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燒秸稈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焚燒秸稈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臨泉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2015年全縣小麥播種面積150萬畝、玉米110萬畝,產出秸稈200萬噸左右。據調研,目前全縣農作物秸稈利用率約占全縣產出秸稈的50%,其中粉碎還田30萬噸,約占15%;過腹還田20萬噸,約占10%;行間覆蓋還田40萬噸,約占20%,高溫堆肥還田10萬噸,約占5%。還田的100萬噸農作物秸稈中,小麥秸稈約占85%,玉米秸稈約占15%。其余部分除少量用于食用菌生產和秸稈發電外,多數在收獲后焚燒或棄置亂堆。如按每噸秸稈價值20元計算,廢棄秸稈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約2,000萬元左右。
(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義。臨泉縣秸稈綜合利用途徑主要為秸稈就地還田、高溫堆肥還田、過腹還田及用于食用菌生產等,其中秸稈就地還田是秸稈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徑,也是經濟可行且易于操作的利用方式,具有便捷快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保墑增產的作用。
1、有效增加土壤養分。按作物經濟系數0.5計算,全縣每年大約生產200萬噸作物秸稈,所含氮、磷、鉀折合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鉀約4萬噸,相當于全縣每年化肥施用量的1/4,同時秸稈還含有中微量元素,養分全面,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且不易流失,不污染環境。據對譚棚秸稈還田示范點土壤肥力監測結果顯示,連續5年秸稈全量還田,土壤有機質提高5%,氮、磷、鉀有效成分分別提高2%、4%、5%,因此秸稈直接還田增產潛力大,效益顯著。秸稈還田同時還為土壤微生物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碳源,對促進微生物生長、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
2、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秸稈進入土壤要經歷兩個復雜的過程,一是礦質化過程,即物質分解,釋放養分供作物吸收;二是腐殖化過程,即物質合成,分解物轉化為有機質,生成腐殖酸。據對楊橋劉大村、譚棚東張營村糧食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連續三年秸稈還田田塊化驗結果顯示,土壤蓄水能力比非還田田塊提高20%,土壤蓄肥能力提高18%。同時,秸稈還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緩沖能力。據對陳集鎮丁莊村村民張學成、張靖波和謝集鄉岳莊村村民吳保明秸稈還田田塊測定,土壤容量分別為1.22g/cm3、1.20克/g/cm3,均低于全縣平均值1.39g/cm3,土壤保蓄能力大幅度提高。
3、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檔次。秸稈含有作物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元素,是一種完全肥料,進入土壤后,在水分及溫度的調控下,通過微生物分解逐步緩慢地釋放養分,速度與作物生長發育基本一致,沒有催生、催長、催熟現象,生產出的產品品質較好,檔次較高。目前,農產品分三個檔次: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其中,有機食品就是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投入品,只使用合格的有機肥料及投入品,所以檔次最高,品質最優。
4、促進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能使秸稈變廢為寶。一般每公斤作物秸稈能生產平菇0.5~0.8公斤;同時,蘑菇廢料作為有機肥直接還田,能夠提高土壤肥力,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據調研,楊橋劉大村張啟友利用自家庭院生產平菇,每年需要玉米棒軸等秸稈5萬多斤,生產平菇近4萬斤,直接收益8萬元左右。蘑菇廢料還田后又大大提高了土地增收潛力,每畝地年增收糧食200公斤。
二、禁燒農作物秸稈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一)焚燒秸稈的不良后果。隨著夏收時節的到來,部分農民圖省事,一把火將秸稈燒了了事。每到夏季,全縣被煙霧籠罩,空氣既刺鼻又嗆人,這些煙霧的導火索是周邊一些村民連續焚燒秸稈造成的人為煙霧。秸稈露天焚燒帶來的危害是:
1、造成秸稈養分資源浪費。據測定,小麥秸稈含全氮0.617%、全磷0.071%、全鉀1.017%、有機質70%左右;玉米秸稈含全氮0.869%、全磷0.133%、全鉀1.112%、有機質70%以上。秸稈焚燒后化為灰燼,有機質和氮素100%損失,磷素損失約一半,鉀素雖然不會揮發,但隨風吹水流容易流失,肥料資源白白浪費。據對臨泉縣31個鄉鎮近萬個土壤樣品肥力監測結果顯示,由于連年焚燒秸稈,目前土壤有效鉀含量比10年前下降12%左右,焚燒秸稈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顯而易見。
2、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秸稈焚燒后,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土壤的物理性狀被改變,土壤板結現象加重,破壞了地力,加劇了干旱,農田質量大幅度下降,千百年自然形成的生物平衡系統被破壞,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3、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身體健康。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等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相當于日均濃度的五級水平。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強烈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重則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4、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會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縮小,直接影響民航、鐵路、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
5、引發火災。焚燒秸稈,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村莊附近,一旦引發麥田大火,往往難以控制,危及群眾人身、財產安全。
(二)禁燒秸稈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秸稈禁燒工作難以推動的原因主要體現在機械、農藝、成本、勞力、認識等5個方面。
1、農用機械缺口大、穩定性差、農機農藝不配套 第一,秸稈粉碎還田機械缺口大、作業量滿足不了需要。目前,全縣擁有玉米聯合收割機800臺,按照日均50畝/臺,連續10天工作時間算,僅滿足40萬畝收割需要。玉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偏小主要因為機具成本回收期長,購置1臺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械需資金10~20萬元,除農機購置補貼外,仍需10萬元左右。秋季玉米收獲期10~15天,每臺機具作業500~750畝左右,畝作業收費80元,畝平均耗油3.5公升,每公升柴油6.3元,每畝平均燃油費22元,畝配備運輸車、人工、維修費等平均支出28元左右,每臺機具秋季作業純收入1.5~2.25萬元,機具成本回收期5年左右。回收期長,制約了農業機具的購置。
第二,大型聯合收割機穩定性、適應性較差。玉米機械化收割剛剛起步,部分廠家產出的機具還處在試用階段,作業期間機具經常出現故障,易損零件不能及時供應,廠家跟蹤服務不到位;各廠家生產的機具各有其特點,同一機型隨地區不同、品種不同,適應性各不相同,影響了玉米收割機械的應用。
第三,農民家庭承包農田田塊窄小,機具作業效率低下。一臺三行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正常作業時,小時作業量達到6畝左右,一天作業可達70~100畝。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地塊壟行交錯復雜,不利于機械化連片作業,因此一天的作業量只有20~40畝,效率大大降低,而缺口部分人工收割,秸稈無法處理,只能棄置田外。
第四,農機農藝不配套,收獲損失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由于農業的分散經營,各家各戶種植時間和種植品種不一,導致結穗高低、收獲期不一等問題,一般收獲損失率5%左右,高的可達8%以上。
第五,播種機械落后,小麥秸稈覆蓋還田后達不到玉米播種技術要求。小麥收獲后,秸稈可不經粉碎處理,直接在麥秸帶之間播種玉米。而目前大部分小麥收割機作業幅寬與玉米播種機械播幅寬度不一致,秸稈覆蓋還田后玉米播種不能完全與小麥秸稈行間重合。因此,就需要配套具有播前能把播種行的麥秸稈撥開的玉米播種機,但這類播種機價格昂貴。2014年縣農委引進一臺玉米免耕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機(2BSFM-4型),在楊橋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使用效果展示,該機具有深松、分層施肥(10-20cm)、開溝、精量播種(指夾式排種器)、覆土、鎮壓一體功能,特別是具有播前能把播種行的麥秸稈撥開,從而在不需要任何處理的情況下,完成秸稈直接覆蓋還田,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特點。此類播種機價格約10萬元,其價格是普通播種機械的30倍左右,農民難以承受如此高昂的價格。
第六,部分地塊作業質量差,影響農民秸稈還田積極性。受地塊、機械性能、操作技能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塊作業質量還不能完全達到要求;少數機手在利益驅動下,一味追求作業速度,造成了還田機離地間隙大、秸稈粉碎不夠細、留茬過高等問題,降低了還田質量,挫傷了農民用機積極性。
2、部分農民對秸稈還田的效果信心不足。部分農民對秸稈機械化還田的好處認識不到位。秸稈還田一般在連續3年之后才能顯現出優勢,農民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還田的優勢持懷疑態度,對秸稈還田帶來的土壤結構、墑情、地力等方面的好處認識不足,加之秸稈機械化還田每畝地要增加30~35元的耕作成本,因此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性不高。而采取高溫堆肥還田,卻增加了勞動量。由于臨泉縣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因此群眾無力清運滿地秸稈,只能燒掉。
3、部分農民對秸稈焚燒認識片面。有的農民認為秸稈焚燒可以燒死害蟲,不焚燒秸稈可能造成下茬作物病害蟲增多;有的農民則認為迅速將秸稈燒掉可搶墑搶時播種,能提高出苗質量。
三、秸稈還田需注意的技術問題及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建議
(一)秸稈還田需注意的技術問題
1、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條件下,秸稈還田后病蟲害有加重發生的趨勢。尤其是蠐螬、螻蛄、二點委夜蛾等地下害蟲,在未腐熟的秸稈中取食和繁殖。所以,在將秸稈施入土壤之前,可用百菌清500倍液混加辛硫磷1,000倍液將秸稈噴灑一遍,以減少病原菌和蟲卵的危害。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的田塊,在秋種時實行拌種、包衣全覆蓋。對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常發區域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或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進行種子包衣,對地下害蟲常發區域用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進行拌種,也可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在整地時進行撒施。
2、注意補施氮磷化肥。一般糧食作物秸稈的碳氮比很低,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時,必然會與作物幼苗爭奪土壤中速效氮素,影響幼苗的正常生長。為解決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在秸稈還田的同時最好施用氮肥,一般100公斤秸稈加1公斤尿素,把碳氮比調節至30∶1左右。也可適當添加過磷酸鈣,以增加養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
3、水分管理要得當。土壤水分狀況是決定秸稈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秸稈直接翻壓還田的,秸稈長度應控制在5厘米以內,粉碎均勻,覆土嚴密,防止跑墑。對土壤墑情差的,耕翻后應灌水;而墑情好的則應鎮壓保墑,促使土壤密實,加快秸稈吸水分解。
4、精耕細作培壯苗。每畝秸稈直接還田適宜量為300~400公斤,實行秸稈全量還田的田塊,播種要深一點,深度控制在5~6厘米,播量也需適量增加。但精耕細作要根據播種期、整地質量、土壤墑情、種子質量等情況綜合考慮。
(二)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把秸稈還田作為秸稈禁燒的重要內容,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結合實際制訂秸稈還田方案,落實配套措施,開展督導檢查,進行表彰獎勵。
2、落實配套機械。農機部門應根據本縣大型農業機械的保有量和作物種植結構,制訂大型機械的配套方案,對玉米、小麥聯合收割機、大型動力機械實行優先農機資金補貼,對秸稈粉碎還田機實行應補盡補。
3、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農業、農機部門要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秸稈還田一線,做好秸稈還田技術指導服務,研究落實機械配套方案和機械操作技術方案,研究落實粉碎、翻耕、播種、鎮壓、補墑等農機農藝一體化方案。同時,積極開展秸稈還田農機農藝集成模式、農機具配套、綜合配套技術、土壤理化性狀和病蟲草害發生規律等監測和試驗研究。
4、典型示范引導。發揮種植大戶示范引導作用,加大秸稈還田力度,做到100%秸稈還田。各鄉(鎮)、村應廣泛建立秸稈還田示范點,成為帶動引導農民自覺還田的樣板田。
5、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動員秸稈利用主體積極開展秸稈收儲,引導發展秸稈在飼料、食用菌、沼氣、發電等方面綜合利用。
篇2
關鍵詞 秸稈焚燒;資源化;能源;霧霾;環境污染;秸稈還田
中圖分類號 TL94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87-01
秸稈通常是指農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甘蔗、薯類、棉花等)經過果實收獲后剩余下來的莖葉(穗)部分的總稱,是一種多用途的可再生資源,其中富含氮、磷、鉀、鎂、鈣等元素;此外,其粗纖維含量高達30%~40%,并含有豐富的木質素,可作為一種粗飼料,用于飼養反芻動物牛、羊等牲畜。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秸稈的大量焚燒不僅危害了環境和人類健康,同時也對秸稈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用新型能源替代了傳統的秸稈能源,進而出現了秸稈過剩現象,田間直接燃燒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每年所產生的秸稈量超過6.6億t,可謂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如果對如此大量的秸稈處理不當,不僅無法變廢為寶,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1 秸稈資源廢棄焚燒的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農作物秸稈直接用于生活燃料的占比約20%;作為肥料還田的占比約15%,作為飼料的約占15%,作為工業原料的很少,約占總量的2%,然而約有1/3的農作物秸稈被廢棄或直接在露天進行焚燒。由此可見,直接廢棄及露天焚燒的占比最高,不僅極大地浪費了秸稈可再生資源,也帶來嚴重大氣環境污染,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周邊呼吸道疾病增多,因焚燒秸稈導致的空氣能見度低,迫使飛機停飛、高速公路關閉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2 秸稈廢棄焚燒帶來的危害
2.1 影響道路交通以及航空安全
因秸稈焚燒會產生大量延誤,且不易擴散,嚴重時會大大降低空氣能見度,對道路交通以及飛機起降帶來干擾,并且高速公路以及機場多出于偏遠的田間地帶,秸稈焚燒造成的影響尤為突出,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年因秸稈焚燒引起的飛機延誤超過1 000起,引發的交通事故超過5 000起。
2.2 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通過研究分析顯示,秸稈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如PM10、SO2、CO、NO2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大大提升霧霾天氣出現的概率,不難發現,我國秋后入冬,因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屢見不鮮。此外,秸稈中的氮、磷、鉀、碳等元素經未完全燃燒所產生的氧化物在光照作用下容易產生臭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溫室效應,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傷害。據研究數據顯示,污染高峰時相比于平時,SO2濃度要高出1倍,NO2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會高出3倍。給人的眼、鼻、喉等器官造成較大刺激,容易引起咳嗽、胸悶、流淚等問題,甚至會引發支氣管炎。
2.3 破壞土壤環境,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在田間焚燒秸稈容易出現土壤板結、貧瘠惡化等問題,致使生物群體數量以及土壤有機質密度大大下降,影響后續作物的種植。農作物秸稈中不僅含有大量纖維素、木質素,還具有豐富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經焚燒后的秸稈,除了其中40%的鉀元素能夠被再次利用,其余微量元素將全部損失,造成極大的浪費。此外,由于焚燒產生的高溫,很容易殺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進而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健康成長,降低其產量及品質,最終影響農業綜合效益。
2.4 存在火情隱患,威脅社會財產安全
因秸稈焚燒所引發的山火時常發生,給周邊的村莊帶來嚴重的火情隱患,一旦引發火災,將直接造成人身安全威脅以及社會財產損失。
3 建議
3.1 秸稈還田
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指通過機械的方式將秸稈粉碎后拋撒于地表,并隨翻耕入土,待其充分腐爛后形成有機肥,增強土壤肥力,實現增產增收,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目的[1]。秸稈還田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大大提升耕地質量,還能夠增強地力、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進而提升農作物產量。可通過秸稈還田技術降低土壤容重和黏性,明顯改善耕層性能及養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可有效改善耕層微生物種群結構,顯著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持續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延長土壤耕期。此外,通過秸稈還田,有效增加固碳微生物多樣性,促進提升土壤纖維素酶、轉化酶、脲酶及過氧化氫酶活性。試驗表明,小麥、玉米經周年秸稈機械化還田后產量提升了10%以上[2]。
3.2 秸稈飼料
作為農牧業大國,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其畜牧業占比較低。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其膳食結構不斷向畜牧業產品(如奶、肉、蛋等)傾斜,因此對畜牧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發展畜牧業,需要豐富飼料資源為基礎,在我國草原退化嚴重、樹葉資源難以采集利用、牧草資源逐漸匱乏的背景下,可以考慮將秸稈加工成粗飼料來喂養牛、羊等反芻動物,其中存在巨大潛能,且具有深遠意義。以牛為例,根據2001年數據顯示,我國牛存欄總量在1.5億頭左右,每年需要粗飼料在4.5億t以上,在粗飼料方面缺口很大。然而,我國每年閑置的秸稈資源高達3億~5億t,具備巨大的開發價值,如何將其變廢為寶,挖掘其中巨大潛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3]。
4 結語
就秸稈綜合利用而言,目前已覆蓋多個方面,如肥料產業、飼料產業、燃料產業以及工業原料產業。隨著我國在秸稈資源化利用方面的大力投入與扶持下,各領域的相關技術得到較快發展,如利用秸稈生產代木產品、進行發電、開發成型燃料,以及轉化成秸稈沼氣等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幅推進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化進程。此外,通過機械化作業手段,按照農作物栽培要求,利用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保護土壤,采取少耕或免耕播種方法,實現土壤耕層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同時有效增加土壤地力,蓄水保墑,防止水土流失。總而言之,如何有效治理秸稈焚燒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法律法規,秸稈焚燒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限制,但如何能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最終實現秸稈資源化的有效利用,仍然任重而道遠[4-9]。
5 參考文獻
[1] 陳新鋒.對我國農村焚燒秸稈污染及其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兼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素的工業替代[J].中國農村經濟,2001(2):47-52.
[2] 韓杰.阜陽市潁州區小麥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5,5(4):72.
[3] 王殿有.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2):67-71.
[4] 袁鳴鳳,陳學榮,李松南,等.稻麥秸稈焚燒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17):181.
[5] 吳宏偉,朱竹清,劉詠梅.秸稈焚燒的治理困境及其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2014(11):111-115.
[6] 何瑩瑩,楊路云,王逸姣.我國秸稈焚燒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15(8):9-11.
[7] 周國卿.秸稈焚燒的原因分析及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5(9):94-95.
篇3
關鍵詞 霧霾;秸稈資源;焚燒;成因;建議;云南德宏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88-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species,acreage,production amount of crop straws,straw whereabouts,and all kinds of crop straw quantity of grain and oil crops from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survey in Dehong region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trends in agriculture in this region,changes in farming systems,replication,use of straw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universal situation,convenience in agricultural operation and reducing agricultural pests,rural labor force status and earnings straw recovery and other aspects,the objective reasons of burning crop straws were figured out. Finally by thinking about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to promote the use of resources,increasing awareness training,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s,and aspects of straw utilization demonstration,solu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ocal straw burning which resulted in “seasonal haze” in winte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aze;crop straws resource;burning;cause;proposals;Dehong Yunnan
近年德宏州冬季農業快速發展,耕地復種指數大幅提高,耕地利用潛力趨于飽和。冬農產值不斷增加,作物產生的秸稈也變得越來越多,秸稈焚燒亦變得越來越普遍,加之冬種作物收獲時節天干氣燥、缺風少雨,平壩和山地秸稈在露天進行燃燒已成為德宏州冬季“季節性霧霾”形成的主因之一。對人們的生活健康、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輸電和通信線路等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1]。2013年中央農村1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目標,將生態、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協調發展提升到國家頂層設計地位,突出可持續發展生態美的鄉村建設特點[2]。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特別是大量秸稈焚燒,空氣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筆者旨在牢固樹立農業生態發展新理念,圍繞秸稈焚燒,剖析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促進德宏州新形勢下的美麗鄉村建設。
1 秸稈資源焚燒現狀
1.1 秸稈來源
據德宏州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對德宏2014年主要秸稈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圖1):秸稈來源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蔗、煙草、油菜、豆類、花生、甘薯類等作物,這些作物總播種面積229 966.70 hm2。其中以水稻、玉米、甘蔗的播種面積占主體地位,播種面積共為182 733.33 hm2,占總播種面積的79.46%;全州秸稈產生總量為192.88萬t,其中甘蔗產生秸稈量居第1位,達101.12萬t,占秸稈總量的52.43%,玉米產生秸稈量居第2位,為37.05萬t,占19.21%,水稻秸稈量居第3位,達34.56萬t,占17.92%。其他秸稈主要由馬鈴薯、小麥、油菜、煙草等作物產生,產生量達20.15萬t,占總量的10.44%。
1.2 秸稈去向
全州秸稈去向有還田、飼料、燃料、原料、焚燒、棄置亂堆等6個主要途徑,其中還田量最大,達88.44萬t,占45.85%。其次是飼料用途量48.98萬t,占25.39%。焚燒居第3位,達40.5萬t,占總量的21%(圖2)。各去向途徑中以還田為主,主要以機械翻壓還田、覆蓋還田、堆漚和腐熟劑等方式處理為主。飼料主要是甘蔗嫩尖、甜玉米秸稈和稻草為主,主要用于飼喂農戶或養殖場養殖的牛、豬、馬、羊等牲畜。原料主要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基質和有機肥料、沼氣的物料投入品,燃料主要用于秸稈氣化。對于焚燒和棄置亂堆,一般是干枯、老黃、纖維素含量高和蛋白質含量極低的秸稈,或處于交通不便、勞動力成本高和勞力缺乏的耕作區。
1.3 秸稈焚燒種類和數量分析
全州秸稈焚燒總量40.50萬t,其中以甘蔗作物的焚燒居多,焚燒量為28.05萬t,占焚燒總量的69.26%。其次是玉米的焚燒量7.47萬t,占18.44%。水稻居第3位,為2.75萬t,占6.8%(表1)。甘蔗、玉米、水稻作物秸稈之所以焚燒量大,首要原因是播種面積大,秸稈產生量大,導致焚燒量也大。其中,甘蔗的播種面積大部分分布在山區半山區,耕種面積大,且交通不便、收集困難,致使甘蔗秸稈焚燒量最大;玉米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壩區和半山區,且玉米秸稈量比較大,部分交通不便,回收成本高;水稻大部分種植在壩區,其秸稈焚燒和丟棄的量相對較少,農戶打捆回收率較高,焚燒量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種植面積大和秸稈產生量多。
2 秸稈焚燒主要成因
2.1 秸稈總量增加,需求減少
近年在努力提升農業產值的同時深挖潛力,德宏州農業呈現“夏抓糧,冬抓錢”格局,轄區內一改過去傳統單一的一年兩熟制,大力發展多熟制模式,極大地延長和拓寬冬季農業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其中2014年共完成冬季農業開發總面積8.24萬hm2,比上年增加1 000 hm2,增長1%。實現農業產值21.25億元,同比增加4.18億元,增長25%[3]。在冬季農業產值逐年上升,作物秸稈產生量由2007年的41.35萬t[1]增至2014年的192.88萬t,數據呈現倍增趨勢。另外,在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下,良種、化肥和農機的增加投入,極大地減少了牲畜和農家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農民普遍存在種“衛生田”現象。另外,農村用電普遍化,養牛、馬大型食草牲畜的家庭越來越少,農民已不再大量而普遍需要秸稈作燃料和飼料。同時,全州秸稈收購企業僅限于少數幾家飼養場,沒有大型化綜合開發利用秸稈的企業,缺乏相關技術的應用。
2.2 秸稈還田技術應用薄弱
近年德宏州農業機械化普及速度提高,2014年全州農機總動力134.07萬kW,較2011年增加18.93%,機耕面積14.09萬hm2,較2011年增21.74%,機耕與播種面積同比增加4.49%,機收面積5.02萬hm2,機收與播種面積同比增加1.54%[4-6],壩區糧食主產區搶收莊家的效率大幅提高,但收割時留茬過高,影響下季作物種植。同時,農民受精耕細作的傳統習慣影響,播種前均將田面平整、雜物清理,這就出現留高茬燒高茬、留秸稈燒秸稈現象。作為德宏州秸稈產生量最大的作物甘蔗,主要種植在山區、半山區,目前機械化收獲還田技術尚處于引進階段,除蔗尖嫩葉少量作飼料外其余均被焚燒。此外,秸稈腐熟劑推廣引用效果差,據德宏州2012年、2013年開展土壤耕地質量提升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分析總結,發現使用秸稈腐熟劑既需要在一定濕度下,還需要7 d左右的時間才能腐熟秸稈發揮作用,在該州冬季干燥少雨情況下,秸稈腐熟劑未能發揮理想作用。
2.3 方便農事操作,減少病蟲草害
秸稈通過焚燒,耕地地面雜物清理徹底,極大地減少農戶對耕地犁耙、施肥施藥的障礙,提高農事效率,趕復種茬口,不誤農時。同時,焚燒對殘留在作物秸稈和地表上的病菌、害蟲[7]、蟲卵,田間雜草及其種子得到清理,一定程度上減少下茬作物的病蟲草害發生,降低農戶用藥成本。
2.4 回收效益低
秸稈還田技術難的主要原因:一是秸稈還田機械成本高,農民為搶收搶種,一把火燒掉圖省事,致使秸稈還田技術難以得到群眾重視和推廣;二是缺乏規范作業標準,收割莊稼時考慮到速度和節本,秸稈茬口留得很高,割下的秸稈粉碎和噴撒也不到位,少量農民使用的旋耕機的旋耕深度有限,且沒有反轉滅茬機,滅茬不到位使得下季農作物無法耕種;三是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轉移,在家種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且大量的秸稈清運勞動成本高,經濟收益少。
3 建議
3.1 加強政策扶持,促進秸稈資源化
當地政府部門應對有利于秸稈轉化利用的產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財政、稅收、價格、項目立項等優惠、激勵政策,一方面積極扶持、引導各類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對相關項目的立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業部門的優勢積極立項推廣秸稈還田、秸稈留茬少耕或免耕覆蓋種植、秸稈還田機械引進等技術項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加大農作物收獲及秸稈還田收集一體化農機補貼力度。同時,鼓勵并補貼農民收集和出售秸稈,用技術引導農民、用示范帶動群眾、用效益吸引群眾。從數量上、規模上全面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從根本上、大面積范圍內解決秸稈資源化利用數量,減少焚燒。
3.2 加大宣傳培訓和強化執法力度
發動全社會,廣泛宣傳焚燒秸稈存在的危害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普及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知識,引導農民改變觀念,鼓勵支持村社制定相關村規民約,達到農民自覺妥善處理秸稈和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秸稈處理利用中的任務和責任。另外,要加大秸稈還田、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通過現場示范展示為農戶因地制宜選擇技術應用模式提供可操作模式,從推廣成熟適用技術入手,提高農民綜合利用秸稈技能。同時,強化執法力度,按《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原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8],劃定禁燒區域,各級政府為秸稈禁燒工作責任主體,各級環保、農業部門對本轄區秸稈禁燒進行督查和責任落實。
3.3 強化秸稈資源化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
政府、科技部門要結合當地情況積極鼓勵、扶持推進秸稈資源化開發利用相關基礎研究和成功轉化工作,具體體現在促進以下幾方面相關秸稈領域發展:一是能源化,涵蓋利用秸稈發電,作為沼氣投入物料、秸稈氣化、機制炭原料等領域。二是肥料化,涵蓋秸稈用于還田,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生產等。三是工業利用化,秸稈作為天然纖維,可用于板材加工、造紙、建材、編織等領域。四是飼料化,秸稈是食草畜禽的飼料來源,可通過青貯、粉碎、氨化、壓縮等制造高端飼料,對提升秸稈利用效益,提高飼料營養價值有重要意義。五是循環利用化,將秸稈在同一領域產生的物質或廢棄物作為其他領域的原料再次投入使用,以延長秸稈資源化鏈條,將秸稈利用做精做透,從深度上提高秸稈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如沼氣產生的沼渣可作為肥料還田,發電、氣化后的草灰作為鉀肥使用,通過畜禽過腹產生的糞便做有機肥,制作食用菌栽培基質后的菌渣作為花卉栽培基質或有機肥生產原料加以利用等[9-11]。
3.4 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示范
利用循環生態農業工作機制,挖潛當地優勢和特點,結合具體項目建立秸稈利用示范基地[12],打造秸稈綜合利用亮點,達到以點帶面、以面輻射成片的效果,用事例作宣傳,讓廣大群眾從具體中看到實惠,從具體中學會技術,從而帶動廣大農業生產者、企業、科研院所等開發、利用秸稈的態勢和局面,從根本上、面上減少秸稈焚燒污染空氣,造福人類。
4 參考文獻
[1] 張國云,畢生斌,熊勇,等.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德宏州農業污染源[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39-40. ZHANG Guo-yun,BI Sheng-bin,XIONG Yong,et al. Dehong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first national census of pollution sources [M].Dehong:Deho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12:39-40.
[2] 任克軍.關于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J].吉林農業,2015(7):24-25. REN Ke-Jun.Suggestions 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J].Jining Agriculture,2015(7):24-25.
[3] 德宏2014年冬農開發再創佳績[EB/OL].(2014-11-07)[2016-04-05].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0&id=9622.
[4] 王鍵.對德宏州高原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C]//第二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論壇,2012:181-184. WANG Jian.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ho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eature by plateau characteristic[C]//The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and CAST Yunnan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orum,2012:181-184..
[5] 德宏州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德宏團結報,2012-04-06(3). The Dehong’s 2011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 Dehong Unidad,2012-04-06(3).
[6] 德宏州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德宏團結報,2015-06-04(5).The Dehong’s 2014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 Dehong Unidad,2015-06-04(5).
[7] 解愛華,付榮怒.秸稈焚燒對農田土壤甲螨群落結構的影響[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7(3):13-15. XIE Ai-hua,FU Rong-nu. The effect of crop straw burning on soil oribatida community structure in farmLand[J].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2006,27(3):13-15.
[8] 尹成杰.創新農作物秸稈利用理念和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和減排防霾[J].農村工作通訊,2015(7):7-9. YIN Cheng-jie. Innovative use of crop stalk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farmers' income and reduction haze pollution[J].Rural Strategy Communication,2015(7):7-9.
[9] 張國云,畢生斌,李艷美.云南德宏州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5):9-12. ZHANG Guo-yun,BI Sheng-bin,LI Yan-mei.Cycl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ehong State,Yunnan Province[J].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10(5):9-12.
[10] 崔兆杰,謝鋒.固體廢棄物的循環經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4-218. CUI Zhao-jie,XIE Feng. Recycling economy of solid wast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164-218.
篇4
關鍵詞:玉米秸稈;焚燒;回收再利用;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5
玉米秸稈焚燒是農村環境治理中必須要重視的一種問題,在我國環境管理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處理玉米秸稈焚燒,成為相關人員工作的重點。因此在當前工作中,需要正確認識到玉米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危害,并對其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進行研究,為解決玉米秸稈焚燒問題提供新的方向。
1 τ胗衩追偕戰嶄鹽侍獾難芯
由于農村農業化進程加快、一大批飼料替代品應用,導致我國主要農業區出現了嚴重的玉米秸稈過生問題,農民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會采取焚燒秸稈的方法,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
而我國政府為了控制玉米秸稈焚燒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禁燒”政策,但相關政策的落實效果不完善,導致出現這一現象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具體表現為:政府在落實“禁燒”政策時,存在很大的監管難度問題,農民為了躲避執法,往往會在夜間焚燒秸稈,導致執法單位到達時,無法直接處理責任人。懲罰力度小也是導致出現玉米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我國相關政策規定,對于玉米秸稈焚燒情節嚴重者,要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無法對焚燒秸稈行為產生威懾力;對農民而言,由于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在外,導致大部分農戶家庭缺乏玉米秸稈回收能力,如果讓青壯年返鄉,將會極大增加家庭負擔。同時,很多農民缺乏對焚燒玉米秸稈問題的認識,認為在自己家地里焚燒秸稈,不僅避免了成本,也能為農田施肥,沒有考慮到焚燒秸稈對空氣造成的影響。最后,很多農民都知道玉米秸稈能轉化成沼氣,但很多家庭沒有資金和能力來建造沼氣池,相比之下,就地焚燒無疑是解決玉米秸稈過生的有效方法。
2 玉米秸稈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研究
2.1 從需求供給角度的分析
隨著農村生活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本身對玉米秸稈的需求量不斷下降,再加之當前玉米秸稈能源產業發展落后,導致企業在玉米秸稈回收再利用不會獲得足夠的利潤,因此,整個社會對玉米秸稈的需求量較小。本文用圖1來分析企業采購玉米秸稈的相關問題。
根據圖1,在假設企業開始收取秸稈后,會導致秸稈成本快速上升,則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P=MC是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關鍵,當利潤增加至點時,企業生產達到均衡。假設在這種環境下,政府開始對企業進行補貼,并出臺一系列規定鼓勵企業回收秸稈的行為,則企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成本就會下價格,從原本的MC1下降至MC2,則企業的生產均衡值則從變化至,企業所獲得的利潤也會隨之增加。
該結果說明,在政府補貼、政策鼓勵的支持下,企業回收再利用玉米秸稈的利潤增加,有助于保證企業生產積極性。
2.2 規模經濟問題的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規模經濟,主要指生產規模從小到大的利潤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化分工、生產規模、相關技術的使用效率等都會對成本造成影響。一般情況下,農民在秸稈回收再利用中的成本與收益基本是持平的,但是受規模的影響,農民所獲得的收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規模較大的農戶在回收秸稈時,成本所獲取的利潤約為50~100元/t,而小規模的農戶在秸稈回收中,所獲得的收益為0~20元/t,甚至少部分農戶可能會出現虧損問題。
3 結論
目前玉米秸稈焚燒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對玉米秸稈進行回收再利用,是減少焚燒玉米秸稈污染的重要措施。從本文研究結果來看,為了能有效解決玉米秸稈回收的成本問題,政府需要發揮自身作用,對玉米回收的相關主體進行引導,給予相應的自己與政策支持,才能有效解決玉米秸稈焚燒問題。
參考文獻
[1]周良.對國內秸稈利用現狀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
(32):15853-15855.
篇5
關鍵詞 秸稈;政策;成型燃料;就地焚燒;大氣污染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1-0113-04
0引言
當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就地焚燒的現象較為嚴重,焚燒過程中產生大量微小粒子,影響當地空氣質量,成為引發霧霾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國慶期間,周口焚燒秸稈再成“霧都”,并造成高速路5次關閉。2013年6月,印度尼西亞的“燒芭”活動(即通過焚燒熱帶雨林獲得耕地的非法行為),引發了森林大火和嚴重的霧霾,殃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國,對所在地區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大氣污染和經濟損失。
進入21世紀,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化的焦點問題。世界許多國家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緩解能源供應緊張、應對氣候變暖(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舉措。生物質能源除了可再生和清潔外,還是目前主要的可以直接使用和大規模生產的能源產品,生物質綜合利用和生物質能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展生物質能源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每年總產量超過8億噸,有1/3沒有被資源化利用而被就地焚燒,不但造成資源浪費,還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因此,研究如何消除農作物秸稈就地焚燒現象,并提出農作物秸稈合理利用的對策十分必要。
1 秸稈利用及就地焚燒現狀
1.1 基本概念
1.1.1 生物質和生物質能
廣義的生物質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體及其產生的廢棄物。組成生物質最重要的元素為碳和氫,碳和氫可以與氧氣發生劇烈氧化還原反應,同時釋放出大量熱。因此,所有生物質都含有一定的能量,稱為生物質能。生物體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并儲存于生物質中。生物質能來源于太陽能,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態。生物質能可以轉化為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
光合作用: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1.1.2 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指去除籽果實的農作物莖、葉、稈及根等部分,包括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和纖維類作物的秸稈,如玉米秸稈、高粱秸稈、小麥秸稈、水稻秸稈、豆類作物秸稈和棉麻稈等。農作物秸稈屬于生物質。農作物秸稈中蘊含生物質能。
1.2 農作物秸稈總量及分布
根據農業部組織的全國秸稈資源調查結果,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2億噸,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按照人口增長趨勢,將在2030年左右逐步增加到最高水平,達到10億噸。
我國的農作物秸稈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糧食主產區。考慮到收集成本,人均秸稈資源量高的省份依次為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遼寧、山東、寧夏、河南、河北等省。
1.3 秸稈利用現狀及剩余秸稈量估算
目前秸稈的用途主要是作為肥料還田,作為飼料喂豬喂牛,作為燃料用于炊事和取暖,以及少量作為工農業生產的原料。調查結果表明,在秸稈可收集資源量中,作為肥料的使用量約為1.02億噸,占比14.83%;作為飼料的使用量約為2.11億噸,占比30.66%;作為燃料的使用量約為1.29億噸,占比18.75%(其中生物質發電3000萬噸,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320萬噸,其余均使用低效的戶用爐灶直接燃燒使用);作為種植食用菌基料的使用量約為1500萬噸,占比2.18%;作為造紙等工業原料的使用量約為1600萬噸,占比2.33%;秸稈廢棄及焚燒量約為2.15億噸,占比31.25%。如圖1所示。
圖1 秸稈利用現狀―各種用途所占比重
1.4 秸稈剩余量增長和秸稈就地焚燒的原因
筆者2013年1月對河南省周口市農戶進行了走訪調查,同時結合之前對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專家采訪,發現目前農作物秸稈的剩余量逐年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配合飼料用量的增加,導致用于還田和飼料的秸稈需求量減少;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用能中電力、液化石油氣等化石能源用量的比例增加,導致用于燃料的秸稈量減少;三,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村常年居住人口大幅度減少,對燃料的需求也急劇下降。這些農作物秸稈的剩余部分本來是可以作為生物質能源來利用的,但是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市場還未完全形成,剩余秸稈還沒有被有效利用。
中國農村大多實行一年兩季、兩年三季、甚至一年三季的種植制度。農作物收割后,大量秸稈閑置在田間。農民由于農忙,沒有時間、沒有人力將秸稈打捆收集,也沒有地方放置秸稈,他們將剩余秸稈在田間就地焚燒處理,以便盡快種植下一季農作物。對農民而言,這是處理剩余秸稈比較經濟、方便、有效的方式。
1.5 秸稈就地焚燒的時間和空間分布
由于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大,秸稈產量也相應大,就有更多剩余秸稈被就地焚燒,所以秸稈就地焚燒地區主要分布在糧食主產區,如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中國面積廣大,縱跨熱帶、溫帶、寒帶,所以糧食播種與收割季節也不相同。圖2為中國四季農作物秸稈焚燒遙感圖,深色部分為秸稈焚燒區域。圖中顯示,夏季和秋季,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華北平原秸稈焚燒現象十分嚴重。而春季和冬季,則以較南端地區為首要焚燒地區。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一年兩季耕作制度,小麥在夏季收獲后必須立即種植秋糧,收割和播種的時間僅有10-15天,稱為“雙搶”即搶收搶種。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農作物秸稈,就地焚燒成為農民處理秸稈的首選,在圖2(b)季節,無論秸稈焚燒的區域范圍、還是焚燒強度,均遠遠大于其他季節。
圖22003-2010年中國四季農作物秸稈焚燒時間和空間分布(a-春,b-夏,c-秋,d-冬)
1.6 秸稈就地焚燒的危害
秸稈就地焚燒對環境危害極大。圖3為2006年中國秸稈焚燒一氧化碳排放分布遙感圖,圖3和圖4顯示秸稈焚燒時產生大量粉塵以及未燃燒完全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形成了氣溶膠,處于介穩狀態。當空氣濕度較大時,焚燒產生的微小顆粒物很容易和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形成霧氣,此時霧氣液滴是固液兩相混合物,呈灰白色,即為結合形成的霧霾。霧霾中液滴濃度小于霧,液滴比重也小于霧,因此可以將秸稈焚燒產生的微小顆粒物帶到更高的空間高度和更為廣泛的區域,也大大延長了顆粒物的沉降時間。霧霾產生的原因很多,農作物就地焚燒即為其中之一,雖然總量不大,但是秸稈就地焚燒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比較集中,燃燒不充分產生的大量粉塵分散在空氣中,成為氣溶膠,難以散去。所以秸稈就地焚燒在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時間段內,將對霧霾的產生起到顯著的作用。
圖32006年中國秸稈焚燒一氧化碳排放分布[9]
圖42014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某村秸稈焚燒現象
(筆者實地調查)
檢測數據表明,就地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3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秸稈就地焚燒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還嚴重地浪費了資源,我國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可收集秸稈被廢棄及焚燒。這些秸稈的有效利用,不僅需要當地政府出臺相應政策,而且還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
2 秸稈就地焚燒治理對策
2.1 對策設計思路
目前,各地政府對秸稈焚燒主要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堵”,頒布禁令,禁止就地焚燒秸稈,但這種做法不能從跟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剩余秸稈依然無法得到妥善處理,除了就地焚燒,農民沒有更好的處置剩余秸稈的利用途徑。所以我們設計對策的思路主要是“疏”,即以政策引導,開創秸稈回收利用市場,引導農民把剩余秸稈賣給企業,讓企業加工轉變為“可再生能源資源”,再由政府出臺相應的財稅政策予以支持,形成秸稈高值化加工和利用產業鏈,使“廢棄物”變為“資源”、“高值商品”。其結果是一種“疏”、“堵”結合的政策,力求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秸稈就地焚燒現象。
2.2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技術路線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是利用木質素充當粘合劑,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將松散的秸稈、樹枝和木屑等農林廢棄物擠壓成的固定形狀燃料。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具有原料量大、適用范圍廣、規模適應性強、易于運輸和存儲等特點,可以明顯提高單位體積能量密度和燃燒效率,易于實現產業化和規模使用,大大提高農林廢棄物的熱效率,是一種低投資、低成本的生物質能利用方式。圖5和圖6是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樣例和加工流程 。
圖5部分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樣例
圖6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的加工流程
傳統的薪柴爐灶熱效率一般在5%-8%,經過技術改造的省柴節煤灶的實際使用熱效率也只能達到15%,而使用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的高效爐具的熱效率可以達到60%-80%。這種燃料燃燒時黑煙少、火力旺、燃燒充分,煙氣中未燃燒充分的C顆粒和SO2、NO2等腐蝕性氣體較少,因此對爐具的腐蝕相對較小,對環境污染程度較輕 。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符合我國農業資源特點,相應的設備和工程建設已經不存在技術障礙。而且這項技術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場化應用,具備了產業化條件,并具有潛在的足夠大的應用市場,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將是利用剩余秸稈的有效方式。圖7顯示我國壓縮成型秸稈燃料產量在逐年遞增。
圖7近年全國壓縮成型秸稈燃料產量
2.3 具體建議
針對目前中國農村秸稈就地焚燒現象嚴重,同時在企業中存在大量污染物排放較高的燃煤鍋爐,造成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我們建議:
1)政府制定更為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并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
2)政府在農村地區加強對禁止就地焚燒秸稈的宣傳力度;
3)政府出臺鼓勵和支持秸稈能源化利用及其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
4)政府對進行鍋爐改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
2.4 對策建議的可行性分析
2.4.1 技術可行性
現在生物質能固體成型燃料的生產設備,如壓塊機、粉碎機、鍋爐等,已有成熟的技術,并投入了實際使用。相應的技術體系、產業模式也都趨于完善。
2.4.2 經濟可行性
我們分別從對策建議所涉及的農民、企業和政府等利益相關方,以及從普通公眾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各利益相關方是否能夠受益,當各方均能受益時,則認為對策建議可行。
1)對于農民。我們在河北省固安縣3個村對農民家庭進行走訪,并做了問卷調查(農村秸稈資源問卷調查表見附錄)。由于農村青壯年人員普遍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導致當地農戶普遍勞力不足。由于秸稈歷來被認為是極少有利用價值的廢棄物,所以就地焚燒這種最為簡單的處理秸稈的方式,成為當地農民的首選。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如果有人收購秸稈,當地農民是愿意出售的。例如,這幾個村農民生活水平較為貧困,農民愿意以一噸100元的價格(在全國屬于較低價格)出售秸稈。因此保守估計,如果全國范圍每年2.15億噸剩余秸稈全部得到回收,就有215億元轉化為農民收入,這將大大增加全國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在此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為企業收購秸稈的中間人。一噸秸稈的收集、運輸、儲存等環節大約需要一個勞動力工作兩天,按每個全職勞動力每年工作200天計,2.15億噸秸稈利用過程的初級環節就將為農村增加約200萬個工作崗位。這些工作使農民無需到外地打工,做到“離土不離鄉”,勢必會受到農民的歡迎;
2)對于企業。在出臺更為嚴格的環保指標后,仍然堅持使用燃煤的企業將會比使用秸稈燃料的企業花費更大的成本來達到環保指標。此外,使用燃煤而不對煙氣排放系統進行改造,還可能增加企業運行的社會成本,甚至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如處在華中地區的鄭州某洗浴中心,原先用煤燒熱水,排放大量濃煙和粉塵,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居民經常向環保部門投訴,致使洗浴中心不時遭到有關部門的處罰和查封。更換了生物質燃料鍋爐后,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標準,再沒有居民投訴,從而使洗浴中心可以正常營業,生意興隆,實現了環境保護和自身利益的雙贏。目前我國大氣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可以預見政府將會出臺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同時也將加大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力度,使用高污染燃料的企業必將會付出較高的代價,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燃煤企業在環保改造時也可以選擇使用清潔的天然氣,但由于天然氣鍋爐的運行成本遠遠高于秸稈燃料,因此,從長遠看,使用秸稈燃料替代燃煤,是目前燃煤企業環保改造時一個更為經濟的明智選擇。燃煤鍋爐和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投資和運行效果對比,及煙氣凈化系統運行成本對比見表1與表2。
設備名稱 投資(萬元)
燃煤鍋爐 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
鍋爐 48.50 48.50
輔機 19.78 20.97
除塵系統 2.00 2.00
脫硫系統 濕式脫硫3.26 布袋除塵27.50
合計 73.54 98.97
煙氣硫含量 脫硫前1000mg/m3 脫硫前5mg/m3
煙塵濃度 除塵前19000mg/m3 除塵前60~70mg/m3
注:按鍋爐容量10噸/時計
表1 燃煤鍋爐和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投資和運行效果對比表
運行費用 運行成本(萬元)
燃煤鍋爐 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
更換布袋 0.00 6.00
脫硫劑 9.50 0.00
水電費 2.50 1.00
合計 12.00 7.00
煙氣硫含量 50mg/m3 5mg/m3
煙塵溶度 100mg/m3 20mg/m3
注:按鍋爐容量10噸/時、年運行5000小時計
表2 燃煤鍋爐和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煙氣凈化系統運行成本對比表
對于生產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的企業,其經濟效益將在秸稈固體成型燃料擁有龐大市場后得到極大改善。以山東省某一秸稈成型燃料企業項目為例,此項目年產2000噸秸稈成型燃料,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為150萬元,設備折舊時間為10年。企業以200元成本(包括收集和運輸成本)從當地農民手中收集秸稈,加上水電、場地、人工、包裝、銷售及其他費用,每噸成本約為345元。市場銷售價為450元每噸,毛利潤約為105元每噸,企業只需約7-8年即可收回成本。可見,在秸稈市場得到完全開發后,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的工廠將增多,技術也會逐漸發展,設備成本會降低,其經濟前景會越來越好;
3)對于當地政府。實行這項政策可以改善當地環境,其生態環保效益不可小覷,并且還可節省化石能源,同時可以增加就業率。由于該政策將使廣大人民群眾受益,自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從而提高政府聲譽,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政績;
4)對于廣大的公眾來說,企業減少燃煤而改用生物質能源,最明顯的結果是煙塵、霧霾的減少,從而改善環境,因此也必將得到民眾的贊同。
總的來說,在有大量剩余秸稈資源、擁有較成熟的處理技術、以及利益相關方和公眾支持的地區,考慮經濟和環境兩方面的效益,這種剩余秸稈治理方案是可行的。
3 結論與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秸稈就地焚燒不但對空氣質量和人們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也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為解決此問題,要從根源入手。建議:首先,當地政府可制定更為嚴格的環保指標,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力度,促使使用高污染鍋爐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在農村加強就地焚燒秸稈危害性的宣傳力度。其次,對從事秸稈能源化利用產品生產的企業予以財稅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增加農村剩余秸稈的收購量,為農民增加收入;最后,給予企業燃煤鍋爐改造提供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為秸稈能源化產品開辟市場,形成秸稈能源化利用產業。
本對策方案標本兼治,因而是可行和有效的。將秸稈加工成固體成型燃料可使多方受益,既從根源上杜絕了秸稈就地焚燒,減少了環境污染的危害,又使原本被廢棄的秸稈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秸稈這種生物質能源。企業經濟上獲得效益,政府則創造了就業機會且改善了環境,農民也增加了收入。同時煤炭使用的減少將有利于改變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該對策建議實施后,我國秸稈剩余資源將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機會,推動企業革新,促進經濟和市場良好發展;同時,還能減少污染煙塵排放,改善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最終形成對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產業鏈,使鏈條中的各方實現共贏,協同發展。
建議各地政府抓住目前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和新能源利用的有利時機,盡快開展相關工作,切實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潤青,秦世平,等.中國生物質能技術路線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韓文科.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與發展――生物質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
[3]蘇偉. 清潔發展機制讀本[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雅克?范魯,等.生物質燃燒與混合燃燒技術手冊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秦世平等. 生物質成型燃料規模化項目可研編制方法與實踐 [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6]曹國良,張小曳,鄭方成,王亞強.中國大陸秸稈露天焚燒的量的估算 [J].北京:資源科學,2006,28(1).
[7]畢于運,高春雨,王亞靜,李寶玉.中國秸稈資源數量估算[J].北京: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2).
[8]韓魯佳,閆巧娟,劉向陽,胡金有.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J].北京:農業工程學報,2002,18(3).
篇6
關鍵詞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焚燒原因;措施;對策;安徽濉溪
中圖分類號 S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254-02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in Suixi County
NIE Li-ying
(Suix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Suixi Anhui 235100)
Abstract Aming at basic situation of crops planting in Suixi County,the necessity and statu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were introduced,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crop straw burning.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straw were expound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ocal crop straw.
Key words crop straw;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present situation;burning reason;measures;countermeasures;Suixi Anhui
濉溪縣每年種植玉米、小麥和大豆逾25萬hm2,其中可生產出小麥和玉米秸稈共計230萬t以上,全縣農作物鮮秸稈的總產量超過300萬t。在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秸稈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將其焚燒或隨意堆放,不僅浪費資源,還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村容村貌。為創建美好鄉村,充分利用當地秸稈資源,濉溪縣農業局積極遏制秸稈焚燒現象,通過樹立典型、加大宣傳、提供服務等多種措施,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對濉溪縣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秸稈焚燒原因進行闡述,重點介紹秸稈綜合利用的經驗與做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供參考。
1 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通過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途徑,濉溪縣2015年夏季小麥秸稈綜合利用達到8萬hm2,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4%,秋季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率99%。當前,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有機械還田、秸稈打捆、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固化、自然養殖法、干貯和其他方式。隨著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及“一條龍”全程機械化作業新模式的推廣,實現了省時、省力、省成本又增收,受到廣大農民、機手的歡迎,秸稈機械還田是秸稈轉化利用的主要措施。
2 焚燒秸稈的原因
一是影響播種質量。由于農作物收獲完畢,農民必須進行下一季的農作物播種,秸稈還田后,短期內秸稈仍未腐爛,影響了農作物的發芽,降低了出苗率,影響產量。二是秸稈出路難。如將秸稈收集起來,大量秸稈存放而且聚集起來,則秸稈出路問題成為了制約農民積極性的不利因素。三是支出增大。部分農民的農田較多,如將秸稈聚集,耗時耗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四是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有些農民認為自家的秸稈,進行焚燒或者其他處理都取決于個人意愿,他人無權干涉。五是政策宣傳不到位。“三夏”“三秋”農忙季節,縣政府召開各鎮及有關部門會議,安排部署秸稈禁燒問題,具體禁燒措施由于種種原因有時難以執行。六是管理模式滯后。應該改變管理方式,讓行政驅動變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手段,讓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成為老百姓的一種自覺行為。
3 秸稈綜合利用措施
3.1 完善機制,落實責任
縣農機部門切實把秸稈禁燒工作作為當前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三夏”“三秋”期間,縣農機監管人員深入鎮村、田間地頭,配合鎮、村扎實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堅持“疏”“堵”結合,建立秸稈禁燒目標管理責任制,把責任層層落實到位,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3.2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大力宣傳秸稈焚燒的危害,重點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借助新聞媒體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多渠道宣傳。同時,重要農時季節,在鄉村、田間地頭出動宣傳車進行巡回宣傳,發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
3.3 政策引導,培訓示范
每年農忙時節,適時組織召開由分管農業縣長、農口部門主要負責人、各鎮園區農技站長、農機合作社長參加的秸稈綜合利用及保護性耕作現場會,通過現場演示,群眾對小麥、玉米聯合機收、秸稈機械還田、保護性耕作有了直觀的認識,老百姓普遍認為此項技術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同時,結合“大推廣、大培訓、大宣傳”工作的開展,及時組織農機操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農機化作業的順利開展。
3.4 拓寬渠道,促進秸稈綜合利用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工程,爭取消耗一部分秸稈。二是積極扶持規模養殖場的發展,加大秸稈青貯力度,提升秸稈飼用率。三是擴大秸稈粉碎還田面積,在公路沿線大力推廣秸稈機械還田技術,提高作業質量。四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工業秸稈生產項目,消化秸稈。
3.5 強化舉措,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大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獲機械的不斷增加和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加大了以秸稈還田為重點的綜合利用工作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演示會等形式,大力推廣秸稈機械粉碎直接還田技術,并充分發揮大型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的作用,實施秸稈直接還田。
3.6 提升服務水平,夯實秸稈綜合利用基礎
農機服務組織積極組織農機作業服務,通過合同訂單作業、農機跨區作業、耕種收“一條龍”作業等提高效益。不斷吸引農機手,壯大服務組織隊伍,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在重要的農時季節,強化機手培訓工作,重點培訓其安全知識、操作使用、維修保養等技術知識及規范。同時,組織農機企業及農機部門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搞好維修服務,確保農業機械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農業生產。
3.7 落實補貼政策,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機械
在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中,優先滿足農民對小麥打捆、秸稈還田、玉米聯合收獲機、深松機等的需求,進一步優化了全縣的農機裝備結構,推動了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
4 存在的問題
4.1 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基層部門沒有將秸稈還田技術和到位宣傳相結合,很多治理措施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僅僅是一種讓農民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4.2 秸稈利用不充分
解決焚燒秸稈的問題,需要通過工業初步改造傳統農業,但目前還沒有徹底改造的結果。暫時還無法徹底解決秸稈被替代后的出路問題,因此秸稈未實現有組織的大規模收購。
4.3 企業規模尚小
目前,企業加工利用秸稈資源主要是靠粉碎還田的方式,企業規模上不去,收購量較少,資源利用率不高。加上農民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資源意識淡薄,焚燒秸稈現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和污染環境等問題。
5 對策
5.1 加強組織領導與宣傳力度
把推廣秸稈還田作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重要項目,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通過宣傳發動,逐步轉變農民思想觀念,通過秸稈還田和地力培肥實現農民對綠色農業和效益型農業的認識和接受度。幫助農民改變落后習慣,認識到單純施用化肥的嚴重影響,提升環保意識,從而達到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目的,建立良性循環機制[1-2]。
5.2 改革傳統耕作制度,加快機械推廣進度
積極推廣少、免耕技術,使秸稈還田技術成為少、免耕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建立良性發展的農業耕作制度,滿足全縣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并向重點鎮、重點機具進行傾斜。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拉動作用,加快大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獲機、打捆機、秸稈還田機、深松機的推廣。
5.3 加強示范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秸稈飼料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通過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區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機化產業發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等項目的實施,抓好技術培訓和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帶動作用,讓農民深入了解這項技術帶來的好處,進一步提高農民應用這項技術的能力。
將秸稈擠絲揉搓加微生物處理,使之變成優質飼草,不僅可以使秸稈焚燒難題迎刃而解,而且農民出售秸稈可增收1 050~1 200元/hm2;加工成飼草后,可升值70元/t以上;飼草貯存期長達2年,解決了畜牧業發展冬春季草荒問題;并且可以帶動運輸業的發展,利用農村閑散勞動力。
5.4 增加投入,提高秸稈利用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從源頭上徹底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增加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渠道,探討秸稈利用新途徑,并充分引導,帶動農民有效利用秸稈資源。做好食用菌開發、沼氣利用、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飼用、秸稈制作堆肥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秸稈利用效率,使得秸稈經濟迅速發展[3-5]。
6 參考文獻
[1] 王凌云.扎賚特旗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的建議[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2):124-125.
[2] 閆景鳳,劉立強,宋煒.對北方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現狀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8):219-220.
[3] 唐嶺峰.周口市秸稈還田現狀及綜合利用建議[J].河南農業科學,2010(8):69-70.
篇7
秸稈禁燒工作之難的原因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點。一是秸稈的利用方式發生了變化。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秸稈作為傳統燃料的秸稈正在被液化氣、煤炭、電等取代,秸稈正在成為農民種田的“負擔”。二是農民對焚燒秸稈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不少群眾認為秸稈灰可以增大土壤肥力。事實上秸稈焚燒不僅污染環境,還使本來含有的氮磷鉀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因焚燒而喪失殆盡。另外,焚燒秸稈的高溫還殺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加速土壤板結、加速墑情的損失。三是家庭承包模式與規模經營利用之間的矛盾。各級政府和村級組織、相關企業都知道解決秸稈焚燒的根本出路在于綜合利用。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項補貼政策,各級政府又沒有相應激勵機制,造成政策投入小、秸稈價格低、機械作業無獎勵,農民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影響工作推進。與此同時,秸稈收儲利潤低、加工成本高,加重了秸稈收儲企業負擔,影響了秸稈收儲市場運作。規模化經營、機器化作業是解決秸稈禁燒工作瓶頸的有效出路,而這與當前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和耕種模式沖突。四是管理方面的難題。由于群眾認識不到位,自覺參與意識不強,部分群眾有抵觸情緒,鎮村干部只能靠死看硬守。而鎮干部數量有限、村干部在農忙時節家里也有農活,靠幾十人看管全鎮幾萬畝農田的確有難度,特別是部分群眾打起時間差,利用夜晚掩護去焚燒,給禁燒工作增加了難度。
做好秸稈禁燒工作的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國家對購買秸稈還田機械和免耕播種機械實行政府補貼政策,可在有條件的鄉鎮進行試點,開展秸稈還田、免耕播種作業示范。同時,要制定保護性耕作中長期規劃,引導農民進行保護性耕作。
二是廣泛宣傳,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秸稈禁燒工作的關鍵在于農民思想意識的轉變。要站在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交通安全,改善農村大氣環境的高度,大力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秸稈綜合利用的價值,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好經驗、好典型的示范帶動,積極轉變農村傳統的耕作習慣,切實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工作。
三是加快土地合理流轉并適度集中。大力倡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加強監管并輔以政策配套,把土地集中在種田能手或農機大戶手里,減少農機單位面積作業的能耗,提高土地規模效益,也便于政府集中管理。
四是明確責任,強化執法,確保實效。農業部門要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宣傳和培訓,公安、環保部門要加大執法和檢查力度,對不聽勸阻的農戶依法給予處理。通過宣傳教育,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營造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圍。
篇8
[關鍵詞] 耀州區 問題 秸稈還田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059-01
一、秸稈還田的概念
其秸稈還田就是利用秸稈粉碎機將摘穗后的農作物秸稈直接粉碎,并將其在地表拋灑,然后耕翻入土,使其完全腐爛后充分分解,最終成為一項農機化適用技術。秸稈還田為農民帶來高產、穩產和豐產以及節約能源的同時節省土地化肥投入,又使生態環境得以保護,避免了因焚燒秸稈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二、秸稈還田技術的分類
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秸稈間接還田技術為秸稈還田技術的兩種形式。以機械的方式將田間的農作物秸稈當場粉碎,均勻的拋散向地表面,然后深耕土地,將其深埋于地下,使其腐爛并分解成為有機肥為直接還田技術。直接還田技術雖然沒有使環境污染,但還田設備費用較高,使投資金額增加。間接還田有效的控制了環境污染,將秸稈家畜過腹、高溫堆漚、沼渣等幾種方式處理后再施入土壤,穩定且肥效高是一種綜合效益較高的秸稈利用生產技術模式。
三、秸稈還田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
1.農村勞動力不足
農民已經認識到秸稈還田技術益處,由于近年來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奇缺,秸稈的收集、轉運困難凸顯,造成大量秸稈堆積田頭,或被焚燒,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2.秸稈還田機械設備投入較高
據調查,秸稈還田每畝比常規作業增加了畝作業成本50-100元,增加了農民的投入資金,其主要原因是秸稈還田技術需要多道工序和相應機械配套作用。雖然秸稈還田可以節約化肥投入,增加土壤有機質,但在短時間內經濟效益并不顯著,且農民不注意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將導致秸稈還田量少的現象發生。
3.自然環境不能有效消化秸稈
耀州區地處干旱區,年降雨量少,灌溉條件差,秸稈還田后,由于不能及時、充分腐化,造成大量秸稈殘留耕層,影響下茬播種。
4.秸稈還田發展不平衡
川道、前塬地區經濟、環境基礎好,農民科技種田的認識度高,同時農業機械程度也高,秸稈還田面積就打大,反之,后塬、山區經濟基礎差的地方,秸稈還田面積就少。
四、為保證秸稈還田技術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秸稈還田的認識
通過對比試驗,如土壤有作物產量、機質含量、經濟效益對比核算,用科學的數據,列舉事例,讓農民看到秸稈還田的種種益處,認識到秸稈還田的經濟效益。
2.嚴懲任意焚燒秸稈行為
采用有效的行政手段和強有力的法律措施,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機械化綜合利用的法律與法規體系,增強農民環保意識,強化宣傳,禁止焚燒秸稈,全面提高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的整體水平。
同時,加強農機體系專業合作社建設,為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將秸稈還田、配肥地力提高到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高度來抓,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篇9
[關鍵詞] 秸稈禁燒 分析 調整 建議
[中圖分類號] X7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067-01
1 當前秸稈利用及方面的途徑與效益分析
1.1 秸稈做飼料草過腹還田:秸稈做飼料在目前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現在飼養的家畜,家禽數量較少,不能消化掉大量的作物秸稈。
1.2 利用作物秸稈產蘑菇、菌菇做菌床,其用量少之甚微。
1.3 收集秸稈做燃料或者壓塊做燃料。由于目前煤、電、氣進入農村千家萬戶,在像上世紀60--70年代讓農戶撿秸稈燒火做飯是不可能的。
1.4 收集秸稈做高溫堆肥,把秸稈堆積起來加入肥料攪拌,經過高溫形成有機肥料。但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堆漚需時間、場地,農民不愿意干,目前,搞高溫堆肥只是迫于上邊領導的檢查,居于形式。
1.5 秸稈用于發電是一項能消耗大量秸稈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大部分發電廠在城市郊區,距離農村較遠,秸稈的運輸費用較大,農民打捆收集一噸秸稈從打捆到裝車、運輸至發電的成本費用就要400多元,每噸收購360元的價格,費用較高。另一個方面燒碳、氣產能過剩,發電近期提高秸稈收購價格是不可能的。
1.6 秸稈機械化還田是解決當前秸稈焚燒的有效途徑。因為秸稈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營分,通過秸稈的機械化還田能增加土壤的養分,減少環境污染,效益顯著。
2 秸稈禁燒與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關系
2.1 作物秸稈留茬會給種植帶來不便,農民在焚燒秸稈之后,留下的茬子嚴重影響下季的作物播種,解決農民焚燒秸稈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播種時擁、阻、堵得問題。
2.2 平原地區在收割完小麥后,下一季主要播種的是玉米和大豆。如何解決作物的種植農藝要求,首先必須解決擁、阻、堵的問題,其次是種植的行距需要增加,株距縮小,確保每畝株數,增加種植行距的目的是在播種時增加秸稈的通行空間,同時增加秸稈通過量。也可以通過增加播種機開溝器與地面的高度,增加秸稈通過空間。目前播種的夏玉米行距是60cm,基本解決了播種時擁、阻、堵得問題。目前在我省沿淮北平原,主要是農民種植大豆行距播種,產生擁、阻、堵嚴重,也是小麥秸稈焚燒的主要原因。
3 如何進行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
3.1 擴大夏玉米種植面積,推廣大豆稀植技術,適度加大紅薯種植面積
3.1.1 在安徽省沿淮北平原,小麥收獲時留茬高度15cm左右,通過收割機排草口排出的秸稈量就少,而且短不碎,由于留茬高度的增高,排草口形成的秸稈減少反而不會影響播種。需要相關部門做好農民的工作鼓勵農民擴大夏玉米的種植面積,使用2BYS-2型、3型、4型玉米精量播種施肥機,行距60cm播種,基本排擁、阻、堵得現象,田間管理采取化學除草、防蟲、機械化中耕、施肥等措施。
3.1.2 推廣大豆稀植機械化生產技術和大豆玉米高茬免耕兩精播種機,選用大豆稀植品種,使用玉米精量播種施肥機播種,行距控制45--50cm,每畝株控制在1.1萬株至1.3萬株范圍內,采用化學除草、防蟲、機械化中耕等田間管理,通過三年的實驗證實大豆同樣每畝產量達到175kg--250kg畝,高產攻關田塊超過250kg。
目前由宿州市健生礦山設備有限公司制造的大豆玉米高茬兩用精量播種機,可在小麥留茬15cm的情況下大豆行距30cm-40cm范圍之內調整不產生小麥秸稈擁堵,調整方便,精量播種有種滿足農藝要求。
3.1.3 適當擴大夏紅薯的栽插面積。夏紅薯產量高,效益好,通過起壟整地,達到滅茬還田的效果。
4 對2017年秸稈禁燒工作的幾點建議
4.1 2016年3月12日至3月15日通過對2016年秸稈禁燒工作的走訪(包括種植合作、家庭農場、農民戶100人)座談,我們認為對秸稈禁燒工作是可控可防的,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4.2 通過三年秸稈焚燒工作力度加大,農民對秸稈焚燒的認識大大提高,重點體現在空氣污染、水污染等方面,但是2017年的秸焚燒工作重點仍要突破出一個“禁”。
4.3 留茬的高度要合理,一般留茬高度控制在13cm以下(農業部頒布的機械收割小麥留茬高度15cm),最適宜的留茬高度12cm--15cm左右,農民在不燒的情況下能正常播種,不 產生擁堵現象。
4.4 加強種植結構的調整,推廣大豆稀植面積,因為玉米行距寬,播種時不容易產生擁堵現象,推廣稀植寬行種植和大豆玉米高茬兩精量播種機應用,稀植大豆品種行距40cm--50cm畝株,1萬―1.3萬株,一般大豆品種畝株數1.3萬―1.5萬株,行距30cm--40cm。
篇10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對策;仙洪試驗區
長江大學仙洪試驗區調研組繼2009年7月到仙洪試驗區洪湖片區考察之后,又于2010年7月再次到仙洪試驗區監利片區對仙洪新農村建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隨著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和秸稈綜合利用成本高、經濟性差、產業化程度低等原因,秸稈出現了季節性、結構性過剩。各片區政府為推進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任重道遠。
1仙洪試驗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是湖北省糧棉主產區,共有耕地10.27萬hm2,以水稻、油菜、小麥和棉花為主要農作物,農作物秸稈年均產量為180萬t,秸稈資源豐富。針對試驗區的秸稈資源,監利、仙桃和洪湖各片區紛紛出招,多元化、多渠道地尋求秸稈的綜合利用。
監利片區引進了投資2.4億元的凱迪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每年可轉化農作物秸稈353萬t,其副產品草木灰還可加工成白炭黑、黑炭黑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科技手段轉化農作物秸稈,在試驗區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優質環保的中密度板和木塑復合材料、安全保健的雙孢蘑菇、清潔低廉的生物能源等,都取自秸稈。此外,一種全新、環保的生活燃料——秸稈煤炭也為試驗區的農作物秸稈找到了更好的出路。監利縣還大力推廣秸稈發酵,切實解決沼氣池發酵原料不足的問題,全面提升沼氣池使用率。
仙桃片區興建了1座2×12 MW秸稈資源環保電廠,每年可消耗秸稈約16萬t,并對農作物秸稈采用設立收購站的方式定點收購、儲存,灰渣直接用于農業和林業肥料返還給農民或用于制作復合肥料,實現綜合利用。該廠還在試驗區的毛嘴、胡場、長埫口等10個鎮設立了秸稈收購站。定期舉辦秸稈還田技術培訓班,大力推進秸稈沼氣建設和使用。仙桃市土肥站負責人表示,隨著秸稈還田項目的實施,項目區農作物收獲后將不再出現就地燃燒的現象。2009年底,仙桃市被農業部門定為全國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示范市。
洪湖片區引進了秸稈彩釉瓦復合門防火板生產線,并在試驗區的沙口、曹市、戴家場、峰口等4個鄉鎮40個村推廣稻田油菜(或小麥)秸稈快速腐熟技術,應用秸稈腐熟劑253.96 t,覆蓋面積8 466.67 hm2。洪湖市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工作領導小組與廠家協商好后,廠家將腐熟劑直接送到項目區各村,鎮農辦組織村干部將腐熟劑和技術資料提前逐一發到農戶手中。2010年5月,市土肥站和腐熟劑廠家——武漢太陽雨農科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在沙口鎮車馬垸、戴家場鎮柴林片各興辦了1個有機質提升萬畝核心示范區,在曹市鎮東武片、峰口鎮童嶺片各興辦了1個有機質提升133.33 hm2核心示范區,4個核心示范區范面積達1 600 hm2。在示范區布置田間試驗3個、效果監測點5個,并且針對不同種植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秸稈還田腐熟方法,主要有秸稈堆漚還田模式、秸稈機收粉碎直接還田模式。
然而,通過調查發現試驗區的農作物秸稈在過去主要被農民當作燃料用于取暖、做飯,當作食料用于喂養牲畜,當作肥料在牲畜圈或糞堆腐爛后還田,現在秸稈的家用燃料和牲畜食料功能基本被取代。目前,試驗區內每年農作物收割后仍有大量秸稈無處可用,農民為圖方便快捷,往往將大量秸稈直接燒掉。由于仙洪試驗區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大量焚燒秸稈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隨著空氣的流動而不斷擴散,嚴重污染周邊城市的生活環境,干擾正常的交通運輸。2010年5月26日,由于荊州市村民焚燒秸稈,大量濃煙隨著空氣流動波及天門、仙桃、潛江、荊門等地,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滬渝高速荊州段因煙霧彌漫,相繼發生15起交通事故,造成6人不同程度受傷,多輛車輛受損,并導致2人死亡。
此外,田間焚燒秸稈僅能利用所含鉀的40%,其余有機質和熱能則全部浪費,而仙洪試驗區秸稈資源豐富,作為多用途、可再生的生物資源被焚燒實在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秸稈焚燒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破壞了土壤生物系統平衡,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重了旱情,農作物的生長受到極大傷害[1]。 很多農民對政府引進的秸稈利用企業和技術不了解,也不關心。試驗區內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僅為35%,秸稈部分還田和沼氣池用料仍是試驗區農民綜合利用秸稈的主要方法和途徑。
2存在的問題
2.1基層干部和農民認識水平不高,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資源意識不強
由于農民缺乏足夠的科學文化知識,秸稈綜合利用宣傳普及工作力度不夠,很多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對秸稈的重要用途和經濟價值不清楚,對焚燒秸稈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多年形成的傳統種植觀念和生活習慣,使農民認為在地里焚燒秸稈省時省力,進而片面依賴化肥,排斥秸稈還田。盡管政府三令五申,多數農民仍然將秸稈直接廢棄或燒掉。
2.2相關行政部門組織領導不夠,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監管落實
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和村干部們對試驗區內的秸稈資源和綜合利用現狀缺乏明確的認識,對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盡管有關部門和專家開展了一些調查和分析工作,但仍存在著秸稈資源不清、利用現狀不明等問題。由于在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中有很多重大而迫切的任務需要完成,而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效益不高,也難以促進農民增收;并且費時、費力,使得試驗區內的相關行政部門不夠重視,沒有很好的組織領導,缺乏一個統一、科學、合理的秸稈綜合利用規劃,也沒有很好地監管落實,使得秸稈利用水平不高,管理混亂。
2.3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不多,渠道偏窄,推廣難度大,普及率不高
試驗區內70%的農民對當地政府引進的秸稈利用新技術和相關企業不了解,當地政府官員也表示秸稈綜合利用的成型技術很有限,利用這些技術的成本也較高,導致新技術推廣難度相當大。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受大型機械、勞動力和技術的限制,不能被廣泛應用;秸稈發電、碳化、氣化等技術還不成熟,可大面積推廣的技術并不多;新技術開發和利用需要較大的經濟投入,這對于當地政府和廣大農民都是比較困難的。而秸稈利用的成本過高,一家一戶也難以辦到,導致秸稈的綜合利用在較短時間內無法大面積推廣,普及率也就相對不高。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焚燒垃圾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