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病人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148-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民主意識的提高,公民對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也日益增強。因此,減少醫療不安全因素,加強護理管理,已成為當前各醫院關注的重點。其中神經內科收治病種以老年、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及感覺、運動、認知障礙為特點,容易發生病情變化和意外,因此識別和預防安全隱患尤為重要。現將我科在兩年來對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加強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闡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經內科65歲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走失、褥瘡、誤吸、其他差錯、投訴等護理問題共27例,發生率為21.6%。
1.2 護理管理
1.2.1 環境管理:加強環境、物品管理治療室、換藥室、搶救室布局合理,病區內地面每日濕式清掃2次或3次,保持清潔,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當有血跡、體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時,應及時用含氯消毒劑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不同的區域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滅菌物品按滅菌日期先后存放于無菌柜內,非治療室用物不準進入治療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專人管理,浸鉗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滅菌,使用后的氧氣濕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備用;護士在操作前要認真檢查各種醫療器具的質量,及時發現不合格的醫療用品,防止因質量問題所造成的醫院感染。
1.2.2 基礎護理管理:加強對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長期臥床者,由護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應遵循從下到上、由外到內的原則,每次10~15min,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發熱、昏迷者每日做口腔護理1次或2次,預防口腔感染。對吞咽麻痹病人的護理對吞咽功能障礙、飲食嗆咳者,不能由口腔進食,以免發生誤吸引起吸人性肺炎,應予鼻飼流質飲食。口咽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應定時吸痰,吸痰時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換,遵循先氣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則,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適當刺激病人,讓其自行將深部的痰液由氣管套管口噴出。
1.2.3 制度管理: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醫院及科室的各種規章制度。尤其是醫院制訂的核心制度要認真落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制度等都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護理工作者幾代人的心血結晶。嚴格執行各種護理操作規程,護士長利用業務學習、晨間提問、理論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試等形式,督促護理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及臨床綜合能力,使護士在工作中能熟練和規范地為患者服務,盡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要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文件書寫重要性的認識,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習《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求護理人員用法律的思維書寫護理記錄,遵循“寫你所做,做你所寫”的原則,如實填寫患者的各種病情變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書寫要清楚、嚴謹,不留任何隱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墜床危險的高危人群,如意識障礙、精神異常、高齡老年、癡呆患者,應反復向家屬強調床欄防護、肢體約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欄、松開約束帶,并教會家屬正確使用床欄、約束帶。對于感覺障礙患者,護士應反復向家屬交待進食、飲水時溫度在40℃左右適宜;熱水袋局部熱敷的溫度及使用方法,熱水溫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觸皮膚,有空調設施的病房盡量不用熱水袋。認知、記憶力障礙、精神異常、老年癡呆患者應24h不間斷看護。建立請假制度:凡病人離開醫院必須請假,得到允許由家人帶領方可離開。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醫院護理中,夜間護理力量相對不足,陪護人員疲憊入睡,意外事件更易發生。故應合理搭配夜間護理力量,盡可能安排雙班制,新老護士搭配,保證人力資源配備。同時,告知家屬注意看護,加強責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滲容易引起皮膚壞死。一旦引起輸液部位腫脹,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理。
1.2.6 人力資源管理:護士長在平時工作中,加強督察力度,培養護士樹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尊重和維護患者的同時,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護理部將法律法規納入繼續教育中,定期進行學習和考核,用法律來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同時應重視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使她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投入到工作當中,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
2 結果
通過以上系統的護理管理措施,神經內科護理工作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各項護理指標達標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發生的護理問題和缺陷明顯減少,科內無一例差錯、事故發生,取得零糾紛、零投訴的成效,科內護理工作的進步獲得醫院及護理部普遍認可。實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27例,實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6例,實施前后指標數據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篇2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患者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老年患者是門診輸液的常見對象,多為慢性疾病患者,輸液次數較多[1]。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減輕靜脈穿刺的痛苦以及安全輸液護理尤顯重要。針對老年患者臨床護理的特殊性,總結分析大量的輸液工作經驗,對老年患者靜脈輸液持針方法和進針角度進行改進,介紹如下方法:
l.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積極配合
1.1了解原因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緒和心理障礙在臨床上十分突出,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和行為反常,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在治療上表現為不配合治療或抗拒治療。所以,在病人進入輸液室時,護士應著裝得體、整潔。面帶微笑.對待病人要熱情、關心,急病人之所急。
1.2做到尊重、理解、體貼病人。穿刺前做好解釋工作.語言親切,使其在心理上接受疾病。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提高溝通藝術,向其講解疾病的可控性,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解釋耐心、細致.態度真誠、和藹,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
1.3積極宣教在輸液過程中,還應根據病人所患疾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對病人及其陪伴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輸液的目的、意義,講明藥物名稱及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輸液前、輸液中、輸液后注意事項;一般故障的緊急處理方法等。針對部分老年病人的特殊生理狀況,還應特別注意陪伴者在護理過程中的熏要性,可重點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共同幫助病人做好輸液治療。
2.提高穿刺技術,減輕痛苦
2.1選擇血管以上肢靜脈作為主要穿刺部位,盡量避免使用下肢靜脈,一般由遠心端到近心端。首選手背、足背及前臂暴露較明顯、相對較粗、富有彈性、平直易周定、長度至少0.5cm的張或彈性差的血管,忌用條索狀的靜脈。對需長期輸液的病人,要有計劃地更換并交替使用血管,應根據病情認真做好血管保護。
2.2穿刺要點穿刺前要認真觀察病人血管條件及有無硬結腫脹;穿刺時宜將止血帶扎于距穿刺部位上方約6cm處,進針角度不宜過大。水腫較重者可用拇指沿血管走行局部按壓使皮下滲液暫時消退,而后快速進針;對滑動的靜脈可用左手食指及拇指分別固定在穿刺點的上下端,從血管上方入皮下后小心刺人血管內;對血管條件較差的病人,可用45℃~55℃熱水泡手或泡腳10min~20min,使局部血管擴張而顯露,拭干皮膚后小心進針,也可利用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靜脈逆行穿刺法。
2.3固定針頭由于老年病人皮膚組織松弛、故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針頭,應輕輕松開止血帶,謹慎使用輸液貼,粘貼時可用膠布將針尖兩側的皮膚拉緊同定,以防滑脫或穿破血管壁。如在關節近處穿刺。固定針頭后可用軟布或軟紙包裹后的小木板或小紙盒墊在關節下,并用繃帶將關節與木板或紙盒一同包扎固定,進行保護性局部約束。包扎固定時應避開穿刺部位和穿刺點上方,以免影響觀察輸液滴速。
2.4正確拔針拔針前先關閉輸液器。拔針時先用左手固定針頭,右手徹清理同定針頭的膠布,動作要輕,使針頭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退出血管腔。拔針后迅速按壓針眼及其稍上方,力度適中。因老年病人拔針后針眼愈合慢,故一定要多按壓一會,一般為5min~10 min。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且在拔針后15 min~30 min內不要進行已穿刺肢體的負重活動。正確拔針可避免血管損傷,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出血和再次輸液時發生滲漏,
3.加強輸液巡視.嚴防差錯
3.1強化職責老年病人一般疾病較多,康復較慢,常需反復、長期靜脈輸液治療,因此,護士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格執行“三查八對一注意”制度,熟悉輸液適應證和禁忌證,注意輸液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在輸液過程中,加強責任心,多巡視,要充分考慮病人切身感受,通過與病人交談,細心觀察病情。
3.2適宜老年病人輸液速度慢,耗時較長,容易引起疲勞,應為病人選擇比較舒適又利于活動的部位輸液,如手背、足背等。還應根據病情需要,讓病人采取舒適且不易引起外滲的坐位或臥位,并定時變換坐姿或臥姿,以避免因長時間受壓而帶來的危害。
3.3輸液速度注意控制輸液速度,老年病人有心力衰竭癥狀者。輸液速度以不超過15 gtt/min;嚴重脫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好的病人.可適當加快輸液速度,一般40 gtt/min~60 gtt/min;肺功能異常、發熱、體弱等病人及滴入濃度大、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都應減慢輸液速度,發現輸液不暢或不通,以及某些病人或陪伴者自行調快滴速的不當行為。應及時予以糾正。
3.4局部滲漏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靜脈彈性低,穿刺時回血緩慢。容易刺破,導致藥液外滲。在輸液過程中,要經常詢問病人有無注射部位疼痛、腫脹感。所以,護士要加強巡視,細致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漏等變化。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更換輸液部位,且不在該處遠端再行穿刺。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靜脈給藥達到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補充營養、維持熱量等目的,然而靜脈輸液的整個過程受很多因素影響,尤其是老年患者。為確保老年患者輸液的順利,制定規范的服務流程,改進靜脈輸液的固定方法,保證輸液質量,減輕老年患者的痛苦,不僅提升了護士的自身業務水平以及責任意識,更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愛老人關愛生命的護理理念。
篇3
[關鍵詞] 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心理護理;尿潴留;腹部并發癥;寒戰
老年人有些重要生命器官發生退行性變化,對麻醉和手術的應激以及術后后愈合能力都低于中年人,加上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糖尿病等,因此術后護理問題較多。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疾病的康復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下面談談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要點。
1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病人手術后更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憂傷、敵對和孤獨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給手術后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應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做好心理溝通,理解他們處境,尊重他們的人格,重視他們提出的問題,態度應熱情、耐心,以消除老年人由于手術所帶來的恐懼和緊張心理。同時應重視老年人對信息的需求并滿足他們的自我護理需求,幫助老年人建立價值感和滿足感。老年人多數不喜歡護士包攬全部的生活護理,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形成消極情緒。臨床工作中,我們應為老年人提供自我護理的機會,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諸如梳頭、漱口、刷牙,自己按摩身體受壓部位;理療時讓他們自己控制時間等,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找回滿足感和自信心。
2重視內科病的治療
老年人由于機體的衰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等,而手術本身可誘發一些疾病或加重癥狀。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心電監護,觀察心律、心率、血壓的變化,嚴格控制輸液的量及速度;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血糖癥狀,根據醫囑合理使用胰島素。
3寒戰的護理
術后寒戰是腹部手術后常遇到的一種臨床綜合癥。由于手術暴露體表引起散熱過多,術中出血及大量輸液,輸血等冷刺激和對手術的緊張心理,使血匯重新分布,周圍血管痙攣收縮而影響回心血量。老年人代謝水平較低,容易出現寒戰,因此應做好保暖工作,手術后及時加蓋被服或用熱水袋保暖,各項操作都應集中進行,減少暴露患者的時間和次數。用阿托品0.01~0.02mg/kg靜推或莫菲滴壺中加入,對寒戰有良好的效果。
4尿潴留的護理
手術后輸注大量液體,由于排尿習慣改變、麻醉、肌肉松弛,以及男性老年患者多伴有前列腺增生,所以術后尿潴留癥狀比較多見。護理上術后早期應指導患者利用條件反射練習床上排尿,讓患者聆聽流水聲,熱敷或輕輕地按摩膀胱區。必要時早行導尿術,解除患者痛苦。
5腹脹的護理
腹脹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癥狀,老年病人由于消化功能差,手術后腸蠕動恢復慢,因此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也可采用腹部熱敷或頻譜理療等措施,促進蠕動恢復。另外低鉀也可引起腹脹,應及時補鉀。
篇4
1一般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56~82歲老年冠心病資料完整患者6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69歲,根據臨床類型分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絞痛型[1]。臨床表現有心肌梗死先兆癥狀的48例占75%;有疼痛癥狀44例,占70%;有并發癥14例。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2嚴密觀察病情
2.1心肌梗死先兆癥狀觀察:國內資料介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前有先兆癥狀者比一般成人少[1]。但在我院64例老年冠心病人中有先兆癥狀者占75%。主要先兆表現為周身乏力、胸悶,活動時心悸、氣短、煩躁、心絞痛等癥狀,疼痛時有惡心、嘔吐、大汗、心動過緩或伴有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壓大幅度波動,心電圖S-T段改變,T波倒置或增高,均應警惕近期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發現先兆癥狀應及時處理,避免發生嚴重的后果。
2.2疼痛:一般認為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特點:早期缺乏疼痛癥狀或疼痛表現不明顯,疼痛部位不典型,以無痛性較多,根據我院64例患者資料統計看,有疼痛癥狀者占30%,并不少見,其中6例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余者均為心前區疼痛或胸骨后痛。
2.3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因此死亡率也較高,我院64例患者中并發心律失常者占50.5%,心律失常多發生在起病后1~2周內,以24小時內最多見,可伴有乏力、頭暈、昏厥等癥狀。根據特點和表現應嚴密觀察,及時處理,以防猝死。
2.4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幾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為梗死后心肌收縮力顯著減弱或不協調所致[2]。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紫紺、煩躁癥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進一步出現右心衰竭,頸靜脈怒張、尿少、浮腫、肝大。
2.5休克:老年人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嚴重,即便梗死面積不超過40%也易引起休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多出現在發病后的早期,臨床表現為血壓降低、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遲鈍,甚至昏厥。在我院64例患者中,有4例并發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休克是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致命并發癥。
及時準確的病情觀察和心電監護使許多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以及時治療和有效護理。
3康復護理
3.1急性期護理要點。
3.1.1休息:急性期應以治療和臥床休息為主,保持患者情緒穩定,處于安靜狀態。發病一周內嚴格限制一切主動活動。在我院收治的病人中,有些老年病人因為床上翻身或用力大便而發生意外。發病后第2~3周,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床上活動。發病第4周,幫助病人逐步離床站立和在室內逐步走動。目前雖多數主張早期離床活動,但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較重,并發癥多,故休息時間與病情變化就應有所延長,一般無并發癥者第二周后期可離床活動。
3.1.2吸氧:氧療可改善低氧血癥,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復。確保有效的吸氧是急性期康復的重要環節,患者在急性期3~5天應給持續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穩定后改為間斷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漸改為必要時吸氧。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鼻粘膜脆弱等特點,我院多采用鼻塞法吸氧。病人容易接受并無多大痛苦。
3.1.3飲食及大便護理:飲食應以高熱量、富含纖維素、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的低鹽、低脂,飲食不宜過飽,少量多餐,因過飽會使血流大量集中于胃腸道,導致心臟和大腦的血液減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臟衰竭。老年病人的飲食和營養是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應注意大便的護理,因患者臥床休息時消化功能減低或使用止痛劑如嗎啡、杜冷丁等藥物后胃腸蠕動減慢,引起便秘,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臟負擔而誘發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老年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大便通暢是很重要的康復措施。我們接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后,常規每晚睡前服液體石臘或蕃瀉葉代茶飲,排便時可給患者加大吸氧,必要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避免了因用力大便而致的心臟驟停或嚴重心律失常。
4康復措施
4.1心理康復:目前國內一些心身疾病專家認為陣發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常有焦慮,當這些患者的情緒障礙消失后,心律失常會減輕甚至消失[1]。因此消除患者的情緒障礙往往是康復的關鍵。老年患者情緒不穩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長期給病人帶來痛苦和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難,經濟上的拮據,以及生活范圍縮小,導致個性變異,多悲觀恐懼,認為治療無價值和孤獨感或情感幼稚等,對痊愈信心不足。因此心理康復是關系到預后成敗的關鍵。我們將心理康復貫穿于整個康復護理過程,首先與患者多交談,了解心理狀態,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動,采取不同的康復措施。對安靜、情緒穩定的患者,多從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康復意義等方面進行開導,積極配合康復計劃;對情緒急燥、波動較大的患者,我們著重從心理上給予安慰,講解情緒因素與冠心病的關系及不良情緒刺激對預后的影響,使患者能夠順利通過康復的心理難關,以樂觀健康的心理對待疾病,增強信心,積極配合并實施康復計劃。
4.2功能與生活康復:老年人隨著組織器官的衰竭,機體免疫力下降,活動量減少,臨床主訴也少,并發癥多,康復緩慢。我們應以“循序漸進”的原則,講清早期活動的必要性和不活動的危害性,減少臥床休息時間,指導病人適度運動,嚴格遵循制訂的康復程序。在活動前先向患者及家屬講清注意事項,必要時吸氧15~30分鐘后由護士在場指導,并在心電監護下分別記錄活動前后的心率,注意血壓變化。如活動后心率明顯增快,呼吸困難,血壓升高,提示有可能活動量過大,應減少下次運動量,以確保安全。
4.3出院家庭康復指導。
4.3.1護士與病人交談:有些病人總覺得在醫院安全,出院便失去安全感。對這類病人根據恢復情況,做好出院指導,使病人放心出院。告訴病人出院后繼續有計劃的康復活動,可根據自我感覺增減活動量,隨身攜帶治冠心病的急救藥物,定期回院復查。
篇5
關鍵詞:老年病人骨折;并發癥護理
目前伴隨著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老年人因骨關節病、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生理功能衰退、反應遲鈍等,易受到外傷,發生各種類型骨折。由于年老體弱,多數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長時間臥床。有賴于他人幫助,所以如何做好對老年骨科患者的護理,盡快讓患者恢復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我們做好護理工作的首要問題。
本文選擇安徽淮北礦工總醫院32例老年骨折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有效地提高手術質量及護理質量,減少了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的發生,達到盡早康復之目的,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骨折住院手術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齡50—80歲。根據病種分類;上肢骨折7例,下肢骨折9例,腰椎骨折、椎間盤脫出13例,肋骨、鎖骨骨折3例;病人中長期臥床占35%,有12%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氣腫、糖尿病等。
2、護理要點
病情觀察、正確執行醫囑、指導適量運動、飲宦護理等是貫穿骨折老年住院患者始終的,只有在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為患者減輕病痛.進而贏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尊重。
2、1術后護理:患者一般在手術后24h內傷口疼痛最劇烈,凡是增加切口張力的任何動作,如翻身、咳嗽都會使疼痛加劇。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給病人一種安全感、親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必要時及時與醫生溝通,根據病人體質及身體狀況,使用適當的鎮痛劑,并密切觀察用藥后情況;觀察患肢皮膚血液循環、溫度、感覺、肢體腫脹、運動情況,對石膏固定或繃帶過緊包扎,要立即檢查松解,必要時將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負壓引流管的病人,要觀察引流量、顏色、傷口流血情況,術后第一天傷口滲血時,應及時更換敷料。
2、2 治療觀察:病情觀察對藥物作用的觀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及變化過程。對治療中的患者,要掌握此藥物的療效及副作應以便觀察治療效果或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骨折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變化不確定、身體素質差或病程長,易致并發癥。因此針對病情發展向患者及時交待、強調危害性或意外情況重要。
2.3正確醫囑:強化查對意識,層層把關,保證安全。按醫囑執行是護士的職責,對醫囑質疑和把關是護士的義務和人道本職。由于工作繁忙、重復性強等特點導致思維的暈輪效應及定勢作用,醫生不易發現自己的缺陷或失誤,尤其是關鍵字、用藥量。遇有質疑護士須經醫生核實后執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避免盲目執行醫囑。遇特殊、貴重藥換批號,若與醫囑劑量不符,及時通知醫生,供調整用量之參考,為一些患者保證用量節約開支。口頭醫囑除急救、手術時外不予執行。執行時須復述強化或反問一遍以提醒查對、避免口誤。
2.4活動指導:適量運動老年患者運動較少或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需要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量運動。同時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這需要在運動過程中尤其注意安全問題。做到行走、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盡量減少可能障礙物,加用防護欄,防跌交及墜床,鼓勵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傷害。幫助并指導患者其學會輕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鍛煉呼吸,如每日練習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鍛煉會肌肉等。
2、5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疼痛的原因,改變患者以為“術后傷口疼痛是正常反應,應當忍受疼痛”的舊觀念,告知患者術后疼痛雖然是手術的一種必然反應,但術后疼痛與焦慮、抑郁、恐懼、失眠成止相關,可影響全身各系統的功能,甚至是嚴重的并發癥,良好的術后鎮痛可以改善切口組織的氧分壓和液供應。
2.6心理護理:由于老年人各自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不同,社會經歷、性格、文化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心理變化也不相同。所以要掌據老年骨折患者心理特點,有計劃地進行護理。首先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給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積極與患者溝通,搞好護患關系,解除病人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7營養護理:患者年齡較大,臟腑功能低下,骨質疏松,局部血運差,骨折愈合較慢。加強飲食護理十分重要。患者骨折后,飲食宜適量,定時進餐,清潔,軟硬、冷熱相宜。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飲食指導應囑患者低鹽、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齒脫落,咀嚼困難,食物應細軟。
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l5.o軟件,所有數據以(X土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Y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和檢驗,以P
通過護理干預,32例老年人骨折病人護理質量優良,無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除2例由于原發病加重,自動放棄搶救外,30例均治愈、好轉出院。
5 討論
我們通過對本組老年骨折患者護理的總結,使我們認識到老年骨科患者的康復是一個較長時期過程。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飲食護理、預防并發癥,促使骨折早日康復、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通過對老年骨科患者護理干預,重點加強基礎護理、生活護理、預防并發癥、及康復護理。提高了骨折患者護理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范俠暉,老年骨折患者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2012年05期
篇6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慢性心力衰竭(CHF)又是多種老年人心臟病變發展到終末階段幾乎不可避免的綜合征。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肺心病是老年人CHF最常見的病因。由于原發性疾病的影響和老年人機體應激、調節功能的減退,老年人CHF的臨床癥狀多不典型,對原發性疾病和并發癥治療或防護不當又成為老年人CHF常見的誘發因素。因此,結合臨床特點有針對性的做好老年人CHF的治療和護理就成為防治的重點。
[關鍵詞]心力衰竭;護理要點;老年人
1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臨床特點
老年人CHF多繼發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臟病變等。多合并腦血管病變或微血管病變,臨床表現不典型,部分病人甚已處于中度心衰仍可無任何癥狀,或僅表現為頭暈、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疲乏無力、下肢輕度浮腫及消化道癥狀食少腹脹等,易于漏診誤診,一旦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即可發展為重度心衰,危及生命。不僅僅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表現為白天陣發性呼吸困難,尤其是餐后或體力活動后。老年人發生急性左心衰時,由于心臟血輸出量下降,造成腦供血不足,出現腦缺血癥狀,如意識障礙、失眠等,易與腦血管疾病混淆。消化道癥狀加重,可表現為惡心、嘔吐等。易合并心律失常,互為因果,心律失常以房顫多見,其次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心衰時易合并腎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低氧血癥和電解質紊亂等。
2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征兆
尿量減少,體重明顯增加。血壓較平時升高,特別是舒張壓持續過高,如還合并體胖超重,特別容易發生左心衰。如舒張壓高,突然感到胸悶、氣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應提防左心衰竭的可能。白天走路稍快或做輕微勞作后即感到心慌、胸悶、氣促。休息時脈搏較平時增加20次/min以上,或呼吸增快4次/min~5次/min以上。白天站立或坐著時不咳,平臥或夜間臥床后干咳;夜間睡覺時墊高枕頭,呼吸方覺舒適,否則即感胸悶、氣促;睡眠中常因胸悶、氣促而驚醒,坐起或起立后方可逐漸好轉。不尋常的大汗淋漓,常表現為頭面頸部。雙下肢水腫,尤其是足背浮腫,有時可伴有紫紺。較常見的消化道癥狀,食少、腹脹、消化不良等。早期心衰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動,堅持工作,極易被人們忽視,因此凡患有支氣管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人,還有體重超重者,都應保持適當的警惕。發現征兆,立即做心臟功能方面的檢測。COPD的老年患者可因左心衰出現胸悶、氣促、咳嗽而誤診,如未做心電圖檢查,就可能會造成不良后果。
3老年人CHF的護理要點
心力衰竭目前仍沒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能通過綜合治療護理措施控制病情,緩解臨床癥狀。其中綜合護理措施包括早期預防、心理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調節、健康知識宣教等多方面內容[1]。
由于老年人CHF多無典型心悸、氣短等癥狀,要仔細觀察病情,并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與慢性老年病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向患者及家屬傳授簡便有效的預防知識,尤其是預防氣候變化導致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它是誘發老年人CHF的最重要因素,曾有文獻報道[2],誘發老年人CHF的因素中呼吸道感染占48.8%。因此,合理預防也是控制老年人CHF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做好生命體征的監測,重視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觀察有無心律失常。對高血壓患者,應注意血壓變化,嚴格控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力爭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幫助和說服患者及時完善相關的檢查和監測,如心電圖、心腎功能檢查等。
做好心理護理,適時進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情緒變化,消除緊張情緒,幫助患者增強信心,配合治療。
做好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關心體貼患者,保持患者皮膚清潔,預防褥瘡,定期翻身、叩背,促進排痰。加強病房管理,預防院內感染,加強康復指導。
指導患者進行適時適當的運動,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量力而行,嚴格避免因運動過量而導致病情加重。運動宜采用室內或床上運動等方式,重度心衰者應絕對臥床休息。
心衰發生后,應做好并加強飲食護理及氧療護理。指導患者進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選擇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食品和適量的纖維素食品攝入,預防便秘。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少量多餐,晚餐宜量少提前,控制水鈉攝入量。對有胃腸道癥狀者,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堅持持續性低流量吸氧。
做好藥物治療護理。嚴格控制靜脈點滴液體量,輸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滴/min~40滴/min之間,并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使用洋地黃類強心藥物,必須數脈率,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堅持小劑量化,注意觀察用藥后的病情變化和毒性反應的發生;應用利尿劑時,認真記錄出入量;應用血管擴張劑,應注意性低血壓的發生,防止患者站立時摔倒。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老年患者;靜脈;穿刺方法;成功率
靜脈穿刺是臨床常用的基礎護理操作,也是臨床運用最多的一項護理實踐活動。靜脈穿刺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治療是否及時,尤其對危重患者的搶救具有重要的意義。靜脈輸液是老年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據統計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靜脈輸液[1]。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處于退行性狀態,靜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膚組織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緩慢、凝血較快等特點,從而造成穿刺難度大、成功率低。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現將老年患者靜脈穿刺技術的體會總結如下。
1穿刺前的準備
1.1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穿刺前充分評估病人,仔細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靜脈穿刺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項等。做好溝通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1.2術者的心理狀態 靜脈穿刺的成功率除與操作者嫻熟的技術有關外,其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關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證明,護理人員不良的心理狀態是導致靜脈穿刺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切增加護士心理壓力的刺激都會影響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情緒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護士的注意力、意識狀態、定勢狀態和思維狀態[2]。護士由于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以及繁重的學習需求,常常身心疲憊。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護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上崗前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穩定的情緒,保持心情舒暢,規范自己的行為,然后再做穿刺,這樣有助于靜脈穿刺的成功。
1.3環境因素環境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可以干擾護士,如:喧嘩、圍觀者、開關門窗聲、腳步聲、室內光線的明亮度、光線的照射角度等都對護士的感官和情緒造成不利的影響。靜脈穿刺最理想的環境是安靜、寬敞,明亮和諧的自然光線,這樣可以安定和保持護士的心理平衡,使護士順利完成靜脈穿刺。
2靜脈的預選擇要點
2.1一清潔老年人由于皮膚干燥,皮膚上有較多皮屑,妨礙選擇血管的視覺。對此類患者在選擇血管前可以先用蘸有酒精或生理鹽水的棉簽擦拭皮膚,然后再扎止血帶選擇血管,這樣血管就容易看清。
2.2二看看一看患者淺靜脈整體分布情況,局部血管的充盈程度、血管的走向,盡量避開靜脈結節及有損傷和炎癥的靜脈。
2.3三摸用手指觸摸患者的血管,以了解靜脈管壁的彈性狀況、深淺度、皮膚的粗糙程度、皮下脂肪厚薄等[1]。
3區別對待患者[2]
3.1癱瘓患者應選擇患側肢體血管。其優點是肢體固定,易穿刺,保留時間長,不影響健側肢體活動,同時也有利于患側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3]。
3.2肥胖病人及靜脈暴露不明顯的病人要熟悉靜脈的解剖結構,在扎好止血帶后,先拍打穿刺部位3~4次,然后用右手食指沿血管解剖走向觸摸,靜脈的感覺是柔軟且富有彈性,并顯條索狀。
3.3水腫病人對水腫病人因無法感覺靜脈的深淺度,先可以不用扎止血帶,而是用手指沿血管解剖走向擠壓,使組織中的水分擠向周圍,即可看見靜脈,然后扎好止血帶,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和操作者左手拇指或食指后,用拇指或食指在選好的穿刺靜脈處沿血管走向垂直按壓,使隱藏的血管充分暴露出來,再從靜脈的上方進針,較易成功。
3.4末梢循環不良病人可在穿刺部位拍打數次或熱敷,也可讓患者手部下垂低于心臟水平,使血管充盈。在扎好止血帶,選好血管后,松開止血帶,先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消毒,然后再重新扎止血帶進行穿刺。因末梢循環不良病人如扎止血帶的時間過長,會使穿刺部位的皮膚顏色發紫,這樣血管就很難辨別,從而影響穿刺。
3.5 空虛靜脈大失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減少,使靜脈空虛,扁癟,但是因搶救的需要,又要求盡快建立靜脈通道,對這類患者穿刺時不要心慌、著急,穿刺時可以將頭皮針直接接于帶有生理鹽水的針筒上,然后邊抽回血邊進針,這樣成功率高。
3.6血液呈高凝狀態的靜脈 如:慢支肺心病、嚴重感染等病人要在選好靜脈、消毒、扎好止血帶后,迅速穿刺,見回血后,立即打開輸液調節器,再松止血帶。并且調節器的位置要放低一些以減少回血量,減少血栓阻塞針頭的機會,以保證輸液通暢,從而不耽誤患者的治療。
3.7 硬而滑的靜脈可選用較銳利的針頭,用消毒過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別固定要穿刺的血管兩端,在血管正上方以40°~45°斜角進針,見回血后,針頭稍挑起,沿血管進入少許即可。
4皮膚消毒和進針的技巧
4.1皮膚的消毒老年人的皮膚消毒與一般人不同,必須繃緊皮膚后再消毒。因為老年人皮膚老化皺褶較多,污垢容易沉積在皺褶里,因此消毒時面積應比一般人大一些,污垢較多者,可反復多次,以真正達到消毒目的。
4.2進針的手法根據進針點與血管的位置,一般分為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血管上方,針頭與皮膚呈一定的角度,針頭斜面向上,通過皮膚將針頭刺入靜脈;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血管旁側,通過皮膚將針頭刺入靜脈。對于老年病人最好采用直刺法,其優點是不容易穿破血管,針斜面不宜從血管滑出。
4.3進針的角度一般情況下,進針的角度不易過度大,為35°左右,也要根據患者血管的特點而定。管壁厚、硬、滑者,角度要大些,以40°為宜,這樣針尖銳利部位充分接觸血管壁,使滾動血管不易滑出[3]。對表淺、脆性較大的血管則要保持角度低,力度小,平行進針,見回血后一般不宜繼續進針,以防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敗。
5妥善的固定
妥善的固定是靜脈穿刺成功的保證。頭皮和腹部表淺靜脈在老年患者中也常使用,頭皮靜脈較細,暴露明顯,穿刺后不易滑出,易固定,腹部靜脈穿刺后要繃緊皮膚再固定,否則不能固定牢固容易滑出。有些老年病人由于煩躁、不配合,對此患者四肢靜脈穿刺后可采用夾板、彈力繃帶固定,必要時可以用約束帶固定穿刺側的肢體。總之,只有正確了解老年患者機體特征,血管特點,采用合理的穿刺方法,才能提高老年患者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從而為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厚玲.觸摸定位法在靜脈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用.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11(4):561.
篇8
[關鍵詞] 高齡股骨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86-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4例,男21例,女23例; 年齡:80-85歲21例,85-90歲18例,90歲以上5例。致傷原因:摔傷38例,車禍傷6例。伴有高血壓病16例,冠心病14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8 例,肺氣腫、肺功能輕、中度障礙12例,糖尿病3例,泌尿糸疾病4例。其中16例伴有兩種以上并發癥。
1.2 結果 本組44例獲得6個月到5 年的隨訪。根據charnley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療效標準評定[1],VI級28例,V級11例,IV級4例,Ⅲ級1例。獲得滿意的療效。
2 護理要點
2.1 增強病人手術耐受力 高齡患者常有一系列內科疾病,術前須對患者重要臟器功能進行綜合評定,特別是心、肺、腎功能。對高血壓患者每天監測血壓至少2次,指導病人按時服藥,提供血壓參數,以利于治療過程中調整用藥量,使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50mmHg、舒張壓90mmHg以下。對糖尿病患者指導病人嚴格控制飲食,調節飲食,定時監測血糖變化,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許范圍,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0-+”之間。鼓勵和督促患者積極進行床上活動及鍛煉,預防肺部感染。根據老年病人為減少排尿次數而有意減少飲水量的特點,盡早指導病人訓練床上排尿,以防止泌尿系統并發癥的出現。
2.2 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患者入院后存在憂慮、恐懼,適應病房環境相對較差,很多患者出現對治療的悲觀,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易傷感、情緒極端低落[2]。而心理因素是影響疾病轉歸的重要因素[3],應指定專職護士深入病房,在接觸中取得溝通,以熱情的態度、親切的語言、體貼入微的 照顧使病人盡快消除孤獨和寂寞感。根據不同的 文化層次,結合臨床出現的癥狀,有選擇地講解醫學相關知識,精湛的 醫療技術及同種病例的良好愈合,消除患者顧慮,增強病人戰勝疾病意志和信心,從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2.3 其他護理 老年患者因體質較弱,一旦臥床后,易出現腹脹、便秘的 情況,護士應指導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時可按醫囑服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因人工關節術后感染率較高,特別要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膚清潔,術晨做好導尿、備皮,并于麻醉前應用抗菌藥物預防術后感染。
3 術后護理
3.1 病情觀察 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變化,24h內持續心電監護直至平穩。觀察切口滲血,保持引流管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及引流量。正確評估切口疼痛程度,及時注射止痛幾劑緩解癥狀。密切觀察肢體血運、感覺、活動情況等。有針對性地觀察血壓、血糖變化,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3.2 護理 根據麻醉方式不同,采用相應,患肢須保持外展、中立位,外踝處應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特別要防止患肢內收及髖關節過度屈曲,以防止人工關節脫位。
3.3 預防并發癥護理 褥瘡、肺部及泌尿統感染的預防:臥床期間應每2h一次翻身、拍背,翻身時動作應輕柔,幅度不可過大,健側臥位時兩腿間放一軟枕,以避免患肢過度內收。強化病人做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咯痰,以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骶尾部用5%的紅花酒精每天2次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的發生。留置導尿期間,應囑患者多飲水,并每天2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保持尿道口清潔,預防泌尿系感染。術后2天即可拔除導尿管,鼓勵病人自行排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多見于術后72h內發生,除應用藥物預防外,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盡早鼓勵、督促病人進行肢體肌肉舒縮活動及關節活動。如應用骨水泥的患者,術后1天切口疼痛消失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鍛煉,每2-3h1次,每次5min,2天后即可進行膝、踝關節循序漸進的伸屈活動鍛煉。
3.4 出院指導 告之病人出院后與醫院保持聯系,以便正確指導髖關節功能鍛煉。避免長時間長距離行走,以延長關節使用壽命。忌作過度下蹲、盤腿動作和坐矮凳,下蹲時臀部最低高度為30cm[4],防止人工關節脫位,定期來院復查。
參考文獻
[1] 劉云鵬,劉沂.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3-214.
[2] 李石民.老年行為醫學[M].北京:軍事醫學出版社,2002:53.
篇9
隨著整個社會快速進入老齡化,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病人逐漸增多,該病已經成為骨科的常見病。基于股骨頸解剖特點,骨折后極易導致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患者的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褥瘡、泌尿系統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因此,積極創造條件,采用手術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必然選擇。本院自2001年2月至2006年9月,對80歲以上的股骨頸骨折46例病人進行了人工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療效滿意,現將高齡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護理問題做一總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80~85歲21例,85~90歲18例,90歲以上7例。致傷原因:摔傷38例,車禍傷8例。伴有高血壓病16例,冠心病16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8例,肺氣腫、肺功能輕、中度障礙12例,糖尿病3例,泌尿系疾病4例。其中18例伴有兩種以上并發癥。
1.2結果本組46例獲得6個月~5年的隨訪。根據Charnley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療效標準評定,Ⅵ級28例,Ⅴ級11例,Ⅳ級6例,Ⅲ級1例。獲得滿意的療效。
2護理要點
2.1術前護理
2.1.1增強病人手術耐受力高齡患者常有一系列內科疾病,術前須對患者重要臟器功能進行綜合評定,特別是心、肺、腎功能。對高血壓患者每天監測血壓至少2次,指導病人按時服藥,提供血壓參數,以利于治療過程中調整用藥量,使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50mmHg、舒張壓90mmHg以下。對糖尿病患者指導病人嚴格控制飲食,調節飲食,定時監測血糖變化,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許范圍,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0~+”之間。鼓勵和督促患者積極進行床上活動及鍛煉,預防肺部感染。根據老年病人為減少排尿次數而有意減少飲水量的特點,盡早指導病人訓練床上排尿,以防止泌尿系并發癥的出現。
2.1.2心理護理由于老年患者入院后存在憂慮、恐懼,適應病房環境相對較差,很多患者出現對治療的悲觀,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易傷感、情緒極端低落。而心理因素是影響疾病轉歸的重要因素,應指定專職護士深入病房,在接觸中取得溝通,以熱情的態度、親切的語言、體貼入微的照顧使病人盡快消除孤獨、寂寞感。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結合臨床出現的癥狀,有選擇地講解醫學相關知識、精湛的醫療技術及同種病例的良好愈后,消除患者顧慮,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從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2.1.3其他護理老年患者因體質較弱,一旦臥床后,易出現腹脹、便秘的情況,護士應指導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時可按醫囑服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因人工關節術后感染率較高,特別要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膚清潔,術晨做好導尿、備皮,并于麻醉前應用抗菌藥預防術后感染。
2.2術后護理
2.2.1病情觀察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變化,24h內持續心電監護直至平穩。觀察切口滲血,保持引流管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及引流量。正確評估切口疼痛程度,及時注射止痛劑緩解癥狀。密切觀察肢體血運、感覺、活動情況等,有針對性地觀察血壓、血糖變化,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2.2.2護理根據麻醉方式不同,采用相應,患肢須保持外展、中立位,外踝處應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特別要防止患肢內收及髖關節過度屈曲,以防止人工關節脫位。
篇10
關鍵詞: 血液透析;飲食護理;老年病
血液透析,簡稱血透,是血液的凈化技術,可將體內有害和多余的代謝廢物、電解質排出體外,使人體水電解質及酸堿維持平衡。主要應用于腎功能衰竭、急性藥物中毒、肺水腫、肝性腦病等疾病中。該項技術的應用,已有效幫助腎衰竭病人延長生存時間。
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護理,能維持患者良好的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透析效果,進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尤其對于老年患者,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血液透析患者的飲食護理提出以下幾點方法。
1 飲食護理的注意要點
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飲食原則是堅持高熱量、高蛋白質、高鈣、高維生素,低脂肪、低鹽、低鈉、低磷以及水分的合理使用。
1.1提供足夠熱量和蛋白質
血液透析患者熱量攝入要維持在每日125.6kJ~146kJ/kg,蛋白質攝入為每日1.2kg左右,不可少于1.0kg。
蛋白質要攝入優質蛋白,如蛋清、牛奶、魚肉、瘦肉等,這些蛋白質所含的人體必需氨基酸較多,能有效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產生的廢物較少。熱量的攝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患者當然的活動量來進行增減。熱量的供應主要來源于糖和脂肪,其中糖占主要部分。血液透析的患者應盡量攝入植物油,其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5,可有效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1.2控制水的攝入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數少尿甚至無尿的情況。因此必需控制水的攝入。如果體內水分過多,患者無法排出水分,造成水潴留,會使循環負擔加重。此外,在血液透析中,由于大量的離子被透析出體外,患者體內水分如果比例過高,則會引起低血壓、肌肉痙攣,甚至心律失常。故而,掌握每日進水量是患者和醫護人員需要注意的。最好的計算進水量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體重變動,2次透析間期體質量增加應控制在1.5kg以內為宜[1]。測量患者體重時,盡量在固定時間,固定衣著,以保證體重測定的準確性。
1.3維持電解質平衡
維持電解質平衡需要控制鈉、鉀、磷的攝入。
鈉的增加可導致機體水潴留。限制鹽的攝入,可防止透析中出現的并發癥,避免高血壓的發生。血液透析患者每日鹽分攝入為3~5g。
很多患者僅僅在炒菜過程中減少了鹽,卻忽略了其他高鹽食物,如醬類、醬油、咸菜、海帶等。
血鉀過高可能引起心臟停搏,高血鉀占血透病人死因的3%一4%,每周透析1~2次的病人更要注意限制鉀的攝入[2]。含鉀量較高的食物主要有可可、蔬菜、水果、番薯、咖啡等。血液透析期間要密切監測血鉀濃度,并做好及時調整 低磷食物能有效降低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要避免食入過多的動物肝臟、堅果、豆制品等,還可以通過服用磷結合劑幫助防止血磷過高。
1.4增加維生素的攝入
每一位血液透析的患者,都不免會導致維生素的大量丟失,而維生素的丟失也會引起血鈣濃度降低。因此,在飲食護理過程中,要增加患者維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攝入,一般以藥物為主。
2 飲食護理措施
2.1高蛋白飲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蛋白飲食,并不僅僅指蛋白質的含量高,還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選擇優質蛋白,減少蛋白質代謝后廢物產生的數量;其次,要避免食物所含鈉、鉀、磷過高。患者的飲食不能單一固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并隨時變化,及時根據病情調整。食譜的制定還要結合患者的不同年齡、 性別、 嗜好、 生活飲食習慣和個體營養狀況[3]。
2.2增加健康宣教力度
血液透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不能一直生活在醫院里,為醫護人員對患者生活起居飲食等的觀察監測帶來困難。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對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力度,讓患者和家屬能在家庭生活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