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時代下的家庭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時代下的家庭教育

篇1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時代;學校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9-0048-02

1 引言

網絡時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心理發展、學業成就與人格形成。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和網絡環境的影響,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且學生面臨著多重壓力,升學難、就業難,由此發生在學校的自殺或他殺事件層出不窮。據調查,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高達20%左右。由此看來,當前網絡環境沖擊下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容忽視,關注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大研究課題。

學校作為教育學生的主力軍,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有效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全方面、健康發展。同時也應該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網絡教育和自主教育在學校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互相配合,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快速、健康發展。

2 構建以學校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當前受網絡信息和網絡環境的干擾,多數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共性問題。然而由于我國學校素質教育起步比較晚,加之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以及網絡環境影響的復雜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由此,網絡時代下,探尋科學、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為當代學校素質教育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

學校更應該充分發揮其基礎教育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便抵御紛雜網絡信息的沖擊和干擾。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理應發揮領頭軍的作用,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專門的、必修的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一點一滴地滲透,形成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客觀看待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體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導,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與正確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引導學生待人真摯誠懇,做事光明磊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保持身心健康發展,積極進取,努力提升人生境界。

網絡時代,以學校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學任務的一部分,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建專業的教師隊伍,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系統的、詳盡的研究。一方面從整體上防患于未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制訂具體的、符合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原理的教學規劃,根據網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程度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需要,對其進行必修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必備的心理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理念,培養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確保學生朝著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狀態發展,從而引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根據部分學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心理治療,給予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矯正不正確思想和行為表現,幫助存在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會自我調節,盡快走出心理困境,使其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和治愈。

3 網絡時代應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21世紀是一個網絡信息飛速發展和傳播的時代,網絡信息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網絡信息化在給人能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凸顯出許多問題,尤其是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意義深遠,它改變著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乃至思維方式。網絡教育具有極大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由此,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是通過網絡媒體、電視等方式給學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識,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并設立心理健康問答專區,方便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的咨詢。

4 加強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模式的構建

網絡時代,學生的信息來源變得更加廣泛,無時無刻不在受網絡信息的干擾,這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影響很大。由此,學校和家庭之間應該構建無縫對接的銜接教育模式,將兩種教育緊密配合,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模式的成功與否可以改寫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要想讓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就要把握好家庭教育模式,把握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應當以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指引,要正確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信息,不能全盤否定網絡信息對于學生的正確引導。

家庭教育作為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現代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銜接起來,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才能夠更好引導學生應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影響。網絡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途徑與目標的一致性,讓學生更好地辨別網絡信息的好壞,塑造健康的心理。銜接模式下應增強學生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和交流,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有關網絡時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努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在網絡時代家庭教育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至關重要性,充分發揮出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引作用,使進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夠真正發揮其關鍵性作用。

5 網絡時代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教育模式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學校和學生共同來解決。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的受眾主體,如果只是被動接受心理教育和改造,顯然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絕不能忽視心理自主模式,構建學生的心理自主模式應重視和突出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樹立起正確的主觀觀念,促進其主動與教師、家長溝通交流,依靠自身力量,激發其主動運用正確的心理健康發展規律,進行自我調節,學會自我優化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心理狀態自主、良性發展,最終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發展。

6 結語

網絡給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信息生活,也造成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亂甚至是扭曲。如何充分發揮網絡的信息優勢,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是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網絡時代,必須將學校教育、網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主教育等多種途徑有效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令人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篇2

一、通過互聯網,對小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配備心理測評系統,科學使用,全面普查,針對輔導 

傳統的心理普查常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觀察法等方式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學校可以配備專業的心理測評軟件,安排心理教師開展全校心理普查工作。這樣的方式不僅縮短了篩查時間,提高了效率,還有利于全面了解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得輔導工作更具針對性。 

例如,我校配備了由北京心海導航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心理測評系統,每年三、四月份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具體過程如圖1。 

通過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心理量表,篩選出存在明顯心理困惑和心理異常的小學生,及時干預,有效引導,預防和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一、二年級學生的心理普查則需要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家長聯合開展進行。每一次心理普查之后都會完善全校學生的電子心理檔案。 

(二)建立心理專題網站,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供豐富教育資源  

當前,小學心理網站已經建立了不少,為廣泛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更直觀鮮明,心理網站應分區塊設置相應的專題內容,如心理咨詢、趣味心理、心理詞典、校園生活、書籍影片。通過創建學生美文展示,傳播優質文章,為學生樹立榜樣,陶冶學生情操,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音頻視頻資源,學生觀看心理影片,在欣賞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學校要做好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識,豐富心理教育資源,及時上傳學校心理活動的開展情況等工作。 

此外,心理網站還可以設置各班級微博鏈接,增加學生的關注度;設置一些優質的電視節目鏈接,如《大腦詭計》科學紀錄片,激發學生學習和探討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社會心理學主題,如記憶、注意、讀心術、錯覺、預期、選擇、潛意識。 

(三)開通在線咨詢服務,及時交流加強溝通,有效疏導心理困惑 

學生有時候羞于當面表達與坦露心理需求,這時就可以借助網絡間接地向老師、同學求助。心理教師可以開通QQ群或微信群,提供一個在線咨詢服務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情緒宣泄出來。對于積極的需求,心理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應適當滿足;對于不合理的需求,則應正確引導,疏通心理誤區。針對部分內向、不善表達、不愿暴露身份的小學生,心理教師則需提供電子郵箱,引導他們通過電子郵件來進行心理咨詢。 

此外,面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還可以建立學生網絡論壇,已掌握一定信息技術的他們已能在網上游刃有余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見解和困惑。網絡的便捷性、隱蔽性等特點為這種生生互動互助和資源共享的開展打破了時空限制,也提高了學生的心靈開放度。 

(四)有效運用網絡資源,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開展高效心理輔導課  

心理輔導課已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網絡下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如動畫、圖片、故事等,通過視頻剪輯技術拍攝和裁剪所需的教學情境,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資源支撐,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使學生能形象化、體驗式地學習心理知識和技巧,從而提高心理課堂的實效。此外,心理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心理“微課”,這種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內容精簡、相對完整的教學視頻片段更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和吸收知識。 

二、通過互聯網,提高教師心育理論和輔導水平,完善自身心理素質 

(一)積極參加網絡培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水平 

心理教師自身具備的扎實的心理學基礎、相應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為輔導教師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渠道。因此,輔導教師要及時學習充電,可以經常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培訓,學習國內外心理學領域最新的理論與技術。 

(二)開展“教師心理成長”線上工作坊,促進心的交流 

不少研究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已經成為我們亟須解決的難題。開展“教師心理成長”線上工作坊不僅減輕了教師線下書寫的壓力,打破了空間限制,還能激發教師之間交流的熱情,利于他們不良情緒的宣泄,分享自己的心得,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教師反饋,參與這樣具有開放性、互通性和共享性的平臺沒壓力,更容易被接受,學會了調控消極因素,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擁有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學習善用心理統計軟件,提升課題研究能力 

教師經常需要通過做課題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科研教學意識,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心理教師在課題研究中常需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它是調查學生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以往依靠人工調查和統計測量,不但耗時費力,而且容易出錯,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專門的心理測量統計軟件如SPSS,能高效保質地完成心理測量與評價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任務。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學習和善于運用心理統計軟件。 

三、通過互聯網,促進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心理環境 

(一)科學安裝手機APP,打造移動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使用的手機軟件已經盛行起來,如聊天、交際、打車、學習、健康、管理等軟件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作為家長,選擇并安裝一款親子教育的APP更是與時俱進。 

例如,我校向家長推薦安裝了一款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支持的“I5”愛我手機軟件。這款親子教育APP不僅給家長和孩子提供了很多專業的自查心理測評量表和豐富的音頻、視頻親子教育資源,還免費提供電話咨詢和面對面咨詢,具體內容如表1。 

大部分家長反饋,這個手機軟件安裝簡單,使用方便,發送請求后,有專業的人員回應,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心理輔導教師,能及時解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難題,表示非常感謝那些無私幫助的心理教師。也有家長反映,浙江大學韓天江教授回應的“每日一問”總能讓人獲得啟發,受益匪淺。不過,目前類似這樣的手機親子APP不少,但是市場上魚龍混雜,選擇真正科學有用的APP是關鍵。 

(二)開展“家長育兒”線上沙龍,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 

為了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學校定期舉辦家長學校,班主任定期舉行家長會,邀請家長親自來到學校參加學習,相互交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家長使用網絡的程度提高,逐步興起了網上家長學校、網上家長論壇。此外,開展針對家長親子教育的線上沙龍活動也變得可行。這種線上“家長育兒”交流減少了家長與教師會面的時空限制,利于家長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目的選擇相應的主題沙龍,增加了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與互助。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能夠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和教育技巧,逐步改善家庭教養方式,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輕松、和諧的家庭心理環境。 

我校借助微信平臺,信息,組織家長開展線上主題沙龍活動,學習和討論家庭教育技巧,具體流程如圖2。 

在開展“親子教育”線上沙龍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不少困難,如活動啟動時間長、組織教師投入精力多、部分家長報名未及時參與、有時家長參與人數過多等,但是經過多次的運作,活動在家長的好評中不斷改進,兼具趣味性、知識性、故事性的線上沙龍活動在不斷完善中越辦越好,家長反響熱烈,參與熱情提高。 

四、通過互聯網,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互聯網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首先,學校可通過網絡與社區、醫院或個人心理咨詢工作室等心理健康服務部門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也可以與醫院心理門診部協商,共享醫院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設備,如運用現代技術研發的心理沙盤設備、音樂放松躺椅、心理宣泄人、身心反饋訓練儀。其次,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共同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通力合作建立優秀的心理網站,并加強監管,凈化網絡心理環境。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社會上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到校開展心理講座和進行心理咨詢,協助心理教師的工作[3~4]。 

總的來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發展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賦予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生命與活力,同時,挑戰并存,要注意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中所說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因此,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相互結合,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葉軍,江建華. 心理健康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2):21-23. 

[2]張莉. 中小學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點分析及對策[J].中小學電教,2007(6):20-22. 

[3]賴運成,葉一舵. 網絡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途徑和注意事項[J].教學與管理,2013(6):50-52. 

[4]鄭華榮. 網絡時代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研究[J].時代教育,2015(18):238. 

注:本文為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來稿。 

篇3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蘇南京210031)

摘要:“90后”大學生已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主力軍,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具有鮮明的心理特征。本文基于對“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以提高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1—0027—02

一、“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90后”大學生生活在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極度膨脹的新媒體時代,他們既是改革開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多元文化整合與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因此,“90后”大學生具有與其他時代出生的群體不同的心理特征,具體表現在知、情、意、行等四個方面:

(一)認知上容易納新,但趨利傾向明顯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拓寬了“90后”大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他們思維的空間。羅蘭·巴爾特指出,當網絡傳播把一個立體的、更加逼真的、富有虛幻色彩的虛擬世界帶到人們面前時,人們的生活空間得到了全新的擴展,想象的空間隨之擴大了,主體的認知因素處于空前的活躍狀態,對媒介世界意義的理解也得以迅速地更新。“90后”大學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形象。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銳。浸潤于全球化視角下的多元文化中,他們能以開放的心態兼收并蓄,迅速接受新事物,積極更新知識內容,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同時,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和西方拜金主義價值觀的侵襲,部分“90后”大學生價值評價標準趨向功利化,以金錢或者物質作為價值衡量的標準。

(二)情感上內容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

情緒、情感是由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并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對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它反映了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緒、情感是人內心世界的窗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給“90后”大學生帶來了物質條件的豐足、成長環境的優化和知識視野的拓展,也使得“90后”大學生在擁有五彩繽紛生活的同時,經歷著豐富的情緒變化。他們情感豐富、熱情奔放,無論是對國家、對社會,還是對個體,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但同時,“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又為他們所推崇。他們或因挑戰而興奮,或因不公而憤怒,或因挫折而消沉,或因選擇而恐懼。來自武漢大學“90后”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有72.3%的“90后”大學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會留下心理陰影,有5.1%的同學甚至表示會因此一蹶不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他們情緒反應強烈,波動較大。

(三)意志上倡導自由,但抗壓能力較差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90后”大學生主體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摒棄各種形式的“話語霸權”,對自己生活的方向有清醒的認識,能自覺地確定、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目標。他們敢想、敢干,有為正義、為真理而奮斗的大無畏的氣概。同時,“90后”大學生大都成長在物質生活較為富裕和關愛太多的環境中,因此,應對挫折的能力較差,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難以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他們一旦遭遇挫折或失敗,就會通過回避、退縮等方式來保護自己。

(四)行為上彰顯個性,但協作精神缺乏

傳統的價值體系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激蕩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由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產生的利益刺激功能、資源調節功能、市場導向功能、優勝劣汰功能強化了“90后”大學生的自主觀念和競爭觀念,他們更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進行行為選擇。與此同時,“90后”大學生群體特征相對減少,傳統的集體觀念淡化,他們不懂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協作、如何實現互利共贏,人際關系問題往往成為他們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

二、對“90”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高效而滿意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是人格完善協調、社會適應良好的概括。針對“90后”大學生呈現出的心理特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創新教育理念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減少或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與疾病。這種以解決心理問題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容易導致教師過分關注學生的問題行為,注重對問題行為的預防和矯正。馬斯洛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因此,要用積極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大學生,激發其內在激情,重點發掘和培養他們的積極品質,強化正能量,提升其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豐富教育內容

“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告訴我們,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注他們的心理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解決,每個大學生都應該關注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激勵教育與挫折教育相聯系,在大眾教育的視角下,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團隊意識,使其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培養品格,在科技創新活動中錘煉毅力。

(三)拓寬教育途徑

任何教育活動,都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并促使其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教育途徑也不斷地得到豐富與發展。我們應當立足第一課堂,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豐富第二課堂,通過文化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與能力的訓練;開發第三課堂,充分利用“90后”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平臺,通過QQ、微博、微信、人人網等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既能及時把握其思想動態,又可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思想引導與心理干預。

(四)優化教育環境

馬克思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環境的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不僅能使學生身心愉悅,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因此,“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家庭、學校、社會合力進行。在大學教育中,家庭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融洽的家庭氛圍對于學生人格的形成、生活適應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學校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平臺,能幫助“90后”大學生拓展自身素質、塑造積極心態、培育科學與人文素養。社會環境,尤其是“90后”大學生廣泛介入的網絡環境,更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要在當今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創新網絡文化監管模式,大力凈化網絡文化環境,為大學生創建一個健康的網絡平臺和一個和諧、文明、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蒙雅森,楊珍妮.當代大學生人生修養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方日金.90后叛逆宣言[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9.

[3]楊賢芳.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對策[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4]尹凱豐,于欽明.“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成長成才規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5]張小平,邵雅利.網絡時代下的“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創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