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的表現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亞健康的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亞健康的表現

篇1

可能少不了兩種可能的判斷:

一種可能的判斷是認為我國民營企業處于健康發展狀態,較為樂觀;

另一種可能的判斷是認為我國民企問題多多,屬于病態,比較悲觀。

而筆者則認為,總體來看,我國民企既算不上“健康”,也沒有“大病”,用“亞健康”狀態來概括其發展狀況,較為妥當。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多多,這里試舉三例:

亞健康狀態表現之一:民企創業者、民企老板缺乏強烈、鮮明的主體意識。他們雖有強烈的發展意識,把發展民企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干,但另一方面,他們其中又有不少人把發展民企看作是“退而求其次”之舉——反正當官無望了(或當大官無望了),或者學問做不上去了什么的,就搞民企吧。也就是說發展民企很多情況下不是他們的自主選擇,而往往是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的非上之策。還有一些民企老板,他們的企業已經搞得很不錯了,已到了政府官員非常羨慕的程度,但當他們見到這些官員時還是多少有些自卑,總覺得自已屬于“二等人”。更有一些民企老板,把發展壯大他們的企業當作他們向政府靠攏的資本。這說明,民企老板中的不少人目前還缺少主體意識,雖然他們是企業人,但其意識(至少是潛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官本位”的。

亞健康狀態表現之二:發展上講戰略,但戰略不對路不完備。大部分民企老板都是有戰略意識的,但他們對戰略的理解往往有偏差,不是把當前面臨的大事稱之為戰略,就是把決定要做的事情稱之為戰略。當然這有一定道理,但對民企的長期發展而言,這樣認識戰略是不太對路的。正確的戰略意識應該是:選擇正確的事兒做并把事兒做好做大。這樣的說法很簡單,但當今之民企老板,能做到這點的有多少呢?有多少民企老板能把選擇一個好的產業(選對本身就很難)并把這個產業做成對社會有益、對已對企對他人都有益的大產業定為自己企業的長期目標呢?往往都是把多長時間賺多少錢定為自己的大目標。而實際上賺錢只是選對產業并做好它的“自然之果”。退一步說,對于我所說的產業目標,即使有人選擇了,選對了,又有幾人能長期堅持下去呢?也就是說有多少民企老板能使自己的企業做到可持續發展呢?為什么不能?我以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戰略不完備。不是戰略措施無力,就是戰略步驟不對。總之是在如何把事情做對方面有些問題。也許有人認為我說得過火了。但大家可以面對一下現實,思考一下現實呀。

篇2

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亞健康狀態是許多種證候的綜合表現。亞健康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在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中藥調理和生活方式干預、體質篩檢、情志療法、針灸、推拿及食療等中醫手段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亞健康/中醫藥療法;食療;針灸推拿療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的規定,亞健康狀態指人體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亞健康的干預包括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康復治療兩層含義,中醫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狀態,總的原則是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在此原則指導下,采用中藥調理和非藥物手段等中醫方法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整體觀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重視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中醫藥擅長調節人體機能狀態以維護內外環境及身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以往中醫證的許多研究都證實,中醫藥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起作用。

2 辨證論治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中醫治病,既著眼于“病”的異同,更著眼于“證”的區別。“證”是一種狀態,有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疾病前的潛臨床亞健康狀態,又有疾病恢復期的后臨床亞健康狀態[1]。亞健康狀態可以是許多種證候的表現,其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將亞健康的中醫常見證型概括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濕阻、肝郁化火及痰熱內擾8種。

3 中藥調理法

關于中藥調理亞健康的臨床報導很多,且療效都很明顯。如葉子[2]用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副反應,治療后理化檢查均有明顯改善。溫茂興[3]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具有亞健康疲勞典型表現的66名患者。服藥平均40d后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虛煩失眠、胃納不佳等典型癥狀明顯改善。

4 非藥物干預措施

4.1 病理性體質的篩檢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病理性體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樣,王琦[4]主持的“中醫痰濕(肥胖)體質的基礎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濕體質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的機會遠大于非痰濕型體質。因此,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亞健康病因預防措施的核心。通過篩檢,可以從人群中找出病理性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

4.2 情志療法 中醫的情志療法在醫史上不乏記載。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能導致氣機紊亂,而“百病皆生于氣”,所以情志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不但說明了保持良好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還明確指出了心理調整的關鍵是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移情療法、易性療法、以情勝情療法和情境療法等[5]。

4.3 針灸療法 關于針灸調理亞健康行之有效的報導也較多。如安麗萍等[6]采用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的組合針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組80例進行同期對比觀察。其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頭暈、耳鳴、失眠等癥狀,其毫針針刺主穴為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穴),梅花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雙側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附按壓。結果在規定療程中,200例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達100%。趙?玨等[7]針刺治療亞健康42例,患者各表現為肝脾不調、脾胃氣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5種證型之一,設立針刺組,耳壓組,針刺配合耳壓組。針刺組主穴:百會、四神聰、足三里(雙)、三陰交(雙)。耳壓組主穴: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腎等穴加減。結果表明:針刺及耳壓能調節亞健康人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周震等[8]應用賀氏“強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膽俞)治療亞健康狀態6例,以達祛瘀生新,補虛瀉實的作用,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4.4 推拿療法 推拿是療效確切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方法 ,其在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康復治療中效果尤為明顯。推拿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經絡系統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從而消除亞健康患者的種種不適癥狀[9]。如黃鐵銀等[10]運用一指禪推法、揉、抹、按、捏、擦、滾、拿、搓等9種手法,分別在臥位、俯臥位、正坐位對以容易疲乏、食少、納呆和睡眠欠佳為主要表現的亞健康患者60例進行全身推拿調理,收到良好療效。謝慧君等[11]則提出了應該采用辨證論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來調治亞健康狀態。

4.5 其他 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中醫自古就強調食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李爽姿等[12]認為中醫“寓治于食”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對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此外,臨床報導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綜上所述,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形式多樣、療效顯著,且隨著實踐的深入,其療效標準將更加客觀化、其辨證體系將更加完整規范。可以預知,中醫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2]葉 子.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醫,2004,36(7):62.

[3]溫茂興.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6,13(1):31-32.

[4]王 琦.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5]張孝娟,嚴 燦,高 敏.中醫藥與心理應激亞健康狀態的調節[J].中醫雜志,2002,43(9):647-648.

[6]安麗萍,陳雅民,李 燕,等.組合針刺法對軀體性亞健康狀態干預作用的對比觀察[J].四川中醫,2006,24(12):104-105.

[7]趙?玨,楊 紅,齊志勤.針刺治療亞健康[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7):16-17.

[8]周 震,李 巖,賀普仁.“膏肓俞、四花穴”應用賀氏“強通法”治療亞健康狀態[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11):40-41.

[9]林曉天,李元林.推拿治療亞健康狀態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11):687-688.

[10]黃鐵銀,梁 鐵,李振華.三位九法治療亞健康狀態120例分析[J].中醫藥學刊,2004,22(7):1318-1319.

[11]謝慧君,奎 瑜.亞健康及其推拿防治對策[J].四川中醫,2004,22(6):20-22.

篇3

【關鍵詞】:亞健康;治未病;中醫體質

【中圖分類號】R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6-082-2

隨著人類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命時間的延長,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強烈,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也不斷提高。醫學的發展順應了這一潮流,對疾病的策略也從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由治療疾病轉向預防保健,當今醫學的主題是預防疾病,特別是亞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為重要。正如分子醫學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說:“我們正進入一個未病先知的新紀元,醫藥將從治療轉為以預防為主”。

理想的健康狀態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均處于良好狀態[1]。前蘇聯學著Berkman首先發現并提出了“第三狀態”,將介于第一種狀態(健康態)和第二種狀態(疾病態)之間的狀態稱之為“第三狀態”。之后人們相繼提出了亞健康態、前病態等概念[2]。所謂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也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這種狀態多由人體生理機能或代謝機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廣義的亞健康狀態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有較多的主訴癥狀,但客觀檢查無陽性發現,類似于前病未病態;另一種是無臨床癥狀或癥狀感覺輕微,但有潛在病理信息[4],類似于潛病未病態。心理社會因素[5-6]、不良個性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及不良環境因素均與亞健康息息相關[7];過度緊張、過強壓力、反復挫折、過分疲勞、環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亞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據統計,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處于亞健康狀態,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日本有關疲勞的專題調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勞”的竟高達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務重、精神緊張的占44%,還有不少人說不出原因。俄羅斯約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國把它視之為“人類的新傳染病”[10]。據有關研究資料提示:CFS發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見的發病年齡為20~45歲;在兒童最普遍的發病年齡為13~15歲,但也有更低年齡段的兒童發病;CFS在女性中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響著所有種族的人群[11]。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已經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東的亞健康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飛機調度員、學校教師、企業經理、汽車駕駛員、警察、學生、少年、知識分子等都是亞健康狀態的多發人群[12-13]。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14]。

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就闡述過這樣的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且特別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著“亞健康狀態”。[15]“治未病”學術思想既有廣義的內涵又有狹義的內涵,其廣義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方面的內容。“未生”相當于健康未病態,指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狀態;“未成”包括潛病未病態和前病未病態,前者指機體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但還沒有臨床表現,后者指機體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現了先兆癥狀和特征,但還未具備確診疾病的條件;“未發”指發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緩解期,以及疾病的潛伏期;“未傳”指傳變未病態;“瘥后防復”指疾病新愈,容易復發或產生后遺癥的虛弱階段。其狹義的概念則僅僅指潛病未病態和前病未病態[16-17]。中醫把亞健康概括為:機體在病因的作用下,雖呈現出陰陽失調,但尚未達到已病的標準,是處于健康與已病之間的陰陽失調臨界態。相當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狀態,即屬于“未病”的狹義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養生防病方法。中醫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發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張從四時陰陽、飲食起居、體育運動、精神情志、藥物調理等方面全面調節,亦是對人體養生之術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持久過度的情緒反應,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十分重要的環節[18],亞健康和疾病是人體的陰陽失衡所致。“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強調“形神合一”,重視精神情志、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亞健康不僅要重視精神休養和提高心理素質,還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穩定思想情緒[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醫體質學理論為指導的養生防病實踐中也越來越體現出極其重要的價值。現今,“未病”和“已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通過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會檢查出很多所謂“未病”人的“已病”現狀。這就警示我們一定要樹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時調理偏頗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狀態。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它影響人體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產生病變的類型與疾病傳變轉歸都具有某種傾向性。匡氏認為體質要素具有遺傳性、相對穩定性、可預測性、可變性、轉化性、相關復合性、可測量性、可驗證性等特性[20]。

亞健康狀態是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的機體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21-22]。中醫體質學認為,體質強弱及心理素質等機體反應性與亞健康的發生有明顯關系。心理、生理及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原因之一,也是中醫體質的主要研究內容。中醫體質學的形、氣、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種形神合一、心身統一的醫學觀及人體觀,對于正確認識亞健康狀態這一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的疾病,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醫辨證認為亞健康狀態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23],亞健康的癥狀表現,幾乎肝、心、脾、肺、腎五臟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現為疲勞,臨床表現以虛證為主,虛中夾實,而臟腑氣機失調是關鍵,所以病機以心脾兩虛或肝郁氣滯為主,亦有脾虛濕盛、肝郁脾虛、肝腎不足、痰濕內生、濕熱內蘊、陰虛火旺、氣血虧虛、脾腎陽虛等證型[24]。根據體質的辨證分型來研究亞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課題。王氏認為中醫體質可分為9種基本類型[25]。每種體質都有其不同的形體體征、常見表現、心理體征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并有特定的發病傾向。賀氏等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對2268例觀察對象進行調研,歸納不同職業、嗜好、年齡群體的體質差異[26]。王氏通過調查,觀察到男女體質有不同特點[27]。何氏等對2267例觀察對象的調研表明,人群的體質構成與不同地理區域和不同季節時令有明顯關系,從體質調研角度分析闡發了中醫因時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癥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中醫藥調治亞健康的優勢在于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29-30]。體質學說經歷代醫家的不斷闡發而成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辨別易感人群,調整改善體質狀態,降低發病率,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這是中醫體質學說所要達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亞健康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對疾病的策略從治療向預防轉變,從有病求“醫”變成“預防為主”。醫學應是關于“健康”的科學,而不是關于“疾病”的科學[31]。中醫體質學的發展,為病前狀態的預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改善病理體質是預防亞健康的最佳選擇,通過體質的調整、優化,可預防亞健康的發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轉化。“治未病”理論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階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識,顯示出獨特魅力[32]。其思想理論的建立與普及,將使醫學從長期以來只“治已病”的消極局面中解放出來,象戰爭的上策是“不戰而勝”那樣,把疾病消滅在未病階段,最終實現“不醫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論及體質學說是對當今人類的健康問題――“亞健康”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對亞健康人群腦功能活動狀態的分析[J].山西中醫,2002,18(5):47-49.

[3] 王琦.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4] 鄭秋浦,段留法.亞健康研究現狀[J].保健醫學雜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楊繼軍,董進洲,佘延芬.亞健康狀態中醫治療之我見[J].福建中醫藥,

2003,34(2):43.

[8] 何以蓓,壽芳,張秀峰.亞健康的中醫認識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6):13-14.

[9] 孫憲民,任平.關于亞健康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麗.亞健康目前研究的進展[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劉秀芬.談亞健康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養生,2001,(10):9-10.

[13] 楊振中,張軍麗.淺談“亞健康”及其辨證施膳[J].中國社會醫學,2003,

9(1):1.

[14] 趙瑞芹,宋振峰,王碩.中國居民亞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麗,李慶生,王煥校.中醫邪正發病學說與免疫及微生態平衡相關性的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醫藥學刊,2003,21(1);60,76.

[16] 宋為民,羅金才.未病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8.

[17] 王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137.

[18] 張麗萍.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調治思路探討[J].陜西中醫,2003,24(6):530-531.

[19] 許軍,王慶等.亞健康的評價[J].中華臨床醫藥,2003,4(8):1-2.

[20] 匡調元.中醫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 何裕民.關于亞健康――一個新領域命名的商討[J].醫學與哲學,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亞)健康狀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6):5―8.

[23] 姚亞南.中醫學與“亞健康”狀態[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14(1):56.

[24] 武維屏,邊永軍.亞健康狀態的中醫治療[J].中醫雜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4(28):1-8.

[26] 賀明,嚴清,吳亦樵.體質差異的社會學調查分析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體質特點及其異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調資料的模糊識別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欽穎.從體質調研結果探討因時因地治宜治則[J].中醫雜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30] 靳琦.王琦“辨體一辨病一辨證診療模式”的理論要素與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1):41―45.

篇4

【關鍵詞】社區健康;亞健康;流行病

1亞健康的內涵

1989年,WHO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將“道德健康” 納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紀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說,現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4個層次的健康。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通過研究發現,人體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也叫做灰色狀態、亞臨床狀態、第三狀態、中間狀態、中介狀態、亞疾病狀態、淺病狀態等。它是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機體處于一種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心理失衡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是人們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狀態及其體驗。

2亞健康表現及危害

目前認為,亞健康狀態的范圍很廣,軀體上、心理上的不適感覺在長時期難以確診是哪種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綜合多數學者的意見,依據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亞健康狀態包括以下范疇:①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懶于運動,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礙,代謝紊亂,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②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煩躁、不安、易怒、恐慌、焦慮、抑郁、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③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

3亞健康流行現狀

3.1國外的流行狀況慢性疲勞綜合癥(Chronic Fatigue Sydrom,CFS)是“亞健康”范疇的成員。1988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擬定出相應的診斷標準。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處于亞健康狀態,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婦女表現有明顯的疲勞,其中1/8發展為慢性疲勞綜合征。英國的調查表明,大約20%男性和25%婦女總感到疲勞,其中約1/4可能成為CFS。日本有關疲勞的專題調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勞”的竟高達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務重、精神緊張的占44%,還有不少人說不出原因。另一項對1300名在職員工的調查證實,“上班族”的疲勞感似乎更強烈,72%的人自稱一上班就覺得十分疲勞,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頭疼頭暈,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際關系緊張”、“晉升太慢”或“要學習的東西太多”等。俄羅斯約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從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萬有勞動力的男性,而且是國內生產總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數字越大。

3.2國內的流行狀況據中國國際亞健康學術成果研討會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口15%屬于健康,15%屬于非健康,70%屬于亞健康,亞健康人數超過9億。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識分子。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如果知識分子不注意調整亞健康狀態,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將死于心腦血管疾病,1/10將死于腫瘤,1/5將死于吸煙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過勞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國際傳統醫藥保健研究會對全國十六個省、直轄市轄區內各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調查發現,平均亞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廣東是73.41%,經濟發達地區的亞健康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國內普遍存在的亞健康狀態,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產背景、不同社會層次、不同年齡階段與不同氣質特點的人們中,亞健康狀態的分布、表現和發展結局是不盡相同的。發生年齡主要在35-60歲之間。就性別而言,女性發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職業人群中,最容易發生亞健康的依次為飛機調度員、學校教師、企業經理、汽車駕駛員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亞健康狀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而現在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多限于橫斷面研究,僅能得到亞健康狀態的現患率,而不是得到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但國內學者對教師、青少年、大學生、醫護人員等特殊人群的亞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4亞健康研究的展望

亞健康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自然史與發生率的研究尚處于空白階段;病因學研究比較薄弱;測量工具有待規范;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尚未統一;缺乏干預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關因素與亞健康的因果關系、亞健康研究與測量工具的規范、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的統一、有效干預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僅有橫斷面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使亞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證據”,從而使亞健康的預防、轉歸、臨床評價等不易得出明確的科學結論。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是亞健康研究發展的主要趨勢。應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基礎,綜合采用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量表學、心理學、人文科學、系統生物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亞健康進行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連曉媛,應激與生殖內分泌功能障礙[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1)

篇5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405-02

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是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體質健壯。”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調查統計后普遍認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僅占少數,有半數以上的人群處于健康與疾病的過渡狀態,WHO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稱之為“亞健康”狀態。所以,對亞健康的概念是: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亞健康不是疾病,只是不表現出疾病的臨床癥狀,但它可發展成為疾病,直接危害人體健康。WHO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全世界亞健康人口總的比例已占到了75%,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亞健康的危害性已被醫學界認為是與艾滋病并列的21世紀人類健康大敵。75%之多這樣如此龐大人群的保健和醫療,已使我們無法不去正視它,再不加緊研究,我們的醫學界就大大落后于公眾的需求。許多專家指出,現在如果仍然不重視健康教育,再不有效遏制亞健康,將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加強對亞健康的概念、成因、檢測、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是醫學界一項十分緊迫的新課題。

亞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復雜的。例如:長期快節奏的工作、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精力體力透支、心腦血管及其他慢性病前期、人體自然衰老等等。歸納起來可以認為是由于機體受到環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機體發生的相應代償性反應,又稱為應激反應。經常或持續存在的應激反應,可導致機體正常生物代謝紊亂和生物大分子損傷,稱為應激損傷。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應激反應和應激損傷可導致機體數以千計的生理、生化、內分泌、免疫等檢測指標的變化[1],引起組織或器官功能紊亂,產生一系列亞健康狀態的種種表現,如:渾身無力、容易疲倦、頭腦不清、思想渙散、坐立不安、心煩意亂、頭痛耳鳴、眼睛疲勞、視力下降、手足發癢、手足麻木、頸肩僵硬、胃悶不適、睡眠不良、心悸氣短、便秘,起床時眼前發黑等等,到醫院檢查又往往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但若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逆轉此過程,最終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亞健康的人群必須要進行全面的健康體檢,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態,以達到早期調整、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之目的。但到醫院檢查的結果往往是在正常范圍之內,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我國醫院檢驗科所提供的檢測項目乃至參考值范圍多是針對疾病診斷而設計的,缺乏亞健康時的參考值范圍。所以,目前還難以用亞健康的程度進行評估。亞健康人群的檢測需求對檢驗醫學提出了挑戰,但同時又為檢驗醫學拓展服務范圍,促進學科發展提供了機遇。檢驗醫學如何將更多的檢驗項目應用到亞健康醫學領域,這是一項很大的課題,近幾十年來的醫學實踐證明,血液流變學檢測在亞健康醫學領域和臨床醫學中均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義。

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往往發生在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的早期,是導致亞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血液流變學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是研究人體循環血液及其組分流動與變形規律的科學。人體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動必須依靠血液循環,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保證供給人體組織和器官以充足的血液或血流量,而每個組織和器官的血流量,在血壓、血管內經和長度不變的情況下,則主要受血液流變性的影響,當血液粘度增高時,會引起機體血液循環障礙,循環阻力升高,血流速度減慢,導致組織或器官尤其是微循環灌注量減少,造成組織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代謝障礙。這一系列異常的變化,是造成變性、水腫、炎癥、壞死、硬化、或血栓形成等病理變化的基礎,它發生在臨床出現癥狀或體征之前,發生在健康與疾病的過渡階段即亞健康狀態。許多研究表明[2],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性疾病),在出現臨床癥狀體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種或數種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它標志著無癥狀的疾病病程已經開始,已由健康人發展為亞健康人。及早的采取改善血液流變性的措施,可以逆轉此過程,防止向疾病轉化,使亞健康轉化為健康。

造成機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和引起血液流變性異常的原因有許多驚人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前所述,應激反應、應激損傷可以導致亞健康狀態進而轉化為疾病,同樣,應激反應、應激損傷也是導致血液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續應激反應,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刺激兒茶酚胺增多,脾臟內a-受體激動導致紅細胞排出增多[3],紅細胞壓積升高,血液粘度也伴隨著紅細胞壓積的升高而升高[3],進而可出現一系列亞健康的表現。強烈的應激反應,比如過度的緊張、興奮、抑郁、憂慮、憤怒等等,均可使兒茶酚胺產生過多,誘發血小板發生聚集,血液粘度劇烈升高,促進血栓形成或導致心肌小血管血流一過性停止,心肌缺血,甚至發生猝死,自古至今,這樣的事例不計其數。綜上所述,血液流變性的異常有可能是應激損傷到達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將血液流變學用于亞健康或疾病檢測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測、預防中的應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時,血流變學指標異常為常見變化之一,主要表現為:Hct升高,紅細胞聚集性增強,RCD減低,ηb、ηp增高,Fibg增加,體外血栓增長增重,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微循環異常等一種或多種血流變指標異常,通稱為高血粘綜合癥。高血粘的程度,不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程有關,還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并且可以反映預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研究證明,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體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種或多種血流變指標的異常,它標志著無癥狀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程已經開始,已由健康人發展為亞健康人,這時候作血流變檢測,及時采取改善血液流變特性的措施,可以逆轉此進程,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講,尤其對中老年人尤其必要。血流變檢測在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田亞平,亞健康是一個值得檢驗醫學關注的新領域,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04,27(12):817~819

[2] 王靜,陳耀平,高中芳等。247例亞健康狀態干部血液流變學及相關指標的檢查結果。寧夏醫學雜志,2003.25(12):751~753

篇6

Abstract: It analyses the subhealth st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osteoporosis, explores the recogni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the disease from TCM methods, prospecting to make it nipped in the bud.

Key words: osteoporosis; subhealth; treat 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貫穿在祖國醫學中。本文通過分析骨質疏松癥發病前期的亞健康狀態,運用中醫方法探討對骨質疏松癥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及防治,以期將骨質疏松防患于未然。

1 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含義與表現

亞健康狀態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內分泌功能變化和機體各器官功能性變化為主,主要表現為精神、胃腸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癥狀。骨質疏松是漸進的過程,在早期階段沒有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勞累,會出現腰酸、背痛、四肢酸軟、疲乏無力等癥狀,但休息后就會好轉,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上述癥狀經常出現,而且痛苦越來越明顯,患者同時出現了駝背,就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2 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認識

2.1 中醫對亞健康的治療來源于《內經》中“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治未病”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首先從預防入手,從導致亞健康的病因入手,強調“治未病”對防治亞健康狀態的意義。中醫學認為,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病機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正氣耗傷。這種認識和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是一致的。而中醫的虛證與亞健康有諸多相同之處。

2.2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地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為主要表現[1]。祖國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最基本的病機是本虛標實。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的發病關鍵。腎虛則腎精不足,骨髓失養,可出現腰背酸痛、腿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中醫的腎涉及內分泌、神經、免疫、代謝等多種功能,對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種調節的作用。研究表明,腎虛患者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退,性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單位體積內骨組織含量減少,發生骨質疏松。肝失調達是女性發病的重要病機。若肝失調達,則肝郁耗血,可致腎精虧損,骨髓失養,肢體不用。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本”,肝郁可引起月經失調,這是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重要病機。脾主運化生肌,是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脾旺則四肢強健,脾虛則無以生髓養骨,導致疾病的發生。

3 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癥之關系

祖國醫學對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機認識是一致的,認為兩者都是以腎虛為本,肝郁脾虛為重要病機的病癥。因此,骨質疏松在沒有形成明顯的癥狀時,可視為是一種骨質疏松的亞健康狀態,當出現明顯持續的癥狀時,就是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通常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以表現出自體生活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減退,并且顯現出了各種身體不適的癥狀。亞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體無明顯疾病,但骨量減少,體力下降,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各種身體的不適的癥狀可以間斷出現,也可持續存在。由于骨質疏松癥對人的危害嚴重,可導致骨折等多種疾病,所以應當認識和重視骨質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亞健康階段[2]。

4 “治未病”理論在骨質疏松治療中運用

目前對骨質疏松前期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疏導;指導病人保持樂觀暢達的心情,榮辱不驚,使情感波動不過于激烈,保持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2)指導患者堅持運動是調治亞健康狀態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據個體差異,可選擇跑步、游泳、健身、武術、氣功等,適度的體育鍛煉能改善循環,增強呼吸,愉悅心情,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改善亞健康狀態。(3)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帶骨的小魚、蝦皮、堅果等。(4)針灸推拿通過手法激發和引導經絡、奇經八脈系統實現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節氣血功能,使體內正氣旺盛,免疫力增加。調適女性獨特的生理障礙,多從肝、脾、腎經著手。注重陰陽經的選擇,腧穴功能的陰陽搭配以及補瀉手法的有機配合。(5)根據病證的陰陽偏盛偏衰,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使用相應的藥物。適宜的中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又可以治療已發生的亞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 現代醫學中的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因其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特有的時代性,被稱為“世紀病”[1],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灰色狀態”、“潛病狀態”等的稱謂。亞健康在現代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亞健康狀態是許多種證候的綜合表現。祖國醫學從《內經》即建立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對亞健康研究具有深刻影響。在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中藥調理和生活方式干預、體質篩檢、情志療法、針灸、推拿及食療等中醫手段對亞健康狀態的養生調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亞健康 中醫 應用概況 中藥調理 生活方式 情志療法 針灸推拿 養生調治

1 影響因素

翻閱古代醫籍,中醫雖然沒有亞健康這一稱謂,但其卻是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的表現。中醫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亞健康和疾病都屬于人體的陰陽失衡。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

1.1 心理失衡中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萬事勞其行,百憂撼其心”。社會的競爭,角色緊張,角色沖突,心理沖突,若不能妥善解決,便會造成挫折和心理應激。許多研究表明,未解決的心理沖突是健康的大敵,復雜的各種關系,使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也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1.2 現代人的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結構(膏梁厚味)往往營養配給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造成人體攝入的營養成分缺乏和營養失衡,肥胖癥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紊亂。

1.3 環境惡化,中醫學早就提出“天人相應”學說,十分重視生活環境對健康長壽的影響。現代工業的污染、車輛增多、人口增長、裝修的污染,噪音干擾,空調的使用,使人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諸多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郁悶。

1.4 節律紊亂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它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若“以妄為常,以酒為漿,醉以入房,晝夜顛倒,饑飽失常,逆時而作,放縱生活”,就會破壞這種節律,影響正常的機體運行。

1.5 動靜失度肢體及臟器組織的活動應遵循生命的自然規律,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生命在于運動,亦需要靜養,它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強身健體要具有針對性,每個人在不同時期,身體的客觀情況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果鍛煉不當,也會損壞人體健康。

1.6 亂用藥品亂用藥物只會對機體產生危害,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稍感疲勞,就大量濫用補藥,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為地造成機體功能失調。

1.7 七情內傷過喜傷心,暴怒傷肝,憂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人之精氣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則油易干;神太用,則精氣易衰,心理失衡,外傷勞損、過度等都可成為臟器功能失調的誘發原因和過度狀態,使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防治亞健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2 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養生調治方法

亞健康狀態表現的主要癥狀是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現的,因此主要從平衡陰陽及調理臟腑為出發點。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特別是整體治療和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治療更具特色。

1.1 整體觀對亞健康調治的指導作用中醫學重視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中醫藥擅長調節人體機能狀態以維護內外環境及身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以往中醫證的許多研究都證實,中醫藥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起作用。

2.2 辨證論治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中醫治病,既著眼于“病”的異同,更著眼于“證”的區別。“證”是一種狀態,有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疾病前的潛臨床亞健康狀態,又有疾病恢復期的后臨床亞健康狀態[2]。亞健康狀態可以是許多種證候的表現,其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將亞健康的中醫常見證型概括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濕阻、肝郁化火及痰熱內擾8種。

1.3 中藥調理法關于中藥調理亞健康的臨床報導很多,且療效都很明顯。如葉子[3]用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副反應,治療后理化檢查均有明顯改善。溫茂興[4]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具有亞健康疲勞典型表現的66名患者。服藥平均40d后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虛煩失眠、胃納不佳等典型癥狀明顯改善。趙永華等[5]運用頤年降壓飲治療亞健康(早期原發性高血壓病)效果明顯。

1.4 非藥物療法 ①病理性體質的篩檢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病理性體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樣,王琦[6]主持的“中醫痰濕(肥胖)體質的基礎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濕體質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的機會遠大于非痰濕型體質。因此,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亞健康病因預防措施的核心。通過篩檢,可以從人群中找出病理性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 ② 情志療法 中醫的情志療法在醫史上不乏記載。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能導致氣機紊亂,而“百病皆生于氣”,所以情志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不但說明了保持良好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還明確指出了心理調整的關鍵是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移情療法、易性療法、以情勝情療法和情境療法等[7]。

③針灸療法 關于針灸調理亞健康行之有效的報導也較多。如安麗萍等[8]采用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的組合針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組80例進行同期對比觀察。其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頭暈、耳鳴、失眠等癥狀,其毫針針刺主穴為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穴),梅花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雙側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附按壓。結果在規定療程中,200例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達100%。周震等[9]應用賀氏“強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膽俞)治療亞健康狀態6例,以達祛瘀生新,補虛瀉實的作用,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石學敏[10]針刺治療亞急性原發高血壓病,原則:活血散風,平肝降逆。取穴:人迎,合谷,太沖,曲池,足三里。人迎施用捻轉補法,合谷,太沖,施用捻轉瀉法,曲池,足三里,施用捻轉補法。結果,證實了針刺治療本病具有效果迅捷、穩定、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吳煥林等[11]針刺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方法:針刺雙側太沖穴,每日一次,連續七日為一個療程。手法以瀉法為主。治療結果顯示:針刺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具有良好的及時效應。

④ 推拿療法 推拿是療效確切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方法 ,其在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康復治療中效果尤為明顯。推拿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經絡系統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從而消除亞健康患者的種種不適癥狀[12]。如黃鐵銀等[13]運用一指禪推法、揉、抹、按、捏、擦、滾、拿、搓等9種手法,分別在臥位、俯臥位、正坐位對以容易疲乏、食少、納呆和睡眠欠佳為主要表現的亞健康患者60例進行全身推拿調理,收到良好療效。謝慧君等[14]則提出了應該采用辨證論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來調治亞健康狀態。 ⑤ 體育療法傳統的體育療法如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調節精神、改善機能、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延年益壽、減緩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⑥ 其他 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中醫自古就強調食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李爽姿等[15]認為中醫“寓治于食”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對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此外,臨床報導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綜上所述,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形式多樣、療效顯著,且隨著實踐的深入,其療效標準將更加客觀化、其辨證體系將更加完整規范。可以預知,中醫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3 結語

總之,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生老病死,雖然不可抗拒,但我們應該主動地適應自然的規律,增強體質,在未病時應養身健體,在欲病時早期防治,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亞健康狀態是新世紀人類醫學的重大命題,較為普遍的亞健康狀態亟待日益受到重視,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心身醫學及其純自然的藥物療法、非藥物治療方法等,在診斷、預防、治療亞健康狀態方面有著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方法,是中醫學對未來世界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的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 張路星,朱耀平.解讀亞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457

[2] 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3] 葉 子.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醫,2004,36(7):62.

[4] 溫茂興.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6,13(1):31-32.

[5] 趙永華等. 頤年降壓飲治療早期原發高血壓患者40例臨床觀察. 中醫雜志,2009,9, 798.

[6] 王 琦.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2):1-4.

[7] 張孝娟,嚴 燦,高 敏.中醫藥與心理應激亞健康狀態的調節[J].中醫雜志,2002,43(9):647-648.

篇8

[關鍵詞]中國大學生亞健康誘因干預

[作者簡介]鐘大玉(1957-),男,四川內江人,內江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論。(四川內江641112)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9-0101-02

目前,我國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逐年增多。不必諱言,大學生亞健康現象已相當嚴重,已經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阻礙,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甚至導致身心疾病時有發生。可見,該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往往為大學生和社會所忽視。因此,筆者認為,在對學生進行正常的專業或成才教育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減少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出現,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和蔓延。否則,專業和成才教育只會落空。文章僅就當前大學生亞健康的幾個問題發表個人的見解。

一、對健康標準的理性認識

健康與否,傳統觀念僅局限于身體,忽略了心理與社會交往。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人們的觀念,指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根據這一定義可以歸納出健康的含義。首先,健康是指無生理疾病和具有健康的體魄。其次,健康是指心理充滿自信和情緒穩定。最后,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廣泛的人際交往行為。總之,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把身心視為統一的整體,生理、心理、社會行為之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直接體現人的健康。

二、亞健康的含義及誘因

1.亞健康的含義。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把人的健康與生物、心理、社會關系密切聯系起來,良好的狀態是這三者的完美狀態。人的身心分為健康(第一狀態)、疾病(第二狀態)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的亞健康(即第三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個體,處理得好會向健康轉化,否則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根據人的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會關系的三種狀態,我們可以概括出亞健康的確切含義:亞健康是指機體無明顯疾病卻活力下降,適應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又稱“第三狀態”,是健康和疾病之間并有可能趨向疾病的一種中間狀態。各類人群亞健康的顯著特征有所不同,就大學生而言,處在亞健康狀態的個體大多呈現三種狀態:其一,心理水平退化;其二,體質明顯下降;其三,社會交往封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患病者不足2/3,其余1/3的人絕大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世界衛生組織這項的統計與我國學者統計的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人數比例是相符的。

2.亞健康的誘因。(1)心理因素:當前大學生由于心理因素導致亞健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其一,自我認知困惑。首先是大學生自我的同一性困惑。一方面,不知我是誰,有太多的自我;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自我意象發展方向的迷惘。其二,情感因素。有人說,這是一個欲望噴灑的時代,作為最活躍的社會成員,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誘惑下,他們的情感宣泄比任何一代都更加淋漓盡致。醫學認為,過度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能引發疾病。其三,意志因素。首先,有些大學生對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動沒有自控毅力和能力。有的學生吸煙、飲酒無度,打麻將、上網徹夜不眠。這種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必然導致疲勞綜合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亞健康。其次,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學業任務的繁忙,個人壓力加大,學習之后身體疲乏,既缺乏對強健身體的深刻認識,又對刻苦鍛煉身體缺乏意志努力,所以,大學生普遍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連年下降。學生自控力差,部分學生行為放縱,學習、生活無規律,又缺乏必要的體育運動,這是導致部分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的意志原因。其四,性沖動因素。當前大學生一方面身處傳媒多元化的開放環境中,另一方面又處于性教育缺失的狀況下。校園戀愛問題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性沖動引起的焦慮、壓抑等各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身心都有影響。(2)社會因素:就社會因素而言,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和多元社會價值觀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迷茫。其次,沉重的就業壓力。可見,社會因素是導致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學校因素。當前,大學生中存在許多不良傾向,必須指出,這些不良傾向的行為及生活方式,構成了亞健康的溫床,滋生和加重了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大學生中這些不良傾向沒有被遏制,反而有所蔓延,充分表明部分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力和蒼白,而這種不力和蒼白正是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的又一原因。

三、對大學生亞健康的干預

古代《內經》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開,斗而鑄兵,不亦晚乎?”可見,我們祖先早已認識到身心“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競爭 激烈的今天,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應變能力尤為重要。大學教育應該從培養目標和教育結構上對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采取多種措施防止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蔓延和加重,其中,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我認為,治療亞健康應從找準病因,了解病史,從平時生活抓起,要從思想上入手,重視自己的健康,做到科學健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也就是從生物―心理―社會的角度,全面加以預防。其具體對策如下:

1.心理調理,形成健康的心態。亞健康狀態處理得當可向健康轉化。因此,治療亞健康的關鍵在于“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1)大學生必須學會自我心理調理。大學生面臨許多心理問題,概括而言有兩類:首先是自我的知情意行中的困惑。其一,大學生情感、交往的主要問題是:開放和隱私怎樣把握;同學關系不知怎么處,寢室不和怎么辦;戀愛癡迷、單相思、失戀、異性朋友太世故等導致的亢奮、苦惱和煩躁;孤獨,迷戀城市又留戀鄉村、童年;貧困生、邊遠生和弱勢生常沉悶不樂,有壓抑感等。其二,行為缺陷和行為過度是大學生行為的主要問題。行為過度表現為“范圍泛化”和“強度失控”;行為缺陷則表現為:行為單一,實踐范圍過于狹窄。其次是大學各年級突出的心理困惑,集中表現在情感、人際關系和求職擇業等方面。據調查顯示:男女心理問題的集中點有很大區別,男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分散,而女生則相對集中在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上。因此,大學生應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心理調整主要有兩方面:第一,調理情緒,提高情商。這已成為繼藥物、手術、理療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疾病治療或臨床干預的手段。第二,疏導行為。(2)專題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還不夠,尤其是對處于亞健康狀態下的大學生群體及其走向更不夠重視,因而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要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必須重視亞健康狀態并加以專題研究。首先,要制定一個指標體系,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亞健康和疾病有相對準確的評估。其次,要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加強心理咨詢活動,提高心理咨詢水平。目前我國所有高校也已經專設機構和人員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事實證明這的確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學校及心理咨詢部門必須提高心理咨詢水平和覆蓋面,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生活調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營造和諧校園環境。在教育方式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人格,使學生在心理上化被動為主動,最大程度地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師生關系上充分實現民主、平等,摒棄師道尊嚴等級思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同學關系上,充分發揮團結、友愛的精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營造互相幫助,共同學習進步的學習生活氛圍。(2)提供群體活動平臺。學會合作、學會溝通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它不僅是心理成長、消除亞健康狀態的必需,而且也是就業的準備。一方面,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社團、小組等活動,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培養他們與年齡相適應的心理。另一方面,社團、小組等群體活動應適當策劃一些挫折訓練,鍛煉大學生的意志。(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通過宣傳教育,改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飲食無規律的情況,并針對不同的人群特別指出應從飲食中補充的微量元素。其次,生活上要做到有規律、有節制,把握適度原則。

3.運動調理。大量的研究證明,體育運動與學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關,如焦慮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積極情緒狀態等。體育運動是促進人體機能全面發展的最佳手段,它的意義在于有效干預人們的生活方式,培養穩定的行為方式,還能預防和延緩各種慢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及發展,從而達到促進人體健康的目的。研究表明,若長時間缺乏運動將使機體組織器官機能下降20%~50%,最終,導致機體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的發生。如果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提高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降低體內多余的脂肪,減緩高血壓和一些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降低早逝的危險。大量研究調查肯定了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調查發現人們在運動時,總是伴隨著明顯的意志努力和強烈的情緒體驗。因此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形成這種運動習慣有助于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體育運動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一個過程,它能使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達到表現自我的目的。因此,通過體育運動學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擺脫壓抑的狀態。因此,引導大學生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用體育運動來調理身心,這既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減少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狀態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大學生亞健康問題是一個嚴峻問題。社會和學校必須盡快采取干預對策。此外,大學生打好自身素質基礎,促進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防止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出現,杜絕身心疾病,使他們更好地發揮個人潛能,提高生活學習質量,使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這既是社會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學生的期望。

[參考文獻]

[1]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4).

[2]陳衛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4).

[3]潘書波.師范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2(1).

[4]答會明.大學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

[5]程琳杰,劉廣珠.大學生個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4).

[6]王文娟.特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

篇9

關鍵詞:  亞健康狀態;脾胃病;辨證論治

亞健康狀態是近年來國際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醫學界對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醫學已開展了亞健康狀態的相關研究,但較多文獻只是籠統地把亞健康狀態分為幾種中醫證型進行辨治,卻很少將其作為某一系統的病前狀態去具體地細化研究。這樣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果。針對中醫亞健康研究的困惑,筆者從剖析亞健康狀態相關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統(中醫脾胃)亞健康狀態為例,探討中醫亞健康狀態的辨治思路。

1對亞健康狀態的思考

11對亞健康狀態概念的理解20 世紀70 年代末,醫學界依據疾病譜的改變,將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西方學者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點基礎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間存在著“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的觀點。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將其稱為第三狀態,我國學者王育學[1]首先提出“亞健康”這一名詞。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個動態過程,又是一個獨立的階段。這一觀點已被眾多學者所認可。

因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故若要確切理解此概念,則應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把健康定義如下: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以及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完全良好”這種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絕對化了。這種“完全良好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為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和理想。實際上,并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絕對”的健康標準。此外,所謂“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的含義也不夠具體,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因此“健康”的定義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對健康所下的定義修改、補充如下: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以及社會上的良好狀態;這種良好狀態有賴于機體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有賴于多種調節環境穩定的維持。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具有在他本人所處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活動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夠與環境保持協調關系[2]。由此可知,并沒有普遍適用的健康標準;在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個體,或者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關于疾病的概念,根據目前的認識可將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機體在內外環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穩態(homeostasis)破壞而發生的內環境紊亂和生命活動的障礙。在多數疾病中,機體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損害發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損害反應。內環境的紊亂、損害和抗損害反應,表現為疾病過程中各種復雜的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病理性變化,這些變化又可使機體各器官系統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發生障礙,從而可以引起各種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的異常,特別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勞動能力的減弱甚至喪失。應當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的異常。例如,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結核病,甚至早期癌癥,都可能沒有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細地檢查時才被發現。隨著科學的發展,疾病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尤其是疾病的內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新檢測手段的不斷出現還在進一步擴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對性,由此則亞健康狀態的內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對性。亞健康狀態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說,健康概念的范圍有多大,亞健康狀態的涵蓋范圍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癥譜涉及領域有多寬,亞健康狀態譜的涉及范圍就有多寬。因此,對亞健康的界定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

12對目前有關亞健康狀態幾種觀點的思考

目前對亞健康狀態的理解可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1)低質狀態論:有學者[3-4]認為,所謂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這種觀點揭示了亞健康的本質,體現了亞健康的共性,但個性化的闡釋不夠,范圍籠統而不深入,臨床研究不易操作。(2)個別系統功能紊亂論:有學者[5]認為亞健康狀態是由于心理、社會、生物諸因素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和功能紊亂而致。這種觀點已觸及到相關的系統,范圍較為具體但不全面。(3)綜合征論:此種觀點[6-7]是把國際上相對正式命名的綜合征等同于亞健康狀態。如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不定陳述綜合征等。此種觀點臨床易于把握,但內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醫“未病學”論:此觀點[8-9]把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現代醫學的“亞健康狀態”聯系起來。中醫學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現代醫學的“亞健康”, 但二者在內容上存在著層次上的涵蓋。“亞健康”是“未病”四態(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欲病未病態、傳變未病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觀點對中醫治則的確立有較強的臨床指導意義,但在具體辨證方面又顯簡單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夠深入。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各有優點,但亦均有不足。亞健康狀態、健康和疾病統屬同一內涵,研究亞健康狀態就如研究疾病一樣,應具體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體現亞健康狀態的動態化特點,避免對其進行機械地靜止地研究;應意識到人體不同系統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狀態或潛狀態,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亞健康狀態表現。只有這樣,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現狀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同樣,中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很多文獻亦只是籠統地把亞健康狀態分為幾種中醫證型進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亞健康作為一個系統去研究,卻很少把它作為某一系統的病前狀態去具體地研究細化。這樣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果。這也是目前中醫界在研究亞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數文獻及相關亞健康的學術會議停留在探討“亞健康狀態”的概念上,真正解決有關亞健康狀態的實質性問題的學術文章卻乏善可陳。事實上,在臨床工作當中,有較多的功能性疾病(輕微)均可包含在亞健康范圍之內。各個系統的病前狀態(亞健康狀態)按中醫辨證分型,則各有其獨特的臨床表現。故結合人體各系統來研究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證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對提高臨床療效更具有實際意義。以下試以消化系統(中醫脾胃)亞健康狀態為例來闡述此觀點。

篇10

【關鍵詞】亞健康;工作犬;危害;預防

我國是具有悠久養犬歷史的國家,也是使用犬較早的國家之一。隨著整個社會對工作犬的大量需求,我國工作犬使用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使用領域也得到拓寬。但是,在犬病研究和防治上仍與西方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與之相配套的醫療衛生設施還不健全,醫療手段也較落后。就整個社會而言,許多養犬和用犬部門對于工作犬亞健康的癥狀表現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忽視其存在,因此導致了許多工作犬在出現這些表現后由于沒有被及時發現,進而患病并失去作業能力,甚至死亡,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損失。

1 對工作犬亞健康典型癥狀的分析

1.1 工作犬亞健康典型癥狀的表現

工作犬亞健康的表現往往被忽視,因為犬不能通過語言來表達身體的不適,只有飼養管理人員和訓導員通過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犬是否處在亞健康狀態。當犬在日常中出現異常輕微癥狀(如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且獸醫檢查又未發現患病跡象時,就要考慮犬是否處在亞健康狀態。具體癥狀表現可參照如下:

1.1.1 精神不振

犬無精打采,興奮性不高,對最喜歡物品也表現不出強烈的銜取欲和占有欲。

1.1.2 反應遲鈍

犬對主人的指令、食物、物品刺激等不能敏感的反應,甚至消極響應,懶洋洋的,愛理不理;對周圍的異常動靜沒有興趣、不警覺,而在正常情況下犬是能敏感反應的。

1.1.3 疲倦

指犬表現較疲勞,不愿動,活動一下就想坐著或趴下休息,明顯感覺其渾身無力。

1.1.4 食欲不振

指犬進食的欲望明顯減弱,食量減少;對最喜歡的食物興趣也不高,常表現為嗅嗅后又走開。

1.1.5 注意力不集中

表現為犬受外抑制影響較大,容易受外界新異因素干擾,不能專注于主人,而對周圍事務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1.1.6 煩躁

表現為犬坐立不安,不停地用腳扒抓犬舍墻壁、犬門、犬床、犬盆等物品,有的甚至抓扒到腳趾出血也不停止;對主人的撫摸、梳洗等動作不耐煩、不接受。對人或其他動物表現過于敏感,甚至產生敵對攻擊行為。

1.2 工作犬亞健康典型癥狀的形成原因

1.2.1 心理失衡

工作犬相對于家養犬而言,承擔著一定的訓練和使用任務,因此承受著更大的精神壓力。心理失衡主要表現在:工作犬由于訓練和使用中感受到主人的壓力或是過度的刺激,使犬的心理失去平衡;工作犬因為長期圈養,得不到自由,無法與同類或主人玩耍,漸漸地顯得孤獨寂寞,使其心理失去平衡;當主人在感情的分配上厚此薄彼時,尤其是帶兩犬的人員偏愛某一頭犬,這樣就容易使另一頭犬產生嫉妒心理而導致心理失衡。

1.2.2 營養不全

由于受個體差異、環境不同等因素影響,單純喂食成品犬糧是不能確保營養齊全和能量供給;而自制犬糧在配制上更是難以達到犬體營養需求平衡。這樣就會造成犬日常能量供給不足和很多營養素的缺乏。維生素的不足較常見,長期得不到補充將導致犬抗病能力弱和機能紊亂,體能不足等情況,進而引發一系列亞健康癥狀。

1.2.3 不良環境影響

基層飼養部門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無法對犬的生活條件進行改善,使得許多工作犬的飼養條件、生活環境達不到應有的標準。當犬長期處在不良環境中,會損害犬的健康,從而表現出亞健康癥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糞便、尿液以及犬生活垃圾堆積,其內含的大量細菌、病菌、病毒力克氏體等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對犬健康產生威脅。

2)犬區建設在噪音、光污染的不良環境中。如公路邊、工礦區附近等。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中,容易造成犬緊張不安、騷動和神經質,是導致犬煩躁的重要原因。

2 工作犬亞健康的危害

2.1 亞健康典型癥狀對工作犬的生理危害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特殊狀態,處理得當可向健康轉化,處理不當將直接導致嚴重的疾病。

2.1.1 出現亞健康癥狀的工作犬抗病能力差,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發生疾病。

2.1.2 亞健康的某些癥狀還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前兆,如不及時發現處理,很容易轉入疾病狀態。

2.1.3 亞健康狀態會擾亂工作犬的正常生物規律,從而影響正常的新陳代謝,并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亞健康狀態的發展,導致疾病的發生。

2.2 亞健康典型癥狀對工作犬訓練和使用的危害

2.2.1 精神不振、反應遲鈍的危害

在訓練和使用中,犬精神不振就會導致興奮性不高,對口令和刺激就不能做出正常的回應,導致訓練無法正常進行。訓導員如果不能及時發現犬的異常表現甚至在這種情況下還強行進行多次訓練,將導致犬對訓練產生厭倦感,嚴重的將改變已形成的條件反射,最終使犬失去作業能力。而當犬出現反應遲鈍癥狀時,對訓導員的指令、刺激等不僅不能敏感的反應,有時甚至消極響應,直接影響工作犬的作業效率和成功率。

2.2.2 食欲不振和疲倦的危害

食欲不振會使犬的進食量大大降低,長期得不到改善就會造成能量儲存不足和營養物質缺乏,導致犬體質下降,體能不足,神經興奮性下降。

2.2.3 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

通常所說的“注意力”就是對注意穩定性的一種表述,具體在訓練學中就是指犬注意較長時間的保持在各項訓練科目上。當犬注意力不集中時,在訓練和使用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就不能專注地去完成一次訓練或任務。

2.2.4 煩躁的危害

煩躁是對訓練和使用危害最大的癥狀,尤其要得到重視。當犬出現煩躁癥狀時,對周圍事物會特別敏感,極易產生過激的行為,嚴重的可能發生咬傷訓導員或周圍人員的情況。

3 工作犬亞健康預防措施

要遠離亞健康狀態,要靠犬主人平時的細心觀察和科學管理去預防,預防才是避免亞健康發生的主要手段。

3.1 常規管理中的預防措施

3.1.1 加強環境衛生

犬是特殊的工作個體,對其棲身場所的衛生條件有一定的要求。犬舍每天必須清掃,及時清除糞便、尿液,夏天還應經常用清水沖刷地面;建立良好的通風設備,并且每月堅持不少兩次的全面消毒,保證空氣的清新和衛生;而對犬散發、運動的場所也必須定期清掃,確保給犬提供一個無污染的活動場所。

3.1.2 定期檢查、防疫

檢查主要為一般的健康檢查,就是觀察犬的生理和行為上的變化。除了日常觀察,還必須有計劃的進行防疫接種,使犬機體獲得數月至一年以上的自動免疫力。工作犬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及早發現異常,及早診斷,及早處理,把亞健康消除在萌芽狀態。

3.1.3 保證犬體能量、營養需求

犬飼喂的食物主要是成品和自制食物,由于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可能完全達到犬體各種營養和能量需求,日常喂養應保證日供熱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3.1.4 保持適當的散放和運動

為了保證犬有一個很好的體能抵抗疾病,適當的活動是非常必要的。根據活動的強度可分為散放和運動。科學的運動可以促使犬新陳代謝旺盛,增強食欲,增加肌肉的興奮性和收縮性,使犬遠離亞健康。科學的散放和運動,應長期堅持以下幾點:

1)每次喂食前后各散放15分鐘,增強食欲和消化能力;

2)犬被長時間關在犬舍或栓系時,最好每隔3小時散放15分鐘左右,緩和犬緊張的神經活動;

3)訓練和使用前后,都應給與適當的散放,以緩和犬緊張的神經活動;

4)運動時間根據犬的年齡、品種和生理狀態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成年工作犬每天應堅持兩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主要安排在早晚進行;

5)運動方式應多樣化,使犬感到新鮮感的存在,這樣能保持犬良好的精神狀態。

3.2 訓練使用期間的預防措施

3.2.1 因犬制宜,張弛有度,適時調整犬注意力

工作犬是經過嚴格訓練出來的,而目前所選用的受訓犬基本上是未成年犬,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未達到完全體成熟,所以在訓練的強度和時間上一定要適度,不能急于求成,過度刺激。做到因犬制宜、張弛有度,使用時也要根據犬的體質量力而行,勞逸結合,特別是在強度大、時間長的搜索、追蹤中,要適當讓犬休息,不能透支犬的體力,損害犬的健康。此外,訓練期間還要注意根據不同品種犬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持犬的注意力。

3.2.2 緩解犬壓力,平衡神經活動

工作犬在訓練和使用期間,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壓力。時間越長、強度越大,犬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就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進而導致神經活動紊亂,出現精神不振等亞健康癥狀。因此在訓練使用期間必須注意緩解犬壓力,保持神經平衡。緩解犬的心理壓力應把握以下幾方面:

1)要堅持科學的訓練手段,避免過多的強刺激,應充分利用犬游戲、玩耍的天性,與訓練科目相結合的方式來達到訓練目的,使犬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到工作本領。

2)訓導員必須客觀地認識犬的工作能力,在訓練和使用中不能急功近利,用口令或刺激手段使犬明顯感受到來自訓導員的壓力,更不能存在工作犬的萬能觀或無用觀的思想,而是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引導犬發揮其自身能力。

3)人犬間的交流對于工作犬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是緩解其心理壓力的重要手段。犬雖然不能與人直接進行語言交流,但它同樣也能以自己的身勢語表達其心理。在對犬訓練或使用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犬叫聲、眼神、嘴的表情、尾態、耳態等不同體語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及時了解犬的行為表現和心理,增強人犬間溝通的互動性。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緩解犬的神經,而且還能保證犬順利的完成訓練或現場使用。

4 小結

亞健康在工作犬身上中確實存在,對工作犬生理和訓練使用上也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危害。只要正確認識亞健康,并且在日常管理和訓練使用中通過一系列科學的預防措施,完全能使工作犬遠離亞健康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亞健康檢測與防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