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3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伏產業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甘蔗;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S435.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制糖產業一直是扶綏縣的農業支柱產業,據悉,全縣33萬農業人口中就有30萬從事甘蔗種植,農民種蔗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近80%,每年甘蔗對全縣帶來的財政收入占了半壁江山,可見甘蔗產業發展對扶綏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筆者對扶綏縣的甘蔗種植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下文中討論并給出思考后的建議。
一、扶綏縣甘蔗生產情況
扶綏縣原屬廣西48個貧困縣之一,依靠發展蔗糖生產于1996年宣告脫貧;05/06年榨季入廠原料蔗465.65萬噸,第一次成為產蔗產糖全國第一縣;2006年縣財政收入4.6792億元躋身廣西經濟發展十佳。
下面是扶綏縣甘蔗產業的有關數據:
2005/2006年甘蔗種植面積68萬畝,兌現農民種蔗款達13.5億元。第一次躍居全國產蔗產糖地方第一名。
2006/2007年甘蔗種植面積90.7萬畝,產糖量57.95萬噸,共兌現農民甘蔗款12.96億元。
2007/2008年甘蔗種植面積107萬畝,全縣入廠原料蔗639.2萬噸,名列全國二甲。
2008/2009年榨季入廠原料蔗600多萬噸。
2009/2010年榨季產糖62.3萬噸。
2010/2011年甘蔗種植面積121.6萬畝。
扶綏全縣擁有兩家大規模制糖企業,可謂名副其實的“甜鄉”。但在近十年的跨越式發展中,一些問題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下面來討論這些問題。
二、甘蔗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2.1生產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扶綏縣甘蔗種植是以單家獨戶分散式種植為主,戶均種植面積4畝左右。由于甘蔗生產以蔗農分散經營為主體,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嚴重制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生產手段的推廣應用,導致單產低,比較效益低,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慢,規模效益難以形成。
2.2優良新品種選育工作滯后,品種單一化嚴重。目前扶綏縣的甘蔗當家品種已種植10年以上未更新。長時間推廣單一品種,導致品種種性退化日趨嚴重,生產上普遍表現出抗寒性差、宿根年限縮短、病蟲為害加劇、產量下降等問題。甘蔗品種單一化已嚴重威脅甘蔗生產安全。
2.3產業鏈短,精深加工發展不足。扶綏縣蔗糖產品以原料出售為主,缺乏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下游產品,產業鏈短。近年陸續增加了精制糖、谷氨酸、生物質發電和肥料等新產業,但仍可在一些領域上尋求突破。以崇左為例,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與扶綏相當,其轄區有5家糖廠。此外崇左還有紙業、酵母、酒業、生物質發電廠等相關產業,崇左還規劃了“崇左市生物科技產業園”和“糖果資源加工區”。崇左在圍繞蔗糖產業上,產業鏈已完全拉開,最大化地將蔗糖產業做大做強。扶綏縣應在產業鏈上深化發展。
2.4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公共設施建設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利灌溉設施薄弱。扶綏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有日光暴曬,干旱。扶綏縣的土壤也較為貧瘠,不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加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多數蔗區沒有灌溉設施,平均有效灌溉面積低。這是導致甘蔗單產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道路建設不到位。目前甘蔗以小戶種植為主,分散于農村或者偏遠地區,農村道路崎嶇不易走,運蔗車通常為大卡車,更加劇了行路艱難。蔗農通常花多上數倍的錢去請司機,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蔗農的收入且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
2.5體制僵化,市場機制不規范。目前扶綏縣的甘蔗價是由政府硬性規定的,且必須在合理兌付期內付清,保證糖廠在榨季有充足的原料蔗。甘蔗地區域劃分,憑甘蔗票砍甘蔗,沒有票私砍的不予進入糖廠。但因蔗票管理不善,收割季一票難求,又催生了蔗票不良買賣。且因甘蔗不許運到外地進行買賣,砍下但不能入糖廠的甘蔗大量堆放路邊,不利于環境建設。體制僵化不僅損害蔗農利益,還打擊了蔗農生產的積極性。
三、思考與建議
3.1加強引導走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經營的道路。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適度的規模化經營是十分必要的。扶綏縣目前的農業發展形式還處于初級階段。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專業戶和種植大戶集中連片承包開發,通過規模經營來提高種蔗效益,推動蔗糖生產的發展。進一步引導技術發展,做好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在政策和資金上對機械化生產予以扶持。
3.2加強良種研發和推廣。加強優良新品種選育、引進工作。依托現有的甘蔗科研機構,積極吸納和利用國內外的科研力量和技術優勢,加強甘蔗種質資源的引進創新和新品種選育。政府同時應加強良種種植示范,大力推廣良種繁育,糾正單純提高種植面積以提高產量的錯誤道路,提高單產。
3.3深化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應引導制糖企業推進精深加工和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與產業附加值,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扶綏縣作為全國產糖大縣的地位。政府下一步可著力構建蔗渣造紙、糖蜜制酒精、糖蜜制酵母、濾泥生產生物有機肥等的循環經濟體系。在這種產業鏈模式下,扶綏縣還可發展更多的支柱產業,避免了單一的糖料生產拉動經濟的尷尬局面。
3.4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加快建設水利灌溉設施和水源工程等,解決蔗區干旱和抗旱水源問題。整合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糖料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節水農業等項目扶持資金,集中資金資源,加強路、渠、涵管、排灌設施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蔗區公路、灌溉設施和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抗風險能力。
3.5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機制,實現雙贏。糖廠與蔗農利益分配不均,是導致甘蔗生產滑坡,蔗糖業發展滯緩的重要原因。為穩定原料蔗的生產,對甘蔗實行保護價是必要的;但蔗價過高,影響糖廠利潤過大,又會挫傷糖廠生產積極性。應當利用經濟杠桿,制定合理的糖料收購價格政策,繼續實行糖料收購政府指導價、良種蔗加價和蔗價與糖價聯動二次結算的辦法,進一步優化價格構成。使糖料價格既能體現蔗農利益的主體地位,又具有保護性和盈利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陳耀豐.湛江地區蔗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10(07).
篇2
1月19日,國內光伏巨頭之一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德”)終于對員工呼吁作出回應,稱“受困產能過剩、歐盟雙反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光伏產業整體遭遇困境,不能發放2012年年度績效獎金。由于運營資金困難,將分期分批發放員工‘長年服務獎’。”
尚德的表態,是針對四天前尚德員工發表的《尚德員工的共同呼吁:開除CEO金緯》公開信的回應。員工們在信中列舉了尚德CEO兼CFO金緯的三大罪狀:一是獨攬大權、用人唯親,在各個要職均安插自己人,將公司創始人、前CEO施正榮逼入被董事會拋棄的境地;二是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裁員,導致公司動蕩,影響了國內市場業務,還計劃將無錫尚德破產,以保全上市公司尚德電力;三是他與政府、銀行、供應商的交往中態度傲慢,致使與各方關系降至冰點等,員工們指責其應為公司業績下滑負責。
金緯是在光伏產業陷入全面蕭條、尚德市值縮水95%,并由于股價連續低于1美元面臨退市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此前“在普華永道中國香港、美國事務所呆了十年”。一位尚德前管理層透露,上位后的金緯通過“裁員降薪、控制公司的成本開支、減少不必要的管理層級、勸退部分管理者等措施”保住了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中上市地位,卻也因此動搖了施正榮的地位。
2012年8月,尚德在為緩解資金壓力準備出售海外資產GSF基金的過程中,被指涉嫌欺詐,時任CEO施正榮難辭其咎,一個月后金緯擠下施正榮,成為尚德新任的CEO,后者擔任公司董事長。
“國內企業創始人與經理人內斗的戲碼已不新鮮。”有分析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但光伏產業形勢已相當嚴峻,公司內部又遭遇動蕩,考驗著作為職業經理人的金緯的能力。”
截至2012年年末,在美國和歐洲共同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的懲罰性稅收之后,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公司總市值已跌去九成多,國內一大批中小光伏企業宣告倒閉或停產。在空前的行業危機中,尚德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負債35.82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8%。今年3月,尚德還有一筆高達5.7億美元的可轉債到期。
內憂外患下,留給金緯的時間已經不多。
光伏今昔
2001年,國家推出旨在通過以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解決2100萬偏遠山區人口用電問題的“光明工程計劃”,中國光伏產業就此迎來大發展時期。
從英利新能源集團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工程”、尚德安裝第一條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到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通過和地方各級財政補貼等內外因作用下,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從零星幾家公司快速發展到在2007年躍居為全球最大光伏電池制造基地。2012年,在美和國內滬深上市的光伏公司分別達到了10家和25家。
然而,盛極必衰是不變的真理,國內光伏產業“”式的發展打破了市場供求平衡。數據顯示,當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突破50GW時,全球光伏裝機量只有大約25GW。與此同時,由于金融危機影響遲遲未消退,德國、意大利等光伏大戶宣布減少或限制太陽能發展,這讓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光伏組件公司開始感到絲絲涼意。
資料顯示,浙江40多家中小光伏企業在2011年倒閉,這是光伏企業大發展時期以來的首次倒閉潮。賽維、晶澳、中電光伏等多家在美上市企業在2011年第二季度出現虧損,尚德也未能幸免。
施正榮一方面將2011年全年出貨量預期由此前的2.2GW下調至2GW,同時準備了1000萬美元人員遣散費用。當時業界還盛傳尚德有可能被收購或破產,但被尚德官方否認。雖然如此,尚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也從高峰的近90美元跌至2美元。到2011年年底,尚德電力已從上年的2億美元凈利變成凈虧10億美元。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開始制裁中國光伏企業。2011年10月,美國光伏企業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11月正式立案件調查。2012年3月和5月,美國作出對中國光伏產品征2.9%至4.73%的反補貼稅和31.14%至249.96%的初裁決定。
有業內人士告訴《IT時代周刊》,“美國不是光伏產品出口地,此番裁決影響不大。”不過,尚德的股價仍從4美元跌至1.6美元。也就在這段時間內,職業經理人金緯加入尚德。
按照尚德員工在公開信中的說法,2011年3月,金緯面試時用一句“我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我幫你把股價搞上去”說服了施正榮,接替張怡成為尚德新的CFO。
未曾料到,抱著解決問題的初衷卻引發了另一起風波。
雙方博弈
2012年8月,為緩解資金壓力,尚德旗下在美上市公司尚德電力出售海外資產環球太陽能(GSF)基金。不料,審計公司在評估過程中卻發現這項資產根本不存在。
根據尚德公告,GSF的下屬公司SolarPugliaII在2010年5月從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獲得5.5億歐元貸款,用于位于意大利的太陽能電站建設項目。尚德電力為這筆貸款提供了擔保。同時,為了保護上市公司股東的權益,尚德要求借款人方面拿出相當資產進行“反擔保”,而GSF母公司GSFCapitalPteLtd把賬面價值為5.6億歐元的德國債券作為反擔保資本。根據雙方協議,一旦項目公司違約,尚德可自主出售和處理這筆5.6億歐元的債券。
事件的爆發對尚德造成致命打擊。第二天,美國一家投行分析人士就指出:“尚德資金鏈難以維持,破產重組是唯一出路。”施正榮由此成為國外資本市場和媒體討伐的對象。一個月后,金緯替代創始人施正榮成為尚德新任CEO。
頗具玩味的是,主持審計GSF擔保事件的正是金緯。因此,尚德員工在呼吁“開除CEO金緯”的公開信中稱,是金緯給尚德造成了致命打擊,因為“美國分析師借GSF事件扯出公司深陷債務危機的消息速度之快,攻擊點之精準,對公司狀況了解之全面,令人匪夷所思。”
掌管大權后,金緯改變了低調沉默的作風,“對戰功赫赫的元老和辛苦無助的普通一線工人實施裁撤,同時安插親信控制公司。”據悉,時任COO的Andrew Bebee、歐洲尚德總裁Jerry Stokes、美國尚德總裁John Lefebvre三位大將已全被裁撤,由朱敏、李中能分別掌管公司運營、信息安全兩項核心資產。
此外,就在員工要求罷免金緯的第二天,一份由尚德前任和現任高層聯合制作的調查報告迅速出爐,內容直指董事長施正榮涉嫌轉移資產掏空尚德。
報告顯示,輝煌硅科技投資(香港)和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先后在2006年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注冊,這兩家公司與尚德構成了一個貫穿產業鏈的上下游鏈條——由亞洲硅業生產多晶硅,再賣給輝煌硅業制成硅片,最后賣給尚德做電池片。但在財務狀況極為不佳的情況下,尚德依然要以高價購買上述關聯企業的材料。而香港輝煌的實際控制人正是施正榮。
上述資本界人士認為,尚德創始人團隊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爭斗已經公開化。
形勢堪危
有觀點認為,內外交困的尚德稱得上中國爆發型企業的一個縮影。
在尚德撬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當天——2005年12月14日,施正榮對友人說:“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會去掙一分錢,我就花錢。”
2006年,在多晶硅價格一路狂飆猛漲時,施正榮堅持與美國多晶硅企業MEMC簽署了一份十年的供應合同。當多晶硅價格泡沫破裂,尚德又不得不花2億美元解除合同,以減少損失。不過,施正榮又決定與一家韓國多晶硅企業簽訂新的長期合同,他認為“得多晶硅者得天下”。
施正榮錯判了形勢。目前,多晶硅價格已跌至20美元/公斤左右,無論是與美國簽訂的80美元/公斤還是和韓國的35美元/公斤,都大幅高于市場價格,這讓尚德背負巨大成本壓力。“長期無節制、無效果的混亂投資燒光了尚德的積蓄,最終導致目前的境地。”一位離職的管理者直言。
頭腦發熱的不止施正榮。隨著尚德上市,看到商機的地方政府也一窩蜂踏足光伏產業,眾多“太陽城”和“光伏產業園”應運而生。本刊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僅江蘇一省就先后建設了常州、無錫、金壇、常熟、鎮江、揚州、鹽城、徐州、泰州、高郵、啟東、蘇州等光伏產業園。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0座城市提出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另一方面,做大的尚德沒能擺脫中國成長型企業中經常出現的資本怪圈。此前,后谷咖啡、相宜本草等諸多知名企業先后被爆出創始人與投資方鬧僵,甚至決裂的消息。2012年,吳長江與閻炎對雷士照明的博弈,令創始人與投資方之爭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篇3
一、太陽能光伏建筑簡介
太陽能利用有兩個重要途徑,即光熱和光電技術。前者如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在中國更為大家所熟知;光電技術指的是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特效應原理,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比較而言,光伏發電更高端,前景更好,在太陽能利用上將是主流。
20__年北京奧運會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光伏發電開始融入奧運建筑。據悉,各體育場館與運動員村等奧運建筑中將大范圍采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利用技術。以國家游泳中心為例,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光伏發電并網系統進行太陽能光電利用就是它的一大環保特點。
北京市大興區一幢建筑面積為8000m2的生態建筑,被專家評議為“我國第一幢綜合利用太陽能解決能源問題的建筑示范工程”。工程中“50千瓦大型屋頂光伏并網示范電站”是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20__年深圳建成目前亞洲最大的并網太陽能光伏電站,該光伏電站總容量1兆瓦,年發電能力約為100萬度。電站設計及安裝與深圳綜合展館、花卉展館等建筑融為一體,堪稱國內綠色建筑的典范。
專家認為,這些建筑的設計和建成,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際上最先進的用能方式,并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
二、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的趨勢發展
光伏與建筑一體化(bipv)提出了“建筑物產生能源”的新概念,即通過建筑物,主要是屋頂和墻面與光伏發電集成起來,使建筑物自身利用綠色、環保的太陽能資源生產電力。
bipv系統可以劃分為光伏屋頂結構和光伏墻結構兩種形式。光伏與建筑的結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建筑與光伏系統相結合;另外一種是建筑與光伏器件相結合。
建筑與光伏系統相結合。把封裝好的的光伏組件安裝在居民住宅或建筑物的屋頂上,再與逆變器、蓄電池、控制器、負載等裝置組成一個發電系統。
建筑與光伏器件相結合。建筑與光伏的進一步結合是將光伏器件與建筑材料集成一體,用光伏組件代替屋頂、窗戶和外墻,形成光伏與建筑材料集成產品,既可以當建材,又能利用綠色太陽能資源發電,可謂兩全其美,而且可以降低bipv系統造價。
近年來,國外推行的光伏與建筑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光伏并網系統的發展。在城鎮建筑物上安裝的光伏系統,通常采用與公共電網并網的形式。并網光伏系統不需要配備蓄電池,既節省投資,又不受蓄電池荷電狀態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光伏系統所發出的電力;光伏陣列一般安裝在閑置的屋頂或外墻上,無需額外占用土地,這對于土地昂貴的城市建筑尤其重要;夏天是用電高峰的季節,也正好是日照量最大,光伏系統發電量最多時期,對電網可以起到調峰作用;光伏陣列吸收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大大降低了室外綜合溫度,減少了墻體得熱和室內空調冷負>!
聯合國能源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bipv將成為21世紀城市建筑節能的市場熱點,太陽能建筑業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新興產業之一。各國一直在通過改進工藝、擴大規模、開拓市場等,大力降低光伏電池的制造成本和提高其發電效率。
三、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光伏建筑發展的基礎
當今世界太陽能發電有80%是并網發電,而并網發電基本是在城市,也就是說,光伏與建筑一體化已經占整個世界太陽能發電最大比例。它的開發應用是目前世界上大規模利用光伏技術發電的一大熱點,一些發達國家都在作為重點項目積極進行。
早在1993年,美國能源部出資2500萬美元,和國立再生能源實驗室合作,實施“pv:bonus”計劃,發展與建筑相結合的光伏產品。
日本很重視光伏與建筑相結合的技術,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政府開始大力資助有關機構進行開發研究。同時,為解決光伏發電的并網輸電,日本1992年頒布了新的凈電計量法,要求電力部門以商品價格購買光伏電量,并實行強補貼政策等。目前,日本已是世界上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國家。
德國是最早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的國家,1990年首先開始實施“一千屋頂計劃”,20__年通過新的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光伏發電,實行政府補貼和零利息貸款等優惠政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屋頂光伏系統安裝在新慕尼黑貿易展覽中心,德國的光伏發展應用在歐洲處于領先。
篇4
一、我國治理產能過剩的歷史經驗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刺激了許多行業的大規模投資擴張。統計顯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投資出現過三次明顯的加速增長期,分別出現在1993年、2003年和2009年。IMF《世界經濟展望》的數據顯示,2002年后,除少數年份外,我國投資率均超過最終消費率,2013年達到48.9%,比“金磚四國”中的印度、巴西分別高13.9和29.7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投資率普遍在25%以內。持續的高強度投資必然造成產能增長超過需求消化能力,產能過剩也就在所難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一直飽受產能過剩的困擾。我國制造業在1992-2002年和2008-2009年期間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現象,平均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9.6%和75.8%。1998年至今,中國經濟半數以上時間、許多重要行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大體在70%至75%,均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狀態。IMF的研究報告甚至認為,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除了傳統產業,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比如光伏行業,短時期內投資過度,致使產能嚴重過剩。原國家發改委領導曾披露,2013年,多晶硅、光伏電池、風機的開工率分別是35%、57%、70%。
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我國政府采取了諸如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多方面的應對措施。“鐵本事件”成為當年壓縮過剩產能的標志性事件。2005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把鋼鐵產能過剩作為調控的“靶心”。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從信貸、土地、建設、環保、安全等方面強化了管理,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重點調控行業的投資增速。2007年以后,幾乎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列為下一年經濟工作的重點。2009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宣布,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產能過剩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將原則上不再批準擴大產能的項目。
“十二五”以來,抑制產能過剩更是成為國家宏觀部門調控的重要內容之一。2012年,我國共下達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201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指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并提出了通過5年努力,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的目標。《指導意見》是“十二五”時期頒布的最重要的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時至今日,雖然“十二五”時期已經結束,但《指導意見》仍然處于執行的中期。為了繼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需要對目前的產能過剩狀況以及相關政策的執行效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由于我國尚未正式披露最新的產能利用率數據,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及此次頒布的鋼鐵與煤炭兩個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意見均未對產能過剩的現狀狀況做出評估,所以只能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如發改委、工信部和統計局等部門)報告、新聞報道等渠道,獲取零散的產能利用率數據,來進行對比分析。2013年10月的《指導意見》所用為2012年的數據,其后歷經2013年、2014年、2015年。從搜集到的數據看,幾個主要行業的產能利用率變化情況大致如下(見表1)。
由于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在此無法對《指導意見》所列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五個重點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作出2015年與2013年的對比分析。但就數據相對翔實的鋼鐵行業看,2013年的產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在2014年與2015年又下滑甚至低于2012年的水平。因此,單就鋼鐵行業看,2015年末的產能過剩狀況很可能還略高于2012年末的水平。2016年2月,國務院首選選擇鋼鐵行業再《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它機構報告所披露的數據也從不同角度反映工業領域產能過剩狀況。
1.中國歐盟商會:《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阻礙黨的改革進程》
2016年2月,中國歐盟商會報告稱,在研究了粗鋼、電解鋁、水泥、煉油、玻璃、紙和紙板、化工和造船八個產業后,看到其中前六個產業顯示出工廠的開工率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后更低,由此也可推導出該六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情況。該報告稱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國歐盟商會發出警告,目前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可能加劇貿易緊張,還可能令中國企業背上大量債務,導致工作崗位流失。央行去年12月份開展的研究也在江蘇省發現了類似幅度的行業產能利用率下滑。
2.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5?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
近幾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陸續產能過剩的調查數據,在2013-2014年所調查的19個制造業行業大類,產能過剩的情況仍十分嚴重:在2013和2014年,這19個大類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0%和72.2%,均低于75%。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還連續跟蹤調查了企業家對產能過剩情況的看法。其最新的《2015?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經營者認為,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設備利用率仍在下降。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本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的企業經營者占16.1%,“比較嚴重”的占58.6%,兩者合計比重比2014年上升了0.7個百分點,為近四年來的最高值。從2012年至2015年,選擇“非常嚴重”項的企業經營者的比例呈現上升態勢(見表2)。
調查還顯示,從不同行業看,采礦業以及制造業中的紡織、服裝、造紙、化工、化纖、非金屬制品、鋼鐵、有色金屬、金屬制品、通用設備、汽車、電氣機械、電子設備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的企業超過八成;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制造業中的儀器儀表等行業則相對較好,半數左右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基本不存在”產能過剩。
設備利用率也能反映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認為2015年設備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業經營者占58.6%,“75~90%”的占29.9%,“90%以上”的占11.5%,企業總體平均設備利用率為67.8%,其中制造業企業的平均設備利用率為66.6%,比2014年的調查結果下降了4.4個百分點(見表3)。該結果也基本映證了上面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結論。
從上述數據看出,自2013年10月《指導意見》后兩年多以來,產能過剩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治理,有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甚至還有所加劇,產能過剩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中國在過去十年并沒有按照計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使得情況更為惡化。”究其原因,治理產能過剩雖然是著眼于供給側的,但產能過剩狀況卻與供給及需求兩者均密切相關。
從供給看,國內的現實情況是,每年都在壓縮過剩產能,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至2014年,我國累計完成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135萬噸、煉鋼產能9287萬噸。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數據是:近三年淘汰落后煉鋼煉鐵產能9000多萬噸、水泥2.3億噸、平板玻璃7600多萬重量箱、電解鋁100多萬噸。與此同時,雖然投資增幅已經下降,但仍然在上馬新項目,新增產能甚至超過壓縮產能,抵消了壓縮產能的效果。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淘汰煉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同時新增煉鐵產能3000萬噸,雖然較2013年下降36.2%,較2012年降幅過半,但新增煉鐵產能與淘汰煉鐵產能基本相當,當年全國實際煉鐵總產能較上年基本未變。
從需求看,“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從2011年的9.3%降至2015年的6.9%。經濟下行造成總需求下降,致使在產能已經壓縮的情況下,相對的產能過剩情況并未好轉。以煤炭行業為例,在經濟下行、能源結構轉換與新能源消費增加的情況下,我國煤炭行業自2012年起步入寒冬,甚至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慘烈景象。煤炭消費量在2014年“史無前例”的轉為下降。2014年、2015年,煤炭消費量分別為28.12、27.52億噸煤,分別下降2.9%、3.7%,煤炭企業出現全行業虧損。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到2015年末,全社會存煤已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但國內煤礦現有生產能力40億噸左右,在建規模11億噸,我國煤炭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二、未來化解產能過剩的策略選擇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
毫無疑問,產能過剩業已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過程中必須攻克的難題。與以往幾次產能過剩相比,目前產能過剩的驅動因仍然是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產業結構性調整的需求,外部疲軟的經濟環境更是給產能過剩的現狀“雪上加霜”。民生證券發表報告認為,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恢復以前兩位數水平,加之產業結構調整,因此,本次產能過剩所需耗費的時間會更加漫長,相關行業業績受去產能沖擊到回升時間跨度相對更長。從國際經驗看,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歐洲、美國、日本)均經歷過產能過剩階段。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在出口導向型經濟支撐下,一度投資率也較高在35%左右,致使90年代末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時,貨幣危機迅速擴展到經濟危機,其中產能過剩是重要因素,這方面韓國等尤甚。這些國家陸續花了20―30年的時間才慢慢化解掉過剩產能。更何況,我國的產能過剩還帶有自身的體制性、政策性的原因,當然也有企業本身追求擴大規模的原因。因此,我國化解產能過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過急。更要從長計議。2013年10月的《指導意見》給出了5年的時間,今年2月頒布的化解鋼鐵與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意見又提出了5年的時間。實際上把政策執行期限由原來的2018年延長至2020年。這也是考慮到化解產能過剩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此前的調查報告同樣顯示,71%的企業認為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要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從治理產能過剩的經驗看,3―5年的時間仍然是不夠的。
回顧治理產能過剩的歷史,可以看出,產能過剩的發生是反反復復,屢次治理,又屢次反彈。產生產能過剩的原因一直基本相同,治療對策也基本相近,而導致政策失效的原因也基本相同。例如,在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因追求高增長而導致產能過剩這一重要原因一直沒有明顯變化。由于存在過度追求速度和投資偏好的體制機制動因,地方政府行為上必然要人為壓低生產要素等投資品價格支撐投資高增長,無論是各地招商引資中的競爭性壓價政策―土地、稅收優惠,不計環境成本,還是要素價格市場化的遲滯,本質上都是政府過度干預資源配置產生的市場信號扭曲。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也表示:“在回顧了2009年的研究報告之后,我們發現當時提出的建議在今天仍然有效。我們希望2016年的分析和建議可以推動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采取實際行動。”因此,未來化解產能過剩要“以史為鑒”,充分借鑒前期的經驗與教訓,政策的制定必須既充分考慮現階段的體制特點與經濟環境,分析前期政策的得失,糾正政策執行中的失效,同時又前瞻未來,與體制改革的目標銜接,從而在執行中不斷提升政策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1.不斷提升調控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我國化解產能過剩一直以壓縮產能、總量控制為主要手段。這種手段的不足在于僅從供給側出發調節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狀況是由供需兩個方面的狀況決定的。目前每年的壓縮產能任務都能夠完成,但產能過剩狀況依舊。從以往的經驗看,有關部門對需求的預測與實際數據差異較大。以鋼鐵工業為例,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對鋼鐵需求的預測,2005年我國粗鋼需求量為1.4億噸,而當年實際消費3.53億噸;2010年粗鋼需求量為3.2億噸,而當年實際消費約為6億噸。在有色金屬和水泥等領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種調控目標與結果一再背離的現象,需要決策部門認真反思。要吸取“越控制總量,投資越踴躍,產能越過剩”的教訓。要相信資本和市場的理性。未來要不斷提升調控手段與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進一步建立精細化的調控指標體系,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
一是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首先,提升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水平,減少對微觀經濟的直接管制和干預,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產能及相關信息,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其次,改革“總量控制”的產業政策思路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項目審批準入制度,最終改審批制為核準制,并且要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
二是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對于不同性質的產能過剩,需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對技術落后產能的企業,依照國家法律和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站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2.加大政策執法的力度和權威性
從以往政策執行的教訓看,一些設計初衷良好的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執行,或者被政策受力方化解,致使政策未能發揮應有的效果。例如,針對鋼鐵等領域出現的產能過剩現象,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對新上項目規定了很嚴格的技術、環保及規模等進入門檻。然而,一些地方根本無視國家產業政策,違規上馬項目。調查顯示,各地都有大批未經國家環評和審批而上馬的鋼鐵、水泥、玻璃和電解鋁項目。同時,一些地方進入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單的企業產能,至今仍然在運行,沒有被淘汰。一些企業為了擴張產能,擅自更改技術標準,降低了產品質量。更有一些企業以嚴重污染環境為代價,降低生產成本。這些現象的一再出現,已經嚴重削弱了產業政策和政府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曾經表示,政府部門在調控淘汰落后產能上力度還不夠,措施不得力。
應該說,在目前的體制環境下,上述政策還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必須嚴格執法,加大監管的力度,不折不扣地執行各項政策法規,切不可姑息手軟。一是建立巡視檢查制度,由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組成檢查組,定期巡視檢查。這樣才能發現那些違規未申報的新項目。二是強調行政問責制的使用。鑒于現階段的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權力干預市場運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問題現階段還只能用行政的辦法來應對。在這方面,有些地方在治理污染上已經創造了很好的經驗,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鐵腕治污措施,收到很好效果。與此相比,國內還鮮有官員因產能過剩問題受到處罰。因此,下一步要突出行政問責制的作用。當然,這只是現階段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實對策,而非長久之計。強化行政辦法的弊病在于與體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其執行效率肯定是“非優化”的,但目前環境下的確沒有“最優策略”,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并承擔相應的成本。從長期看,行政手段與市場調節兩種工具的運用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市場手段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育過程。現行的體制環境決定了行政手段還不可缺少。
3.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由于產能過剩的產生與我國經濟環境與體制的復雜性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產能過剩的治理也必須其它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例如,由于資源要素市場改革滯后,能源、資源、土地等沒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環境的代價來定價,直接刺激了大量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上馬。因此,相應有針對性的改革政策很早就提出了。這些政策包括:一是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理順煤、電、油、氣、水、礦等資源產品價格關系。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的稅收機制改革。然而,由于相關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這些規劃中的改革措施一直沒有到位。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重大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要進一步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來支持產能過剩的治理。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重塑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和改革地方官員的評價和升遷體系。伴隨新預算法的實施,公眾支出應該更加透明和更好地得到社會監督以避免地方政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補貼開展投資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攀比。而加快地方政府官員評價和升遷體系的改革,則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行為的過度干預。
二是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各級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稅收政策。對向境外轉移過剩產能的企業,其出口設備及產品可按現行規定享受出口退稅政策。修訂完善資源綜合利用財稅優惠政策。
三是繼續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大力發展各類機構投資,鼓勵創新基金品種,開拓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加大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支持力度、適當簡化審批程序,完善海外投資保險產品,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產能向境外轉移。
四是完善和規范價格政策,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化水、電、油、氣、礦等資源價格改革。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能耗、電耗、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
五是落實職工安置政策。據新華社報道,未來2至3年,若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減產30%,將造成裁員300萬人。這些工業包括:鋼鐵、煤炭開采、水泥、造船業、煉鋁和平板玻璃。各級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落實促進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和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等各項政策,切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和轉移,按規定落實好其社會保障待遇,依法妥善處理職工勞動關系。
4.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走出去”一直是中國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利用“走出去”轉移過剩產能則是近年國內產能過剩形勢下所強調提出的策略。當前,推動我國企業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機遇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經濟與“一帶一路”許多沿線國家具有互補性。這些尚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不少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能源、礦產等資源型行業,而我國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一些行業的制造工藝技術和主體裝備已經到店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處于產業鏈的相對高點,有能力向這些國家提供各種產品與設備。資料顯示,我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已經有大批符合能耗、質量、環保標準的過剩產能,可以考慮向國外轉移部分產能。以鋼鐵為例,有關分析顯示,如果我國每年有10%-15%的鋼鐵產品出口,國內鋼產量就可基本實現平衡。因此,我國企業的策略應當是,第一,進一步加大鋼鐵產品等過剩產能的出口力度,政府通過出臺稅收政策鼓勵企業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比如降低在能源緊張時期加征的15%電解鋁出口關稅等。第二,產能過剩的企業積極“走出去”。比如,我國鋁企業可以到東南亞、俄羅斯、幾內亞等資源能源富集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生產,把電解鋁這類耗能高、污染大的生產環節向海外轉移。第三,積極應對眾多國家針對我國企業實行的反傾銷、反補貼政策。2014年以來,國內鋼鐵企業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已經密集在境外投資了一批鋼鐵項目。
當然,通過“走出去”轉移過剩產能有一個過程,還需要量力而行,還要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情況,而不能“急于求成”。就目前而言,“走出去”還不是治理過剩產能的最重要手段,但是這個方向必須堅持下去。展望“十三五”時期,我國企業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能源在外、資源在外、市場在外的“三頭在外”型產業,進而帶動產品、設備和勞務輸出,有效實現我國產能的向外投放。
5.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
篇5
主題詞:中小企業 倒閉 剖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1-209-02
2011年以來,發生在溫州的中小企業主跑路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10月4日總理也專程到溫州調查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并召開了中小企業座談會。從這次企業主跑路的情況來看,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各界普遍把引發這種現象的矛頭指向了銀行,認為企業主跑路是銀行貸款難造成的,因此要大刀闊斧地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筆者認為,造成溫州的企業主跑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主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銀行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現剖析如下:
一、企業主跑路的原因剖析
1.企業的原因。一是中小企業老板投資沖動強烈而導致盲目投資。很多企業過度融資、過度對外投資、過度對外部擔保。項目的需求資金大大超過了預算,項目又不能按期取得回報,導致資金鏈斷裂。溫州人被冠以膽大,長期“抬會”的風俗,民間借貸風氣尤為嚴重,到處舉債投資。這種思維和投資的方式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創業成功率高,誰的膽子大,誰就能成功。而一旦進入經濟轉型期,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進入滯漲狀態下,企業進入精細化經營,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投資,需要長期管理改進來節約成本、提高技術含量。那種靠拍腦袋、靠大量借貸,沒有任何風險評估機制下的賭徒式的投資必定遭遇重創。如某集團雖然2011年眼鏡產值達到2.72億元,但近年來的業務還包括太陽能、光伏、房地產等產業,曾投下五六億元巨資,建起3個太陽能生產基地,但光伏發電成本回收緩慢,房地產業遭遇樓市調控后,巨大的投資規模將信泰推到了資金鏈斷裂的邊緣。二是中小企業實體經濟空殼化。有些企業家丟掉專心做事的優點,對新興技術不感興趣,浮躁不堪,喜賺快錢。80年代溫州人,長期兢兢業業對自己的領域進行專研開發,能潛下心來,在相對有技術含量的機械行業、電器行業、閥門行業都能獲得比較高的成果。對技術對事業熱愛超過賺錢的狂熱。而現在,部分創業主體70后、80后溫州人,都希望快速賺錢,快速發財,還要賺大錢,根本沒有心情沉下心研究什么技術,對新材料、新技術、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行業等均未涉及,只有少數溫州企業堅持在專業的領域慢慢發展。更多人希望在傳統行業、投機行業、奢侈品行業撈得第一桶金。因此一些企業雖然貌似還在經營主業,但隨著利潤空間的擠壓,背地里卻以主業為遮掩,把重心轉而投向房地產、大宗資源和資本市場,炒煤礦、炒房、炒金、炒股、炒棉花、放高利貸等等,在這些炒作資金里面不全部都是溫州人自己的錢,無本投資的現象普遍,三角債關系一旦資金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其他環節的資金馬上出現“多米諾反應”。三是企業主道德風險引發的危機。溫州的中小企業大都從家族作坊發展起來的,實行的是家族式的管理,企業的主要職務由家庭成員擔任,經營決策權集中于企業主,由于歷史原因,溫州的一些中小企業主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家族式的企業管理,缺乏相對有力的監督力量,以致有些企業主有不良嗜好還難以制止。攀比風嚴重,把心思花在個人奢侈享受,賭徒心態嚴重。私有經濟發達,老板數量眾多,導致了溫州攀比風盛行,一些企業老板沒有把錢投入公司進行再生產和技術研發、改造,反而是舉債去買多輛豪華轎車、買豪宅,奢侈消費,這種現象相當普遍。攀比風盛行之后,隨之而來是奢侈浪費風盛行、賭博之風盛行,賭博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攀比的升級。因為真正不把錢當錢,就去賭博了。一些企業由于賭博造成公司資金困難,甚至賣掉公司的也不在少數,而賭博贏來的錢,多數都貢獻給寶馬、奔馳、保時捷的車行了。所以賭博是雙輸,無論贏和輸,社會財富會迅速扔掉奢侈品消費中去,受益的只有國外的奢侈品廠家。如江南皮革董事長黃某由于參與大額賭博,欠下巨額賭資出逃,個別企業主為全家辦理了移民,為自己跑路鋪設準備條件。
2.政府的原因。這次的企業主跑路,很少聽到有人說政府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包括政府自身也沒有認識到自己對企業跑路會產生影響,筆者認為從政府的層面來說:一是企業稅費負擔較重。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競爭性領域,利潤較為微薄,同樣的稅費占各自利潤的比例,大企業要明顯低于中小企業。由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企業委員會、婦女委員會與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聯合的《2011年千戶民營企業跟蹤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除了成本上升、企業融資難等老問題外,民營企業家還普遍反映企業稅費負擔較重。在這項調查中,對于當前民營企業的稅收負擔情況,有超過八成的民營企業家認為“很重”或“較重”。另外,對于“企業一年來向各級政府交納國家規定以外的收費、集資、攤派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情況”這一問題的調查顯示,選擇“1%以上”的民營企業占23.6%。二是受投資環境因素制約。溫州這幾年土地價格非常昂貴,土地供應非常緊張。部分發展期企業、科技型企業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后,急需土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檔次。因此紛紛外遷臺州、福建、青田、松陽等政策性較寬松、廠房租賃價格相對便宜的地區,溫州大量企業的外遷、大量的資金流入房地產和礦業,經濟發展呈現出“離本土化、離制造化”的態勢,導到產業空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據統計,170萬溫州人在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創辦的商品交易市場達500余個,擁有40多萬個營銷網點;60萬溫州人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業,設立境外企業500多家,創辦市場15家。在外溫州人一年的商品銷售量,相當于19個“華夏第一市”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年銷售總額。230萬闖蕩世界的溫州人,已經一年創造工業產值3000億元以上,貿易銷售額超過6650億元,相當于一個溫州GDP水平。而這些企業具有兩頭在外的特征,即生產經營在外、稅收繳納在外,而融資又在溫州本地。這些企業占用了相當部分溫州的貸款資金和民間資金,使資金服務中小企業的覆蓋面有所影響。三是受國家宏觀形勢的影響。隨著近幾年CPI指數的不斷攀升,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用工成本上漲,原材料上漲,廠房租賃成本上漲等,使部分企業經營較難。
3.金融機構的原因。一是對企業的貸款資金用途監控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有調查顯示:溫州的中小企業不是缺錢,而是企業主缺乏將錢用于生產經營、轉型升級用途上。用幾個數字說話:溫州2010年的GDP為2925億元,截止2011年6月末全市人民幣貸款5671億元,如加上大量的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國內信用證議付、信托貸款等其他融資方式,溫州企業的總體融資規模不下于7000億元,融資是GDP的2倍多。雖然銀行實行了“三辦法一指引”,對銀行的資金的第一手資金用途進行監控,但是對資金后手的用途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使其資金仍然流向于股市、樓市等非實體經濟。二是銀行對優質的大企業存在“搶食”的現象。對大型企業各大銀行重復“授信”,使信貸資金不斷向大型企業傾斜。同時,中小企業往往大部分財務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信用等級偏低等瓶頸,銀行認為貸款風險較高,貸款利率定價偏高,企業的負債和利息增大,企業負擔不斷加大。目前企業實際的融資成本已經達到15%~20%,而一個正常企業的回報率在10%左右。三是中小企業貸款存在擔保難。中小企業要取得銀行貸款,就要具有一定的抵押資產或相當實力的企業進行擔保。但實際上,愿意為中小企業擔保的不多,即使有些企業愿意擔保,但符合銀行條件的擔保企業也為數不多。另一方面,目前抵押物僅限于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很多中小企業土地多為集體、國有劃撥土地,無法落實有效抵押。專利權、排污權、商標權等由于“登記無門、交易無市”,未得到融資應用。
二、走出困境的對策探討
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正如總理所說:“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溫州對中國來說,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前沿,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拓荒者,因此,通過這次危機后,要使溫州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必須拿出“組合拳”,筆者希望溫州要在這次危機中認真總結,化“危”為“機”,切實提升理念,要從把溫州打造成中國民營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高度去思考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以實體經濟的發展來做強做大溫州的當地經濟,而不僅僅是把眼光盯在打造一個金融改革的試驗區上。
1.企業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努力促進轉型升級。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走出困境的必然之路。企業的轉型發展就要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推動增長轉變為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勞動者素質、經營管理創新推動增長上來。一是要引導企業做強做優主業。一個企業要真正成為永久牌的企業,必須先“強”后“大”,先“專業”再“多元”。企業的主業不強,就好像大樓的地基不牢,這種情況下再盲目搞“副業”、鋪攤子,只會加速大樓的倒塌。因此要利用社會力量動員企業專心經營,靜下心來,把主業做專、做精、做實,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確保企業沿著科學的方向轉型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作為中國民營經濟前沿的溫州,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引領者、海洋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布局、強大的民間資本支撐、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加快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二是要加快技術改造與創新。產業的轉型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實質是產業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這種創新與轉變關鍵是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因此中小企業必須要加快技改步伐,實現從數量擴張到品質競爭與效益提高的轉變。要把企業的競爭優勢轉到依靠技術進步與質量、服務上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同時,要樹立品牌意識,精品意識,主動與大企業建立協作關系,依托大企業和骨干企業拓展自身的市場,走出低層次競爭圈子。三是要集聚人才提高中小企業素質和管理水平。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人才,要摒棄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積極吸納和引進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科學的運行監督機制,嚴防企業主道德風險,優化管理方式,夯實管理基礎,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企業科學治理結構,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2.改進政府的服務職能,著力做大溫州總部經濟。政府要著力加大對中小企業幫扶力度,針對當前發展的情勢,采取有效的措施優化服務,做大溫州總部經濟,全力幫扶企業發展。一是要為中小企業減負快跑。政府要不斷完善稅制結構,落實減稅緩稅的相關政策。暫停部分收費項目和降低收費標準,減少行政干預。加大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費用的加計抵扣政策實施力度。落實檢驗檢測、產品鑒定、項目驗收等相關費用的減免政策等。落實社會保險“五緩四減三補貼”政策,助推中小企業輕裝上陣,拓寬中小企業的凈利潤空間,讓這些留存利潤更多的用于企業運營、轉型升級,或者員工加薪方面。二是要加大對企業開拓市場的支持力度。利用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加強服裝、鞋業、汽配、合成革、汞閥等溫州龍頭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引導其進入龍頭企業配套的營銷網絡,加快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換。利用政府的力量,發揮在外溫州商會和世界溫州人營銷網絡優勢,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營銷占有率。三是要加強政府引導和強化服務。發揮招商選資的作用,全面跟蹤科技創新動態,把好項目推薦給好中小企業,并做好配套服務。政府部門要建立幾個相關產業領域的專業團隊,對國內自主創新動態、國外技術領先者、國內外的潛在投資者,進行全方位的跟蹤研究。并對這些高科技產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技術前景和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助推傳統企業轉型發展,使政府成為市場制度的供給者,企業成為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者。四是要引導民間資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快“民間財富管理中心”的組織形式、專業化程度、風險控制技術、監管管理、債務追索及激勵約束機制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廣開融資渠道,盤活、規范民間資本,引導其陽光化、規范化發展,使之成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條“陽關渠道”。
3.銀行要加大幫持力度,努力與企業共度時艱。一是要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適當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設立專項的中小企業信貸資金,專職中小企業貸款服務機構,設置專項考核指標,確保中小企業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同時,要加大對中小企業行業的區域監測力度,突出對創業型、創新型、外向型、配套型、品牌型小企業的支持。配合溫州市政府確定的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優化信貸投向,以信貸資金杠桿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二是要主動減輕企業財務負擔。積極主動讓利中小企業,向上爭取專項信貸規模,下放利率風險定價權。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求,發展前景較好、信用較好但暫時有困難的企業降息讓利。對經營困難但管理規范、主業突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不上浮或少上浮,減輕企業財務負擔,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三是要推進對中小企業信貸服務創新。深化抵押擔保方式創新,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要,與政府部門共同理順動產、知識產權、商標權等抵押登記、管理問題,積極試辦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設備按揭、專利權抵押、商標權抵押、知識產權抵押等貸款,綜合運用信用貸款、聯保貸款、抵質押貸款多種擔保方式的組合,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使銀企雙方共同獲得利益和發展。四是要加強信貸資金的監控力度。進一步落實貸款新規。全面落實“三辦法一指引”的有關要求,嚴格執行受托支付制度,落實貸后管理職責,加強貸后管理,嚴格監測信貸資金走向,確保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參考文獻:
1.田俊榮.國內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稅費負擔重,近半利潤上繳.人民日報,2011.11.14
2.張學慶.拷問溫州跑路老板.理財周刊,2011.11.1
3.朱劍紅.報告顯示超八成民營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人民日報,2011.11.21
4.溫州拉閘限電“一刀切”,企業面臨生死抉擇.浙江之聲,2010.10.12
5.堅定不移地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今日浙江,2011
6.溫州人力量大集結―寫在內外溫州人互動發展大會召開之際.溫州日報,2010.2.21
篇6
盡管從上半年總體來看,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9976.9億美元,增長8.6%,外貿增速放緩并沒有超出8%預期,但是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顯著下降,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只有0.9%,拉動GDP增長僅0.1個百分點。近期我國外貿增速呈現雙負增長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外部市場萎縮抑制出口
2013年以來,歐盟尚沒有走出債務危機的陰霾,經濟衰退仍然在許多歐盟國家持續,如希臘已經連續6年陷入衰退,GDP一直呈現負增長。根據IMF的預測,2013年希臘GDP增長率將為-4.2%,總產出縮減10.6%,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分別下降5.6%和6.9%。失業率依然在兩位數,并將攀升至27%。
希臘市場研究咨詢公司FocusBari調查報告也顯示,自2009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至今,約63.5%的希臘家庭月收入下降了30%,約30%的家庭月收入降幅超過50%。近期葡萄牙也因經濟危機出現政治危機。6月27日,葡萄牙爆發了24小時全國,抗議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所采取的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為此,葡萄牙財長維托爾·加斯帕爾和該國外長博塔斯相繼提出辭職。市場對政局波動反應劇烈。7月4日當天,葡萄牙股指暴跌5.3%,創下2010年4月以來最大跌幅。葡萄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漲并突破8%。歐盟內部經濟不振導致中歐貿易出現萎縮。上半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為2592.1億美元,同比下降3.1%。
美國情況要好于歐盟,經濟正在復蘇,但從上半年的情況看,經濟復蘇尚沒有傳導至居民消費領域。因此,中美貿易僅有小幅上升,上半年中美貿易總值為2440.1億美元,同比增長5.6%。
日本自上個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后,經濟一直處于長期通縮狀態,而且其公共債務負擔日益沉重,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已高達230%,為發達經濟體中最高。在出口方面,截至2013年2月,日本外貿已經連續8個月逆差。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日本政府采取了激進的刺激政策。4月份日元出現快速貶值,僅4月8日一天日元對人民幣貶值的幅度就超過了5%。而且從2012年10月~2013年4月,日元對美元貶值約25%,對人民幣貶值的幅度也與之相近。日本經濟疲軟、日元大幅貶值都不利于中國對日出口,故出現了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僅為1469.2億美元,同比下降9.3%的結果。
除此之外,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轉型壓力,經濟增速也都面臨下行的壓力。基于上述情況,2013年6月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已將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2.4%下調到2.2%,其中發達國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發展中國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
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狀況都很不樂觀。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除前4個月歐盟進出口增長了0.3%以外,前5個月,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市場進出口均呈同比下降態勢。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出口訂單減少、出口增長下降,甚至短期內出現負增長也屬必然。
成本上升增加出口難度
外部市場需求疲軟,使進口商一方面壓縮了進口量,另一方面對商品價格更加敏感。2013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都在快速升值。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5月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為116.3,較2012年底已經升值了5.6%。分幣種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28號,人民幣兌美元、歐元和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2012年底升值1.7%、3.3%和16.7%。
人民幣持續升值,無疑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出口企業都不敢接大單和長單。政府對2000家出口企業的月度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以來,每個月都有45%以上的企業反映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同比在下降。6月底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企業反映新訂單金額同比減少。這個數據較5月份擴大了1.9個百分點,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月有企業反映訂單下降的比例在擴大。
與此同時,雖然國內經濟減速,但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卻普遍上升。從全國的情況看,上半年已經有多個省市區先后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在上述接受政府月度調查的近2000家企業中,2013年以來,每個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業反映成本上漲的壓力在加大,出口產品競爭優勢逐漸在削弱和出口的難度加大。6月底的調查結果顯示,仍然有70.5%和59.8%的企業反映勞動力、匯率成本在增加,這個數據與5月底調查的數據基本持平。
這就出現一方面企業生產與出口綜合成本在持續上升,另一方面,進口方又不愿接受價格上漲的事實,結果導致訂單減少、出口下降,一部分出口企業被迫停產,甚至破產。
貿易摩擦頻發,加大開發新市場的難度
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上半年,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3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0.9億美元。其中,來自發達國家的有17起,較上年同期增長41.7%,涉案金額9.9億美元,同時美國發起“337調查”10起,與上年持平;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有22起,涉案金額11億美元。
雖然總體涉案金額不大,但發達國家重點限制我國高端優勢產業產品的進口。例如,5月份歐盟委員會宣布準備對中國無線電通訊設備及其組件進行雙反調查,6月6日又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這都對中國相關產業升級與出口結構調整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數量也有所上升,這增加了我國傳統出口商品進入這些國家的難度。
除此之外,國外貿易限制措施也有從主要使用反傾銷、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等傳統做法,向著更多的使用技術標準等技術壁壘措施轉變的趨勢。這將會導致中國出口企業應對貿易摩擦更加困難。
工業生產放緩,抑制原材料進口需求
從進口方面看,由于國內工業生產有所放緩,加上多個產業產能過剩,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抑制了能源和部分原材料進口的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5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9%,同比放緩了1.3個百分點,工業出貨值增長5.2%,同比回落了2個百分點。
同時,全球經濟疲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行。這雖然有利于我國企業原燃料進口成本的下降,但從統計上看,也造成貿易數據的下降。例如,6月28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為276.1,降到了上半年的最低點,較2月份的305.6高位下降了9.7%,而且進口商品價格已經連續15個月同比下降。進口量價齊降使上半年進口額出現同比下降的結果。
擠出外貿“水分”,使出口額回歸真實
在政府公布的數據中,6月份內地對香港出口額同比下滑7%,與3月出口同比增長92%、4月同比增57%相比出現大幅“跳水”。這與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打擊外貿虛增的措施有直接關系。
2013年以來,國際環境相對2012年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我國一季度出口特別是對香港的出口卻呈現出非正常的高速增長。這一現象不僅是由不法企業利用虛假出口騙取出口退稅引起,還包括了熱錢借道虛假貿易涌入的因素。在政府采取打擊外貿虛增的措施以后,擠出了外貿的“水分”,使出口數據回歸真實。可以說,6月份出口額適當降低也是打擊虛假貿易成果的反映。
困境中提升出口競爭力
上半年我國外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出口萎縮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國民經濟的增速。應該看到,短期內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主要制約因素還難以消除,下半年外貿進出口仍然面臨復雜多變的局面。但是從中長期看,我國出口競爭力還在,而且這種競爭力正在通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出口結構,以及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漸得到提升。
篇7
關鍵詞:電子商務;產業升級;動力模型;作用機理
0引言
電子商務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商務模式,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商業貿易活動融合發展的新型經濟活動。近四年間,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從2012年8萬億元到2013年10萬億,再到2014年的16萬億和2015年的20.8億,電子商務的持續高速發展,對生產、消費、流通、服務乃至人們的生活都產生了變革性影響,不僅為各類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也在推進技術創新、促進勞動就業、帶動產業轉型、推動貿易全球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
1產業升級的動因分析
產業升級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層次和產業發展水平,主要表現在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的提高[2]。從產業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產業升級關注的是產業結構變化,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比重變化來反應社會整體產業升級的狀況。產業升級即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傾斜以及全球價值鏈中產業地位的提升。從產業發展的微觀角度來看,產業升級關注微觀生產要素,通過技術進步、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產業的轉型優化。產業升級即企業通過不斷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產業歷史發展過程。影響產業升級的因素有:技術進步、社會需求結構調整、體制創新、政策變動、資源供給約束、世界經濟發展環境、進出口貿易等。產業升級的動力正是來自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內外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多種影響要素相互作用,使得生產要素系統重新組合,從而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力。
1.1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源動力
技術進步與創新一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產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率,從而提升產品質量,刺激和創造新的需求來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規模。改變其市場競爭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生產效率的促進使得資源配置在生產效率較高的產業與較低的產業之間發生變動,加速產業結構的整合與重組,進而確立新的產業分工結構和產業關聯結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進步與創新在更新原有生產工藝和產業技術的過程中,影響生產要素的投入配比,促進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從而引起產業系統內不同產業比重的調整和變動,使得資源配置在生產效率較高的產業和較低的產業間發生變動,加速傳統產業結構的重組與整合,進而確立新的產業分工結構和產業關聯結構。
1.2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動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最直接的拉動作用,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動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直接拉動產業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使產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消費者而言,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創新縮短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較高的商品性價比更易激發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因此增加了某個特定價格水平上的商品或服務的總需求;對于生產者而言,由于運營和銷售成本的降低以及銷售范圍的擴大,使得企業更易具備進行大規模采購、擴大生產的前提條件,從而促進市場銷售規模和消費者消費需求大幅增長。
2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的動力模型及解釋
電子商務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發展,對產業的市場輻射范圍、信息暢通性、產業集聚發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催生出新的行業—電商服務業,從而調整了地區產業結構,優化了產業布局,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帶來了技術進步與創新,二是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源動力,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動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因此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的動力模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發展的作用機理,即擴大市場輻射范圍、解決信息不對稱、推進產業集聚發展、改變競爭形態以及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5];二是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因,即技術進步與創新和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化。
3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
3.1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市場輻射范圍
互聯網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購用戶規模達4.13億,其中移動端購物用戶規模3.4億,龐大的用戶規模為電子商務的應用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7*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通信,讓跨時區、跨地區、跨語言瞬時交易成為現實。無需人力守護,不受時間限制,隨時隨地交易成為電商最亮點的服務。電子商務對市場輻射范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方面,伴隨著電子商務購物理念的強化與普及,網絡用戶群體的日益擴大使得電商市場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大,同時網絡交易規模占社會總交易規模的比例也逐步擴大。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2014年為8.7%,2015年達11.4%。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經營者開始探索遠程開拓市場,將市場輻射至全國乃至全球[6]。融合性電商平臺的信息集聚功能,使得顧客群體特性突出,產品銷售特性突顯,從而驅動產業規模效率,同時電商平臺的發展又反作用于產業的專業分工,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市場輻射范圍的拓展。
3.2解決信息不對稱,提升市場交易效率
傳統產業行業內,由于企業規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不同,導致所掌握的關于市場、產品等方面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由此可能會導致整體市場產品質量不高的“檸檬問題”,進而影響到市場的平穩運作。電子商務具有互聯網開放性的特點,使得生產者與生產者、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聯絡更為自由方便,市場、產品信息更容易傳遞,從而有利于緩解買賣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不利后果。在傳統產業中,一件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中間環節較多,消費者的需要難以反饋到生產環節,商品的改進與創新速度較慢,難以打造市場熱銷商品。電子商務的出現,拓寬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讓生產者更容易采集到消費者的商品需要,從而通過對網絡銷售數據的分析比對,定位適銷對路的產品。生產者還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的信息實時共享特性,通過行業電子商務網站和收集行業最新市場動態等信息,也可以收集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商品需求,有助于企業及時獲得市場、行業等多方面的資料,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作參考。電商平臺的商品搜索、參數對比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貨比三家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同時,消費者的售后反饋不僅能為其他消費者的選購提供參考,還可以讓生產者了解自家商品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產品和提升服務質量。
3.3優化產業鏈結構,加快產業創新發展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改造了傳統產業并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提升生產、流通和市場管理的效率,促進上下游企業間的供求關系,優化產業鏈結構,加快產業創新發展。電子商務促進企業信息化轉型,用技術改進業務流程,用數據挖掘市場潛力。電子商務的普及促進了新技術的應用傳播,而互聯網的高度競爭壓力迫使企業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力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重視用大數據分析引導企業發展方向,從而促進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轉型,提高傳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電商經濟使得生產企業不得不緊跟電商行情,關注國內國外產業發展的趨勢現狀,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不斷優化調整產品生產方向與銷售策略,逐漸形成由網絡供應商、服務商、產品供應商以及消費者和社會環境共同構成的電商生態體系[7]。在政府、行業、企業、電商平臺及消費者在內的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電商經濟圍繞產品產業鏈進一步優化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供求關系,加快了產業創新發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3.4加強分工協作,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集群化模式是集聚化模式的更高形態。集聚是物理上的簡單匯聚,集群是邏輯上的群體整合,必須形成流程上的貫穿、環節上的配套、功能上的互補、體系上的完整和運作上的流暢。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用戶需求相對穩定,需求變化節奏慢,傳統企業通常采用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生產效率。隨著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化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的需求,電商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企業間的前后向聯系,在促進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同時,促使企業為提高用戶需求的響應能力而專注于企業優勢的培養,使得生產環節分工更為精細,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更加密切,也使得傳統產業由過去的分散式生產向集聚式生產轉變。電子商務集聚、集群發展的種種特性有利于地方產業鏈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需求促進政府以及企業在產業鏈經濟中分工協作,逐步培育和完善交易平臺、物流體系、監管機制等配套體系,形成完備的電子商務集群發展生態環境,推動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提高地方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3.5改變競爭形態,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
電子商務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以網絡為媒介搭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創造了全新的銷售方式。網絡信息的公開特性也使得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更加公開,產業界、地區界、國界都變得更加模糊。企業不僅要面臨同地區企業、同行企業的競爭,同樣也要面臨全國乃至全球的企業的競爭。從電子商務影響和改造傳統經濟的發展實踐看,依托于信息技術的電子商務市場改變了競爭形態,解決了傳統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傳播手段不發達問題,降低了跨地區的交易成本,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市場割據現象,推動形成全國及至全球競爭性開放市場體系的形成。
3.6增加社會就業,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電子商務對社會就業的拉動作用,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拉動就業,二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拉動相關產業產出,間接拉動更多的人就業。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進程的推進,各地政府大力推進電子商務與地方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電子商務對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的帶動作用突顯,由此衍生出來的就業需求也大幅增加,如客服、配送、運營、技術等崗位供不應求。尤其是電子商務服務業的出現,改變了服務業原有的格局,擴大了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數據比例,同時也帶來就業結構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8]。截至2015年12月,中國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數據超過270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835萬人。
4結束語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提升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行業數據分析應用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也促進了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與科學技術發展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電子商務對全社會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以及勞動就業的不斷影響和滲透,電子商務引導和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改變了企業的生產、銷售與流通方式,從而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以及社會供需結構的變化,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引導著傳統產業朝著更優化更協調的產業方向發展,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張國棟.電子商務發展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9.
[2]劉聰.信息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機理與實證研究[D].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15.
[3]丁曉強,葛秋穎.產業升級內涵及研究思路的文獻綜述[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66-70.
[4]冼康.電子商務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當代經濟,2012,(15):42-44.
[5]桂學文.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測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6]萬琳.電子商務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及推動效果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08):81-83.
[7]劉晶仁,周小剛.基于GVC視角的創新驅動光伏產業升級路徑及對策研究[J].科技廣場,2015,(05):170-174.
篇8
【關鍵詞】廣東專業鎮;發展;困局;突破
廣東省專業鎮經過10余年發展,其已成為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和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至2010年,專業鎮對全省(除深圳外)經濟的貢獻率已達35.5%;在佛山、潮州等專業鎮經濟發達的地區,專業鎮對本地區經濟的貢獻率甚至已超過75%。專業鎮還是全省科技創新的高地。“十一五”期間,專業鎮專利產出快速增長,專利申請量至2009年底已接近4萬件,約占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一。在下一個十年,專業鎮如果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將為全省順利實現未來十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提供重要保證。毋庸諱言,現階段全省專業鎮的發展,還面臨著種種困難和問題,研究和分析這些困難和問題,努力破解其發展困局,促進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顯得十分緊迫。
一、全省專業鎮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全省專業鎮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盡管有了很好的基礎和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但現在的發展不是規模的簡單擴張和某些管理細節的完善與調整,而是用參與國際競爭的標準與要求來談發展,具體來講,就是由制造轉向創造,要由以加工生產轉向技術研究,新產品、新工藝開發,品牌建立,市場營銷渠道開拓全方位的經營,企業要實現這一根本性轉變,就會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大致分為企業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屬于外部的不利因素有:不斷增大的原材料、土地、人力以及能源等資源短缺的壓力,市場飽和與產業生命周期的壓力,國內區域和產業政策調整帶來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壓力,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勞動力成本和綜合成本急劇上升的壓力等。屬于企業自身的不利因素:資金、技術、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創新能力較弱,企業對于自己在集群中的位置不清晰,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高,價值鏈鏈條過短,優秀的集群文化還沒有形成,不愿意在創新方面進行過多投入,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建設沒有找到正確的路徑,政產學研結合方面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參與創新聯盟建立的積極性不高等。
二、專業鎮企業需要繼續突破的方面
1.企業首先要弄清楚自身所屬行業是否為國家和廣東省在下一階段要重點發展的產業,清醒的進行發展定位。按照廣東省下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規劃,首先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突破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電動等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等產業,大力培育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風電、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其次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汽車、石化、鋼鐵、船舶、鐵路機車和動車組、海洋工程裝備、航空制造、核電裝備、環保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同時提升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食品、建材、造紙、有色金屬及制品等優勢傳統產業。第三是注重發展制造業以外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發展前景非常好的服務業及創意產業,如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效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現代種業以及物流配送、商務會展、信息服務、工業設計、外包服務、文化創意等生產服務業和旅游業。專業鎮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正確瞄準大方向,正確的將自己融入到符合省內經濟發展要求和已經納入全省經濟發展規劃的產業之中,并力爭做大做強,減少選擇產業而帶來的成本。如果企業對所屬產業重新選擇和定位不準、錯誤,不僅影響企業自己,還會導致同處某個專業鎮中整個產業鏈的失敗。
2.繼續探討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的有效途徑,盡快縮短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差距,極力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在這方面,佛山陶瓷、西樵紡織、陳村花卉、潮州楓溪日用陶瓷等采取的聯合研發技術的做法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它如企業單個自主研發,將研發機構設在廣州或深圳,生產地則在本地區,委托研發機構研發等方式,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專業鎮企業則應因企制宜,靈活采取單個或組合形式進行,但不可因為種種困難而不進行研發,不能靠原先的落后技術和工藝維持生產,或是靠繼續惡意仿冒其它企業的技術和專利過日子。
3.加強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在專業鎮創新技術服務機構和政府科技管理服務部門的協調下,加強企業在技術開發上的聯合行動,做到負擔共擔,技術共享;在區域品牌建設、環境建設、技術和專利保護、人才吸引與培訓、開拓國際市場、信息分享等方面建立利益分享機制或聯盟,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避免惡性競爭和自相殘殺,使鎮內企業和產業鏈中企業獲得盡可能多的正的外部效應。
4.積極推動專業鎮區域品牌建設和建設自有品牌。一項有關廣州和東莞企業的調查表明:將新品牌塑造作為升級戰略取向的內資企業只有5%,外資為18%,國內企業對品牌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國際市場競爭的實踐證明,沒有品牌的企業,不可能成為市場競爭最后的勝利者。重視品牌建設,是專業鎮企業必須要堅持不懈做好的事情。首先是要主動推動地方政府、行業協會、服務平臺等在這方面的引領和整合作用,積極參與區域品牌策劃、宣傳,并用一流的產品質量維護和支撐品牌,分擔必要的建設成本,自覺參與區域品牌的整合傳播。在條件允許時,積極進行自有品牌的設計、建設、宣傳和維護,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將本企業打造成知名企業,并從這一根本途徑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包括形成能根據競爭環境變化而整合、構建、重新配置內部和外部資源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動態能力。
5.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可借鑒溫州等地企業的經驗,積極走出國門,通過兼并、收購,連鎖經營、合資建廠,購買土地等方法,將生產或銷售擴展到國外,與國外強力企業進行競爭,促進自身的成長。
6.加強政產學研合作。企業要積極主動與政府有關部門、大學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借用政府有關部門和有科研實力的單位所提供的資源,開展明確目的的技術研究與轉化活動,快速提升企業原有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老產品的更新換代,開發、生產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同時提高企業的市場營銷水平和內部管理水平,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持。
7.強化自身的創新主體地位。珠三角地區企業要從引進創新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更多技術信息、開展重要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究與開發等方面,比以前投入更多的資源,能在創新方面變被動為主動,變配角為主角,變象征性投入為重點投入,變淺嘗輒止為深入持久開展。要使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和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企業內部,使企業形成真正的創新實力,同時加快創新的步伐,使自身向成長型、創造型、科技型轉變,并有可能成為擁有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領軍企業。粵東、西、北地區的企業也要加強自主創新意識,主動爭取到更多的扶持政策,采取合理的方式努力獲得創新所需要的資源要素,實行創新式滾動發展。
8.加強技術標準建設。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企業要進一步高度重視技術標準的建設與運用、宣傳,建立自主創新標準化工程平臺,積極協助進行產業標準制訂工作,積極開展和參與各類產品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以加大產業集群企業整體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質量話語權。
9.積極、合理借用企業外部資源,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專業鎮內企業要努力克服以往單打獨斗、孤立封閉的發展方式,要由“單一”的專業鎮創新資源轉向“創新聯盟”的整合與提升,形成優勢互補,或強強資源聯合利用的格局,獲取資源優勢組合利用的互補效應和規模效應。
10.正確選擇轉型升級路徑。對于全省大部分地區專業鎮企業來講,由于前20年主要是采取“三來一補”,前店后廠,即主要是接單生產,因此,制造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但也形成了只重生產,不重銷售,不在品牌建立、原創性設計、核心技術研發、渠道管理等方面下工夫,不愿多投入資本的后遺癥了。現在要轉型升級,所要采取的辦法是一味的進行引入新產品或新技術,淘汰或轉移落后產能,還是要由只重生產轉到既重生產,也重技術開發、品牌建設和產品銷售以及通過兼并重組來達到目的方面來,這是企業要認真探討和研究的重要決策問題。每個企業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一般來講,如果可以通過自我研發新技術和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則可以采取“鳳凰涅涅”式方式獲得新生,否則,可以采取兼并重組、戰略聯盟、企業集團式辦法來完成這一過程。如珠三角專業鎮企業可以成為總部企業或研發、經營中心,生產基地可以放在省內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也可以與這三個地區的其他企業采取產權聯結的方式進行分工合作。
三、專業鎮當地政府所要繼續發揮好的功能
1.解決政府服務缺位問題和服務質量不高問題。迄今為止,不少專業鎮仍然嚴重存在政府主管部門服務缺位的問題。如沒有專門的科技管理機構;已有技術創新平臺,沒能很有效的發揮其服務功能,缺乏有效性;有的鎮還沒有真正的科技及綜合平臺,只有一些相關的機構行事;對鎮區內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基層管理部門對于專業鎮企業在技術、專利和品牌上的種種侵權行為往往視而不見,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導致抄襲、模擬、仿制之風長期盛行,嚴重挫傷了企業主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其結果是鎮內企業在數量上增加了,但其技術創新能力和整體經營水平卻并沒有提高;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在宏觀上缺乏協調和統籌,沒有有機整合市,區、鎮和企業等各層次科研的能力,導致各科研主體立項重復和實力分散并存,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和發揮協同效應,等等。事實表明,專業鎮企業在技術創新項目確立、篩選、立項、經費投入、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方面均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督導的,地方政府應該積極主動的發揮好在這些方面的作用,使專業鎮企業能得到良好的服務、指導、引領和督促,從而能實現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
2.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制定長遠的專業鎮企業發展計劃,引進和培育新型主導產業,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專業鎮經濟的增長點。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后的美國、俄國、歐盟正在忙于推出新創新計劃。例如歐盟在2010年6月提出了《歐盟2020:一個智能型、可持續、共享式增長戰略》,就將基于科技和創新的經濟增長、綠色高效增長以及高就業率增長,作為未來十年經濟科技發展的幾大優先任務。廣東省內各級政府也應該規劃本省以科技和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長遠謀略,并體現在對專業鎮發展支持的具體行動之中。一是注重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的新型產業,如創意產業等。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三是繼續重視專業鎮中產業鏈的拓深和完善,使專業鎮特色產業產業鏈繼續突破行政區劃,實現跨區域、國際化的研發、生產、銷售鏈條運作。四是支持和培養一批新的在國內、省內起領軍作用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要具備技術型領軍人物、核心技術和研發團隊,更要對各類人才的發展提供平臺,給予技術人才終極人文關懷,真正實行“以人為本”,營造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和優秀的企業文化,使科技人才在這里能施展才華,愿意、樂意在這里工作,甚至找形成很強的歸宿感。五是要特別注重制造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努力探索一條適合本省其他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
3.應該實行一鎮一策的產業轉型升級,將專業鎮工作真正作為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的實際戰略舉措,落實省委提出的注重基礎、分類指導的原則以及實現三個面向,突出三個重點的專業鎮工作方針,要真正做到面向專業鎮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多元化的專業鎮公共創新服務平臺;面向創新能力強的專業鎮,重點強化創新平臺服務以及支撐特色產業競爭力與自主創新能力雙提升的能力;面向專業鎮經濟,重點突破鎮域局限,推進專特色產業跨區域的配套和延伸,推進創新資源與創新服務跨區域的整合和共享。政府還要充分注意不同地區的專業鎮企業水平與條件的差異,注重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另外,對于農業、林業、漁業、養殖業、花卉及中草藥種植等,也要采取相應切合實際的支持措施,甚至更要加大力度,不可將它們置于專業鎮產業的配角位置。
4.實行本省不同區域中有關聯產業和企業的整合,打破小地域限制,實行特色產業鏈升級與產業合理布局,淡化專業鎮的鎮域色彩,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資源,形成更大的合力,并使政府公共創新平臺獲得更大的規模效應。
5.繼續加大對專業鎮企業所需要的技術開發與研究的投入,既要支持有良好發展前景,又具有一定實力的特大型企業和知名企業,更要大力支持那些急需用高科技進行改造升級的民營企業,對他們實行雪中送炭的支持,使他們能更多更好更快的開發和研究出新技術、新產品。
6.繼續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并充分發揮其引領、服務作用。要注重以企業需求選準平臺切入點,加強原有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和完善,以產學研結合來不斷拓深平臺服務的技術源泉和增強服務實力,以各級政府與企業聯動以加快平臺的發展和及時發揮平臺的作用。
7.繼續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采取更多更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減少技術與專利原創性企業的利益,進一步激發他們創新的積極性。
8.繼續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加強主體科研機構建設,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行業聯合組建政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更多的政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和示范基地。聯系省內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公共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試基地建設,到專業鎮選課題,找項目,推進他們與專業鎮企業的緊密合作。
9.落實和完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優惠政策,支持創新型骨干企業組建研究開發機構,用政策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成立專業鎮技術創新基金管理機構,降低專業鎮企業貸款難度,引導企業合法、有序的進行民間借貸,以緩和資金缺乏的問題。加大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力度,以增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
10.繼續采取多種吸引人才的政策。專業鎮企業的轉型升級,說到底,還是靠人才。省內各級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已做了大量的有效探索,取得很多的經驗。但不少地區還是說得多,真正管用的政策比較少,人才仍然缺乏。主要在吸引人才的一些關鍵方面沒有進行突破,如子女就地上學問題,家屬工作問題,福利待遇偏低問題等等。沒有一流的人才隊伍,專業鎮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順利實現。
11.推進專業鎮集群文化的建設和提升。集群文化包括很豐富的內容,如政府服務部門一流的態度和效率,良好的政企關系,企業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與規范、公平的管理制度,鎮域內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環境,企業間良好的合作關系等,這些對于鎮內企業健康發展,以及企業中員工對于企業和工作環境與地區的熱愛都非常重要。而集群文化建設單靠一個企業努力是很不夠的,政府要運用各種策略主動加以引領和推動。
12.進一步進行城市功能區劃,促進專業集群的規范性發展。政府要更多的對本區域進行經濟發展功能的規劃,使企業建設在空間上更合理和方便,并更容易形成近距離的產業鏈條,使基礎設施能惠及更多的企業并產生積聚效應,節約資源和運行成本,最后還能以其聚集性品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入住和加盟。
13.分類指導,做好東、西兩翼、粵北地區專業鎮企業進行快速發展或轉型升級工作。欠發達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專業鎮在宏觀環境和發展經營條件等方面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所以,省級政府部門要統籌協調,注重對欠發達地區專業鎮的資源與政策的傾斜,在服務上要更加注重內容的全面性,具體性和實效性,如具體進行產學研結合牽線搭橋工作,組織技術部門、大學、研究院所等到鎮中企業培訓,傳授技術,提供企業投資決策咨詢,幫助申報科研課題,聯合開展農、林、種植和養殖等方面的項目研究,幫助進行產品市場營銷策劃等。
政府在支持專業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既要在以上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同時也要注意不可越俎代庖,不能將企業自己或由市場來解決的問題都包攬起來,要分條件和階段,適時適度的給予扶持,待條件成熟后,要放手讓企業和市場來解決問題,但現在是珠三角地區專業鎮企業發展過程中艱難轉型階段和欠發達地區專業鎮企業成長性階段,所以,現在應該是扶持、服務為主,同時也要注重協調、引導和督促。
參考文獻
[1]符文穎,李詢.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珠三角洲(廣州、東莞)電子企業問卷調查報告[J].南方經濟.2010(1)
[2]王先慶.東莞企業升級的路徑和對策[J].廣東經濟.2011(2)
[3]陳瑾.國際產業集群升級的實踐啟示[J].企業經濟.2010(12)
[4]吳傳清.區域產業集群品牌理論研究進展[J].學習與實踐.2009(2)
[5]吳榮體.陽江五金剪刀當前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和產業.2008(9)
[6]曹靜宇.產業集群發展的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2008(6)
[7]何靜.專業化服務與市場化運作――中山市專業鎮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作[J].2006(9)
篇9
頁巖氣開發牽動世界能源格局;太陽能電池轉化率再攀新高;國家點火裝置研究目標轉向研究核武器。
田學科 (《科技日報》駐美國記者)8月,美國對頁巖氣的開采已占天然氣開采總量的約四分之一,據稱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約50%。而到2015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有外媒評論,美國的頁巖氣成功開發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頁巖油氣開發的“引擎”,驅動能源產業出現一場革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由2011年的8.6%提高到10.6%,新電池含有能吸收可見光和紅外線的兩層光伏薄膜,可用于建筑物墻壁和窗戶;佛羅里達大學嘗試對石墨烯材料摻雜三氟甲基磺酰胺,處理后的石墨烯太陽能電池能量轉化率高達8.6%,創造了全新的轉換紀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利用納米技術制成了轉換效率可達18.2%的黑硅太陽能電池,首次證明借助納米結構的半導體也能制成性能良好低成本的太陽能電池;萊斯大學利用納米粒子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成蒸汽,甚至可從冰水產生蒸汽,并擁有24%的綜合能效;而使用新概念設計出的一種由砷化鎵制成的太陽能電池模型,已取得了高達28.3%的轉化效率;用鎢絲制造的設備可直接利用陽光的熱能發電,其光電轉化效率高達37%,性能優于目前最好的硅基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過金屬表面并與金屬相互作用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焊接技術,依據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采用一束簡單的光將納米線焊接在一起,有望促成新式電子設備和太陽能設備的出現;麻省理工學院找到一種可降低硅厚度的新途徑,在保持電池高效的基礎上最高變薄90%,從而降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成本。
3月,由國家點火裝置所發射出的激光在經過最后一個聚焦透鏡后達到2.03兆焦,成為世界上首個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即使在經過光學損耗后,其射于靶室正中心的激光也高達1.875兆焦,成為目前最亮的“人造太陽”。而12月,國家點火裝置扭轉研究方向,焦點由“能源”變為了“核武器”。眾多物理學家情感和理智都難以接受而對這一決議大加批評,認為政府考慮輕率,對核聚變能源的探索將使美國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站穩腳跟,更有可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現在卻選擇了保持自己威懾力的武器庫。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機構首次演示了利用熱管冷卻小型核反應堆,借助平頂裂變實驗產生了24瓦電力,并驅動了內華達國家安全網站設備的斯特林引擎,總花費不到100萬美元。這次成功演示證明,可靠的小型核反應堆有望被用作新型太空飛行動力系統。
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開發出用于電解水的催化劑,采用相對廉價的材料解決了從清潔水中獲取氫氣的問題,研發的鎳鉬氮化物催化劑為納米片狀結構,開啟了新的有效氫催化模式;薩瓦那河國家實驗室利用含三氫化鋁的輕型材料制成了小型儲氫容器,該材料具有極高的儲氫能力,還具有較低的質量和有利的放電狀態。實驗證明其氫釋放率適合為小型商用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為未來大規模制造便攜式發電系統鋪平了道路,在軍用和商用領域都可能得到應用;羅徹斯特大學將一種納米晶體與廉價的鎳催化劑結合,改進了一種光照制氫系統,穩定性強、能持續生產氫氣且成本低廉。
為解決核廢料存儲問題,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晶體化合物“圣母大學硼酸釷-1(NDTB-1)”,能安全地吸收核廢料中放射性離子。一旦這些放射性粒子被捕捉到,其可以與同樣大小的、帶電荷更多的材料相交換,將核廢料回收再利用,這為核廢料“變身”清潔燃料掃清了障礙。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利用一種對人類無害的病毒,開發出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技術。其利用特別設計的病毒涂在電極上,用手指輕敲郵票大小的電極,病毒即會將敲擊的力量轉換成電流。新技術首次向個人發電機、在納米器件中使用驅動器及基于濾過性毒菌的電子設備邁出富有前景的一步;佐治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透明的柔性摩擦發電機,這種微型發電機能“感覺”到一根羽毛飄落下來產生的壓力,能將散步這類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用來制造自供電的觸摸屏,在電子產品、環境監測以及醫療設備制造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萊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幾乎可以噴涂在任何物體表面上的鋰離子電池。這種可充電電池組成的噴漆,每一層都代表著傳統電池的組件;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將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成一張紙,用激光或照相機閃光燈的閃光震擊,將其弄成“千瘡百孔”狀,致使該片材內部結構間隔擴大,以允許更多的電解質“潤濕”及鋰離子電池中的鋰離子獲得高速率通道的性能。這種石墨烯陽極材料比如今鋰離子電池中慣用的石墨陽極充電或放電速度快10倍,甚至在超過1000個充電/放電周期后仍能成功運行。
英 國
政府仍支持核電;公布碳捕獲與儲存項目(CCS)計劃路線圖;推出《英國生物能源戰略》。
劉海英 (《科技日報》駐英國記者)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站事故后,英國關于核能的爭論久久不歇,直至2011年10月福島核事故最終調查報告表明核能對于英國來說是安全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后,英國政府開始鼓勵核能領域的研究,新建核電站項目再次步入視野。雖然在2月底,時為世界上最老的現役核電站――英國奧爾德伯里核電站正式退役,但其后英國Horizon核電項目的國際招標表明了英國對核電的支持態度。
4月,英國在首個CCS路線圖中提出,投入10億英鎊啟動新一輪的CCS招標計劃;投資1.25億英鎊資助CCS技術研發,其中包括投入1300萬英鎊建立英國CCS研究中心。
4月下旬,英國政府在第三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期間推出《英國生物能源戰略》,并在10月出資200萬英鎊鼓勵企業進行生物能源技術研發。
除繼續加強海上風能的建設投入外,英國開始關注潮汐能的利用。1月,政府宣布英國西南部為英國第一個海洋能源區,立志將此地區建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典范;4月,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啟動海洋能源陣列示范項目,出資2000萬英鎊支持兩個潮汐能商業化前的示范項目。
7月,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技術,從納米水平研究了氧化鈣基材料的碳捕獲和水合過程,有望帶來一種可大規模使用且經濟高效的碳捕獲和存儲方法;9月,研究人員借助一種名為羅爾斯通氏菌的細菌,將廢棄食用油作為原料生產可降解塑料,這一技術工業化生產后可大大減少環境污染;11月,包括英國科學家在內的一國際研究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在150攝氏度這個相對較低溫度下直接將甲醇轉化為氫,且產生很少的一氧化碳,這一催化劑可能成為制備用于手機等設備的小型、高效燃料電池的關鍵。
俄羅斯
研制acetam的火箭發動機新燃料;啟動“北極浮動大學”科研考察活動;投資發展便攜式移動電源項目。
張浩 (《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2月,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創新中心對外表示,研制出一種稱為acetam的火箭發動機新燃料。這種燃料能顯著提高火箭的動力載荷效率和經濟性,使用該燃料的運載火箭能將運往地球同步軌道的負載量提高近30%,同時增強高超音速宇宙飛行器的發射動力。使用新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將逐漸取代煤油―氧發動機,發射成本每年可節約數十億盧布。
8月,由俄地理學會組織的“北極浮動大學”科研考察活動正式啟動。考察隊前往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進行生態環境考察,對兩個島嶼展開環境清理,同時為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收集重要數據,以便氣象學家們對近期冬季天氣作出最高準確性的預測。該考察活動得到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贊賞,普京提議地理學會每年都組織浮動大學的北極科研考察活動。
9月,俄羅斯國家納米技術公司決定向一家美國企業擁有的便攜式移動電源項目投資2500萬美元,以發展燃料電池技術。這種移動電源使用的燃料為儲存在小盒中的液體丁烷,借助于化學反應可以通過USB接口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P3播放器等電子產品充電。與鋰電池相比,這種基于燃料電池技術的便攜式移動電源更為高效可靠。
10月,俄羅斯按照合同完成了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首次供貨,即提供環向場線圈所用的超導線。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實驗裝置,被視為是人類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希望。超導線構成的環向超導磁體是ITER實驗堆裝置的關鍵部件之一。
法 國
用鈷合成兩種可替代鉑催化劑的新材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取得突破。
李釗 (《科技日報》駐法國記者)10月,原子能委員會、國家科研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成功合成兩種可在中性環境下工作的鈷催化劑,其中一種由鈷納米粒子組成,它具有兩種不同形態,可分別對生成氫氣和產生氧氣的反應起催化作用。該催化劑可在兩種形態間相互轉換,成為不含貴金屬的可轉換催化劑。這種使用鈷合成兩種可以替代鉑催化劑的新材料,使氫能源制取低成本化成為可能。
9月13日,法國生物技術公司Deinove宣布,成功分離出一種稱作“奇球菌”的菌株,能在不需要酶、酵母或抗生素等添加劑的情況下,直接將復雜的生物原料分解成單糖并轉化成乙醇。這種可用來生產第二代生物乙醇的細菌菌株,能簡化生產過程并降低生產成本。
德 國
組建“可再生能源平臺”;大力發展海上風場;LED/OLED技術發展迅速;推進國家電動汽車平臺,擴建電動汽車加氫站。
李山(《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4月,聯邦環境部(BMU)組建了由“能源轉型”政策實施過程中相關方共同參與的“可再生能源平臺”。目前,德國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已占總電力供給的20%,而2020年的目標是35%。
德國風電裝機總量接近3萬兆瓦,已經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自2001年11月以來,德國共批準建設28座海上風電園,目前還有84座待批,而到2030年的目標是海上風電園裝機容量達2500萬千瓦。
不萊梅大學開發出一種智能控制系統,可以使風力發電設備更好地適應多變的風力強度,降低故障率。此外,德國還在進行高溫超導(THS)輸電試驗,計劃在埃森市中心兩座變電站之間鋪設世界最長(1公里)的高溫超導輸電電路。
歐司朗公司(OSRAM)制造出高性能藍白光LED原型硅芯片,首次成功利用硅晶圓基板取代藍寶石基板制作LED芯片;研究人員還研發出了新型超高亮度LED食品均勻照明技術以及可模擬風過云移、光線變幻的自然狀態的特殊房頂光源;巴斯夫公司與飛利浦公司合作將透明有機發光二極管和太陽能電池技術用到汽車車頂照明中,使其既可作車輛透視天窗,又能利用太陽能進行充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在純有機分子的基礎上,利用成本低得多的材料研發出了“單線態收獲”的新電致發光方法。
通過國家電動汽車平臺(NPE)的穩步推進,重點加強電池的研究和開發。相關創新包括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模塊化智能電動汽車,以及弗勞恩霍協會研發的,可在45分鐘內將常用的電動汽車電池充電至80%,并可集成到電動車上的三段式充電裝置;德國開始擴建電動汽車加氫站,將從現有的14座擴建到50座。從而初步形成網絡化覆蓋,能夠為全國多達5萬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加氫服務。
最大的生物煉油示范廠投入運行,利用生物技術實現了秸稈粉碎到植物纖維酶分解到糖發酵的完整轉換過程,年產1000噸乙醇,且碳排放呈中性。
研究人員開發出水體細菌和微生物快速檢測新技術,可直接在現場使用,一個小時內即可檢測確定水體內細菌和微生物含量;在開發二氧化碳微生物轉化技術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從褐煤發電廠煙道中篩選出29種能高效轉化溫室氣體并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微生物。
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