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族文化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族文化重要性

篇1

當今時代是一個解放和宣揚個性及個性化的時代,在這個社會背景下,人們雖然能夠獲得較大的精神滿足感,但是在有些領域,因為過分的強調“個性化”而造成其本身內涵的缺失,平面設計便是其中之一。部分設計者將宣揚個性與求異直接畫上了等號,這些平面設計作品雖然具備前所未有的外觀造型,但是人們卻不能夠通過該作品讀取到有用的或是良性的信息。這部分作品僅能夠被作為一件普通工藝品,淪為人們視覺觀看的對象。這樣的情況與平面設計最初“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借此做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的目的是相背離的,不利于該行業的長久發展,同時還有可能傷及觀賞者的審美觀。

創新力度不夠,拷貝現象嚴重上世紀90年代,以陳漢民等為代表的一批我國設計師,率先把中國傳統元素運用進標志和包裝等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的傳統古文化的精髓,這一舉動雖然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行業中的興起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其成功的光環下,也順便為后續平面設計藝術的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隱患。一方面,平面設計藝術在眾多藝術當中算是后來者,其發展狀況本身就不夠全面,在設計技術和思路方面未能形成較強、較多的分支,新時代的部分設計者往往在對作品無從下手時,就不恰當地引用了上訴方法,直接將一些現成的元素硬性地拉倒作品中。另一方面,平面設計在技藝技巧方面尚不成熟,在時間、效率、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的趨勢下,設計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拷貝”的方式完成作品。

2民族文化與平面設計的結合趨勢

2.1造型的結合

平面設計的造型與民族文化的結合趨勢,主要在于,我國民族文化中如剪紙等一些民間文化和民族流傳的技術和造型,對平面設計作品的外觀造型上,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當代平面設計要想實現民族化和個性化,必須充分發乎只有中華民族掌握的中國民族文化基調,將平面設計烙上中國印。

2.2內涵的結合

平面設計的內涵在于,來源于社會并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平面藝術展現形式,將一些信息展現給觀眾,觸動觀眾的心靈,從而規范、約束、引導觀眾的思想和行為。民族文化的內涵在于,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將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千百年的思想精華傳達給每一個華夏子孫,實現民族元素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他們的結合即,將平面設計當成民族文化的舞臺,將民族文化當成平面設計的內容,實現互補共贏的發展態勢。

2.3時代意義的結合

以平面設計展現民族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實現了民族文化的科技化展現,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的潮流性和時代性發展。以民族文化充填平面設計,能夠體現平面設計廣泛的承載作用,提高了平面設計的效果,促進了平面設計的深入發展。

3民族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實例探討

3.1婚慶文化的運用

婚慶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實物或是虛擬實物向人們展示一種喜慶、和諧、熱鬧的信息,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一種婚禮信息的一種宣傳。而平面設計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將抽象、虛擬的信息實物化,能夠使人們通過視覺感官直接接收。兩者之間具有相當的共通行。例如:自古以來,婚禮便是人類世界中吉祥、喜悅的事情,古代人們更是發明了“囍”字作為婚禮的標志,任何人看見了“囍”字便會聯想到婚禮,因此,許多婚禮平面設計作品在選定主體畫面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囍”字的運用。在婚禮請柬方面,由于平面設計技術的出現,使原本空白的紙面出現了更多排版的可能性,例如鴛鴦戲水、連理枝等各式各樣的裝飾圖案,一轉原本的風格,使請柬在內容上更具喜慶愉悅之感。

3.2圖騰文化的運用

祥云圖案是東方文化的一種特有傳統圖形,有著吉祥、如意的豐富內涵,它的形式多樣、流傳悠久,是其他圖式紋樣所無法替代的,它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都會用祥云圖案來裝飾主題,烘托整個作品的意境內容,從而使作品更富神采與美感,吸引欣賞者的目光。祥云圖案已經被大部分平面設計者所青睞,要更好的將騰云元素融入平面設計中,就需要擴大騰云元素的影響力,在祥云圖案創作中,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平面設計者,在進行祥云圖案創作時,要認真思考祥云與主題該怎樣搭配,色彩應該選什么才能更好的襯托作品意境,要充分表現出祥云圖案對整個平面設計作品的重要性

4總結

篇2

關鍵詞:內蒙古;高職語文;民族文化

民族地區文化教育滯后,經濟相對落后,但關系著全國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少數民族學子比一般學生考上大學要付出更多艱辛,也更加渴望畢業時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當前,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少數民族大學生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而且也要具備優秀的語文職業素質,才能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民族地區維護民族團結、地區穩定、經濟建設的生力軍中堅力量是本地區大學生,他們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進步、發展、繁榮的主力軍。他們只有具備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找到正確的奮斗目標與成才之路,才能樹立起振興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建功立業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加強民族文化素養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數民族地區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地處我國邊疆,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與蒙古、朝鮮、俄羅斯接壤,但是經濟發展程度卻相對滯后。的人民特別是蒙古族人民,運用勤勞進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與其自然環境相符合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傳統文化和生態文明。中華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顆明珠熠熠生輝。在蒙古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內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獷豪放的精神特質和悠遠綿長的精神內涵。富有歷史意義的草原文化滋養著為各民族共同繁榮,促進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內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內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能夠概括和代表內蒙古文化的總體形象。筆者在內蒙古十所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并深入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加強民族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

一、加強民族文化素養教學有助于延續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體系

民族意識是人對于自己歸屬的民族共同體的認識, 并在民族差異中得以強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對本民族的關切及維護。千百年的沉積形成了民族意識,作為民族共同體構,其在建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體系。民對在自我民族共同體的生存發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識都起到平衡、促進、制約等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體系關系民族興衰繁榮,指導著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筆者經調查后發現,內蒙古地區高職生普遍存在著思想狀況的多元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就的高職學生來說,他們人生觀及價值取向的主流是積極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的影響下,一些腐朽的墮落的思想對他們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還有一些內蒙高校的大學生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高職生不了解內蒙古文化、歷史。因此,高職語文要將蒙古族文學中的偉大英雄史詩、傳統民間故事、民族神話傳說、蒙古牧歌民歌、現當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學內容。例如,除了鄧一光的《想念草原》,還有瑪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們》,張志誠的代表作《沙坡》,齊?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說《敖包會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爾山的風》和阿?敖德斯爾的《美麗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滿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學作品名篇,在內容上就凸顯蒙古族風格,展現出了草原文化的獨特之處

二、增加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根據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歷史狀況和地域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有學者將中國蒙古文學按地域分為了三個文化區域。它們分別是:東部文學區域、西部文學區域、中部文學區域。東部文學區域指科爾沁――喀喇沁――郭爾羅斯――杜爾伯特,其包括哲理木興安文學、卓索圖文學、吉林文學、黑龍江文學。西部文學區域指烏拉特――和碩特――肅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學、青海文學、甘肅文學、額濟納文學;中部文學區域指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察哈爾――巴林――巴爾虎布里亞特,包括伊克昭文學、烏蘭察布巴音淖爾文學、昭烏達文學、呼倫貝爾文學。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將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設計運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特點來形成內蒙古地區高職語文課的個性特征,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從而發揮出語文教學育人的功能,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并在廣泛獲得認同度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出了師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情感,加強了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三、有利于增強內蒙古地區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據地理分布分類屬于跨境少數民族,最大特點是民族語言、文字國際化。和內陸少數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對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傳播的平臺,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外族文化,將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帶來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陳舊落后的,慢慢地拋棄,使少數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創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號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當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樣,內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對滯后和陳舊腐朽的內容,但是草原文化終究還是蒙古民族創造并使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蒙古民族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滿全.《2012年蒙古族現當代文學研究綜述》.《蒙古學研究年鑒2012年》,2013年12月

[2]韓晗.《論當代蒙古族小說的審美特色》.《蘭州學刊》2012.2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民族社區;文化記憶;景觀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9-0266-01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居住的社區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人們居住環境由分散向集中發展,社區化居住形式日趨普遍。社區是宏觀社會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現。它給人們帶來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時,它社會生活的廣泛性與復雜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我國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區。雖然社區在關系結構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構成、文化背景、歷史傳承、風俗習慣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區建設中不考慮這些差別。有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沖突。社區管理者在加強管理同時,在文化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對于各自文化有一個全面認識,從而消弭沖突。

一、建設民族社區文化記憶景觀的意義

民族社區是指“建立在民族識別和民族分野基礎上,以少數民族成員為主體,以民族成員共同地緣和緊密日常生活為基礎的民族區域性社會”。民族社區不僅指空間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這種具有記憶性的文化概念成為一切沖突和顯示的來源。這種沖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別,也有可能是脫離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當然要解決有很多辦法,但從民族社區民族間文化建設著手,更能快速的和其產生共鳴,這當中文化記憶景觀的建設尤其有效。所謂文化記憶景觀是基于文化記憶中的集體記憶基礎上的學術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記憶場所構成,而這些記憶場所包含兩個信息一個是物質的,而另一個則以故事等精神傳遞存在。當然,這兩個信息相互依存,物質意義上的文化景觀是精神傳遞的基礎,而脫離精神傳遞的所謂文化記憶景觀只能是一座毫無生氣的建筑。縱觀當下西部民族社區的所謂文化記憶景觀建設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為基礎的民族社區的真實物質和精神的建設還不是很多,基于真實生活的民族社區文化記憶景觀建設更強調其服務社區成員的功能性。而以旅游為目的的文化記憶景觀則存在以下問題。

1.文化記憶景觀“娛樂性”:當前旅游性質的民族社區文化記憶景觀建設是當前各地建設的重點,由于發展經濟的要求,各地在旅游開發中“民族風”是其最主要的建設點,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旅游性質的所謂民族社區是不具備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樓空。這種基于消費性質上的文化記憶景觀建設往往忽視文化記憶的內在精神層面的傳承性,從而造成文化記憶的虛假與造作。也給民族社區成員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為在大部分社區成員心理有些文化記憶景觀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為地娛樂化,會讓他們感到與自己文化記憶有了隔膜,從而引起心理的不適感。

2.文化記憶景觀建設的“簡單化“:這里的簡單化并不是指社區文化記憶景觀建設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細的從不同民族的歷史風俗和信仰上仔細考研。從全國社區建設來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慮內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區增加的所謂人文景觀也因資金,設計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達意”。而真實的民族社區的建設中對于文化記憶景觀的設計更因人才,資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們的思想意識而很少有人進行實踐,理論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記憶景觀植入民族社區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區文化景觀建設是與民族社區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它擯棄“表演性”回歸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區文化景觀建設要體現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個民族的場地與精神記憶。激發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減少因文化沖突而帶來的不和諧因素。

1.功能性與便利性相結合:民族社區的文化記憶景觀建設首要考慮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區的文化記憶景觀要充分考慮所在社區成員的精神需求,它應該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應景之作,要為所在成員提供一個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場所,民族社區不能以所謂現代管理而取消對文化記憶的物質提供。

2.簡潔化和歷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區的文化記憶景觀建設當然不是簡單的某個建筑的復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過一個場景喚醒對一個民族過去文化的記憶,它可以是一個建筑或者是一個標示。只要能讓人們回憶其文化淵源都可為文化記憶景觀,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區就可以命名為“爾瑪社區“在社區里可以很簡潔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標示物來提示居民的構成,同時使居住在社區的人們時時有一種對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條件可以再建設一個能介紹自己民族文化,歷史的社區歷史館。這其實對于文化記憶更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區穩定來源于對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文化記憶景觀的科學合理的建設。只有這樣,即能滿足各個成員的心理要求,還為建設新時期的民族社區提供物質保障,也是為各個民族文化大發展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民族文化;思想內涵

一、引言

民族傳統文化對推動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民族文化和高中語文教學相結合,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這就需要及時準變語文教學思想觀念和模式,應用新的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水平提高。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教學現狀和重要性分析

1.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教學現狀分析。高中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而將民族文化與之相融合,就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受到教學思想觀念因素影響,實際教學中就存在著諸多問題。語文民族文化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教學沒有重視。老師對學生民族文化知識教學,僅僅局限在對名篇詩詞的教學上,只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情感教學,這就不利于學生對民族文化價值更好的理解。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對文言文以及古詩文這些民族文化經典內容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差,這就影響了實際教學的效果。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對古典文獻學習不知所措,往往是依靠著翻譯學習,對文言文的內容探究以及思想價值的內涵探究不注重。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比較薄弱,這就必然會影響民族文化精髓的吸收。老師在語文民族文化知識教學中,對學生在民族文化經典內容的賞析以及自我理解方面的教學沒有重視。一些老師在具體的講解中,只注重對詩詞的解析或者是直接采用教輔類工具讓學生理解內容,沒有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自我理解和賞析,在民族文化的內涵思想文化方面的學習還不夠。2.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教學重要性。加強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涵學習,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思想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一環節加強對學生民族文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對促進學生成熟發展,以及思想價值觀的正確樹立都有著積極意義。通過民族文化知識的教學,對學生的民族文化鑒賞能力以及完善學生品格等都能起到積極作用。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的教學,對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以及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等,都能起到積極作用。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精華知識內容,是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對這些知識學習對學生的成長比較有益。同時對這些民族文化內容的學習,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承。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融入可行性及教學措施

1.高中語文教學民族文化融入可行性分析。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就有著積極作用,通過從多方面加強教學模式的優化,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有助于教學水平提高。高中語文教學中將民族文化與之相結合就比較重要,民族文化和語文教學內容有著緊密聯系,當前高中生自身的特征也對民族文化融入提供了可行性。高中生正處在青春少年時期,在人生價值觀上海沒有真正的養成,通過民族文化的融入,就比較有利于學生價值觀的樹立。高中語文教材當中涉及諸多和民族文化相關的經典內容,學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涉獵,就能幫助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更深的了解以及吸收。通過這些內容只是的學習來引導學生對古人思想感情的認識,在審美觀念上進行提高。高中階段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好奇心比較強,對有趣的知識內容比較感興趣。民族文化中諸多內容都能和語文教學相結合,以趣味性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這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講一些民俗以及動人的故事作為教學的開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高中的課程特征也比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教育。在教材中的特點是體現時代精神意識的,通過將傳統的民俗和當前的生活相結合,就比較方便學生接受。例如在學習到魯迅先生的《社戲》內容的時候,其中就涉及到唱戲的內容,老師就可就這一民族文化內容進行趣味性講述,通過相關視頻的觀看,讓學生對戲曲文化進一步了解。2.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融入的措施實施。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思想內涵的豐富化,通過教學手段的科學應用,就能內化成學生的思想內涵。筆者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提出幾點教學措施。第一,加強對語文教材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根據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對每個民族文化經典篇章都是精心安排的,其中的文言文以及古詩文是重要的代表。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就要充分認識到文言文以及古詩文的學習重要性,從這些內容中讓學生領略民族文化的價值和學習的重要性。從對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興趣上著手,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加以應用,讓學生對民族文化知識內容感興趣,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氛圍當中去。例如:高中語文民族文化知識教學中,對《陳情表》的內容學習,就能讓學生對忠孝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在經過文本的依次學習和理解之后,學生通過文言文的語言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述等,都會深深地受到感染。然后老師就要將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忠孝方面能找到現實性,這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注重經典文化的拓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老師就要將經典的作品通過課外拓展的方式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能最大化地接觸到民族優秀文化典籍。這就可通過對新教學技術的應用,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和語文民族文化教學相結合,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方便地為學生呈現動態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能實現資源的豐富化目標,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喜好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民族文化經典。第三,充分重視民族文化內容的選擇。在語文民族文化教學過程中,為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要充分重視,在對民族文化的內容選擇上要以積極的情感思想為主。并要能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促進學生的語文素質的提高。第四,加強民族文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實施。高中語文教學要從多方面考慮,對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的科學性就要加強重視。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單一化講授,要能從整體上看待,結合語文教學設計中三維目標的方法,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充分重視。在語文教學中的民族文化的結合方面注重巧妙性,通過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和道德觀,讓學生通過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例如在對《孔雀東南飛》的內容講述中,老師就可將同名的通俗歌曲在課堂上進行播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歌曲的內容和語文文本中的內容相聯系,對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通過歌曲的情調來進行體味。這樣就比較有助于學生接受,學生也會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當中去。第五,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族文化的融入,要充分注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在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到教育領域之后,就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水平,對教育改革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民族文化的融入相結合,就能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對民族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能起到積極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動態化特征和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習慣比較適應,這就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還要重視對學生課堂教學中積極性以及參與度進行提高,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民族文化知識。只有在這些基礎教學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才能更好的促進語文教學的質量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的民族文化內容融入,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民族文化知識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有收獲。傳統民族文化的教學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教學舉措,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也有著積極意義,希望能通過此次對語文民族文化和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研究分析,能更好的促進實際的語文教學發展,為高中語文整體教學水平提高提供理論支持。

作者:莊彩霞 單位:江蘇省泗陽中學

參考文獻:

[1].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6(30).

[2]魏回春.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

[3]呂萍惠.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

[4]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1).

篇5

【關鍵詞】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建設;可持續發展

民族文化旅游,因其地域性、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傳統性等特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民族文化旅游也在世界旅游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桂林作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建設現代化國際旅游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山水名城,就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成分。如何以“解放思想、趕超跨越”的思維,探尋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桂林旅游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效方式,是當前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桂林旅游知名度、發展當地經濟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如何認識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為載體,引導旅游者對民族文化特點進行審美觀光的旅游市場和旅游活動。民族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又是極其寶貴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桂林是個典型的南方少數民族集聚區,有壯、瑤、苗、侗、回等5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6%。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這些民族集聚和沉淀了極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過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是當地文化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充分利用桂林民俗風情的特色,開發民族文化旅游項目,是極其重要的。

一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動整體經濟的增長。桂林市及其所轄十二縣都有豐富的自然美景,許多地方還有眾多濃郁的民族文化資源。桂林因為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越發凸顯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前來。據統計,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總人數達224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8.3億元,

2011年,桂林市接待游客總人數超過3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過150萬人次,而這些旅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桂林的民族文化影響而來的。可見,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即可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又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近年來,桂林分別在西班牙、瑞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等20多個國積極拓展國際旅游市場。“桂林旅游大篷車”也及時將民族旅游的宣傳打入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20多個國內城市促銷,并與國內30多個城市建立旅游聯盟和“西部中國”旅游營銷體系,推出精品民族旅游線路。桂林利用文化交流合作為民族文化旅游搭建平臺,推動了當地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從2007年開始,桂林還連續舉辦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及亞太旅游協會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并使其永久落戶桂林,這是宣揚桂林民族文化的極好契機。

三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桂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桂林民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載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可以促使大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重新得到開發和恢復。比如開展民族文化節慶活動、保護建筑結構和服飾文化就是最外在的表現形式。據調查,桂林民族節慶活動有140多個,正常開展活動的有90多個。在這方面,桂林通過舉辦“山水與文化旅游節”,各縣區尤其是恭城、龍勝和資源等民族地區通過自己的特色節慶,弘揚了民族文化、對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在民族文化的傳播上,陽朔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的創意,成為一種典范。

二、如何正確把握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現狀

近年來,桂林加強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整體形象得到提升。

一是具備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除了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和漓江山水外,具有濃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還包括恭城文廟武廟、龍勝龍脊梯田、興安靈渠、貓兒山、資源資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寶鼎瀑布等數百處。

二是具備強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效應。近十余年來,桂林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文化模范城市、中國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也是國家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一些民族地區的景點也相繼獲得國家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榮譽。

三是具備良好的民族文藝與節慶旅游基礎。桂林的民族文藝活動主要表現載體有廣西大鼓、桂劇、廣西文場、儺戲、山歌、漁歌、龍船歌、彩調劇、桂林雜技、桂林漁鼓、桂林彈詞等。節慶活動包括資源河燈歌節,壯族三月三傳統歌節,苗族苗年,臨桂禁風節,恭城桃花節、月柿節以及紅衣節、漁火節、農具節、米粉節等等,這些民族文化活動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基礎。

篇6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展;多元化

一、引言

民族聲樂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璀璨結晶,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人民將悠久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民族聲樂中,我國的民族聲樂形式包括了傳統的戲曲形式、曲藝說唱形式以及民歌,三種不同風格的聲樂形式相互融合、滲透,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的聲樂藝術。民族聲樂具有極強的民族的色彩,將民族的語音、民族的風土人情、民族的文化等等融入其中,民族聲樂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色彩的聲樂藝術。

民族聲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平鋪直敘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可以充分利用民族人民的獨特唱腔,可以表現民族的地域特點,更能展示民族的風土人情。可以說,民族聲樂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體現著民族文化的成就。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人民也逐漸將其賦予時代特點,多種多樣的演唱題材、歌唱形式、唱作技法應運而生。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新型音樂形式層出不強,流行音樂的普及極大地沖擊著傳統聲樂文化的影響力,使得這話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離人們的的生活越來越遠。應對民族聲樂發展的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民族聲樂的重要性,認識到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認識到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是長勢所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性

(一)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影響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民族文化在世界舞臺上交流、碰撞,全球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成為應對霸權主義國家一枝獨秀的重要策略。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是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能夠將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展示在全球化文化發展的舞臺上。民族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特別是在全球化大發展的舞臺上,民族文化可以充分展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同時,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各種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互相汲取民族文化發展中的精華,這也是民族文化長勢發展的必然選擇。自古以來,民族文化就是在碰撞、融合中不斷發展的,無論是戰爭侵略中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還是地域上相鄰近民族文化的碰撞發展,都使得各種民族文化得以碰撞交融。而且,各國家、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碰撞發展的過程中也能清楚的認識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對各國文化發展具有的強大推動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不是摒棄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而是在充分展示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汲取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優勢特長,從而促進民族文化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民族聲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展示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民族風土人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順應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民族聲樂也應秉持其多元化的特色,充分融入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去,同時,民族聲樂也應積極發揮其影響力,進而推動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交融、發展。

(二)中國民族聲樂本身的多元化特點

中國的民族聲樂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而中國又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少數民族多、各民族融合的大國家,不同的地域風情、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欣賞習慣,甚至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會造就不同的民族聲樂表現形式。我國的民族聲樂形式主要有戲曲、說唱、民歌三種,而每一種表現形式又包含多種多樣的類型。如戲曲就包含了三百多個種類,京劇、越劇、豫劇、川劇、黃梅戲等等戲劇種類的唱法也截然不同。同時我們還有多種民族唱法,如青海的花兒、蒙古的長調、藏歌的高亢、江南民歌的婉轉等,不同的民歌不僅在歌詞上表現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唱法上更是與民族特色巧妙融合,讓我們能夠聞其聲辯其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民族聲樂將地方特色巧妙凸顯,具有獨特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民族統一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保存民族特色,將民族聲樂放在多元化發展的要求下,讓民族聲樂這份各民族獨有的寶藏不被雪藏。同時為適應時展的需求,還應該將民族聲樂賦予鮮明的時代印記,將民族聲樂變得豐富多彩、并逐漸被人民群眾接受和欣賞。

(三)民族聲樂多元化是長勢所趨

在追求創新的高速度發展社會中,人們更加崇尚追逐新穎、時尚的東西,仿佛只有不斷的更新換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在此發展背景下,民族樂因其形式上的古老而遭遇前所未有危機和挑戰,讓看似一成不變的民族聲樂變得豐富多彩、歷久彌新不僅是民族聲樂本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民族聲樂能夠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市場發展的浪潮中人們的審美更加趨向于個性化,人們追求個性,也要求所追求的東西擁有個性。因此,民族聲樂也應緊跟時展的腳步,充滿個性才能發展長存。聲樂審美的多元化變化發展,就如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一樣,人們希望民族聲樂能夠滿足自己的試聽享受,這一方面是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間接地促進民族聲樂的創新化發展,實現民族聲樂與新生音樂形式的交流碰撞。

民族聲樂具有的民族特色,是其發展的極大優勢,在更加講求文化傳承的當今社會,人們會更愿意付出時間金錢來用于旅游,從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同樣,聲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其特色對于促進自身發展優勢極大。所以,民族聲樂的傳承者也應該認識到民族聲樂的重要性,將其賦予更為豐富的色彩,并使其更為充分的表現民族特色,并逐漸靠近人民群眾,讓其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并逐漸被人們接受。當人們愿意像通過旅游來了解一個地方的特色一樣來通過民族聲樂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時,民族聲樂也就實現了其最初的意義。因此,民族聲樂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財富,認識到民族聲樂的重要性和優勢,并將其運用到民族聲樂發展的過程中,也會使民族聲樂的傳承者重拾民族聲樂發展的信心,也讓民族聲樂在更為充滿激情的創作人手中傳承發展。

三、結論

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民族聲樂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民族聲樂能夠將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點、民族風土人情等充分融入其中,展示出極強的民族特色,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勢。但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型的音樂形式層出不窮,人民的審美習慣也在發展著巨大的變化。民族聲樂在新型音樂形式的沖擊下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民族聲樂的特點并致力于推進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是民族聲樂能夠長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必然性及其有效的多元化發展途徑,希望能夠通過對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探討和研究,為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丁愛華.“千人一面”與‘民族聲樂學派”[J]南京藝術學院學,2005.

[2]王維平.從原生態民歌談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發展[J]音樂探索,008.

篇7

1民族文化的社會作用

在民族文化與文化關系基礎上,民族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民族發展的關鍵,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對提高民族素質和構建民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主要作用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教育發展主題之一,教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種文化象征,是人類發展和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教育在整個文化發展中不僅對文化傳遞和文化構成起著主體作用,還是促使人類將物質財富轉化為精神財富的關鍵,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培養和造就學生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創造力,進而促進文化的更新和發展,同時通過民族理論文化教育使青年不斷提高民族意識,增添其民族自豪感,對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第二,加強民族文化教育為各民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匯聚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加注重培養人們道德、智慧和文藝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在對這些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同時還要保護我國各少數民族文化,對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整理和研究,推廣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理論教育還是開啟青年學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加強民族文化理論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愛國精神、人文素養、民族精神等,民族文化理論教育正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需求,它可以將學生代入民族文化發展藝術空間中,以此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促進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奠定基礎.第三,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關鍵動力,加快少數民族經濟和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就需要不斷提高人們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但是發展民族文化是要建立在和諧民族社會關系基礎上,只有建立良好的民族關系,才能使政治環境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促進少數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累了不同文化,諸如藝術、歌舞、醫藥、飲食、信仰等,這些民族傳統文化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很多民族經濟的發展大多是依靠這些傳統歷史文化,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是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的關鍵.

2民族理論教學中民族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

2.1民族文化意識薄弱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趨勢,這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眼界,拉近了學生與全球文明的距離,為提高學生世界認知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礎,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由多元化文化發展演變而來的,這些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存在一定影響,同時由于學生思想意志比較怕薄弱,容易受其他國家思想文化的影響,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學習意識淡化、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退化,青年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漠視,將導致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缺乏自強自律意識,而青年學生作為我們國家發展的未來,解決他們存在的這些問題有尤為重要,如果不解決學生這些問題,任之發展最終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存造成利影響,國家民族凝聚力會越來越薄弱,未來我國國民綜合素質也會越來越差,這將嚴重阻礙國家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2.2少數民族出現斷代現象

我國少數民族發展歷史久遠,但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在我國偏遠地區,同時少數民族人口較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部分年青一代少數民族居民開始離開原居地,涌入城市,這就使該部分少數民族人口越來越少,加之遠在異鄉的少數民族青年已經開始與其他民族通婚,久而久之,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無法繼承和發揚出去,同時不斷的通婚使原留有本少數民族血統的傳統少數民族居民越來越少,甚至出現斷代現象,斷代少數民族文化無法追尋其根源,不利于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開展[2].其次,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堅持原有固守的文化傳統觀念,一些陳舊的民族傳統阻礙了民族的發展,與當今經濟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不適應,這種單純固執的保留原始民族傳統文化,使民族文化的發展觀念扭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創新、同時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通常這部分民族將自己孤立起來,不能接受本民族以外的文化,使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實際生活環境脫節,出現封閉、傳統、落后現象,這將加重該民族文化斷代現象.

2.3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中變異

縱觀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歷史都經歷了不斷的創新,也是不斷地融入新的文化形式的歷程,因此民族文化在與現代文化結合中變異是我國民族文化能夠不斷發展和得以保留的關鍵,是我國民族文化不斷適應歷史變遷的重要基礎,正常的民族文化變異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的,而在民族理論教學中,一些非正常的民族文化變異將會逐漸淡化我國民族文化傳統特點,一些民族文化盲目結合外來文化,將外來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這意味著我國民族文化被一點點吞噬掉,并沒有達到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過程中,汲取現代文化精華發展民族文化的目的,而是使民族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完整,使民族文化失去了本民族歷史成長痕跡,失去了本民族特色,由此可見這種外來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嚴重影響了民族理論教育和發展,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存在較大阻力.

3民族理論教學中強化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增強民族文化意識

增強民族文化意識是加強民族文化教育的關鍵,只有使年輕學生認同民族發展歷史,樹立正確民族團結意識和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學生內心.增強民族意識,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識,將我國有特色、有趣的民族文化發展歷程普及給學生,使學生對民族文化有初步了解,同時教師還要從歷史方面向學生普及,我國56個民族的由來和發展,以及少數民族為我國統一作出的貢獻,使學生具有民族團結意識,使學生對民族的發展和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3].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需要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對學生加強民族文化啟蒙教育,社會要加大媒體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諸多方面的啟發,引起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視和關注,提高學生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意識.最關鍵的民族文化教育還是在學校,學校教師要營造民族教育氛圍,使學生在民族文化氛圍下,加深對民族文化的好感,以此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民族文化的意識.

3.2尊重多樣化文化教育

增強民族文化教育,并不是要單純的學習和發揚某個少數民族文化,而是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汲取我國各個民族文化精華,尊重多樣化文化教育,以此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發展,這主要是指不僅要體現各個民族的特色,還要將這些民族文化都圍繞著中華民族文化進行統一,達到我國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我國民族文化教育中尊重多樣化文化教育的觀念,近年來受到不少外國留學者的追崇,一些國外留學者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多元化特征選擇到我國進修中國民族文化,將56個民族融入到一起,將多元化民族文化統一共同發展正是增強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的關鍵.此外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也正說明了我國以人為本,尊重少數民族發展的民主政治,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觀[4].

3.3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環境

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環境是強化民族文化教育的關鍵,教育環境主要包括教師隊伍、民族文化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我國教育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其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發展是促進我國整體教育發展的關鍵,因此應營造教育環境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環境,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在高教育水平教師指導下,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5].此外教育部門要重視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對民族文化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安排,民族文化教育內容要涉及民族發展的歷史、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特色等方面,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以此增強學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只有使學生對民族文化有了正確認識,才能促進學生將我國民族文化知識不斷發揚光大,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

4結論

綜上所述,在民族理論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向學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識,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知識有進一步了解和正確認識,以此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不斷的學習和了解民族文化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民族精神,以此解決民族理論教學中民族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奠定有利基礎,同時也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作者:高云峰 單位:赤峰學院

參考文獻:

〔1〕熊錫元,王希恩.民族理論書簡———關于中國民族理論學科特色的討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13(04):104-105.

〔2〕張謀.二十年,中國民族理論之路蜿蜒而輝煌———1998年冬季首都民族理論研討會綜述[J].民族團結,2015,10(01):190-191.

〔3〕蘇祖勤.近年來民族區域建制理論與實踐熱點問題述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3(03):189-190.

篇8

關鍵詞:民族文化;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4-0130-01

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中國專題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要承擔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的傳承使命,建設職業教育特色學校和特色專業。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為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文化傳承不僅維系著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而且關乎著民族發展的未來走向。我國西南地區是多民族地區,具有獨特文化背景,受到各民族文化傳承中符號、語言、價值、規范等方面的影響,使職業技術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上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一、傳承民族文化在西南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精神結晶。各少數民族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對自己民族的各類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如果在職業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內容,勢必會極大地調動起各民族的積極性,從而極大地促進民族教育的成果。例如貴州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9個民族,有不少的民族民間藝術,如苗族的蠟染、侗族的大歌等,都是蜚聲海內外的,如果將這些藝術作為職業教育中民族傳承教育的內容,既能使學生學到一門技術,極易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發揚民族文化,體現西南職業技術教育特色,又有利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學習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多了一項實用技能,多了一條更穩定的出路,也提高學生自身素養。例如學習蠟染刺繡能夠培養人的精細觀察力;研習圖案紋飾繪畫能夠強化形象記憶;學習歌舞有益于感情的豐富;腳馬競技對動覺智能、宗教對自省智能、山歌對唱對交流智能。據調查,旅游專業學生在學好相關專業的普通課程后,會幾門少數民族語言等一些當地需求的綜合技能,與一般畢業生相比,就業更加有保障也更能激起這一區域企業的興趣。

為此,我們可以將民族文化教育作為在校生學習的重點課程之一,全面推廣。將民族歌舞、服飾、語言、用藥等民族文化編成教材,分別納入學前教育以及生產管理、中醫中藥等專業必選課程,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傳承和保護了民族文化。還有把竹鈴球、蹴球、陀螺、腳馬競技等民族體育項目在職教中心推廣,讓機械、汽修等專業的學生增強體魄的同時也能擁有一項民族藝術特長。這樣帶來的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是職教生的穩定就業。

二、職業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少數民族地區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舊的傳統觀念束縛著少數民族的頭腦。因此,職業教育幫助改善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克服閉關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閉局面,促進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匯合,這對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用職業教育進行民族意識的啟蒙,改變對傳統盲目依賴的心態,吸收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新成就、新思想,推動觀念更新,激勵各民族的時代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樹立起與時代相適應的現代意識和觀念。同時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強、自立、自我發展的觀念,從自身來尋求力量,通過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打好基礎,努力實現民族發展。

2.加大職業教育宣傳的力度

少數民族中很多人不了解先進技術,甚至還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群眾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認識。所以,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宣傳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宣傳到每個角落,讓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真正了解職業教育,關心、重視、支持職業教育,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使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其次,做好本地區職業院校的宣傳工作。把學校規模、特色、招生就業等情況經常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并讓一些優秀畢業生的現身說法,增強宣傳報道的實效性和說服力,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畢業生到職業院校就學。還可以到少數民族地區舉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詢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全面深入報道和宣傳職業教育。

3.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不發達和因人口分散等帶來受教育成本高的現狀,需要教育投入優于全國的其他地方。少數民族地區因經濟的貧窮,很難承擔教育任務,必須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負擔,才能徹底改變“窮地方辦窮教育”的現狀。另外,溝通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橫向聯系,使社會能夠直接參與教育過程,將社會外部需求與學校內部改革結合起來。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人才與留住人才并重。首先,了解教師的需求結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教師的心理特點,創造條件滿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師需要進修提高,學習上培養、工作上信任,中老年教師需要改善中老年教師的生活、工作條件及心理環境,保持其工作熱情等。其次,發展少數民族職業教育,最直接的一個方面是要增加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職工和少數民族專任教師的數量。因為在艱苦的西南部少數民族山區,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鄉貢獻才能的。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中蘊涵著具有民族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思想。如何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發掘這些職業技術要素,使之與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是今后特色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適應西南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特點,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

參考文獻

[1]李世平.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報,1997,(6).

篇9

(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缺乏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居住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大雜居,小聚居”,這樣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比較深入,尤其是在民數民族和漢族居住相互錯落的村寨更為嚴重。現在黔中地區出現的一種想象叫“漢化”,所謂漢化就是少數民族受到漢族的影響逐步被漢族同化的過程。出現“漢化”現象主要是因為部分少數民族在生活、生產等過程中缺乏對自己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在內心不自覺地效仿漢族,這樣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也就逐步淡化,甚至缺乏。

(二)民族文化成果被商品化,并在旅游中受到嚴重扭曲

多彩的貴州,爽爽的貴陽,黔中地區是旅游的地方。黔中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果是旅游宣傳的亮點之一,民族文化成果由全民共享的氛圍在黔中地區已經形成。民族文化成果被商品化已經成為黔中地區民族文化發展的趨勢之一。為了擴大黔中地區民族文化影響力,傳統的民族文化成果已經被轉化成現代化的技術商品,不再是民族文化真正的成果,民族文化成果已經被嚴重扭曲。

(三)黔中地區民族文化傳承陷入困境

隨著黔中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越來越少的人繼續加入到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搶救隊伍。長期以來黔中地區民族文化傳承陷入困境,部分民族文化工藝、民族民間技能已經失傳。例如在黔中地區的喇叭(嗩吶)民族民間音樂已經陷入了困境,現在聘請喇叭吹手的價格太昂貴。失傳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少數民族青年基本上不愿意從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工作。

(四)黔中地區民族語言瀕危

少數民族語言是一個少數民族重要的標識和象征,是一個少數民族保存集體情感、共同的重要渠道,因此,少數民族語言對于一個少數民族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黔中地區現存的少數民族語言已處于瀕危狀態。

二、現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區民族文化保護措施與對策

為了加快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加強黔中地區民族文化保護,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現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區民族文化保護措施和對策有:

(一)兩手抓經濟和民族文化,兩手都要硬

黔中地區在貫徹落實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城鎮化建設戰略的同時應該狠抓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不以犧牲民族文化為代價的“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建設戰略,真正做到兩手抓經濟和民族文化,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促進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保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民族文化保護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效果明顯。

(二)鼓勵民間力量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民族文化保護的主力軍在民間,鼓勵民間力量積極組織、參與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例如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黔中地區的很多苗族村寨,在每年的冬月、臘月苗族小女孩會自愿、主動到山上砍柴放到“花園”旁邊。

(三)強化政府在保護民族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各級政府應采取適當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營造少數民族文化圈,加強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高少數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搶救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政府充分有效地參與少數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生活,并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合理關護少數人群體及其成員的利益,包括采取優惠民族村寨政策措施、加大民族文化保護經費投入等。

(四)建立博物館和數字民族文化保護館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集政府和民族民間的力量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小型民族文化博物館,主要搜集該民族有珍藏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成果等。

小結

篇10

關鍵詞:瀘沽湖風景區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模式

民族文化的層次是指民族文化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層面文化是指“顯露在外”的,與特定物質關系相連、有明確物質形態與之對應,人們可以直接感知[37],比如摩梭文化里面的木楞房、服飾、生產工具、寺廟、文字等。隱性層面文化是指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不容易被人們感知的精神的物質[37]。相對來說,隱性層面的文化是起決定作用的文化層面,其反映出來的則是顯性層面文化內容。比如摩梭文化里面的價值觀、知識、態度等,決定著摩梭人的建筑、聚落形態、服飾、語言文字等。當然,由于文化是個復雜的概念,沒有絕對的顯性、隱性標準,而需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分層。

從旅游開發來說,可以被感知的,顯露在外的文化容易被開發成旅游產品,比如建筑、手工藝、服飾、飲食等。從更為重要的文化保護角度來看,精神的隱性層面的文化應該作為文化保護的重點,而不應該被作為旅游產品來開發。然而隱性文化則是科學考察者的最愛,也是他們研究民族文化的重點和切入點。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是并不矛盾的,開發的是顯性層面文化,而保護的是隱性層面文化。通過對瀘沽湖風景區的實地調查發現,由于生產的需要,摩梭人平常并不穿戴民族類的服飾,而是利于生產的“便服”。當有游客進入需要他們展現民族服飾或要舉行重大活動的時候才換成本民族的盛裝。因而我們并不能說,日常生活中摩梭文化消失了,需要時摩梭文化又出現了。也并不能籠統地認為,摩梭文化有消失的可能,這只是隱性文化層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控制力”,一種對民族群體社會、經濟、生產生活行為的“控制力”。而顯性文化層面對外界的干擾能力較強,“彈性”較大,更適應旅游活動短期性特征。只要隱性文化層面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況,其民族文化相應的也會朝著良性的方向邁進。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應該以隱性層面為主,顯性層面為輔;隱性文化根據旅游業的發展做合理的引導、保護,而顯性文化則進行適度的開發,開發和保護是不矛盾的。

1民族文化保護之于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1.1民族文化保護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

瀘沽湖風景區生態保護的對象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體現在:①景區的核心組分;②景區特色的主要體現;③吸引游客的“核武器”;④維持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因此,民族文化保護對于景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生態保護的主要內容。

1.2民族文化保護利于生態思想傳承

瀘沽湖風景區摩梭文化的生態學思想對于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摩梭人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維持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了文化就等于保護了這些可貴的生態思想,就等于保護了生態平衡。在生態保護工作中,結合利用這些生態思想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生態思想的傳承,起到了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雙贏的目的。

2以民族文化保護為重心的生態保護的關鍵

以民族文化保護為重心的生態保護的關鍵是民族文化開發保護模式的問題。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合理的開發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最重要的是這是民族文化保護的最佳方式。

2.1可持續開發原則

民族文化的開發既要體現文化特色,又不能對傳統文化造成破壞,急功近利式的盲目開發只會帶來不可挽回的結局,而可持續式的開發才是文化永續發展的保證。近代伴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各種因過度開發而導致的消極效應顯示出了其潛在的威脅。人們漸漸發現,將經濟效益作為旅游發展的首要目標,對資源過度地開發,對景區的粗放式建設與管理使目的地資源破壞殆盡是景區文化資源破壞嚴重的主要原因。景區的文化資源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物質。從長遠看,文化的可持續開發也是一個景區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通過核心文化及配套基礎設施,實現景區核心引力的維護和旅游的永續發展。從景區的競爭力角度來說,文化是其競爭力的核心內容,一個文化日漸衰落或破壞的景區是沒有競爭力的,也無法與其它景區實現競爭。因此,文化的可持續開發是景區民族文化生態保護以及景區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方式。

2.2時空動態開發保護方式

文化是個發展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種外界事物的介入使得原本封閉的瀘沽湖風景區對外界有了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在新形勢下,原來文化中一些舊的文化特質被新的文化特質取代,從而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價值。但這并不是傳統文化的沒落,而是民族文化發展表現出的新形勢。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變遷。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變,想要“原汁原味”地保護既不可能也不可取。通過民族文化的層次性可以看到,文化的開發和保護是不矛盾的,應該“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開發可以開發的顯性文化內容,保存必須保護的隱性文化因子。針對瀘沽湖風景區文化發展現狀,提出“收集―分離―傳承―提倡”開發保護方式[37]。

(1)收集。對當地民族文化的調查搜集工作是文化開發保護的首要工作,只有全面深入地調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對民族的文化家底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進一步的分離、保護與開發工作。政府部門需要組織力量在民族地區內搜集當地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可以派出專門人員進村入戶搜集整理、調查研究。對于搜集到的第一手的資料還要加以整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并通過妥善的方式保存起來,以掌握最真實可靠的民族文化資料。此外,對當地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遺漏的、新出現的民族文化都應該及時加以整理和保存。

(2)分離。如果民族文化的所有要素內容都作為旅游商品而出售給游客,那么文化的開發無疑是失敗的。諸如宗教儀式、禁忌、圖騰崇拜等非物質類的隱性文化因子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寄托,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被過分商品化而隨時隨地可以出售給游客,就會造成這些文化內涵的弱化,甚至破壞。因此,應該做好民族文化的分離工作,將顯性文化因子和隱性文化因子分開,對不適合開發的隱性文化因子做出規定。比如祭祀舞蹈,只在固定的地點由專人進行表演。

(3)傳承。對于顯性層面的文化因子的保護首先表現在將其物質形態或使物質形態化地保存起來。可以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匯編手段,對相關文化進行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有關的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比如,民族服飾可以一直保留它原來的物質形態。對于隱性層面的文化因子的保護則需要人為的促進。比如可以安排青年一代學習宗教經書、口傳文學等,提供便利的學習和交流條件,實現文化的傳承。

(4)提倡。傳統文化的保護必須是基于本民族自覺、內在的意愿,尊重人們在新的環境下做出的選擇。一方面,應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提倡傳統文化中合理的優秀的部分,比如具有生態學內涵的圖騰、宗教、摩梭大家庭等。力求保持其民族特色,培養居民良好的個人品質、社會公德和民族自豪感,提倡保持傳統文化中真、善、美的德行和禮儀,盡量減少旅游業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應該倡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的內在過程。變遷是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退的必然方式。作為民族主要特質的傳統文化,會以改善的形式發展、傳衍,這也是文化生命力的考驗和展示。不與現代生活結合的“保留地”將走向敗落。

上述的風景區以民族文化保護為重心的生態保護模式的產生是基于文化保護分析所確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景區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是否有利于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必須要經過科學的評價,才能起到有效的反饋作用。評價的結果有利于及時對民族文化保護方案進行修正,使景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玎.西部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互動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