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專業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生物技術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生物技術專業

篇1

摘要:基因工程學課程在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中定位于專業必修課,是專業主干課程。該課程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前后與其他學科的有機化學、基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有密切聯系。基因工程學課程是一門承上啟下的高端課程,是連接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的紐帶課程。為適應現代高等農業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基因工程類課程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為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農業院校;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1-0133-02

生物技術專業是在順應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位,培養具備較系統的生物技術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在有關高等學校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或科學研究,能在生物產業、醫藥衛生、農、林、漁、環保、園林等行業從事與生物技術相關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基因工程學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臨床醫學、農業生產等若干領域實際應用的一門學科,也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學科之一。其任務主要是從分子水平闡明基因操作主要技術的基本原理、載體的構建與應用、基因的表達與調控等內容。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目標、現狀與進展,以及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一、教學建設與改革

(一)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

基因工程學理論教學內容主要介紹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實驗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闡明基因與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技術原理,基因克隆的酶學基礎及基因克隆的各種質粒載體,原核、真核基因的表達與調節,基因的分離與鑒定等內容。基因工程學實驗教學內容以大腸桿菌的感受態制備為基礎,進行質粒DNA轉化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質粒DNA的提取、鑒定,以及質粒DNA的酶切與連接等實驗。目的是使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實驗技術及實踐技能。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引入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及討論式教學法。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課堂上利用案例引起教學活動,將在生產一線、基層培訓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的實踐經驗帶入課堂,將參加全國各大學術會議中學習到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學術前沿知識融入課堂,再把諾獎、院士、知名學者等名人事跡和科研成果引入課堂,進行案例式教學。對有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式研討,采取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啟發性、研究性和時效性的教學方式,進行互動式、討論式、啟發式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最終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在教學手段上,采用教學效果更加形象和直觀的現代化多媒體與講授相互結合的手段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教學管理改革

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對教學的每一過程都要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認真負責。對課程梯隊新任教師實行試講制度、聽課制度及進修制度,制定自我進修提高計劃,支持青年教師到外校進修或去國外攻讀學位。認真備課,疑難問題及時請教老教授。認真批改作業,詳細解答學生的疑問,做到當堂課問題當場解決。積極開展與本課程有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和課題組活動,充分利用實驗環節中的科研訓練項目,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綜合能力。在課程考核中,課程理論考核占70%,實驗考核占30%。實驗考核根據實驗表現、操作能力及實驗報告綜合評定成績,成績分為A、B、C、D四個等級,即優秀為A、良好為B、一般為C、差者為D。另外,在實驗考核中,納入了科研訓練環節,獨立設計并完成試驗的學生給予實驗考核分數的適當傾斜。

二、教學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

基因工程學課程使學生能夠全面系統的了解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內容、現狀與進展,以及在臨床醫學、農業生產、化學制劑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掌握了基因工程學最基本的五大實驗技術,成為繼續深造讀研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本課程學生考試成績合格率為100%,優秀率達85%以上;在學習本課程的基礎上,考研學生的錄取率達90%,入學研究生學校的反饋評價優秀率為100%。

(二)學生科研成果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本專業學生根據基因工程學課程實驗和實踐教學中科研訓練項目的研究內容和試驗經驗,本科生申請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8項;20余人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其中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10余篇,核心期刊論文8篇;本科生獲獎20余人次,其中獲得第十三屆、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2項,獲得第十三屆、第十四屆“挑戰杯”吉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項,院校級學科競賽獎多項。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礎上,3名學生獲得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6名學生保送碩士研究生,10余名學生順利考入南開大學等知名院校研究生。

總之,基因工程學課程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核心課程,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尤其在基因工程學實踐教學方面使學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學生繼續深造攻讀學位、完成畢業論文試驗做好了墊,也為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今后的教學中,對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將繼續進行探索和創新,以期達到培養具有高科研素質創新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任桂萍,王文飛,尹杰超,等.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10).

[2]賈立軍,張守發.綜合性大學農學院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8).

[3]梅輝,韋琴,張軍林,等.微課在本科院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以“基因工程實驗”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7).

[4]陳桂敏.基因工程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課程教學研究,2015,(6).

[5]王小敏,葉曉霞.綜合性實驗在基因工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6).

[6]賈立軍,張守發,魯承,等.邊疆高校獸醫學科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

收稿日期:2016-12-10

篇2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生物技術;教學現狀

1 問題的提出

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劑(酶或活細胞)的作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或為社會服務”的技術。

生物技術是一門實驗學科,作為世界三大高新技術之一,其飛速發展使其日益滲透到各學科領域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隨著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應用中的日益廣泛和深入,它已逐漸成為提升我國食品工業技術含量、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核心技術。因此,培養既掌握食品工程技術,又能將生物技術熟練應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是食品工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術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領域中并不是傳統的學科,關于它的教學,我們沒有多少經驗可循。因此,調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教學現狀對食品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研究生物技術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滲透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學情況,相互取長補短以指導本專業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的教學現狀

為了充分調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的教學現狀,并進一步為本學科課程的設置提供依據,我們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國多所院校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兩個層面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學

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科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我們調查了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暨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13所高等院校,統計發現,少數高校除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兩門專業基礎課外,沒有設置相關的生物技術課程,如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數高校設置了相關的生物技術課程,如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導論、食品酶學、發酵食品工藝學等,有的作為選修課,有的作為限選課或必選課。

2.2 研究生教學

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我們調查了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15所高等院校,經調查發現,與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學生生物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養。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尤為突出,它將食品生物技術作為一個專業設置在食品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下,分設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質和酶工程、發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學、果蔬生理與分子生物學、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6個研究方向,所設置的生物技術類課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術、高級生物化學、食品生物技術專業Seminar、分子生物學專題等學位課,以及基因工程專題、細胞工程進展、發酵工程專題、食品酶學、高級食品微生物學、發酵食品研究進展、高級葡萄生理與分子生物學(葡萄酒方向必選)、葡萄酒化學進展(葡萄酒方向必選)、果蔬采后生理研究進展(果蔬貯藏方向必選)、蛋白質化學、生化技術、活性酶蛋白凝膠電泳技術、食品微生物實驗新技術等選修課。多數院校在食品科學專業設置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福州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等。多數高校的食品科學專業將食品酶學或食品生物技術(中國農業大學選擇的是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方法與進展)作為必修課,其他專業或必修或選修,也都設置了食品酶學或食品生物技術課程。也有部分學校設置了其他生物技術課程,如陜西科技大學食品科學專業將現代食品微生物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學位課。

從學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對碩士研究生總學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術類課程的學分為4~12分,占總學分的12%~35%。

2.3 理論學習與實驗學時的分配

在同一門生物技術類課程理論學習與實驗課時的學時分配上,各高校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別。在本科學習階段,多數院校未設置實驗內容,只有少數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學和山東輕工業學院,兩者都為本科生開設了食品生物技術選修課,共40學時,其中實驗16學時。

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各院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只有理論課的學習,而沒有設置實驗環節,如山東農業大學,設置了食品酶學和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兩門生物技術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均為純理論課,各40學時;天津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技術為純理論課,共64學時。但多數院校設置了實驗學時,如江南大學設置了4門相關課程,食品酶學學位課63學時,其中實驗27學時;生化分離技術學位課44學時,無實驗內容;食品生物技術選修課30學時,無實驗;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選修課60學時,其中實驗20學時。還有些院校設置了專門的生物技術實驗課程,如中國海洋大學有專門的食品生物技術實驗課程,34學時,暨南大學有高達72學時的食品生物技術綜合實驗課程。

2.4 實驗內容的設計

各院校對實驗內容的設計差別很大。有些院校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不考慮與食品專業的直接相關性,如中國海洋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技術實驗課,只涉及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兩大實驗內容。有的院校只涉及與食品工程密切相關的生物技術實驗內容,如山東輕工業學院設置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酶工程與發酵工程核心技術作為主要的實驗內容。也有些院校比較全面,如江南大學既涉及作為生物技術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實驗內容,又涉及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酶工程內容。而暨南大學食品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則最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本身的核心實驗內容,又涉及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如α-淀粉酶、果膠酶、過氧化物酶的活力測定等酶工程的內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備等發酵工程的實驗內容。

3 結束語

通過對相關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3.1 總體對生物技術重視

近些年來,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食品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普遍重視生物技術的教學,無論在本科學習階段還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都有除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學兩門專業基礎課以外的生物技術相關課程,這與十幾年前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

3.2 各高校之間的嚴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間在生物技術課程的設置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這包括所開設的課程、總學時數、實驗學時數以及實驗內容的設計等多個方面。

3.3 本碩學習內容之間的難銜接性

篇3

關鍵詞:生物技術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一、前言

我國的生化工程學科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2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將化工技術用生物技術和融合生物技術知識發展生化工程的2個階段。[1]生物技術服務的領域主要包括醫藥、農業、食品、化工、冶金、能源等方面。在與人類健康有關的重要領域,已能設計和制造臟器、診斷試劑以及治療藥物;在農業上,能夠制造獸藥,培養植物細胞、利用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技術獲得抗病毒、抗蟲、抗除萎劑、抗凍、抗旱、抗鹽、保鮮、高蛋白、高養分的植物新品種和良種家禽、家畜;在化工方面,生產氨基酸、生物大分子及基本有機化工產品,如乙醇、丁醇、丙酮等,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和細胞融合得到高產工程菌,為化工生產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新途徑;另外在“三廢”處理、低品位金屬提取、生物能源、煤的氣化和液化等方面都有不同進展。這些技術的豐富交叉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興趣,生物技術商品化的競爭已經到來。

二、生物技術定義

所謂生物技術,即為應用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以人們意志設計,對生物或生物的成分進行改造和利用的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綜合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胚胎學、免疫學、化學、物理學、信息學、計算機等多學科技術,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動的規律和提品為社會服務等。20世紀30年代生物技術以發酵產品為主干,40年代抗生素工業成為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柱產業,50年代氨基酸發酵和60年代酶制劑工程相繼出現,到70年代DNA重組技術使生物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與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及能源技術共同構成了人類新的技術革命的基礎。[2]

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學發展及其與相關學科交差融和的產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組技術為中心的基因工程,還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細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領域。

三、生物技術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并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謂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來改造或重新創造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出新品種,以工業規模利用現有生物體系,以生物化學過程來制造工業產品。簡言之,就是將活的生物體、生命體系或生命過程產業化的過程。

鑒于世界上技術先進,經濟發達國家對生物技術的高度重視,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國“863”高科技發展計劃把發展生物技術放在首位,結合我國國情,以解決發展我國農業、醫藥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為重點,確定了三個主題:一是高產優質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二是新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三是蛋白質工程。

四、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發展趨勢

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和特有的遺傳資源,分離克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和基因工程品種已刻不容緩,以期在以“基因”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產業中取得主動。實現單基因生物抗逆向持久性抗逆、生物性抗逆向非生物性抗逆的轉移。重視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性評估,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防止轉基因植物危害的發生與蔓延。隨著基因組時代向后基因組時代的過渡,研究重心已經從揭示生命的所有遺傳信息轉移到整體水平上對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在整體水平上研究細胞內蛋白質的組成及其活動規律的蛋白質學的發展和成熟,必將與基因組研究互相補充,給農業生物技術帶來革命性改變。建立一支專門的農業生物技術隊伍,尤其是基因工程專業隊伍,杜絕一哄而上,避免人財物的無謂浪費,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二)生物技術在環境中的發展趨勢

在污染的處理過程中,傳統的物理或化學處理方法常伴隨二次污染,且運行費用高,處理問題單一而微生物對各類污染物均有較強、較快的適應性,并可將其作為代謝底物降解和轉化因此,生物處理具有效果好、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等優勢,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最有力的技術措施。[3]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將朝著傳統技術的改良、與其他污染處理手段相結合和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等方向發展,研究高效快速的工藝流程。

(三)生物技術在工業中的發展趨勢

工業生物技術的新崛起有兩個巨大的推動力,即社會強烈需求和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能源、人口、環境問題.隨著生物技術突破性進展,使得人類可以設計和構建新一代的工業生物技術,可高效快速地將各類可再生生物質資源轉化為新的資源和能源。工業生物技術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質資源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質資源化等都是現在以及將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結語

生物技術是2l世紀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科技手段。發展生物技術,實現產業化,將為國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和生物技術產業,需要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只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才能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為實現和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歐陽藩.生物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戰略[J].現代化工,2004(6):1-7.

[2]瞿禮嘉,顧紅雅,胡蘋等.現代生物技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沈齊英,葛明蘭.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和現狀[J].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 2001(2):33-36.

篇4

一、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大力發展知識農業

1、適應知識農業發展需要,創新農業科研教育組織

為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策劃農業科技發展方向與目標,加強科技計劃的管理與考核,“農委會”于1986年成立任務編組的“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于1993年改組,確定該小組的主要任務:(1)農業科技發展政策及法規的擬定;(2)計劃的規劃、評審及預算編列;(3)計劃的推動、管理、成果檢討與績效的考評;(4)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的規劃、推動與管理;(5)科技會議的籌劃及其結論與建議事項的推動;(6)與相關“部、會”、學術及研究機構有關農業科技計劃的協調與聯系。隨后又改組為任務編組的“農委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委員會。這一時期臺灣農業科技集中在“農委會”農糧處主管,部分科技項目由“農委會”有關業務處室管理。此外,“國科會”生物處主管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的基礎研究。

為了適應知識農業發展的需要,“農委會”著手研究調整農業試驗研究機構,于2000年把擬成立“農業部”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研究設置“農藝研究署”,從事全臺灣農業科技研發工作。

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紀元的到來,“中研院”設立生物農業科學所,臺灣大學成立生物技術中心,中興大學成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民間企業于1998年投資12億元新臺幣成立了花卉生物技術公司,投資六億元新臺幣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幾年還先后把屏東技術學院和嘉義技術學院擴大為屏東科技大學和嘉義科技大學。

各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究機構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從事學術及基礎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專院校則以教學及訓練人才為主,研究工作為其業務的一部分;公營事業機構研究所及財團法人或類似組織的研究所從事專業性特定項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屬的試驗研究機構為從事臺灣地區全面性的試驗研究工作的主干。有關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對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發展與商品化及應用,依上、中、下游各層次負責推動。

2、應對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創新步伐

1992年“農委會”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依據《臺灣科學技術發展12年長程計劃及6年中程計劃》、《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有關農業科技發展目標,以及歷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農業組顧問建議事項,確定生物技術、生物防治、種苗繁殖、栽培漁業、動物用生物制劑等五個領域的研究發展重點,加以推動實施。其灣“農漁牧產業自動化”十年計劃,約投入經費25億元新臺幣。

從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臺灣“農委會”按照臺灣地區“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中的有關“發展政策導向的產業科技”要求,在重點產業科技、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整合農業科技研究群及區域推廣體系、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臺灣“農委會”研究擬定“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做為2001年至2004年農業政策藍本。該方案提出了“發展農業知識經濟,厚植農業競爭得基”策略,明確了新世紀初臺灣地區農業知識經濟的發展重點。2001年臺灣農政機關用于扶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的經費預算為450.01億元新臺幣,2002—2004年約需195.18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

2001年“農委會”制定臺灣地區農業各領域科技發展中程綱要,包括11個研究領域,分別是作物科技領域、林業科技領域、漁業科技領域、畜牧業科技領域、農業環保科技領域、農產品加工科技領域、農業自動化科技領域、農業共通性科技領域、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林業防災科技領域,“農委會”計劃從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產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出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創造臺灣地區農業的新綠色革命: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2)在生活方面:生產衛生、安全、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提升國民生活品質質,重點發展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大眾需求;結合民間力量發展食品科技,帶動產業發展。(3)在生態方面: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沖擊,強化農業支持生態環境維護的功能,重點改進動植物生產、檢疫防疫技術與體系,保護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3、大力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鑒于農業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世界產業發展趨勢,為了加快臺灣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突破臺灣農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提升傳統農業的技術能力,近十幾年臺灣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增加研發經費、人力和設備投入。

1995年8月臺灣“行政院”第2443次會議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并于1997年修訂方案內容,確定將農業與醫藥領域的生物技術,作為臺灣全力發展的重點科技。“農委會”為落實“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1996年優先執行了花卉種苗、動物用疫苗及生物農藥三個推動計劃。

1997年3月,臺灣“國科會”委員會選定農業生物技術為臺灣四個“國家型”科技計劃之一。同年10月,成立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專案計劃規劃工作小組。1998年1月,聘任該計劃個案咨詢委員會委員。1998年2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的目標、規劃重點提交“國科會”委員會審定通過,推動執行,課題申請通過率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課題補助金額,共有42項課題列入該“國家型”計劃。其主要研究目標是:(1)整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既有人力、物力與技術資源,落實產業應用,使農業生物技術在臺灣得以生根并茁壯發展;(2)加強本土性的具有產業發展潛力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以提升臺灣生物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建立臺灣研發與應用體系,確保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永續發展,盡快提升臺灣的農業生物技術水平;(4)整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尖端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把臺灣建成為亞太地區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與營運中心,促進臺灣加入WTO后的農業發展。

該科技計劃的重點研究領域是:(1)、花卉及觀賞植物領域,(2)植物保護領域,(3)水產養殖領域,(4)動物用疫苗領域,(5)農產品保鮮利用領域,(6)農業環境保護領域,(7)保健及藥用植物領域。

4、加快農業科技管理創新

“農委會”為加強農業技術發展規劃及本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的執行、管制與運作,設立農業科技審議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農業科技研究發展方向規劃的咨詢,農業各產業技術發展政策、制度、法規、策略及重大方案審議之咨詢,農業科研計劃資源分配審議的咨詢,農業科研計劃成果檢討審議的咨詢,其它農業科技發展事項的咨詢。委員會下設農業、林業、漁業、畜牧及生物技術五個技術領域審議小組,各技審小組的任務是:對“農委會”個別產業技術發展規劃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審查及管理考核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與業界合作事項協調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有關科研計劃事項的咨詢。

為加強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執行績效評估,促使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有效運用,“農委會”2001年3月6日成立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委員會,該評委會的任務是:以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計劃為對象,評估過去該領域的研究計劃執行績效;評估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術,對提升臺灣地區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效益。評委會設委員23—25人,由“農委會”主任委員遴聘學養優異、經驗豐富,對產業科技、經濟充分了解的相關產、官、學、研界專家兼任。評委會在對各領域專業技術進行評估時,得視需要聘請該領域的相關專家若干位參與績效評估。此外,還在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中設立了咨詢委員會,在臺灣地區農業科技中程發展綱要各領域聘請評審委員會。

二、注重農業科技投入,扶持技術創新

從下表可以看出,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常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經費投入

年度經費年度經費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為中程科技綱要需求估計數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為21.135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農業基礎研究(含農藝學、園藝學、農業化學、畜牧獸醫、森林及水土保持、漁業科學及農業工程)的經費投入為3.9450億元新臺幣,其經費主要來源是“國科會”和“中研院”,共執行537個研究課題,參加研究人員1206人。同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含農作物科技、林業科技、漁業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經費投入為17.19億元,執行197項整合性研究發展計劃,參與研究人員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專著、934項技術報告發表,完成55項技術創新和923項技術服務,實現技術轉移18項,取得專利權6項、著作權3項。從1996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的經費投入結構看,應用研究占70%(12.172億元),應用基礎研究占3%(0.439億元),商品化開發研究和技術發展占18%(3.077億元),其他研究占9%(1.504億元)。

1997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5.3857億元。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6.6880億元。從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各領域經費投入結構看: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的經費為10.94648億元,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經費2.12078億元,食品加工科技經費投入為1.79738億元,遙測技術及精準農業科技經費投入為0.44965億元,農牧漁產業自動化科技經費投入為2.60億元,其中重點產業領域內部經費投入結構為:作物育種及生產技術研究2.822億元,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研究利用0.8億元,動植物防檢疫與病蟲害防治研究1.25755億元,漁業生產科技研究發展0.805億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發展1.46606億元,農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術研究0.44431億元,水土森林資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億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技術與農民輔導研究0.52億元,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國際合作及計劃管理0.6億元,農業資導系統建立研究與利用1.07515億元。

“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經費,包括臺灣地區“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環保署”和財團法人臺灣農業生物技術中心五部分的研發投入,預估1998至2001年度,總額達到8億元新臺幣。各年度分別為0.2億元、2.11億元、2.6億元和3.1億元。

三、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1、制定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政策法規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農委會”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科技計劃已有成果擬進行產學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項目一覽表》、《“農委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等法規。

《“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提出臺灣地區生物技術發展策略是加強研究發展與其成果移轉、擴散及應用,整合產、官、學、研的研究發展體系,成立“國家型”計劃,暢通研究、發展、生產三者之間的渠道,以加強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其中與農業相關的主要內容有:修訂生物性農藥開發相關法令規范;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以花卉種苗、水產養殖、動物用疫苗、生物性農藥、保鮮技術等方向為重點,并落實于產業發展;加強花卉新品種智能財產權保護,并納入植物種苗法新品種命名及權利登記范圍的花卉種類,加強花卉新品種權利保護,以提高育種研發意愿,推動花卉種苗產業發展。

“農委會”為提高農業科技研發績效,鼓勵民間產業界積極參與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應用,以加速落實研發成果于產業發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費、研究設備費、包括雜支、材料、儀器設備維護等其它研究有關費用、管理費和必要的技術移轉費用。

《“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提出,移轉研究成果的技術或智能財產權給予廠商時,應以該成果作價取得價款。技術成果移轉作價原則以“農委會”資助研究總經費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參與開發的合作廠商收取5%,未參與開發的廠商收取10—15%。(2)技術成果最終使用者若為供個別農家使用則收取5%,供農企業使用則收取10—15%。

2、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研究

臺灣地區各年度的農業科研課題均包括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方面有關的研究課題。從2001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內容看,與推廣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在農業政策方面,設有《農產運銷制度、法規、批發、零售、渠道與市場的規劃及評估研究》在健全組織及人力資源,提升農業經驗管理效益方面,設有《農民組織功能研究》、《農業推廣體系研究》、《農村建設規劃研究》、《農業人力資源研究》、《農民福利制度研究》、《農業金融結構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方面,設有《推動花卉種苗、生物性農藥、動物用疫苗及水產養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研究》;在農產運銷電子化方面,設有《推

動產銷與網絡商城信息整合研究》、《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推動配合措施研究》、《農產運銷自動化及電子化研究》等。

從1999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農業科技計劃實施結果看,安排與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的研究課題主要有,《現有農業網站與農業推廣網絡系統評估》、《農業知識信息推廣體系研究》、《農業推廣遠距離教學系統的規劃》、《農業知識創新的傳播研究》、《作物基因轉移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上應用研究》、《生物性農藥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應用生物技術加強花卉種苗產業發展研究》、《加強推動動物疫苗產業發展研究》、《農產品服務業自動化計劃配合措施研究》、《加強食品工業技術及管理的輔導》、《靈芝和樟芝菌種發酵培養技術開發研究》。

【參考文獻】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

“農委會”九十年度委外辦理之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匯整單位及匯整人一覽表

篇5

在電影《生化危機》中,小小的“T病毒”從發生到傳播再到毀滅世界,讓觀眾驚呼這是“一個病毒引發的血案”。失控的生物真的可以毀滅世界嗎?電影中的T病毒是一種變異的新型RNA病毒,只要一個生物被T病毒所感染,其本身的新陳代謝速度就會迅速加快,一旦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以不正常的方式迅速增進,那么就會陸續出現電影中的癥狀直至變成喪尸。這樣的藝術創作讓電影充滿了科幻色彩,而現實生活中一種病毒往往只能感染單一或少數生物,當病毒摧毀一定量的生物時,也會因為減少宿主的數量而降低傳播速度,最終融入生物圈的平衡中,況且人類面對病毒的能動性是極大的,諸如天花、SARS、H1N1等曾瘋狂地在世界各地肆虐的病毒,而今都已銷聲匿跡,人類甚至已經研制出了預防這些病毒的疫苗。我曾經一度覺得這一系列的電影是駭人的恐怖片,而現在我不再擔心哪一天身邊的生物會變成喪尸,因為,真實的世界中沒有坐享利益的Umbrella公司,只有科學的大傘為我們擋風遮雨。一年之前,我選擇了生物技術專業,而今,我在夏意正濃的綠城感受生命的魅力。

生物技術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算得上是新興專業。比爾·蓋茨曾說:“下一個首富可能是生物技術的投資者。”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技術是一個金磚專業。同時生物技術也是一個“燒錢”專業,因為生物技術的科研經費是一筆巨大的支出,而且研究生物還得要有一些運氣,要知道,一個偶然的發現就可以決定你的一生。前不久微生物學的第一節課,老師給我們的作業是查找青霉素的由來。1928年,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發現在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長了一大團霉,有意思的是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經過一系列試驗和研究,弗萊明認為這種霉菌的分泌物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全身應用的抗菌藥物,于是青霉素被發現了。“讓你們查資料了解青霉素的由來不是重點,主要是想讓你們知道生物的實驗是充滿偶然性的,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就可能改變世界。”微生物學老師如是說。

博大精深的“副科專業”

高中階段,大多數省份的理綜卷中,生物占的戲份較少。這就使得很多同學對生物的關注度不夠,甚至把它拋棄成“副科”。到了大學,我才發現,生物技術竟然也可以如此博大精深。我們不僅僅要掌握普通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等生物專業必備知識,還要懂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知識,它對于數理化的基本理論要求也不低,尤其是化學專業課的學習更是占據了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大一的有機化學就讓眾多同學頭痛不已,名副其實的“四大名補(補考)”之一。曾經有高中同學問我大學一年學了些什么,我打趣說:“數理化生都要學。”同學笑言:“你是在復讀嗎?”平常看到其他專業的朋友空蕩蕩的課表,再想想自己一周的課程中不是在教室上課就是在實驗室泡著,有過埋怨,但是想要學好生物技術就必須耐得住寂寞。

從種群到個體,從宏觀到微觀,從一個細胞窺探整個生命。課堂上,我知道了生物體的結構組成,系統的進化,單個細胞的分子物質以及這其中涵蓋的各種化學成分和它們的作用原理……高中時代,也許你只知道細胞的呼吸作用分為有氧和無氧呼吸,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只會用兩個“光呼”簡圖和那幾個背得滾瓜爛熟的方程式去計算某種植物夜間放出的二氧化碳、白天積累的葡萄糖;偶爾一個凈光合或呼吸作用的變量都能把你搞得暈頭轉向。可到了大學課堂,細胞呼吸分為糖酵解、檸檬酸循環、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光合作用分為光合原初反應、電子傳遞和光合磷酸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和還原,每一步的具體情況和概念圖同樣得銘記于心。就拿呼吸作用第一步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來說,大學階段稱之為糖酵解,其中包括9個反應,前4個是將己糖轉變為2個丙酮酸,消耗2分子ATP,后5個反應是由2分子丙糖形成2分子丙酮酸……當每個學期期考的時候啃下一本生物技術專業的大部頭,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素養,心中的自豪感更是無以名狀!

在生物技術的世界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是王道。專業課老師一再強調,實驗是生物學的靈魂。當我第一次在實驗課上穿上白大褂時,為科學求真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從最簡單的觀察洋蔥表皮切片到如今我申請的省級創新實驗課題,生物實驗的世界里總能帶給我無限的驚喜。有過在第一次解剖動物時不能直視手術刀的驚恐;有過因染色不成功而一再地制作切片觀察的沮喪;還有過為得到一條清晰的條帶而重復地在無菌操作臺和離心機間走動,直到提取到高純度RNA的喜悅……生化實驗課上,用血清蛋白做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實驗,因為誤把過期的血清用于離心,使得在薄膜上的樣品不純,導致電泳后染色結果與預期大相徑庭,全班同學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一下午的實驗打了水漂,雖然心情糟糕,可是卻沒有一個人偽造實驗結果,大家都原封不動地將實驗薄膜貼在報告紙上,寫下失敗原因,再重新開始。在實驗室里,我見過師兄師姐倒掉了上千個平板才篩到一個滿意的菌種,那份成功的喜悅唯有他們知道;我也看到很多人放棄午休只為多看幾篇外國文獻,為實驗思路做指導。實驗室的生活在常人看來再枯燥無味不過了,可科學殿堂的大門也只為這些在實驗室努力追夢的人敞開。

運用廣泛的潛力股

生物技術可以運用到生物制藥、酶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領域,在工業、農業、醫療等行業也進展得突飛猛進。大家熟悉的克隆羊多利,就是將要克隆的羊的體細胞核移植到受體母羊的去核卵細胞中,接著進行細胞體外培養,然后再將胚胎移植到同期的母羊子宮中,由此孕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這些都是細胞移植、細胞培養、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的結合。以前價格昂貴的胰島素、青霉素等藥物,如今,運用生物技術量產,它們都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篇6

2012第5屆東北四省種子交易會將于2012年10月12~14日在長春舉辦。這次交易會的參展內容為:糧田種子,蔬菜種子、種苗;種衣劑,植物生長激素,農藥;種子檢驗儀器,種子加工、包裝機械;種子包裝印刷新技術、新工藝;農業科技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新項目。同期同地還將舉辦2012東北四省農資產品博覽會,博覽會分兩大展區:農藥專業展區(農藥、農藥原料和制劑/化工原料與中間體等、植保機械、噴霧器等施藥設備)和肥料專業展區(氮肥、磷肥、鉀肥、生物肥、復合肥、生態肥、有機天然肥、控釋肥等)。組委會聯系電話:0431-86799929,86799927;展會地址:長春農業博覽園。

2012第二屆農業生物技術大會將于2012年9月20~23日在大連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為“搭建農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本屆會議設置了全體大會和二十七場專題論壇,主要包括:農業生物技術創新在國家和國際可持續增長中的作用,動物基因組學和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及生物安全,農作物的遺傳修飾、改良,種子選育,病蟲害及雜草控制,功能性食品和生物活性物質,生物農藥和殺蟲劑,微生物接種劑和有機肥料,無土栽培,生物燃料,原料植物基因組學與生物技術發展,生物煉制及其副產品等。組委會聯系電話:0411-84799609-826;展會地址:大連世界博覽廣場。

第十三屆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將于2012年9月23~26日在煙臺舉辦。本屆展會主題是:綠色·健康·發展。展區分為北方果蔬展區,南方果蔬展區,東盟果蔬展區,臺灣果蔬展區,食品展區,飲料、茶葉展區,農用資料展區,種苗花卉展區,專業設備展區,農機展區,水產品展區等。本屆展會還特別設置專業活動:中國超市聯合采購會、特色產品推介會、煙臺蘋果采購訂貨會、煙臺果品產業觀摩活動、熱帶水果品嘗會、經貿合作等。組委會聯系電話:0535-6280004;展會地址:山東煙臺國際博覽中心。

2012中國國際集約化畜牧業展覽會將于2012年9月23~25日在北京舉辦。該展覽會作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境內舉辦的最高水平的國際性畜牧業展覽會,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際性畜牧業展覽會。本屆展覽會的主題是集約化畜牧業。這既是世界畜牧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畜牧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融入國際經濟自由貿易體系發展的必然趨勢。展覽范圍:養豬業、家禽業、反芻動物、漁業、飼料及飼料機械、飼養設施及設備、動物保健及制藥機械、肉制品生產加工及其設備、奶制品生產加工及其設備、蛋制品生產加工及其設備、牧草及機械、動物品種改良技術及其相關儀器設備、各種包裝技術及設備等。組委會聯系電話:010-64985662,65985659;展會地址: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

第十四屆全國肥料雙交會暨農資產品交易會將于2012年9月26~28日在蘭州舉辦。本屆展會展品范圍:肥料產品類[氮肥、磷肥、鉀肥、復合(混)肥、生物肥、秸稈腐熟劑等各種肥料產品]、調理劑產品類(土壤改良劑、土壤保水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表面活性劑等產品)、設備與儀器類(各種肥料生產加工設備、各種肥料施用設備、農業節水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土壤與肥料分析測試儀器設備等)。農藥展區(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5大系列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相關產品)、種業展區(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油料、豆類、瓜果、蔬菜和牧草等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種子生產、倉儲、加工設備,包裝材料,檢驗儀器設備;種子處理專用藥劑、各類種衣劑、專用微肥等)、農業裝備展區(節水排灌設施、溫室大棚、農用運輸車、農副加工保鮮、設施農業、植保機械、畜牧機械、收獲機械、農膜及各種農具等)、農業科技展區(農業實用技術及產品、區域農業創新、農業信息化及農業媒體)。組委會聯系電話:0931-8113839,8103848;展會地址:甘肅國際會展中心。

篇7

關鍵詞 生物技術 創新型 創業型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我國目前無論是生物技術的研究及產品開發人才,存在嚴重不足。在用人單位求賢若渴的同時,大量生物技術畢業生卻不能找到合適的崗位,校園里以傳統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應試人才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模式也面臨挑戰。生物技術是應用型學科,與日常生活及生產實踐聯系密切,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要在本科培養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要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各種實踐平臺,讓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日后的創業撒下種子。近年來,我們結合湖北省“戰略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對生物技術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一定的經驗,現總結如下,供相關同行參考。

1 明確的目標定位

江漢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技術自成立以來就以服務武漢,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為己任,并圍繞“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建立和發展需求,培養符合武漢及周邊地區生物技術企業要求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近年,我院生物技術專業成功申報了“湖北省戰略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更明確了“創新型”,“創業型”作為我院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2 彈性的學分制教學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構建學生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的前提和保障。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經湖北省教育廳批準,學校于2011年開始實行學分制改革,我們同步參考國家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方針,結合本學院學科發展的特點,采用彈性學分制原則,學生按要求修滿學分即可申請畢業,學習年限在3~5年彈性變動。同時,對以往教學計劃中的理論課程進行了優化和整合,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主動設計和選擇主攻方向,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在專業課中,主干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程學分占全部學分的26%;專業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22%,并根據學院師資隊伍及科研特色,將設置的專業選修課分為生物農業技術、生物技術制品兩個方向的模塊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保證每個模塊中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科目學分兩倍于學分要求,每門課程選課人數超過專業人數1/3即開課。

3 過硬的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我們每年都會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學院特色,全面修訂教學大綱,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其別注意課程內容整合,明確每門課程的講授內容和范圍;同時注意相關課程之間內容的銜接,授課教師間的定期備課交流,避免出現一些學科交叉知識點的重復學習;每年要求教師修改講授內容,努力做到當年學科新知識及前沿動態在課堂教學內容上有所體現。在課堂教學方法改革中,鼓勵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索,如“研討式”“PBL式”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被廣泛用于課堂教學中,改變了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很多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改變了期末考定成績的傳統方式,小組討論,辯論賽,口試,專業綜述寫作,外文翻譯等不同環節被引入最后成績評定中,并占有一定比重;同時在期末考試中嘗試開卷考試,注重考查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及使用參考資料,發現,分析,并解決一些專業問題,同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設計相關實驗,而不是簡單地考幾個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被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活躍,對所學知識的把握能力也更強,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也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4 加強實驗教學

所有實驗項目進行整合和更新,制打破傳統割裂式教學,起用模塊式實驗教學,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把教學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注重各門相關學科專業知識之間的交叉滲透、而且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進、實驗設備的綜合利用,進而推動實驗室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其中基礎性實驗160多學時,包括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傳統生物學實驗。綜合性實驗包括2個,共140學時:一個為80學時的生物技術大實驗,涵蓋了生物信息學,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理學科目的知識,內容豐富,集眾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一個為生物工程類大實驗,共60學時,集合發酵工程,微生物遺傳與育種,生物技術中下游技術,化工原理,生物制品工藝學等工科類學科知識。通過這2個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學會通過利用不同學科知識和實驗的融合來完成某個具體實驗任務,培養其對所學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融會貫通能力;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第一個生物技術大實驗體會類似企業和科研院校進行研發工作的過程,通過工程類實驗,初步了解生產和研發部門工作的區別。研究性實驗是以學院教師科研方向為依托,學生根據自己研究興趣,選擇相關實驗項目,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相關實驗。通過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研究性實驗三種不同層次和培養目的實驗項目的開設,使實驗教學實現既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全面培養,又尊重其個性特點發展的目標。

5 增加實踐環節比重

開展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應用和進一步把握專業技能,同時,開闊視野,了解在校園里學到的知識如何運用于生產中,為將來勝任本職工作打下基礎。我們整個實踐部分環節占總學分的30%。實踐環節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必修為集中性訓練,包括以下幾個實習環節:(1)野外實習,學生到野外實習基地兩周,學習辨認各種植物和動物及制作標本,熟練使用植物檢索表和動物圖鑒,初步學會撰寫調查報告;(2)科研訓練,以教師科研團隊為依托,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室和導師,課余時間分組進入實驗室,以小組為單位申報科學研究項目,完成開題,實驗及答辯。旨在開闊科研視野,提高科研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性意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專業實習:分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分別進行,校內實習基地安排學生進行啤酒發酵、食用菌栽培、肥肝鵝養殖、試管苗的繁育等。校外實習基地安排學生進行生產勞動、頂崗實習、崗位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4)生產實習: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生物制藥方向實習要求學生進入相關企業,熟悉部分生物制品的典型工藝流程和主要設備、參與主要工序的操作過程;生物農業方向要求學生能通過實習期間的學習和實踐,熟悉動植物種苗的繁育技術、參與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都市農業生產。(5)畢業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在校外、內實習基地進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同時也是對本科四年所學習的知識和培養能力的一種綜合檢驗。此外對于有余力的學生還設置了課外創新創業項目實踐,學生通過參加開放性實驗,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等方式也可以獲得一定選修學分。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步了解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在社會上該如何找切入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

6 加強院企合作辦學

鑒于畢業生就業基本選擇武漢地區相關企業,學院教師科研項目也與相關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學院與多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邀請企業中的工程師和專家共同開發和承擔與企業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新課程,如GMP質量管理、食品衛生檢驗、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種子生產等,供學生選擇學習;經常邀請企業家到學院進行相關講座和交流,從企業的角度給予學生專業導引;院企雙方積極共建實習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機會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企業科研和崗位技能訓練;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使學生能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及對人才的需求,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學校和企業提供各種學習,實踐機會中快速成長,將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生物技術人才,應該在自己辦學背景的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在本科四年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很強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還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

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生物技術專業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2011248)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韓新才.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32(10).

[2] 布日額.構建生物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探索與實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6(5).

[3] 段德君.創建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試驗區的探索與實踐.高等農業教育,2010.3.

篇8

關鍵詞生物技術;南方果樹;應用

生物技術涉及的范圍較廣且內容極其豐富,自從出現以后便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且被廣泛的利用在如今的生產生活中,對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此外,該項技術被十分廣泛的應用在了農業生產中,對提高農業產量與保障經濟效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1無病毒植株培育技術的簡要介紹

無病毒果樹的培養工作主要是依靠一些沒有病毒或者是含有病毒較少的果樹莖葉所培育繁殖出來的。此外,借助人工培育技術對外植體實施一些專業手段能夠促進其微繁,在較短的時間里能夠生產出較多的優良品種的樹苗[1]。外植體包含了整個植物的大部分部位,而植物的營養器官包括了莖尖,葉芽等植物器官,植物的品種存在不同還有器官的差異性都會對誘導產生一定的區別。

1.1柑橘

首先將進行過細致消毒后的莖尖接種到MS+KT0.5mg/L(單位下同)+NAA2.5+2,4-D0.25+葉酸0.1+VB10.1+抗壞血酸5.0+核黃素0.1+蔗糖5%的培養基上,27℃暗培養10~25d轉入BA0.25+NAA0.1的MS的培養基上,在27℃的光照之下,培育大約1個月便會出現莖葉器官分化芽,之后再轉入生根培養基上能夠使得芽上長根發育成較為健全的植株體系。如果想要得到叢生芽,能夠通過含ZT0.5和BA0.5的MS培養基上繼代。

1.2桃

營養器官培育桃樹無病毒植株與快速繁殖,首先要采用莖尖0.5~1.0mm或莖段0.2~0.8mm以MS為基本培養基,再加上BA和ZT誘導分化與增殖,借助1/2MS大量元素和鐵、1/10MS微量元素以及有機成分、BA0.5在溫度(25±2)℃、1500~2000lx、16/8h光暗周期在1個月左右。

1.3李子

利用處于生長期的嫩梢或者處于休眠期的芽作為外植體,利用MS+BA0.1+GA30.1+NAA0.05+蔗糖30g/L+瓊脂0.6%培養基,濾紙橋進行培養工作,26℃、3000~4000lx、16h的光照下1~3個月便初步的成長起來慢慢長出葉子,之后移至生根培養基中發育(去掉BA、GA3、NAA、加入IBA1.0),在黑暗之中7~9d比較便于根系的發育。

2花藥培養技術

花藥培養技術被較為廣泛的利用在南方果樹的種植培育中,通過從一些果樹上獲取花藥植株。一些植物研究工作者對“岵山焦核”和“陳紫”荔枝的花藥培養工作,利用體細胞胚胎的發育然后取得單倍體荔枝植株[2]。此外,還有一些植物研究人員對“東壁”龍眼的花粉實施了技術水平先進的花藥培養工作,同樣也較為成功地得到了單倍體花粉植株。此外,花藥培養技術還廣泛的利用在草莓、葡萄等植物上,成功的獲得無病毒草莓植株以及三倍體葡萄植株。

3胚培養

依據一些研究人員的工作成果得知,胚培養技術在果樹種植過程中有著較多的應用。借助胚培養的手打un能夠讓一些無法孕育種子以及一些孕育種子能力比較弱的果樹品種更好的繁育果實,從而提高果樹的產值與產量。相關技術的應用主要是胚搶救等方式讓其產生后代[3]。

3.1桃李

胚胎培養技術主要應用在特早熟以及早熟的桃李上。姚強[4]等一些植物研究工作者通過實踐在桃幼胚時機恰當的培養期、培養條件加上胚重對幼胚發育的作用等不同的方面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紅美麗李的子葉及去掉子葉的胚在較為合理的培養基上可以誘導發育出不定梢,存在的缺陷便是其再生率較低。此外,還有大量的植物研究工作人員在胚培養方面取得較大的成績。

3.2龍眼與荔枝

關于生物技術在果樹上面的應用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有著較多的突破和創新。楊永青、魏文雄壁”與“紅核子”品種存在差異的龍眼進行了幼胚子葉培養,通過一些專業的手段和方式獲得了龍眼的再生植株。此外,也有些植物工作研究者通過利用焦核龍眼敗育前期的幼胚通過技術培養成果樹幼苗然后再借助胚狀體發培育出再生植株。還有許多人通過胚培養技術在植物方面取得較大的成就。

4生物技術在南方果樹的應用技術

4.1生物肥料在南方果樹的應用技術

生物肥料主要是借助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與其代謝物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所需養料。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果樹生長所需的一些營養元素,減少植物的病害,促使果樹所生長的土壤中所含有的礦物質活化,促進果樹根端更好地吸收水分及一些營養微量元素。果樹的生長對營養的要求比較高,一般的化學肥料會導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增多,使果實不夠美味,還會造成一定的污染后果。所以,在南方果樹中會選擇生物肥料來促進果樹的生長。

4.2生物農藥在南方果樹的應用技術

生物農藥主要包括生物殺蟲劑與生物殺菌劑兩大類型,其中生物殺蟲劑主要有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白住菌、瀏陽霉素及華光霉素等,生物殺菌劑主要包括多氧霉素、中生菌素、春雷霉素、農用鏈霉素及武夷菌素(Bo-10)等。一般的果樹遇到蟲害會選擇化學農藥作為防治手段,但化學農藥也存在許多弊端。例如,會使樹病蟲害的抗藥性提高、環境污染等不良影響,還可能導致果實殘留有害農藥對人體造成危害。而生物農業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因此也受到南方果樹種植的青睞。生物農藥殘留量遠低于化學農業,相對比較安全,是一種無公害防止病蟲災害的主要方式,因此被廣泛的運用到南方果樹的種植中。

5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與發展,生物技術也逐漸取得較大的突破和創新。生物技術在帶給人類便捷與利益的同時,也被廣泛的利用到了果樹的培育中。對生物技術在南方果樹的應用研究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了解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與創新。但生物技術仍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技術零散、轉化率低及基因調控對品質的影響等問題。綜上所述,只有研究與創新才能更好地將生物技術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王俊麗,彭士琪,葛會波.生物技術在果樹學研究中的應用[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

[2]吳雅琴.我國生物技術在落葉果樹育種中的應用現狀[J].河北果樹,2002(4).[3]姜小文.生物技術在南方果樹研究中的應用[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4]姚強,王德春,吳鈺良,等.桃、油桃和蟠桃幼胚愈傷組織誘導和植株再生[J].上海農業學報,1990(3).

篇9

關鍵詞 細胞工程 教學改革 生物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細胞工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綜合性很高的一門學科,是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方法,在細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命遺傳物質,以獲得具有目的性狀的細胞系或生物體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它既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工具,在高校生命科學及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①

在食品學科和食品生物技術專業上,細胞工程應具有有別于生物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應用實例。結合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目的和現有教材,在課程內容上進行調整,注重其在食品生物技術上的特色和應用,并保持教學內容系統性與完整性,保證授課內容的全面、趣味、實用。站在現代科學發展的前沿,掌握生物工程領域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及時把這些動態、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關的技術和課題融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新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本文對該課程的改革進行了如下的探討。

1 對教學內容的改革

1.1 精選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隨著對教學改革的開展,教學內容具體為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對于細胞工程來講,涵蓋了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兩部分內容,在通常的專業設置上,各學校會根據自己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側重于植物細胞工程或者動物細胞工程。在教學內容上,通常在植物細胞工程中會涉及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快速繁殖、原生質體培養、單倍體育種等內容;在動物細胞工程中會涉及動物的細胞培養、組織培養、單抗的生產、轉基因動物的獲得等內容。②

在食品學科和食品生物技術領域,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的知識都要涉及,簡單來說植物細胞工程為食品來源提供基礎研究手段,動物細胞工程可以為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提供研究方法。植物細胞工程可以為學科建設和學生的知識體系提供包括組織培養、細胞培養、轉基因技術等在內的知識,這些內容會應用在植物有用次生代謝物的生產方面,忽略傳統生物學科中的人工種子、單倍體育種等偏重于生物學和農學的內容;動物細胞工程中的組織和細胞培養,不僅可以提供食品中功能成分研究的體系,還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生產方式。所以,本研究從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兩方面選擇在食品學科和食品生物技術中有理論和應用價值的內容,對細胞工程原理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

結合以上所述食品學科特點和細胞工程學科特點,本課程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細胞工程基礎,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內容,細胞培養的基本設施、條件、方法和技術等;二是植物細胞工程, 包括植物組織培養、脫毒與快繁、原生質體融合、轉基因技術等;三是動物細胞工程,包括動物細胞培養、細胞融合、細胞重組與克隆、轉基因動物與生物反應器等;四是細胞工程的實踐與應用,包括細胞工程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應用進展,及其產業化發展前景等。把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融化到教學內容中,提高教學內容先進性、科學性;精選整合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并聯系在食品生物技術中的研究和應用。

1.2 補充教學內容

在食品生物技術中,需要補充通常的生物技術中不會涉及的內容,如在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生產有用的次生代謝物部分,通常來講會涉及像黃酮類、萜類等有藥用功效的次生代謝物,而對于食品生物技術專業來講,選擇一些色素類、香料類物質的次生代謝,可能應用在食品工業上的物質更符合專業特點。在動物細胞工程中,轉基因動物內容的設置需要淡化,對于本專業來講,動物細胞和組織培養在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檢測上的作用和意義則顯得更為重要。

1.3 開展細胞工程在食品生物技術中的應用討論

面對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環節出現的問題,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細胞工程應該提供學生發現、分析、解決該問題的思維方式,如對膨脹素在西瓜早熟過程中的作用、某些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問題。在細胞工程課程中,學生能夠了解細胞融合、雜交育種和轉基因技術的差異,可以在他們的知識層面開展一些針對性的分析和討論。提高社會民眾的素質,應該至少從專業的學生做起,讓他們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對實驗教學環節的改革

實驗教學是對理論學習的有效驗證和補充、延伸,在改革理論教學的同時,實驗教學應當同步調整。細胞工程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某種意義上講,細胞工程仍然是一種方法和技術,而且與其它生物技術課程交叉性很強。③在細胞工程的實驗教學過程中,選取代表性的,能夠體現細胞工程特點和技術的內容進行開展。④⑤如在植物細胞工程的組織培養環節,通常的生物技術課程會選擇煙草等模式植物進行再生,雖然說煙草作為模式植物在通常的研究過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食品生物技術專業,應該就具有食品特色材料進行展開,比如胡蘿卜、番茄等的組織和細胞培養,在培養技術和過程上具有普遍性,從材料上和應用性上比較貼近食品。

改變通常的實驗教學內容零散、斷續和不相關的特點,在植物細胞工程部分,整個實驗內容自成體系,每個實驗環環相扣,而這一系列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對細胞工程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有個系統的、完整的認識。例如,在植物細胞工程中的無菌苗繁育、快速繁殖、愈傷組織的誘導、細胞培養等,這一系列的實驗,可以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分組、選擇自己的材料來完成,由此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實驗技能,還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真正地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

3 改革教學方法

3.1 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

作為綜合技術課程,細胞工程的各章節邏輯性不強,理論表述較少,應用技術細節較多,給欠缺基礎知識的學生在理解、記憶課本內容時帶來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提倡啟發式、問題探究式、討論式、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⑥在講授細胞重組與克隆過程中,只講解細胞重組和克隆相關原理,而克隆的最新進展則由學生在查閱資料后,對其做講解和歸納總結,由教師和其他學生給予評價和修正;并在介紹各種技術后,通過自主查閱文獻,學生會發現更多自己更感興趣的應用。

3.2 應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細胞工程是一個基礎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的信息量大,內容基本是微觀水平,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為學生呈現如此大量的課程內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學生對課程的懈怠,降低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以計算機為工具,通過多媒體、教學錄像、網絡資源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還可以提供更加美觀的人機交互界面,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使那些抽象的、在普通條件下難以觀察到的、生長周期長的過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⑦

3.3 給予學生思考空間,提高學生提問能力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在聽講,但是卻沒有深入思考,其中的一個表現就是沒有提出問題。究其原因,在教師方面,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沒有誘導他們去思考;在學生方面,習慣于接受固定的、不需要質疑的知識,而在教學過程中的沒有質疑、沒有問題,某種程度上體現教學環節上的缺失,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而提問、討論的環節,無疑會幫助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清晰,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食品生物技術專業來講,知識跨越了食品和生物兩個學科,簡單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復雜的生物學問題在科研中探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在本專業中開展提問、討論的教學方式是可行的,可以通過多重方式來誘導和實現。

4 結語

在細胞工程的課程改革中,我們的目標是調整為符合食品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的教學目標的教學內容,采用能夠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掌握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本文對細胞工程教學的改革嘗試,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驗教學等角度進行的思考和嘗試,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進行調整和補充,希望對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效果提升和知識體系建設有所啟發和幫助。

課題項目:中國農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46

注釋

① 王蒂.細胞工程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② 趙會敏.生物技術專業動物細胞工程課程的改革與思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6):172-173.

③ 劉清波,黃紅梅,趙燕.農業院校細胞工程實驗教學改革探析.現代農業科技,2010(15):27-28.

④ 李艷紅.細胞生物學和細胞工程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7):51-52,66.

篇10

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調研及學生問卷統計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目前農業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創新意識不強

通過調研和問卷情況統計,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實踐教學比較重視,但多數學生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實踐教學就是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結合的途徑,而沒有真正樹立在實踐教學中提高自身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意識。

2.教師對實踐教學內容建設不夠重視

一是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更新較慢,教學設備相對老化,跟不上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步伐;二是實踐課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單一化,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三是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相對比較落后,不能全面、客觀、科學地反應實際教學效果。

3.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管理有待加強

基地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基地教學設施不完善,儀器設備胨舊落后,管理模式不先進,管理人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缺少專項建設經費等。由于教學基地數量有限,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大多數農業院校學生結束相應的實習后都不能到對口的實習單位工作。另外,由于受到實習單位性質的影響,使學生很難接觸到技術領域的實際工作,導致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較少或是與所學知識相脫軌。學生專業實習、實踐技能訓練的條件不足,創新能力訓練、創業技能培養一直缺少先進的現代化平臺,體現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創新實驗儀器設備匱乏,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需求。

4.實踐教學師資人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髙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許多教師喜歡上理論課不喜歡上實踐課,因為實踐課程前期準備和上課周期時間較長,而工作量少。另外,在調研過程也發現,目前高校中講授實驗課程的教師多為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或實驗系列老師,教學經驗和技巧相對較薄弱,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潛力與個性培養方面有欠缺。

5.教學實驗設施相對滯后

隨著專業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實驗實訓教學項目的增加、學生科研訓練、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教學實驗條件相對不足,實驗室儀器設備數量與招生規模不相適合,部分儀器設備陳舊、老化,實驗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實驗室信息化建設有待加強,教學實驗儀器設備亟需補充、更新和換代。

二、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1.推進校內基地建設及管理模式改革

根據學生數量、專業規模、實踐教學需要、社會對生物類人才崗位能力要求,科學制訂基地建設規劃方案,為生物類專業基地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和頂層設計。考慮到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野外實習和專業實踐較多的特點,建議學校可針對性增加實踐教學專項型資金的投人力度,以保證各教學環節的順利完成。堅持“兩級管理、重心下移、責權分明”的原則,使基地管理科學規劃、高效有序。加強基地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設置專職管理崗位,使管理人員業務精通實踐管理。

2.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減少成本,解決校內實踐條件的不足,提供真實或仿真實的實訓場景。使學生在企業真實的生產實訓環境中“零距離”地接觸職業技術崗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論認知、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完成從學生到企業生產者的心理與角色轉換;同時,也為學生展現生產操作技能,取得企業認可,獲取就業契機提供機會。校外實訓基地不僅是實訓實習、職業素質培養、職業技能訓練的平臺,也是開展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就業指導、服務社會等工作的多功能場所,它是校內實訓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與補充。

3.推進實驗教學模式方法改革

建立院級本科實驗教學中心,將本院實驗室共享,將功能相近的實驗室規劃到一起,調整功能,共同使用,最大化利用實驗室資源。以院級本科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為突破口,改革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模式,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加強省級、校級大型貴重儀器設備共享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擴充共享資源,擴大受益規模。推進實驗室開放,設立大學生實驗教學開放基金,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項目訓練。

4.優化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增加實驗教學比重,形成獨立教學,獨立評價、獨立考核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將相關的幾門專業課程實驗進行整合,設立大實驗課。建設優質實驗錁程,幵發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實驗,開發編寫實驗配套教材。

5.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

開拓渠道,增加實驗教師數量,可以將具有碩士學歷及以上的實驗員劃到實驗教學隊伍,承擔實驗課及實習指導工作。配齊配強實驗窒管理人員,推進實驗教師績效評價,提高實驗教師的待遇與地位,強化教師和實驗室人員培訓。

6.加強實驗教學現代化管理手

購買實驗室管理軟件,實現學生預約實驗,提髙學生學習時間的靈活性。加強儀器設備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設備資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儀器設備的重復采購。

7.建立健全基地實驗教學各項規章制度

要建立健全基地規劃、建設、管理、評價、服務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及實驗室開放、信息化管理、績效評價、實驗中心管理等實驗教學改革的配套規章制度,以保障各項工作科學、規范、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