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現狀

篇1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網絡與新媒體內涵

網絡與新媒體就是借助Internet實現以多媒體為表現形式、以數字媒體為傳輸特征、以交互為傳遞方式的媒體傳播。新媒體是Internet在實現了媒體采集、加工、處理、存儲、傳播等數字化過程后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在創新性、實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新媒體讓信息傳播不再是記者的專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雖然新媒體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進入傳播領域時間不長,新媒體教育、工作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新聞、廣播、電視等傳統領域,而經過專業培訓的新媒體從業人員社會缺口巨大,這為本研究建立了基礎和環境。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現狀分析

根據IT業界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移動電視、互聯網、手機用戶、網民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體上市公司是傳統媒體的2-3倍,2010年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呈現整體上升勢頭。據職酷網后臺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6月,全國互聯網、計算機類人才新增職位需求為339154個,其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類職位排名前三的是銷售類、設計美工類和編輯類,手機軟件開發及應用類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主任楊溟認為,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新媒體人才要具有復合型的媒體能力和素養,只有傳統的采寫、編評技能是不夠的,還要有設計、整合營銷、全媒體報道等能力。“現在分析能力往往還不被提及,但我認為以后它會受到重視。將來現場采訪已經不夠了,用新媒體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數據庫的使用將會變得很重要。”

隨著新媒體人才備受關注,國內許多高校都推出相關專業,并以創新的教學方式迎合新媒體對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熱門留學國家院校的新媒體相關專業,也為希望從事這一行業的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綜上所述,新媒體崗位主要體現在:新媒體內容的策劃、編輯與傳播、新媒體技術與方法、虛擬產品營銷等方面,特別強調復合人才。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2年被教育部列為新增特色專業,2013年28所高等學校經教育部獲批辦學,吉林動畫學院成為首批高等學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秉持吉林動畫學院現代化教育理念,堅持開放式辦學,走學、研、產一體化道路,培養創新能力強、綜合藝術修養高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業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對健全完整、適應社會需求、具有吉林動畫學院人才培養特色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注重新媒體產品項目的研發,側重網絡與新媒體項目規劃、設計與管理,全媒體產品的策劃、采編和傳播,網絡輿情、網絡產品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建立緊扣專業特色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專業建設上緊緊圍繞教育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建設專業特色突顯的師資隊伍,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力圖產生較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完成“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建設目標,突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專業建設特征。

三、吉林動畫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突出特色

(一)課程體系的設計與評價

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突顯以“瞄準前沿、緊跟發展、強化基礎、文理兼備”的培養思路,實現“懂管理、會實踐、能研究”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社會對新媒體的人才需求與發展構建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開設新媒體內容策劃與編輯、新媒體內容宣發與運營兩個專業方向,前者側重網絡與新媒體項目規劃、設計與管理,全媒體產品的策劃、采編和傳播,網絡輿情、網絡產品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后者側重新媒體產品運營與推廣,掌握新媒體內容營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互聯網用戶體驗、內容管理系統應用等相關知識,規劃社會化媒體市場策略,策劃并執行推廣活動;社會化媒體的運營維護,包括內容輸出、活動發起、用戶維系等工作流程的設計。分析公司各媒體平臺運營數據,并根據運營數據及時調整運營策略、方案;建立有效運營手段提升用戶活躍度,熟練掌握主要的社交媒體運營的管理工具與平臺。根據兩個專業方向設置相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建立緊扣課程內容的具有專業特點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構建理論加實踐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完成完整的產學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新媒體專業人才需求。

課程體系的評價主要依賴考評學生綜合處理事務的能力,依托綜合訓練成績、參加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各種競賽等級、獨立作品的評價等方面進行。本研究以此對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評價與思考,進一步優化和成熟實施方案。

(二)核心課程的確定與思考

目前設置的核心課程有網絡技術基礎、全媒體新聞采訪與寫作、媒體融合與創新等,并已完成對核心課程的設計進行評估、課程內容確定、教材選擇等基礎性工作,由于課程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本研究內容主要是在核心課程中選擇增加一定比例的當前問題和前沿問題的教學內容,并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適度動態調整。

(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與評價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物理環境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在物理環境建設方面設置了網絡與新媒體實驗實訓中心、新媒體工作室,主要承擔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軟件與開發環境、PremierePro非線性編輯等課程的實訓任務,主要進行新媒體策劃與產品設計、編輯與推廣營銷等項目實訓,在項目運作過程中使學生具有從事新興媒體的內容管理、活動組織、話題策劃以及文案撰寫等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項目驅動與教學任務相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平立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利用項目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任務中掌握教學內容。工作室主要通過項目需求結合項目特點制定和執行營銷策劃方案,負責各類線上線下活動,營銷的策劃、組織、執行、跟蹤、總結,負責與文案配合創作各網絡傳播渠道所需內容,負責項目具體需求對接,通過項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廣計劃及實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針對以上形式進行大眾傳播方式和手段內容的綜合實踐訓練。

實驗室的建立,進一步實現數據共享,完成網絡與新媒體實驗實訓中心建設,實現課內實驗和獨立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訓、實習全過程覆蓋。在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方面,分別設置了網絡新聞專題的采編與實訓、新聞圖片的采編處理與制作實訓等內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和綜合性上,對其設置的合理性和學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四)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構成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構成方面,根據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與核心課程設置組建了相對應的課程組,分別為新媒體內容策劃與編輯、新媒體宣發運營。師資隊伍的建設突顯專兼職結合和雙師型教師占比,設置合理的年齡層次、職稱層次、學歷層次和學緣結構。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繼續培養社會新媒體機構、門戶網站、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等新媒體部門培養具有扎實的新媒體文案策劃與寫作能力、具備一定的文字圖片視頻編輯整合及軟件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新聞敏銳度、較好的媒體營銷能力與數據分析能力、熟知消費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體職業素養與團隊精神,能夠勝任新媒體產品的策劃與設計、采編、制作與傳播、項目運營、市場營銷與管理等相關崗位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河,劉琳琳,王芳菲.新媒體管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篇2

關鍵詞:高職;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課堂教學創新;三位一體教學

高職院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在經歷了近幾年浮躁的初始發展階段后 ,應該歸于理性,認真思考、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通過發展內涵,體現特色,適應高職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1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2009年國務院了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廣告、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要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數字多媒體廣播、手機廣播電視、數字娛樂產品等新興文化業態。《規劃》的出臺給高職院校藝術類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以下簡稱多媒體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十二五”期間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期,國家及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以及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中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也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與時具進、適應發展的挑戰。

首先是人才就業市場的需求與要求。2011年我們走訪了上海、南京、無錫等地的12家多媒體行業,認真聽取了其對媒體市場的剖析、市場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通過調研我們及時掌握了目前媒體傳播市場的發展情況及行業前景,了解到這些媒體企業的核心技術崗位以及急需的技能人才類型。目前主要有5種多媒體職位較緊缺:

1.1 影視制作,要求熟練掌握常規的影視制作和特效軟件,熟悉影視制作流程,最好還具有高水平的創意和策劃能力;

1.2 網頁設計與制作,要具備一定的平面設計基礎,包括構成基礎、數字圖像處理、動畫應用等;

1.3 多媒體創作,精通各種視頻和音頻的剪輯;

1.4 多媒體動畫設計,該類人才市場需求很旺盛;

1.5 媒體策劃與創意,該類人才是融合策劃與創意的復合型人才,類似于項目管理人才。這些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學校培養創新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新挑戰。我院多媒體專業開辦五年來,基本上每年都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過去五年的人才培養方案發現多媒體專業辦學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培養目標需重新審視;其次培養模式必需堅持多元化;再次課程體系還需不斷完善;最后是“雙師”素質工程型教師隊伍建設亟需加強。綜上所述,政策機遇、市場需求、建設現狀對多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多媒體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2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及其實現的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為了專業的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專業建設者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院多媒體專業實情與行業需求,突破舊的思維定勢,在已有的模式基礎上優化人才培養定位方案結合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等方面,培養創新人才。

2.1 人才培養定位。

高職學校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為做到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需求為依據、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首先積極開展各種行業調研。本專業堅持對行業專業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分析,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適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并根據市場職業崗位,剖析所需的職業技能,來設置教學課程。其次是專業指導委員會調研。通過定期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和完善。最后對歷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通過調研,收集行業發展的動態與信息,及時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新需求,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的評價與要求。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規格、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使專業設置和建設更加適合于行業及畢業生就業的需要。

根據市場需求、調研學習及學生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方向概括的定位在多媒體綜合應用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影視媒體(媒體策劃、劇本寫作、攝影攝像、后期制作、短片制作)設計人才和網絡媒體(網頁界面、網絡廣告)設計人才的兩個培養方向,其中又以影視媒體設計人才培養為主。影視方面主要培養具備一定藝術理論知識與素養,能從事電影、電視、新聞、廣告、攝影攝像、后期制作、媒體策劃等工作崗位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網絡媒體方向主要培養的是網站設計(美工)、網絡動畫設計應用型人才。

2.2 人才培養方式

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原則,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技術含量為參數,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學生職場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積極推進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具體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2.1 依托校內實驗實訓室和無錫職教園公共實訓基地,把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動手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2.2.2 聘請企業核心技術人員執教,使學生掌握工作崗位的綜合技能,順利實現學生到企業職員的角色轉變。

2.2.3 加強校企合作,學生通過頂崗實習,邊工作邊學習,培養專項技能,實現順利就業。

2.2.4 依托學生工作室,用工作室的形式帶動專業學習,通過真實課題和參賽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營造了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

2.3 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

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明確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特征,通過“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及“專業選修課”三結合設置多媒體專業課程結構。

首先專業基礎課是培養職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為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設有《造型基礎》、《構成基礎》、《數字圖像處理》等課程。其次專業方向課是培養學生就業崗所需的專業技術知識。為注重培養崗位專項實踐能力,設置兩部分課程:一是影視方向以《影視概述》、《攝影攝像》、《影視編導》、《影視燈光》、《影視畫面語言》為前修課程,以《影視場景設計》、《影視編輯》、《影視特技制作》、《三維數碼設計》為后續課程,結合《影視動畫設計》、《影視短片制作》等實訓課程,形成滿足“影視制作”職業崗位技能需求的課程體系。二是網絡方向課程以《信息技術》、《網站美工設計》等為前導課程,以《flas設計》、《網絡媒體與網頁技術》、《動態網站技術》為后續課程,結合《網絡動畫實訓》、《網頁制作實訓》等實訓課程,形成滿足“網站網頁設計”職業崗位技能需求的課程體系。最后是專業選修課,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和彰顯專業特色

結束語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快速發展的新興專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轉變高職教育觀念,明確辦學指導思想,以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琛.實用性人才培養與商務英語課程設置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研究,2011(14):185.

篇3

關鍵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數字媒體 教學體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數字媒體專業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順應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升級而興起的一個新興學科,是信息學科向文化藝術領域拓展的新方向,是當今最前沿的、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一個寬口徑應用型專業。數字媒體藝術是文化、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在藝術創意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數字媒體從業人員要具有創新意識。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更迭的時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它還需要創作人員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全新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也就是說數字媒體藝術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數字技術能力,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開闊的藝術創作思維。只有具備應用實踐技術基礎,創新性才能得以發揮,如虎添翼。

二、數字媒體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為了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國內外不少高校重視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在人文藝術素質提高的同時,加強學生面向網絡、新型的數字媒體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動了數字媒體產業的蓬勃發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點:

1、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數字媒體專業應用性強,實踐教學內容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可根據課程特點,采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將項目或完整案例分解為多個局部案例,對應不同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通過案例精講理論和方法,通過課內實踐基本掌握局部技能點。

2、加強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數字媒體專業應培養學生較強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和開發能力,同時具有藝術鑒賞基礎,從而使學生既具有計算機數字媒體專業設計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藝術創意能力。

3、個性化培養方式靈活。各個高校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范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學校按照自身學科的發展和學生的選擇進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發展現狀看來,傳統的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雖然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實踐教學缺少層次化。而數字媒體專業不同于傳統的專業,是一個復合交叉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更應該循序漸進,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礎素養到專業技能再到創新能力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培養厚基礎、強實踐的應用創新型數字媒體專業人才。

三、基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平臺的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數字媒體專業主干課程的綜合案例設計。對每門主干課程,要將課程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相結合,設計一個囊括該課程主要理論、算法、原理和軟件操作技術或編程技術的綜合案例,將這些案例作為主線構成數字媒體基礎實驗項目和應用實驗項目。學生在實現該項目的過程中,可培養分析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2.圍繞綜合案例開展新型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可將案例分解成與各個主要知識點對應的小模塊,教師講解每個模塊的實現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并將每一模塊都設計成可專項訓練的實驗項目,學生自主完成各模塊并最終整合成整個案例。

3.將案例教學與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各類科技競賽相結合。可將案例與齊魯軟件大賽、ACM大賽相結合,案例中涉及這些大賽所需的知識、獲獎大賽中的題目作為案例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激發學生對專業基礎實踐項目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

四、總結與展望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教學實踐體系也將不斷改進。我們將繼續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跟蹤數字媒體專業的發展趨勢與企業需求的新變化,不斷完善我們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促進文化產業、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廖琪男 廖玉 龔秋華 佟小娟 王繼軍 面向應用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計算機教育,2009,(18)。

[2]尹文龍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實踐體系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8,(15),23―27。

篇4

【論文摘要】文章針對廊坊市多媒體人才培養現狀,提出高職多媒體專業設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提出了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教學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斷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核心,是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廊坊市擁有京津之間的區位優勢,不斷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加快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美國紐約科技大學校長張鐘浚認為“大陸學生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夠的問題,而中國學生存在的創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學階段形成的。”可見要想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關鍵就是要從大學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體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廊坊,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應用開發人才的需求使多媒體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市場前景輝煌。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體人才培養現狀,我們參照《中國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高職高專教育評估手冊》、《高職多媒體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研究》等相關文件及教學實踐經驗,設計了《計算機多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卷涉及多媒體專業課程在實踐中的應用、適用崗位、人才缺口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關系等多方面內容,并附有兩個開放題,給答題者反饋問題的空間。

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對象主要是廊坊市開辦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高校的授課教師、學生及部分企業。本次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問卷175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1%的教師及75.6%的學生認為多媒體專業應用教育亦已顯得滯后,62%的教師認為多媒體專業課程設置尚有不足,65%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專業學習與崗位銜接亦有一定差距,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35%的教師很少參加專業培訓,31.2%的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42%的教師認為學校教學投入缺乏。

2.高職多媒體專業設置研究

為加快科技進步和多媒體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高職多媒體專業設置上,應有長期的、戰略性的眼光,應改變過去單一的結構,朝專業化和行業化方向發展,按社會行業需求和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發展情況設置相關實用的專業,以達到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基于廊坊市產業特點,計算機多媒體專業職業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平面廣告設計、印前設計與制作、圖形圖像設計、室內裝飾(展示)設計、網頁與影視設計、動畫設計與制作等幾個方面,故針對以上職業崗位設置如下專業:(1)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2)網頁與影視設計專業。(3)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專業。(4)動畫設計專業。(5)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力圖讓學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職課程學習過程中成長為合格的多媒體人才。

3.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研究

3.1大力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充分體現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給學生以自由的發展空間和可能。例如,鼓勵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創作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在積累中提高,為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轉貼于  3.2組織專業教師撰寫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及實習實訓教材。這樣便于將教師平時對課程的積累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目前已經有基礎課類的《計算機基礎實訓教程》和專業類的《圖形處理實訓教程》已經應用于課堂教學,尚有《圖像處理》、《動畫設計》等課程的實訓教程正在編寫中。

3.3改革評價體系。考核方法分成筆試和實踐能力兩種,主要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狀況,檢測教學的綜合效果,并給改進教學提供必要的依據。目前考試工作中應加大實踐考試的分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實踐能力考核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檢測,應用過程評價,改革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機制。建立“課堂作業——章節作業——綜合作業”的三段式過程評價體系。

3.4開展學生作品展示活動。以學生演講的形式介紹自己的作品創意、構思、技術應用及實現過程,再輔以教師講評,既鍛煉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多媒體的發展過程,充分認識到多媒體的功能和它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體技術,能熟練掌握常用的多媒體應用軟件。對于低年級學生,注重多媒體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訓練;對于高年級學生,注重培養他們的必需能力,能夠熟練操作和應用各專業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應用這些軟件進行設計和創作。教師在設計實踐課程題目時,應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和興趣愛好的不同,設計不同的難度、不同內容的課程題目,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4.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室。對于多媒體專業的基礎課當前大部分計算機設備均可承擔教學,但是近年來許多多媒體專業應用軟件的功能不斷提高,因此須加大實踐環節的教學法投入。

4.2改變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多媒體應用的日新月異,對高職學校多媒體專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思想敏銳,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術,要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敬業精神,注意發展動態,提高業務水平。學校要組織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新知識、新軟件。

4.3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應該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幫助企業做到人才本地化,促進畢業生順利就近就業,專業的發展才能獲得良好的基礎。所以校企結合是多媒體專業教學研究的實踐基礎。因此,緊緊圍繞促進應用和提高效率兩個中心目的,將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應用相結合,擬提出“以應用促教學”對策,這是將高職多媒體專業建設應用于區域經濟的一次教育嘗試性應用研究,也是全新視角下的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的一個范例。

5.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入,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只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訓練,注重創新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總之,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在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創新的人才隊伍,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提高多媒體專業人才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向軍.高職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

篇5

關鍵詞:培養目標 發展現狀 發展對策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和知識爆炸的時代,新媒體(因特網、寬帶網、數字電視網和移動媒體網絡)作為第四代媒體,表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發展遠景。

1 我校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培養目標。我校媒體與藝術設計系設置的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和計算機系設置的多媒體專業有著根本的區別,前者重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即媒體藝術,后者重在技術的應用,即媒體技術。數字藝術和基于新媒體的藝術已經開始全面滲入到各種媒體和各種信息服務行業中,如數字化的攝影、攝像、動畫、電影、電視、書籍、報刊和互聯網等。

我校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技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藝術素養、掌握數碼媒體技術、影視媒體制作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技術等先進制作手段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2 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現狀。隨著“多媒體”的概念逐步深入到被廣大群眾接受和熟悉,在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的時代已經到來。目前全國各級省、市、地方部門都大力推行鼓勵政策,推動數字產業的發展,各大高校也紛紛開設動畫學院、數字傳媒學院,常州更是國家動漫人才基地,上海設有多媒體產業園等,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熱潮。

根據這次實際調研,我們總結出目前社會上各公司、企業和服務行業所雇傭的多媒體設計師的比例,普通社會信息服務業包括數碼攝影、婚紗攝影、DV攝像和數字視頻光盤服務、個人網頁設計、文本編排等。該層次人數眾多、服務面廣,但其技術含量和對設計師的要求屬于普通服務業標準。

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應用層次分類,得出我校人才培養定位是在第一層次,即普通社會信息服務業,該層次人數眾多、服務面廣,但其技術含量和對設計師的要求屬于普通服務業標準。我校采取“2+1”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定位在服務常州周邊第三產業,定位準確。

同時通過對在校學生、畢業生、企業、社會等各方面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網絡訪談、面談等形式,三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問題,即個人的能力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定位準確,培養的人才和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問題何在?在中間環節!

3 高職院校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對策。

3.1 教師方面。

3.1.1 教學理念更新。作為一名高職高專教師,首先要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合作之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3.1.2 教育模式改變。現在幾乎百分之百的學校都開設了《網頁設計與制作》這門課,卻缺乏思考這門課對工科學生和對藝術設計的學生而言效果會否有所不同,方式是否合適。對于工科,重在對網頁設計的整體布局和模塊代碼編寫、后臺管理等。而對藝術設計學生來講,計算機除了作為輔助表達的工具外,還上升為輔助思維和輔助設計的一部分,不少網頁動態效果和視覺模式的設計必須通過計算機作為媒介才能完成,重在設計與色彩搭配等。因此,課程設置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3.1.3 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改變。還有更不利于學科發展的教學安排是:將涉及到軟件應用與技術教學的課程按照傳統意義下的試驗課和理論課完全分割開來,并硬性的規定理論課在教室上、試驗課在機房上。對數字藝術設計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完全與設計思維、設計手法背道而馳,學生學習設計的效率極低。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比如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等等。

3.2 學生方面。

3.2.1 學會學習。高校教育最尷尬的一個問題就是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社會發現自己掌握的東西完全落后于時代,不得不重新尋求職業培訓。目前國內新興媒體產業對人才需求極大,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學校培養了如此多畢業生卻無法在工作崗位勝任。

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不僅學會聽課,學會獨立完成作業,更應該學會學習。只有掌握了學會學習,才能更從容的面對知識的更新,應該學會自學,學會學習的方法。比如說:我在教學生攝影的時候,在拍攝朝陽下美麗的校園,我從一個很美的角度拍攝,讓大家欣賞。如果說,一個學生只能站在我拍攝的角度進行拍攝,不會嘗試不同角度拍攝,那就沒有潛力,在學習拍攝時,不僅模仿老師的操作動作,而且注意要領、方法,這才是關鍵。

3.3 走產學研之路。

3.3.1 與企業合作。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側重在攝影攝像方面,可以和社會上影視廣告公司,比如上海影視公司、影視制作公司、極光影視公司、華視公司(動畫版的《風云決》制作公司,全部由多媒體后期制作軟件完成)等:通過參觀學習上海國際傳媒產業園、上海多媒體產業園、國家產業動畫基地等,可以與常州市區這方面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完成學生最后一個學期或者一年的企業實習。

篇6

 

網絡新聞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受眾要求的提高,網絡新聞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我國網絡新聞發展的主要問題

 

1.“標題黨”現象泛濫

 

所謂“標題黨”,就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論壇或媒體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標題來吸引受眾注意力,但內容通常與標題聯系不大或完全無關。由于當前生活節奏日漸加快,許多網友閱讀網絡新聞時,往往只看標題,無暇細讀文章內容,因此很容易受到“標題黨”的誤導。據《中國青年報》萬人調查的數據顯示:受訪者中20.1%的人平時只看新聞標題不看正文;66.3%的人在看完標題后會快速瀏覽正文;只有11.2%的人會詳細閱讀正文。媒體專業人士認為,這也是“標題黨”泛濫的重要原因。如今,大量“標題黨”新聞充斥著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對網絡受眾、網媒行業及新聞當事人帶來種種危害。一個存在虛假信息的標題容易誤導受眾,影響讀者對信息的正確認知及價值判斷。另外,當公眾慣見浮夸虛假的信息,形成慎信網媒的觀念,網媒的活力將不復存在。

 

2.侵權問題嚴重

 

網絡新聞侵權就是相關機構或個人利用互聯網對他人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隨著網絡新聞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網絡新聞侵權問題變得日益嚴重,并成為了社會的一大關注熱點。主要表現在:(1)侵害名譽權。目前,在網絡新聞傳播中,侵害名譽權的現象屢見不鮮,個別人利用網絡捏造事實,詆毀他人聲譽,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嚴重傷害了他人的身心將康和正常生活。(2)侵害隱私權。在網絡新聞傳播中,有意或無意地泄露他人聯系方式或私人生活等。(3)侵害著作權。在新聞傳播中進行剽竊,在未經他人授權情況下將他人東西占為己有,就是典型的侵害他人著作權行為。

 

3.文字表現形態及結構失衡

 

目前,中國網絡媒體的新聞基本都源于傳統媒體,各大網絡新聞網站對源于傳統媒體的新聞通常的做法是原文轉發,有時會對標題加以修改,有時會對原文進行簡單刪減,很少對其加以適當編改以適應網絡新聞傳播要求,最終造成新聞文字表現形態和布局結構的失衡,呈現出單一的平面媒體新聞表現形態及布局結構。這種完全忽視網絡受眾個性化需求,未能根據網絡新聞的獨特性進行新聞編寫,嚴重影響了網絡新聞的傳播效果,降低了閱讀效率,降低了查詢效率,降低了媒體影響力。

 

二、我國網絡新聞發展的走向

 

1.加強網絡新聞的專業化建設

 

網絡新聞專業化與網絡受眾需求個性化是未來網絡媒體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傳統網絡新聞媒體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比如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它們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垂直的,而未來依托于互聯網的細分,網絡新聞綜合化轉向集中化,由普適化轉向個性化,已經成為時展必然。專業新聞網站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許多專業站點群將進一步豐富網絡新聞傳播體系。專業化新聞,就是信息產品與服務以某一特定領域為核心開展,結構縱深性特征顯著,將特定領域的信息深入化、專業化,并做好多維度、立體化的訴求闡釋與價值構建。在追求個性的時代語境下,為那些差異化顯著的網絡受眾提供他們所需的信息,才能最終留住他們,這對于網絡新聞媒體來講尤為關鍵。專業網絡新聞媒體與綜合性門戶網站所的新聞最大區別在于專業新聞具有較大規模的忠實受眾群,這樣能夠集中為他們提供特定領域全方位、立體化、深入化的信息服務。

 

2.對傳統媒體信息資源進行深加工

 

網絡新聞的發展需要傳統媒體的支撐,但未來網絡新聞將不僅僅是對傳統媒體信息的復制轉發,而是對傳統媒體信息資源加以深加工,對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做深度挖掘。全面但不深入,綜合但不專業是無法滿足受眾需求的,是最終會被淘汰的。由于在信息化時代語境下,信息資源十分豐富,一條新聞不是你有便是我有,但所有的新聞都是觀點或事件的簡單堆積,若是誰能提供專業化、深層化的信息服務,誰就能夠獲得網絡受眾認可,誰就能占領網絡新聞市場制高點,網絡新聞媒體要結合網絡受眾個性化信息需求建立相應數據庫,對新聞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優化,為受眾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務。個性與特色將成為未來網絡受眾在新聞閱讀方面的一大關注點,此外,在新聞傳播自由度方面,網絡新聞媒體無疑具有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并對后者產生了巨大沖擊與威脅。

 

3.網絡新聞生產與經營的產品化

 

職業媒體、職業媒體人會永遠存在,但未來網絡新聞的標準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要把內容做成產品。信息化時代語境下,渠道和分發對于各大網絡新聞媒體而言,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機上預裝應用軟件,覆蓋量會很大。網絡媒體還要加強受眾行為習慣的研究,要明確其網絡新聞傳播效果核心影響因素的地位,要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責任心的注入”為理念,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如新浪的編輯部已經改叫產品運營部,強調產品思維應該大于內容、大于新聞的理念。產品的要求比較復雜,從初期設計如話題、稿子、作者的準備,到經過潤色加工完成生產后,包裝、推廣渠道會越來越重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并存的媒體形態,而中間區域還有諸多的形態。無論是什么媒體形態,都需要堅持傳統媒體的嚴謹思維和報道,也需要借鑒新媒體在內容包裝和產品運營上的優勢。

 

在“標題黨”現象泛濫、侵權問題嚴重文字表現形態及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制約下,網絡新聞要想打破困局,突圍而出,就必須要加強網絡新聞專業化建設,要注重對傳統媒體信息資源的深加工,要推動網絡新聞生產與經營的產品化發展,這不僅是網絡新聞時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網絡新聞發展的歷史走向,只有立足現狀,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網絡新聞的健康發展。

篇7

關鍵詞:媒介融合趨勢 人才培養 新型傳媒人才

西南政法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研究

信息時代社會突飛猛進、蒸蒸日上,科技迅猛發展,傳媒領域也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媒體和“第五媒體”的手機媒體成為人們交流、交往的工具。各種形式的媒介之間相互融合的趨勢也愈加明顯比如手機和電視相結合形成“手機電視”,報紙和手機相結合形成“手機報”,網絡和電視相結合形成“網絡電視”等等。以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為主的“三網融合”政策的出臺,加速了媒介產業走向融合,數字技術的發展更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動力支持。媒介融合已成為現代傳媒業發展的顯著特征,這一態勢必然催生出新的傳媒生產理念、新的人才教育理念。①作為傳媒人才培養的“集散地”――高校,需要及時更新觀念,采取相應的策略,使人才在新的傳媒環境下得以立足。

一、媒介融合與新型傳媒人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述

1983年,伊契爾?索樂?普爾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把“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即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新媒體技術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支撐下,一批新媒體得以產生的同時,也促進了“舊媒體”的二次發展。電子報紙、網絡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紙等都是新舊媒體融合產生的“混血兒”。媒介融合是當今媒介發展的顯著特征,是傳統媒體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②

媒介融合有以下幾個特點:

1.技術化與全能化。在廣播、數字、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媒介融合趨勢越來越強。在媒介融合趨勢下,不同形態的媒介相互競爭與融合,體現出文化的全能性與技術性。

2.集約生產與全民寫作。融合媒介趨勢下,以往每種不同的類型的媒介獨自經營,而現在多媒介走向聯合經營,生產成本降低,資源合理配置,也促成“融合新聞”(Multiple-journalism)的產生,形成了“全民寫作”的趨勢。

3.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徑可以分為以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為主的內容融合,以及以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為主的載體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影響與新型媒體人才

媒介融合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很大:

1.促進傳媒理念的創新

人類不斷追求信息傳播的優化,而媒體融合正是這個過程的產物,它正變革著信息的采、編、播、獲取等各個環節的運行方式,使歷史上獨立演進的不同媒體形態更加豐富、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的融合發展。通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各種傳統媒體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得以作用于融合媒體之上。

2.促進核心價值的整合提升

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新型社交媒體的不斷涌現,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信源主體呈現多元化,普通公民也可以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媒介融合將會大大提高民眾參與社會的程度,不斷改變人們的心理狀態。這有利于促進社會核心價值的重構,特別是草根媒體將成為社會核心價值重構過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3.呼喚新型跨媒體人才的更多涌現

跨媒體人才即媒體融合人才,他們可以靈活的運用多媒體工具和技術進行采集、編輯、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夠同時承擔圖文、音像等報道任務的全能型記者。

在媒介融合態勢下,兩類新型人才成為亟需:

一是能夠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媒體工作者。此類人才要通曉人文社科知識,要掌握扎實的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技能,尤其是例如WEB2.0影視編導、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特技制作等新媒體技術;

二是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的管理工作者。此類人才應該兼具“職業新聞人”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經理人”的經營管理頭腦和才干,懂新聞、懂技術、懂管理和策劃。今后媒體的競爭實質上就是跨媒體人才的競爭。

二、傳媒人才的培養現狀調查分析

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以及新型媒體的結構特性決定了跨媒體新型人才需求的復合型,從業者需要熟練掌握從前期策劃、采寫編制到后期的傳輸和互動等流程所需要的技能。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依然是基于傳統學科的劃分,與新媒體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學科屬性和體系、課程設置和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資源和專業師資、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關系等方面。

對此,調查組選取了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大學四所開設新聞學相關專業的高校,對其師生做了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同時調查組還對重慶市的愛奇藝和壁櫥社區論壇的工作人員做了訪談。目的在于尋找到高校新聞人才培養與目前媒體行業需求的契合點,從而對新聞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數據分析

1、師生基本狀況

(1)師生群體構成

本次調查的學生來自上述4所高校大約140名學生,以2010級學生為主。學生的專業涵蓋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播音主持、廣播電視編導、漢語言文學等。本次調查的教師群體來自西南政法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學院,共計6人,采用深度訪談的方法進行調研。

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教師處于46歲至55歲年齡段,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17%,36歲至45歲教師占33%。而在教師學歷分布中,博士占67%,其余是碩士。

(2)師生對新媒體的了解程度

從調查中我們得知,“非常熟悉”和“不了解”兩個極端方面師生比例小,其中老師都是10%,學生分別是6%和13%。近八成的師生都對新媒體有一定了解,“比較了解”的老師占45%,學生占25%;“一般了解”的老師占35%,學生占55%。

(3)學生對新媒體行業工作的意愿

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可以考慮,其余的則不愿意從事新媒體相關工作。

2.課程設置情況

調查的四所高校,都開設了與新媒體有關的課程,但在課程比例、設置內容上不盡相同。同時,四所高校的新媒體課程統一安排在選修課當中,必修課都沒有安排有關課程。新媒體領域相關的課程開設的較少,學分要求較低。

3、崗位素質要求與期待

(1)行業具體供求

媒體傾向于人才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比如對軟件技術的熟悉度、視音頻操作程度等。而教師和學生側重于理論知識、文案創作等基礎性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把握。

學生對傳統媒體的采訪寫作能力不是很看重。教師認為理論知識和技能是新聞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質。媒體從業者則認為,應當更加注重設備操作、商業開發、產業化經營等現代技術的運用和能力的掌握。

(二)調查結論

1.從新聞傳播相關專業的教師與學生的認識方面來看:

師生對新媒體行業普遍給予較高的關注,對于該行業未來的發展普遍看好,而且愿意進行有關學習和研究。然而,由于新媒體行業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新興行業,高校師生對它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比如實際用人需求、各領域人才的能力素質需求等等,尤其是諸如流媒體技術、整合營銷、版權開發與管理等方面,是教學與研究的盲點。

2.從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來看:

距離現代新型媒體人才需求還差很遠。原因是多方面的,傳統教育觀念注重新聞理論、傳播學理論、中外新聞史、廣播電視史等基礎史論課程的教學,學科架構不健全。以傳統媒體的人才需要為基礎,比如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主要為廣播電視機構培養人才,新聞學專業主要是為報刊、通訊社培養記者、編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以及傳統媒體的轉型,傳媒間的差異正在被打破。此外在當下這個不斷變化的媒介格局下,建構起穩定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困難。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營銷手段的創新、資源組織架構的創新,也需要節目形態、技術手段的創新,而凡此種種都無法從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中獲得。

3.從高校與新媒體行業有關單位間的聯系來看:

存在失衡與錯位的現象。新媒體企業無法為專業教學和研究提供充足的行業資源和良好的實踐機會,高校也在人才輸送方面達不到要求。教學和實踐脫節,新聞人才結構失衡。我國的新聞教育基本上是在大學課堂內完成,新聞單位的參與度不夠,當畢業生進入媒體,仍然需要接受再培訓和職業化訓練。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多樣化、專業化的傳媒人才,而新聞教育卻呈現了人才培養路徑過專、過窄的問題,與傳媒業的需求嚴重脫節,無法適應媒體格局的深刻變革。

三、媒介融合下傳媒人才培養建議

新型傳媒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的基礎教育與培養,更離不開人力資源需求和供給間的平衡,針對目前新型傳媒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高校應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課程設置,緊跟行業用人需求,加強與新媒體行業的有效聯系。

(一)綜合素質的培養

1.注重對人文素質的培養

新媒體的特點是傳播快捷、互動性強、內容海量、開放性高,這就對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對人文社科知識的廣泛涉獵,只強調對技術的掌握與運用必定是一個沒有深度、沒有發展前途與潛力的媒體。

2.注重對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

媒體從業人員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平衡的報道原則,更要堅持黨性原則。媒體從業人員要做好把關人,正確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教育宣傳、服務娛樂等功能。

3.注重對新媒體應用的培養

新媒體并不是指一種媒體而是一個過程,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媒體是新媒體,相對于網絡媒體而言,移動媒體是新媒體。注重對新媒體人才的長期培養和知識更新,教育機構應該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根據當前新媒體的發展特點,為從業人員提供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提供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二)業務能力的培養要求

1.“跨媒體”報道能力

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傳媒機構不可能只擁有單一的媒介形態,報紙媒體開發了網絡版和手機報以及官方微博,電視媒體開發了網絡電視和戶外電視,雜志媒體開發了電子雜志,廣播媒體發展數字廣播。新型傳媒的業務流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就要求媒體人才不能再局限于過去一報一臺互不干涉的工作模式,而是要具備進行跨媒體傳播、報道的能力。要熟悉傳統媒體的運作流程,更要掌握新媒體的運作規律、報道手法、受眾的特征、傳播的特點。

2.整合傳播能力

網絡時代,在話語權平等的背景下,“人人皆記者”。作為媒體專業人才,其核心競爭力不再是第一時間報道事件,而是體現在對新聞信息的篩選上,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這就要求媒體人才運用敏銳和專業的眼光對信息進行鑒別、跟蹤和深度報道,從混雜的信息中為受眾梳理出有邏輯、有價值的內容。

(三)教育觀念的更新與學科資源的整合

重慶愛奇藝公司內容部資訊頻道的主編左小漠在訪談中表示,當前企業亟需復合型人才,但是實際上員工的能力結構相對單一,綜合素養不夠高,視野也不夠開闊,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創新發展。這與我們的調查結構吻合,我們還發現,當前高校在相關專業的設置上有以下問題:一是涉獵過廣,不夠精細、針對性不強、系統性不足;二是專業面過窄,比如有些學校將新媒體片面的理解為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影視藝術,將已有的影視類專業直接移植,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三是學科間的貫穿性、繼承性不強,有的學校將理論課安排在第一學期,卻將新媒體實務課安排在第四學期,無法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銜接。

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必須放在首位,要突破傳統涇渭分明的學科界限,對優勢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要想達到教育目的、培養出合格的新媒體人才,必須要建立綜合、科學的教學體系,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注重課程之間的整合銜接,建立起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教學體系。

(四)高校新聞院系開設新專業,開拓研究的新方向

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2005年在全世界新聞院校中第一個設立了媒體融合系;2007年3月,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密蘇里大學Convergence學院合作,成立了我國高校首家融合媒體實驗室;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從2007年起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新傳媒系,其中媒體融合作為該系重要的新聞專業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7年開始也新增了“數字新聞傳播”專業,注重培養媒體融合新聞人才。③

高等院校在設置新聞傳播學課程的時候,要將之放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打大視野下,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要將傳媒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不斷調整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在教學中的合理比列。例如可以將新媒體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教授給學生,配備有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工作經驗的老師,將一線的經驗和方法與學生互動分享。

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新聞傳播學實踐性較強,實踐課程包括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高校教師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開放的、多元的、互動的教學氛圍。

(五)加強校企合作

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新媒體工作者認為自身理論素養、業務素養不足,對所從事行業的屬性與核心競爭力認識不夠,對新媒體產業發展前景認識不足。高等院校在這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它們擁有豐富的智庫資源,可以拓寬從業者的視野,為他們提供客觀的理論指導和培訓。與此同時,新媒體企業眾多學習時間崗位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指引方向。開展產學研合作模式,針對媒介融合這一背景,目前高校可多開展與新媒體融合性媒體的合作。比如,邀請新媒體資深從業人員擔任學校的榮譽講師、客座教授,參與課堂教學,定期開展講座;學校可以加強與新聞網站等媒體、企業的合作,鼓勵教師們到傳媒機構切實體驗,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有媒體將2013年稱為“大數據元年”,我們已經從信息時代走到了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中國網民數量從100萬發展到一億用了七年半時間,從一億到3億用了將近4年時間,從3億到2012年年底的超5億則不到兩年。近五億網民意味著超過1/3的國人都已經和互聯網有過親密接觸,“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悄然到來。④在自媒體趨勢下,對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較高素養的新型傳媒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高校和新媒體行業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

② 孫夏卿.《新媒體人才培養亟待加強》.[J]

③ 唐筱童.《《媒介融合――鍛造新媒體新聞人才勢在必行》》.[J]

④ 孫祥飛.《新聞傳播學考研》.人民日報出版社.[M]

參考文獻

[1]陸平.《3G時代新媒體人才的培養》.[J]

[2]孫夏卿.《新媒體人才培養亟待加強》.[J]

[3]謝曉紅.《高校網絡新聞傳播教學改革初探》.[J]

[4]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

[5]唐筱童.《媒體融合:鍛造跨媒體新聞人才勢在必行》.[J]

篇8

關鍵詞 電視媒體缺陷;網絡媒介融合;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06-0004-02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絡占據社會各個角落,廣播電視行業的傳統地位受到極大沖擊,而處于我國廣播電視制度底層的地市級電視臺的生存空間則更加狹窄,在一次中國傳媒研討會上,中國傳媒大學的一位教授用三個自來形容地市級電視臺現狀,自產自銷、自娛自樂、自生自滅,這確實是目前地市級廣播電視所面臨的現實危機和尷尬局面。地市級廣播電視臺需要分析自身條件、外部傳播條件、網絡環境等特點,運用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方法使上訴三者結合,探索一條在網絡條件下的新型發展之路。

1 地市級電視臺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在不斷弱化

2013年7月17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97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今天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個人化的發展勢頭席卷全球,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正在淪陷。

與一般網絡媒介相比電視媒體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1)電視媒體受收視環境影響大,不易把握傳播效果,而網絡媒介隨著移動通信工具及人們生活方式改變而體現出明顯的優勢;2)電視媒體所播出的節目一般費用較昂貴,制作成本高周期長,播放費用高。地市級電視臺還普遍存在傳播地域受到嚴格限制,傳播范圍僅限于本地,廣告社會服務等諸多業務限于一地之內,無法比肩網絡的廣泛性傳播;3)處于嚴格的制度控制下,受上級管理系統和同級政府多種因素限制,電視自主性創新尋求突破遭受的阻力更大,網絡環境相對自己網絡媒介形式多樣,經營靈活;4)政府喉舌的定位使電視臺會議新聞較多,內容缺乏多樣性,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轉換為對電視臺信息的不信任,網絡媒介信息多樣、生動活潑,時效性好,地市級電視臺內部傳統體制較多,節目創新性不足。

2 地市級廣播電視臺要加快新媒體建設的步伐

在新技術、新媒體的挑戰下,地市級廣播電視臺與網絡媒介的創新性融合成為必要。建設自己的網站,抓緊與新媒體融合和發展非常重要,依托廣播電視多年發展中積累的音視頻素材,采編、主持、技術等新聞從業人員隊伍,權威的官方資訊等廣播電視網站建設的獨有優勢,地市級廣播電視臺要加快向多終端、多形態、多向傳播模式轉型。

地市級電視臺應該與大型門戶網站、地方網絡論壇等網絡媒介合作,發揮自己在采編能力上的優勢,通過出售節目或者參股分紅的方式,將節目交給網絡媒介,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的方便快捷、高關注度和高回饋率的優勢自己的聲音,在廣播電視信號覆蓋之外新增加網絡覆蓋。

1)舉辦各類活動已成為當前許多媒體獲得經營收入的方式,地市級廣播電視臺一定要把紙媒、廣播電視、網絡等載體搭載到一起,借助網絡等平臺,實現臺網聯動,擴大活動與網站本身的影響力,提升媒體品牌;

2)使廣播電視與網絡優勢互補,建立廣播電視網站的權威性。要將地市級的優質廣播電視節目整合成為內容提供商,通過網絡平臺來擴展受眾,擴大影響與覆蓋,特別在重大新聞事件、重大新聞報道中要實現網臺互動,彌補地市廣播電視地域傳播的限制的劣勢;

3)合作開發無線增值業務。要以“三網融合”為契機,以手機音樂、手機購物、手機視頻、手機動漫、手機閱讀等形式不斷拓展新增值業務,延伸廣播電視的產業鏈,使廣播電視網向家庭物聯網邁進;

5)開放廣播電視臺影視資料庫在網站上進行有償分享廣播電視臺資源如歷史視音頻資料、節目制作花絮、主持人記者等的工作影像等均可在廣播電視網站上向網民開放,有些甚至可作有償開放,這樣既能增加網站收入,也能增加電視臺的影響力。網絡形式也可借鑒當前網絡媒介的一般形式,即小視屏,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依據需要分為若干短時間小視屏,配以較為吸引眼球的標題,以增加點擊率。

3 地市級電視臺轉型的策略

1)全面實施“臺(報)網一體的戰略。電臺、電視臺和報社之間要加強橫向聯合合作,擴大主流媒體整體的影響力,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路子,探索創建多元化盈利模式,要以內容生產為核心,配置好我們的頻率、頻道資源、節目資源和人力資源,讓資源成為傳統媒體保持“魅力”的有效辦法;

2)加快全媒體人才培養,搶占新媒體平臺。隨著多媒體的融合發展,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首先要建設一支具備全媒體戰略思維和意識的領導干部隊伍,同時要建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全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傳統主流媒體記者編輯隊伍的全媒體化轉型;

3)堅持做好地方服務。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是地市級媒體的立身之本,要堅持打好地方牌,推進頻率頻道的專業化建設,避免節目的同質化,專注做地域的、本土的、個性的節目,培育本土受眾對我們的忠誠度,發展我們獨有的消費群體和市場;

4)要根據新聞生產流程構建新型管理流程。要通過搭建全媒體數字技術平臺,對內容生產流程進行重造,實現總臺所有編輯、記者對新聞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和互動,其生產流程應該按照新聞信息采集、制作、編輯、報審、播(刊)出等一系列功能來劃分,如設置新聞采集管理中心、制作管理中心、審查管理中心、播控管理中心等,扁平化的管理更有利于資源共享、多媒體協作、形成合力;

總之地市級電視臺在網絡條件下發展必須借助網絡手段,通過媒介融合充分認識自身條件,揚長避短,積極學習研究新媒體的運作模式,大膽開展合作向外探索發展,同時國家應該給予相應的制度設施方面的支持,使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在新的網絡條件下仍舊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吳云.論新舊媒體的競爭與融合.暨南大學,2006.

[2]陳玉鵬.央視布局新媒體.互聯網周刊,2006(12).

[3]曉明.傳媒研究和傳媒初中的現狀與問題[J].現代傳播,2002(5).

篇9

關鍵詞: 數字媒體技術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媒體技術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系統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數字影視技術、游戲動畫技術、網絡傳播技術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適合到影視制作公司、游戲軟件公司、新聞媒體機構、文化傳播機構、動漫設計與制作公司、廣告公司、教育與培訓機構、大中型企事業等相關行業,從事動畫設計與制作、游戲軟件設計與開發、影視制作、廣告設計、網絡媒體設計與開發等相關工作。

1.數字媒體技術的內涵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個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的新興學科,它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理論為依據,以現代藝術為指導,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到文化、藝術、商業、教育和管理等領域,是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綜合交叉學科。

1.1新媒體

數字媒體技術是指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以數字形式對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虛擬現實等進行獲取、記錄、加工、處理、傳播與管理的媒介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平板電腦、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1.2新技術

數字媒體技術是通過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手段,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變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一種技術。

數字媒體技術是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各類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技術,其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及內容主要包括數字信息的獲取與輸出技術、數字信息存儲技術、數字信息處理技術、數字傳播技術、數字信息管理與安全等。其他綜合性技術,有如流媒體技術、計算機動畫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

1.3新產業

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又稱數字媒體創意產業,是指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為支撐,為社會提供數字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產業,其范圍涵蓋了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畫、游戲、教育、工藝、時尚設計、廣告、建筑設計、視覺藝術、互動休閑、表演藝術、出版、軟件、信息服務業,等等。近年來,數字媒體產業在世界各國都受到重點扶持和優先發展。

2.數字媒體技術產業現狀

“文化為體,科技為酶”是數字媒體技術的精髓。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產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在信息服務、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及前沿信息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方面的實力和產業水平,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2.1政策技持

國家863計劃率先支持了網絡游戲引擎、協同式動畫制作、三維運動捕捉、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研發,以及動漫網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并分別在北京、上海、湖南長沙和四川成都建設了四個國家級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對數字媒體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2.2發展概況

以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制作、藝術創作、動漫游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影視制作業要提高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制作、發行、播映和后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絡建設。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3.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手段及相應的創作理念,兼具信息傳播理論、數字媒體技術和設計管理能力,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媒體、多媒體軟件業、電視臺、電影公司、廣告公司、出版發行業、游戲制作公司等從事數字媒體的設計與制作、音視頻數字化、相關技術研發、網頁設計與網站維護、數字媒體管理、廣告、影視動畫、大眾傳媒、房地產等產業的演示動畫片制作,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各類企業(特別是教育IT企業)從事數字化資源的設計、開發或相關課程教學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3.1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要求學生在系統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基本應用技能及相關專業基礎知識之上,注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與應用。經過學習和實踐后,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熟練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熟練掌握各種現代媒體設計軟件的應用和開發技能。

(3)熟練掌握影視圖像的采集、剪輯和后期編輯的方法與技能。

(4)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基礎軟件應用能力,具有解決多媒體設備常見軟硬件故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藝術創意能力,能夠獨立設計與制作各種廣告平面效果圖及游戲效果圖。

(6)基本掌握一門外語(英語),熟練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自學本專業書籍的能力。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可簡化為“四個一”要求,具體見上表。

3.2專業主干課程

數字媒體專業的主干課程包括動畫速寫、數字圖像處理、數字攝影技術、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數字音視技術、非線性編輯、網頁設計與制作、Java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DirectX動畫編程等。

3.3專業培養特色

(1)在“以理論為基礎,以應用為導向”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數字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技能,形成完整的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知識結構。

(2)增加實驗課比重,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3)分為數字影視技術、動畫與游戲技術二大方向進行培養,拓寬學生就業面。

(4)邀請學術界和IT界知名人士來校開展學術講座,使學生了解相關前沿信息和業界最新動態,以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

(5)每學期組織網頁設計制作、主題廣告設計、DV制作、多媒體課制作等技能比賽,并組織培訓學生參加院校等更高級別大型專業比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篇10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創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概述

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家全方位地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平臺。數字技術介入藝術領域,為我們勾畫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藝術圖景,數字媒體藝術正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0”和“l”是數字時代的基本代碼,正是這兩個簡單的數字,經過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組合,打造出千變萬化、變幻莫測的數字藝術世界。

數字媒體藝術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開來,幾乎進入所有與視聽媒介相關的領域。從好萊塢的數字電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響電視,從計算機網絡游戲到虛擬現實場景的構建,數字媒體藝術成為一個區別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嶄新的藝術領域。

二、數字媒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為加強專業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保證傳媒類人才培養質量,組建了“數字媒體教研室”,構建了文學、工學、管理學三類學科結合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形成了數字媒體專業的綜合教育特色和優勢。

(一)構建多學科專業融合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

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是國家根據數字傳媒文化、科技迅猛發展和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在近年來設置的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新專業,專業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為了體現這一專業特點和實現“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校將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和公共事業管理等三個專業的教學實驗室進行了整合,在共同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大目標下,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統一管理,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形成了多學科融合的跨專業、跨領域的實踐教學大平臺,發揮了文、工、管各自學科的優勢,增強了專業的交融與互補性。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進入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子中心和實踐子中心,進行不同階段和層面的學習,培養了實驗與實踐能力,增進了專業之間的相互了解,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二)形成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體的育人新模式

為了滿足區域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強化實驗與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學校在“數字媒體教研室”的結構體系中,將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兩個層面和兩個階段,并將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貫通、相連的新構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培養方案的教學進度進入中心學習,首先進入第一層面和第一階段的實驗中心,在各功能實驗室學習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理論、應用技術等。充分發揮各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劃、管理、技術水平和藝術形式等方面上均體現出較高的質量和水平。

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傳播特點

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培養集數字技術應用與藝術創作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有關數字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藝術原理、創作規律,還得掌握數字媒體行業發展的各種動態,具有很強的藝術鑒賞力和創新能力,富有團隊精神和不怕輸,不怕吃苦的頑強精神。

(一)更加貼近人類觀念的傳播媒體

數字媒體系統能夠處理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適合人類交換信息的媒體多樣化特性。多媒體的實質不僅在于多種媒體的表現,而且在于媒體的可重復使用和相互轉換。

(二)趨于個人化的雙向交流

在數字媒體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必須得能進行實時的通訊和交換。這種雙向交流的互動關系使反饋簡單,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隨時改變。

(三)技術與人文藝術的融合

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藝術,這為它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數字藝術無與倫比的可復制性,在藝術傳播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