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工程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1: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藥工程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生物醫藥 研發基地 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點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3-0051-0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in Shanghai
GAO Yunsong*, SHI Tong, TANG Jun
(Shanghai Center of Biomedicine Development,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in Shanghai includes R&D public platform, research center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key lab of Shanghai. They ar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enter and optimizing innovation layout. As the highland of biomed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Shanghai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 precise level of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t services’after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in Shanghai,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 biomedicine; R&D infrastructure; public platfor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key lab
上海市生物t藥研發基地是在市科委長期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是上海生物醫藥領域在國內的優勢所在,也是推動上海乃至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高地,在市科委的前瞻性布局及大力推動下,經多年建設和發展,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基地已走在全國前列,具有“覆蓋范圍廣、技術水平精、服務能級高”等特點。
1 研發基地的發展現狀
研發基地包括平臺、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三類形式,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五”以來,上海啟動了各類研發基地的建設。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生物醫藥研發基地122家,包括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聯盟)1家,專業技術服務平臺34家,工程技術中心 33家,重點實驗室54家,分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等。
1.1 平臺發展情況
生物醫藥平臺是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基礎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撐。截至2014年底,上海生物醫藥領域共布局了35家研發服務平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聯盟),可提供從新藥發現、藥物研發臨床前、臨床、上市生產、銷售等“一站式”的全程服務,該平臺不僅為全國獨有,其系統性的組織架構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重大創新。目前,上海生物醫藥平臺發展特點為:服務領域廣,但發展不平衡;服務范圍涉及研發技術類多,非技術類(服務類)欠缺;服務能級和服務效率逐步提高;依托單位大部分是科研院所和高校。
1) 平臺發展從服務領域來看,具有服務領域廣,但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目前平臺已涉及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的絕大部分細分領域,包括藥物、醫療器械、中藥、生物技術、生物樣本和信息等,但分布不平衡。在35家平臺中,有21家是與藥物研發相關的,中藥領域4家,醫療器械(含生物材料和體外診斷產品)僅1家,前沿生物技術領域也只有2家,都與基因檢測相關。因此,平臺布局絕大多數集中在藥物的研發生產領域,占平臺總數的70%以上。而醫療器械和前沿技術布局不夠。
2) 平臺發展從服務范圍來看,具有研發技術類多,非技術類欠缺的特點。藥物研發生產涉及多個環節,按照這些平臺在新藥研發產業鏈上所處的環節,大體可分為研發類平臺和非研發類平臺兩大類。研發類平臺主要提供包括從藥物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臨床前評價、臨床試驗及中試放大、生產關鍵技術等,上海布局的藥物研發類平臺從新藥研發產業鏈來看,全面而完善。非研發類平臺主要包括提供技術轉移、成果轉化、金融服務、法務咨詢、專業培訓等內容的機構,尚有欠缺。25家藥物研發相關的平臺中只有1家是能夠提供成果轉化等“軟性”服務的非研發平臺,即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聯盟)。平臺的依托單位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發揮自身的橋梁作用,協調并調動“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為研發機構,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新藥研發的一站式、全程服務。但由于種種原因,平臺(聯盟)的非研發服務功能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特別是成果鑒定轉化、本地產業化功能有待于探索出新的服務途徑和模式。
3) 平臺發展從服務能級來看,服務能級不斷提高,人才和技術水平也得以迅速發展,從而服務效率也逐年提高。據統計,35家平臺服務場地共13.25萬m2,30萬元以上共享設備187臺,專職技術服務人員數量801人,專職管理人員數量195人。2014年各平臺依托或牽頭的省部級以上項目數共824項。平盟(13家核心單位)承擔14項與新藥研發相關的重大專項,反映出平臺(聯盟)在新藥研發領域的雄厚實力。
4) 平臺發展從依托單位來看,大部分掛靠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其機制和體制影響了平臺的發展。平臺有效聚集整合了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資源。除部分是依托企業建設(10家),其余24家都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與醫院建設的。35家平臺單位中有20家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中。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平臺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機制,較企業化平臺,在服務效率、調動人員積極性、建立較為靈活的運行機制上尚有欠缺。
1.2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情況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是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依托于企業,是聯系科技與經濟的重要紐帶。1991年始,國家啟動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1]。目前上海市共有21家國家級工程中心(包括新材料、能源等所有領域),其中生物醫藥領域4家(占19%)。生物醫藥市級工程中心33家。
服務領域,33家市級工程中心中仍以藥物領域為主,共17家,占51%,醫療器械領域占10家,是122家研發基地中在醫療器械領域布局最多的基地類型。中藥領域2家,前沿生物技術領域只有1家。33家工程中心中約有50%聚集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內。
服務能級方面,33家工程中心中有2家是國家級的工程中心。服粘〉毓25.66萬么,研究人員數量1 523人,30萬元以上儀器數量262臺。2014年服務用戶數649家,服務次數6019次,服務收入41.94億元。
從依托單位來看,在33家生物醫藥領域工程中心中,依托企業的有20家,其余13家的依托單位分別為高校、科研院所與醫院。9家由多單位聯合組建、5家與依托單位一套人馬兩塊牌子、19家為依托單位內部二級機構。
工程中心服務領域也主要集中在藥物領域,但器械領域較平臺的布局有所提高,生物技術類工程中心尚欠缺。服務能級方面,場地人員、設施和服務收入較平臺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工程中心大部分依托在企業,管理體制靈活、招聘人員多,不受編制限制,服務效率高。
1.3 重點實驗室發展情況
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前沿創新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國家從1984年開始部署重點實驗室的建設[2],目前上海市共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1家,其中生物醫藥領域16家(占比40%),市級重點實驗室54家。54家重點實驗室中,49家是從事疾病相關的發病機理與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依托單位全部為高校、科研院所和醫院,采取相對獨立的機構運行模式。2014年,共獲國家級重大項目261項,其中與新藥創制相關的重大專項19項。總計運行經費和項目經費達6.13億元,2項科研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重點實驗室全部依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場地、設施、人員和科研經費方面較平臺和工程中心均有優勢,特別在前沿和基礎生物技術布局方面較多,研究水平、論文水平和承擔重大項目能力較強,獲獎成果多。
1.4 研發基地發展情況總結
122家生物醫藥領域研發基地中,根據基地類型的不同承擔的主要功能也不同。35家平臺主要是發揮公共服務的功能,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發提供服務;33家工程中心著重于技術、工藝的研究開發,同時發揮對外服務的功能;54家重點實驗室聚焦前沿技術和疾病相關機制的基礎研究,為研發創新提供知識儲備和技術支撐。目前所有研發基地中服務于藥物研發的機構較多,基本能夠滿足新藥研發和生產的各類需求。非研發類藥物平臺只有一家,且其服務功能還有待提高,特別是成果鑒定轉化、本地產業化功能有待于探索出新的服務途徑和模式。平臺和工程中心都達到一定的服務能級,有較高的服務收入。重點實驗室在承擔國家項目和獲得政府經費支持上比較突出,特別是生物醫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到16家,占上海國家級總數的40%,獲得國家級獎項也較多,顯示其研究水平、論文水平處于國際水平。研發基地已形成一定聚集效應,50%左右的平臺和工程中心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張江已成為生物醫藥領域研發資源集聚度最高的地區。基地整合各方資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和企業建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基地在運行機制、體制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優化。
2 研發基地服務于生物醫藥產業的情況
篇2
【摘要現代生物制藥技術是一項與制藥產業結合極為密切的高新技術,不斷為醫藥行業提供新產品、新劑型,為制藥界開創一條嶄新之路,正在改變生物制藥業的面貌,為解決人類醫藥難題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徑。文章分析了幾項生物制藥技術,并對生物制藥的展望進行了分析。
【主題詞生物 制藥 技術
一 生物制藥技術簡介
1 基因工程技術:激素和許多活性因子是調節人體生理代謝與機能的重要物質,其活性強,臨床療效明顯,但這些物質自然界甚為稀少,從人體及動物中提取難度大,來源有限,無法滿足臨床需要,而現代生物制藥技術卻為臨床提供了這類廉價、高效的藥品。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激素類藥物,一般從動物中提取,其資源缺乏,價格昂貴,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將人或動物胰島素合成基因分離后移植到微生物細胞中,并實現基因表達,這樣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組微生物被稱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發酵灌中產生10克胰島素相當于450千克胰臟中提取的產量。人生長激素(簡稱HGH)是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由191種氨基酸組成蛋白質類激素,分子量為22000D。以前,人生長激素只能從人腦垂體前葉中分離純化,應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動物細胞工藝可得到,并且與人生長激素相同,臨床用于治療垂體前葉HGH分泌障礙引起的侏儒癥,促進燒傷及骨折等創傷性組織的恢復,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腎萎縮的癥狀及治療胃潰瘍。
2 酶及細胞固定化技術:微生物轉化及酶催化工藝早已在制藥工業中廣泛應用。酶與固定化技術結合彌補酶的不足,在制藥界取得顯著發展,如用大腸桿菌酞化酶生產6一APA、犁頭霉素生產氫化可的松、乳酸菌轉化蔗糖制備右旋糖醉等。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們用聚丙酞胺凝膠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狀固定化酶已投人生產,其表面活性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產500kg6一APA,能連續反應300次,他們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轉化率達到85%一90%,反應次數達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維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細胞、特別微生物細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藥物的合成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應器分離布洛芬可得到許多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體外試驗證明其S一異構體比R一異構體活性高100倍。近年采用多種固定化系統組成的人工腎可在體內反復返轉具有顯著臨床效果。
3 細胞工程及單克隆抗體:植物細胞工程培養技術為開辟藥物新資源、使微生物原料生產工業化、保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臨床應用之中,中草藥數千種,其中89%來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資源,最后鑒于野生資源有限,及不斷開發利用,難以滿足需要,許多名貴藥材如天麻、人參、當歸、黃茂等均采用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其所含有效成份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養的人參細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較天然植物高5.7倍。培養的煙草細胞C。QIO含量較天然植物高16.30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細胞工程將為人類創造一代新型中藥制劑造福人類。動物細胞培養技術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難以生產出蛋白質類藥品,并實現工業化、商品化。英國韋爾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養罐培養生產a一干擾素為工業化動物細胞培養典型實例,被稱為"超大規模"動物細胞培養獲得成功。1975年英國科學家通過淋巴細胞與骨髓細胞融合產生的雜交瘤,經體外培養、分離可得到一些無性繁殖細胞株,它們能分泌免疫學均一抗體。這種抗體為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一經間世顯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單克隆抗體目前在醫藥領域具有特異性強、操作方便等特點,因此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單克隆抗體代替傳統的抗血清用于臨床診斷。1981年美國批準第一個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后,1983一1984年又批準了37種,1985年美國FDA認可就有55種,到1987年底,美國已批準單克隆診斷試劑在上百種以上,它主要用于艾滋病、腫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細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診斷,臨床療效顯著。由于單克隆抗體對相應抗原結合,具有高度專一性,因此有人試用腫瘤抗原的抗體作為抗腫瘤藥物的攜帶者,將藥物導人腫瘤細胞,從而使腫瘤藥物有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這種由單克隆抗體和抗癌藥物組成的導向藥物為"生物導彈"。
二 生物技術應用展望
1 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效研發產品線。國內大多數生物醫藥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自主研發體系,新產品研發效率低下。這與國內生物醫藥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有關。目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大多數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于2%,遠低于國外同類企業的研發投入。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往往造成后續產品開發乏力。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或完善從上游構建、小試、中試放大、臨床研究到最終生產的高效通用技術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產品。國內少數企業,如沈陽三生,每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該公司陸續開發出了干擾素、IL-2、EPO、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產品,經營業績良好。
2 哺乳動物細胞表達藥物開發是國內生物醫藥的重大發展機會。全球銷售領先品種大部分都采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技術平臺,目前,特別是單克隆抗體藥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藥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國內,大多數銷售領先的主要品種不能實現國產化,往往不是由于專利限制,而是國內基本未能掌握該技術平臺。預期在未來數年內,能真正解決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及大規模培養技術這一重大技術平臺的國內企業,將會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3 選擇合適的產業化項目。醫藥產品開發風險大,即使產品開發成功,一般每10個新藥中大約只有3個能獲得超過其開發費用的收入,而另外7個新藥的收入還不足以補償其研發費用。與其它化學藥一樣,大多數生物醫藥產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虧損。因此,在生物醫藥研發立項前,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市場等方面的全面論證,以減少項目研發及市場銷售失敗風險。
生物醫藥產業是發展前景巨大的一個產業,隨著"人類基因組"等生物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基因藥物將被研發和投入生產,生物醫藥產業將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態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6,26(1):92-96
篇3
關鍵詞: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建議
一、生物醫藥產業概述
(一)生物醫藥產業定義。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尚無統一的界定標準,一般意義講,它是指運用生物技術從事藥品、設備生產和提供相關服務企業的集合,主要包括生物制藥和生物醫學工程兩方面內容。生物制藥產業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化學制藥和中藥制藥等領域,其中中藥制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生物制藥子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指運用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進行產品開發、設計與生產的產業,主要包括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診斷試劑以及高新技術診療設備及系統等。
(二)生物醫藥產業特征。首先,生物醫藥產業具有“三高一長”的特征。生物醫藥產業是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型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等特征。生物制藥是一個投入相當大的產業,主要用于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及醫藥廠房和設備儀器方面。新藥的研發周期很長,從化合物篩選、臨床前研究、各期臨床試驗到批準上市往往需要10-15年時間,而且風險很大,成功率僅在百萬分之一,開發過程中一旦出錯,都可能導致項目失敗。但若研發成功也有著驚人的高回報。
其次,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行業周期較弱的特點。醫藥產業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很難說存在成熟期,是永遠成長和發展的產業。醫藥產品與服務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有不可替代性和廣泛的剛性需求,因此,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與經濟景氣程度的關聯度較低,具有超強的抗經濟危機能力。在歷次的經濟衰退期,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納斯達克醫藥類股票及標準普爾保健指數均有不錯的表現。
再次,生物醫藥產業高度依賴研發資源服務。與IT等高新技術產業不同,生物醫藥產業在研發階段更依賴基礎科學研究,研發團隊需要在產業化的不同階段適時引入在技術評估、資本運作、市場營銷等多種創新要素,加速成果轉化。
二、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分析
(一)生物技術藥。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制品原材料和研發服務,有研發服務投入大、風險高、附加值高等特點,原材料生物制品制備領域成本相對較低,血液制品行業由于血漿資源的稀缺性較高,平均毛利率達10-15%;中游: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藥物、單抗藥物、疫苗、血液制品等藥品的制造,制造環節科技含量與附加值較高,行業平均毛利率30%;下游:醫藥流通及服務環節,由于進入門檻較低,毛利率在5―8%。
(二)化學藥。上游:主要包括化工原料供應和化合物篩選,藥用輔料及包材的供應;中游:主要包括化學原料藥與藥物制劑的制造,化學合成藥產業中,大宗原料市場趨于飽和,毛利率低,特色原料藥和制劑藥增長速度較快,而且附加值高,特色原料藥和制劑產品的毛利率通常分別在50%、40%左右,化學合成新藥作為新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下游:包括化學藥物流通及服務。
(三)現代中藥。上游:主要包括中藥材種植(養殖)、新藥研發,毛利率較高,達40%;中游:主要包括飲片炮制、配方顆粒加工、中成藥制造和植物提取物制造,其中中藥飲片加工行業毛利率約為30%,中成藥制造毛利率約為35%,配方顆粒毛利率達45%;下游:包括中藥材流通及服務。
三、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人口老齡化及經濟發展的雙重因素作用下,我國藥品市場高速擴容,2002~2012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復合增長速度達到22.3%。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世界第二大OTC藥物市場,世界第三大藥品市場。2012年,我國藥品市場規模達到9261億元,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 18147.9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藥品市場規模將以年均12%的增速繼續擴容,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萬億元。第一,從市場格局來說,我國正形成中藥、化學藥、生物藥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第二,從各類藥品市場份額來看,西藥是藥品市場的主體,中成藥約貢獻20%以上,特別是在小醫院、基層醫療和零售;第三,從產業布局來看,生物醫藥“三高一長”的產業特點要求產業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向園區集聚。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初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環渤海為核心的集群發展態勢。“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仍將進一步集聚于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省份,以及少數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有進一步強化的趨勢。其中,研發要素將進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此外,西部地區的四川成都、重慶已經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成渝經濟圈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創新活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基地。
四、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在生物制藥、現代中藥、生物醫藥材料等領域實力較為雄厚,擁有科倫、地奧等一批優勢企業。現代中藥、疫苗、血液制品、大輸液產品的技術研發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近年來,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增長顯著,年主營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2 年,全市共有生物醫藥企業6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20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1%;實現利稅65億元,同比增長18.6%。
從政府區域規劃角度看,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前景是可觀的,但是不可否認,當前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著不小的問題與挑戰。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競爭力不強,盡管成都市高新區內聚集了2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但尚無真正核心的龍頭企業;第二,產業高端化不足。成都市生物醫藥企業大多處于化學藥仿制生產、中藥復方生產等產業鏈低端位置,在藥物研發試制、藥品檢測與鑒定、知識產權服務等高端環節仍舊較為缺失;第三,產業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由于生物醫藥產業的高技術、高資本投入的產業特征,因而對于地域、能源、交通等因素要求不高。成都市內各個區域均有生物醫藥企業分布,導致企業同質化競爭明顯,更易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第四,產業機構亟待升級。成都市大部分企業研發創新不足,產學研合作也較為缺乏,導致一些研發成果產業化較慢,一些關鍵性產業化技術長期沒有突破,制約了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產品領域延伸,產品更新換代緩慢。
五、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加強產業招商引資。要明確思路,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成都市重點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加強產業研究,充分發成都市在我國西部地區的區位、資源優勢,重點支持和發展成都市相關區域具有比較優勢或能實現突破性發展的產業領域。同時,要把“招商選資”作為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項長期工作。利用好國際產業鏈分工和產業外包轉移契機,“導入招商”與“存量招商”并舉,引進一批產業高端和產業鏈薄弱、缺失環節的關鍵企業。
(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促進產業聯動發展。要促進“產城一體”組團化發展,加強產業發展載體支撐。加大現有園區的土地整理、清理及置換工作力度,為產業發展預留后備載體空間,大力促進生物醫藥制造與“成都國際醫學城”醫療服務的融合、互動發展,延伸產業鏈條,以制造環節為主體,帶動總部經濟與生產業的快速發展。設立生物與醫藥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加大對優質企業及項目的扶持力度。同市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力度,增強自主開發能力,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重大關鍵技術及高端產品進行 “產、學、研、用”合作。
(三) 完善政府體制機制,改善政府職能。加強生物醫藥企業運行監測分析,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深化與周邊省(市)縣的產業合作,主動出擊,吸引其他省市的優秀技術資源和優秀生物醫藥企業向成都市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區域進駐。支持企業積極申報新版GMP認證,對通過認證的企業基于資金補貼。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10年醫藥行業分析報告》
篇4
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開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得益于國家的重視。國家不僅將生物技術列為863計劃之首,而且納入七五、八五、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我國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同時使生物技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生物技術在我國已廣泛應用于農業、醫藥、環保、輕化工等重要領域。另外,由于基礎設施的改善、國外留學人才的回歸以及跨國生物技術公司的進入,這些因素加速了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快速發展。2000年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已經達到200多億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目前,涉及現代生物技術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但是生物技術應用到醫藥領域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隨著生物制藥企業的快速發展,生物技術的不斷創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
一、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
生物技術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技術統稱為生物工程。生物制藥就是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藥物制造領域的過程,生物醫藥制品主要包括三大類: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發展成為衡量生物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生物制藥產業也成為繼IT產業后發展最快的高技術產業。
二、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發展現狀
1.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發展
然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的研究和開發起步較晚,但在國家產業政策(特別是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的大力支持下,這一領域得到了迅速發展,縮短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在醫藥領域的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有15種基因工程藥物和若干種疫苗批準上市,另有十幾種基因工程藥物正在進行臨床驗證,在研制中的約有數十種。
隨著國產生物藥品的研發不斷取得成績,涌現出一些技術實力較強的生物制藥企業。在對醫藥企業的管理上,我國為了更好的與軌跡接軌,對藥品生產企業采用GMP管理方法,為醫藥的國際化奠定基礎。這樣不僅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而且有利于生物制藥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促進國內企業的更快發展,同時可以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打下良好基礎。
2.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生物技術由于在醫藥領域的發展時間較晚,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產業規模小。從銷售額看,我國只有5家銷售額在億元以上,全國生產基因工程藥物的公司總銷售額不及美國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產值。由于企業規模過小,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
2.2產品缺乏創新。我國的生物制藥產品主要是對國外產品的模仿,原因是仿制的產品費用遠遠低于自己研發的費用。國外研制一個新藥需要5―8年的時間,平均花費3億美元,而我國仿制一個新藥只需5年左右時間,費用也只需要幾百萬元人民幣。所以在利益的追逐下,導致國內制藥企業對產品研發不重視,在產品眼地方上投入嚴重不足。這使得我國的生物技術落后,產品研發速度慢,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2.3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由于生物藥品的附加值高,而且可以通過仿制的手段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高的回報,所以很多企業,甚至是一些非制藥的企業,對生物醫藥項目進行投資開發,導致同種產品多家企業生產,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出現行業的惡性競爭現象。
生物制藥產業存在的問題成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除了上述問題外,市場開發理念失常、品牌意識缺乏、企業管理方法落后、人才匱乏等也是影響生物制藥發展的制藥因素。
三、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前景分析
雖然生物制藥產業存在各種問題,但國內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取得了許多成績。科研能力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上升。例如中國是第一個批準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國家,而且有8家公司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獲得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批準。中國的生物制藥公司正在開發的新的人重組蛋白藥物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國外生物制藥企業的進入,雖然在一定程度對國內制藥業形成了沖擊,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外國制藥企業在與國內企業的合作中提供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國內企業的軟實力。國內市場的需求旺盛,也為生物制藥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另外,國家對生物技術的重視,加大了對該行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為生物制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盡管中國的生物制藥企業還很年輕,但是發展的動力卻十足,并且正在穩固發展。隨著生物制藥行業基礎結構的改善,中國生物制藥行業與跨國公司合作的加強和尋找不同資源能力的提高,預計中國生物制藥產業在未來必定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預計中國生物制藥市場未來幾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8%,到2015年,這一市場將達到350億美元。
三、結語
面對國際生物技術藥物的飛速發展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必須堅持立足創新、以需求為導向、結合轉化醫學的最近進展,優化資源配置、確定優先發展方向,通過政府、監管體系和研發機構的聯合,建立技術平臺、培育復合型人才和優勢企業,進一步強化產業化能力建設,同時建立良好的資金運作機制,積極推動成果轉化,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梅 《中國醫藥產業發展趨勢》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王正國編 《院士筆下的現代醫藥》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06月第1版
[3]陳德亮,王愛君 《有效市場競爭環境建設的理性選擇》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0(3):21-23.
篇5
雖然中國頒布了一系列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規劃,如《“十二五”醫學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在政策的推動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近些年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其中還存在很多障礙。
在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的分布版圖中,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最發達的三大區域分別是北美、歐洲和日本。全球正在開發的生物技術藥品份額中,63%在美國,21%在歐洲,日本占10%。
根據本刊記者的調查,在發達國家已經成功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以下條件是必備的:周邊具有發達的生物科學和臨床應用基地;發展成熟的技術技能;擁有獨特的臨床試驗志愿者基地;四通八達的國際與國內交通;緊靠國際金融與商務中心;擁有眾多潛在客戶(大型制藥公司與醫院);政策的支持和補助或補貼計劃。
以倫敦為例,倫敦發展局于2003年公布的《倫敦生命科學發展戰略與行動計劃(2003.7~2007)》中,除了提出“在倫敦世界級知識基地建設可持續的商業化生命科學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外,還進一步擬定了行動綱領,營造有利于生命科學企業成長的優良環境。倫敦擁有世界級醫學研究基地-包括眾多的大學、醫學院校、醫院和非營利性機構。
每年倫敦有許多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網絡與活動,包括倫敦生物技術網絡、倫敦技術網絡、藥物網、英國健康服務網、學術會議、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會議、討論會、培訓活動和研討會等。為了支持生物醫藥的商業化運作,英國衛生部和國民衛生服務體系制定政策框架,以認定和推廣各類醫療保健活動產生的知識產權。
目前,國民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了許多地區性技術轉讓樞紐,支持商業化運作。其中在倫敦設有四個轉讓樞紐,分別覆蓋倫敦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倫敦發展局對每個轉讓樞紐分別注入部分資金,同時倫敦設立種子基金來支持生物醫藥的臨床應用和研究。
例如:倫敦國王大學和瑪麗皇后學院的Kinetique生物醫學種子基金,倫敦大學學院、英國癌癥研究所和皇家獸醫學院的Bloomsbury種子基金, 帝國理工學院的大學挑戰種子基金和Nikko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提供的基金等。
此外,倫敦擁有大量微型生命科學公司,它們的成長壯大對于形成生命科學集群和產生明顯經濟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倫敦有超過28所大學和公共機構從事生命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制藥產業的從業人員達6000多名,另有17.5萬人在更大的保健產業工作。倫敦生命科學公司集群中,既有創業型初創公司,又有成熟的生物技術公司,更有諸如葛蘭素史克等跨國制藥公司。
而在中國目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比較缺乏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水平、
技術國際競爭力不足
中國形成的醫學研發機構具有不同的從屬關系,主要管理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以及各個大學等。這些研發機構之間的研究活動缺乏有組織的交流和合作,不能把領先學科的優勢真正集中確立起來。
雖然企業間的研發合作和交流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但是企業間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計劃往往缺乏長遠性。而目前中國大多數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很難被本身也缺乏綜合專業技術能力的企業所接受。
以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干細胞相關企業為例,中關村科技園區擁有北京京蒙高科干細胞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博雅未名聯合干細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協和干細胞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和眾華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數家以干細胞作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但這些企業主要從事臍帶血干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采集存儲業務,以及細胞常規檢測、基因檢測、蛋白監測、細胞產品檢測類服務。由于技術的限制,產業鏈無法繼續向臨床治療端延伸,企業未來的發展中技術始終是一個瓶頸。
管理不規范,
市場規則不完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吳敬璉認為,在市場的建立中,首先是規范政府的行為,其次是規范市場參與者的行為:“總之,必須要有這么一套規則體系,法治才能建立起來……人們各就其位,既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權,弄得天下大亂。”
由于醫藥行業直接和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連接,所以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非常嚴謹的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基礎上的。此外,生物醫藥行業還涉及到醫藥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國家財產安全以及醫藥事業發展,所以管理和市場規則尤其重要。可惜的是,中國目前的生物醫藥管理和漏洞之多讓整個產業面臨著一定的信任危機。
在2011~2012年,醫藥事件頻頻爆發,假藥橫行,特別是在干細胞治療領域。不得已,2012年1月,中國衛生部《關于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自查自糾工作的通知》,叫停未經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活動。同時規定到2012年7月1日前,暫不受理任何申報項目。
但在2012年4月11日,英國《自然》雜志發文稱,3個月過后,中國不少醫療機構仍舊有令不行,海量吸金。雖然中國在2009年3月繼英國、美國之后第三個宣布干細胞治療作為三類醫療技術合法化的國家,中國衛生組織也在2009年5月就將干細胞治療列為醫療類3級高風險技術,并且在使用前必須得到有關技術部門的批準。但如今,很多醫院都是在不被批準的條件下就為病人實施治療,甚至很多醫院都在宣稱它們成功治愈了病人,但是卻始終沒有公布臨床對照試驗數據。
2012年5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吉林硅谷醫院涉嫌違規開展干細胞診療活動的文章《“唯一獲批”醫院忽悠患者》。后來衛生部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事件相關的吉林硅谷醫院和吉林高新技術醫院進行現場檢查,并責成吉林省衛生廳立即對兩家醫療機構作出嚴肅處理。
目前國家干細胞臨床研究領導小組正在研究制定一整套全新的干細胞管理制度,干細胞臨床應用研究將比照國家一類新藥進行管理。為了深入管理工作,2012年末,專家委員會制定了三個規范干細胞臨床應用的文件,包括《干細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干細胞臨床基地管理辦法》和《干細胞制劑和臨床應用管理規范》。
按照新管理辦法,國家對于干細胞臨床應用的管理,將從第三類醫療技術階段升級至類似于一類新藥(化學藥或生物醫藥)的管理模式。但在未來,生物醫藥更多領域的管理和市場規則依然要不斷地出臺,并且及時根據新出現的情況做出調整。
生物醫藥中小企業
遭遇融資困境
生物醫藥目前是世界上活躍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但其在國內發展卻面臨著資金短缺的瓶頸。一個生物醫藥產品走入市場主要經過以下步驟:實驗室研究和開發――臨床前研究――Ⅰ期臨床試驗――Ⅱ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獲批――銷售后評估等。
而對投資者來說,其中的風險非常大,目前生物醫藥在開發過程中每期最終成功上市的幾率只有0.02%。這也導致很多風險投資不愿意涉足生物醫藥產業。據報道,美國生物醫藥咨詢集團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張磊走訪過國內百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在他看來,很多企業都可以用“窮得丁當響”來形容。
業內專家介紹說,目前風險投資主要盯住有以下特征的生物醫藥企業:一是企業在研的項目擁有知識產權;二是在研的項目完成獲得歐洲或者美國認可的Ⅱ期臨床;三是企業必須有符合國際標準的cGMP生產線,能嚴格按照cGMP的標準進行生產。但在目前符合這樣條件的企業則非常少。
由于生物醫藥企業資金投入時間往往需要3到5年,所以目前主要是產業基金,也就是本身做醫藥的大型公司在注入資本。未來中國亟需要建立專為生物醫藥企業服務的風險投資公司。
目前運行較好的如成立于2005年的百奧維達中國基金,其規模為1.4億美元,擁有流感疫苗和狂犬疫苗的延申生物公司,已成為該基金的投資對象。百奧維達基金創始人楊志預測,在未來10年內,中國肯定會出自己的生物醫藥龍頭產品。目前該基金得到了三菱、摩根士丹利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及上海浦東新區政府的支持。
2012年9月,上海生物醫藥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促進會正式成立。上海市科委生物醫藥處處長鄭忠民指出,目前生物醫藥大企業不缺錢,但是中小微和創業期企業手頭資金則非常緊張。而上海促進會的成立能對上海發展中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能提供平臺促進金融界與企業進行溝通,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篇6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的實施意見》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的意見》的精神和部署,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增強趕超發展后勁,區政府決定,于2010513333”工程,即主攻5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培育10個創新型企業、實施3項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建設3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辦好3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組建3個優勢科技創新團隊。具體實施意見如下:年至2012年實施科技創新“
一、總體思路
根據省、市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部署,結合我區實際,主攻鋰電新能源、機電產業、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5個高新技術產業,堅持既要體現先進性和競爭力,又要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原則,以項目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載體,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實現“三年進入全市第一梯隊,五年進入全省第一梯隊”奮斗目標。
二、工作目標
1、主攻5個優勢高新技術產業
(1)鋰電新能源產業,重點為:資源采掘加工、電池材料及電芯制造封裝、數碼產品及電動工具、儲能裝置、動力電池及電動汽車。
(2)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為:中藥種植與加工炮制、中成藥、西藥中間體及西藥生產等。
(3)機電產業,重點為:機械制造、電子產品、機電一體化、特種汽車及汽車配件等。
(4)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產業,重點為:精細化工、硅酸鹽防火板等新型建筑材料。
(5)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產業,重點為:油茶、蔬菜、有機農業、特種養殖、綠色食品等。
2、大力培育10個創新型企業
抓好江特電機、濟民可信、百神藥業、金特建材、遠大生物、颶風化工、四海電子等10個創新型試點企業,使之成為培育發展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企業和骨干企業。開展創新型企業創先爭優活動,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要求,對擁有關鍵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具有較強研究開發能力的2—3家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幫助企業搞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
3、實施3項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
即江特電機的低壓大功率變頻調速電機、遠大生物的1500噸/年高附加值VE及植物甾醇創新工程、金特建材的硅酸鹽防火板生產線。按照“整合資金、重點扶持”的原則,在資金、政策上給予支持,盡快實現產業化,并力爭在3年內列為省級重大項目,為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立健全重大科技產業項目工作協調機制,整合部門資源,集中力量,齊抓共管,通過重點項目的突破,全面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4、建設3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
加快對特種機電、動力鋰電池、生物醫藥3個研發平臺的建設,努力建成具有特色、在國內有競爭優勢并處于領先地位、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重要影響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辦好3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
在辦好特種機電和生物醫藥2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整合市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與區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申報為國家鋰電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促使機電產業、生物醫藥、鋰電新能源3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發展齊頭并進。
6、組建3個優勢科技創新團隊
即特種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種電機創新團隊、鋰電新能源創新團隊和颶風化工有限公司的有機合成創新團隊。通過聘請科技顧問和產業發展顧問、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相結合,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平臺建設為依托、以科技項目為支撐、以優秀科技人才為主體,使之成為具有本地優勢特色、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優勢科技創新團隊。
三、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高位推動。區政府成立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部署、指導、協調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實施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區直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區科技局,負責協調日常工作。
2、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具體項目實施主要由責任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鋰電新能源產業由區鋰電辦牽頭,區工業園、區科技局、區財政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委、區質監局配合;機電產業由區工信委牽頭,區科技局、區財政局、區發改委、區工業園、區質監局配合;生物醫藥產業由區科技局牽頭,區發改委、區財政局、區工信委、區工業園、區藥監局、區質監局配合;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產業由區發改委牽頭,區財政局、區科技局、區工信委、區工業園、區質監局配合;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產業由區農業局牽頭,區林業局、區科技局、區財政局、區質監局配合。培育10個創新型企業由區工信委和區科技局牽頭負責,區發改委、區財政局、區工業園配合;實施3項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由區發改委、區工信委、區科技局負責;建設3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培育3個優勢科技創新團隊由區科技局牽頭負責,區財政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委、區工業園配合。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年度工作目標由“區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領導小組”研究商定。牽頭部門和單位要根據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的總體部署和各自的目標任務,結合實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選準發展方向和重點,制定實施辦法,將具體目標任務落實到有關企業和有關單位。
3、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力度。從2010年起,區本級財政按預算支出的1%安排科技經費,其中科技三項經費50萬元。同時,在財政科技經費中設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300萬元,扶持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
篇7
近日,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課題組運用基因芯片技術,發現了兩種中國人群II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該項研究成果最近先后被國際糖尿病界兩大權威雜志――歐洲糖尿病學會官方月刊《糖尿病學》(Diabetoloqia)和美國糖尿病學會官方月刊《糖尿病》(Diabetes)在線。
目前,我國有II型糖尿病患者4700萬。患者一般只能通過常規體檢發現得了病,往往延誤治療。研究發現,參與葡萄糖代謝的酶的基因(G6PC2)和與胰腺發育密切相關的蛋白――肝細胞核因子1B(HNF1B)基因,分別可使個體患II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增加19%和16%,兩者可用于確定中國人患Ⅱ型糖尿病風險的遺傳標記。這兩種易感基因的發現,不但將推動早期預防、個體化診斷和治療,還為II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提供新認識和新思路。
華中科大獲準組建
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部近日同意華中科大組建“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該校獲準組建的第六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建設期3年。目前該中心已開始籌劃建設工作。
納米藥物技術是一項對人類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革命性技術,納米藥物的研發是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立足自主創新,強化納米藥物核心技術的研發,在關鍵技術上取得源頭創新成果,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藥物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為我國生物醫藥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藥物技術支撐平臺;廣泛吸收和利用納米藥物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特別注重新型納米藥物制劑的開發,重視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診斷試劑的研究,形成產業化應用示范及推廣基地;將加強納米藥物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將為納米藥物產業化提供技術、工藝、設備和人才等儲備和技術支撐;將初步建設成為具備我國納米藥物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工程設計、技術與經濟分析、信息平臺建設的能力,成為我國一流的納米藥物工程化及產業化基地。
南京農大揭示水稻谷蛋白“調節”基因功能
著名學術刊物《植物》最近發表了以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萬建民教授為通訊作者的有關水稻谷蛋白合成機理方面的重要文章《液泡加工酶OsVPE1是水稻進行谷蛋白高效加工所必需的》。該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了引起水稻谷蛋白前體巨增突變性狀的分子機理,闡述了該基因在谷蛋白合成、積累中的地位,利用該突變體及其基因標記可為低谷蛋白水稻品種選育提供材料和分子育種的基礎。
水稻種子在胚乳中積累大量的儲藏蛋白。約占籽粒干重的8%~10%,其中谷蛋白占70%~80%。醇溶蛋白占18%~20%。提高種子的谷蛋白含量并降低種子的醇溶蛋白含量將會提高稻米的營養價值,但是對患有腎臟病和糖尿病的人來說,谷蛋白的大量吸收將會導致病情的惡化。因此,深入研究水稻儲藏蛋白合成、積累的分子機制對培育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蛋白含量的水稻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在“973”、“863”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下,由萬建民指導課題組通過對一個自然變異的水稻谷蛋白突變體OsVPE1基因的圖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發現突變體和野生型間在該基因上只有一個核苷酸的差異,導致了突變體中OsVPE1蛋白的269位由CVS突變為Gly,功能互補試驗證實了OsVPE1就是突變基因。
青島科大牽手德國朗盛
進軍高性能橡膠研發領域
篇8
我區十分重視新興戰略產業各領域的發展,2010年1月出臺的《人民政府關于工業經濟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在生物科技創新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區動植物資源,推進蛋白胨等微生物培養基項目,建設微生物培養基示范基地;加快農畜產品有效成份提取分離技術的研究,建設生化制品產業化示范工程;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面向國際市場的生物制藥企業,建設生物發酵產業基地;依托空間生物科研成果,以空間微生物誘變育種及其產業化為主攻方向,組織實施發酵液的生物處理、輔酶Q10產品后續開發和紫杉醇開發3個產業化項目。目前,我區生物制藥產業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以及包頭市和巴彥淖爾市等地。產品結構主要以生物發酵制藥人用、獸用藥物制品和制劑為主,產品主要有賴氨酸、谷氨酸、飼用金霉素、青霉素原料藥、阿維菌素原料藥、羊胎素、骨明膠、胰島素、丹紅素、酶制劑、黃酮、基因工程疫苗等數十個品種,初步形成了以植物蛋白提取、微生物制劑、農畜產品有效成分提取、新型藥物制劑、生物藥用原料藥等現代生物制藥產業發展體系。
我區具備發展生物制藥產業的資源、能源、技術、環境容量、區位地理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制約因素:
一、影響內蒙古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資金投入不足、資本運轉體系不完善
生物制藥行業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研發和生產過程需要強大的資金后盾,從企業自身研發投入上看,國內外多數公司的研發費用占總投資額的60%―70%,而從我區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在生物制藥領域的投資不足,大多數生物制藥企業都是依靠企業自身的投入資金在運作,而且都是以短期利益為主。此外,缺乏成熟有效的資本運作,國內外成規模的生物制藥企業,都有一整套資本運作體系吸納社會資本,實行資本化運營,他們的籌資能力較強。如風險投資,企業上市、民營、私企資本的注入等,而我區生物制藥企業這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二)人才匱乏、自主創新力不強
區內專業人才外走流失,區外專業人才難引進,技術兼經營性人才匱乏,從而導致究其原因,我區缺乏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資源和條件:首先是高水平研究所、大學不多,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其次,發達地區對這些高層次人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區內培養出為數不多的人才也會去北上廣。人才匱乏直接導致了我區生物制藥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力量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獨家產品少,企業整體的行為多以仿制藥生產為主,或是為國內大型外生物制藥企業做產品外包生產服務,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競爭力可想而知。
(三)企業規模小、散、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我區的生物制藥企業規模小而且分散,主要表現在產品結構在盟市區域上的分散,雖然有工業園區為生物制藥產業、企業提供發展平臺。但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入駐園區的企業也是少數,多是分散經營,沒形成規模。此外,我區的生物制藥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重復建設必然導致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經濟效益低下,無法集中財力物力投入新產品開發;我區生物制藥企業以生產原料藥為主,生產的產品多是仿制藥、為國內外企業做產品外包生產,多屬中低端產品。這樣會使我區生物制藥產業面臨同行業激烈的價格競爭,企業利潤減少,社會對生物制藥領域的投資興趣也會明顯減弱,不利于我區生物制藥產業長遠發展。
(四)區位劣勢
區域不平衡發展、距離被拉大。生物醫藥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的發展特點,促使產業發展向園區集聚、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研發要素、生產制造環節、銷售貿易仍將進一步向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集聚。只有山西、甘肅等少數中西部的城市會成為未來發展的熱點區域,這樣我區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被天然的空間地域屏障束縛著,距離被無形的拉大了。
二、發展內蒙古生物制藥產業的對策和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該行業自身不具備自然壟斷的條件,因此在后發地區的發展有賴于政策扶持,是具有較強政策驅動性的行業。首先需要就內蒙古實際,提出成熟的專業化產業政策,能夠在生物制藥重點發展領域、金融、稅收優惠政策、人才引進及培養等方面提出明確的支持、引導、扶持意見,引導各級政府和企業找準切入點,重點突破、快速發展。同時還需要完善、落實項目行政審批權限、稅費優惠政策、財政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等一系列有利我區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的促進政策,優化我區生物制藥發展的政策環境,在政策上保障我區生物制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強化科技、產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結構
作為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物制藥領域,企業間的競爭最終是技術和人才的競爭,而就區域而言,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發展必須以高素質、專業強的高層次生物制藥科技人才為依托。由于先天條件不足,我區生物專業科技人才匱乏,政府幫助企業推進人才的獎勵、培養、引進工作,將產業扶持資金、財政科技支出用于科技、產業技術人員的獎勵、培養等工作;把我區的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利用起來,由政府塔尖科研機構、企業、與高校聯合的生物制藥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工程中心和實驗室。完善引進吸納機制和獎勵機制,增強人才引進的吸引力,設立專項基金用于生物制藥產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訓。利用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研發技術人員的潛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同時要優化人才的結構,著重于配置具有前瞻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的領導者、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管理者,具有較強專業技術的研發人員,生產熟練的企業工人和龐大的具有營銷策略和理念的銷售人員。
(三)發揮獨特資源的優勢,重點突破
生物工程技術創新是艱巨長期的過程,需要硬性思維的突破,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和追求。但從另外一方面看,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根據內蒙古玉米、有毒植物、動物臟器等特色原料供給充足的優勢,創新研發技術,開發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生物制藥產品將是較為可行的捷徑。我區有充足的臟器資源,擁有上千種獨有的藥用植物資源,只有集中力量利用獨具的資源,研發出新的生物制藥產品,才能開創出屬于自己的專利品牌,占據技術創新的制高點,也就會處于國際、國內競爭的制高點。我區生物制藥產業在研發創新上需多結合內蒙古的優勢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制藥產品和龍頭企業,打造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生物制藥產業集群。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成熟資金運作模式
生物制藥產業對資金的巨額需求和高風險性決定了生物制藥企業需要外部資本的注入,才能成功實現企業的商業化運營。目前在內蒙古,政府是這股外部資金注入的主力,政府要加強生物制藥領域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我區生物制藥產業的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財政支持力度,如支持金宇集團的基因疫苗制劑工程、華蒙金河的金霉素、阜豐集團的生物發酵等。出于政府資金的特殊性,需要對政府資金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政策引導,吸引企業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設立生物制藥投資基金和專業投資公司,募集更多的資本。在社會層面,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強現代金融市場對生物制藥產業的促進作用――鼓勵銀行向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中小企業貸款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平臺,加大對我區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的資本支持力度。
(五)集中優勢、并購重組
生物制藥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其發展壯大的條件之一便是形成規模經濟效應。面對我區生物制藥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分散的現狀,必須走并購重組的發展之路。我們要選擇有基礎和條件的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產品作為突破口,圍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組織區域間或區域內的上下游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源頭企業與深加工企業配套協作、大企業兼并收購小企業,優勢企業兼并弱小企業,大力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優勢區域、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的優先發展。
(六)集中力量抓重點,做大“拳頭產品”
面對市場劣勢,我區生物制藥要樹立自己的競爭地位,集中力量抓重點,培育“拳頭產品”,把“拳頭產品”做大、做強、做好,形成我區生物制藥企業的競爭優勢。打造“拳頭產品”應遵循“具技高一籌的產品”、“誠信的經營理念”、“后續的跟蹤服務”、“產品的不斷升級”的技術路線。輔之以跨企業、盟市區域、跨省市、跨國際間的研發技術交流、生產協作,企業投融資、人才交流,信息資源共享、產品營銷網絡建立等方面的學習與合作,充分利用區內、國內和國際多個市場間的資源,實現我區生物制藥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才能有利于我區生物制藥企業和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篇9
根據國家《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20年)》和《*省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趨勢及現狀
(一)世界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總稱。當前,生命科學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質規律和控制生命過程方面發展,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農業、醫藥、能源、海洋等領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一批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群正在形成,生物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及主導產業。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10年全球僅生物制藥市場將達到1000億美元。生物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對人類及社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已引起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產業重點發展,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促進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國生物產業發展態勢。
*國生物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基本上能跟蹤世界生物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高技術領域與世界技術水平差距較小且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產業。近年*國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基因測序、功能基因組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產業發展方面,基因治療、組織工程、診斷試劑和芯片等醫藥生物領域,已有20余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上市;農業生物領域,抗蟲棉種植面積已占棉花種植面積的70%,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開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物制造領域,*國是化工、發酵、制藥等行業的原材料出口大國,農業廢棄物制備功能糖已實現工業化生產;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國家正著力打造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聚,已在全國建立了20個生物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產業密集區。
(三)*生物產業基礎及發展狀況。
1.生物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適中,光照時間長,平原、山地、丘陵、濕地分布各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適宜各類生物繁育生長,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多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占全國種數的21%;海岸線約占全國的1/6,海洋生物資源得天獨厚;黃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國重要的農產區,是水果、蔬菜、海產品及蠶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多年來糧、棉、油、蔬菜、水果和肉類、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工業較為發達,有利于推動工農業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發展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
2.研發實力較強。全省現有省級以上生物技術研發機構46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1.3萬人,兩院院士13人;有44個省級以上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學的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0個,食品發酵工程行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1個,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基地、縣)10個。特別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領域的頂級人才隊伍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洋生物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
3.產業基礎良好。進入新世紀,*省在農林生物、生物醫藥、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領域的一大批高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省生物產業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迅速擴大。
農業生物:轉基因抗蟲棉的產業化開發居國內領先地位,脫毒甘薯、馬鈴薯等的產業化開發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利用生物技術選育的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已大面積推廣;利用胚胎移植技術進行優質肉牛、波爾山羊等的良種繁育,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體。
林業生物:利用轉基因生物技術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種取得較大進展。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干旱、瘠薄的地理環境,利用生物技術對四倍體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鹽堿基因轉導成功,已進入田間推廣。利用無花果、薄荷等植物開發生物制劑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現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治病蟲害新型生物制劑。
生物醫藥:目前全省近20個生物技術藥物已投入生產,擁有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先聲麥得津、東阿阿膠、威高、新華醫療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生物制藥高新技術企業,醫藥制造業產值全國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帶、對蝦、貝類、海參、名優魚類養殖和海洋藥物為特色的*國歷次海洋藍色浪潮均發端于*省。*省在水產良種引進、海水生態養殖、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精細化工生產、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網箱設計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海洋天然產物的篩選提取、海洋藥物的研究和產業化也取得顯著成績。
生物制造:輕工食品生物技術和產業化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玉米芯為原料制備功能糖已實現產業化,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酶工程技術具有較高水平,纖維素酶已應用于工業化生產,無污染(生物酶)制漿新工藝已在造紙行業推廣。
生物能源:以秸稈、玉米芯廢渣、木薯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制備燃料乙醇取得重要進展,國內首條萬噸級纖維廢渣制備燃料乙醇生產線正在建設。以棉籽油、豆油、油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發展迅速,華驁植化公司8萬噸/年生物柴油、創世紀公司10萬噸/年生物柴油項目已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夏津三融集團20萬噸/年棉籽油轉化生物柴油項目正式立項。生物質能發電開始起步,單縣秸桿發電、禹城纖維廢渣發電等項目已投產。
生物環保:近年來,*省生物環保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運用全封閉生物脫臭裝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國前列。造紙方面,應用生物酶液預浸催化劑低溫無壓蒸解反應制漿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過濾處理用水利用率達90%。
4.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物產業發展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些地方和部門尚未真正認識到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沒有將生物產業放到戰略性產業的高度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產業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20*年,全省重點調查的169家生物企業的總銷售收入為383.3億元,平均銷售收入僅為2.26億元。三是投融資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單一。由于缺乏政府資金引導,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許多生物企業難以得到金融機構支持。四是各類人才比較匱乏。科研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師數量遠不適應生物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化人才更為缺乏。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總體要求,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為重點,充分發揮*省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產業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盡快使生物產業成為綜合效益好、增長速度快、帶動效應強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基本原則。
1.自主創新,引領未來。加快建立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聯合,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促進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推動生物產業做大做強。
2.整合資源,集成優勢。充分利用*省生物資源、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促進教育、科研及技術、資金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構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培育生物產業區域增長極,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布局的產業基地。
3.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處理好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產業發展與生物安全的關系,為生物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構建良好的支撐平臺。
(三)主要目標。
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生物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產業規模實力、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得到明顯增強。逐步把*省生物產業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產業產值達到39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與新醫藥產值達到2300億元,生物農業產值達到600億元,生物制造達到600億元,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達到400億元;實現增加值達到9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成為國民經濟和高技術領域的重要產業。
———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大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未來5年間,在努力爭取國家項目的同時,省級高技術產業專項資金向生物產業傾斜,力爭實施100項國家級和省級生物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生物產品。
———構建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以建設公共研發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為重點,在相關產業領域組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并努力爭取生物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落戶*,加快建設優勢集成、手段先進、機制靈活的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和工程化驗證平臺,提高生物產業技術的科技創新能力。
———建設一批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加速產業集聚、培育局部強勢為目標,選擇生物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在有條件的地區組織建設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等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為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到2012年,爭取建設10個生物產業基地,其中再增加1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生物技術骨干企業。重點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同時扶持一批技術領先、研究開發實力強、機制靈活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推動全省生物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大約8年的努力,力爭使*省生物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產業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三、產業發展重點
發揮*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工作重點,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產業,培植壯大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
(一)生物醫藥。
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目標,積極運用生物高技術改造醫藥工業,注重從源頭上進行創新,高度重視致病基因的發現和保護,搶占上游知識產權,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以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和現代中藥為重點,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形成一批拳頭產品和骨干企業,促進*省醫藥工業由單純仿制跟蹤向技術創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轉變,盡快形成*省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創新藥物。以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生物制藥企業為依托,以基因工程藥物、發酵工程藥物、生化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海洋藥物五大領域為重點,加強對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研制開發,提升藥物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對處于研發階段和臨床試驗階段藥物的扶持力度,為產業化儲備一批新藥。重點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具備產業化條件的基因工程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核酸類藥物、天然藥物、抗感染藥物、老年病治療藥物、代謝綜合癥治療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新型疫苗、單克隆抗體加快實現產業化,盡快形成規模效益。以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東阿阿膠、福瑞達等企業為龍頭,在全省打造一批創新藥物示范基地。
2.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與制藥工業是構成現代醫療體系的兩大產業支柱。*省擁有威高、新華醫療、福瑞達醫療器械等一批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骨干企業,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具有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未來幾年,應以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領域為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實施人工腎、人工關節、血管支架、人工皮膚、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血液分離凈化器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3.現代中藥。積極開展野生與栽培藥材的資源調查、種質保藏、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技術的研究,利用細胞融合、克隆、組培脫毒、轉基因等技術加快改良和選育中藥材優良品種,加大中藥新品種、中藥制備技術和裝備的開發力度,加強中藥材種植、加工、制藥標準化及標準樣品制備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盡快完善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建設,有重點地培植一批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縣)和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企業,扶持一批市縣級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產業。
(二)生物農業。
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眼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等目標,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工程育種和疫苗、生物反應器和高效新型生物農藥、生物制劑等高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廣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良種選育與快繁技術,以作物育種、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診斷試劑和生物疫苗以及綠色高效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酶制劑等的產業化為重點,實施“四項工程”,重點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農業生物產品、企業和示范基地。
1.農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動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高效育種和快繁技術的研究及其產業化為目標,積極運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高技術,著力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廣適、有顯著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加快農產品高效、無公害、標準化設施種植技術工藝研制推廣,通過對農業生產各環節投入要素的優化控制,促進名、特、稀、優農產品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創造具有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和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農作物生產示范基地。
2.林業生物工程。加強抗逆、抗蟲、高產和優質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種選育,推進林木優良品種產業化。加快林木生物質能源產品、生物質化工原料及適宜沙荒地、鹽堿地、山坡地等邊際性土地大面積栽植的生物質樹種品種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建立優質果樹、林木、中藥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產示范基地。加強野生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技術開發,加快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基地,不斷擴大野生種群,為野生動植物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3.畜牧和水產生物工程。運用生物技術改良和擴繁優良品種,加強主要畜禽品種品質改良,積極開展牛、羊、豬、雞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建立健全良種胚胎庫,改良和推廣優良畜禽品種。重點支持畜禽、漁業產品高效、無公害養殖技術產業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產生物種質庫,加強珍稀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完善畜禽、漁業良種繁育體系,重點扶植一批良種繁育場,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養殖。重視研究開發生物反應器并加快產業化進程。
4.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魚疫苗等產業化工程。加快各種生物殺蟲、殺菌、促生長制劑及新型農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劑實現產業化。加強新型畜禽、淡水魚疫苗與診斷試劑的開發應用,支持禽流感、鯉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魚類疫病病原檢測快速診斷試劑、淡水魚高效多價多聯新型疫苗、分子檢測生物芯片、單克隆抗體和基因工程疫苗的開發和產業化,爭取在3年內發展新型畜禽、淡水魚藥物或診斷試劑3-5個,基因工程疫苗2-3個。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肥料、農藥(含獸藥、疫苗)、生長調節劑、飼料(及其添加劑)等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范,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動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進一步發揮*省在海洋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技術、人才優勢,加快生物高技術對海洋產業的改造和滲透,提高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進、培育和改良海水養殖動植物的種質,培育馴化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海水養殖新品種,重點開發魚類、甲殼類、貝類及海珍品的多倍體、性控及轉基因等新品種,推廣規模化苗種繁育、設施化養殖和清潔無害化養殖,發展一批育苗養殖示范場。加快漁業飼料、綠色漁藥和免疫制劑開發,建立并推廣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標準體系,提高水產養殖綜合效益;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開發和相關技術研究,提高設施漁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養殖業產業化進程。
二是積極開展水產品深加工、綜合利用和高值化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建設。建立主要養殖對象及大宗、優勢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省水產品加工率和質量安全水平,延長產業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原理與手段,建立水產生物產物資源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推動*國水產生物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領域深度開發和成果轉化。加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開發,為海洋加工工業和生物功能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物資源;加強對共軛亞油酸、巖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藥物和腦營養物系列產品開發,為醫治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愛滋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提供新型藥物支持;加強對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態化妝品的開發,滿足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微生物發酵、催化劑、工業酶制劑、天然產物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生產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綠色環保食品、新型高檔食品添加劑。重點加強高效工業用酶制劑、氨基酸、有機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異麥芽糖、聚乳酸、赤蘚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檢測裝置及其相關制劑、酶試劑盒等產品的開發,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新產品提高技術水平,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重點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產業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據*省生物質資源特點和技術狀況,積極支持開發秸稈和纖維素制造酒精系統、降解生物質氣化機組焦油技術、生物質壓塊設備、生物質炭化專用爐、沼氣壓縮儲藏運輸系統等新型生物質利用設備,推進以甜高粱、秸稈、纖維廢渣等非糧食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廢棄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以秸稈、農林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農村戶用沼氣和大型工業化沼氣的產業化進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環保。
開發各種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品。引進、培育和規模化種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輻射、有毒有害氣體、粉塵,并用于改良鹽堿地。積極開展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產品的基礎化工材料的產業化。重點發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離純化介質、生物環保廁所等環境治理用的生物產品,開發生產生物技術浮選與提取稀有礦物質、工業“三廢”污染和海、陸面源污染的生物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環保產業。同時,重視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產業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是加快產業規模膨脹、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今后5年,要優化*生物產業布局,在生物產業重點領域,選擇已初步形成產業優勢和具備一定基礎的地區,以特色產業鏈為基礎,以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密集區為目標,采取綜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關配套產業,互動發展,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從*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出發,重點培植壯大10個生物產業基地。
(一)加快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應完善基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形成以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種苗繁育為主體,以海洋新材料與活性物質提取、海水養殖病蟲害防治為輔的海洋生物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以禹城*生物產業基地為核心區,加快建設以農業生物制造為特色的國家級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使之成為帶動黃河中下游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區。
(二)規劃建設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等市是*省傳統醫藥企業集聚地,應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的集聚式擴大,努力成為全國重要的醫藥產業基地。濟南應發揮各類醫學、醫藥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優勢,重點強化醫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依托重點企業,加強國際合作,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同時加快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的發展,建設成為以生物醫藥為主體、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生物產業基地。濟寧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應明確發展思路和戰略,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加快建設以生物發酵為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臨沂的生物與新醫藥、現代中藥都具有相當規模,應繼續加強與國內外研發力量的合作,提高創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淄博應繼續強化原料藥和生物醫學工程優勢,以新華制藥、新華醫療、山川藥業和中保康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建設現代醫藥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基地。
(三)規劃建設聊城、煙臺、威海、泰安等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麥、玉米等作物育種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礎較好,應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擴大規模,建設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物產業基地。煙臺、威海應發揮海洋水產育種與良種產業化、水產品深加工、海洋藥物的優勢,加強規劃引導,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盡快建設成為專業性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生物產業基地。泰安應充分發揮*農業大學生物育種科研力量,推進產學研結合,培育骨干企業,強化產業發展的引導,盡快建設成為以生物育種為特色的生物產業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實現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一)強化生物產業自主創新。
1.加強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完善原有生物技術創新平臺的同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農大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同時在生物制藥、中藥質量控制、醫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種、酶工程等優勢領域爭取國家在*省設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力爭使*省生物產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積極構建區域性生物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重大關鍵技術領域,依托優勢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組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構建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提高生物產業系統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動企業盡快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認真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認定一批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申報國家級技術中心,引導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大力推進生物技術成果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加強生物技術科研成果的登記和轉移工作,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在*省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完善生物技術成果的評價體系和轉移機制。
4.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和個人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商標等知識產權,加大對重大發明專利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生物技術成果轉化,加速規模化生產和應用。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標準制定,搶占生物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二)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
1.加強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以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依托,開展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產業高級人才基地建設,加強博士、碩士等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在大型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勵科研機構、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中高等職業院校擴大生物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模。
2.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來魯創辦生物企業或從事開發性研究,鼓勵重點大學和省屬以上生物科研機構公開向海內外招聘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結合國家和省級自主創新戰略和重大專項,對引進人才在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機制。擴大“泰山學者建設工程”中生物專業崗位數額,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制。
(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1.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項目計劃,逐年加大在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各類省級科技計劃和結構調整等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扶持生物企業產品研發、產業化示范、公共創新平臺等項目。
2.落實國家關于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生物產品制度。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用財政性資金進行采購的,應優先購買列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生物產品。
3.落實國家對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等重要生物產品進行補貼的政策,鼓勵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
1.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物產業。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生物產業發展。支持建立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對生物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扶持生物產業創業投資企業的設立和發展,加強對生物企業發展初期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生物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專利技術、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生物企業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加大有效信貸投入。支持企業以專利技術為擔保向銀行貸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生物產業的投入。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國家政策性銀行對生物產業基地基礎設施、生物技術產業化和生物產品出口給予信貸支持,建立相應的貸款運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業發展。
3.支持生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對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優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業板和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上市。鼓勵符合上市條件的生物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籌資。鼓勵未上市生物企業到全國及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交易。優先推薦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企業融資券,支持省級以上生物產業基地內企業聯合發行企業債券。
(五)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1.積極培育生物產品市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民使用農業良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產品給予適當補助。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計劃免疫覆蓋范圍,加快培育和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市場。逐步擴大車用燃料乙醇試點地區,積極推進生物柴油試點推廣。
2.完善生物產品市場準入政策。在規范審查、安全評價和安全監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轉基因農產品技術、胚胎干細胞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執法工作,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檢查和懲處力度,依法保障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權益。
4.積極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衛生投入,解決醫療機構收入補償問題,盡快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完善藥品定價管理,規范藥品采購行為,提高企業開發、生產和銷售國產生物新藥的積極性。
(六)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強生物資源保護。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收集、保護瀕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資源。加強物種種質資源庫(圃)及保護場(區)、原生境保護點、試驗基地和信息與管理體系建設,加大鑒定評價特異生物資源的工作力度,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宣傳。
2.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國家關于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換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評價標準及評審、檢測、監測、監督與體系。開展轉基因生物的調查、環境監測和監督管理,完善引進轉基因動植物、生物產品的準入制度,加強轉基因生物檢疫檢測,提高轉基因生物監管能力。加強檢疫檢測,提高安全監控、監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加強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體系建設。
3.加強生物倫理審查和研究。遵循國際通行的生物倫理規范,建立健全醫學、農業等領域生命科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積極開展生物倫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篇10
關鍵詞:醫藥產業;產業集群;生產業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001-02
生產業是面向醫藥產業集群中制造業的一種現代服務業,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劑和支撐。從產業結構升級看,相對于生產制造環節,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成為制約我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向產業集群,促進生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醫藥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1 生產業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撐
生產業是從制造業等產業內部分離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Greenfield(1966)認為,生產業就是向生產者,而不是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動的服務業。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是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專指那些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性產業,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服務、現代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工程技術與裝備服務、法律與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營銷服務、市場調查、人力資源配置、會展、教育培訓服務等門類。
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需要生產業的發展來支撐。
1.1 生產業有利于發揮醫藥產業集群低成本優勢
醫藥產業集群內企業地理聚集在同一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不斷挖掘企業內部資源,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但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企業間交易活動的增加,必然會帶來各種交易成本的上升。發展生產業,企業可以通過共用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信息、物流、商務等生產業對產業鏈間的銜接起到作用,有助于降低企業內外不同環節間的交易成本,加深產業鏈一體化程度;其次,制造業企業通過外購更專業化、更有效率的中間服務,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使自身能集中有限資源于關鍵領域,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1.2 生產業實現產品價值增值
醫藥產業集群是大量醫藥相關企業以及其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一條完整的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價值鏈。嵌入醫藥產業集群中的生產業,貫穿于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產品概念設計、市場研究等)、中游(如質量控制、會計、人事管理、法律、保險等)和下游(如廣告、物流、銷售、人員培訓等)的各個環節,其價值凝聚在最終產品之中,是有形產品創造差異化優勢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醫藥企業之間非價格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1.3 生產業有利于醫藥產業集群創新
醫藥產業創新具有周期長、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因此對于單個醫藥企業,自行創新不僅投入高、效率低,還必須承擔較大的風險。個別大型的醫藥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研發或與少數同水平企業的合作實現創新,我國絕大多數醫藥產業集群則是要在專門的研發機構的技術支持和咨詢機構的把脈診治下實現創新。近年,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藥開發過程的日趨復雜、藥政管理的不斷完善,伴隨全球醫藥研發服務的轉移進程,以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組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醫藥研發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如張江“藥谷”組建的新藥孵化平臺,在國內首次采用IP+CRO+VC(即知識產權、新藥研發服務組織、風險投資相結合)的模式,其中CRO就是通過合同的形式向藥品開發企業提供新藥的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以及新藥申報等各項服務的專業公司,以加快新藥的初審速度。
發達的生產業可以吸引優質資本加入產業集群,促進技術擴散和推動創新。首先,生產業提供的完善的法律、政策咨詢服務,可以緩解新企業的“水土不服”,使其迅速適應、穩定下來。其次,行業協會可以提供完善的市場環境,為企業間的交流搭建平臺,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擴散開來。再者,研發、咨詢等生產機構往往比企業具有更強的對新知識的吸收消化能力,可通過研究改良后再逐步推廣。另外,金融擔保、管理咨詢等非生產性組織可以通過資金支持、智力支持幫助小企業在創新中長大,改變自身的地位,獲得創新的內在動力,進而加快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速度。
2 我國上海張江醫藥產業集群生產業發展現狀
與國外的許多醫藥生物集群不同,上海張江醫藥生物產業集群不是圍繞大學和科研機構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過政府引進知識結構等方式而著力培養起來的。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基地內集聚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企業、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務機構400多個,形成了完善的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涵蓋了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成果轉化、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等六個群體,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新藥創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
2.1 上海張江醫藥生物基地中的生產業
(1)研發創新體系。
形成了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核心、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基礎、以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國禮來、羅氏制藥、安利、霍尼韋爾、諾華等10余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所組成的研發創新體系。
(2)專業服務機構。
基地內有亞洲著名的CRO公司、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基地醫藥銷售公司、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咨詢機構、企業注冊和報關機構,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便利。
(3)技術支撐平臺。
基地內建有生物醫藥科研設備共享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更為優越的軟環境。
(4)生物醫藥孵化器。
張江用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孵化基地的建設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有45個生物及化學孵化單元,引進項目單位已超過120家。平臺的公共實驗室與超過20家園區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服務關系,已有技術測試項目超過500個。
(5)投融資體系。
浦東新區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很強,通過無償資助、貸款擔保等形式為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園區內集聚的投融資服務機構也為企業尋求資金提供了便利。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張江醫藥產業集群內的生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于制造業,存在種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支持不足。
張江醫藥生物基地雖然有上海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醫藥工業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為張江的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但它們與醫藥企業間并不具有“天然”的聯系,產學研聯系松散,并未真正發揮智力服務作用。并且,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弱,他們更偏向于與母公司聯系,而很少與張江基地內企業進行技術交流。
(2)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
張江的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過程,但由于以政府為主體的運營模式和管理體制存在著后續建設乏力,資源整合、功能優化不到位的情況,產出效益達不到預期目標。
(3)技術支撐平臺作用未充分發揮。
由于政府下設的服務機構門類繁多,不同主體的職能和目標不同,在投資方式、資源建設、資源供給、質量監督、共享協調與評估、后臺管理等方面的運行機制都不同,導致技術服務平臺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儀器設備閑置。
(4)融資服務體系不健全。
融資困難是大部分中小型服務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生產業主要以無形資產為主,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較少,在商業銀行難以獲得貸款,且集群內風險投資不足,很難解決融資難問題。目前,張江醫藥生物基地內風險投資不足,主要是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政府設立的風險投資公司、民間風險投資極少。
(5)生產業規模層次低,創新能力弱,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的作用不強。
由于生產業的準入門檻和標準化程度低,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狀況,專業化分工協作發展緩慢,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層次低、服務和業態同質性強,甚至惡性競爭、魚龍混雜、良莠不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服務水平和質量亟待提高,服務品牌難以形成。與此同時,能夠引領發展潮流,對行業標準建設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少且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3 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發展策略
生產業發展對于醫藥產業集群提高競爭優勢、降低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大意義。針對目前我國醫藥產業集群中生產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
加強當地高校、科研機構與醫藥企業的合作,形成政府支持、研究機構的科研開發、企業的推廣應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并積極構建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因為創新是醫藥產業集群這個特殊行業的永恒話題,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賦集群予生命力。
(2)構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包括專業的服務機構(CRO公司、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基地醫藥銷售公司、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咨詢機構、企業注冊和報關機構)、技術支撐平臺和生物醫藥孵化器等。為新藥申報、專利申請、報關、商標注冊、信息咨詢、技術交易、專業培訓、投融資等提供優質服務,承擔起連接生物醫藥技術上下游的紐帶作用。
(3)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政府應致力于努力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將面向產業集群的生產業納入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范疇,豎立發展制造業必須高度重視生產業觀。設立生產業專項資金,統籌管理服務業引導資金和新增服務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領域、薄弱環節、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的發展。
(4)構建完善的融資服務體系。
要合理構建多層次的區域性資本市場體系,包括企業上市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和產權交易。可通過政府與企業共同籌集資金成立應急互助基金,當中小企業發生資金周轉困難時,可申請應急;亦可鼓勵發展面向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特色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多更好的引入風險投資,健全各種法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拓寬撤出渠道,營造有利于風險投資發展的市場環境。
(5)建立健全合理的生產服務業準入門檻和標準體系,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
適度提高某些商務服務領域,如法律、物流、會計、咨詢公司等準入門檻,加快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排除那些非專業化人士進入專業化服務體系,導致產品質量差,產業無序
競爭,從而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規范發展。政府應在財政上大力支持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引導其發揮對生產業的體制改革、發展方式和模式轉變的示范帶動作用。
(6)努力培育鼓勵生產業創新創業的稅收環境和要素市場環境。
面向鼓勵發展的生產業,應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逐步實行低稅率政策,對生產服務業內某些新興服務業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探索對生產企業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可能性,或實行營業稅差額納稅;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為生產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生產業與工業在用水、用電、用氣價格上實行并軌;通過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和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面向生產業的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提供銀團貸款;鼓勵發展面向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特色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
(7)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行業協會是同行之間為了避免不正當競爭,維護共同利益,以自愿形式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協作政府實施行業管理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推動行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管理、行業協調、行業自律、行業資格認定,行業人才培訓和對外交往等方面的優勢作用,逐步從政府職能部門脫離,確立其獨立的地位和職能。
參考文獻
[1]Greenfield HI, 1966 [C]. Manpower and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New York: Columbia, U, press, (2).
[2]夏杰長,吳家淼.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差距、潛力與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9,(2):3536.
[3]陳利華.國外典型產業集群生產業發展經驗[J].浙江經濟,2006,(15):1517.
[4]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研究報告(2009年版)[M].2009:116117,127131.
[5] 姜長云.集群服務業:發展中的問題、制約與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7580.
[6] 黃衛國.我國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發展現狀和未來建設的若干建議[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3(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