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生態水環境范文
時間:2023-10-02 17:0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理水生態水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水環境治理應遵循自然規律,以修復水生態系統的氧傳輸鏈為切入點,建立或恢復水生態系統,同時優化水生生物種群結構,提高食物鏈的物質轉化能力,以強化水體的生物自凈能力。因此,結合社會對物質生產的需求,根據生態平衡原理,因地制宜地應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就必然是主要手段和發展方向。
1.1生物生態修復的概念
水體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利用培養、接種微生物或培育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遵循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動態平衡的原則,對水中污染物進行吸收、降解、轉化及轉移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的技術。該技術是對自然界自我恢復能力、自凈能力的一種強化,具有以下優點:(1)處理范圍廣、污染物去除率高、時間短、效果好;(2)生物生態水體修復的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廉;(3)屬原位修復,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操作簡便;(4)不產生二次污染,對周圍的環境影響小。
1.2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分類
根據凈化水體的主體及其作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分為微生物凈化、植物凈化、動物凈化、生物凈化等,就治理水體污染技術發展趨勢而言,趨向于多種技術集成。而具體由哪幾種技術集成,則要根據治理水域的污染性質、程度、氣候、生態環境條件和階段性或最終的目標而定。目前,在水環境治理實踐中,經常應用的修復技術和工程措施見表1。
2適用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根據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表明,生物生態修復必須和污染源控制相結合,采取的技術線路可歸納為“高強度治污,自然生態恢復”。即先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對河湖流域的污水進行截流并統一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再利用河湖水體的自我調節機能進行生態修復。對于水體黑臭,除厭氧菌外,其它微生物無法生存,水體生態功能喪失殆盡的河道,則必須先采用生態調水、底泥生態疏浚、人工增氧、生物酶制劑和外源微生物投放等工程措施,改善水體質量,為后續生物生態凈水技術的介入創造條件。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50~720mm,且時空分布不均。而當地多年平均蒸發量850~1300mm,年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加之冬季寒冷而漫長,期間生物凈化作用大幅降低,河湖水體的水量、水質變幅較大;因此,在應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時,必須和工程措施相結合,而具體的工程措施則應根據河湖水體的水量水質、可引調水量、水系連通情況、施工難易、工程費用綜合分析比較確定。
2.1城區水系
城區水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承擔著城市防洪、排瀝任務。城區水系污染種類眾多,來源復雜,在采取截污措施控制河道點源污染前提下,還受到城市雨水管道系統形成的面源污染和大氣降塵污染,一般污染程度較重,主要包括有機物、無機鹽、重金屬等,污染物排入水體的速度遠大于水體的自凈速度;因此,在確保城市防洪和排瀝安全的情況下,采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逐步形成生物群落多樣動態穩定、可自我調節的水系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立人—水—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對于水體污染輕微城市河湖,在定期補水的基礎上,采用生物濾壩、復合生態濾床、人工生物浮島、水生植物栽植、水生動物投放等生物修復技術。其中,人工生態浮島凈水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該技術把水生、濕生、陸生等植物完美地組合在一個系統上,把昆蟲、蝶類、鳥類、兩棲動物和諧地棲息在相對隔離的生態系統內。浮島凈水技術和沉水植物的生態修復相結合,水體可望長期保持清澈與潔凈。根據有關資料,浙江慈溪長河鎮生物浮床植物凈水技術治理該鎮主要穿鎮河道,兩岸設置了近1000m人工浮島和400m塑料浮床,栽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菖蒲、水蠟燭等水生植物,水質透明深度達70cm以上,與沒有經過試點的河道相比,其水質透明度增加了30多cm。人工生態浮島需要循環操作管理,結合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和陸生觀賞、食用、藥用等植物的改良,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前景將更為廣闊。
對于水體變黑發臭、污染嚴重的城市河湖,要根據水底污染物淤積量、污染物構成等情況,采取底泥生態疏浚以削減底泥對水體的污染,或采取河道曝氣增氧、生物酶制劑和外源微生物投放工程措施,加快水體中有機物降解速度,促使形成水生植物尤其是浮葉和沉水植物的生存環境條件。一旦水生植物介入,即可應用上述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水生態系統就可望能夠修復,魚兒游水草漂、岸綠景美的良性城市水生態景觀就會重現。近年來,生活污水生物生態處理技術發展迅猛,如SUNPOND-KOT生物處理技術、QBO人工湖泊水處理技術等,利用生物學、水生生態學原理,使人工河湖水域生態平衡,達到并保持地面水域景觀水質標準,具有設備少、施工簡單、工程建設費和運行養護費低等優點,對于推動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2水系
受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面污染(化肥流失、禽畜養殖、漁業養殖)的影響,水系的水環境問題主要是水體富營養化。由于水系具有水量大且變化不穩定的特點,因而水環境治理難度大,還存在循環往復的特點。結合國內外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經驗和發展趨勢,主要采用濕地系統、人工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等來進行治理和修復。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凈化機理主要是通過沉降、過濾、化學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應和植物吸收等反應過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續的特點。天津市境內洼地眾多,濕地資源豐富,擁有北大港、七里海、大黃堡洼、團泊洼等濕地,濕地面積達24.9萬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0.9%,具有水環境治理的天然優勢。首先完善天津市境內的河道、湖泊、濕地水系連通體系,將河道流水引入濕地。其次,結合氣候和水體環境的特點,由內到外培植栽種經過選擇的耐污染、耐寒、去除力強的水生、濕生、陸生植物,同時放養水生動物,形成穩定的水環境生態系統,通過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等方式實現對污染物的過濾、攔截、吸收、移除,降低污染物濃度,達到凈化水體改善水質的目的。
結合農業生產,應用生物浮床技術和生物調控技術對水系的局部性水質進行控制。生物浮床技術按照自然規律,在以富營養化為主體的污染水域水面利用特殊材料的浮床種植糧食、蔬菜、花卉或綠色植物等各種適宜的陸生植物,清理下來的水生植物可加工成飼料、綠肥或用于沼氣,形成一個產業鏈。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減富集水體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同時美化綠化水域景觀。生物調控是用調整生物群落結構的方法控制水質,主要是投放、發展某些魚種,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魚種,通過調整魚群結構,保護和發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動物,使水系中整個食物網適合于浮游動物或魚類對藻類的食用和消耗,控制藻類過量生長,從而改善水系環境質量。岸邊因素對于控制河流水質、維持河床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等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據天津市河道沿岸灘地的分布情況,結合農業區劃,利用植被覆蓋河道兩岸灘地,構成岸邊水陸交錯帶、植被緩沖帶、農田耕作帶、堤防防護林帶,建立生態廊道,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恢復河流的自我調控能力和自我修復功能,提高河道自然凈化能力。
3結語
(1)天津市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水環境治理任務艱巨而又迫切,利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是“遵循自然、師法自然”具體應用,具有凈化效果好、成本低的特點,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完美統一的最佳途徑,是水環境治理的發展方向。
(2)水環境治理必須系統規劃和綜合治理。河湖水系及其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因此需要系統規劃,從全局出發,兼顧干支流、上下游、滯洪洼淀、河口、沿岸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統籌考慮,同時將水環境治理與防洪、航運、城市用水、橋梁、景觀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理,優化突出整體利益。
篇2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齊國故都、齊文化的發祥地。流經臨淄城東的淄河千古流長,兩岸風光秀麗。淄河上游建有石馬水庫、太河水庫,兩座水庫的興建對下游河道水文特性的影響十分顯著。太河水庫以下河段河床在枯水季節已經斷流20余年,沿途村莊縮河造地,棄地采沙,造成環境生態破壞。為改變城市面貌,改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場所,提高環境質量,2002年實施了淄河臨淄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工程完成后命名為“太公湖”,太公湖長2500m,蓄水150萬m3,太公湖主要補充水源為臨淄污水處理廠凈化的中水。太公湖工程的實施提高了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實現了污水處理資源化利用。近幾年來太公湖兩岸沿線修建了大量住宅,河道兩岸現已成為人們生活、休閑、娛樂垂釣的好去處,也是臨淄區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成為臨淄區十大旅游風景之一,并被譽為“山東省生態工程示范區”(圖1)。
北方地區因缺水,河道綜合整治往往采用層層攔蓄形成水面,多為靜止、流動性差的封閉緩流水體。臨淄太公湖自建成12年來從未進行過清淤,湖區經過自然淤積及中水、養殖沉積,湖內存在底泥,夏季高溫時污染底泥上翻浮于水面,造成水體出現黑苔青苔滋生、水體變味等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水環境狀況受到影響。為了鞏固前期治理的成果,保證沿湖兩岸居民的居住質量和居住環境,消除污染源,改善水質,促進水生生物的繁衍、改善生態系統,保持太公湖“水清,岸綠,鳥多”的生態河廊風貌,開展太公湖水環境治理和生態清淤對帶動整個淄博市人工湖的生態清淤具有重要意義。
二、湖區底泥污染物含量情況
對太公湖底泥進行取樣監測。太公湖淤泥監測共設采樣點10個,采集到底泥樣10個,見表1。根據表1上監測數據,除5號、8號點銅的含量,9號點鎳含量略超出規定中的一級標準外,其余均符合該標準中一級標準。結果顯示,本次湖區淤泥成分直接填埋時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生產生活及覆土后的綠化種植。
三、生態清淤施工設計
湖泊生態清淤工程不同于一般疏浚,它是一種工程、環境、生態相結合的修復技術,具有系統化施工的特點。底泥未經處置前難以清理、運輸、堆放及利用。在施工過程中包含底泥開挖、底泥運輸、底泥處置等主要技術環節,每一個湖區有不同的限制要求,針對本次工程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本工程要求的清淤、運輸、處置的工程設計。
1.淤泥量的確定湖區內淤泥自上而下呈楔形分布,由50mm逐漸增厚到1500mm,在支墩壩前存在大量的砂土堆,厚度為1500mm。根據分布情況確定清淤工程分期分區進行清淤,橡膠壩上游長為500m的范圍及湖心島四周淤泥厚度在0.3~1.5m之間,其余區域淤泥厚度在0.05~0.2m之間。清除底泥,清淤長度為0.5km,寬度為490m,清至太公湖設計河底,同時對湖心島四周進行局部清淤。本次清除淤泥量為15萬m3。
2.淤泥清除設計目前國內清淤方案主要是斷水清淤和水下清淤兩種。斷水清淤是傳統的清淤方法,其施工技術要求較低,不留盲區,操作方便,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湖區放空后施工,湖內長期無水,對周邊景區產生一定的影響。太公湖水源主要是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進行回用,工程完工后補水成本較高,所以選用水下清淤。根據本次工程淤泥淤積厚度、分布的實際情況以及確定的清淤范圍,通過方案比選,從環保、經濟、社會影響等方面綜合考慮后,確定本次清淤措施采用水下組合式液壓絞吸式挖泥船清淤和管道運輸(圖2)。挖泥船通過挖泥泵絞吸水下淤泥,利用水上浮管把淤泥輸送到岸邊;在湖區右岸沿湖道路鋪設鋼管進行輸送至淤泥處置區。挖泥船施工有效減少了不同的開挖外運清淤帶來的粉塵污染、道路損壞、浪費水資源等不利影響。
3.淤泥處置(1)淤泥處置方案選擇①土地填埋土地填埋是國內處理淤泥的傳統做法,土地填埋首先需選定填埋場地,在選定的填埋場地中開挖填埋基坑,把開挖淤泥填埋在開挖的基坑內,整平,覆土,撒播草種或種植喬灌木進行基地恢復。②生態淤泥處置a.淤泥制磚。利用淤泥制磚是一種變廢為寶的處理方法,淤泥燒結復合節能磚以江河淤泥、煤渣、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經高壓擠切和高溫燒結方法,制成建筑節能新型墻體材料。按年生產3000萬塊磚的磚場,總投資為1000萬元(不含磚廠及堆置場占地費用)。本次清淤方量為15萬m3,按年產燒結保溫磚3000萬塊計算,只可使用1.8年。因本次清淤為一次性清淤,新建淤泥制磚場時,還應考慮淤泥堆置場地,15萬m3淤泥堆置需占地10萬m2。投資較大,運行短。b.淤泥焚燒發電。污泥焚燒是將脫水污泥直接送入焚燒爐焚燒。可迅速和較大程度地使污泥達到減量化,既解決了污泥的出路問題,又充分地利用了污泥中的能源。在所有的污泥處置中,焚燒方法產生的剩余物最少,但其投資與處理費用較高。因太公湖淤泥含有的熱量成分低,淤泥量15萬m3太少,顯然不適宜焚燒發電。c.利用淤泥填亞格布植生袋護坡。亞格布植生袋是一種新型的護坡材料,利用生袋填裝淤泥進行河道護坡,可以加固堤防,就地取材,使淤泥變廢為寶,符合環保理念(圖3)。考察本次工程區周圍河道,其適宜利用生袋填裝淤泥進行護坡的河段距離太公湖較遠,生袋方案投資較大。綜合考慮了施工、運行管理、投資以及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等諸多因素,結合本次工程的實際情況推薦選用現狀采砂坑填埋淤泥方法。(2)淤泥處置設計通過對太公湖四周的考察,發現天齊淵西北側有一個亂采亂挖遺留下來的采砂坑,位于太公湖上游約3.5km河道右岸堤防外,東西長約500m,南北寬約190m,深約4m,總容量38萬m3,坑內平時干涸無水,且該位置距離城郊較遠,四周無居民居住,淤泥填埋后固結時產生氣體不會對周圍造成影響。填滿后淤泥固結后覆土,撒播草種,美化環境變廢為寶(圖4)。
四、結語
篇3
(1)對氣候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對氣候產生影響,特別是水庫的建設,由于蒸發量增多,在大氣循環中,增加了該區域的降水量,也導致霧霾天氣的增多,也增加了該區域極端天氣的出現。
(2)對水質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水循環速度減慢,導致污染物擴散遷移能力和水汽交換速度降低,從而影響了該區域的水質,甚至會造成嚴重的金屬污染。
(3)對河道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從一些大型水庫來看,由于水流較緩且水面較寬,導致特殊水溫結構的形成,蓄水水溫會高于天然河道的水溫,導致某些低溫生物生長環境的改變,影響了生物的正常生長。(4)對陸地植被的破壞。由于水利水電工程需要占用較大的面積,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棲息在該區域的生物也受到影響。加之污染物排放速度較慢,造成該區域內的動物、植物遷移,甚至是滅亡。
(5)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雖然能避免農田大范圍淹沒,但改變了土壤的熱狀況和養分,降低土壤自身的肥力和酸堿性,導致土壤沼澤化和鹽堿化程度加劇。同時水庫水位的波動容易造成滑坡、崩岸等災害,不僅造成環境破壞,還對沿途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
(6)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由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涉及到移民安置問題。移民對環境等的影響非常大。在移民安置中,應減少毀林開荒政策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就移民安置過程而言,將庫區居民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本身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不僅包括工程建設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等對庫區居民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應該包括因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造成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破壞。
2基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措施分析
為了減少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價值,可以通過以下措施。
2.1開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評價從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水路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必然的。如何趨利避害才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因此,從工程建設的情況出發,以環境科學的經濟價值理論對工程建設的價值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對工程的自然生態、環境價值、社會生態等變化情況,包括有形、無形變化兩種,立足現狀,但也應注重長遠的利益。
2.2根據生態環境評價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針對風險評價和經濟評價的結果,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工程建設立體評價體系,對工程建設的不確定因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如在葛洲壩水利工程建設中,以扶助放養的措施,使原處于瀕危狀態的中華鱘能夠順利繁衍,從而擺脫了物種滅絕危機。再以青銅峽水庫為例,在工程建設中,充分利用淤積形成了大范圍的濕地和農田,大大改善了該區生態環境。長江三峽建設過程中,修建了一個大型的污水處理系統,改善了長江沿岸的污水處理能力,保證了長江的水質。
2.3健全移民政策,保證移民的利益移民政策的完善,不僅對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也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整體效益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應注重以人為本,健全移民政策,保證移民的利益。雖然高額的移民安置費會增加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成本,降低水利水電工程等的實際意義,但也應認識到,人才是整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保證人民的利益,才能促進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實施。從目前來看,可以將房屋、土地等有償設施作為股本,參與到水電開發建設中。
3結語
篇4
關鍵詞: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1 漁洞水庫概況
昭通漁洞水庫位于金沙江下段橫江支流灑漁河上游樂居河上。距昭通市23km,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工礦和城市生活供水及向下游補水等綜合利用的國家大(二)型水利工程。漁洞水庫壩高87m,徑流區總面積709km2,總庫容3.64億m3,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積12.6km3。
昭通漁洞水庫是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唯一穩定和可靠的城市生產生活供水水源,以及昭魯壩區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功能覆蓋昭魯壩區3個辦事處、17個鄉鎮,約90萬人。水庫建成至今,在防汛、供水、發電、改善生態等功能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在2003、2005年和2010年,昭通遭遇的特大干旱中,水庫在保證城市供水、保障農業灌溉上作用巨大、效益顯著,為昭陽區中心城市的發展承擔了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2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基本情況
2.1自然地理概況
2.1.1地理位置。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位于魯甸縣中部,主河龍樹河源于水磨鎮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組,自南往北經水磨、龍樹、新街3個鄉,從新街鄉叉河流入昭陽區境內,徑流區界于東經103°18′~103°30′,北緯27°11′~27°31′之間,東與昭陽區蘇家院鄉順山村接壤,西與昭陽區大山包鄉老林村相連,北接永善縣碼口鄉車則村,南與本縣水磨鎮蒿屏村,樂紅鄉官寨村相連,總面積371.37km2。
2.1.2地形地貌。徑流區地貌東西高,中間低平。東面是阿魯伯梁子,西面是五蓮峰山脈,中間是龍樹壩子,地勢從平地向四周波狀起伏過渡,四周有陡坡或崖壁與底丘相分開,西部和北部低丘多,龍樹河從壩子中間流過。徑流區最高海拔水磨鎮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組架馬石3111.4m,最低海拔新街鎮坪地營村叉河2067m,海拔高差1044.4m。
2.1.3河流水系。龍樹河源于水磨鎮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組,由南向北流經水磨鎮滴水、黃泥寨、鐵廠、新棚、水磨村,龍樹鎮龍樹、新樂、照壁、塘房村,新街鎮酒房、新街、閃橋、坪地營村共3鎮13個村,從新街鄉坪地營岔河出境進入昭陽區地界,全長42.8km,流域面積371.37km3,年平均流量6.13 m3/s,河床寬15~30m。自南往北有鐵廠村小河,新棚村納黑租河、獨山河,水磨村白水洞河、黑魯河,照壁村木瓜沖河、石龍河,塘房村塘房河,新街村畢家溝河,閃橋村斷箐溝河,坪地營村鐵匠溝河11條主要支流匯入龍樹河。
2.1.4氣候條件。徑流區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溫和,熱量強度差,積溫不足,年均溫10~10.9℃,≥10℃年積溫2860℃,無霜期198天,年降雨量1047mm。
2.1.5土壤。境內土壤主要由玄武巖、石灰巖、頁巖發育而成的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
2.1.6森林植被。主要喬木樹種有華山松、云南松、杉木、滇楊、旱冬瓜、毛白楊、高山櫟、大葉石櫟、木姜子等;灌木樹種有野八角、大白花杜鵑、碎米花杜鵑、野山茶、峨眉薔薇、救軍糧、胡禿子等;草本植物有蕨類、翻白葉、火絨草、過山龍、透骨草、禾本科茅草類等。
2.1.7水土流失情況。由于降雨量多而集中,地形陡斜,坡陡而長,土壤質地疏松,抗蝕力弱;人口密度大,墾殖率高,森林覆蓋率低。因此,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廣、量大,使坡地表土,土壤瘠薄,肥力下降。
表1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水土流失現狀統計表(單位:hm2)
2.2土地利用現狀及森林資源狀況
徑流區國土面積37137 hm2,林業用地13683 hm2占36.8%,農業用地21009 hm2,占56.6%,其它用地2445 hm2占6.6%。
表2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土地林業現狀表(單位:hm2)
2.3社會經濟狀況
徑流區人口密度較大達231人/km2,經濟貧困,人均純收入僅2140元,未達國家脫貧標準2300元。
表3 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社會經濟情況統計表
3魯甸縣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環境評價
3.1 人口密度大、貧困程度深、生態意識薄弱
徑流區總人口85643人,人口密度達231人/ km2,地下無礦產資源,地上無工業企業,全靠農業生產生活,氣候冷涼,農業產業發展滯后,群眾生活困難,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以下。人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總體低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甚至缺失。
3.2 陡坡墾植面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徑流區耕地面積21008km2占國土面積的56.6%,森林覆蓋率僅31%,有林地覆蓋率僅28.7%,水土流失面積達10320 km2,占總面積的27.8%,其中水土流失級在強度級以上的面積是8301km2,占總面積的22.35%。根據水文觀測資料顯示,每年有108萬t泥沙淤積在水庫內,相當于1年就報廢了一座小(二)型水庫,損失資金近千萬元。
3.3 森林資源少,森林覆蓋率低且森林分布零星森林生態效益不高
徑流區有林地僅有10647 hm2占28.7%。森林資源較少且分布不均,總的看來徑流區森林主要分布在東部阿魯伯梁子,其它分布較少;森林分布零星呈小塊狀,連續千畝以上的較少。
3.4樹種單一、林分質量低生態效能低下
林分以云南松、華山松針葉純林為主,沒有針闊混交林;以人工華山松純林居多,天然次生云南松純林次之;林地立地條件較差,林分生長緩慢。
3.5侵蝕溝、河堤未得到治理泥沙直接沖入水庫
徑流區主河龍樹河、大小支流及侵蝕溝沒有得到綜合治理,河堤溝坡冬季冰凌剝蝕,雨季洪水沖刷塌方,泥沙淤塞河道或直接沖入水庫。
4徑流區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建議
4.1加大徑流區扶貧力度,改善群眾生活質量,提高徑流區群眾生態文明水平
抓住國家實施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的機遇,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的農業產業、旅游業等發展經濟,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實施電網改造、改廁改圈、建設沼氣池、推廣太陽能等民生工程改善群眾生活衛生條件,提高群眾生態文明水平。
4.2實施退耕還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等項目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下轉第168頁)
(上接第166頁)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工程,營造人工混交林7500 hm2,提高森林覆蓋率20%,使徑流區森林覆蓋率達51%,有林地覆蓋率達48.7%。人工造林工程合理布局盡可能把現有零星的森林連接起來,形成萬畝以上,甚至幾萬畝以上的連片森林,使森林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
4.3實施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質量
實施生態疏伐、衛生伐、修枝等撫育方式進行森林撫育,以撫育、抽針補闊、栽針保闊、灌木改造喬木、封山育林等措施實施低效林改造,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質量,提高森林防護效能。
4.5對侵蝕溝及河道進行綜合治理
對侵蝕溝和河道治理,要以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進行。對侵蝕溝的溝坡種植刺槐、峨眉薔薇等小喬木和灌木,溝內種植滇楊等適生樹種,適宜的地段打簡易攔砂壩;對河道支流的溝坡種植樹木阻止溝坡塌方,適宜的地段修筑攔砂壩攔截泥沙;對河道修筑河堤,種植垂柳等護堤林。
篇5
今年 6月25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詳細方案,這個規劃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西部大開發三大重點經濟區之一。包括的范圍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從生態環境方面講,由渭河上游的天水到渭河下游的渭南,幾乎涵蓋了整個渭河中下游流域,可以說就是一個渭河流域的經濟發展規劃。這個規劃的實施,為渭河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渭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務院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力爭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在發展目標上,對森林覆蓋率、自然濕地保護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渭河干流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質量、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等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硬性指標。特別是對加快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等方面更有著直接的明確要求,把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渭北山地生態屏障建設、渭北和天水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項目全部列入規劃中的重點工程。把加強西安、寶雞、商洛、天水等秦嶺山地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加快實施平原綠化、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等工程列入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態示范鄉鎮、環境優美鄉鎮、加快建設宜居區域的建設內容。這些對于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渭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來說,真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今年6月1日,《陜西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辦法》實施,這個辦法對于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又給予了一個強大的有力武器。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東橫貫八百里秦川。流域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涉及陜、甘、寧三省區。其中陜西省境內流域面積6071萬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總面積的50%。流域內集中了陜西省61%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1%的工業總產值。近年來,雖經各方面的努力,渭河流域水質污染、生態環境有所改變,但污染依然嚴重,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生態體系建設尚未全面啟動,森林總量不足,生物種類大幅減少;河床內無序挖沙、水土流失嚴重;河道管理混亂,傾倒垃圾現象嚴重,河水斷流、洪澇災害時有發生。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資源開發利用的需求大量增加,又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渭河生態環境建設和水污染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形勢仍然十分艱巨。盡快對渭河流域實施科學的綜合治理與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以小流域為單元,各地共同開展綜合治理是一項根本途徑和長期任務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反映首先是嚴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失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導致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只有以小流域為治理基礎,在小流域范圍內蓄水保土,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耕作措施緊密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鏟除洪水之源,從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使流域內水文狀況改善,泥沙得到控制,河流生態系統與水文狀況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生態環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渭河水源既有來自南山秦嶺的黑河、澇河、灃河等,也有來自北山渭北高原的涇河、洛河、千陽河、韋河、漆水河等。這些支流,從寧夏、甘肅到陜西,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都集中在渭北。這幾年,南山的水不大了,北山的水幾乎斷流了。可見要從根本上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必須從渭河的每一條小支流做起,以小流域治理為基礎,各地一起齊抓共管,從根本上、根源上改變整個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這應該是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渭河流域各地方政府發出的動員令。
小流域治理應以退耕還林(草)為主要手段,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自然修復。退耕還林(草)、人工造林種草,對遏制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大,范圍廣,實施退耕還林(草),盡快使生態自然修復,盡最大程度發揮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順向演替進程,這項工程從實施“山川秀美工程”以來,已經實施幾年,生態效益十分可觀。我們應該把它繼續的、長期的堅持下去。
要樹立全局觀念,上游下游各地政府相互合作,建立科學完整的綜合治理、管理體系。上游地區可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照梁峁坡、溝谷坡、溝道等不同的地貌特征,配置各自適宜的水保治理措施。如梁峁坡多為坡耕地,除緩坡修筑梯田外,其余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帶、林草間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溝谷坡侵蝕破碎,坡度在25°以上,實行退耕還林(草),發展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溝道以支毛溝為主,大力發展壩系工程建設,做到支毛溝小壩與骨干壩有機結合;另外,還應在渭河一、二級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庫、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標與治本同步進行,形成節節攔蓄降水,層層開發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綜合防御體系。而下游地區重點要搞好河道管護,如河堤加固、河道疏浚、合理排污、堤岸綠化、減少污染等,使上下游形成相互呼應的、科學完善的綜合防御體系,自覺地共同承擔起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
2. 以科技為手段,建立渭河流域科學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
在國務院公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方案中指出,關中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5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3個大學科技園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是區域發展的重要的優勢條件。
渭河生態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要以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科技優勢,全面統籌、理順體制,狠抓源頭,建立渭河流域科學治理、科學管理體系,重新塑造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
科學創新無止境,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永恒的。當前應加大區域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力度,統一規劃,大流域和小流域治理相結合,農田建設和小型水利建設相結合,林、草相結合,自然恢復與人工造林相結合,山、水、田、林、路協調-致,全面治理;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注重區域內生態水資源的調控;全面推廣有節水效能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使區域內經濟有發展、用水有節減,讓水于河流,保障渭河流域生態健康平衡;綜合治理,生態、生物措施并舉,提升區域治理水平;以流域內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為基礎,利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綜合治理手段,采取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等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結構;制訂各流域的統一考量標準,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長期不斷地加強水質監測、監督,實行區域內解決污染,地區分界處考核交接,使河流的整體達到清潔,健康的生態環境;依法加強河道的整治治理,強制實行污水達標排放,嚴禁向河道傾倒垃圾,建立渭河流域濕地和自然植被生長帶,并在河道堤岸及兩側營造林帶網,充分發揮濕地、自然植被及林帶網的美化、凈化作用,使區域內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持續的發展。
3.完善管理機制,確保治理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依法治水,在當今實行普法教育、建設法治社會的大氣候下,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目前,除了有關治水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陜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等之外,還有與治水相關的法律如《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等。從執法環境到法律內容來看,渭河生態環境治理都進入了依法治理的時代。
篇6
關鍵詞:中國;水污染防治;流域管理;戰略對策
1 流域水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戰略存在的問題
1.1 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制度不完善
流域作為整體水文循環單位,同時也是人類活動起源,匯入到整個河流干道中,有利于保護水環境以及水生態系統。流域同時也是完整的管理單位,集中了人類多種活動形式,體現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矛盾。尤其是水環境治理問題,涉及到多種污染體,因此,加強水流域污染治理這一問題亟待解決。美國早期就明確了水污染治理這一概念,尤其注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體現,在把握水流域基本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及水生態社會子系統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相互作用,還要對水生態系統發展制定整體規劃,加強水生態系統建設保護,制定水流域綜合治理計劃,這些保護有利于解決部門內部沖突,矛盾問題,有利于加強流域水環境治理效率。采取這一水污染治理措施注重保護水污染治理完整性,重點解決水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嚴格控制水污染溫度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標物質組成結構等,還有土壤物質組成,針對區域生態發展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充分發揮好專家以及研究學者力量,為解決流域水污染問題提供支持。
1.2 缺乏對水環境特征區域差異的研究
各個流域水環境承載力存在很大差異,對各區域造成的水污染程度不同,因此,解決我國流域水污染問題,要對流域進行劃分加強管理,美國針對這一問題,早期就制定了水生態區域劃分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環境管理效率。對于水生態系統流域監測站點選擇上、針對水生態系統污染問題制定恢復標準,有利于為流域水環境治理制定TMDL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各地域水環境特征不同,目前,我國并未建立完整的水流域治理機制,無法準確判斷水流域環境承載力以及生態環境發展狀況,尤其是水環境治理難度大,保護措施有效性不強。
2 我國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的控制原則
2.1 污染物質的分類控制原則
面對我國流域水污染存在的問題,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對污染物特性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劃分,做好分類,優化污染質結構,對污染物進行有效分解,制定污染物治理化學指標,按照污染物特性,將其劃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一啊不能污染物,一種是特殊污染物;按照水污染物自身性質將其劃分為淡水、海水、人體健康污染物;按照污染物因子特性,將其劃分為兩種形式,保守、非保守物質,在以上總結過程中,針對污染物特性提出具體控制要求。
2.2 污染控制的分區原則
我國流域面積廣闊,各地區水環境差異明顯,因此,要根據各個地區水流域具體情況來制定不同發展戰略,保護水文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系統水體功能差異劃分為幾種形式,也是建立水污染控制體系的重要參考依據,有利于保護水體發展環境,加大水污染物控制制度。其中,水資源分區將水文循單元作為重要依據,將其劃分為幾種形式,主要為了呈現水文完整度,尤其要把握污染物轉化規律,有利于加強水質管理,劃分水生態區則是按照流域生態特征,包括土壤植被等多個要素,主要是為了對水體進行分類,這一方法是為了判斷水體生態性質以及水體生態基本標準,有利于為水體生態安全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了解我國水環境管理能力差異,把握好流域尺度、平衡人類發展需求的主要區域管理方式。流域水環境功能包括三個等級,矛盾區、一般功能區、最高層次區,劃分為多個功能管理區主要為了提高流域水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環境功能過程中,需要制定沖突協調機制處理區域沖突,協調各個區域水質矛盾沖突問題。
3 結束語
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污染的復雜問題,就必須實施流域污染控制策略,在流域尺度上開展系統性、綜合性、前瞻性的水污染控制技術體系研究,重點在于轉變傳統的污染控制理念,根據流域地理、水文氣象、生態一致性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開展全國水環境生態分區方案研究,根據不同區域的水生態系統類型特征與水環境特征,提出不同分區的污染控制要求,從而為污染控制目標的分解提供支持,以水環境生態分區為基礎進行污染負荷的計算和管理。
參考文獻
篇7
生態修復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一步步惡化,慢慢的成為生態學一個重要的研究分支。目前,生態修復依然是國內外各國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許多國家都進行了很多的理論研究,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在部分地區得到了實踐和應用。
1.目前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相對發達城市已經漸漸重視到城市生態環境的問題,在城市的中心地區開始建了公園和風景區,城市綠化和環境得到了改善。臨海非工業性城市,水環境的調節相對比較簡單,而內陸相對缺水城市的水環境生態修復問題就比較明顯和突出。
1.1城市水環境修復以人文景觀修復為主,忽略自然生態修復
城市環境的生態修復往往更加注重一些表面的東西。比如:針對城市的環境,某市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將目光放在城市幾千年文化的傳承和開發利用上,由此,城市的水環境修復也圍繞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與資源開發展開,這種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修復方式,雖然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效益,但是,在修復的過程中往往比較容易忽視水環境的自然性。很多地方都是簡單的種植草坪和灌木叢,而忽視了河流的生態,影響了生物的生長環境。
1.2忽視整體的水環境修復
現階段的城市水環境修復往往忽略了城市水環境的整體性。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如果僅僅針對其中的某一個方面進行修復治理,是不能完全恢復原有生態的。現在的很多城市在治理水環境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單個的水體修復生態規劃和設計,忽略了多處水體相互聯系的作用,從而削弱了城市水環境的整體生態功能,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還造成了后期維護的困難。
1.3忽視了標本兼治
現在的城市建設過程很快,城市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大范圍的建設,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來越大,很多污染物的處理和排放都沒達到標準。很多二線城市顯示出了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但在處理污水等問題上還只停留在表面,很多問題不能從根本上進行治理,城市的水系統治理只是停留在表面階段,很多指標都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為水環境的生態修復帶來了很大困難。
2.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的對策
2.1借助景觀的生態規劃,恢復景觀的格局模式
進行水環境的生態修復要借助先進的景觀分析相關理論與放大,尤其是在進行土地規劃和土地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的管理中,要有效地引進景觀相關理念和景觀生態學的相關方法,對景觀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評價。要正確處理人文和旅游的景觀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應該在自然景觀修復的基礎上疊加人文景觀和旅游的經典。尤其是在針對河流和湖泊的開發中,要注意在景觀開發中保護其原有的模式和生態系統。河流和湖泊的生態修復規劃,要注意避免硬質駁岸和徹底的統一性,應該根據河流和湖泊的功能以及相關的功用,合理分析和規劃河流湖泊的利用,真正在生態修復中做到和諧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環境的共存。
2.2統籌規劃,優化功能分布在水環境的生態修復中,要正確處理居住、旅游和貿易以及自然之間的關系,要合理的設計各種功能區,避免多處的水體恢復景觀功能區的重復性。在進行規劃的時候,要針對城市中現有的條件進行合理規劃和統籌的設計。在進行水生態修復的過程中,要針對現有的條件,兼顧到水生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修復的工作要全面的從城市的各個水系、河流和湖泊開始,而不是專門針對某一個地區進行規劃。
篇8
[關鍵詞]河北 ;水生態;地方經濟發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72
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經過不懈努力,河北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但水環境嚴峻形勢總體上仍沒有根本改變。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量超過水環境承載能力,河道水污染,湖泊富營養化,生態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制約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安全。實施生態修復不僅是還生態環境的欠賬,更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和優化河北生態空間,從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強化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1 河北水生態存在的突出問題
1.1 水資源稟賦差、配置工程體系不完善
河北省水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總量2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約200立方米,屬典型的資源性缺水省份,水資源嚴重短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1.2 水土資源保護滯后
水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北省仍存在大量水土流失,平原、古河道、沿海等區域也存在水土流失危害,治理任務艱巨;平原河道缺乏維系河流健康的基本水量;城市水系水網建設有待進一步規范;地下水超采嚴重,超采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部分地區出現了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監測河段水質超Ⅳ類以上占53%,水污染防治任務艱巨。為實現“碧水、藍天、綠地”的目標,河北省面臨的生態省建設和水環境治理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下大力氣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
1.3 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
河北省工業結構偏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周邊先進地區有較大差距,高耗水行業的節水亟須加強;城市供水管網老化,節水器具普及率不高;農業用水比例高,尚有近半數灌溉面積未實施節水灌溉,部分節水工程標準偏低;結構性節水工作有待加強。
1.4 水利發展的機制不健全,水利綜合服務能力不強
城鄉水務一體化有待進一步推進;高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建立,水利法規體系不夠健全;水利投入不足、籌資結構單一,缺乏穩定增長的機制;農村水利建設新機制尚未形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水文、水資源監測監控能力不足;水價改革進展較慢,良性機制尚未建立;公共服務與應急處理能力有待加強。
2 河北水生態面臨的環境形勢分析
近幾年來,河北經濟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水生態問題。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水生態保護的關系?究竟是把節約保護和開發利用哪個放在首要位置上?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破壞,我們要很好地兼顧生態、資源與環境的最大承載力,尋求一種和諧發展的道路,從而實現水生態保護與經濟良性發展雙贏的局面。
2.1 國家政策對河北水生態提出了更高要求
河北省委七屆六次全會作出了構筑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壯大沿海經濟隆起帶、打造冀中南經濟區、培育一批千億元級工業聚集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四個一”發展戰略,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實施城鄉統籌、建設生態省。國家和河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給本省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對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
2.2 產業格局給水生態環境帶來了挑戰
長期以來,河北省的產業格局主要以重工業為主,鋼鐵、化工、建材、造紙、電力等行業存在嚴重的資源消耗,工業廢水成了主要的水生態污染源。河北是污染大戶,已經成了全國范圍內有目共睹的事實,河北唐山的鋼鐵企業每年兩會上都會被問及環境污染問題,時代不同了,寧可影響了GDP也要堅持砍掉鋼鐵的污染,也要治理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環境。因為今天的經濟發展不僅要百姓生活得富足,也要青山綠水,也要環境的健康。
2.3 水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
經濟高速增長、能源資源大量消費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在資源耗竭、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的背景下,經濟成就不再那么令人欣喜。兩者相比,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能力遠遠低于我們發展經濟的能力。這種高度的不對稱性為今后發展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重警告。
3 保護河北水生態,促進經濟發展的對策
未來河北省面臨水資源短缺狀況不斷加劇、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更為突出、水生態環境惡化壓力加大、水資源嚴重短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面對現實,為了實現省內經濟更好發展,水生態的環境保護勢在必行。構成社會的三要素即政府、企業和公眾,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三者相互支持,共同發力。3.1 政府層面要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
3.1.1 制定相應的宏觀政策及法律法規
要制定配套法規,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調動廣大群眾投入生態修復的積極性,為實現水生態修復創造良好條件。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約束,保證重點河湖的生態水量。根據需要實施白洋淀等重要湖淀濕地應急補水,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全面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逐步修復一畝泉、百泉泉群等生態環境。
3.1.2 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完善水生態機制
政府需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重視頂層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的設計,把水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建立生態治理補償機制,甚至進行生態立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求大力推進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強行業能力建設,提高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水利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3.1.3 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要開創與多行業合作模式,政府主導的水生態治理項目,可根據項目所在區域的環境,改造成適宜人居、游玩、產業集群等功能性的水生態區域,合理引入諸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甚至創新服務業的相關行業,采取有效轉換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更多參與水生態保護。
3.2 企業要以身作則,做好水生態保護
3.2.1 轉變觀念
要轉變觀念,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引導和教育廣大職工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處理水生態方面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要求企業要不惜經濟代價,把生態治理放在首位。
3.2.2 加強企業間合作,突破發展的瓶頸
水生態保護是高門檻、難度大的系統工程,要求人們要采取聯合解決方案加以應對。要講究綜合治理,技術集成,因為生態治理是一門高于任何學科的綜合性的、系統性的工程。水生態保護企業應緊密合作,利用各自優勢組成聯盟,通過彼此技術產品創新共享和產業鏈合作,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3.2.3 實施重點區域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要集中資金、重點防治、生態修復、預防為主、強化監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強水生態保護隊伍建設,區域水環境的統一規劃與合理調度;實施節水戰略,有效減少污染;積極實施開源工程;加強污水治理,推進污水資源化;加強基礎技術工作,提高水環境管理的科學含量。
3.3 公眾方面
公眾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要加強了解、認知水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終喚醒公眾的參與意識;注重對少兒的教育引導,以各種兒童喜好的活動形式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少兒的水生態保護意識;環保公益組織聯合、公眾人物、媒體、學術機構廣泛聯合,保證水生態保護理念的有效傳播。
4 結 論
總之,水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這是河北省需要迫切解決的任務,同時也是河北省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我們要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護并改善水生態環境,從而抓住國家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機遇,更好地發展河北綠色經濟。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市政工程;水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良好的水生態是現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現階段,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城市規模急劇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環境質量持續下降,對城市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水環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門要真正認識到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動城市的發展。
1市政工程水環境治理現狀
1.1水資源浪費嚴重
水環境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環境的質量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如果水體受到污染,人們的健康安全會受到嚴重的威脅,誘發各種疾病。水資源作為一種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的淡水資源儲量嚴重不足,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在當前的城市中,水資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這種城市用水情況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嚴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備節水意識,在用水方面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部分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也不注重節水技術的應用,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發展理念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對于各種節水設備缺乏應有的重視。在個別企業管理者的眼中,引入節水設備沒有意義,只會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為了節省設備購置費用,一直采用傳統的工藝設備進行生產,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水資源浪費,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較大,對城市水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1.2缺乏正確的行業發展理念
在城市水環境的污染問題上,當前部分企業缺乏正確的行業發展理念,只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在錯誤理念的引導下,城市水環境問題頻發,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設領域為例,無論是建筑工程建設還是水利工程建設,部分人員在工程的規劃設計環節,經常忽視水環境的污染問題,沒有站在生態角度對工程項目進行規劃設計。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提升房產銷售額,會在水域周邊建設大量的建筑工程,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項目規劃嚴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會直接排放到周邊流域中,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水利工程項目的規劃沒有考慮水生態,盲目對水體進行阻隔,使得水生態循環系統受到了嚴重影響,大量的物種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凈化能力急劇下降。有害物質的大量累積使得水體不再循環,逐漸成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嚴重損害城市形象,對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都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1.3工業廢水排放量猛增
工業是我國的重要行業,工業領域中包含大量的行業,在大部分城市中,工業經濟都是城市的經濟支柱,城市對工業企業的發展往往非常重視。在政策環境的帶動下,我國的工業領域發展勢頭良好,在各個城市中,工業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加,而且企業的規模也有擴大的趨勢,這種情況導致工業廢水排放量猛增,對水環境產生了嚴重威脅。雖然我國的環境部門針對工業排放提出了嚴格的規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標準,但是由于工業企業遍地開花,工業廢水排放監測難度大。同時,廢水排放還具有隱蔽性的特點,監管死角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工業廢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導致城市水環境質量直線下降。工業廢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質會造成水體生物死亡,使河水發黑、發臭。工業廢水是水環境治理的難題,市政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市政工程中水環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傳節水思想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節約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這也是當代公民必備的思想,是提升水資源利用率的重要舉措。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加強節水宣傳,提升公民節水意識,同時,也要積極地引導企業,把企業也帶入節水行動中,營造一個全民節水的氛圍。政府方面要注重宣傳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傳渠道,以各社區為基本宣傳單位,印制宣傳冊、微信公眾號文章,宣傳節水思想,通過多途徑的宣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我國水資源緊缺的現狀,激發人們的節水意識。同時,在節水宣傳的過程中,還需要引導人們采用正確的節水做法,改變之前的不良習慣。政府部門可以舉辦以節水為主題的大型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節水氛圍,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緩解我國的用水壓力,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2城市建設要以水環境保護為基礎
從城市建設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須經過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或城市綠化灌溉等。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必須進行沉淀,沉淀產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時清理,然后才能循環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工程的規劃設計環節,站在生態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優化,合理地進行工程選址,在工程建設環節減少水污染,避免出現死水,提升水資源自凈化能力,建設生態堤壩,加強水域周邊的綠化,提升物種多樣性,實現水環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
2.3加強工業廢水治理
工業廢水是水環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業廢水的治理非常必要,這也是工業企業必須完成的任務。工業污水的有效治理,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只有在資金的支持下,工業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證。可持續發展是工業企業唯一的發展方向,企業方面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在生產過程中調整發展重心,調整管理理念,嚴格落實工業污水治理工作,把這項工作作為企業的核心工作。企業要有具體的行動,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資金,引入專業的工業污水治理技術和設備,結合當前的實際生產情況,優化工業污水治理體系,采用最先進的治理工藝技術,為高效的工業污水治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企業要對自身生產特點進行分析,結合生產工藝以及原材料,精準確定污水中有害物質的成分,根據分析結果,選擇相應的治理工藝設備,必須保證有效去除工業污水中的有害物質。企業決策者需要具備先進的管理理念,注重節水技術以及污水處理技術的引進,嚴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強自我管理。與此同時,城市環境監督部門也要定期對企業排放情況進行測評,發現不合格的排放問題就要及時處理,消除工業發展對水生態造成的消極影響,實現水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實,打造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2.4加強水環境治理技術創新
水環境的有效治理離不開各種技術。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質的成分比較復雜,因此,在水環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強技術的引入,利用各種先進的污水治理技術,實現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現存多種水環境治理技術,包括物理處理技術、化學處理技術以及生物處理技術等。在這些技術中,生物處理技術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生物處理工藝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發展潛力巨大,而且應用優勢明顯。生物處理工藝在應用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比較低,而且對有害物質的去除效果相對顯著。這種處理工藝不涉及化學藥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擔心二次污染問題,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在廢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謝的過程中,會對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分解處理,整個過程非常高效,而且不會產生其他有害物質。
篇10
【關鍵詞】東魚河;水源置換;水環境;水生態
1東魚河濟寧段現狀
東魚河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為了解決南四湖湖西地區洪澇災害而開挖的一條大型防洪排澇河道。干流起源于菏澤市東明縣劉樓村,向東流經牡丹區、曹縣、定陶區、成武縣、單縣、濟寧市金鄉縣、魚臺縣等8個縣(區),于濟寧市魚臺縣西姚村北入昭陽湖,全長174km。針對東魚河濟寧漁業用水區水質不達標、岸線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利用且存在違法建筑和違法活動、排污(水)口眾多且排污企業清潔生產水平低、城鄉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河道生態防護體系不完善、環境執法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按照《山東省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魯廳字〔2017〕14號)要求,濟寧市立足東魚河區域、流域的實際,統籌上下游、左右岸,自2018年全面落實水資源保護、河道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等六大任務,東魚河水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水生態系統實現了良性循環。
2綜合整治重點任務與對策措施
根據《東魚河綜合整治方案》(2018.05),東魚河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周期為2018—2020年。到2020年,使東魚河水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2.1水資源保護
1)規范取水口監督管理。針對金鄉縣2處5萬畝以上中型灌區、小型灌區、8處分散小泵站灌區及魚臺縣20處分散小泵站灌區未取得取水審批的問題,依據山東省水利廳關于印發《山東省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魯水資字〔2016〕29號),完成石佛灌區、曹莊灌區及8處分散小泵站灌區取水許可審批,規范管理取水許可,強化農業用水監管,不新增非法取水口。2)規范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針對魚臺縣3處已審批或登記的排污口未設置標志牌等問題,依據《山東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關于切實做好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工作的通知》(魯水資字〔2017〕23號),按照入河排污口標志牌樣式和統一要求,設立入河排污口標志牌,實行入河排污口標志管理和動態監管。3)強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認真落實《山東省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將限制納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完善入河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制定分年度的水功能區納污總量削減方案,并納入年度考核。
2.2水域岸線管理保護
依據山東省水利廳等10部門《關于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劃定工作的意見》(魯水管字〔2017〕15號)完成河道及其上所建的水庫、堤防、水閘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劃界,埋設界碑界樁,政府公告形成電子化和數據化成果,與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同步協調。結合岸線利用管理規劃,嚴格實施岸線用途管制。
2.3水污染防治
1)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積極推進沿河鄉鎮駐地及周邊社區污水管網鋪設,基本實現沿河形成徑流的生活污水全收集,消除生活污水直排現象;集中連片村莊、城鎮周邊村莊以及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污水、垃圾處置體系,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型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加強生活污水較集中排放點附近的溝、渠、塘等改造,推進人工濕地、氧化塘等建設與管理維護,充分發揮其水質凈化能力,持續改善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2)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針對農業農藥化肥有效利用率低、農業廢棄物未得到妥善處理等問題,依據《濟寧市水污染防治控制單元達標方案》(濟政辦字〔2016〕230號),提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推廣生態農業技術。
2.4水環境治理
依據《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寧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濟政字〔2017〕99號),將城鎮周圍的村莊和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垃圾處置體系,遠離城鎮的社區、集中連片村莊因地制宜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鼓勵就地資源化,實現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規范化、常態化管理。
2.5水生態修復
針對灘地受人為干擾嚴重以及生態功能基本喪失等問題,加快實施退耕還灘、退養還灘工程;積極推進灘地種植結構、方式改革。針對河道防護林、緩沖帶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有條件的河段建設河岸防護林帶,退耕還灘區域建設植被緩沖帶。
2.6執法監管
1)完善水環境動態監管體系。依據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魯廳字〔2017〕14號),落實河道管護責任人,建立河管員制度,明確崗位職責;結合信息平臺建設,搭建“一河一檔”動態監管框架體系。將河管員現場巡查與信息平臺動態監控系統有機結合,實現線上、線下雙重監管,基本實現動態監管全覆蓋和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監測的全覆蓋。2)形成多部門協調共同監管機制。建立河道執法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的溝通聯系,進一步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實現河道聯合執法的制度化和常態化,基本形成政府主導,相關門共同參與的定式,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聯合執法機制。
3整治成效
濟寧市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堅持水岸同治、源頭截污、綜合防治,全力推進東魚河濟寧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東魚河濟寧漁業用水區水質年度達標率為75%,較2016年提升66.7%。通過深入實施水污染綜合防治,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控害,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2.3%,種植業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農藥使用總量較2016年下降17%,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積極推進水生態治理修復,建成魚臺縣王廟鎮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凈化工程,年凈化污水20.5萬t。依法取締沿河小型污染企業,工業廢污水預處理后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并加大中水回用力度,達標中水回用于農田灌溉,東魚河濟寧段主要控制斷面西姚斷面水質逐步改善,2020年總體達到III類水水質目標要求。
參考文獻
[1]《山東省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魯廳字〔2017〕14號).
[2]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Z].2016.
[3]山東省河長制辦公室.東魚河綜合整治方案[Z].2018.
- 上一篇:土地面積測算方法
- 下一篇: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