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技術及應用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衛星遙感技術及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衛星遙感技術及應用

篇1

關鍵詞:城市建設;規劃;衛星遙感

一個城市的整體規劃是需要多個方面來支持的,并且其工程規劃的周期性較長,業務工作量也十分大,這就使城市的規劃相關資料統計起來相對比較復雜。同時,這些城市規劃中的基礎相關資料中又涉及到了自然條件、環境因素、資源分布情況、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整體的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這些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是人工無法完成的,因此就需要依靠一種先進的高科技工具來協助完成所有資料的監測與統計。衛星遙感技術的出現就可有效在幫助城市規劃來監測多層次、多空間下的社會環境變化和資源利用情況,而城市規劃在衛星遙感技術的協同作業下也可保證其長期規劃和穩定發展的目標。

1、 衛星遙感技術

所謂的衛星遙感技術,就是一種建立在空間科學技術上、電子科學技術上、光學技術上。計算機科學技術上以及信息科學技術等學料上的一種理論科學上的高科技技術。同時它又是領先的高科技術之一,具有宏觀性、綜合性,快速性,多層次性以及多時相性的技術優勢。在高科研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環境下,衛星遙感技術是跟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飛躍發展而不斷地進行著提高與創新完善的。尤其是衛星遙感技術的服務領域涉及到了城市建設中的各行各業,是具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價值以及很好的經濟效益、巨大的生命動力的高科技工具。衛星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已經成為了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的手段,其主要應用于可以快速地實現各大城市范圍內的國土占有資源率與生態環境的多層次、全方位數據的綜合調研,并能夠系統地對城市資源與環境的空間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同時對城市內各資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也能夠進行有力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按照城市空間的不同層次和不同的內容來進行系列基礎圖件的編制,使其客觀、真實、系統、準確地反映出城市在建設中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和其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城市的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的中長期規劃發展規劃制定出可實施的具體方案,同時對國土資源的占有率及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規劃提供了可靠的發展依據。

2、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對城市的規劃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以往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大都使用的是城市大比例地圖的規劃設計管理,這種管理與規劃建設模式使人員處于大批量的工作中,造成了嚴重的超負荷工作量,不僅在技術上無法做到全面的了解城市的各種空間和環境的變化,也會對其數據的準確性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2.1、遙感技術對空間布局的信息分析

衛星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的空間布局信息分析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建成區范圍內所反映的都為城市的宏觀特征,因此對它的分析并不需要具備很高空間的分辨率的遙感圖像就可以完成。相反來講,如果在此范圍內的空間分辨率過高的話,會直接影響到邊界線的提取時制圖綜合的復雜性。因此一般來說,利用TM和SPOT圖像用來對城市建成區域范圍進行分析是比較合適的,其一方面表現在它能夠相對較準確地反映出建成區域的范圍大小,而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于成像過程中所存在的制圖綜合來講,它能夠較為容易地提取出邊界線概況。比如要分析城市與城市之間或城市與城鎮之間的關系時,利用TM和SPOT圖像來進行分析是相對比較合適的。例如:在上海城市的TM圖像顯示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鄉鎮政府所在地區的中小型城鎮,并能夠非常明顯地反映出它們的大小和形狀;其二,衛星遙感技術對城市內的土地資源占用率及結構形成可以做到細致的分析和監測。在衛星遙感圖像上,不同類型的城市用地情況能否準確地判別出來,主要取決于它與周圍的環境和地面建筑物的界線能否識別。如果地面建筑物的尺寸和小于空間的分辨率過差,或與背景環境下的景物特征很接近的話,那么該地面建筑物就很可能會與背景環境混合,因此也就不能對該地面建筑物進行準確的判讀。當城市的土地占用界線情況能夠準確的反映時,就需要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城市范圍內的用地情況和類型進行分析。主要是通過TM遙感圖像、SPOT遙感圖像和IKONOS遙感圖像三種進行分析。其中,TM圖像最為適合分析城市內的綠地使用情況、水域分布情況、鄉鎮建設的用地情況以及新建的居住用地情況、道路廣場施工的用地情況和分布等進行分析;SPOT圖像在監測的本質上與TM圖像所監測分析的情況并無太大的差別,但在分辨率與判讀上要比TM圖像更為精準一些;IKONOS在本質上相較前兩者有所提高,對于不同城市范圍內的用地情況基本都能夠在圖像中顯示出來,因此只要對其的判讀人員熟悉該地的區域范圍,就能夠精準地判讀出不同城市在區域范圍內的用地分布情況。如圖:

2.2、衛星遙感技術對建筑密度的信息分析

衛星遙感技術還可以對城市內的建筑物的建設密度及可使用的空間密度進行分析。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城市的容積越來越小,如何才能安排好有效的建筑使用空間,已經成不了各城市政府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勾畫出每一個城市建筑的邊界線,并能夠快速地計算也該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面積,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的建筑物占地面積之和與該區域范圍內的實際占地面積之比,即為該區域的建筑密度。在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中,立體測量法是其中最為典型有一種測量技術。它是利用在同一區域內的兩份不同角度測量下的圖像,首先在一張圖像上選定所要測量范圍內的建筑物底部與頂部的兩個基準點,然后再在另一張圖像中找出相同的點的位置,同時計算出兩張圖像基準點的視差,并相減得出最后的視差值,也就是兩個圖像成像之間的位置。從而計算出建筑物這間的距離。

2.3、衛星遙感技術對城市空氣質量的信息分析

衛星遙感技術還能夠對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進行分析。當空氣的污染質量達到一定的量的時候,就會對空氣中的電磁波產生反射現象,而衛星遙感就可以通過圖像中顯現出的淺白色的景象進行分析,由景象的圖像中的分布情況和形狀大小可以直接判定出空氣污染的程度及范圍。同時對于水污染的分析情況來講,由于水中污染物的不同會對水波產生不同的顏色反射,并且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會直接改變水的光譜反射率大小。因此,可以能過衛星遙感所形成的圖像準確地對污染源及污染面積進行分析與控制,這有助于提高城市用水的潔凈度。

除此之外,對于城市廢棄物污染監測也是十分重要的,廢棄物的識別其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紋理信息,對IKOMOS遙感衛星來說,其所能監測的最小范圍可達400M2,因此最為適用于城市廢棄物的監測和調查。??

結語:對于城市的整體建設和規劃來講,其工程可謂十分浩大。因此必須依靠衛星遙感技術的支持與協助。衛星遙感技術可從城市建設的多角度與多層面進行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城市規劃的全面性和速度,為城市的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做也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健平,張立.衛星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3,18(1):52-56.

篇2

關鍵詞:遙感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TP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4)02-0200-01

1 遙感的簡單介紹

“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的感知”,也就是:不直接接觸到有關目標而能收集到信息,而且還能進行分類和分析。遙感所收集的信息是由目標物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收集電磁波息信的裝置就叫傳感器。裝載傳感器的設備,如:人造衛星和飛機等稱為遙感平臺。現代遙感技術從空中利用遙感設備在地面進行物體性質檢測。它有許多功能:

1.1 觀測的面積大

根據陸地衛星軌道910km左右的高度與航攝飛機可達10km左右的高度來看由得高,觀測的面積就廣闊。每張陸地衛星圖像覆蓋的地面面積高達3000kmg2。而我國要覆蓋全部陸地面積只需要600多張左右衛星圖像就可以了。這就為人們展示了一種宏觀的景象,對于地球資源及環境要素的分析極其有利。

1.2 收集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在以前用一般方法進行一次實地測繪地圖,通常要十年或幾十年重復一次,而應用了航攝測量的方法以后,確只要幾年才能重復一次,在衛星圍繞地球運轉的同時,便能訊速收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陸地衛星4、5為例,每16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因此,利用遙感技術以后,地圖的更新時間可以大大縮短,一些地區自然現象的動態變化也能很快地反映出來,并及時做出預報。

1.3 局限性少

在對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如高山、沙漠、冰川、沼澤等難以開展工作的區域,或由于國界的限制不可達到的地區,用航天遙感的方法,則很容易收取所需要的資料。

1.4 方法多,收集的信息量大

遙感技術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任務和目的,先用不同的遙感儀器使用不同的波段來收取所需要的資料。現代的遙感技術能利用紅外線、紫外線、微波波段和可見光波波段來進行探,不但能探測到地面的性質也能探測到目標的一定深度。有些波段具有對干沙土、植被、云、霧、冰等的穿透性和識別性。

遙感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和任務,選 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遙感儀器,取得所需的信息。現代的遙感技術不僅能利用可見光波段探測物體,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波段進行探測,不僅能探測地表的性質,而且可以探測到目標物的一定深度。某些波段具有對云、霧、冰、植被、干沙土等的穿透性,可深化對被測目標的認識。例如:對水具有一定穿透性的有可見光的藍光波段,它可采用較長的微波雷達探測冰層,還可以穿透冰層到達下面的水體或地底面。微波波段具有長時間的工作能力。因此它獲取的信息量大,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以四波段陸地衛星多光譜掃描圖像為例,像元點的分辨率為79m×57m,每一波段含有7600000個像元,一幅標準圖像包括四個波段,共有3200萬個像元點”。

1.5 作用廣

現在遙感技術的應用領域很廣泛。因為遙感主要是進行測繪方面的應用,而測繪數據又是應用于全行業的基礎使用,不僅用于軍事的偵察,還廣泛應用于地理、地質、氣象、水文、農林業、規劃和建設及環境保護并多領域,具有較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 遙感技術系統和基本過程

遙感技術系統是實現遙感目的的方法、設備和技術的總稱,它是一個多維、多平臺多層次的立體化觀測系統。從總體上看,任何一個遙感任務的實施,均由遙感數據獲取、有用信息抽取及遙感應用三個基本球節組成。而每個環節的進行,都要有相應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手段的支持。

遙感過程是指遙感信息的或取、傳輸、處理分析判讀應用的全過程,它是通過以衛星、飛機和汽車為觀測平臺,在距離目標物幾米至幾千真米的距離以外,采用光學、電子光學等探測設備,接收的反射,散射,電磁輻射目標對象在圖像膠片或數字磁帶記錄的形式發射能量,然后將信息發送到地面站,接收站將這些遙感數據進一步加工成遙感資料產品,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圖1):

遙感技術系統是一個通用的系統實施方法、設備和技術。現已成為從地面到高空的多維觀測系統。大量的研究,包括遙感數據采集,基礎研究,運輸,處理,分析和應用遙感物理研究等。遙感技術系統包括:

2.1 遙感平臺

(1)地面平臺:三角架、遙感塔、遙感車和遙感船等與地面接觸的平臺。(2)航空平臺:包括飛機和汽球。(3)航天平臺:包括衛星、火箭、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等。

2.2 遙感儀器

傳感器是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譜特征的儀器,是遙感技術系統的核心。(如掃描儀、雷達、攝影機、攝像機等)

2.3 信息的傳輸與記錄

遙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標的電磁波信息被記錄在膠片或數磁帶上。

2.4 信息處理

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處理、存檔、分發各類地球資源遙感衛星數據并進行相關的研究,為遙感應用提供數據服務。

2.5 分析應用

包括對遙感數據根據某種目的進行分析,處理,測繪,制圖的一系列的設備,技術和方法的遙感數據的應用程序。遙感技術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對于一個特定的遙感目的。能以發揮技術優勢和整體系統的各個子系統選擇最佳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遙感數據收集是在由遙感平臺和傳感器構成的數據采集系統中或得技術支持下實現的,由于各種平臺和遙感器都有自已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因此往往根據具體任務的性質和要求的不同而采用的組合方式,以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片面地強調某種平臺或遙感器的重要性,甚至把它們對立起來,是不適宜的。

參考文獻

[1]劉丹丹.《遙感技術與應用》[M].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9.

篇3

遙感即為遙遠的感知。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輻射(發射、吸收、反射)理論,應用各種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接收記錄,再經過加工處理,并最終成像,從而對環境地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物質不同,其分子、原子數量及組合方式也不同,所特有的反射電磁波性質也不同,對外來電磁波反射性質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物體發射不同波段的電磁波,不同的物體對太陽和人工輻射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透射能力,這些差別經過遙感形成了不同的成像,然后把這些不同的遙感成像解譯就可區分不同物體,從而收集目標物的各種信息數據,以掌握人們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料。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在采用遙感技術后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近年來開展的全國特大滑坡災害調查及危險性評價、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示范治理、重點地區地裂縫與地面沉降調查、國家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與評價等項目都是建立在遙感圖像的分析判斷基礎上的。由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資源衛星和環境與災害衛星等組成的空間對地觀測體系,能夠覆蓋全國陸地、海域以及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1500萬km2的地球表面。可見光、紅外到微波遙感器都實現了星載飛行,遙感器包括可見光相機(膠片式和傳輸式)、可見光紅外多光譜掃描儀、多種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波段微波輻射計、微波散射計、微波高度計、合成孔徑雷達等。具備了自行研制衛星地面接收站及其相應數據處理系統的能力。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數據處理平臺,開發了多套通用遙感圖像處理系統和專題遙感信息提取系統。我國風云氣象衛星系列不僅顯著提高了我國衛星氣象監測能力,還為國家應急管理、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地球觀測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地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2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前一般都會出現各種先兆,而且很多災害的發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時空規律,彼此之間常有一定的關系,這就為自然災害的預報提供了可能。在自然災害的預報和研究中運用遙感技術可以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2.1推動國家自然災害數據庫建設

地質災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發生地質災害后的地形地貌在遙感圖像中通常與周圍正常的情況有所區別,特別是在形態、色調和影紋結構等方面。為了在地質災害發生后快速及時地了解地質災害的規模和具體情況,可以通過我國的資源衛星、氣象衛星和其他專業衛星等進行遙感信號的采集,然后運用地質災害遙感信息的合理解釋,對已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點或是隱患點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后得出災害規模、災害分布、形成因素、孕育過程、變化趨勢等。通過以上工作可以有效推動對災害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按照地質災害的類別,建立災害要素數據庫,構建災害預測評估和災后災害快速評估運行系統。

2.2為抗災救災應急決策提供快速信息支持

一些突發性自然災害,難以實現迅速、準確、動態的監測與預報,但遙感技術可以不受地面條件限制,快速獲取災害發生后災區的全面景觀,根據災害分類分級及影像模型,判讀圖像,快速確定災情,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響應。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中,有關部門使用多種航天、航空遙感技術為抗震救災指揮部及時提供了多種類型、不同分辨率的衛星和航空遙感數據分析信息,為抗震救災指揮系統及時全面地了解災情、快速部署救援行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發生特大火災時,我國立刻調整了環境減災衛星A、B星拍攝角度和運行頻率,每天兩次飛過澳大利亞上空,迅速準確地拍攝了澳大利亞火場的光學、紅外和雷達圖像,為澳大利亞空間信息合作研究中心提供了大量的衛星監測圖像,極大地幫助了澳大利亞有關部門的滅火行動。

2.3提高次生災害的預測預報能力

做好次生災害的排查與監測預警工作,是減少和降低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實時監測地震次生災害,讓人們能夠有效規避災害或減小災害損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通過航空遙感應急調查,及時掌握了北川等14個重災縣市道路、房屋損壞等災情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情況,共解譯出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7226個,堰塞湖147個,災害毀路1423處;圈定有危險的村鎮264個,潛在危險道路1732處,從而為有效防范次生災害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2.4為災后重建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災區的重建規劃是抗災救災的一項重要工作。如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根據地質條件和地震活動斷層分布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重點對城鎮和鄉村的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作出安排。城鎮和工程選址時要充分考慮災害綜合區劃,既防止類似的災害重復發生,也要防御其他自然災害的侵襲。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國利用航天和航空遙感,及時開展汶川地震災情評估工作,完成不同烈度人口影響評估,以及房屋倒損、道路損毀、人員傷亡等災情及次生災害評估、災情綜合評估、地震災害范圍評估、地震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等工作,為災區規劃重建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決策咨詢。

2.5幫助提高地震預測預報水平

地震的預測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破壞性地震頻繁發生,損失極為慘重。為了有效地預測地震發生,必須對地震前的各種兆信信息進行收集和數據挖掘,找到地震演變規律,盡可能地有效預測預報地震。衛星遙感技術通過多種手段觀測、廣闊的信息覆蓋、短周期的觀測手段等,為提高地震災害的預測預報水平提供了可能。遙感技術用于監測和評估地震災害已成為研究的一大熱門。目前,遙感方法中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在監測地震形變方面的潛力已得到廣泛認同。在地震研究方面,我國運用各種遙感圖像,進行斷層活動性、強震構造環境、地震地表破裂等方面的遙感地質解譯以及干涉形跡測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同時還開展了遙感技術在地震監測預報中的可應用性研究、紅外遙感地震前兆的異常特征、預報方法和機理研究以及地震前兆熱紅外異常衛星遙感監測與快速處理系統研究等,為衛星遙感應用于地震監測預報開辟了新的方向。我國地震局已將衛星遙感的部分熱紅外實測數據,通過全國地震系統共享給所有地震研究工作者,為地震監測和預報提供數據支持。

3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具體應用

我國的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質災害分布、潛在危害及環境基礎資料。實踐證明,遙感技術在識別滑坡、泥石流,制作區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圖等方面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

3.1孕災背景調查與研究從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相關理論分析可知,災害孕育過程中要對一些因素進行長期觀測,發現其變化規律。這些因素包括時日降水量、地面坡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發育狀況、構造發育程度等。這些因素的成功觀測是地震預測預報的重要保障。通過氣象衛星可以實時檢測降雨情況,而資源衛星可以對地表地物進行詳細的調查,通過紅外波段和微波波段分析地下物質的體貌體征等。結合氣象衛星和資源衛星強大的遙感技術,可以對以上孕災因素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因此利用遙感技術有效調查研究地質災害孕災背景是遙感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也是地質災害最重要的基礎準備工作。

3.2地質災害現狀調查與區域劃分

在地質災害發生后,必須及時有效地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總體分析,了解其發生規模和特征,才能制訂相應的救災和避災措施。地質災害過程中,不良地質所迸發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個體或災害群體,在遙感圖像中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地質特征。很多關于地質發生規模和形態特征等信息都可以通過遙感影像進行提取。這些信息提取后,就可以有效分析目標區域內地質災害發生點和隱患點的全面信息,找到災害發生的分布、規模、特點、趨勢等信息。另外,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還可以對地質災害發生地進行區域劃分,對地址災害進行分級管理,對隱患區進行嚴密監控,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提供基礎資料。

3.3地質災害動態監測與預警

當地質體從量變到質變后,地質災害很容易發生,但是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很難被觀測察覺的,因為其蠕動速率非常小且比較穩定,地質災害動態檢測就是期望實時得到發生突變的信息,來預測和預報災害發生。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精確定位下,這種緩慢的變動速率是可以被察覺并記錄的。利用衛星定位系統進行地質災害動態檢測,可以有效地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預報和警報。

3.4災情實時調查與損失評估

當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可避免時,就要盡可能地減小災害損失,這就要求在地質災害發生后對災情進行實時檢測和調查,并評估和區分災情較重和較輕的區域,進行有效的人員救援和物資運送。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的調查,除了可以對人員和牲畜傷亡進行統計外,還可以對地面建筑、水域資源、橋梁道路、自然資源等各項情況進行實時的調查和評估,為救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4結語

篇4

湖南省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于國土資源管理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經過近40年的宣傳普及和試驗研究,特別是近10年來的長足發展,現已進入到比較成熟的生產實用階段。已形成湖南省遙感中心、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湖南省第一測繪院、湖南省第二測繪院、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湖南省測繪科研所以及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等單位遙感力量組成的遙感技術應用隊伍,擁有500多名遙感專業從業人員,近8000萬元遙感專業設備,且每年投入專項經費近2億元,在土地利用與礦產資源調查與監測、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反應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隨著國土資源科學管理的需要和遙感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湖南衛星遙感應用已成為支撐政府決策的有力工具。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不僅在國土資源管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前景越來越廣闊。

歷史回顧

湖南衛星遙感的過去主要是遙感技術應用方法試驗。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在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湖南省政府、湖南省計委、湖南省科委等部門的支持下,湖南率先進行了“湖南省國土調查多平臺遙感預試驗”。

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湖南省和中科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了“洞庭湖區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1990年代初至中期,進行了“湖南省防洪減災信息工程運行系統方案”研究,有力地推動了3S技術在防洪減災中的應用。

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在原國家計委支持下,實施“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基本查明了湖南省各類資源和環境狀況,為我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湖南省衛星遙感技術開始用于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旅游資源以及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應用現狀

湖南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工作開展近40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摸索,在技術方法上已基本成熟,遙感裝備水平為滿足應用需求得到了全面改善。土地利用變化與礦山開發狀況遙感調查與監測、區域地質與礦產地質遙感調查研究、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遙感預警與應急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地質等遙感信息形成機理研究、遙感與多源地學數據的綜合應用,邁上了新的臺階。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湖南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期間,湖南省以衛星遙感底圖為基礎,通過遙感解譯與外業調查,全面查明了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狀況、基本農田分布狀況和城鎮地籍狀況,真實掌握了土地基礎數據,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準確性高、現實性強的基礎數據。

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與土地年度變更調查

2000年組建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以來,基于土地資源管理的“批、供、用、補、查”對基礎數據的需求,國土資源部門每年基于衛星遙感數據開展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特別是2009年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束之后,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全省土地監測“一張圖”的全覆蓋。

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最新情況,其成果是土地年度變更調查的主要依據。土地年度變更調查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耕地以及其他相關地類的變化為主要對象,以客觀準確反映年度內土地利用變化情況為主要目標,對滿足土地管理日常業務的現實需求,實現監管方式從“以數管地”到“以圖管地”的重大轉變,進一步擴大調查成果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土地基礎數據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有效保障土地參與國家宏觀調控,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意義。

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

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是國土資源管理的常態化手段,每年開展一次。本工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定期監測土地利用變化和礦產勘查開采狀況等,發現全省土地礦產疑似違法圖斑,并對違法情況進行核查,為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違法用地、違法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3年來,共發現并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200多起,違法占用土地4萬多畝,違法占用耕地1.6萬多畝,礦產違法案件999起。各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主體處以罰款1.2億多元,違法主體補辦手續產生的土地礦產收益在100億元以上。3年土地礦產衛片執法中,各縣市區對違法主體處分200余人,其中縣處級4人,科級及以下82人;移送司法機關21人,申請法院強制執行300多起;個別土地違法嚴重的縣(市、區)被國家問責或警示約談。

土地礦產衛片執法對土地礦產違法行為起了極大的震懾,增強民眾法律意識,對穩定土地市場、規范礦業秩序發揮了巨大作用,促進了地方經濟良性發展。

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

耕地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2010-2011年,我省基于衛片遙感圖像及其解譯成果為調查底圖,投入專業技術人員1000余名,耗時兩年,全面查清了全省耕地后備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權屬和分布。

2010-2012年,我省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投入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名,在外業逐圖斑核查的基礎上,通過基本農田區位調整和劃定、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基本農田占用和補劃以及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等,全面健全了基本農田圖表冊基礎資料,落實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建立了基本農田數據庫,規范了保護標識及責任卡。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對切實提高基本農田的區位穩定程度、集中連片程度、落地到戶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水平,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協調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的矛盾,嚴格控制對耕地的占用,穩定農民承包土地的思想,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是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大土地調查工程。該工作以0.5米的航天或航空遙感圖像為外業調查底圖,以內業判讀指界與野外現場勘界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權屬調查、界址點采集,然后經內業上圖、套合“二調”圖斑線和地類、編輯、裁切,編制成農村土地所有權地籍圖和宗地圖,建立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并進行分類統計和面積匯總,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礦產資源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

為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從2006年開始,湖南省啟動了礦產資源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每年開展一次。

該工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湖南省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礦山環境和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遙感調查與監測工作,獲取礦產資源開發客觀數據,為礦政管理部門制定礦產資源規劃、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等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應急反應

湖南是我國地質災害嚴重的省區。針對湖南嚴重的地質災害, 2004年以來,我省基于氣象衛星信息和多普勒雷達信息,在汛期開展地質災害衛星遙感預警預報工作,向相關部門和公眾通過Web GIS實時預警預報信息。

10年來,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500余次,成功預報200多次,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因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另外,基于多源對地觀測衛星信息開展的,集預警預報、應急調查、應急評估、應急指揮于一體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體系,也于2011年開始研究,預計在近年可以運行,并將成為我省防災減災的重要技術手段。

未來趨勢

衛星遙感技術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動信息產業化發展的生力軍。迅速發展的衛星遙感技術,正逐步成為國土資源管理中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撐。衛星遙感技術服務于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已具備多樣的信息獲取途徑和系統而科學的信息處理方法,已成為當代國土資源管理首選的技術手段和主要的決策助手。

篇5

關鍵詞: 遙感技術;測繪技術;遙感監測

中圖分類號:TP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1020114-01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對自然和太空資源的開發和爭奪利用已成為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遙感正是為滿足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一門綜合性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測量儀器的智能化而發展起來的的一門新興的技術。它標志著我國測繪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本文圍繞遙感技術在數字化測量中的特點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1 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應用于數字化測繪,可以快速制作高質量地圖,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遙感技術的涵義遙感,顧名思義,就是從遙遠處感知,泛指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遙感由空基系統、地基系統和研究技術支持系統組成。獲取數據資料范圍大,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等都是遙感技術所具有的特點。

2 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航空遙感作為地形圖測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衛星遙感用于測圖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義重大的成果,基于遙感資料建立數字地面模型進而應用于測繪工作已獲得了較多的應用。自20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起,航空遙感就開始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從1972年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發射升空以來,美國、法國、俄羅斯、歐空局、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都相繼發射了眾多對地觀測衛星。遙感信息獲取技術已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微波:從單波段發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極化;從空間維擴展到時空維;從低分辨率發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遙感平臺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衛星、太空飛船、航天飛機、探空火箭,并且還有高、中、低空飛機、升空氣球和無人飛機等:傳感器有框幅式光學相機,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

3 數字化測量技術的優勢

1)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式,在屏幕上生動直觀地反映出地貌、地形特征及地籍等要素,圖像清晰明了,基本可彌補、甚至改變傳統產品符號、線條、文字、數字、等非具一定專業知識才能認知的不足和缺陷。

2)數字化測量產品在使用、維護甚至更新方面都體現出了方便快捷的特點,能隨時保持產品信息的現勢性,可隨時補充完善,隨時出提供使用新圖。

3)按照用戶的需要的不同,可對產品的各種要素數據進行再加工,得到圖件的用途也就不同,并且還可以任意對圖形進行縮放和拼接,使用起來更加廣泛。

4)利用地形、地籍等數字化的測量成果,作為底圖在計算機上進行各種設計與規劃,在進行許多方案的設計與比較時顯得非常方便,對各種要素的匯總統計及疊加分析也做到了準確方便。計算機的合理使用也大大提高了測繪作業的效率,且規范化程度、自動化程度、科學化程度、數字化測繪產品的應用水平也將得到提高。由此不難看出,數字化測繪符合現代社信息會的要求,是現代測繪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以傳統測繪為主的專業測繪單位要以發展數字化測繪技術作為單位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4 遙感技術在數字化測量中的應用

4.1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

在2009年,我國所應用的遙感技術主要是確保在調查土地數據過程當中的現勢性問題。一般情況下,國土資源在審批以后所負責監管的工程,也就是在遙感監測一張圖的建設工程開始時,主要是為了結合第二次的全國統一土地調查時點底圖的生產,一般在生產覆蓋所有遙感正射影像圖的基本條件下,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達到全國統一覆蓋的監測系統。所謂建設的遙感監測工程則是在每年都必須要達到先進的遙感影像全覆蓋建設以及土地變化信息的重要提取功能,從而在日后進行調查變更與核查時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基礎,此外還可以確保實現土地數據達到一定的真實性與現勢性的目的,進一步提高建設土地資源監管系統的重要作用。

現在所應用的遙感技術主要是針對變更土地的調查以及動態監測等,所以他們可以統稱為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這種監測一般主是對利用土地的調查數據和圖件作為調查的基礎,再通過處理遙感圖像以及它的識別技術,并且在遙感圖像所顯示的圖面上再進行提取變動的具體信息,以實現對土地變化可以及時地進行監測,也可以對其進行客觀和直接的定期監測。這種監測手段是不同于其它監測的,由于遙感監測的精度較高,并且速度快,所監測的范圍也較廣,因此它可以精確的測量出國土資源管理的事實影像的,并且也最為基礎的信息管理做出動態監測的結果。在現階段,由于遙感技術在隨著不斷的進步發展,而影像的分辨率也在跟隨不斷的有所提高,在計算機技術以及處理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技術與日俱增,從而也就促使了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技術有所提高,在應用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

4.2 應用遙感技術的方法制地籍圖

制作遙感地籍圖,主要就是在利用計算機的制圖環境,通過應用遙感所編制的資料再制作出所需要的地籍圖,同時,這也是利用遙感信息在研究地理以及測繪制圖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應用。在應用遙感技術用來制圖的主要流程一般表現在幾個方面:1)必須要選用較為合適的影像源,因為在不同數據源的表現下會體現出不同的特征。當前,我們普遍應用的遙感影像大概分為SPOT、QuickBird、Landsat-TM等。2)應選用某一種遙感軟件對其影像進行分析,并且糾正影像的配準問題。3)融合于遙感影像當中,主要是通過與影像的融合技術,突出當中應用較高的分辨率,從而確保光譜的主要特征。此外,還可以對融合以后的影像對其做線性拉伸以及灰度變換等一些增強的處理,用以加強圖像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出更為突出細節部分。第四,在應用目視解譯以及踏勘實地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把不同地物的不同形狀以及在不同區域范圍上可以從影像當中進行提取,也就是形成一定的矢量文件。

5 結語

數字化的測繪工作是極其繁瑣的,只有采取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及時完成任務。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GPS等技術的日臻完善,遙感技術應用于測繪領域也日趨成熟,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遙感技術的應用水平將步入一個全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 地質勘測 遙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識碼:A

前言:遙感(RS)技術通常主要應用于預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可行性研究階段。Rs技術與其他勘察手段配合,有利于大范圍進行地質測繪,提高填圖質量和選線選址的質量,減少野外地質調查的盲目性,并可以大大減少外業工作量,提高作業效率。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工程地質勘測手段,近年來在我國水利地質勘測工程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用途主要包括:工程地質調查與制圖、巖溶調查、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的調查,輸水隧洞、渠道等跨區域、長距離等線狀大型工程地質調查,地貌、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等復雜特殊地區的工程地質調查,省時且經濟。隨著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衛星數據的日益豐富及普及,RS對水利建設及管理的影響和作用必將越來越大。

1.工程勘測中遙感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及其應用效果

工程勘測是各種工程建設質量優劣的先決條件。勘測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了設計質量,而設計質量則影響了工程建設的質量。要修建一項理想的工程,除要考慮政治、經濟、國防等因素外,還必須充分掌握工程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采用傳統的地面勘測方法,由于視野的局限,擬查明自然環境條件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等復雜的地區,有時由于手段的限制,勘測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工程選線、選址的變動,甚至到了施工階段,還不得不補做勘測前期的工作。更有甚者,給施工或日后的運營帶來無窮的后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克服單純地面勘測的不足,它與其他勘察手段相結合,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工程勘察的質量,因而,具有明顯的技術經濟效益。遙感技術應用的效果主要表現如下:

1)有利于大面積地質測繪,提高填圖質量和選線、選址的質量;

2)可克服地面觀測的局限性,減少盲目性,增強外業地質調查的預見性;

3)減少外業工作量,提高了測繪效率,某些外業工作可移到室內進行,改善了勞動條件。

一般認為,工程勘察中采用遙感技術后,預可行性研究階段可提高工作效率2~3倍,可行性研究階段,可提高1倍左右。有些地區,應用遙感技術后,勘察效率提高的更多些。

工程勘察中,應用遙感技術可獲取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等信息。尤其是對工程影響較大的滑坡、崩塌、錯落、巖堆、墜石、泥石流、巖溶、沙丘、沼澤、鹽漬土、河岸沖刷、水庫坍岸、沖溝、人工坑洞、地震地質等不良地質現象,其判釋效果更為明顯。工程勘察中,利用陸地衛星遙感圖像一般可編制1∶5萬~1∶20萬的有關圖件;利用航空遙感圖像可編制1∶5百~1∶5萬的有關圖件。

上述不同比例尺圖件的編制可滿足工程勘察編制圖件的需要。工程勘察中所采用的遙感圖像比例尺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預可行性研究階段主要應用1∶5萬~1∶20萬的陸地衛星圖像,重點地段可用1∶5萬航空遙感圖像;可行性研究階段,采用1∶5千~1∶2萬的航空遙感圖像。

2 .遙感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勘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按照遙感平臺的高度不同,一般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遙感共3大類。遙感技術由于視域廣闊、信息豐富、具立體感、衛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現以及獲取資料快速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水利水電工程中有關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及相關的環境等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2.1 區域構造穩定性研究。由于遙感圖像能提供大量宏觀的線性構造信息,較好地反映區域地質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態,所以對研究區域構造格架,確定斷裂體系及活動性以及評價工程及其周緣地區的構造穩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成為研究此問題必用的手段。

2.2 水庫區塌、滑坡、泥石流調查。在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庫區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積體的調查中,有一些工程應用遙感技術利用航衛片或彩紅外片進行地質解譯,結合野外現場觀察、復查和檢查查明了許多久拖不決的影響庫岸穩定性評價的大型或較大型、塌滑體的數量,分布及其穩定狀態。

2.3 巖溶調查。利遙感影像,特別是彩紅外影像進行巖溶及巖溶水文地質調查有其特殊的優勢,像片解譯不僅能很好地判讀各種巖溶地貌現象,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質紅外光譜的差異,判斷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來河、高壩洲,黃河萬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紅外航片解譯來研究巖溶及巖溶滲漏問題,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中小比例尺地質測繪填圖。推廣遙感技術,在保持必須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圖現場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質圖以遙感成圖取代常規地質測繪;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區大比例尺工程地質圖優先考慮遙感成圖。這是十年前在全國水利水電勘測工作會議上由水利水電規劃總院提出的“勘測技術發展目標”文件所確定的。

2.5巖土工程開挖面地質編錄。為適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進行反饋設計、安全預報和存檔備查的需在人工開挖高邊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壩基坑的開挖中采用地面遙感技術,進行地質編錄,并為有關的穩定分析和現場預報提供翔實的地質資料和數據是很必要的。

2.6水土保持、防洪與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承擔的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滑坡、泥石流發育程度與穩態區域研究項目,該項目在研究中利用TM衛片對隴南、金沙江下游、三峽庫區3大片進行解譯與發育程度的劃分(滑坡分四級,泥石流分五級)作出了區劃圖,提出了防治意見和預警系統建立的基本設想。1990年地礦部航空物探中心與長江委規劃處、綜勘局一道,開展長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現狀遙感調查,用TM衛片和1∶3萬~1∶5萬彩紅外航片進行解譯和編寫報告,提交的成果獲得了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衛片,尤其是彩紅外航片,以其對土地利用類型的可判讀性和現實性,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確定提供了新手段。

3.結語

水利水電工程勘探技術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綜合采用各種勘探方法是促使勘探技術從“定性測量”向“定量測量”的關鍵。在技術的采用過程中,既要積極的采用新技術,同時不能夠忽視傳統技術的再利用,這樣才能促進勘探技術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杜道生,陳軍,李政航.RS、GIS、GPS的集成與應用.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篇7

關鍵詞 遙感;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8-0209-02

1 遙感的定義與分類

1.1 遙感的定義

遙感,從廣義來說泛指各種非接觸、遠距離探測物體的技術;而本文談論的遙感是指電磁波遙感,即狹義的遙感,其定義是: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等技術過程,識別地面物體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

1.2 遙感的分類

按照研究對象遙感可分為資源遙感與環境遙感兩大類[1],資源遙感以調查自然資源狀況和監測再生資源的動態變化為主。環境遙感則是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并做出評價與預報的統稱。此外,按照應用空間尺度遙感可以把遙感分為全球遙感、區域遙感和城市遙感三種類型。

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它涉及地理學、測繪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規劃管理等許多學科。它的概念和基礎是物理學、測繪學、地質學、地理學;它的技術支撐是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伴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遙感對地觀測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可以預計,在今后的遙感發展過程中,全方位、全覆蓋、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時效的遙感觀測系統,將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中。

2 遙感應用

遙感的應用已從上世紀早期單純的軍事用途擴大到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土地管理、氣象預報、全球變化研究、災害監測、資源調查與動態變化監測、生態調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業,成為服務人類現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遙感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土地資源狀況調查評價與動態監測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遙感技術在空間識別、地物波譜識別和變化時間識別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遙感正在成為遙感科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歷來對國土資源十分重視[2],特別是自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非常重視土地資源的動態監測工作,從1999年開始,遙感監測工作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連續16年,每年開展對全國重點地區的遙感監測。

土地遙感的應用領域包括[1]:監測建設用地變化趨勢、布局及規模;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現勢基礎資料;輔助檢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復核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圖更新;基本農田保護區監測;配合土地執法檢查。

2.2 遙感在礦產資源中的應用

不論用什么方法找礦,了解礦床形成過程和成礦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遙感找礦也不例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沉積、巖漿及變質三大類巖石也在不停地進行轉化,在地質構造等作用下,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巖石中,形成由各種不同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富集而形成的各種礦床,而遙感影像能夠真實

地記錄地球表面三大類巖石的光譜與紋理特征。同時,采用遙感技術圈定各類構造形態、色異常等現象,對于礦產調查、圈定成礦遠景區、成礦預測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遙感技術尋找油[3]是通過提取遙感影像的烴類微滲漏信息來預測油區的烴類微滲漏暈以其特有的波譜特性可以被遙感技術檢測,從而實現油氣預測,這也是遙感技術直接找油的原理。

2.3 遙感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時代經濟、社會、科學和文化的匯聚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我國城市化速度還將加快。遙感在城市建設中應用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1)城市景觀結構調查。土地是城市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城市遙感首先就是調查城市土地利用狀況,提供工商業、文化、交通、綠地和水體的分布和面積;2)城市道路規劃與交通環境分析。低空航空攝影[4]對全市車流的瞬時調查,就可以幾乎同時測出各個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機動車和自行車的車流密度,編繪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車流量圖,既簡便易行,又準確可靠,在交通管理、道路拓寬和過街橋、立交橋選址等方面,都能夠發揮作用;3)城市環境污染調查。受污染損害的植物[5],葉片葉綠素降低,在彩色紅外像片上紅的成分減少,污染程度通過影像色調的變化被記錄下來,再參考樹木缺株、形態或冠幅變小的程度,就可以繪制出分輕、中、重三級的污染程度。

2.4 遙感在海洋領域的應用

海洋遙感[6]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帶作為監測、研究對象的遙感,包括物理海洋學遙感、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遙感與海水監測、海洋污染監測等。海洋遙感大幅度提升了海洋調查技術水平,與其余調查手段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如:不受惡劣自然條件的限制、拓展了海洋調查的廣度、能夠實時長效的進行檢測、龐大的信息獲取量以及應用范圍的多樣性。

2.5 遙感在氣象中的應用

氣象衛星的出現,為人類自上而下觀測大氣層和地表、生態的變化提供了一種新型可靠的手段,由此應運而生的衛星氣象[3]成為大氣科學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氣象遙感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從衛星上探測和獲取大氣中主要氣象要素和大氣現象的理論和方法;二是研究衛星資料的處理技術和使用方法。例如利用紅外通道和可見光通道中對比,可以很好解決大霧區、中高云區及地表的區分問題,區別出哪些是霧,哪些是云,哪些是地表,此外利用遙感還可以對沙塵暴有很好的監控作用。

2.6 遙感在地質災害管理中的應用

傳統的獲取災害損失評估信息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調查以及歷史資料,耗費時間過長且因資料更新滯后,不能及時的體現地質災害管理的作用。隨著遙感技術及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正處于逐步推廣的階段。衛星遙感技術的宏觀性、全天候和全天時以及周期性,為地質災害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并逐漸成為地球災害監測系統工程中的主要技術。遙感技術已經應用于地質災害管理的整個過程。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評估的四個階段中,均能夠及時準確的提供調查、評估、預警,為地質災害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2.7 遙感在考古中的應用

考古工作,是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擴展,考古學家們從了解個別的考古遺址文化上升到對某一地區、某一國家,或者是更大范圍的一個時空去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就需要考察更大的范圍與空間,僅依靠地面的考古資料就顯得不足,而且也很難使資料收集得完整,利用肉眼去觀察分析考古遺跡現象受時間、地點、氣候、光照等諸多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8]。而高分辨率遙感圖像、航拍像片的分辨率均可達到1m左右,同時可全球、全天候覆蓋,加上特殊信號可以穿透地表,開展更加精確探測的探測工作,這些先進技術在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管理上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從考古的角度來看,人類遺產的挖掘是繼承和弘揚古代文明的重要途經。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古遺址尋找、普查研究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遙感信息古遺址研究不僅可以填補或充實人類文明歷史,而且對研究古代地緣政治,確定歷史時期的軍事和疆域爭議十分重要,且將大大提高田野考古的效率和質量,把我國的考古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 遙感應用的發展趨勢

隨著遙感技術應用研究的深入發展,遙感數據分辨率不斷提高,數據量持續增長,數據處理的方法和程序也日趨復雜,從而導致GIS系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GIS的發展也更加偏向于解決數據的存儲、管理和處理,但這樣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經過不斷的總結,最終發現如果想要解決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多技術、多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對數據進行搜集處理。遙感技術,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技術,相對缺乏信息處理、提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科學家們將遙感技術與GIS、GPS、計算機、仿真、虛擬等多種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共同應用解決復雜的綜合問題。

“3S”技術集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3S技術[10]即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3種技術集成的總稱。“3S”集成技術的應用,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RS和GPS為GIS進行空間分析提供了更新區域信息和空間定位信息,從RS和GPS提供的大量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決策的科學依據。GIS、RS和GPS三者技術的集成,形成了一個更加完整、準確及實施的對地觀測、分析及應用系統,從而推動了遙感技術的進步。

4 結論

綜上,遙感應用既是系統科學又是系統工程,既是區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既是邊緣科學又是交叉科學。通過對以上土地監測、地質礦產調查、城市建設、環境與災害監測、海洋、氣象與考古遙感等幾個主要方面遙感技術應用的介紹,可以看出遙感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及科研領域的各個方面,3S技術的集成已經成為必然,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掘遙感技術應用的潛力,開拓遙感技術應用的新局面,更加有效的保護和科學的利用好我國的資源與環境。

參考文獻

[1]鞠建華,等.資源環境與遙感[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39-141.

[2]鄭丙輝,王橋.環境遙感應用現狀與展望(上)[J].航天技術與國民經濟,2000,9:1-3.

[3]王桂宏,張友焱,冉新權.油氣勘探中遙感方法新進展與趨向[J].地學前緣,2000,7(3):282-289.

[4]王衛安,竺幼定.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圖像及其應用[J].測繪通報,2000(6):20-32.

[5]徐冠華.遙感與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應用與展望[J].環境遙感,1994,9(4):241-246.

[6]謝文君,陳君.海洋遙感的應用與展望[J].海洋地質第四紀地質,2001,21(3):123-128.

[7]王文杰,張建輝,李雪.遙感在生態與環境監測中的主要應用領域[J].中國環境監測,1999,15(6):48-51.

[8]劉建國,王琳.空間分析技術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遙感信息,2006(3):51-53.

[9]施益強,陳崇成,陳玲.遙感技術在環境資源中的應用進展與展望[J].國土資源遙感,2002(4):7-13.

篇8

關鍵詞:攝像測量;遙感技術;應用;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提高,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由最初的地球科學研究,到如今被人們應用于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其應用價值也愈發凸顯。在此趨勢下,攝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及其發展成為了相關工作者應當予以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1 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

1.1 攝像測量

攝像測量是指通過影響研究信息的獲取、處理、提取和成果表達的一門科學,其實質是一門信息科學,目前是測繪學的分支學科。就學科而言,攝像測量學主要針對集合定位和影像解譯這兩大問題進行解決。其主要內容包括不同比例尺下的地形圖的測繪、數字地面模型的建立、提供地理或土地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在學科特點方面,攝像測量學反映的是客觀的、真實的目標,形象直觀,并且可從中獲得大量信息,其中主要是物理信息與集合信息,同時攝像測量還可以針對動態物體進行測量,捕捉其瞬間影像,對測量工作的進行是一大進步,此外,攝像測量的引用范圍較廣,適用于大范圍地形測繪,提高測繪效率。在工作地點的選擇上,攝像測量由于是在影像中進行測量工作,其工作地點不再受氣候、地理等條件的限制,為實際測繪工作提供便捷。

1.2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一種探測技術,始于上世紀60年代。事實上,任何物體都具有光譜特性,即吸收、反射、輻射光譜的性能。不同物體對于光譜的反映存在差異,同一物體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也會對光譜產生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程度差異。遙感技術正是利用這一原理,將電磁波理論結合傳感儀的使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最終成像,達到探測和識別的目的。遙感技術是一套設備系統共同協作可完成的工作體系,其組成設備包括遙感器、遙感平臺、信息傳輸設備、接收裝置、圖像處理器等。遙感技術按照電磁譜段的差異可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多譜段遙感、紫外遙感和微波遙感。遙感技術由于其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速度快、受限條件較少等原因被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地質、地理、海洋、水文、氣象、測繪等許多領域。

2 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現狀

2.1 攝像測量的應用現狀

(1)航空攝影

航空攝像,又稱航拍,指在飛機或其他航空飛行器上利用航空攝影機攝取地面景物的技術。航空攝像技術的實現必須以航天技術為基礎,在航天攝影技術方面也有著一定的要求,測量標準更加嚴苛,所要求的攝像測量工作者的專業技能也更高,在測量成本方面,由于其過程涉及航天技術的應用,成本自然很高。

(2)無人機低空攝像測量

無人機低空攝像測量是攝像測量的一項重要應用,其目的是獲取高分辨率數字影像。無人駕駛飛機作為飛行平臺,運用的傳感器通常是具有高分辨率的數碼相機,結合遙感技術,通過系統一系列的集成應用,最終獲取到面積較小、色彩保真、大比例尺的航測數據。當代無人機低空攝像測量被廣泛應用于基礎地理數據的獲取,為接下來的工作奠定基礎。與衛星遙感相比,無人機低空攝像測量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在操作上,無人機攝像測量更加機動靈活,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由于是低空作業,其影響分辨率較高,攝像測量精度可達到亞米級。從成本上看,無人機低空攝像測量無疑成本低與衛星遙感。

2.2 遙感技術的應用現狀

(1)農情檢測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歷來是我國政府密切關注的所在。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由于其對真實畫面的捕捉與反饋使得其獲取的數據更具科學性與客觀性,并且其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周期較短、范圍較廣,因此,將其應用于農作物監測具有很大的優勢,獲取的相關資料對于農作物長勢情況的掌握和農業估產具有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國家經委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的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北方十省冬小麥股產試驗,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非氣象領域工程化應用的開始,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遙感估產工作。“八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主要糧區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的股產信息系統,其中大面積冬小麥遙感股產運行系統是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將整個遙感估產過程中的各個作業環節納入計算機系統運行,使整體具有數字化作業能力,并能夠輸出各種估產結果。自1992年起的三年內,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的結果表明,利用遙感技術對大面積農作物股產的精度能夠達到95%以上,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經得到了普及與深化,并逐漸形成為一種業務化手段,估產對象也逐漸走向多樣化。

(2)地質礦產資源調查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發展與安全的中國要保障。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且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較為成熟,在其應用效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內蒙古、山東、江西等省開展的32項1:5萬圖幅的地質填土工作中,遙感技術的應用一方面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另一方面也節省了填圖費用,每幅圖的實際費用僅占常規方法所耗用資金的三分之二。

3 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發展

隨著攝像測量和遙感技術自身技術水平的發展,可預見的是,其應用的領域將會更加廣泛。攝像測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發展趨勢是傳感器的改良與創新,結合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及其實際需要而改革發展。事實上,在不同行業中,對于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需求需要根據行業特點加以確定,根據自身需求加以運用。在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相應的測量軟件平臺的開發與信息提取與分析效率的提高逐漸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在當下這一大數據時代,想要對二者加以改進,就必須提高數據的處理效率,,進行推動器改革,同r在遙感技術方面,對遙感數據的處理要更新模型的效率,引入先進算法,更好地將其應用于更多領域。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行業變化較快、信息環境變化莫測的大環境下,我國對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其技術的提高速度與質量應當被社會各行業關注。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自身的發展一方面具有科技性意義,同時也具有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價值,在其應用領域中,更是具有商業價值,因此,我國應加快攝像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并在其應用范圍中不斷擴展。

參考文獻

[1]張軍.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展望[J].科技資訊,2015.

篇9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基測繪;GPS-RTK技術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地基測繪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地籍測繪已經在地籍測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實現了數字化的發展,并且在成圖上也實現了數字化,其利用全站儀點呢過測量儀器對地籍圖進行編制,從而采集有效的數據,從而快速的生成圖,建立地籍數據庫,并且輸出面積的匯總表,對地籍數據進行動態的管理,通過地籍測繪,可以直接為某些工程提供有力的數據的基礎,有利于城市的建設。目前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將其在地籍測繪中進行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僅有效的提升了經濟效益,同時也使社會效益得以進一步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應用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性質以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遙感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有遙感器、遙感平臺、信息傳輸設備、接收裝置及圖像處理設備等。通過在遙感平臺上裝設遙感器,從而實現對圖像的拍照、掃描等,所以遙感器可以是照相機、掃描儀、微波輻射計及合成雷達等。遙感影像數據是值地表得光譜特征通過大氣層的傳播,被航空或航天的傳感器接收,記錄表達為光譜數據,或者在感光介質上直接反映成為像片數據。遙感信息不斷獲取率高、信息豐富、有著明顯的動態性、周期性,而且其傳送特點是采用數字記錄方式進行。在大范圍的更新和核查土地利用現狀時充分利用遙感技術,不但能夠對土地利用狀況信息及時了解之外,而且還能能夠更新、管理、分析年度土地利用變更情況。不同種類的地表覆蓋,表現為不同的地物特征,最終反映成為不同色度值、亮度值的遙感資料,為計算機的自動分類和作業者準確的目視判讀創造了條件,從而達到提高調查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制作衛星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其原理是依據其自身的特點,應用專業的遙感軟件對原始的遙感影像進行輻射校正和幾何校正,達到消除位移誤差和各種畸變,最終得到的衛星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地圖包含地理信息和各種所需專題。遙感技術主要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兩個方面,作為地形圖測繪的重要手段航空遙感在實際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衛星遙感影像在測圖工作中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2.1、動態監測

不斷的成熟,特別是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及GPS等高科技技術的應用,更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測繪的水平,更易于土地測繪工作的開展。在地籍測繪中運用遙感技術,有效的實現了動態監測,其能夠隨時監測到土地的變更、土地調查和土地的動態信息,從而有效的掌握相關土地調查資料,實現對土地的有效利用。而且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將難以識別的對象進行信息處理,從而以可識別的文字和圖像表現出來,更易于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記錄,合理對監測周期進行確定,通過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全新的監測,并將不同時期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最好的信息。隨時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可以更好的實現對土地利用情況的核查,進行土地總體規劃,決策者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資料。通過動態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土地利用中違法情況,及時進行上報并查處,更便于對土地進行管理。

2.2、測繪地形圖

在測繪生產過程中,應用立體攝影測量方法較為普遍,其通過遙感技術來獲取地面的三維信息。雷達衛星的全天候,全天時,不受夜暗和云霧等惡劣天氣影響的特性,隨著雷達遙感快速發展的同時,因此,合成孔徑雷達(SAR)在立體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也逐漸開始廣泛。然而,由于斑點和噪聲的原因,因此,合成孔徑雷達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伴隨著雷達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為獲取地面三維信息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INSAR)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干涉雷達技術的提取來制作地形數字高程模型(DEM)。此方法大大改進了獲取數字高程模型(DEM)的傳統模式。

2.3、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其觀測、探測、監測方面的功能。相比較傳統的測繪方法,該技術的優勢體現在成像速度快、精度均勻等方面,通過利用大比例尺航空遙感圖像,解決投資成本。并且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給地籍測繪帶來了數字化數據,對實現了自動化成圖。動態遙感監測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選取:結合衛星影像,遙感技術可以提供更為精確的數據,同時結合相關土地利用圖和高分辨率衛星影像,更有利于提高監測的精度。

(2)數據處理:利用遙感技術獲得數據,結合計算機技術,可以轉化為供人們識別的信息,最終通過修正,可以制作各種所需的地籍圖件和表冊,供土地相關部門參考。

(3)變化信息的提取: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最重要的應用就是提取土地面積、土地尺寸等資料發生變化時的信息量。并且通過研究這些信息量的變化趨勢從中找出變化規律,為土地管理部門的整體土地規劃提供依據。

(4)監測精度評定:利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對遙感數據進行分析和歸納,可以有效的評價遙感技術質量,驗證測繪信息的精確度。

(5)對衛星成像所獲得圖像進行一些糾正,可以為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提供影像地籍圖,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4、GPS-RTK技術

建設用地中的土地勘測定界是實地確定土地使用界線范圍,測定界樁位置,測量使用界線范圍內各類土地面積并計算用地面積等測繪技術工作,它為各級政府的國土資源部門審批土地、地籍管理提供依據和基礎資料。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為:審查用地文件及有關圖件―現場踏勘―圖上紅線設計―實地放樣―復核測量―面積量算―繪制建設用地界圖―填繪建設用地管理圖―資料整理―歸檔,經反復實地踏勘、圖上設計、權屬調查后制定放樣數據。利用GPSRTK技術進行勘測定界放樣,能避免解析法和關系距離法放樣等放樣方法的復雜性,同時也簡化了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對公路,鐵路等大型工程更為有效。

結束語

由于地籍測繪自身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在進行測繪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使用高科技的測量手段。遙感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逐漸完善,在地籍測繪的過程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遙感技術不僅僅可以使得地籍測繪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便利,其測量的結果也越來越準確,從而有效的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在地籍測繪的過程中應用水平也一定會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唐艷力.遙感測繪技術在測繪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河南科技,2014,01:26.

[2]馮炎,黃榮,許穎杰.遙感技術在農村地籍測繪方面的應用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3,11:27-28.

篇10

關鍵詞:遙感技術 環境科學 應用 3S一體化 發展趨勢

遙感是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等,通過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然后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與監測的綜合性技術。遙感技術從遠距離采用高空鳥瞰的形式進行探測,包括多點位、多譜段、多時段和多高度的遙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強的遙感信息,能提供綜合系統性、瞬時或同步性的連續區域性同步信息,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遙感技術應用越來越廣。從陸地的土地覆被變化,城市擴展動態監測評價,土壤侵蝕與地面水污染負荷產生量估算,生物棲息地評價和保護,工程選址以及防護林保護規劃和建設。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環境變遷分析,海面懸浮泥沙、葉綠素含量、黃色物質、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熱污染等的發現和監測,珊瑚和紅樹林的現狀調查與變化監測,堤壩的規劃與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遙調查以及水域初級生產率的估算。再到大氣環境遙感中的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大氣污染范圍識別與定量評價,大氣氣溶膠污染特征參數化,全球水、氣和化學元素等的循環研究,全球環境變化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的評估等,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系統。

一、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遙感技術在水污染監測方面的應用

(1)利用紅外掃描儀監視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達1000萬噸,利用多光譜航片可對海面石油污染進行半定量分析,將彩色航片同步拍照與近紅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圖相比較,更精密地判斷和解譯信息,參照圖片畫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級圖。通過彩色密度分割圖像,特別是數字密度分割圖,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油量的分布情況。通過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點零幾厚度的海面油膜區分出層次來,這有利于用航空遙感對海面油的擴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濃度大的地方是黃色,往外擴散的油膜變薄,呈黃紫混在一起的顏色,再往外擴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過對污染發生后各天的氣象衛星圖像的對比分析,確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計算出其擴散速度和擴散面積。

(2)利用遙感技術監測水體富營養化

浮游植物中的葉綠素對藍紫光和紅橙光有較強的吸收作用,當水體出現富營養化時,我們就可以利用遙感技術推算出水體中的葉綠素分布情況。赤潮區的海水光譜特征是藻類、泥沙和海水的復合光譜,另外有機或無機顆粒物也會吸收入射光,影響水體的透明度。

(3)通過遙感技術調查廢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廢水的顏色與懸浮物性狀千差萬別,特征曲線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強度也不大一樣,可以用多光譜合成圖像進行監測。水中懸浮泥沙的濃度和粒徑增大,水體反射量也會相應增加,反射峰隨之紅移,定量判讀懸浮泥沙濃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應用紅外掃描儀監測水體熱污染

應用紅外掃描儀記錄水體的熱輻射能量,真實反映其溫度差異。在熱紅外圖像上,熱水溫度高,輻射能量多,呈淺色調。冷水和冰輻射能量少,呈深色調。熱排水口處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學技術和計算機對熱圖像作密度分割,根據少量的同步實測水溫,畫出水體等溫線。

(5)通過遙感技術分析水域的分布變化和水體沼澤化

水體總體反射率較低,選擇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時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變化。沼澤化在時域圖像上反映為水體面積縮小,從水體向邊緣有規律變化,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遙感技術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

(1)臭氧層

臭氧層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層中,對0.3米以下紫外區的電磁波有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來測定臭氧層的變化。臭氧層在2.74毫米處也有一個吸收帶,可用頻率為11O83兆赫茲的地面微波輻射計來測定臭氧在大氣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層會吸收太陽紫外線而升溫,可使用紅外波段來探測,如用7.75~13.3微米熱紅外探測器測定臭氧層的溫度變化,參照濃度與溫度的相關關系,推算出臭氧濃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氣氣溶膠

利用遙感圖像可分析大氣氣溶膠的分布和含量,工業煙霧、火災濃煙和大規模沙塵暴在遙感圖像上都有清晰的圖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圍。利用周期性氣象衛星圖可監測沙塵運動,估計其運動速度,及時預報沙塵暴。通過衛星資料可及早發現森林火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圖片可用來調查城市煙囪的數量和分布,還可以通過煙囪陰影的長度來計算其大致高度。應用計算機對影像進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煙霧濃度與影像灰度值的相關關系,可測出煙霧濃度的等值線圖。

(3)有害氣體

彩紅外相片可監測有毒氣體對污染源周圍樹木和農作物的危害情況,通過植物對有害氣體的敏感性來推斷某地區大氣污染的程度和性質。一般污染較輕的地區,植被受污染的情況不宜被人察覺,但其光譜反射率卻會明顯變化,在遙感影像上表現為灰度的差異。正常生長的植物葉片能強烈反射紅外線,在彩紅外相片上色澤鮮紅明亮。受到污染的葉子,其葉綠素遭到破壞,對紅外線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紅外相片顏色發暗,如白蠟樹受污染后呈紫紅色,柳樹呈品紅色略帶藍灰色。

(4)氣候變化

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組成的靜止氣象衛星監測系統晝夜不停地觀測地球的氣候變化,得到全球范圍內的大氣參數、海洋參數、地表狀況、輻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對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以及厄爾尼諾現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遙感技術在城市環境監測與管理中的應用

彩紅外遙感影像可監測固體廢棄物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熱紅外遙感影像可調查工業廢水和廢氣的排放情況。城市道路寬的呈帶狀和環狀,窄的呈線狀,城市廣場一般以塊狀藍灰色與街道緊密相連于中心地帶。居民區呈灰色,高層樓房帶有寬長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長方塊狀。水系呈淺藍色,綠地呈紅色。從遙感圖像上獲取這些信息,對優化城市結構有很大幫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對太陽輻射和其他熱輻射的吸收和釋放特性跟以土地和農作物為主要下墊面的郊區有很大不同,利用熱紅外遙感對城市下墊面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熱島效應。

4.應用遙感技術監控生態環境

遙感影像真實記錄地貌形態特征并提供各環境參數的組合情況,根據其空間一致性和差異性進行區域環境范圍的生態區劃。利用遙感衛星相片還可以編制森林樹種、生長狀況和森林覆蓋圖,使用計算機集群分類,精度可高達8O% 。一般野生動物環境與森林植被關系最為密切,通過研究植物的分布與長勢可大致確定動物的活動繁殖場所,從而編制森林野生動物保護規劃。

5.利用遙感技術監測自然災害

遙感技術對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調查與監測也很有效。比如說地震與地球活動構造塊體分布及其活動方式密切相關,利用衛星預測地震技術主要集中在電磁波輻射和電離層異常監測、地表形變監測、紅外輻射監測以及衛星重力監測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地震還是不能準確預測,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幾乎震碎了中國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們中國人能通過遙感技術準確預測地震災害,今天的悲劇永遠不要發生了。

二、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光譜信息成像化,雷達成像多極化,光學探測多向化,地學分析智能化,環境研究動態化以及資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遙感技術的實時性和運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頻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標發展。

1.遙感影像獲取技術越來越先進

(1)隨著高性能新型傳感器研制開發水平以及環境資源遙感對高精度遙感數據要求的提高,高空間和高光譜分辨率已是衛星遙感影像獲取技術的總發展趨勢。遙感傳感器的改進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達和光譜儀,高分辨率的遙感資料對地質勘測和海洋陸地生物資源調查十分有效。

(2)雷達遙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獲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對地觀測領域有很大優勢。干涉雷達技術、被動微波合成孔徑成像技術、三維成像技術以及植物穿透性寬波段雷達技術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實現全天候對地觀測的主要技術,大大提高環境資源的動態監測能力。

(3)開發和完善陸地表面溫度和發射率的分離技術,定量估算和監測陸地表面的能量交換和平衡過程,將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觀測臺站網絡等組成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綜合對地觀測數據獲取系統,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時域和全空間的數據能力,為地學研究、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區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科學數據和信息服務。

2.遙感信息處理方法和模型越來越科學

神經網絡、小波、分形、認知模型、地學專家知識以及影像處理系統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術,會大大提高多源遙感技術的融合、分類識別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統計分類、模糊技術、專家知識和神經網絡分類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復合的分類器,大大提高分類的精度和類數。多平臺、多層面、多傳感器、多時相、多光譜、多角度以及多空間分辨率的融合與復合應用,是目前遙感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不確定性遙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應用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3.3S一體化

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間與生態環境數據的空間分布式和動態時序等特點,將推動3S一體化。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感對地觀測信息提供實時或準實時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遙感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自然環境信息,為地理現象的空間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間動態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為遙感影像處理提供輔助,用于圖像處理時的幾何配準和輻射訂正、選擇訓練區以及輔助關心區域等。在環境模擬分析中,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可實現環境分析結果的可視化。3S一體化將最終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維信息和地理編碼影像的實時或準實時獲取與處理系統。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遙感數據處理系統

隨著3S一體化,資源與環境的遙感數據量和計算機處理量也將大幅度增加,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就必須要有更高的處理速度和精度。神經網絡具有全并行處理、自適應學習和聯想功能等特點,在解決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特大復雜的數據信息方面有明顯優勢。認真總結專家知識,建立知識庫,尋求研究定量精確化算法,發展快速有效的遙感數據壓縮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遙感數據處理系統。

5.建立國家環境資源信息系統

國家環境資源信息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環境資源數據庫是國家環境資源信息系統的核心。我們要提高對環境資源的宏觀調控能力,為我國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數據和決策支持。

6.建立國家環境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環境遙感應用系統將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和地面環境監測數據,建立天地一體化的國家級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預報系統以及重大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系統,可定期報告大氣環境、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狀況。環境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是其支撐系統,在各種應用軟件的輔助下實現環境遙感數據的存儲、處理和管理;環境遙感專業應用系統是其應用平臺,在環境專業模型的支持下實現環境遙感數據的環境應用;環境遙感決策支持系統是其最上層系統,在環境預測評價和決策模型的驅動下進行環境預測評價分析,制定環境保護的輔助決策方案;數據網絡環境是其數據輸入和輸出的開放網絡環境,實現環境海量數據的快速流通。

總之,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有廣泛應用,隨著科學的進步,遙感技術會越來越先進,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1. 任源,楊曉晶. 遙感技術在現代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環境保護科學第33卷第3期,2007

2. 王旭,徐永花,李莉. 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 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

3. 施益強,陳崇成,陳玲. 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應用中的進展. 科技導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