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素養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網絡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青少年一般是指14到20周歲之間的人群,處于兒童之后、成人之前的成長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正處在社會化過程的初始階段,社會閱歷與經驗相對缺乏,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模仿性。他們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等尚未成型,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但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事物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解讀能力。
網絡文化具有信息量豐富和自由度大的特點,為青少年獲取課堂內外的各種信息提供了通暢渠道,并且極大地開拓了青少年的視野,有利于轉變應試教育體制下單一的學習方式,激發和強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提高青少年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加速青少年個性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進度。然而,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給青少年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網絡上形形的信息令人眼花繚亂,青少年尚缺乏甄選、辨別文化信息優劣的能力,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們的誤解和模仿,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觀念可能模糊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影響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而相比于單調的學校學習生活,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更容易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甚至使其產生心理依賴感,進而發展成為沉溺網絡的行為。如今青少年使用網絡成癮的情況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的青少年網民已達1.07億,其中近三分之一具有使用網絡成癮傾向。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一)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概況
網絡素養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方面。媒介素養在內涵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是指信息時代中的人們在具備讀書寫字能力的同時,應當進一步具有正確認知、解讀和運用各種媒介知識、技術和信息的能力。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引導人們理性地認識和使用網絡這種媒體,以及有意識、有組織地培養人們有目的地獲取、辨別和運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對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幫助青少年在了解網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對網絡媒介的正確態度,培養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網絡的能力,以達到理性地運用網絡信息為個體生存和發展服務的一種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可以培養青少年具備一定的網絡媒介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資源來發展和完善自我。這種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對接觸媒介的時間及媒介內容的控制,而應立足于青少年主體正確認識媒介特性、辨別媒介信息、有效應用媒介及利用媒介發展完善自我的能力。
網絡媒介除了具有報紙、廣播、電視等這些傳統大眾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快捷、龐雜、延展性和交互性等全新特征。人們使用網絡時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提供和者。網絡素養教育除了包括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目標外,還包括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知識、對計算機和網絡及其使用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保證網絡安全的能力,即在網絡上能夠辨別不良信息,保護自己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策略
網絡媒介素養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而且是一種技能和一種思維方法,是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要動員學校、社會、家庭及個體的全部力量,使其成為伴隨青少年成長的終身教育。
1.學校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應大力推廣和普及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學校教育以其特有的制度化和持續性特點可以使其網絡素養教育的理念及內容得到較好的實施。
首先,互聯網時代對媒介素養教育者(主要是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例如針對網絡特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強調網絡技術與網絡道德同等重要。從而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有組織、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與評價能力。同時教師應針對青少年受眾的心理狀態和接受特點,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具體培養方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和完善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使青少年樹立正確使用網絡傳媒、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識。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園的媒介資源,在校園網絡、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媒體中開辟媒介素養教育空間。尤其要使校園網作為廣大青少年接觸和參與網絡活動的平臺,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目的。
2.社會
社會應積極為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在社會上必須構建起一個有層次、有差別管理的網絡平臺,兼顧成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不同特點的文化需求。通過這一平臺可以有效地將網絡素養教育的相關人力、物力等創造性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有效利用。還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更多專門的教育性網站,作為進行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基地。同時,國家應加速對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完善,作為一種硬性的外在約束,從外部促成青少年網絡行為的規范化。網站的建設者、設計者和社會上的上網人群都應當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自覺維護網絡環境的文明秩序,減少網絡中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3.家庭
家長在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的形成過程中也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首先,家長本身要具有基本的網絡媒介素養,對網絡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不能一味地回避網絡,而應指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媒介。要樹立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網絡教育觀念,以提高孩子判斷、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為主。其次,要注重對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和自律性養成的教育,讓孩子能將時間合理地分配在學習、鍛煉和上網娛樂上。不要干涉和禁止孩子使用計算機上網,或者對孩子上網采取看管、監視的態度,而要幫助孩子們利用計算機滿足自己的特別需要。另外要經常與孩子談心,了解他們在生活、學習中的煩惱,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避免讓網絡成為孩子逃避學習壓力、釋放壓抑情緒的出口。
4.青少年個體
青少年要正確地看待和利用網絡文化。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自我防護和自律意識。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要能夠分辨信息的良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抵御不良信息的誘惑。要了解并學會遵循網絡規范,理性地看待并處理網絡世界的虛擬人際關系。作為網絡信息的提供和者,青少年應按照論壇和社區的要求、規范來信息,同時意識到自己對所信息的內容應負的言論責任,培養自己的網絡公民意識。養成與網絡媒介的良性互動,把生活中健康的倫理道德觀念投射到網絡上,提倡利用網絡進行自由、有序、文明的交流。
總之,社會、學校、家庭以及青少年個體應共同努力來推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落實,建立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參與機制,構建信息社會中網絡媒介與青少年的良性互動平臺,使青少年能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讓互聯網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同時要培養青少年的媒介信息判斷能力和有序傳播及創造信息的能力,讓青少年能夠穿越網絡媒介上龐雜的信息所建構的迷障,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從而擁有自主理解和選擇網絡信息的能力,實現對網絡媒介的良性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平紅,張峰.從網絡文化安全的視角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教育技術導刊,2007(3).
[2]卜衛.媒介教育與網絡素養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3]張新明,王振,承孝敏.從心理學視角看青少年媒介素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篇2
關鍵詞 網絡流行語;青少年;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0-0044-02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形態,展現了多元化的網絡文化形式,它不僅停留于虛擬網絡世界,還滲透到了現實生活中,頗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在使用網絡流行語的過程中,青少年群體繼續添加了一些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多的新興網絡流行語被再次編造出來,如此網絡流行語日漸豐富,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 網絡流行用語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積極作用
隨著互聯網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用語以其幽默詼諧、簡介明了且獨具創意的特性,成為青少年廣為追捧的對象。同時,網絡流行語在青少年培養媒介素養方面,也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首先,在青少年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過程中,網絡用語豐富了交流語言,成為了網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語言形式。創造和使用網絡用語最多的是青少年群體,他們本身具有較好的創造能力,充滿了探索精神,賦予了網絡用語強大的生命力。這些五彩繽紛的詞匯和用語,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漢語,促進了漢語的進一步發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際交往和信息傳播過程中,使用比漢語更加簡潔直白的流行用語,也從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語言;其次,當前,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歡“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現實人際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而“宅”又更進一步增加了使用網絡用語的機會,現實里的人際溝通不比網絡上的簡介明了、表現透徹,一些不善于表達的個體便傾向于選擇使用網絡用語。雙方的距離在溝通中使用一兩句網絡用語便能瞬間拉近,比如起源于淘寶的“親……”,立刻讓溝通雙方沒有了隔閡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網絡用語還因為這些詞匯比較符合自身的審美,在人際溝通和信息傳播中能很好的彰顯自身的個性,青少年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最后,基于虛擬的網絡平臺和人們可以擺脫現實生活的種種束縛,諸多例如“土豪”“醬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網絡詞匯被創造出來,這些網上風靡的詞匯,富含了網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網民們根據諧音、英文單詞或者漢語拼音字母的縮寫,創造出了一些簡單明了的詞匯。隨著網絡用語的進一步發展,如“給力”“蠻拼的”紛紛登上了《人民日報》等核心的大眾媒體上,成為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網絡流行語,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和意味,對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可以有效促進其包容性媒介素養的提升。
2 網絡流行用語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不利影響
盡管網絡用語有一些正面積極的作用,但是,其源于網絡屬于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流行語更新換代快,有很多不屬于正能量,在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 弱化了青少年對傳統語言的使用
語言最大的魅力體現在其嚴謹性上,任何語言在表達與調理結構上均存在非常嚴謹的規范,我國的網絡用語主要源自于漢語,然而,并非所有的網絡用語均符合漢語的語言規范。漢字、數字與外文字母符號的糅合使用,使網絡流行語與傳統漢語區別愈來愈大,有的甚至讓人匪夷所思。這就不利于青少年對傳統語言文化的繼承,并將對青少年的三觀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喜當爹”,根據傳統語言文學的意思是恭喜人當了父親,而網絡上卻是帶有諷刺和調侃的意味。類似的流行用語不勝枚舉,它們破壞了漢語的嚴謹性,還將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產生不利的影響。人際傳播中語言規范,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在頻繁的使用這些網絡用語的環境下極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處于學習的關鍵階段,并未形成系統的語言規范,各種語言習慣也尚未穩定,若是長期使用這些網絡用語,將會存在大量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等,會對青少年的寫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2.2 增加了不健康語言的分量
網絡環境中的語言污染和語言暴力因各種主觀與客觀的因素而存在,這些諷刺性、惡趣味調侃性的用語,攜帶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這一環境的影響,缺乏判斷力的青少年,必定受到不利的影響。不健康的語言環境,不僅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在人際傳播中增加不良語言的使用頻率,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還會弱化,導致其出現浮躁、跟風,盲從的心理,顯然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的。
2.3 造成了青少年與社會其他群體的溝通障礙
青少年在人際溝通中,因思維、行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別而存在著明顯的距離感,便是通常所說的“代溝”。而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更加深了這一溝通障礙,比如青少年通常會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醬油”等網絡流行用語。而這些在成年人的思維里是無法認同的。這些網絡詞匯不僅不利于社會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實想法,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無法得到足夠理解的青少年,認為社會其他群體缺乏新鮮感和活力,并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排斥感。這很容易導致溝通雙方的語言鴻溝,隔閡感增強。
3 網絡流行語環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養的對策
盡管網絡流行用語給青少年帶來的利弊各有其說,但若能取其所長,取其所優,通過各種相應的對策加以指導,便能夠有效促進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提升,使消極的影響盡可能的得到規避。
3.1 強化網絡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斯皮內洛曾經說過:“在網絡空間至關重要的是傳承人類繁榮的基礎,即卓越的人類的善和道德價值。”網絡空間的終極管理者,不是工程師的代碼,而是人類的道德價值。楷模通過網絡主體可以樹立,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利用榜樣的力量亦可以促進樹立,在網絡世界,青少年亦可以接受到科學的,積極健康的信息,而社會其他群體,也當學會取舍,勇于質疑,共同促進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在強化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正確的道德選擇需要促使青少年做出,其他網絡群體的利益與感受能夠考慮到。青少年內心渴望自由表達的欲望在遏制時,可以理性的鑒定與法律法規相關的信息和社會基本道德倫理,準確而又客觀地鑒別出信息中的內涵,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3.2 優化網絡環境,規范網絡文化
積極、愉悅的網絡大環境需要政府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尤其是聊天軟件和論壇社區等網絡平臺。政府需致力于構建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給廣大網民創造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將網絡文化規范化。及時屏蔽低俗、非法的內容,制定針對源代碼的篩選、處理措施。借助源代碼對出現的不良信息進行處理將會高效迅捷。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對出版物、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的動態監管。
3.3 加強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網絡流行語基于網絡產生,盛行于網絡,其使用環境十分特殊,能夠被大眾采納的那一部分,可以納入現代語言體系。比如“蠻拼的”便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積極營造健康和諧有序的網絡文化氛圍,有利于造就網民健全的人格。網民若具備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審美觀,必定有利于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當前,網絡上惡搞成風,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青少年評判與鑒別能力的培養,請家長協助監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網行為,確保青少年能夠在網絡世界樹立正確的行為和道德意識。“網絡流行語”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助于傳統語言文化的豐富,又不利于傳統語言的繼承與發揚,尤其是針對青少年,應客觀對待,因勢利導,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養。
4 結論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形態,展現了多元化的網絡文化形式,它不僅停留于虛擬網絡世界,還滲透到了現實生活中,頗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盡管網絡流行用語給青少年帶來的利弊各有其說,但若能取其所長,取其所優,通過各種相應的對策加以指導,便能夠有效促進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提升,盡可能的規避消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蕾.從網絡流行語看網絡生態的建設與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2015(2).
[2]朱琳.“傳播儀式觀”視域下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5(10).
篇3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the morals quality actuality of hobbledehoy is worrying.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exist seriously, such as the hobbledehoy becomes addicted to surf on the internet all the day; there are so many teen-agers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uter games; there are still some young people often browse the unhealthy web; and there are also so many young people do some illegal things through internet. As is known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exist because of the society and system issues, so we should grasp the advantageous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during our education, we also should deepen the mor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novate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s with each other to help the hobbledehoy improves their network morals quality.
關鍵詞:青少年 網絡 道德教育 現狀 措施
Key words:hobbledeho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 actuality , measure
作者簡介:馬緒文,男,1985年生,陜西寶雞人,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2008級思想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鄭波,男,1985年生,四川內江人,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2007級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市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5-0141-02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現狀及原因
網絡以其自由、自主、平等、隱蔽的特點,為青少年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會,青少年在其中肆意馳騁,率性而為,彰顯了自己的個性。與此同時,一些不良的網絡行為和道德現象也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
第一, 上網成風,聊天成癮。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現有網民2.98億人,其中有近八成是青少年,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已接觸網絡,并且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已把上網當作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休閑方式。網上沖浪,通宵達旦者,不在少數。以至時下青少年見面互相問候竟以“今天,你上網了嗎”代替,其對網絡的熱情可見一斑。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青少年把它作為交流、學習的工具,本無可厚非,但調查顯示,上網的青少年大多數都熱衷于聊天和電腦游戲,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查閱有關資料,瀏覽觀看有價值的信息和新聞。
第二, 留戀黃站,網絡婚戀。青少年的生理普遍達到成熟,性意識逐漸增強。但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性觀念的影響,正常的性教育滯后,人們談“性”色變,性對絕大多數青少年來說仍然披著神秘的面紗。這更激起了他們對性的好奇心。另外,近幾年,通過互聯網傳遞電子信號來交流雙方感情的網絡婚戀愈演愈烈,這種與傳統婚戀觀完全不同的新觀念,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和法律問題,理應引起社會的重視。
第三, 網絡流氓,黑客偶現。如前所述,某些青少年在網絡中不守道德規范,惡語傷人,進行人身攻擊,公開他人隱私,無用或虛假信息,亂發垃圾郵件等,被稱為網絡流氓。另外,某些青少年掌握了較高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卻不用于正途,而是充當網絡黑客。
第四, 迷戀網游,不能自拔。迷戀網絡游戲已成為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2008年網絡游戲用戶規模已占我國網民總數的62.8%,比2007年增長了3.5個百分點①。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數,并且因沉迷于網絡游戲而造成的學習成績下降、退學或心理障礙乃至治安案件的青少年不計其數。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游戲因其場面制作宏大,畫面唯美動人,角色選擇豐富,個性隨意展現等特點,極大的滿足了廣大青少年對人際關系的渴望和對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的需要。
青少年在網絡中表現出的這些道德問題,其原因與他們自身的特點有關,也有外部的因素使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好奇爭勝,尋求刺激。青少年處于求知欲最強的時期,對新事物往往有濃厚的興趣,并且血氣方剛,爭強好勝,喜歡挑戰自我,特立獨行,尋求自我實現。
第二, 緩解壓力,寄托感情。現代社會中,青少年承擔著巨大的學業、事業壓力,并且常常又不能向家人、朋友、同事傾訴,壓力逐漸郁積,會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網絡以其間接、虛擬的特點,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是面對面的進行,人們直接面對的是電腦,通過一連串電子符號進行溝通,說者不知聽者是誰,聽者也不知說者在哪,這就給人一種安全感,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不受約束。
第三, 自律不足,他律滯后。青少年還處于道德品質的發展成熟期,道德意識不夠明晰,道德意志不夠堅定,道德行為不夠穩定,僅僅依靠自律還不能保證其行為的規范性。這樣,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就處于自律在一定意義上軟弱無力,而他律又相對缺乏的情況之下,人性中惡的一面就表現出來,做出有悖于倫理道德之舉,甚至違法犯罪。
青少年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其網絡行為又有這么多道德失范現象,因此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首先,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并不只是網絡虛擬社會的問題,是現實社會問題在網絡上的具體體現,并反作用于現實社會。青少年也不是只生活在網絡中,他們必須完成自身的社會化,成為社會的人。由于現實社會他律的存在,青少年在現實社會中的表現常常與在虛擬網絡中的判若兩人。
其次,這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沒有青少年的充分參與無法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具有網絡道德問題的青少年多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系逐漸疏遠,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影響家庭的和諧,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幸。
再次,這是促進網絡健康發展和社會良性運行的必然要求。網絡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已經難解難分。青少年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他們也是未來社會的主宰和建設者。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網絡道德教育既與傳統道德教育有聯系,又與之有較大區別。這是由于網絡和青少年各自的特點及其相互聯系造成的,并進而產生了網絡道德教育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首先,網絡具有開放、自由、隱蔽、平等的特點,其覆蓋范圍廣,信息傳遞高效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交流方式簡潔明快,富有現代氣息,因而其德育對象難以明確劃定,德育內容與傳統德育有所不同,德育方式也需要與網絡的特點相適應。一方面,這有助于我們擴大德育受眾面,及時更新德育信息,探索新的德育內容和方法,使傳統德育與網絡德育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進一步完善社會道德體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適應網絡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德育內容陳舊,方式落后,不僅不能達到網絡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終還會失去網絡這塊現代社會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陣地。
其次,青少年具有純真、正直、善良、好奇、可塑性強的特點,同時也有涉世不深、經驗不足、辨別判斷能力弱,意志不堅定,道德品質不成熟不穩定的缺點。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可以通過強有力的網絡道德教育,培養起青少年較高的道德品質,使之能夠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成為倡導和踐行網絡道德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網絡道德教育沒有搞好,會使占網民多數的青少年道德素養放任自流,造成網絡上道德思想繁蕪龐雜,青少年道德品質良莠不齊,最終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良性運行。
最后,網絡社會中一方面有許多道德失范現象和違法犯罪問題,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網民堅持了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存在著一個較為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傳統的社會輿論對網絡道德行為也還有一定的約束力,并且涉世不深青少年還沒有接觸到社會上的一些嚴重的道德問題,受“污染”較輕,這也是我們進行網絡德育的一個有利條件。
三、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措施:
第一, 深化德育體制改革,創新教育形式,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建設。由于現代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加快,傳統的德育體制已不能適應新環境的需要并與之產生了極大的反差,要構建和諧網絡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質,就必須深化德育體制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而且,網絡道德并不是獨立于社會道德體系之外的行為規范,它是社會道德規范在網絡中的具體體現。青少年在網絡中的道德行為也是基于自身在現實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質和接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尤其是基本道德規范教育。
第二, 主動出擊,以網絡促德育。網絡在現代社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不能也無法阻止其日益融入我們的生活,青少年成為網民的主流也是不爭的事實。在網絡道德教育中,要充分發揮網絡自身的作用:開展網絡技術教育,使青少年更了解網絡,更能合理利用網絡,形成科學的網絡本質觀;引導青少年進行健康的網絡實踐,如建立網頁,創建網站等,使之遠離網絡惡習,共同維護網絡的純潔;建立德育網站,力求形式活潑,貼近青少年心理和實際,占領網上德育陣地。
第三, 社會多方協作,構建網絡德育系統工程。應統籌政府、學校、家庭職能,確立全方位的協作機制。加強政府政策的引導和管理,進一步在政策層面做出明確規定,確保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網,教育、工商、宣傳、文化等政府部門要齊抓共管,相互協助,緊密配合;學校要發揮青少年網絡德育主陣地的作用,改革德育課程,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培養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師的網絡素質,建設一支懂網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家庭要發揮在網絡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家長要學習網絡知識,要嚴格控制子女的上網時間,注意其上網內容,及時發現問題,多與子女交流觀點和看法,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
第四, 建立健全網絡規范,加強網絡監控。依靠技術手段對網絡進行嚴格監控,研制更高水平的網絡屏蔽、過濾系統,加強網絡他律。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建立網絡警察隊伍,有效打擊網絡犯罪;從法律上規定網絡運營的條件,對從業人員、技術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明確網絡日常管理部門的職責權限和網絡運營者的義務責任,并規范網民的上網行為;到恰當的時候要制定專門的網絡法律文件,使網絡行為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為青少年上網營造有益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銀端.網絡道德教育.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潘建紅.科技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觀點. [J].精神文明導刊,2008,(11):49
[4]絡成癮的原因及其教育對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6-12.
[5]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71/index.htm.
篇4
關鍵詞:海口 小學生 網絡游戲 成癮
中圖分類號:G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222-02
1 海口市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出現問題原因分析
1.1 網絡游戲本身具有的特點
網絡游戲的高度虛擬性使得其中大多的設置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事情,例如武俠題材中的武功、幫派之爭;槍戰游戲中的殺敵、建立軍事基地等等。因此,對于有這方面興趣的孩子們網絡游戲就成了他們體驗這種經歷的一種途徑,也就容易使孩子們沉溺其中。
1.2 小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
(1)渴望探險但自制力不足我們都知道小學生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于任何新鮮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的興趣。網絡游戲的新穎、刺激使小學生為之向往。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不健全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沒有正確的是非辨別能力同時自控能力比較差這些都是導致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條件。
(2)對自尊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我們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可以得知人的需要可以分為5個層次,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會向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低層次的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會影響高層次需要的獲得,處于最高層次的是自尊的需要這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滿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并沒有在這方面得到滿足。
(3)盲目跟隨,認為不玩網絡游戲顯得落伍。小學生是一種群居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同伴之間的影響對小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和是非判斷能力不足容易導致其隨大流。
1.3 家庭環境影響
小學生的家長在家是否玩電腦游戲也是孩子網絡游戲成癮的因素之一。現在小學生的家長有相當一部分人是80后,這些家長是接觸電腦游戲的第一代人,家長對網絡游戲的鐘愛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因為海口這個地區的相當一部分居民有打牌、打獎這樣的習俗進而疏于對孩子的管教使得孩子在接觸網路游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導致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中。
1.4 移動電子設備的便利
這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調查中這個原因并不主要的原因但隨著移動電子設備的不斷發展,這是新時期新出現的影響小學生玩網絡游戲的原因之一。周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手機、平板這些移動電子的設備的普及和出現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小孩子玩各種游戲帶來了方便。
2 海口市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問題解決的對策與建議
鑒于網絡游戲成癮者大多數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同時小學生的心理和能力發展尚不完善,因此對于海口市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問題的解決我們主要從學校、家長、社會3個大的主體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2.1 學校應加強德育、互聯網工作、家校合作的建設
首先,學校要加強德育教育。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它是對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養的培養,德育工作對未成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通過學校科學的德育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引導。學校的德育工作還要不斷的充實和豐富德育的內容。學校應在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上出現的問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情不斷的更新學校德育的內容。
2.2 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樹立榜樣、轉變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學校工作
首先,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父母要正確處理在網絡時代下與孩子的關系,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思想動態,與孩子一起瀏覽一些有益的網站或信息,向孩子推薦健康的網站,幫助孩子正確的使用互聯網。其次,家長要轉變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在日常多與孩子交流的同時要經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如戶外旅游、親子活動等等,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最后,家長要全力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理發揮到最大。
2.3 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宣傳和對網吧的宣傳力度
(1)加大宣傳,充分認識非法網站和網吧對小學生的危害政府應多多的走進校園用生動形象的例子讓小學生們認識到非法網吧的危害性,在社會上營造一種良好的網絡環境。
(2)加大對網吧的管理和整改力度。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或規章制度對社會上的網吧進行制度化的管理,對與不符合規定的非法網吧堅決給予取締,對出現問題的網吧進行限時整改。如果發現存在、、的現象要給予嚴厲的處分。同時,政府要對社會上的網吧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強網吧的責任意識。
(3)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上優秀人才的智力力量,加強技術手段的控制,利用現在高科技的技術控制網絡游戲的開發和運作,根據不同的人群設計不同的游戲,從而禁止其他的年齡的游戲玩家玩此款游戲。同時,要加強對網絡游戲開發商、游戲經銷商的行為,明確其社會責任,在銷售和經營的同時對玩家進行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 孔芳,劉美婷,姜小燕.國內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科教前沿),2009(15):5-6.
[2] 黃露,劉建銀. 青少年網絡游戲社會行為特征及群體差異分析――基于全國十省市的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5):40-45.
[3] 高文斌,高晶,祝卓宏,等.中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與調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36.
[4] 王梁,武曉偉.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何在――基于網絡游戲區別于傳統游戲之特點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6(6):12-15.
[5] 李亞杰.網癮青少年的四大特征《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R].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
篇5
[關鍵詞]網絡安全技術;管理;網絡;建設;犯罪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8)06-0184-03
一、網絡安全問題與計算機信息系統
網絡安全技術不但要求防治計算機病毒,而且要提高系統抵抗黑客非法入侵的能力,還要提高對遠程數據傳輸的保密性,避免在傳輸途中遭受非法竊取。網絡安全產品有以下幾大特點:第一,網絡安全來源于安全策略與技術的多樣化,如果采用一種統一的技術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網絡的安全機制與技術要不斷地變化;第三,隨著網絡在社會各方面的延伸,進入網絡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因此,網絡安全技術管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計算機網絡最重要的是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及其擁有的信息資源。由于信息系統在應用中需要進行安全保護,因此,對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問題的研究總是圍繞著信息系統進行。
1.網絡的開放性帶來的安全問題。Internet的開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導致了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系統存在很多安全問題,這些安全隱患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漏洞。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漏洞被發現和公布,程序設計者在修改已知漏洞的同時又可能使它產生新的漏洞。此外,系統的漏洞經常被黑客攻擊,而且這種攻擊通常不會產生日志,幾乎無據可查。二是黑客的攻擊手段在不斷更新。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絕大多數情況需要人為參與才能發現以前未知的安全問題,這就使得他們對新出現的安全問題總是反應太慢。因此,黑客總是可以找到漏洞進行攻擊。三是傳統安全工具難于保護系統的后門。防火墻很難考慮到這類安全問題,大多數情況下,這類入侵行為可以堂而皇之地繞過防火墻而很難被察覺。四是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一個安全工具能不能實現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包括系統管理者和普通用戶。五是每一種安全機制都有一定的應用范圍和環境。防火墻是一種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隱蔽內部網絡結構,限制外部網絡到內部網絡的訪問,但對于內部網絡之間的訪問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2.增強網絡安全的防護力。首先是網絡內部,即個人電腦。我們不能保證電腦用戶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確與安全的。由于如今流行的操作系統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和缺陷,并且新的漏洞與利用各種漏洞的蠕蟲變種層出不窮,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安裝防病毒軟件來防御病毒的威脅。但是,面對蠕蟲、木馬程序、后門程序等,防病毒軟件并不能起到很顯著的作用,因此,一旦個人電腦遭到攻擊,就很可能威脅到整個內部網絡和核心區域。
其次是網絡結構的安全性。通過部署多層交換機,實現多個VLAN和快速收斂的路由,是保證網絡結構可靠性的最佳方法。在劃分了多個邏輯網絡和建立符合應用的ACL的同時,我們更希望能收集和歸納出整個網絡的更多安全信息,包括流量的管理、入侵行為和用戶訪問信息。僅通過網絡設備提供的日志、SNMP管理是遠遠不夠的,現今的方法是通過部署IDS/IPS來實現更有效的管理。在核心的節點部署IDS/IPS探點,采集和匯總數據包的完整信息,然后提供給網絡管-理人員分析,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3.如何進行網絡安全管理。現階段,為了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防范網絡病毒。網絡病毒傳播擴散快,僅用單機防病毒產品已經很難徹底清除網絡病毒,必須有適合于局域網的全方位防病毒產品。校園網是一個內部局域網,就需要一個基于服務器操作系統平臺的防病毒軟件和針對各種桌面操作系統的防病毒軟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產品,針對網絡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擊點設置對應的防病毒軟件;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防病毒系統的配置,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動升級,使網絡免受病毒的侵襲。二是設置防火墻。利用防火墻在網絡通信時執行一種訪問控制尺度,允許防火墻同意訪問的人與數據進入自己的內部網絡,同時將不允許的用戶與數據拒之門外,以此最大限度地阻止網絡中的黑客來訪問自己的網絡,防止他們隨意更改、移動甚至刪除網絡上的重要信息。三是采用入侵檢測系統。入侵檢測系統能夠識別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動,并限制這些活動,以保護系統的安全。內部局域網采用入侵檢測技術時,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檢測,在網絡中同時采用基于網絡和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構架成一套完整的主動防御體系。四是建立網絡安全監測系統。在網絡的www服務器、E-mall服務器中使用網絡安全監測系統,實時跟蹤、監視網絡,截獲網上傳輸的內容,并將其還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uet應用的內容,同時建立保存相應記錄的數據庫,一旦發現在網絡上傳輸的非法內容,及時向上級安全網管中心報告。五是解決IP盜用問題。在路由器上捆綁IP和MAC地址,當某個IP通過路由器訪問Internet時,路由器要檢查發出這個IP廣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與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相符,則放行。否則,不允許通過路由器。同時,給發出這個IP廣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個警告信息。六是利用網絡監聽并維護子網系統安全。對于網絡內部的侵襲,可以采用對各個子網建立一個具有一定功能的過濾文件,為管理人員分析自己的網絡運作狀態提供依據。設計一個子網專用的監聽程序,該軟件的主要功能是長期監聽子網絡內計算機間相互聯系的情況,為系統中各個服務器的過濾文件提供備份。
總之,網絡安全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僅僅依靠防火墻等單個系統,而需要全面考慮系統的安全需求,將密碼技術等多種安全技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高效、通用、安全的網絡系統。
二、網絡犯罪及防范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被互聯網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然而,網絡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同時,網絡犯罪問題也如影隨形,各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犯罪行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成為一個超越技術范圍的社會問題。目前,對網絡犯罪的立法工作還遠遠跟不上網絡及其技術發展的速度,特別是一些法律規定對這類罪犯的處罰很輕,有的不過是在一段時間內被禁止離開住宅或處以罰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犯罪者的氣焰。其實在當今社會,要想在電腦網絡上從事犯罪行為,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技術,因為一些黑客(Hacker)專用軟件已相當先進。對此一位美國調查官員稱:“就算你從來沒見過電腦,只需教你按幾下鼠標,你便可以侵入到網絡中
去。”當然,此話不免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先進的黑客軟件著實令現今的黑客們如魚得水,叫人防不勝防。因此,加強對網絡犯罪的認識、預防及懲罰力度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社會經驗不足,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識淡泊,以及受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響,極容易被各類反面思想所誤導,從而喪失應有的思想政治觀點和立場,在互聯網絡這個復雜的虛擬世界中,容易被人利用,也容易受到侵害。據有關資料顯示,大多數青少年計算機網絡犯罪都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所造成的。因此,要有效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本著疏導和教育為主、懲治為輔的原則,多管齊下,多方面開辟途徑,從客觀社會環境和主觀因素等方面來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
1.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凈化網絡空間。涉網犯罪和網絡侵權,不僅是法制問題的表現,更是道德問題的集中體現。涉網犯罪與網絡道德的不健全有很大關系。解決網絡問題,離不開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首先應明確網絡道德的基本標準,并使青少年自覺增強網絡道德意識。網上交往的虛擬性,往往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削弱人們的道德意識,導致人格虛偽。愛國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調整個人與國家行為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價值關系的人生價值準則。這一準則體現在網絡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網絡上有關損害集體、國家和民族的言論;不做任何危害集體、國家和民族的事情;自覺守法,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網絡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遵守計算機網絡管理方面的有關規定,不對網絡系統功能或儲存、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等破壞;不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等違法犯罪活動;不擅自進入未經許可的計算機系統,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及從事其他侵犯網絡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能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提倡網絡文明,培養人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是預防網絡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完善立法,加大打擊力度。互聯網的立法嚴重滯后,是造成網絡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并且是一個無國界、無時空的虛擬世界,現行《刑法》以及《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許多方面跟不上這個發展的虛擬世界。就我國而言,目前還沒有關于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專門法律。雖然有一些互聯網的規范性文件,但絕大多數屬于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遠未涉及當今計算機網絡發展及其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網絡上的隱私權與網絡監察管制沖突問題,司法規則與現實執行問題等等,都需要不斷地完善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使之更加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所以,遏制網絡犯罪,必須加快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網絡立法十分必要。
3.加強對網絡犯罪的研究,提高維護網絡安全水平。加強網絡安全管理,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技術,加強網絡系統規范化,完善網絡秩序,除了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外,網絡安全管理也是防范青少年網絡犯罪的重要措施。公安機關必須建立高素質的網絡警察隊伍,強化網絡日常的維護、監督和安全管理。同時,國家、企業應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的投入與研發,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技術。由于互聯網犯罪的高智力性、隱蔽性和遠程性的特點,致使網絡犯罪較傳統犯罪難對付,不易偵破。因此要加強對網絡犯罪的研究,提高偵破能力。同時,要根據網絡犯罪的特點,提高對付網絡犯罪的技術水平,為網絡犯罪設置障礙。
4、加強法制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加強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引導作用。教師應多為學生樹立榜樣,激發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教給學生必要的上網常識,指導和教育青少年正確上網,安全上網,科學上網,高尚上網。在引導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要引入網絡安全法律意識教育和職業素養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受挫能力及職業素質。培養出較高綜合職業素質的復合型網絡人才,不僅要求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更要求具備出色的職業素養,如職業道德、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將相關防病毒知識納入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病毒解碼能力。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觀,引導青少年參加社會活動。對于家庭入網者,家長可以在電腦端加過濾軟件,提取精華,剔除糟粕。家長還應重視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學教育,引導他們過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5.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管理,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人們利用網絡,既可以傳遞信息,又可以從事各種和經濟相關的活動。網絡經濟就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經濟活動,這種網絡經濟是經濟網絡化的必然結果。網絡化極大地加快了經濟的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它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通過逐步開放和適度監管來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術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識資源,以促進自身經濟增長。網絡經濟,可從不同的層面去認識它。從經濟形態這一最高層面看,網絡經濟有別于游牧經濟、農業經濟、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由于所說的網絡是數字網絡,所以它又是數字經濟。在這種經濟形態中,信息網絡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網絡將成為極其重要的生產工具,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看,網絡經濟就是與電子商務緊密相連的網絡產業,既包括網絡貿易、網絡銀行、網絡企業以及其他商務性網絡活動,又包括網絡基礎設施、網絡設備和產品以及各種網絡服務的建設、生產和提供等經濟活動。這就是信息產業界人士所宣揚的互聯網經濟,它可細分為互聯網的基礎層、應用層、服務層、商務層。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從企業營銷、居民消費或投資的微觀層面看,網絡經濟則是一個網絡大市場或大型的虛擬市場,其交易額幾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網絡用戶普遍看好這一市場,隨著網絡的擴大,網絡企業的股票市值不斷飆升。
篇6
關鍵字:中學生 上網成癮 教育對策 信息技術教育
中學生為什么上網成癮的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孩子健康成長。作為工作在一線的信息技術老師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其中的癥結和解決的方法。如何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和使用互聯網,養成健康使用信息技術已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一、學校要為中學生營造寬松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大部分的中學生都上過網,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未完全荒廢學業,真正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堅的懦弱者。學校作為對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場所,應該采取積極舉措把學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確軌道,提高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水平和素養。在學習中,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使得學生不會因為學習的壓力而去上網,逃避。學校還應努力提高與健全中學生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最終培養健全人格。要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調整好心態 ,把網絡當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高度重視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積極營造和諧、美滿、平等的家庭氛圍。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關系較為密切,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減輕子女的心理壓力,并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與接納,以緩解及消除其負面情緒。家長對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應盡量減少責備,盡可能進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網的行為契約、計劃,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適時給予鼓勵和鞭策,這有利于戒除網絡成癮。
三、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與倫理導向機制,加強對互聯網的管理
政府要堅決打擊網絡犯罪,社會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的信息監控和信息過濾:在新形勢下,要大力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弘揚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用法律規范網吧,使其走上正軌。
四、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協調,共同教育。
孩子上網成癮有家長的責任、學校的責任、社會的責任,要想讓學生戒掉網癮,我們必須齊心協力。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氛圍,融洽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現實的人際關系,在生理心理保健等方面給青少年以更多的關心。要定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加強青少年的正面引導,要幫助孩子提高自身抵制誘惑能力,將全部精力用在學習和正當有益的特長愛好上。
五、措施
1.心理教育。利用心理學實驗等使青少年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危害,認清自身的需要,引導他們端正上網的態度,并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等現實生活方面給予心理指導,使他們辯證處理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的關系,達到心理的平衡。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地關注學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把信任感、歸屬感建立在各種教育力量和組織當中,解除他們對網絡的依賴。
2.抗挫折教育。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挫折,選擇網絡逃避現實是消極的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要增強信心,以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遇到的挫折。
3.根據上網成癮的原因采取各種措施。
上網成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歸結起來是心理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善于了解中學生的心理,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關心理解每個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心理調控技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勇于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同時,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情緒調控技巧,即使已經產生委屈、難過、害怕、煩惱、苦悶等情緒,也要尋找適當的辦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師、家長傾訴,合理地宣泄;或轉移消極情緒,到操場跑跑步、打打球,盡量將消極心態轉化為積極因素。孩子上網成癮家長有很大的責任,你應該對您的家庭關系進行思考、分析,并分析家庭是否存在問題,再者,去了解您孩子所在的學校和周邊的環境,要和學校老師聯系,找出問題,幫助孩子走出這種困境。
那中學生為什么上網成癮?之所以會成“癮”,主要是這些成“癮”的中學生,在現實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難和問題,甚至是壓力,而他們又缺乏解決這些“困難”的能力,只好沉迷在網絡中逃避現實和在網絡中尋找成就感。
中學生“上網成癮”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它涉及個人、家庭、學校、治療機構等社會多方因素的影響,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決。如中學生要學會正確使用網絡,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學校要對面臨嚴重學業壓力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政府相關機構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加強師資力量、與科研機構合作深入研究網癮問題;加大青少年網癮的科研力度、為保護未成年人上網立法、建立網癮治療和救助基金、規范和管理網絡游戲及網上不良信息,全社會要為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上網環境。只要青少年們能夠把握住自己,掌握好上網的“度”的問題,網絡一定可以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侯芹英;中小學生上網成癮分析與網絡教育[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3年08期
[2]王克永;“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危害與防治[J];家教指南;2003年10期
篇7
一、青少年網癮是怎么形成的?
1.從內因來看,青少年成長期的煩惱得不到合理的排解是根本原因。
性的煩惱、交往的煩惱、學習的煩惱、人生理想的煩惱等相互影響,最終促成了青少年網癮的形成。
江蘇省中學生心理信息采集分析中心曾經對全省十二所中學3500多名學生做了一次有關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性知識來自學校課程只占24.5%,而來自電視網絡、同伴之間的談論交流或課外書籍的竟然占到約70%。這當中,網絡黃色信息有著強烈的刺激和誘惑,青少年自然會受到吸引乃至沉迷其中。
交往的煩惱是青少年的又一重大煩惱。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對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都有著無盡的好奇與訴求,但是家長忙于事務,疏于親子交流;學校老師更多地關注教學質量,疏于師生交流。網絡聊天的虛擬世界就進入了青少年的視野,在這里,他們過分迷戀于網上的“人―機”式交往,會產生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說一些平時不能說的話、甚至是垃圾話。隨便打開一個聊天網頁,都會有鋪天蓋地的垃圾文化,但有誰知道正是家長、教師與青少年有效交流的缺失導致了這類現象的滋長與蔓延。
學習的煩惱是青少年學生不可回避的煩惱。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化,隨著家長、教師對學習成績追求的愈演愈烈,學生學習的煩惱也逐漸增加。揚州大學環境學院“關注青少年服務團”曾經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作調查,調查發現:近六成的青少年將考試成績不理想,作為一生中的最大挫折。學習成績不好,得不到家長、教師的認可,又得不到有效指導,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但無法在現實世界里實現。于是,網絡游戲世界成為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在這里,成績不佳的學生不斷享受著升級的喜悅,滿足著虛擬世界的成就感,繼而深陷網絡。
人生理想的煩惱貫穿于青春期的始與終,是往往被人們嚴重忽略的煩惱。四季更替、月虧月盈、潮漲潮落、美丑善惡、成功失敗、歡樂痛苦、坦途挫折等一組組矛盾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再加上樹立的理想本身就比較虛妄、遙不可及,他們一下子變得迷惘、無助,繼而不思進取、悲觀厭世,尋求虛擬世界的滿足。到網吧里隨便逛逛,就能發現大量青少年沉迷在網絡世界里,這些都是青少年人生理想缺失或扭曲的體現。
2.從外因來看,對于青少年網癮的形成,家庭、學校、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事實上,這三者的誤解導致了青少年網癮的形成。
首先,是來自家庭的誤解。在爸爸媽媽的心中,孩童天真爛漫,是爸媽的心頭肉、掌中寶。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們發育了,青春期的煩惱難于啟齒,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忙于事務的父母們本身對青春期的教育不甚精通,對于言語不多的孩子產生了誤解:孩子忙于學習,學習壓力大,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營養就可以了。
其次,是來自學校的誤解。學習是學生天經地義的大事,處于中考、高考時期及準備期的青少年理應以學習成績優秀為重大追求。青春期的性教育不被學校重視,學校以為那是家長的事情,所有的活動及教育都圍繞著引導學生學習而展開。事實上,這是學校的誤解。
第三,是來自社會的誤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進網吧而無人監管?表面看這是相關部門工作不力,但實際上,這是社會對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誤解。他們以為,青少年有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哪用得著我們?他們有家長和教師的監管,哪可能進入網吧,乃至深陷網吧呢?在家庭和學校,他們有正常的人生理想教育,哪用得著我們來教育?
正是因為這一連串的誤解,青少年學生處于一種“三不管”的狀態。他們有煩惱而無處傾訴,有困難而無處解決。這時,網絡世界以極其誘人的方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迷途青少年。
二、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如何應對?
“是不是我們這群人都是將來的廢人,活死人?我試過很用心地戒,卻不能成功。恨,卻不知道恨什么,就是恨!”這是百度貼吧里一個網癮孩子的心聲。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幫助這些孩子呢?
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家長、教師、社會各界人士都應以第一責任人的姿態,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備與矯正工作。
1.在性教育方面,家長、教師應接受性知識的再教育,然后教育青少年。
要教育好孩子正確對待性,家長與教師都應該好好地補上這一課,從科學觀、道德觀等角度進行青少年性教育。社會各界人士還必須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清潔的網絡環境與社會環境。事實上,不少成年人的性觀念就是扭曲的,如果他們在網上傳播扭曲了的性信息,這必然給青少年帶來誤導。網絡運營商也必須從對青少年負責、對民族負責的高度,凈化網絡空間。網絡監管部門更應加大對非法運營商的監控與懲罰力度,從制度與行動上讓沉迷于黃色網頁的青少年遠離信息的干擾,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在交往方面,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釋放青少年由各種煩惱而帶來的壓力。
據調查,青少年網癮的形成與親子交往的缺失或不到位有很大關聯。家長是孩子最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國語•周語上》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對青少年的教育何嘗不是這樣,家長要讓孩子暢所欲言,將成長的煩惱講出來,然后幫他解決。學校的教師也要高度關注與學生的交流,有些孩子在家里沒有傾訴對象,教師要與他們交流,并與家長互通有無,共同做好學生教育工作。學校還可以為學生創建交流的網絡平臺,進行上網的正面引導,進行師生、親子對話,緩解各種壓力。
3.在學習方面,學校應大力構建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消解應試文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學習不是學生生活的全部,青春的校園應該是絢爛多彩的。教師不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的優劣,而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教育的終極追求。這就要求學校大力構建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他們綜合素養的提高提供各類文化平臺。學校的文化生活豐富了,成長的煩惱就會消除,他們還會迷戀那消極而虛幻的網絡世界嗎?
4.在人生理想方面,為學生構建科學的理想框架。
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認識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另一方面,要給學生合理規劃人生。其中,職業理想教育尤為重要。每年填報高考志愿時,不少學生表現出迷惘與困惑,這正是學生人生理想虛妄、不切實際的體現。家長、教師都應引導學生細致而科學地規劃職業理想,并且選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容易實現的目標。目標有了,而且有指望去實現它,學生還會逃離現實世界,隱身于虛擬世界嗎?
篇8
關鍵詞:媒介素養;家庭教育;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331-01
隨著媒介時代的到來,大眾媒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也越來越密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來自媒介所傳遞的信息。然而大眾媒介所承載的信息并不全是真實的反映,這些信息都是經過刻意選擇的,是許多因素相互融匯的結果。人們根據這些信息構建了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媒介傳播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面對這種情況,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必要接受媒介素養教育。其中少年兒童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少年兒童的心理尚未健全,很難像成人區分媒介中的積極與消極因素,因此很容易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走入誤區。提高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就需要其自身、媒體、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那么,加強對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重要?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正確引導孩子使用媒體?本文將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一、加強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媒介素養”?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現代媒體時具有的對其信息進行選擇、理解、之一、評估、創造和生產思維、反應的能力。什么又是“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是指針對多種媒介,指導人們正確選擇、準確理解、建設性的享用享用大眾傳媒資源的,并能成為有創新性的傳播者的教育。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少年兒童批判性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等。具體而言,包括批判性教育、認知教育和批評教育三個方面的教育。
一直以來,家長、教師、同輩群體和大眾傳媒都被認為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四大影響源”。當今世界,兒童接觸梅姐的時間越來越長,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大眾傳媒因其信息源最廣,易于接觸等特點,已經成為兒童成長中第一影響源和第一影響力。對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的教育工作已然成為兒童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以下兩組調查數據,就可以充分說明媒介的重要作用:
1、英國的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天與媒體接觸的時間達到5個小時,在美國則高達6.5小時。在我國,4――14歲的兒童平均每天接觸電視為2.22小時,從進入幼兒園到初中畢業,少年兒童接觸電視的時間長達1萬多小時,這遠遠超過孩子學習任何課程的時間。
2、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的《小學生互聯網使用行為研究報告(2009)》顯示:截至2009年,我國10歲以下的網民有300萬左右。部分兒童在學齡前就已經接觸網絡。約八成小學生9歲前開始接觸網絡。互聯網已經成為小學生最喜歡媒介中的敵人選擇,第一名是電視。
與此同時,像報紙、廣播、書籍、等傳統媒介也在不斷地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可見,在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加強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媒體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才剛剛起步,對兒童媒介素養的成功培養的重要關鍵因素就是學校和家庭。在提高孩子媒介素養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兩種應相互配合。
學校:課程教育和其他手段相結合,對兒童媒介素養教育進行有益嘗試。
當前,許多歐美國家都在學校中開設了正規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我國部分地區也已經開始借鑒西方的教育經驗,在中小學中開設選修課程,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孩子對媒介認識,培養孩子的媒介主人翁意識。應逐步引導孩子合理的額接觸媒介,尤其是網絡媒介,避免和低于網絡消極內容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傷害。首先,讓孩子認識各種媒介及其特征,培養孩子良好的媒介興趣和科學的媒介使用習慣,避免畸輕畸重的媒介使用現象的出現,諸如排斥閱讀或沉迷網絡等不良的媒介接觸行為。其次,引導孩子初步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糾正孩子對網絡負面行為的模仿。再次,老師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主動參與孩子的媒介接觸行為,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引導和糾正。對于不正確的行為應鮮明立場,為孩子支持現實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區別,讓孩子對媒介構建有初步認識。
家庭:重視孩子的媒介素養教育,起到示范作用,做好“第一任老師”。
篇9
【關鍵字】網絡 德育 管理
一、面對網絡環境,迎接新的挑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作為一項平民化的教育投資已成為眾人家中學習和休閑的主要設備。學生上網的目的有娛樂、聊天、搜集資料、收發電子郵件和玩游戲。網絡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也為他們創造了精彩的娛樂時空。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網絡連接了世界,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環境變量。對中學生來說,網絡是一片沒有地域國界、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可以標新立異的領地。它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營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長的一個新環境,同時對培養青少年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提出了挑戰。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方法,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拿出新的舉措,積極應對網絡環境的挑戰,更加切實有效地開展好學校的德育工作,是我們必須努力探索、積極思考的問題。
二、優化網絡環境,加強德育管理
1.網絡既是德育的內容,也是德育的手段。網絡本身不是洪水猛獸,在它給德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利用網絡開展德育工作,具有傳統德育工作不可替代的優勢。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豐富的道德信息資源,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拓寬學校德育的渠道。開發利用網絡的德育功能,把網絡作為德育的有效手段,把學校的德育工作與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來開展生動活潑的德育活動。我們應積極探索在網絡環境下中學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使網絡環境下的學校德育工作更具實效性。
2.拓展德育內容,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網絡環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種以“慎獨”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獨”即在個人獨處之際,沒有任何的外在監督和控制,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準則。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層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實際出發,修訂學校德育目標和計劃,使之反映網絡道德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日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道德評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們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為迷途的羔羊。
3.改變工作方法,加強正面疏導,尊重、理解學生。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強調以服從為主,忽視了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不能充分發揮他們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不能使他們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質,更未將這種道德規范化為自身的內在道德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灌輸、強制、片面的道德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則,把正面疏導作為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啟發他們的道德思維,自主建構正確的道德理念,培養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利用網絡優勢,拓展德育途徑
1.學校要變堵為導,主動占領網絡陣地。(1)主動為學生創造在學校上網的條件。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網絡設施,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空閑網絡教室,多為學生創造在學校上網的機會,這樣可以把學生從社會上不適宜的網絡環境中爭取過來,學生可以在校內自由上網,及時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老師可以有效地監控學生的網上行為,并通過強有力的網絡環境的感染力量實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2)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民主。學校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才有利于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情、入理、入腦、入心的德育績效。
2.重視和加強網絡管理與建設。加強對網絡教室和電子閱覽室的管理,運用相關軟件進行過濾和監控,同時成立教師和學生兩支網管隊伍對學生的網絡活動進行引導、監控,規范學生的網上行為,更好地發揮網絡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功能。
3.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特色活動,構建校園德育網絡體系。 在當今網絡時代,僅僅對學生的上網活動進行引導和規范是不夠的,學校的德育工作者還應該主動出擊,鼓勵、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免費資源,自己設計制作網頁或網站,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特色活動,主動占領網上陣地。通過網絡活動推動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建設,構建中學生主體德育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
媒介化社會的來臨一方面讓人們享受到便利地獲取、利用和傳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個體媒介素養的缺失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其中,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擁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體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和沖擊更為嚴峻。就此,本文從人類普適性的終極追求——“真、善、美”三個角度出發對媒介素養進行了解讀,并提出要從技術、藝術、道德三個維度來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公民的媒介素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社會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會嬗變的進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發達的媒介技術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媒介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人們使用媒介也是為了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這二者本來都擁有良好的出發點。然而,科學技術與人類意識發展上的失衡導致媒介在被過度使用的過程中有時會脫離人的掌控。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媒介素養教育以彌補人們在媒介知識與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當務之急。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體作為媒介化社會的構成主體及關鍵所在,勢必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對象。并且筆者堅信,不斷提升個體媒介素養的行動,本身也體現了人類在信息傳播領域內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
一、媒介化社會的來臨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分別取材于喬治•奧威爾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兩位“預言家”都試圖從反烏托邦的角度來闡釋自己心中的未來圖景,然而,奧威爾之懸在人類頭頂的極權主義審判之劍并沒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繪的技術文化專制時代的降臨。
繼電視媒體吹響信息風暴來臨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紀末高速發展起來的網絡媒體直接將人類卷入了從信息大爆炸到信息黑洞的周而復始的循環之中。每一天,媒介都不間斷地向我們輸送五花八門、難以計數的信息資訊,而我們也似乎習慣了這些“貼心服務”,其存在就像空氣和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為了我們身體的延伸。多數情況下,我們通過媒介的“轉述”來接觸和了解外界,通過聲音、影像傳遞過來的信息建構自己頭腦中的全景認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傳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從而日益呈現出媒介化的特征。
顯然,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傳統社會向媒介化社會進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大多數人為此感到振奮,因為這不僅完全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還真切地給他們帶來了實惠與便利。毋庸置疑,現代化的媒介技術與傳統的媒介技術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便捷性。以互聯網為例,它所具備的即時通信、信息搜索、信息存儲等功能較之傳統媒介而言有了質的飛越。其傳播范圍可以超越國界,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傳播內容更是包羅萬象。人們只需瀏覽網絡上的信息,便能夠做到“足不出戶,遍觀天下”;而兩個原本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夠通過網絡通訊設備進行即時的文字、聲音甚至是視頻的交流。對比媒介稀缺的傳統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獲取信息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這的確值得我們歡呼。然而,評判任何事物都應該觀其兩面,我們在享受現代化、信息化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媒介化社會所隱含的弊端。
如果說媒介化社會帶來的利益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其弊端就好像是慢性毒藥,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侵蝕我們的思想和意識。技術的發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濫,同時催生出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且綿延廣闊的媒介帝國,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媒介。然而,隨著媒介使用的日益頻繁,各種令人堪憂的狀況也跟著出現:先是信息量的急遽膨脹令人無所適從,對媒介權威的盲目迷信也使人們在處理信息時變得被動、遲緩。更糟的是,由于分析和批判能力的缺失,現代人裸地暴露于信息污染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威脅。漸漸的,赫胥黎的預言在歲月洗拭中變得鮮明起來:人類陷于五彩紛呈的聲光影像而不再熱衷于思考性的閱讀;擁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權利卻在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與自私;終日沉浸于無聊繁瑣的世事之間拋棄了對真理的孜孜以求;面對人類文化向平面化、庸俗化嬗變而始終毫無自察。[1]我們可以將這些現象理解為技術宰制下的眾神狂歡,而它們正昭示了媒介化社會的弊端所在。
眾所周知,事物往往依靠力量之間的制衡來實現自身的平衡和良性運轉,如果一味放任其朝向某一端發展,則只會造成形勢的混亂以及破壞性的后果。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受制于這一定律,技術主導的媒介化社會也同樣遵循這個原理。不幸的是,在媒介化社會中,媒介技術的發展程度與人類對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這直接導致了科技宰制下大眾傳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養的缺位。這也可以理解為歷史發展進程中上層建筑與物質基礎之間的斷層或錯位。而我們今天就恰好處于這樣一個“心理斷乳期”——媒介對于人類社會的作用已無所不在,而大多數民眾所掌握的媒介知識卻少之又少。雖然這種“脫節”經過大眾媒介的集體粉飾在現階段表現得并不那么明顯,但是其潛在的威脅卻是巨大的。因此,盡快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克服“脫節”所帶來的各種隱患,對于今后信息傳播的改進以及傳媒的良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青少年、影像與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化社會的來臨對人們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不僅促使政府加大對媒介教育的重視,更使得信息時代中與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相比肩的另一種重要的公民素質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媒介素養(MediaLiteracy)。在媒介教育領域它指的是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種能力,是個體在現代社會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2]。
在電視尚未出現之前的印刷時代,“聽、說、讀、寫”曾被認為是媒介素養所必備的幾項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會以來,數字媒體、網絡等傳播媒介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單純的聽說讀寫能力已經不再能夠應付信息大爆炸給我們帶來的全新局面,學習如何高效地獲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為了新時代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新內容。在媒介化社會中,人們每天花最多時間做的事就是與不計其數的信息打交道,這也意味著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離不開媒介。基于這一情況,媒介素養教育成為了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和參與的一門通識性教育,它通過教授人們相關的媒介知識和媒介使用技能,來幫助民眾認識媒介、了解媒介,進而健康、合理、安全地利用媒介。而在此過程中,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成了媒介素養教育關注的重點對象。
首先,誠如一些專家所指出,青少年時期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大眾媒介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階段,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尚未發展成熟,對事物缺乏分辨力,且好奇心旺盛,擅長模仿,很容易受到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導致思想、行為上的偏差。
其次,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如今正值青少年階段,他們自幼就享受著高新技術所提供的歡樂與便利,免于承受信息匱乏所帶來的困擾和焦慮。然而,作為在媒介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身上的批判性意識明顯發生了萎縮、衰退。這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先天不足。當代的青少年沒有經歷印刷術時代嚴密的語言邏輯思維的訓練,而是直接進入了一個以“視覺”為導向的快餐式閱讀時代。在那里,互聯網等新媒體成長為最具影響力的一代“超級媒介”,而媒介融合潮流也不斷敦促傳統媒體朝向多媒體方向發展。一時之間,融合了文字、聲音及圖像的“超真實”類像充斥于青少年的視野,而他們對所看到的畫面也深信不疑。圖片影像的直觀性和感官刺激性削平了其思考的深度,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扼殺了他們童年的純真和想象的翅膀。面對媒體制造的擬態環境,青少年群體普遍表現出缺乏辨別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已經適應和習慣了媒介化社會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缺少接受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對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雖然大大強于青少年,卻在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和媒介技術時明顯處于劣勢。例如很多成年人就因為掌握不了互聯網的操作技術而被擋在了網絡媒體的門外。有鑒于此,媒介素養教育應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升格為一門終身教育,雖然其重點仍在培養青少年網絡多媒體的使用能力上,但對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也具有因人而異的指導和輔助功用。
行文至此,其實不難看出,媒介素養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傳播環境的不斷改變,其內容也在作相應調整。而與一些純粹理論研究明顯不同的是,媒介素養教育從一開始即有明確的社會目標以及鮮明的實踐導向。我國傳媒學界及教育界在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和努力。比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一個“媒介素養教育行動小組”,分別在附近的兩所小學中面向四年級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個學期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推廣行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而這次實踐對剛剛起步的中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而言,無疑既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一次有力的促進。
三、技術、藝術與道德:提升媒介素養的三個維度
正如前文所言,媒介素養教育已成為信息時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門通識教育。信息過剩及信息污染等問題對人類,尤其是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讓我們逐步意識到并開始正視隱藏在媒介化社會背后的種種弊端。而要提升個體的媒介素養,通過系統的媒介教育增強人們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目前解決這些問題最積極有效的方法。很多專家學者曾就“如何提升媒介素養”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數是根據家庭、學校、政府、媒介等不同職能的機構來劃分媒介素養的提升途徑,然后再具體落實到各環節在進行媒介教育時所分別采取的策略方針。然而筆者以為,在努力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用具體的、分解式的眼光看問題,還應學會運用抽象的、涵蓋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畢竟,只有追根溯源,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真正的目標指向,才能改善人類被動適應信息環境的窘況,做到主動出擊,對癥下藥。筆者以為,要想提升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我們應同時從技術、藝術與道德三個維度入手。
(1)求真去偽:技術發展與媒介素養教育
毋庸贅言,從印刷時代的報紙到電子時代的廣播電視,再到今天的網絡、數字時代的各種新媒體,媒介形態的更新變換始終是以科技的不斷發展為前提的。作為傳播技術的派生物,媒介自身并不具備任何主觀的善或惡的傾向。它就像是一把威力無窮的雙刃劍,利用得當則能為人類造福,反之,則會對社會及人類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更為頻繁地使用媒介。然而,就在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媒介操作技術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更容易利用這些技術來、制造虛假信息以干擾和破壞傳播活動。例如在網絡平臺上,人人都可以面向廣大受眾傳播自己“制造”的信息,加之互聯網的開放性和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媒介的“把關人效應”,使得信息的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沖擊。另一方面,由于對照片合成、視頻的后期制作、聲音模擬等技術的知識的缺乏,人們也更難理性、客觀地去辨別影像信息的真偽。為此,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來看,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教會人們在信息的洪流中去偽存真。而這要求受眾必須在加深對媒介技術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而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
(2)美的創造:藝術實踐與媒介素養教育
雖說媒介傳播是以技術為基礎,但是所傳播的媒介內容卻往往是藝術的杰作。我們所接觸的信息常常會以影音、圖像等形式出現,如電視劇、電影和音樂文件……它們經過專人的編輯、加工之后被搬上熒幕或者上傳到網絡。于是在隨后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透過電視機、錄音機、電腦所看到和聽到的便不再是一連串零散單調且不明所以的信息符號,而是一個個經過精心組織和建構,包含著制作者特殊創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然而眾所周知,藝術傳播的過程往往包括兩個環節:在經歷了傳播者的第一次創造之后,人們在閱聽和理解那些媒介產品時,往往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和觀點對其進行一次新的創造。而這第二次創造必須是在充分了解傳播者創作文本時所遵循的規則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夠順利進行。比如,具體到某部電影或電視劇,我們相應地需要了解的就包括畫面的“蒙太奇”剪輯方式、圖像與聲音的搭配藝術、以及導演的敘事手法等等。唯其如此,人們才能更好地欣賞和利用這些信息,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發現美,挖掘藝術的閃光點,從而得心應手地接受或創作屬于自己的美的藝術。當然,這也成了提升民眾媒介素養的第二個目標。
(3)善的追求:道德指向與媒介素養教育
正如霍爾在編碼/解碼理論中所提到,信息的傳播實際上是一個意義傳遞的過程。人們在掌握了技術與藝術層面的媒介素養之后,對于媒介傳播的理解便可上升至意識形態的層面。在傳播過程中,我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在進行意義的理解與自我建構。那些傳遞到我們腦海中的意義以及隱含于其中的價值觀會慢慢沉淀下來,成為我們評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標準和參照。對于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青少年群體而言,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指向在于能夠使其在接受信息內容之后,從中汲取營養和有益的成分構建自身正確的價值體系,培養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媒介化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下,青少年對于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的評判標準并不十分清晰。他們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常常受到作為文本的“隱性話語”存在的不良意識形態的影響。為此,只有經過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包括青少年在內的人們對于信息中隱含意義的敏銳感知,提高其倫理道德水平,我們才能在未來為自己主動創造一個健康、綠色的信息環境。
其實簡單來說,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教會人們從鋪天蓋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發現美、選擇善。而這也呼應了本文從技術、藝術、道德三個維度出發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的一番全新解讀。筆者以為,在信息傳播領域內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不僅是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
綜上所述,媒介素養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技能橫跨了傳播學、美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可以說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而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媒介素養課題在社會實踐中的延伸與拓展,在媒介化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及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對于當代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而言,這更是關系到他們如何在信息時代生存及發展的重要問題。當前,在各方有識之士的推動下,我們有信心在“真、善、美”的訴求框架下,集社會各界之力量,有效打破技術專制下的媒介話語邏輯,全面推進媒介素養教育,讓民眾在媒介化社會中更為健康地生活與發展。
[注釋]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 上一篇:實體經濟的特點
- 下一篇: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