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術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技術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碳技術的內涵

篇1

一、基于低碳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行業格局的調整和發展

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低碳經濟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低碳經濟理念的結合下,注重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發展。對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俄熔巖,低碳化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更加注重行業格局的調整。

首先,在商品貿易格局的優化調整中,主要是做好商品貿易的格局優化,將傳統的石化能商品進行不斷的調整,并注重資源消耗性的商品發展,實現低碳經濟的合理有效發展,注重國際貿易的綜合性發展。在新能源以及綠色能源商品的應用中,實現高科技新材料商品的有效性應用,將節能化環保特點實現,注重國際貿易相關比重的不斷提升,注重商品貿易結構的一種優化和調整。

其次,對于地區貿易格局而言,在優化調整中,就要結合經濟結構的一種優化調整過程,實現經濟發展的低碳化形勢,在低碳技術的應用中,體現出生產低碳化的商品過程,做好國際貿易競爭的優勢發展,注重國家貿易地區的平衡性發展。

最后,低碳商品的生產中,就要聯系低碳經濟的一種重要發展過程,結合資金技術的優勢發展,做好低碳經濟的有效性發展,聯系資金技術的不斷創新,實現低碳經濟的不斷和諧有效性發展,最終從根本上調整國際貿易的一種地區格局發展。

二、基于低碳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內涵的拓展

現代化低碳經濟的一種背景發展中,就要聯系國際貿易的基本內涵,在內涵的拓展中,及時的轉變傳統的國際貿易內涵,實現碳金融理念的不斷融合。碳金融的服務過程中,通過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逐漸減少,將人類社會活動對于環境的危害逐漸降低。

基于低碳經濟理念的發展中,國家貿易領域的發展,更是聯系金融制度規范的相關標準,注重金融交易活動的充分講解,在碳金融活動的基礎發展中,實現資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資金的不斷配置中,做好排痰技術的不斷支撐和應用,實現碳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保證。

低碳經濟的創新發展中,就要實現國際貿易內涵的不斷拓展,在國際貿易服務內涵的廣泛拖住中,結合國際貿易的相關參與者的動向,做好低碳性的環保,在碳金融發展價值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對更好的國際貿易發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技術的創新

低碳經濟的有效性發展中,聯系低碳技術的一種技術支持,在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實現低碳技術的不斷開發和利用,在國家貿易的發展中,更要注重技術上的不斷擦紅心,將國際貿易的有效性發展全面實現。

在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貿易商的發展中,就要結合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特點,并在資金技術的過多投入中,實現技術上的不斷革命和創新,在自身經濟的低碳發展中,將經濟的低碳發展綜合性的實現,注重國家實力的不斷提升,實現新技術革命的根本創新和發展。這種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的應用中,做好新一輪技術的有效性革命,在國家貿易技術的轉移中,將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強,實現國家之間的有效性技術合作。

低碳經濟的有效性發展中,就要聯系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在低碳經濟的有效性發展中,注重低碳經濟的單邊貿易過程,避免各種貿易規則的產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貿易壁壘的產生。而低碳經濟的發展中,一旦碳標簽的出現,就要聯系發達國家的相關發展過程,注重使用和推廣的過程。碳標簽在始終中,往往是結合相關產品的一種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儲運相關發展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控制,在標簽的形式分析中,對消費者告知。關于貿易壁壘的打破之后,就要結合低碳經濟的有效性發展,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對碳關稅措施制定,并將碳的排放量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加強,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篇2

[關鍵詞]城市居民;低碳意識覺知;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3 — 0019 — 02

1 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發展低碳經濟僅有技術的支撐還不夠,必須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實現。“低碳生活”是一種簡約、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作為實行低碳的最小單元,其低碳意識決定了社會低碳的效率及踐行情況, 為了了解城市居民低碳意識和行為等方面的現狀,我們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城市居民為樣本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獲取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城市居民有效樣本312名,其中男性112名,女性200名,居民年齡構成18-35歲占42.7%,36-45歲占41.0%,46歲以上占16.2%;。涉及的職業類型有政府工作人員、工商業管理者及服務人員、教師、在校大學生以及其他人員。收回問卷303份,其中有效問卷2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37%。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自編的城市居民低碳意識覺知狀態的調查問卷,從城市居民低碳認知程度、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行為三個內容進行調查。

2.3 數據統計

采用EXCEL2003、SPSS12.0進行數據輸入與統計分析。除了對每一個題目進行單獨統計分析外,還對題目之間進行了數據的交叉分析。

3 調查結果

3.1 對低碳概念內涵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非常清楚”低碳內涵的占被調查者的18.53%,“聽說過但不太了解”的占68.64%,“不知道低碳”的占12.83%。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關于低碳理念的認知中18-40歲年齡階段的人群對于低碳內涵的了解比50歲以上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對于居民對低碳的了解途徑,調查顯示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電視、網絡和雜志,所占比例為71%,其次為朋友、同學、鄰里之間的傳播,所占比例為14.6%。

3.2 對低碳生活理念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低碳生活就是要過苦日子”的看法,57%的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低碳經濟只要能堅持“度”同樣能過的舒適。關于“是否愿意踐行低碳生活”的看法,20.63%的被調查者“考慮并堅持低碳生活”,51.57%的被調查者“考慮過但很難做到”,23.49%的被調查者“沒考慮,但想了解”,4.31%的被調查者“不考慮”。關于“對我國倡導低碳生活”的看法,過半數人認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是順應國際社會發展形式變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思考。對于低碳生活能否成為潮流的看法,62%的人認為低碳生活在未來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潮流,8%的人認為不會,還有30%的人認為不確定。

3.3 對低碳產品的認知情況

關于“是否使用低碳產品”的態度中,52%的人“看好并有興趣嘗試”,20%的人認為它與一般產品差異不大,“視情況而定”,18%的人選擇“隨大流”,而10%的人“不太看好低碳產品”。關于“哪些因素影響了你對于低碳產品的使用”中,認為是“價格因素”的占45.63%,認為是“質量因素”的占27.69%,可見價格和產品質量是制約節能產品推廣的主要因素。

3.4 對低碳行為的認知和踐行情況

關于“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行為”的看法中,58.63%的被調查者認為拒絕使用塑料袋、遠離一次性餐具和節約水、電、氣被認為是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行為。關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低碳行為”中,能夠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餐具,二次使用自來水,選購太陽能熱水器,家用電器閑置時會完全關閉電源,出門乘坐公交車的占被調查者的24.36%。關于“當前推廣低碳生活最緊要的任務”看法中,提高科學技術水平被認為是最緊要的任務,此外,轉變消費觀念、加強宣傳和科學有效的引導也是當前緊要的任務。

4 分析與討論

4.1 城市居民低碳意識認知程度不理想

隨著黨和政府近幾年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的宣傳教育,“低碳”已經深入城市居民的心中,但是對于低碳的內涵---較低或更低的溫室氣體(CO2為主)排放非常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較少。了解程度不足,認識上存在偏差,大部分人知道“低碳”是關于含碳物質的排放,但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降低“所有”有害的含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因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前提是不影響經濟的發展。可見,“低碳”一詞雖已初步普及,但是對于低碳經濟、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內涵認知還不夠深刻,關注度不高,日常生活自覺踐行低碳生活的人群有限。

4.2 低碳生活宣傳力度不夠,居民低碳活動參與度不高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 能源革命 能源結構 社會經濟

能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而能源結構則關乎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然而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相對來說還是較為貧乏的,再加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就一直以煤炭供需為主。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不僅使我國能源結構過于單一,大大降低了對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低碳經濟角度而言,需要努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對現有能源結構進行優化,從而逐漸替代掉對煤炭資源的使用,實現對能源的高效、安全利用,進而使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以及社會經濟三者實現協調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英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它的內涵是:以較低的環境代價和較少的能源消耗,轉變出更多的經濟產出,同時也為先進能源技術的創新提供機會[2]“低碳經濟”的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國的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致共識:所謂低碳經濟就是指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優化能源結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諸多手段來降低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獲得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低碳經濟的特點

低碳經濟是對“低碳”和“經濟”兩者的兼顧,是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溫升高與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良性積極發展模式[3]。在全球氣候遭受嚴重破壞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它要求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使用,通過優化常規能源結構來實現產業的轉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既實現經濟產出的最大化,又保持持續和穩定的經濟增長,它需要建立在優化能源結構基礎上。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經途徑,它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過開發潔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減少對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從而減緩全球氣溫升高,進而實現生態環保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

二、我國能源結構現狀

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然而天然氣與石油等資源相對而言還是較為貧乏的,這就導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煤炭資源為主,嚴重偏離了世界以天然氣、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4]。世界多個發達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其能源結構就實現了從煤炭向天然氣、石油的轉變,當前正在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利用路徑上發展,相比之下,我國的能源結構就顯得層次較低。當前我國在能源利用和發展上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但人均可采儲量較低,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國依靠對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其單位產值比國際先進水平低,據有關統計,在能源利用總效率上,我國僅有32%左右,比國際平均水平還低10%以上。三是結構性污染問題。由于我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在對煤炭資源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塵等物質是造成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塵排放量的70%都來自于燃煤。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四是能源安全隱患。自1993年以來,我國就成為了石油凈進口國,且進口量不斷增長,預計2020年,將會超過60%,對石油資源長期依賴于進口,這就導致能源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三、能源結構優化可行途徑探析

(一)改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

不管是出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還是出于遵循國際環境公約,我國都應當對潔凈能源全力開展探索和開發。基于我國當前的國情,在未來較長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以煤炭資源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因此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是我國當前減少和控制煤炭資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的最佳選擇。所謂潔凈煤技術即是指在對煤炭的燃燒、轉化以及加工環節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的一種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技術。該技術能有效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減少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塵等的排放,從而減輕對空氣的污染,進而改善環境污染狀況。潔凈煤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有助于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有助于用煤企業及用煤行業提升其經濟效益。所以,發展低碳經濟最現實的選擇是專注于潔凈煤技術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能源利用方式的改進及能源生產。

(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

雖然2008年能源產業受到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同時也為我國能源產業結構優化的實現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一是我國原本就是要逐漸降低對煤炭資源的消耗;二是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大力研發能源潔凈化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來建立安全穩定、潔凈經濟的能源產業結構體系。三是開源節流。由于生產企業和普通消費者能源節約意識薄弱,使我國成為能源消耗大國,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應當充分運用新媒體來大力宣傳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不斷提升生產企業和人民群眾的能源節約意識。其中,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鼓勵創新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來推廣對新能源產品的應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創新能源技術力度

如何優化能源結構以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能源技術創新。而加大能源技術創新力度需要我國政府通過建立能源技術創新長效機制和增加財政支持。目前,我國能源技術公關的第一課題是如何突破現有煤炭利用技術,研究出新的煤炭高效潔凈利用技術,從而減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創新壓力。新能源技術的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各個科研單位、企業及各個高校充分發揮產學研集聚效應,在自主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低碳型能源工業體系。對于能源技術開發起點還較低的我國而言,還可以通過與一些能源技術研發實力較強的國外企業或國家進行對新能源技術的聯合研發,來提高我國能源技術水平。

(四)大力發展新能源

即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化石能源無法被其他新能源替代,然而對于人口眾多的我國而言,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已不能再單純地依靠單一的能源供應線路,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目前我國擁有巨大的新能源資源優勢,然而對新能源的利用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許多設備都依賴于進口。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以及培育新能源市場等措施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有效促進新能源的健康穩定發展。

(五)調整產業結構

當前造成我國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完全改變高排放、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必須調整產業構,發展低碳產業。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第二產業,而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卻發展落后,其產業結構現狀是不合理的。據有關部門的測算,倘若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則萬元GDP能耗可以降低1.3個百分點。因此,想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耗能低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四、結論

綜上所述,發展低碳經濟,直接關乎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關乎到國家的前途命運。本文先簡單闡述了低碳經濟內涵及特點,再深入分析了我國能源結構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從改進能源生產利用方式、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創新能源技術、發展新能源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等幾個方面提出了能源結構優化策略,希望能借此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吉文,楊洋,沈國棟.低碳經濟下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策略研究[J]. 山西焦煤科技,2010(6):54―56

[2]王韶華.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4―1

[3]劉振元.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J]. 商業時代,2011(10):122―123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新思路;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69-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2—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增長速度達到54%以上的;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 457.5億美元,分布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1]。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拐點,自那時開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同樣在2003年英國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世界開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盡可能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對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要求,而中國目前的對外直接投資多不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也不能適應國內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先進的低碳管理制度與經驗對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而當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對科技領域的投資所占比重很低。低碳經濟的興起將催生一個巨大的低碳產業市場,如何占領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也是中國要面對的問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的與低碳經濟興起的契合,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機遇。中國當前的對外直接投資思路不能適應世界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思路是中國政府和企業要妥善處理好的問題。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思路轉變的必要性分析

1.國內發展低碳經濟需求的推動。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國,而且占世界排放總量的比重還在不斷上升。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將面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仍處于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上升階段。二是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結構和“以煤炭為主、多種能源互補”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只能依賴于降低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依賴于技術的創新與制度創新,其中低碳技術是關鍵。中國整體科技水平低,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也是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最大制約因素。雖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都有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的規定,但由于種種原因情況并不樂觀。先前中國實行的“市場換技術”策略,丟了市場卻沒有得到多少核心技術。用錢買不到核心技術,核心技術要自主開發。自主開發有兩條路可以走,在國內自主開發和在國外自主開發。前者往往存在成本高,研發周期長的問題。后者是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國外智力資源密集、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國家利用當地的智力資源進行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投資國導入先進技術的手段正日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到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的壟斷,與國內獨立開發相比成本低得多。”[2]尋求先進低碳技術將是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動因。

2.減輕國內碳減排壓力的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的是外貿導向型的發展策略,對外貿易是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中國進出口總額均有所下降以外,中國對外貿易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貿易順差也持續擴大。對外貿易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面功不可沒,但也同樣給中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許多研究都表明:貿易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劇增加的一大部分是為了滿足發達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排放的,即通過出口大量廉價商品而排放的[3]。從國際貿易視角看,由于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出現地域的分離而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歸屬權的爭議,這部分蘊藏在貿易品中的溫室氣體稱為“貿易內涵排放”。Weberetal(2008)發現中國的凈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比重已從1978年的12%增加到2005年的1/3強。潘家華(2008)研究發現考慮加工貿易的情況下,2006年中國出口碳排放約為31.4億噸,凈出口內涵排放達12.5億噸CO2 [4]。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加大對產品設計開發和銷售及售后服務的投資,盡早擺脫在“微笑曲線”底端進行高碳強度和高能耗加工而低利潤的局面。同時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中國的邊際產業和高能耗產業轉移到國外。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外貿內涵排放給中國帶來的減排壓力。

3.占領國際投資新領域的要求。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盡可能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向低碳經濟轉型涉及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是一項龐大工程,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根據OECD/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8》,“根據參考情景預測,在2007—2030年期間需要累計投資總額超過26萬億美元(以2007年美元價值計算)”;“在兩個氣候政策情境中,能源供應和需求的巨大轉變需要大幅增加新的資本開支,尤其是在發電廠、更多的節能設備和電器方面。在2010—2030年期間,政策情景總計需要比參考情景多投資4.1萬億美元,平均相當于每年世界GDP的0.24%。其中大部分投資用于現有技術的部署和改進。” [5]“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報告中估計,目前有1 700 億美元的能源效率投資機會,其內部收益率(IRR)將達到17% 或更高。麥肯錫的研究表明,一項旨在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的成本效益機會的計劃,有可能使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減少一半,并能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極具吸引力的投資回報。”[6]由上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發展將催生一個非常廣闊的低碳投資市場。中國正處于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的階段,改變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思路,抓住低碳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占領國際投資的新領域,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積極影響。

4.適應各國經濟政策變動的需要。面對即將來臨的低碳時代,各國紛紛采取各種措施發展低碳經濟。通過立法或政府政策的方式確立了國內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通過稅收、補貼等財政手段加大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通過限額—貿易機制來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成本。總而言之,以后企業不可能再像原來那樣無所顧忌的進行溫室氣體排放,必須進行低碳投資,開展節能減排,使自己的生產過程符合相關國家的環境法律要求。中國企業在國外直接投資也要意識到這種變化,積極轉變投資思路。在直接投資中注重節能減排,重點投向低碳產業領域,積極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學習國外先進的低碳經濟管理經驗。此外,歐美發達國家還打算實施碳關稅使氣候成本內部化,將改變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使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下降甚至發生逆轉。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目前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占據了中國出口市場的一半以上。碳關稅一旦實行將對以上行業的出口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除了積極采取碳減排措施外,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不啻為繞過歐美發達國家碳關稅壁壘的好辦法。

5.改變中國企業形象的大好機遇。全球企業的經營理念已經發生變化,企業社會責任興起并成為全球不可逆轉的趨勢。當今氣候變暖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環境問題,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必然要注重節能減排,走低碳發展道路。低碳經濟的興起與發展必將深刻改變人們對發展的認識,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的認知和對企業產品的選擇。在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更注重節能減排,將改變生活合消費方式,選擇購買含碳量低的商品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據《文匯報》報道,85%的英國消費者在購買時會考慮產品的環境成本,而非傳統意義的‘性價比’。”對外直接投資是中國企業與外國外消費者的直接接觸。在低碳經濟時代,中國企業轉變對外投資思路,積極進行節能減排,履行相關的環境義務,創建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將改善中國企業在外國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減少當地居民對中國企業的抵觸情緒,對提升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有著深遠的積極影響,使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的機會大大增加。此外,中國企業國際形象的改善還將有利于改善中國商品的出口環境,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

三、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03年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一個拐點。面對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問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挑戰,低碳經濟逐漸興起。2003年英國政府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世界進入低碳經濟時代。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世界進入低碳經濟時代的歷史性重合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鑒于國內發展低碳經濟需求的推動,減輕國內碳排放壓力,占領國際投資新領域,適應各國經濟政策變動,改變中國企業形象等各項需求,中國要積極改變對外直接投資思路,以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等.200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EB/OL].商務部網站,mofcom.省略.

[2] 楊大楷.國際投資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291.

[3] 李麗平,等.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中國碳排放責任分析[G]//張坤民,等.低碳經濟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235.

[4] 易綱,等.最終消費排放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1):5.

篇5

關鍵詞:低碳建筑,節能減排,能耗,研究進展

1概述

隨著可持續發展的呼聲高漲,全世界各國政府、相關機構和組織正積極開展低碳研究[1-4]。在這種大環境下,低碳建筑是近10年來提出的一種新概念,通常認為低碳建筑是在滿足人類居住要求的同時,通過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的建筑。低碳建筑在設計階段以及全壽命期內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著明確要求,其目標是在建筑全壽命期內節能減排,減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本文擬通過回顧總結低碳建筑的設計原理、研究進展及在國內外的工程應用,探討了該項技術的發展前景。

2技術背景

2.1低碳建筑的內涵

其目標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盡量節能減排,減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低碳建筑的內涵要求建筑具備可持續發展特性,即在實現建筑節能的同時,盡可能降低碳排放,以減少建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此外,低碳建筑還要求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實現人類、自然和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綜上,低碳建筑會在設計階段制定詳細的減排方案,而在建筑的各使用期內會通過采用節能技術、回收再利用等手段減少碳排放,其能耗與排放均小于常規建筑。

2.2低碳建筑的特點

總體來說,低碳建筑主要有4個特點:節能、環保、綠色、低排放。與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不同,低碳建筑的概念更廣,它考慮了建筑對環境的影響,也將低碳技術作為考量標準之一,盡可能使兩者在一定條件下達到最優。由于低碳建筑不僅包括建筑自身,還與交通和市政配套等相關,因此,可認為其包含了節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相當于它們的進一步延伸。從設計理念上看,除了達到節能的目的,低碳建筑還將提高空氣質量、增加居住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作為設計目標,最終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處,盡可能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隨著低碳建筑研究的深入,其與節能建筑、綠色建筑的最終目標反而更接近。由此可見,低碳建筑相當于建筑領域的一次新革命,其意義已經遠超節能、綠色等目的,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設計理念。

3低碳建筑在國外的研究進展與工程應用

近幾十年來,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節能減排相關方面的工作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從政策和法規上看,英國在2007年公布了《氣候變化法案》草案,承諾了2020年以及205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2年后,英國又了《英國低碳轉換計劃》,該計劃涵蓋全國土木、工業等多個領域,表明該國開始向低碳經濟轉型;在美國,政府在2003年的政府文件《能源部能源戰略計劃》中提出未來要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此外,美國還在各個州采用減稅的形式支持低碳建筑的發展;德國在2002年制定了建筑能耗標準《能源節約法》,對國內所有節能材料和設施均作出統一規定和節能要求,新法規可使能耗較之前的規定進一步降低約30%;在日本,節能減排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降低能耗甚至覆蓋到節能管理工作中,且政府會對節能減排效果進行跟蹤。除上述國家外,其他歐美國家也有使用一些節能減排手段來建造低碳建筑并與節能減排經驗豐富的國家合作。從節能技術上看,英國主要運用常規節能技術和創新節能技術,前者從護結構和新能源利用出發,主要利用節能材料、設施、清潔能源等實現節能減排,后者從智能角度對傳統電器進行改造,制造出智能空調、綠色洗衣機、節能燈等;美國、德國等國家則將節能技術劃分為建筑本體的節能、建筑設備的節能和建筑熱環境的節能,其實質和英國的節能技術劃分基本相同。

4低碳建筑在中國的研究進展與工程應用

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向世界承諾2020年的能耗減排量將比2005年的進一步減少約40%。在政策上,我國當前有兩部關于節能減排的法律:《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國家和地方均頒布了許多法規和鼓勵性政策,對部分建筑進行了強制規定和采取了相應的懲處措施。隨著科技發展與深化合作,我國在建筑節能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技術主要有以下方面:1)計算機仿真技術與智能控制技術相結合。這項技術從控制角度出發,能極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從而減少能源的消耗;2)熱泵應用技術。這項技術的實質在于采用少量電能來完成熱量的轉移,其利用對象為水熱源和空氣源。如能量樁技術,通過在樁身布置一定數量和長度的地埋管,利用電能循環液從地表流向深層并返回地面,由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層溫度較穩定,基于換熱條件,夏天可降低循環液的溫度,冬天可提高循環液的溫度,再輔以空氣壓縮技術,則可完全實現建筑的制冷和供熱,同時保證環境的清潔;3)變頻空調技術。這項技術實質在于根據電量負荷變化智能調節送風量,該技術可大幅降低風機動力以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此外,空調余熱回收技術、熱電聯產技術、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等也已經在建筑中使用[5-8]。

5結語

本文介紹了低碳建筑的研究背景、設計原理以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工程應用。低碳建筑是一種新興產業,盡管相關法規和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但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國家、政府的推動,低碳建筑未來必定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ChenGQ,ChenH,ChenZM,etal.Low-carbonbuildingas-sessmentandmulti-scaleinput-outputanalysis[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11,16(1):583-595.

[2]TuohyP,RoafS,NicolF,etal.Twentyfirstcenturystandardsforthermalcomfort:fosteringlowcarbonbuildingdesignandoperation[J].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2010,53(1):78-86.

[3]OmerAM.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9):2331-2357.

[4]DaGracaCarvalhoM,BonifacioM,DechampsP.Buildingalowcarbonsociety[J].Energy,2011,36(4):1842-1847.

[5]陳力蒞,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32(5):79-80.

[6]王崇杰,薛一冰.節能減排與低碳建筑[J].工程力學,2010,27(S2):42-47.

[7]王俊,王有為,林海燕,等.我國綠色低碳建筑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建筑科學,2013,29(10):89-92.

篇6

關鍵詞:低碳經濟;模式;啟示

一、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成果述評

隨著全球氣候惡化的趨勢進一步加重,發展低碳經濟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胡鞍鋼(2003)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綠貓”模式,以此取代傳統的“黑貓”模式的發展思路。

付允(2008)等對低碳經濟模式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認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在實踐中運用低碳經濟理論組織經濟活動,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經濟的新經濟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簡稱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邢繼俊(2009)提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即初期發展模式,中期發展模式和晚期發展模式。初期發展模式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自上而下調整發展模式、逐步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高耗能產業;中期發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新能源發展幾個方面;晚期發展模式包括促進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持續開發新能源和重視低碳社會的倫理文化建設幾個方面。

林伯強(2009)提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解決中國的能耗方式問題。朱四海(2009)認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于高碳能源的依賴。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楊志(2009)提出了“綠色+資本+網絡”的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借助綠色網絡和資本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的報告中提出,發展低碳經濟,要開發產業節能新技術,努力優化工藝路線,選擇節約替代型產品。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莊貴陽(2008)對于我國低碳模式的實現途徑進行了研究,認為需要從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揮碳匯潛力,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

裘蘇(2009)在借鑒日本和臺灣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任力(2009)對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進行總結,并得到有益的啟示。李友華(2009)提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加強低碳經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搞好低碳示范區,發展低碳能源產業體系等幾個方面。

孟赤兵(2009)認為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途徑。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進我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體系,政策工具應該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場機制轉變。杜明軍(2009)認為低碳經濟發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變量,提出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耦合機制,以保證低碳經濟的轉型成功。

上述研究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是總體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一是研究不夠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基本概念,對于具體如何保證模式獲得成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內涵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二是宏觀性較強,主要從宏觀層面上研究,分產業的研究,比如農業、工業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各個區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較少。

國外學者在低碳經濟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歸結如下:

理論方面,2006年10月30日,英國了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完成的《氣候變化的經濟學》,也稱為《斯特恩報告》,該報告對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評估。

《斯特恩報告》以氣候科學為基礎,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對歐盟提出的全球氣溫上升2℃的上限加以論證,呼吁各國迅速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盡早向低碳經濟轉型。報告主要觀點是:第一,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內不采取有效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么氣候變化的總代價和風險相當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動的代價可以被控制在每年GDP的1%左右;第二,在2050年以前,要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今后10-20年達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須比現在的水平低大約25%,即發達國家在2050年前把絕對排放量減少60%-80%,發展中國家在2050年的排放與1990年相比,增長幅度不應超過25%。

斯特爾(2006)把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辯論轉移到氣候變化的經濟規律層面上來,他認為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要比現在增長3-4倍,但是溫室氣體排放要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同時認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需要具備三個關鍵因素,即確立碳的定價機制;技術政策的確立;建立一個全世界的碳市場。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國的實踐證明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是可以同時實現的,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蘭德斯(2007)指出,挪威減排溫室氣體的國家目標是到2050年減排2/3,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資碳捕捉和儲存;四是減少森林砍伐。梅森納(2007)認為,人類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實質上是政治和體制上的,而不僅是技術和經濟方面。多德維爾(2007)強調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政府的責任。

實踐方面的成果,英國政府承諾,力求在2010年減排主要溫室氣體CO220%,2050年減排60%。英國政府通過征收“氣候變化稅”和實行可再生能源配額政策達到預期目的。日本政府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國,在低碳經濟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一是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到2050年使得溫室氣體減排量比2008年減少60%;二是加大對于溫室氣體減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許多相關法律法規,如《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國政府除了提出本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外,側重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加大了對環保、航天和納米等尖端技術領域的投入,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法規。韓國政府2008年提出并實施“低碳綠色增長戰略”,以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重新找到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動力。瑞典政府側重在生活的細節入手,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二、幾點啟示

(一)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國外專家估計,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這種情況下,我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今后幾十年,我國既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又要面臨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艱巨任務,所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的低碳經濟模式必須結合國情進行

我國正處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當前,資源約束特別是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較低,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總體能源利用效率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我國用占世界11%能源消耗量生產出只占世界GDP的3%。我國的一次能源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氣、水電等清潔優質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國大氣污染中的僅僅二氧化硫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占GDP的2.2%。

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狀況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所以必須結合中國國情,改變經濟增長結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低能耗產業,如高科技產業、旅游產業等,減少經濟增長對于能源消耗的依賴;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業實施強制性的節能減排措施,減少能源的消耗。中國政府需借鑒國際經驗,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發展太陽能、水電、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三)我國低碳經濟模式必須以技術創新為主導進行

要減少我國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以技術創新作為支撐。要立足自身實際,加大對于低碳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盡快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技術。我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村人口占60%左右,發展農村沼氣技術是不錯的選擇。目前,我國農村沼氣已發展到2200萬戶,每年為農村提供了1350萬噸標準煤的高品位清潔能源;推廣省柴節煤爐灶1.9億戶、節能炕2000萬鋪,形成年節能能力近5000萬噸標準煤。如果從惠及的人口和農戶數量上來說,這是全球最大的節能減排工程。中國還可以利用核工業體系相對完善的優勢,加大核能的開發利用。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較完善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這為中國核能技術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因為我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含量十分豐富。農業生產中的農藥、化肥使用效率只有30%左右,農業節水灌溉系數很低,所以農業生產中的節肥、節藥、節水技術,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開發應該作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發展重點。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綠貓”模式的新內涵[J].世界環境,2008(2).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3、邢繼俊.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4、林伯強.低碳經濟模式需要解決哪些問題[J].中國中小企業,2009(9).

5、朱四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的選擇[J].發展研究,2009(5).

6、石洋.綠色+資本+網絡――一種低碳經濟發展模式[J].國際融資,2009(11).

7、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8、裘蘇.浙江省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開放導報,2009(12).

9、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10、李友華,王虹.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1、孟赤兵.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途徑[J].中國科技投資,2009(6).

12、宋德勇,盧忠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13、杜明軍.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耦合機制體系的戰略思考[J].中州學刊,2009(6).

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15、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低碳經濟和中國能源與環境政策研討會會議概要[Z].內部材料,2007(5).

篇7

關鍵詞:發展;低碳農業;戰略

中圖分類號:S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2)02-0055-03

1.低碳農業的內涵、產生及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我國積極探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低碳農業的內涵更豐富,它除倡導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外,重點強調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由此所見,所謂低碳農業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又稱農業發展模式。低碳農業就是追求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匯和可持續的高效農業。低碳農業強調,在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包括農業原料的開采、農產品的加工、農產品的使用和消費各個環節的低碳化。歸納起來,低碳農業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即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匯和可持續性。

據科學研究表明,近五十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CO2、CH4及N2O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及其效應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進一步加劇了環境、生態和能源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威脅著農業生產的安全,而且還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由此應運而生。

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低碳農業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和發展低碳農業,對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可以說,發展低碳農業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

2.廣西發展低碳農業的戰略措施

2.1必須加快構建和形成低碳農業發展的戰略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念,以節約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由此可見,發展低碳農業,構建綠色產業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趨勢。一方面,我們要緊緊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目標,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結合廣西農業發展的實際,積極探索和大力發展低碳農業。要把發展低碳農業納入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逐步建立發展低碳農業的長效機制和科學的制度安排,使低碳農業的發展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必須抓住機遇,科學引導低碳農業的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出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將其作為促進經濟復蘇的戰略措施來抓。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發展低碳農業已被提上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不難預見,發展低碳農業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農業競爭力的制高點。低碳農業已成為當前世界減緩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措施和戰略選擇,也將成為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從總體上看,廣西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時期,我們要本著“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共同努力”的原則,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加快推進廣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3必須大力鼓勵和支持進行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示范、推廣和應用

低碳農業的實質是能源的低碳利用與清潔能源開發。一般來說,低碳技術可分為三大類:即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大力鼓勵和支持進行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示范、推廣和應用。要緊密結合廣西農業的實際,注重圍繞構建“綠色”低碳農業技術體系,“蘭色”低碳農業技術體系,“白色”低碳農業技術體系和“灰色”低碳農業技術體系。有選擇性地重點研發、示范、推廣和應用以下技術:即節本增效農業技術,特別是農作物免耕栽培技術,例如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玉米免耕栽培技術和馬鈴薯免耕栽培技術;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例如農業生物與工程固碳技術、培植“固碳型”農作物技術;農作物合理間種技術、套種技術和輪作技術;生物有機肥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循環農業技術,例如,高效循環(立體)種養農業技術、糖料蔗制糖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農作物桔桿粉碎還田技術或過腹還田技術、農村沼氣高效利用技術;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智能遮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特別是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動物防疫綜合技術;海水淡化技術;農業防災、抗災和減災綜合技術;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特別是現代農業遙感技術和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等等。加快推進建立低碳農業示范點。探索建立低碳農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努力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的低碳農業技術模式和低碳農業技術體系,千方百計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污染少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大膽引進國內外低碳經濟領域的先進裝備和技術,加強國內外低碳農業的人才、技術和信息交流,千方百計加快廣西低碳農業的發展。

2.4必須加快低碳農業產業的發展

首先,要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積極探索發展低碳農業的新路子。其次,要注重加快低碳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快構建現代低碳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推進廣西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再次,要始終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加快建立以企業和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真正把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再次是要注重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民科技知識培訓體系,大力宣傳和傳授低碳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知識和經營理念,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農業科技綜合素質,為廣西低碳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5必須制定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首先,要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布署和要求,緊密結合廣西實際,加快制定低碳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其次,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刺激、鼓勵和引導有關農業科研單位、農業企業和農業推廣部門,加快引進、研發和推廣低碳農業技術。再次,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特別是農業資源型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引進和研發。四是要注意發揮政府、企業和廣大農民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加快形成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整體合力,以促進廣西低碳農業的發展。

篇8

【關鍵詞】機械制造 低碳制造 技術

引言

21世紀以來,我國的制造業突飛猛進,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高能耗和高排放等問題,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能源,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節能減排技術的水平還較低,對于能源的管理也還處于發展的初期,沒有形成統一的產業鏈。同時,在近幾年,政府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更是對機械制造業的又一挑戰,對相應的節能減排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此可知,當下急需轉變傳統的制造模式,不斷探索出新的制造模式,使得低能耗,低污染等思想徹底貫穿于生產制造的整個過程,以此來保證我國機械制造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也應該充分結合企業的轉型優勢,努力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1 低碳制造技術概述

對低碳制造的概念進行全面剖析,具體是指在進行制造的整個過程中,對于每一個環節,特別是生產的制造,物流運輸,對資源的利用等,都要貫穿節能減排的思想,盡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此來達到低碳生產的要求。事實上,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低碳制造,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同時也要綜合考慮能源的消耗,實現一種現代化的制造模式,不僅保證了機械的正常生產,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能起到可觀的作用。事實表明,低碳制造技術有著深刻的內涵,就現階段而言,低碳制造技術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對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技術。眾所周知,清潔能源包括有: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以及沼氣等,所以,對應的技術有太陽能利用技術,風能利用技術,水能利用技術,潮汐發電技術以及沼氣能利用技術;2)與低碳制造相關的設計技術。在設計上,主要是要針對生產流程,生產方法以及生產的模型等進行分析,具體的包括有: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對設計進行評估的模型,對模型的優化,建立合理的設計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評估數據庫和經濟分析模型等;3)低碳制造技術。這一技術的主要對象是生產的具體過程,所以,這也是實現低碳制造的關鍵—步。具體來講,包括:優化廠區以及車間的布置,優化制造的具體工藝流程和在對設備進行利用過程中的優化等;對廢棄物進行合理處理以及循環利用,比如:對污水的凈化處理,對廢棄的過濾處理,對報廢的產品進行再次加工利用等技術;4)碳匯技術。這一技術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煤炭進行掩埋的技術以及對煤炭進行捕獲的技術。

2 低碳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具體應用

在整個低碳制造技術中,貫穿始終的思想是將耗能較低到最小,將獲利提升到最大,當然,貫徹這一思想的前提是要保證生產的產品各項功能完善,質量符合要求。所以,在整個機械制造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生態化,輕量化以及模塊化處理,同時,使用相應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下面對各個發面的應用進行詳細的介紹。

(1)生態化。生態化的主要思想是在實現機械制造正常功能的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原材料的浪費,以此來保護生態環境。通常情況下,在機械制造過程中,總會伴隨有廢氣廢水以及廢渣的產生,不對這些物質進行合理處理,它們將會對生態環境形成不良影響,對此,應該充分重視生態化設計,不斷探索生產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方法,以此來降低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能源消耗,全面實現節能環保。另外,在產品生產時,裝設相應的廢物回收致裝置,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2)輕量化。這是一種綜合優化方案,它不僅要考慮到機械制造生產出的產品的性能,而且還需要考慮到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相配套的各個設備。進行輕量化設計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廢棄物的排放量;將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例如:在制造汽車時,可以盡量采用鋁合金材料,減輕重量,同時也能保證質量。

(3)模塊化。這一思想是將整個系統分為各個模塊,主要的劃分標準是產品的不同功能,然后將這些模塊進行合理優化和重新組合,從而得到規格各異的產品。實踐表明,有很多的機械產品都會包含有一些非功能單元,如果不進行分類,采用相同的標準進行衡量顯然是不對的,很有可能會造成能源的耗損。所以,采用模塊化的方法來劃分功能單元具有重要的優越性。

篇9

低碳經濟的提出為各國應對環境問題以及環境與經濟的沖突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低碳經濟簡單說就是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量,而實現這一點不僅僅需要能源資源的革新,也需要科學技術的革新,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讓經濟發展更加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低碳經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國家之內,而是在整個國際社會之間,這勢必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中國作為國際經濟中的一份子,更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并且積極應對國際貿易規則改變的挑戰。

關鍵詞:

國際貿易規則;產業結構轉型;低碳經濟

隨著全球變暖的發生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的增加,環境問題以不可忽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環境與經濟曾經被認為是一對矛盾的關系,發展經濟就要先暫時忽略環境問題,等經濟發達后再對其進行治理;如果把重心放在環境保護之上,那么經濟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拖慢經濟發展的進程。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意識到環境問題絕不是小問題,不可一再拖延,但是又不能放棄經濟發展,人們逐漸明白,環境與經濟實際上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于是“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現如今,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極端惡劣天氣和全球變暖等重大氣候問題的重要手段。日益聯系緊密的國際社會,濕的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也息息相關,,各國經濟政策也將因世界貿易規則的變化而改變,中國在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之下,如何進行應對,成為了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的定義及其內涵

低碳經濟在當今世界,暫時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目前,低碳經濟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量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從這個概念不難看出,低碳經濟的目的是在生態保護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此來遏制極端天氣,而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通過產業轉型與能源利用的轉型。本文所認為的低碳經濟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實現碳排放的由高到低

加大對新能源的利用,同時還要盡量減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長期被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等傳統能源有了用武之地,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這些傳統能源,逐步走進工廠之中,推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正是由于這些傳統的礦產能源的大量開采使用,使得原本在碳平衡之中的自然界在更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之后,失去了這種平衡。我們也可以形象的稱這種發展經濟的方式為“高碳經濟”。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正是為了減少碳的排放,讓自然重歸原本的碳平衡之中而被人們逐漸加以使用的能源,諸如現在許多地區都在使用的風能,利用自然風力進行發電,對環境的污染極小。但是完全讓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歸于零是不可能的,國家所應該做的是盡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將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最大程度的降低對于環境的破壞。

2.實現能源的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用之有盡,在這樣的化石能源支持下的工業體系,終有一天會面臨沒有資源可用的困境之中。同時為了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利用,地表被破壞,植被被大量砍伐,對環境造成難以忽視的傷害。因此實現低碳環境的關鍵,就是逐步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這些化石能源,逐步改變工業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與轉型。從以化石能源支持的工業體系轉變為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工業體系,不僅僅是對于環境的保護,也是幫助工業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對于低碳經濟而言,建設以低碳能源與低碳技術支持的工業體系是必經之路,而實現對于低碳能源的利用以及低碳技術的利用,都要求產業必須將重心轉移到技術的研發之中,在科技研發中投入更大比重的資金與支持,才能夠實現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于低碳技術的利用,進而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在當今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中,多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較小,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加工制造業,即資源導向型與勞動力導向型的產業為主,整體產業結構呈現紡錘形,不夠合理。因此在世界范圍內來講,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就是改變產業結構,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

二、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環境問題作為全球性問題,對于經濟的影響也是國際性的影響,低碳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對國際的貿易規則進行一定的沖擊,使得國際貿易規則有所改變,但是至今國際貿易規則還未有實際變更,下文將以探究角度,對低碳經濟可能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分析。

1.影響WTO多邊經濟貿易的貿易規則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以及全球氣候大會上各國的對于氣候問題以及低碳經濟的觀點與爭議的提出,不可否認的一點是,WTO對待低碳經濟以及氣候變化問題態度也越加趨于明確,WTO在其官網上明確提出: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不得不應對的可持續發展領域最大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應當完全與國際社會關于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的期望相協調;氣候變化問題超越國界,不僅需要國家層面也需要國際層面的解決方案。這正表明WTO不僅僅會在國際貿易方面發揮作用,在全球環境問題之中也會進一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多邊貿易之下低碳經濟對于貿易規則最大的影響恐怕就是有關于貿易壁壘、對于各國相關低碳技術的監管以及出臺關于低碳產品的產品標準。減小貿易壁壘才能促進國際經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而不僅僅是在貿易保護政策之下,固步自封。并且隨著新能源的逐步利用以及相關應用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更需要制定相關的標準,規范生產使用過程,避免對環境造成更大污染,對資源造成更大的浪費。而且越來越多的低碳產品也會逐漸進入國際市場,對這類新興產品,如何保證其質量,更是需要統一的標準進行規范。

2.影響區域間及雙邊貿易的貿易規則

區域間及上雙邊貿易,由于參與的國家少,易于達成共識,實現合作。由于WTO這樣的多邊貿易組織難以較快的實現對于環境保護需求的滿足,一些較為注重環境保護的國家可能會率先自行構建雙邊或區域間貿易,促進小范圍內的低碳商品的流通,低碳技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低碳經濟對于區域間及雙邊貿易的貿易規則還有諸多其它的影響。比如對于國家之間有勞工輸出約定的國家,一旦產業轉型成功,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對于勞工的需求將會大大減少,那么對于這個國家之間的約定該何去何從,再比如國家之間的煤炭輸出協定,出于滿足雙方不同的需要而建立的協定,煤炭作為化石能源被逐漸剔出市場,那么對于煤炭進口國來說可能是好事,但是對于一些依靠能源出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短時間內實現自己國家的產業結構轉變呢。

三、中國如何應對因低碳經濟而產生的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勢可謂緊密相連,把握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制定相應的對策,才能使中國經濟穩健向前發展。在低碳經濟的新態勢下,國際貿易規則可能會產生多樣的變化,如老話所言“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在國際社會中屹立不倒,中國更應該增強自己的實力,積極應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挑戰。

1.應對多邊貿易中貿易規則改變的對策

我國作為一個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權也越來越得到重視,而且我國作為碳排放的大國,關乎低碳經濟相關的貿易規則,都會對我國經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我國應積極參與到多邊貿易的貿易規則制定之中,積極爭取對我國有利的貿易規則,為我國參加遇到國際經濟競爭創造良好的國家環境和國家規則支持。

2.應對區域間或雙邊貿易中貿易規則改變的對策

首先我國要積極關注國際社會中,區域間貿易規則中關乎低碳經濟的部分,為我國提供借鑒與經驗。同時我國也應該積極向外建立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雙邊或區域間貿易,制定區域間共同的產品標準以及產業標準,共享技術與資源,進而提升我國的低碳技術水平。以此來提高我國的低碳競爭力,擴大我國低碳產品與服務的市場,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

作者:賈澤鵬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賈林娟.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與中國的路徑選擇[D].東北財經大學,2014.

篇10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的內涵

1.低碳理念。隨著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生活與生產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謂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降低含碳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資源或開發新能源來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的概念應運而生。

2.綠色建筑。綠色建筑,顧名思義,要求在自然、環境、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在建筑物壽命周期內節約各種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及各種建筑材料),從而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間。綠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光能,風能,生物能等物質能源,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以避免人們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綠色建筑的費用從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角度來看,包括投資、能源、非能源運營、維護和廢除或拆遷上的費用。從要素上可以分為,材料含能、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處理三個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輸入量。高含能材料導致更少維護費用以及更高循環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優的選材會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實現成本的極大降低。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為通過整體和細部節約措施的有機組合,如制冷和照明節約方案為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后期處理是指技術過時、建筑功能廢棄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換等。在最開始設計時應當考慮建筑的長壽和多適用性、節約建筑后期處理的成本。

二、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

1.我國綠色建筑的起源。我國傳統的建筑,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具體表現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行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國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國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質排放量更超過世衛組織標準的數倍。為響應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低碳理念,我國開始了綠色建筑的發展道路。

2.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雖然綠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國內廣為流傳,但在實際的發展中,開發建筑單位為博取消費者關注,往往只是打著“綠色”的旗號,將園區簡單綠化植被環境夸大宣傳,歪曲綠色建筑的實質,故意誤導消費者,達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這與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相去甚遠。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廣節能綠色建筑力度不夠的情況下,建筑者無法真正掌握綠色建筑的內涵,無法潛心鉆研相關建筑技術,更因擔心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況及未來收益,因為害怕風險過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該行業的發展前景。

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根本,還在于使開發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經濟利益方面取得認知,這也是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的關鍵。

三、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為傳統的項目經濟增加值和碳排放減少經濟效益之和的現值。具體而言,綠色建筑要采取有無對比法來衡量其采用綠色技術的效益,選擇合適的經濟評價指標和參數,即用其與沒有采用綠色低碳技術的建筑的經濟對比量進行分析。可以用市場價值法來衡量經濟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綠色技術后的經濟效益與沒有采用綠色技術之前的經濟效益之差額,作為環境價值的計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費用包括:建筑項目一次性投資、運營費用;委托人占據的成本;殘值等等。

間接費用為項目建設給環境帶來的環境損失。包括:環境污染的預防投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投入;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與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綠色建筑的采用投資回報;綠化面積;資源有效利用;回收價值等等。

對于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綠色技術后,每年節約下來的能源和資源價值之和來計算,例如水電能源和土地面積等,其明細項為: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空調開放時耗費資源的價格、采暖熱能排放量節約的總量乘以采暖節約熱能的價格、蓄能節約的能源總量如地熱太陽能等乘以蓄能節約采暖價格、照明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照明節約的能源單價、節約用地總量乘以土地單價、節約用水的總量乘以水單價、廢污水回用的總量乘以中水水價。

這些明細項之和即為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間接效益即為給社會其他成員帶來的經濟、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綠化對小范圍空氣的凈化、氧氣的排放、對人體健康有利的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改善等等。

間接效益可以用機會成本法和替代市場法來衡量:機會成本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未來一段時間內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如果預測開發工程在產生正效益的現值,超過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那么應當選擇開發。

替代市場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借助周邊房地產或其他商品服務市場信息間接地估計環境質量變化的帶來的損益。

四、總結

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來進行開發建筑,減少能源浪費與污染物排放,更能夠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實現人類與自然共同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