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治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2 17:3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治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治理方案

篇1

從植被恢復、工程治理和廢物處置利用等方面分析龍巖市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建議

1自然地理概況

龍巖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北緯24°23′~26°02′,東經115°51′~117°45′。東西長約192km,南北寬約182km,總面積19050km2,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5.7%。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龍巖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適宜亞熱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境內溪河眾多,為山區性河流,分別屬于汀江、九龍江北溪等,多為各水系源頭溪流。

2社會經濟概況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5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237.3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101.5億元、增長2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0.5億元,增長2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5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9396元、增長14.1%。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龍巖市已開發利用無煙煤、地熱、金、銀、銅、鉬、鐵、錳、鉛、鋅、稀土、石墨、螢石、硅石、膨潤土、水泥用灰巖、高嶺土和飾面石材等礦種40個,全市已建設29個大中型礦產資源開發基地。至2014年底全市持證礦山515個,按礦山建設規模分,大型礦山109個、中型礦山65個、小型礦山341個。礦業產值超億元的發利用礦種有煤22.49億元、金礦43.44億元、鐵礦8.71億元、石灰石4.76億元、高嶺土2.22億元、建筑用石1.10億元。年產礦石量8871.92萬t,礦業產值達87.31億元,占全省的62.2%,是福建省重要的礦產地。

4植被恢復存在的問題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中所規定的植被恢復治理分區主要包括采區、工業廣場、排渣(矸)場、尾礦場、生活區和礦山道路等,在各項法律法規以及國土、林業、環保等各級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下,大多數礦山對本礦山某些治理分區局部進行了一定植被恢復,主要措施是針對露天采場周邊、工業廣場、工業廣場邊坡、廢渣堆、矸石堆及暫時無利用價值的場地種植馬尾松、木荷、桉樹、類蘆、草皮等植被,礦山植被恢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立面掛白植被綠化難度較大。據調查,龍巖市立面掛白現象普遍存在于露采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山和露采金屬礦山,僅個別礦山對終了邊坡立面掛白采取了綠化措施,一些簡單實用又廉價的土辦法如攀爬植物的上爬下掛(如爬山虎)措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永定縣某建筑石料場立面掛白,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為安裝種植構筑槽植草,但由于水分供給不足,導致植被成活率極低。大多數礦山企業由于缺乏礦山植被恢復專業技術或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不懂得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恢復,針對立面掛白基本上都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

(2)植被物種多樣性差,缺乏景觀效應。礦山種植的植被物種主要包括馬尾松、木荷、桉樹、類蘆、草皮等,但單個礦山種植植被物種單一,有的只種植馬尾松,有的只種植類蘆,有的只種植桉樹,適宜立地條件的外地樹種應用很少,綠化樹種不夠豐富,不符合物種多樣性的要求,同時也缺乏景觀效應。

(3)覆土種植力度不夠。龍巖市作為福建省重要的煤炭產地,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數量較多,若要對這些矸石堆進行植被綠化,必須借用大量的客土覆蓋。調查發現,僅個別礦山對矸石堆進行了覆土綠化,大多數礦山未對矸石堆進行覆土,或僅在所挖的草坑、樹坑內填少量客土,導致在矸石堆上種植的草和樹苗成活率很低。

(4)露采礦山臺階式開采不規范,后期復綠難度大。大多數露采小型礦山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常采用一面墻式不分臺階開采,且坡度大都在60~90°之間,有的甚至還是倒坡,既不安全也給后期的復綠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5)業主生態恢復意識淡薄,植被管護力度不夠。礦山業主未能全面認識礦山植被破壞帶來的影響,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有的礦山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降低礦山植被恢復工程費用,應該綠化的地塊只是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應對檢查。有的故意拖延,導致植被恢復工程進展緩慢。部分礦山企業在種植植被以后,未對植被進行后期管護,導致植被成活率降低。

(6)局部區域權責不清。調查中發現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在某些礦區范圍內通過簡單的植被綠化就可以達到不錯的修復效果的部分區域,業主不愿投入任何資金進行植被恢復治理,主要原因是該區域是業主投產之前被取締的無證礦山或附近居民開挖所破壞,業主不愿承擔該區域的植被恢復責任,導致該區域無明確的植被恢復責任人。

5工程治理措施存在的問題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中所規定調查當年以前應實施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危巖清理、邊坡防護、修筑截排水溝、擋土墻、沉淀池、疏水涵洞等,大多數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針對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分別進行了工程量和資金投入的預算,但由于方案均依據礦山開發利用方案進行工程量布置并預算,部分礦山進入開采期以后沒有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進行分開采,導致方案中規定的某些工程治理措施與實際應實施的治理工程不相符,也給本次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量和資金投入對照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1)部分礦山工程治理投入量偏低。一些私營露采小型礦山,由于業主生態意識淡薄,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節約治理工程成本,投入工作量少,甚至無任何工程治理措施,導致剝離部位發生水土流失、采場或道路邊坡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2)工程施工質量不高。礦山業主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對工程措施雖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工程施工質量不高,例如有些小型私營礦山擋土墻采用單層磚塊修砌,擋墻一推即到;排水溝僅開挖了U型槽,未采用水泥進行砌護,導致截排水效果較差;邊坡治理力度不夠,未能有效的防治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等,反而增加了礦山企業的經濟負擔。

(3)標準化意識不強。礦山企業的管理者沒有把標準化作為適應當前發展的戰略途徑,一些企業安于現狀,不愿投入更多的資金增加工程治理,制約了礦山建設項目的規范化,沒有聘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施工,隨意建設。

(4)后期管護力度不夠。工程措施建設完成以后,部分礦山沒有把后期管護作為一項工作來抓,導致水溝、沉淀池被淤泥填滿,無人清淤;攔渣壩、擋土墻被大水沖垮或被人為破壞,無人修砌等。

6廢物處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廢物綜合利用率低下,導致廢物累計存量逐年增加,且礦山開采過程中的廢棄物(如尾礦、矸石等)需要大面積的堆置場地,從而導致對土地的過量占用和對堆置場原有生態系統破壞,礦石、廢渣的固體廢物中含酸性、堿性、毒性、甚至放射性或重金屬成分,通過地表水體徑流、大氣飄塵,污染周圍的土地、水域和大氣。通過實地調查,礦山廢物處置存在以下問題:

(1)廢物處置技術落后。廢棄物的堆積一方面打破了原始生態平衡,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對環境的污染。其突出表現在:侵占土地、植被破壞、土地退化、粉塵污染及水體污染等。礦產固體廢物具有再資源化和能源化的潛力,目前龍巖市礦山廢物主要采取就近依山建壩對其進行封閉處理,綜合利用率低。

(2)歷史遺留廢渣堆放量較大。僅新羅區鐵山鎮巖山溪-美麗溪沿岸就有大大小小幾十座找不到責任主體的矸石堆,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導致巖山溪-美麗溪一帶局部河床顯著抬高,河道嚴重淤塞,而且長期暴露在巖山溪和美麗溪兩岸,雨水沖刷后重金屬物質進入水體和土壤中,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

(3)廢渣堆放不合理。部分礦山企業為了追求方便,未開辟專門的廢渣堆放場,直接將廢渣排放于礦山道路兩側,在長期雨水的沖刷下,廢渣被沖入河道,導致河床顯著抬高,河道嚴重淤塞,有害物質被淋濾進入下游水體。

(4)礦山廢液的深度處理有待加強。除個別大中型金屬礦廢水循環利用情況較好外,絕大部分礦山廢液的處理僅停留在簡中和沉淀的階段,且循環利用率很低甚至有些礦山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使土壤或地表水體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排出的廢水入滲,也會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7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礦山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新技術、新方法亟待研究和推廣。

(2)礦山廢液的深度處理亟待加強。

(3)投入低、效果好的立面掛白治理技術亟待示范和推廣。

(4)植被恢復和工程治理措施的質量和后期管護亟待有關部門監督管理。

(5)礦山規范化開采問題亟待解決。

8建議

(1)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規建設。盡快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立法調研,出臺地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規,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步入法制軌道。

(2)確立環境產權和復墾土地使用權。經政府土地部門批準,礦山已征用或長期租賃的土地范圍內,經過環境治理而產生的環境資源產權,包括所有權、使用權、開發權,應歸屬于此項治理的投資者。

(3)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實施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對于礦山因采礦或固體廢石堆放造成的地質災害要加強監測與防治。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要進行實施勘察治理工程,消除隱患。對大面積的地面沉陷地段可進行土地復墾。對于危害程度較小的地質災害要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加強預報預警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加大礦山污水治理力度,減少水土污染。對廢水排放量較大,污染嚴重的礦山企業,要求同步建設廢水處理設施,達標排放。對于規模較小,污染嚴重的小型礦山應堅決關閉。

(5)對已繳納了生態恢復治理保證金的已關閉的礦山、停產多年的礦山、在生產但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較差的礦山,將其所繳納的保證金作為專項治理資金,對該礦山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參與文獻

1HJ652-201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規劃)編制規范(試行).環境保護部,2013

篇2

關鍵詞:人工湖治理 宏觀生態系統 微觀生態系統 造流復氧

Abstract: Macrocosmic ecosystem was applied which had achieved perfect effects in many man-made lakes. However, due to some disadvantages (e.g. unreasonable waterscape designs), many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eduction of open water area, mosquito breeding, uncontrollable aquatic plants growing, low visibility, and difficult cleaning, have appeared. Functions of microcosmic ecosystem could be enhanced by making flow and aerating which resulted in high water quality when ecological treatment was applied in man-made lakes.

Keywords: Treatment of man-made lakes, Macrocosmic ecosystem, Microcosmic ecosystem, Flow making and aeration

一、

前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親水性生活環境成為一大需求,2003年底上海市區住宅景觀水水面積就達100萬平方米。水景住宅存在的問題也逐漸的顯露出來,如補充水源、處理成本、后期管理等。尤其是在人工湖的治理方面,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常有業主因為人工湖水質惡化等問題與物業發生矛盾,甚至訴諸法律,因此人工湖的治理和管理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二、

景觀水處理現狀

目前國內對人工湖的治理主要有采取引水換水、循環過濾、微生物方法、生態凈水等方法。引水換水由于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僅適用于小型水體。循環過濾是直接套用泳池凈化方式,由于運行費用高和綠藻堵塞等問題出現,這樣的系統建成項目大部分閑置,在廣東地區很多水域采用過濾方式,由于長時間停用導致投入幾百萬的設備銹蝕報廢。目前國內采用循環過濾、制造活水流和建立生態系統的水處理方式較多,而且被快速推廣開。但由于設計不當,也出現很多新的問題。

1.

循環過濾在水處理工藝中通常稱之為強制水處理方式。采用循環過濾通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1由于過濾系統是非連續工作設備,因沒有及時反沖洗,停機超過10天,開機出水有顏色和異味;

1.2景觀水域一般都會出現輕度富營養化,水中會出現一定量的藻類,一般過濾器使用8個月以上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堵塞、短流現象,處理效果下降。

1.3過濾器涉及到很多機械、電力等設備,需要專業人員養護管理。一般的物業公司都不具備這個條件,也就是說這樣的系統使用壽命小于5年。

1.4循環凈化量和循環路線設計不當,導致水處理費用占到物業管理費的1/4甚至1/3以上;

2.建立粗放的生態系統,產生很多負面問題

目前很多地方采用生態方式治理景觀水,根據動植物的天然習性來攝食或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并降解為對環境無害的物質。水生生態系統無需專用設備、運行費用低同時具有強化景觀的作用。水生生態系統因其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最接近自然生態而備受推崇。但是,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大部分設計和使用者都側重于宏觀生態系統,而忽略了微觀生態系統,以至于出現濫重水草、漫放水生動物。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水處理效果,反而出現很多負面問題。

2.1生態水域成了蚊蠅孳生的溫床

水生植物集中的區域往往也是蚊蠅等害蟲最集中的區域。由于水生植物的種植影響了水體的流動,很容易形成死水區。而一般只要有50升的死水,蚊子就能產卵。水生植物莖葉之間很容易形成死水區,另外植物對陽光的阻擋,這些陰暗潮濕的死水區就成了蚊蠅滋生的最好場所。

另外也有資料表明,在溶解氧小于2mg/l的靜止水域內,很容易吸引蚊蠅等害蟲在這些區域內停留、產卵。試驗發現清潔的自來水敞口放置(直徑200mm,深350mm燒杯),到16天后(水已變渾了)發現有孑孓(即蚊子的幼蟲),水體底部溶解氧僅為0.5mg/l。而上下流動的同樣水體30天時間內未發現孑孓。

2.2防滲處理的水池很難建立真正的水生植物系統

目前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慮到防滲等問題,湖底多為硬質底。對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長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種植、生長都會有諸多限制。首先是必須在硬質湖底內辟出一塊區域填上種植土,以便栽種水生植物。種植土一般難以控制,一方面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營養,而另一方面泥土中的營養物質又會對水體產生影響,這就造成了矛盾。一旦沒有控制好種植土的量,要么是植物難以正常生長發揮作用,要么是過量的種植土對水體造成了污染。此外,很多水域由于防滲層鋪設質量不過關,造成人工湖水流失過快,或管理過程中補水不及時。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長不良甚至枯死,既沒有發揮凈水作用又破壞觀景效果。上海某公園內的水生植物瘋長后,反而破壞了景觀,而且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再次,不少人工湖內還放養了大量觀賞魚,魚類對餌料的攝取有一定的量(投加餌料利用率僅為3%),過多的投放反而會造成水體的污染;但是餌料投放過少,魚類又會攝食水生植物,因此掌握餌料的投放量十分重要的。

2.3水生植物系統缺乏適宜的管理措施

水生生物對于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有著很好的去除作用,但是對于大氣中的飄塵、補充水中的懸浮物等的去除效果卻不明顯,這些污染物沉積在硬質人工湖底,不但影響觀感,而且會逐漸減少人工湖的有效容積,影響水體自凈功能,因此對于采用宏觀生態系統進行治理的人工湖,仍然必須確定周期進行清塘,而這些水生植物又會阻礙清塘的順利進行,從而增加了清塘的難度。宏觀水生生物系統的管理是一項專業的工作,不少人工湖在交由物業公司管理后,由于物業部門沒有正確的養護,不能對水質做出有效監控,導致水生動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或是疏于管理(不清除枯爛的水草或死魚),導致被聚集在生物體內的污染物質重新返回到水體中,造成水體惡化、黑臭等的問題。此外,駁岸處種植水生植物會相應地減少親水區域,違背了水景住宅的設計初衷,因此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內很難營造出真正的人工濕地。

3.忽略了微觀生態系統的功效

3.1概念性的發揮微觀生態系統的功效

微生態系統的作用很多設計者都充分的認識到其作用,水體中的微生物是水生態平衡的關鍵環節。污染物通過微生物分解和富集,轉化成CO2、N2等和自身生物量,進一步被下一級生物所利用。為了達到建立微生態的目的,很多設計側重與外來生物源或通過簡單水體自然培養來建立微生態。這種做法不但增加運行管理費用和難度,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微生態的凈水作用。

3.2由于設計缺陷破壞了微生態系統

目前很多設計采用過濾水處理方式,一方面將水中大量的微生物過濾掉,而且由于防止過濾器堵塞而投加消毒劑,對湖體生態系統進行深度破壞。

三、

生態法水處理設計建議

自然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要營造一個清澈、自然的水體景觀,不能機械的采用單一的方法,而是要進行綜合的考慮,既要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優勢,對于超出生態系統自凈功能的水域必須進行強制處理。

1.

要控制蚊蠅滋生就必須保證水體流動和一定的溶解氧。消除死水區主要是在人工湖的死角,尤其是在水生植物密集區(水體流動情況很差)設置推流和曝氣裝置,將死水變成活水。資料表明,當水體流速達到0.09m/s時,溶解氧大于4.5mg/l蚊蠅的幼蟲就無法在水中生長,蚊蠅滋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水草的種植面積要大于水體面積的1/4~1/3才能發揮其凈水作用。并放養一定的比例的魚類和貝類也可控制蚊蟲生長。對水生植物的種植和管理要有明確的操作細則,種植區的選擇和設計很關鍵。采取圈養和種植槽措施的,一定要漫水15M以上,而且需要活水流進行交換。

2.

對于采用中水或低于IV級水(地表水標準)作為補充水的景觀水,建議增加強制處理措施。在歐美和日本,強制措施一般都采用氣浮水處理方式。。氣浮法也廣泛應用于含藻水處理。含藻水經過濾池處理,只能去除50%,而氣浮法卻可以徹底除去水體中的85%藻類和懸浮污。另外氣浮設備可以間斷工作,即開即用。

3. 目前景觀水多為封閉性和非流動性的死水特征。水質更容易腐敗發臭,而且水藻在靜止的水體中也更容易瘋長。要凈化水體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變為活水,以強化水體的自凈作用。對水體充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有效地消除水體的缺氧(厭氧)狀態,避免黑臭等情況發生。國外有資料報道,當溶解氧含量在4.5mg/l以上時,水體就處于一個良好的好氧環境,不但會激發水中微生態的作用,而且這樣的環境可控制蚊蠅滋生。因此在人工湖中合理設置造流流和曝氣裝置對于水體凈化和蚊蠅防治都有著明顯的作用。好在國外和國內都有公司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四、

結論

景觀水的水質維持是一項綜合技術,采用生態是一種較為自然和諧的方式,貼近生活,也是技術發展的主流。在利用生態系統凈水技術時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1. 水生植物合理搭配,建議多采用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的種植比例要達到比例要求,種植區需采取特殊處理措施減少對水體的干擾。水生動物的放養以貝殼類為主,適當放養鰱魚、鳙魚等食藻性魚類。

2.

強化微生態系統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傳統的“流水不腐”說法,實際就是微生態的作用。強化微生態一般主要是激發水體深層微生物的活性,通常是通過增氧方式提高微生物的代謝和繁殖,同時通過水體的流動及層流交換實現水體的均質平衡。

3.

由于景觀水域的設計和外在條件限制,僅靠生態系統很難完成水質保持,因此有必要進行強制處理,剝離水中的污染物。強制措施建議采用氣浮法,不僅投資少管理方便,而且不需專業維護。

人工湖的水質保持,管理是管件。污染排放的控制、污物的清理及親水平臺的管理都很重要。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基本都是對微污染源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說水處理的功能是有限的,一旦受到污染沖擊,系統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除此之外,物業管理部門也可以考慮交由專業公司托管。當然,正確的操作、養護規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Michael K Alexander. New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arthenogenetic chironomid. Jounal of the American 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 1997, 13(2): 189~192

[2] Bay E C. Chironomid (Diptera: Chironomidae) larval occurrence and transport in a municipal water system.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1993, 9: 275~284

[3] Martin B Berg. Infestation of enclosed water supplies by chironomids (Diptera: Chironomidae): two case studies. Infestation of Domestic Water Supply, 1994

[4] [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李長生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Blasco Francois, Weill Alain.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modelling. Paris: Elsevier, 1999

[6] Jorgensen Sven Erik, Mitsch William J.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odelling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Scientific Pub. Co., 1983

[7] Costa-Pierce Barry A. Ecological aqua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blue revolu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Science, 2002

[8] 董雅文.城市景觀生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9] 李升峰,朱繼業.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10]

德萊塞特爾·赫伯特,格勞·迪特爾,盧德維格·卡爾.德國生態水景設計.任靜,趙黎明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1]

陸寶麟.蚊蟲綜合治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篇3

二、本規定所稱非經營性采礦是指為鐵路、公路、開發區、碼頭、水庫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提供原材料而對山體砂石土的開采行為。

三、凡在本市行政區內非經營性開采砂、石、土,必須按本規定向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編制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簽訂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協議書,繳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采礦權價款,辦理采礦許可證,并依法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

四、申請時應提交以下文件:

(一)申請書(應說明工程項目規格、內容:屬于哪類工程,并有企業證明文書當地政府或市政府專項工作組的意見等有關材料);

(二)申請人的資格證明或身份證明;

(三)開發利用方案;

(四)開采礦產資源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五)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

開發利用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1.開采地點、開采范圍、起采標高、終采標高、開采順序;

2.開采設備,開采方法,選礦工藝;

3.生產能力,開采期限及進度安排;

4.按規定應載明的其他內容。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1.編制單位或人員、采礦權人名稱;

2.開采礦種,礦區位置及范圍,采礦期限;

3.礦區地形、地表等生態環境現狀(包括耕作情形、森林覆蓋、地表水、野生動植物、植被附著、存在潛在地質災害、水土保持等情況);

4.礦山開發中及閉坑后可能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地形地貌、地下水條件等);

5.恢復治理措施及達到的具體標準;

6.恢復治理時間和經費概算;

7.其他需要編寫的內容。

五、對于非經營性開采砂、石、土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自收到開采申請人完整的申請文件之日起7——10日內初審是否可以取土、取石,初審同意后,頒發采礦許可證,取得采礦權后,業主應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取得安全監督、林業及水土保持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許可,方可采礦。初審不同意開采的,應書面說明理由。

六、非經營性采礦許可證有效期一般不超過一年。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需要繼續采礦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登記手續。

七、非經營性采礦權不得出租、抵押、轉讓。

篇4

【關鍵詞】生態水利;河道治理;應用

1.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

1.1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1.2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為例。拉古閘以下河道漸進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為主的規劃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數斷面的設計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達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該河段中,左岸中華寺北橋以上地勢漸高,岸邊保護范圍漸窄,尤其是中華寺北橋到八家子溝,正是王濱溝上下游大彎道塌岸十分嚴重的地方,規劃采用護岸方案。拉古閘以上基本上采用護岸方案,河道兩岸多為山地,岸邊較高,除個別斷面外,大多數斷面的岸邊高程都在設計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為4.32m,無需修堤,主要是要解決岸灘的穩定問題。該河段保護的土地和村莊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帶,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莊,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邊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規劃為無工程河段。

2.2設計流量和設計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設計流量,需根據保護地區的重要性,選取相當其防洪標準的洪水流量,其相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設計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灘流量,其相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設計水位可根據通航等級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證率的最低水位,其相應的流量即設計流量。

2.3規劃實施建議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著先下游后上游、先重點后一般、先消險后達標的原則,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農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區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進行堤防標準化建設。具體規劃如下:李石開發區規劃治理拉古河撫順開發區范圍內左右岸堤防共長18.82km,護岸長18.08km。撫順縣實施規劃為治理拉古閘下游撫順縣范圍內,左右岸堤防共長15.0km,護岸長15.7km;治理拉古閘至淺溝水庫段,左右岸護岸長11.95km;對于右岸拉古閘以上、左岸中華寺北橋以上的護岸工程,一定要根據水流和塌岸的實際情況、以及投資的可能,本著先出險先安排,不出險暫不安排的原則,分清輕重緩急逐步實施。沈陽市實施規劃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長1.58km,護岸長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術方法

3.1配水、調水方法

配水、調水對某一城市、區域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法,見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調水不是真正解決污染水體的方法,只是將污染水體從某一區域轉移到另一區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轉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說是污染水體的循環,是一種“惡性循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水源的關系,這種方法不一定適應“斷頭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凈化技術

SPR污水處理系統首先采用化學方法使溶解狀態的污染物從真溶液狀態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膠粒或微小懸浮顆粒,再選用高效經濟的吸附劑將有機污染物、色度等從污水中分離出來,然后采用微觀物理吸附法將污水中的各種膠粒和懸浮顆粒凝聚成大塊密實的絮體,依靠旋流和過濾水力學等流體力學原理,在自行設計的SPR高濁度污水凈化器內使絮體與水快速分離。清水經過罐體內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懸浮泥層過濾之后,達到三級處理的水準,可實現出水回用。污泥則在濃縮室內高度濃縮,定期靠壓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脫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機械脫水裝置,經脫水之后的污泥餅可用來制造人行道地磚,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

4.1構建水生植被

種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樂藻、金魚藻、苦草等和浮葉植物睡蓮,以吸收和轉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物,降低水體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與周轉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長;為多種多樣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提高水體生物多樣性;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為水體供氧。

4.2構建水生動物種群

適當提高鰱、螺、鯽的種群數量,以消費浮游生物(特別是浮游植物)、有機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搖蚊和水蚯蚓等底棲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凈化水體。

4.3種植水生花卉

作為城市河道,從景觀的角度出發,在主要景點、橋的兩側,栽種了優質睡蓮(選用瑪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蓮等品種),加之原有的10多叢白睡蓮,美化了水面。

5.結束語

生態河道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要通過設計、施工、養護等一系列措施模擬一個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還必須有選擇的放養水生動物及微生物,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重建生物系統的生態鏈。

【參考文獻】

[1]周立霞,阮國余,趙迎旗.總沐河王莊閘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討[J].治淮,2008(12):14-15.

[2]閆建兵.太原市晉源區風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選[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國元.陽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較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3(5):119-120.

篇5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水資源

1.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水土保持的產業化發展慢經濟水平低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建設,是以獲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水土保持的產業化發展是要基于綜合治理開發之上展開的。而我國多數地區沒水土保持的產業化發展仍比較慢,和經濟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嚴密,沒有做到高效利用資源,沒有開發別具特色的經濟產品,普遍重治理而輕產生。

1.2科學技術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不夠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也需要做適時的改變,然而以往所應用的研究方法、內容以及手段等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現實的發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日益突出,仍沒有切實做到走出去分享技術以及請進來開發新項目,造成科技成果無法及時轉化成生產力,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好的幫助。

1.3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普遙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規定的“三同時”制度,開發建設項目應將水土保持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建設內容,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但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開發建設項目中,“三同時”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廠礦、房地產開發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沒有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視水土保持。

1.4方案編制工作滯后,落實上難度較大

按照水土保持發展規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本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但實際上常常是主體工程設計完成之后才開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個別項目主體工程已經開工建設才補編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強。

1.5規劃、設計及建設不夠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起步晚,經驗不足,在方案的規劃中往往以項目本身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強,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主體工程。重視前期方案的編制與報批、輕視后期實施與驗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滯后。

1.6水土保持的相關措施不全,綜合防護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由于受到技術、認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關措施和不顧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過程中仍出現低標準治理、治理規模分散不集中等問題。由于水土保持屬于一項綜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須要將各項措施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的整體功能,進而提高綜合的保護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關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經濟受到嚴重損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費,水土流失加劇。

2.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應對策略

2.1制定科學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

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及現狀,做出科學的城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指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實施,避免走先破壞后治理恢復或者重復建設的路子;總體規劃要做到立足長遠,既考慮近期發展,又要考慮到長期發展;要與城市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城市、城郊經濟發展相結合,兼顧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經驗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現場勘查,編制高水平、高起點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注重培養和提高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素質,主動吸收城市規劃、城市綠化和園林建設等方面的人才,不斷擴大水土保持人員的知識面,改善設計、管理力量相對薄弱的現狀。要重視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方案的優選。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體工程建設派生出來而又服務于主體工程的附屬項目,主體工程設計方案的比選,往往側重于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等方面的論證,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從主體工程對地表的破壞程度等來分析論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會出現兩者不一致的情況,故要進行優化設計,處理好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方案間的關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規范要求,又能服務于主體工程。

2.3提高認識,加強各部門協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擺上政府議事日程,不斷強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監督體系,增強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識;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社會、生態效益長遠的社會公益性事業,不單純是水務部門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協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資源

建設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統。通過建立蓄水池、管網、地下涵洞等措施,將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來,用于補充因水資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綠化用水不足。實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兩套完整的管網系統,投資巨大,適宜在處于開發建設階段的新城區、開發區以及城市排水管網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可以利用雨水下滲管道,沿線補給地下含水層,也可將雨水引到適當的地點集中人滲補給含水層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積。可以通過推廣透水磚、多孔混凝土、多孔瀝青等滲水材料和結構,讓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徑流快速人滲,補給地下水或成為回灌水源。

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城市景觀、提高植被覆蓋率,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和廢棄物,加快城市天然河與湖泊生態綜合治理等措施,推動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快速發展。

篇6

進入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對流域治理開發與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河流域水利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一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海河流域以不足全國平均1.3%的水資源量承擔著全國10%以上的人口、糧食生產和GDP用水,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100%。二是水生態環境惡化。入河污染物負荷大大超過河流水體納污能力,流域地表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26%,地下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66%;平原河流干涸,濕地萎縮,入海水量銳減;地下水年超采嚴重。三是中下游地區防洪形勢嚴峻。流域中下游部分河道行洪能力偏低,目前總泄洪能力比原設計下降了30%;流域1、2級堤防中仍有近50%堤段不達標;蓄滯洪區啟用難度大。四是流域管理相對滯后。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與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還遠未達到最嚴格的要求。

為積極應對新形勢、妥善處理新問題,在《海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中,根據海河流域的資源環境稟賦、承載能力和開發潛力,考慮河流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優化配置的關系,結合流域河流的自然特性和社會屬性,著眼于河流自然生態與服務功能均衡發揮,將河流功能劃分為行洪、排澇、供水、灌溉、生態、水力發電、航運、岸線利用等;按照地形條件及主導功能劃分為山區水源保護區、平原行洪排澇區、河口行洪利用區三類。

(一)完善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

1.流域水資源配置方案

以強化節水和優先利用長江水為前提,以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開采量為控制,積極開發利用非常規水源,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撐、當地水和外調水優化配置的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到2030年流域總用水量為509億立方米,平水年實現入海水量65億立方米。提出了強化節水措施和連續枯水年應急對策。

2.水資源配置工程

到2030年建成由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與流域6條主要河系為骨干的“二縱六橫”水資源配置工程格局,結合各河渠之間的連通工程,實現流域水資源的東西互補、南北互濟。

3.民生水利

提出了海河流域48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方案、2020年全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措施,以及以小水電建設為主的水能規劃和以平原下游河段為主的航運規劃。

(二)構建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

按照保護與修復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山區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主體,平原以河流濕地和地下水修復為核心,濱海以維護河口生態為重點的生態修復格局。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恢復水體生態功能,改善城市河湖水環境,遏制平原風沙源。

1.水資源保護規劃

到2030年海河流域主要河流的520個水功能區基本達到水質標準,提出了點源治理、面源治理、污水處理等水資源保護措施;海河流域417個地下水功能區基本消除地下水超采和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出了地下水源地保護、地下水壓采和泉域保護等措施。

到2020年52個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III類以上,劃定了水源地保護區和準保護區,提出了水源地保護綜合整治措施。

2.河流水生態修復規劃

確定流域水生態修復的主要范圍為滹沱河等15條山區河流、北運河等24條平原河流以及白洋淀等13處主要濕地。

到2030年15條山區河流基本不斷流,24條平原河流修復河長3900公里,13個主要濕地修復水面面積836平方公里,從根本上改善海河流域的水生態狀況;15條山區河流生態水量不低于11億立方米,24條平原河流生態水量不低于28.5億立方米,13個主要濕地生態配置水量8.77億立方米。提出了調整水庫調度方式、開展生態補水、提高河流連通功能、以綠代水等生態修復的措施,以及白洋淀生態整治等8項主要生態修復工程。

3.水土保持規劃

到2030年累計新增治理面積6.8萬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80%。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水土流失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各河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及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三)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1.防洪總體要求

完善“分區防守、分流入海”的流域防洪格局和“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的防洪方針,構建以河道為基礎、大型水庫為骨干、蓄滯洪區為依托的防洪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體系。到2030年,發生標準洪水時,防洪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發生超標準洪水時,流域經濟社會活動不致發生動蕩。

2.防洪規劃方案

對灤河等9個主要河系的標準洪水進行了安排,提出了超標準洪水對策和各河系骨干河道、重要支流治理方案。對部分蓄滯洪區分區運用方式作出了調整,提出了灤河等8個主要河口治理方案、海堤建設方案和24個城市的防洪方案。

3.治澇規劃

提出了北三河平原等8個平原易澇區的治澇措施、有防洪任務的95座小I型水庫治理方案、流域面積大于200平方公里的436條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和16萬平方公里山洪防治區的防治措施。

(四)構建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1.流域管理目標

以水利規劃體系和水管理制度為基礎,以水管理體制和機制為框架,以水法規體系和水行政執法體系為保障,提高依法管理、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水平,強化水資源需求管理,構建協調、高效、有力的流域管理體系。

2.體制機制和能力建設

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管理,建立和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等11項機制,制定引灤水資源保護和流域地下水管理條例,建立和完善用水總量控制等18項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等7項能力。

3.水利信息化和岸線

建設布局合理、高度共享、快速反應的海河流域水利信息化體系。建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數據中心和應用等系統,完善流域雨水情、工情、水質、地下水、旱情、水土保持等監測站網。

篇7

關鍵詞:河道整治;問題與對策;原則

河道整治一直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建立和諧城市、生態城市的必要條件。現階段的各個城市中,河道整治已經成為了城市快速發展中容易忽視的一個工作。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河道的污染問題尤為嚴重。所以,如何在保證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能夠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是當下重要的課題。

一、河道整治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河道整治規劃不到位。在現代化城市的建設進程中,部分城市都是以犧牲城市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的經濟效益的,這種做法無疑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河道整治的規劃不到位是環境污染中常見的為題。通常而言,城市中的一條河流往往也會經過臨近的其他地區,會橫跨幾個甚至是十幾個城市。一方面,河流經過的這些城市發展的重點和模式可能都不盡相同,在河道治理的工作上往往會出現治理理念和措施有很大出入的地方。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同一條河道的治理規劃不夠統一,缺乏治理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各種治理河道污染的措施和建設河道的方案無法在每一個城市中得到統一的認識,更加談不上能夠進行有效的落實。另一方面,有些城市位居河流的上游,有些城市處在河流的下游,而且彼此的河道環境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一個城市治理河道的方案措施很有可能不適合另一個城市。河道整治規劃的不到位是河道整治中非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

河道整治技術的管理不到位。在當下的城市河道治理的環境中,河道整治技術的管理也不夠到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進步。河道整治的規劃和技術的進步是治理河道的重要環節,因為河道治理不是簡單的建設工作,是需要有足夠的河道治理、恢復技術的支持,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經驗的積累,因此對于河道整治技術的管理至關重要。當下,許多城市并不重視對于河道整治技術的管理和整理,沒有辦法去落實具體的治理方案,很多城市在河道治理的關鍵技術并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總結,反而是忽視關鍵的治理技術,阻礙治理技術的投資,影響治理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河道治理宣傳不到位。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治理,在一些城市的河道規劃治理中,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進程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城市。但是在城市的河道治理中并沒有看到城市進步的影子,許多城市的管理者并沒有結合城市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河道治理。歸根到底就是管理者對于河道治理的宣傳不到位,沒有樹立一個正確良好的河道治理理念,或者說城市河道治理理念過于陳舊,沒有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共同進步。具體表現在城市的管理者對于河道治理仍舊將重點工作集中在河道的航運功能、防洪排澇上面,并沒有考慮到河道治理對于城市其他方面建設的幫助,這也是而忽視了河道的生態性的功能。

二、提高城市河道整治的具體措施

積極更新河道治理理念。面對日益緊張的河道治理問題,城市需要有針對的進行河道的治理,首先就要根據城市的發展規劃進行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除了讓城市管理者熟知河道整治中傳統的河道功能外,還要考慮到河道整治中生態性的發展,從河道水環境的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開發河道治理的新方案,突出河道治理中的和諧。樹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從傳統水里工程角度出發,考慮河道水利建設中功能性的開發,從大局出發研究河道整理方案。

統一河道治理原則。鑒于河道治理進程中由于河道涉及的城市較多,出現的治理河道方案不統一、不集中的情況,這里要求首先統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只有治理原則統一了,才有可能以此作為指導,來幫助各個城市在治理河道時,從大局上進行考慮。第一,尊重自然。這個原則是河道治理規劃中第一個應當遵從的原則。在河道的整治建設中,需要考慮自然環境的自然形態,在工程設計規劃之初就要考慮如何能夠最大程度的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并且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最低的影響和干擾,要集合水利、生態學等知識來盡可能的保證河道維持自己生態調節的功能。第二,統一協調。統一協調原則是河道治理中的重要原則。在河流經過的幾個城市,需要統一協調河道治理的各個方案和規劃,要樹立統一協調這樣一個理念,要充分的照顧各個城市河道治理的出發點,最大可能的實現統一規劃、分段治理的目標。統一協調原則還包括在治理河道內的的生物時,要保證生物的多樣性,使得河道的生物多樣性同河道的功能性能夠完美結合,實現統一協調。

構建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河道管理制度對于河道整治問題的解決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河道整治措施的落實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建設管理者的責任,也是城市居民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城市居民對于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有著特定的需求,居民有需要對河道整治的管理制度進行監督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政府部門應當構建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來滿足居民的需要,同時要在水資源管理上實現水體發展的可持續性,有效的保證河道水體的健康,同時保證水體使用的科學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河道整治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需要提前進行有效的規劃。這就要求管理者及時的更新河道管理理念,遵從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則,并結合科學的管理手段進行河道整治。

參考文獻

篇8

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我市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農、林、牧、副、漁統一規劃,水、田、林、電、路綜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在加強水土流失生態治理工作中,全市加強領導,制定規劃,增加投入,落實措施。綜合利用全市投入到生態建設項目的有限資金,治理思路和方法不斷拓寬,通過吸收相關行業的先進經驗。在治理工程中實行招標制。對工程質量實行了“業務部門質量監控,受益群眾百姓監控,”的雙向質量監理制。并體現了“小工程、大監理”,從而保證了建一處,成一處,受益一處。我們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堅持以坡耕地改造為重點,結合新農村建設,建設一批農村基礎設施為基礎。治管結合,突出經濟效益,建設生達農業,走適合本地區特點的水土保持發展之路。

20__年省上下達目標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平方公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項目資金1875萬元(瀘縣1250萬元、合江250萬元、江陽區187.5萬元、龍馬潭區187.5萬元)。實際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平方公里,超省上下達計劃的110%。通過治理,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區林草覆蓋率達48%,三大效益顯著,我市水土流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

按照制度化、規范化的要求,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貫徹執行。瀘州市境內開發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審率、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和實施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征收率達到90%,違法案件查處率也在提高,結案率達到100%,審批、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報告68件,全年對開發建設項目執法檢查95次,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40.55萬元。基本遏止了人為水土流失惡化的趨勢,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

三、創森創園工作完成情況

20__年是雙創工作的關鍵年,我局擔負著雙創工作的水系綠化部分。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雙創辦的指導下,我局緊緊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結合水系綠化規劃,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水系林帶綠化建設的,把水系綠化工作有力的向前推進。全市水務系統共完成水系庫區綠化面積300.5公頃,為全面完成雙創目標打下了基礎。

(一)進一步深入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在市水務局創森、創園規劃基礎上,結合20__年即將實施的水土保持治理項目,著重規劃了江河、庫區綠化部分,把江河、庫區綠化納入了水土保持治理項目規劃,確保創森、創園有具體實施方案和資金保證。

(二)分解工作目標,與縣區簽訂目標責任書。年初市水務局把全市創森、創園水系綠化目標進行了分解細化落實到各縣區,并與各縣區水務局簽訂了雙創目標責任書,進一步落實了全市水務系統雙創工作任務,使雙創工作有的放矢。

同時,市水務局將雙創重點區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納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規劃,打捆上報爭取20__年省級小流域治理資金用于雙創工作。

(三)水務系統職工認真參與義務植樹,為雙創作貢獻。全市水務系統于2月21日在泰安鎮、3月12日在三道橋、3月29日在胡市鎮組織了3次大型的植樹活動,共栽植了天竺桂、小葉榕、香樟、荔枝、枇杷、竹等植物樹苗1500余株,新增綠化面積近15000平方米。

四、主要做法

(一)強化宣傳為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提供良好氛圍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為此,我們結合有關宣傳和新聞部門運用各種形式廣造輿論,大張旗鼓地宣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水利宣傳周、《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紀念日等時機,向市民宣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通過一系列宣傳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全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水土保持觀念得到了顯著提高,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強化規劃龍頭作用,為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奠定基礎。主要做法是依靠政府的統籌能力,協調各部門關系,各投其資,各建其功,共同唱好生態這臺戲,同時把更多的投資和力量放在小流域工程建設上,突出行業特色。開展治理與加強管護的關系,把治理成果管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經濟的手段,加強對現有治理成果的保護,改變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等重建輕管的現象。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中,我市緊緊抓住規劃這個龍頭,依照“水保工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結合,水保生態建設與解決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結合”的原則,按照《瀘州市一20__年水土保持工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則,在認真總結前些年工作成績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總體思路,為水土保持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開始實施,通過各方努力將從根本上解決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水土保持體系,實現生態環境的總體好轉和良性循環。

(三)處理好開發建設與監督執法的關系。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懲處開發建設中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加強對開發建設行為的監督和管理,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保好駕、護好航。為使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健康發展,我市始終把嚴格依法行政,加強監督管理工作擺到突出位置來抓,首先,根據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對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進行全面落實,使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做到了有法可依。嚴格執行水保“三同時”制度。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狠抓了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收費、監督檢查“三權”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已列入政府行政并聯審批,使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實。納溪區、瀘縣、被列為全國的水土保持監督能力建設試點縣。在執法過程中,我們通過采取執法工作人員“約法三章”等措施,確保行政執法工作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尤其是在水土保持預防監督、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征收程序、宣傳教育與法律強制合理銜接、點面結合、以點促面等方面,都是經過慎重研究,分別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有序進行和規范發展。

五、“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期間水土保持工作總的思路是:緊緊圍繞生態建設主題,以監督執法和治理工程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園林城市為重點;處理好“三個關系”,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關系,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的關系;搞好“二個創新”,即管理體制、投入機制的創新;實現“二個轉變”,一是保護好水土資源、推動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變,二是發揮好政策性資金的啟動作用、聚合作用,推動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充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與創森、創園建設結合,確保20__年期間,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平方公里,水域綠化100公頃。

20__年工作存在問題

(一)執法的環境有待改善。由于開發建設單位對水土保持意識還比較淡薄,宣稱工作還極待加強。在開發建設項目的審批程序上,部門配合有待溝通。

(二)近年物價上漲較快,建筑材料、苗木、機具、人工工資等費用大幅上漲,使水土流失治理單位投資增大,造成資金緊張,治理面積減少。

(三)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項公益事業,其建設成效中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投資主要來源是中央投資。市級投入基本沒有,制約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規模。

篇9

[關鍵詞]礦山環境保護 綜合治理 資料搜集 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 TD16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33-1

1概論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就是評估礦山建設及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制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手段使礦山環境得以恢復或重建的技術方案的總稱。這是一個涉及礦山地質、礦產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巖土設計、結構設計、綠化設計等多學科的工程,目的是通過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為礦山環境保護、規范化管理和礦山生態恢復提供依據。

要做好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收集資料和對礦山范圍及其周邊進行野外調查。資料的搜集可以明確礦山地質環境條件,現狀調查可以查明現狀條件下礦業活動引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從而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2資料搜集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資料搜集,應該包括地質資料、水文資料、礦山資料、礦山設計資料、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成果資料等。

2.1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礦區普查地質報告、礦區勘探地質報告。

(1)通過這些地質資料可以了解礦區所處行政區地理位置、地理坐標;周圍交通及基礎設施、城鎮鄉村;氣象、水文;地形地貌(主要是所處地貌單元,地貌形態特征,特別是與礦山工程有關的微地貌特征以及周圍可開發利用的地貌景觀資源);土地類型及植被情況。

(2)可以概略了解礦區區域地層巖性和巖漿巖、變質巖的分布。

(3)可以詳細了解礦區地層層序、厚度、巖性、產狀、相互接觸關系,含礦巖系中的含礦層位及其走向、傾向,礦層(體)產狀、形態特征及空間分布,巖漿巖的種類、規模、分布范圍,特別是成礦后期對礦體(層)和圍巖造成破壞的巖漿巖以及與成礦變質作用和圍巖蝕變有關的變質巖類型、特征、分布情況。

(4)概略了解礦區區域地質構造的分布發育、特征;

(5)詳細闡明評估區基本構造形態,褶皺、斷裂破碎帶的性質、特征、產狀、規模、分布情況與礦山工程場地的關系,重點是活動斷裂。

(6)工程地質方面包括:巖土體結構類型及特征,礦層頂底板圍巖的穩定性;構造破碎帶及小構造發育分布情況,重點是切穿礦床破壞圍巖穩定性的斷裂;軟弱巖層及軟弱夾層的巖性、厚度、層位、分布;礦床圍巖蝕變帶分布、種類、特征(與巖漿活動有關的礦床中,礦床與圍巖之間常分布有寬度不一的蝕變帶,是影響圍巖穩定性的薄弱帶);風化帶厚度、風化程度、分布,隨地形的起伏變化;構造破碎帶、圍巖蝕變帶、風化裂隙帶三帶組合關系;殘積層巖性、厚度,第四系覆蓋層巖性厚度變化及特殊土發育分布特征;地震加速度值、設計地震分組、各類采礦工程及礦山設施的抗震設防烈度。

2.2水文資料主要是指礦區的水文地質報告。

該報告可以明確闡述評估區所處區域水文地質單元的位置,水文地質結構特征,礦層(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的位置,礦層(體)頂底板圍巖隔水性(巖性、厚度、穩定性),礦床的進水與隔水(阻水)邊界條件,補、徑、排條件和充水條件,老窿、老硐和巖溶裂隙的充填情況,斷裂構造與破碎帶的含水性、導水性,地表水體分布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

2.3礦山資料包括:礦山專題性地質資料與生產科研成果、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評述礦山勘查階段、設計階段、生產階段完成的礦山地質工作成果及工作程度。

2.4礦山設計資料主要:礦山開采設計方案、礦山開發規劃方案、礦山開發利用方案。

通過這些資料的收集,可以了解

(1)礦山類型,礦區范圍與面積(礦區面積是指礦界范圍之內在地形圖上投影的平面面積),礦山建設規模。工礦企業的分布;土地類型及土地利用等。

(2)礦山開發歷史與現狀

建礦時間、礦山開發進程階段(新建礦山、改擴建礦山、生產礦山、閉坑礦山)的狀況,開采區層位、開采范圍、開采深度(開采水平)、實際生產能力,采空區(范圍、面積、累積厚度、多礦層結構及埋深),礦山閉坑年限。

礦山開采工程類型、規模、布局,包括露天采場境界和地下采區、選礦廠、尾礦庫(壩)、排土石場、尾礦輸運管線、污水處理設施、建議運輸礦路、供水工程、炸藥庫、工業場地(管理區)、生活區等。

礦山開采方式、開采順序、首采區,露天采場和地下采區工程要素,開拓運輸系統及外部運輸,采選方法和生產工藝流程,礦山廢渣、廢水、粉塵的排放處理方式方法,礦山生產服務年限。

2.5環境資料主要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成果

闡述本礦山開發和周圍礦山開發及其他人類工程活動(公路建設、城鎮建設、農田建設、抽取地下水)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影響,曾發生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3礦山環境現狀調查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是指建礦以來,在礦業活動及其它人為、自然因素影響下,已發生和現存的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含地質災害)。主要包括:

3.1礦山土地資源環境調查

礦山工程建設及工程活動壓占損壞土地情況。

3.2地貌景觀調查

破壞地貌景觀(海拔高程、相對高差、采坑、棄渣)、植被和土壤環境污染(包括范圍、面積、類型、程度、危害等)。

3.3礦山水資源環境調查

礦山開發對地下水均衡系統影響破壞(地下水位、水量變化、水質污染)和地表水影響(河、渠、湖、水庫水量變化和水質污染),以及對工農業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影響程度評估。棄渣中礦石化學成分。

3.4礦山地質災害調查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3.5綜合分析:通過現狀調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圖,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4工作總結

通過收集資料和對礦山范圍及其周邊進行野外調查,可以確定評估范圍,根據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進一步確定評估級別,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采煤塌陷地 治理 研究

一、我國采煤塌陷總體情況

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煤炭礦山約1.5萬個,累計礦山面積3600萬公頃,采煤形成采空區面積約70萬公頃,因采煤塌陷毀損土地約35萬公頃。我國采煤塌陷主要分布在安徽、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黑龍江等省的煤炭資源集中開采區平原盆地,采煤塌陷不僅造成耕地破壞,還引發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失衡、道路建筑等基礎設施毀壞,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采煤塌陷區治理工作逐步開展

自2001年起,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啟動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在上繳中央財政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中安排專項資金,開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截至2013年,中央財政投入煤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72.551億元,共安排煤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545個,其中多數項目治理工作涉及采煤塌陷區治理,累計完成采煤塌陷和地裂縫治理4445處,治理面積約16萬公頃。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消除或減輕了采煤塌陷對礦區居民的危害,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價值,取得了預期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采煤塌陷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1、體制機制不協調

(1)尚未建立國家、部委、省市協調統一的專門機構。采煤塌陷區治理涉及國土、能源、財政、稅務、農業、林業、環保、水利、建筑等多個行業部門,僅國土系統就涉及地質環境、耕地保護等多個部門,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還沒有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影響了采煤塌陷區治理工作的開展。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在內容上有較多的重疊。這兩個方案的編制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重疊內容較多,若在平原礦區前者基本包括后者,造成重復和多頭管理,給礦山企業增加較大負擔。

(3)治理實施的組織模式單一,市場化運作不足。政策規定企業為實施主體,但實際政府組織、實施較多,企業實施較少,市場化經營更少,責權利未體現,治理積極性不高,造成國家、地方政府以及礦山企業雖然出資較多,農民利益暫時得到保障,但塌陷地治理效果不佳。

2、相關稅費征收存在困難

(1)保證金征收難度大。根據國土資源部第44號令和《土地復墾條例》及其實施辦法規定,礦山企業既要交納保證金,又要預存土地復墾費用。由于受市場行情的影響,礦山企業尤其是煤炭企業效益出現滑坡,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在此情況下,礦山企業對交納保證金出現觀望、抵觸心理,導致保證金征收難度大。

(2)資源壓覆問題影響保證金收繳。多數省份以礦權面積為主要影響因素征收保證金,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已經壓覆和即將壓覆的煤炭資源大量增加,對壓覆的礦產資源,礦山企業既不愿辦理壓覆手續,變更礦區范圍,又以不開采該部分資源為借口,拒交保證金。

(3)保證金使用有前提條件。煤炭企業繳納的保證金已達較高數額而不能使用,企業另外出資進行塌陷區治理有困難。根據國土資源部44號令和各省保證金《暫行辦法》規定,采礦權人擁有保證金的所有權,在其放棄治理或已完成治理但驗收不達標之前,政府只有保證金的監管職責,不具有直接支配保證金的權利。由于煤礦企業生產周期比較長,一個采區地表開采穩定時間大約10年,一個企業的生產周期一般在30年以上,穩沉塌陷區治理周期長、繳納的保證金累計數額大。因此,部分企業常常以交納保證金即認為完成治理義務、以不具備治理條件為借口,推脫、延緩開展治理任務,甚至拒絕履行治理義務。

(4)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采煤塌陷地超過2年未恢復耕地原狀的,已征稅款不予退還。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因污染、取土、采礦塌陷等損毀耕地的,比照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臨時占用耕地的情況,由造成損毀的單位或者個人繳納耕地占用稅。超過2年未恢復耕地原狀的,已征稅款不予退還。采煤塌陷地幾乎都做不到2年內恢復耕地,復墾后很難享受到退稅鼓勵政策,影響了采煤塌陷地的治理。

3、歷史遺留塌陷地治理難度大

(1)責任主體明確的塌陷地歷史責任劃分政策不一致。《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規定:《土地復墾規定》實施(1989年1月1日)以前生產建設活動損毀的土地為歷史遺留塌陷地,企業不承擔復墾責任。《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規定:本通知(2006年2月10日)前的礦山環境治理問題,按企業和政府共同負擔的原則治理。

(2)歷史遺留塌陷地治理資金嚴重不足。歷史遺留塌陷地治理沒有專項資金,主要依靠國家、省、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整理復墾等相關項目以及部分社會資金投入治理,治理資金嚴重不足。

四、建議

1、摸清底數,分清責任

(1)對采煤塌陷地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全面調查采煤塌陷地的現狀,截止到目前,全國有多少采煤塌陷地,塌陷的程度如何,每年增加的速度是多少,在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規劃圖上分別是什么地類。在此基礎上,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前的礦山環境治理問題,按企業和政府共同負擔的原則治理。之后形成的采煤塌陷地,由煤礦企業出資復墾治理,關井、閉坑的煤礦遺留的采煤塌陷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復墾治理。

(2)建立采煤塌陷地動態監測機制。有地測機構的煤礦企業每年底要對采煤塌陷地的現狀和復墾治理情況進行實地測量,沒有地測機構的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實地測量,圖件和數據隨礦山年報逐級匯總上報,以便國家及時掌握采煤塌陷地形成和復墾治理情況。

2、加強部門協調

與采煤塌陷地治理相緊密聯系的部門有城市建設、土地、礦產、能源、稅收、財政、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只有將協調工作落到實處,將各部門規劃真正協調銜接,才能做到實現治理舊賬,不欠新賬。

3、成立省級專門治理機構

成立省級的采煤塌陷地治理機構,聯合發改、財政、稅務、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以政府為主導,編制治理規劃,進行市場化運作,綜合協調治理工作,將各部門的資金統一使用。

4、分類指導

我國對煤層的厚度分為三類,0.7至1.5米為薄煤層,1.5至3米為中厚煤層,3米以上為厚煤層。考慮各地地下潛水位的高度不同,相應的采煤塌陷地也應分為三種類型。開采薄煤層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高于潛水位的為輕度塌陷;開采中厚煤層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低于潛水面1米以內的為中度塌陷;開采厚煤層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低于潛水面1米以上的為重度塌陷。對3種類型的采煤塌陷地的復墾治理標準要求也應區別。

(1)輕度塌陷區。地表不積水或局部季節性積水,復墾治理以恢復耕地為主,復墾治理后的耕地質量不能低于塌陷前的質量。

(2)中度塌陷區。部分常年和季節性積水,通過復墾治理可以大部分恢復成耕地,部分復墾為精養魚塘,發展生態農業、水面養殖。

(3)重度塌陷區。塌陷地積水深,不適合水面養殖,且因缺乏填充物無法復墾成耕地,只能通過生態治理手段,營造濕地公園或平原水庫,發展旅游業。

5、梳理整合相關政策

(1)整合煤礦土地復墾方案和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建議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與評審進行整合。既可以實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的有機統一,又可以為企業減輕負擔。從區域角度規劃設計采煤塌陷地的復墾治理,才能做到科學合理、標準統一、規模利用、效益最佳,而方案編制范圍要求以礦山為單位編制,并且礦山是方案編制主體,局部利益考慮較多,因此建議增加地方政府組織編制煤田或縣域以上范圍的區域治理規劃。礦山企業編制的方案要符合區域性治理規劃。

(2)整合土地復墾費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建議將煤礦企業地質環境保證金和土地復墾費統一起來,按照《土地復墾條例》和有關文件的規定,由礦山企業分年預提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和土地復墾費,并列入成本。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的原則,由企業在地方財政部門指定的銀行開設保證金賬戶,將預提的保證金和復墾費存入保證金賬戶。在實施復墾治理工程時,按規定使用資金。以前各級政府征收的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都要返還企業保證金賬戶,以確保保證金專款專用。

(3)明確采煤塌陷地復墾工作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是一項社會工作,煤礦企業不可能脫離地方政府開展復墾。在采煤塌陷復墾地治理中,必須明確政府主導、煤礦出資的治理模式。實行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目標責任制,納入各級政府國土資源管理目標責任考核,明確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對本轄區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工作負總責。

(4)進一步加大對采煤塌陷地復墾資金投入。整合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涉及塌陷地治理的規費收入,如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價款、土地復墾費、耕地占地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水土流失補償費等,建立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專項資金,作為政府投入的資金來源。適當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資源收益分成比例,如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價款,中央與省市的分成比例分別為50∶50、20∶80,相對市縣兩級承擔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壓煤村莊搬遷轉移及失地農民補償安置等艱巨任務而言,市縣分成比例仍然偏低。

國家要加大對采煤塌陷地復墾的資金投入,每年向有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任務的省(區、市)下達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任務,納入國土資源管理目標責任考核,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進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治理已征收和一次性補償的采煤塌陷地,給予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復墾出的耕地指標可以用于占補平衡。鼓勵煤礦企業在經濟合理的前提查下,探索實施充填開采。如山東濟寧礦區在花園煤礦和許廠煤礦實施矸石充填、在太平煤礦和岱莊煤礦實施固體廢物膏體充填、在田莊煤礦實施超高水材料充填等充填開采技術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

6、先行試點

對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進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要先行試點,建議選擇典型地區開展試點。山東省濟寧市具備綜合治理采煤塌陷地政策試點的條件。一是濟寧市域內煤炭資源的賦存,既有薄煤層,也有中厚煤層,還有厚煤層;二是煤礦企業既有基建煤礦,也有生產煤礦,還有閉坑煤礦;三是采煤塌陷地,既有輕度塌陷,也有中度塌陷,還有重度塌陷;四是濟寧市域內的煤礦全是規模以上井工開采的煤礦,沒有露天開采或規模以下的小礦;五是濟寧市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已充分認識到采煤塌陷地的危害,復墾治理采煤塌陷地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而且多年來一直在不斷探索復墾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各種方法。

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由國家出臺專門文件,推廣到全國實施,從而形成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Z].

[2]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審查及有關工作的通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