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篇1

關鍵詞: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生態文明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015-03

1生態文明研究歷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1],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2]。20世紀中后期,人們已經開始用生態學方法探討世界的發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態史觀研究人類文明史的是日本學者梅棹忠夫,1957年他以生態學方法探討世界文明史的規律,發表了《文明的生態史觀序說》;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態史觀: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態史觀,重視自然環境、生態條件對文明史進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劉宗超、劉粵生在《地球表層系統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確立“全球生態意識和全球生態文明觀”[4],199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委員會將《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正式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開啟了中國系統研究生態文明理論的先河;1997年《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紀是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先進的社會文明形態”[5]。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六屆六中全會也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作為一種重要治國理念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貴陽學院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現狀和問題

生態文明校園建設是以校園為載體,從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四個基本維度,使生態文明融入其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文明校園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在校園建設和日常教育管理中,從美化環境、綠色環保、和諧自然各個方面出發,不斷強化師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他們成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貴陽市作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示范帶頭作用,貴陽學院作為貴陽市唯一的本科高校,擁有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肩負著為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務,因而貴陽學院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貴陽學院位于貴陽東出口,與圖云關國家級森林公園毗鄰,貴陽學院的用地版圖為平面蝴蝶形狀,中長期規劃面積1200畝,現實際使用面積810畝,規劃建設以“園式林、生態型、數字化”為基本范式,擁有博信樓、博雅樓、博遠樓、博藝樓、博新樓、博技樓、博達樓、九思樓、逸夫樓、詠籟樓、薈素樓、圖書館、田徑場、行健館、陽明文化廣場、學生公寓樓群以及魚梁橋等建筑單體,建筑單體色澤一致,風格雅致,特征鮮明,品質精良,在綠化、凈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設上達到較高水準,是貴州省“優美校園”。貴陽學院在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校園創建上與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相適應,全面踐行永續發展理念,確立了“辦綠色大學、建生態家園”的環境治校方略,精心打造出“馨園”、“梨園”、“桃園”、“竹園”、“桂園”、“生態園”,以及“峽谷飛橋”等“七園七景”。生態校園一年常綠,四季有花,景致如畫,是貴州省“綠色大學”[6]。在優美校園和綠色大學的建設過程中,貴陽學院秉承“辦綠色大學、建生態家園”的環境治校方略,在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建設中都開展了多方位的工作,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針對貴陽學院校園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設計了貴陽學院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問卷調查,旨在了解貴陽學院校園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和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更好地分析和總結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中值得借鑒的方法。

貴陽學院生態文明校園建設調查問卷共20題,每題可選擇一個答案,調查問卷旨在了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理解和認識。主要調查了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程度。隨機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貴陽學院第三教學樓二樓上課的班級共10個發放了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300份,涵蓋了2011級、2012級、2013級三個年級學生(2010級學生均外出實習),共發放10個班級,每個班級30份。發放班級及收回份數為:2011級應用化學專業收回30份,2011級園林專業收回30份,2011級國際貿易專業收回30份,2012級生物工程專業收回30份,2012級園林專業收回30份,2012級旅游英語專業收回30份,2012級美術專業收回30份(有10份沒有填寫),2013級城鄉規劃專業收回30份,2013級電子商務專業收回30份,2013級制藥工程專業收回30份(其中有的問卷有的同學僅僅填寫一面,故統計實際數量與預計數量有一定偏差,見表1)。

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調查問卷”的20個題目中,1~14題的內容為生態文明具體行為體現,15~20題內容為生態文明觀念內涵。在1~14題中,按照行為主體來分可分為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兩類。其中1、2、4、5、6、7、8、9、10、11、12、13為個體行為,其主要表現同學們個人對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主觀意見及行為;3、14為群體行為,其主要體現大學生對于周圍環境的看法、意見。按照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是否分離來分,其中1、3、4、14題是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相分離的題型;2、5、6、7、8、9、10、11、12、13題是行為主題和責任主體同為一體的題型。15~20題中,16題考查了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內涵理念的認識,15、17、18、19、20題則考查了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認識。

從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分離的1、3、4、14題調查情況看,行為主題和責任主體相分離時,責任意識相對淡泊,缺乏主動擔當的勇氣的決心。如第一題:當你身邊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你會如何做?其中選擇A的占36%選B的占31%選C的占33%,A、B、C大約各占1/3,這說明在大學生中還有在看到周邊環境建設遭破壞時漠不關心的現象。如第四題:你對學生在學校踐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選擇A的占22%選B的占63%選C的占15%,從B選項所占的百分比為63%,這說明了學生還缺乏擔當的意識和勇氣。當然,從其他題目,如14題:你們寢室打掃衛生的情況如何?其中選擇A的占62%,選B的占31%,選C的占7%,從這些數據可以說明當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學生還是比較關注的,但還缺乏把生態文明作為自己的一種追求和目標去努力踐行的決心。

從環境問題與個人經濟關系來看,與個人經濟關聯性大的問題,學生關注度相對較高,如第7題、第10題、第12題、第13題,說明在個人環境行為方面,適當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處罰或獎勵,如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恰當地給予一定獎勵,對排污的收取一定費用,以此促進環境方面好行為習慣的逐漸養成。

從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和內涵的理解上,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內涵理解都比較正確,也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生的關系是緊密的,絕大部分大學生愿意深入地學習和傳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積極地參與相關工作。

3對策與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的考察分析來看,貴陽學院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認識比較好,學校在生態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還是有所體現,貴陽學院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工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有校級領導分管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工作,對校園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決策和指導作用。同時在校園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

(2)學校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牽頭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工作。貴陽學院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由貴陽學院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牽頭完成,后勤管理處、基建處、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等行政教學部門協同配合完成相關工作。

(3)學校要求教師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研活動,有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及學術方面的專題研究課題并形成課題研究成果,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

(4)除了學校行政教學部門教師參與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工作外,貴陽學院還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具體情況,組建不同的宣傳和推崇生態文明理念的社團,組織落實建設工作。如貴陽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等成立了貴陽學院生態文明普及與促進協會、貴陽學院環境協會等社團,圍繞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植樹節等環保主題,結合學校實際,在學校和社會開展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社團活動,帶動了一批學生踴躍地參與到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活動中來。

(5)讓生態文明課程進課堂,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貴陽學院的生態文明相關課程不僅是在相關專業開設,而且也作為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在所有專業中開設,如開設“環境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環保類校級公共選修課程。由貴陽學院組織編寫的《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教程》經過兩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該課程也在全校所有專業中開設,使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實施路徑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他們積極參與到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中奠定了知識基礎。

(6)在全校范圍內,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開展相關活動,推進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學校積極倡導開展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相關活動,如開展“我為校園添一點綠”,“關愛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簽字活動,環保展示活動,綠化校園活動,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植樹節等主題活動;制作宣傳欄等進行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過程中,對原有的綠化進行保護和充分利用,同時擴充新的綠化地帶,并對校園內的130余種植物進行了命名掛牌,增進大家對校園植物的認識了解和熱愛。

(7)在學校規劃建設中,盡量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氛圍,激發學生建設校園生態文明的激情。在校園規劃建設中,一方面,注重校園自然環境的生態性,努力營造一個綠色潔凈優美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著重體現了校園人文生態素養的展現,如校園的路標指示、教學樓的命名、學校的徽標等都應盡量展現生態和諧的理念。

(8)在校園資源利用和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要遵循節約和再利用的原則,盡量減少由于資源浪費而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針對食堂浪費現象,通過“光盤行動”等活動減少浪費;教室燈光、路燈等設置了智能裝置,最大限度地減少用電量。

(9)制定了明確的生態環境保護、綠化養護、衛生保潔、節能減排等相關制度并由學校相關部門監督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

4結語

總之,在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不斷地強化生態文明意識,以創建環境優美、文明和諧、資源節約的校園為目標,以生態文明校園為輻射源,在全社會形成良性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潘岳.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J].中國國情國力,2006(10):20~22.

[2]劉思華.論生態文明、綠色經濟、和諧社會發展關系[J].經濟師,2011(1):6~9.

[3]楊寧一,鄭麗平.評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態史觀”[J].史學月刊,2005(8):92~94.

[4]劉宗超,劉粵生.地球表層系統的信息增殖[J].自然雜志,1991(6):413~416.

篇2

關鍵詞 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改善

中圖分類號 TV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國家戰略資源之一,在改善國家整體自然環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黨的十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歸屬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的良性發展,為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各地區都應該保持對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探索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希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進行解讀,水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要素,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果,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水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優化開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基礎性支撐和實現保證,只有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促進水資源管理作用的發揮,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逐步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離開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將最終流于形式。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水資源管理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水資源管理由此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日漸凸顯出來,在促進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同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為了促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認識,明確水資源管理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能夠促進水資源管理現狀的改善,有效推動我國水資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國水資源管理工作在新時期也能夠取得相應的發展成效。從這一角度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以制度體系為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為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發展

由于水資源管理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并積極探索借助水資源管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夠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2]。具體來說,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要想借助水資源管理的力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資源管理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新時期在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健全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將其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方面的重要內容,在提高水資源管理成效的同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態。在具體操作方面,應該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的內容,將水資源制度建設工作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借助水資源制度建設貫徹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良好推進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針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在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也應該構建相應的管理體制,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考核工作的開展,促進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保證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指導,在加強水資源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并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水資源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借助科學的規劃和利用實現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在促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在工作實踐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進行新的優化,因地制宜的加強對配置制度的構建,保證能夠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唯有如此,水資源管理工作才能夠真正發揮其輔助作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化開展。

2.3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環境的修復

在水資源管理工作中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生態的修復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要想確保水資源管理工作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還應該將水資源的節約和水生態的修復作為重點工作[4]。通過制定水資源強化論證措施、有償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區管理措施等,增強對水資源的節約,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推動節能節水型社會的構建。在水生態環境修復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保持高度重視,通過積極探索河流健康評估工作和河流環境修復工作等,加強對水環境和水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視,保證在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撐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凸顯,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創建工作

水生態文明創建思想的提出是貫徹落實十以來一系列會議精神的結果,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具體工作部署,在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想保證水資源管理效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應該深入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工作,并將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希望能夠構建人與水環境、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水利體系,為生態環保工作的逐步推進提供有效支撐[5]。首先,基于全面統籌思想的指導和因地制宜原則的支持應該科學合理的建設湖水聯通系統,促進現代湖水網體系的構建,爭取在社會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態體系,保證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水生態文化的宣傳,讓社會大眾和社會上的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組織能夠認識到水生態環境維護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相應的水生態環境維護措施,爭取實現對水資源有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雙贏,促進生態環保工作的優化開展。

3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國家建設過程中要求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資源管理工作也日漸受到廣泛關注,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發展成為相關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新時期將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優化開展提供相應的理論參照。

⒖嘉南

[1]王芳.淺析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吳美霖,李美臻,金輝,等.探究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5).

[3]張建云,王小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7):1-4.

篇3

現在的試點城市,有各種各樣的叫法,有低碳城市、生態經濟城市、綠色城市……名稱很多,謝極認為其實際上目的只有一個——探尋我國城市發展的路徑,特別是在我國致力于要解決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遵循自然規律的一些規則準則,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謝極表示,貫徹十七大精神,在我們現實的工作當中,如何實踐生態城市這一理念以及如何來實現生態城市建設,這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我們需要思考,更需要進行認真研究和落實。謝極表示生態城市,應從以下四個環節入手。

第一,要有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一個理念。理念具有引導發展戰略、引導發展方向的作用。全社會首先應該有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理念,形成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絕非一個部門就可以實施。

第二,城市規劃設計應體現生態文明這個理念。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求我們在規劃設計中,遵循生態城市這一理念,在規劃的初始階段就要體現生態文明的概念,從而落實在規劃的方方面面。

第三,應該考慮如何把這些規劃和設計組織實施好。生態城市建設的實施,靠全體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需要號召全體民眾的力量來貫徹落實。當然,政府也應制定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推動生態城市的建設。目前,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正在進行8個節能減排示范城市的綜合性政策試點工作,也是在探索生態城市的建設途徑。

第四,生態文明,涉及到我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上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能不能貫徹落實好,最終體現在人們的行為方式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轉變,是否是按照生態文明這個理念來轉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以最小的環境資源影響的代價,為人們提供比較滿意的生態和生活方式。實現生態城市建設,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全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靠社會的力量。

不久前,謝極在哈佛大學演講中,針對推動中國節能減排主要的推動力是什么?這樣一個提問時,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從此回答了這個問題:

篇4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校;生態危機;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從學校的文化建設來說,大力建設高校生態文明對于貫徹十八的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個人與學校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針對現在高校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積極尋找生態文明的建設內容、建設途徑和方法,真正達到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目的,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并主動宣傳和傳播生態文明觀念,從而促進高校生態文明的發展,為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作出高校最大的貢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對于生態文明的概念不同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文明進行了闡述。陳瑞清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是這樣定義的: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一個階段。他認為,從古至今,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人類即將邁入第四個階段——生態文明。

余謀昌在《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中認為,人類文明有四種,分別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物質文明是和諧社會雄厚的物質保障,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創造安全可靠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渲染良好的價值觀念,生態文明則是和諧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

結合前人對生態文明的定義與解讀,本論文從狹義上解讀生態文明的內涵,認為:生態文明須要突出生態的重要性,以尊重生態、愛護生態、改善生態為目的,要求人類樹立生態觀念,踐行生態行為,要時刻警醒、十分自律,用友好和理智的態度對待大自然。

二、加強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高校是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引領文明的殿堂,高校對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大力建設高校生態文明不僅僅是高校積極響應十的號召,更應該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課。

第一,加強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人類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就是強調把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內在地統一起來,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的保護相協調,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建設生態文明高校,既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第二,加強高校生態文明建設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人類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把建設生態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使高校必須為社會培養輸送大批新型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和傳播者。通過生態道德教育,使現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然觀、科學的發展觀,使其能規范自己的環境行為,提高其生態道德修養,成為生態文明的創造者、推動者。

第三,加強高校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充滿競爭、優勝劣汰的時代。大學生需要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但是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絕不不僅僅是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作為一名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有義務去踐行和傳播生態道德和生態價值觀,應該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與和諧觀念,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學會關愛社會、尊重自然、愛護環境和自覺抵制危害環境的行為。

三、基于生態文明的高校文化建設對策建議

首先,利用高校的各種宣傳途徑,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從而把生態文明的理念灌輸給廣大師生。 大學應充分利用院報、宣傳櫥窗、網絡等媒體,打造新聞輿論陣地,加強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高校還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理論指導作用,關鍵是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觀,使得大學生樹立起生態文明下的“以人為本”的高校文化理念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他們把生態文明觀念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行動,養成生態文明的好習慣,進而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實處。

其次,有效開展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實踐活動,對廣大師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的教育實踐活動可以通過課堂,利用教師的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的使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可以開展有關生態文明的名人講座,具有渲染力度的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等。而且,要通過高校文化的形成,輻射給社區、社會,逐漸把生態文明的觀念轉化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更多人在平時生活中注重綠色、注重環保、注重低碳,為我國生態文明早日跨出一大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三,高校制定自己的生態文明道德規范,并長期施行與監督。對于價值觀還沒有定型的大學生來說,通過學校宣傳和制定的生態文明道德規范,形成他們正確的消費觀,養成一種新的節約觀,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是尤為重要的。以生態文明道德規范來約束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自覺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培養并傳播生態文明觀念與行為。再加上施行規范以后的監督,把高校制定的生態文明道德規范堅持到底,一定會形成高校重視生態文明的風氣,進而加強高校生態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陳瑞清.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J].北方經濟,2007(07).

[2]余謀昌.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J].綠葉,2006,11.

[3]陳智慧,華啟和.高校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09,12.

[4]王志生.學校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J].中小學校長,2008,5(11).

篇5

關鍵詞:防沙治沙;生態文明;科學發展

1當前我國防沙治沙面臨的主要問題

1.1依據我國自然環境特征,防沙治沙形勢嚴峻

①氣候干旱,風沙過多。以我國新疆地區為例,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四面環山,與海洋相隔甚遠,屬于我國干旱區的主體。由于處于大陸腹地及群山環繞,使得新疆常見降水量不足,蒸發強烈。新疆水資源十分短缺,境內總計570余條河流,年徑流總量為884×108m3,在全國地表總徑流量占比僅達到3個百分點。新疆地區總計有10片沙漠,總面積可達到43×104km2,約為新疆地區總面積的1/4,在我國沙漠總面積中則達到了63.0%。境內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3.76×104km2,為全球第二大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8×104km2,是我國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②人為因素,沙漠化嚴重。新疆是我國沙漠化最嚴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省區。新疆沙漠化形成受各式各樣因素影響,諸如土地、生物資源不合理使用、放牧過度等。現階段,新疆沙漠化形式主要表現于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流動沙丘外侵,多分布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方向;一方面是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多分布于準噶爾盆地南邊方向;一方面是河道斷流、湖泊干涸所引發的沙漠化,多分布于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

1.2認識生態建設核心問題,明確我國防沙治沙癥結

即便我國針對防沙治沙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現階段我國眾多地區沙漠化仿制依舊面臨局部得到整治,整體逐步惡化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繁雜的系統,其牽涉到一系列自然因子的協同作用,生態一旦遭受破壞便極難恢復,生態建設并不可“一蹴而就”,同時也反映了當前防沙治沙工作仍然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分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不足,公益生態用水無法確保。②生態建設效果不明顯,群眾積極性不高,生態建設難以有序進行。

2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依據及意義

2.1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對世界物質進行利用、改造過程中,解決自身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展開妥善優化處理,促使生態環境運行達成有序健康發展。生態同樣屬于人類對傳統文明、工業文明進行反思而得出的一個結果。伴隨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飛快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付出了環境破壞這一沉重代價,作為一類新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將人、社會、自然視為一個整體,重要指出社會經濟發展切忌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2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

生態文明可算得上是工業文明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文明形態,資本主義社會為社會主義社會所超越,即存在人們對工業文明的不斷改革、創新,由此可見,某種意義上而言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是相通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求實現自然、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等均與生態文明存在很大的關聯,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想實現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等的協調統一發展,就要求人們明確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征即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其中重要位置。

2.3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科學發展觀貫徹執行實踐得出,“先發展后整治”的發展模式是與自然發展規律相悖的,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文明建設中即走了這一道路,換來的是血的教訓。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總結,我國依據實際國情制定了科學發展觀,其中就提到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即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發展期間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從而為人類生存、發展營造良好的空間。

3強化防沙治沙工作與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對策

3.1強化宣傳教育工作

強化對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促進生態文明轉變為生態學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進行正面積極引導,樹立與自然友好、和諧共處的良好風氣,全面提升生態文明素養,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一個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同時,對生態文明開展傳播,對生態文化開展研究,對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目標予以明確確立,科學合理規劃,再結合不同地區防沙治沙實際情況,采取有效針對的對策,因地制宜,促進不同領域、環節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有序健康發展。

3.2加大對生態的修復力度

整治沙漠化、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加大對防護林的建設力度、開展風沙源整治、強調從關鍵環境問題著手、對防沙治沙工作開展全面系統規劃、促進一系列工程項目有序開展等;積極對新的防沙治沙項目開展申報,提升國家、地方政府對風沙危害防治的重視程度,從而予以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發展與之相關的產業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基于生態文明發展推動產業發展,切實提升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

3.3對防沙治沙工作實行責任制

結合國務院針對防沙治沙、沙漠化等生態問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地方政府應當明確自身在防沙治沙工作開展上重要責任,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出發,將防沙治沙工作貫徹到實處,對防沙治沙工作實行責任制,責任書應當逐級簽訂,在對地方政府開展考核過程中應當引入責任制考核這一標準,積極促進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落實。

3.4建設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區

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正相關關系,因此要發揮起防沙治沙示范區的有效作用,依托產業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防沙治沙項目中,以我國內蒙古、西北地區等示范區為例,當地政府應當明確認識到灌木在防沙治沙中所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促進其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富民興林的雙豐收。建設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區,國家同樣要予以足夠的支持力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對示范區林業工程進行優先安排,對國內外成功經驗及研究成果同樣要第一步推廣至示范區,強化對示范區管理、技術人員的教育培訓,示范區中現存的、新造的公益林,也應當第一步將它們劃撥進生態補償之中。循序漸進加大示范區生態建設力度,促進生態建設內容的逐步豐富、創新力度的逐步提升,實現示范區示范作用的全面發揮,進而使全面不同地區防沙治沙工作均得以被帶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李生宇,穆桂金,雷加強,等.新疆防沙治沙存在主要的問題與對策:科學發展生態產業,破解防沙治沙困境[J].新疆環境保護,2013,35(S1):28-32.

[2]李煒.對生態文明建設與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中國林業產業,2016(3):136-137.

篇6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學校教育

黨的十全面深入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報告特別強調了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學校承擔著思想文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此項研究對于培養學生具有自覺的生態文明理念和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力軍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對生態文明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貫穿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是把自然與文明結合起來。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黨的十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實現路徑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目標追求上,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二、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學生素質提升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有了重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普遍性的、長期性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這種教育主要是在學校完成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應該從改變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出發,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要實現價值觀念的轉變,就要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使學生自覺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青少年學生在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同時為自己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社會進步的需要

生態文明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態文明教育不局限于環境和經濟范疇,已擴展到了社會、文化和倫理范疇,涉及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教育和變革,涉及到人一生的教育過程,而學校教育是核心。因此,學校生態文明教育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從思想上轉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促進其更好的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范圍中。新型生態文明教育已成為德育教育的新增內容,這是德育教育內容、方式、方法更新的要求,也是適應新時期發展的要求。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境界和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要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形勢,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對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當今,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愈來愈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保障生態安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

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需要經過培養和教育。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和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學校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渠道,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

三、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學校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提供生態文明教育的政治保障

學校領導要重視生態文明教育,把解決生態問題、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把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擺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理念與指導原則,并結合實際,制訂生態文明教育的規劃與具體的落實計劃。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相應的政治保障。

(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構建和諧校園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要抓手。從培養學生的文明意識、文明習慣、文明行為著手,追求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諧,生態文明不僅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制度的和諧,人與課程的和諧。貫徹以人為本思想, 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民主尊重、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構建和諧校園,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三)弘揚生態文化,營造生態文明氛圍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文化。進行生態教育,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同,增強學生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解決生態問題,弘揚生態文化,進行生態文明理念教育。開展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綠色校園文化是以“綠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通過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將“綠色”理念貫穿于學校的辦學、管理、育人等各項工作中。堅持綠色辦公,實行綠色消費,開展綠色行動。要加強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要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的工作。保護自然生態,加強綠化美化工作。加強校園衛生工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功能齊備的校園,營造生態文明氛圍。

(四)注重生態道德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

生態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態道德決定著學生的生態意識和行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將生態文明作為學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將思想品德從通常的人與人的關系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將關愛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作為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態文明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教育與教學工作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堅持以立足課堂、了解知識、增強意識、提高實效為指導思想,積極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德育教育和專業課教學之中,提高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率,進行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五)培養生態化的消費方式,踐行生態文明

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建立全校性的資源節約管理目標,從加強教育、強化管理、完善設施等方面入手,開展節電、節水、節約辦公用品、廢物回收利用工作。建設資源節約型學校,增強節約意識。

(六)建立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效機制

首先,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效機制。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制度保障機制。使生態文明教育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保證生態文明教育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第二,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監督機構。設立舉報熱線、舉報信箱等,對學生反映的具體問題及時處理。充分發揮學校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和報道生態文明的先進典型,對生態文明的不良現象予以曝光。第三,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考核激勵機制。將生態文明納入科室、班級、教師、學生目標考核體系,定期督導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和政策促進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十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2年11月8日

[2]鄧 玲.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路徑[N]. 光明日報,2013年1月23日

[3]曾繁仁. 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N]. 中國教育報,2012年12月28日

[4]仲艷維等.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的探索. 中國林業教育[J],2011(S1)

篇7

只有師范生領會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從自己言行出發樹立典范,從教后才能對中小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對中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高師院校通過在各學科中滲透、在實踐中推進、在體系上完善生態文明教育,有力推動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深入開展,使生態文明成為師范生的一種品德,一種習慣,一種修養,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他們廣泛傳播。

關鍵詞:生態文明;師范生;教育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及教育意義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同志在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迄今最高級、最新型的一種文明形態,是指人類在遵循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相互間和諧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生命本體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它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對于促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具體的講,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 [1]。通俗的講,生態文明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人們廣泛行動的準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并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是十的突出亮點,也是我們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一詞出現兩次,用一個小自然段論述,共94個字。十報告中,“生態文明”出現了15次,用了7個自然段,共1398個字,并單列一章專門進行論述。從十六大的三位一體到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再到十的“五位一體”,進一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一是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和意義: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二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三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四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

黨的十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用新思路新舉措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 [3]。學校承擔著思想文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應該成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陣地。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新的環境教育,新的環境教育又推動大學模式轉變,進行“綠色教育”,創辦“綠色大學”。學校環境教育是我國環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師院校是我國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基地。“環境保護,教育先行;環境教育,高師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參與;惟有參與,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來才有希望” [4],培養師范生具有自覺的生態文明理念與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只有師范生領會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從自己言行出發樹立典范,從教后才能對中小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對中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這是高師院校對師范生培養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意義。

二、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本次研究采用無記名隨機調查問卷、定向訪談的方式,對不同專業在校師范生做了關于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對生態文明的參與度、對生態文明的現狀和滿意度方面隨機調查了1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53份。

調查表明,師范生生態文明含義的認知度不高,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涵不是很清晰;師范生經常從自身利益角度判斷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師范生生態文明知識獲得方式主要是網絡媒體;師范生參與維護生態文明的意識很強烈,但還沒有將這一強烈意識直接轉化為行動;師范生參與維護生態文明的實踐程度不高;師范生在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上更傾向于生態環保意識,解決方法上主張全民積極參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上主張法律措施,推行綠色消費;師范生認為目前的生態文明教育范圍小、幅度淺、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簡單、粗放, 理性說教多、情感體驗少。要進入課堂、深入頭腦、形成習慣還有差距,但積極倡導加強。

值得可喜的是:師范生對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對生態文明的具體措施也積極支持。同時也建議高師院校加強教育工作者的生態文明水平,在師范生專業建設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的教育內容并且加強相應的制度保障。

三、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

1.在各學科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根據不同的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建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的安排上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滲透,使生態文明教育進入課堂。一方面,可通過開設生態文明教育通識課,講授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開發實踐型、活動型課程。

不同的專業可設置不同的課程,如理科: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環境倫理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如文科:生態學、環境法學、生態經濟學、生態倫理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通過課程設置,把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滲透各學科,指導師范生在研究中去學習,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幫助師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態文明價值觀、道德觀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具有較強的搜集、篩選、概括、應用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在實踐中推進生態文明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踐行能力。 [5] 因此,高師院校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師范生的生態文明綜合素質。在師范生中開展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可以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組織有關生態文明的主題班會、報告會、講座,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攝影、演講、征文、作品設計大賽,充分利用環保節日(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開展相關主題教育,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相應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站,進行生態文明的傳播和交流,進行“綠色教育”、創辦“綠色大學”。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生態文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師范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提高其對環境資源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力度,從而在高師院校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在廣大師范生中傳播生態文明觀念、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文明踐行能力。

3.在體系上完善生態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高師院校必須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來統籌實施,完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以保證“點”上激活、“面”上推廣。組織機構應由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服務等部門組成,以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的綱要制定、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生態教育評價、經費來源。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辦公室根據實施綱要,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層層抓落實、人人都參與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動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深入開展,使生態文明成為師范生的一種品德,一種習慣,一種修養,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他們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編輯部 .環境教育,任重道遠――首屆全國環境教育發展論壇暨在京召開[J].《環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鋒.關于高師院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年第6期1840―1842.

[5]姜樹萍 趙宇燕 苗建峰 陳芊羽.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4期71-74.

篇8

關鍵詞 生態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168-01

生態經濟是在人類面臨環境與發展兩大主題考驗的時代背景下,維系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而選擇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且是人類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隨著全球性氣候異常變化及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加劇,迫使人類不得不正確應對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進而修復已破壞的生態環境[1]。生態經濟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經濟學名詞和經濟發展所處的一個經濟形態,而是關乎全人類生存與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命題。為此,對發展生態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再認識進行闡述,以盡早實現現代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

1 對生態經濟的再認識

1.1 生態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進程中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

其背景是在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環境破壞,以致于自然力通過各種生態災難的方式來告誡和懲罰人類,進而促使人類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行為方式[2-3]。從人類社會發展走過的社會形態和歷史進程看,無論原始文明、工業文明、現代文明,還是現在提出的生態文明,不能僅限于以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考量,要用人與自然是否和諧相處,發展進步是否違背自然法則和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理念;特別要認識到,地球和自然界形成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一旦自然界遭到破壞,是不可逆轉的,即使要恢復、修復,也需要漫長的過程,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人類自進入工業文明階段以來,它既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但又是破壞生態環境最嚴重的時期,世界各發達國家和我國走過的發展歷程即是明證。雖我國近30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最快,以至于發展速度直線上升,經濟總量成倍增長,但對資源的過量開發利用和環境的破壞較巨大,應引起高度重視,盡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落實可持續協調發展觀。

1.2 全球生態危機的反思

一是每代人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辯證地去認識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增強使命感,特別是當代地球人,既然選擇了生態經濟的模式,就要全力實施,以對歷史和后代負責。二是反思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站在全人類全世界的角度,我們如何履行氣候框架公約和我國的承諾;站在國家層面,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與先進國家在治理環境方面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借鑒別國好的經驗和做法,少走彎路;站在自身工作層面,各行業、單位和個人還需要做哪些具體工作,并如何做的更好。

1.3 生態安全是國家的長期戰略

生態安全同國家安全一樣,是重要的、長期的國家戰略。一是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把環境保護列入國家戰略,上項目、審批項目時,依法把好第一道關口,并采取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二是要制訂詳盡的、超前的環境考評標準,并滲透到各行各業,嚴格依法管理,按崗考核。三是對一個國家、一個省、一個地區、一個縣及領導者個人的考核,要采取綠色GDP考核,即按照“經濟總量-扣除資源價值-對環境造成破壞評估值-其他社會價值=GDP凈值”進行考核。四是對致力于保護環境和恢復生態環境的友好使者的直接支出和間接勞動成本等,作為綠色GDP加分,甚至可加大獎勵分值。五是要激勵全社會以消滅自身“碳足跡”和購買“碳匯”等形式,為上代建設者和當代建設者償還生態債務。

1.4 生態債務是良心債

要通過大力宣傳和倡導,使人人都明白由于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等生態債務,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實施主體,要清楚認識到自然資源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共同財富,在占有量上是人人均有且平等占用的,開發利用資源必須繳納資源占用稅、土地征用費、生態破壞必須繳補償費,并將與資源、環境有關的稅費納入基金化管理和使用,重獎納稅繳費和自愿做公益性活動的光榮使者。特別是在生態危機和生態債務債臺高筑的今天,應樹立生態文明從我做起和始于足下的憂患意識,以造福于子孫后代。

2 對生態文明的再認識

(1)黨的十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并納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足以說明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定位。特別是從優化國土空間開放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4個方面做了具體部署。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土生態安全、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2)生態文明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保障和首要標志。人類的生存空間和一切活動都與其所處環境相關,建設好生態家園,彰顯生態文明是人類及各國、各執政黨和人類的共同責任,必須做到義無反顧、責無旁貸。

(3)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要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越是這樣就越要珍惜資源、節約資源、重視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同時,要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整個現代化建設中,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生態共贏。

(4)我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對于承擔國際義務和建設生態文明做出莊嚴承諾。做為企業、公民也應勇敢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3 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

3.1 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應立足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原則。既然人類已認識到生態環境危機帶來的災難,也找到了一個共同選擇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為了真正按這條道路走下去,必須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即制度約束。

(1)立法執法。縱觀發達國家社會管理的經驗,無不是嚴格立法執法的結果。我國目前雖然在建設法治國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執法相對于發達國家還不太完善,尤其是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涉及的部門環節太多。為此,要在全國一盤棋的原則下,制訂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法。

(2)完善機制。特別是要完善考核機制。一是考核GDP應以綠色GDP為考核指標,實行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激勵機制和誰破壞誰治理意識的形成。三是加大環境治理的財政投入、企業補償及社會融資體系。環境保護是公益性事業,是關乎民生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這方面政府責無旁貸。

3.2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迫切要求政治改革進程的加快。否則管理上就難以適應,比如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資源配置與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等,往往政出多頭、人浮于事等現象嚴重,需要從體制管理等政治層面加以改革。

3.3 強化“科技興國”戰略

科技強弱代表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一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國防安全建設,特別是國防科技,只有國防強盛,才能為發展贏得和平環境。二是要加大生態安全建設,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等同樣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必須從科學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創新力度,以引領和支撐發展。三是在科技興國戰略中,尤其要重視尖端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全民整體素質的提升[4]。

3.4 履行自身使命

一是積極宣傳、倡導環境保護理念的全民養成。二是作為森林是陸地生態主體建設者的一員,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三是從消滅自身“碳足跡”做起,改掉不良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投身減排等公益性環境保護中,獻智出力,爭做貢獻。

4 參考文獻

[1] 譚艷華.論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D].重慶:重慶大學,2011.

[2] 張小蕾.發展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J].經濟研究導刊,2009(13):19-20.

篇9

一、生態自然觀的內容

生態自然觀是自然觀不斷進化的產物,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立足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態學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思維模式和新的價值觀念。與傳統的自然觀相比,生態自然觀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生態自然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認為,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中,依賴于自然界。自然界創造了人類,人類又通過自身的社會活動來影響和改變著自然。因此,人與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約中,人類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是消極地回歸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中介環節。在實踐中,自然成為勞動的對象,是人們獲得生產和生活物資的來源。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是相互創造、同步生成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類無限地掠奪和破壞自然,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因此,在生存和發展中,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去理解、適應和利用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在生態治理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過程中由于受思想觀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規、科技水平、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影響,現階段依然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思想觀念落后,地方保護嚴重當前部分基層政府不能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是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標準。他們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不顧長遠的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引進了一些排污企業,收取高額利稅。面對環保部門的檢查,地方政府也會進行干預,及時為企業出招想法,往往能夠順利通過檢查,繼續生產。

(二)法律法規缺失,科技水平落后近年來,我國環保部門通過制定一系列環保制度和獎懲措施,使得生態環境稍有好轉,但是還存在著立法滯后和執法不嚴等問題,導致部分違法企業或個人交錢了事,違法成本低,不能從根本上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在技術方面,生態環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學技術支撐體系,從事環保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直接影響環保技術的宣傳和推廣。

(三)文化素質低下,環保意識淡薄從整體來看,無論是普通公民還是公務員,都不能夠樹立保護生態的主人翁意識,不能認識到建設美好家園是每一個地球人應盡的責任,以致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難以滲透到各級政府的執政過程、企業的發展歷程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中。還有些人呈現出一些無意識、不自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擾亂了原有的生活狀態,增加了代際環境負擔。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著人類的繁衍生息,但是經濟系統的運行一旦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將會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要多措并舉解決生態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注重科學理論指導,明確生態建設方向伴隨著當今科技和社會的進步發展,人類越來越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制造出自己所需的各種物品。更有甚者,他們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環境加以改造,他們只顧滿足自己的當前需要,而從未考慮到將來的發展,這并不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因此,人類在發展經濟時,不能忽略環境代價及資源利用情況。生態自然觀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能夠深入分析生態治理方面存在問題及原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以理論為指導,正視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進行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推進生態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術創新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發展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產業轉型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抓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廠區經濟向園區經濟轉變。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循環型農業,推進生態農業和低碳農業發展模式,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要通過科技進步與創新,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僅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發展道路上,要從根本上改變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方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創新經濟,促進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實現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相統一與最優化,構建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產業發展體系。

篇10

關鍵詞:現代林業;生態文明;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生態的含義是指自然界的主體、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文明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文化成果,是文化、物質、精神和制度等方面優秀成果的綜合。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原則,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人的全面發展必定遵循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

一、現代林業向生態林業發展

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相對來說比較緩慢,森林資源自然增長率與人類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森林自然資源增長率滿足不了現代林業對森林資源的需求。而當下現代林業建設是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單純為了達到現代林業的需求,勢必會造成生態林的破壞。生態林業與現代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必定會產生相互沖突。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林業建設的發展關系,有機協調,就會抓好林業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這也是研究確定現階段林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現代林業的發展建立在生態林業發展的基礎之上,建設生態林業的方針是長遠發展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林也要服從于生態建設的大局。加強監管和引導林業產業的發展,加大林業的高端化、高科技投入,將林業產業發展對生態建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生態文明建設,要用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視野,建立新的森林資源管理系統,建立提高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的管理體系,調整資源結構模式,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運用效益。生態系統化和理念是根本。利用生態理論系統發展生態林業,建立現代林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過程。生態林業的重要地位已經不容置疑,應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來進一步推進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

二、用建設現代林業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1.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立在自然生態的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上。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協調和適應自然生態規律的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必然推進生態規律的能力提升。研究林業建設的發展戰略問題,是適應發展生態林業的建設和發展的戰略問題。探索生態合理性平臺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是建立在資源和環境和承載與恢復的范圍之內的。合理解決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問題,也是增加經濟總量的合理需求。從杜絕資源浪費和角度,杜絕資源耗竭和破壞環境的現象。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保持生態文明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

2.建設生態文明要節能降耗,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

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要探索新的森林資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創新技術,推廣利用木材的利用率的項目,調整森林資源使用結構,提高森林木材的利用率。新設備會盡快取代落后的舊設備,對一些粗獷型設施要加大維護力度。新工藝需要的新設備的投資需要加大。這些都是建立在森林資源和生態林業資源的有機整合的情況下的。前提是森林自然資源與現代林業資源相結合,調整林業的產業和經濟結構,逐步擴展林業的發展空間,形成多策并舉的發展格局。努力實現現代林業的經濟增長,現代林業的經濟資源優勢體現生態型發展。發展現代林業的同時推廣特色林業、可再生林業和循環林業經濟。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

構建生態文明的林業理念,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活動,推廣森林文化活動和生態系統工程建設。提倡建立生態文明的道德觀和消費觀。提倡全民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環境的好習慣。在全社會開展綠色教育,構建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家園,增強全社會的生態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提倡全民參與建設生態文明。

三、現代林業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促進的

1.現代林業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以森林為基礎的

從獲得經濟效益的角度上來看,需要大量的木材。從生態的角度上來看,需要龐大的森林覆蓋率。所以生態林建設和經濟林的需求勢必要出現沖突。這個問題要找準平衡關系,現代林業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同時也要實現特色經濟林的創新發展。在建設現代林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注重生態效益的長遠效益。實現現代林業與生態林業的統一協調發展,實現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發展目標。

2.建設生態林,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

發展生態林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前提。發展現代林業的同時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兩者的關系。林業的生態化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生態效應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而大量的木材運出,林業的經濟效益凸顯。而林業的生態效益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體現出來。大量的木材產出,林業的經濟效益才能體現出來。如果只為了追求生態林建設就會抑制經濟林發展。現代林業的正常運行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平衡生態林和經濟林的關系,找到平衡點,達到經濟利益與生態林的同步發展。

3.建設現代林業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和諧發展的統一體

建設現代林業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都離不開森林。從獲得經濟效益的角度上來看,需要大量的木材。從生態的角度上來看,需要龐大的森林覆蓋率。所以生態林建設和經濟林的需求勢必要出現沖突。這個問題要找準平衡關系,現代林業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同時也要實現特色經濟林的創新發展。在林業建設中,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注重生態效益的長遠發展。建設現代林業和實現生態文明需要協同發展,共同建設成生態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發展。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現代林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1.森林生態系統是現代林業的資源儲備

森林生態系統在自身的運作過程中,能源資源自身消耗減低,廢棄物重新利用變為可利用資源,一部分資源是可以重新循環利用的。所以森林生態自然資源的重復使用成為常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要重視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影響森林資源。要正確應對氣候的變化。森林生態系統可以提供陸上需要的碳資源。所以森林生態系統具備的再生性和可降解性,這一項能源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以視為另一項能源資源。

2.現代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決定性作用

現代林業建設的同時要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資源儲備庫。現代林業對恢復生態系統擔負著重要的任務。生態林業一直擔負著保護地球的重要職責。生態林業擔負著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的職責。生態森林有森林、濕地,荒漠、草原。其中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科學研究證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起到了決定生態平衡的化學循環作用,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守恒起著主導作用,對維護生態平衡系統起到調節作用。這樣看來,現代林業必將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工程。

3.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生態林業的追求目標

森林生態資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資源庫,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林業的追求目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面臨著林業發展和建設的挑戰。建設生態林業的同時也是林業發展的機遇。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也是實現現代林業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利用現代林業的新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評估。利用新技術手段對森林、濕地、沙漠的生態系統進行維護。從而提高森林整體質量,提高系統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前提。最終目的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現代林業的基石,實現生態文明系統要保障生態林業的質量。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現代林業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維護。所以,對濕地、森林、沙漠等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就是提高森林的整體質量。

總而言之,現代生態林業的發展必將推進市場化、工業化、經濟化的發展,結合我國林業資源的現狀,合理調整林業經濟架構,拓展現代林業的發展空間,形成多策并舉的發展格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利用循環資源發展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結語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前提下,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現代林業要共同協調發展,保持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的相互并進。現代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為前提,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理念,在提高效益的同時發展生態林,最終建設成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