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燒秸稈的原因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焚燒秸稈的原因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焚燒秸稈的原因及對策

篇1

關鍵詞 秸稈焚燒;資源化;能源;霧霾;環境污染;秸稈還田

中圖分類號 TL94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87-01

秸稈通常是指農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甘蔗、薯類、棉花等)經過果實收獲后剩余下來的莖葉(穗)部分的總稱,是一種多用途的可再生資源,其中富含氮、磷、鉀、鎂、鈣等元素;此外,其粗纖維含量高達30%~40%,并含有豐富的木質素,可作為一種粗飼料,用于飼養反芻動物牛、羊等牲畜。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是目前我國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秸稈的大量焚燒不僅危害了環境和人類健康,同時也對秸稈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用新型能源替代了傳統的秸稈能源,進而出現了秸稈過剩現象,田間直接燃燒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每年所產生的秸稈量超過6.6億t,可謂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如果對如此大量的秸稈處理不當,不僅無法變廢為寶,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1 秸稈資源廢棄焚燒的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農作物秸稈直接用于生活燃料的占比約20%;作為肥料還田的占比約15%,作為飼料的約占15%,作為工業原料的很少,約占總量的2%,然而約有1/3的農作物秸稈被廢棄或直接在露天進行焚燒。由此可見,直接廢棄及露天焚燒的占比最高,不僅極大地浪費了秸稈可再生資源,也帶來嚴重大氣環境污染,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周邊呼吸道疾病增多,因焚燒秸稈導致的空氣能見度低,迫使飛機停飛、高速公路關閉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2 秸稈廢棄焚燒帶來的危害

2.1 影響道路交通以及航空安全

因秸稈焚燒會產生大量延誤,且不易擴散,嚴重時會大大降低空氣能見度,對道路交通以及飛機起降帶來干擾,并且高速公路以及機場多出于偏遠的田間地帶,秸稈焚燒造成的影響尤為突出,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年因秸稈焚燒引起的飛機延誤超過1 000起,引發的交通事故超過5 000起。

2.2 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通過研究分析顯示,秸稈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如PM10、SO2、CO、NO2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大大提升霧霾天氣出現的概率,不難發現,我國秋后入冬,因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屢見不鮮。此外,秸稈中的氮、磷、鉀、碳等元素經未完全燃燒所產生的氧化物在光照作用下容易產生臭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溫室效應,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傷害。據研究數據顯示,污染高峰時相比于平時,SO2濃度要高出1倍,NO2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會高出3倍。給人的眼、鼻、喉等器官造成較大刺激,容易引起咳嗽、胸悶、流淚等問題,甚至會引發支氣管炎。

2.3 破壞土壤環境,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在田間焚燒秸稈容易出現土壤板結、貧瘠惡化等問題,致使生物群體數量以及土壤有機質密度大大下降,影響后續作物的種植。農作物秸稈中不僅含有大量纖維素、木質素,還具有豐富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經焚燒后的秸稈,除了其中40%的鉀元素能夠被再次利用,其余微量元素將全部損失,造成極大的浪費。此外,由于焚燒產生的高溫,很容易殺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進而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健康成長,降低其產量及品質,最終影響農業綜合效益。

2.4 存在火情隱患,威脅社會財產安全

因秸稈焚燒所引發的山火時常發生,給周邊的村莊帶來嚴重的火情隱患,一旦引發火災,將直接造成人身安全威脅以及社會財產損失。

3 建議

3.1 秸稈還田

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指通過機械的方式將秸稈粉碎后拋撒于地表,并隨翻耕入土,待其充分腐爛后形成有機肥,增強土壤肥力,實現增產增收,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目的[1]。秸稈還田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大大提升耕地質量,還能夠增強地力、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進而提升農作物產量。可通過秸稈還田技術降低土壤容重和黏性,明顯改善耕層性能及養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可有效改善耕層微生物種群結構,顯著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持續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延長土壤耕期。此外,通過秸稈還田,有效增加固碳微生物多樣性,促進提升土壤纖維素酶、轉化酶、脲酶及過氧化氫酶活性。試驗表明,小麥、玉米經周年秸稈機械化還田后產量提升了10%以上[2]。

3.2 秸稈飼料

作為農牧業大國,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其畜牧業占比較低。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其膳食結構不斷向畜牧業產品(如奶、肉、蛋等)傾斜,因此對畜牧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發展畜牧業,需要豐富飼料資源為基礎,在我國草原退化嚴重、樹葉資源難以采集利用、牧草資源逐漸匱乏的背景下,可以考慮將秸稈加工成粗飼料來喂養牛、羊等反芻動物,其中存在巨大潛能,且具有深遠意義。以牛為例,根據2001年數據顯示,我國牛存欄總量在1.5億頭左右,每年需要粗飼料在4.5億t以上,在粗飼料方面缺口很大。然而,我國每年閑置的秸稈資源高達3億~5億t,具備巨大的開發價值,如何將其變廢為寶,挖掘其中巨大潛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3]。

4 結語

就秸稈綜合利用而言,目前已覆蓋多個方面,如肥料產業、飼料產業、燃料產業以及工業原料產業。隨著我國在秸稈資源化利用方面的大力投入與扶持下,各領域的相關技術得到較快發展,如利用秸稈生產代木產品、進行發電、開發成型燃料,以及轉化成秸稈沼氣等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幅推進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化進程。此外,通過機械化作業手段,按照農作物栽培要求,利用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保護土壤,采取少耕或免耕播種方法,實現土壤耕層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同時有效增加土壤地力,蓄水保墑,防止水土流失。總而言之,如何有效治理秸稈焚燒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法律法規,秸稈焚燒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限制,但如何能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最終實現秸稈資源化的有效利用,仍然任重而道遠[4-9]。

5 參考文獻

[1] 陳新鋒.對我國農村焚燒秸稈污染及其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兼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素的工業替代[J].中國農村經濟,2001(2):47-52.

[2] 韓杰.阜陽市潁州區小麥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5,5(4):72.

[3] 王殿有.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2):67-71.

[4] 袁鳴鳳,陳學榮,李松南,等.稻麥秸稈焚燒的原因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17):181.

[5] 吳宏偉,朱竹清,劉詠梅.秸稈焚燒的治理困境及其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2014(11):111-115.

[6] 何瑩瑩,楊路云,王逸姣.我國秸稈焚燒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15(8):9-11.

[7] 周國卿.秸稈焚燒的原因分析及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5(9):94-95.

篇2

關鍵詞:秸稈;禁燒難;成因;對策

焚燒秸稈不僅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飛機起降和交通干線及高壓輸電線路安全,進而影響國際及城市形象,也會燒毀農作物及樹木造成經濟損失。在秸稈禁燒方面,盡管環保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責任不落實、相關部門執法難度大、綜合利用技術缺乏及推廣緩慢等原因,秸稈焚燒的現象還較普遍,年年禁燒年年燒的局面并未實現根本扭轉。

1、我國秸稈禁燒屢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一是秸稈生產量大,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據權威部門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各種農作物秸稈超過6.5億噸,過去,秸稈多用作牲畜飼料,并用來燒火做飯,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改用電和煤燒飯,秸稈隨即成為被閑置的資源,二是環保等執法部門管理難以到位。按目前國務院職能分工,秸稈禁燒工作歸屬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然而,秸稈禁燒是一系統工程,它涉及除農業、財政、交通、環保、民航等6個部門外,還涉及公安、銀行、科技、林業、文物、電力、信息產業等十幾個部門,一個同等級別的環保部門要統籌協調好十幾個部門,難度可想而知。三是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不強。盡管《大氣污染防治法》對秸稈焚燒及其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對露天焚燒秸稈者情節嚴重的,可以處200元以下罰款,實踐證明,該規定過于簡單,可操作性差,力度小。況且,焚燒秸稈不是個案,絕大多數農民爭相參與,環保部門的執法力量薄弱,要深入農村一線執法,更不現實。四是收獲周期短加大了秸稈禁燒的難度。現在農村年輕力壯的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從事耕作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再加上小麥收獲期不足10天,收割機收割后,馬上就要復種,午收季節外出打工返家的農民兄弟為了盡快外出,若使過高的麥茬人工還田費工費時,并與耕作播種形成矛盾。也有農民曾經試過“秸稈還田”,但實際效果不理想,特別是麥秸稈蠟質較重,還田后如果沒有降雨,埋在土里就無法腐爛,不但不能成為肥料,而且還給后續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了障礙,自己澆水則更不劃算。五是機械化收割難以實施統一監管。目前,大多數聯合收割機流動作業,非屬某一地區,不好管理,再加上夏收時間緊,嚴格管理會嚇跑機割手,影響麥收。因此,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大多數聯合收割機業主為了省時、省力和減少機器磨損,都將麥茬留得很高,有的甚至只將麥子“斬首”,留下的是無法處理的滿地秸稈,客觀上加大了秸稈禁燒工作的難度。六是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難以推廣。雖然目前國內已經在秸稈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將多種秸稈加工成優質飼料和工業原料,但由于成本過高,加上效益不明顯,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推廣。

2、對策及其建議

2.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一是采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朋友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對秸稈禁燒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二是各新聞單位應將該項工作列為宣傳報道的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使秸稈禁燒工作家喻戶曉,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秸稈禁燒工作的氛圍;三是動員農村的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秸稈禁燒工作,為改善農業、農村環境盡一份義務。

2.2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網絡。要將秸稈禁燒工作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本著對改善農村環境負總責的態度,真正把這項工作當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持之以恒、長抓不懈。根據秸稈禁燒應急預案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各縣(市)、區務必將禁燒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鄉鎮落實到村,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將禁燒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責任 書,加大考核力度。

2.3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目前市場體系尚未發育健全的條件下,沒有準確的市場信息作導向,盲目擴大小麥、油菜作物的生產,往往有悖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做到預測市場在前,組織生產在后,要以市場為導向,廣泛引進牧草、花果、苗木、藥材等經濟作物,減少小麥、油菜種植面積。走綜合開發、生態牧業、綠色食品三位一體之路。

2.4應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國家應盡快出臺相應的經濟政策,對秸稈綜合利用產業予以扶持,農業、農機監理等部門要把好農機關,加強對麥收現場的監管,控制住麥茬高度。廣泛引進微耕機、粉碎還田機、埋草機、氣化爐等機具設備,政府應將秸稈綜合利用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出臺優惠政策,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財政補貼、信貸優惠的力度,積極鼓勵農業、畜牧、環保等方面的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攻關等。

2.5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查處力度。加大環保、農業、公安等部門間的協作力度,聯合執法、形成合力,從單一的現場堵截,轉變為“堵疏”結合,以疏導為主的工作路子上來。要盡快制定控制秸稈禁燒的地方性法律、法規,抓好秸稈禁燒的檢查,積極開展執法培訓,努力提高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水平,規范執法行為。針對秸稈露天焚燒,發現一起,制止一起,該教育的教育,該處罰的處罰,絕不姑息遷就。

參考文獻:

[1]吳江紅,秸稈焚燒的原因危害及應對措施,《農機服務》[J],2008年第4期;

篇3

遼寧省秸稈還田中存在的問題

秸稈還田技術不成熟在秸稈還田技術的研究方面,就如何提高秸稈還田效率,避免簡單還田在秸稈腐解過程中可能對土壤造成的破壞即秸稈還田的負面效應等問題上,我們的研究還較少。此外,秸稈還田中秸稈的快速腐解等問題是研究的難點和熱點。秸稈中C/N比值較高,一般在60~80∶1,而適宜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為25∶1,使秸稈在土壤中分解緩慢,且容易造成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結果導致作物因缺氮而黃化、苗弱、生長不良,甚至死亡[13]。另外,多種作物具自毒作用,如小麥、水稻等,它們的殘體對自身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秸稈還田中應盡量避免自毒作用帶來的負面效應[7]。秸稈資源利用率不高在遼寧省廣大農村,特別是遼西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農民收人有限,燃料還大多采用農作物秸稈,這使得秸稈還田數量減少。加之農民圖簡便省事,在田間直接焚燒秸稈,不但破壞地表土壤結構,還使地表水分大量蒸發,破壞了土壤的抗旱保濕能力,而且給環境、交通、生活和生產及社會諸多方面造成嚴重危害[10]。機械化程度不高秸稈還田需要大量能量投入,無論是秸稈粉碎還田,還是旋耕翻埋都需要一定的機械動力。目前遼寧省秸稈還田的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對于經濟基礎較差、地處山區、丘陵區的農村受機械價格,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實施機械化秸稈還田。再加上秸稈還田技術成熟度也不高,粉碎后的秸稈過長,不利于耕翻,影響播種,減慢腐解速率,影響了作物出苗與生長。相關法規及補貼政策較少,農民認識不足缺乏鼓勵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具體政策措施,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補貼政策少,資金投入不足,還沒有形成秸稈資源利用長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基層干部和農民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多數農民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只圖省事,不能有效利用秸稈資源。

主要對策

篇4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進了農作物秸稈還田和開發利用。尤其是近幾年我縣奶業、食用菌基料、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縣秸稈開發利用率,為秸稈儲存、收集、利用、防治秸稈污染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

1 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淮陽縣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全縣常年播種面積分別為133萬畝、93萬畝、32萬畝、14萬畝,每年生產小麥秸稈約65萬噸,玉米秸稈50萬噸,花生秸稈3萬噸、大豆秸稈4萬噸。秸稈生產總量大約122萬噸。秸稈還田面積約170萬畝次,其中小麥105萬畝,玉米65萬畝,秸稈還田量85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70%;秸稈過腹還田總量約18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15%。雖然近幾年我縣奶業、食用菌基料、加工業的發展迅速,但是綜合利用收儲秸稈所占比例還很小。還有約10%秸稈被棄至路邊、河溝或被焚燒掉。

2 秸稈還田現狀及實際效果

2.1 小麥秸稈還田對秋季玉米生產的影響

小麥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地力,不但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可改良土壤結構;同時覆蓋地表,既可經過腐爛后增加土壤有機養分,又可緩沖雨水沖刷地表,減小田間無效蒸發量,能抑制雜草生長,也有利于保墑,培肥地力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麥秸麥糠蓋田提高玉米等作物產量5-10%。

由于玉米播種實現機械化,種肥同播技術迅速推廣,加上玉米出土能力較強,小麥秸稈還田不影響玉米播種、出苗,對田間管理等影響不大。因此,農民對小麥秸稈還田還是樂于接受的。

也不可否認秸稈覆蓋為蝸牛、地老虎、二點委夜蛾等害蟲提供了棲息場所,但只要防治科學,不會對玉米造成危害。

2.2 玉米秸稈還田后進行旋耕或淺耕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經調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機械深耕則達20-25公分。農民多數選擇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對深耕低。旋耕畝40元左右,深耕畝50-60元;作業規模較小,相對旋耕,深耕作業難度加大,會形成成墑溝,不易地塊平整;農民對深耕的好處認識不足,意識不到土壤理化性狀變差后的隱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機械。連年的旋耕(淺耕)會造成:第一,土壤耕層變淺,土壤理化性狀變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虛,犁底層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地力衰減。造成播種過深,出苗困難,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從而影響到小麥這些深根系作物的豐產豐收。第二,秸稈、肥料混合在上層10-15公分土層中,肥料直接接觸種子概率加大,引起燒種,影響播種、出苗,易形成缺苗斷壟。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費,又會引起污染。

3 玉米秸稈腐熟劑生產效果

我縣是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項目縣,該項目核心就是推廣玉米秸稈還田腐熟技術。通過去年的實施,農民多數腐熟劑效果較好。主要是秸稈腐熟速度加快、小麥抗旱性提高、小麥抗病能力增強,特別后期葉功能較好,白穗減少。據農業局土肥站7個試驗監測匯總:與不實行秸稈還田相比,小麥畝增產37.7公斤,增產7.34%,幅度0.08-11.98%。

4 秸稈田間焚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1 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焚燒秸稈一是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存在火災及交通隱患,引起大氣污染,影響人民身體健康;三是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直接傷害和殺死大量有益生物菌,破壞土壤良好的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 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降低了土壤儲水保肥和供應養分的能力,土壤肥力難以恢復,地力下降,對今后農業生產長久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4.2 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對農業病蟲害防控有一定作用,主要殺死病原微生物,破壞害蟲棲息場所,特別是今年蝸牛發生較重的地塊,焚燒秸稈后蟲源大幅度降低。

4.3 禁燒工作難度大,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加大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的推廣力度,多說農民認識提高,加上玉米還田機械技術成熟和農民投人能力提升,實行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已成為大多數玉米種植戶的自覺行動,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在逐步擴大。但是每年都有焚燒秸稈的現象發生,屢禁不止,農民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養殖業也由過去散養向集中規模化養殖發展,由于運輸成本問題高,玉米秸稈作為很好的飼料在利用比例中有所下降。

二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村燃料使用結構有所改變,電、氣、煤正在替代秸稈成為農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玉米秸稈作為燃料使用的數量越來越少。

三是 部分農民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環節把握不夠,造成還田后出現影響播種質量、后茬作物小麥黃化、死苗、減產等情況;

總之,秸稈產量過剩、農業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農業收入比重降低、大型深耕還田機械不足等是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5 建議及對策

5.1 組織領導、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方面建議

農業農機技術部門應積極履行職能,利用現代推廣手段,不斷完善玉米秸稈機械粉碎腐熟直接還田技術,使玉米種植戶熟練掌握這一切實可行、操作簡便、養地效果明顯的秸稈處理方式。進一步擴大玉米秸稈還田面積。

5.2 資金政策方面,加大對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投入標準,以及資金支出方式

小麥秸稈還田已成農民共識,關鍵做好麥田防火,特別是極端氣候(干旱、大風)條件下防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篇5

關鍵詞:秸稈全量還田;直播稻田;出草規律;防除技術;初探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2-0082-02

1 調查背景

據統計,我國年生產秸稈約6億t,以往農村80%的秸稈主要用于生活燃料或焚燒處理,常造成污染空氣、影響交通、土壤表層焦化、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等,有時還會引起火災。目前,國家大力推行秸稈還田,鼓勵農民不焚燒秸稈。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且有增肥增產作用。推廣秸稈還田是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徑,農作物秸稈還田已成為當今一種農業新常態。但由于稻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秸稈的生物學特性、各地土壤條件、氣象條件、農機械配備、農機作業技術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復雜性,秸稈還田后常對下茬作物的播種、出苗和田間雜草出草及發生危害等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筆者于2015年6―7月份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對小麥秸稈還田后直播稻田雜草出草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為弄清宣城市小麥秸稈還田后直播稻田雜草發生的規律,科學制定相應的防治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 內容與方法

2.1 試驗地點 試驗設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國營青草湖農場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示范區內,5塊試驗田,共1.02hm2,每塊試驗田均未進行封閉處理和后期化學除草。水稻6月18日撒播,為直播單季晚稻,品種為太湖糯,前茬作物小麥,采取秸稈全量粉碎還田。

2.2 調查方法 每塊試驗田采取棋盤式固定選取9個點調查,每點面積為1m2。采用逐次調查,播后5d開始調查,每2d調查1次,調查絕對出草量(每次調查后并拔除雜草),對禾本科、闊葉雜草、莎草科等不同草相雜草分類記載,記載出草總量,并制作出草曲線圖。

3 結果與原因分析

3.1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出草總量總體有2個出草高峰期,第一個出草高峰期為水稻播后9-13d,比常規直播稻推遲3-7d,出草量占總量的19.0%左右;第二個出草高峰期為水稻播后21-25d,比常規直播稻推遲2-5d,出草量占總量的46.0%左右。從不同草相的出草量看,闊葉雜草主要集中在播后9-13d和21d左右,為典型的雙峰型;禾本科和沙草科主要集中在播后21-25d,呈單峰型發生。

3.2 發生原因分析

3.2.1 秸稈還田改變土壤環境 秸稈還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肥力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但秸稈還田量過大或不均勻易發生秸稈還田生物(即秸稈轉化的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且秸稈還田常使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容量降低,導致跑風,造成作物出苗不整齊或雜草發生推遲的可能。同時,秸稈中常帶有蟲卵、帶菌體、雜草種子等,還田后留在土壤里,常增加病蟲草害的加重發生的可能性。

3.2.2 田間水肥管理不夠科學 田間水肥管理也直接地影響了水稻的生長和雜草的萌發和發生。長期深灌,偏施氮肥,不利于水稻抗逆性的產生,且易誘發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為雜草迅速生長爭取了有利空間。

3.2.3 適溫多雨的氣候條件 據統計,2015年6月18日至7月15日,宣城市區以適溫多雨天氣為主,降雨日共計達19d,日降雨量在2~38mm左右,日平均溫度在22.0~27.1℃,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于雜草萌發和迅速生長。

4 防治對策

根據秸稈還田后直播稻田雜草發生特點,應采取化學防除為主,農業防除為輔,實施前期“封”、“殺”,中期水控,后期補除的綜合防除策略。

4.1 前期“封”、“殺”“封”是在稻谷催芽播種后2-5d,選用40%丙草胺?芐嘧磺隆WP900~1 200g/667hm2,或30%丙草胺EC1 500~1 800mL/m2,對水噴霧。要求田面平整無積水,藥劑處理后7d內保持田面濕潤,7d后放水回田正常田管。“殺”是視田間草情(主要針對出草高峰期),選擇合適的莖葉處理藥劑進行化除,在秧苗3葉1心期,選用36%二氯喹啉酸?芐嘧磺隆WP750g/hm2,或10%惡唑酰草胺EC1 200~1 500mL/hm2,或6%五氟?氰氟草SC1 800~7 500mL/hm2等,對水噴霧防除。

4.2 中期水控 直播稻存在播種不均勻,前期苗弱小,過稀的稻苗易造成雜草生長過快,因此,秧苗中期應做好肥水管理,一般在雜草莖葉處理后或水稻穗分化期,田間淺水勤灌,即灌1次淺水隔2-3d再灌1次,延續到水稻擱田,促進水稻壯苗早發,達到以水控草,促苗抑草。切記長期斷水造成草荒。

4.3 后期補除 針對少數難除的惡性雜草,防除千金子,選用10%氰氟草酯(千金)EC1 200~1 500mL/hm2,草齡超過5葉以上時,適當加大用藥量。以惡性稗草為主的稻田可選用2.5%五氟磺草胺(稻杰)SC1 500mL/hm2,或20%雙草醚WP150~225g/667O。防除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選用10%芐嘧磺隆、吡嘧磺隆WP300~450g/hm2,拌土、拌肥撒施或對水噴霧,同時可配合適當的人工除草,達到徹底控制草害目的。

參考文獻

[1]甘惠,陸保理,劉峰,等.麥秸稈全量還田后直播稻田雜草防除技術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3,3:130~131.

[2]黃曙光,鄭步殿,凌培杰,等.直播稻田雜草發生特點與防除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5:181.

篇6

關鍵詞 秸稈;禁燒;問題;綜合利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 S38;S2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219-02

2011年起,為了確保即將通航的新橋機場航空安全,保證生物質發電廠的燃料需要,壽縣加大了秸稈禁燒力度,強力行政推動抓收儲,以收儲利用促禁燒,但由于生物質發電廠消化秸稈能力不足、農村勞力少、運輸費用大、收儲效益差等諸多原因,實際效果不佳,最終大部分秸稈還是在田間焚燒。2014年省、市禁燒工作會議召開以后,壽縣高度重視、認真安排午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全縣25個鄉鎮實行全面禁燒,各鄉鎮黨委、政府是本轄區秸稈禁燒工作的責任主體;明確低茬收割,焚燒秸稈處罰金額等村規民約。禁燒期間,實行了24 h駐守、巡查和值班制度,嚴查嚴管,對點第1把火罰款3 000元,第2把火罰款2 000元。被通報著火點超過5個的鄉鎮,對其黨政主要負責人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進行免職處理,1年內不得交流、提拔、重用,并在年底考核中對所在鄉鎮實行“一票否決”。

1 秸稈禁燒存在的問題

1.1 秸稈的出路成為最大難題

秸稈禁燒突出了“堵”字,但沒有找到很好的“疏”的辦法。“燒”基本上禁了,但是各地為了完成禁燒任務,首先考慮秸稈搬離田塊、集中堆放,對秸稈后續的利用,缺乏有效的辦法,大多數秸稈沒有找到出路,有的集中堆放,有的堆放于田間地頭、屋前屋后、溝渠河塘,多數在禁燒期結束后就地焚燒了,為美好鄉村建設和“三線三邊”整治帶來新的難題,嚴重影響農村的環境衛生,影響排灌渠系的通暢,特別是露天堆放的秸稈,經雨水浸漚產生的廢水流入水體,會帶來嚴重的二次污染。據反映:某集中堆放點秸稈被雨水漚爛產生的廢水,流入附近的魚塘,造成魚苗大量死亡,與養殖戶產生了糾紛。

1.2 鎮村責任大、負擔重,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受挫

禁燒工作期間,鎮、村兩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包括秸稈補貼、雇工、農機、宣傳車輛等費用,鄉鎮平均投入在80萬元左右,村一級平均投入在6萬元以上,加重了鄉村的財力負擔,這樣下去,將形成新的村級債務并迅速增加。調研中,很多鎮、村干部都表示,在農村工作中,秸稈禁燒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整個秸稈禁燒期間,基層干部嚴防死守,一般要巡查到2:00―3:00,凌晨又要繼續巡查,耽誤了自家農活,工作責任大,群眾不理解,精神壓力巨大。特別是秸稈禁燒執行最嚴厲的處理干部的行政手段,2014年壽縣被通報火點4個以上的8個鄉鎮受到了處罰,其黨政主要負責人被誡勉談話。全縣鄉鎮包村干部被問責18人,村街干部被處分57人;2015年,出現第1個火點的雙橋鎮黨政主要負責人被就地免職。處罰的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是其他任何單項工作沒有的。很多干部苦也苦了、累也累了,最后還被處理,內心很不平靜。

1.3 嚴管重罰讓干群關系受到損傷

秸稈禁燒嚴格執行對農民的處罰規定,點第1把火罰款3 000元,第2把火罰款2 000元,對拒不服從的,行政拘留15 d,群眾意見大。一些農戶沒有勞力,無法及時把秸稈搬離田塊,還有一些農民觀望等待,導致下茬作物不能及時播種,極有可能延誤農時,一旦發生大面積減產,將帶來新的干群矛盾。

1.4 秸稈還田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群眾認識誤區難以改變

秸稈還田對土壤的培肥是長期的,但是在還田的當季,不僅不會增產,而且還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如影響下茬作物的耕作、播種、栽插,降低出苗率;微生物分解秸稈時,會與在地作物爭奪氮肥,作物營養不足;小麥秸稈水田腐爛,會產生有毒的硫化氫氣體,毒害水稻根系,嚴重的會使根系腐爛而死苗。這些使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很難通過抓點示范的帶動,來實現迅速推廣。特別是秸稈焚燒后的草木灰有速效鉀肥的效果,凡是有草木灰的地方,作物的長勢就好,給了農民焚燒秸稈能夠肥田的假象,而看不到焚燒秸稈造成的氮磷養分的流失和對土壤有機質、土壤結構及土壤有益菌群的破壞。只看到同一年橫向比較的增產,看不到縱向的土壤整體肥力的持續降低。這需要長期的宣傳引導,來改變農民的錯誤認識。

1.5 補貼資金太少,秸稈處理投入過大,增加成本誰買單

政府對秸稈禁燒的補貼為小麥300元/hm2,水稻150元/hm2。這種做法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財政資金花出去了,另一方面,發到單位面積的數額太少,缺乏最起碼的吸引力。一位農民在面對央視采訪時直言:“誰能把我田里的秸稈搬走,我自己愿意再出300元/hm2”。秸稈利用往往需要大量的勞力、機械、財力的投入,農民在看不到秸稈利用的好處的情況下,普遍認為自己在為國家的環境治理買單,因此抵觸情緒很大。

2 建議

2.1 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的獎補力度

現在有很多比較成熟的秸稈利用技術。材料化利用,使用秸稈作為日光溫室的墻體,秸稈制作草簾草毯,秸稈制作可降解盆缽和水稻機插秧育秧盤等;基料化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等;飼料化利用,秸稈養牛等;能源化利用,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肥料化利用,秸稈堆漚還田和直接還田等。各種利用方式不可能一次性解決一個行政區域的秸稈利用的所有問題,但可以通過鼓勵扶持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形成多個片,逐步輻射,最終解決秸稈出路問題。建議政府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扶持力度[1]。

2.2 大力扶持秸稈直接還田

當前,秸稈最有效、最可行的利用途徑是直接還田。調研中,村組干部和農民一致的意見是秸稈最好能就地還田利用,秸稈離田行不通。秸稈粉碎還田需要低茬收割,同時收割機加裝碎草勻鋪裝置,旋耕滅茬時也需要較大的機械動力,收割和整地需要增加的成本約600元/hm2,建議政府鼓勵扶持55 147 W以上的大型拖拉機的發展,鼓勵扶持購買滅茬還田機和在收割機上加裝碎草勻鋪裝置,加大對秸稈粉碎直接還田的獎補力度,補貼標準提高到600元/hm2以上,使農民不再感覺自己是為國家的環境治理買單,待農民看到還田培肥土壤的效果,逐步形成秸稈還田的習慣。

2.3 探索結構調整和新種植模式

壽縣南部炎劉、三覺、茶庵、劉崗等新橋國際機場周邊鄉鎮,一直是禁燒的核心區域,且離生物質發電廠太遠,秸稈一直沒出路。近年該地區探索出水稻免耕直播的新路子。主要做法:在小麥收獲前7~15 d,撒播稻種18.75 kg/hm2,小麥收割后,將麥秸草簡單攤勻,灌水至土壤濕透無明水,封閉除草,水稻三葉期后,灌淺水,施肥,以后正常管理,很容易實現7 500 kg/hm2以上的產量。此項技術如能與滅茬還田機結合,秋季對稻草粉碎還田,將能實現小麥、秸稈的全量還田[2]。

2.4 遵循市場規律發展生物質發電

調研中,所有的調研對象,沒有說生物質發電好的,這個看起來很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為什么受到如此廣泛的質疑?從壽縣近幾年的秸稈收儲情況可以看出癥結所在。2011年壽縣國能電廠為了保證秸稈來源,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秸稈收儲問題,但很快發現,收儲的秸稈量遠遠超出了電廠的消化能力,并且水稻、小麥秸稈燃燒值低,發電效益差,遠不如用樹皮、樹枝和棉柴等發電效益好,因此電廠通過壓級壓價減少秸稈收購。2014年壽縣午季秸稈收購價格0.08~0.20元/kg,即便村里秸稈補貼0.20~0.30元/kg,距離稍微遠一些去賣秸稈也不劃算。可以看出,生物質發電和其他秸稈利用方式一樣,都是理論上能解決秸稈的出路,實際消化能力非常有限,指望生物質發電解決秸稈禁燒是不現實的。發展生物質發電應遵循市場規律,政府切記不能包攬,如果政府不再插手,電廠和農民自愿買賣,價格將趨于合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一個中型的生物質發電廠,基本可以消化半徑10 km內的秸稈[3]。

2.5 因地制宜實行秸稈禁燒

調研中,很多基層干部群眾反映:政府在沒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的情況下,過于低估秸稈禁燒的難度,推進的過急過猛,制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目標,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問題。禁燒不是一蹴而就,必須考慮歷史與現狀,兼顧愿望與實際,平衡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關系。建議在未能有效解決秸稈出路前,抓秸稈禁燒必須注重實效,要因地制宜,分類管理。一是確定全面禁燒區。對機場、交通干線、重要設施等周邊,需要全面禁止焚燒秸稈的,劃定全面禁燒區,實行嚴管重罰,同時把現有普惠制的補貼集中在這些區域使用,加大秸稈直接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的補貼力度,以疏促禁,確保不出現一個著火點。二是其他區域。對全面禁燒區以外的區域,劃為過渡禁燒區,提倡禁燒秸稈,對農民應用秸稈直接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的,給予與全面禁燒區同樣的政策補貼[4]。

3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農委調研組.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對策研究:以上海為例[J].農村工作通訊,2015(21):36-38.

[2] 徐曉玲,于東海,張曉梅,等.白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5(11):45.

篇7

關鍵詞 秸稈機械化還田;措施;成效;對策;江蘇蘇州;吳江區

中圖分類號 S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249-02

蘇州市吳江區位于江蘇省的最南端,屬于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瀕臨太湖,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秸稈是農作物的重要副產物,目前,吳江區秸稈的年產量19.3萬t左右。近年來,實現秸稈綜合利用已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但由于經濟、技術等多種原因,長期以來,還是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往往被焚燒或者廢棄,污染環境,影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秸稈綜合利用程度較低[1-2]。

“十一五”期間,吳江地區全力示范推廣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采取了多種措施同時推進,如宣傳發動、政策扶持,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積極創新工作機制,與此同時,還積極推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加快秸稈還田機具的示范推廣,引進上海苜幫的9KF-8042型方草捆壓捆機、江蘇奧科瑞豐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的9SYX-IV型秸稈固化成型機組1套,大力示范秸稈機械化造粒,為秸稈綜合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為了進一步做好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促進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現對吳江地區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技術措施及取得的效益作一分析。

1 吳江區秸稈機械化還田措施

1.1 提升優化技術裝備

整合農機科技資源,積極加強農機與農藝結合,解決技術問題,為秸稈機械化還田提供技術支撐。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聯系太倉項氏農機、姜堰新科、清淮等企業進行秸稈還田機具的試驗以及示范推廣。針對吳江區秸稈還田機械的應用情況,主要有2個類型:一是反旋滅茬機。主要用于稻秸稈的還田作業,具有耕層較深、埋草效果好的特點,但消耗動力較大,一般與47.8~58.8 kW拖拉機配套。二是水旱兩用埋茬耕整機。配套功率為36.8~73.5 kW的拖拉機。其在水田耕整地中應用較多,兼用于旱田的秸稈粉碎還田作業。該機械可一次完成4項作業,包括埋茬、水旋、起漿、平整等,作業效率高。

1.2 總結完善技術路線

1.2.1 麥秸稈還田。一是水耕水整秸稈還田作業技術路線。聯合收割機適當留茬收獲小麥麥秸稈切碎勻拋施基肥放水泡田水田秸稈還田機耕整地水稻機插秧。要求聯合收割機收割留茬≤15 cm,秸稈切碎≤10 cm,均勻拋撒于田里,秸稈還田機作業深度≥15 cm。二是旱耕水整秸稈還田作業技術路線。聯合收割機適當留茬收獲小麥麥秸稈切碎勻拋施基肥(增施氮肥)秸稈還田機旱作滅茬還田2次放水泡田平田整地水稻機插秧。要求聯合收割機收割留茬≤15 cm,秸稈切碎≤10 cm,并均勻拋撒于田間,秸稈還田機作業深度≥15 cm。

1.2.2 稻秸稈還田。一是反旋秸稈還田、機條播工藝路線。全喂合收割機高留茬割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基肥、除草劑撒施反旋滅茬機秸稈還田耕整地少(免)耕條播機播麥開溝。二是正旋秸稈還田、機條播工藝路線。半喂合收割機低留茬割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基肥、除草劑撒施秸稈還田機秸稈還田耕整地或旋耕機秸稈還田耕整地少(免)耕條播機播麥開溝。三是稻套麥工藝路線。水稻收割前7 d左右在稻田中撒播麥種半喂合收割機割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開溝。

1.3 技術培訓服務跟進

為了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推廣成效,保證其落實到位,必須使技術培訓與服務有效跟進。利用舉辦培訓班的形式,邀請相關的技術專家來進行講課,為吳江區培養技術骨干,讓其充分掌握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推廣創新成果。在此基礎上還要“送科技下鄉、科技入戶”,將技術推廣在各鎮(區)農機部門進行落實,召開現場演示會,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為農機手和農戶提供服務。鄉鎮基層干部的培訓在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推廣中也很重要,在其了解和掌握技術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在村中進行推廣。請技術人員和相關的專家分片指導,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整體水平。據統計,2009年至今,共組織舉辦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培訓54期,受訓的技術人員、機手和農民達到3 078人。

2 取得的成效

2.1 經濟效益

通過實地調查,與一般田塊相比較,實施秸稈還田3~5年后,明顯改善了耕地土壤的透氣性和土壤結構。對土壤的理化性質進行分析,其養分含量顯著提高,如有機質、氮、磷、鉀等元素。由于土壤質量的提高,可以減少化肥用量75~150 kg/hm2。根據此趨勢,如果繼續實施秸稈還田,應當還能持續增加糧食的產出[3]。

2.2 社會效益

農業部將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一項成熟的農機化技術成果進行大力推廣。通過該技術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利于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此外,其對環保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近年的推廣,可以補償土壤有機質的損耗,如果每年還田秸稈為6 t/hm2,可提供有機質900 kg/hm2,不僅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而且可逐年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4]。

2.3 生態效益

通過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的推廣實施,充分利用了農村大量剩余的農作物秸稈,避免了焚燒和隨意棄置的問題,減少了空氣污染和水體環境污染,同時培肥地力,減少化肥污染,從而使農業生產環境實現良好的生態循環,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此外,應用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可以改變土壤結構,使土質疏松,改善其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從而有效增加了土壤含水率。降雨后,土壤吸納大量的雨水,減少了地面徑流,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有效存蓄了自然降水,增強了自然調節的能力,逐步改善生態環境[6-8]。這在世界水資源危機中,將大大有利于農業發展。

2.4 產能效益

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推廣應用也產生了巨大的產能效益。通過該技術的推廣,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各種聯合收割機的應用也推動了農業機械企業的發展壯大。在此過程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提升了農機化發展的水平,而在政府引導和大戶的帶動之下,機械產品的應用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3 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強化行政推動

嚴格按照省人大《關于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決定》、省政府《江蘇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規劃(2010―2015年)》等相關文件精神,把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完善縣鄉村秸稈禁燒監管網絡,建立了聯動協調機制,協調各鎮人民政府等部門與發改委、農委、環保、水利、公安、交通、財政、科技、監察、宣傳等部門共同行動。為了推動了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的開展,明確責任制,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來組織開展工作,明確各部門、人員的責任,將工作目標進一步具體細化,并層層落實,根據目標任務進行考核并相應實行獎懲。同時要加大監督力度,保證機制的有序運行[9]。

3.2 加大政策扶持

省財政安排專項經費對秸稈機械化還田進行補貼,區政府今年對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補貼跟進配套,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機手和鎮村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的積極性。一是將作業機具納入補貼范圍。省財政對農民購買秸稈還田機實行普惠制,在省補的基礎上,區財政也給予配套補貼。二是加大作業補貼力度。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補貼,區財政安排180萬元,對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目標任務的農機合作社實行補貼。三是加大考核獎勵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對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任務的鎮、村進行考核獎勵,從而調動了基層廣大干部開展工作的積極性。

3.3 深入宣傳發動

為了讓農民能夠接受和自覺參與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農機部門積極進行宣傳發動,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宣傳的同時,還通過給農民公開信以及組織召開現場會、推介會、組織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的重要意義、田間焚燒秸稈的危害性以及有關獎懲政策和措施[10]。通過深入宣傳,層層發動,營造出加快發展秸稈機械化還田的良好氛圍。2009年以來,共印發各類宣傳材料5萬份以上,組織現場演示會47場次,參加觀摩人數達3 700人次。

3.4 創新服務機制

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廣大機手和農民積極購置秸稈還田機械以及相關的應用機具,同時也要在社會化服務方面進行積極創新,從而有利于農民開展有償作業,擴大應用面。一方面引導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手與廣大農戶簽訂協議,使機械化收割和還田形成訂單模式,實現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完善服務體系和運作機制,對農機大戶和新型農機服務組織要加大培育力度,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逐步建立秸稈機械化還田的長效發展機制。

4 參考文獻

[1] 劉婭.農作物秸稈治理與綜合利用[J].遼寧農業科學,2003(1):18-23.

[2] 皇甫月紅.漣水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4):319-320.

[3] 謝建水,張飛.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促進藍天沃土工程建設[J].江蘇農機化,2013(3):11-13.

[4] 秦建國,袁潞潞.淺談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推廣應用前景[J].江蘇農機化,2006(3):27-29.

[5] 范延潔.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與生態農業的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1(5):9-10.

[6] 莊月芹.我國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5):15749-15750.

[7] 佟麗華,王月英,劉桂華,等.玉米秸稈與根茬粉碎還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北農學報,2005,20(z1):321-323.

[8] 李春霞,陳阜,王俊忠,等.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對土壤酶活性動態變化的影響 [J].河南農業科學,2006(11):68-70.

篇8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防冶措施

面源污染已成為當前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是影響農村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在生態環境治理中,面源污染對農業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導致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畜禽養殖廢棄物快速增長,畜禽養殖業造成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1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現階段,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停留在污染發生的特定環節。在實際污染防治過程中,想要進一步增加農業面源污染質量的全過程的預防和控制,就需要建立生態塘系統,建立相應的植被緩沖區等,科學管理施肥,將其進行整體設計,并且保持每個項目的獨立性,進而控制農業污水流入江河湖泊。以下就是農業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

1.1化肥與農藥的過量使用

隨著中國人口的逐年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也呈階梯式增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農藥作為保護作物生長的重要物質,特別是當病蟲害情況嚴重時,會使用相應的農藥進行處理。但是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常常會加大農藥的劑量,進而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中只有1%~4%會接觸到目標害蟲,剩余的相當一部分殘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硬化,甚至污染地下和地表水體,嚴重威脅著人畜飲水安全。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仍處于粗放生產經營階段,投入過多、產出質量低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普遍不高,對病蟲害防治的專業程度不高,所以在配置農藥時,也沒有進行科學的比配,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這些未能實現科學配比的農藥可能會對作物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進而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最后形成農業面源污染[1]。

1.2農業中農膜等品廢棄物不按要求回收處理

農藥容器、化肥包裝袋等其他農業投入品被隨意丟棄,會造成環境污染。這是因為,這些農用薄膜和地膜大多由聚乙烯材料制成,這些材料易碎、易破碎,但不易降解。同時,隨著育苗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多數種植者已經開始使用塑料營養板進行水果、甜瓜和蔬菜的育苗活動,用農膜或地膜覆蓋農田表面,起到提高地面溫度的作用,進而促進作物的生長。作物地膜覆蓋能有效調節作物生長環境,為作物提供溫度和養分的作用,所以地膜覆蓋技術已開始全面普及。但是在苗圃使用結束后,人們通常會隨意丟棄塑料營養托盤,當農作物不再需要覆蓋時,農民們并沒有將農膜深埋或者進行無害處理,并且由于人工去除方法落后、單一,造成大量農膜殘留物長期分散,以此對土地以及周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3農村環保設施建設滯后,養殖及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規模的不斷發展和擴大,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發生了新的變化。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了重中之重。比如,農村地區產生的生活污水也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由于沒有規范的管理規定,缺乏相關設備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經驗,農民知識和經濟發展的限制,畜牧業沒有專門的污水處理系統,并且一些農民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和污水持否定態度,所以在大量的畜牧場中,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溝渠,致使畜禽糞便中的重金屬、獸藥和有害微生物殘留也被隨意排放,進而導致肥料無法在池塘中發酵,或不進行覆蓋和堆放,引來大量蚊子和寄生蟲,同時污水流入河流或滲入地下水體,對水生生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導致水體嚴重富營養化。由于農民的消費模式開始改變,生活垃圾種類也有所增加,而農民在處理生活垃圾或者是食品包裝垃圾時,采取隨機措施,沒有將其進行有效處理,所以這些情況將會污染環境,嚴重還會造成如血吸蟲病和瘧疾等嚴重的傳染病。

1.4治理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相關部門要提高認識,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認真履行相應職能,加強制度建設,明確獎懲機制,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切實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近年來,我國農村整體環境有了較大改善。但與生態環境建設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塑料袋、廢電池、燈泡、燈具、水銀溫度計、藥品等生活垃圾不能及時收集處置,一些已投入使用的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護,在一些人口稠密的農村地區,沒有公共生活垃圾池、垃圾填埋場等垃圾清運處理設施。這些會導致長期積累的有害氣體和重金屬元素通過地下滲透和地表徑流進入水源中,進而污染水資源,并且還會通過食物間接或者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相關部門資金投入有限,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人們的環境衛生意識相對薄弱,在處理垃圾時,處理過程繁瑣、麻煩,經費不夠[2]。

2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措施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需要根據不同的防控范圍和責任,聯系不同的工作部門和有關單位,繼而開展工作合作、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所以各級工作部門和有關單位的配合十分重要。同時,要想保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措施的效果,就需要規范農業生產方式,監督污染實際情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控。

2.1加強防治推廣宣傳增加資金投入

為了提高人民群眾取締秸稈焚燒生態的積極性,開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可以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開展開展禁止秸稈焚燒、廢棄農業資源化利用,以及農業污染源防治相關政策法規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工作要求和意義,進而有效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可以通過依托農業部門技術資源,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技能培訓,讓人們積極樹立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意識,進而提升農業生產行業的環保意識。由此可見,只有構建完善的宣傳體系,開辟多元化宣傳推廣渠道,注重農業污染源防治技術的宣傳推廣,才能提高人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和現代防控技術推廣等方面,需要針對采取環保防治措施的養殖場,給予投資、稅收等優惠政策,同時使用生物農藥、可降解農膜研發等技術支持,促進人們主動積極的進行防治。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3]。

2.2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

為了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有機肥代化肥,可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按照農業農村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和土壤取樣測土要求,將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5%,并且通過規范開展土壤樣品采集、分析檢測和數據采集工作,推廣有機肥施用。同時,通過多種措施引導、鼓勵在廣大基層地區積極推廣科學應用化學農藥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和種類,減少災害水源污染,提質增效,達到擴大有機肥施用范圍,提高耕地質量的目的,進而有效解決糧食作物綠色重點問題。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期間,可以使用化肥藥藥混合噴施,利用植保無人機噴施肥料和藥物,進而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并且按照統一部署、統一安排、試點實施的原則,組建以各村村集體為主體的相關部門,協調領導相關單位進行回收、運輸和運營,加快實施農藥包裝殘留有效回收處理,進而實現農藥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勞動強度,可以將小麥種子和肥料一起播種,基肥比例由6∶4改為5∶5,追肥以氮肥為主,增加追肥次數,播種機將種子和高效緩釋肥一次深度施入田間,改變施肥習慣給苗施肥,以此有效的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

2.3農業廢棄物的利用

早些年,黨和國家就認識到秸稈焚燒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所以針對這一情況,出臺了相應的措施禁止焚燒秸稈,也加強秸稈焚燒控制。但是,由于很多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秸稈,所以為了切實落實禁止焚燒秸稈的措施,就需要政府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引導農民正確處理秸稈。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相當數量的農業廢棄物,如各種農作物秸稈、廢舊塑料農膜、農藥包裝等,所以為了將其進行循環利用,需要對農用薄膜以環保方式回收和處置。而且秸稈可以作為基肥施肥還田,所以可以將秸稈打碎成飼料、作為能源利用、作為肥料還田等,作為秸稈飼料、生物質、能量肥料,這樣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調整土壤結構。

3結束語

簡而言之,農業面源污染需要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科學管理。同時,有關部門要配合國家積極貫徹落實有關環境保護規定,正確認識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進而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農業面源污染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并且是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

[1]何為媛,王春麗.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26):201-202.

[2]黎竹.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9(6):48-49.

篇9

【關鍵詞】農村 環境 污染 措施

中國城市經濟不斷騰飛的同時農村經濟也在進行著飛速的發展,但隨著農村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危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四川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其農村地域遼闊,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農村在全省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解決好農村環境問題不僅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是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

一、農村主要環境問題

1.耕地污染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本保證,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四川省耕地污染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化肥、農藥,②鄉鎮企業廢水廢渣污染,③生活垃圾的污染④工業、科研和醫療機構排放的液體或固體放射性廢棄物污染。耕地的污染直接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土壤肥力降低,影響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

2.生活垃圾的污染

農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固體、液體為主,如塑料袋、廢紙、玻璃、廚房垃圾、生活污水等,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2.8億噸,露天堆放量超過30%,平均處理率為20%左右,絕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經處理,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年產生量90多億噸,平均處理率15%左右。 生活垃圾不僅是蒼蠅、蚊蟲的繁殖地而且擠占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生存空間,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同時生活垃圾會造成水體的污染,垃圾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如磷氮等元素,重金屬等,經過雨水的沖刷進入江河湖泊造成水的富營養化和重金屬在生物體內積累,并沿食物鏈傳遞,給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危害,另外農村生活垃圾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土壤或揮發入空氣,造成土質惡化,空氣質量下降。

3.水污染

隨著科技的進步,往日的農家肥被農藥、化肥的廣泛使用所取代,化肥、農藥等污染物通過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水體,引起地表水體的富營養化。與此同時,又滲入地下水中,嚴重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生活方式并沒有隨之發生變化,還是按照傳統的生活污水直排、隨處潑灑的方式處理。

4.空氣污染

農村的畜牧養殖雖然規模較小,占用土地較少,但由于相關管理制度缺失和設施的缺乏,動物糞便污染物隨意堆放,嚴重影響農村空氣狀況。秸稈焚燒是農村空氣主要污染源之一,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條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氣等開始作為農村燃料代替了秸稈,使大量秸稈成為無用廢棄物,大量的秸稈無處存放,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農民只有將其焚燒,秸稈焚燒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嚴重地污染大氣環境,焚燒秸稈導致空氣中顆粒懸浮物增多,影響空氣質量,還使空氣中二氧化硫增多,容易引起酸雨的形成。

二、防治措施

1.堅持科學發展觀,力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提倡和推廣使用有機肥料。把種植業和林業、牧業、漁業以及相關加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能耗低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走循環經濟之路,這樣既解決污染問題,又帶來經濟效益,使農業經濟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統一。

2.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我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重點一直在城市,對農村環境教育宣傳工作還顯得相當薄弱,農村環保宣傳教育普及覆蓋面不廣,農民的環境意識淡薄。解決我國農村的環境問題,其中一項任務就是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從農村、農民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讓農民樹立強烈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動員廣大農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從自身做起,自覺地建設、維護良好的農村環境,形成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氛圍。

3.完善農村環境監督和管理體制

3.1立法加強綜合性環境管理監督體制,明確行政職責

制定一部綜合性環境管理體制組織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主管部門和分管部門的管理職責和地位,各類環境部門的管轄范圍,環境執法和處罰的機構設置,環境監管的程度,從而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避免權力的浪費或濫用。完善和創新環境犯罪刑罰制度,調動公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通過司法途徑實現政府對環境的有效管理。

3.2貫徹公眾參與原則,積極發展非政府組織

市場經濟是一個多層次的監管體系,政府監管和非政府組織監督,企業自律是相互配合和補充的關系。環保領域更是如此,鑒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公眾參與機制,完善環境糾紛解決機制,引入公益訴訟,促進輿論監督方式的革新。

3.3狠抓環境保護責任制的落實

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問責制,對完不成環境保護任務,達不到環境保護目標的責任人,要有嚴格的處理措施;對因決策失誤、監管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要嚴肅追究責任。將每一環節置于監督和控制下,使各級領導干部真正環境監管和治理落到實處。

三、結語

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保護好農村環境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同時有利于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干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J].理論前沿,2009(7) :5~8.

[2]陳潤羊.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初探[J].環境保護,2008(11B):31~33.

[3]劉菁.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防治對策[J].河南農業,2008(10):32.

[4]曾鳴,謝淑娟.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90.

篇10

關鍵詞:大氣環境質量分析;存在問題;研究對策

中圖分類號: X8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0-78-1

進入21世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環境質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其中大氣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存在著諸多問題。全國大部分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持續升高,能見度明顯下降,空氣污染持續加重,且呈現急劇惡化態勢。本文針對城區大氣污染持續加重的現狀,依據現實狀況和數據分析,經過研究得出了致使大氣環境質量越來越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1 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因素

1.1 氣象因素

通過對氣象條件的分析,表明氣象因素為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子。隨著城市熱效應的形成,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具體的數值之間,從而形成了逆溫層,有利于空氣污染物沉積,但不利于空氣污染物向外環境擴散轉移。

1.2 工業污染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重點污染企業的建立,工業污染源發電負荷、耗煤量以及SO2、NO2和顆粒物3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能達到各時段企業排放標準,且排放量基本趨平,較前無明顯變化。而城區部分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施工工地等工程尚未完全停工,城區環衛保潔機械清掃面小,灑水抑塵頻次較低,道路交通揚塵污染較為突出,造成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尤其是PM2.5濃度較高,降低了空氣能見度。各縣區尤其是城區范圍及城鄉接合部、城區周邊秸稈、生活垃圾及枯枝落葉焚燒現象比較突出,環衛保潔部門也有焚燒枯枝落葉和生活垃圾現象,造成城區空氣中總懸浮物濃度不斷升高。

2 針對以上問題的研究對策

2.1 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走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堅持推進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最終處置量;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為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供物質技術保障。

2.2 加大對工業污染源污染防治力度

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貴港市的建設項目日益增加,如果控制不好,環境質量將會日趨惡化。因此,要嚴格執行國家及自治區關于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制度,對建設項目均要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及環保技術政策,從污染的源頭把好關。其次,繼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根據自治區下達的總量控制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及各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量嚴格控制在指標范圍內。另外還要加強對老污染源治理達標的監督管理,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轉,保證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防止出現反彈現象。

做好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加強老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嚴格新建項目“三同時”審批,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大力推行排污許可和強制清潔生產審核;繼續開展煤煙型污染治理,加大對燃煤鍋爐的治理,控制飲食服務業和燒烤油煙污染,推廣環保型鍋爐,鼓勵集中供暖、熱點聯產;加大二次揚塵污染的控制,加強對建筑施工揚塵污染的管理,做好道路保潔等二次揚塵污染的控制,在城區入境處加設車輛集中清洗點,防止煤堆、灰堆污染,嚴格控制其他煙塵、惡臭污染源;加大機動車尾氣防治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督管理,開展機動車排放污染科研工作;加快實施生態綠化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城中村集中改造和新農村建設。

大力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能等農村能源技術,發展家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能源與資源利用;搞好生態農業的推廣和建設工程,大力推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2.3 杜絕劣質燃煤進入市場

在抓好燃煤污染控制方面,堅決杜絕劣質燃煤進入市場。全面禁止硫分大于0.8%、灰分大于18%的煤炭進入燃煤市場,所有達不到環保要求的煤炭必須要進行封存。要限期取締市區所有無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加工、經營煤炭制品單位,對有證照的經營單位,要加強監督檢查,兩次發現不達標的,要收回相關證照,并予以關閉。環保部門要加強對燃煤電廠和燃煤鍋爐的監管,重點抓好城鄉接合部燃煤鍋爐的管控,對超標排放的燃煤鍋爐嚴管重罰和限期整改。此外,將加強焚燒等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全面禁止秸稈焚燒。

3 總結

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只是針對環境質量中的大氣質量進行了探討,作者依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影響大氣質量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幾點不成熟的解決對策。想要提高環境質量光靠執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