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眼睛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保護眼睛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篇1

從我做起”幼兒園愛眼日活動總結

關愛眼睛

從我做起幼兒園愛眼日活動總結

一、活動背景

眼睛是我們心靈的窗口,是我們的通向美麗新世界的橋梁,是獲得光明的器官,所以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眼睛,在全國第**個全國愛眼日到來之際邢臺市十中團委以愛護眼睛,珍愛光明為主題開展有關保護我們眼睛的宣傳活動。

二、活動目標及主題

20**年6月6日是第**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愛眼日活動的目標確定為愛護眼睛從眼保健操開始。

加強同學們對眼睛的了解,加強他們對近視的危害性的認識,增強全校師生愛眼意識。

從而讓同學們了解眼睛的重要性,讓同學們懂得用眼保健操如何愛護好自己的眼睛,明白怎樣去預防近視。教育他們不僅僅要在這一天愛護我們的眼睛,而是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里隨時隨地的呵護我們的眼睛,因為我們需要它,因為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年愛眼日活動方案

三、活動形式

1、對全體初一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用眼情況和眼科知識調查。

2、邀請生物教師到我學生中進行眼部構造和愛眼常識宣傳講座

3、認識到眼保健操的作用,現場學習做眼保健操。

4、印發有關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宣傳材料對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

本次活動的目的是普及科學用眼知識,提高青少年眼健康水平,預防眼疾和近視,讓更多的同學認識到用眼的衛生與保健。從而使他們能健康茁壯成長。

關愛眼睛

從我做起幼兒園愛眼日活動總結

全國愛眼日,為了深入宣傳眼保健和防盲知識,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進一步推動全園師生愛眼的保護知識。

20xx年x月4日戚墅堰區幼兒園以愛眼日為契機,開展了內容豐富的課程活動和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保健醫生江云借助眼睛模型、視力燈箱向幼兒講解了如何愛護眼睛。本次活動中,幼兒園老師們通過游戲、兒歌、故事等,引導孩子們實踐練習、親身體驗眼睛的重要作用,懂得要愛護眼睛;江醫生通過保健宣傳欄中的衛生與健康專欄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重視保護幼兒的視力,還開展愛眼日家長知識問答卷。

眼睛是人類最寶貴的器官,是心靈的窗戶。愛眼護眼要從小抓起,幼兒的眼睛還非常嬌嫩,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只有從小養成愛眼護眼的.意識和習慣,才能避免成年后一系列眼病的產生與發展。

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不僅為全體師生愛護眼睛、預防近視做了大量有益的宣傳,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幼兒從小愛眼、護眼的意識。

關愛眼睛

從我做起幼兒園愛眼日活動總結

一、宣傳教育,提高認識

近視眼是學生當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同時限制了學生的升學及就業,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危害,因此,我校首先在周一進行有關愛眼知識衛生升旗儀式,然后又利用學校廣播室進行宣傳,內容包括:《近視眼的發病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學生視力》等。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眼保操質量,每天對眼睛保健操進行檢查督促,做到一天兩檢查,一周一公布。

二、通力合作,齊抓共管

學校領導對本次愛眼非常重視,在愛眼日宣傳和教育中,我校團委成立了愛眼日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負總責,學校團委具體負責宣傳和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及團支部具體領導班級宣傳和教育,體育教師負責做好眼保健操的指導和管理。學校領導還對班主任及任課教師作了布置,時時注意教學衛生,上課按照教學衛生去做,班主任定期給學生調整座位,校醫深入課堂進行督促。

三、積極開展愛眼活動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學校還邀請了渾南區醫院眼科醫生童醫生,開展了一次關于預防紅眼病的宣傳活動。課間氣氛熱烈,學生們求知欲望高漲,在童醫生講解完預防措施,治療原則和預后處理后,同學們還強烈要求講解關于眼睛的其他內容。

篇2

什么是低視力?低視力包括了視力、視野和對比明感度都下降等多方面的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準,當雙眼的最佳矯正視力在0.3至0.05之間,通過手術、藥物治療或戴上普通眼鏡進行屈光矯正都無法改善時,則為低視力。

不同的年齡段人群中存在不同的低視力病因。一般來講,老年低視力病因主要是:老年黃斑變性、老年性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等等,兒童低視力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眼球震顫、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等等。

低視力者可以通過應用助視器、電子助視器等并通過康復訓練來提高視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低視力兒童的康復訓練主要是: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知覺訓練,獨立生活能力和運動發育等方面的訓練。

實踐證明,通過康復訓練是能夠提高低視力者的視覺能力的,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他有一點點光感,就一定讓他多用眼看,要充分發揮其殘余視力的作用,否則,其視覺能力會越來越差。

我原來對有關低視力的知識也是一片空白。去年年底,盲人月刊與北京市朝陽區盲協、北京奧美達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舉辦過為低視力者捐贈助視器活動。在這次活動中,聽了北京盲校老師的講課,又學習了有關材料,這才補上了“低視力”這一課。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盲人4000萬至4500萬人,低視力是盲人的3倍,約1.35億人。我國目前有視力殘疾人1233萬人,其中低視力是多數。我國每年新增盲人45萬人左右,新增低視力者110多萬人。過去,由于知識欠缺或片面認識,一些人只關注全盲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低視力問題,忽視了低視力人群。任何片面性的認識和做法都不利于全面的防盲治盲、扶盲助盲,不利于全體人民的視力健康和生活幸福。

通過參與捐贈助視器活動和關于低視力知識的補課,使我對關注低視力問題,救助低視力人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新認識,使我對愛眼護眼、防盲助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新認識。為此,我提出如下建議,拋磚引玉,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全社會廣泛深入普及關于低視力的基本知識,提高對低視力的認識,加強對低視力者的關注與救助。要讓人們都知道什么是低視力及其病因、如何預防低視力;要讓人們都知道什么是助視器,怎么通過使用助視器和康復訓練來提高視覺能力,要讓人們都知道低視力者的殘余視力是寶貴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幸福之光,要為其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其殘余視力和參與社會的能力。要讓人們都知道,關心盲人,包括關心全盲人和低視力者,關注、救助低視力者時間緊迫、刻不容緩,責任重大、意義重大。

二、要對全國的大中小學生進行系統的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愛眼護眼防盲治盲教育,要特別關注并積極救助兒童、青少年中的低視力者。據統計,我國青少年近視發病率近60%,居世界之首。小學生達40%以上,初中生60%以上,高中生達76%,大學生高達83%。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愛眼護眼防盲治盲必須從孩子抓起,從家庭和學校抓起。兒童、青少年眼睛的健康與否,關系其一生的生活和事業,關系家庭和國家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家庭和學校要從環境、飲食、睡眠、學習、鍛煉、安全等方面來教育孩子愛眼護眼防盲治盲。對兒童、青少年的低視力者要做到早發現、早救助,要像搶救生命一樣搶救孩子的眼睛,搶救得越早、越快、越全面越好。千萬不能讓孩子們沿著近視高度近視低視力全盲的路子走下去。

三、各級殘聯、盲協要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要把防盲治盲與扶盲助盲結合起來,把關注全盲人與關注低視力者結合起來。我們應像大抓“創建白內障無障礙市”一樣,積極救助低視力,提高低視力者的視覺能力和生活工作能力。很多地方殘聯招聘低視力者當殘疾人專職委員,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子。我們不但要關心其工作,更要關心其健康,特別要關心其視力健康,使其不能過分勞累,不要使眼睛再受傷害。我們要關注、救助低視力者,既要管兒童、青少年,也要管中老年人,既要管城鎮,也要管農村,各行各業都要管。各級殘聯,盲協雖不能代替各行各業的具體宣傳預防保護工作,但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好社會宣傳、社會協調、社會救助工作。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人人自覺愛眼護眼、人人自覺扶盲助盲”的良好風氣。

四、盲人和低視力者應首先學好愛眼護眼防盲治盲的知識,學好低視力的訓練、保護知識以及助視器的使用與保養知識。每個盲人和低視力者都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寶貴的殘余視力,珍惜現有的一切條件,學會自我教育,自我保護。同時也要努力做好愛眼護眼防盲治盲的宣傳工作,把自己如何預防、保護、康復的經驗體會總結出來,以此教育子女、親屬及身邊的同事,教育青少年,使更多的人真正行動起來,自覺愛眼護眼扶盲助盲。

篇3

關鍵詞:攝像頭;信息化教學;教學設計

一、實驗設計背景與原理

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利用數碼產品及數字化設備改善教學活動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物理“近視眼和遠視眼”成像一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只能通過展示眼睛構造模型及掛圖講解成像原理,而學生對于如何利用相應的透鏡調節像在患病眼睛中的成像位置這一知識也只能做接受式的機械的學習。如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嘗試采用可變焦電腦攝像頭模擬人眼的方法,演示人眼在患近視和遠視情況下的成像特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有關凹透鏡和凸透鏡的成像知識,體驗為“患病的電子眼”配眼鏡的樂趣,從而達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效果,同時所展示的患病眼睛的模糊成像效果也能使學生體會到愛護眼睛的重要性,進而較好地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另外,在這教學設計中,我還注重考慮教育心理學的一般原則,在學生已具備凸透鏡和凹透鏡成像特點這一學習準備的前提下,提取為學生所熟悉的配鏡活動作為問題背景,并為學生設計了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課余動手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及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器材:多媒體投影儀 電腦 可調焦的攝像頭 透鏡盒(內裝不同焦距的凹透鏡和凸透鏡)、視力表

二、教學活動設計

1、 復習關于凹透鏡和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知識。

為使學生能夠較快投入新的學習,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習準備性原則,增強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本節教學內容是對透鏡成像規律知識的擴展,因此進行相關因此進行相關的知識點回顧是必要的。

2、展示眼睛的構造圖示(見圖1),并闡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近視眼和遠視眼”,并弄清楚眼球的結構。

展示眼睛的構造圖便于學生在接下來的“配鏡師”這一角色扮演時,能夠主動地利用所學知識參與探究。這實際上為教學提供了先行組織者,是對將要學習的主題的引導性表述,它為信息提供了一個框架,并把新信息與學生已有的信息聯系起來

3、 由同學們討論應該怎樣來矯正近視眼,開展名稱“小小配鏡師”的實驗教學活動。

⑴、讓攝像頭模擬人眼。各種器材對應的模擬替代物是: 鏡頭――晶狀體 銀幕――視網膜 凹透鏡――近視眼鏡片凸透鏡――遠視眼鏡片

先將攝像頭與電腦相連,打開【我的電腦】雙擊攝像頭圖標啟動攝像頭,然后將成像窗口調整至合適大小,把攝像頭對準我們事先準備的視力表并通過電腦和投影儀使成像顯示于幕布。此時攝像頭模擬的是正常人眼,在屏幕上顯現的視力表是清晰的。(見圖2)

為了與患病眼睛的成像效果形成對比,使學生體會到保護眼睛的重要,這里首先展示正常人眼所看到的清晰世界

⑵、 現在讓電子眼模擬“患上近視眼”的:旋轉攝像頭鏡頭前部的焦距調節鈕,調整攝像頭的焦距(圖3),制造出模糊的成像,告訴學生這是一只患了近視的眼睛所看到的圖像(圖4),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⑶、提出問題:如何給這只眼睛佩戴合適的眼鏡使它能看得清楚呢?

啟發思考:展示近視眼成像原理圖(見圖5),假設這是一只患近視的眼睛,請利用已學知識思考應該佩戴何種透鏡才能使成像正好落在患病眼睛的視網膜上。讓學生來分析。

(由學生分析也近視眼應在前面加一塊凹透鏡來矯正它,見圖6)

⑷、體驗配鏡活動:根據學生的分析結果從配鏡盒中挑選出鏡片,置于攝像頭鏡頭前(見圖7),從投影中觀察成像的變化,并請學生思考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⑸、繼續挑選或通過組合不同屈光度的凹透鏡片,直至 獲得最好的成像效果。(圖2)

⑹、提供變式練習:朝相反方向旋轉攝像頭光圈,制造“模擬遠視眼”――老爺爺的眼睛,請學生思考并完成“為老爺爺配眼鏡”的任務。看他們是選擇何種透鏡來矯正老爺爺的眼睛的(即如何矯正遠視眼)。

隨著知識的漸趨穩定和鞏固,教師設計的問題類型要有變化,可以通過設置與原先的學習情景不同甚至相反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完成,從而促進學生概念規則的縱向遷移。

4、 最后,總結本次課程的知識要點。

通過活動方式實現教學的最大難點是如何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和使教學活動趨于有序,此時教師對活動效果的及時總結至關重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便于知識的鞏固和遠遷移。

三、總結

這次我們設計的給“攝像頭配眼鏡”的實驗教學活動中,用攝像頭來模擬人眼,這與我們常說虛擬實驗不同,它是用真實材料做成的模擬裝置,比起其它的模擬手段來,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因為它們顯示的現象都是真實的,只不過用所示的現象來說明物理教學內容時需要作形象的類比,因而與單純模擬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就象這個實驗,它能讓學生真實的目睹和參與其過程,并獲得第一手的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加深對實驗現象、結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主編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P7

[2]鐘啟泉等主編.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P20

[3]周定珍,課程整合的內涵新解,網絡科技時代,2003、3

篇4

蝦青素(Astaxanthin),又名蝦黃素、蝦黃質,是蝦蟹外殼、牡蠣、鮭魚及某些藻類中含有的類胡蘿卜素含氧衍生物,能有效地淬滅活性氧,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研究者從蝦蟹的殼中分離出蝦青素,但其生理功能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引起廣泛重視,經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表明,蝦青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癌抑癌、增強免疫、預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本研究主要從食品專業角度,對蝦青素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功能食品領域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綜述,以期為開發蝦青素類功能食品提供理論基礎。

1蝦青素結構及理化性質

1.1結構蝦青素是酮式類胡蘿卜素,屬萜烯類不飽和化合物,化學名稱為3,3’-二羥基-4,4’-二酮基-β,β’-胡蘿卜素,分子式為C40H52O4,相對分子質量為596.86。其化學結構是由4個異戊二烯單位以共軛雙鍵形式連接,兩端有2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的六節環結構[2]。其結構如圖1所示。

1.2理化性質晶體狀蝦青素為粉紅色,熔點為215℃~216℃,不溶于水,具脂溶性,易溶于氯仿、丙酮、苯等有機溶劑。蝦青素分子結構中的共軛雙鍵鏈及其末端的不飽和酮基和羥基,具有比較活潑的電子效應,能吸引自由基未配對電子或向自由基提供電子,從而清除自由基,具有強抗氧化作用[3]。該結構也使其易與光、熱、氧化物發生作用,結構改變后降解為蝦紅素。研究發現,可見光對蝦青素影響較小,而紫外光對蝦青素有很大的破壞作用;70℃以下,溫度對蝦青素的影響較小,70℃以上,蝦青素開始受熱破壞;在pH4~11范圍內,pH值對蝦青素的影響很小,pH<3或pH>13蝦青素開始降解;Ca2+、Mg2+、K+、Na+、Zn2+等金屬離子對蝦青素基本沒有影響,Fe2+、Fe3+、Cu2+對蝦青素有明顯地破壞作用,其中Fe3+影響最大[4]。蝦青素主要以游離態和酯化態形式存在。游離態蝦青素極不穩定,易被氧化,通常化學合成的蝦青素為游離態形式。酯化態蝦青素是由于蝦青素末端環狀結構中各有一個羥基易于與脂肪酸形成酯而穩定存在,水生動物皮膚和外殼上的蝦青素、雨生紅球藻、紅酵母中蝦青素都主要以酯化態為主,酯化態蝦青素根據其結合的脂肪酸不同分為蝦青素單酯和蝦青素二酯。蝦青素酯化后,其疏水性增強,雙酯比單酯的親脂性強;同時酯化態蝦青素會與蛋白質形成復合物,產生不同的顏色[5]。

2蝦青素的功能特性近年來,隨著蝦青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巨大經濟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國內外對蝦青素功能性質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抗氧化、抗癌抑癌、增強免疫、抗高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防紫外線輻射等方面。

2.1抗氧化蝦青素是一種鏈斷裂型抗氧化劑,具有極強的抗氧化作用[6]。機體在正常生命活動如呼吸鏈電子傳遞、體內其他物質氧化過程中可產生少量氧自由基,在受到化學試劑、紫外輻射等刺激情況下,會產生大量氧自由基。這些自由基能引起生物膜上的脂質過氧化、氨基酸氧化、蛋白質降解和DNA損傷,還能使細胞膜上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鏈式反應,從而影響細胞的構成[7]。蝦青素不但可以淬滅單線態氧,直接清除氧自由基,還能阻斷脂肪酸的鏈式反應[8]。研究發現,多種類胡蘿卜素猝滅分子氧的能力強弱排序為:蝦青素>α-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紅木素>玉米黃質>黃體素>膽紅素>膽綠素[9]。Lee等[10]通過比較共軛雙鍵數不同的葉黃素、玉米黃質、番茄紅素、異玉米黃素和蝦青素5種類胡蘿卜素及其衍生物在豆油光氧化作用中淬滅活性氧的作用,發現淬滅活性氧的能力具有隨共軛雙鍵的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并且蝦青素的淬滅性能最強。也有研究人員應用硫代巴比妥酸法,以含亞鐵離子的血紅素蛋白作為自由基產生者、亞油酸為接受者,檢測各受試類胡蘿卜素及其衍生物和α-生育酚(VE)清除自由基的半數效應劑量ED50(見表1),同樣發現蝦青素具有最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11]。近年來也有不斷的研究證明,蝦青素的抗氧化作用較α-生育酚強百倍以上,有“超級VE”之稱[1]。同時,蝦青素能有效地防止磷脂和其它脂類的過氧化[12]。此外,蝦青素也可以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蛋白質表達,不同劑量蝦青素使動物細胞內過氧氫化酶和超氧化歧化酶的蛋白表達均有顯著增加,其生物學活性也有明顯提高[13]。

2.2抗癌通過對膳食類胡蘿卜素攝入量和癌癥發病率或死亡率之間關系研究,發現癌癥發病率或死亡率與類胡蘿卜素的攝入量呈顯著負相關[14]。Nishino[15]比較各種類胡蘿卜素的抗癌活性,得出蝦青素的抗癌作用效果最強的結論。Savoure等[16]的研究證明了蝦青素抑制腫瘤發生的效應在于對腫瘤增殖的抑制。目前,研究表明細胞間隙連接通訊(CellGapJunctionCommunication)對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及組織自身穩定起著重要調節作用,其功能的抑制或破壞是促癌變階段的重要機制[17]。蝦青素的抗癌作用正是與其誘導細胞間隙連接通訊的能力密切相關,它可以通過加強正常細胞間的連接能力,孤立癌細胞,減少癌細胞間的聯系,以控制其生長,防止腫瘤轉化[18]。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表明蝦青素對多種癌癥有顯著的抑制或預防作用,如Tanaka等[19-20]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到蝦青素對口腔癌和膀胱癌有預防作用;Gradelet等[21]研究結果表明蝦青素在抑制肝癌方面有顯著效果;也有研究表明蝦青素可防止人成纖維細胞(1BR-3)、黑素細胞(HEMAc)和腸CaCo-2細胞中由紫外線輻射導致的DNA損害,從而減少皮膚癌的發生[17]。

2.3增強免疫Jyonouchi等[22]關于蝦青素和類胡蘿卜素對小鼠淋巴細胞體外組織培養系統的免疫調節效應的研究中,發現蝦青素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作用。實驗表明蝦青素可顯著促進小鼠脾細胞對胸腺依賴抗原(TD-Ag)反應中抗體的產生,提高依賴于T專一抗原的體液免疫反應的結論。同時,人體血細胞的體外研究中也發現蝦青素和類胡蘿卜素均顯著促進TD-Ag刺激時的抗體產生,分泌IgG和IgM的細胞數增加,而補充蝦青素可以部分恢復老年小鼠對TD-Ag反應時的抗體產生,有助于恢復老齡動物的體液免疫[23]。Chew等[24]關于小鼠攝食β-類胡蘿卜素、蝦青素和斑蝥黃對脾細胞功能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β-類胡蘿卜素和蝦青素有明顯增強小鼠脾淋巴細胞功能的作用,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另外,蝦青素還能提高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以及增強小鼠釋放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的能力,其作用比β-胡蘿卜素和角黃素更強[25]。因此,蝦青素有很強的誘導細胞分裂的活性,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26]。

2.4抗高血壓Hussein等[27]研究蝦青素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的抗高血壓效應,結果表明,連續喂食蝦青素14d,可使SHR動脈血壓顯著降低;對易卒中SHR連續喂蝦青素(50mg•kg-1)5周,其血壓顯著降低,同時也延遲了SHR卒中的發生。關于蝦青素抗高血壓效應的作用機制,有研究顯示,蝦青素可以調節血液流變性,包括交感神經腎上腺素受體通路,保證α-腎上腺素受體敏感的正常化,以及減弱AngⅡ和活性氧引起的血管收縮能力,以此來修復血管緊張狀態[28],達到抗高血壓效應。Harry等[29]以朱克脂肪酸大鼠(ZFR)為模型開展實驗,證明蝦青素具有抗高血壓和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活動的能力。

2.5預防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原因,人體中LDL濃度越高,加之血小板沉積使血管變細阻礙血流速度,機體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就越大[30]。通常LDL以非氧化狀態存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使細胞轉化成泡沫細胞并且出現脂紋,而炎性血管壁泡沫細胞的存在將導致氧化能力增強、周圍平滑肌細胞增生以及動脈變窄[31]。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表明,膳食中的抗氧化劑能預防心血管疾病[32]。這也是蝦青素能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此外,蝦青素還可減少巨噬細胞在動脈斑塊中的滲入,防止粥樣物的形成,起到穩定斑塊的效應[33]。Murillo等[34]通過研究發現,蝦青素在機體內具有顯著升高HDL、降低LDL的功效。因此,蝦青素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腦損傷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6防紫外線輻射研究表明,皮膚等組織暴露于強光尤其是紫外光下,可導致細胞膜及組織產生單原子氧和自由基,使機體受到氧化損傷[35]。當機體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抗氧化劑如β-胡蘿卜素為代表的類胡蘿卜素時,則能有效降低這些傷害[36]。自然界中的類胡蘿卜素在保護組織、抵御紫外光氧化中起著重要作用[37]。而蝦青素則具有比β-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等更有效地防止紫外線輻射傷害的特性[38];另一方面,蝦青素對谷氨酰胺轉胺酶(Transglutaminase)具有特殊作用,能夠在皮膚受到光照時消耗腐胺,以防止腐胺的積累[16]。在日本,針對蝦青素進行了相應的皮膚保護試驗,結果顯示,蝦青素對皮膚張力、潤濕度、色調、彈性、光滑度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效果[39]。因此,蝦青素可作為潛在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劑,對于保護細胞膜和線粒體膜免受氧化損傷,阻止皮膚光老化,維護皮膚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3在功能性食品中的應用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蝦青素可有效清除肌細胞中因運動產生的自由基,強化需氧代謝,具有顯著的抗疲勞和延緩衰老的作用;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惟一能通過血腦屏障的類胡蘿卜素,具有對眼睛抗氧化保護優勢,具有多種重要而獨特的保健功能特性。還能以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劑的身份,作為食品著色劑、抗氧化劑等,提升食品品質,增強食品的感觀。

3.1在抗衰老功能食品中的應用機體衰老主要是由線粒體中鏈式氧化反應中產生的大量自由基引起,若不及時清除將導致線粒體氧化損傷,加速機體細胞的衰老[1]。蝦青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高效的清除氧自由基,其效率是VE的100多倍[40]。蝦青素不僅保持了強抗氧化能力,還能減緩與年齡有關的功能衰退,幫助抵抗衰老[41]。因此,將蝦青素添加入到功能食品中,將有助于預防器官衰老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目前,國外已開展蝦青素抗衰老功能性食品研發,例如美國Cyanotech公司推出的DermaAstin(黛瑪)天然蝦青素膠囊等。此外蝦青素還與美容因子組合搭配,生產抗衰老的美容食品,與化妝品搭配使用,增強其抗衰老效果。據調查,90%國際一線化妝品品牌都推出了含蝦青素的美容食品,如資生堂的“活顏G+C”。

3.2在增強免疫功能食品中的應用蝦青素能在有抗原存在時顯著促進脾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增強T細胞刺激人體內血細胞免疫球蛋白的產生[42]。在抗原入侵初期,蝦青素還能增強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43]。蝦青素具有最佳誘導細胞分裂的活性,能提高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44]。Goswami等[45]發現蝦青素可以作為免疫調節劑發揮巨大效用。因此,將蝦青素應用于增強機體免疫保健食品中,是開發蝦青素重要方向。日本已經推出多種蝦青素產品,如Fancl品牌的“蝦青素30日”等增強免疫功能營養產品。日本Suntory公司應用蝦青素與其他功能提取物組配的方法,生產出多種功能性作用更高的新產品。如蝦青素與其它類胡蘿卜素組配,以強化其免疫力。

3.3在護眼功能食品中的應用引起視覺傷害甚至失明的主要疾病為與年齡相關的視黃斑退化(AMD)和老年白內障,這兩種疾病都與眼睛內部光氧化過程有關,人類視網膜中含有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高濃度氧比其它任何組織都高,當高能量藍光作用于視網膜時,由光氧化產生的單線態氧和氧自由基就將會對視網膜產生過氧化損傷[46]。對于人和其他動物而言,膳食中的類胡蘿卜素是保護眼睛健康所必需的,可將這些損傷性的活性氧淬滅,幫助視網膜抵抗氧化損傷[47]。研究表明,蝦青素能通過血腦屏障,有效防止視網膜的氧化和感光器細胞的損傷,說明蝦青素在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改善視網膜功能方面具有良好效果[48]。因此,蝦青素應用于保護視力,維護眼睛健康的功能食品是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課題。如日本將蝦青素與藍莓提取物組配,以強化對視力的保護效果;美國已開發出天然蝦青素膠囊等產品面世,致力于保護視力,改善衰老性視網膜黃斑變性。

3.4在功能性食品添加劑中的應用在食品工業中,蝦青素不僅可以作為免疫增強劑、抗衰老劑等功能成分添加入食品,還能夠有效的起到保鮮、保色、保味、保質等作用,作為食品的著色劑、抗氧化劑等。用以保持食品的原有營養成分不受破壞損失或改善感官性狀,增強食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蝦青素系脂溶性色素,呈艷麗的紅色,自然逼真,具有極強的色素沉積能力,著色力強,安全無毒,用量少,無異味,口感好[49]。可以用于很多保健品的著色以及藥片糖衣、膠囊的著色。也可直接用于食品,如食用油脂、人造奶油、冰淇淋、糖果、糕點、掛面、調料等尤其是含脂類較多的食品,既有良好的著色效果又有顯著的保質作用。也可用于飲料著色,特別是對含VC的果汁最適用。在日本,蝦青素作為功能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已比較普遍,含蝦青素的紅色油劑廣泛用于蔬菜、海藻和水果的腌漬,在飲料、面條、調料著色等也有報道。

篇5

中國初的金絲眼鏡和黑框眼鏡,一定是分別戴在商人和文人身上,人們也能夠通過眼鏡的不同來準確區分他們不同的身份。

在現代人看來,沒有什么比眼睛更加寶貴了,但這在古希臘人看來是極為可笑的。柏拉圖曾經尖刻地嘲諷感官知識,大哲學家德謨克里特甚至親手弄瞎自己明亮的雙眼,為的是“看”得更清楚。現代化的一個后果就是,我們越來越不相信現象背后還有更根本的真理,為了了解這個世界,眼睛取代了心靈,成為最得心應手的工具。眼鏡的發明和普及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然而,我們佩戴眼鏡不只是為了看得更清楚,千變萬化的眼鏡設計說明,我們還在用眼鏡來偽裝自己。如果說眼睛是不會撒謊的,我們早就學會了將這個任務交給眼鏡。

視覺上的延伸

關于眼鏡的起源,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伊拉克人的祖先一古代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早在2700多年前,就使用了水晶制作的眼鏡。又有人說。公元1世紀時,一位患近視眼的羅馬皇帝曾戴過用綠寶石制作的單眼鏡。更有人認為,眼鏡最早起源于中國,早在7世紀時中國就有關于人眼屈光不正的記載。由于史書記載語焉不詳,而且大多為穿鑿附會的傳聞或偽托之詞,難考真偽,故不贅述。

但有據可考的是,世界上第一副玻璃眼鏡誕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發明者’是位玻璃工人。他在安裝玻璃窗時發現,玻璃凹凸不平的地方可以把人要看的東西放大,可以改善人的視力。受此啟發,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副眼鏡,是為了矯正老花眼而制造的凸透鏡。那時還沒有眼鏡架,有人用手舉著,有人把它縫在帽子上,有人把它放在眼窩上……

那時眼鏡十分昂貴,只有少數富人、僧侶才配戴得起。英國作家培根在巴黎監獄里寫的書說,他曾送給教皇一塊凸透鏡,幫助老人看清細微的事物,這在當時是十分稀罕的,但還算不上是眼鏡,只不過是塊放大鏡。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在他的遺囑中就提到了他的眼鏡由誰繼承,可見那時眼鏡就是多么珍貴了。所以,那時歐洲人便把眼鏡看作是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不少顯貴不管平時是否戴眼鏡,總是讓別人給畫一幅戴著眼鏡的肖像。同樣,中國最初的金絲眼鏡和黑框眼鏡。一定是分別戴在商人和文人身上,人們也能夠通過眼鏡的不同來準確區分他們不同的身份。

最初的眼鏡主要是老花鏡、平光鏡。近視鏡出現的時間要晚些,大約在17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揭示視覺之謎前后。開普勒認為,不論是人還是動物,眼睛里面都有一種兩面凸起的水晶體,這種水晶體凸起不夠,光線便收集不足:反之,則光線會過分集中,兩者都會產生視力模糊。為了彌補這種缺陷。前者需用兩面凸起的鏡片,后者需用凹下去的鏡片。最早的眼鏡架是誰發明的,已經很難考證了。1784年,美國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光眼鏡,即在片眼鏡上,上下兩半分別磨制凸透鏡和凹透鏡(或凸透鏡和平光鏡,或凹透鏡和平光鏡)。眼睛平視時通過眼鏡的上半部,眼睛向下看時通過眼鏡的下半部分。至此,眼鏡可算進入了完善的階段。

早期的眼鏡別看價格昂貴,可模樣并不雅觀,鏡片鑲在木框里,裝著一個把柄,使用起來很麻煩。早期的眼鏡架簡直就是個夾子,夾在人的腦袋上。為使眼鏡戴起來方便舒適,能工巧匠們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和心血。有人曾經用繩子把鏡片拴在腦袋上,天天解扣,實在太費事,于是才想到了用兩根直棍兒夾在頭上,后邊拴上根松緊帶。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看東西時必須把帽子戴上:有的把眼鏡與皮帶連在一起,看東西時要把皮帶系在頭上。到17世紀初,意大利和德國相繼制出與鼻梁寬窄相當、支在鼻梁上并能將兩片鏡片連接起來的鏡橋。后來又出現了夾鼻眼鏡和眼鏡架。到了17世紀中葉,眼鏡已像今天這樣掛在耳朵上了。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眼鏡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它已不只是作為人們視力的延伸。本世紀以來,形形的眼鏡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物品,紛紛出現。并且為了適應人們各方面的需要,出現了各式的新款式。

烈日下或皚皚白雪反射的強光因含有六量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可損傷眼睛的角膜、晶狀體,甚至眼底。為了保護眼睛,人們發明了一種能夠避光的有色眼鏡。這種眼鏡雖能減少強光的刺激,卻不能適應外界光線強度的變化,于是人們又發明了一種能隨光線的變化而自動變換顏色深淺的變色眼鏡。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遠近物體總想獲得一個清晰的圖象。當眼睛的調節功能異常時,這種圖象便難獲得。這時科學家便發明了一種可以調節焦距的眼鏡。它是由雙層玻璃制成,內部裝滿甘油和溴化鉀的混合透明液體,鏡框中的管道與能調節液體壓力的機械相連,可以根據需要自動調節好焦距。

還有種助聽眼鏡,鏡腳里裝有微型電子助聽器,能放大聲音訊號,以機械震動的形式傳送到聽覺器官,使聽力差的人也能聽到聲音。而另一種超聲眼鏡,它的鼻梁架上裝有微型超聲發射器和接收器。鏡架里有傳聲器。發射器發出超聲,反射回來的回聲由接收器接收,然后轉變成人耳可聞的聲信號傳人入耳,用以判斷前方有無障礙物。有了超聲眼鏡和手杖,盲人就可以在路上放心地行走了。

當眼鏡度數很高時。眼鏡片的中央(凸透鏡)或邊沿(凹透鏡)就很厚,使鼻梁感到沉重難忍。這時,科技人員又發明了一種薄膜眼鏡(又叫隱形眼鏡),它的厚度只有0.9毫米,甚至更薄。它質地柔軟,具有透氣性和親水性。這種眼鏡不用鏡架,而是直接貼在眼球的角膜上,外表上看不出鏡片,這就為高度近視、圓錐角膜和兩眼屈光參差較大的患者提供了方便。有很多人在佩戴隱形眼鏡的同時戴上墨鏡,這樣不會被人發現他可怕的眼疾。

被掩映的世界

如今,眼鏡這一矯正視力的工具,職能正日益異化,承擔起與它“本職”毫不相干的任務,許多人并非因視力不佳而戴眼鏡,而是想通過眼鏡來改善自己的形象,突出自己所追求的某種視覺效果,或者單純為了將眼神隱藏起來,就像是對墨鏡的佩戴,已不僅僅是遮擋強烈的陽光。這是種巧妙的偽裝。其一是讓你看不到我的眼睛,其___是你看不到我在看你的眼睛。

在中國古代,早朝時臣子不能抬頭看皇帝的眼神,嚴格的等級制度對此視為是對皇帝的冒犯。隨著社會等級的瓦解,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開始變得平等,價值也沒有高下之分,以前那種距離感的制造標準已不再存在了,人們可以自由注視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后來這慢慢成為種約定俗成的禮貌。但這種毫無顧忌的逼視使人們越發感到沒有安全感,于是人們努力尋找其他方式在人群中保護自己一這時墨鏡粉墨登場,這背后潛藏著有關眼神的秘密。

希臘神話中也有關于眼神的故事。海神福耳庫思有三個女兒,她們的頭上和脖子上都布滿鱗甲,頭發都是一條條蠕動的毒蛇,都長著野豬的獠牙,還有一雙鐵手和金翅膀,被成為蛇發女妖。但其中的美杜莎是凡身,而她的姐姐絲西娜和尤瑞艾莉都是魔身。她曾是位美麗的少女,為海皇波塞冬所愛。可她自視自己

美麗無比而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來。結果雅典娜被激怒了,她施展法術,把美杜莎美麗的頭發變成了條條毒蛇。還有,她的兩眼閃著駭人的光,任何人的眼神碰觸到她的目光,就會立刻變成一塊石頭。可見眼神有多么神奇的威力。

孟子會通過對方的眼神來觀察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隙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愛默生也曾說過:“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所基晚年時甚至還要求演員在表演時把自己的動作姿勢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幾乎任何動作也沒有,只有眼睛在動”。

可以看出,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發射出千萬個信息,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內心深處的秘密。人與人之間通過眼神來傳情達意,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自然而然地運用眼神,來表達對周圍一切事物的復雜情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會從微妙變化的眼神里被捕捉到。因此在這樣注重私密空間的社會中人們運用墨鏡掩藏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為這扇心靈的窗口拉上窗簾,給外界一種無形神秘感的同時為自己的內心增添安全保護。

明媚還是憂傷

現代化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被認為彼此平等的人被拋入了一個沒有主人的公共領域,人們再不能像從前那樣確切地知道身邊每個人的等級、地位與倫理位置,現代社會使人們面臨著威脅其生存的由社會所制造的風險,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充斥著組織化不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風險的制造者以風險犧牲品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個體化促使新的社會形成不同的結構和變遷,使等級社會的認同區分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而這種個體化影響了個體生活方式,個人閱歷、以及原有的性別身份和家庭角色的轉變。為了保證在這樣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環境里面博弈成功。我們需要細致觀察社會,要更好地看清別人、隱蔽自身,不再能忍受眼前模糊一片。“眼睛不會撒謊”,所以,我們需要眼鏡。

但值得懷疑的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們戴上這個神奇的小東西之后真的就能將世間萬物看得一清二楚嗎?只要看清了世界就代表真正的看透嗎?

篇6

關鍵詞:小學教學 科學教學 安全意識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50-02

當前的教育改革,不僅重視小學生的知識素養的培養,而且逐漸提升對安全意識的關注度。作為培養安全意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不可或缺,也是重要的課程之一。對于學校而言,缺乏安全保障的學校,不能稱之為優秀的學校,對于教師而言,無安全意識的教師,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面對當前小學校園頻頻出現安全隱患或者事故等情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減少及避免安全事故,維護學生的安全是關鍵。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展開積極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作為實施教育教學的場所,也是保障學生安全的重要場地。科學課程擁有獨特的學科特征,并且同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展開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將學生自我安全意識、保護意識進行提升是良好的渠道。同時,也可以將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滲入。

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安全教育內容是首先要進行的任務,是常規性教育內容之一,也是順利實現其他教育活動的重要保障。為了減少直至避免產生安全問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到安全要素知識,即通過時刻留意到自身生活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情況,產生防范認知和意識,最終達到防止事故產生的目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科學啟蒙課程,其教學宗旨為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能力,并且在科學課程中也涉及理性以及實證意識。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一方面具備了人文性特點,另一方面也涵蓋人類生活的精神,包括對生命的珍愛、對他人的關懷等內容。因此,把安全教育滲透到科學課程教學工作中,將學生作為教育服務中心,明確其主體地位,并結合于自身的課程特點,充分將安全教育因素進行挖掘,在課堂上為學生傳授有價值的安全知識內容,進而可以在學生心中樹立起高度的安全意識和培養規避隱患問題的態度。

二、針對安全教育資源實施充分、深入地挖掘

對于安全意識而言,對其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地展開,不可一蹴而就。小學生具有較為鮮明的特點,例如接受知識能力較強、可塑性良好等,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優勢,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期間,也是培養良好的安全意識的關鍵階段。其中,科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包含安全教育的實施充分地挖掘并予以滲透是重要途徑。同時,需要取材具備實踐性,以現實角度進行考慮,使得安全教育內容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而且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通過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于生活實踐中進行相應的應用,最終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

此外,在實施安全教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對生命現象的現實感具有良好的認知,重視生命教育的意義。通過安全教育課程,可以獲得學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到生命的定義、價值以及意義。例如,在講授“生命周期”的內容時,應該將實際和教材內容進行充分融合,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寶貴,自覺珍愛生命。同時生命教育期間,學校在對課程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的同時,也要應用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徑對學生安全防范意識予以喚醒。整合有價值的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等,讓學生更加貼近生活,并體驗生活,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以及安全的意識,最終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進而在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三、切實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態度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培養安全意識的期間要結合教學內容,具體的傳授學生相關于科學安全方面的知識。例如,教學熱氣球的有關知識時,進行課堂實驗教學的舉措。選取自制熱氣球,將中間酒精棉進行點燃,則熱氣球就會飛到空中。在此情景下,不僅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會增加他們的思考能力,并進行議論。在此期間,教師要抓住提問問題的機會,例如:“在熱氣球飛起的時候,大家都想到了什么問題?”等。在具有問題的情況下,在學生頭腦中也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例如“熱氣球是怎樣飛起來的”,“熱氣球飄在空中,是什么力量支持它的”,“它可以飛多高”,“能夠飛多久”等。在學生達到一定的熱情度時,教師將提前做好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包括氫氣爆炸的照片、視頻等內容,在出其不意的狀態中,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安全防范的角度上。所以,通過此種形式,用觀察以及討論等方法,將學生的探索欲望喚醒,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問題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將安全知識灌輸到他們的腦海中,接受能力更強、更徹底。因此,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予學生提問,再結合講授內容貫穿于課堂中,通過長時間堅持此種訓練舉措,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更能夠讓他們加深安全意識。

四、注重加強學生避災避險意識

小學生的實踐經驗相對較少,若想保護自己就必須了解并掌握險境逃生技能,并真正的應用于實踐中。同時,這也是生命教育中至關重要的講授內容。對于避災避險意識以及安全防范意識的掌握、培養及提升,可以通過利用課程資源聯合生活實例進行講解,可于食品、交通以及防水、防火和防觸電等諸多方面,提升學生的防災本領。例如,針對地震自然災害的防護,可以通過應用地球表面變化以及地球的運動等學習活動,播放地震實例,例如汶川大地震的錄像等。利用這場因為由地球的運動導致的災難,對學生實施避災避險教育工作。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使其心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以及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如此近。并且在災難面前,通過觀察救助的場景,也會讓學生領悟到災難、死亡均為生命中的一部分,良好的掌握災難避險的本領至關重要。只有將具體的災難、危險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生命在避險的教育下才能夠進行延續。

五、教學期間利用教學事件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

若想獲得安全意識的提升,學生自身的w驗也是必要的實現途徑。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通過利用不同的具備安全保障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親歷這些體驗,并且在此期間實施自我反省,進而得到更多的安全保護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制造一些小突發事件,獲得顯著的教育效果。采取酒精燈打翻的方式,引發桌面上的紙著火,這時教師應該立即以濕毛巾進行滅火。在看到此種場景的情況下,學生的頭腦中會形成深刻的體會,并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教師可結合多媒體講授一些防火自救等內容。

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活周圍存在諸多的不安全因素,有些事情不可預料,所以讓學生在心中樹立起高度的安全意識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期間,教師還可以展示發霉的面包,告知學生增強食品安全意識,遠離食物中毒,教師也可以通過表演將食物中毒的癥狀等方式呈現給學生眼前。并且告知學生食品包裝袋上顯示出的安全信息,正確的辨別保質期,認知三無產品及其危害,不購買危害食品,進而避免安全事故產生。

六、積極增加科學實驗課程教學

對于科學教學而言,教師應該積極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通過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的科學探究中獲得知識水平的提升。同樣的,在進行安全意識培養期間,也可以通過多開展科學實驗的方式,例如科學考察活動、科學實驗活動以及科學測量、制作或者科學創新等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增強學生對安全意識的認知和理解。通過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并且親身經歷不同形式的科學活動或者實驗,讓其各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和舌、觸覺等進行協調活動。在教學期間,不僅需要講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同時更應該滲入進一些安全隱患問題。例如,讓學生一定要按照標準操作方法進行操作,如果違規操作,會引起怎樣的后果;或者于實驗期間,接觸到了藥品后,怎樣進行沖洗,及正確的保護眼睛等內容。在實踐期間,通過調動全身的感官,可以更理想的獲得安全意識的掌握,有助于推動安全意識的提升。

六、結語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校教育不僅需要灌輸足夠的知識,更應該充分保障學生的安全,避免安全隱患事故發生。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教材中有價值的因素結合實際對學生展開安全教育,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期間加入安全教育內容,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可以遠離傷害,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馬方亮.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安全意識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2):151.

[2]童瑤.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7):67-68.

[3]張瑛.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J].吉林教育,2015(7):97.

[4]胡士超.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5(2):21.

[5]任會樂.學生創新意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途徑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5(8):96.

[6]陳霞.小學科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180.

[7]張百賀.試論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J].河南科技,2015(21):263.

篇7

新浪體育訊(2011.11) 過去20年,中國的GDP增長十幾倍,但是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綜合素質卻明顯下降。

根據國民體質監測結果,2009年與1999年相比,學生的柔韌性、爆發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已連續10年下降,耐力素質已連續20年下降。

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根據數據顯示,現在在中國大中型城市,每100個小學生中就有30多人近視,初中生近視超過一半,高中生高達74.91%。 10年前,中國青少年平均近視比率為42.45%,2009年這個數據達到了61.42%,即每10名在校學生中平均超過6人必須佩戴眼鏡,而10年前,則為4個人。這種情況惡化下去,毫不夸張地說,20年后,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不能正常地看到黑板。

同時,肥胖已成為影響城市青少年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與1999年相比,城市男生由6.21%的肥胖率上升到11.45%。由肥胖引起的心臟、腎臟的病變已經出現。

肥胖、近視、體弱――這身體素質的三大殺手,正氣勢洶洶地向我國青少年殺來!達摩克利斯之劍正在我們的頭上懸著。

【追問】

A

國家不是不重視,學校不是不作為,家長不是不關心。縱然如此――

“小胖墩”為何這么多

厲衍飛

“中學男生做不了一個引體向上”“大學生軍訓頻頻暈倒”之類的新聞動輒見諸報端。很多人不禁追問:在“家家一個寶,吃穿給最好”的當下,孩子咋就變成“小胖墩”了呢?

“小胖墩”越來越多:由社會環境造就,受生活方式影響

談到“小胖墩”,天津愛民減肥醫院副院長何振柏表示,從醫學角度講,“主要原因是營養攝入過多,而運動量相對不足,導致脂肪在身體內積聚。真正由于疾病導致身體肥胖的人數只占1%―2%。”

“小胖墩”營養過剩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長的溺愛,現在的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通常都希望孩子吃得飽、吃得好,對孩子的零食也不加控制。而且,“很多家長缺少營養和醫療常識”。

除了攝入熱量過多,運動量不足也是導致青少年發福的“罪魁禍首”之一。

“小胖墩”如何“減負”: 學校工作應跟上,家長覺悟需提高

“只要能夠控制好飲食攝入的熱量,并積極參加運動,‘小胖墩’就能瘦下來。”何振柏表示。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為‘小胖墩’的身體‘減負’,需要家長、校長、市長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刁鐵民表示,保證學生在校的運動時間,學校的作用至關重要。2007年和2010年國務院先后出臺文件明確提出“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經過幾年的推廣,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時,家長也應該肩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何振柏表示:“家長要了解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每天需要攝入的熱量、日常各種飲食所含的熱量等,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除了飲食習慣,家長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選自2011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 有刪節)

B

如何將孩子從書本的海洋、虛擬的網絡拉回到藍天下,還給他們真實的世界,也還給他們明亮的眼睛――

“小眼鏡”扎堆讓人憂

劉碩陽

現在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四五歲就架上了眼鏡片。科技先進了,兜里有錢了,用的東西高級了,可許多孩子怎么都近視了?

誰是傷害孩子視力的罪魁禍首?

視力不良低齡化,除了遺傳等先天因素外,長時間過度用眼是最主要原因。 長時間盯著書本原本就不利于保護眼睛,如果在寫作業時不能保持正確的坐姿,眼睛與書本之間不能保持合適的距離,會使視力狀況進一步惡化。

除了放學后在家中學習,孩子們白天在學校上課時也很難“保證眼睛的安全”。《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事業發展報告》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的課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僅為60.3%,而黑板的平均照度合格率只有22.9%。而這些照度不合格的黑板與課桌也會對視力造成不良影響。

另外,電子產品對青少年的傷害也不容小覷。當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書成為孩子們的“囊中之物”,當讀網絡小說、玩網絡游戲等成為學生們的流行行為時,他們的好視力也就一去不返了。

能否還給孩子明亮的眼睛?

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的孩子加入“小眼鏡”的行列?黃秋艷醫生給出的答案很簡單:讓孩子出去玩。

黃秋艷解釋道,“讓孩子到戶外去玩可以避免他們的眼睛長時間盯著一個地方,從而取得放松的效果”。

此外,黃秋艷補充道,保持正確的坐姿、眼睛同書本保持適當距離等方法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若無眼睛得到充分放松作為前提,這些做法也都收效甚微。

聽起來,黃醫生給出的建議很容易操作,但需要學校、家長和孩子三方通力合作才行。

把孩子從書本的海洋中、從網絡的虛擬世界里拉回到真真切切的藍天下,還給他們一雙明亮的眼睛吧。

(選自2011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 有刪節 )

C

老年人在奮起,中年人在覺醒,青少年在沉睡!

好日子咋養出弱孩子

季芳

近2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與此同時,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卻在這20年間呈現不斷下滑趨勢,耐力、爆發力、肺活量等指標持續下降。如今家家一個寶,為啥好日子卻養出了弱孩子?

寧可不鍛煉,不可不學習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長普遍心理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升學和考試壓力下,近70%的學生在上課日每天的家庭作業時間超過兩小時。學業的壓力對畢業班的學生來說,表現得尤為明顯。“近70%的畢業班學生在休息日和節假日參加課外輔導,平均每人要參加3個輔導班,最多的要參加6個”。

過重的學業負擔、過長的學習時間,讓青少年遠離了陽光和操場。很多人因 “學習壓力大,沒有足夠的時間”,放棄了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而在把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機制下,這樣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最佳選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長們的一種普遍心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孩子進行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在現實面前,家長有時也很無奈”。

“現在的升學機制決定了成績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對不那么重要的運動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說,“應試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長、學校包括社會輿論的大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才至關重要。”

不怕不運動,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導致校園體育“因噎廢食”

在升學率的“硬性”考核面前,體育課難逃“雞肋”的命運。對于傳統的跑、跳、投訓練,很多學生表示“興趣一般”,“每當快考試的時候,體育課就被擠占了”,是絕大多數學生都遇到過的情況。

安全問題也是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體育老師表示,近些年,由于學生身體協調性、體育技能下降,跳箱、單杠這類器械項目一直使用得比較少,“許多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不僅難度會降低,也逐漸淡化這些項目,其實這是無奈之舉”。

要發揮學校體育的真正功效,關鍵在于監督與考核機制的完善。

父母愛戶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圍直接決定青少年生活習慣

“老年人在奮起,中年人在覺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尷尬現狀被一語道破。《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的數據表明,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閑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3件事是:上網聊天玩游戲、聽音樂學唱歌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30%;當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減壓方式是上網、聽音樂、看電視、和同學聊天,選擇打球跑步等體育運動的只有約32%。

“很多孩子在體育方面沒什么特長,參與興趣低,特別是現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體育運動的活動,”毛振明說,“‘宅’的休閑方式越來越受歡迎。”

由于青少年運動氛圍的缺失,體育運動越來越淡出學生們的視線。除了學習壓力和對體育“興趣不高”外,缺少運動伙伴、運動場所,公共體育設施不完善等客觀因素也使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成了“無米之炊”。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一兩項運動愛好,與孩子共同運動。”孫宏艷說,“也可以幫助孩子結交運動伙伴,增加家庭小環境的運動氛圍”。她認為,“關鍵還在于家長觀念上的轉變”。

(選自2011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 有刪節)

【思考】

增強青少年體質,不在于出臺多少政策,而在于能否落實到位

【一針見血】

鍛煉不鍛煉,誰能說了算

鄭軼季芳厲衍飛楊柳

身邊不斷冒出的“小胖墩”“小眼鏡”“豆芽菜”們在警示我們,拯救孩子體質的戰斗才剛剛打響。

“每天鍛煉一小時”怎樣落實?

有保障,有監督,有問責,才能防止政策踏空

日前,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邢守見帶領6家媒體來到北京市朝陽區三所小學督導檢查教育部關于《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的落實情況。這幾所學校都能因地制宜組織學生鍛煉,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跳躍的場景讓人欣喜。

不過,僅僅幾所學校的情況并不能說這項政策已經落實到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表示:“‘每天鍛煉一小時’在推進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場地有限,缺乏開展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些學校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內容單調,學生沒有太多選擇,往往一小時的鍛煉幾分鐘就結束了,流于形式。”

更讓人擔心的是,《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這項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會不會“風頭一過”又被打回“原形”?

學生跑步何時不用動員?

順應天性,激發興趣,由被動鍛煉轉為主動鍛煉

進入11月,各地學生冬季長跑活動相繼啟動。作為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的標志性活動,冬季長跑已經步入第五個年頭。很多學生從中獲益,但也有孩子滿腹牢騷。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的五年級學生小石說自己最討厭跑步,“長跑太枯燥了,為什么要強迫我做不喜歡的事情呢?”

孩子的抗拒,很大程度上緣于校園體育項目的簡單化、應試化和功利性。據了解,很多中學的初三體育課只練習中考必考項目,“為考試而運動”讓很多孩子對體育鍛煉產生了逆反心理。

而在學校之外,要想讓孩子邁出家門、走向操場,除了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外,還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改善。

“重智輕體”觀念能否轉變?

倘若現行教育模式不改變,體育恐將持續遇冷

“我們有什么辦法,孩子不去上培訓班,拿不到各種證書,‘小升初’時怎么跟人家競爭?這時候哪還想體育鍛煉啊!”一位家長說。在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期完成的一項“陽光體育公眾調查”顯示,當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時,65.5%的家長選擇學習優先。

“‘重智輕體’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體制,在于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熊丙奇說,“要扭轉這種觀念,一是要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二是要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使之能夠符合孩子的本性,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健康成長提供空間。”

體育被放棄,犧牲的不僅是孩子的體質,也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選自2011.11.24《人民日報》有刪節)

【佳作示例】

讓我們玩得傷痕累累

莊河市第二高級中學高一 吳文

夏日,在街上看到同齡的或比我小的男孩子,我常注意觀察他們的膝蓋、小腿有無傷痕。若見到一個傷痕累累的,就生出敬佩、羨慕之情,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英武強健,與有識之士對“合格人”的設想相同 。

一位叔叔對我說,在他的童年,大院的孩子如果齊刷刷地坐在臺階上歇息,膝蓋上一律露出傷疤,傷疤最多的,體力總是最好的,往往也是頭領。這種經驗,和他們那一代人后來的遭遇暗合,如上山下鄉。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那里條件艱苦,如果沒有強壯的體力和頑強的意志力,很難熬過來。

叔叔的話讓我想到某些生命科學家的告誡:適當的劣性刺激對人尤其是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這也是防止 “物種”退化的途徑。身體上的劣性刺激包括適當的疼痛、饑餓、寒冷等,它們能夠激發肌體的活力,養成堅強的意志力。作為孩子,我們其實很希望在這種劣性刺激中“過把癮”的。可父母總是對我們的身體采取保護主義,千方百計地把我們安置在“大棚菜”的環境中。不許玩土,不許碰欄桿,不許跳溝,不許爬樹,不許下河……在這些“不許”聲中,膝蓋和小腿上怎么能碰出傷疤呢?其后果當然只能培養出溫室中的花朵。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一所大學進行軍訓時,許多學生站立超過20分鐘,竟紛紛暈倒。僅僅站立就暈倒,這種體能和青春年少的年齡是多么不相稱啊!“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說是“廢品”未免過分了,但至少是“非耐用品”。據報道,中科院的學者們平均壽命只有50多歲,要知道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可是70多歲啊!那些立正時暈倒的孩子如果繼續讀死書,死讀書,今后會不會“讀書死”呢?真不敢想象,飽學之士“英年早逝”的民族能有多少前途?據說日本的幼兒園冬天讓孩子穿著極單薄的衣服適應寒冷,這些是否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呢?

篇8

關鍵詞:幼兒教育;存在問題;能力培養;管理對策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ain problems in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children's abili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blems; ability train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我國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幼兒教育缺乏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中長期幼兒教育發展規劃是發展幼兒教育的關鍵。可是,在各地基礎教育發展的規劃中,卻很少有關于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劃。

1.2 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各級政府和社會對發展幼兒教育事業不夠重視,導致幼教工作組織機構也不夠健全,缺乏專門管理。而且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幼兒教育投資策略,從而影響幼兒教育的均衡發展,造成幼兒教育管理體制不順的現象發生。

1.3 幼兒教師隊伍不完善。目前很多地區幼兒師資水平不能滿足授課要求,部分教師理論與實踐脫節,有不少幼兒教師在教育理論素養和職業道德方面也存在嚴重不足,這些都是造成師資水平停滯不前的關鍵原因。

2、提高幼兒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

2.1 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觀察是幼兒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時期,此時,幼兒觀察的有意性較差,缺乏一定的順序性和系統性, 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觸及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有必要確定觀察的目的任務,并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從不同側面和不同層次去觀察。

2.2 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學發明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產生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新。如果愛迪生的媽媽對孵蛋的小愛迪生給予批評,對他的許多好奇心給予否定,愛迪生就不會產生眾多的發明創造,更不會成為發明大王。

幼兒由于知識有限,很容易對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并會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探索和發現。作為教育者,應當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和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行為等,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2.3 注重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傳說魯班發明木船是受了鞋飄在水上的啟發而想象出來的。許多發明創造,起初都源于人們的想象和幻想。幼兒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候, 想象力是他們進行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教師要通過多種活動,擴大幼兒眼見,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鼓勵和啟發幼兒大膽進行想象,為他們提供自由想象、獨立思考的空間,并加以正確引導。面對幼兒神奇豐富的想象、充滿靈氣的妙答,應該放棄原先準備的“標準答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幼兒可貴的想象力,不能將幼兒的一些美好設想扼殺在萌芽狀態,給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還幼兒以自由的廣闊空間。

2.4 注意發展幼兒的自主能力。自主是健全人格的體現。自主活動對幼兒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幼兒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幼兒發展的需要,是幼兒心理調節和精神鼓勵的強大動力,也是幼兒的一種權利。在自主活動中幼兒有著最真實的表現。幼兒教育新理念告訴我們,在自主活動中,應讓幼兒自由參加與活動,而不是教師在操縱幼兒。要為幼兒創設寬松的、自由發展的心理環境,讓他們能自然發展、創造自我、展示自我。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喜歡并主動投入這樣的環境,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教師不僅要重視為幼兒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兒將自主活動拓展、延伸,而且要提供適時、適度的指導。

2.5 注意合理培養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由于幼兒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缺乏正確評價自身言行的能力,他們往往是從成人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主要依據。而在幼兒心目中,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在幼兒自主活動中的態度、語言,會對幼兒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讓幼兒對自己做事情充滿自信,鼓勵幼兒堅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完,教師一定要通過暗示性語言“試試看”“你肯定行”等幫助幼兒,使幼兒感受成功,對學習充滿信心。由于幼兒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所以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積極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在日常教育中多肯定幼兒的積極行為,讓幼兒接受積極地評價標準,從而逐步學會客觀、如實地評價自己。

3、加強幼兒教育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3.1 完善教育立法與執法力度。幼兒教育法治化是現代幼兒教育的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幼兒教育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國家應加強對幼兒教育的責任意識,把幼兒教育發展法制化列入議事日程和辦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這項工作。以此為基礎,要針對幼兒教育的特殊性來不斷地建立和完善幼兒教育的各種規章,這樣有利于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政府相關執法部門要和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合作,進一步完善幼兒教育的管理工作,對不合格幼兒園要加大執法力度。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應逐步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這是促進幼兒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也是世界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

3.2 加強政府對幼兒教育管理的力度。政府作為幼兒教育的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首先,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規定,對幼兒教育的經費在財政上統籌落實,一方面加大對幼兒教育設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對幼兒教師的收入投入,這是保證幼兒教育各項活動順利開展的堅實的物質基礎,也是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政府有必要給予民辦幼兒教育更優惠的政策,如比其它階段的民辦教育更高的稅收減免率,以刺激社會辦學的熱情。第三,對幼兒園收費應規定最低與最高標準,以避免個別小規模的幼兒園壓低收費標準,同時避免個別幼兒園利用其優勢地位擾亂幼教市場秩序。

3.3 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要轉變教育思想,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全面落實幼兒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首先,教育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納入國家的長遠規劃之中。其次,幼兒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能偏離幼兒成長實際,因此必須遵循兒童發展性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創新。第三,要讓幼兒園全體教職工參與幼兒園決策,讓教職工充分表達意見和建議,關注幼兒園的改革與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家長、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共同參與幼兒教育工作的體制。

3.4 促進幼兒教育的均衡發展。由于經濟條件、家庭狀況的不同,幼兒教育出現了階層化的傾向。幼兒教育體制和政策的某些偏向也使幼兒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造成了幼兒教育內部結構性短缺,加劇了幼兒教育的不公平。因此,相關管理部門要制定幼兒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要制定地方幼兒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標準,督促幼兒教育質量均衡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協同其他相關部門,盡量拓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職能,充分利用各種外部資源,使這些地區的幼兒教育上一個臺階。同時,對于確實存在經濟困難的地區或家庭,應適當免除部分或全部費用,保證幼兒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3.5 加強幼兒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專業的管理人員以及高素質的教師是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直接實施者,要提高幼兒教育質量,良好的師資隊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應鼓勵優秀學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幼兒教師本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加強自身的修養,不斷地學習來完善和提高自己。而且學校要積極實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幼教隊伍,也要制定針對現有幼兒老師的培訓和培養規劃,不斷提升他們的理論水平和職業素養,幫助他們在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

篇9

毫無疑問,就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理論本身而言,早已成為歷史。現在很難找到一位自稱是形式教育論者或實質教育論者的教育學家或教育家。但就實質教育與形式教育理論的體質----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而言,它們始終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若隱若現地表現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也許甚至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美國的懷恩曾說過:“盡管從理論上來說,形式教育論已經死亡,但在實踐中,它卻還實實在在地活著。不論人們是否把自己的言行歸結于這種學說,它始終在左右著我們學校的實際工作。……毫無疑問,形式教育論不僅是歷史的事實,而且是當前教育中的一股勢力。”

英國的亞當斯在《教育理論的演進》一書中,也曾作過頗有見地的陳述:“雖然一般人確信,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傳遞知識,但是,關于在教育過程中知識到底起何種功用的問題,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在這個問題上,人們所持的觀點通常徘徊于這樣兩極之中:一端是滋養理論,認為知識的價值在于知識本身,為知識而掌握知識是值得的,知識是心靈的食糧;另一端是訓練理論,認為知識的價值在于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知識實際上是一種工具,我們可以通過以某種方式利用知識,改變受教育者的本性,知識是教育者手中的工具。……當今,幾乎沒有人再會愿意取這兩種極端的理論。我們大家盡管對這兩種理論或多或少地抱有偏向,但都會樂意承認,趔必須在這兩種理論的相互協調中尋找。”簡而言之,這兩端實際上也就是知什么與知如何哪個重要之爭。

探討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興衰和變遷,也許會給目前我國面臨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些方面以一定的借鑒。本文試就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歷史淵源、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主要代表人物的論點、它們曾面臨的挑戰,以及它們對當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影響等,力圖存真求實,作一點粗略的初步分析

形式教育批判

一、形式教育概述

形式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學說或思潮,是在長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嚴格說來,它既難說有一個首創者,也難說有一個集大成者,而是后人對種教育思想及其傾向作出的概括。所以,很難找到一種言簡意賅又合眾人意向的定義。這里,我們試例舉幾種國內外較有影響的教育辭典和百科全中關于形式教育的界說。

(1)美國孟祿主編的《教育百科全書》中說:“形式訓練主張通過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學習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能力。”

(2)美國古德編纂的《教育辭典》中說:“形式訓練即:1、建立在訓練遷移和心智訓練基礎上、依賴于學習精選出來的材料的教育理論;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心智能力而不是獲得知識的理論或學說。”

(3)蘇聯凱洛夫等主編的《教育百科全書》中說:“形式教育論的擁護者們斷言,學校的主要注意力應當用于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記憶能力,而不是用于獲得大量的知識。他們認為最寶貴的并不是科學的基礎知識,而是學習科學對于改善學生理智能力所發生的那種發展性影響。他們認為發展兒童理智的最重要的材料是語言(尤其是拉丁語及希臘語)和教學;他們捍衛教育上的所謂古典主義傾向。他們認為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的專門練習來訓練學生。至于這些練習的內容則似乎是完全‘無所謂’的。”

(4)西德《教育學辭典》中說:“形式教育是一種教育觀念,認為發展和發揮人的主觀所具有的力量和能力對教育是決定性的。”

(5)日本《新教育用語事典》中說:“形式訓練認為學習教材需注重心要的心智作用和提高心智的訓練觀。”

(6)日本《新教育、心理學事典》中說:“形式訓練認為人的心靈中與生俱來的各種能力(觀察、注意、識別、比較、綜合、抽象、推論、記憶等)雖不完善,但是天賦的,它以能力心理學為基礎,主張強化各種它官能。”

(7)我國朱經農、唐鉞和高覺敷主編的《教育大辭書》中說:形式訓練,“簡言之,此種理論乃謂無論如何獲來之智力,皆可施用于人類生活之任一部分。所謂形式陶冶者,此之謂也。”

(8)我國《辭海》中說:形式訓練說為“18世紀資產階級教育學的一種主張。認為人們的心靈具有種不同的官能,而每種官能都可以選擇一種難度較高的教材通過教學加以訓練,使之充分發展,然后用它來學習其他不同的教材。如使用拉丁文法的教材訓練學生的記憶力、使用數學教材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以后,則受教育者記憶功思考其他事物,也很便利。形式訓練說是以官能心理學為依據的。”

除此之外,一些在教育理論界影響的專著,也對形式教育有各種界說。就以大家較熟識的為例:美國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美國波特的《教育哲學大意》,美國查特斯的《課程編制》,我國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蘇聯達尼洛夫和葉希波夫的《教學論》,蘇聯斯卡特金的《中學教學論》,我國華中師范學院等五院校合編的《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的《教育學》,董遠騫、張定璋、裴文敏的《教學論,王策三的《教學論稿》,吳杰的《教學論》,等等。如果加上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則為數更大了。

我們在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撰寫“形式教育”這一條目時,參照當時尋攬到的材料,把形式教育歸納為三點,也未必得當:

(1)教育的任務在于訓練心靈的官能。身體上的各種器官,只有用操練使它們發展起來;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練習使它們發燕尾服起來。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發現那些能夠最有效地訓練學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

(2)教育應該以形式為目的。認為在教育中灌輸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如果人們的官能由于訓練而發展了,任何知識隨時都可以吸收。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訓練的材料,即便學習的內容被遺忘了,卻仍然留下了一種永久的、更有價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視課程和教材的實用性,而要重視它們的訓練作用。

(3)學習的遷移是心靈官能得到訓練而自動產生的結果。認為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心靈的官能或某種官能得到發展,就能遷移到其它學習上去。學生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會對學習其它課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處。

二、形式教育論的淵源----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教育學家

在西方,形式教育論作為一種學說來說,是在教育理論演進到17世紀后才出現的;但就其萌芽來說,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的一些著名哲學-教育學家。結此,美國的奧蘇貝爾和魯賓遜在《學校學習》一書中有其獨具的見解。他們認為:“事實上,存在著兩種形式訓練論。第一種稱之謂古典主義的,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它的形成和發展已有好幾個世紀。它認為:心靈最好是通過學習古典語言、哲學和其它我們現在不那么確切地稱之為文理科的學科來訓練。第二種形式訓練論稱之為官能心理學的,它是由哲學家沃爾夫創立的。他在1734年發表了一種理論,認為心靈是由各種官能構成的,計劃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硬性的理智作業……這兩種理論在世紀關于古典語言9拉丁語和希臘語)和數學是訓練心靈的最好學科這一論戰中,走到一起來了。”

西德的克拉夫基則把形式教育論分為兩個時期:官能教育論和方法教育論。官能教育論認為本質不是在于接受和掌握內容,而是在于把內容作為一種手段,借以促使其能力、心靈和智力的形成、發展與成熟。年輕一代通過這種訓練獲得能力可以遷移到其它方面。按照種理論,教學中必須選擇那些具有最大可能性發展學生能力的內容作為訓練手段。方法教育論認為,影響學生今后生活的教學內容無以數計,所以,從內容上來確定教育的本質是不可能的。方法教育論著眼于學生的教育過程,掌握思維的方法、感情、價值標準。簡言之,就是著眼于學生通過教育掌握各種方法。這種理論認為,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能接受一系列的內容。

這里暫且不論把形式教育論等同于官能心理學是否恰當,把形式教育論分為早、晚期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要探討形式教育論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追溯到古希臘。

在西方教育育史上,蘇格拉底方法,即談話問答,有著重大影響。黑格爾為“蘇格拉底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從具體的事例發展到普通的原則,并使潛在于人們意識中的概念明確呈現出來;(2)使一般的東西,通常被認定的、已固定的、在意識中直接接受了的觀念或思想的規定瓦解,并通過其自身與具體的事例使之發生混亂。”

在蘇格拉底看來,知識不可能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真正的知識存在于人的內部,需要的僅僅是喚起知識,使之達到意識的境界。他認為:“如果我以眼睛看著事物,或試想靠感官的幫助來了解它們,我的靈魂會完全變瞎了。我想我還是求援于心靈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尋求存在的真理好些。”因此,蘇格拉底把知識建立在“回憶說”上,即:“所有探究、所有學習,都只不過是回憶罷了。”提問法的目的在于對永恒的形式和不斷變化的外表作出辯證的區分,而教育目的則在于促使學生喚起意識,發現以潛在形式存在于人心內的真理。

同當時的智者不一樣,智者強調知識的實踐性,而蘇格拉底則強調知識的普遍有效性和道德價值。他注重的是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內容,從而為教育即訓練這一觀點植下了種子。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基本思想。可以說蘇格拉底所開始的工作,是由柏拉圖完成了。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暫時的現象世界,一種是真實、永恒的理念世界(又譯觀念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在柏拉圖看來,理念是與生俱來的。不過,盡管理念是天生的,但當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他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只是永恒理念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摹本。原先完美的理念在進入肉體時,變得朦朧了。事實上,這是西方認識史上最早的天賦觀念論。這種觀點為近代唯心主義唯理論所繼承。

柏拉圖根據這一基本論點,認為學習即某些理念(能力、觀念)由里向外的發燕尾服。“學習即回憶。”知識是由那些在地球存在以前就普遍存在的絕對理念所構成的。學習過程即回憶或再現昏睡過去的理念的過程。教育目的在于使心靈盡量擺脫肉體的束縛。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心靈里都有一種官能,當這種官能被其它日常事務蒙蔽了或毀壞了以后,可以用這些學習(即算學、幾何學和天文學等----作者)來澄清或重新點燃它。保護官能比保護眼睛更重要,因為只有官能才能洞見真理。”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一教育目的,使人達到理念世界呢?在柏拉圖看來,主要通過兩種教育:第一,音樂----為了陶冶心靈,因為音樂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影響,帶來優美的一切;第二,體育----為了鍛煉身體,因為當心中蘊藏著優美的意向,而身體和諧的美又與它相匹配,這是一種最美的景象。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身心作了清楚的區別。他認為,心靈對學習的貢獻在于提供觀念,身體對學習的貢獻在于提供感覺。這種身心二元論的思想對以后的教育學家有很大影響。當然,柏拉圖對身心這兩部分并不一視同仁。他認為:“身體強健本身并不會產生一種美好的心靈和性格,相反,心靈和性格的優異會使體格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從柏拉圖對算學和幾何學教學的闡述中,可以直接看到形式教育的早期萌芽狀態。由此,美國格雷夫斯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認為,形式訓練說起源于《理想國》。柏拉圖認為學習算學是為了“通過純粹思維,理解數目的本質。他們不用考慮其有用性,象商人或店主那樣為了買賣,而是為了保衛國家,為了使心靈容易從變幻的世界皈依到實在和真實的世界中去。”“算學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必需的,因為它顯然會迫使我們心靈使用純粹思維,以達到真理。……凡是天生善于計算的人,幾乎始終很快就會學會其它事物;對于理智遲鈍的人來說,通過計算的訓練和練習,即使沒有其它益處,也總是能使其敏捷。”總之,學習某些學科即便沒有直接用處,但它可能對心智訓練很有價值。例如,“學過幾何的人再學習其它學科比較敏捷。所以,學習幾何對于學習所有其它學科都有某種促進作用。”

正如亞當斯說的,就柏拉圖對形式訓練所持的觀點而言,形式訓練論同公元前5世紀所達到的教育理論演進階段正相吻合。盡管形式訓練作為一種理信紙,無疑是在晚近出現的,但要記住的是,在柏拉圖時期達到的階段完全是一個特例,遠遠超出了人們在一般進程中所能作出的預料。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他繼承了他老師的思想,但走得比他老師更深遠了。

從哲學上來看,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不同,他認為認識的對象不是理念,而是真實存在。認識只能從感覺中產生。這就是他著名的靈魂蠟塊說。他把感覺和經驗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誰不感覺,誰就什么也不認識,什么也不理解。”但他同時又認為,感覺就是感覺被感覺的形式,而不是感受質料。正如蠟塊只是印上了金戒指的圖紋,而不是金本身一樣。所以,認識的對象只能是形式。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對形式與質料作的區別。用他自己舉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制造一個銅球,那么銅便是質料,球狀便是形式。正是憑借著形式,質料才成為某種確定的東西,而這便是事物的實質。在他看來,形式比質料更實在。

從心理學上來看,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生命之本源。靈魂不僅賦予有機體以生命,而且使有機體潛在的特征得以展現。靈魂作為一種能動的本原,有著潛能或官能,它們以各種方式活動。亞里士多德描述了靈魂的五種官能:(1)生長的官能,即有機體保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2)欲望的官能,即追求使自己滿意的、良好的東西的傾向;(3)感覺的官能,包括審美官能;(4)運動的官能,即活動能力;(5)理性的官能,即推理能力。在這五種官能中,對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種官能。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教育目的在于發展心靈的最高的方面----理智。理智教育是教育的最高任務。對于具有高尚靈魂的人來說,只知尋求效用和功利是極不合宜的。“應教授兒童那些真正必需的有用的東西,但并不是教以一切有用的東西。……兒童應教給對他們站將來有用的知識,而不致使他們鄙俗化。”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一樣,認為音樂應該是為了發展優美感,它象繪畫一樣,不應當變為手藝。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許多世紀里,從功能功官能的角度,也就是從心靈能夠做些什么的角度,描述心靈或靈魂非常流行。包括圣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家是這樣,天主教育心理學也基本如此,甚至在文藝復興及其后的年代里,官能心理學還是一種最為人們所接受的學說。在這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主要的爭論并不在于官能心理學的原理,而在于官能的數目及如何確切地描述這些官能。有些人堅持只有一種官能,而另一些人(如18、19世紀的顱相學者)則認為有24種以上或37種官能等等。

認為靈魂的主要特征的是主動性,用靈魂的各種能力或官能來描述人的本性,就導致了這樣的認識:學習寓于這些能力或官能的操練之中,尤其是寓于推理官能或認識官能的操練之中。這也就是說,為了獲得知識,官能的練習是頭等重要的,智慧出自官能的操練。教育存在于官能而進行的官能操練之中。學習的內容并不重要,官能的發展高于一切。

生卒先后于亞里士多德的愛蘇格拉底在《論財產的交換》一書中,也談到類似的觀點。他說:“體操在助于身體,哲學有助于心靈。身體訓練和心智訓練同樣能增進各種天賦能力。”但愛蘇格拉底對訓練的作用估價并不很高。因而影響也不大。德謨克利特也很強調理解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應該多發展理解,而不是多累積知識”,“很多博學的人是并不智慧的。”由于德謨克利特的很大一部分著作已失傳,所以,要系統了解他的觀點很困難。

也有人認為昆體良的《演說術原理》是形式訓練論“最早的明確表述者之一。”它是西方古代一部系統的教學方法論著。

從昆體良對音樂和幾何學的論述可以看到他形式訓練的傾向。他堅持要實施音樂教育,因為音樂對人心有陶冶作用。他認為幾何學“對兒童是有教學價值的,因為大家公認幾何學能鍛煉兒童的心智,提高他們的才智,使他們的理解力靈敏起來。幾何學的這種價值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而不是在所學得的知識中實現的。”昆體良還進一步論證道:“抱怨‘只有極少數人賦有天稟的理解官能,極大多數人由于理解遲鈍而空耗時間與精力’是沒有根據的。恰恰相反,我們認為大多數人都既已作好理解的準備,又能很快學會的。因為迅速習得是人類的天性,就象鳥生來會飛、馬生來會走、野獸生性暴躁一樣,人類特別適合于理解活動,并在理解方面特別敏銳。”

昆體良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如何培養演說家上。他認為教學的目的,不在于使學生獲得一些學者所限定的知識,也不在于了解修辭的規則,而是要增進其演說的能力,具有雄辯的口才。“因為一般說來,在論修辭藝術上,枯燥的教科書的結果是竭力追求過多的技術,因而損害和削弱了可貴的風格的因素,耗盡了想象的活力,只剩下光禿禿的骨骼。”可見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巧,而在于能力和形式。

綜上所述。形式教育論的思想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露萌芽,隨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這股思潮愈益占上風。

三、形式教育的理論基礎----官能心理學

在古代,形式教育論的思潮主要以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為依據,輔之以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思想。到了近代,隨著心理學的興起,以心理學為基礎成了一種時尚。相對于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系來說,教育理論與心理學的關系更為密切、更為直接。近代的形式教育論是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而官能心理學則來源于心靈實體說,簡稱心體說。

人類對于心靈的初始的看法,也許是把心看作是靈魂,把官能看作靈魂發生作用的形式。在原始社會,人們對一切東西都賦予靈魂。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才離開了這種泛靈論,而把靈魂看作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所特有的。在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思想中,還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但自從哈維在17世紀發現血液循環原理之后,人們開始用機械作用來解釋生命現象,而無須用靈魂來作主宰。心靈實體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心靈實體說起源于法國的笛卡爾。他認為有兩種獨立的實體:具有廣延屬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心靈實體。心靈這種實體是不依賴于物質而存在的,就象物質作為實體而存在不依賴精神一樣,兩者代表截然不同的世界。這種把心靈看作異于物質的實體,便是所謂的心靈實體說。

把心靈看作是異于物質的實體,結果便直接為官能心理學提供了基礎。根據心靈實體說,心靈這個實體生來就有各種官能,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發展。它認為心靈這個實體存在著各種官能,官能是心靈進行一定活動的能力,對心靈作出這樣描述和解釋的心理學,便是官能心理學。

如果相信心靈實體說和官能心理學,那么,學習的知識遺忘了,或大部分遺忘了,而教育的價值卻依然存在。因為知識的主要價值,在于作為訓練的材料。屬于事實的知識雖然遺忘了,卻留下了比只是事實的知識更有價值的學習效果。于是,教育就成為忘掉了一切學習過的知識以后所遺留下來的東西。

萊布尼茲在認識論上同笛卡爾一樣,是唯理論者。他認為人有固有觀念。一切可靠的、普遍的、必然的知識,只能來自理性。感覺不能提供這類知識,感覺只能提供一些特殊的、個別的事例。所以,萊布尼茲認為人心最初不是空白的。他用大理石的比喻,心不是單一色的大理石,而是有紋路的。正因為這些紋路,它只能被雕成某種塑像,而不能被雕成任何別的塑像。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塑像可以被認為是這塊大理石所固有的,當然要經過加工才能得以實現。

“單子論”是萊布尼茲關于心理本質的理論基礎。他以為單子是能動的客觀精神實體,是一切事物的基礎。由于單子是一個封閉的自為世界,按其自身的內部規律活動著,它沒有供世界出入的窗戶,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心理不是通過感官而發生的,也不是外界對象作用的結果,而是心靈自身所固有的潛在觀念的顯現。因為“心靈原來就包含著一些概念和學說的原則”,……它們“是作為傾向、稟賦、心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心中,并不是作為現實作用而天賦在我們中的。”從潛在狀態變成明晰觀念,從而產生了心理。可見,萊布尼茲以單子論的形式恢復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

沃爾夫是萊布尼茲學說的繼承者,是官能心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自稱是萊布尼茲的學生,但他以對現實抱新時代所特有的更為冷靜、更堅持經驗論的態度,力圖從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去掉神秘主義的因素。

沃爾夫主張單子有兩種:一種是心靈的單子,即靈魂;一種是物質的單子,即物質的原子。萊布尼茲認為一切單子之間有一種預定的和諧,所以任何單子都反映了整個世界;沃爾夫則只認為身體的物質單子與心靈有預定的和諧。他認為,每一心理狀態為其前一心理狀態所決定,而不為身體狀態所決定,因為心與物根本不同。可見,沃爾夫在認識論上也是唯理論者、他不贊成洛克的經驗論,不認為人心最初是空白的。同時,他也不贊成聯想主義“人心被動”的看法。他主張人心是主動的。

近代官能心理學是由沃爾夫以系統化的。但是沃爾夫的官能心理學只是給一種心理過程以一種名稱。如回憶過程被稱為回憶能力,推理過程被為推理能力,如此等等。他并沒有對這些過程加以科學的分析。他把心靈官能分為認識官能和欲求官能。

德國啟蒙學者之一的提頓斯,屬于萊布尼茲-沃爾夫學派。他在沃爾夫官能心理學的基礎上創立心靈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感情和意志,即后來人們常講的知、情、意。

雖說在提頓斯之前,孟特爾遜已認為人的心理作用除了認識、意志外還有感情,但提頓斯的貢獻在于對感情與感覺作了明確的區分。他認為,感覺只是對外物的一種表象,而感情則是感覺者自身的變化。感情不能獨立發生,而是附在感覺或其它心理過程上的。提頓斯把人類心靈的官能分為三種:理解、意志和感情。從而開了心理官能三分法之先河。

孟德爾遜和提頓斯提出的心理官能三分法并未受到人們的注意,真正使心理官能三分法流行于世的是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