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智慧事例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活中的智慧事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到底怎么上?這是一個實踐難題。作為一門綜合型課程和經驗型課程,我們的老師都缺乏經驗,缺少可以借鑒的案例,不知道應該怎么操作。再加上沒有課標、沒有教材,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都比較艱難。
剛開始的時候,綜合實踐活動是很少有“課”的形式的,教師重點強調學生在平時分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主要包括: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課題論證與交流―實施研究方案―中期交流與評價―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形成研究成果―交流與展示研究成果―課題評價與反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發現,沒有課上的集中交流與指導,學生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質量不高。于是,在研究步驟的基礎上,慢慢衍生出了一些基本的課型,比如選題指導課、方案制定課、中期交流課、成果展示課。通過課型的建構,老師漸漸掌握了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基本行動框架。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教師出現了“課型至上”的傾向,教學成為了走流程,學生活動中的需求和出現的問題得不到教師有效和及時的指導,雖然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研究活動,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水平卻沒有得到持續提升。于是,學生能力的發展成為了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注熱點。
江蘇省教育廳在2014年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試行)》,《綱要》中明確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分別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規劃能力、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反思與自我管理能力。關鍵能力的提出,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開始跳出僵化的課型,關注和研究學生的現狀和需求,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指導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下給大家呈現的就是一個專門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的活動案例。
【設計意圖】
身處當下信息時代,讓人不得不變成各種信息的接收體。但是,隨之相伴的是“信息的碎片化”以及現代人的“注意力匱乏癥”。因為,信息是無限的,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信息的聚斂意味著注意力匱乏。不難看到,現在學校中有很多孩子在課堂上不會傾聽,學習上不會歸納,不會辨析,更不會融會貫通地來用,學習力低下。這其實也是一種缺乏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表現。本課的活動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主要內容是繪制學校平面示意圖,以幫助新生、家長等不熟悉校園的人盡快找到目的地,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之所以選擇這一內容,原因有三:一是這個課題來源于學生真實的生活需求,著眼于解決學生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完整、真實生活世界的理念。二是 “認識示意圖”“繪制示意圖”是學生搜集信息和表征信息的重要方式。通過視覺符號獲得和傳播信息,是學生生活中必備的重要的能力。目前,學生相對來說更擅長于通過聲音、語言、文字的形式來搜集表征信息,運用圖像搜集表征信息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三是各種類型的示意圖在生活中被廣泛地運用,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對學生而言,能掌握讀圖和畫圖的方法,在學習中能有效提高學習力,在生活中能獲得更多樂趣,在未來工作中能更具競爭力。
【教學實錄】
板塊一:激發興趣,明辨示意圖優勢。
師:開學已將近一個半月,我們迎來了新同學,最近學校對新生及家長進行了一個回訪,我截取一部分視頻,請大家看一看,看完后談談你的想法。
(播放視頻:視頻中截取了一位新生家長和新生的采訪,家長有提到學校環境好,很大,第一天報到找不到教室。學生分享迨攏有提到因為不知道美術專用室而差點錯過美術課。)
師:看完了視頻,說說看,怎么才能幫到他們呢?
(生表示可以發短信、提供志愿者幫助、畫圖、貼箭頭來幫助家長新生)
師:那我們來比較一下看這幾種方法,哪種會更好一點呢?
生:我覺得短信好,因為它夠快,而且可以讓每個人都收到。
(生嘩然,互相竊竊私語)
師:一石激起千層浪啊,來說說你們的觀點。
生:短信雖然是很快的,但是要是新來的那些學生校信通還沒有開通怎么辦?
生:短信它全是文字的,如果文字多一點的話,看著就煩了,也不明顯。所以我覺得圖好一點。
師:看來圖比這種純文字的信息直觀。(板書:直觀)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我也覺得圖比較好,因為可以讓人一看就明白,教室在哪里。
師:是的,圖比較形象一點。那志愿者呢?通過語言指路不好嗎?
生:開學那天有幾千名家長,如果要領他們去的話,就要很多很多的志愿者,可是那天我們自己也要報名的呀。
生:我覺得還是畫張圖比較好,可以畫一張大大的圖放在學校門口,這樣就不用很多人了,比較簡單一點。
師:是的,既簡單又明了。(板書:簡明)看來,開學時的這個情況用這種形式會更容易解決。那這樣簡明、直觀的圖文形式,可以稱為“示意圖”。(板書:示意圖)示意圖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都在向人們解釋說明,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教師用手勢示意標題)
板塊二:創設真實情境,解讀示意圖構成。
師:先來考考大家會不會看示意圖。上周秋游,同學們去了常州的淹城動物園,老師沒去成,很可惜,我準備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去一次。可是,我是個路癡。所以啊,我把淹城動物園的示意圖給找來了。(出示圖)
我想了一下幾個可能會去的地方,請你們幫幫忙,把路線給畫出來,好嗎?
(出示圖:)
(學生組內合作,畫出線路)
師:我來采訪一下畫得最快的小組。說說看,你們怎么幫我找到地點的?
(生表示根據示意圖上的圖像、標志、文字找到地點)
(師板書:標志、文字、插圖)
師: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張圖上,由標志、插圖、文字組成了哪些部分呢?
(學生交流,教師將磁性小黑板作為示意圖模板,貼于黑板上,并在相應的位置板書:方位、布局、應急電話、標志含義、標題)
板塊三:走進校園,搜集信息。
師:了解了示意圖的構成部分,接下來就試試畫學校的示意圖。但在此之前,我們先要走進校園,去搜集相關的信息。
出示實踐要求:
(學生走進校園搜集信息,教師從旁觀察)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都搜集到哪些信息了?
生:我們根據討論結果,去搜集了學校的方位、布局,還有電話。我們學校是朝南的,接下來請具體講一講所搜集到的布局內容有哪些。
生:我們覺得開學第一天,家長和同學肯定第一個會到班級里去報到,所以一定要顯示出班級的位置。所以,我們去確認了每個班級在哪一棟樓里。
(組長在小黑板上板書:教學樓)
生:教學樓,除了有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的樓之分外,還有一些班級在計算機樓和行政樓里。(板書:計算機樓、行政樓)
(小組成員補充:還要顯示廁所。板書:廁所)
師:考慮得很周到。對于他們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組有沒有要補充的?或者不一樣的地方?
生:我們小組覺得還有操場、食堂、停車場等也要顯示出來。
(組員板書:操場、食堂、停車場、校長室、醫務室、教導處、校門)
板塊四:根據需要,篩選處理信息。
師: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布局內容。有沒有必要全部顯示出來?
生:像操場、食堂就不需要。因為開學第一天,家長他們是不需要去操場和食堂的,他們最需要去的是教室。
(學生一致同意)
師:那我們就把它刪去。布局中顯示的內容,更應當從看圖者的角度來考慮,要有選擇地顯示出來,做到“簡明、直觀”。其它的呢?要不要再刪掉點?
(學生陸續刪掉了校長室、醫務室,刪教導處時意見有分歧)
師:你來說說理由。
生:因為我四年級轉來的時候,第一天就是到教導處去的,好像是要去干什么的。
師:哦,辦理一些手續。對,還真需要呢。好,搜集到的信息我們也篩選好了,那接下來,就試著來完成這張示意圖。來畫一畫,并思考:需要注意什么?
(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畏難情緒,著手困難。教師指導:同學們,可以借助桌上的道具色塊先擺一擺大致的位置,然后再畫一畫。通過擺拼,學生明顯操作起來流暢許多)
師:小組展示,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評價。
組1出示圖:
生評:他們畫得比較完整,也比較清楚。
師:有什么經驗可供大家參考嗎?
組1組長:我們在畫的過程當中,因為有一個樓的位置不對,所以只能全部擦掉了重新畫。(教師插話:啊?沒必要全部擦掉吧?)需要。因為如果有一個位置不對,那其他的樓也就不對了。那到時候家長看的時候,還是會找錯找不到的。
師:噢,所以在畫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建筑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板書:相對位置)
組2出示圖:
(組2的圖一出示,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表示有意見。)
組2組長:我們添加了各個教室,這樣看起來會更加明確。
生評:我覺得教室不要畫出來的,只要標注一下這是幾年級就可以,因為一走進去,順著班牌就能找到班級的。
師:(拿起組1的圖,放在組2圖旁邊)跟剛才那一幅比較一下,你更愿意看哪一幅?是啊,要注意“簡明”啊。
組3出示圖
組3組長:我們設計了一些標志來表示一些特殊的地點,比如校長室、教導處之類的,這樣就不要文字,圖就會更清楚一點。
師:是的,使用一些特定的標志,可以避免示意圖上過多的文字,而造成太多干擾。
組4出示圖:
生評:他們使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看上去比較明顯,也比較好看。
生評:他們畫的行政樓太大了,比教學樓還要大,應該是一樣大小的。
師:在畫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相對大小”,(板書:相對大小)以避免造成看圖者的困擾。
板塊五:拓展延伸,賦予示意圖更多意義。
師:但還有一些示意圖是這樣的。(出示動態示意圖、立體示意圖、手繪示意圖等)從這三個要素――標志、插圖、文字上,做出一點改變,就讓這個示意圖變得更美或更有趣。希望同學們能進一步改進自己的示意圖,在接下來的家長會上,我們來比比看,哪一組的示意圖最受歡迎。
還有一種與我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示意圖,你看!(出示安全疏散示意圖),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方向,就是來繪制一張校園內的安全疏散示意圖。完成之后,我們向全校推廣,讓它成為我們生命的護盾!
附板書簡圖:
【教者自述】
中國的教育經常被人詬病,脫離學生的生活,而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彌補這一教育缺失的重要載體。這一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緊密結合了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具體、真實的任務,驅動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主動達成能力目標。
在能力的培養上,很多老師過于注重方法訓練,卻忽視了學生對能力的“內在需求”。只有學生對能力的培養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渴求的狀態,能力的指導才能收到切實的效果。那么怎么使得能力的培養變成學生的一種需求,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能力的運用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所以我首先是把“搜集、處理信息”當做“習慣”來培養的。只有當它成為一種慣常行為之后,再來講方法,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
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除了這節課,我還經常在課堂之外,為學生創設搜集處理信息的環境。比如有一天我會因為教室旁樹上落下的一只長得像鋼鐵俠的青蟲而大驚小怪,引得全班同學蜂擁而至,第二天他們就會興沖沖地來告訴我,蟲子叫什么。明天我以“健身”為名,把孩子們拉到鵝卵石路上蹦蹦跳跳,孩子不痛,我卻痛得齜牙咧嘴,直問為什么,然后,第二天有人就來告訴關于腳底穴位與按摩的事。第三天我把學校餐后水果橘子皮剝得慘不忍睹,苦著臉去尋求孩子的幫助,然后我就看到了各種剝水果皮的方法。
再后來,我們班的學生不需要我去大驚小怪地創設情境了,他們會主動地來告訴我:老師,校園小花園里的廣玉蘭開花咯!老師,咱學校的消防栓不叫消防栓,而叫“肖龍”哦!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搜集信息的習慣一經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成了自動化行為,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學生會對生活當中的各種事物、各種信息充滿好奇,遇到疑問和困惑的時候,他們都會習慣與運用各種信息搜集與處理的方法,去主動解決自己的問題。
篇2
古今中外,英雄無數.英雄與英雄之間,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的事跡已經成了人們在生活,處世等諸多方面的典范,也已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佳話.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卓越軍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東方思想寶庫的``明珠’’,與《孫子兵法》并稱為古代兵法雙絕.其依據古代陰陽變化之理,以辨證思想論述了戰爭中諸如虛實,勞逸,剛柔,攻防等關系,做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書中的計名來源頗廣,有的來源于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有的來源于古代兵書,如聲東擊西;有的來源于日常用語,如指桑罵槐;有的來源于詩人的詩句,如擒賊擒王,李代桃僵.
這本書中所談到的每一計,都有軍事,商業,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事例,每一計,每個事例都是智慧的體現.在展現它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同時,也延伸其豐富的思想內涵.
在將這本書看完之后,我深深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它讓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煩,只要將事情巧妙的做好,將麻煩巧妙的避開,這便是智慧的所在.
最初《三十六計》只用于軍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軍事著作的范疇,已經深入民間而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每一計都成為一句瑯瑯上口的成語,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廣為傳誦運用.軍事家以它運籌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闔縱橫,商家以它爭贏取利,平凡人以它為人處世…...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讀法,并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華和養分,將它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篇3
摘 要:思想品德課應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進而關注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引發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成生活智慧;基于學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過榜樣示范明晰道理,參與內化道德規范;關注學生未來生活選擇,幫助學生在反思他人經歷中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學生生活價值沖突
張芳,女,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其旨歸無疑是人的道德成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由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進而關注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應該成為思想品德教學過程的應有之義。但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首先將這門課程看做是一門知識課,認為思想品德課的首要職責是向學生傳授各類立身處世及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知識。于是,做人要禮貌、誠實,要控制情緒、學會拒絕,要保護自我、防止傷害,要面對挫折時保持堅強,要遵守法律、依法維權等,成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工具性內容。部分教師從考試要求出發,將教材內容奉為圭臬,要求學生照搬背誦,用分數來衡量學生學業水平的高低,這種功利性的教學背離了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生的生活價值需求只能以隱蔽的方式存在;還有的教師將思想品德課看成是一門道德要求課,認為教學的過程就是傳播社會道德規范的過程,因而教學目標虛高、空洞、層次較淺,教學過程失之于大、失之于遠,滿足于告訴學生“是什么”,在無形中忽視了學生深層次的道德體驗與情感需求,忽視了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體認,忽視了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能力的養成。筆者認為,這種片面強調道德義務、道德責任認同的教學,無疑中削弱了思想品德課應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無助于學生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的方法論習得,無助于學生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的養成。思想品德課教學如想改變上述問題,應從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開始。
一、思想品德課應關注學生價值沖突
思想品德課教學之所以要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首先基于課程性質的內在要求。面對現實生活中由價值觀念差異引發的道德沖突,教師有責任對學生進行課程引領,不能袖手旁觀、無動于衷。思品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思想品德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國家課程,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的課程,是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厘清生活中各類道德沖突緣由的課程。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課程育人的效果無疑會大大下降。
其次,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也是思想品德課道德規范內化的必然路徑。人都是一定時代的人,都是特定社會物質利益關系中的人。市場經濟造就了紛繁復雜的道德人格,有的人能夠堅守為人的底線和傳統道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能超出己欲而奉獻社會,奔赴社會需要的地方甘為“志愿者”;但也有的人時刻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他人和集體利益之上,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不良思想。這表明生活中人們的道德水平是有層次的。對那些漠視他人權益、漠視社會道德規范的人,只有在現實的道德沖突中觸及其靈魂才能改變其認知,真正實現社會主流道德規范的入耳、人腦、人心。現實生活是復雜的,數年前發生的南京彭宇案,近年一些地方出現的老人摔倒無人攙扶、做好事反被誣告等現象,都讓人不得不認真地反思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可見,如果忽視現實道德沖突給掌生帶來的精神困惑和心理迷茫,很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和認同社會規范,并自覺地將其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目標。只有回應學生頭腦中的價值沖突,不斷釋放社會正能量,并給以方法論支持,才能促使學生厘清各類道德困惑,自覺審視自己的動機、需求和欲望,學會辨別真偽、美丑、善惡、榮辱,并用社會規范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價值沖突的可能切入點
思想品德課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不是撇開教材主要內容,圍繞社會道德熱點來開展教學,而是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原則性強的規范與程序具體還原到鮮活的日常現實中,讓學生感受到“道不遠人,我應守道”。為此,教師可以做如下嘗試。
首先,引入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引發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成生活智慧。一個有責任心的思想品德課教師不應對生活中可能影響學生發展的道德沖突緘默不語,思想品德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將社會熱點問題濃縮后呈現給學生,帶領學生分析討論,在釋疑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生成生活智慧。如某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保護自我”的內容時,舉了下面一個價值沖突的事例:
2013年6月,四川達州一位65歲的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后,抓住一個9歲小男孩的手,稱是小男孩將自己撞倒。小男孩家人表示,自家孩子和另兩個孩子當時是去攙扶老人,卻被誣陷。雙方各執一詞,5個多月過去,事情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警方經過調查,確定婆婆及其家人為“敲詐勒索”,并作出相應懲罰。婆婆一方則堅稱無辜,并將提起行政復議,試圖討回公道。
問題:如果遇到倒地的老人,你是扶還是不扶?
表面上看,上述事例涉及的問題很平常,沒有特別之處,但這類現象因其普遍、常見,常考驗人們做道德選擇時的智慧,因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做好事后遇到麻煩。那么如何規避做好事的風險呢?回答好上述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探討此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先要讓學生懂得自身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以恰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僅僅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更應該告訴學生應該如何正確地做,這樣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道德沖突時在方法上才能有所依循。
其次,基于學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過榜樣示范明晰道理,參與內化道德規范。學生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離不開有啟發性的榜樣導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典型的事例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觀.察分析同伴成長經歷的同時,形成自身的生活經驗。如某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心有他人天地寬”一課時,有針對性地舉了這樣一個價值沖突的事例:
某班大掃除時需要一架梯子,于是班主任對身旁的王輝說:“小王,你辛苦一下到總務處借一把梯子吧!”王輝走到總務處,徑直說道:“老師,我們班主任張老師讓我來借一把梯子,大掃除用。”總務主任微微抬起頭說:“工程隊正用著呢,這會兒沒有多余的梯子。”王輝聽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得在總務處門前打轉。班主任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借梯子的王輝,心中明白了大半,于是又對身旁的李兵說:“小李,你去一趟總務處,借把梯子。”李兵來到總務處了解了緣由,走到校門邊的工人身邊,笑著說:“師傅您真行,這么高的梯子你還能爬上爬下的,看您都滿頭大汗了,歇會吧!我班正大掃除,把梯子借我用一會兒行嗎?”工人師傅一看這學生挺懂事的,于是揮揮手說:“拿去吧,要注意安全啊!”
問題:請你說明小李同學為什么能夠借到梯子?小李與小王的處事方式有何不同?
上述案例貫穿了人與人相處時“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原則,教師沒有簡單地說教,一味要求學生遵守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而是將要學生遵守的道德規范內隱于可觸摸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品質,學生一比較對照就可以得出教師所要講授的結論。由此可見,思想品德教師如果摒棄簡單的道德說教而關注學生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明晰道理、體驗內化道德規范。
再次,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選擇,幫助學生在反思他人經歷中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道德具有塑人的作用,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該為學生的未來生活選擇提供參考,為他們的未來生活盡責。為此,教學中給學生呈現同伴的生活經歷非常重要,因為人的認識及價值觀念的形成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他們在關注同伴的生活經歷時可以形成自己的經驗,為以后的選擇提供幫助。如某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人生當自強”內容時,舉了這樣一個價值沖突的事例:
情境一:某知名公司招聘文職一名,年薪9萬元。大學畢業生小魏初試后與其他四名應聘者勝出,該公司總裁一時難斷,決定請她們吃晚飯,利用吃飯的機會繼續考察。五名大學生心情激動,躍躍欲試滿懷期待,可此時小魏忽視接到父親發來的短信:奶奶病,已住院,你應聘后速回。小魏想到奶奶平時對自己的諸多好,一下子悲從中來……
問題:如果你是小魏,你是否留下來吃晚飯?請說出你的選擇及理由。
情境二:小魏向主管告辭,主管挽留說:“總裁與你們吃飯是進一步考察你們的機會,這種機會他人萬金難求,你說走就走太可惜了!”小魏主意已定,堅定地說:“天下總裁數百萬,可我的奶奶只有一個,我要回去陪奶奶!”飯后當總裁聽到人事主管的匯報后,感慨地說:“現在還有這么孝順的孩子,說明這孩子品行不錯啊,就錄取她吧!”
問題:小魏并沒有陪總裁吃飯,可總裁為什么還是決定錄取她呢?
篇4
我國歷史上和名著中就有許多智者和勇者。
戰國時期,楚國和齊國都是大國。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城門邊開了個小洞,讓晏子從那個洞中進去。晏子看了看那個狗洞,就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現在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只好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的聰明就在他的隨機應變,既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我國歷史上的智者數不勝數,萬世之師孔子,他的儒家思想至今還為世人追捧。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讓我們再來看看《西游記》中頗具膽識的孫悟空。孫悟空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鬼怪,唐僧只能得躲到角落里。這時,孫悟空總是挺身而出,和妖怪周旋,把他們打得屁滾尿流。這還不是最能體現他勇敢的事例。大鬧天宮才是他得意的“杰作”,他把玉皇大帝也不放在眼里。眾仙對玉皇大帝是恭恭敬敬,惟命是從,而孫悟空卻大大咧咧,一不開心,連玉敢打,毫無恭敬可言。敢與三界之首分庭抗禮,這有多大膽啊?
在現代生活中也不乏智者和勇者。老師給我們傳授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他們是知識的先知,我們的領路人。作家莫言,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留下許多優美詩篇;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中國橋梁建筑大師茅以升……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智者。最美媽媽吳菊萍,奮不顧身用左臂接住從十樓墜落的孩子;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用他76秒的堅守換來車上乘客的安全;勇奪奧運桂冠的男子游泳隊運動員孫楊……他們是生活中的勇者,在面對危險和挑戰時,舍己為人,敢于付出,他們是真正的勇者。
篇5
大山因為欣賞大海而無比偉岸;天空因為欣賞白云而廣闊無邊;大地因為欣賞萬物而博大壯觀;宇宙因為欣賞日月而無窮浩瀚。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品嘗,才變得醇厚;生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因為欣賞,才變得多彩;生活如歌高亢,或低沉,或悲戚,因為有了聆聽,才變得悅耳。
人生活在社會中,彼此之間難免存在利益的差別、思想的分歧,但更具有一致的目標、相通的感情,更需要相互的支撐、相互的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一個人的周圍,無論是上級、同事,還是下屬、朋友,都有可以欣賞的亮點,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懂得欣賞別人,在把慰藉和力量給了他人的同時,也把激勵和鞭策給了自己。
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胸懷寬廣、虛懷若谷的人,才能懂得欣賞他人。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也像蘭草一樣。也許你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萬貫的家財,沒有出眾的外表,也沒有超人的才華。也許你本就是一個放入人群中就再也看不出來,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如果你選擇自卑,選擇悲觀,選擇放棄,就只能終日在充滿埋怨、無奈與絕望中度過一生。如果你選擇自信,選擇樂觀,選擇堅持,就一定會看到自己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雖然這個風景不一定所有人都認為美麗,但只要自己堅信就足夠了。現實生活中,種種誘惑,會讓人們迷失自己。會因為別的單位的高薪而抱怨自己的老板過于吝嗇,從而萌生去意;會因為朋友買了新房換了新車而自卑,從而挖空心思想賺更多的錢;會因為欣羨舊時同窗的博學甚至是學位頭銜而感慨,不惜遠渡重洋鍍金。總之,是會以無數事例來證明命運之不公平,從而達到折磨自己的目的。當大家都在急于擺脫一些什么,并且發現其實不過陷入另一個更大的陷阱時,幸福就一步一步地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其實對于生活,是一份付出,一份回報!假如你持有欣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命運也會報之于平安與寧靜!
一個人希望得到他人欣賞,并不等于圖虛榮、好面子;一個人懂得欣賞他人,也不是不顧事實、只唱贊歌。真正的欣賞是真誠和善意的流露,是理解和尊重的體現。用心去呵護,去品嘗,去欣賞,生活才美麗。所以,欣賞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欣賞,給人以溫暖和關懷,有利于激勵人們施展才干、發揮才智,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感情。一個人如果把同行視為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往往會引起摩擦和沖突,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的作為。只有學會欣賞他人,以誠待人,學人之長,才能營造出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集中精力干事創業。
篇6
一、捕捉文本細節,細細品味語言內涵
我們知道,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活動的描寫、思想內涵的表達,都是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描述的,因此,文本中每一個字、詞語、乃至標點符號,作者都是精心選擇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文本,“沉入”到語言文本中去,細細品讀每個字、詞語的內涵,將文本由薄讀厚。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段落,捕捉文本的細節,引領學生細細品味語言的內涵,獲得更為豐富、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王大伯是一個技藝嫻熟,經驗豐富的種桃能手呢?我這樣展開了教學:
出示課文的這樣一段話:“咔嚓、咔嚓”,隨著剪刀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這段話,看看讀出了什么?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王大伯為什么能剪得這么快,這么熟練?這樣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緊扣“咔嚓、咔嚓”,“剪刀揮舞”等詞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王大伯的速度快,而接下來的追問則讓學生在更深層面理解了王大伯的經驗豐富,文本細讀中學生逐步學會了如何去琢磨和品味語言文字。
二、緊扣關鍵詞語,引導深入解讀文本
在文本細讀中,除了捕捉文本的細節外,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展開細細品讀。所謂關鍵詞語,可以是文本中凸顯文本思想內涵的詞語,也可以是學生較難理解而又頗為重要的詞語。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文本解讀而言,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師緊扣這樣的關鍵詞語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本文的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將信將疑”一詞,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我分三個層次展開教學:從字面上理解,這里的“信”是什么意思?“疑”是什么意思?“將信將疑”是什么意思?在學生理解“將信將疑”的字面含義后,我繼續提問:聯系以前學習的課文,你可以換一個詞嗎?引導學生聯系《狐假虎威》一文中的“半信半疑”來理解“將信將疑”的含義。最后,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展開思考:文中的“我”相信的是什么?懷疑的又是什么?既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又為作者想要親眼目睹桃園的豐收打下了伏筆。
為什么選擇“將信將疑”這個詞語作為關鍵詞,一是因為學生較難理解這個詞,需要借助已有的經驗來理解詞語的釋義;二是因為理解這個詞語在本文中的含義對于文本的理解而言,至為關鍵。
三、精心設置懸念,明晰心理變化脈絡
文本細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品味語言,品味思想內涵,也包含著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結構、表達方式的剖析和解讀。當學生在細讀中逐步感知和領會文本的結構,表達方式后,學生對文本有了更為宏觀的把握,可以說是“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在更高層面上去解讀文本,獲得文本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在本文教學中,我跳過第四自然段,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剛才我們說小作者想要眼見為實,那么到了暑假,當他再一次走進桃園,他有沒有看到豐收的場景?其實文中有一段就預示著有這樣的豐收場景,是哪一自然段?當他看到桃園豐收時,他是怎樣的心情?(“又驚又喜”)最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除了“又驚又喜”、“將信將疑”,還有兩個描寫小作者心理的詞語,你能找到嗎?你發現這四個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了嗎?
這樣教學的目的在于,巧妙設置懸念,采用倒敘的解讀方式,變“平鋪直敘”為“微波蕩漾”,讓學生始終對文本的解讀充滿新鮮感。同時,對四處描述作者心理的詞語的提煉,也讓學生發現文本以作者“心理變化”為脈絡的結構方式。
四、依托拓展延伸,多層感悟文本內蘊
運用文本細讀來展開閱讀教學過程,還需要教師不斷豐厚自身的文學底蘊,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進而,在文本細讀的過程,獲得直抵文章思想內核的理解和感悟。也需要教師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多層感悟文本內蘊。在本課的結尾,我設計這樣的拓展:生活處處皆有學問,聯系生活經驗,從剪枝的學問中,你想到了哪些類似的學問?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嗎?在學生聯想到棉花的“掐頭”,黃豆的“去葉”等事例后,我繼續進行引導,你覺得這些事例都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最后,我展開這樣的總結:其實,對于我們漫長的人生而言,“減少”就是一種“舍棄”,“增多”就是一種“得到”,在“舍”和“得”之間,只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事實上,從“剪枝”到“掐頭”“去葉”的拓展,實際上是尋找類似的生活中的學問,而對這些事例所蘊含道理的感悟則提升到“減少是為了增多”這一層面的理解,而“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則是上升到哲學層面的理解和解讀,韻味深長而悠遠。
篇7
一、激發活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一)“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進取意識、主體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斷被更新,我們的教學應在教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發展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奠定學會學習的基礎本領。思想品德課教學樹立“以學生為本”意識的基本內涵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個不能少;二是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差異教育,因材施教;三是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終身教育。
(二)巧啟智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學生生成智慧的地方,這種智慧集中表現在思想和方法上。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懷疑、積極探究,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樂于在集體活動中表現自己,為集體貢獻自己的智慧,并善于在集體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吸收營養,啟迪智慧。
(三)教會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教會學生方法要努力做到:1.教會學生閱讀教材。學生在閱讀教材時,要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知道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理解真理。這個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還是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3.教會學生答題。教給學生對各種題型的答題方法是減少學生考試失分的技巧之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思想品德課教學最根本的要求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課堂上需要解決的許多問題是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過并思考過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幫助,這樣學生就會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如教授八年級《誠信的得與失》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從考試作弊入手,討論考試作弊是否給自己帶來好處。由于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有過考試作弊的體驗,這樣的討論學生自然熱情高漲,且有話可說。其次啟發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學以致用。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深入分析考試作弊的“得”與“失”,從而延伸到如何對待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問題上來,并注意鼓勵學生實話實說,與自己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師可結合學生和社會生活實際,尤其是針對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創設各種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分析辨別做出判斷,逐步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或模糊思想,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敢于創新,突顯教師智慧
篇8
關鍵詞:教育;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115-01
一、觀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技巧
魯迅曾說:“靜觀默察,爛熟語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的確,觀察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的重要技巧。不論是在寫作方面,還是在學習方面,在任何領域都離不開觀察。
實例:一次和朋友猜字謎,“顛三倒四(打一字)”,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到答案。后來,我將三和四寫到紙上,頓時恍然大悟,它不就是”淚“字嗎。可見,觀察的力量是無窮的,是我們學習的一項重要的學習技巧。
觀察的力量是無窮的,不但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中,也體現在任何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教育離不開觀察。
二、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促使孩子養成觀察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很多人都看到過蘋果落地,為什么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這要歸功于牛頓深入細微的觀察能力和他善于思考的習慣、態度,才有了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每一個成功的事例,都離不開細微的觀察。每到秋季,樹葉都會變黃脫落,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已經熟視無睹了。又會有幾人想過,樹葉為什么會這樣呢?假如,我們思考了,我們是不是會獲得一個刻骨銘心的知識呢?經過多次的觀察,我們就會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和能力,這樣我們就會越來越有智慧。所以,我們要時時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使他(她)們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能力。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觀察能力促進教師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觀察對于站在講臺上的教師來說是一種觀察的能力,是能微觀調控整個課堂的能力。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名人之上。”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在觀察的幫助下,我們管理課堂的組織的更好,更能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我們不管學生只顧我們自己講,怎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表現,時時調節自己的教學計劃,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我們每一位教師上課時,眼睛都會注視著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我們會觀察他或她課堂上的反應來判斷他(她)對這節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進行詳細或粗略的解釋及決定是否進入下一個環節。我們的目光也會不時的落在偶爾不聽課、開小差的同學身上,來提醒他們注意聽講。在我們目光的注視下,開小差的同學,有的開小差的學生會立即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有的開小差的學生會在教師“久久”的注視下將心思放到學習上。教師具有課堂觀察能力不僅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關注、研究與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觀察”不是“馬甲”,而是“美工刀”有心觀察,才能精致課堂。教師對課堂上的管理、組織離不開觀察。
四、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篇9
就事例論據而言,對論據進行分析的具體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畫龍點睛式。例如:
奧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點一點的寫作,帶給我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武用他一點一點的堅持,展現給我們北海朔風中高尚的形象;開普勒用他一點一點的計算,揭示了行星運行亙古的真諦。
“他們都知道這個道理,成功永遠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在人生中豎立的高高的塔,基石實際是小小的石塊。但是他們不懈地積累石塊,于是一塊塊的小石子,也能筑就他們的豐碑。”(2010年四川卷高考優秀作文《那一“點”,那無數“點”》)
這段文字,先敘述了三個名人事例,然后對這些事例作了歸納分析,這分析就是畫龍點睛式。
其次是敘析交融式。例如:
“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至‘巴山楚水凄涼地’長達二十三年。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沒有消極沉淪,而是豪放地唱出了處于社會之秋的自勉之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正是這種對人生的珍視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于是他開始像屈原寫《楚辭》一樣,用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改寫當地民歌。”(2007年四川卷高考優秀作文《一步與一生》)
這段文字一邊敘述一邊進行分析,屬于敘析交融式。
此外,還有假設反推式。例如:
“盡其才而添之香。‘諸葛孔明,神人也。’一句贊嘆與三顧茅廬的堅持,劉備請出了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諸葛孔明。在一場場戰斗中,他用智慧與計謀為劉備開拓出了能夠三分天下的勢力。而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種種佳話隨時間而流轉于世人之口,每有聽到他的佳話時亦感慨是盡其才而添之芳香四溢。如果他沒有出世還在草廬的話,最終也只是好為《梁父吟》的隱者,何談那些流傳于世的佳話。”(2010年安徽卷高考優秀作文《盡其才而添之香》)
這段文字先概敘事例,然后,用假設從反面推理的方法談看法,進行分析,這是假設反推式。
這種方法,在我們所學課文中也有運用。如蘇洵的《六國論》,在分析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后,接著,用假設從反面進行推理分析:“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以上這幾種方法,同學們沒有必要死記硬背。倘若能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做一個有心人,多品味、多練習,未嘗不能熟練運用。
議論文中的分析,不光是指對事例論據的分析,也包括對道理論據的分析,例如:
巴爾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形形的打擊。在不幸的重壓下,天才、信徒和能人的心中,有著一股強大的毅力,促使他們頑強地與不幸進行斗爭,從而最終取得勝利,獲得幸福。而弱者,由于缺乏這種毅力,才會被壓下萬丈深淵而無法脫身,因此,當你遇到困難,不要退縮,用你的毅力去頂住它!當它向你認輸,你的毅力也就更加堅強了。
這段文字,第一句是巴爾扎克的名言,接下來的是對這句名言的分析議論。
又如:
羅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皆知之,其實,古語中也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警世之句。試想,倘若千里馬未能遇上伯樂,恐怕只能駢死于槽櫪之間、辱沒于奴隸人之手,默默無聞,郁郁而終了。(2010年福建卷高考優秀作文《千里之行,始于伯樂》)
篇10
賞識教育的智慧
杜魯門當選總統以后,有記者到其家鄉采訪杜魯門的母親。記者首先稱贊道:
“有哈里這樣的兒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是這樣。”杜魯門的母親贊同道,“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使我感到自豪。”
“他是做什么的呢?”記者問。
“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杜魯門的母親看來,認真地做事,快樂地生活,不論成就的高低,都值得自己驕傲。教師如果都能擁有杜魯門母親這樣良好的心態,就等于攥緊了開啟一扇扇心扉的鑰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一無是處的孩子,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應多采用激勵和賞識的方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自我賞識、自我激勵中,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進而獲得較高層次的發展。
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很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碰弄丟了。
多用“大拇指”贊許,不用“食指”指責;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游離的眼神;多與學生打成一片,不和學生“楚河漢界”……教師在日常教學或生活中,對學生的一個自然的微笑、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豎起大拇指的贊許、一個拍拍肩膀的鼓勵都是積極的教育力量,也是賞識教育的智慧。當然,教師的激勵和賞識需要適度,如果一味地、毫無原則地賞識而忽視適當的挫折與指正,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警戒教育的智慧
日本教授高橋敷在他的名著《丑陋的日本人》中,講述了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法國人拉納的兒子十分淘氣,他用石頭砸我家窗戶玻璃,拉納夫婦并沒有因此來道歉,而是小拉納自己抱著一塊玻璃,低著頭來到我家。‘爸爸媽媽說,你自己干了壞事,自己去接受別人的訓斥吧!’面對著這個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可憐模樣,我們摸摸他的頭,真是不忍心訓斥他,結果還給他一些小點心帶回家去。事后,拉納先生對我們十分不滿。對此,高橋敷很不解。拉納先生說:‘您這樣對待孩子,使我們很為難,本應受到訓斥的孩子,卻反而得到您的撫慰,希望您考慮一下這對孩子將來的影響。請您原諒,我想讓他再來一次,這次希望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給他以嚴厲的管教吧!”
拉納夫婦對于兒子做錯了事不是簡單的包容,而是警戒教育,是一種促使兒子認識自己行為并進行自我反思、獲得向善德行的負責態度。
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需要針對學生所發生的相關事例進行教育評價,在新課程倡導的過程性評價中就包括對學生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平時教育活動中教師更應注重教育評價背后的“挖掘”,既要善于從學生的平凡中挖掘偉大,進行賞識性教育評價,又要善于對學生的“小惡”給予警醒和矯正,進行警戒性教育評價。不管是哪一方面,兩種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都應當是積極的,催人向上的。
等待教育的智慧
有人發現已裂開一條縫的繭蟲中蝴蝶正在痛苦的掙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只蝴蝶卻因身體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
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掙扎,直到把翅膀練強壯了,再破繭而出,而后才能飛得起來,省去了過程看似為其免除了痛苦,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教育的過程同樣如此,它必須遵循人的理性觀念所形成的規律,它需要經過多次甚至無數次的從感受、體驗、實踐到反思、理解、領悟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才能逐步實現。一些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也常常急于求成,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總是力求“立竿見影”,教師說到,便要求學生做到,這顯然往往是不可能的。因為,教育工作具有漸進性,要使學生弄懂一個道理,形成一種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經過反復教育訓練;轉化學生已形成的錯誤觀點,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更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耐心。看來,教育同樣需要滴水穿石般的守望,需要積極的等待,等待教育的智慧同樣折射光芒。
留白教育的智慧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為什么這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一直只傳授給他們你的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于才能來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技術和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成大器!”
- 上一篇:體藝節活動方案
- 下一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