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內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審計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為了使自身仍然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內控制度逐漸變成對一個企業的業務活動、經營活動成敗與否的衡量準則。企業出現的不合法經營、會計信息偏離事實以及經營失敗等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缺乏內控機制或者內控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由于進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對進出口公司內控機制進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進策略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企業內部控制即企業自身為了確保業務以及經營活動行之有效以及資產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時發現、防止或者糾正舞弊以及錯誤,力保會計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實性而有針對性的在企業內部所制定并且執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內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標即將虛假會計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確保資產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內控之基本目標是盡其所能幫助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公司治理旨在確保公司按照正常軌道高效運行,防止經理或者董事等人對股東利益造成損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斷完善,才能夠為企業實現其目標提供有力保障。構成一個完整的內控機制的要素應當和管理者對企業所采取的運營方式緊密相聯,并且和管理過程息息相關,具體來說,包括控制活動、內部監督、風險評估、控制環境、信息以及溝通。實施內控的基本途徑為:預算控制、成本控制、審計控制、實物控制、風險控制、授權批準以及組織規劃控制等。
二、進出口貿易公司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機制不夠完善
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制度能夠對財務以及進出口業務環節里特別摘要的控制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在公司運行、經營以及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對內部控制有足夠的認識,使得內控機制還不夠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襲著以往的習慣做法,并未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規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學的流程。而各種制度以及條例是使內控機制得以落實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夠完善、科學、可行,內控機制就僅僅是一紙公文,成為擺設而無法發揮內控的實效,這對企業長足發展以及日臻完善無疑是一種障礙。
(2)內控觀念較為淡薄
由于會計業務不斷發展,為了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得以穩步發展,有力預防金融風險,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會計制度。但是有些進出口公司會計人員卻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業務操作并未遵循應有的規則,缺乏責任感以及事業心,輕易相信他人,認為同事之間應當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講原則,將自己業務上對應的各種密碼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間都對彼此的業務以及公司財務狀況了如指掌,使得內控機制的建立與對應的考核之間相互脫節;更有甚者使得內控機制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并未真正貫徹執行,形同虛設,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現象較為嚴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視內部控制,并未建立對應的機制,使得業務流程無章可循,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內控意識,這樣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來的內控制度并不嚴格,并未形成一種良好的公司內控的氛圍。上述種種情況都可能使公司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
(3)對業務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進出口貿易公司對應的業務流程主要涵蓋進出口前相應的準備、對進出口合同進行商討、報驗以及備貨、信用證的改正、審證以及催證、租船訂倉、辦理報關以及保險、議付等一系列環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進出口貿易公司并未針對上述流程制定相應的內控規則,難以對這些流程進行有效、準確的控制,不僅不利于交易順利完成,使經營目標難以按照預期實現;甚至可能給對方可乘之機,利用對方國家嚴苛的法規條文造成貿易壁壘,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額賠償損失。進出口貿易公司相應的業務流程控制不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單證管理較為薄弱。單證管理決定了索賠、議付以及進出口合同相應的履行方式等環節能否順利實施,是公司對應的進出口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當前很多公司對單證管理并不嚴格而且非常松懈,較為普遍的存在著傳遞不快、職責不明、報關不嚴、流程不暢、處置不當等問題,造成業務流程缺乏應有的控制,給進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風險。
第二,業務人員全程包辦整個流程。進出口業務自身對應的整個流程和那些制造業有所區別,制造業各個環節分別對應著各自的操作人員,而進出口業務往往是將所有業務以及整個流程全部交由相關人員,這些包辦行為使得公司流程、訂單、客戶等資源載體日益呈現出個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過分依賴業務人員,而缺乏對業務流程應有的約束以及控制。
第三,對國際結算方式缺乏嚴格的控制。進出口貿易中,國際上常見的結算方式為銀行保函、匯款、備用信用證、信用證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證為舉足輕重的方式,由改證、審證以及催證等環節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對上述環節實施嚴格控制,因此難以覺察訂立信用證過程中對方設置的某些陷阱條款以及軟條款,使進出口公司時常蒙受信用證欺詐帶來的損失。
(4)風險控制缺失
很多進出口公司對風險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現為風險信息滯后、分散、缺失,風險決策的方法以及機制落后,且交易決策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以及隨意性,缺乏科學、積極、可行、有效的規避風險對應的措施,財務、經營等部門之間互相沖突、互相脫節。因為管理措施滯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風險損失。
三、強化進出口公司內部控制的對策
(1)強化內部審計工作
在公司各級工作人員中,審計人員對內控占有特殊而又至關重要的地位。公司內部審計作為內控機制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對內控機制其他環節進行監控之重要作用。現代公司管理中,內部審計者肩負著新的使命以及職責。所以,審計部門對應的工作不再僅限于監督公司內控是否得以落實,同時還應當協助組織經營軟控制環境,協助內控機制設計。管理者應當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組織文化,促使員工在業務活動中自覺向職業道德以及辦事標準看齊。進出口公司應當采取積極措施盡量完善其內控制度,對境內外相關結構經濟管理以及財務活動定期的監督、評價以及檢查,建立重要經濟指標對應的偏離預警報告機制。為了使財務監督切實有效,對境外機構對應的管理人員的離職,實施離任經濟責任對應的審計,而對某些對外合作項目以及合同等,實施單項審計,監督、評估機構所設立的內控機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內控機制,確保公司圓滿完成其預期的目標。
(2)對業務流程加強控制
強化對業務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機制是否行之有效。業務進出口業務持續時間長、環節復雜并且風險大,所以,公司必須強化對業務各個環節的控制,從根本上改變所有業務都有業務人員全程包辦的局面,減少交易決策不科學的盲目性以及主觀性。如,在出口業務中,針對出口前一系列準備工作、辦理保險、租訂船艙、簽訂合同、報關儲運、收匯核銷、合同磋商、安排生產等環節,公司應當將其所對應的責任層層落實,明確規定其相應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責任部門以及不同環節間互相協調以及銜接等事項,如對逾期卻未退稅或者未核銷的報告和相應處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匯、逃匯、騙匯以及騙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交易進行井然有序,擺脫公司對相關業務者過分依賴,對交易實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內控制度
制定內控機制旨在確保公司內部相應的經濟業務能夠依據既定計劃順利落實,防止公司內部易于出現的舞弊行為或者差錯,使會計資料保持完整與真實。第一,使憑證流轉流程規范化,加大內部牽制力度。財務管賬時,對審核、開票、記賬、經辦以及審批收付款等財務工作進行嚴格分離。對于收款憑證,財務人員應當開票之后再審核,之后收款,最后記賬和制單。對支出憑證來說,應當報批之后再經辦,經審核以及審批之后付款,最后將其交由會計人員進行記賬以及制單。第二,對授權批準進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必然會對所有經濟業務予以相應的授權,尤其是在貨幣資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許超出審批權限,必須得到領導審批才能夠允許那些大額資金以及貨幣支出,使資金以及貨幣流動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內部會計機制必不可少。對會計記錄準確性以及完整性、會計憑證予以明確規定。對內部會計職責、具體分工、權限以及組織形式明確規定,規范報表、復核賬簿、審計憑證的方法。
(4)強化風險管理
進出口公司對應的風險具有復雜性以及多樣性,且滲透于業務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風險控制對進出口公司完善內控機制十分必要。首先,對風險控制點予以準確確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風險評估機制,一是為客戶建立資信檔案,甄別優質客戶,保證交易安全,為進出易打好基礎;二是為業務交易建立跟蹤檔案,規范審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及早預防。再次,主動采取措施,積極防范風險,重點在于對合同予以嚴格評審,對合同條款中的細則進行推敲,對其理解進行理性評審。
參考文獻:
[1]歐秀英. 中小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分析[J]. 商場現代化, 2008,(16) .
[2]桂未名. 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 國際商務財會, 2008,(12) .
[3]鄭興鐸. 完善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 財會通訊, 2001,(10) .
篇2
關鍵詞:經濟增長;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中歐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144-02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一直有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論。亞當?斯密從國際貿易帶來國際分工的角度研究,認為國際貿易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大衛?李嘉圖從貿易對一國利潤率的影響來說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古典經濟學家中對外貿易發展理論闡述最完整的經濟學家約翰?穆勒認為,對外貿易能夠帶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應。以羅默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則著重從技術擴散和規模經濟的角度支持 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
然而對外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一直備受爭議。經實證分析,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阻礙經濟增長、不一定對經濟增長有作用。佟家棟較早地探討了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不同時期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不同的,但總體上進口增長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楊全發將巴拉薩建立的模型代入中國數據進行檢驗,發現出口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二、中歐貿易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和歐洲貿易的快速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歐洲貿易的發展。2005―2006年間,雖然出現紡織品爭端和皮鞋反傾銷案糾紛,但是中國歐洲貿易關系一直處于比較友好的階段。2009年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開始對中國出口商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使中國出口嚴重受阻。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其健康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對外貿易是拉動中國GDP增長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顯著作用。因此研究中國歐洲貿易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三、中國歐洲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
歐洲作為中國較大的進出口貿易伙伴之一,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對歐洲進口、出口和中國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的長期穩定關系。協整分析是近來宏觀經濟學中常用的一個分析工具,主要研究兩個或多個非平穩時間序列經濟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在協整分析之后本文還對時間序列經濟變量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了三個經濟變量,y代表中國GDP指數(按1978年為基期,價格等于100計算),x1代表中國向歐洲出口貿易總額(單位:萬元),x2代表中國從歐洲進口貿易總額(單位:萬元)。在實證分析中所用到的1986―2008年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貿易總額和進口貿易總額數據均出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進口和出口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以上數據取對數,變換為lny、lnx1、lnx2,變換后不改變原來的時間序列的協整關系和短期調整模式。實證分析所用軟件為Eview 5。
(二)平穩性分析
直接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協整分析可能會存在謬誤相關或謬誤回歸等問題,因此首先要對經濟變量進行平穩性分析。為了從理論上準確的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判斷差分的階數,本文對經濟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表1lny、lnx1、lnx2 的ADF 單位根檢驗
由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 這三個時間序列都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而lny、lnx1、lnx2 序列的ADF 統計量絕對值均大于在1 %顯著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即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檢驗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一般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和E-G 兩步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對兩個或多個自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時,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比E-G兩步法效果好,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對lny、lnx1、lnx2進行協整檢驗。
表2 Johansen檢驗結果(滯后期為3)
*注:該檢驗只有截距項沒有趨勢項。
從表2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有零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下,拒絕了lny、lnx1、lnx2三者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即三者之間肯定有協整關系。而在在5%的顯著性水平至少有一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下,接受了原假設,即三者之間有1個協整關系。所以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很強的長期均衡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只能說明各經濟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但不能說明各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及其關系的方向。因此,本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對歐洲進出口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x2既是lnx1的格蘭杰原因,又是其結果,lny既是lnx1的格蘭杰原因,又是其結果,lny是lnx2的格蘭杰原因而非結果。這說明中國對歐洲的進口和出口互相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與中國對歐洲的出口互相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能夠促進中國對歐洲的進口。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通過對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額、進口額進行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如下結論:
1.盡管中國GDP指數、中國對歐洲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都是非平穩的,但是他們的差分都是平穩的,并且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這說明三者之間存在長期動態均衡關系。
2.上述三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表明:中國從歐洲進口貿易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這基本符合古典經濟學的出口導向理論和中國現實的國情;中國經濟增長可以促進中國對歐洲出口貿易,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實現對歐洲出口增長的規模經濟。
因此,中國要改善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結構優化升級,多元化出口,確保中國歐洲之間的貿易健康有序進行;中國應加大對歐洲出口的支出力度,同時保持進口的同步的增長。由第三部分檢驗可知擴大對歐洲出口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中國對歐洲出口和進口相互影響,所以在擴大對歐洲貿易出口的同時要保持進口規模的同步增長。
參考文獻:
[1]丁原洪.歐盟的困惑于中歐關系 [J].國際問題研究,2006,(4):20-23.
[2]賈瑞霞.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現狀與展望[J].和平與發展,2008,(3):10-12.
[3]張彬.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貿易效應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探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5):12-14.
篇3
一、黑龍江對俄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俄中國商家的經營風險問題
近幾年,俄羅斯經濟雖出現了恢復性增長,但距根本好轉還相差甚遠,再加上俄政策多變,治安環境欠佳,使中國商販的經營帶有較大的風險性;俄金融形勢嚴峻,貨幣頻繁貶值;中俄之間尚未形成銀行結算機制;俄警方及移民局人員時有刁難勒索中國商販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正常經營活動。
(二)市場貿易秩序問題
市場貿易秩序混亂已成為制約兩國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從一般貿易程序來看,中俄兩國都處于經濟轉軌時期,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貿易協調和管理機制,而這些機制是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維持正常經濟秩序的基本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著經營秩序混亂,不正當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等行為,這種混亂的貿易秩序延伸到對方市場。
(三)貿易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中俄兩國的海關程序方面存在的問題,已成為貿易發展的障礙。俄方海關估價的一些方法有違于國際規范,對中國商品存在明顯的歧視偏見。俄羅斯海關通關時間長,手續復雜,有的工作人員的不良行為,更加大了貿易成本。俄羅斯商品質量標準制定的比較高,兩國質量標準的差異,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同時,俄方在商品檢驗檢疫程序和中方企業申請質量認證方面手續繁瑣、時間較長,常常延誤正常的貿易活動。且俄方對部分中國進口商品的檢驗采取歧視性待遇,經常提出正常檢驗之外的特殊檢查要求,形成對中國商品設置的非關稅壁壘,不利于擴大我方商品的出口。
(四)對俄進出口商品結構問題
在黑龍江省出口商品中,工業制品所占比重雖然很高,但大多屬于初級加工、低附加值產品。服裝、紡織品和鞋類商品。上述商品中屬于黑龍江省的地產品比重較低。這些產品的出口形式主要只是包裹運輸、旅游和進出境購物的攜帶。只體現了本地的口岸和通道優勢,出口對本地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在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比例過高,原木、化肥、原油、鋼材、紙漿等商品的進口額占全省對俄貿易進口額的三分之二以上,這種單一的進口結構,對俄羅斯市場的依賴性過強,如果俄羅斯調整出口政策或出現其他變化,勢必帶來不利影響,不利于對俄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二、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的發展策略
(一)加強對主要貿易主體和重點商品的支持力度
長期以來,黑龍江向俄羅斯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服裝、紡織品、家電等;從俄羅斯進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原油及成品油、鋼材、水產品等。進出口商品結構單一、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高、貿易服務水平較低。要在繼續擴大服裝、鞋帽、紡織品、農副產品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木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等物資的進口,把資源性產品進口作為新的增長點。努力提高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份額。
(二)重點發展對俄貿易龍頭企業
要不斷培育新的對俄貿易主體,引導黑龍江在俄從事貿易活動的企業盡快調整經營策略,規范貿易活動,拓寬營銷渠道,利用俄方資源開拓市場。對有較強實力的對俄貿易企業,給予必要的資金等政策扶持,促進其又好又快發展,重點扶持綏芬河、東寧、黑河等城市的對俄進出口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對俄貿易的龍頭作用,帶動黑龍江對俄貿易快速發展。不斷培育新的對俄貿易主體。積極鼓勵引導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生產企業、流通企業、民營企業進入對俄貿易領域,特別是要大力吸引南方發達地區有實力的企業到黑龍江投資興業,使其成為黑龍江對俄貿易的新生力量和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對俄貿易市場主體。黑龍江省應制定有效措施鼓勵、扶植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或者組建對俄投資集團對俄進行投資,吸收大公司、大企業及金融等部門參加,積極引進省內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與俄羅斯大型企業對接,發揮黑龍江省煤炭、機械、林產品生產、加工和農業開發優勢,選擇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場占有率高的大項目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資源開發。
(三)建立和完善對俄出口生產體系
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產品的檔次,以優質的產品規范的渠道拓展市場。針對俄羅斯市場的需求和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研究對俄出口生產體系的布局。在哈爾濱、牡丹江、黑河、綏芬河、東寧等城市發展對俄高新技術、裝備制造、輕紡工業、木材精深加工等產業。應研究向俄羅斯市場返銷家具等木材加工產品。在鐵路沿線和公路沿線城鎮建立加工廠,口岸地區要與內陸市縣聯手發展對俄出口生產加工業,梯度開拓俄羅斯市場。綏芬河市要加快物流園區和進口木材加工基地建設,推動對俄互貿區發展,使之更好地發揮全省對俄貿易龍頭口岸的作用;東寧要加快進出口加工基地建設,使之不斷提高木材及水產品加工出口產品質量,并建成對俄汽車配件出口基地和自俄進口機電產品基地;黑河要加快新興基礎原材料出口等加工園區建設,擴大自俄電能產品進口貿易,充分利用俄羅斯廉價電力資源。同江要加快機電產品批發市場和出口基地建設,使之成為最大的對俄機電產品組裝出口基地。還要指導口岸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并不斷研究俄羅斯海關進出口政策,指導東北企業及時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保證黑龍江對俄貿易穩步增長。
(四)鼓勵企業在俄羅斯建立工業園區
篇4
【關鍵詞】經濟貿易 反傾銷 應對措施
一、前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然而,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反傾銷對于我國的經濟貿易帶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反傾銷削減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基于存在的諸多問題,對我國的經濟貿易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是維護我國企業正當貿易的重要方面。
二、反傾銷對我國經濟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削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逐漸轉戰國外市場。進而,基于中國制造的產品,已逐漸成為世界貿易的核心,這就勢必增加了經濟貿易國之間的競爭程度。而且,我國的貿易產品已手工制造業為主,憑借產品廉價的優勢,對進口國的同類企業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因而進口國的反傾銷的情緒更加地突出。并且進口國為了穩定國內市場,往往采取反傾銷的舉措,來削減我國經濟貿易中的競爭力。
(二)擾亂了我國貿易市場。我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基于各領域的貿易活動日益頻繁,這就造成進口國對于我國貿易的諸多限制條令。尤其是歐盟為了對我國貿易進行限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尤其是采取反傾銷舉措的行為,嚴重影響到我國中小貿易企業的生存空間。因而,面對國外市場的反傾銷壓力,國內的企業在進行產業調整或貿易中,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進而擾亂了我國正常的貿易市場。
(三)降低了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我國企業面對進口國的反傾銷舉措,往往顯得很“無助”。企業為了產業的發展,往往以接受或放補貼的方式,進行貿易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損害了我國企業的經濟利益,降低了我國企業的市場價值。而且,基于市場價值的不穩定性,造成了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產業調整上存在諸多的阻礙因素。
三、造成我國反傾銷問題的主要原因
基于多變的國際市場,我國的經濟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我國對于反傾銷的預警機制還不夠完善,進而在反傾銷事件的處理上存在諸多的不足。
(一)我國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不完善。我國的經濟貿易起步晚,因而在諸多方面存在不足。反傾銷預警機制是對于國家經濟貿易的一種保護手段,對于中小企業的經濟貿易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然而,我國在經濟貿易中,反傾銷預警機制不夠完善,因而面對國外的不正當競爭時,往往以“默認”或反補貼的方式,進行企業的組我保護。因而,造成了我國貿易企業的反傾銷問題的頻繁出現。
(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于我國加入WTO,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造成我國“尷尬”的貿易身份。歐盟在對待我國的經濟貿易時,以非經濟市場的身份對待我國的經濟貿易,因而,以諸多的反傾銷舉措,來限制我國的貿易出口。
(三)我國貿易產品的薄落性。我國的貿易產品仍是以廉價的手工制造為主,而且規模龐大,因而容易造成進口國的反傾銷舉措。我國的貿易企業在對待國外的反傾銷問題時,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維護,進而“滋長”了國外的反傾銷活動。尤其是我國中小貿易企業,海外維權意識的薄落。因此,基于薄落的貿易產品結構,以及我國薄弱的維權意識,造成了頻發的經濟貿易反傾銷問題。
四、應對國外反傾銷的有效措施
基于上述,我們知道:我國的經濟貿易存在諸多的阻礙,尤其是基于反傾銷事件的頻發,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完善。因此,需要基于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進而保障我國企業的正常權益。
(一)完善反傾銷的預警機制。在多變的國際市場之下,企業的經濟貿易需要基于國家的支持,尤其是對于貿易權限的維護尤為重要。完善反傾銷預警機制,是保護企業經濟貿易的重要舉措。國家應該以企業利益為中心,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基于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對企業的經濟貿易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及產業的宏觀調控。在預警機制的完善中,還需要對于法制的完善,進而實現法律的管理與服務的雙重機制。
(二)增大貿易市場的占有率,尤其是市場地位的提升。我國的貿易出口主要以手工制造業為主。因而,在經濟貿易中,需要增大貿易市場的占有率,尤其是基于市場地位的提升,是杜絕反傾銷的基礎。我國政府在對于國際貿易交涉中,做到合法權限的維護。同時,雖然我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歐盟并未真正的承認,這對于我國經濟貿易的市場地位造成重要的影響。因而,我國需要加快貿易市場的產業調整,進而提升我國的市場地位。
(三)規范我國的經濟貿易市場。基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諸多的中小企業也紛紛進軍國外市場。因而,需要規范當前的貿易市場,穩定我國的貿易秩序。對于國內的一些“取巧”的企業,需要進行嚴格的進行整改。在對于市場的規范中,需要強調企業協會的協調作用,強化企業與政府間的合作與對話,進而確保貿易過程中,企業的貿易合作效率。
(四)加強企業的海外交流合作。我國貿易產品主要集中于手工制造領域,因而容易成為反傾銷的對象。因而,我國企業在經濟貿易中,加強企業的海外交流合作。這樣,把企業的利益和進口國的經濟相連接,這是我國企業在經濟貿易中,具有重要價值的自我保護措施。
五、結語
基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市場體制呈現出多元化。然而,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反傾銷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基于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是保障我國企業海外貿易權益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徐鵬杰.淺談我國經濟貿易中的反傾銷問題[J].中國商貿; 2010(16).
[2]李泰山.傾銷的淵源與國際反傾銷制度的演變[J].消費導刊; 2010(04).
篇5
對于加工貿易負面作用的認識,有些是客觀存在,有些則是由于看待問題角度的失誤,存在夸大甚至強加于加工貿易之嫌。無論如何,看待像加工貿易這樣重大的事物,關鍵要從大局出發,比較其利弊得失。分析存在的問題,不是為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否定加工貿易發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引導加工貿易更好地發展。因此,對于存在的問題,需要認真地分析。
一、關于加工貿易“飛料”走私問題
我國的加工貿易政策規定,對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實行“保稅”監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貿易出口的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與增值稅,出口時不退增值稅。以加工貿易名義進口的料件,若用于生產內銷產品,要補交關稅與增值稅。對于采用部分國內中間投入品的加工貿易出口,出口退稅實行“免、抵、退”政策。應該說,這是在當前我國增值稅率和關稅水平較高的情況下,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一個明智之舉。正是實行了這些政策,才使我國加工貿易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少數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犯罪活動。不法分子采用虛報品名、規格、數量,進口以多報少,出口以少報多,高報單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單證、假印章、假簽名”等“三假”手段,從事走私勾當,將保稅進口的貨物在國內倒賣。1997年開展嚴打走私運動以來,連續幾年破獲了大量以加工貿易之名進行的走私犯罪活動。據海關統計,1997年查獲30萬元以上的加工貿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計案值33.3億元,分別占全國海關查獲大要案總數的36%和總案值的54%。1999年查獲加工貿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計案值28.7億元,分別占全國查獲走私案總數的39.5%和總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曉薇:《未來國際貿易的主流》),第82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2000年全國海關共查獲加工貿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億元,雖然案件數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數的7%,但案值比例高達42%。2001年上半年,海關調查部門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貿易的案值,仍達到總案值的42.7%;海關緝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貿易的案件呈明顯上升勢頭,共立案148起,增長48%,案值12.5億元,增長76%,擅自倒賣保稅料件、成品、甚至減免稅設備是走私的主要形式。
從海關查獲的走私案件看,利用加工貿易走私案占較高的比例。但是,能否據此認為加工貿易就是走私最重要的渠道呢?答案是不確定的。據國際經驗,查獲的走私案值,一般約為實際走私案的10%,甚至更低。在查獲的走私案件中,不同方式的走私,被查獲的難度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從已查獲的走私案件中的比例,來推算不同方式在全部走私案件中的比重。加工貿易走私,由于必然在海關留下有關單據,因此,與那些“闖關”走私案相比,以加工貿易之名走私的案件,事后仍然可能查獲,所以,當大規模開展打擊“走私”活動時,對以往的案件,加工貿易走私更易被查獲。因此,我們尚不能從近幾年海關查獲走私案中加工貿易走私所占的比重來推論其在全部走私渠道中的比重。也許所查獲的以加工貿易方式走私金額占較高比重,只是說明這種走私更易被查獲。
走私活動的猖獗,不是因為實行加工貿易政策,而是由于過高的關稅和增值稅造成的巨大利益的刺激,以及監管手段的落后和官員的腐敗。只要上述誘發走私的原因存在,不管是否實行加工貿易政策,走私都是不可避免的。
開展打擊走私活動以來,海關加強了對加工貿易進口的監管,同時,通過保證金臺賬“實轉”等方式,試圖防范加工貿易走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也應該看到,現行的監管手段降低了通關效率,對正常的加工貿易活動,特別是交貨期很短的高端產品的加工貿易活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這說明,沿襲這種傳統的方法加強監管,成本與收益是不對稱的,必須探索新的監管思路與監管方法,在提高監管效率的同時,更加方便加工貿易進出。
二、關于加工貿易出口與貿易磨擦問題
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有觀點認為,加工貿易出口快速發展,引發出兩個問題,一是與有關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二是所謂的貿易磨擦問題。
中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東亞新興經濟體對我國轉移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大幅度向中國轉移了生產制造能力,這些企業原本就是以美國市場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移到中國后,由于充分利用了我國生產要素低廉的優勢,很多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對美出口進一步增加。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在東亞新興經濟體、中國和美國之間形成了獨特的“三角貿易”關系:中國從日本和“四小龍”進口料件,在華組裝后出口到美國市場。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問題突顯出來。按照美方統計,2000年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最大來源國。深入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有幾個問題需要指出。第一,中國對美貿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長,實際上是取代了以往東亞其他經濟體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并沒有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的企業。例如,1986~1988年間,美國鞋類進口的60%來自中國臺灣和韓國,中國大陸只占2%。到1999年,這兩類產品進口國的位次完全顛倒過來,美國從中國臺灣和韓國進口的鞋類僅占2%,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鞋類所占份額上升至60%。玩具和體育用品的情形也相類似。1985年,美國從中國香港、臺灣和韓國對該類產品的進口占60%以上,中國大陸僅占6%,到90年代末,所占份額數剛好相反,中國大陸占60%,香港、韓國和中國臺灣減少至6%。(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第二,由于香港的轉口貿易,中美兩國對雙邊貿易的統計都出現了誤差。在美國的統計中,經香港對大陸的出口,被統計為對香港出口,而非對中國大陸出口;而中國經香港對美出口的產品,按原產地原則,仍然被統計為自中國的進口。中國的統計恰好相反。因此,美國統計的雙邊貿易逆差夸大了實際情況,而中國的統計則低估了貿易不平衡狀況。有關研究表明,中美貿易逆差應介乎兩國統計之間。第三,中美貿易不平衡,并非中國保護市場造成的,實際上,近10年來,中國市場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1990~2000年間,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幾乎增長了四倍,1990~2000年,美國企業對中國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其他出口市場,到2000年,中國成為美國在全球的第出口市場。
但是,不管原因何在,中美貿易不平衡使我國在對美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特別是,一些美國政客出于政治動機,夸大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以期在對華交往中取得主動地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影響,并不是像一些論者所宣稱的,影響了一般貿易的對美出口,實際上,美國借中美貿易不平衡對中國出口產品直接采取的限制措施并不多,除少數紡織品受配額限制外,絕大多數產品并沒有直接受到限制措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導致的貿易不平衡,只是轉移了其他東亞經濟體對美貿易的順差,并沒有直接威脅美國本土企業。而且,很多中國加工貿易企業對美的出口,本來就是美國在華投資的企業,或者美國企業在華的“代工”企業的產品。這種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在雙邊貿易談判中,以貿易不平衡為武器,要求中國加大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加速了我國市場開放,對國內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市場開放對我國經濟效率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方面的問題則是貿易磨擦問題,或貿易伙伴針對中國產品采取的不正當保護措施。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遇到的反傾銷問題。目前,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訴訟已經超過500起,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被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不少國家將反傾銷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對中國出口產品濫用反傾銷措施,使我國出口形勢空前嚴峻。不少學者與官員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么多對華反傾銷,是因為加工貿易出口增長太快造成的。但是,國家經貿委委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最近完成的一項反傾銷研究課題的調查表明,我國被反傾銷的產品絕大部分是由一般貿易出口引起的,針對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反傾銷案例不到全部對華反傾銷案例的5~10%。加工貿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傾銷,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貿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價格均由外方控制,不會出現一般貿易出現的亂打價格戰的情形。這一研究成果顯示,以往對加工貿易的評價,夸大了其導致貿易磨擦的負面作用,實際情形并非如此。
三、關于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關系問題
有觀點認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擠壓了一般貿易發展。在進口方面,對加工貿易設備與中間投入品進口實行保稅政策,使我國進口納稅產品比重很低;在出口方面,加工貿易擠占了一般貿易出口市場份額。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一)關于加工貿易與進口關稅收入的關系,以下幾點需要明確
第一,對加工貿易進口免征關稅,是合理的。加工貿易進口最終會包含在出口產品之中,如果對加工貿易進口征收關稅,就會扭曲進口投入品的價格,使我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
第二,關稅對總稅收貢獻的下降主要是由降低關稅水平引起的。我國算術平均關稅水平從1985年的44.3%(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下降到2001年的15.3%,降幅為66%,但同期關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只從10%下降到5.5%。
第三,關稅比重降低的原因還在于其他方面的減免稅。我國有四大類產品不納關稅,一類是加工貿易進口,二類是外資企業設備進口,三類是技術改造等進口減免稅,四類是外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饋贈。1998年我國進口應稅品比重只有19%,加工貿易進口占總進口比重為48.9%,外資企業投資項下進口占10.3%,二者合計為59.2%,通常饋贈進口不到1%,因此,技術改造等免稅進口占到20%。也就是說,在應該繳納關稅的一般貿易進口中,政策性免稅進口額達到一半以上。關稅收入比重的降低,這類政策性減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加工貿易擠占一般貿易出口市場的觀點,是難以成立的
第一,加工貿易出口市場是一個開放的競爭性市場,即使中國不發展加工貿易,這部分市場也不會自動地留給一般貿易出口。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國投資者可以在其他國家,如東盟國家加工出口。因此,中國發展加工貿易并沒擠占一般貿易市場,只是擠占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第三國的市場。從過去10多年來中國和東亞其他經濟體的不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份額的增減,可以看得很清楚。
篇6
關鍵詞:對外貿易;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式
(一)進口貿易
進口貿易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供多種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近年來,我國進口貿易明顯增長,表明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不斷增強。
(二)出口貿易
國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傳統經濟即可滿足,但傳統經濟形式過于單一,銷售收益較低,不利于企業的經營和規劃。出口貿易極大的促進了整個國家的GDP增加。出口貿易可以將本國產品銷售國外,使商品市場擴大,創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順差巨大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不斷增長,對外貿易順差也在不斷增大,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1]。我國擁有大量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近年來,制造業不斷向我國轉移。加之加工貿易的保稅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貿易的發展,使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其次,中國的內部經營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外資投資替代了一些進口,且我國國內需求有限,這就使貿易順差不斷加大[2]。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問題嚴重
1.出口非市場化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有了很大的變化,進行了較大改革,如將進出口自營權賦予某些企業,但僅有少數國有企業享有進出口自營權,且進出口自營權也存在多項約束,嚴格限制企業的經營范圍,因此,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并不能完全獨立的經營進出口業務[3]。此外,私有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門檻非常高,數量有限。故我國目前仍是由國家控制外貿經營權,政府指定了一些企業可獲得外貿經營權,進入國際市場。非市場化致使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競爭,沒有淘汰機制,這就造成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就導致對外貿易的低效率[4]。我國私營企業在未得到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這非常不利于中國人均出口額的增長。限制私營企業的出口從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國的出口擴張的能力。
2.進口非市場化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們對外貿易不斷降低關稅,意圖緩解較大的貿易順差,擴大技術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此項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實現進口自由化,并沒有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對一些取消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數目限制,且進口產品時需得到政府的批準,且中國進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進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國內企業得到了高成本的生產投入品,使生產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
“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涵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于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于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我國約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總額已達450億美元[5]。涵蓋生產流通領域、生產加工領域等,不僅有貨物商品,還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務領域,對我國商品出口產生嚴重影響,使我國貿易成本增加,貿易爭端加深。
(四)對外貿易摩擦增多
中國對外貿增長速度不斷加快,正在逐步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對外貿易的增加也使貿易間的摩擦增多。有研究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6]。隨著反傾銷金額的不斷增加,已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貿易中反傾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嚴重打擊我國對外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我國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傾銷調查,一方面與我國政治、經濟有關,另一方面是西方敵對勢力不希望中國日益強大,借口制裁中國[7]。但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調查也有部分內部原因,如企業自身因素,價格策略相對單一;企業反傾銷意識不強;對反傾銷認識錯誤;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為1:9,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1:4.2,美國為1:2.6。造成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國服務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貿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傳統領域,此領域對勞動素質要求不高,而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仍發展滯后;(2)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規模較小,整體水平不高[8-9]。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不高;(3)對外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無同意的協調管理部門;(4)服務貿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規,立法滯后,近年來才逐漸得到重視,此前服務貿易領域的相關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頒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體。
三、我國對外貿易問題的對策
(一)適當保持出口增長,矯正貿易順差
平衡進出口貿易,并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環保含量,堅持出口綠色、科技型產品。對外貿易中要積極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同時對外商投資的獎勵應適量減少,與國民待遇相同。對國內需求適度刺激,內需擴大后,出口就相應降低。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對進出口自營權的控制,允許一部分優秀效率好的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經驗權。取消對擁有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簡化進口的相關程序。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在企業的經營中導入環保概念,研制和生產更多的環保綠色產品,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提高對外貿易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遇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企業提供不要的對策和幫助,積極與國外溝通,了解國際化標準,盡快是本國標準與國際化標準接軌,使科學技術含量升高。加強對認證市場的控制,規范認證行業,完善認證體系,幫助企業樹立產品質量認證意識,提高產品質量。(2)企業方面:①樹立標準化意識,并逐漸強化,采用國際化標準,并且嚴格執行,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各項品質,提高企業的國際地位;②企業適當增加研究開發費用,不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使產品成為國際認可的“綠色產品”,表面對外貿易爭端的出現。一旦出現貿易爭端,應積極尋求政府幫助,通過政府交涉,盡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對外貿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減少對經濟的控制,取消市場經濟標簽,逐漸得到其他國家認可,為對外貿易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②經過調研、討論后方可制定產品出口價格,避免惡性競爭,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使行業協會發揮積極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傾銷訴訟機制;④發生貿易摩擦時,政府應積極與外國溝通,對其他國家提出的反傾銷進行嚴格調查,并提出異議,通過雙邊談判,將問題澄清,盡量使其取消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降低企業損失。
(2)企業方面:①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不斷研發新產品,使產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強品牌意識,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10];②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待反傾銷可以依法應對,化被動為主動。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方面
(1)完善服務貿易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培養相關法律人才,并加強對國際相關法律條款的研究,保障服務貿易養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11]。(2)優化服務貿易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3)增強與國際的交流,與世界各組織和政府間建立緊密聯系。(4)加大服務貿易的開放力度,利用國際資源發展我國服務業。
四、小結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過程中問題也隨之增多,增多目前對外貿易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應加強重視,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解決問題,使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真正轉變為世界強國。
參考文獻:
[1]胡曉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及影響分析[J].中國商貿,2011 (14):206-207.
[2]張二震,馬野青.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2):50-55.
[3]曾杰.我國高外貿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08 (09):35-37.
[4]王榮.金融危機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貿,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國對外貿易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3 (14):143-144.
[7]徐曉勇,雷冬梅.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生態服務逆差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4(11):57-61.
[8]楊利娟.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 (2):169-171.
[9]陳松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24(2):90-95.
篇7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山東省在確立外向型經濟模式以后,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型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也在逐步地增強。從西方傳統貿易理論代表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到現代自由貿易理論者赫克歇爾和俄林,這些理論學家都在自身的經濟環境下探討國際貿易與經濟間關系,并且這些學說為我們當前研究兩者間的關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當代經濟領域,許多專家學者對二者間的關系論證觀點不一,主要存有三種觀點:即認為一國的對外貿易會促進、阻礙亦或毫無作用于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從山東省的實際出發,通過對非平穩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建立回歸方程以及基于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來分析山東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
二、計量模型理論分析
(一)經典理論
正如從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如何增加一國金銀的財富,到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明確指出:“確定國家經濟進步的原因屬于國際貿易的研究范疇”,這些傳統理論論述了國際貿易給一國經濟帶來的促進與發展作用。
隨后,在20世紀前半葉至70年代末,H-0理論(即要素稟賦理論)因在實踐中的成功運用而成為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的典范。隨后眾多經濟學家們用動態分析法研究國家間的對外貿易產生的各種新現象以及探討與一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某種利益關系。在市場條件下,理論學家提出的技術差距理論、產品周期理論等都探討了國家貿易給一國經濟帶來的經濟現象等都會促進一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
(二)山東省實際情況分析
改革30多年來,山東省國民經濟發展飛速。截止到2011年,山東省國民生產總值為245361.85億元,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5343.24億元,其中進口總額為7117.84億元,出口總額為8124.40億元,分別是1984年的212倍和168倍。山東省近些年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利用絕對的臨海優勢促進了山東省的進出口,同時也有加快山東省經濟制度改革以及產業經濟技術進步與創新的步伐。
三、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計量分析
(一)數據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山東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本文依據1984年到2011統計數據,選取山東省國民生產總值(GDP)來反映經濟發展情況,用出口總額(EX)和進口總額(IM)來反映對外貿易發展狀。本文所有的計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軟件。為使模型趨于合理,對數據做了以下處理:
1.為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本文將以美元計量的進口、出口額分別乘以當年匯率中間價,即計算公式表示為進口、出口額(人民幣)=進口、出口額(美元)×當年匯率中間價,換算成億人民幣為計量單位,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匯率帶來的數據本身的誤差。
2.為了消除物價變動給數據帶來的影響,本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1984=100)對所取數據進行平減,以此得到實際條件下的數據。
3.為增強數據存在的穩定性,避免異方差存在的問題,本文對所取數據分別取對數,變換后的變量分別用LOG(GDP)、LOG(EX)、LOG(IM)來表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出口總額和實際進口總額。
(二)數據平穩性檢驗
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山東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均有逐年迅速增長的趨勢,并且這種趨勢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圖二的數據是經過一階差分以后的序列,從發展趨勢可以看出這些序列是平穩的,可見LOG(GDP)、LOG(EX)、LOG(IM)都是一階單整數列,說明山東省進口、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著長期均衡的發展關系。
圖1 LOG(GDP) LOG(IM) LOG(EX)的趨勢 圖2 LOG(GDP) LOG(IM) LOG(EX)一階差分
在研究對外貿易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協整關系前,為避免出現虛假回歸問題,首先要檢查變量間的非平穩性。本文選擇ADF方法對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表1 ADF檢驗①
從上表數據中可以得知,原有的時間序列在1%水平下都是不平穩的,但是在一階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穩的。
(三)協整檢驗與協整方程
協整檢驗從檢驗對象上可以分為兩種,本文主要使用基于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為分別研究進口額、出口額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影響,所以本文共有兩個協整方程,涉及解釋變量也有兩個即為LOG(IM)、LOG(EX),被解釋變量為LOG(GDP)。得到的協整方程如下:
(21.03388) (26.71264)
R2 =0.96 DW=1,.88
(34.58004) (62.76792)
R2=0.99 DW=1.14
從協整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進口與GDP之間的可決系數R2達到了0.96,即有96%能被樣本解釋,DW值大于臨界值(=1.30),消除了誤差存在自相關可能性。然而出口與GDP之間的模型雖然擬合度較高,但是DW值小于臨界值(=1.30),說明該模型的誤差存在自相關,對此需對原變量做廣義差分變換。
有廣義最小二乘法得回歸方程如下:
表2 LOG(GDP)與LOG(IM)間的廣義回歸方程
則原方程的廣義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是:
(19.41169) (35.93999)
修正后的模型擬合度較高(=0.98),雖然現在的0.98比修正前的0.99稍低,但是DW值大于臨界值,消除了誤差存在的自相關。下面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AEG檢驗,就協整理論而言,當自變量與因變量存在協整關系,而由于存在一個殘差序列,即為因變量不能被自變量所解釋的這個部分序列,是對非均衡誤差的估計,這個殘差序列應該也是平穩的。AEG檢驗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協整方程的兩個殘差序列均小于1%/和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說明殘差序列通過檢驗,可見估計的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這表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
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則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而在短期,這些變量可能是非均衡的,所以需要誤差修正模型予以檢驗。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所以,我省對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表示如下:
長期發展趨勢:
短期發展趨勢:
我省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如下:
長期發展趨勢:
短期發展趨勢:
從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誤差修正系數均為負值,符合誤差修正的負反饋原理。這說明在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山東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穩定的趨勢,且短期內也有均衡的發展趨勢。從模型中可以看出,山東省進口、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著正向的發展關系。分析進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彈性系數,我們可以推斷出,當出口額每增長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同方向變動0.82個百分點;進口額每增長1個百分點,國民省生產總值同方向變動0.76個百分點。在誤差修正模型下,當進口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非均衡誤差將以0.016的調整力度影響下一年的經濟增長;同樣的,在出口的短期波動內,將以0.18的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均衡狀態。
三、對策
綜上所述,對于山東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協整檢驗表明,山東省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存在著長期發展的均衡關系。從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出,進口和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著正相關的發展關系,并且,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要略大于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二)由于出口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省繼續堅定大力發展“走出去”戰略。企業要不斷加快自己的創新能力,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切實提升跨國投資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要支持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創立經濟平臺鼓勵企業與跨國集團的合作,從而強化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
(三)由于相對出口而言,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導向作用略低于出口,所以應對進口貿易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應當適度擴大進口,進口國內短缺資源或高新技術設備,通過增加進口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從而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等問題,保持國民經濟綜合平穩發展。由于人民幣幣值穩定與否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要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緩解因人民幣升值而帶來的國際貿易摩擦問題。
(四)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山東省在保持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地優化進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切實貫徹十中對外貿易發展策略,推動外貿進出口從擴展市場規模向追求高質量產品方向轉變,從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發展,從注重貿易順差向提高國際競爭優勢方向轉變,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綜合利用國際市場,積極開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從而不斷促進我省經濟的全面發展。
注釋:
①ADF檢驗由SIC和AIC準則確定。(*,**,***)分別表示1%、5%和10%的顯著水平,D表示一階差分算子。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清華出版社,2006(01).
[2]張曉峒.計量經濟學基礎(第三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09).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04).
[4]何劍.計量經濟學實驗與Eviews使用[M].中國統計出版,2010(04).
篇8
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很多人一直強調出口對一國經濟的重大影響,而關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往往只關注和分析貿易開放度、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少注意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直到最近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進口也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相關的經驗研究文獻也因此陸續出現。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認為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以貿易利益的形式來把握的,根據古典學派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貿易利益主要是指進口利益,出口是獲得進口的手段。羅默(Romer,1993)利用76個發展中國家1960年的截面數據分析了機器和設備進口對生產的影響。科等人(Coeetal.,1997)考察了通過機器設備進口而流向欠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效應。劉遵義(Lawrence,1999)在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100多個制造業中國際競爭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進口競爭刺激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一些文獻還探討了普通進口和技術擴散之間的可能聯系(CoeandHelpman,1995;Keller,2001)。康諾利(Connolly,2003)用75個國家1965~1990年的專利數據代表這些國家的模仿與創新,量化了高科技產品進口對進口國(發展中國家)模仿與創新的溢出效應。針對我國進口與經濟增長的互動作用,我國有不少經濟學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普遍認為進口對經濟增長有推動作用(劉曉鵬,2001;張亞斌,2002;熊啟泉、楊十二,2005;廖進中、鄧海濱,2006;張亮,2006)。熊啟泉和楊十二(2005)的“重新審視進口再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一文雖然應用了計量分析中比較前沿的研究方法,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研究了進口貿易對GDP增長的動態影響及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楊全發等(1998)運用巴拉薩和費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長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陳家勤從進口依存度和進口GDP增長彈性分析,得出我國進口的增長在GDP的增長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王建峰等依據已有的有關研究結果、數據、現實和歷史經驗提出對我國現行出口政策重新進行定位和調整,重新審視出口導向政策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次對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
首先從理論上分析當前適當增加進口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利用Eview5進行協整分析來檢驗進口對GDP增長的作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出口導向性的戰略政策,不遺余力的推行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對外貿易政策,這在很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中國現行的對外貿易政策提出嚴峻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反傾銷和貿易保護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出口貿易環境嚴重惡化。據統計,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0%,在如此高的貿易依存度下,增強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而一味追求產品出口創匯則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威脅。過去,我國外貿政策主要放在規模與速度的增長上,追求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使企業片面強調多出口,多創匯,少進口,節約使用外匯,從而導致出口商品供給的急劇增加,價格迅速下降,貿易條件惡化,出現“貧困化”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保持以往的出口策略將會阻礙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破壞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發展。要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這些問題,就要轉變對出口的態度,適當的增加進口。依據很多國家發展經驗,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各國宏觀政策的實施依據國情進行,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來正確看待進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1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
進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亞當•斯密認為,出口帶來的收益及換回本國需求的產品沒有機會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交易生利)。大衛•李嘉圖指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穩定物價,阻止利潤下降的趨勢,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約翰•穆勒認為,通過貿易可以得到本國不能生產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經濟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材料,同時推動國內生產過程的創新和改良,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產品進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導新產業的成長。
受古典經濟學家上述觀點和理論的啟發,后來的經濟學家進一步探討了進口貿易對經濟的帶動問題。D•H•羅伯特遜和R•納克斯認為資本品的進口使該國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節約了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馬克斯•科登提出的貿易對經濟增長率影響效應理論,認為如果大量進口投資品,會使國內投資品相對價格較低,投資成本下降,而投資率的提高無疑會帶來經濟增長率的上升。
20世紀80年代初,新貿易理論開始將進口貿易作為主要因素來解釋技術進步,認為進口貿易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將經濟增長引入這一分析框架,把技術作為內生變量,研究技術變動、進口貿易、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他們認為,技術通過中間產品的投入產生擴散。如果一國的R&D活動產生新的中間產品與現有的中間產品不同,或比現有的中間產品更好當這些中間產品出口時,進口國的生產力就會通過其貿易伙伴的研發效應和技術擴散得到提高。
2數據、模型與實證分析
分析所使用的樣本選取1985~2006年的有關數據,數據來源于2007的《中國統計年鑒》。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按進口(M)、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指標,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由于大多數時間序列數據都是非平穩的,不滿足傳統的多元回歸或其他方法對數據平穩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變量之間沒有關系,也會由于非平穩的序列帶有趨勢而顯現一定的關系,這也是所謂的“偽回歸”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以多元回歸方法為代表的實證方法是事前假定,即先假定變量存在因果關系,然后進行驗證;而協整分析則是事后假定,即先判斷單整階數,只有變量間單整階數相同,或不同階數的變量經過組合后,理論上可能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才可以假定方程式。筆者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選取我國1985~2006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計量分析,在進行數據分析時,GDP按當年匯率折算成美元。為了更容易得到平穩序列,分別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這可消除各個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性,使趨勢線性化,不改變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為考察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采用GDP、M的自然對數形式,分別記為LnGDP、LnM。
2.1樣本數據描述性分析
從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對數圖(圖1)來看,在1985~2006年,我國進口貿易成上升趨勢,LnGDP也呈上升趨勢。序列表現不平穩,即序列使非平穩時間序列。LnGDP、LnM一階差分后,由圖2表明,新得到的數據序列沒有明顯的上升、下降趨勢,調整后的時間序列趨于平穩。
2.2樣本數據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計量分析時,首先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AugmentDickey-Fuller)檢驗。
由于ADF=-1.739381,大于1%臨界值,所以LnGDP是非平穩的,ADF=1.737057同樣大于1%臨界值,所以LnM也是非平穩的。進一步檢驗變量一階差分序列以確定變量的單整階數,在一階差分中LnGDP、LnM的ADF值均小于5%臨界值,因此它們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即LnGDP、LnM為一階單整變量,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D-W值在2附近,表明時間序列是非自相關的。
2.3Granger因果檢驗
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用經濟計量方法檢驗可得。將LnGDP、LnM數據調入Eview5.0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進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即進口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所以筆者在做協整分析時可以根據經濟學有關理論,將進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原因來分析。
2.4協整分析
前面的單位根檢驗表明,我國GDP和進口貿易總額數據都是一階單整的,他們之間應該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LnGDP、LnM之間有長期穩定關系。根據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確定LnGDP、LnM兩者之間的方程。
LnGDP、LnM之間協整回歸方程:
其中括號內給出的數字是t值。根據t值、R2值,可知回歸方程解釋能力較好,殘差項有較強的一階自相關性,進口每增長1%,GDP就隨之增長1.123%。
進行協整檢驗,就是檢驗回歸方程殘差序列的平穩性,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協整的;反之,則不是協整的。其檢驗方法就是采取單位根(ADF)檢驗。假定方程的殘差表示為e。
在做單位根檢驗時,一般在5%拒絕零假設,即序列平穩。從殘差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看,e在5%、10%的置信范圍,其ADF值均小于置信值,接受零假設,說明e通過了單位根檢驗,表明e時間序列平穩。進而說明LnGDP與LnM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口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
3結論
通過對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分析,以及根據GDP、M因果關系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協整分析,可以看出進口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盡管各自的增長是非平穩的,但LnGDP與LnM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進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進口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從長期來看,進口增加1%,會引起經濟增長1.123%。當前出口導向的政策不僅為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很多問題,而且大量的出口初級產品導致我國資源外流,降低了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適當增加原材料、設備、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這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及資源使用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還可以緩和我國收入分配惡化的趨勢,從而提高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當前的外匯儲備為我國增加進口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因此,要對我國的進出口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不能一味的強調出口、強調順差、“重出口輕進口”,要認識到進口對GDP的拉動作用,保持進口與出口的均衡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篇9
摘要:對外貿易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雖然我國在實施出口型對外貿易戰略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本文結合目前我國對外貿易開展的具體形式分析我國對外貿易在戰略選擇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適當的改進型對策。
關鍵詞:對外貿易;戰略選擇;問題與對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也是十分快速的。高速的增長直接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危機。雖然我國對外貿易戰略有了明顯的變革,已經轉變為以出口型為主的戰略導向,但就出口產品的結構而言,作為主要產品的工業產品資本技術含量十分低下,產品結構不合理,國內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這樣就導致了當前貿易摩擦的加劇,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這種不足主要體現在: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水平不高,產品結構不合理
當前對外輸出的產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數量所占比例較少。
(二)國際貿易摩擦不斷
由于中國制造在價格上更加低廉,在質量上更有保障,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這就使得有些國家內部的同行業產品出現銷售上的困難,因此有很多國家建立起對于中國制造的貿易壁壘,這對于國際貿易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三)國內同質化競爭激烈
目前我國國內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這種同質化的競爭形式使得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出現“手足相殘”的情況,這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現行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思路和對策
(一)戰略調整的主要思路
1.進出口并重的貿易策略
傳統的出口導向的戰略重點在拉動國內的生產以及吸收國外的資本上,但是我國當前在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有相當大的部分,隨著國內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高,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顯得困難重重,缺少了競爭的優勢。通過進出口并重貿易戰略的實施來看,應該更加重視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改善出口產品的結構,同時還需要重視進口,改善長期以來我國進口產品的結構。
2.實現對于內部需求的重視
從外需導向到內需導向過渡,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很好地減弱我國資本對于外國資本的依賴性,重視對國內需求的拉動,增強我國經濟的內部動力,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削弱出口貿易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這也是應對當前國外需求下降、貿易保護主義不斷蔓延等情況的策略。
(二)戰略調整的具體對策
1.改善出口結構其一,減少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鼓勵出口政策,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內部改造。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以來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都是采取鼓勵的政策,這也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低級化的主要原因所在。根據當前的國際貿易情況,應該減少這些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的政策,讓這些企業自主地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優勝劣汰,從而促使產業內部的升級。其二,加快科技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創新,既可以增加我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也可以很好地提升這些產品的附加價值。其三,重視品牌建設。通過品牌建設能夠很好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就會在出口量減少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獲得較大利潤,這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2.改善進口結構其一,減少貿易壁壘。我國加入WTO以來對于進口關稅進行了三次大幅度的調整,但是由于出口導向型貿易政策的原因使得我國進口的關稅水平依然很高,這種高額的稅收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開展,因此進一步地降低關稅稅率對于縮小我國的貿易順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優化進口產品的結構。在對國外產品進行引進的時候,需要按照當前我國內部所缺少的基本消費品和技術來決定,特別是當前我國內部短缺的資源以及技術,加強對于國外先進生產設備的引進。
三、結語
本文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發現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因此對于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十分有必要,需要根據當期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產品引進以及產品輸出。
參考文獻:
[3]劉富英.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1).
篇10
【關鍵詞】進口貿易 進口定價權 進口地區結構 進口技術水平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獲得了蓬勃發展,其中,進口規模日益增加是我國對外貿易領域的一個重大變化,引起了國內外政府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我國進口規模日益增加,既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近年來我國國家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進口政策的結果。例如,《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積極的機電產品進口促進戰略的若干意見》(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2013年)等政策都明確指出要積極擴大進口規模。因此,為了使進口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家的發展規劃,需要對我國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我國進口貿易的現狀分析
進口貿易規模。在2001年~2013年期間,我國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2435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499.9億美元,2013年大約是2001年的8倍,我國進口占世界總進口的比例從2001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11.7%,增加了大約8%,進口規模在世界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可見,我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進口大國。
進口國別結構。從洲際地區來看,我國進口貿易主要來自亞洲,我國進口貿易的一半都來自亞洲,2013年,我國56%的進口來自亞洲,16%的進口來自歐洲,9.12%的進口來自北美洲。從具體國家來看,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是我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地,我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趨勢整體都表現為增加的態勢,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國進口最多的國家,2013年韓國超過日本成為我國進口規模最大的國家。2013年,韓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9.39%,日本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8.32%,美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7.82%,澳大利亞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5.07%,德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4.83%,俄羅斯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2.03%。
進口商品結構。如表1所示,在2001~2013年期間,中高技術產品一直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整體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中低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日益增加的態勢,目前是我國第二大進口商品;中等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日益下降的態勢,目前是我國第三大進口商品;高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目前是中國第四大進口商品;低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最少的,歷年所占份額都小于3%。
表1:2001~2012年中國進口商品技術結構(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計算。
進口貿易方式。從所占份額來看,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一直都是最大的,而且,整體表現為增加的態勢,在2001~2007年期間,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大約都在45%左右,在2008~2013年期間,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大約都在55%左右,加工貿易進口所占份額整體表現為下降的態勢,所占份額從2002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25.6%,其他貿易方式進口所占份額基本保持穩定,基本在16%左右浮動。
進口貿易主體。在2001~2013年期間,雖然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所占份額一直是最大的,但是,我國進口貿易的主體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的進口份額整體表現為日益下降,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份額整體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私營民營企業的進口份額日益上升。目前,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所占份額是最大的,私營民營企業進口超過國有企業,是我國第二大進口主體(見表2)。
表2: 2001~2013年中國進口的企業性質結構(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其中2013年為1-8月數據。
中國進口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進口地區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我國進口地區結構過于集中的現象比較突出。從洲際地區來看,我國進口嚴重依賴亞洲,我國大約3/5的進口來自亞洲,我國進口在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地區結構最為失衡。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歐盟的進口過度依賴德國,在拉美的進口過度依賴巴西。經過測算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在亞洲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優化速度最為顯著,其他所有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但是,優化速度比較緩慢;我國在非洲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表現為惡化的趨勢。
對發達國家高技術產品的依賴過大。從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來看,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最多的產品一直是中高技術產品,高技術產品是對我國出口的第二大商品。總的來看,雖然發達國家在我國進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發達國家仍然是我國主要的進口國,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對日本、美國、德國的依賴程度很大,這三個國家占我國高技術進口的半壁江山,這種格局在近十年基本沒有變化(見表3)。
表3:發達國家占中國進口份額的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計算。其中,LT(低技術產品)、LMT(中低技術產品)、MT(中等技術產品)、MHT(中高技術產品)、HT(高技術產品)。
進口定價權缺失問題日益凸顯。我國進口規模的擴大并沒有帶來我國對進口商品定價權的提升,相反,我國進口商品定價權缺失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商務部的報告指出: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存在“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現象。在國際市場中,雖然我國占65%的全球鐵礦石進口量,但是,沒有定價權,不僅是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面臨類似局面,進口價格大部分都保持著極高的增長速度。作為最大的國際買家,在定價權上的缺失,使我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進口技術水平急需提高。經過測算發現,2011年,在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南非、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土耳其、越南等13個國家中,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排名前三的國家是俄羅斯、馬來西亞和巴西,后三位為新加坡、中國和印度。針對中國來看,2000年,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位居第3位,僅次于馬來西亞和巴西,而2011年,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下降到第11位,僅高于新加坡和印度,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排名下降幅度在13個國家中最大。可見,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急需提升。
應對策略
提升進口定價權。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急需從外部進口各類不可再生資源能源、技術含量較高的制成品或者是半制成品,這些產品的進口對維護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都至關重要,但是,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一般具有賣方壟斷的特征,資源能源等產品出口國憑借資源稟賦壟斷、高技術產品出口國憑借對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壟斷向我國索要高價、壟斷價格,作為買方的我國企業就會在交易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失去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話語權。
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世界加工廠的地位來看,我國在今后的數年將繼續大量進口農業型初級產品、非農業型初級產品、中等技術、高技術產品,以滿足國內生產和生活消費的需要。因此,對于我國政府來說,由于不同類型商品屬性不同,影響進口價格的因素也不同,我國政府必須對不同類型商品進口價格實施“分類治理”,即針對不同類型商品制定有差異的政策。
具體來看:第一,針對非農業型初級產品,我國要想提高進口商品的定價權,必須降低國際運輸成本。第二,針對農業型初級產品,必須完善國內期貨交易市場,提高期貨交易規模。第三,針對高技術產品,由于發達國家對高端技術的控制日益嚴格,發達國家對出口高科技產品到我國的出口限制越來越多,我國要想獲得經濟發展所需的高技術是很困難的,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必須依靠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增加自主供給。這就要求我國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培養大批高端研發人員。
優化進口技術結構。近年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下降幅度明顯。其原因是:第一,國內原因。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增長的主要特點都是依靠規模擴張,而不是依靠質量提升。規模擴張的增長方式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進展不大,從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對國外較高技術的進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國內勞動力成本、資源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在“生產成本上升時期”或者“高生產成本時代”,大大壓縮了一部分企業的生存空間,導致企業具有“去實業化”、“去制造業化”傾向。一部分企業,特別是微利企業可能就會進行多元化投資,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方面,而是尋求新的投資領域,把資本投向金融業等新的行業,放棄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轉而從事基金、證券等虛擬經濟的運作。另外,為了應對高生產成本,一些企業還會選擇把產業轉移到國外。這些都會影響國內對國外高端技術的進口需求。第二,國際原因。由于各種原因,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對我國高科技出口實施限制政策,這直接影響了我國進口商品的技術結構。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進口特別進口高技術含量制成品,是利用后發優勢提高本國技術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也是主要發展中國家都主要進口中高技術含量制成品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工業正處于進軍世界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關鍵階段,因此,我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進口技術結構優化問題,急需制定國家層面的進口戰略,規范進口秩序,防范進口技術水平下降、進口技術結構惡化的傾向,提高進口的整體技術含量,優化進口技術結構,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工業強國。
實施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目前,我國正處于從貿易大國、經濟大國向貿易強國、經濟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中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壯大勢必會沖擊現有的世界貿易格局、世界經濟格局,從而出現貿易摩擦、中國、貿易失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處理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對我國至關重要,是我國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為了緩解這些問題,戰略性進口以及進口市場多元化便是一個很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增加從與我國貿易逆差國家的進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失衡問題;增加從具有中國言論國家的進口,可以讓這些國家意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共享型的發展;對于某些特殊的進口商品,例如,不可再生資源(鐵礦石、石油等)、高技術產品等,雖然這些產品只有少數既定國家出口,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改變進口市場地區結構、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來提升我國進口的話語權。總的來看,與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一樣,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將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項不可忽視的新戰略。
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目的是降低進口對部分地區過度依賴的風險、通過多渠道進口提升我國在進口中的話語權、增加從特定國家的進口以加強兩國的關系等。基于進口貿易穩定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我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制定新的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進口地區結構,推動進口地區結構多元化,適度降低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源、高技術商品的進口市場集中度,降低由于進口市場集中度較高帶來的貿易中斷風險,改善由于進口過于集中缺少定價權、進口利益過低的局面。
但是,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增加從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減少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即為了提高發展中國家在我國進口總額中的比例,減少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因為發達國家生產的一些產品特別是部分高技術商品、中高技術商品,雖然發展中國家也出口相同名稱的商品,但是,產品的質量有本質的差別,二者之間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因此,所謂的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內涵應該是:優化發達國家進口來源國的內部結構、發展中國家進口來源國的內部結構,提高同類商品進口來源國之間的相互競爭;我國進口商品中的非高技術類商品、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可替達國家的部分產品,可以從發達國家進口轉移到從發展中國家進口;針對高技術類商品的進口,我國必須從技術水平最高的發達國家增加進口規模,并重視進口來源國的多元化。
另外,對于消費性而非生產性產品來說,特別是與我國國內已有產品具有水平性差異而不是垂直性差異的產品,我國要發揮國內巨大市場規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加從“金磚國家”、我國周邊國家的進口,提高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從而進一步形成我國發展帶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崛起的局面與現實,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這既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體現,也有利于我國處理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