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性財政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擴展性財政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然權利的目的在于劃定公共權力與個人權利的界限,以擺脫公共權力對個人自由的干涉,并通過獨立的司法裁判制度得以實現。而社會權利則恰恰相反,要求國家及社會積極介入,扶助個人獲得發展的能力,以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公平與自由。雖然產生目的及實現途徑上存在不同,但在尊重人類尊嚴及價值這一出發點上,兩者是統一的。自從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頒布后,社會權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政治上的普遍承認,但對于一個需要提供的社會保障來說,社會權利的實現需依賴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政策,并非單純的司法保障能夠實現的。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制度對受教育權的保護給與了確認。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訟”。這一條對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作出了原則上的限定,其核心在于“具體行政行為”和“合法權益”。為使其更加明確,《行政訴訟法》第11條對此作出具體規定。綜觀上述條文,我國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具有特定性和擴展性兩大特點。根據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第2條與第12條之規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定于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這一限定反映在原告資格上,表現為作為原告與被訴行政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特定”而非“普遍”的關系,即只有“特定”的相對人才能具有提起行政訴訟的資格。依照這一規定,只有當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特定相對人的受教育權時,該相對人方可援引此項權利提起行政訴訟。
對于非特定性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政行為,如有關入學資格與條件等規定,如果公民認為違背我國法律規定的平等享有受教育權的原則,而該違法并未對其形成直接的、現實的侵害,則無權請求法院予以撤銷。同時,《行政訴訟法》第2條將該法的保護范圍限定為“合法權益”,《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第8項以及第11條第2款進而規定“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以及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結合這兩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本法在立法技術上將我國行政訴訟的現實性與擴展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從現實性出發,基于我國行政法治的現狀,將“權利”(主要指人身權與財產權等自然權利)作為法律保護的核心;另一方面,又未將法律保護的范圍限定于“自然權利”,賦予行政訴訟的資格充分的發展空間與余地。同時,1999年頒布實施的《行政復議法》第6條已明確地將受教育權列入可以提起行政復議的范圍。這意味著在我國受教育權的保護已成為政府的一項法定義務,公民有權援引此項權利提起行政訴訟。
篇2
關鍵詞:凱恩斯主義;政策主張;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一、凱恩斯主義學派的主要經濟思想及政策主張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一)凱恩斯本人的經濟思想及政策主張
1、凱恩斯的經濟思想。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他認為,資本主義未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三大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性偏好作用的結果。
凱恩斯認為,在短期,收入和就業水平是由總需求決定的。總需求可分為兩大類: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資本主義之所以出現失業現象,歸根到底是因為人們消費不足或投資不足所致。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規律而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業,達不到充分就業,從而出現“富裕中的窮困”的矛盾現象。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根本辦法就是擴大社會需求,具體講就是增加消費和投資。只有政府干預經濟,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實現充分就業。
2、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凱恩斯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他曾多次批評自由放任主張,認為在自由放任條件下,投資引誘不足,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很快,而利率由于制度和心理的因素不能以同樣速度下降,就業和生活標準不能達到生產技術所能提供的合理水平。
凱恩斯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要求政府擴大職能。凱恩斯所指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誘導的職能,以刺激消費和投資,達到擴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刺激消費方面,凱恩斯指出,國家必須對消費傾向施加導向性的影響,刺激平均消費傾向。主張國家部分的通過稅制,部分的通過限定利率,部分的通過其他手段對消費傾向施加影響。凱恩斯認為,政府的財政政策會影響消費和儲蓄,如果政府有意識地把財政政策作為更為平等的收入分配工具,財政政策對消費傾向的影響更大。至于貨幣政策,凱恩斯認為,長期利率的重大變動會影響消費傾向;短期利率的變動對消費沒有很大的直接影響。在刺激投資方面,凱恩斯一方面主張國家采取措施提高資本邊際效率,以刺激投資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主張投資社會化,由國家直接組織投資。他的結論是,不能把當前提供投資的職責留在私人手中,國家能從長期觀察,并根據一般社會利益,計算資本品的邊際效率,應該更多的承擔直接組織投資的責任,設法提高并補充投資引導。他主張實行中央控制,推行投資社會化,認為這是獲得充分就業的唯一方法。
(二)凱恩斯追隨者的補充和發展
1、新古典綜合派。新古典綜合派試圖在凱恩斯的總量經濟范疇上,用新古典的個量分析理論和方法去構造一個所謂統一的新經濟學圣殿。其對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所做的綜合,在20世紀五十年代后的25年中,使經濟學有過一段相對平和一致的時期。新古典綜合派也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經濟學。代表人物有薩繆爾遜、托賓和索羅等。
2、新劍橋學派。20世紀七十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滯漲,新古典綜合派既無力詮釋這一現象,更提不出有效的治理對策,從而備受責難。新劍橋學派就是以羅賓遜為首的英國劍橋大學的一批經濟學者在批判新古典綜合派的過程中形成的。
3、新凱恩斯學派。在20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凱恩斯主義由于不能解釋滯漲現象而受到自由經濟學派的攻擊,日漸衰微。為回應這些評判,挽救凱恩斯主義,八十年代,出現了一群被稱為新凱恩斯主義的年輕經濟學家。
二、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思想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
戰后各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在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歲月里,在緩和經濟危機、促進就業方面,確實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雖然到了七八十年代滯漲使凱恩斯主義失去了官方經濟學的寶座,但凱恩斯主義并沒有銷聲匿跡,而是在新形勢下繼續發展。
(一)我國可以借鑒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原因
1、市場經濟內在的缺陷和弊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致力于促進經濟發展,并逐漸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方針。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市場經濟可以起到政府干預所不能夠替代的功能,如優化資源配置,價格發現等。但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在一些公共領域,單純的市場調節是不行的,會出現“市場失靈”,并且市場經濟調節本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弱點。所以,應該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
2、凱恩斯經濟學派的一些具體觀點和政策主張對我國還是有用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框架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與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國情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決不能不假思索地生搬硬套。應該看到,其中的一些論點和方法對我們還是有用的,可供參考、借鑒和利用。例如,關于政府干預經濟以及政府干預經濟手段的思想。如我們上面所論述的,發展市場經濟是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調節的。關于宏觀分析方法以及“總需求=總供給”的宏觀調控模式,對我國進行宏觀調控管理、協調宏觀運行機制無疑是可供利用的。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財政理論和財政政策以及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也有可供我國借鑒之處。例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所主張的運用財政收支、稅收增減來調節社會總有效需求,西方國家在運用這些政策上所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等等,都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完善有啟發性和前瞻性意義。同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配合使用,靈活調控經濟,則成為近年來我們政府解決經濟中出現問題的主要手段。這些調控手段的合理運用,在我國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圖1列出了我國近年來對付有效需求不足所采取的擴大總需求的主要措施。(圖1)
(二)我國運用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政策主張干預經濟實例分析。199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外部需求萎縮,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圍著擴大內需做文章。1998~1999年間,主要運用財政政策,先是增加投資,然后擴大到消費領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需求不足的矛盾,遏制了經濟下滑和GDP下降的局面。2000年上半年,擴大內需呈現三大熱點:1、西部大開發熱。由此增加了許多用于西部開發的固定資產和更新改造資金;2、股市熱。特別是“5.19”的股市飆升以及“2000年2000點的”造勢聲勢,吸收走不少居民儲蓄,減持銀行存款,2000年前9個月累計城鄉居民存款余額比上年同期減少2,108億元;3、假日經濟熱。像“五一”、“十一”這樣史無前例的長假期有力地推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總體來看,經濟恢復勢頭良好,社會需求全面回升,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復蘇,呈現由高到低,不斷加快增長的趨勢,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觀。2001年也實現了經濟全年保持8%的增長速度。可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政策手段來彌補有效需求不足,進而拉動經濟增長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三、我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干預措施的凱恩斯解讀
(一)2007年以來的經濟形勢分析。第一,我國經濟連續三年超過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態勢從2007年開始發生轉變。2007年的GDP名義增長率為11.4%,而當年的通貨膨脹率為4.8%,所以2007年實際GDP增長率=11.4%-4.8%=6.6%;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12月10日的《2008年秋季報告》預測,2008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GDP增長率將為10.1%左右。如果2009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再發生顯著惡化,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GDP增長率雖然將繼續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5%左右的較快增長。而鑒于我國的經濟形勢,世界銀行卻不斷調低2008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預期,預測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11.4%降低至9.4%。美國經濟放緩及其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國際原材料和食品價格劇烈波動以及國內物價水平的大幅度變動都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風險;第二,CPI從2007年開始不斷攀升,到2008年4月達到了8.5%的高位,我國面臨通貨膨脹風險。從2008年5月開始CPI不斷下滑,到11月份僅為2.4%。開始有學者認為我國有出現通貨緊縮的危險。(表1)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出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經濟持續升溫的態勢已經扭轉,開始步入下行通道;(2)價格漲幅持續攀高的態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3)美國金融問題發展引發世界經濟走弱的可能性加大,我國出口環境進一步惡化;(4)國內企業生存面臨挑戰,很多中小企業瀕臨破產。
(二)此次金融海嘯中我國政府的主要舉措。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我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2008年9月份以來,我國政府主要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如表2所示。(表2)
(三)政策手段的凱恩斯解讀。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政府為應對此次經濟波動,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概括起來基本上趨向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所推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采用“松”或“緊”的財政政策來直接影響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以達到使總需求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目的。
1、財政政策。目前,我國出口受到金融風暴的嚴重影響,國內由于對未來的預期不好,消費和投資需求嚴重不足,符合運用“松”的政策,即積極的財政政策情況。
為應對此次經濟出現的問題,我國政府主要采取了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如,2008年9月18日證券交易印花稅19日起單邊征收,10月17日降低住房交易稅費,10月21日提高3,486項商品出口退稅率,2009年起全國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叫停百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多項減少稅費措施等。9月18日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匯金宣布將自主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10月22日出臺十項保民生舉措,11月5日國務院確定4萬億投資計劃用于擴大內需,大幅提高2009年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多項擴大財政支出的措施。
2、貨幣政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主張在經濟蕭條時期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可以刺激有效需求,使經濟高速增長,消除失業和經濟危機。
2007年以來CPI連續高漲,我國面臨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威脅,為了穩定物價,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國政府首先采用的是謹慎的貨幣政策,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加強信貸管制,以緊縮銀根,緩解流動性過剩。但到2008年形勢有所變化,CPI連續回落,通脹威脅已經減輕,同時由于出口受到金融風暴重創,加上緊縮銀根使很多企業融資困難,出現了大批中小型企業倒閉現象,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為了刺激經濟,我國政府及時調整政策,轉而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逐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如2008年9月15日央行決定下調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10月8日央行再降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10月30日再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同時,11月9日央行全面放開貸款限制,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等等。由此可見,我國政府不是在盲目運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而是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四、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取向的實際效果
(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政策主張曾被廣泛用于各國政府的政策制定上,歷史和實踐都證明這些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在此次金融海嘯中,各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也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政府干預手段,來調節經濟。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在評論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時,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國通過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將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直接刺激作用。上述政策措施將從以下方面顯現效果:
第一,有利于穩定預期,減輕對經濟下滑的擔憂,提振消費和投資信心。此次政府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方針的指導下,采取的各項舉措將有助于防止我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風險。
第二,改善民生。在這次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當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進一步擴大內需各項建設之首,通過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強消費能力,以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意圖十分鮮明。
上述政策措施將從三個方面對城鄉居民生活帶來積極影響:一是通過直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城鄉居民有錢可花;二是通過強化保障,使城鄉居民有錢敢花;三是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一方面可以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大規模投資也必將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帶動大量就業,讓更多人擁有就業崗位。
第三,減輕企業壓力。首先,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減輕其財務成本;其次,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中增值稅轉型將為企業減輕負擔1,200億元。
第四,對基礎建設的影響。這次的十項措施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重點之一。我國將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有較大幅度提高。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既發揮投資對經濟直接拉動的作用,又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的有限性及原因分析。我國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確實會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但它們并不是萬能的,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宏觀調控政策作用是有限的。
首先,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推崇的財政政策的實質就是通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以及擴大政府支出來彌補私人投資不足,進而解決就業,增加社會消費需求,并拉動私人投資。而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量,降低利率,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這也正是此次我國政府政策措施的實質。然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否起到預期效果,要取決于居民是否會增加消費以及企業是否會增加投資。而消費和投資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其次,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采取了政府投資方式,用于改善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帶動民間投資需求的力度相對較弱,長期實行政府投資,其效果是遞減的。而且財政負擔的壓力越來越大,使擴張性財政政策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再次,寬松的貨幣政策未必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央行雖然在放松銀根,不斷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但由于我國是兩級銀行系統,貨幣政策能否起到預期效果還得看商業銀行的決策。
(三)在運用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應注意的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雖然是有限的,但就像新凱恩斯學派所說的,沒有緊縮政策,通貨膨脹會更嚴重;沒有擴張政策,失業會更嚴重。科學合理的政策運用對經濟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1、調整財政投資結構。財政投資應堅持基礎設施為主導,但由于基礎設施在建設時期產業關聯度弱,對經濟的拉動力較小,財政還應投資于一些急需發展的,產業關聯度強的制造業,特別是投資于高新技術的制造業;同時,財政還應投資于能有效啟動消費需求的項目,如投資于城市的房地產業、汽車業和旅游景點、娛樂設施、體育設施等;改造農村電網,拉動農村家電消費。
2、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進一步啟動民間投資。由于許多行業限制民間資本進入、稅負偏重,普遍缺乏金融支持等原因,民間投資尚未得到有效啟動。因此,要轉變觀念,給民營經濟以國民待遇,一方面要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放松對競爭性行業的市場準入;另一方面要發展以民營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的中小銀行和地方銀行,業績良好的民營企業也應批準上市。還可拿出一部分資金以貼息、擔保、參股、合作等形式支持民間投資,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示范效應。
3、建立一個有效的配套政策體系。圍繞擴張性財政政策,建立一個有效的配套政策體系。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宏觀經濟運行的原因、體制原因和國際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刺激有效需求要從多方面著手。第一,完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將有固定收入來源和合法渠道的預算外資金納入國家預算統一管理;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中超過80%的存款為不到20%的儲戶擁有,表明我國個人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律”,增加富人的收入對擴大消費的作用有限,而窮人又沒錢消費,因此應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貢獻大小分配相結合的分配體制;第三,改革消費政策。取消福利型、供給型消費,清理整頓過去限制消費的不合理收費,鼓勵消費;第四,進一步實施鼓勵出口的出口退稅政策。實行出口商品零稅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擴大出口退稅的稅種范圍;第五,擴大省級政府在擴張性財政政策實施中的作用。公共投資的實施主體,一直偏重于中央政府直接負責實施,地方政府參與度較低,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投資項目的審批和實施效率低下,項目對地方經濟的連帶推動效應和關聯投資效應較差,而且完全由中央政府承擔債務,也加重了中央政府的債務依存度。因此,應提高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政府的參與度,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第六,加快產業升級,注重結構調整。當前面臨的危機也是我國加快產業升級,調整經濟結構的一次契機;第七,配合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強積極的財政政策效果,同時降低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這既是已往的成功經驗,也是今后需要繼續保持的做法。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雖然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但其倡導的政策取向是有一定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尤其是對金融危機下我國采取應對措施的趨向具有較大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通過結合我國國情綜合運用凱恩斯主義學派所倡導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措施,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但也要明確,這些政策措施并不是萬能的,更重要的是依據客觀實際的變化靈活組合,適時調整、積極應對、主動出擊。
(作者單位:1.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北京林業大學經濟園林學院;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桁林.中國的凱恩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劉滌源.凱恩斯經濟學說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4]李仁君.凱恩斯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云南財經學院學報,2000.
[5]李俊英.論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在中國的實踐.現代經濟實踐,2005.5.
[6]漆光瑛,張冬梅,朱富強.國家干預的藝術.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7]歐陽矩華.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上海金融,2001.6.
[8]陶紀坤.試論凱恩斯財政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魯行經院學報,2001.5.
[9]吳易風,王健.凱恩斯學派.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10]顏鵬飛,張彬.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評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篇3
內容摘要:貨幣政策效應是非對稱的,經濟過熱時的緊縮作用大于經濟蕭條階段的刺激作用,因此貨幣政策的操作也是非對稱的。本文認為在世界經濟還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基于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我國當前在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時應保持謹慎。
關鍵詞:非對稱效應 寬松貨幣政策 退出
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經濟陷入了近年來少見的低迷狀態。在困難形勢下,我國政府推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貨幣供應量M1和M2增幅達到近年來高峰,各商業銀行2009年一年新增加的本外幣信貸規模達到10萬億元左右。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保持平穩增長作出了貢獻,但也帶來了兩大隱憂: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出現了過快上漲。進入2010年后,國內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應盡快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近期內我國是否還應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基于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及其行為經濟學解釋
(一)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
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前,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效應是相對穩定的,實施緊縮性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是對稱的,即貨幣供應量與產出是線性關系。直到大蕭條時期,擴張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復蘇幾乎沒有產生影響,才使學者們開始感到,只有緊縮性貨幣政策才是有效的,同時流動性陷阱隱含著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利率之低使央行不可能再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回升。弗里德曼將貨幣政策比喻為:“貨幣政策是一根繩子,你可以拉緊它來抑制通貨膨脹,但是你不能夠推動它來恢復經濟。正如你可以把馬牽到水邊,但你不能強迫它去喝水一樣”。他所指的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驗證了凱恩斯的觀點。在其后的數十年,關于“緊縮性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地抑制經濟過熱,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在治理經濟衰退時卻顯得無能為力”這一觀點逐漸為經濟學家們所認同。因此一般認為,在經濟緊縮階段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經濟擴張階段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減速作用。貨幣政策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不僅依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強度,而且依賴經濟周期的具體階段,這種貨幣政策對真實經濟產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機制被稱為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
(二)貨幣政策作用非對稱性的行為經濟學解釋
對于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的原因,可以利用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和異質性的假設構成了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假設前提。中央銀行通過向市場發出信號、引導公眾預期來調控宏觀經濟活動,這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機制之一。因為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受到邊際報酬率、通貨膨脹趨勢和市場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眾預期和情緒調整是不對稱和異質性的,使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具有了不確定性,并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經濟主體的信心會發生改變。在蕭條時期,即使利率水平非常低,對經濟回升的悲觀思想也會使企業減少投資、消費者縮減支出。這就是大蕭條期間和日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發生的事情。這里所說的非對稱性是指相對于蕭條期間的悲觀情緒要遠大于繁榮時期的樂觀情緒,而不是指相對于緊縮性貨幣政策有效而言,擴張性貨幣政策是不發揮效應的。第二種解釋是正向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向的通貨膨脹趨勢是有限理性的社會人做出不對稱調整的根源。經濟環境是預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市場氣氛中,由于從眾的心理規律的存在,有限理性的社會人行為具有趨同的趨勢。當經濟運行在正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擴張期),人們預期價格水平還將持續上漲,貨幣政策的正向沖擊將得到加強,而負向沖擊將受到削弱;當經濟運行在負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蕭條期),人們的預期普遍低沉,從而使貨幣政策負向沖擊增強,而正向沖擊受到削弱。因此,由貨幣政策沖擊引起的價格和產量調整的不對稱就自然出現了。
國外的許多實證研究證明了貨幣政策作用的非對稱性的存在。Cover(1992)的研究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文獻之一。Cover用M1來代表貨幣供應量,使用兩步OLS法,考察了美國1951-1987年的季度數據,檢驗貨幣政策對產出非對稱影響的存在性。結果發現,美國緊縮性貨幣政策比同等程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更大。
我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實證研究
一些學者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劉金全(2002)使用貨幣供給增長和利率變量兩種指標對貨幣政策狀態(擴張性和緊縮性)進行了度量。他的實證研究發現,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減速作用大于擴張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加速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使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和貨幣政策指標,如使用二項離散選擇模型(劉金全、張艾蓮,2003)和VAR方法(劉金全、云航,2004),都支持了劉金全(2002)的結論。劉明(2006)運用LM檢驗和t檢驗,對中國1999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數據進行了檢驗,得出中國貨幣政策的閥值處于-0.09至 0.05之間,并認為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和“閥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觀信貸市場上的信貸配給造成的。
(一)數據選取
判斷和檢驗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必然要涉及兩個主要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描述或者度量貨幣政策的形式,即說明什么是緊縮性貨幣政策,什么是擴展性貨幣政策。本文使用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化表示貨幣政策的強度,具體而言,使用月度的M1增長率與趨勢水平的偏離作為貨幣政策緊縮或者松動的標志;二是如何判斷經濟周期的階段性,即判斷經濟是收縮的還是擴張的,常用的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態的指標主要是實際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本文使用月度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變動反映經濟周期。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樣本期間為1996年1月到2008年6月。
(二)實證研究
本文首先對M1的月度增長率GM1t進行H-P濾波,將H-P濾波作為序列中的趨勢水平, M1的序列減去H-P濾波便是貨幣增長率中的偏離成分,表示為GM1t,當GM1t大于零時,對應數值表示為GM1t+,由于此時貨幣增速與趨勢水平相比具有擴張趨勢,因此表示貨幣政策是松動的;當GM1t小于零時,對應數值表示為GM1t-,由于此時貨幣增速與趨勢水平相比具有收縮趨勢,因此表示貨幣政策是緊縮的。
獲得貨幣沖擊序列,并分解為正向沖擊和負向沖擊后,將月度的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GYt基于常數、線性趨勢項T、貨幣擴張程度GM1t+、貨幣緊縮程度GM1t-的當期及各期滯后值進行回歸,具體回歸方程分別表示為:
在上述模型中,正向貨幣沖擊的系數和表示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沖擊作用,當它不等于零時,說明擴張性貨幣政策具有實際效果;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表示緊縮性貨幣政策沖擊的作用,當它不等于零時,說明緊縮性貨幣政策具有實際效果。這時可以通過回歸系數之間的約束檢驗,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存在非對稱作用。貨幣政策作用對稱性的原假設和備選假設分別為:
如果檢驗拒絕原假設H0,則認為存在貨幣政策的非對稱作用,進一步比較正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與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如果前者較大,說明擴張性貨幣政策具有更為顯著的作用,反之,則緊縮性貨幣政策具有更為顯著的實際作用。
對檢驗貨幣政策非對稱作用的線性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通過比較各階模型的值和信息準則,本文選取n=2,p=4。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檢驗結果。
檢驗結果說明:一是無論是擴張性貨幣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對我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并且兩者作用的方向相反,這與理論是相一致的。同時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的絕對值大于正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的絕對值,說明緊縮性貨幣政策比擴張性貨幣政策更為有效;二是對于對稱性假設的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這說明我國貨幣政策的作用在統計上存在顯著的非對稱性。
相關政策建議
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意味著在經濟擴張階段,利用貨幣政策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是有效的,但經濟蕭條階段利用貨幣政策擴張經濟是低效的,因此應更多地采取財政政策,若同時采取貨幣政策,其力度應該比擴張時期更大,因此在貨幣政策操作上也應該采取非對稱性原則。從1996-2006年我國利率調整的實際來看,確實存在著非對稱現象。在1996-1999年間,央行連續7次調低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從10.98%降低到5.85%,每次下調的幅度都較大,1997年10月23日的這一次調整更是下調了144個基點;在2004年至2006年間,央行3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從5.31上調到6.12,每次上調都是27個基點。
在復雜局勢下,貨幣政策方向的調整非常重要。由歐盟債務危機所帶來的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貨幣政策在經濟過熱的緊縮作用大于經濟蕭條時的刺激作用,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退出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上應保持謹慎態度。 當前可能并不是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有利時機,應在繼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適度、節奏和結構等問題。當世界經濟出現明顯回暖時,應考慮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退出時,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也要保持適度,防止我國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
參考文獻:
1.曹永琴,李澤樣.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形成機理的理論述評.經濟學家,2007.4
2.肖本華.行為經濟學范式下的貨幣政策規則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
3.趙進文.中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在人類步入新世紀的今天,經濟的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網絡的產業化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經濟增長的要素結構。在包括凱恩斯和薩繆爾森等人的傳統的主流經濟學看來,四個衡量宏觀經濟的指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是不能同時達到的。但是,在今天時興的新經濟中不可能變為了可能。而在現代中央銀行都將這四個目標列入基本的貨幣政策目標中。這也使得央行的職能和運做方式需要進行變革,以適應現代經濟的"新"。
而本文重在探求新經濟中貨幣政策是否還象過去幾十年中經濟學家解釋的那么有效,進而探詢如何運用貨幣政策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而不是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并從美國的經驗中探尋中國貨幣政策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究竟什么是所謂的"新經濟",新經濟一詞是從美國泊來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但又實實在在地在美國出現,而且迅速席卷世界。歸納起來,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以數字化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為標志的技術變革在全球化拓展;
知識創新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個人信譽基礎上的風險投資制度已經成熟,被投資者所認可;
互聯網的普及速度超過了以往過去的任何發明,它以其開發性、可擴展性和互動性,迅速成為了客戶需求的新平臺,成為了一個新標準;
服務業替代制造業主宰產業發展;
全球化的各種規則開始建立,降低了要素流動的摩擦;
資本市場是這一創新時代的最重要的引擎,是結構調整最有效的工具,而工業社會中集中控制資源進行結構調整的方式已經過時;
在新經濟中,公司正在走上收益遞增的軌道。這些新經濟的趨勢性特征涉及到技術、商業模式、客戶標準、產業、規則和金融工具,它們綜合貢獻給了經濟增長,構成經濟增長的新要素,這些新要素正在改變著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從而構成了所謂的“新經濟”。
而從傳統經濟學來看,經濟的發展是有周期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周期是主體隨即錯誤的結果,所以政府在貨幣政策上不宜干預過多。而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經濟周期是外部沖擊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所以貨幣政策對于克服危機,使經濟步入良性循環是大有裨益的。后凱恩斯主義認為周期的發展是政治壓力的結果,所以在貨幣政策上趨向于比新凱恩斯主義更自由的方式。
那么,作為具體的運行,我覺得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的趨向不是明顯的偏向于一種派別的,而是一種綜合各種觀點雜糅的體系。在強有力的實現對經濟的預期良性運行的控制的同時,盡量采取比較含蓄的,市場化方式。這種理念在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就在最近(12月5日),格林斯潘正式表示,對經濟部分失去發展表示憂慮。并認為美國經濟發展步伐放緩是能源價格大幅上升,使企業能源成本上升近40%,而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無法使企業的損失在市場中得到彌補。而應該警惕可能出現的由金融資產縮水導致的家庭和企業的支出疲軟。廣大投資者一直以來擔心美國經濟趨向硬著陸,格氏此番撫藉言語正中他們的下懷。美國經濟減緩的速度出乎意料,去年的技術股泡沫顯然已破滅。正如格林斯潘所指出的,對近期任何經濟數據都不應該大驚小怪,異乎尋常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正是必要的。幾年來,需求一直超過供應。美聯儲為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形勢,防止通脹上升,1999年中期來已將利率提至6.5%,累計加息幅度達1.75%。格林斯潘似乎認為隨著股價下降,金融市場趨緊抑制了消費者支出,經濟正走上軟著陸的軌道。一段并不清晰的話語剛出,萎靡的納指馬上大漲274點,創下近三十年的單日最大漲幅。
而且我們也曾經看到,格林斯潘在過去的美國所謂的新經濟的高速列車行進中不時的用針尖刺破將要被吹漲的氣球——通貨膨脹的虛假繁榮。而我覺得他的行為正好暗合了薩繆爾森的用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原理與加速度原理對經濟周期的假設——薩氏以為在邊際消費趨向和加速度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總是上下波動。那么,一旦邊際消費發生改變,經濟的良性軌跡就極可能被改變。所以格林斯潘一直采取防微杜漸的方式警告人們,什么時候有通脹的危險。而他又不肯明示,是擔心"軟著陸"變成"硬著陸"。我個人認為僅憑這一點格林斯潘便稱得上是金融監管的超一流人才。何以見得?君不見八十年代的日本雖然經濟正是如日中天,但是日本政府也意識到虛假繁榮背后的通貨膨脹的威脅將在未來嚴重的侵害日本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可是就在日本煞費苦心的擠干了泡沫以后,再施行零利率也無法拉升經濟的起飛。而我們中國在經歷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高速增長中"通脹猛于虎"的通苦以后,在九十年代初,經濟的過熱中,施行了緊縮銀根的政策,其后雖然成功的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現今的通貨緊縮中,貨幣政策實行卻收效甚微。今天的解釋也各不相同,但我覺得與那時的過緊是有聯系的。
而在今年,繁榮了十年的美國新經濟也遇到了極大的危機。我們觀察美國經濟的視角一般有三個:一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金融政策;二是明年的消費趨勢;三是明年的投資趨勢。而美聯儲在12月19日宣布維持現有利率不變。而很多經濟學都認為利率下調是在所難免的,為什么聯儲沒有行動呢?央行不愿意改變多年來謹慎的多看少動原則,他們要觀察多年的高投入,生產率增長及股市走強是否發生了逆向轉變并形成惡性循環。不過美聯儲也承認新經濟的威脅已經由通脹變為疲軟。而消費趨勢離不開收入的預期,我們知道在宏觀經濟學中有帶動消費的財富效應。從九十年代以來,美國每年因股票和房產升值而使家庭財富平均每年上升2.26萬億美圓。而儲蓄率在99年降至可支配收入的2.2%,大大低于長期的7%左右的水平。而在2000年,美國國民的股票收入幾乎為零或負增長,而今年初對于股市的高預期造成家庭貸款消費的上升,預期的不理性將使明年的消費減少。還有就是投資,自96年以來,信息技術與通信行業吸納了大量的資金也使勞動生產率上升。新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也要主要歸功于資金支持——特別是在風險投資制度下的融資途徑下的電信與高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從目前來看,這些行業投資已經近于飽和。
所以,新經濟畢竟沒有超越過去的工業革命,電氣時代中所固有的經濟周期的制約。高利率,利潤下降,消費需求的收縮都是周期性的,少一點震蕩,快一點復蘇就是貨幣政策大有可為的地方了。經濟減速的跡象撒下如此之多的陰影,這一事實僅僅提高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也已有人擔心格林斯潘講話可能導致以下一種循環:由于投資者認為明年初會減息,導致股價上揚。但必須指出的是,降息的前提是消費者支出的下降。問題在于,如果股市反彈過高,消費支出仍將強勁,如此,就不會降息,甚至可能得加息。這樣今天的貨幣政策到明天就完全相反了。
盡管美聯儲可能調控美國經濟,使之軟著陸,投資者同時也明白美聯儲任務的難度之大。歷史經驗顯示,事實上央行是鮮難做到的。這一方面是由于處于增長減緩中的經濟比繁榮強勁的經濟更不堪經受外部沖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濟增長減速會使各種經濟、金融失衡狀況暴露無疑。隨著增長減速,原先那種以為利潤會永遠增長、股價會一直上升,因此可以入不敷出的消費將顯然是極不明智的。同時,悲觀情緒也可能過度。今后的風險在于,美國的實際高投入、大幅提高生產率、企業利潤增長、股市走強等一系列良性循環會變為惡性循環。出現這種情況,美聯儲就需要采取減息措施,但不是在此之前采取措施。
但是面對新經濟的新,聯邦儲備委員會也沒有什么可以認為是肯定行之有效的方式。連格林斯潘也在10月上旬美國銀行家協會成立125周年的紀念大會發表的演講中認為,技術進步的飛速發展已經導致美國現有的許多銀行監管條例顯得十分陳舊和過時。
同時,他呼吁發達國家應該緊密合作,修訂各國現存的銀行監管條例以適應在新經濟中規模不斷擴大、速度不斷加快的各項金融交易活動。但是,格林斯潘也沒有提出如何修訂銀行法規的建議。他只是強調,目前的銀行監管部門在實行監管行動時更多地依靠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自律性,運用條規開展監管活動效果大不如前。
盡管如此,格林斯潘仍指出,“從銀行業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加強對銀行的監督管理應該始終作為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這是銀行發展歷史過程中,我們獲得的一條千真萬確的關鍵的經驗和教訓。”格林斯潘對去年出臺的銀行業監管改革法案大加贊美,并指出這是“通向未來變化道路上的一面開路旗幟而已”。他還認為,全球所有的銀行監管部門都會發現現有規定條例的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格林斯潘的估計,將來監管部門會將注意力從考慮銀行的債務比例轉向發現銀行是否有違規經營行為。格林斯潘認為,目前世界正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之中,要求監管部門能夠不斷調整以適應新變化。同時,隨著新經濟浪潮的席卷全球,金融系統變化的日新月異,要求監管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相當準確的反應和行動,否則經濟形勢將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演變。正是這種情況,要求銀行監管條例適應新時代的變化,進行必要的改革而不至于落伍。
在看了美國新經濟的"剪不斷,理還亂"后,再想想咋們亞洲和中國,其實發展水平還低了許多,如何借鑒美國的經驗,吸取教訓,將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當年,就在美國新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亞洲卻出現了經濟危機,這意味著東亞的以產量為目標的“集中干預型”資源配置方式的失靈,傳統產能大規模過剩。中國則在工業化還未完成的時候,又趕上了知識經濟時代:一方面政府還有很多集中配置資源的要求,如西部大開發。在這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從貨幣政策來看,既有貸款的優惠,也有大量的特別國債;另一方面又要面對知識時代提出的創新問題。在這種局勢下,中國的調整必須與國際調整的趨勢相一致。中國的各種產業從汽車到住房,實際上連基礎設施都有產能過剩問題,而現在中國政府除了集中配置基礎設施外,已經沒有其他可集中配置的方向,因此集中資源突破產業瓶頸的老辦法在現時條件下已無處著力,是改變配置資源方式的時候了——應把核心放在建立和完善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高層次功能,大力刺激民間創新的動力上,比如減免知識型創新企業所得稅等類的措施更是不可少。政府的作用還要在有利于新經濟成長的軟環境建設方面加強,以求有更多的知識創新企業在本地區成長,帶動經濟從舊到新的轉變。
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重組的最重要的引擎,中國一方面要實現工業化,承接生產力的轉移;另一方面要面向新的技術創新時代,積極改變國內集中配置資源的方式,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中國1999和2000年初資本市場中股市的兩次快速攀升都與大規模的資源重新配置有關,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做出了最積極的反映,這也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在調整著中國的產業結構。當然,這也與借鑒美國新經濟中的明顯的財富效應的政府行為有關系。但是,由于沒有二板市場,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空間非常有限;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利用投行進行并購調整結構的手段也就不足,如無法在資本市場上迫使一些低效率企業退出產能等,從而使得結構調整緩慢。
新經濟的概念是與網絡化和全球化聯系在一起的,這意味著新經濟將帶來更先進的交易設備和交易手段,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金融產業在這個大趨勢下必須要面對新的挑戰。一方面,為了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必須給金融產業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新經濟大大增加了金融產業的風險,進行風險管理又要求我們中國政府加強對金融產業的監管。事實上,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矛盾的。我覺得這對于我國來說尚有一定的優勢——集計劃與市場于一體的貨幣政策或許會比較有效。
篇5
而本文重在探求新經濟中貨幣政策是否還象過去幾十年中經濟學家解釋的那么有效,進而探詢如何運用貨幣政策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而不是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并從美國的經驗中探尋中國貨幣政策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究竟什么是所謂的"新經濟",新經濟一詞是從美國泊來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但又實實在在地在美國出現,而且迅速席卷世界。歸納起來,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以數字化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為標志的技術變革在全球化拓展;
知識創新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個人信譽基礎上的風險投資制度已經成熟,被投資者所認可;
互聯網的普及速度超過了以往過去的任何發明,它以其開發性、可擴展性和互動性,迅速成為了客戶需求的新平臺,成為了一個新標準;
服務業替代制造業主宰產業發展;
全球化的各種規則開始建立,降低了要素流動的摩擦;
資本市場是這一創新時代的最重要的引擎,是結構調整最有效的工具,而工業社會中集中控制資源進行結構調整的方式已經過時;
在新經濟中,公司正在走上收益遞增的軌道。這些新經濟的趨勢性特征涉及到技術、商業模式、客戶標準、產業、規則和金融工具,它們綜合貢獻給了經濟增長,構成經濟增長的新要素,這些新要素正在改變著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從而構成了所謂的“新經濟”。
而從傳統經濟學來看,經濟的發展是有周期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周期是主體隨即錯誤的結果,所以政府在貨幣政策上不宜干預過多。而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經濟周期是外部沖擊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所以貨幣政策對于克服危機,使經濟步入良性循環是大有裨益的。后凱恩斯主義認為周期的發展是政治壓力的結果,所以在貨幣政策上趨向于比新凱恩斯主義更自由的方式。
那么,作為具體的運行,我覺得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的趨向不是明顯的偏向于一種派別的,而是一種綜合各種觀點雜糅的體系。在強有力的實現對經濟的預期良性運行的控制的同時,盡量采取比較含蓄的,市場化方式。這種理念在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就在最近(12月5日),格林斯潘正式表示,對經濟部分失去發展表示憂慮。并認為美國經濟發展步伐放緩是能源價格大幅上升,使企業能源成本上升近40%,而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無法使企業的損失在市場中得到彌補。而應該警惕可能出現的由金融資產縮水導致的家庭和企業的支出疲軟。廣大投資者一直以來擔心美國經濟趨向硬著陸,格氏此番撫藉言語正中他們的下懷。美國經濟減緩的速度出乎意料,去年的技術股泡沫顯然已破滅。正如格林斯潘所指出的,對近期任何經濟數據都不應該大驚小怪,異乎尋常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正是必要的。幾年來,需求一直超過供應。美聯儲為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形勢,防止通脹上升,1999年中期來已將利率提至6.5%,累計加息幅度達1.75%。格林斯潘似乎認為隨著股價下降,金融市場趨緊抑制了消費者支出,經濟正走上軟著陸的軌道。一段并不清晰的話語剛出,萎靡的納指馬上大漲274點,創下近三十年的單日最大漲幅。
而且我們也曾經看到,格林斯潘在過去的美國所謂的新經濟的高速列車行進中不時的用針尖刺破將要被吹漲的氣球——通貨膨脹的虛假繁榮。而我覺得他的行為正好暗合了薩繆爾森的用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原理與加速度原理對經濟周期的假設——薩氏以為在邊際消費趨向和加速度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總是上下波動。那么,一旦邊際消費發生改變,經濟的良性軌跡就極可能被改變。所以格林斯潘一直采取防微杜漸的方式警告人們,什么時候有通脹的危險。而他又不肯明示,是擔心"軟著陸"變成"硬著陸"。我個人認為僅憑這一點格林斯潘便稱得上是金融監管的超一流人才。何以見得?君不見八十年代的日本雖然經濟正是如日中天,但是日本政府也意識到虛假繁榮背后的通貨膨脹的威脅將在未來嚴重的侵害日本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可是就在日本煞費苦心的擠干了泡沫以后,再施行零利率也無法拉升經濟的起飛。而我們中國在經歷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高速增長中"通脹猛于虎"的通苦以后,在九十年代初,經濟的過熱中,施行了緊縮銀根的政策,其后雖然成功的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現今的通貨緊縮中,貨幣政策實行卻收效甚微。今天的解釋也各不相同,但我覺得與那時的過緊是有聯系的。
而在今年,繁榮了十年的美國新經濟也遇到了極大的危機。我們觀察美國經濟的視角一般有三個:一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金融政策;二是明年的消費趨勢;三是明年的投資趨勢。而美聯儲在12月19日宣布維持現有利率不變。而很多經濟學都認為利率下調是在所難免的,為什么聯儲沒有行動呢?央行不愿意改變多年來謹慎的多看少動原則,他們要觀察多年的高投入,生產率增長及股市走強是否發生了逆向轉變并形成惡性循環。不過美聯儲也承認新經濟的威脅已經由通脹變為疲軟。而消費趨勢離不開收入的預期,我們知道在宏觀經濟學中有帶動消費的財富效應。從九十年代以來,美國每年因股票和房產升值而使家庭財富平均每年上升2.26萬億美圓。而儲蓄率在99年降至可支配收入的2.2%,大大低于長期的7%左右的水平。而在2000年,美國國民的股票收入幾乎為零或負增長,而今年初對于股市的高預期造成家庭貸款消費的上升,預期的不理性將使明年的消費減少。還有就是投資,自96年以來,信息技術與通信行業吸納了大量的資金也使勞動生產率上升。新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也要主要歸功于資金支持——特別是在風險投資制度下的融資途徑下的電信與高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從目前來看,這些行業投資已經近于飽和。
所以,新經濟畢竟沒有超越過去的工業革命,電氣時代中所固有的經濟周期的制約。高利率,利潤下降,消費需求的收縮都是周期性的,少一點震蕩,快一點復蘇就是貨幣政策大有可為的地方了。經濟減速的跡象撒下如此之多的陰影,這一事實僅僅提高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也已有人擔心格林斯潘講話可能導致以下一種循環:由于投資者認為明年初會減息,導致股價上揚。但必須指出的是,降息的前提是消費者支出的下降。問題在于,如果股市反彈過高,消費支出仍將強勁,如此,就不會降息,甚至可能得加息。這樣今天的貨幣政策到明天就完全相反了。
盡管美聯儲可能調控美國經濟,使之軟著陸,投資者同時也明白美聯儲任務的難度之大。歷史經驗顯示,事實上央行是鮮難做到的。這一方面是由于處于增長減緩中的經濟比繁榮強勁的經濟更不堪經受外部沖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濟增長減速會使各種經濟、金融失衡狀況暴露無疑。隨著增長減速,原先那種以為利潤會永遠增長、股價會一直上升,因此可以入不敷出的消費將顯然是極不明智的。同時,悲觀情緒也可能過度。今后的風險在于,美國的實際高投入、大幅提高生產率、企業利潤增長、股市走強等一系列良性循環會變為惡性循環。出現這種情況,美聯儲就需要采取減息措施,但不是在此之前采取措施。
但是面對新經濟的新,聯邦儲備委員會也沒有什么可以認為是肯定行之有效的方式。連格林斯潘也在10月上旬美國銀行家協會成立125周年的紀念大會發表的演講中認為,技術進步的飛速發展已經導致美國現有的許多銀行監管條例顯得十分陳舊和過時。
同時,他呼吁發達國家應該緊密合作,修訂各國現存的銀行監管條例以適應在新經濟中規模不斷擴大、速度不斷加快的各項金融交易活動。但是,格林斯潘也沒有提出如何修訂銀行法規的建議。他只是強調,目前的銀行監管部門在實行監管行動時更多地依靠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自律性,運用條規開展監管活動效果大不如前。
盡管如此,格林斯潘仍指出,“從銀行業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加強對銀行的監督管理應該始終作為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這是銀行發展歷史過程中,我們獲得的一條千真萬確的關鍵的經驗和教訓。”格林斯潘對去年出臺的銀行業監管改革法案大加贊美,并指出這是“通向未來變化道路上的一面開路旗幟而已”。他還認為,全球所有的銀行監管部門都會發現現有規定條例的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格林斯潘的估計,將來監管部門會將注意力從考慮銀行的債務比例轉向發現銀行是否有違規經營行為。格林斯潘認為,目前世界正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之中,要求監管部門能夠不斷調整以適應新變化。同時,隨著新經濟浪潮的席卷全球,金融系統變化的日新月異,要求監管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相當準確的反應和行動,否則經濟形勢將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演變。正是這種情況,要求銀行監管條例適應新時代的變化,進行必要的改革而不至于落伍。
在看了美國新經濟的"剪不斷,理還亂"后,再想想咋們亞洲和中國,其實發展水平還低了許多,如何借鑒美國的經驗,吸取教訓,將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當年,就在美國新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亞洲卻出現了經濟危機,這意味著東亞的以產量為目標的“集中干預型”資源配置方式的失靈,傳統產能大規模過剩。中國則在工業化還未完成的時候,又趕上了知識經濟時代:一方面政府還有很多集中配置資源的要求,如西部大開發。在這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從貨幣政策來看,既有貸款的優惠,也有大量的特別國債;另一方面又要面對知識時代提出的創新問題。在這種局勢下,中國的調整必須與國際調整的趨勢相一致。中國的各種產業從汽車到住房,實際上連基礎設施都有產能過剩問題,而現在中國政府除了集中配置基礎設施外,已經沒有其他可集中配置的方向,因此集中資源突破產業瓶頸的老辦法在現時條件下已無處著力,是改變配置資源方式的時候了——應把核心放在建立和完善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高層次功能,大力刺激民間創新的動力上,比如減免知識型創新企業所得稅等類的措施更是不可少。政府的作用還要在有利于新經濟成長的軟環境建設方面加強,以求有更多的知識創新企業在本地區成長,帶動經濟從舊到新的轉變。
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重組的最重要的引擎,中國一方面要實現工業化,承接生產力的轉移;另一方面要面向新的技術創新時代,積極改變國內集中配置資源的方式,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中國1999和2000年初資本市場中股市的兩次快速攀升都與大規模的資源重新配置有關,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做出了最積極的反映,這也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在調整著中國的產業結構。當然,這也與借鑒美國新經濟中的明顯的財富效應的政府行為有關系。但是,由于沒有二板市場,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空間非常有限;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利用投行進行并購調整結構的手段也就不足,如無法在資本市場上迫使一些低效率企業退出產能等,從而使得結構調整緩慢。
新經濟的概念是與網絡化和全球化聯系在一起的,這意味著新經濟將帶來更先進的交易設備和交易手段,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金融產業在這個大趨勢下必須要面對新的挑戰。一方面,為了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必須給金融產業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新經濟大大增加了金融產業的風險,進行風險管理又要求我們中國政府加強對金融產業的監管。事實上,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矛盾的。我覺得這對于我國來說尚有一定的優勢——集計劃與市場于一體的貨幣政策或許會比較有效。
篇6
【關鍵詞】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
1 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于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去整合企業現有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及時準確地為企業的決策攏供數據似息,以便對外界的變化及時準確地作出反應,其本質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信息化建設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了人才培養、咨詢服務、方案設計、網絡設備采購、網絡建設、應用選型等相關過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作為一種新的工具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的工具產生新的方法,計算機輔助工程項目管理已經成為一種先進、可行的斷方法。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溝通和數據采集的效率,可以把大量紛雜的信息進行有序地組織。
2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建筑工程項目逐漸呈現出投資規模大、施工技術復雜、工期要求緊、項目參與單位眾多、信息溝通復雜、社會影響面廣等特點,這就為工程項目管理提出了嚴竣的挑戰。而隨著現代什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工程項目管理領城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化成為了必然趨勢,也成為了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2 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1)企業信息化實現企業全部生產經營活動自動化、管理網絡化、決策智能化,增加企業間的技術交流,總體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2)有利干增強企業的核心竟爭力,適應市場化競爭的要求;有利于理順和提高企業的管理,實現管理的有序性。(3)降低企業的庫存,減少資金的.與用,節約生產材料,降低生產成本。(4)加速資金流和信息流在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流動速度,實現資金和信息的快速重復有效的利用。(5)建立以成本管理為核心的集成化項目管理體系,促進企業從粗放式管理向集約化管理的轉變。(6)降低技術人才的勞動強度,提升技術人才的腦力價值.以及可以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7)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達到項目建設增值的目的。
3 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建設要點
通過結合實踐以及對項目信息化管理的心得體會,提出信息化管理建設應當重點掌握的要點:
3.1 管理模式。工程頂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是企業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計算機技術。工程項目的管理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質量、進度、合同、物資材料等,對于這些信息的快速處理需要項目各部門的協作,打破原來的部門堡壘。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在國內墓本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另外由于國情的差別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企業的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只能借鑒其成功的經驗和觀念。
3.2 對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的認識。由于信息技術是十分專業的領域。發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術層出不窮,非信息領域的人員往往難以把握。不同部門只是站在各自部門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部門之間有大量的數據和信息需要交換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據業務的需求,提出整體的框架,在整體的框架之下解決各部門的具體需求。如達不成對整體框架的共識,部門之間就會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就很難推進。
3.3 人員素質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是以人為本的,員工的觀念和素質。直接影響項目管理的摸式,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經過對員工的培訓,員工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起來就很困難,對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難以適應。另外對于管理來講。信息只是基礎的原料,信息是為管理、為人的科學判斷和分析服務的,信息化系統的生存基礎是對知識的共享和重復使用。如何將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經教數據重復使用到招投標、生產中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要避免以往檔案中大量信息無法利用和經驗隨有關人員的離去而帶走的現象。
4 建筑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
4.1 安全性
網絡運行安全可靠是整個網絡建設的基礎。工程建設管理的大部分業務都在統一的信息平臺上運行,這就要求網絡系統應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必須具有網絡監督和管理的能力。在網絡設計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1)選用高可靠性的設備,在關鍵部位采用冗余備份設計,避免單點故障,保證系統長期、可靠、隱定地運行。2)采用優秀的管理軟件對系統進行實時監控,以便及時發現故障。3)采用可靠的備份系統,保證數據的安全可靠性。4)對不同的用戶設置相應的操作權限。網絡要具有較高的安全保密機制。保證數據完整可靠,不被非法讀取或更改,能對關鍵數據提供多重保護。對網絡病毒的傳播要提供防范措施。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訪間控制列表、子網隔離和“防火墻”等安全控制措施,保證網絡安全運行,拒絕未經授權的訪問。
4.2 通用性
雙方共建的網絡管理信息系統不僅具備實用性,安全性,而且為了能夠更好地同建設部的有關標準、規范協調一致,同國際工程建設的FTDIC條欲相接軌,更快地向市場化、國際化過渡。 同時,網絡所采用的硬件平臺、軟件平臺、網絡協議等均是國內外廠商都支持的國際標準協議。網絡選用的協議和設備均符合國際標準或工業標準、將不同應用環境和不同的網絡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
4.3 先進性
網絡采用國際先進的技術,確保本網絡達到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因此可以保證開發軟件的平臺與使用軟件的平臺能適應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具備跨平臺性和可移植性。
4.4 擴展性
為了保證用戶已有的其他應用管理軟件可以不因應用此網絡而廢棄,同時為了保證用戶今后應用其他軟件而不與本網絡相沖突,本網絡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網絡對已有軟件的兼容與綜合,因此本網絡具備開放性與擴充性以保證系統對用戶已購置資源的支持。
網絡所采用的硬件平臺、軟件平臺,網絡協議等符合開放系統的標準,并能夠與其他系統實現互聯。在總體設計中,采用開故式的體系結構.使系統易于擴充,使相對蝕立的子系統易于進行組合調整。具有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即在外界環境改變時,網絡可以不作修改或作少量設置修改就能在新環境下運行。同時建立開放式的數據接口,支持其他廠商的工程應用軟件在網絡化工程管理系統中運行。
4.5 可維護性
整個網絡運行穩定、易于維護。網絡的執行文件與數據文件分離。網絡能檢測文件系統的完備性,并提供數據庫文件備份及恢復的功能模塊。
4.6 經濟性
企業管理信怠網絡的建設,要從經濟方面著眼。 由于網絡是一個通用的集成系統信息平臺,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減少投入,具有最佳的性能價格比,能夠在完成系統目標的基礎上,力爭用最少的投資辦好最多的事情,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使各部門已有的各種軟件、硬件資源,在本網絡中得到充分利用,以保護原有投資。
5 結語
工程項目通過信息化管理,借助于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去整合企業現有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及時準確地為企業的決策攏供數據似息,對外界的變化及時準確地作出反應,顯然其在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企業競爭力有著重要戰略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盧廣寧,趙瑞斌.信息化管理建設五大要點探析[J].山西建筑,2011,31(0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