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解決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暴力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新媒體時代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
相較于傳統的校園欺凌,新媒體時代下的校園欺凌在欺凌主體、欺凌條件、欺凌過程和欺凌后果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1.顛覆力量原則,欺凌主體擴大在傳統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一般在人數、年齡、身體特征等方面占據“優勢”,有學者將校園欺凌的這種現象稱為“力量原則”。新媒體時代,網絡欺凌的出現顛覆著這種“力量原則”[3]?,F實中具有欺凌動機但處于“力量原則”下的弱勢學生,可以憑借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依仗網絡平臺的虛擬性、匿名性和網絡信息傳播的低成本實施網絡欺凌。此外,網絡欺凌中旁觀者向欺凌者的身份轉化現象同樣擴充了欺凌的主體。有研究者曾經針對此問題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13%的網絡旁觀者加入過網絡欺凌者的行列[4]。2.打破時空限制,欺凌條件簡化肢體欺凌、語言欺凌等傳統欺凌一般發生在相對封閉的現實場所,且欺凌時間相對短暫,第三方的現場進入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校園欺凌發生進程,降低傷害程度。新媒體時代,在欺凌主體擴大且不需要借助外在優勢的同時,各種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甚至各類網絡游戲均可能成為實施欺凌的渠道,且由于新媒體工具的便攜性,以及欺凌行為脫離現實場所后難察覺和難阻止,這類利用現代化手段實施的欺凌行為可以隨時隨地24小時不間斷發生。欺凌主體借助網絡的便捷,打破時空限制,降低欺凌成本,從而簡化了校園欺凌發生的條件,使得網絡校園欺凌更為易發。3.擺脫情境約束,欺凌過程失控相比傳統欺凌中欺凌者的可視性,網絡欺凌傾向于采用匿名、化名等方式進行,即使學校發現了這類欺凌行為,也難以及時對欺凌者進行制止、追查和處分。同時,由于網絡欺凌的非及時反饋性,欺凌者的移情障礙可能會由此而增加,從而更為肆無忌憚地實施欺凌。此外,進入到網絡的欺凌信息使被欺凌者暴露在一個開放式交流平臺中,網絡欺凌事件由此往往在失控的局面下被廣泛傳播,而網絡交往中視覺線索的缺失也容易造成信息傳播者對語義的理解偏差,加大了網絡欺凌被及時控制、解決的難度。欺凌過程的失控,不僅給被害學生造成更為嚴重的心理傷害,也為校園欺凌治理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4.污染愈合環境,欺凌傷害反復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信息傳播的高速性、交互性、彌散性使得欺凌信息被多次、多樣、有意、無意地提及,多群體參與的特點在網絡欺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加上網絡交往的去人格化和共情缺口的加大,每一次新參與者的不良言論,都使受害者的心理創傷程度不斷被加深。長此以往,受欺凌者容易形成內歸因的歸因習慣,從而產生悲觀、低自尊、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情緒過激者還可能產生自殘甚至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二、新媒體時代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因其在信息傳播、資源種類、技術復合性等方面的特點,給校園欺凌防治帶來了新的挑戰。1.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虛擬性和匿名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新媒體的出現,為受眾的信息接受、傳播、主動參與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匿名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挑戰著其所承載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在網絡信息環節,由于主體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媒介“把關人”的作用很難發揮出來,很多時候都只能是“事后追責”;在網絡信息傳播的環節,傳播者魚龍混雜,個體脫離了群體限制,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IP,真實身份的遮蔽和網絡倫理的虛化,使得一些人拋棄了道德規范和約束,肆意傳播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2.新媒體資源的異質性削弱了教育效果由于新媒體資源的異質性和無序性,中小學生可能受到暴力游戲、野蠻文字、血腥視頻等不同形式的不良網絡信息的侵擾。Slater等人就曾對2000名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研究,評估了觀看動作類電影、玩暴力電子游戲、訪問暴力傾向網站的學生的攻擊性,他們發現,媒介暴力接觸和使用是預測青少年學生暴力行為的主要依據[5]。如此一來,新媒體資源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不僅有可能沖擊和抵消線上線下教學的積極的教育效果,還可能讓學生萌發出實施校園欺凌的心理沖動,在一定程度上為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阻礙。3.新媒體工具的技術復合性對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新媒體環境下,技術更新速度快、信息互動性強、平等性突出等特點要求新媒體資源使用者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察覺新鮮事物的敏銳性、對新生事物的認同感和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工具的能力。對于中小學從事校園欺凌防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對他們的媒體素養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教學目標實現、課堂秩序管理、科研工作重荷等已經讓很多教師處于高壓狀態,部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開始呈現出了發展上的惰性。如何幫助教師提升對新媒體技術的價值認同,主動參加信息素養培訓,從而有效參與校園欺凌的防治工作,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新媒體時代為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帶來的機遇
雖然新媒體時代對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考驗,但是,新媒體在資源、平臺和工具等方面的諸多優勢,也為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開展開創了新的局面。1.新媒體資源的多樣性和全面性有助于提升校園欺凌防治教育的效果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上豐富全面的專題案例和研究成果不僅能拓寬相關教育者的眼界,也能提供系統性、主題式的課程資源。同時,網課的興起有助于因校制宜開展校園欺凌防治教育工作。另外,新媒體便利的傳播平臺和多樣的傳播手段可以很好地擺脫傳統教育中課堂教學、現場講座等活動的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為學生開展校園欺凌防治教育。新媒體所帶來的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校園欺凌防治的主動性,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從而提高校園欺凌防治教育的效果。2.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和及時性有助于加強各教育參與者之間的聯結一方面,新媒體平臺有助于建立師生無障礙溝通的橋梁。新媒體平臺交流的即時性和匿名性,一定程度能消除受欺凌學生對于被取笑、報復等的顧慮和擔憂,便于他們向學校和老師進行有關事件的反映和反饋,為防治校園欺凌及時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新媒體有助于加強家庭與學校間的合作。在校園欺凌的防治上,家校間的信息互通、行動趨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學??梢砸劳形⑿?、QQ等網絡平臺,與學生家長及時便利地溝通,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態、生活狀態等及時把握,加強多方面的緊密聯系與合作,提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時效性和深入性。3.新媒體工具的高效性和精準化有助于提高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效率新媒體時代,校園欺凌的相關統計數據、典型案例和教育經驗總結可以借助專業化的工作平臺和存儲空間及時被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強大的數據處理系統和分析軟件能在幾秒鐘之內完成傳統數據處理手段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工作量,同時能把更廣、更大范圍內的校園欺凌事件整合起來進行更高層面的對比分析,在宏觀上為其提供理論支持和解決方案,從而提高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效率。同時,新型的移動網絡環境中不良信息的智能過濾工具擁有強大的信息篩選功能,有助于中小學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信息篩選系統。
四、新媒體時代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的創新策略
1.提升教育工作者參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理性自覺校園欺凌防治工作高效開展的前提是提升教育工作者參與工作的理性自覺。新媒體時代,校園欺凌在主體范圍、時空限制、欺凌方式等方面有著新的發展。防治校園欺凌急需教育工作者打破對校園欺凌的刻板印象,強化對這一工作的職責意識,加強對“打架互懟”“打鬧捉弄”“報復”等類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識別和監管[6],防止各類校園安全事件向更為嚴重的校園欺凌升級。教育工作者還要強化信息化觀念,培養信息化情感,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將利用新媒體進行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內化為個人職業發展和專業成長需求,在提升對這一工作參與的理性自覺中實現自身教學生命的優化。2.創新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新媒體時代,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手段,通過新媒體工具放大、穿插、重復、定格等功能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重刺激,突破學生的知覺限制,彌補傳統防治校園欺凌教育中學生的情感匱乏。此外,還可以利用線上模擬體驗技術為學生構建“校園欺凌虛擬體驗室”,在不違背倫理性原則的前提下,設計校園欺凌環境模擬與角色扮演等模塊,讓學生在體驗校園欺凌中提高共情能力和道德想象力,幫助學生在真正面對校園欺凌時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3.構建多方參與式數字化校園欺凌防治平臺防治校園欺凌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的多方協作。學校作為防治校園欺凌的主陣地,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理性自覺、創新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實施路徑的同時,還可以發揮新媒體設備強大的宣傳功能,統籌協調校園中各類新媒體工具,形成多主體、多維視角的宣傳方陣,營造校園欺凌防治的文化環境,浸潤學生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在加強反欺凌立法和監管宣傳之外,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為我國中小學生設計反校園欺凌網站、小程序或APP,設置信息宣傳、師生交流、家校合作、心理咨詢等欄目,助力校園欺凌防治教育;家長、社區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積極參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消除對青少年欺凌行為的認識與評價偏差,從家庭層面進行欺凌預防以及支持反欺凌教育,形成校園欺凌防治合力。
參考文獻
[1]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02):43-50+118.
[2]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法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01):10-14.
[3]石國亮,徐子梁.網絡欺凌的界定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5-8.
[4]莫梅鋒,宋飛頤.道德推脫與身份轉化:社交網絡欺凌中的旁觀者效應[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2):156-160.
[5]李巖,高煥靜.網絡素養教育與青少年網絡暴力治理[J].新聞界,2014(22):67-70+76.
篇2
關鍵詞: 青少年犯罪; 犯罪預防; 社區控制
中圖分類號:DF 611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存在多種容易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不良因素,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形勢依然嚴峻。做好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教育及挽救工作,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是青少年權益保護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東莞市毗鄰港澳,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境外商人尤其是港澳臺商的投資熱土。然而,東莞市作為一個新興的制造業名城,也受到著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困擾。筆者嘗試通過對東莞市兩級人民法院2003-2005年三年間審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調查研究,解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索其犯罪規律,尋求預防和減少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對策。[根據通用的犯罪學劃分標準,本文將青少年犯罪了限定在14周歲至25周歲年齡段的人實施的犯罪行為。]
一、東莞市青少年犯罪實證分析
東莞市在經濟社會呈跳躍式發展的背景下,經過各方面的努力,青少年犯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止,增長速度相對平穩。但是,由于青少年犯罪絕對數量相對較大,整個青少年犯罪增長的數量還是比較大的。[為了掌握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第一手資料,我們以東莞市兩級人民法院從2003年到2005年3年間審理的刑事案件為資料,通過制作統計犯罪人情況調查表、調查問卷,與法官座談、查閱判決書和案卷等多種方式并行,收集和統計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數據,然后進行匯總分析。在具體數據統計時,由于東莞市這3年來受理的刑事案件
數量巨大,無法全部統計,我們在2003年、2004年、2005年案件中各統計1 000個案件,共統計約3 000個案件作為分析依據,從而得出報告中的百分比。]東莞市青少年犯罪除具有一般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外,還呈現出自己獨特的一面,具體表現為:
(一)青少年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未成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從調查結果來看,東莞市青少年犯罪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表現為:青少年犯罪率較高,犯罪絕對數量不斷增長,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及其所占比例不斷攀升。2003年,全市判決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總數的58.7%,其中未成年罪犯424人,占當年罪犯總人數的6.4%;2004年,判決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總數的59.7%,其中未成年罪犯832人,占當年罪犯總人數的9.3%;2005年,判決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總數的59.2%,其中未成年罪犯969人,占總人數的9.6%。
(二)犯罪主體擴大,外來青少年比例最高
為了說明問題的便利,我們將統計出來的部分數據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計算,使其更加直觀、清晰明了。該統計表明,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人員為外來青少年,2003年東莞市的外地青少年罪犯(包括東莞市外廣東省內戶籍的)占青少年罪犯總人數的97.3%;2004年占97.2%;2005年占98.5%。
在充分調研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從今年起,東莞市統一將“外來工”改稱為“新莞人”,以肯定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對東莞市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其對東莞的歸屬感。但本文為了行文的方便,仍需使用“外來務工青少年”等詞語。
對青少年罪犯從事職業的統計顯示,有正常工作的人員所占比例比較小,而工作無著落的外來青少年農民在整個青少年罪犯中占到的比例非常高,2003年到2005年分別為88.4%、90%、85%。對家庭住址的統計也顯示,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主體大多為來自農村的青少年,2003年來自城(鄉)鎮的青少年罪犯只占到青少年罪犯總數的5.7%,而來自農村的占到94.3%,2004年、2005年的數據統計也極為相似。
譬如,2005年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符某等團伙搶劫案,成員都是某省一個鄉甚至一個村來東莞打工的農民。(參見(2005)東中法刑初字第379號。)這種“老鄉組團”的犯罪在東莞市兩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結伙或搶劫或搶奪,作案方式簡單而拙劣。
(三)犯罪類型以暴力型財產犯罪為主,暴力侵害人身權利犯罪次之
表2是對2003-2005年東莞青少年犯罪主要類型的統計,其中將青少年分為14-18周歲和18-25周歲兩個年齡段進行統計。從調查情況來看,“兩搶一盜”即搶劫罪、搶奪罪以及盜竊罪是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犯罪類型。在“兩搶”案件中,飛車搶劫、飛車搶奪是主要的犯罪形式,
這類犯罪以財產作為其犯罪對象,是典型的財產暴力型犯罪。其中2003年青少年犯搶劫罪、搶奪罪以及盜竊罪的總數占全年青少年犯罪總數的67.4%,2004年占75.3%,2005年占77.7%。有些案件的青少年罪犯搶劫數額大,次數多,犯罪氣焰十分囂張。其它暴力犯罪,例如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故意傷害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重,從2003年的14%到2004年的12.7%再到2005年的12%,雖然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判決的罪犯總數卻一直上升。東莞市青少年性犯罪數量也比較大,2003-2005年分別為76、66、77。
(四)犯罪低齡化特征明顯
表2的數據顯示,東莞的搶劫罪、搶奪罪、盜竊罪等財產犯罪以及故意傷害罪,主要集中在14周歲到18周歲即未成年人年齡段,除2005年盜竊罪的數量略有下降外,未成年人實施的其他類型犯罪數量都增長迅速,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
(五)犯罪團伙化趨勢呈現
表3是對東莞市青少年犯罪中團伙犯罪情況以及作案地點的隱蔽性進行數據統計得出的百分比。調查顯示,從2003年到2005年,東莞市青少年犯罪中團伙犯罪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40%-55%之間,說明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團伙化特征明顯,并且這種團伙以一些外來務工青少年老鄉間組成的犯罪團伙居多。同時,在作案地點的選擇上,他們主要在一些公開場合實施犯罪,社會影響較為惡劣,給社會造成了一種極強的不安全感。
(六)犯罪人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中專學歷的人數極少,沒有單獨統計,由于中專的學習年限與高中相似,因而直接將中專學歷算入了高中數據中。東莞市青少年犯罪人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主要為中低等文化程度。從調查情況看,2003年文盲比例為1.8%;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占絕大多數比例,為91.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93%,高中以上只占7%。如表所示,2004年、2005年的統計數據也很接近。由于東莞市青少年犯罪人員主要為外來青少年,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小,分辨是非能力較弱,往往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義氣用事,不計后果等,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以東莞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犯罪主體外來化,犯罪類型集中化,犯罪人低齡化等特點為考察對象,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都處于“變化活躍期”,表現極不成熟,其生活經歷也比較簡單,如果無法得到正確引導,極易沖破道德和法律束縛而實施犯罪。具體表現為:獨立性意識增強,但認識理解能力卻相對滯后,缺乏自我控制力;自尊心強,有強烈的表現欲,但道德法制觀念淡??;渴望成熟,但由于受自身知識及社會經驗匱乏的局限,是非觀念不清,容易蠻干,缺乏自制力;完整的人格尚未形成,價值觀念容易走偏等。
(二)家庭監督和學校教育的缺失
家庭對孩子具有關愛、教育、監督等諸多功能,學校更有著教書育人功能,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人格。而從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特點來看,東莞市青少年犯罪主要人員是外來青少年,他們遠離家庭和學校,缺少家人的關愛、監督與管束以及學校的教育,容易迷失方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此外,一些學校的教育方向存在著嚴重偏差,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存在,造成不少學生思想品德滑坡。雖然近幾年來針對學生的普法教育較多,但在形式上缺乏創新和吸引力,教育力度不夠,青少年自身也不重視此方面的學習,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分不清罪與非罪的界限。自我控制力脆弱,也使他們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不良文化和畸形價值觀的沖擊
對文化市場、網吧等管理的不到位致使不良文化通過影視、書刊以及網絡等媒體傳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東莞市毗鄰港、澳,受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更為直接,一些境外黑勢力也在加緊侵蝕和滲透。面對外來低下的道德風氣、不良文化和畸形價值觀的沖擊,青少年必然受到較大影響,在一定條件和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極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從熟人社會進入匿名社會導致的犯罪精神成本下降
外來青少年在自己原來的生活中,完全是一個熟人社會。
我國傳統的熟人社會對犯罪的預防功能非常明顯,而城市的不斷擴容,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匿名社會,人們之間彼此陌生,這很不利于犯罪的預防。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流動人口犯罪高發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姚宏科.農民工犯罪的社會學分析[EB/OL].[2006-8-20].省略/list.asp?unid=2620.)這種熟人圈子既是一種個人的精神后盾,同時也必然會對個人行為形成約束體系,要求個人的行為必須符合生活的規則和評判標準,這些約束包括來自親屬、社會道德、民俗的壓力和基層干部的行政管束等,在熟人社會里,這些約束是有效的。青少年具有樸素的道德評判標準,對熟人社會形成的圈子給予自己的評價非常在意,因而這些約束非常有力。如果一個人在這樣的社會里行為不檢點、小偷小摸甚至做出違法犯罪之事,他將遭受來自許多方面的斥責,背負否定性評價的巨大壓力,從人格上將被排斥出這個圈子,這種遭遇,對當事人精神將造成極大痛苦。因而,為了維系自己的尊嚴,為了不被自己生活的社會排斥,這些青少年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會顧忌很多,也會嚴格地要求自己。他們在自己的鄉土社會里犯罪的精神成本比較高,所以,犯罪率是比較低的。
這些青少年進入東莞市后,由以前的熟人社會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在這樣一個匿名社會里,人與人之間互相不知底,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只要自己隱藏起來,基本上不必擔心自己的行為給家人帶來不良影響。與以前的熟人社會相比,他們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將淡化甚至趨于虛無。外界評價方面的顧忌和禁忌將大為減少,犯罪的精神成本由此大大降低。人在匿名的社會中,往往容易放縱自己。這樣的生存狀況,使得他們游離于群體之外,行為逐漸變得不檢點,有可能逐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雖然許多青少年是結伴出來打工,相互之間尚有一定的監督存在,但是在一個復雜、便捷的城市環境中,這種監督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共同打工的人際遇相同,他們可能同病相憐,認識容易趨同,在不正確的行為中也容易一拍即合,結成比較緊密的小團伙,共同走上犯罪的道路,實踐中破獲的外來青少年犯罪團伙作案率居高不下就是明證。
(五)職業及文化沖突引發的心理失衡
流入東莞市的務工青少年,多數由于家庭原因,無法獲得上學、就業及技能訓練的機會,多屬于半文盲狀態,幾乎“先天性”地處于社會邊緣狀態。由于自身素質較低,加上他們身處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的交叉地帶,兩種不同的文化和規范之間的差距極易引起激烈的文化沖突。在他們身上呈現了一種“文化真空”的不適應性,他們比其他社會成員更直接地感受到各種社會壓力和生存困境,極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引發心理嚴重失衡,偏離道德規范和社會行為準則,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他們與本地的居民也有一定的隔閡,難以融入本地社會,不能了解本地的規則,在自卑心理驅使下,他們更多的選擇是對規則本身的反叛。此外,城市中侵害務工青少年合法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也是引發報復性傷害、殺人等刑事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
(六)社區控制功能弱化、城市人文關懷不足等導致的城市發展中的不適應性
統計表明,東莞市現在實際常住人口不下于一千萬,其中本市戶籍人口只有170萬,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倒掛,造成公共資源的供給緊張。東莞市在承載千萬人口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需求和公共管理需求壓力的同時,還必須接受行政管理力量尤其是治安力量明顯不足的現實。由于缺乏明確的人口政策,城市的管理理念沒有及時更新,外來人口的分類管理工作難以實施,只能平均施力,疲于應付。
由于外來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登記管理不到位,沒有完全納入到社區化管理,使得基層組織如居(村)委會等對社區的整體管理能力降低,基層組織在維護治安、化解糾紛方面顯得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導致基層組織的管理、控制機能弱化,客觀上使犯罪的機會和條件增多。同時,政府對外來青少年的人文關懷及服務意識不足,就業培訓、職介、住房、教育等配套措施沒有及時將外來青少年納入到其體系中去,造成了外來工在東莞市沒有家的歸屬感。當他們不能融入本地人的群體中時,就容易抱團形成非正式組織,產生與當地人、當地政府對抗的心態,容易引發不安定心理。
特殊的人口結構決定了東莞市的和諧發展需要增強城市的綜合管理能力,提高社區的控制能力,增強對外來青少年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意識,建立與“現代制造業名城”這一定位相適應的人口發展政策等。
(七)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不健全
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關于青少年保護和刑事審判的法律及司法規定,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但這些規定零散、不全面,有的過于籠統、不具操作性,相互之間缺乏配套銜接,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也沒有一套系統的青少年刑事司法體系。在青少年審判機構的設置上在2006年 9月16日召開的“我國少年司法20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紛紛呼吁建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據統計,全國少年法庭現有3 400多個,最高人民法院和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法院全部建立了少年法庭指導小組。,有些地方法院已經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但是沒有形成全國性的普通制度,在法律上也沒有正式確立其應有地位。東莞沒有獨立建制的少年法庭,這很不利于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教育和懲罰措施的實行。
(八)專業化青少年保護機構的缺位
根據有關青少年保護的法律規定,問題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主要交由家庭、學校、公安機關、居委會等實施,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主要交與司法機關、公安機關、共青團等部門。雖然規定了大家相互協調、相互合作,但是分工不夠具體,具體預防工作由誰牽頭、問題青少年如何教育、怎么管理、由誰管理等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相關部門對犯罪的青少年社會關護、挽救幫教措施乏力,制度和機構建設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的破解之策
通過以上對東莞市青少年犯罪數據統計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發現,外來青少年是整個青少年犯罪的主體,該類犯罪的預防是化解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重中之重,但也不能忽視一般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因此,在制定相關解決方案和舉措時,既要分清主次,也必須兼顧一般。就對策而言可以分為教育對策、社會對策、法律及機構對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對策
預防青少年犯罪,必須由家庭、學校全力配合,形成完善的教育培養機制,使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這要求:
1.加強家庭教育的責任職能 個人的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有關,因此,父母必須對子女負責,維護家庭和睦,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筑牢預防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這要求父母要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1)注意觀察青少年的言行,及時發現不良前兆,加以引導。(2)多與孩子談心。這種談心應該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談,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交流,這可以避免許多不該發生的人生悲劇。(3)克服虛榮心理,將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訴老師和鄰居們,爭取他們的幫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圍形成一個監督圈,通過各方面的督促、引導,使孩子改邪歸正,健康成長。
2.加強并完善學校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成才前先成人。在學校教育中,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和內容,客觀真實、公正公平地評價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這對于青少年來說極為重要。同時,在學校增設一些有實質性內容的心理輔導課,幫助青少年學生解答各種因生理成熟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可以由教育部門出面,規定學校必須開展一定課時的法制課程,真正讓法律走入學習課堂,讓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此外,要進一步擴大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比例,盡量減少初中畢業生因未上高中而流入社會的人數,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和比例。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對策
1.強化社區管理,實現外來青少年管理的社區化,在其聚居社區、企業內部加強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法制教育工作,將違法犯罪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并最大限度地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誘因。
(1)強化社區管理,實現對外來青少年的管理社區化。社區在預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它最容易發現問題,也容易控制和解決問題,將違法犯罪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在東莞市這個流動人口越來越多的城市,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社區管理非常有必要。因為人的社會性特征決定了每個個體都需依附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上。務工青少年在農村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子,依附在鄉村里,進了城將要長期生活,應使其在城市找到能夠依附的根系,所以對外來務工青少年一定要使其保持社會性,讓其有城市的社會角色??梢赃m用社區化的管理辦法,使每一個進城務工的青少年都加入到當地的社區,并賦予當地社區成員的適當身份,享有一定的權利,賦予必要的義務,給予一定的尊重,提供必要的約束,為其提供一個社會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其感到城市接納了自己,從而消除精神上的排異感。通過將務工青少年納入到社區中去,發揚社區管理的優勢,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同時加強了對其資料管理和動態掌握。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有意義的社區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團組織、婦聯、各派等力量,控制社區內的不良文化,營造健康文明的社區氛圍,將綜合治理具體落實到社區生活中,加強社區控制,使社區成為預防犯罪的一道堅強關口。
(2)在外來青少年聚居區、企業內部加強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法制教育工作。從東莞市的實際情況看,這是最為必要的。針對很多犯罪具有偶發性、沖動性等特點,應通過深入外來工聚居區、企業內部,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讓青少年從知法、懂法到守法,并能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多組織外來工旁聽案件的庭審,讓他們親身感受犯罪就在身邊,主動加強自控力和免疫力,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
梁庭熙,等.肇慶:法制宣傳進工廠 共創和諧平安[EB/OL].[2006-9-1].gdga.省略/xwtd/zq/t20060809_99023.htm .
2.加強對外來青少年的人文關懷和服務觀念,完善對其社會管理,改善其務工的社會環境,
莞市統一將“外來工”改稱為“新莞人”,首先從稱謂上開始對外來務工人員作出改變,并在社會保險保障、職業培訓等多方面積極探索,努力使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市民待遇中去,這很好地體現了“新市民”權利的回歸。(莫林浩.從“外來工”到“新市民”的權利回歸[EB/OL].[2006-9-16].省略.cn/chinese/OP-c/1272794.htm.)適當優化對行政管理、公安司法等資源的配置,加強城市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進程。
首先,要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就業培訓、職介、住房、入學等配套服務機構,將外來青少年納入到該體系中進行管理,幫助外來工拓展經營領域、介紹職業、盡力解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比如改善務工青少年的生活、居住條件;為外來工安排一定的文化娛樂項目,豐富其精神生活;吸納外來工參加一些社區活動;妥善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使務工青少年也能享受到一定的家庭生活,力爭為務工青少年營造一個相對和諧的人性化環境,讓其體會到人性化的關懷。
其次,采取措施使外來青少年在勞動就業權益、社會保障權益、人身權利和政治參與權等方面享有與城里人平等的地位。
據7月10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無錫市公安局推行“民本化”管理理念,從“管理外來工”變成“服務新市民”。公安機關專門為流動人員成立了服務站,調解民事糾紛、未成年人疫苗接種、介紹工作、租房子。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和法律援助,幫助他們融入到本地社會中,消除他們的陌生感,增加他們對東莞的歸屬感,使他們既是城市生活的創造者,又是城市生活的享受者,共同構建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務工青少年自然會珍惜眼前的一切,嚴格地約束自己,犯罪率自然能有所下降。
再次,提高外來人口對東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其中的優秀者吸納入戶,改變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倒掛的現象,這樣不但可以優化人口結構、塑造開放兼容的城市形象,而且有助于形成城市主流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繼而去影響進入城市的外來青少年,同時適當增加行政執法力量的配置,加強教育、醫療、公共設施建設,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保障治安的根本好轉。
3.凈化社會環境,整治社會不良現象,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政府職能部門要嚴格整頓文化市場,堅決打擊并杜絕一切違禁的消費現象,取締黑網吧,凈化文化娛樂場所,鏟除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環境條件;對影視、書刊和文化娛樂場所嘗試實行分級管理制,避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共同觀看;多建立一些以科技和健身為主要內容的娛樂場所,引導青少年把注意力投放到有豐富科技知識或健身內容的娛樂活動上來,遠離不良環境,減少違法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及機構對策
1.完善青少年法律保護體系,建立專業化審判組織。首先是完善法律體系。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國家應盡快制定《少年刑法》并修改《刑事訴訟法》等,形成完整的青少年保護性立法體系,有效地維護青少年權益。其次是建立健全我國青少年司法制度,將少年審判機構的建制常規化,以推進青少年審判的專業化。
2.建立青少年權益保護專門機構,完善犯罪預防體系,加強對問題青少年的幫教力度。針對青少年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專門機構缺乏問題,建議成立專門機構譬如“青少年保護委員會”,具體負責青少年的權益保護、犯罪預防以及犯罪后幫教工作,協調居(村)委會、共青團、司法機關、公安
等相關部門的工作,形成完整的、全社會參與的“預防青少年犯罪體系”。通過統籌青少年犯罪預防方面的各項工作,督促對問題青少年包括犯罪青少年的挽救幫教措施的制定和落實,監督各類非監禁處置措施的執行,完善非監禁措施執行期間的社區矯正工作,使法院庭審教育與社會監管之間形成“合力”,從而實現對青少年的特殊保護。
參考文獻:
[1]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710.
[2]張遠煌.犯罪學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0.
[3]康樹華,趙可.國外青少年犯罪及其對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62.
[4]吳玲麗.深圳青少年犯罪預防機制初探[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18(56):10.
[5]解薇薇,喬生.我國青少年犯罪及其預防探討[J].行政與法,2004(12):71.
[6]鐘其.浙少年違法犯罪現狀及基本趨勢[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2):11.
[7]王翔,陳建明.少年法庭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司法保護實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1(2):48.
[8]林小培,李耀明.城市邊緣青少年的犯罪預防[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3):25.
- 上一篇:人口普查重要性和意義
- 下一篇:野生動植物保護方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網絡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