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業科技園;北農科技園;運行模式;功能定位;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177-03
農業科技園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的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不僅為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提供了基地,同時對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示范與推動作用[1]。
近年來,全國各地農業科技園不斷涌現。2001年,科技部為規范引導現有各類農業科技園的健康發展,開始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工作。截止到目前,由科技部牽頭分四批認定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共73個,省級命名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000多個,全國縣級以上農業示范園區超過了6000個,園區的類型呈現多樣化,有政府主導、科研院校主導、企業主導、國際或者地區之間的合作以及其他類型的農業科技園[2]。2013年1月5日科技部公布了第九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共98家,其中農業大學科技園所占的比重較低,僅7家。
為努力加強我??萍紙@的建設與發展,我們通過分析農業科技園區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具體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對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我國農業科技園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園的建設以及農業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力度,并給予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及資金支持,但農業科技園能按照設計正常經營的不多。目前,農業科技園發展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園區過度依賴政府的投入,且經濟效益亟待提高。一旦政府的資金斷缺,園區就只能望農興嘆,維持不下去。在全國,這種現象極為普遍。
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農業園區的定位和產業功能相脫離。建園之初,特別是作為出資方的政府,希望園區具備“展示”功能,所以園區一味追求硬設施上的“洋、大、新、高”,而忽視了產業功能的內核。這種金玉其外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堪一擊,政府的資金一斷,那些自動化程度極高的現代洋設備,由于運行成本極高,就都被閑置了。
從1991年開始,我國就引進以色列的模式,大量建造溫室,然而20多年過去了,眾多引進來的溫室設備都因運營成本極高而被關停或轉做它用了。比如在北方溫室里種植西瓜,價格要比從南方調運過來的西瓜貴兩三倍,銷售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產品賣不出去,園區就維持不了。再加上項目結構比較單一,就不能形成上下游產業鏈。
各大農業科技園一直在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試圖從全國農業科技園區的賠本桎梏中擺脫出來[3]。北農科技園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科技園發展的運行管理模式,著準定位且努力開展特色創新,為農業科技園建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二、北京農學院科技園的運行模式
北京農學院大學科技園(簡稱“北農科技園”)于2009年12月被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及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聯合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按照“一園三區”的構架,已建設成占地11300畝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繼2009年被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后,北農科技園先后被授予“北京設施農業主題公園”、“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和“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基地”等稱號。
北農科技園運行模式是“學校統一規劃建設園區的各類基礎設施,分項目(平臺)引入企業運行,教師提供技術支撐,學生參與實踐教學”,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實踐平臺;另一方面企業也從中獲益,為園區的運營提供資金保障,使園區的技術示范得以持續開展,實現了企業與學校的雙贏。目前北農科技園依托企業達到平均畝產值3000~4000元,基本能維持運營。
(一)學校統一規劃建設
在北京農學院的統一規劃建設下,科技園內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上下游產業,已建成各類種植、養殖、加工等相關設施面積共9.574萬平方米,由以下三個功能區組成。
1.技術配套(孵化)基地與成果示范展示區(百畝市場):該區位于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學校主校區內,占地面積約270畝。技術配套(孵化)基地是依托“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農業部北方重點實驗室”等35個研究機構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科技綜合樓(40000平方米)等配套服務設施。目前,企業技術配套(孵化)基地使用面積達15000余平方米,為師生科技創業和高新技術成果研發孵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成果示范展示區(百畝市場)已經建成了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2萬平米現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集中展銷中心(中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北京展銷中心)、數千平米的零售展銷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以滿足相關學校教學科研、實踐實習與企業服務需求。
2.技術轉化孵化區(千畝農場):該區位于昌平區馬池口鎮亭自莊村,占地面積約1023畝。已建成各類經典農業樣板日光節能溫室、聯動智能溫室、農業加工設施及有機奶牛養殖場等,形成集設施種植、養殖、加工、循環等科技展示為一體的技術轉化孵化區。
3.山區林場技術轉化區(萬畝林場):位于懷柔區寶山鎮四道河村,占地面積10044畝。分為綜合服務區、林下經濟示范區、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保育區。綜合服務區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完備;林下經濟區建有高寒區半坡式節能日光溫室、15畝林下種植區和4萬平米林區生態養殖場,主要用于山區設施蔬菜、花卉、果樹、食用菌種植和雞、兔、豬等動物養殖。通過整合寶山鎮四道河村林業、生態、社會、經濟、農業等溝域優勢資源,構建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集山區溝域教學、科研、實踐、休閑、生態于一體的北京溝域經濟示范基地。
(二)分項目(平臺)引入企業運行
在平臺建設方面,不是一味追求“洋、大、新、高”,而是做到“土”“洋”結合。產業布局上,堅持種、養、加結合,循環可持續發展,做到上下游結合。
目前,北農科技園依托大田作物區、果樹種植區、設施種植區、園林樹木區、園林花卉區、生態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食用菌示范區、再生能源示范中心、綜合服務保障中心等功能區,形成種植、養殖、加工、循環這四個基礎產業的平臺。種植主要有大田種植、設施種植、溫室種植,種植種類有蘑菇、蔬菜、果樹等;養殖種類主要有雞、牛、豬、馬、羊等;加工業主要有乳品加工和酒類加工。乳品加工主要是酸奶、鮮奶、奶酪,酒類加工主要有白酒、啤酒和紅酒。做到種植養殖相結合,種的為養的服務,養的為人服務。比如牛場的糞便可以用作沼氣發酵,變成生物能源,用來燒水和溫室加溫;沼渣沼液又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通過各類平臺引入各類企業。
截止2014年12月,科技園入駐企業已達96家,涉及種植、養殖、加工、生物工程、食品檢測等多個領域。通過企業專業化的運營管理,為項目(平臺)提供資金和人力保障。
(三)教師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園著眼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實際需求,將學校前沿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園區,將企業的技術需求與市場敏銳度引入園區,通過政、校、企三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撐,逐漸形成集成研發優勢,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農業科學研究,著力突破都市型現代農業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4]。我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動物科學、食品加工、園林等相關學科的63項科研課題在園區實施,學校廣大專家教授和學術創新團隊依托園區開展科學研究,分別在園區內建立科研試驗點、研究室與研究成果的示范展示區。
同時,科技園還通過把教師科研成果的技術示范權委托給企業,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努力打造成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基地。如北京山水都市林業研究中心依托北京農學院各行業專家近十人,連續五年承擔北京市各類科研項目十余項,示范推廣項目八項;永業集團依托我校專家做矮化葡萄及櫻桃栽培指導,并為周邊農民進行培育,指導草莓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同時,我校教師通過大學科技園,與昌平區鎮街進行科技成果對接,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經濟發展,解決當地村民就業,帶動村民致富。
(四)學生參與實踐教學
科技園的建設始終緊密圍繞學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現代農業人才的目標需求。根據學校專業設置及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的要求,科技園設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溫室觀光等總面積達489余畝的教學實習區,約占園區總面積的47%,每年完成北京農學院各專業學生15000學時的教學實踐課程,逐漸形成了四年不斷線、八個環節相互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4]。同時,科技園內入園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向學校開放的各種實習窗口,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實習實踐。
2009年6月至今,先后接待我校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園林學院、城鄉發展學院等467個班次學生實習,累計學生人數15395人次。在這里,來自北京農學院各專業的同學都可以參與到相關專業的實踐與實習中,有效地將書本理論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實踐本領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現代農業人才發揮積極作用。
三、北農科技園功能定位、技術與管理特色分析
(一)都市現代農業的園區定位及技術特色
1.功能定位。圍繞著都市型現代農業學科建設和社會的需求,以現代種植、現代養殖、農產品加工、生態環境四大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產業為平臺,突出綠色生態,安全生產,循環農業,技術集成,科技先導,高端引領等先進理念[5],建設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為特色,設施農業、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山區溝域經濟為主體的集教學科研、技術孵化、生產示范、科普觀光為一體的農業大學科技園。
2.技術特色。循環、優質、安全、高效是園區建設的技術特色。運用生態循環原理和綠色環保技術,實現了農業低碳生產的方式。利用園區養殖廠的糞污及農作物的廢棄物建設沼氣池,并配有風能、太陽能發電裝置形成循環農業的示范模式,園區運用生態循環的理念和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先進的檢測設備及研發團隊、規范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確保了農產品的安全與高效生產。
(二)北農大學科技園“三位一體”的管理特色
園區管理上探索性采用教學實踐、科學研究與農業高科技孵化“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方式,較好解決了園區運營管理體系問題。
入駐北農科技園的企業負責人有三個職務,首先是教學的廠長或者試驗站站長;其次是項目孵化和對外合作的注冊經理人;第三是項目研發的合作伙伴。園區的企業兼有運行管理公共專業平臺的職能,平時負責專業平臺的日常管理和企業自身的生產示范,優先為教學服務。當有項目進入需要展示和孵化時,這些企業承擔著項目轉化和示范的功能,是科技項目轉化的專業合作伙伴。此外,這些企業又是獨立注冊的法人,在經營和市場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性。這種“場(站)長、經理、科技伙伴”三位一體的科技園管理模式是北農科技園的管理特色,較好解決了國內多數農業科技園有建園經費而無運營經費、教學與科研爭資源、產業化與服務社會的矛盾。
總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應立足于自身實際,決不能盲目地貪大求洋,不切實際的追求高標準、新要求。應以效益為中心,合理統籌規劃與建設,協調部署,不斷探索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原野,陳士俊.我國農業科技園建設管理及發展新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7):4435-4436.
[2]李昶罕,秦瑩.中國農業科技園史述論[J].農業與技術,2013,33(2):6-7.
[3]程桔華.北農科技園:全產業鏈突圍[J].中關村,2014,(01):38-39.
[4]高東,楊寶東,秦嶺.大學科技園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J].中國高??萍?,2012,(4):8-10.
[5]張祖群.高??萍紙@運行機制探析[J].中國國情國力,2012,(12):18-19.
篇2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狀;問題;對策
1.生態農業的特點
1.1生態農業是以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前提
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產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以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組織為原則進行生產;要以大力提高太陽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為手段,促進各種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提升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
1.2生態農業是以現代工業和高新科技為基礎
生態農業是在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的前提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在充分發揮和利用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土壤肥力、持續增產、持續協調、持續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來實現農業發展的一種模式。
1.3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
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1.4生態農業是一個現代農業體系
生態農業通過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2.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過量使用化學合成的物資
農業增產增收,一靠科學、二靠化肥、三靠農藥來保證。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污染了環境和產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結,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造成作物品質下降,生態環境嚴重退化。
2.2生態破壞現象較突出
一是農村大修大建損壞了天然植被,導致山體滑坡;二是農業綜合治理忽視了生態保護,導致田埂山坡“遍山紅”;三是大力發展經濟林木和經濟作物,破壞自然環境,如坡面雜草一掃而光等。
2.3廢異物處理技能有待提高
廢異物如垃圾、工業廢品、養殖場糞便殘渣等污染較重,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亟需處理。
2.4廢物處理資源化技術有待提高
當前,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生產新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技術體系不健全,使環境污染不僅將“小污”變為“大污”,而且“小污”釀成“大害”。
3.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3.1強化制度保障
(1)各級政府要把發展生態農業放在關系國計民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加以重視,要制定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2)政府部門應將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與城鎮化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與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農村新市鎮、農村城鎮化等建設規劃相配套,并制定本地區生態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和穩定性,指導并帶動生態農業快速推進、有序發展。(3)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機制,制定土地流轉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以村委會為單位集中土地等農業生產要素資源,以租賃經營、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業規模開發、集約發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財政投入結構和方式,加大對生態農業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環境保護與監測等項目的投資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發展生態農業的專項資金,擴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企業的扶持,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強化對生態農業發展進行考核,對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農技工作人員,政府部門可給予一定獎勵。
3.3改善生態環境
(1)改變過去的治理模式。過去對待破壞的生態環境實行先污染后治理,雖然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但自然生態恢復時間較長,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難以恢復。現在應從源頭上加以治理,杜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2)加強綜合治理。一要實施封山禁牧工程,實行封閉看管、專人管理,禁止人畜踐踏,使其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快速恢復;二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保護森林和植被。
篇3
關鍵詞 設施農業;現狀;對策;內蒙古鄂爾多斯
中圖分類號 S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22-02
鄂爾多斯市位于北緯37°35′~40°52′,東經106°42′~111°27′之間,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干旱多大風,夏季溫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來臨早,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為適宜發展設施農業的區域。近年來,在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全市設施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穩定市場物價、增加農牧民收入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 發展現狀
1.1 發展規模
截至2012年底,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總面積已達到3 835.73 hm2,實際可利用面積1 056.16 hm2。其中,溫室面積850.07 hm2,大棚面積206.09 hm2。
1.2 設施結構
主要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全部鋼架結構。日光溫室結構類型主要有土打墻、雙二四墻夾土、雙二四墻夾保溫板類型。智能溫室數量較少,主要用于育苗、科普宣傳和觀光旅游。
1.3 經營模式
主要有企業自行建設經營,企業建設農戶承包,政府投資建設、農戶承包經營以及農戶自行建設經營等模式,涉及的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共509家。其中公司60家,經營面積474.43 hm2,占總面積的44.9%;合作社36家,經營面積421.71 hm2,占總面積的39.9%;自行建設的農戶有(種植面積在667 m2以上)413戶,經營面積160 hm2,占總面積的15.2%。
1.4 種植結構
設施蔬菜種植種類主要是西紅柿、青椒等相對耐寒一類的茄果類蔬菜和普通葉菜類,占總產量的98%以上,果葉菜比例約為2∶1。設施蔬菜栽培充分突出提早和延后生產的作用,實行多茬次、高效栽培,冬春茬西紅柿、青椒分別于3―4月開始上市,延后栽培最晚延遲至12月中下旬,果菜類供應期可達300 d以上,較耐寒的葉菜類蔬菜可周年供應。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規模化發展
篇4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任何時候,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因此,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生產活動的起點,是其他勞動部門得以獨立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發展滯后,農業效益低下,農業發展方式不適應經濟全球化中的市場競爭。2000年8月,《南方周末》發表了河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寫給國務院領導的信,指出了農村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集中反映了農村農業發展的現狀。由于農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制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鼓勵、引導農業的健康發展,以真正發揮農業的基礎地位作用,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梁漱溟的農業發展思想對當今農業發展的意義
(一)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正確處理好農業與工業的關系
梁漱溟是一個以農立國論者,主張促興農業以引發工業。并且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只能以農為本,走“從農業引發工業”之路,并不能向歐美那樣,走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從商業發展到工業”的路子。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們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地強調農業支持工業,以犧牲農業來換取工業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對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必須始終抓緊抓好。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蔽覀儜粤菏榈霓r業思想為借鑒,逐步認識到農業和工業不是一對矛盾體,可以兩手抓,既發展好農業,又帶動好工業,實現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來求得工業的發展,努力做到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最終達到工業、農業共同發展、共同強大的目標。
(二)掃除農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梁漱溟認為,當時農業的失敗,是外面強加于它的壓力太大;除了國際壓迫且不計外,國內就有四大障礙,必須去除才行。所謂四大障礙,即治安問題、運輸問題、農民負擔問題和災害問題。他認為,農業發展最要緊的就是革除這些障礙,并且認為應該由國家和政府來擔負掃除這些障礙的責任。其實,在農業得到一定發展的今天也是一樣的,政府仍應努力掃除影響農業發展、進步的障礙,努力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今的國家和政府應維持和諧穩定的社會壞境,使得農業的發展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環境;其次,應千方百計地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最后,政府還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災害的預防工作,做到既能很好地預防好“天災”,也能盡最大可能減少一些“人禍”,提高農業抗御各種災害、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使得農業能夠健康發展??傊?,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需要政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近年來政府對農業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以及農業取得的成績與進步的實踐證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雖然時過境遷,但梁漱溟的農業發展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三)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梁漱溟指出,“所謂促興農業又包括兩面的事情:一是謀其技術的改進;一是謀其經濟的改進?!彼^經濟的改進,就是求生產費用的最低與生產產值的最高,這主要是通過各種合作來實現。所謂技術的進步,就是求生產的品質與數量的進益,諸如改良種子,防病除蟲,改良農具,改良土壤,改良農產制造等等。此外,梁漱溟也十分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的民眾主要在農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推動農業的發展,改造農村??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不僅對工業發展至關重要,對農業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天農業的發展更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伴隨著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需要,人們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保型農業、循環型農業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并重視,農業的發展模式應由原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而這些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也離不開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科技的進步了,農民的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使農業的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最終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在當今,我們仍需要努力著手引進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農民的各方面素質,努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使農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保護好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耕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土地不僅與農業密切相關,也和農村、農民密切相關。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土地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耕地不足問題,即人多地少;二是,土地使用不太經濟問題;三是土地分配不均問題。并認為土地問題問題不在土地,而在人與人之間,調整社會形成政治力量,是解決土地問題的前提。在這里,梁漱溟所指的土地其實主要是指用于農業生產的耕地。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梁漱溟先生所提到的土地問題在今天仍然存在,現階段,我國土地問題的表現主要有:耕地減少迅速,耕地保護壓力大,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現象普遍存在,耕地違法占用、低效占用現象嚴重等。因此,在當今我們仍需思考梁漱溟在當年思考過的土地問題,爭取從立法、制度、規范等各方面嚴格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人們耕地保護意識,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遏制土地違法行為發生,把耕地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不僅關系農業的健康的發展,也關系著中華子孫的長遠利益。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貴州;土地規模化;存在問題;組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85
貴州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實現土地規?;洜I的難度是比較大的,通過對貴州地區土地規模化相關問題的探究,我們可以更深入、更徹底的了解土地規?;洜I的主要難題及解決對策,下面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1 貴州當前土地小規模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推廣
貴州是高原山區,地形破碎,境內山嶺縱橫,河流深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71.34%,丘陵地占20.97%,山間盆地、巖溶洼地和河谷槽地等壩地僅占7.69%。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土地總面積176萬hm2,耕地面積只占到了其中的27%左右,在這27% 的耕地面積當中坡耕地和石漠化耕地比重大,分別占到了16%和15%,這就決定了貴州地區的天然耕地不具備機械化的自然基礎。再把這樣的耕地分割給各農戶,人均宜耕耕地僅為773.72m2,各農戶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是非常困難的。
1.2 不利于農業經營優秀者更好地發揮才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撂荒現象非常嚴重,主要有2方面原因。年輕一代的農民缺乏農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大都選擇外出務工,家里土地閑置撂荒;部分轉入非農部門的勞動力并沒有轉讓自己手中的土地,而是把農業作為自己的副業來經營,投入的精力少,資金投入少且不到位,導致了農業的變相撂荒。
1.3 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跟不上市場節奏
總體上說,貴州地區的農業發展體系是比較落后的,他們所生產的農產品往往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這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沒有統一的種植安排,種植經驗有限、種科技水平不高、農產品質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他們的銷售市場過于狹小,基本局限在村、鎮上,而一般同地區的農產品成熟期大都集中在同一時間內,使得市場需求不振,銷售成為一大難題。
2 貴州實施土地規?;洜I的主要組織形式
2.1 解放思想,加強宣傳與引導
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農民是實現土地規?;洜I的主力軍,加強對廣大農民的引導與教育是激發農民自主、自強走上農業規?;洜I道路的1個基本保障。為此要加強引導,通過學習、參觀、算賬、對比等形式來引導農民切身感受土地流轉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同時,要依據典型示范、國家幫助原則,建立典型示范區,引導農民深切感受農村土地規?;洜I帶來的好處,最大限度的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力度。
2.2 建立高標準示范區,增強規?;洜I的動力
農民因為缺乏農業規?;洜I的經驗而怯于放手嘗試,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動員那些經濟實力雄厚、有深遠影響力的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各合作組織等共同努力,搭建地區發展載體,增強規?;洜I的動力。建立高標準示范區需要做好一系列的相關工作,包括苗種供給、技術支持、資金借貸等。此外,為了保證能夠徹底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還需要著力推進農業招商引資工程,加大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尋求以項目、產業、園區為發展鏈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2.3 建立與完善相關保障體系,建設和諧新農村
農村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立法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險、疾病救助、失業保險等方面,為此,我們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為農村的土地流轉提供動力和保障。
2.4 建立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為農業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
為此,需要建立靈活的流轉模式,并制定完備的流轉法規,確保農民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之下積極主動的連片出租、承包土地,對于出租年限10a以上的農戶給予一定補償,真正實現化土地為資本。要有效整合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將這些資金集中用于農村土地整理、土地流轉、培育規模經營主體等,并出臺相關的獎勵政策。
3 結 語
通過上述本文的探討,我們對貴州地區實現農業規模化的2個重要問題有了深入了解,以期能夠為貴州地區的農業規模化提供有益借鑒,推動貴州地區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吳劍平,馬懷家. 論的利弊及土地規?;洜I的趨勢[J].岱宗學刊,2008(04).
篇6
畜牧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袁發展好畜牧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袁提高農民收入袁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國社會發展的宏觀規劃中也指出袁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袁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袁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新格局。而要想發展農業袁畜牧業是必須要重視的產業袁本文就基層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畜牧業;發展;存在問題;主要對策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不斷推進,畜牧產業的發展有了明顯進步,尤其是畜牧業規?;?、標準化的大力發展,實現了畜牧業的新飛躍,也使得農民的收入和養殖效益有了顯著增加,畜牧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其基礎性地位日漸彰顯,但是,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決,如何實現畜牧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畜牧業的新飛躍,是我們今后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當前基層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一直以來,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模式還占相當的規模,自然經濟和小規模性生產仍然處于一種主導性地位,具體到養殖方面,主要體現為散養為主,畜牧養殖仍然處于家庭生產中一種副業。這樣的畜牧養殖模式距離我們所提倡的規?;?、集體化的現代化養殖模式還有一定的距離。對于一些散養戶來說,他們缺乏專業的產業設備和專門的生產技術,養殖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尤其是畜牧養殖的農民他們只是將養殖作為家庭收入的一種有益補充,缺乏現代化養殖的思想意識,并且接受專業養殖的技術也相對比較困難,這就造成了廣大農村現代化畜牧養殖的障礙。
(二)養殖飼料資源相對比較短缺我國基層農村的畜牧業養殖,所需要的飼料主要是從農業生產中得來的,我國雖然是一個糧食大國,但我國人口比較多,人均產量相對較低,而用于養殖的飼料就顯得有些不足,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養殖飼料的成本,因此,畜牧業的發展也會受到糧食產量的制約。目前我國的飼料用糧大約占糧食的三分之一,在某種意義上來看,存在人畜爭糧的問題,這也會制約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一些畜產品藥物的殘留比較高由于現在的畜牧飼料存在著大量的添加劑,甚至一些抗生素、化學藥物都用于畜牧飼料中,這一方面降低了動物的死亡率,促進動物的生長,縮短動物飼養的周期,但同時一些畜牧養殖戶在利益的驅使下,違規使用添加劑,造成一些畜產品中的藥物成分較多,對于人類的健康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畜產品安全可以說是我們所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
二、促進基層農村畜牧業發展的對策與方法
(一)大力推廣集中化堯規模化養殖由于農村散戶養殖的弊端,為了進一步提高畜牧養殖的競爭力,發揮畜牧業在農業發展中的競爭力,結合畜牧業發展的前景,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規范化的畜牧養殖基地,建設科學的養殖小區或者養殖場,基層政府一定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大力發展畜牧要發展的良好政策,積極扶持規?;B殖和生態養殖式發展,推進規范化的養殖小區建設,為實現畜牧養殖的科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實現畜牧養殖的規范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尤其是一些基層的農村可以利用地理環境的區域化優勢,利用良好的畜種資源,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畜產品牌,實現畜牧養殖的規范化、效益化和科學化。
(二)增強養殖觀念袁提高對養殖業的認識水平我們知道科學養殖是畜牧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尤其是在散養戶占相當比重的基層農村,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是非常關鍵的,農村養殖戶要想實現養殖的成功,實現畜牧養殖的規模必須要重視養殖技術的學習,只有好的養殖技術才是成功養殖的保障。而養殖技術的提高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對于畜牧養殖技術的宣傳普及和推廣,通過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各種培訓班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當地養殖專業戶進行技術傳授,提高養殖戶的養殖專業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養殖戶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的、陳舊的養殖理念,學習適合時展的新的養殖技術,實現基層養殖的新突破,促使基層畜牧養殖能夠向著科學化、規?;姆较虬l展。
(三)實現畜牧發展的標準化生產畜牧養殖主要是產出高質量的畜產品,而畜產品質量的提高與規范化的畜牧養殖是分不開的,這就需要畜牧養殖與農畜產品的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農副產品的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尤其是要推廣標準化的養殖基地建設。從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加工、質量的檢測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實現科學嚴密的安全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畜牧業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體的實踐表明,只要農副產品的質量能夠得到認可,就一定有良好的市場。
(四)做好科學規范的管理規模化、集中化的畜牧養殖離不開科學規范的管理水平,基層農村作為畜牧養殖的重要場所,要想實現良好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管理的制度體系,這是畜牧業發展的主線。尤其是現代化的養殖企業,更需要科學的管理,建立標準的生產模式,實現疫病防控的有機整體,這是實現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內容,只有現代化的管理水平,才能實現畜牧業的長效發展,促使現代畜牧業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
三、結語
總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向著現代化的方向推進,畜牧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現代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是今后畜牧業發展的方向,我們一定要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畜牧業發展,提高畜牧業的競爭力,為壯大基礎農村經濟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哈斯巴依爾.加強基層畜牧獸醫站工作確保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J].新疆畜牧業,2012(12).
篇7
[關鍵詞]農業;科技金融;現代化;城鄉發展;貸款
農業一直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支撐,只有開展高水準的農業建設,才能推動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業發展不單單是依靠傳統勞動力操作的方式就能實現的,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科學技術強化使農業生產的先進性,為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更多的力量,也能農村得到更高層面的建設,逐漸提升農民的幸福度。但是吉林省在開展農科金融發展中存在多項問題,如未能有效關注農科呈現的特殊性、農科金融供求不夠匹配以及投入資本市場遇到障礙等問題。吉林省需根據發展問題制定針對性的發展措施,促使農業得到更優質的科技以及金融支持,增加吉林省開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
1吉林省農業以及農科金融發展的現狀
1.1農業現狀
吉林省一直是國內進行糧食生產的重要省份,在農業生產上體現自然條件的優勢,每年均會生產眾多糧食。但是,農業要想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不能僅是依靠傳統勞動力操作實現的,需要獲得科學技術的支撐。但是,由于吉林省在開展農業創新發展中遇到多種問題,如農科金融供求不夠匹配,未能構建高水準的金融發展體系,導致現代的農業生產比較緩慢,也就制約農民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益。農業科技要想實施優質的發展,需要解決最困難的發展問題是農科發展體現的不確定性,容易產生諸多發展風險,制約農科發展的進程。吉林省主要是以玉米生產為主,依據農業研究數據顯示,每年會有66%左右的工業耕地用來進行玉米的種植,同時,每年約有71%左右的農民在耕地上種植玉米。通過對2012年至2017年吉林省每年糧食生產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該省份糧食產量體現逐步增長的現象。
1.2農科金融的現狀
吉林省一直是國內進行糧食生產的重要省份,并在最近幾年獲得更優質的發展。農業在得到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增加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投入,致使糧食產量實現逐年的增長。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只有開展高水準的科技研究,才能讓農業實施更高層面的發展??萍及l展需要獲得金融體系的支撐,努力實施金融體制的創新以及改革,以此推動農業得到更高層面的發展。
1.3農科金融需求
吉林省各大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在農業發展上的貸款,表現為逐漸增大給農業發展企業以及農戶的金融貸款額度。從之前117億元的貸款投放額增加到2017年的800億元,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農村信用社,該金融機構更加深入農村,也考察各個鄉村企業,在吉林省金融的體系中占據較大比重??萍家雽崿F更高層面的發展,就需要獲得金融以及各項資金的支持,需對這些發展現象進行正確的看待。通過對吉林省十多年的農科金融發展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雖然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一些貸款方便,但是農戶主要是以存款為主,貸款數額比較少。農民貸款難是吉林省發展農業科技的主要問題,也是國內農業發展的普遍問題。針對全省的農業企業來講,很難實現農業科技的普及,也不能得到高水準的技術支撐,缺少在金融支持上的保障。為此說,吉林省在農科發展上存在諸多問題,不能建立高水準的金融支持制度,也不能滿足農戶對資金的需求。
2吉林省實施農科金融存在的多項發展問題
2.1未能有效關注農科呈現的特殊性
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只有開展高水準的科技研究,才能讓農業實施更高層面的發展。為此,吉林省實施農科金融發展時,需要關注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力度,運用多種手段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準,為省內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基礎力量,促使農業實現更高層面的技術發展??萍及l展需要獲得金融體系的支撐,只有努力實施金融體制的創新以及改革,才能推動農業得到更高層面的發展。通過對《通過統計年鑒》各項資料進行分析得知,吉林省在實施農科金融創新發展時,存在多項發展問題,首先體現在未能有效關注農科呈現的特殊性。
2.2農科金融供求不夠匹配
吉林省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農科和當前金融體系發展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這樣就嚴重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也不能為吉林省的農業生產出更多的推動力量。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農業科技金融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需求比較廣。在進行資金運用的過程中,農戶主要是通過定期或者是活期存款等方式進行資金的籌集,這樣的資金運用方式占整體的83%左右??梢钥闯黾质≡谶M行農村金融供給的過程中,整體的體系存在單一的問題,農戶不能將自己的資金更好地運用到科技研發中,這樣就會影響農民對農業創新所提供的支持力量。同時,農業科技貸款的整體的利率比較高。第二,農科金融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供給主體比較少。這表現為最近幾年對農科進行金融供給的主體正在呈現數量逐漸減少的問題,并且農科金融所呈現的活動性比較低。這樣就不能滿足企業在科技貸款中所呈現的額度需求,嚴重影響吉林省在科技發展中的力量。同時,通過此次研究發現,吉林省農科金融的覆蓋率較少,便利服務能力較差,不能給農戶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很多農戶認為跟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申請是比較困難的,或者是金融資金不能滿足其進行農科研發的資金使用需求。這些問題就導致吉林省在發展農科研發時存在農科金融供求不夠匹配的問題,不能為農戶以及農業企業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撐,影響整體農科金融發展的能力以及運行效果。
2.3投入資本市場遇到障礙
當前,吉林省在進行農村金融投資的過程中存在投入資本市場遇到障礙的發展問題,必須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首先,農科企業在創新能力上存在缺乏的現象。農科企業要想在市場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力量,就必須要提升自身自主進行科技創造的能力,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技術才能滿足當前市場對農科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所提出的需求。但是由于這些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存在能力比較差的問題,這樣就導致企業很難入住資本市場。其次,農科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綜合能力弱的問題。要想在市場發展中獲得長遠的進步,企業必須要保證自身的創新技術能力,也需要具備比較高的贏利能力。但是當前受到農業發展所呈現的影響,農科企業在技術研發上存在受到限制的問題,這樣就導致企業在參與市場運行中所呈現的贏利能力比較差。最后,農科企業在參與市場運行過程中內部治理存在混亂的問題。農科企業多以家族企業為主,在公司治理結構以及人員管理上存在諸多欠缺,這樣就不能讓各項部門實現職能的科學劃分,也很難實現生產經營目標。
3提升吉林省開展農科金融發展效果的對策
3.1積極關注關注農科呈現的特殊性
針對當前吉林省在進行農科金融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必須要提醒制定針對性的對策,引導農科企業開展更高層面的發展。針對當前吉林省未能關注農科創新的特殊性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積極關注農科所呈現的特殊性,逐漸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為資金發展的能力。這需要開展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層面的工作是加大在農業科技研究上進行資金轉化的投入力度。針對吉林省在進行農科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項問題,必須要從政府層面進行科技力量的投入,努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為資金發展的效率,這樣才可以讓農業科技實現更高層面的開展。第二個層面是積極讓農業科技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吉林省可以通過示范基地的方式推動農業科技和當前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促使農科成果實現轉化率的逐漸提升。此外在進行項目經費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嚴格經費的使用原則,實現??顚S玫馁Y金利用,推動農業科技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
3.2科學改變農科貸款方式
吉林省要想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可以實現農科金融的高度建設,就需要科學改變農科貸款方式。首先,吉林省必須要積極轉變借款的理念。在傳統抵押理念影響下,吉林省很難為農科企業提供更優質的貸款工作。必須要積極轉變貸款理念,更加重視在技術層面上的關注。這是因為技術是當前農科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逐漸發展的基礎,只有具有較強的技術發展能力,才可以讓企業在市場運行中獲得更高層面的發展,所以在對農科企業進行貸款的時候,金融行業必須要關注企業所呈現的技術創新能力,依照農科企業所呈現的技術發展潛力對其進行貸款額度的確定。其次,吉林省的需要開展農科金融市場間接融資工作。農業科技要想實現創新發展,不僅要開展直接融資,也需要通過間接融資的方式來提升農科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能力。所以吉林省可以開展私募基金或者是產權交易的間接融資市場,讓農科企業獲得更高層面的融資能力。
3.3強化融資功能,更好融入資本市場的運作
吉林省在進行農業推廣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在資本層面上的發展,逐漸提升農科企業的融資功能。吉林省需要開展以下幾個層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須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扶持力度??梢酝ㄟ^建立專門政策的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企業進行政策幫扶,增加在農科層面上的資金投入。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貸款貼息或者是稅收減免的方式,為農科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第二,農科企業必須要強化自身所呈現的競爭能力。企業要想在當前農業市場運行中獲得更高層面的發展,就必須要主動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實力,增加對各種類型風險進行抵抗和解決的能力。企業在進行行業發展過程中也需要重視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組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可以幫助農科企業實現管理以及技術發展的提升。
4結論
篇8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壤肥料;意義;問題;對策
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資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農業技術和裝備相對落后等問題,實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土壤與肥料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土壤肥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土壤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土壤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各種農作物生長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營養庫、養分轉化和循環、雨水涵養、生物支撐、穩定和緩沖環境變化等重要作用。統計資料表明:人類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的纖維都直接來源自土壤。從一定程度上講,土壤資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類寶貴的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是農業生產持續進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夠全面地、持續地和協調地供給植物以水、肥、氣、熱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資源質量的重要指標,肥沃的土壤能持續協調地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土壤肥力因素,保持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穩定與提高。因此,許多國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綜合治理納入發展農業與整個國家經濟計劃之中。
1.2 肥料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大量試驗結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農作物產量。土壤養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礎,肥料則是土壤養分的主要物質來源。因此,肥料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表明,在提高單產方面,化肥對增產的貢獻額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農產品品質,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維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營養物質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絨長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養分含量持續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等;合理施肥能減輕農業災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莖桿粗壯,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來農業中,肥料在提高產量與改善品質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面對我國有限的耕地和眾多的人口的農業發展現狀,施用化肥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茖W合理使用肥料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2 土壤肥料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不科學施肥和過度施肥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
一些地區由于過度的施肥,比如說氮磷,從而導致地表水產生富營養化的現象。沒有腐熟的有機肥和含有鉻、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學污染,再加上各種各樣的金屬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壞土壤原來的結構,從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養分缺失,土壤的質量下降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了增加產量,人們開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當,導致耕地的質量不斷的下降。而且,人們逐漸忽略了有機肥的使用,導致土壤養分缺失。主要表現為土壤的基礎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狀況下降,緩沖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種各樣的污染劇增。調查顯示,我國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鉀的,這都成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巨大問題。
2.3 化學肥料與有機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氮磷鉀的施肥比例不均勻。鉀肥的施肥比例相對于氮磷的施肥比例來說是比較低的。單質化肥、低濃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濃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過多的施用化學肥料,有機肥施用的比例較小,這也是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土壤肥料問題的建議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資源保護法
當前土地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尚不完善,導致耕地保護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響。進一步加強耕地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耕地資源保護立法的價值,調整耕地保護法律關系,是保護耕地應用的重要措施。此外,嚴格控制非農占地和破壞耕地,強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農田建設保護區,加強耕地資源的研究等都是解決目前土壤有效利用問題的有效措施。
3.2 加強土壤肥料的監測與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對土壤肥料的有效應用的準確監測,可以實現對土壤肥料應用情況的準確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監測手段有國家肥料效益試驗網絡等,該網絡能實時地掌握土壤內部氮鉀磷的分布狀況和對作物增產所產生的作用。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為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料。
3.3 大力推廣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隨著微生物技術的發展,使用微生物化肥來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當前市場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內部的氮素與作物氮素營養,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藍藻等。有機磷細菌肥、綜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機物質,提升土壤的肥力。鉀細菌、無機磷細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難溶性礦物質??股兀嚎梢苑乐沃参锊『?,刺激植物的生長。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營養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種時一般作為種肥來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機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殺蟲農藥混合使用。
篇9
1.1發展模式問題目前,我市發展設施農業都是采取政府扶持、部門指導、鄉鎮組織、農民(企業)實施的發展模式。有鄉鎮政府承包型、生產大戶承包型、合作社承包型、農戶分散經營型4種模式,布局分散,規模小,建設不夠規范,檔次低,很難實現規?;?、規范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
1.2發展資金問題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投入成本大,對一些收入較低的農戶來說,籌資難問題也比較突出,同時,銀行貸款條件較高,貸款手續繁瑣,貸款額度較小。
1.3群眾認識問題大部分群眾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不高。
1.4選戶和土地流轉問題由于家庭聯產承包到戶,土地全部分散在一家一戶,在設施農業規劃區內,一些擁有承包權的農民不愿意把土地通過轉包或出讓使用權的形式進行流轉,而規劃區外的農民雖有積極性,卻沒有經營使用權。另外,設施農業相配套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均為公益性投資,又涉及交通、電力、水利等部門,協調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5農民技術培訓的問題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技術密集、勞動密集型農業。目前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戶,大部分是由糧農轉菜農而來,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接受新品種、新技術能力較差,對高效生態農業概念模糊,科學栽培管理知識缺乏;負責技術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還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加之農村中的能人都趨向于進城打工,效益問題成為制約農民參與的主要問題。
1.6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產銷脫節,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1.7基層服務隊伍薄弱我市村一級的技術服務人員工資待遇低,編制少,很難承擔起繁重的服務工作任務。
2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我市的設施農業發展較快,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從科技宣傳、設備引進和科學配套方面加以引導,在資金扶持、技術服務方面制定政策,使設施農業機械化從一開始就走上高起點、高標準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
2.1充分發揮農機推廣部門在推進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作用實踐證明,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廣工作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農機推廣人員深入基層,有目的、有組織地面向農民宣傳、普及先進的農機化科技知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現場會等開展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農民應用先進的農機化成果,提高農機化水平。同時,切實搞好技術服務,協調生產廠家搞好售后服務,為農機技術推廣在農機化成果和農業生產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梁,減少購機者的后顧之憂。
2.2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落實國家對養、種植業的優惠措施,把國家和省專項資金、市撥專項經費與扶貧和農村能源建設等有關資金捆在一起,用于種、養殖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各商業銀行要加大對龍頭企業及種、養殖大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國土部門對用于發展種、養殖業生產用地,一律按農業生產用地管理,優先辦理各項手續;交通部門繼續執行綠色通道政策;保險部門積極開展風險保險;各技術部門免費提供技術服務。
篇10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1.具有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尋求新的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一定促進。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三農”政策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1]。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態農業是發展市場經濟適應“三農”政策的需要。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梢娚鷳B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3.生態農業建設也是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所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2]。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三、“三農”政策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3]。從而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四、“三農”政策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生態農業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進一步拓寬生態農業發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區域布局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使農村經濟向新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賁可平.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發展論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