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物技術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在生物技術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物技術;制藥業;原理
生物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為現代化制藥企業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就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而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生物技術都隨時為人類發展創造著不可估量的財富,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術項目之一。尤其是近幾十年,僅僅是在醫學藥品領域,生物技術不斷提升藥品的質量和效果,就為人類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生物制藥的迅猛發展,更是為臨床醫學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效果。
一、生物技術概要
生物技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科學性都很強的學科,在上個世紀中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在近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生物技術主要是通過改變動物和植物體內的DNA或者是生物細胞,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系統的生物理論為核心,對其進行有效物質的提取和人工的加工的過程。生物技術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療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無疑會對傳統的醫療事業造成極大的沖擊和影響。這種影響是有著正面意義和積極的作用的,是其能夠在這種挑戰競爭下,不斷更新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傳統生物技術實際上只是一個對生物細胞進行加工的過程,而現在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的研究也出現了新的特點。開始擴寬其領域,培養新的物種、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而植物基因正是在這個環節中被廣泛的采用了。相關研究人員開始把植物當做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將植物的相關細胞進行改造和人工加工,通過這些科學技術的運用,來提高植物的抵抗能力和生命力,使其能夠適應惡劣的環境和不斷變化的氣候。
二、生物技術制藥技術的原理
生物技術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也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科學技術。歸根究底,其就是一種微生物技術,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對微生物的生活習性、生理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作為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生物制藥技術即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對各種微生物和微元素進行辨析和處理,進而提取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成分,最終加工成質量和效果更為顯著的藥品的過程。在當前的制藥工藝中,通過不斷對各種生物技術進行引進和利用,就能夠更有力地保障各類病菌得到合理科學的抑制和消除。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制藥技術關系著人類的健康和安全,與人類生存與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隨著各種病菌的不斷變化和各種病狀的變動,傳統的醫療措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各種病癥的需求,以基因工程、微生物技術等多個方面為基礎的綜合性制藥措施和原理,則逐漸成為現代化醫療發展的核心觀念。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藥物需求不斷增加,也加速了各種生物技術在藥品制作領域的引進和利用。
三、生物制藥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受近現代國情及其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我國的生物技術發展與應用,起步晚,起點低,僅有短短的二十余年歷史,技術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根本無法比擬。不過,自生物技術在我國開始發展以來,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現階段的生物技術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不過,在生物制藥領域,相比世界先進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斷加大對生物制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行業和高新技術的支柱產業,從政策和資金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在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業、研究開發、服務創新、教育培訓和風險投資等方面進行發展和創新,為生物制藥產業集群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一些科技發達或經濟發達的地區,正在不斷建立國家級生物制藥產業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這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總體而言,中國生物制藥領域的前景非常廣闊,產業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
四、我國生物制藥的前景
1、生物制藥產業呈現集群式發展。
作為現代化的高科技產業,生物制藥不僅需要在基礎設施、上下游配套產業等方面得到相應的支持,還需要同教育培訓、專業服務、技術轉移中心等相關服務進行全方位立體組合,才能發揮最大化的優勢和效應。當前,在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浪潮的推動下,借助政府有力的扶持和引導,我國部分地區已經構建出了比較完善的生物技術應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對于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集群使得生物制藥的整體產業鏈得到優化,在生產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以此為基礎,我國生物制藥產業已經在生物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其后,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仍會朝著這方面快速發展,政府也將會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建設產業集群區,以提升產業的市場規模。
2、生物醫藥技術向產業化推進。
就現狀而言,我國生物醫藥技術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顯然沒有實踐應用所取得的成果豐碩。在科研未能大規模轉換為生產力價值的狀況下,很多社會及科學資源被浪費,生物醫學的生產實踐跟不上研發,造成了高科技高療效醫藥生產的滯后,以及生物醫學整體發展水平的滯緩。因此,將生物醫藥技術從科研轉向產業化生產,即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和最終方向。通過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術同盟,與相應的企業形成優勢互補,使自身能夠專注于專長和優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優勢。這一方式,既是生物醫藥技術向產業化推進的要求,也將是國內生物醫藥研究機構與藥品制作企業互利發展的主流模式。
3、生物制藥新興技術將不斷應用于產業發展。
生物制藥產業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不斷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滿足醫藥水平提升的要求。因此,生物制藥新興技術的發展,將會不斷應用到產業發展中,從而促進產業技術水平和社會醫療水平的提升。
五、結束語
作為近現代興起的綜合性技術學科,生物技術為我國制藥業提供了寶貴的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并由此成為提高我國制藥業生產水平和生產工藝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以及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趨勢和重要基礎。隨著生物技術的持續發展,其在我國制藥產業將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應用,也將為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農業種植 生物技術 推廣 應用
農業種植中的生物技術是一門對生物體進行改造和利用的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對生物機體以及細胞利用先進的生物工程原理,對生物體進行的改造,從而促進農業的生產。農業種植中利用生物技術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作物的抗蟲病性,改善農作物的質量,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與作用
農業種植中的生物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就是在生物體外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與拼接,對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再導入生物體內的基因得以表達。其核心技術就是提取目的基因,是將供體生物的細胞內提取出來,從而達到最終目的。
其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對多細胞生物的檢測,就是將每個受體細胞單獨培養并誘導發育成完整個體,檢測個體是否攝入目的基因,攝入的基因是否已表達。進而再淘汰無變化的個體,保留有相應變化的個體來進一步培養。
通過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會使得農作物的品種得到改良,現在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其應用也不斷呈現廣泛的趨勢。我們知道轉基因植物的種植規模在不斷擴大,目前耕地面積的大部分都在采用轉基因技術種植技術。
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中,轉基因技術是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對農業種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可將一種作物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的作物品種當中,使得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得到提高。
除此外還有雜交育種技術的應用,其所為雜交育種技術就是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使其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會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下一代。這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生物種植技術,其操作方式比較簡單,且這種技術的推廣時間比較早,我們對雜交技術的應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生物技術的應用都使得農業種植的難度降低。
農業種植現代化過程中,怎樣把高新技術同傳統農業技術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任務,特別是在我們有限的耕地與人口不斷增長的條件下,離開科學技術是不可能生產出足夠的農產品來維持中國人口的溫飽。
生物技術就是一項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領先技術,是被有關專家稱為農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生物技術可廣泛用于種養業、林業與環境治理,維護人們的身體保健。它具有增產、除病等作用,是生產綠色有機食品不可缺少的新技術。通過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的綜合使用,可以全面改善農作物生態環境以及農作物對各類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還有農作物自身對各種病害的抗病性能力,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害的滋生,降低或清除土壤環境中各類化學藥物殘留。
二.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組織培養技術
組織培養技術在農業中的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植物生長的速度,而且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好的優良品種。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對作物農作物的侵害,保證植物種苗無病毒,促進良種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
在現在農業種植中,對于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細胞的全能性的基礎之上,是通過人工的誘導,保證植物組織在無菌狀態下進行良好的發育,最終成為完整的一種生物技術。
在應用組織培養技術要注意保證在培養基組成、pH值、滲透壓等各種化學環境條件,及植物組織培養中溫度、光照以及濕度等各種環境條件,使得能夠有效地促進組織培養育苗的生長和發育。當組織培養技術擴散到培養基后,就會抑制其他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所接種外植體的培養。所以一定要加強對這個環節的處理。關于初代培養旨在獲得無菌材料和無性繁殖系,即接種某種外植體后,最初的幾代培養。要用誘導或分化的培養基,就是培養基中含有較多的細胞分裂素與少量的生長素。
三.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陳代謝,將它作為制作農藥制品的有效成分,通過化學手段制作農藥的方法,可以起到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還可以良好的保護環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藥性,可見利用生物技術制作農藥,在具農業種植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中,很多藥品的生產就是從生物組織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來源限制,致使其產量有限,價格也是非常的昂貴。而微生物生長的迅速比較快,容易被控制,適于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所以我們可將生物合成相應藥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導入微生物細胞內,使其產生相應的藥物,這樣不僅能夠解決產量問題,也能降低生產的成本。避免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農業種植中的生物技術已經成為農民種植中不可缺少的法寶,大部分農民都開始使用,生物技術越來越受到歡迎。此后我們還會加大生物技術推廣,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強科技宣傳的力度,使廣大農民都能應用生物技術種植無污染的農作物,促進農業增產與增收。
參考文獻:
[1]張開榮、黃萍,探討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及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1(25)
[2]張麗雙,淺議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1(11)
篇3
【關鍵詞】:生物科學技術;技術應用;技術優勢;技術弊端
1、當前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
我國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卻是十分理想的,在環保以及化工生產領域中均有體現,通過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幫助解決了大量的生產排放問題。最初生物科學技術僅僅是應用在藥品的研制中,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這種利用形式已經不能得到滿足,科研技術人員也逐漸的向起他層面延伸,實現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產中應用這一技術方法已經總結了足夠多的經驗,但環保相關的生物技術卻正處于研發試驗階段,如果能夠全面\用生物技術來開展環保工作,對最終工作任務完成效率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不會影響到最終的工作積極性。早在70年代,我國便已經能夠利用生物技術來幫助解決遇到的農業生產問題,并通過現場的考察來實現技術層面的優化,進而為生物技術的應用創造一個有利的基礎環境,發揮更積極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紀,生科科技技術應用目的在于幫助解決現階段所遇到的綜合管理控制問題,尤其是航洋環保中,解決了其他技術方法中所不能夠完成的任務,提升海洋的清潔程度,在清理垃圾時也不會造成其他污染物質出現。
2、生物科學技術應用的優點
2.1.醫藥生物技術
在醫療行業中應用生物科學技術,能夠幫助研制出創新藥品,在臨床治療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夠達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島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學技術仿制人體內所分泌的胰島素,注射到人體內能夠發揮糖分分解的效果。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在應用生物技術進行現場的預防控制時,充分采取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終的治療效果。醫藥行業發展中,生物科技技術起到了核心作用,這也是其他技術方法中所不能夠實現的,并且在生物科學技術中,也具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應用這一方法來解決醫藥制作中的難題,是當前行業發展慣用的方法,也是解決現存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解決常見問題,在相關問題的解決效果上也會有明顯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應用在疾病的預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對乙型肝炎的遏制有著促進作用。這給生物科學技術醫藥方面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變革。
2.2.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物技術
農業發展中應用生物科技技術,研制出了很多的環保農藥,有效的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同時使用后也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畜牧業應用生物技術體現在疾病的預防層面上,在動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幫助預防很多疾病,使動物能夠健康的成長,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學技術應用能夠隨著使用層面以及針對群體的不同,體現出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并達到一個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發現問題后及時探討解決措施,對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幫助。
2.3.環境中生物科學技術的運用
對于生態環境失衡問題的解決,充分應用生物科學技術,可幫助恢復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質,導致水中營養過剩,魚兒因缺氧大量死亡。通過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可幫助維持池塘中生物物質的平衡性,從而達到一個均衡的效果,解決了水中缺氧的問題,快速恢復池塘內的平衡性。通過生物修復技術使污染的環境得到有效的處理,并恢復到初始狀態的過程。為此,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學技術應用的弊端
3.1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例如抗生素的應用,這一生物科學技術對醫學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前卻存在生物科學技術應用不合理的現象,技術濫用最終導致的問題是人體內環境失衡,對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時對身體內的其他細菌也一并抵抗。這樣會造成人體免疫機能下降,并且對其他藥物也會產生抗體,生病后治療的難度也會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嚴格規定,雖然危害大,但治療效果卻是十分明顯的,這也成為當前應用這一技術方法的主要原因,通過協調好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并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深入分期起影響,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問題發生,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合理的效果。發揮生物科學技術積極影響作用,首先要針對這部分弊端問題進行預防控住。
3.2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利用生物科學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隨意排放,導致局部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當前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術胡亂使用所造成的,在現場并不能發揮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問題出現,解決處理也是十分困難的,需要經歷很長的凈化時間。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論述可以總結到,在學習生物科學技術中,我們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合理運用,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學科給我們帶來的新技術,此外也要了解這一學科的誕生對我國的農業、醫藥、軍事以及環境的影響,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讓它更有利于民。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生物化工 發展前景 應用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080-01
1 生物化工的簡介
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stry)是一門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并重,綜合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與工程技術理論,通過工程研究、過程設計、操作的優化與控制,實現生物過程的目標產物。它在生物技術中有著重要地位,其產品具有實用價值高、需要成本低的特點,將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環境等重大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人類社會文明起著關鍵性作用。
2 生物化工的起源及應用
生物化工學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抗生素的深層發酵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研究為標志。1928年9月3號,弗萊明意外發現青霉素之后,抗生素開始快速且呈現正趨勢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結合轉基因、生物催化、動植物細胞培養等新型、傳統生物技術,將生物化工逐步分化出來,成為完好地學科體系,并形成一個讓人意外的新興產業。從酒精的醫藥用途、味精的調味使用,到氨基酸的大力發酵、激素可以實現生物式的轉化為止,這段路程無不將生物化工注入醫學、飲食、工業的精髓。如1957年,日本某公司將谷氨酸棒狀桿菌提純分離,利用葡萄糖作為基本營養,借鑒前人的發酵生產法成功生產了L-谷氨酸。直到現在谷氨酸仍然應用在各種醫用藥物、炫彩的化妝品、人造皮革等方面。
3 生物化工的發展及應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以石油化工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產業,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1995年至1999年,生物化工產值從3675億美元上升到4200億美元,增加了14.5個百分點。同時,環境污染浪費造成2319億美元的損失。要想發展好生物化工產業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并不是持久的辦法,必須繼續找尋新的生產方式。與此同時,中國生物化工技術剛剛起步,只能亦步亦趨跟在發達國家的后面,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模仿秀表演,還是將實驗室作為實踐的基點。1986年我國的疫苗制作在醫學史上還是一片空白,直到在1986年美國成功使得乙型肝炎的淺層抗原在真菌、細菌和哺乳動物里完成表達過程,并且進一步成功翻譯為HBsAg,中國才“山寨”成功所謂的HBsAgII(之后銷聲匿跡了)。此后,基因工程的藥物1996年為1.85億元,2000年漲到30億元人民幣,2002年之前,我國就有801中生物農藥有效注冊,使用范圍有2.5×107 hm2,這樣的成就不可能忽略的。
然而,時間從不會停止腳步,科學技術依然迅猛發展,生物化工亦是如此。基因的成功重組、催化正式在生物中采用、酶的神奇作用等等種種成果的偉大形成,使得許多的化工原料與產品得到充分且有效地使用,甚至創新化工工業工藝的生產,真正做到污染少,易節能的新型工藝。比如巴西的乙醇占了整個汽車行業的52%,那就有了31億加侖的潛在價值回收;美國杜邦、英國ICI公司等一系列大型公司對生物化工事業的支持與應用,為人類的文明建設取得了無法估算的成就。預計到了2020年,因為生物化工的改進,各方面的技術能源消耗將大大下降30%,令人頭疼的污染問題同步減少30%,生物化工總增值39%,在農業、醫學、特別是工業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4 生物化工的潛在前景應用
未來的能源發展不可避免做到效用與環境的真正配合,因此決定了生物化工的兩個發展方向的拓展:一是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結合在醫學上的開發,特別針對于以每一個嬰兒都是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為目標,治療現在無法解決的先天后天性遺傳疾病;二是生物物種之間的無差異轉換。這是我們古人的夢想,也是我們未來的期盼,那時候羨慕小鳥的翅膀就變得沒有意義了。當然,發展前景固然美好,但因為生產的進行所存在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就新生能源、“第四大能源”—— 生物質能來說,我國進展仍是遲緩。而其它傳統生物化工更是因為規模利用率低,可再生能力低,潛在性危險大,以及種種向后代借用能源的生存問題,促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綠色環保的生物化工。
5 結語
總的來說,生物化工技術產業,才剛剛正式步入軌道,“863”和“973”計劃剛將其納入羽翼之下,作為一個21世紀的朝陽產業,美國的某雜志贊頌的十大科技奇跡,生物化工就占了四大,這樣的情景不可估量的產業,終會蓋過信息技術的時代,鑄就新的世界經濟領頭軍—— 生物經濟,掀起生物技術的又一次暴風雨。
參考文獻
[1] 杜晨宇,李春,曹竹安,等.工業生物技術的核心—生物催化[J].2002,22(1):9-14.
篇5
工業技術論文3100字(一):綠色化學工業技術在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在當前國內化工技術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產品的增多會滿足人們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會產生較大的污染危害。給社會公眾帶來較大的環境污染破壞,因而,近幾年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綠色化工技術,對當前的化工產品生產帶來一定的沖擊,有效地減少了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
關鍵詞:化學工藝;綠色化工;技術應用要點
0引言
近年,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逐步地提升,國家也大力地倡導在社會中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友好型的工藝技術。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的化工技術就被研發出來,其中綠色技術更多的是指在傳統的化工產品生產期間,減少對外界環境的污染,降低資源的消耗,實現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化工技術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業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應用綠色技術來避免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盡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節能環保的材料,這樣才能夠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場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從原材料運輸到工廠,然后再將原材料運輸到生產線上,在各作業環節加強控制,使化工產品的生產走向環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術,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進而全面提高化工企業內部的制造技術水平。在印刷和藥物的生產領域中,都會應用一些綠色化工技術,此時該技術就為國內的化工行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2綠色化工技術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2.1合理地選擇催化劑
在化工產品的生產領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劑(如圖1所示)會顯著地提高化學反應的效率,進而加快化工產品生產的速度,可以明顯提高整個化工產品的經濟效益。因而,化工企業應該根據實際的化學反應狀況,以及根據生產出來的化工產品特性,來選擇催化劑。此外,還要避免化工產品所形成的副產物被隨意地丟棄、排放,而造成化工產品的副產物危害到外界的環境。此時,要重點去管控好催化劑的使用,應用一些無毒無害催化劑。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加強對各廢棄物排放管控,應該結合實際的要求,來選擇催化劑材料,選擇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較低的材料,才能夠保證化工產品的生產綠色化。
2.2應用沒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學地選擇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社會公眾都會認為化學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認為大多數的化合物都有毒性,會對人體產生較大危害。隨著近年國內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來,有些化工原料是從農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來,它可以替代化學的合成物,來充當化學產品的制劑。因而,選擇危害較小、綠色環保材料,從源頭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產期間,確保化學制劑使用合規,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較大、污染較大的化學藥品。
2.3科學選擇化學反應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要求能夠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學反應,才能夠提高化學反應效率。通常化學反應都會產生副產物,而對外界環境帶來污染破壞。此時,公司要綜合考量化學反應經濟性和環保性,來實現降低污染的目的,這也是當前綠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和應用的目的。公司綜合考慮經濟成本、經濟效益和污染問題,應用合理的化學反應方法,來實現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綠色化工技術的應用分析
3.1應用清潔的生產技術
化工企業應用比較清潔的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例如,通過一定的處理設備,來降低化工產品的粉塵、廢氣,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這樣會實現資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夠減少固體垃圾的產生。當這些化工的污染物進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會擴大污染的范圍。有些工廠內部有大量的懸浮顆粒物的粉塵,這些粉塵就會形成粉塵污染,空氣中的固體離子增多,當吸入到人體內部會直接導致心肺病的產生。因而,要科學地處置生產現場的粉塵和廢棄物,來實現環保生產的目的。
3.2應用生物技術
將新型生物技術運用到化學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利用生物體內部所產生的生物酶,來作為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將生物化工的合成技術作為當前化工產品的一個主流技術,可以實現綠色生產的目的。生物技術中的膜技術是仿生學的一個重要技術組成,它也可以實現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來形成化學品。綠色的生物技術需要從動植物內部提取相應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經過數萬年的生物化學反應,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當前的一些化學反應中,會使用生物酶作為催化劑,這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顯著地要高于化學試劑的效率,這樣生物酶作為催化劑,可以實現環保生產、無污染生產的目的。并且化學的反應比較溫和,形成的副產物對外界環境危害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環保產品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環保產品期間,要盡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產品。汽車在行駛中可以燃燒生物柴油、生物汽油,這些生物材料的生產制造不會對外界產生較大的污染。同時,生物酒精汽油燃燒時對外界的環境破壞力度較小,有些化石燃料內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燒之后,會產生二氧化硫,會直接危害到大氣的平衡,以及會給國內的大氣帶來破壞。社會公眾平時會使用一些塑料的產品,塑料的包裝袋,這些塑料袋的使用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當人們使用完了之后,就會將這些塑料袋隨意丟棄,塑料袋難以分解,分解時間會長達數百年,會給社會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也會形成大量的固體廢棄垃圾。因而,需要對現有的化工技術進行轉型升級,生產一些環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為大眾使用。例如,化工產品生產單位將其經營的重心轉移到綠色產品生產上,大量的使用農作物植物,作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產期間,可以使用甘蔗來提取乙醇,作為稀有的原料物質。
3.4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
當前國內的清潔生產技術已經被應用到金屬冶煉,海水淡化等各個行業中,應用的清潔技術生產的有害物質不多,而且清潔技術會直接將廢棄物排放控制在環保的要求標準內。在海水淡化工程中,應用環保清潔的方法,來在海水中去提純淡水。淡水是人們基本的生活用品,社會對于淡水需求量較大,然而國內淡水資源卻偏少,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在生產淡水期間,利用環保型的化學制劑,來提純淡水、蒸餾淡水,這種化學試劑的危害都較小。
3.5優化改善現有的化工工藝流程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企業要轉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改變過去僅僅依靠一個裝置給各個設備供熱的模式,可以給廠房的頂層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來利用太陽能為化工生產線提供電力來源。此時,化工產品的生產單位也可以購置余熱的收集裝置,利用該裝置,可以將生產線上的各類熱收集。然后,對這些能量進行轉化,進一步地轉化為電能,來為生產線進行循環的使用。
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也可以利用電機驅動的方式,來作為生產線的電力來源。應用變頻的電動機,會降低電能消耗,有些電機在開機時浪費的能源較多,此時應用變頻電機控制電機中的頻率,來減少電力能源的浪費消耗,也能夠使整個生產線變得更加穩定。在生產環節中,會產生許多化工副產物,這些副產物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過將這些副產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
4結語
近年,隨著國家大力地倡導生態文明的建設,化工企業要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引入綠色化工技術,降低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產品生產經濟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業技術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也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大環境。經濟發展速度、規模與科技水平息息相關,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目前,外商投資模式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進步產生巨大影響,也對工業技術自主研發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因此,要重視對外商投資問題的研究,明確技術目標,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構建更顯科學與有效的發展策略,加快我國工業技術發展進程。
關鍵詞:外資;工業技術;影響
一、前言
對于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是源泉與動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尺度。技術進步主要涉及本國技術能力以及技術獲取。前者以技術開發與創新為主要任務,后者是通過從國外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外資獲取等方式來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立足工業技術領域,外資獲取是當前重要形式,對我國工業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需要進行全面與深入的分析,在根本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進步。
二、結合社會發展全面分析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中,各個行業發展迅速,很多行業都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以求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具體來講,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市場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對于我國而言,人口眾多,工業化進程發展速度較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急需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借以實現工業技術水平的大力提升。另外,對外商而言,歐美市場相對飽和,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因此,需要更具潛力的市場,具備較大的容量,呈現多層化特征。
(二)勞動力優勢巨大,原材料成本較低,有利于外商產品競爭力的增強
在我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原材料價格具有明顯優勢,為外商企業成本的降低創造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我國,勞動力與原材料競爭力更具優勢。
(三)工業制造整體水平較高,消化吸收先進工藝的能力較強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整體能力較強,擁有大量技術能力強、熟悉制造工藝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與掌握能力突出,能夠較快理解與掌握引進的生產線的制造工藝,加快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三、探討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的影響
(一)多種外資類型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差異化影響
依托貿易與技術合作,我國逐步進入外商價值增值鏈與經營網絡之中。盡管外商擁有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技術是增強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基于此,外商投資技術的應用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綜合考慮研發能力與產業架構。首先,對于外商投資,其應用的水平如果高于我國技術水平,但是,立足其母公司發展,尚不屬于最為先進的技術。這種情況下,投資的目的是規避貿易壁壘,謀求與占領更加廣泛的市場。從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工業技術研發水平雖然發展迅速,但較之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距離,同時,市場進入壁壘不高。因此,跨國公司在資金、營銷等領域優勢突出,極易獲取競爭優勢。其次,以母公司技術為主導,產品銷往國際市場,主要體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球一體化與信息化的發展中,產品周期較短。立足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這種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我圍一些行業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二)正視核心技術的作用,加快技術革新
基于此,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價值主要體現在我國的比較優勢。借助這種技術模式,雖然引進了現代化的自動生產線,能夠實現“干中學”的目的,同時,我國的制造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但是,無法獲取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產品的核心生產過程仍在其母國生產,只把技術含量低的零部件、產品的最終成品組裝放在我國進行。鑒于技術進步速度的加快,一旦忽視核心技術的掌握,將永遠陷入創新追趕之中。一旦跨國公司撤走,會導致技術的滯后,不利于我國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提升我國工業技術進步水平
技術的發展是積累與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制定科學發展戰略,遵循“學習、合作、競爭”的基本原則。要增強主動性,用于面對挑戰,積極進行學習、合作、交流與競爭。具體來講,首先,要關注外商全球戰略計劃,在其轉移的一般制造業和硬件產品的加工中進行合作學習,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其次,融入外商技術開發項目,借助合作,增強能力。再次,積極創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參與競爭。基于此,加快我國技術發展,最大化發揮效用,提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
篇6
伴隨人類對基因研究成果的逐漸深入,人類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從更高層次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和各種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改變器官的功能,維護身體健康是人類的美好愿望。生物技術上的不斷創新,推動著生物醫學和藥學的快速發展,由于醫學和藥學又是充滿人道的科學,故而理所當然也有許多前所未見的倫理道德問題相伴而生。在“后基因組時代”,在生物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人類將步入一個新的生物醫學時代,人類也將時刻面臨著應對和回答許多倫理難題,面臨著協調技術發展與倫理道德關系的新課題。
倫理困境
任何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都伴隨著負面效應的產生,這是技術價值的兩重性的客觀表現,就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原子彈一樣,生物工程技術也不例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實驗室中成功地進行了重組DNA實驗以后,人們面對著許多新問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以及克隆人等問題。這使人們在清醒認識技術的積極效應的同時,深刻反思技術的負面影響及其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倫理挑戰。
洞察“后基因組時代”的生物技術倫理難題,已經遠遠不只在于表層的某些現象,在相當高的程度上需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在于它不僅是局部問題,而是帶有普遍共性的問題。如果說人類在“前基因組時代”研究中存在著一些道德爭議,那么,在“后基因組時代”這些道德爭議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使其變得異常尖銳,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危及人類的自身安全。如個人基因秘密的隨意泄露,將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社會歧視的產生,個體人格的扭曲及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由于對異常基因攜帶者的恐懼而產生的婚嫁危機,這些既加速了人與社會的矛盾,也加劇了人與自身發展的矛盾。全面概括“后基因組時代”的生物技術倫理問題,其實質集中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
人權和尊嚴
人類的基因研究有助于人類揭示重大疾病的遺傳因素,并尋找到新的治療方法。現在人們已經發現,人類許多疾病的發生是由于相關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所致。
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可以清晰地檢測出人體的基因表達,預測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蘊涵著巨大的隱患,如在利用和解釋遺傳信息時,如何維護個人的隱私權,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如何保護受試者利益和維護知情權等問題。個人的基因圖譜是一個人生命的全部秘密,它可以被用于對個人的性格、智力、健康水平尤其是個人的某種潛在素質的解釋。基因芯片技術為大規模平行檢測不同樣品的基因表達差異,推斷基因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基因與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鑒定和檢測某些嚴重的腫瘤組織中基因表達譜提供了新的科學方法。
在基因芯片技術應用和實踐的過程中,除了技術的安全性問題之外,能否作到知情同意?個人的隱私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選擇權在醫生還是在患者?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公平地合理地使用個人的遺傳信息?等等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會接踵而致。
由于各種技術的發展都有一個從起步到成熟的發展過程,當前采用的任何基因檢測和治療技術都是試驗性的,一種技術的不確定性及預后的不可預測性都將對患者造成潛在傷害的可能性,所以知情同意是患者自愿地選擇行為的基本原則和前提,也是對患者個人尊嚴的基本尊重。試驗的利益和風險問題既是科研人員、醫生、倫理學家要考慮的內容,同時也是受試者本人關注的焦點。而對醫生來講,保守患者的基因秘密是對其人權的尊重和保障。非法泄露個人的基因秘密,就會給個人的升學、就業、保險和婚嫁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對個人基本的人權及尊嚴構成侵犯。
公平和公正
基因決定了人們的身材、膚色、身體的其他特征及人們的身體健康的大致狀況乃至具有家族遺傳,這是眾人皆知的。但是“基因決定論”的思想是錯誤的。盡管科學研究資料表明了某些疾病具有家族遺傳性,如心臟病、腫瘤等,但是,人類通過基因的檢測與治療,包括人為地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目前,世界上有3000多人正在接受試驗性的基因治療,如癌癥、艾滋病、冠心病等。因為某些人具有了某些疾病的家族病史,就斷定這個人將會患同一種疾病,而使得他在各種社會性活動中受到歧視和遭到拒絕,是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001年4月2日,我國科學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命倫理與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研討會”上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基因決定論”,因為一個人的智力、性格等必將受到環境、教育和社會的多重影響,基因不能決定一切,比基因重要的是它的表型,即基因表達的結果和功能。當然,人類對基因的治療亦即對生命的干預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技術,它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在美國,一個患有免疫缺陷綜合癥的兒童一個月的基因治療費用高達2萬美元,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通人民來講可望不可及。可見,基因檢測與治療技術要真正體現社會的公平和公正,體現人與人之間不論國籍、種族、膚色、的差異,在生命和健康權,在享有醫藥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服務方面機會的均等性。由于種種原因,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基因芯片技術的應用服務范圍是有限的。
道義和責任
生物芯片技術、蛋白質組學及干細胞研究主要用于醫學和藥學實踐領域,而醫藥學是充滿人道的科學,在中國古代就將其稱為“仁學”。晉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一書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生物技術推動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起源、生物體從生殖細胞的發生到受精、生長發育、成熟、病變、衰老、死亡整個生命過程中變化機理的學科。它旨在研究生物體整個生命周期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利用這些規律調節和控制其生命健康,以促進社會發展和造福于人類。科學家在控制生命、實踐生物技術的過程中,其行為時刻面對著道德選擇。由于人胚胎干細胞研究與“克隆人”僅僅是“一步之遙”,在人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細胞必須要考察行為人的動機。人的胚胎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它具有發育成一個個體人的潛力,隨意破壞人的胚胎是在扼殺人的生命,是不道德,也是非人道的。盡管世界各國的政府和科學家對“克隆人”技術表示強烈反對,但是對于人類胚胎干細胞克隆技術應用于人體醫學科技領域給予高度關注。如英國政府組織專家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于2000年8月16日發表了《干細胞:負有重責的醫學進展》的報告,建議政府允許科學家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研究用于醫學目的,并明確規定任何做實驗的胚胎不能超過14天。2002年5月7日,中國的科學家在北京召開專門會議研究人類胚胎干細胞的倫理問題,明確指出允許某些實驗室在滿足倫理要求的條件下進行胚胎干細胞研究。科學家的道義和責任在此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準確把握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堅持“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立場,尊重人的生命,珍愛自然萬物,只有如此,科學家才能擔負起人類的道義責任。
超越困境
防止歧視,保護隱私,貫徹知情同意,實現公正是“后基因組時代”人類發展技術過程中的強烈的道德愿望。為了實現人類的美好愿望,將倫理、法律的考量置于技術發展的過程之中已經展示了巨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1997年11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問題的世界宣言》既保證了對人權的保護和尊重,又給予科學研究以基本的自由和保障。長期以來,國際社會為了確保基因技術造福于人類,已經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強調必須尊重倫理的可接受的科學活動的自由并保護科學應用所達到的利益,尊重病人的權利與尊嚴,展示了人權至上的原則。
超越“后基因組時代”的倫理困境,人類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加強統一規范管理,對科研、醫務人員個體而言,還應形成高尚的道德倫理理念,按照《日內瓦宣言》(1969)提出的精神踐履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用良心和尊嚴履行“救死扶傷”的崇高職責,即使在受威脅的情況下,也堅決不做違反人道主義的事情。
由于技術具有過程性的特點,因此人類的道德倫理也滲透在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的全過程中。作為實踐技術的主體的人類為了有效解決生物技術發展中的倫理難題,也必須建立基本的倫理原則和統一的規范。1964年的《赫爾辛基宣言》是具體指導醫生進行人體生物醫學研究的國際性建議,提出了首先考慮病人健康是醫生的道義責任及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則。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在當前涉及內容最緊密的是人體試驗的基本原則,科學家應在病人知情、自愿選擇的前提下,嚴密科學研究的各項準備將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并保護個人隱私,不對個人的心理、精神和人格產生嚴重的影響和致命的損害。
篇7
關鍵詞:生物技術企業 資本運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社會資源、生產要素都可以以資本形式加入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增值。所謂資本運營就是企業遵循資本運動規律,以資本最大限度增值為目的,對各種可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和優化配置的一種經營活動。
企業成長與資本運營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國外學者就提出了企業具有生命特征的論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種論點即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并被進一步強化。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伊查克•艾迪斯(Ichak Adizes)首次把企業生命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企業生命周期作了系統的研究。他在《企業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一書中認為,企業與自然界的動植物一樣,不僅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現象,而且主要都是通過靈活性和可控性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在其《企業本位論》中,也曾提出“企業是一個能動的有機體”性質。國外的學者將企業具有生命特征的觀點建立于生物學基礎之上,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業成長表達了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低級到高級的動態特征。
企業成長是企業的普遍追求,其動因可以從對資本本質屬性的認識中得到結論。不管資本以何種形式出現或其來源于何處,資本的本質屬性表現在追求增值。縱觀國內外經濟學家對企業本質的研究,企業盈利這一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突出特征從根本上來源于資本要增值的本質屬性。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企業,企業成長之所以成為企業普遍追求的目標,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資本要求增值所產生的內在驅動力。
企業因資本而生,沒有資本便沒有企業,任何企業都是由一定的資本投入所形成的。企業作為資本的存在形式和載體,其成長受資本驅動并與資本運動融合在一起。資本的本性與企業成長的一致性表現為:資本增值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企業成長也是無止境的;企業成長受到資本運動規律的制約,企業成長規律體現資本的內在要求。
雖然資本增值是資本的本質屬性,但資本增值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實現。企業通過資本運營或者說資本經營,將要素資源聚合在一起進行資源轉化,并將資源轉化為商品,通過在市場上出售實現資本的增值。因此將資本運營放在企業成長的支持作用上來理解,正是資本運營實現了企業的成長。
按照企業成長所依賴的支撐來源于企業內部還是外部,企業成長可分為企業內部化成長與企業外部化成長。企業內部化成長是指企業依賴自身盈利的再投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企業內部其他因素條件的改善而實現的企業成長,其主要特點是在不改變企業產權、股權結構前提下進行的。企業內部化成長通過內部運用型資本運營實現,即通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資本,不斷地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加速資本周轉,提高資本效率,增加資本積累來實現企業成長。企業外部化成長是與企業內部化成長相對應的一種成長途徑,是指企業成長的實現是依賴企業合并及其他企業外部化行為的支撐而實現的企業成長,其主要特點是以企業股權結構的變動和產權結構的變動為基本標志,是在舊的股權結構被打破而形成新的股權、產權結構的基礎上的成長。企業外部化成長通過外部交易型資本運營實現,主要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本進行買賣,實現資本增值,包括股票的發行與交易、企業產權交易以及企業部分資產的買賣等方式實現企業成長。
內部運用型資本運營曾經是企業成長的唯一途徑,外部交易型資本運營的出現拓展了企業成長的方式和支撐,形成了企業成長二元方式的格局,將企業成長推向一個新的速度和更高的基礎。
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產業背景
產業經濟學對戰略產業的定義是指能夠在未來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新興產業,從生物技術產業的特征來看,它具備了“戰略產業”的條件。首先,其產業鏈條長,具備強的滲透性和帶動性。生物技術在醫藥、農業、工業、能源、環境、海洋等領域的應用不僅改造了傳統產業并且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其次,其市場需求規模巨大,具有高成長潛力。此外,其能源要求低,污染少,具有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
美國生物技術是全球生物技術的主流,其生物技術產業是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的引領。美國已經將生物與醫藥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2002年銷售額/產值、每年R&D投入、公司數、雇員、上市公司數、股市資本等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見表1),并把每年4月21~28日定為“生物科技周”,已形成波士頓、華盛頓、北卡羅來納研究三角園、舊金山、圣迭戈5大生物技術區
世界許多其他國家也不約而同地把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來培育,加速搶占“生物經濟”制高點。歐盟第六個科研計劃框架中,把“生命科學、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基因組技術和生物技術”確定為7個優先發展領域之一,并將45%的研究開發經費用于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2002年,日本提出“生物產業立國”的口號,力爭把生物技術產業建成僅次于汽車產業和信息產業的支柱產業,并計劃五年內將生物研發預算占全部政府科研預算的比例由13%提高到50%,試圖在生物經濟時代再創輝煌。
生物技術企業的資本運營特點
同類企業的集合形成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支撐,生物技術企業的成長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資本運營是生物技術企業超常規成長的重要手段,然而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生物技術企業資本運營活動具有自身的特點。
依據企業成長不同階段選擇資本運營策略
依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生物技術企業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階段、起步階段、成長階段、擴張階段、成熟階段。種子階段的特點是企業剛組建或正籌建,無成型產品,僅有實驗室結果、樣品、專利或其他可轉化的技術。起步階段特點是企業已有初級階段產品,且有框架式經營計劃,管理團隊不完善。成長階段特點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開發階段,并擁有少量客戶,本階段末期,企業完成產品定型,開始實施市場開拓計劃。擴張階段特點是企業開始批量生產產品和服務,收入增長較快,逐漸形成經濟規模,占有一定市場份額。成熟階段特點是企業盈利,并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
從生物技術企業成長階段的特征分析可看出,處于種子階段、起步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由于規模小,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面臨的風險大,資本的籌集是這一時期資本運營的重點。處于擴張階段和成熟階段的生物技術企業,由于在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方面具備了一定市場競爭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雖然在這個階段生物技術企業仍然有融資的需求,但其融資條件已大為改善,此時資本運營的重點應在于資本的擴張,也就是通過資本結構優化,盤活存量資本,實現企業的規模生產,并注重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
重視無形資本運營
無形資本是有形資本的對稱,它作為資本的一種形態,具備資本的一般屬性,如流動性、盈利性,但無形資本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可以帶動企業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達到“無中生有”的目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生物技術產業,其特點就是無形資本遠遠大于有形資本,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高。生物技術企業無形資本中最重要的是知識資產,先進技術和產品是推動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核心競爭要素,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前途和命脈,因此生物技術企業無形資本的價值相當高。如全球最大生物技術公司美國的Amgen,其資產評估總值為150億美元,而其有形資產僅為25億美元。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生物技術企業應注重無形技術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加大無形資本的投入力度,并加快無形資本的管理創新,把無形資本運營當作企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我國生物技術企業資本運營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資金短缺,加大研發投入。據“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課題組對全國1182家生物技術企業的調查,資金短缺是當前中國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首要制約因素。資金短缺直接導致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以生物醫藥企業為例,中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投入僅占銷售收入的2.7%,遠低于發達國家15%以上的水平,甚至低于美國工業平均4%的研究開發強度。
形成產業集聚,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力。我國的生物技術應用歷史久遠,企業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有700余家,但規模普遍較小,高技術含量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通過資本運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龍頭企業,增強其技術創新功能,突破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提高產業集中度,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這是實施生物經濟強國戰略的本質要求,也是搶占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有力措施。
推進全球化戰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雖然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具有較強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小,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只有3項,大多數企業上市銷售的產品都存在侵犯知識產權問題,我國90%以上的生物醫藥產品為仿制品,隨時面臨被國外企業的危險。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全球的科技知識和人才資源,包括對國外生物技術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放眼未來,面向世界,加強與國外科研機構的聯系,建立國際水準的科技信息平臺,加強區域合作,構建生物技術國際研究網絡。
總之,資本運營是生物技術企業實現超常規發展的必然要求,生物技術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的特點和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選擇與其成長相匹配的資本運營策略,實現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洪軍.資本運營新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生物工程技術;生態環境;應用研究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能力在不斷地進行提升。為了能夠進一步地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在進行生產活動的過程當中對自然資源進行不斷地采擷,進而出現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劣等一系列的問題開始出現,已經開始對人們的生存產生了一定的威脅。而生物工程技術對于改善環境資源,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生物工程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并且已經取得不小的成果。而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所以將生物工程技術有效地應用到生態環境當中能夠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進而促進我國的生態環境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工業領域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沒有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我國經濟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環境污染問題。雖然這幾年我國的相關部門開始對環境保護開始重視起來,對相關的生產企業提出了加強環保的嚴格要求,但是在實際的實施過程當中卻并沒有十分有效的效果,我國的環境污染的現狀并沒有得到好轉。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當中,其中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主要是工業領域以及農業領域,這兩個領域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為嚴重。工業領域在進行工業生產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很多的肆意排放廢水、廢氣等情況,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而在農業領域當中則是存在著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對我國的地下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由于地下水體的污染,使得我國的許多城市都存在著用水缺乏的情況,根據我國的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已經有300多個城市的居民存在著飲用水缺乏的問題,在農村當存在缺水問題的農村人口已經沖破了一億的大關,從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污染的問題所帶來的后果的嚴重性。除了飲用水的問題之外,現如今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耕地也出現“無水可用”的情況,使得我國農村的耕地面積正在大量的減少。
2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重要性
生物工程技術作為一門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它是由多個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所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等許多的學科和領域。生物工程技術當中的各項學科技術可以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地應用到其中。比如說,隨著現代基因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形成了依靠現代基因重組技術以及發酵工程等各項技術的生物工程新技術。通過將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生態環境當中,形成了以生態環境為主體的環境生物技術。在對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過程當中應用環境生物技術可以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地改善,有效減緩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對我國的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當中有效的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比以往傳統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有著更多的優勢,并且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戰略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3生物工程技術在生態環境當中的應用策略
3.1解決化肥污染問題
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化肥是農作物在進行生長過程當中所必須的材料。通過使用化肥不僅能夠很好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能夠保證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不會被害蟲所影響。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在進行栽種農作物的過程當中對化肥的過量使用,使得我國很多的耕地都已經出現了土壤結板現象,對我國的土壤環境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破壞。除此之外,由于在使用化肥的過程當中化肥過量的原因,使得很多沒有能夠被植物所吸收的化肥都流入到了地下水當中,進而對我國的地下水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使得我國出現飲用水不足的問題以及對很多湖泊的魚類的生長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還有很多沒有被吸收的化肥由于揮發性進入到了空氣當中,導致我國大氣環境當中的氮元素的含量大大增加,不僅對我國大氣層當中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害由于氮元素的原因使得很多的地方都會形成酸雨對我國的土壤等生態環境進一步地進行破壞。在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的過程當中,有效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解決化肥污染問題是當前主要的任務之一。而通過利用生物工程技術能夠使用固氮技術來讓農作物進行吸收空氣當中所含有的氮元素,這樣就不再需要對農作物使用大量的氮肥,從而有效減少對于化肥的使用量。舉個例子來說,可以通過使用生物工程技術將其應用到小麥作物的根系當中,這樣小麥作物的根系就能夠自行去吸收空氣當中所含有的氮離子元素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求。并且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通過對小麥作物應用這種生物工程技術使得小麥作物的產量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左右。這樣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對農作物過度施肥導致化肥污染嚴重的問題,還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生產產量。
3.2解決農藥污染問題
在農業生產當中對我國的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還有一個就是在對農作物和植物進行病害蟲治理。因為在對農作物進行病害蟲治理的過程當中需要對農作物使用大量的農藥產品,這些大量農藥當中都還有對生態環境有害的有機氮和有機磷,會對我國的地下水環境和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進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對于解決農藥污染的問題,通過使用有益昆蟲和微生物防治技術來對農作物的病害蟲進行防治,有效減少對農藥的使用。使用微生物防治技術不僅能夠在對農作物的病害蟲治理當中起到非常好的治理效果,并且不會像使用農藥那樣對土壤環境和空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并且在近年來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有了高效殺蟲生物技術,能夠將以往傳統的農藥殺蟲技術進行完美地替代,進而就能夠很好地解決農藥污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3.3提高環境監測質量
在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當中,可以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在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比如在監測我國的土壤、水質質量的過程當中可以采用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生物傳感器技術所主要應用的技術核心是將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和電化學工程技術進行有效結合,從而能夠對土壤等環境進行有效地監測。該生物工程技術所具有的特點就是靈敏度高、準確度高。在對土壤等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的過程當中能夠非常敏銳地發現其中的變化,并且所測得的數值也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在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的過程當中能夠提供非常準確的數據和基礎,為后續的治理策略提供方向。在最近幾年來,我國環境污染的生物監測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使得我國對于環境監測的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其在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當中所起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對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4生物工程技術在生態環境當中的展望
生物工程技術在對于生態環境的治理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在對于生態環境的監測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對于生態環境污染治理以及有效減少環境污染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未來的生態環境治理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來實現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對生物工程技術在生態環境在未來的發展進行有效的規劃。首先需要從我國生態環境的實際狀況入手,根據我國生態環境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來有效地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來縮小與其他國家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的差距。其次是需要加強對于生物工程技術在生態環境應用的人力物力投資,只有加強對于生物工程技術的投資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與更新,在生態環境的應用當中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其技術優勢。在這個過程當中還需要注重對生物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對于任何一項科學技術來說,人才培養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只有儲備足夠多的科學技術人才,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其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人才才是其發展的根本。
篇9
關鍵詞:生物技術;蔬菜育種;應用
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DNA重組技術和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生物技術誕生以來,迄今已走過了30余年的發展歷程[1]。由于生物技術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健康、環境和能源等方面將開辟廣闊的前景,因此越來越被各國政府和企業界所關注,與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并列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是21世紀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是由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四大體系組成的現代高新技術,它以基因操作為核心,利用生物體(或生物組織、細胞及其組分)的特性和功能,設計構建具有預期性狀的新物種或新品系。在農業方面,轉基因植物于1983年問世,1986年被批準進入田間試驗,根據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APHIS)的數據,截至1997年1月31日,美國已批準的轉基因植物田間試驗達2 584例。近年來,生物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農業中,使農業經濟達到高產、高質、高效的目的。生物技術在蔬菜育種上的應用主要有作物組織培養技術、體細胞雜交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和分子標記育種技術等[2]。
1 組織培養技術在蔬菜育種上的應用
組織培養是指在無菌條件下,在人工制備的培養基上培養植物的各種離體器官、組織或細胞,這些離體部分可以不斷地、一代代地連續生長,并可再生成植株。在培養過程中也會發生變異,可通過選擇培養育成新品種。組織培養技術應用范圍較廣,如單倍體育種、克服遠緣雜交不實及雜種不育、打破種子休眠、快速繁殖植株、種質資源保存、無性繁殖植物的脫病毒培養、原生質體的培養等。我國在油菜小孢子培養技術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響小孢子培養效率的因素、染色體加倍技術、再生苗移栽技術等,并初步建立了高效小孢子培養技術體系,促進了小孢子培養技術在油菜育種研究如材料創新、雜交油菜親本創制及雜種后代選育等方面的應用。
體細胞雜交即原生質體融合,可獲得體細胞雜交產物,克服有性雜交中雙親不親和的現象,擴大了雜交親本和種質資源的利用范圍。其具體步驟是:原生質體分離培養、原生質體融合、雜種細胞的鑒別與選擇、誘導雜種細胞產生愈傷組織及再生植株。可應用在育種上的有核質替換、細胞質雜種的獲得、遠緣雜交創造新物種、細胞器的互作研究等方面。
2 轉基因技術在蔬菜育種上的應用
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于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性狀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為基因表達、調控和遺傳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驗體系,更重要的是為生物定向改良和分子育種提供了一種較佳的方法,使其成為基因工程和育種最有效的途徑[3],其主要應用于:
2.1 品質改良育種
目前蔬菜品質改良已成為蔬菜品種選育的主要目標,一些有價值的外源基因的導入無疑是一條有效途徑。我國自主培育的“超油1號”和“超油2號”兩個轉基因油菜新品系,含油量高達52.82%,是目前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甘藍型油菜[4]。另外,抗腐能力強、耐貯性高的番茄以及具有高含量必需氨基酸的馬鈴薯等轉基因蔬菜也開始進入市場。
2.2 抗性育種
2.2.1 轉入抗病毒基因
利用最多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遺傳轉化將病毒外殼蛋白的編碼基因轉入受體細胞中表達,目前這種技術已在番茄、黃瓜、南瓜、甜瓜、生菜等蔬菜上應用。此外,病毒復制酶基因、病毒的反義基因以及一些非病毒來源的基因轉化也均有很大發展。馬偉采用農桿菌介導法將TuMV-CP基因導入大白菜中,建立了高效的大白菜離體再生、遺傳轉化體系,并對轉基因植株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證實得到的再生植株為轉基因植株,目的基因已在部分植株上表達;同時,還對轉基因植株的后代進行檢測,分析該基因所控制性狀的遺傳穩定性以及基因表達情況,為大白菜基因工程抗病育種提供理論依據[5]。
2.2.2 轉入抗蟲基因
目前應用的抗蟲基因主要有兩種,即來源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毒素基因和來源于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毒素基因,如從蘇云金芽孢桿菌中提取出引起鱗翅目昆蟲神經中毒而死亡的內毒素基因,將其轉入番茄和馬鈴薯中,發現這些轉基因植物的殺蟲效果良好。毒素基因還能穩定遺傳,并且毒素對人畜無害。日本科研人員從蒼蠅體內分離得到一種抗菌性很強的蛋白質基因,并將這種基因轉移到作物細胞中培育出抗病的煙草、白菜[6]。
2.2.3 轉入抗逆基因
目前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在逆境條件下才能表達的某些基因的研究,如與抗(耐)鹽堿有關的脯氨酸合成酶基因及其他與抗逆有關的基因;在一種酵母中發現了一種抗鹽堿基因,現在人們已經培育出抗鹽堿的番茄和某些瓜類。另一方面則是抗逆代謝過程中某些酶的研究,現已分離出大量與抗逆代謝相關的基因,目前應用于作物上的抗凍基因主要是魚類的抗凍蛋白基因,例如我國科學家把生活在寒溫帶的“美洲擬鰈”冷水魚的抗凍蛋白基因注入番茄的花粉管,得到轉基因的抗寒番茄,試驗表明,這種番茄幼苗與對照品種相比,致死溫度下降2 ℃,所需積溫減少125 ℃,并表現出很強的抗晚霜能力。
2.2.4 轉入抗除草劑基因
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使除草劑的敏感性改變,如將除草劑所作用的酶或蛋白質的基因轉入植物,使其拷貝數增加,從而使轉基因植物中這種酶或蛋白質的量大大增加;或針對除草劑能識別酶上的位點這一特點,用基因突變的方法使該位點上的相應氨基酸發生突變,但這種基因突變不會損壞該酶的二級結構和酶的保護功能,只是使除草劑不能識別這個位點。二是導入外源基因使除草劑解毒,如草甘膦是一種廣譜除草劑,人們在一種突變細菌中發現了抗草甘膦的基因,將該基因轉入到植物中,則轉基因植物能不被草甘膦殺死。
3 分子標記技術在蔬菜育種上的應用
標記育種是利用與目標性狀基因緊密連鎖的遺傳標記,對目標性狀進行跟蹤選擇的一項育種技術[7]。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植物遺傳標記提供了一種基于DNA變異的新技術手段,即分子標記技術。它直接以DNA形式出現,在植物體的各個組織及各發育時期均可檢測到,不受季節、環境的限制,不存在表達與否的問題;數量極多,遍及整個基因組;多態性高,利用大量引物、探針可完成覆蓋基因組的分析;表現為中性,既不影響目標性狀的表達,也與不良性狀無必然的連鎖;許多標記為共顯性,能夠鑒別出純合的基因型與雜合的基因型,提供完整的遺傳信息,其主要應用于:
3.1 構建遺傳圖譜
遺傳圖譜是植物遺傳育種及分子克隆等許多應用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基礎,而傳統的遺傳標記技術標記數目少,難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連鎖圖。在蔬菜作物中,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目前已構建了番茄、馬鈴薯、辣椒、蒿苣、甘藍、胡蘿卜、芥菜、豌豆、黃瓜、白菜、芹菜等約20種蔬菜作物的圖譜。
3.2 種質資源研究
許多科研工作者都借助分子標記技術進行蔬菜種質資源分類與遺傳多樣性的研究。Mc Greger等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分別對白菜和馬鈴薯的不同品種進行了成功的分析鑒定。Stanb等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將來源于國家植物種質資源系統(NPGS)中的922份黃瓜種質材料與118份黃瓜栽培材料進行了分析比較,發現栽培材料的遺傳背景十分狹窄,將NPGS黃瓜中的基因通過回交的方式引入栽培黃瓜,可以進行品種改良[8]。
3.3 基因定位
大多數經濟性狀都是數量性狀,如產量、成熟期、品質等。傳統上是采用數理統計學的方法,把控制某一數量性狀的微效多基因當作一個整體研究,由于這些微效多基因易受環境條件影響,因此對這些性狀的選擇效果差、周期長,而分子標記技術的發展已可以將多個數量性狀進行分解,并進行個別研究。
3.4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在作物的選擇育種中,過去對目標性狀的選擇是根據形態標記進行的,由于環境因素和生長時期對表現型有極大影響,因此這種選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很長的時間,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可以極大地提高選擇的效率。例如在進行回交育種時,可以在回交后代中選擇帶有目標基因、同時帶有回交親本標記的單株進行回交,以加快育種進程。
3.5 品種純度鑒定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進行蔬菜品種鑒定,可以不受環境、取材部位、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在種子或幼苗階段即可鑒定,且信息量大,可以區分出形態標記難以鑒別的細微差異,準確、快速(數小時至數天即可完成)。品種鑒定需要首先構建品種的標準DNA指紋圖譜,將需要鑒定的品種的指紋與之對比,即可知道品種的純度和真偽。嚴莉等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和DNA分子標記技術,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上根據不同品種遺傳密碼和酶譜表現不一的特征對種子進行鑒別,快速、準確、可靠[9]。
生物技術在蔬菜遺傳育種、品質改良上的應用前景十分樂觀,最近十幾年來已取得很大的進展,轉基因蔬菜成果已經在生產上得到應用[10]。目前,許多國家為了鼓勵和推動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制定和采取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并被人們逐漸接受。在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同時,還要將生物技術充分融合到常規育種中去,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使其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向太和,楊劍波,吳家道.我國農作物生物技術育種研究現狀和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1994(2): 104-107.
[2] 嚴智燕,張瑞香,黎宇.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8(11): 93-94.
[3] 王連峰,張軍,曾憲賢,等.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生物技術,2008(3): 86-89.
[4] 王新發,王漢中,劉貴華.現代生物技術在油菜育種中的應用及前景[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2(3): 74-77.
[5] 馬偉.大白菜轉蕪菁花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2.
[6] 李戀.生物技術在植物育種上的新應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3): 52-54.
[7] 劉志文.人工合成甘藍型黃籽油菜的分子標記和利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8] 汪社英,蔣學波.生物技術與蔬菜品種的改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188-189.
篇10
關鍵詞生物藥品 專利說明書 技術秘密
中圖分類號:D923.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1)04-0188-05
生物制藥領域研發水平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物藥品研發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性,決定了知識產權保護對制藥企業研發創新具有關鍵的激勵作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只有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才能保證研發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收益。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了“專利-技術秘密戰略”,即通過兩種方式并用的辦法對研發成果進行立體保護,如何把握二者的分界線,是在獲得有效專利保護的同時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生物藥品的專利保護是所有自然科學技術領域中最具爭議的一類,其中說明書公開不充分是此類專利被否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把握申請時機和信息公開尺度決定了一項專利的命運,同時也對企業的研發和專利管理部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以一則最新的美國生物藥品專利無效案為例,介紹美國專利法關于生物藥品專利書面說明要求的規定及其適用,歸納其說明公開標準,以期為我國生物藥品研發企業制定和完善相關知識產權策略提供參考。
1案情簡介
美國阿瑞雅德制藥公司和幾家研究機構共同擁有6 410 516號美國專利(以下簡稱為“516號專利”)。“516號專利”是關于調節轉錄因子NF-kB表達的方法專利,權利要求為保護通過降低細胞內NF-kB的活性來調節免疫反應的方法,包含了能夠降低NF-kB活性的所有物質的使用。專利說明書假設了三種有可能降低細胞內NF-kB活性分子(特定的抑制劑、強力干擾分子和誘導分子)。
NF-kB調節超過300種基因,由其控制的通路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目前有200多種已上市藥物的作用機制可能影響NF-kB通路。根據IMS Health的統計,2007年涉及該專利的藥物在北美洲的銷售額達到了2 600億美元[1]。
2002年6月25日,“516號專利”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的當天,阿瑞雅德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地區法院對禮來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訴其生產的治療骨質疏松癥藥物Evista和治療敗血癥藥物Xigris侵犯了“516號”專利權利,2006年,地區法院判定“516號專利”有效,兩項侵權指控成立。
禮來公司上訴至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下稱“巡回法院”),提出阿瑞雅德公司的專利包含概括性的權利要求,涉及“所有能夠抑制NF-kB活性的物質的使用”,盡管專利說明書陳述了降低NF-kB活性的期望目標,但沒有披露“有關方法的任何實際已完成的實施例;也沒有披露關于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任何分子的已完成的合成方法”[2]。
2010年3月,巡回法院裁定由于未滿足專利書面說明的要求,阿瑞雅德公司的概括性權利要求無效,同時指出:“發明專利的說明書不僅應說明如何制作和使用發明(滿足可實施性要件),而且需證明該發明人‘掌握’了所要求保護的發明(滿足書面說明要件)”。訴訟過程與判決結果如圖1所示。本案的涉案專利最終被判定無效的根本原因是其說明書公開不充分,未能證明權利人“掌握”了專利技術。
考慮到生物藥品專利有效保護期有限且維權成本較高,研發企業往往傾向于采用雙重保護措施,即在申請專利的同時,將其核心技術作為技術秘密加以保護[3],其負面效應是,極易導致專利因公開不充分而被駁回(或宣告無效)。
因此,制定合理的生物藥品知識產權策略的關鍵在于:如何掌握技術秘密保護和專利說明書充分公開之間的有效平衡?即如何在保證專利有效的前提下,盡量保留技術秘密,以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通過分析美國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和司法實踐,找出這對平衡中的分界線,為我國企業制定合理的生物藥品知識產權策略和有效地保護研發成果提供若干建議。
2美國專利制度的相關規定及其演變過程
2.1專利法的相關規定與總體原則
就專利說明書公開程度的要求,美國專利法35 U.S.C.S. § 112第1款規定:“說明書應包括有關發明以及制作和使用該發明的方法和程序的書面說明,該書面說明應當充分、清楚、簡潔并用詞準確,以使所屬該發明領域的技術人員或與該發明最為密切相關的技術人員能夠制作和使用該發明……”。
基于上述規定,美國專利法對說明書是否充分公開的考察包含了兩個互相獨立的描述性要求: 1)書面說明要件:即證明該發明人實際“掌握”了專利技術的書面說明; 2)可實施性要件:即如何制作和使用發明的方法和過程[4]。有人認為還有最佳實施例要件:即申請人實現發明的最佳方案,但一般將其歸為書面說明要件中[5]。
2.2書面說明要求在生物藥品專利案件中的適用與演變過程
作為判例法國家,美國司法審判中每一個依據的具體適用規則都是對大量案例總結和提煉的結果。書面說明要求最早出現在1793年版美國專利法中,并在1967年的Ruschig案中,首次從可實施性要件中分離,成為一項獨立要求。
在生物藥品專利領域,書面說明要求比一般技術領域要高。一方面,對大多數技術發明來講,理論上的實施(如在專利申請中描述化合物結構而不必實際分離或合成)即可滿足充分說明要求,而生物藥品專利必須同時具備理論上的可行性和事實上的付諸實施;另一方面,相關技術人員能否在不進行過度實驗的情況下重現生物藥品專利方法,經常難以判斷[6],因此往往需要更為詳細的實驗數據的支持。該要求在美國司法判例中的適用一直在爭議中演進[7],歸結起來主要經歷了幾個階段。
2.2.1考察指標的提出階段――“Wands因素”
自從1980年Diamond案中法院首次將轉基因微生物納入可專利性物質之后,生物技術專利的說明公開問題就成為了裁判過程中的焦點和難題。這一時期,法院試圖通過案例積累給出一個普適性的考量指標。
巡回法院在1988年的Wands案中給出了一個指導性意見,即判斷一項生物技術專利能否滿足充分公開要求時應考慮的因素,稱為“Wands因素”[8],包括: 1)必須要開展的實驗數量; 2)申請文件中提交的實驗方法數量; 3)是否有實施例; 4)發明的本質; 5)現有相關技術的水平;6)該專利涉及的相關技術;7)該專利的可預測性;8)權利要求的范圍。
以上幾條為審核一項專利是否提交了充分的書面說明給出了考察指標,但顯然各指標的具體標準并未得到細化,裁判不確定性仍然較大。
2.2.2適用規則的細化階段
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判例體現了對“Wands因素”具體標準的實際把握和適用規則的不斷細化。
對于因素2)、3)和7),1991年的Amgen案中法院指出,基因產物的可預測性很低,只有實際分離、純化獲得產物才能證明發明人“掌握”了要求保護的技術,并且對此過程的描述必須充分具體[9];但是滿足書面說明要求,需要披露的是實現專利方法的實施例,而不是專利涉及的每個方面都完全精確地重現,否則發明人將尋求使用商業秘密的方式保護技術而不是申請專利。
對于因素2)、6)和8),1987年的Hybritech案和1991年的Scripps案中法院的態度非常一致,兩案的涉案專利存在的問題,分別是未公開識別和分離單克隆抗體的篩選方法。兩案審理法院都認為,未披露篩選方法的細節并不影響相關技術人員實施權利要求聲明保護的方法,因而不影響專利有效性。
歸納起來,對“Wands因素”的考察最終都應體現為:說明書披露的信息能否保證相關技術人員實現發明。但鑒于生物技術的高度不可預測性,一方面需要權利人的公開盡可能詳細,而且有實施例;另一方面,并不苛刻要求專利方法能精確重現,而是能達到預期效果即可,這就為通過技術秘密的形式,保留實現最佳效果的技術方案留下了空間。
2.2.3公開尺度的探索階段――“禮來原則”的提出與爭議
隨著生物制藥業的迅猛發展,該類專利侵權案也隨之增加,法院對該類專利說明書公開尺度的把握也從嚴格標準逐步放寬,體現了保護生物藥品創新的思想,但同時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1998年加州大學與禮來公司一案中法院對生物藥品專利的書面說明要求確立了一項非常嚴格的認定標準,后被稱為“禮來書面說明原則”(Lilly Written Description doctrine, LWD,下稱“禮來原則”),該案審理法院認為:“一項滿足充分公開要求的生物藥品專利,必須精確地提供分子結構、化學式、化學名或物理性質等,僅描述研究計劃或預期目標是不符合要求的”。該案判決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各界普遍認為如此苛刻的要求不利于生物藥品發明得到適當的專利保護,甚至會對整個生物制藥工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10]。
對于生物藥品這類具有高度不可預測性的專利而言,此原則似乎過分嚴格,在隨后的案例中,對其適用也逐漸放寬了標準。在2002年Enzo案中基于分子結構的“禮來原則”并未被嚴格適用,而是采用了比較低的書面說明要求,承認了基于功能描述和公知構效關系的概括性權利要求。這種過分寬松的標準使得專利說明書向公眾公開的信息大大減少,同時也給競爭者判斷是否侵權帶來了不確定性[11]。
2.2.4生物藥品專利的說明公開標準
在禮來案和Enzo案之后,對生物藥品專利說明公開的判斷標準趨于中和,即法院試圖尋找一條既不過分苛刻又不過分寬松的“中間路線”。結合對歷年案例的梳理,我們將美國生物藥品專利的說明公開標準總結如下:1)提交完整的技術方案。申請人(專利權人)應確保所公開技術方案的完整性,說明書應當包括實現發明目的的全部內容,缺乏必要技術特征而類似研究計劃的申請很難得到授權(或面臨專利無效)。 2)提供實際完成的實施例。申請人(專利權人)應提出實現其發明的實施例,而鑒于生物制藥技術的高度不可預測性,其實施例的披露應盡可能詳盡(如原料、工藝等),否則若他人無法重復實驗結果,則有權以說明書沒有充分公開或者權利要求缺乏說明書支持為由請求宣告專利權無效。3)公開程度以可實施為限。說明書充分公開要求,以方案可實施并達到聲稱的效果為準,是否公開不妨礙技術方案實現的細節內容,不影響專利有效性(盡管這些細節可能是技術提高的關鍵),可以適當保留,如Hybritech案和Scripps案中的篩選方法。
2.3本案對說明公開標準的適用
阿瑞雅德案是巡回法院通過滿席審理的權威方式,對生物醫藥專利說明充分公開問題表明立場的判決,是對“中間路線”的肯定,也體現了對說明公開標準的具體應用:
第一,巡回法院認為“516號專利”中降低NF-kB活性的方法描述過少,使其說明書實質上只是一個研究計劃,阿瑞雅德公司有義務詳述實現專利方法的一些途徑,以證明已經實際將其“掌握”[12]。該意見重申了一項充分公開的生物藥品專利說明必須提交完整的技術方案。
第二,針對此處“掌握”的標準,巡回法院指出:專利申請人有義務描述并提出實現其發明的實施例,而且后者必須在專利獲得批準之前完成。“516號專利”恰恰未公開專利方法的任何實際已完成的實施例,也未披露預期能夠降低NF-kB活性的任何分子的已完成的合成方法,故導致專利無效。這也印證了滿足生物藥品專利說明的公開標準,發明人必須提供實際完成的實施例。
第三,巡回法院指出,判斷一項專利是否滿足書面說明要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公開的詳細程度,基于權利要求的性質和范圍以及相關技術的復雜性和可預測性而有所不同,但應保證技術方案的可實施性。這體現了巡回法院對“Wands因素”和以可實施為限的說明公開標準一貫的肯定態度。
3對我國生物醫藥專利保護的啟示
阿瑞雅德案驗證了專利制度平衡創新收益與公共利益的宗旨,也通過判例確立了美國生物藥品專利說明公開的標準。而在我國,是否對書面說明要求做出了類似規定?針對生物藥品專利是否已有了較為明確的說明公開標準?
第一,就專利說明公開問題,我國專利法已作出原則性規定且與美國專利法的原則基本一致。我國專利法第26條第3款規定:“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雖然我國司法界尚未針對該條款是否存在兩個互相分離的要件(書面說明要件和可實施性要件)展開討論,但是從該條款可以看出,一份描述充分的說明書不僅需要說明如何制作和使用發明,而且要確保該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即可實現其技術方案,即證明該發明人已實際“掌握”了專利技術。
第二,作為成文法國家,相關規定中還沒有判斷生物藥品專利說明書公開程度的操作性實施細則,這給研發企業準確把握申請時機及公開程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目前,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生物藥品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13],而說明書公開不充分是該類專利申請和維持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阿瑞雅德案相似,在2005年的一項關于“犬OB蛋白組合物和方法”的復審請求審查決定中,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同樣以缺乏實驗數據和實施例,說明書公開不充分為依據,駁回了該發明專利申請。由此可見,細化的專利說明公開標準不僅有利于完善生物醫藥知識產權制度,也有利于研發企業消除疑慮,降低開發風險,從而間接地激勵創新。
更重要的是,對于生物藥品研發企業來說,在目前我國尚無上述實施細則的情況下,考慮到我國專利說明公開要求原則與美國的一致性,美國生物藥品專利說明公開標準將為企業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策略提供重要啟示。
3.1基礎研究成果往往構成無效專利,應準確把握申請時機
巡回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專利不是狩獵許可證。它不是對研究的獎勵,而是對其成功結論的補償。”阿瑞雅德案告訴我們,基礎研究發現不能被授予專利。專利制度保護的是實用技術而非研究假設、學術理論或科學原理。
正如法官Newman所說:“專利制度……要求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基礎科學轉化為其應用,將研究計劃轉化為經證實的實用品。”所以,對于生物藥品這類專業技術高且不確定性強的專利來說,面臨無效的危險相對更高。一旦專利申請因公開不充分被駁回或授權后被裁定無效,發明人所公開的技術將只是無償提供給公眾,而不能獲得任何回報。
因此,建議專利申請不宜操之過急,在完成必要的實驗和測試后,需對其基本數據和方法原則加以規范整理,認為合適通過專利形式保護并符合專利審查條件,再申請專利;若尚不到申請專利的時機,那么就應該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合同法》為法律依據,采取技術(商業)秘密的保護方式。
3.2充分公開要求需要發明人已實際“掌握”了技術方案
我國認定說明書公開是否充分的標準為:如果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按照說明書記載的內容,尚需花費創造性勞動,才能夠再現一項發明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解決其技術問題,并且產生預期的技術效果,則該說明書公開不充分 。
在專利申請實務中,以中國專利局公報上公開的生物技術類專利申請文件為例,國外這類專利申請文件一般多達70~80頁,而國內一般只有7~8頁左右,有的甚至更少[14]。而且目前,國內專利申請文件過分強調發明的原理和效果,缺少技術特征,技術方案不完整。有的申請人僅提出一種設想,而沒有公開必要的技術特征或者遺漏了一些關鍵性的內容[15]。
所以,為避免申請被駁回或在授權后成為不穩定專利,鑒于生物藥品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在說明書中充分公開能夠證明發明人“掌握”專利技術的實驗方法及數據,其中至少應公開一個已實際完成的制備方法,在撰寫生物藥品專利申請時,必須具體地說明實驗技術方案、制備原料(詳細理化性質及其來源)、工藝步驟、檢測指標、分離純化方法和專用設備等,以達到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施的詳細程度為準。
此外,對于說明書中描述的制備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能重復實施的情況,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定的保藏機構提交保藏,以其出據的存活證明(保藏受理通知書)作為充分公開的證據,也是證實發明人已“掌握”該技術的有效途徑。
3.3不影響技術方案實現的細節內容宜予以保留
充分公開要求的兩個要件都是以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專利技術為認定標準的,所以在保證技術方案完整和可實施的前提下,將不引人注意但對實施效果起關鍵作用的細節內容予以保留,例如對于技術控制參數(如溫度、時間、壓力和物料配比等),在披露的較寬數值范圍內可以基本實現發明目的時,可以對某一具有最佳效果的具體組合方式加以保密。這樣既以專利方式保護了大部分主要技術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競爭對手的開發空間,也通過技術秘密的保護方式,最大可能地保持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但應注意,對于那些通過保留技術才能解決的技術問題和達到的技術效果不能出現在權利要求中,因為專利制度實質是“以公開換取壟斷利益”的平衡,權利要求的內容必須得到說明書的支持。
4結語
生物藥品專利充分公開問題,與生物技術本身的特性有關,同時也與研發企業采取的知識產權策略有關。眾多研發機構傾向于采取為研發過程中的科研成果申請專利的方式來爭取市場主動,而若對現行專利制度的理解不深入,將導致公開的技術既無法得到專利保護,亦失去了技術秘密保護的意義。
因此,企業在制定知識產權策略時應分清何種技術適合申請專利,何種技術通過技術秘密保護更好,同時準確把握專利申請時機,合理把握公開程度,這不僅體現了為公眾提供有實用技術的負責態度,也是以完善的知識產權戰略保證壟斷收益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 (佚名).世界制藥巨頭禮來與美Ariad專利之爭進入第二回合[EB/OL]. ,Nov 20,2010.
[2] Shaw BZ. En Banc Court confirms existence of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Separate from Enablement[J].Mondaq Business Briefing,2010,(5):1-4.
[3] The Bureau of Nat’ l Affairs,Inc. Interview with Laurence Tribe on Supreme Court Review of Amgen,Inc v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J].Pat Trademark Copyright,1991,42(2):466-468.
[4] AnvaripourA,Elson VM. United States:En Banc Federal Circuit confirms Section 112,Paragraph 1 includes a Separat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J].Mondaq Business Briefing,2010,(4):1-4.
[5] Mescher RM. Patent Law:Best mode disclosure-genetic engineers get their trade secret and their patent too?[J].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Rev,1994,18(1):183.
[6] Hampar B. Patenting of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The Deposit Requirement[J].Pat Trademark,1985,67(7):569.
[7] (Anonymous). Ariad,MIT patent on transcription factor fails written description test-Some material errors,but no inequitable condllct[J].Uiotcchnology Law Rep,2009,28(3):363-365.
[8] Murdoch CE,Simon BM,et al. Pluripotent patents make prime time:An analysis of the emerging landscape[J].Nat Biotech,2010,28(6):557-559.
[9] Karczewski LA. Biotechnological gene patent applications:The implications of the USPTO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Guidelines o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McGeorge Law Rev,2000,31(4):1043-1086.
[10] Holman CM. Is Lilly written description a paper tiger: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Eli Lilly and its progeny in the Courts and PTO[J].Albany Law J Sci Tech,2007,17(1):69-80.
[11] Huang W. Enzo’ s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Can it be an effective check against overly broad biotechnology claims [J].Albany Law J Sci Tech,2006,16(1):12-18.
[12] Bruno DV. Enablement and Written Description in USPTO Patent Applications in the biotechn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ectors:A primer[J].13 eLaw J,2006,(1):3-5.
[13] 張清奎. 醫藥生物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藥學雜志,2010,45(16):1201-1207.
[14] 屈三甫,康俊明,薛玲,等. 生物技術領域發明專利申請文件撰寫中存在的問題[J].生物技術通報,2002,(1):42-44.
- 上一篇:文學藝術現象
- 下一篇:財務廉政風險點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