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的健康管理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亞健康的健康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的方法,選擇廣州某區基層鎮級8間醫院護理人員236人。沒有年齡限制,女性。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基本信息+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如何應對亞健康)對護理人員發放問卷,并且調查人員當面講解問卷中的各項問題和填表要求后,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擬調查人員300人,實調查290人,發放問卷290份,實收回問卷260份,有效問卷236份。
1.3評價標準
本次研究將護理人員對亞健康的認知情況分為三個等級:“僅聽說過”定義為聽說過亞健康這一詞,但對定義模糊,對如何處理亞健康問題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認識”定義為知道亞健康的定義,對亞健康概念、應對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認識,不全面;“深入了解”定義為對亞健康這一詞的定義清楚,了解亞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的一種健康低質量狀態,并能熟練掌握病人亞健康的應對方法。
2結果
236名護理人員中對亞健康僅聽說過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認識的有196名,占83.05%;對亞健康有深入認識的23名,占9.75%。
3討論
本次調查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對亞健康有初步認識的占大多數,為83.05%,然而對亞健康有深入認識的僅占9.75%,7.21%的護理人員對亞健康僅聽說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護理人員參加工作后,沒有認真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沒有與醫學發展步調保持一致;②是鎮級基層醫院仍有相當部分年齡較大護士為無專業護理學歷人員,或者是后來參加成人護理專業學習人員,學習強度不夠。③是與鎮級基層醫院基礎相對較差,沒有認真開展繼續教育有關。護理人員對亞健康的認知情況普遍較差,建議衛生部門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護理人員對亞健康和健康的認知情況,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健康知識來促進護理人員健康教育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開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識對護理人員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講座不僅可以增加護理人員健康知識儲備,更是給護理人員一個警醒,提醒護理人員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識。②提高基層醫院護士亞健康基礎知識。目前國內的各大護理院校教育中對亞健康知識相關教育很多,但護理人員在工作后較少有機會參加亞健康方面的培訓。因此,為了盡快提高基層醫院護士的亞健康知識水平,各級護理學會應為基層醫院護士提供系統的亞健康知識教育課程,醫院護理部要鼓勵護士參與各種形式的有針對性的亞健康學術講座等,帶動護士對亞健康知識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為護理專業學生增設必修或選修亞健康課程。③護士需積極參與對病人的亞健康管理。大部分護士認為評估和診斷患者的亞健康主要是醫生的職責。亞健康管理是一個持續質量改進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協作。在臨床工作中護士接觸患者的機會很多,護士能及時發現患者除現癥外其它方面的亞健康,但是要充分發揮護士在亞健康處理中的作用,只有給她們提供更多的參加“亞健康”學習的機會,才能提高她們亞健康的知識水平,更好地對群眾開展健康教育。④規范亞健康患者的管理處理實踐。制定標準化、正規化、系統化的亞健康實踐工作指引,為提高護士對亞健康患者的評估能力,并建立亞健康的監督和評價體系,加強對亞健康的監督與指導。努力培養亞健康專科護士,促進亞健康專科的發展,提高亞健康管理水平,從而有效改善亞健康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基層醫院護士進行亞健康認知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護士缺乏深入了解亞健康相關知識,在日常的整體護理工作進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實質效果,僅停留在對亞健康知識初步了解,無法正確及時地對亞健康患者進行亞健康教育。
4結語
篇2
關鍵詞 “80后”輔導員 心理壓力 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80后”輔導員也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的主力軍。他們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青年學生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然而,“80后”輔導員在踏入工作崗位之后,將會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工作、個人等一系列壓力,若不能合理解決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則容易出現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更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分析“80后”輔導員壓力成因,研究如何行之有效地解決“80后”輔導員的一系列壓力,幫助“80后”輔導員緩解壓力、建立健康的心理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80后”輔導員的心理壓力成因
(1)社會認可度低,職業地位低使輔導員產生心理失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但是,高校歷來以教學為主,各項優惠政策都向教學傾斜,沒有專職擔任教學任務的輔導員,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一份閑差,因此社會認可度不高,社會地位較低已成為困擾眾多輔導員的現象。近幾年,有關教育法規、文件中對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和重視,但實際生活中,輔導員的社會地位依然名不副實,尤其是年輕的“80后”輔導員,更是承受了來自社會的壓力,長此以往導致該群體心理壓力增大,進而出現心理失衡。
(2)工作繁重瑣碎,責任重大,誘發心理疲勞。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既要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問題,又要面對諸如家庭困難學生、心理脆弱的學生、突發事件所帶來的一些問題。加之,目前大部分的學生是“95后”,個性比較強,所以更需要輔導員加以引導和幫助。學生事務無小事,事事均需要輔導員認真對待,而且半點不得馬虎,也因此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此外,輔導員還需要執行學院和學生處、團委的工作安排,完成組織部、教務處、財務處、后勤處等部門與學生相關的工作。因此,輔導員工作繁重瑣碎,責任重大,長期保持一種應激的狀態,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而誘發心理疲勞。
(3)職業安全感低,導致焦慮與煩躁。大部分“80后”輔導員從事輔導員工作時間不長,工作經驗不足,加之大部分高校重使用、輕培養或培訓不夠專業化,學習和進修的機會較少,從而導致部分“80后”輔導員在工作中感到困惑與迷茫,增大了心理壓力;“80后”輔導員即將或已經面臨著職稱評定的問題,輔導員這一特殊群體,不像專業課教師有教學、有科研,課題也相對較多,此外,輔導員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學生工作上,因而沒有充裕的時間開展研究工作,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80后”輔導員工作任務繁瑣,見效周期長,工作成果無法量化,從而使其產生挫敗感,晉升難度大,前途迷茫,導致該群體職業安全感低,易焦慮和煩躁。
2“80后”輔導員心理壓力過大的不良影響
(1)生理上,嚴重影響“80后”輔導員的身體健康。長期高負荷疲勞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鍛煉,致使很多“80后”輔導員年紀輕輕就出現了諸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紊亂等狀況。
(2)心理上,“80后”輔導員易產生消極心理。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80后”輔導員產生焦慮、恐慌、煩躁、緊張、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狀態,這些消極的心理勢必會阻礙工作的正常進行,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加劇了“80后”輔導員的心理壓力。
(3)行為上,導致“80后”輔導員威信缺失,影響形象。如果過大壓力長時間持續,不僅使“80后”輔導員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 而且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熱情不高、飲食不規律、睡眠失調、發脾氣等行為問題,直接影響輔導員自身的形象和威信,無法達到以身作則的工作要求。
3“80后”輔導員的健康管理
3.1創造良好環境,健全保障機制
高校應重視輔導員工作,因為輔導員工作是高校穩定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對其進行崗前培訓,還應在工作中增加培訓的內容和機會,一是提高輔導員的專業技能,加強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二是注重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培訓,增強輔導員心理抗壓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維護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其次,高校應盡可能優化各部門職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復性工作,讓輔導員有充裕的時間對學生工作進行研究和改進,同時為輔導員提供課題研究和進修學習的機會,在晉職、獎勵等方面也予以適當照顧;切實提高“80后”輔導員的待遇,減輕經濟方面的壓力,健全校內保障機制,提升其職業安全感,從而達到減輕心理壓力的效果,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
3.2樹立正確價值觀,努力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80后”輔導員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將輔導員這一職業升級為自己的事業,以為祖國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為自豪,正確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增強事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80后”輔導員應努力學習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心理學知識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心理抗壓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鈺琳.“80 后”輔導員壓力現狀及應對方式的思考――以北京某高校為例[J].學園,2015(2):42-43
篇3
隨著現代人口老年化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腦卒中、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1]。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采取防治措施。我科近3年對所有高血壓住院患者及部分患者家屬進行了較為規范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一、普及患者高血壓疾病的知識。
責任護士利用進入病房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和巡視病房的機會,與患者進行交談,宣傳等,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收集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患者提出問題應給予充分的解釋,特別是老年人健忘的特點,護士要進行必要的全面宣教,這種隨時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易于接受且效果好。在醫院、科室的明顯的地方設有宣傳欄,每月更換一次,以科普知識、專科疾病知識為主,通俗易懂,便于記憶。每位患者住院時發放高血壓健康教育處方。病區定期組織患者召開健康教育座談會,觀看科普幻燈。
二、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保持心態穩定。健康教育具有雙向性,只有取得患者的合作與信任,才能使患者積極參加,幫助他們培養較好的生活習慣。責任護士要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使患者明確知道高血壓是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癥。只要堅持長期全程的治療,就會完全可以控制好血壓,有利于防止腦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而并發癥也是可防可治的。避免患者的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樹立信心,積極治療。通過對高血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夠有效的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傷殘率和病死率。從而達到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三、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建立健康行為。具有高血壓的易發因素或危險因素的人群是肥胖、高血脂癥、經常緊張、高鹽飲食以及吸煙喝酒,直系親屬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等。對該類人群施以健康教育,改變其不良行為,對高血壓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調整和改善患者血壓狀況如: ⑴合理膳食。指導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多食植物油,少食含膽固醇多的動物油及食物。每天攝鹽以5-8g/天為宜。多吃富含鈣,鉀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⑵戒除煙酒嗜好。研究表明吸煙者血壓升高比不吸煙者高2倍[2],吸煙后會加快心率,促進動脈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等,并易發生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并發癥。飲酒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飲酒后體內的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及心茶酚胺等內分泌激素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嚴格戒除煙酒不良嗜好。⑶休息與運動,減輕體重。肥胖是高血壓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缺乏運動、飲食過量與肥胖有密不可分割的聯系。指導患者注意勞逸結合,采用適當的運動鍛煉,運動以有氧活動為宜,循序漸進,不宜劇烈。通過運動鍛煉能促進多余脂肪的代謝,是減肥的有效途徑,對控制血壓有一定效果。
四、通過健康教育培養高血壓患者良好的服藥自我管理能力。高血壓作為一種慢性病,往往需要長期以至終身的服藥治療。在生活中很多患者忘記服藥或漏服藥,導致血壓不穩定,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合理規范藥物治療,遵醫囑按時服藥。根據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反復多次對患者及家屬講解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詳細介紹降壓藥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堅持服藥期間,每日定時定測血壓,密切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的發生。血壓得到滿意控制后,遵醫囑減至維持量,切記突然停藥或自己停藥,以免發生停藥綜合征導致血壓反彈。
通過近年來對臨床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對高血壓疾病有了正確認識,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平穩控制血壓。完善的健康教育體系密切了醫患關系,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管理融為一體。充分調動了患者的積極性,提供了患者對醫護的信任度及治療的順從性,為患者的康復提高了保障[3]。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積極輔導患者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篇4
對照組51例高血壓患者實行常規護理工作,在觀察組中的60例高血壓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健康管理,具體的健康管理內容如下:
1.1建立高血壓患者檔案:對于所有高血壓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把資料備案以作后期核對和病理分析,由于患者數量較多,在建立檔案時務必對高血壓患者的生理因素進行仔細的檢查與記錄。
1.2建立健康管理團隊:對102例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建立一支人員配置全面,相關醫療設備齊全的健康管理團隊。整個團隊首先對所有高血壓患者對病因、病史等相關資料進行問卷調查,便于后期健康管理的分類,這些資料都需建立詳細的個人電子檔案并上傳到本院總資源庫作為備份。然后對患者的血壓、體重、身高、腰圍的身體指標以及血脂、肝腎功能、血糖、血尿酸、血尿便等生理指標進行常規檢查。
1.3管理內容:①分類:高血壓患者的病因因人而異,不同患者由于生活習慣以及遺傳因素等原因,在高血壓的情況上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進行健康管理時,所用的方法和內容也不盡相同,所以需要根據高血壓患者的具體個人情況來進行細致的分類,制定詳細的管理方案。②習慣管理:高血壓的發生與人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稍有不慎就會使高血壓患者發病陷入危險,所以管理團隊的首要任務是對高血壓患者的行為習慣進行嚴格的管理,實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為主要的預防措施,結合其他輔助管理手段,從根本上保障高血壓患者的身體健康。
1.4效果分析指標:根據國家醫療機構相關規定,對于服用藥物或者進行非藥物保健之后,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有所降低,這個降低的程度有具體的醫學標準:①顯效:收縮壓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②有效:收縮壓下降10-19mmHg,舒張壓降至正常,但下降未到10mmHg;③無效:均未達到上述水平。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51例,其中顯效41例,有效7例,無效3例,臨床效果較好,有效率94.1%;對照組患者51例,顯效35例,有效5例,無效11例,臨床試驗總有效率為78.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醫學常見病,由于潛伏期較長,也屬于一種慢性疾病,是由身體機能老化之后對于血壓的控制能力下降,所以在老年人中,高血壓有一定的普遍性。而高血壓有許多并發癥,常見的伴隨疾病有腎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因此高血壓及相關并發癥將會對患者的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由于病死率和發病率較高,逐漸成為近年來難以根治的病癥之一。高血壓的發生除遺傳、年齡、飲食等因素有關外,也離不開社會、心理及個性因素的影響。根據對一些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跟蹤調查及資料分析,如果對患者進行恰當的護理工作,如健康管理,將會極大的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有效遏制和減緩高血壓患者死亡,對于保障高血壓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口腔種植中心100例人工種植義齒患者按門診號尾號隨機分成牙種植全程護理管理組(觀察組,尾號單號)及常規護理組(對照組,尾號雙號),各50例,所有患者無種植義齒禁忌證。觀察組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19~82歲,平均(46.2±2.4)歲;單牙缺失15例、多牙缺失35例;缺牙時間0.5~34年,平均(8.2±1.3)年。對照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19~84歲,平均(46.5±3.3)歲;單牙缺失17例、多牙缺失33例;缺牙時間0.5~32年,平均(8.0±1.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缺牙時間及缺牙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3]
存在牙或牙列缺失;局部牙槽骨量足夠,無骨缺損;局部黏膜無炎癥、潰瘍及增生;拔牙創口完全愈合。
1.3排除標準
[4]排除牙槽骨畸形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者;骨質疏松癥者;凝血障礙等系統疾病者。
1.4方法
對照組均根據治療需要予以常規護理配合,通過發放宣傳手冊、術前口述講解等方式予以宣傳教育指導。觀察組予以全程護理管理,在手術前以多媒體形式予更生動形象的介紹牙種植手術的全過程并對每位牙列缺失患者都做好詳細的評估(如是否有口腔黏膜疾病、唇干裂、唇炎、高血壓病、頸椎病、腰肌勞損及腰椎疾病等)[5],便于詳細計劃,在手術中做好有針對性的護理。術中實施心電監護,時刻觀察患者心率、血壓的變化,與患者保持溝通,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使其情緒穩定。術后記錄兩組種植義齒患者的心率、血壓、醫患配合和溝通,宣教牙種植術后注意事項。主要在術前、術中及術后予以區別個性化健康教育。1.4.1術前宣教術前階段整理分析患者基礎資料,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方式及性格特點,并向全組患者發放全面的種植牙健康教育手冊,與患者及家屬談話,耐心講明檢查結果、分析患者病情并解答患者與家屬對病情及治療的疑問,了解患者對病情、種植牙治療方式了解情況及主觀看法,明確之前是否接受其他修復治療,并通過談話了解患者對種植牙治療費用、術后疼痛、愈合期缺牙情況的程度了解。從臨床專業知識層面如實告知患者治療過程可能出現的身體變化,如心率、血壓輕微波動和口腔異物感等。讓患者真正了解病情及種植牙治療的優勢特征、給予提供牙種植模擬手術過程視頻,講解手術步驟及過程,以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心理[6]。詳細宣教牙種植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使患者與醫生有效溝通,保證手術順利進行。1.4.2治療過程健康指導根據患者免疫能力、血壓、血糖水平評估治療對身體的影響,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工作及護理工作,確保在最佳的種植時機開展治療,并引導患者配合治療控制已有的疾病。手術過程中采取患者最舒適的半臥位,如有嘴唇干燥的患者予石蠟油涂抹,防止唇部干裂帶來的疼痛不適感而影響情緒,如有頸椎疾患或腰椎疾患的患者給予靠枕和腰墊以增加舒適度,緩解緊張情緒[7]。實施心電監護,時刻觀察患者心率、血壓的變化。使用進口碧蘭麻微創無痛技術麻醉,盡量減少疼痛刺激。在術中與患者保持溝通,介紹手術進程,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情緒穩定。1.4.3后期健康教育術后親自為患者講解正確刷牙方式及每日刷牙次數,指導患者每日刷牙2~3次,以改善療效、防控炎性反應,每次刷牙時間3~5min,以保護種植體、改善預后。建議患者術后及時使用冰袋對患處進行冷敷24h,以預防或減輕水腫。術后可適量進食飲水,食物不要過燙、過硬。跟蹤隨訪,提醒患者按時正確刷牙、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正確護理種植牙。督促患者控制吸煙,最好能徹底戒煙,以改善口腔衛生狀況,提醒患者盡量使用軟毛牙刷以免意外受傷;發現術處開裂、受傷或感染立即就醫;術后2周內不可佩戴日常使用義齒,醫師治療完畢并確認恢復良好后方可佩戴;術后3個月按提示復診,注意日常衛生及飲食生活習慣良好。
1.5評價標準
1.5.1人工種植牙成功評價標準[8]人工種植牙成功評價標準(術后12個月):植入術后傷口一期愈合;X線片顯示人工種植牙與骨組織完全結合;植牙局部軟組織無紅腫、流膿、間隙現象、牙體未松動,牙槽骨吸收<2mm,患者使用體驗滿意。1.5.2預后效果評價兩組患者均隨訪12個月,記錄患者種植牙的情況,統計出現脫落、松動等現象的患者數量,并作統計學分析。1.5.3依從性評價[9]本院自制患者依從性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生活方式、服藥情況等各類遵醫行為,分數0~100分,分數越高證明患者依從性越好。評分:>90分為完全依從,60~89分為基本依從,<60分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0%。1.6觀察指標[10]在手術前、中、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等變化。比較兩組患者的種牙成功率。1.7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病患種牙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隨訪統計結果顯示本組治療成功49例(98.0%),治療期間血壓、心率均相對穩定;對照組治療成功42例(84.0%),3例患者因情緒緊張和配合度不夠而導致血壓、心率上升,干預后恢復正常。觀察組治療成功率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觀察組均療效良好,治療后未見脫落和明顯不適;對照組有2例患者治療后有脫落現象,占4%,1例異物及疼痛感明顯,占2%,經后期治療均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3/50)。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發生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9,P=0.04)。
2.3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完全依從41例、基本依從9例,依從率100%(50/50),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完全依從21例、基本依從8例,依從率58%(29/50),觀察組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5.8,P=0.04)。
2.4兩組患者植牙圍術期相關檢測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壓、心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種植過程中,兩組的血壓和心率有所上升,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壓、心率升高較小(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有所下降,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壓、心率升高較小(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牙科患者開始了解、認可并接受種植牙治療,其優勢在于通過工人的尖端牙修復療法,治療后功能恢復較好,還照顧到美觀,因此適用于大多數患者[11]。
3.1口腔健康教育讓患者對治療工作更加了解、更愿意配合并達到治療滿意的效果
盡管種植牙技術日漸發達,但治療過程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創傷和痛苦,加之患者對此種療法及相關護理工作了解不多,心理抗拒和畏懼明顯,容易誘發和加重心率、血壓水平異常,同時影響患者就醫體驗,可能導致醫患糾紛的發生。我院口腔科每年患者35000余例,實行牙種植術患者約200余例。本課題依托單位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口腔醫學專業為市級重點學科,具備廣泛的病例收集渠道,配備口腔牙種植專業人員。我院為改善種植牙治療結局及患者護理體驗,在規范開展種植牙治療的同時,聯合全程護理管理模式及個性化口腔健康教育指導,健康教育時,根據實際情況告知患者配合度低或病情特殊可能影響種植效果,引導患者講出對種植治療的擔心,積極解答、疏導患者;系統分析患者骨質情況[12]、骨密度、骨量、口腔咬合力、口腔炎癥、衛生習慣、營養狀況[13]、飲食特征、體育鍛煉、健康狀態及情緒特點,靈活制定對應的后續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健康教育和護理工作中更加關注患者主管感受和情感需求,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思考問題[14]、制定方案和開展健康輔導與心理干預,尤其在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變化,將其作為開展護理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根據,讓患者對治療工作更加了解、更愿意配合,并成為醫療服務的核心[15],與醫護人員更好地溝通和互動,最終護理和治療效果滿意[16]。
3.2種植牙的臨床效果和患者評價都大大提升
從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種植牙相比傳統的鑲牙技術操作簡單[17]、不磨牙、固位效果好、更美觀、術后功能恢復好、進食早、痛苦小。若根據治療實際開展優質的護理服務,并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配合治療、保持口腔衛生、避免局部損傷和感染,并在治療后保持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18]、定期復診,臨床效果和患者評價都大大提升[6]。本研究十分注重術前、治療過程及治療后的溝通和指導,首先在治療前通過多個層面了解患者病情和潛在危險,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和教育方案,以交談形式進一步了解患者性格及對治療的看法,鼓勵患者、答疑解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并引導患者學習相關知識、認同治療及護理工作、積極配合醫療服務[19]。
3.3從治療預后效果上看,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篇6
敦化市民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吉林省敦化市 133700
【摘 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壓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高血壓患者106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3 例,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結果:兩組護理后服藥依從性、舒張壓及收縮壓均優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結論: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壓病人用藥依從性,顯著改善患者血壓。
關鍵詞 高血壓;健康教育;護理
高血壓在臨床中十分常見,需長期服藥治療[1],而患者服藥依從性可影響治療效果。我院對53 例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控壓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1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106 例,男63 例,女43 例, 年齡46-81 歲, 平均(59.4±9.5)歲;病程6 個月-7 年,平均(2.3±0.4)年;收縮壓為140-180mmHg, 舒張壓為90-138mmHg。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 例,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基礎環境護理、用藥指導、血壓監測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
(1)基礎知識講解:為患者講解高血壓概念、發病機制、病因、癥狀、并發癥和危害,告知其需終身治療且不可間斷,還需長期展開血壓監測。將注意事項打印成小冊子并發放給患者,使其常讀常看,加深記憶。
(2)心理護理:為患者講解不良情緒和疾病之間的關系,使其保持樂觀心態。對于恐懼或焦慮患者告知高血壓可控,通過有效控壓患者可像正常人一樣長壽;若患者血壓波動大,控制困難,則為其講解治療失敗原因并制定可行對策,消除其心理壓力。
(3)飲食指導:囑咐患者堅持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低鹽飲食,減少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攝取量,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g,食物注意粗細搭配,少食多餐,禁暴飲暴食。
(4)生活方式指導:告知患者保持充分睡眠,禁煙限酒,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展開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且注意循序漸進。
(5)血壓自測指導:指導患者及家屬血壓正確測量方法并對血壓變化準確記錄。患者可在早晨、下午及臨睡前自行測量血壓。
(6)家屬指導:為患者家屬詳細講解高血壓基本知識、用藥知識、堅持用藥的必要性、高血壓飲食注意問題,使其了解高血壓知識,并可間接幫助患者堅持用藥。
(7)跟蹤教育:在患者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出院后護理人員展開定期隨訪并提供咨詢。囑咐患者和護士保持聯系,隨訪時了解患者用藥情況、病情、血壓控制情況,鼓勵其堅持治療,根據病情變化及時改變治療計劃。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護理前后血壓,護理6 個月后由分管護士經電話隨訪方式調查患者服藥依從性,依據為Moriksy 推薦標準,共包括4 個問題,總分為8 分,分值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 分析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計量數據對比采用t 檢驗,計數數據對比采用X2 檢驗,若P<0.05 則二者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服藥依從性
兩組服藥依從性得分評分為對照組護理前(5.8±1.2) 分, 護理后(4.0±0.8)分;觀察組護理前(5.7±1.4)分,護理后(2.0±0.6) 分; 兩組護理前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控壓效果
護理前對照組收縮壓(159±15)mmHg,舒張壓(105±9)mmHg,觀察組收縮壓(157±16)mmHg,舒張壓(106±10)mmHg; 護理后對照組收縮壓(132±8)mmHg, 舒張壓(93±7)mmHg, 觀察組收縮壓(121±5)mmHg,舒張壓(88±6)mmHg;兩組護理前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舒張壓及收縮壓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高血壓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慢性疾病,其防治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已有研究[2] 顯示,對于高血壓患者僅依賴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還需綜合治療,包括合理控制飲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等,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其治療依從性[3]。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基礎知識講解、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生活方式指導、血壓自我監測指導和跟蹤教育等方式為患者實施全面的健康教育。高血壓病人不僅需要家屬給予關心照顧,同時還需要家屬給予自身精神上的支持。家屬可給予患者直接影響,若家屬生活行為不正確,或健康觀缺乏,可對患者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在健康教育中還應注意對患者家屬展開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高血壓患者應采取的正確生活方式及用藥方式,以便家屬可起到監督、鼓勵、指導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服藥依從性及控壓效果等均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卓有成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冬梅, 杜茜倩, 李勝玲等. 家庭訪視護理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遵從行為及家庭功能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5,18(1):77-80.
篇7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
老年高血壓是指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血壓持續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老年高血壓病是導致老年人腦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腎衰竭和主動脈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高血壓的發病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逐年上升,以成為21世紀護理的主要對象。根據我國國情,我們有必要對高血壓患者實施以社區健康教育為基礎,營養干預、運動鍛煉、心理護理為干預重點的社區綜合護理[2]。
1健康教育
1.1高血壓的發病因素 發病因素分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包括遺傳、年齡等所致大動脈粥樣硬化、總外周阻力升高、腎臟排鈉能力減退等。外因包括:缺乏體育鍛煉、超重、嗜好煙酒、高鹽飲食、消極情緒等。
1.2健康教育的形式 包括社區黑板報、健康處方、課堂演講、典型病案分析、電話咨詢等。教育語言要通俗易懂,內容系統廣泛,包括高血壓的病因、常用藥物的藥理作用、治療目的、配合事項等。健康教育時要激發社區居民的學習興趣,使居民由知識的認知自發轉化為行動的實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改變人們的認識和態度[3]。
2心理調試
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情緒可以影響機體,愉悅穩定的情緒可以促進機體各個系統器官的健康。某些高血壓患者因為一時的情緒激動引發了嚴重的腦血栓導致偏癱,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心理的重視,限制其參加或觀看競爭性的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與他們建立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和諧關系。老年人患病后易產生恐懼、孤單,抑郁等負面情緒,加之年齡的變化,老年人有理解力差,健忘等特點.針對其特點我們對他們的消極心理要予以理解,給予寬慰;對他們遇到的問題要認真傾聽,盡己所能幫助其解決問題,疏導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提問要給予不厭其煩的講解,并且多次重復加強其理解與記憶,在其忘記時適時予以提醒。
3調整飲食
近年來,伴隨食物結構的變化,飲食習慣的變化,體力勞動的減少,而引起的高血壓病既是血管疾患,也是代謝性疾病。
食鹽的攝入量在我國偏高。高鹽可直接引起體內鈉離子的增多,水的潴留,使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增多,加重心臟的負擔,血管的側壓力,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患者食鹽的攝入量應每日≤5g。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往往相互伴隨,互相促進。因此高血壓患者飲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少食多餐為宜。鉀能抑制交感神經,鈣的攝取量低容易促使血壓上升,體內的鎂含量與血壓呈負相關,因此鼓勵病人多吃水果、蔬菜、豆類、海藻有利于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還應鼓勵老年人適量食用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芹菜等,有利于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暢。
4戒煙限酒
吸煙、飲酒可致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影響細胞膜的穩定性,造成細胞內鈣濃度增高而引起血壓升高。煙中尼古丁可使血壓一過性升高,而且降低服藥的順應性并增加降壓藥物劑量。酒含熱能高,長期飲酒可造成脂肪積累,升高血壓,降低患者對降壓藥反映性,增加腦中風的危險。曹光復等對265例臨界高血壓10年隨訪研究發現,轉為持續高血壓的患者全吸煙,而血壓轉為正常者吸煙人數不足1/10,飲酒者后者也明顯低于前者。我國建議男性乙醇量
5保證睡眠
高血壓患者常有失眠現象,失眠可加重高血壓。要指導高血壓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勞累,中午休息30min~1h,按時作息,必要時遵醫囑服鎮靜劑。囑患者變換時要緩慢,防止性低血壓。
6適當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放松訓練,以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而產生溫和的降壓作用。方法:調整呼吸,自然地進行腹式呼吸逐漸增加潮氣量;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尤其是頭頸部;集中注意力,選擇某一物品作為注意對象,每日一次,每次30min。
根據個人習慣及能力制定運動計劃,如散步、慢跑、體操、氣功和太極拳等。以運動后心率作為衡量活動強度的標準,即:運動后心率(次/分鐘)=170-年齡。觀察活動強度還應結合自我感覺綜合判斷,以運動后感到輕松或稍有疲勞、食欲增進、睡眠良好、精神振作為強度適當,效果良好。
7服藥指導
7.1老年人在用藥時要注意避免選用可引發直立性低血壓、抑郁癥或對心肌有抑制作用、使心跳減慢的藥物;用量宜從控制血壓的最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最好使用降壓作用能持續24h的藥物,以防腦血栓的發生;對血壓增高已多年者,應以逐漸降壓為宜。
7.2遵守醫囑,堅持服藥 據統計高血壓病的服藥率為24.8%,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者5.8%。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加強衛生教育,指導患者按醫囑服藥。指導患者按醫囑正規服藥,不擅自停藥,晨起或午睡時正是血壓的高峰值,可按藥物的起效時間,血壓的峰值規律,或者動態血壓結果,指導服藥時間,即使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也應與醫生保持聯系,正確調節藥物用量,避免停藥后血壓突然升高,加重對靶器官的損害,甚至出現高血壓急癥。
7.3識別藥物的不良反應,正確用藥,如鈣拮抗劑心痛定,因降壓劇烈易引起性低血壓,踝部水腫,面部潮紅,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在應用利尿劑雙克類藥時,囑患者多進含鉀的食物定期復查血鉀,以防電解質紊亂;受體阻滯劑,倍他樂克因對支氣管收縮和外周血管收縮的副作用較輕,適于長期服用,也有使甘油三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誘發支氣管哮喘等副作用。
7.4長期服藥者一旦出現心動過緩,血壓過低,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重度高血壓病人必須住院治療。
8家庭參與
家庭參與照顧病人不僅可以促進家人間建立良好的關系使患者獲得愉悅的感受,還可以為患者服務,督促其及時就醫,按時正確的測量血壓,按時服藥,使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可防止或減少并發癥所致的死亡率和病殘率。
9定期隨訪
對高血壓患者,每周隨訪一次,血壓穩定后每月隨訪一次。指導家屬和病人正確測量血壓并記錄。妥善保管患者的檢查資料,觀察其病情變化,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
10小結
高血壓患者作為社會中日漸龐大的群體,應當引起我們重視。有效的控制高血壓病的發展,減少不良后果,積極、全程、多方面的參與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控制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變化,需要病人、家庭成員、醫護人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8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
教師作為一種人力資源,是教師職業市場的主要構成要素。長期以來,有關教育職業問題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以小學或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而以高校教師為對象的專門研究較少。本文旨在梳理國內外學者近年來日益關注的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工作倦怠等引起的心理問題的研究現狀,以期為研究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問題提供借鑒。
一、關于教師職業壓力
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戈麥池、盧維奇和米爾克(Gmelch,Lovrich&Milke,1984)是較早對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問題進行研究的學者,他們將高校教師反映的許多方面的工作壓力都歸結為從事教學這項工作的原因。索西尼里和格若格瑞(Sorcinelli&Grogery,1987)認為,年青教師受到的工作壓力更高,因為他們必須面對是否能夠晉職的壓力和期望。布萊克本(Blackburn,HomwitEdington,Klos,1986)等認為,一旦感覺到工作壓力,也就說明教師對滿意的工作生活失去了熱情。伯利克斯和克羅斯等(Blix,Cruise,Mitchell&Blix,1994)使用個人環境匹配模型(簡稱P—E匹配模型)來解釋在職業壓力狀態下,員工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根據P—E匹配模型,當個人能力不適應環境要求時,職業壓力感就會增加(Blau,1981)。當個人能力與任務環境要求相匹配時,可以稱之為勝任(Harrison,1978)。持續的勝任感會增強工作人員的價值成就感和競爭力(Morse,1975),并促進工作生活質量提高(Becker,Drachman&Kirscht,1974)。反之,不勝任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緊張感,持續時間久了,還可能帶來生理疾病(Kasl,1978)、精神不安(Jenkins,1979)和不當行為等后果(Lvons,1971)。事實表明,高校老師是最容易感受工作壓力的群體之一,但目前對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方面的研究文獻仍不多。伯利克斯和克羅斯等(Blix,CruiseMitchell&Blix,1994)提出使用動機類型與工作成果之間的不匹配狀態指標來反映教師的職業壓力。已有研究表明,在高校行政管理類教師中,工作動機與工作成果之間的不匹配與職業壓力指標相關,伯利克斯(Blix&lee,1991)調查的結果是發現大學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評分與其工作動機與工作成果之間的不匹配程度正相關。
二、關于教師工作倦怠
高校教師的倦怠是指因長期從事需要付出情緒的工作,而導致生理、情緒和智力衰竭的狀態(Harrison,1999),它是影響各類工作人員的一個社會問題,包括學術型機構和非學術型機構、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萊克里奇(Lackritz,2004)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是學術研究群體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被調查的公立大學中20%的教師都有較強的倦怠感。這個數字不及對企業工作人員調查結果的一半(GolembiewskietaJ.,1998),約50%的企業工作人員都有較高的工作倦怠感。顯然高校教師的工作倦怠問題不像一般企業那樣顯著。高校教師日常工作與大量的學生、教工和行政管理人員打交道,因此也是最容易產生倦怠的職業群體。哈瑞森(Harrison,1999)對高校教師在工作上面臨的心理問題做了概括和歸納,包括:壓力、沖突、需求,以及較少的回報、成就與成功。當人們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或沒有實際投入保障的期望,挫折感便由此而生。伯利克斯(Blixetal,1994)使用1990年初的數據分析發現,高校老師的倦怠與工作壓力、生理健康、工作效率正相關,但與工作滿意度負相關。研究發現,科研型教師的工作倦怠感與他們從事科研工作的動機以及工作滿意度負相關,特別是對于非終身任職的教師來說,他們的工作倦怠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比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師更為顯著。研究還發現,科研型教師的工作倦怠感與其科研工作報酬負相關,在這個問題上,非終身教職的教師比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師體現得更強烈。測量高校教師工作倦怠的指標包括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失去同情心(depersonalization)、個人成就感(personalaccomplishment)方面。所謂情緒衰竭是指由于情緒耗盡而體現出的疲乏和疲倦,當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久了,作為教師本人就會發現他們已經難以再像過去那樣把自己的所有熱情都奉獻給學生。所謂失去同情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事務漠不關心,機械、呆板地對待學生的消極情緒(Blix etal,1994)。個人成就感是指教師自我感覺其工作對學生所做的貢獻或奉獻水平,反映來自自我的消極評價(Maslach etal,1996)。高校教師比社會上非教師工作人員享有更多的福利機會,例如有固定假期,能夠獲得終身任職,他們可以為研究或工作需要獲得外部支持。因此,一般認為教師比在公共部門或私營部門的工作人員承受的壓力和倦怠要小得多。但實際上,萊克里奇(Lackritz,2004)的調查表明,休假對于緩解工作倦怠的效應非常有限。瓊斯和韋斯特曼(Jones,1998;Westman&Eden,1997)研究也認為,短期脫離工作僅僅能夠使工作倦怠感暫時得到緩解。不同類型高校教師的倦怠感也不同。由于與情緒密切相關,因此性別因素對工作倦怠的影響較大(Martin,2000)。梅耶森(Mayerson,1998)研究認為,與工作倦怠相關的問題具有“女性化”特點,如比較注重個人情緒,或者是有表達情緒的愿望。可見,男性或女性在面對工作壓力或倦怠時的表現方式不同。許多研究都認為,工作負荷是引發倦怠的主要原因(O’Connor&Clarke,1990;Punch&Tuettemann,1990;Tang & Yeung,1999;Van dick & Wangner,2001)。利普爾(Lippel,1999)認為,女性面臨高負荷工作時產生倦怠的可能性更大。萊克里奇(Lackritz,2004)認為,年齡與情緒衰竭負相關,即隨著年齡增長,教師的情緒衰退程度越小。對年輕教師的調查顯示,盡管他們的工作熱情較高,但他們卻很容易體現出倦怠。在教學職業生涯初始時期,年青教師普遍面臨更大的壓力,教學工作與他們的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需要付出的時間容易發生沖突。年齡較大一些的教師往往比較容易平衡自己的時間安排。對于年青教師來說,由于在職業生涯開始初期涉及的研究領域比較寬泛,因此積累的教學經驗往往有限。教學負荷及學生數量與工作倦怠直接相關。因此,減輕教學負荷或減少學生數量有助于降低教師工作倦怠感,但這僅僅是保護性措施,并不是積極根治的辦法。由于教師對工作的倦怠感可能周期性爆發,因此作為學校管理人員應十分關注教師在過去表現出的工作倦怠現象。
三、教師壓力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職業倦怠產生于長期的工作壓力,特別是由工作中的組織因素所引起的工作壓力。例如:美國學者邁納(J. B. Miner)和布魯爾(J. P. Brewer)、英國學者哈格里夫斯(D. Hargreaves)分別指出長期的職業壓力會造成情緒失常和情感的疲倦。研究職業倦怠的第一人Maslach將職業倦怠描述為是包括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缺乏在內的一種壓力反應。Dunham也將職業倦怠視為工作壓力的一種極端形式,是不可調和的壓力反應的產物。與之相應,英國拉夫堡大學特拉弗斯(C.J. Travers)和曼徹斯特大學庫伯教授(C. L. cooper)在他們的合著《壓力下的教師》(Teachers under Pressure)一書中花了不少筆墨論述職業壓力的極端形式——疲憊(Burnout)現象。一些具體的研究也證實了兩者的關系。按照應激資源理論,當工作環境等外部因素對個體的要求(Demands)持續超過個體具有的有效應對資源(Resources)時,就會發生職業倦怠。在一項對護理學校教師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長期超負荷工作、工作環境差、報酬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是導致工作滿意度下降和職業倦怠形成的主要原因。經常體驗到組織不公平感和對組織管理變革采取消極態度的個體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但也有人對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的關系質疑,認為職業倦怠和某些概念間存在著重疊,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工作壓力。但職業倦怠絕不是工作壓力的一個時髦替代語,兩者有著本質區別,工作壓力是從單維角度來研究壓力反應的,而職業倦怠則是從多維角度來研究的。它不僅包括工作壓力下的情緒反應,還包括了由于工作壓力引起的對他人的評價和對自我的評價。壓力反應通常是產生于個體所知覺到的工作要求與個體能力之間的不一致,而倦怠則是產生于個體所知覺到的對工作投入與從工作中獲得的回報之間的不一致,其中情緒因素占重要地位。工作壓力本身并不一定導致倦怠,但如果個體長期處于工作壓力之下,無法得到解決,這期間又沒有緩沖資源,沒有支持系統,那么這些不可調解的壓力就會發展成為職業倦怠。
四、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盡管美國學者Selye曾把教師職業壓力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但己有的研究表明壓力的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心理學、醫學、工效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均發現職業壓力己成為一種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質量的社會流行現象。職業壓力對教師的影響是多樣化的,通常表現在生理、行為、情緒、認知等方面。國外研究顯示教師壓力與其身心健康之間有密切關系,并且也有研究指出教師壓力變量能預測教師身心健康變量。在多數研究中普遍認為教師職業壓力和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教師職業壓力被看作是教師健康狀況下降的原因。理查德和克利舒克(Richard&Krieshok,1989)采用己有教師職業壓力問卷,對教師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職業壓力對身體緊張度的解釋率是45%。布倫納、索本、沃林斯(Brenner, Sorbom&Wallins,1985)用結構方程統計方法檢驗了教師壓力相互影響模式的吻合度和恒定性。在一個學年中對一組教師進行了兩次問卷施測后,發現壓力因素影響了教師的一般緊張度水平,然后導致其心理和生理機能的紊亂。我國許延禮等研究顯示,工作壓力大小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并明顯存在線性關系,不同壓力因素與主要心理健康問題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但并沒有特定的對應關系。其中,領導與管理、學生兩個因素對心理健康具有有效的預測作用。一般來說,壓力越大,與心理健康問題的相關程度就可能越高。
五、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近些年來,國外學者對教師職業倦怠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降低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因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所導致的職業倦怠,已在相當程度的為個體帶來了心理上的疾患。Vasiljuk(1984年)的研究認為,倦怠是個體持續的并不斷增長的應激過程,它會導致心理、心理調節和心理結構方面的不安定,隨之而來的是情緒方面的不安定,最后會直接威脅到心理的核心部分——個性,這時倦怠也就成為了一種危機,導致整個心理健康水平的危機。也可以說,職業倦怠最初只是職業同性的危機,但隨著其程度的不斷加深可能會擴展到教師的整個自我概念,甚至會擴展成為生命的危機.我國劉明側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表明教師的倦怠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職業倦怠的三個因子與心理健康的九個因子間均呈顯著的正相關,表明職業倦加重將導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降低。國內的另一項研究結果也表明職業倦怠給個體的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諸如自信降低、焦慮、抑郁等。
篇9
本研究選取貴州省某地區中小學校長160人,使用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問卷、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探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結果發現,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人際關系的壓力最小;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工作壓力直接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主觀支持通過中介作用影響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觀支持通過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間接影響。
關鍵詞 校長 工作壓力 社會支持 應對方式 心理健康
分類號B849
1 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持續改革與發展,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壓力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中小學校長作為學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師群體,不僅承擔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擔負著學校管理工作,面臨著較高的社會期望和職業壓力。因此,中小學校長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壓力問題便凸顯出來。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中小學校長具有較強烈的工作壓力感,且工作壓力是影響校長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有研究認為,雖然中學校長的工作壓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質相對較好,因而中學校長的身心健康狀況良好,其身心健康狀況平均高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這種結果與中小學校長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關系,大多數中小學校長情緒平穩、樂群熱情、性格外向、態度溫和、自我克制能力較強。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國內有關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內在心理機制的探討比較少見,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
社會支持是個體從社會中所獲得的來自他人的各種支持。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個體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心理障礙的癥狀就越少,社會支持在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起調節作用。應對方式是個體對現實環境變化有意識、有目的和靈活的調節行為。應對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也具有影響作用,有研究表明,與普通教師相比,校長的應付方式最為成熟,負性生活事件的受影響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師。
綜觀已有研究成果,我們發現,雖然有研究者關注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學校教師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但目前尚未見到有研究將多個變量同時引入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統考察多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本研究擬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分析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在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心理機制,為探索降低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提供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以貴州省某地區中小學校長培訓班的培訓學員為研究對象,利用培訓學員上課時間,采取整群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長156人,女性校長4人;正校長86人,副校長74人;專科學歷122人,本科學歷36人,2人數據缺失;小學校長110人,初中校長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長7人,1人數據缺失;鄉鎮和農村學校校長152人,城市學校校長8人;35歲以下校長96人,36~45歲校長54人,46歲以上校長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問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個項目,分別反映校長的總體壓力及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展和社會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壓力。采用5級計分(沒有壓力、有點壓力、中等壓力、較大壓力和壓力很大,分別記1~5分),分數越高表明壓力越大。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為0.87。
2.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個項目,包括主觀支持(4個)、客觀支持(3個)和支持利用度(3個)等3個維度,分別反映被試主觀感受到的支持、實際得到的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以總分反映被試社會支持的總體狀況。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62。
2.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個項目,分為積極應對(12個)和消極應對(8個)2個維度。每個項目按照不采取、偶爾采取、有時采取和經常采取進行4級評定。本研究中積極應對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2,消極應對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1。
總體工作壓力、考試升學壓力、工作負荷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和生涯發展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顯著負相關(p
2.2.4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該量表包括正向情緒(5個)和心理癥狀與負性情緒(7個)2個子量表,共12個項目。其中正向情緒正向評分,心理癥狀與負性情緒反向評分,每個項目從0到10共11級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0。
2.3 統計方法
數據運用SPSS 11.5軟件進行錄入,進行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運用Amos 6.0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
3 結果
3.1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
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平均分為3.14±0.96(理論范圍0~5分),在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展和社會地位等方面,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平均分為3.03±1.00,人際關系的壓力最小,平均分為1.99±0.89,排在壓力前3位的分別是考試升學、問題學生和工作負荷壓力。結果顯示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平均分為84.28±14.28(理論范圍0~120分),從結果來看,中小學校長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極應對與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顯著正相關(p
3.2 不同組別的中小學校長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狀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本研究分別將被試按總體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各維度和應對方式各維度分數由低到高排序,分別取兩端27%的被試作為低分組和高分組,對兩組被試的心理健康分數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現,在總體工作壓力、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3個因子上,高分組和低分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p0.05)。
3.3 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關研究文獻和各變量之間相關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做出以下假設:工作壓力直接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主觀支持與積極應對通過
4 討論
近些年來,中小學校長成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不足之處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學校長為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對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中介作用影響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觀支持通過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間接影響。根據上述模型假設,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壓力、主觀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飽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把飽和模型中路徑系數不顯著的路徑刪除(從總體壓力到積極應對的路徑),得到如圖l所示的結構模型,即主觀支持與積極應對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關系中起中介作用。該模型的擬合指標比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設基本得到證實。進一步路徑分析,將同一條路徑中的系數相乘之后(如工作壓力一主觀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徑系數為一0.16×0.18),再將不同路徑的系數相加(如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有三條不同的路徑),分別得到總體工作壓力、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一0.275、0.212.0.152。
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處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與廖傳景等人研究結論比較一致。這種結果一方面可能與中小學校長自身心理素質較好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小學校長在學校環境中經歷多年的個人奮斗,培養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數中小學校長性格外向、樂群熱情、情緒平穩;同時善于利用來自于社會、家庭和同事的社會支持,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用于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間接地提升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也可能與被試取樣有一定關系。貴州省地處我國西部地區,教育和經濟發展總體上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在升學考試、生涯發展和工作負荷等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低于發達地區。因此,中小學校長總體工作壓力相對不高。
在工作壓力的具體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學校長在考試升學、工作負荷、社會監督、人際關系、主管領導、問題學生、生涯發展和社會地位等8個方面的壓力情況,結果顯示,考試升學的壓力最大,其次是問題學生和工作負荷,而人際關系的壓力相對最小。這種結果一方面反映出當前社會對學校的過高期望和上級部門對升學目標的考核給中小學校長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升學率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教育管理部門考核升學率,學生家長重視升學率,升學率決定學校的發展,這些問題在當前教育中并未改變。與此同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問題學生的轉化問題,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如開行政會、處理常規工作(巡查校園、整理文件、接待上級檢查、接待家長、教師談話和整理文件等)、處理突發事件,均讓校長感覺“疲憊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國西部地區中小學校人際關系的氛圍比較和諧,校園工作的人際環境相對較好。從工作壓力的得分情況來看,與地處中東部地區的湖北省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壓力水平相比,地處西部地區的貴州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水平普遍較低。這一結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壓力存在一定差異。
本研究發現,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積極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顯著。也就是說個體工作壓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個體更多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困難與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個體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加積極。關于社會支持的作用,多數研究者認為感受到的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中介)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本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
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內在關系比較復雜。其中,緩沖效應模型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調節和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中介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是介于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媒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獨立于壓力之外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動態效應模型則統合了主效應模型和緩沖效應模型。依據溫忠麟等人的觀點,我們同時檢驗了主觀支持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和中介作用。通過對主觀支持調節效應的分層回歸分析,結果發現,主觀支持的調節效應不顯著(R2的變化只有0.006,第二層回歸分析主觀支持×工作壓力乘積項中B=0.084,p=0.284)。因此,主觀支持對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應不顯著。
依據文獻分析和變量問相關分析結果,我們建立了工作壓力、主觀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通過對主觀支持中介效應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4個變量間的5條路徑系數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
參考文獻
1 汪穎,湖北省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2 馬雪玉,王景芝,中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中國公共衛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學校長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調查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6):564.
4 廖傳景,中學校長身心健康及其影響與保護性因素,心理科學,2009,32(9):1508—1510.
5 張福建,中小學校長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山東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等,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24(4):258—260.
7 鄧遠平,羅曉,教師職業壓力、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關系探析,集美大學學報,2011,12(1):44—48.
篇10
1月-2014年1月單純接受藥物治療的123例高血壓及121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藥物治療并給予系統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壓及122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對比分析兩組的管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的高血壓及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健康教育; 高血壓; 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91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斷變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1]。高血壓及糖尿病均為慢性病,但病程長,并發癥多,致殘率及死亡率高,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本文選取不同時間段內的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并將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筆者所在社區常住居民為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
1月-2014年1月單純接受藥物治療的123例高血壓及121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藥物治療并給予系統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壓及122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45例,女99例;年齡36~67歲,平均(45.67±2.21)歲;病程1~10年,平均(5.12±1.01)年。觀察組中,男148例,女98例;年齡35~68歲,平均(45.78±2.33)歲;病程1~11年,平均(5.34±1.51)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高血壓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給予其針對性的降壓藥物治療,降壓藥物主要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給予常規糖尿病治療,給予患者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物等。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壓及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并及時調整治療藥物及服用劑量。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系統化的健康教育,積極開展關于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健康知識講座。根據實際情況,每1周或2周舉辦1次義診活動,為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體檢。在體檢過程中,經患者同意,收集其基本資料和疾病資料,根據收集資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并記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同時給予針對性的用藥和健康指導。在回訪中,詢問患者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血糖情況以及血壓的改善情況,了解患者近期的服藥情況,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飲食,戒煙忌酒,加強體育鍛煉。針對健康常識了解少的患者,指導其到社區醫院進行身體健康教育,并進行健康知識咨詢。對患者進行運動干預。適度的運動和鍛煉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改善血液微循環,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以患者的身體特征、疾病特征為主要依據,為每位患者制定針對性的、科學的運動計劃。同時,指導患者自行控制運動時間及運動量,充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在溫度不穩定的情況下運動。此外,向患者介紹不良心理因素可增加疾病復發率,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積極樂觀的心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對兩組患者的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進行觀察和對比分析。規范化管理率主要包括服藥依從性、合理生活方式的依從性以及血壓/血糖的控制情況。若患者可做到上述三點,且符合相關標準,則可評估自我管理為規范管理。(2)使用文獻[2]中的SF-36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軀體功能狀態、自覺狀態、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做到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的有118例,占95.16%,達標107例,占86.29%;對照組做到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的有67例,占54.47%,達標41例,占33.33%;兩組患者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率和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做到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的有116例,占95.08%,達標97例,占79.51%;對照組做到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的有62例,占51.24%,達標39例,占32.23%;兩組患者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和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軀體功能狀態、自覺狀態、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及糖尿病是發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多發病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4]。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了解少、用藥依從性小、治療期間情緒波動大,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此外,由于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長、且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極易滋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治療造成阻礙。社區管理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在社區范圍內開展關于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增強社區居民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4-6]。本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觀察組的高血壓及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資料的收集,同時可提高管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畢永章,周文剛,張曉嫻,等.云南省某貧困縣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社區綜合干預管理效果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8):42-46.
[2]范麗麗,張大創,董云鵬,等.使用智能肱動脈血壓計管理高血壓的臨床嘗試[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5):99-101.
[3]夏利華,龍理良,尹亦清,等.衡陽市社區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11):1001-1004.
[4]劉奇峰.高血壓社區防治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5):116-117.
[5]許敏銳,強德仁,周義紅,等.農村社區高血壓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6):717-720.
[6]梁佩韶,鄭志宏,王彩霞.社區分層護理模式結合藥物治療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