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專有體征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科的專有體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急診;骨創傷;漏診原因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044-02
骨創傷雖然可以較易以X線片、創傷史以及骨折專有體征進行判斷,但是急診科醫生接診的骨創傷患者通常具有創傷嚴重、病情復雜且患者就診時間短等特點,再加上醫生工作量大、實際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都有可能導致漏診發生[1]。本文對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急診骨科創傷漏診的23例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漏診原因做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急診骨科創傷漏診的23例病例資料,其中男14例,女9例,患者年齡15~64歲,平均年齡40.1±3.4歲;因漏診而延誤診斷時間1~23天,平均10.3±1.5天;其中多發傷者17例;依據漏診骨創傷部位進行分類,其中顱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2例,肋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1例,脊柱骨折與脫位4例,肩部骨折與脫位2例,腕部骨折與脫位3例,踝關節骨折與脫位3例,膝關節骨折與脫位1例,脛腓骨近端骨折2例。
2 結果
分析23例急診骨創傷患者漏診原因,主要歸結為病史采集原因、影像學檢查及體格檢查原因、創傷傷情原因、患者自身方面原因以及醫生方面原因等。
3 討論
3.1 病史采集原因
由于急診骨創傷患者都為病情緊急、診治時間緊迫,尤其是當處于急診量相當大的條件下,如果這時還要求急診醫生對患者病史詳細、全面的采集是存在相當大難度的,而骨創傷患者通常所表現出的體征較易明確,特別是肢體畸形、四肢骨折十分顯著,較易診斷。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急診醫生應將病情詢問的重點通常會放在畸形明顯、疼痛顯著以及開放的部位,而對畸形不顯著、疼痛較輕且深在部位則忽視掉,導致漏診,尤其是對于具有隱蔽性的損傷來說,更易遺漏[2];除此之外,由于患者監護人不能及時到場,像老年患者、小兒或者是其他伴有精神史等無法合作的患者更是不能向醫生提供精準的受傷病史。
3.2 影像學檢查原因
由于醫院X線攝片不規范或者尺寸不夠大、未將臨近關節包括在內等諸多因素等影像學檢查方面的因素,容易導致漏診發生。有些醫生對各部位損傷顯示所要求的特殊影響種類以及位置等不甚熟悉,只將一個位置的X線片作為主要依據,進行有無骨折、脫位發生的排除。但是,有很多部位的骨折如果只是在常規正側位投照的位置上是無法發現的,只有進行特殊投照才能被發現,比如說部分顱骨的凹陷骨折通常是在病變部位切線位照片中顯示;而部分髕骨的輕度縱行裂縫骨折也只有拍髕骨軸位照片時才得以顯現;如果臨床檢查懷疑存在腕舟骨骨折,則應攝手向尺側偏斜的后前斜位片才可發現[3]。針對于此,必須要依據患者外傷傷情以及部位所在,精準選擇投照位置,才能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雖然行X線片可以將大部分骨折都顯示出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些由于骨折部位較為特殊或者骨折征象表現不明顯的情況而導致漏診發生,當臨床上患者表現出骨折癥狀較為顯著但是X線片上并無顯著骨折征象表現時,需囑患者做短期復查。有些骨折由于斷端無移位或者投照位置等相關因素,很難顯示出骨折當時的骨折線,骨折1周~2周后由于斷端骨質吸收或者斷端錯位而導致骨折線顯現,特別是針對存在局部疼痛癥狀持續不消失的患者應注意復查的必要性。
3.3 創傷傷情方面
由于患者發生交通事故,或者礦井塌方等嚴重墜落傷與擠壓傷,會使其身體多部分遭到嚴重創傷,因此急診時具有傷情復雜且傷勢嚴重等特點,為能夠及時搶救患者生命,有時醫生通常來不及對患者做細致、全面的檢查;加之患者多處于休克或者昏迷狀態,不能詳述其病史、癥狀,醫生缺乏精準主訴;部分多發骨關節損傷的患者由于其主要損傷將其次要損傷所掩蓋,導致急診醫生不能作為準確判斷;在上述種種情況下,患者傷情的不穩定以及無法細致檢查身體、多發傷等影響,導致發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漏診。
就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總結來看,漏診大都集中在四肢,這是由于急診醫生在評估過程中,將注意力都集中放在患者內臟器官或者顱腦損傷上,由此忽略了四肢損傷。繼而提示急診醫生,對于多發傷患者在急救治療時需要做進一步全面觀察,反復檢查,只要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做檢查,包括必要的X線攝片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3.4 患者自身方面原因
由于患者懼怕疼痛或者受到射線傷害,并不配合檢查,無法將顯示骨折良好配合提供;還有些患者由于存在精神疾患、經濟條件限制或者是年齡小又并無陪伴人等原因,無法主動配合診治,骨折當時并未能進行X線檢查;患者出于某種原因意在提高傷殘等級,編造病情,為醫生造成誤判斷,吸引醫生的注意力于錯誤方向;由于害怕打針、手術、吃藥、檢查等,有意隱瞞自己病癥,使醫生降低警惕等等;針對于上述種種患者自身方面原因,在急診工作中,造成漏診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作為一個專業的急診醫生,應盡量規避錯誤的發生,總結諸如此類的經驗教訓,以免再次犯同樣錯誤。如若醫生具備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較高的責任心,可以進行對患者傷情全面、詳盡的了解,必將會降低漏診發生率。
3.5 醫生實際臨床經驗原因
由于急診科醫生可能并不是專業的骨科醫生,對骨科相關病癥缺乏足夠的診治經驗,尤其是對于一些罕見、少見的骨創傷更是缺乏充足認知,例如在進行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治時,僅僅考慮到時Smith骨折或者是Colles骨折,將掌側緣的Barton骨折誤診為Smith骨折,或者是將背側緣的Barton骨折誤診為Colles骨折,由此因為急診醫生實際臨床經驗的原因而造成漏診;脛骨遠端螺旋骨折大多為間接暴力導致,且該病癥常常伴有腓骨近端骨折,但是由于急診醫生缺乏臨床經驗,再加上有的醫院X線攝片并不十分規范,繼而造成漏診;再例如將孟氏骨折病例誤診斷為尺骨骨折,將橈骨小頭脫位遺漏。
3.6 體格檢查原因
進行臨床體格檢查是醫生進行患者病情診斷的一項重要手段,由于骨創傷檢查所涉及的范圍極廣,這也要求急診醫生在進行病情診斷時應有條不紊、有序進行,同時具有嫻熟的檢查技能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才能做好對急診骨創傷患者的全面診斷。但是,通常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有些急診醫生并未能將此環節工作重視起來,不具備較好的責任心,有的醫生甚至缺乏基本的檢查技能,不能正確認識、判斷臨床體征,存在一定的機械性、局限性[4];例如有的小兒患者發生骨骺骨折或者是青枝骨折,如果只根據X線照片進行判斷而不能仔細進行體格檢查,則很容易就造成漏診;還有些患者屬多發骨折,就診時醫生只根據患者的自我描述進行檢查,忽略了對其它部位的檢查,而只對有顯著骨折處進行X線攝片,繼而導致漏診發生。
參考文獻
[1] 努爾買買提?米日阿孜木爾.急診骨創傷患者的漏診原因探討[J].健康之路,2014,13(9):131-131.
[2] 劉軍.26例急診骨創傷患者的漏診原因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9):71-72.
篇2
[關鍵詞] 多媒體;形態學;機能學;臨床醫學;課堂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1(c)-091-02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數據、圖形、影像、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媒體為一體,使教學過程立體化,在高等醫學教育中顯示了顯著的優越性[1]。但是,不同的醫學專業學科有其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果不能恰當地應用多媒體教學,勢必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2]。那么,如何在不同的醫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而避免其弊端呢?課題組通過對本校各屆省級教學基本功競賽中獲獎教師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研究,將他們教學的優點和經驗總結如下,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多媒體課件在基礎醫學形態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屬于醫學專業基礎科目中的形態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人體正常和疾病狀態下機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與臨床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醫學形態學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大體觀察、顯微鏡觀察、尸體解剖和臨床病例分析等方式,從形態學角度研究和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使用黑板加粉筆和掛圖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教師在上課前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掛圖,上課時需要花時間更換掛圖,而掛圖的質量和大小無法保證大教室后排的同學能夠看清圖中的所示結構,因此,既費時,又費力,還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多媒體教學引入形態學的課堂是對傳統形態學科課堂教學的改革[3-4]。高質量的光學圖像在課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掛圖所無法比擬的,也遠勝于教材上的圖像,并且能將局部圖形任意放大或縮小、重復顯示或分步顯示,與教師在黑板上畫圖相比也有使用簡便、省時、省力等許多的優點。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功能可把復雜的、難懂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既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視覺的直觀性,也使課堂教學立體化、多維化,從而多途徑、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質量。
例如,人體解剖學介紹呼吸系統時,可以先通過靜態的圖像介紹該系統的結構組成、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等,然后用動畫形式展示吸氣和呼氣時膈肌和肋間肌的運動以及氣體在肺泡內的交換過程,最后用簡練的文字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一條一條地將課本知識和概念灌輸給學生要生動得多,學生對人體形態結構的理解和記憶也會深刻得多,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形態學課程,在理論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的靜態圖像有利于教師對病變的講解,如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大體標本、光鏡下的圖像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學生,清晰、直觀,使學生對動脈粥樣硬化各期的大體和鏡下形態學特點等內容更易于理解和記憶。病理學課堂教學中,如介紹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等內容時,采用動態的視頻或動畫,更有利學生掌握病變發生的動態過程,使課堂教學生動、具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習變得輕松、高效。
2 多媒體課件在基礎醫學機能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醫學專業基礎科目中,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為機能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人體正常或疾病狀態下機體的器官功能、細胞代謝等方面的改變,區別于醫學形態學教學,這些機能課程理論知識系統性強、內容抽象、學科涉及范圍廣、覆蓋面大。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往往對肉眼看得見的、直觀的客觀物體容易觀察和認知,但對于微觀的現象、抽象的概念則不容易認知和掌握,經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機能學科課堂教學的需要,對于枯燥的、抽象的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生理生化改變、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等,單靠板書和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和記憶,達不到有效地課堂教學效果。
將多媒體課件用于機能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使抽象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動畫、視頻、錄像等方式展示出來,做到了邏輯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5]。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不僅畫面清晰,圖文、聲像并茂,尤其是制作了動畫效果,更是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來很難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問題都能很好地記憶和掌握[6]。
例如:在生理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來介紹肌肉的收縮機制,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其優勢顯而易見。首先采用色彩鮮明的靜態圖片將肌束、肌纖維、肌小節、橫橋等結構展示給學生,并用精煉、準確的語言解釋每一結構及其在肌肉收縮中的作用,然后采用動畫形式逐步演示肌小節中橫橋的擺動引起肌肉收縮的每一步驟,還可以加上視頻和聲效演示肌肉收縮及其產生的全過程,這樣的方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在藥理學的教學中,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很抽象,尤其是藥物作用的機制,往往是發生在分子水平,看不到、摸不著,并且在闡述藥物的機制時常會用到前期基礎醫學科學的相關知識,同時又聯系了臨床醫學與疾病治療相關的知識,因而學生學習起來常常覺得無從下手,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概念。例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涉及對細菌蛋白質合成全過程的抑制作用和對細菌胞漿膜通透性的干擾,既有生物化學的相關知識,也有微生物學的知識在其中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可借助圖片顯示革蘭陰性桿菌細胞的示意圖,指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作用的靶點,然后用視頻或動畫回顧細菌蛋白質合成的基本過程,之后再用動畫演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結合與相應的靶點后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起始階段、肽鏈延伸階段、終止階段等的干擾,從而生動地將抽象的、不可見的藥物作用機制直觀地、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促進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3 多媒體課件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臨床醫學專業學科課堂教學內容龐雜,疾病種類多,知識覆蓋面廣,授課內容包括疾病的定義、特征、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是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地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講述和板書傳輸給學生,常常使學生聽完課后仍然是一頭霧水、弄不明白,只好下課后死記硬背課本上的概念和知識點,這樣即使能完成教學任務,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現代多媒體技術集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于一體,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7]。多媒體形式將臨床疾病的抽象概念具體化,把枯燥的臨床病種特征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不僅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講解更到位,并且對典型病例或罕見病例能通過課件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也更有利于診療操作規程的標準化、規范化。
比如臨床專業課程中的骨科學屬于運動醫學,由于專業的特點,骨科的大多數疾病的受傷機制、患者的陽性體征都是通過動態的教學模式才能講授清楚,利用多媒體將原先單調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地體現在聲音、圖像、影視及動畫中,使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的刺激獲取更多的信息量,也能更容易、更形象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8]。例如,在課堂講授“肩關節脫位”時,如果教師只是進行肌肉起止點、運動方向等理論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此類外傷的致傷機制過程,勢必影響正確的手法復位治療,而采用視頻或錄像,學生看到簡單的肩關節后伸、外旋方向受到推力,造成脫位,自然就能理解脫位的力學原理,順理即可推斷出脫位后的臨床表現和分類情況,更有利于理解臨床上的特殊表現和專有體征,給學生的印象是直觀的、生動的,也是深刻的。隨后的治療手法就是在理解了損傷機制后,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牽拉、屈曲、旋轉的力量達到復位的要求。再如,介紹“骨折伴發脂肪栓塞綜合征”的相關內容時,講授的重點是理解脂肪栓塞發生的微循環機制,這一過程也是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疾病演進過程,采用不同階段的典型病理改變的圖片,配合簡潔的文字,把病理學和臨床醫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比起教師單純用語言來講述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醫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9]。在醫學不同類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只有恰當應用了多媒體,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聲色、動靜、圖文等方式多角度、多途徑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將抽象的概念和過程直觀、生動地表現出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醫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冷靜,楊莉.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28(6):83-85.
[2]王娟.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應用中的利與弊[J].全科護理,2010,8(1):178-179.
[3]閆勇,王煥霞.人體解剖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巧和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105-106.
[4]劉艷紅,周建華,李景和,等.病理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藥導報,2006,12(9):99-100.
[5]李萍,侯進,任利君,等.多媒體技術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利弊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6):78-79.
[6]王潔,楊彩紅,張軒萍,等.多媒體教學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6):744-745.
[7]林偉,陳金坤,林銘.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外科學臨床教學質量[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5):950-951.
[8]尹良軍,秦晉,程昀,等.現階段骨科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1):94-95.
- 上一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 下一篇:職業技能培訓的意義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