在科學的指引下,水利工程規劃除了要發揮出其做大的效應,需要將水利科學及工程科學的安全性要求融入到規劃當中,從而保障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項目具有足夠的安全性保障,在抗擊洪澇災害、干旱、風沙等方面都具有較為可靠的效果。對于河流水利工程而言,由于涉及到河流侵蝕、泥沙堆積等方面的問題,水利工程就更需進行必要的安全性措施。
(6)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要考慮到建設成本的問題,這就要求水利工程構建組織對于成本管理、風險控制、安全管理等都具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從而將這些要素進行整合,得到一個較為完善的經濟成本控制方法,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設資金能夠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浪費資金的狀況。
(7)對地域景觀進行維護與建設。地域景觀的維護與建設也是水利工程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也要求所進行的設計必須從長期性角度入手,將水利工程的實用性與美觀性加以結合。實際上在水利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景觀進行一定的破壞,這在注意破壞的度的同時,也需要將水利工程的后期完善策略相結合,就是在工程建設后期或使用和過程中,對原有的景觀進行必要的恢復。
(8)水利工程的建設應該以盡可能的不破壞原有景觀的基礎之上進行開展,但不可避免的破壞也要將其寫入建設規劃當中。由于水利工程建設本身就要可能具有較好的美觀性,而這也能夠為地域景觀提供一定的補充。對于經管的維護應該盡可能從較小的角度入手,這樣既能保障所建設的水利工程具備詳盡性的特征,而且也可以確保每一項小的工程獲得很好的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景觀維護與補充問題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評價,從而確保所提供的景觀不會對原有的生態、地理面貌發生破壞,而這種評估工作也需要涵蓋著整個水利工程范圍,并有必要向外進行拓展,確保評價的完備性。
3水利工程發展趨勢
(1)防治水災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進一步結合,非工程措施越來越占重要地位。
(2)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向綜合性、多目標發展。
(3)水利工程的作用,不僅要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而且要更多地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服務。
(4)四大大區域、大范圍的水資源調配工程,如跨流域引水工程,將進一步發展。
(5)由于新的勘探技術、新的分析計算和監測試驗手段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復雜地基和高水頭水工建筑物將隨之得到發展,當地材料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水工建筑物的造價將會進一步降低。
(6)研究防止水患、開發水利資源的方法及選擇和建設各項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主要是通過工程建設,控制或調整天然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防止或減少旱澇洪水災害,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水利資源,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物質條件。
參考文獻
[1]劉美.淺論水利工程設計問題.[J]江西科技.2010(04)
篇9
灰塵產生主要有四種來源:一是車輪碾壓形成的顆粒;二是工業排放的煙塵、汽車尾氣、家庭燃燒物以及農業燃燒物等煙塵;三是自然分解產生的顆粒,如土壤山石風化形成的顆粒;四是排放的污染物在空氣中進一步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等。
治理霾,既要找到灰塵產生的源頭,又要找到灰塵消除方法。灰塵消除其實很簡單,灰塵比空氣重,它總會落到地上,若遇水便形成泥而被消除。霾的治理歸納起來有三種方法:一是減少灰的產生,二是加強灰的消除,三是加大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
一、減少灰的產生
(一)減少汽車碾壓形成的灰塵
近年來,汽車數量急劇增加,汽車碾壓形成的灰塵數量也急劇增加,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當前,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4億輛汽車,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40多輛車。車輛高密度地來回碾壓,即便是石頭也會磨出細粉。
車輪把泥土碾壓成細末,然后自然風或車行駛的氣流再把細末高高揚起,形成塵埃。消除霾要關注車輪子下的物體:汽車從泥土路進入柏油路車輪上帶的泥土,行人從泥土路帶進柏油路的泥土;下雨流入馬路的泥土;從運輸車輛落入馬路上的渣土雜物;路邊的樹花、樹葉、樹果落到地面被碾壓形成的灰粉;輪胎與路面摩擦產生的灰塵等。
減少汽車碾壓形成的灰塵,主要方法有:防止雨水把泥土沖到馬路上,特別是防止城市道路兩旁花池的土隨雨水流入路面,國外有效的方法是,讓花池的地面低于路面或馬路上不修建花池。馬路與泥土地面中間建一道防水溝,溝內側不種任何植物,外側種草,可以有效吸收馬路上的灰塵。盡可能防止車輛碾壓沙土路面,經常有車輛行駛的非硬化路面鋪上干凈的小石子。路兩側要多種草少種樹。
(二)減少農業灰塵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沙化,土地黏附能力減弱。秋收秋種時土壤,風把灰塵吹起形成大面積的霾;秸稈燃燒的煙塵升入空中形成煙霾;鄉村土路被車輪反復碾壓形成細灰,飛揚到空中形成灰霾。當前,在農村土路上鋪上小石子是減少灰塵的當務之急。
(三)減少工業煙塵排放、生活燃燒排放等污染
工業煙塵排放和生活燃燒排放是霾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減少霾產生的一個方法是減少工業污染、減少燃煤和秸稈焚燒。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減少工業煙塵排放和生活燃燒排放。
二、加強灰的消除
(一)灑水
城市比鄉村霾更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內地面大部分是硬化地面,吸附灰塵的能力弱,空中的灰落到地面之后又被風揚起,而水能有效把這些灰塵吸附住,或隨水沖走。因此,灑水是消除城市霾很有效的方法。
(二)種草
無論是雨天還是晴天,小草都是捕獲塵埃最有力的武器。在發達國家,道路兩旁、公園里、家門口都有綠油油的草坪。這些草坪給空中的塵埃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讓其不再被風吹起。
(三)秸稈還田
濕潤的地面能有效吸附灰塵,減少農業污染讓秸稈還田是很好的治理辦法。秸稈還田使土壤有機層增加,吸附塵土的能力和吸水能力增強,而且下大雨時可以有效地把水吸入到土壤里,既防止了洪澇災害,又讓地下水充盈,墑情保持時間更長。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
當前農村車輛增加很快,很多農村以土路為主,這些土路上的泥土被碾成細末,有的厚達十幾厘米。塵土被自然風或過往的車輛揚起,灰蒙蒙的一片。治理霾就應該加強農村建設,解決農村路面污染,路面不一定要水泥硬化,但應該鋪上干凈的小石子。
三、重視生態環境治理
解決霾的根本辦法是降雨,降雨很快把空中、地上的灰塵轉變成泥土。但近年來,降雨時間間隔越來越長,地下缺水越來越嚴重,地表越來越干燥,地表蒸發到空中的水就會減少,空氣濕度降低就很難形成雨,形成惡性循環。如今,霾嚴重的地區,如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僅雨水少,連露水都很少。這個局面必須改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改變的方法是盡可能把干燥地區的水留住。
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缺水越來越嚴重,國家應加大力度,把地表水盡可能留在中西部,滲透到這片干涸的大地。留住的方法有兩條:一是修建更多的湖泊、濕地,把水儲存下來滲入地下。二是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后,土質疏松,在大雨來臨時,雨水很容易滲透到地下,既減少了洪澇災害,又充盈了地下水。
地上有很多水庫和濕地,地下水充盈,地表濕潤,就會有大量水蒸發到空氣中,空氣濕度增大,降雨也會增多。夜間氣溫降低,露水自然會形成,露水水量雖不大但有足夠的能力消滅落到露水上的灰塵。
鏈接
葉傳林名片
篇10
關鍵詞:資源城鎮水土流失水利建設生態
一、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無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的供給和保障。水利包含著水資源開發利用、除害、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等許多內容。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1.目前我國城市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時空分布不均勻,利用粗放。目前全國的總供水量,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我國的水資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節水,浪費嚴重。
(2)洪澇、干旱災害頻繁。我國洪澇災害十分頻繁,幾乎每年都發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鄉村的防洪標準普遍偏低,災害損失十分嚴重。干旱災害也經常發生,今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次災害的直接損失將不斷加大。
(3)我國現有水利工程有相當一部分工程質量不高,設計標準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大中型灌區工程配套不齊,致使工程效益衰減,有的工程甚至報廢。
(4)水污染十分嚴重,水環境問題突出。
因此,只有確保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續利用,才能保障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確保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總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21世紀的中國,經濟和社會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資源能否可持續利用。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工程的運用與管理、水利的投資與建設、人才的開發與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澇、體制與機制、科教與法規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城市建設區范圍內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城市地面硬化加劇了洪水危害。城市建設導致硬化地面、建筑物增加,致使入滲量減少,地表徑流增加、流速加快引起洪水問題。二、城市水土流失加重了泥沙淤積。由于建設過程中的開挖地表、破壞植被、堆棄土石,直接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管道、水系和河道的淤積,阻塞道路。三、地下水補給減小加重了水資源緊缺。城市人口聚集,產業集中,城市水資源供應日趨緊張。四是環境污染和景觀問題。城市建設不可避免地導致環境污染,山區地表水缺乏,為改善居住環境,一些城市修建了橡膠壩等景觀,發生洪水時河道堵塞,泄洪能力差,水流不暢,沖刷加劇,引發洪水水土流失問題。
二、如何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設工作
水土流失給城市經濟發展到來了很大的危害,為了保護城鎮生態環境,防治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設工作,我們應該做到一下幾點
1.加強城區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植草種樹是城市綠化、改善環境的最佳方法。植樹種草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可以為保護全球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2.提高水利工程建設質量,提高設計質量,以利于雨水的回收以及水資源的不斷循環利用,水利建設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社會用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等方面提供足夠的保障;水利在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維系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內外的發展也日益表明,在用水需求不斷增加、水資源日趨緊缺的形勢下,水資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強,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做好城市水利工程建設必不可少。
3.加強城鎮水系綜合整治,加強城鎮防災治理工作和污水治理工作。水系對于一個城鎮很重要,城鎮河流整治包括整治排水系統和整治河岸生態環境。在整治排水方面,要堅持科學管理,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學安排、調度和管理水資源,在保護治理方面,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嚴格管理社會的排污行為,倡導和發展綠色經濟。
4.合理開發水資源以及做好城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要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通過探索建立水權制度,不斷完善節水的體制機制,努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和提高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逐步解決生態惡化問題,促進全省水利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于城市開發建設來說,從一開始,就要考慮這個問題,不能等到出現問題才去解決,而且治理的費用比防治所花費的費用還高。
6.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