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心理學結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1:3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戀愛心理學結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理應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教學模式也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出發,使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來,現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理論實踐與思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作進一步思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
據最近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為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優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緒”等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他們現存的心理不健康問題。目前,現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材編排上側重于心理發展規律及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明顯脫節,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產生錯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鉤”,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內容陳舊等問題逐步凸顯。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課程設置單一化,即是指眾多大學只在大一新生班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在其他年級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則未設置、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導致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大一已經全部講授完。然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自我和調節心態;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大三學生教學目標更多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心理、就業壓力等,然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僅在大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級特點、學生的實際需要,目標設置不具體、不明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針對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分別設立針對性、具體化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泛”而“空”,不具體不明確。
1.3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等眾多高校的現場實地調研,并結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學經驗,不難發現,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而講授法受學生的歡迎程度卻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隱性逃課”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從目前的課堂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方式過于傳統,為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緊迫。
1.4課程考核單一化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等五所高?,F場實地調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其中開卷考試、撰寫主題論文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采納的主要方法,雖然有平時成績如作業提交、考勤、到課率、曠課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對實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維度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頸。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2.1課程設置多元化
高校領導和心理健康教師應高度重,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不同心理需求,對課程設置實施全面改革,可實施“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設置,實施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作為公共選修課“對癥下藥、量身定制”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采取“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公共必修課應涉及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選修課則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不同主題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分年級、分主題進行,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如學習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作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為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每個年級的需求不同“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針對性、具體性解決大學生每個年級階段的心理問題,推動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避免一次課堂教學目標“泛”而“空”,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注意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實用性
針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及教學內容、章節的選擇,高校與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應通過眾多本科、高職院校實地調研,在遵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研、訪談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研、問卷與實地訪談與調查,了解大學生針對心理健康教學目標以及大學生現存的問題,喜歡教師“講什么、怎么講、如何講、什么方式講”等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對癥下藥”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強調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的統一。有調查研究顯示,60.5%的大學生不喜歡老師講復雜難懂、理論性高的教學內容,這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傳授、選擇應避免復雜難懂,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接受的程度,應遵循“量體裁衣、對癥下藥”的法則,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能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問題。
2.3教學方法多元化
針對心理健康教師課堂上教學方法單一、方式過于傳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體驗活動、小組討論、行為訓練等形式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參與度、體驗度,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學習心理學理論提出:成人學習80%是由于自身體驗而獲得成長的。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方法改為“你做我聽”,引入互動體驗式教學,教與學形成一種積極地互動,通過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和統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一門填鴨式的灌輸課,而是一門體驗性、參與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并重視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增強課堂授課形式的靈活性,強化授課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2.4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
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評估大學生的課程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在設有撰寫課程主題論文、開卷考試、問題解答的基礎上,應采取活動展現、案例討論、比賽答疑等多種考核方式,對全面、綜合性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奠定基礎。
2.5注重優秀師資隊伍的培養與選拔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主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要建設一支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在按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基礎上,高校還應鼓勵、積極推薦高水平的、有豐富實戰經驗心理學理論背景的教師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另外,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培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法討論,參加心理健康學術講座、學術研討以及教育教學培訓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水平,為保證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篇2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院校;女大學生;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現狀
1.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基本任務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克服錯誤的思想觀點和立場。藝術院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人才的高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女大學生是藝術學院大學生的主體之一,是社會女性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很大程度上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的典型反映。
藝術院校一直力推教育對象思想自由和尊重個體藝術表達,女大學生是藝術院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因此,教育者在引導、教育、施教的過程中掌握和分析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思想狀況、教育模式等方面尤為重要。尤其是現如今在新媒體的交叉影響下,她們在人生價值、職業生涯規劃、社會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行為模式,可以多重選擇,這相應增加了教育的難度。因此,在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環境下,在藝術類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為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滿足藝術類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確保藝術院校教育的正確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藝術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研究學者從不同視角探討提升和改善藝術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和方法,如人才培養、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戀愛心理、創新能力、自我效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同時學者對于女大學生這一群體成長的內容也有相應的闡述。相比而言,針對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從社會反饋和學術論文來看,外界對于藝術生褒貶不一,多從女大學生的問題出發探討對其成長、成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一群體自適應、自成長的優勢。
2.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難點分析
近年興起的正向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樂觀、希望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重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對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或者賦意,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來幫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獲得快樂幸福的高質量生活。因此此文的目的在于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轉換看待女大學生成長的視角,將問題取向轉化為資源取向,積極關注人自身的發展潛力,充分挖掘這一群體的內在成長資源,以期提高大學生受教的認知度和滿意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實質內容,改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確保藝術院校發展的方向,促進女大學生乃至全體大學生健康的成長、成才。如何準確掌握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L中的特點(包含思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針對這一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探尋有效提升的方式和途徑,是本文的重點。
深入挖掘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群體資源和個體優勢,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個體、因勢利導、整合資源、聚焦正能量、積極探索創新教育載體、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法、優化教育環境、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良性互動。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區別在于側重以人為本,以資源為主。因此,如何加強女大學生群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融入到教育環境中去,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成為此文研究的難點。
二、新時期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特點
1.思想狀況
因專業的特殊性要求,藝術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給予學生發展的空間,因此大學生在這一環境中受學校、社會大環境的交叉影響。同時大學生身處各種新媒體影響的交互環境中,其三觀還未準確定性,仍處于確立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而藝術院校尤以女生居多,女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思維模式、社會交往等相較其他同輩群體,具有不同的思想特點與行為模式,因此需要得到社會和高校教育者的密切關注。
以四川音樂學院為例進行問卷調查,在“是否擔任寢室、班團、學生會、社團等干部”一項中,有63%的女生在班級事務管理、學生團委活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入黨動機與意愿、參加志愿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也明顯高于男大學生,一定程度上說明女大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此外,網絡信息安全、校園文化建設等相關問卷顯示,女大學生在班團活動、網絡安全等方面,也占據重要的地位。這可以說明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總體思想政治面貌良好,愛國熱情比較高,積極追求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等。
2.生活狀況
大學時期是學生脫離父母管理、進行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主要以寢室生活、班級生活、校園生活為主,是強調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重要階段。由于家庭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大學生呈現的生活狀況也有所不同,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等都明顯高于非藝術院校學生,這說明了其消費能力和水平更高。陳正權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需要結構”的理論,認為需要是有結構的,也是逐級被滿足的。推而言之,女大學生的需要也是有結構的,需要的結構性決定了其消費的多樣性。因此在了解女大學生的生活狀況時,我們要充分看到其背后的需要。學院調查問卷顯示,76%的女大學生都傾向于網絡購物,認為網絡購物更自由、更方便,她們也很享受網絡購物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并且樂在其中,生活質量總體呈現較高水平。
3.學習狀況
從高校大環境來看,藝術類大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忽視文化理論學習,重視專業技能學習,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從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毅力方面來看,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藝術院校的學生因其專業、就業、職業生涯規劃的特殊性,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偏科的問題,以問卷中的兩個問題(“你是否愿意積極學習你的專業課程”“你是否愿意積極學習你的文化課程”)為例,學生的答案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75%的女大學生對專業課程表示出較高的學習興趣,相反對于文化課程的積極性和喜愛度都略有降低,并且她們希望通過加入各種社團、專業工作室或校外實習等平臺來鍛煉自我與提升自我。
4.行為特點
首先,藝術院校女大學生在生活方式上不夠獨立,缺乏相應的自主和自理能力,對于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其次,在社交人際方面,調查問卷顯示,她們更趨向于運用微信、微博、QQ、支付寶等新媒體。這些新媒體和其產生的一系列附加功能,使得大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交通工具、外賣購物、聊天交友等方面女大學生享受其帶來的實惠與便捷的同時,也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因太過于依賴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際交往的空間范圍,從而減少了面對面交流,在空間上喪失了人際交往的直接性。最后,法律意識比較單薄,網絡安全的警惕性不高。根據調查,60%的女大學生不具備網絡直觀判斷力和洞察力,其中13%的女生曾經遭遇過騙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
三、提升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思考
1.努力優化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藝術院校既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重任, 又擔負著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艱 巨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這需要高校與社會、家庭等為之共同努力。
首先藝術院校需要深入掌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成因,了解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制定符合藝術專業和女大學生特點的規章制度,以人為本,注重調研,并運用于實踐。其次,結合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進而引導藝術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名合格的藝術人才。此外,要加強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尊重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長規律和群體特征,培養德藝兼備的女大學生;正確引導新媒體傳播媒介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導向作用;組織和實施一系列利于藝術專業學生成長的相關活動和政策,豐富藝術類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最后,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努力消除外界對于藝術類女大學生的偏見,給予無差別對待,為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與成長環境。
2.大力加強藝術院校思政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包含專業教師、政工輔導員、學生工作者等在內的一大批教育者,他們需要按照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從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教育者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要遵循高校學生工作的普遍原則,又要注重藝術專業的個體性和特殊性,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專業教師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結合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從“無性別差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化為女大學生視角下的模式。第一,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提供制度保障,提高物質保障。第二,學校要為輔導員隊伍搭建專業化成長平臺,多渠道、多途徑組織相關學習與培訓,加強輔導員各方面能力;同時從科研、管理、人才選拔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獎勵和激勵制度,優化外部條件以保障這一隊伍快速成長。
3.著力挖掘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長資源
第一,藝術院校應在全局上把握和營造女大學生成長的新環境,根據專業的差異性、多樣化與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正確分析女大學生成長中的各種特征與變化,做到院系、專業教師、輔導員等深入挖掘女大學生成長中的積極優勢和內在資源,將問題取向變為資源取向,從鼓勵女大學生到她們自身主動加入到校內外各項活動中去,進而培養自信、自立、自強、自勉的女大學生。
第二,專業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女大學生的內在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輔導員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可根據女大學生特點,結合價值觀、情感、心理健康、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團班會、校園文化活動、心理健康活動、女生活動節等,增強活動有效性,豐富活動內容,挖掘與發現女大學生成長的新切入點。
4.主動構建女大學生自適應、自成長機制
第一,避免“貼標簽”的做法。社會各界對于藝術院校女大學生褒貶不一,看法不同,存在著刻板印象和消極看法。女大學生作為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之一,需要各方尊重女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搭建利于女大學生積極成長的平臺,充分發揮其成長過程中的積極資源和內在優勢,并轉化為其成長中的各種有利因素,避免一味地“貼標簽”,形成不利于其成長的外部環境。
第二,積極關注自我需要,主動構建自適應、自成長機制。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種美德:智 慧、勇氣、愛、公正、自我節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其中具體包括二十四種美德。這些美德是個體難能可貴的品質,關鍵在于大學生自己善于發現并積極挖掘,形成健康完整的積極人格。女大學生要關注自身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需要個體將外在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因素主動轉化為內在的激勵因素,而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自我構建積極認知、豐富情感、堅定信念、錘煉意志與知行結合,從而促進自我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任 俊.積極心理學[M].北京:_明出版社,2012.
[3]陳正權.汶川地震災區文化生態建設[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篇3
一 研究背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以心理學、教育學和衛生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教育部2011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學校應開設必修課或必選課,給予相應學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
蚌埠學院是一所省屬以工為主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開設了47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專業25個,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性質為公共必修課程。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和開設此課程的2016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年蚌埠學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學生2906人,其中理工類2325人、文史類361人、藝術類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分別從任課教師、學生的角度了解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
(一)訪談的組織和實施
訪談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包括專業負責人、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5名一線教師,了解不同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開展情況的看法;學生主要包括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的部分同學。
(二)問卷調查的組織和實施
編制了《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于2017年6月課程最后一次課,對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401名大一新生實施測量。
三 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標的相關規定,結合蚌埠學院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確定課程目標。
1 知識層面
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展特征及可能出現的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礎理論知識。
2 技能層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如學習發展技能、環境適應技能等。
3 自我認知層面
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師資情況
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1名。師資情況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統計數據)。從性別上看,以女性為主;從年齡層次上看,30-40歲教師有3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從學歷、職稱層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職稱均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講師1名助教;從課程發展建設的角度來看,教師職稱分布比較合理;從教齡上看,3名教師教齡超過10年,其中1名超過30年;從總體上看,本課程的授課教師教齡較長、教學經驗豐富。
(三)課時安排
根據蚌埠學院2014年修訂的本科教學大綱規定,本課程共28課時,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學時間分別為一年級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每學期14課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本課程從2013年9月首次開設,至今為止,只有 2013~2014學年度、2014~2015學年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分兩學期開展教學;2015~2016學年度、2016~2017學年度由于階梯教室不夠用等原因,均為第二學期集中教學,2017~2018學年度截至目前尚未開課。
(四)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自我意識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大學生的生涯規劃8個部分。主要涵蓋三大類,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理論;二是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三是大學生常見適應性與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調適。
(五)課堂規模與教學模式
本課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課,人數為200人左右,班額較大。通過教師訪談得知,現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授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屬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互動主要包括配合相關教學內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測試。
(六)教學考核
本課程教學考核類型為考查,采用理論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包括期末考查(開卷筆試)與平時成績。最終成績以五級制計分,成績的構成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查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出。期末考查由任課教師自行出試題。根據?L談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課程論文和試卷答題兩種形式。
四 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別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重要文件。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沒有受到學校和學生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 學校方面
從總課時量來看,少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課程課時的相關規定?!镀胀ǜ叩葘W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主干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由于第一學期需要使用階梯教室的課程較多,所以隨意變更課程教學時間,并未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開課。教學時間的變更對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學生方面
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整體偏低,自覺到課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上存在各種問題行為,具體表現為:說話、玩手機、聽音樂、做其他課程作業、吃零食、發呆、睡覺等。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表3所示),55.9%的學生認為本課程沒有和非常沒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學生對課程較為排斥、不重視。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表4所示),出現超過三次的問題行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和說話,其中玩手機的占86.5%、做其他課程作業的占52.1%。
進一步的學生訪談發現,學生不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認為自己是理工科的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浪費時間;二是,理工科課程多、作業多,學業負擔較重,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還不如抓緊寫作業;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沒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問題直接上網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課開卷考試,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答案,不需要太過于重視。
(二)教學內容時效性不夠強
教學內容是為人的,是幫助主體認識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和促進心理發展的客體條件和工具,應適應和滿足主體的需要。伴隨著互聯網“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信息多元化、快速傳遞使得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時效性。同時,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隨之發展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穩定,無法適應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在調查中發現,67.1%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太過于傳統和籠統,指導性不強。
此外,教學時間的調整也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如“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按照課程原有時間安排,這一內容授課時間為大一第一學期第四周,此時學生正處于大學生活適應磨合期,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一內容授課時間變更為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教學內容基本無效。
(三)班額過大,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內容是靜態的,只有通過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其變得鮮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
講授式教學模式以知識傳遞為主,可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傳授心理健康調節方法的作用,即能夠實現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無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因而無法實現技能目標和自我認知目標。
通過教師訪談發現,教師們對于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會盡可能通過廣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的案例,將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雖然喜歡案例,卻僅限于聽故事,不能認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課后容易遺忘,很難在自己遇到相應的實際問題時加以運用。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們努力嘗試使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如:教師講授、團體輔導、案例分析、自由表達、角色扮演、音樂欣賞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相比講授式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地實現技能和自我認知層面的目標。但是,由于班級人數眾多、工科學生上課氛圍相對沉悶、學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師無法完全把控課堂、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新的教?W模式無法順利實施。
(四)教學考核缺少統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