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糧食帶來的危害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浪費糧食帶來的危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能背過,并深知其中的寓意。
這首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的詩歌,不僅表現了勞動者生產的艱辛,也從側面教育人們要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對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不但不深惡痛絕,而且還滿不在乎,認為那只不過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這確是一件小事,那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實證明這決不是一件小事!
也許有些人認為,我國物產豐富,土地遼闊,是個農業大國,浪費區區一點糧食,不會有什么大礙,不過小事一樁。不錯,我國確是物產豐富,土地遼闊的國家,但在今天每一個有頭腦的中國人,都是不會為此而盲目地樂觀的。因為他們知道,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相對資源貧乏的國家。且不說糧食的其它用途,單就吃飯來說,中國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來養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這一點已可以說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試想,如果我們中國十三億人口,每人浪費一個饅頭,一碗米飯,這十三億個饅頭和十三億碗米飯,將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多么巨大而不可彌補的損失。這里,我不禁要問那些盲目樂觀者,浪費糧食還是一件小事嗎?
還有一些人會說,糧食是我用錢買來的,錢是我自己掙的,我吃掉也好,浪費掉也好,還不是小事一樁嗎?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說是愚蠢之極了。糧食是用錢買來的,可錢不也是用勞動換來的嗎?"幾分耕耘幾分收獲",把自己勞動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費掉,豈不是愚蠢之極嗎?退一步說,即使這些人錢來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勞動,可也得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呀。正如開頭詩歌里所描繪,勞動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勞作,付出了多大的艱辛,才收獲到了顆粒糧食,這糧食又經過多少人之手,才成為現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說,如果浪費得沒有了糧食,即使你有錢又到何處去買呢?所以,我又要問問,那些視自己及他人勞動成果于不顧的人,是否還認為浪費糧食是一件小事嗎?
如今,從學校到餐館,從家庭到公共場所,浪費糧食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決不能等閑視之。
篇2
東北地區以其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全球環境條件變化的背景下,這里的環境變化既有大自然的原因,也有農業產業化的人為原因。
1.1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處于現階段的農業發展中,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還是各種氣象災害。農業的生產對象包括種植和養殖兩方面,這兩種產業的生長發育都受到氣候和天氣的制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是旱災和水災,前兩年發生了嚴重的水災,2014年又發生了嚴重的旱災。這些災害都發生在糧食作物正在生長的夏季,給糧食生產帶來的災害是滅頂性的。這類的自然災害常常是連續發生,這幾年開始由洪澇災害向干旱轉變。究其原因,這些自然災害的出現和地理環境有較大關系。在遼寧錦州一帶以丘陵居多,坡陡山禿,水土流失嚴重。這里的水災一部分是因為臺風和海潮的襲擊,另一部分則是暴雨所致。因為缺少植被,暴雨造成山洪暴發,致使水庫決口,溢洪現象嚴重。水災的特點來得快,泄得也快,由于這里地勢平坦,所以受災面廣。還由于洼地多,積水不能及時排放和滲入到地下,積攢起來成為澇災。
1.2人為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人為因素包括植被破壞產生的水土流失,還有農藥化肥對土壤的侵蝕以及工業排污造成的影響。由于20世紀大量墾荒造田,致使森林覆蓋率越來越低。加上采薪對森林的破壞,使植被面積減少,土地大量,地面缺少遮攔,蓄水能力下降。因此,在雨季地面無法吸水,造成雨水白白流失。這不僅是對雨水的浪費,在雨水流過地面時,也帶走了土壤和養分,使土壤養分減少,沙土化嚴重,形象農業收成。此外,各類工礦企業生產的工業廢水排放在河流里,然后被引用到土壤里,使土壤里重金屬含量超標,這些重金屬滲透到農作物里,對食用者的危害更大。同時,工廠排放的有害氣體形成的煙塵和酸雨對土壤也有較大的危害。還有城市生活排放的廢水都對土壤造成傷害。
2影響農業發展的環境問題治理對策
2.1對自然災害的防治
防治自然災害要從預防和提高抗災能力抓起。防治旱澇災害的基礎就是要順其自然。例如,不能過度地墾荒造田,將一些靠近山坡的田地退耕還林,增加植被面積。同時,還要在山坡地頭植樹造林,這樣不僅可以防治水土流失,還可以預防風蝕土壤。對于土地的使用還要進行科學搭配,如在容易被水淹沒的河邊種植水果,草地這樣的農作物,既可以增加植被,也不怕水淹。在預防自然災害中,還要定時清理河道,疏通水路,做好蓄水工作,這樣才能在水災來臨時減少損失,旱災來臨時有備無患。
2.2對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的防治
在對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防治時,首先要做到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要將由此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點。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時,盡量使用有機的綠色肥料,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在防治病蟲害時,要盡量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鏈而減少農藥的使用,例如在稻田里養殖鴨子,利用鴨子捕捉害蟲。在對工業排污造成的對農業環境破壞的治理上,首先要減少工業的污水、廢渣的排放。在這方面,國家和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對工業排污治污進行監督。最主要的是要發展生態型工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唯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來遏制污水、廢渣的排放。針對工業排放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要做到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利用征收環境稅的辦法來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促進節能減排,保證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3結語
篇3
[關鍵詞]東北經濟區;農產品;綠色物流;物流發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2.020
1綠色物流的主要內容
物流業是運輸物品或產品的服務行業,那么綠色物流指的是在物品或產品以及商品運輸過程中注重了環境保護問題,將環保理念融合到物流產業當中,在我國,最早提出綠色物流的是《物流術語》一書,其中對綠色物流給予了嚴格的定義,是在物流各環節中對環境造成的各種污染以及各種危害進行抑制,在最大限度利用物流資源的同時對環境起到凈化的作用。在綠色物流的各環節中,在保證正向物流的同時,也要注意供應鏈下的逆向物流,再對已有的物流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綠色物流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優化整合資源
對現有的資源進行集中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的效果,而且還能減少浪費和消耗;有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物流設施以及資源當中有一半以上處于空閑狀態,如此大的浪費與物流業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綠色物流根本無從談起。
1.2節能環保的運輸模式
農產品的運輸過程必須要有交通工具,無論是哪種交通工具在運輸過程中都會造成尾氣排放,無形地造成了空氣污染,綠色物流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對運輸任務的合理安排盡可能地降低車輛的空載率。
1.3綠色儲存
物流業離不開倉儲問題,對于倉儲既不能過于集中也不能過于分散,針對倉庫的位置與配送路線設計出合理的倉儲方案,爭取做到既要節約運輸成本又要避免倉儲給周圍環境帶來的危害。
1.4綠色包裝
在農產品從生產地到達目的地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對其進行包裝,因農產品的特殊性,會使用大量的編織袋進行包裝,大部分的包裝材料均為一次性使用,使用結束后,大部分被消費者扔掉,一些塑料包裝以及泡沫包裝不能在短時間內分解,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綠色包裝要求一些物流業務的經營者要對包裝進行改造,使用一些環保型的包裝材料,對包裝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
1.5逆向物流
所謂的逆向物流就是指參與整個物流過程的各種相關活動,比如資源回收再利用、資源替代以及資源處置等。實施逆向物流可以使現有資源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同時也可以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從而達到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等效果。
2我國東北地區糧食綠色物流的現狀
我國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產糧大區,是玉米、大豆、小麥的主要產地,東北地區的糧食作物大都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如此數目眾多的糧食在存儲和運輸等一系列的環節中都存在很多的問題,糧食物流是一個很系統的過程,它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種植、買賣、倉儲、運輸、加工一直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在一般人看來,糧食物流被看作是單一的運輸、存儲和裝卸,只關心產量和收成以及價格的高低,不考慮糧食的流向,因此造成了糧食物流因環節鏈的脫節而影響結構調整的突出問題,另外在糧食的運送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運輸污染
從國內形勢來看,近幾年利用汽車運輸糧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這里要特別指出長途汽車運送所排放的尾氣以及產生的噪聲對周圍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2運輸成本
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缺少精加工,經過調查,發現每100噸毛重糧食中經過篩選會產生將近2噸的雜質,這些雜質也就無形地增加了運輸的成本。
2.3運輸過程中管理不善
各種糧食以及農產品在長途的運輸過程中因氣候或天氣以及人為管理不當等因素造成的腐爛、變質現象比比皆是。
2.4存儲不善
糧食存儲條件簡陋,衛生條件差,多數糧食存儲倉庫害蟲肆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2.5化肥農藥殘留過多
農民在種植經營過程中為避免植物的病蟲害,往往會使用大量的農藥,以確保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殊不知過量的使用農藥和化肥會對糧食以及一些其他農產品的銷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3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建議與措施
3.1建立綠色、安全的農產品銷售系統
根據國內外的市場需求以及安全條例,在東北地區加大對農產品主要是糧食商品市場的硬件投入,打造一個高標準的批發地和周轉地,免去農產品經過長途運輸所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和浪費,對于不合格、不達標的產品一律不得進入市場,配備專業的農藥以及化肥檢測儀器,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
3.2增設農產品綠色通道
在東北地區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調度指揮,聯合公路、鐵路等交通部門,逐漸形成高效率的運輸體系,對于路上設置的收費站進行免費直接通行,確保運輸過程的快速和運輸成本的最大化壓縮。改進運輸車輛裝置,對于高質量要求的糧食或農副產品,盡量使用集裝箱,防止變質或腐爛。
3.3加強法制法規建設
衛生防疫部門要及時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評估,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條例》等,執法人員要做到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全程監督,對于“問題糧食”“問題農產品”要堅決嚴厲打擊,避免進入批發地或周轉地,保證綠色物流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4優化糧食種植結構
糧食的種植受土地、氣候、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在一個地區種植不適宜的糧食品種,其產量和質量都會大打折扣,農民的收入也會低很多,劣質糧食會對倉庫儲存造成嚴重影響,大量的滯銷糧食積壓在倉庫,嚴重阻礙了物流的正常運營,因此,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對于東北地區發揮優勢和保護農民的長久利益有著重要的作用。
3.5優化庫存管理
倉儲在整個物流運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倉儲在物流過程中具有時間功效和地點功效,它是減少物流成本的關鍵,糧食的倉儲必須保證來年新糧上市之前的供應量,倉庫存量過大或存儲時間過長都會無形增加管理的費用,進而增加物流成本,在東北地區倉庫存量要保證在一年之內周轉4次以上。既不能出現糧滿為患,也不能讓糧庫沒有糧源。
3.6改進倉庫的儲存設備
在東北地區,現有的大型倉庫都是早些年遺留下來的,我們通過走訪發現了,有的倉庫設備老化,有的倉庫漏雨漏風,沒有熏蒸設施,有的倉庫沒有滅火設備,從根本上說,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糧食安全和質量,所以,對現有倉庫的設備改進刻不容緩,具體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倉庫改造技術,建立起具有現代化、多功能的倉庫。
總之,綠色物流賦予了物流業新的理念,它著眼于未來,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就農產品來說,除了關系到人們生活的環境之外,還注重安全與健康。在今后的農業經濟發展中,綠色物流將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綠色物流會成為整個農產品乃至社會經濟的主要潮流,彰顯出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何明珂.物流系統論[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陳子俠.現代物流學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篇4
關鍵詞:糧食干燥機械;節能減排;現存問題;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國家在糧食收獲過程中,基本上都使用了自動化機械設備,也就是一邊對其進行收獲,一邊對糧食進行干燥,糧食干燥過程中使用的熱源也從燃煤時代逐步進入煤氣時代。但是,相對于燃煤時期的價格來說,煤的價格不斷增長,并且帶來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燃氣干燥對大氣污染相對減少,對此,我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解決,以便有效實現節能減排,創造更多的效益。下面,將從以下幾點講述。
一、存在問題
在對糧食干燥機械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能耗超標。一般情況下,糧食收獲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的煤和電,現如今所消耗的這些能耗已經遠遠超標,并且,使用過程中還無法對風溫進行有效控制,嚴重影響到所收獲糧食的質量問題,可用燃料也相對稀少。據相關調查得知,90%的干燥糧食基本上都是用煤做熱源,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導致生物質的可用空間相對較大,同時,干燥機械使用過程中,由于糧層的厚度大,間接導致風機阻力不斷變大,眾所周知,風機的壓力越大,功率也就越大,所消耗的電能也就越高,造成能源的嚴重浪費。
從另一方面來說,糧食干燥過程中是會產生相應的粉塵,針對所產生的這些粉塵采用廢氣集中處理的方法已經被廣泛使用,雖然效果比較顯著,但還是無法徹底處理,對環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在對糧食烘干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使用一臺機器,根本就不符合相關烘干工藝,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將嚴重影響到糧食的質量。
二、完善措施
針對上述所講相關問題,如果要想解決,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糧食的質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更換所使用的熱風爐,也就是將原本所使用的燃煤熱風爐用燃煤粉熱風爐代替。就目前而言,燃煤熱風爐在各個行業中被廣泛應用,相對于煤塊,它的優點是:煤粉的顆粒相對較細,因此,它就容易著火,畢竟它的表面積比較大,在燃燒過程中時間也比較短,并且,這種煤粉燃燒后不會留下任何介質,也就是會完全燃燒,效率比原本所使用的燃煤熱風爐要高出很多。用這種燃煤粉可以有效解決燃料損失、效率低等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污染,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該熱風爐在應用過程中可以直接采用多風道進行燃燒,致使煤粉和空氣的接觸面積變大,并與氧氣混合,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燃燒,同時,還可以將傳統的鼓風機裝置取消,用噴粉機代替,這樣可以減少大氣污染,與此同時,還可以對溫度進行控制,通過自身所具有的溫度傳感器將所模擬的數據進行傳輸,以便對煤的用量進行控制,畢竟煤的用量將直接影響到溫度的變化,熱風溫度還可以進行自動調控,也就是說:一旦溫度過高,它就會感應到,并自動調到相適應的溫度,溫度較低時,就會自動增加煤粉。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粉塵的排放量,還可以在過程中減少對環境帶來的污染。
第二、使用生物質。所謂的生物質主要包括:玉米秸、麥秸、花生殼、牛糞等,一旦將它們制作成固體,就會大大提高它的燃燒性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它的質量,并且,這種生物質在燃燒過程中速度比較快,容易燃燒,但污染性比較小,因此,可以適當的用生物質代替燃煤,將其用在小型熱風爐中,還可以在過程中有效保持相對穩定的溫度。
第三、減小糧食厚度。經相關專家實驗得知,糧食的厚度在500-550mm最佳,這樣就會相應的減小它的阻力,隨之產生的功率也就會變小,所消耗的電能也就會相應降低,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將原本的厚度降低,阻力就會減少1.8倍,眾所周知,電機功率與風速成正比,壓力與它的數量成反比,壓力降低后,如果功率還是不發生變化,那么,就會對數量進行補給,如果數量不發生變化,就可以降低功率,這樣也就實現了節能的目標。同時,還應該在此基礎上采用二級干燥機,目前所使用的干燥機一般都有順流、逆流等特征,大多數人在使用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對燃料進行節約,而對功率忽視,導致能源的嚴重浪費,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適當的采用二級干燥機,它所具有的優點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相關干燥工藝需求,可以有效節約能源,并且,采用這樣的干燥機,干燥后的糧食質量也相對較好,該機械的成本也比較低,阻力小,所消耗的電能低等。
第四、研發新機械。任何機械都會或多或少的造成環境污染,如果有針對性的對那種除塵式干燥機械進行研究,就可以減少污染,所謂的除塵式干燥機械主要就是通過利用一定的裝置在對廢氣進行排除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的對粉塵進行消除,現如今,生產出這種機械的國家只占少數,我國已經對其引入,并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說,這種機械對玉米皮的除塵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有效減少對粉塵的排放量,相對于常用的那種機械來說,還減少了對操作人員的人身傷害,特別是稻谷所帶來的危害,將會導致人類的呼吸道出現問題,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應該對這種機械進行研究,從而研究出屬于自己的除塵式機械,同時,還應該要求設置相應的廢氣粉塵室,以便在保護環境不受到嚴重影響的同時,可以確保操作人員的生命健康。
從另一方面來說,北方大多數地區都在干燥機中安裝了所謂的脫硫除塵設備,因為,北方一旦到冬季后,就會比較干燥,同時,氣溫也相對較低,無法實現濕式除塵,雖然在使用烘干機時,不對其用水淋也能使用,但是,這樣只能進行除塵工作,根本無法實現相應的脫硫工作,致使該脫硫設備完全成為擺設,同時,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增加功率的消耗,如果可以實施濕式除塵,不但不會對周圍環境帶來二次污染,還能將廢水重新利用,進而有效實現脫硫除塵的真正意義。并且,在對生物質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對較低,根本就不需要設置所謂的脫硫設備,但是,必須在其中設置煙氣除塵設備,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煙氣中的熱值,避免大氣的嚴重污染。
總之,糧食干燥機械節能減排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解決,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還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基于這種情況,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針對性的對措施進行研究,從而在促進該工藝不斷發展的同時,可以確保糧食的收成和質量,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所講可以得知:要想節能減排,就應該從多方面著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進行解決,在不減少糧食成本的情況下,確保它的質量,當然,節能減排過程中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各方面之間的關系,不能在對另外一個問題進行解決時,又出現新的問題,從而促使干燥機械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九君,路少昆,閆立衡,等.糧食干燥機械節能減排現存問題及完善措施[J].糧食流通技術,2011(01)
[2]邸坤,李杰.中國糧食干燥節能減排新技術和新設備[J].糧食與飼料工業,2011(12)
[3]趙祥濤,唐學軍,張明學,等.大型糧食真空干燥設備的研究開發及應用[J].干燥技術與設備,2009(05)
篇5
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6%,為十年來最高。這一消息再次觸發了關于中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失控的警告,市場形成了對加息及緊縮流動性的強烈預期。
中國經濟也許已經過熱或正走向過熱,但如果僅看CPI數據,找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目前一些控制漲價的措施可能使價格信號失真,影響對經濟運行的判斷。不過,即使迄今的消費價格上升主要由食品漲價引起,加息等緊縮貨幣的政策仍有助于控制通脹預期。當然,減少銀行流動性的理由絕不僅限于消費價格上升。現階段宏觀政策不應僅寄望于加息等貨幣政策,還需其他政策來解決經濟基本結構不平衡的問題。
關于中國當前經濟形勢仍存在爭議。一種較普遍的觀點是過熱風險已經明朗,主要反映為近期物價的迅速上漲;而且,即使CPI攀升主要由食品價格拉動,它仍然是一種貨幣現象,反映了流動性過剩帶來的總需求過剩。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利息稅及加息是抑制通脹的必然和有效的措施。
另一派同樣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沒有過熱,11%-12%的GDP年增長率證明中國已進入低通脹高增長的新時代。目前的物價上漲源自一些食品的恢復性漲價或結構性、季節性因素,不代表整體通脹壓力的加劇,不需要緊縮貨幣或其他宏觀政策。
雙方觀點都有一定道理,然而現階段中國經濟中,居民消費價格、過熱、緊縮貨幣之間的關系并不如通常想象的那么直接干脆。
――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很有可能,但僅從近幾個月的消費價格的變動中難以得出這個結論。
的確,CPI從去年1.5%的增速到今年上半年的3.2%,6月、7月更提高到4.4%和5.6%,似乎通脹壓力節節攀升。但從消費價格分類指數看,這一輪物價上漲主要表現在幾種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先是糧食然后是豬肉禽蛋,其他主要消費品的價格似乎相當穩定,甚至有所下降,服務類價格也只是小幅上揚。
食品價格上漲又是什么引發的呢?是宏觀政策過于寬松而引起總需求過旺嗎?我們認為,本輪食品價格上漲主要不是國內總需求過剩(或“經濟過熱”)引起的,而是受到國際糧價去年下半年猛升的影響。國際糧價上漲則一方面因為能源價格上升導致化肥、運輸等投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因為美國政府的玉米乙醇政策推動了以玉米為主的世界糧食價格的大幅攀升。在國內,糧食生產成本也受到化肥、運輸等成本上升的影響。同時,國內玉米乙醇生產在政府積極推動和補貼下迅猛增長,也推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價格上漲自然轉化為肉禽類養殖業飼料價格的上漲,加上偶發和臨時性因素如疫病和洪水,導致了肉禽蛋價格的上升。
然而,食品主導的價格上漲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擔心經濟中的通貨膨脹壓力。雖然CPI籃子中其他消費品價格相對穩定,但這些數字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經濟中真實的通脹壓力。
這是因為:第一,有些服務價格可能被低估了;第二,能源、電力和公共服務等的價格由行政控制或管理,而政府出于穩定物價的考慮推遲或控制漲價,因此雖然國際油價大幅攀升,我們看到的卻是同期國內CPI中交通用油成本下降;第三,由于各地政府最近紛紛出臺行政干預價格的措施,我們也難以判斷幾種食品價格上漲多大程度上已蔓延到其他價格。所以,一方面,總體通脹壓力有可能被低估,另一方面,我們難以判斷通脹壓力的變化態勢是由于食品漲價已到頂而開始回落,還是因為總需求過剩已經開始加大。
控制漲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穩定通脹預期,但不能根本化解通脹壓力。如果不讓價格給市場傳導正確信號,我們就不容易判斷通脹壓力來自何方、有多大、經濟是否過熱,也就不能有效控制通脹壓力的產生和蔓延。即使能用控制漲價的手段讓CPI降溫,通脹壓力也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人為控制價格只會讓需求更加旺盛,供需不平衡不讓價格來調節,就可能表現在短缺上。這種例子計劃經濟年代比比皆是,而近者如2005年的“油荒”、“電荒”。
――央行應該加息、緊縮流動性嗎?絕對應該。
既然從CPI數據難以判斷總體通脹壓力,那為什么央行需要緊縮貨幣呢?原因在于:
第一,加息和其他緊縮貨幣的措施能幫助穩定通脹預期,防止食品價格上漲傳播到其他商品,并進入工資、成本、價格的螺旋式循環。
第二,更重要的是,在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由于臨時性因素解除或行政干預成功而減緩時,金融系統流動性過剩等原因還會繼續迫切地需要緊縮貨幣。
判斷流動性過剩不能簡單地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眾所周知,各種貨幣量(無論是M2還是M3)與名義GDP及其他變量的關系極不穩定,也就是說,貨幣需求很難準確預測,在發達國家如此,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歷快速金融深化、金融創新的環境下尤其如此。
在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最主要表象是遠遠低于實際資本回報的低利率。目前一年期實際貸款利率僅為1.24%,而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是-2.27%!一般來說,如此低的實際利率必然刺激投資迅速膨脹,最終造成總需求過剩、通貨膨脹(即傳統意義上的經濟過熱)。
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流動性過剩轉化為通脹壓力(目前消費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了食品價格上漲),是因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特殊情況,如從利率到通脹的種種傳導機制并不順暢、貸款需求受到一些非量化指標的控制等。另外,中國近年生產力的巨大提高也使得一些商品價格下降,抵消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
流動性過剩的危害是什么呢?最大的危害是資本和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這一點對短期宏觀指標如GDP、CPI等影響甚微,但長期來說,會導致資源浪費,并增加壞債積累的風險。同時,在資本過于便宜豐富之下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可能難以適應資本合理定價的環境,由此帶來的巨大調整,可能給社會造成很大損失。當資金成本被壓得極低時,對資本和投資的需求不是由價格來調節,而往往要依靠非市場化的手段調節, 這又增加了資本不合理配置的幾率。
流動性過剩另一個可能的結果,是資產價格的猛漲和資產市場泡沫風險加大。同樣,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對GDP、CPI等短期宏觀指標影響可能都不大,所以中央銀行往往不太關注資產價格水平。然而,它們關注資產市場包括直接融資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其對長期經濟增長是極為重要的。
因此,盡管短期宏觀指標看來健康,盡管通脹壓力似乎可控,緊縮流動性仍是實現未來經濟和金融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和重要的政策步驟。
――加快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 現階段宏觀政策不能過多依靠貨幣政策,它在解決經濟基本結構不平衡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他政策措施如匯率政策、財政政策可能會更有效。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已經得到了廣泛討論,而目前,通過升值控制進口傳導的通脹和從根本上減緩流動性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如前所述,加息等政策對目前這種通脹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匯率升值卻能降低進口產品相對于國內商品的價格,從而抑制進口傳導的通貨膨脹。換句話說,就是讓中國生產力的大大提高――人民幣更值錢――去部分抵消國際市場油價、糧價上漲對中國的影響。
篇6
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建筑工地住著幾十個建筑工人,工人們在建筑工地的自助食堂用餐,由二位大媽供應工人們的伙食。一天,工人們用餐后發生了異想不到的事,幾十名工人先后出現了頭暈,嘔吐,昏厥等現象。汗珠像豆珠似的從額頭上滾下來,工人們疼得無法工作,還好搶救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一場因蔬菜中的農藥引起的中毒事件,對工人們及其家屬造成了驚嚇,同時也給工地帶來了損失。
食品安全要警鐘長鳴,不容忽視。也曾聽到過這樣一個事件:某中學食堂午餐中的一個小菜四季豆未燒透而導致了多名學生食物中毒,送到醫院搶救。四季豆如果不燒熟的話,會對人體的腸胃產生危害,特別是對于還處在身體發展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危害更大。這個事件的發生不僅影響了學生們的身體健康,更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心理。也使家長們多了一份擔心,同時使學校的名譽受到了損壞。
在小強熱線里,讓我看到了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什么酒瓶爆炸,牛奶變質出賣,飲品不衛生,啤酒瓶里有蚊香,蛋黃派里有贓物等等等等,這些食品的不安全事件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
食品不安全的事件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食品監管部門也一直很重視這個問題。相信有關部門能夠嚴肅處理,嚴格管理,給大家一個放心的食品食用環境。而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要不斷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以及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配合監管部門工作。
我認為我們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應該做到以下幾條:
(1)不在小攤上購買不潔食物。如:學校外面設了很多臨時攤點,什么烤的,炸的,不知在馬路上沾染了多少灰塵和細菌。對我們的身體是很不利的。
(2)平時不吃變質食品和過期食物。如:有些面包保質期時間很短,我們不能因為怕浪費糧食而食用已經過了期的面包,而是應該堅決地扔掉,或者應該在保質期之前吃完。
(3)合理地存放食物,使其不受污染。如:熟的食物和生的食物不能放在一起,以免熟食會受到細菌的侵擾。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應該先熱以下再吃。
(4)購買食物要到有質量監管部門監管的商店購買。如:肉類要買監管部門檢驗過的,并且蓋上藍色印章的肉。
(5)注意個人飲食衛生。如:飯前便后要洗手,常修剪指甲等。
篇7
傳統農業模式面臨困境
傳統農業模式一直面臨著幾大難題:
1. 人口飛速增長,可耕地不斷減少。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1億,而近30年來的人均耕地面積已從0.33公頃下降至0.22公頃,降幅達31.7%。到205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4億,而耕地面積則由目前的9600萬公頃下降到7300萬公頃。
2. 農業生產嚴重依賴氣候條件。特別在科技水平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的主要模式依然是小農戶分散經營,靠天吃飯。隨著極端氣候現象的日益頻繁,農業收成變得更加脆弱和不可預測,農民福利受到損害和威脅。
3. 農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大面積灌溉和使用化肥等對環境造成危害。目前,灌溉用水占人類使用淡水量的70%。而澆灌作物后,含有大量泥沙、殺蟲劑和農藥的污水已不適宜再利用。另外,農作物收割、收售期間使用拖拉機、卡車等機械大規模運作、長途運輸,也會消耗能源,產生污染。
“綠色”農場
“垂直農場”將農業生產和經營由鄉村轉移至城市,不占用耕地。在特殊設計的多層建筑中種植各種農作物,也可養殖各種魚類和家禽。它是一個自循環體系,主要能源來自太陽能和風能。整體就像一棵巨大的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吸收溫室氣體、排放氧氣、凈化污水、生產出谷物和蔬菜、并將利用有機廢料進行沼氣發電。
不僅如此,“垂直農場”還全部為無土栽培或養殖,無污染、無寄生蟲和細菌,產品有益于人類健康。而且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可全年生產,根據種植產品不同,平均占地產量可提高幾倍至幾十倍。據研究人員稱,一棟58層的“農場”,占地僅1.3萬平方米,卻可以提供74.32萬平方米的農作物生長面積,其產量相當于一個414.4萬平方米的傳統農場,足夠養活3.5萬人。
農作物養殖可以直接利用來自城市的有機垃圾和不含化學物的生活廢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利用太陽光生產熱量和發電,使植物的生長條件達到最優化,大大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和運輸、貯藏成本;有助于農業用地休養及恢復生態環境;降低養殖業疾病發病率和傳染的可能。
造價高昂
“垂直農場”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造價高昂,建造一座簡單小型的“垂直農場”大概需要兩億美元,而供養紐約827萬居民一年的糧食蔬菜所需大概需要150座“垂直農場”。但隨著農業用地越來越少,“垂直農場”已經受到日本、冰島和阿聯酋等國家的關注。另外,考慮到兩億美元的造價屬一次性投入以及“農場”本身在節能減排方面可能帶來的長期收益,該成本實際應可大為降低。
篇8
關鍵詞:糧食批發市場 市場體系 現狀
糧食批發市場作為一種經濟組織,為買賣雙方及其人提供糧食批量交易的場地、設施及交易服務。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糧食批發市場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在農產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轉運中心和消費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國性的跨地區跨部門的大型中央糧食批發市場。二是區域糧食批發市場又稱“地方糧食批發市場”,它一般設在產地。三是自由糧食批發市場,它交易的規模較小,甚至也進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國糧食批發市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對糧食市場實施宏觀調控的有效載體
目前,糧食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儲備糧輪換的市場渠道。我國儲備糧在三年內必須輪換,有時還會有大量的陳化糧的銷售,以前這些運營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糧食批發市場公開拍賣。國家和地方儲備糧在批發市場競價銷售,是政府調控市場與市場發現價格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儲備糧的正常管理與運作;是政府積極培育和利用市場,促進糧食有序流通的有機結合;可以減少用糧企業資金占壓,緩解企業庫存和流動資金緊張的現狀。
(二)促進糧食價格形成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放開了糧食的零售市場價格,改變了以往那種糧食價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來確定的做法,轉變為糧食的少量收購價格由政府確定,其價格更多地通過批發市場來形成。隨著批發業務的發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強,按照規范化建立的糧食批發市場,除了采用由批發市場工作人員組織下的協商成交方式協商價格之外,拍賣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糧食批發市場具有較大范圍內集散糧食商品的功能,來自全國各地的糧食商品同場競爭,同一種糧食商品就可以通過比較,按質論價,有利于反映糧食商品價值和供求關系的價格迅速形成。糧食批發市場所產生的價格比較真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糧食商品市場價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糧食資源
我國地域廣博,各地的糧食資源千差萬別,互為優勢。區域間的糧食批量交易主要通過批發市場進行,批發市場成為實現糧食產區與銷區聯結、南糧北調、北出南進、北糧南運、北糧南儲的重要渠道。糧食批發市場的信息功能對于合理配置糧食資源極為重要。糧食批發市場聯接著產需兩頭,糧食信息來源比較多,加之糧食批發市場擁有多樣化的信息傳遞手段,是一個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場所,實際成了糧食信息中心。
我國糧食批發市場的發展現狀
(一)糧食市場體系不完善且市場規范不完備
我國糧食市場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主產區市場和主銷區市場利益沒有理順、糧食批發市場啟動和市場運行的手段街接到位性差,糧食市場本身抗風險性能力較弱以及現有大型批發市場模式滯后于糧食市場外部環境變化等方面。
由于我國糧食主產區市場和主銷區市場利益沒有理順,市場管理委員會、理事會基本上以主產區所在地省政府、主辦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構成,主辦單位一般是主產區地方政府,承辦單位一般是主產區糧食主管部門、糧食企業,這種構造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處理好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往往出現傾斜于主產區利益的市場政策,造成產銷利益的不公正。糧食歉收年,主銷區到主產區讓渡利益大,主產區辦的批發市場呈現繁榮景象;糧食豐收年,“賣糧難”現象嚴重,銷糧省擇購權大,主銷區讓渡主產區利益小,主產區辦的批發市場呈現蕭條現象。
(二)糧食批發市場布局不合理且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管理
由于我國糧食市場法規建設滯后,缺乏國家統一規劃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導致我國糧食批發市場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和趨同投資建設等現象,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從而不利于糧食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我國許多糧食批發市場不是按照經濟區域而是按照行政區域布局的,層層人為造市場的做法顯然違背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結果到處是市場,到處都有成交價格,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輻射范圍有限。
我國對于糧食批發市場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隨著我國糧食批發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逐漸接軌,迫切需要制定規范糧食交易市場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以明確糧食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主要包括:批發市場資格審查制度和政府授權制度、交易商入市登記制度、交易商資格審查制度、商品質檢制度、保證金制度、結算制度、出境準運制度等;國家專儲糧通過批發市場吞吐輪換辦法;糧食批發市場的各種職能;糧食進出口管制;糧食零售等。
(三)交易行為不規范且場內交易不活躍
現階段我國糧食現貨市場基本處于集貿市場水平,新建立的地市縣糧食批發市場,由于基礎設施不健全,輻射和影響力較小,有些地方的市場投資者與管理者合二為一,甚至以經營者或變相經營者的身份參于交易,市場運行缺乏公開、公正的準則規范,不僅造成場內交易不活躍,區際交易頻繁、效率低,而且嚴重損害了市場監管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一些糧食經營者行為不規范、違法、違約行為突出,在計量和質量方面,嚴重危害消費者的利益;糧食加工、儲存、包裝、質撿方面達不到有關的標準;盜用其他經營者的商標、品牌、商號等侵權行為嚴重。
由于我國多數地、縣糧食批發交易市場交易行為不規范,糧食批發市場的交易量較小,且交易不活躍,“有市無場”和“有場無市”的現象同時存在。多數地、縣沒有規范化的糧食批發交易場所,糧食交易主要在鄉、鎮自發形成的混合型集貿市場進行,規模小、分布散、秩序亂,缺乏專業性。
(四)部分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功能過于單一
我國一些糧食批發市場,尤其是那些自發形成的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經營規模較小且分散,缺乏規模效益,物流成本高,與市場經濟的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市場投資主體單一,主要是私人單一投資。而單一投資帶來的問題是資金不足,短期行為,嚴重制約交易和市場的發展;功能單一,主要作為糧食集散場所,而不是批量、原糧成品糧兼營,批發市場的其他功能更無法發揮;由于市場是自發的、私人投資的,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和互動,各自為政,不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削弱市場整體功能的發揮,交易層次、交易方式不能適應糧食大流通的需要。
許多糧食批發市場主要是作為糧食批發交易的場所,而其他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現代化糧食批發市場應有的功能還包括集散功能、結算功能、價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質量檢驗功能、展示功能以及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
加快我國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的策略
(一)重視糧食批發市場的戰略地位
加強我國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必須重視并確定糧食批發市場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糧食批發市場、國家對糧食的宏觀控制和現代糧食企業制度三者是市場經濟不可分割的主要組成部分。糧食批發市場是聯系后二者的中心環節。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一定要通過糧食批發市場,公開、公正、公平地進行。同時,主要糧食品種的省間大批量交易要通過政府指定的糧食批發市場進行,并吸引公私糧食企業進場交易。在糧食主產區的縣以上城鎮盡快建立和完善各縣、各地區的糧食批發市場,不斷提高批發能力,滿足銷區糧食批發企業和單位到產區采購糧食的要求,做到資源充足,保障供應。要加快糧食企業的改革,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二)強化市場管理并規范交易行為
加快市場立法,建立健全糧食市場交易規則,提供公開公正的交易場所,改善交易條件,克服目前糧食交易無章可循、零亂無序和有法不依的現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強化市場管理,管好管住收購市場,嚴格實行糧食批發準入制度,積極引導和支持糧食經營企業和用糧單位進入市場交易,有效遏制私商糧販的非法收購行為。同時規定任何地區和部門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礙在縣以上糧食市場交易和委托收購糧食的運銷,賦予縣以上糧食批發市場合法運銷權,以增強交易吸引力。
對于糧食批發市場的發展,國家除了要制定優惠政策,繁榮市場,還必須實行統一的交易規則,管理者不參加經營,經營者不參與管理,管理與服務兩分離,以保證管理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保證經營者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還要加強糧食批發市場的整合管理,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對現有的各類糧食批發市場進行規范。對盲目建設、有場無市、經營困難的糧食批發市場,要采取兼并、關閉、轉向等方式進行整合。要結合當地市場建設規劃,統籌考慮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問題,可以通過土地置換調整糧食批發市場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糧食批發市場的輻射范圍,以防止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
(三)加強不同層次的糧食批發市場建設
加強糧食批發市場建設既要重視全國性的大型糧食中心批發市場建設,又要加快區域和地方糧食批發市場建設。通過建立和完善糧食市場管理法律法規,改善糧食市場建設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消除地區封鎖,為創建全國性的中央糧食批發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在統一規劃下,主要通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在全國形成運作規范,功能齊全,交易集中,現貨、期貨、中遠期合同交易都運作的覆蓋全國的大型糧食中心批發市場、交易所,真正發揮糧食批發市場組織交易,集中競價,發現價格,規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等功能,促進全國統一的大糧食流通實現,為國家調控糧食市場和吞吐儲備糧食提供立足點。
參考文獻:
1.戚維明.關于我國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糧食經濟,2001(09)
2.胡非凡,施國慶,吳志華.中國糧食物流特點及發展趨勢探析[J].農業經濟,2006(05)
3.胡非凡,施國慶,吳志華.試析我國糧食物流中心發展現狀及趨勢[J].經濟問題,2007(02)
4.朱東紅,慕艷芬.國外糧食物流發展概述及啟示[J].世界農業,2007(03)
篇9
一 它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存在和擴張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增值,為了實現增值不折手段是資本殘忍和血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構成了資本運動的全部和原始的動力。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走過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五百年來,資本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了原始積累、自由競爭,壟斷、國家壟斷的歷史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資本主義勢力稱雄世界,資本主義集團內部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斷分化和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礦產、糧食世界性壟斷集團,在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獲勝,獲得了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步入國家壟斷階段,國際資本應運而生,資本主義政權最終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通過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完成了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掌控,其實現增值的手段變得隨心所欲,花樣翻新,不斷通過制造經濟波動,劫掠世界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性的經濟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發生的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結局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的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的同時,其實現增值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資本已經對通過傳統手段掠奪財富,實現增值變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資本頻繁攪動世界經濟,實現一夜暴富,瘋狂地掠奪世界財富,掠奪的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富于欺騙性二戰后在頻繁發生的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局部戰爭危機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資本在這些危機的背后鬼魅魍魎,若隱若現,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它___一國際資本才是這些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但哭得最傷心的卻往往是最大的贏家,每次經濟危機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危機的根本原因,也許能加深對危機的認識和把握,在未來的經濟運行中防微杜漸,減少損失。
二 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金融經濟國際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進一步發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趨勢。盡管幾次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金融經濟國際化受到異議,但是,隨著經濟壘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共識。金融國際化使得國際資本輕而易舉敲開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大門,表面上表現為壘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高效流動,但本質上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資本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控制,為國際資本攪動世界經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國際資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適的時機和機會來制造增值的機會。基于國際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控制地位,技術壟斷、資源壟斷、規則壟斷、金融國家化使得國際資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經常發生的現象,金融危機的常態化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經靜性的波動中。
三 當代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篇10
關鍵詞:住房;投資品;消費品
一、住房的投資屬性分析
住房的屬性關系到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制定的《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把居民購房支出歸類為固定資產投資。
第一,對住房投資行為的認識。如果住房作為能夠產生未來收益的投資品,那么買房投資就是一種投資活動。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有一套住房,仍然還要用自己的儲蓄或銀行貸款去買二套房?這種行為的唯一合理動機就是,買入后等待房價大幅上漲,而后賣出獲取收益。其實這部分收益就是簡單的高低價格差,與一般的投機炒作行為特點無異。從而,買房投資表面上的收益性,被誤認為是一種理性的投資活動,這樣住房就被誤認為是一種投資品。
第二,住房與其他投資品的比較。類似于買房投機的一種常見活動是投資黃金、玉器等物品,在最近幾年也是非常火熱。這兩種行為表面看都屬于投機活動,雖然黃金、玉器等物品也不具有內在產生價值的屬性,但是其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房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地磨損和消耗,本身的使用價值將漸漸降低,保值和增值功能無從談起。所以,買房投資不僅是非理,而且連最基本的成為投機品的屬性都很難具備,更不用說成為投資品了。
現在比較熱得另一種投資行為是股票。從表面上來看,炒股和買房投機屬于同一種類型的投機行為,都是為賺取差價。但是,股票還不同于房屋,其中本質的區別在于:股票的背后是公司或企業,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產要素組合。因而,換作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炒股,完全可以忽略股票價格波動的因素,更不用低買高賣去賺錢,而是穩穩地分享公司或企業成長的價值。顯然,房屋完全不具有股票的這些特性。
二、住房作為投資品的危害
第一,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引發房地產泡沫。在城市化過程中,我國的工業、住房和商業用地需求增加,而將住房作為投資品會進一步加大土地需求。土地的所有權壟斷及土地的稀有性共同決定了土地供給的低彈性,在濃烈的房地產投資氛圍下,勢必會導致土地價格上漲,住房成本增加,房價上漲,導致房地產泡沫。
第二,引發土地方面的問題。一是土地有效供給減少。土地總量有限,政府為了提高財政收入,會將土地投放于支付出讓金較高的行業。房地產投資熱會導致開發商不惜出高價購買土地,這樣土地就會大量的供給房地產業,一些更需要土地的行業因此得不到土地,這樣會使土地的有效供給減少和低效使用。二是房地產土地需求的增加會擠占農用地,引發糧食危機。房地產投資熱,開發商對建筑用地的需求增加,而土地的數量一定,城市的土地用完后,他們又由城市不斷地向鄉村發展,我們以前看到的綠蔭濃密的農田現以被大片高樓覆蓋。如此發展,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問題十分令人擔憂。
第三,大量房屋空置,導致資源浪費。房地產投資者買房是為了賺取房價上漲的差價,并不是為了居住。花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建造的房屋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由于投資需求的增加,新的房子還正在不斷建設,新原材料等各種資源還在不斷地浪費。相關數據報道:中國每年新建房屋面積占到世界總量的50%,建筑能耗占到全社會能耗的40%。有學者聲稱:我國建筑的平均壽命只有30年,年產垃圾數以億計。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筑平均壽命也達到了74年(數據來源:搜狐焦點網)。
第四,拉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不公平。住房作為投資品引發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財富分配不均,由于城市化進程不同,造成地方政府的土地資產收益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就惡化了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二是有房者與者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有的人有幾套房子,在房價上漲的過程中,他們財富不斷增加,而有的人買不起房子,房價上漲,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改變住房投資屬性的相關建議
堅持以消費為目的發展房地產。堅持以消費為目的就是發展房地產始終都是為了增加居民住房面積、改善住房條件。在宏觀上加強正確的引導和調控,加強投資與最終消費的銜接,減少閑置和浪費,避免房地產發展方向的偏離。
第一,繁榮房地產租賃市場。健全租賃市場的相關規則可以有效地減少買房的需求。當從住房者的利益角度考慮,租房和買房的差別不是很大時,就會有一部分人選擇租房,這樣對買房的需求就會產生替代。買房的需求減少,房地產投資熱就會漸漸地冷卻下來。
第二,高清房地產市場的真實供需狀況,促進供需平衡。目前房地產市場存在虛假信息,如開發商惜售現象,供求關系并非真實反應。政府必須堅決打擊豪華商品房的建設,開發商的大量囤地,以及制造虛假銷售等行為,為房地產市場打造一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對購而不住處于閑置狀態的房屋,制定必要的條例加快其流轉。對以消費為目的的購房給予一定的優惠。
第三,把住房價格列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房價能夠反映廣大居民對消費的實際感受,因此要反映居民消費價格的實際情況就不應該將房價排出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外。即使這樣做有困難,可以將投資和消費分開。作為投資品的部分,納入非居民消費指數;作為消費品的部分納入居民消費指數。從而逐步推動住房由投資品向消費品過渡。
總之,房地產業的核心問題是社會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發展房地產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居民的居住問題。從社會整體看,住房一經建造完工,其價值就隨著不斷的折舊而減少,沒有任何投資意義。因此,要從維護社會公平和公民基本權利的角度正確認識房地產的本質屬性,而不能簡單定義為一般投資品。
參考文獻:
1.李義龍.居民住房是投資品,還是消費品?[J].中國證券期貨,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