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培訓方式及目標:
1.根據青少年求知欲強、好奇心重、活潑好動的特點,結合現行中、小學教材,選擇青少年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數、理、化等各科的科學實驗項目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從做中學,培養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激發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熱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初、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小班施教,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通過系統的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小發明、小論文、小創造、小科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信心、獨立動手能力,塑造個性、發揮特長,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后進變先進,先進更優秀。
3.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省市級、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選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試保送和加分的殊榮,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因此而被免試保送名牌大學深造!)。
招生對象:八歲以上中、小學生
開課時間:2004年10月,周日上課
學費:每人每學期480元
報名地點:市青少年宮天文館辦公室***青少年宮
篇2
關鍵詞: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
國際競爭的基礎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漸趨復雜的國內發展挑戰,必須從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出發,強化并完善我國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決定我們國家的未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工作和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我市各個區縣都在大力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有序開展,目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工作推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立足實際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結合本人的工作經歷就如何加強區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提幾點膚淺的建議。
一、學校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意識差。根據中國科協2018年進行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雖然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5年的6.2%上升到了2018年的8.47%),但是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這一科學素質水平僅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20多年前的水平,而美國早在1999年就已經達到了17%的平均水平。根據預測,即使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也只能到10%左右,與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當前20%-30%的指標差距甚大。造成這一現象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體系缺失密切相關,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意識因小考、中考、高考教育的短視而不斷被壓抑,一方面,科學教育仍然大量地停留在課程或學科階段,缺乏課程之間的融合以及與實際問題的對接。另一方面,科學教育更多地讓位于高考考試科目的教學和強化,狹隘的應試教育既忽視了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培養,也占用了學生寶貴的時間。此外,在高考指揮棒沒有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老師和學生都以爭“分”奪秒的精神過度強化題海戰術和考試技巧,無暇顧及更為重要卻一時難以量化顯見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而這恰恰是科技創新人才最需要最寶貴的核心素養之一。
此外,我國在高中階段的自然學科(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的結業考試中雖然已引入實驗操作的考核內容,但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考核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機械的操作步驟和技能為主,因此無法真正檢驗學生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探究能力潛力和方法。這就必然導致相關課程標準中雖然明確倡導了要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以及核心科學素養,但是由于在現有的考核體系中無法有效檢測,因而也就很難達到引導學生強化科學素養以及提升科學能力的既定目標。實際上,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體系應該是一個涉及科學教育以及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在內的綜合系統。但是,區縣的中小學往往只將專門的科學教育課程納入科學教育體系,在其他與科學思想、科學思維等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仍然停留在學科知識和應試方法的掌握上。在這種宏觀環境下,就出現了離開基礎教育后的大量公民普遍缺失創新意識的這一狀況。
(二)創新資源缺。從助力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區縣的科學教育還任重道遠。首先是教師資源欠缺,目前,區縣各中小學校尚無專職的科技輔導員老師。現有的科技輔導員老師有兩類,一類是由校內的科任教師兼任,但受專業面的限制,不適合青少年科技創新中多學科交叉的特點;一類是邀請校外的科技人員擔任,通過其去聯系校外的專業科技人員對學生加以輔導,帶領青少年參加科技實踐活動,但這不是他們的主業,受精力的困擾,大多數科技人員都不能全心投入;其次是設施資源缺。青少年在進行科技創新時,所能利用的文件檢索、資料收集、實驗場地、實驗器材、樣品制作、成果保護等資源比較欠缺。部分區縣科技館的建設落后,目前都還沒有建立科技館、圖書館的建設有點流于形式,受到資金的影響管理人員較少、每年的圖書資源更新很少,公共科普網絡建設基本沒有投入。這就形成了青少年不能到科技館參觀學習、感受不到科技的氛圍。正是由于這些創新資源的緊缺,青少年不能及時了解科技發展的動態和科技帶來的進步和發展就不能激發他們應有的科技創新意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開展活動少。區縣目前的科技創新活動除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外,少有有其它的科技創新活動,缺少了活動這一載體青少年沒有施展的平臺和機會,這讓他們的創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養。
(三)激勵措施弱。我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二、三等獎獲得者只有獎狀,沒得獎金。僅有很少作品能在全國大賽上獲獎,得到高考加分優待。
以上問題使得區縣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很弱。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我縣作品創新性低,很多學生參賽作品實際是輔導老師所作。在創新能力上中學生不如小學生,存在“小時天才、長大平庸”的尷尬。
二、對今后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關健時期,青少年時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他們樂于觀察周圍事物,喜歡提問題,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敢于向權威挑戰。當前,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需要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而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從青少年抓起。
(一)構建青少年科教融合創新教育課程體系
立足學科教學主陣地實施創新教育。要將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納入教研安排,把創新教育融合到義務教育階段科學課程,并建立教研制度予以保障。要引導學校做好科技創新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工作,開展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創新教育教學改革,在學科教學的常規活動中強化學生創造、思維、動手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以科技發展史、優秀科學家成長史為主要內容和各種科技探究活動為基礎的青少年科普知識教育,著力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地方課程教材的建設與開發,鼓勵學校開展校本課程改革,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探索的基礎上,參與研究與編寫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材和其他科普讀物,每年評選并支持出版一定數量的精品校本科技教材,在全市中小學免費發放或推薦使用;每年開展一次科普校本讀物評獎活動。推動新型教育技術在創新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全面加強實踐活動課程。利用VR/AR/MR等技術手段,積極構建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創新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促進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鼓勵各中小學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創新教育學習計劃,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廣泛建立科技社團或科技興趣小組,積極開展以創新教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外實踐的育人合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創新資源。基本資源與基礎設施是實施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物質保證。實施創新實驗室建設工程。將創新實驗室建設納入學校建設規劃。新建學校須規劃建設創新實驗室,支持現有學校根據學校科創工作規劃新建改建創新實驗室。特別是支持農村中小學在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中建設科技館、創新實驗室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90%的學校建有不少于一個項目的科技教育創新實驗室。建立區域性創新實驗室聯盟,形成聯盟互動機制,提升創新實驗室的使用率和創新能力。
加快建設校外教育實踐基地。選擇配備先進科研設備設施的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專家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創客空間、STEAM教育基地等校外機構,作為科技創新教育基地,組建科教融合組織聯盟,建立開放共享平臺機制,充分利用基地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實驗條件優勢,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和課題研究創造便利條件。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設施更新,加強對專職人員的培訓,重要場館要免費向學生開放:各中小學要建好、用好科技活動室,縣上要建設科技活動中心;創造發明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區縣財政可以預算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訂購各類科技書刊和購置各種活動器件,從而較好地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提供物質保證。
(三)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中小學科技輔導員隊伍,引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五大學科競賽教學名師、在市內有影響力的教學名師,建立學科競賽教學名師培養、選拔機制,相應縣級學會成立競賽專業委員會,開展學科競賽師資培訓和學生學科競賽輔導。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創新類社會組織,開展教師科技創新培訓、選拔和學生科技創新輔導。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中小學教師進修科技類專業課程列入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列入繼續教育的內容,進行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教育,并加強枝能訓練,培養中小學的后備師資;成立科技輔導員協會,為科技輔導教師在工作、進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以穩定科技教師隊伍,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工作作積極性。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活動。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和能力。圍繞科技創新大賽、五大學科競賽等國家權威賽事,構建區縣科技競創新賽體系,強化相關科技社團職能,加大對相關科技社團的支持力度。打造各級各類學生創新展示平臺,圍繞全市每年科技教育活動主題,開展好“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中小學生科技節”、“院士專家進校園”等品牌活動。開展自然觀察、社會考察、科學探究、參觀游學等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活動,開展以小發明、小制作、小實驗、小課題、科技小論文、小讀書報告為主要內容的“六小”評比活動。實踐證明,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不但沒影響青少年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且還鞏固了他們的學習基礎,開闊了視野,在這些創新活還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較高科技素質和創造能力的學生。
(五)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科教融合工作評價機制,成立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評價機構,建立科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科教融合工作評價,對各地及相關部門科教融合實施情況進行通報,各級教育部門要將科教融合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考核體系,學校要把科教融合工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教師工作績效考核體系,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工作督促和評估。
突出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在普通高長特色招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高長特色招生中設置科技創新類項目,增加科技創新成果項目設置,合理設置科技創新成果有效期限,合理確定科技創新成果采信證明材料,增加科技創新類學生的招生數量,提高科技創新類學生在特長特色學生招生名額中的占比,引導家庭、學校、社會重視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加快我市科教融合工作推進步伐。一是要建立更新市級、縣級激勵與獎勵系列政策,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成果予以適度的激勵,并逐步倡導形成新型的科技活動參與的價值觀。二是科技部門要青少年進行成果的固化與轉化。獎勵及資助青少年申報專利,幫助其進行成果轉化;三是對創新典型及創新激勵政策的宣傳,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以此來激發青少年科技創新熱引領青少年踏上科技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現代化》
[2] 陶行知—— 《陶行知 創造教育思想 》
篇3
忽然下起了大雨,劉婷婷趕緊撥通電話:“你們在哪里?我開車來接你們!”
半小時后,她將車停在了一網吧前,網吧門口站著4名剛畢業的高中生。然而,兩小時后,劉婷婷又應他們的要求,將他們送回到了網吧。學生調侃說:“劉老師,那年是你從這家網吧把我們‘揪’回學校的,今天又是你把我們送回網吧。”
劉婷婷笑了笑:“那時那事與今時今事已不同。我從來沒有認為上網有什么壞處,不會使用網絡,不懂科技,那才叫落后!”引得學生們個個笑開了“花”。
這名深受學生喜愛,同時深愛著科技創新的教師就是2016年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之一――劉婷婷。
零的突破
1976年,劉婷婷誕生在興義山城,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興義四中工作,后輾轉到貴陽實驗三中教書。在這里,她被黔西南學校和省城學校之間的差異所深深觸動:貴陽實驗三中的科技創新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而之前她在興義四中,連“科技創新”一詞都沒有聽說過,而且黔西南州的其他學校,也很少有人認真對待科技創新課。
劉婷婷想,家鄉的學校太需要注入這種元素了。于是,2009年她毅然絕然地離開了生活和工作條件較為優越的貴陽,回到了興義。
此后,劉婷婷在緊張的教學之余,幾乎把所有的休息時間都投入到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之中。她克服器材缺乏、實驗設施簡陋等困難,帶著3名學生多次到30多公里外的萬峰湖取水,通過將近半年、數以百次的實驗,完成了第一個課題“萬峰湖水質改善的研究”。這一課題在2010年“貴州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二等獎,打破了黔西南連續六年無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獲獎的僵局。
然而此時的劉婷婷卻遭遇到教學生涯中的一個新問題――很多家長認為學生把精力用到科技創新實踐上,占用了學習時間會影響成績。因此,埋怨的聲音越來越多。劉婷婷幾番掙扎,最終還是頂住壓力,決定用實踐來作答。身為班主任的她發動全班學生參與,展開了七八個科技創新課題的研究,帶著他們到貴州龍博物館、文管所、農科所、旅游局、環保局等地參觀訪問。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班上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有19名學生在貴州省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
其中有一名來自山區的學生,性格孤僻,劉婷婷多次主動與他接觸、交談、鼓勵都沒效果。一次劉婷婷批改作業時發現他關注家鄉,于是就引導他把家鄉的特色做成課題,一到周末劉婷婷就帶著他實地調查、訪問,經過三個月的課題研究,他不但學會使用電腦,而且在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專家答辯現場侃侃而談,課題最終斬獲全省二等獎。
在愧疚中決然
劉婷婷是學校的生物教師、班主任、教科處副主任,教學任務已異常繁忙,科技創新輔導又占用了她幾乎全部休息時間。為了專心工作,她把孩子放在父母那里。沒有時間照顧父母、也沒有時間做家務,甚至連女兒生病住院、父親身患癌癥住院,她都沒有時間陪伴。
對此,她很內疚。她說:我也很想為父母、孩子多做點事,但是我先得把適合我們地區的創新教育路子找到,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老師、學生參與進來。
5年來,劉婷婷共指導學生進行過20多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其中58名學生在貴州省、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及全國生物學聯賽中獲獎。
她組建科技創新教育團隊,培訓學生5000余人次,開展了“珍愛生命之水”“科學飲食”等多種科技體驗活動,培訓黔西南州科技輔導員1000余人次,推動了黔西南州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在2013年中國科協、教育部等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劉婷婷被評為全國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成為貴州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教師。興義一中也因此獲全國、全省優秀組織獎,全州科普先進集體。
篇4
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科技素質,是未來我們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工程。因此,在新時期培養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科學態度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對廣大青少年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這次培訓會上,我覺得“智力七巧板”很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動手操作。
七巧板是我國著名的拼圖玩具,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傳統的七巧板是從我國宋代的“燕幾圖”演變而來的,設計原理出自西周時代的“勾股法”,距今已有3000多年,最后成熟于明末清初。發展到現代。
“現代七巧板”可以開發少年兒童的智力,鍛煉動手動腦能力,啟迪創造意識,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少數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比如:一些迷戀游戲的孩子被“七巧板”變化莫測的圖形所吸引,自己去拼,然后還可以獨立創造一些別具一格的圖形,這樣他們就會從游戲廳、網吧走出來,專搞“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動。這個活動家長也可以參與,從而可以營造一種祥和的科普氛圍。
“現代七巧板”可以促進素質教育,可以走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它可以當作優質活動課來上,教材是《智力七巧板輔導用書》,這本書共有八節課,每課都有重點,學習完可以出題測試,還可以舉行比賽。通過開設這門活動課,可以使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在愉快地組拼創作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地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其次,智力七巧板也可以走進各科課堂教學中。比如:學生學習《贈汪倫》這首唐詩后,根據李白送朋友的場景,學生利用幾組七巧板可組拼成送別的場景,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既理解了詩文的內容,又可培養他們的各種感官的能力。“負荊請罪”大家耳熟能詳,通過學生小手一組拼,栩栩如生的請罪圖呈現在你的面前。看到講師展示在屏幕上的《江南春》、《守株待兔》、“水壺”、孔雀開屏”、“軍事訓練場”、“體操圖”等獲獎作品,我驚詫地說不出話來,這難道是孩子們用這小小的七巧板拼出來的嗎?這么逼真,真是難以想象,正如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張泰昌教授所說:“智力七巧板”雖小,小東西見大道理,將在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激起創造的火花。
篇5
創新教育 風靡校園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歷年的科技創新大賽中,重慶一中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科技教育也成為重慶一中的辦學特色。科技方面的成就讓重慶一中更加光彩耀人,重慶一中在科技方面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滲透到師生中,更是讓科技的春風吹出校園散播于社會。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創新潛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十分重視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形成了經常性科技活動,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計算機等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奧林匹克頭腦風暴、一種智力快車、機器人和傳統的三模一箏一電(空模、海模、車模、車箏和無線電)等課外活動。定期性科技活動,如小科學家協會年會、趣味數學競賽、物理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競賽、化學實驗設計和實驗競賽、地理拼圖和地理知識搶答比賽、科技英語單詞比賽、科技游園活動和科技小論文報告與答辯等。學生科技活動已成為重慶一中的一大亮點與特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新課程方案,學校的科技小設想、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四小”科技活動,被列為面向全國中小學推廣的五種課外活動模式之一。
科技創新大賽獎是學校檢驗科技教育成果的重要活動,學校老師們多次閱讀并分析歷屆科技創新大賽通知、規程及補充通知,青少年競賽項目(創造發明、科學研究論文、機器人創意)、青少年展示項目(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是重慶一中的優勢項目。
創新添彩 培育英才
在今年舉行的27屆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校相關教師也積極行動起來,與市科協加強聯系,獲取比賽的第一手信息,組織學生參加創新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切可能的設備及活動空間,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探索科學難題,積極發揚“求知求真”的務實精神。
在第27屆重慶市科技創新大賽中重慶一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高2013級的張露、張洋、朱立華對RW新型防水耐久密封材料的研究獲得一等獎,總計7項一等獎高居全市第一,超出幾個直屬學校獲獎總和;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智能型太陽能果蠅誘滅裝置》、《工業石膏代替石灰石生產水泥的關鍵因素研究》分別獲得重慶大學和重慶師范大學設立的創新單項獎。
篇6
本文就目前科技創新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謀求其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的發展。
從近年大學生就業時出現“工作難找,工人難招”的尷尬中就可以看出,大學生雖然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技能素質、創造力等企業重視的能力偏低,充分說明現今學校科技創新教育的不足。
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失衡”現象:如重應試技巧,輕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重知識灌輸、知識掌握,輕智力開發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重標準答案,輕多途徑探索和探究性學習等,分數與名次仍是教育的指揮棒,單一學科文化教育依舊獨占鰲頭。雖然“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概念一直充斥在人們耳邊,但在教育大環境下,很多學校仍是口頭說得兇,行動不積極,教育急功近利現象非常突出。
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們應從內心更新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讓學生意識到教室不再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水泥盒子,而是一個吸收知識的樂園。
在觀念轉變的過程中,教師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核心價值,讓科技創新教育貫穿于文化教育,并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去,從而實現傳統課堂的全面改善。
新課程改革十多年來,一切都追求“新”,出現了各種教育新模式。越來越多的課堂實驗被多媒體演示替代,一些教學活動甚至有硬性規定:“老師在課堂中必須用多媒體教學,否則就不是優秀課。”雖然課堂很活躍,老師的課堂評價也非常高,然而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卻越來越差,知識的運用水平也越來越低。
每個人都有這種體會,一部連續劇看完后,能記住的情節不多,而對那些親身經歷的東西記憶卻很深刻。實驗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實驗掌握知識,從實驗中發現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大多數科技創新教育課堂中,學生探究問題的形式被搬上了黑板,實驗器材成了擺設,這無疑切斷了學生通向創新的道路。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能也不應拘泥于已設計好的媒體程式,在課件流程外,可以變單向流程式設計為分支流程式,從而為師生互動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另外,除了完善已有教學模式外,還可積極探索新模式,如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式學習等。
青少年正處在智力開發階段,最容易接受新知識。抓好青少年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對增長他們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科技素養,養成實事求是、頑強刻苦、勤于鉆研的科學態度和習慣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師應了解基礎課程是實施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工作中整體布局,將科技創新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相互融合,通過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不同形式培養學生運用多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落實在課堂上,挖掘教學內容素材,大膽設計創新教育模塊。
此外,對于有條件的學生,教師還可積極推薦參加各類級別的科技競賽、夏令營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這些活動看似與學科知識無直接關系,但它們屬于綜合性學科,與當前社會緊密相聯,創造性更強,更能發展學生智力。
篇7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第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征集活動
如果生活給了你一個檸檬
神秘適合年級:鈴聲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
科教項目訪談——“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
讓自己隨時“靈感在線”
親歷美好歲月——“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拾零
新聞
觀點
思考
異域傳真
讀書
地外生命科學探索
點擊科學
尋夢“天宮”——全國青少年載人航天科技知識競賽[閱讀材料(一)]
抗生素濫用使得流感治療愈發艱難
科學新聞
荷塘里的“不速客”
物理可以這樣學
氣候變化的故事舊報紙中的氣候變化故事
中國科技教育史話碩果僅存的北京大學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開端的標志
也許會引起你震撼的一本圖書
感受發生的一切聚焦科博會 感受新科技——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拾記
廣西青少年機器人賽事激情舞動五月天
學習錢老科學思想 傳承科技創新精神——“學習弘揚錢學森科學思想講座”在北京師范大學大興附屬中學舉辦
感受綠色生活方式 培養科學探究興趣——全國各地“我的低碳生活”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主題活動相繼開展
傳統混凝劑“搭配”處理高濁度鋼鐵廢水
電容式谷物水分傳感器探頭研制取得重大進展
氣吸式精播機種、肥作業智能計量檢測系統
科普驕陽 輝灑八桂——2010年中國科協“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希望行”廣西活動成功舉辦
人工喂養北京雨燕雛鳥初探
小白鼠情緒與行為研究
雙底多功能節水促生長花盆
夏至日正午日影測量
利用植物修復技術改善新密市礦區生態環境設計方案
青少年科學DV活動設計方案
葉脈標本DIY(初中一年級)
火山噴發
自制單向閥
飛舞的火焰
觀察冰核中的氣候變化
多功能實用畫架
多用鏈節拆補器
安培力的大小方向演示儀
網文擷英
消失中的森林
科學新聞(2010—05—08)
老水塘里的“怪蝦”
點擊科學
科海拾貝
讓孩子樂在其中——淺談農村小學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
英語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
淺談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巧設游戲,優化中職生課堂效率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探索引導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思考
“氯氫化合”實驗Flash課件的制作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STS”教育
在三江源活動中探索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和研究
有效地利用科普資源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發展
語文教學中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融合
怎樣把學生吸引到科學課堂上來
篇8
關鍵字:新型人才;青少年;科技創新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逐步受到社會的重視,通過活動開展,激發青少年的內在潛能,培養其學習能力,鼓勵實踐、探索、創新。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一、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的必要性
每位學生家長對自己的子女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為了達成愿望的實現,在對孩子的藝術培養和文化課補習上不惜重金。認為文化課相對的優秀便可“成龍成鳳”。
往往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科技創新教育。每每提到發明創造,家長和學生的腦海里都情不自禁的聯想到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等與我們差之千里的偉人偉事。讓青少年去迪生未免有些貽笑大方。家長普遍的這種心理,從根本上限制了青少年進行科技創新活動。那么中小學生究竟如何做到國家對其一直提倡的發明創造呢? 發明創造從廣義上說,既有高科技的大發明,也有小科技的小發明,青少年在有限的知識前提條件下無法創造航空航天,也創造不了飛機導彈;但是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作一些小發明。國家對青少年提倡的科技創新,不是要求發明的成果史無前例,而其深遠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發散性思維;更有利于學生健康、全方面的成長和自身各種潛能的引發。
從古至今每一個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不起眼的小發明開始,從失敗開始。正是青少年在常人熟視無睹的小發明中,培養和鍛煉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以后的偉大創造奠定基礎。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曾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發明創造,創造意識非常重要。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天才的時候,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靈感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日常生活身邊,有不少青少年看到其他同齡人的發明成果以后,十分惋惜,原來原理是如此簡單,惋惜自己也曾有過同樣的機會。生活處處有科學,發明就在你我身邊。你的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你缺少一件十分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創造意識。每位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具有較強的創造能力,興趣是進行發明創造的首要條件,也是提高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必須重視創造興趣的培養,通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創造興趣和創造能力,興趣和能力的收獲是任何都無法估量的。
二、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提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
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科學素質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對科學技術知識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信念,并具有實施、應用處理和參與實際事務的能力。在公眾的意識里,已經認識到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是使國強不可缺的一個重要指標,而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將為培養科學技術新型人才打下結實的基礎,也為發展國家經濟建立科學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仍處于把升學作為最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階段。但凡與升學有關的各種科目補習班家長都愿意讓孩子參加,從小學入學到高考,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的標準。這種片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體制,嚴重阻礙了青少年個人潛在能力的爆發,束縛了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成長。對青少年來說,學習本應該是生活與精神又與科技的交流活動,這些是不能僅憑一張試卷就能概括的。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敢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從而深化對科學技術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發展其對陌生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時,通過多樣的探究學習與科技創新活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良好的科學情感態度,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露出新型人才的一角。
三、培養科學素質教育 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更新換代的交替,人人都需要知識的充電。 “少年強則國強”,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是提高其科學認識培養科學興趣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出興趣才能有產生探究的欲望。青少年的興趣需要引導,經過科學教育的引導,其可能會對科技產生興趣,從而產生探究欲望。展望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我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引以為榮的驚喜。遺傳學告訴我們,在基因組中的DNA決定了個體在生理結構上和行為上的潛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潛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個正在發育著的個體中獲得實現。一個人的身心能否得到發展和發展到什么程度,都與他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6歲至12歲的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對新奇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善于記憶具體的事,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因此,讓青少年學生在做中發現、感悟、理解、探索,把枯燥的學習內容變為動態的探索活動尤為必要,而實踐可以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寶貴的感性知識,是學生經歷、感受、體驗和獲得知識的源泉。實踐又是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如果學生養成手腦并用的習慣,能利用大腦左右半球的協同作用,充分動手操作,盡心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有助于促進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萌發智慧潛能。
四 、構筑社區科技活動平臺
為了拓寬孩子智力發展的空間,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可以廣泛構筑社區科技活動平臺。社區科技活動平臺的管理人員及師資可由退休教師、退休技工、熟練工人來擔任,主要起到管理和技術指導作用,人員不宜多。平臺還可以開設“技術培訓”專題頻道,播放趣味科學、實操技能、機械制造與維修等知識,充分發揮現代信息網絡的作用。
五、建立家庭小實驗室
篇9
一是開展建言獻策活動。發揮科協系統學科齊全、智力密集、地位超脫、客觀公正和大團體的網絡優勢,結合軟科學研究的選題、調研和學術成果,建立學術成果的提煉機制,推動學術研討成果及時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建議。以學術年會、青年科學家論壇、高層論壇為載體,推進科技思想庫建設,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建議。
二是開展“五杯競賽”活動。以確立“協作杯”、“創新杯”、“金橋杯”、“建家杯”和“咨詢杯”項目為牽引,動員和發動全市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積極參與“五杯競賽”活動,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創新創業的氛圍。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化人文綠都要求,組織科技人員開展以節能減排降耗、改善生態環境、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推廣活動。促進產學研合作,做好成果轉化過程的中介服務,協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組織行業領域專家,幫助企業制定創新戰略發展規劃和產品轉型升級、企業風投、上市中相關技術領域的評估論證工作和決策咨詢。發揮科協組織的作用,做好企業院士工作站建設、運行的服務工作。
三是打造品牌型科普活動。貫徹落實“十二五” 規劃綱要,深入推進全國科普示范縣(區)和省市級科普示范縣(區)、鄉鎮(街道)、社區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學校等創建活動,以創建促進科普事業發展。做大做強科普周、科普日等示范性科普活動。組織實施“雙百工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精品惠農活動,新建一批省級和市縣級科普惠農服務站,促進農民科技致富。大力開展社區科普益民計劃,積極爭取社區科普益民專項資金和省科協扶持資金,推進星級社區科普大學建設。通過“社區科普大學公共管理平臺”,對社區科普大學進行動態管理和網絡服務,進一步擴大南京市社區科普大學影響力,使之成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主陣地。精心打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金鑰匙”科技競賽、“PowerTech海峽兩岸城市杯邀請賽”等青少年特色科技教育品牌活動,增強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是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認真履行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加強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之間的協作,共同構建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平臺。整合全市52個科普活動場所、370個科普教育基地資源,組建“科普服務團隊”,發揮團隊中各自的優勢,面向五個主要行動人群,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堅持科技館公益性科普文化事業屬性,以實施向全社會免費開放為抓手,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設立專項資金,創作一批科普掛圖、科普圖書和電子科普讀物,通過網絡、電視等各種媒介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科普服務。整合學術年會、報告會、科普惠農培訓等,設立“科協大講堂”,服務企業創業創新和市民科學素質提高。
五是擴大科協工作覆蓋面。開展人才資源調研,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圍繞市委人才發展戰略目標,聯合有關職能部門做好促進人才和項目引進及人才服務工作,助力南京科技創新創業的人才積聚。結合社會組織評估,支持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會管理。重點扶持培育發展一批學術活動能力強、學科優勢明顯、與南京市產業發展聯系緊密的學會。引導企業科協舉辦各種活動,吸引更多的一線科技人員加入科協,在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組建企業科協,夯實科協組織基礎。在力求實效的基礎上,探索提高企業科協工作覆蓋面的有效
機制。
六是創新海外智力為寧服務模式。以“321人才計劃”和海外智力為寧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改進和規范“海外智力為寧服務”引導資金項目的申報、篩選、立項、跟蹤、檢查、落實等工作。借助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平臺,積極宣傳南京市“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創新創業人才特別集聚區)建設計劃”、“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等八項重點計劃。繼續推動“留日博士南京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南京市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工作服務。全面調研人才需求,為南京市企事業單位海外在設立研發基地、招聘高層次研發人員和團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積極了解并及時應對海智專家或海外科技人員提出的要求和建議,為他們來寧創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以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為牽引,開拓與臺灣有關科技團體的交流渠道,深化兩岸自然科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七是籌備召開市科協九大。主動向市委市政府報告工作,爭取黨和政府對科協工作更多的領導和支持。結合九大換屆,吸引一批科技創新創業、有一定社會活動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技企業家進入科協領導機構,增強科協組織的凝聚力和活力。(黃敏 編輯:羅
篇10
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和科技館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如果說培養未來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是在描繪一條條栩栩如生的巨龍,那么在具體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過程中,學校和科技館則分別是在“畫龍”和“點睛”。
一、學校教育的特點
學校教育,有別于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專一性。培養人是學校的教育職能,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學校教育的專一性主要表現是:一是任務專一,學校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培養人來進行的;二是工作人員的專一性---教師。教師是經過嚴格選拔,經過師范院校專門培養出來的,不僅學識廣博、品德高尚,還懂得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三是學校教育有專門的教育教學設備,擁有專門進行教育的手段。
二是嚴密性。教育過程是在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著學生。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體現在嚴密的組織上。學校是個嚴密的組織,它擁有嚴密的教育管理結構和制度,它開展的是制度化的教育。對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來說,都是不具備這一特性的。
三是系統性。根據培養造就全面社會人的要求,學校教育內容注重系統性和連續性。學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識體系的搭建,又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做到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校的教育是系統的,又是完整的。教學內容的完整且系統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四是廣泛性。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全面的。學校是全面培養人的場所,它要關心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增長,也要關心學生良好德育的形成,還要幫助學生促進身體的健康發育。
五是穩定性。學校是個穩定的教育場所,這里擁有穩定的教師,穩定的學生,開展穩定的教育內容,校園里具有穩定的教育秩序,使用相對固定的教育設施和教學設備等等。學校教育的穩定性,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
學校科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學校教育的特點,為青少年的成長及塑造強壯豐滿的體魄、思想和知識水平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科技館是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作為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要機構科技館,它是“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和“科普基礎設施工程”的重要內容,是重要的非正規教育機構。
1.科技館對學校科普教育、課題研究的指導作用
科技館作為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是學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導者,同時還承擔了學校科技教師的培訓工作。
科技館在中小學生科技教育、科技活動的規律、方向、模式、內容、方法等方面,具有示范導向和服務作用。科技館引導學校教師開展各項科技教育類課題研究,為學校的這些研究提供專家咨詢、科普資料等便利。也通過自身科技教育項目開發、科普活動的設計,為學校的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開展有益工作。
2.科技館為學校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搭建舞臺
科技館從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出發,組織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有效激發和保持學生的科技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組織青少年們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體驗動手快樂,會對青少年的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
結合課改,科技館積極創設學生喜歡的科技實踐活動。如:配合小學數學課堂的“數棋大賽”“搭建數學模型”等。結合學校課程學習,為學校設計、引進寓教于樂的學具,促進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各種科教儀器為同學們展示各種科學原理,令學生們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饒有興趣地進行動手操作,體驗科技的樂趣。
3.科技館是青少年科普培訓的樂土
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科技館通過創設興趣小組活動,如:模型、電子技術、無線電、機器人、生物、環保設施等,吸引科技愛好者,豐富業余生活,為他們提供快樂動手、施展才能的舞臺。科技館還通過入校開展培訓,為學校送去教具、實驗器材,開展科技“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既方便學生科技普及,又創造了科技教育環境。
科技館的科技教育活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受課程設置和教材限制,內容新穎,有較強的靈活性。學生已將科技館當成探索知識的樂土。
4.科技館是學校開展大型科技教育活動主陣地
在科技館組織下能夠協調統一各學校間的科技教育活動,成為學校開展重大科技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托。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實踐”“校園科技節”等活動的開展,科技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館為學校送豐富多彩的教具、科普掛圖,派專家作講座,提供最新科技咨詢資料,這些無一不是青少年學生們最期待的。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中,科技館越來越起到“點睛”作用。
三、館校結合,“畫龍”需要“點睛”
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是學校的任務,還需要校外教育機構的協同努力。
科技館是學生的第二課堂。科技館這類社會教育場所,是學校教育的拓展和補充。在這里,枯燥、抽象的課本知識得以生動、直觀、互動的形式展示,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幫助解決了學校課堂教育中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科技館能夠配合學校素質教育,針對學生的個性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情,提高學生的科技意識與創新能力。
中小學校是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要角色。學校的科學教育以知識為主,而對于科學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方面的培養相對較弱;在科學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不強,缺少主動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而在科技館中,教育形式和教學空間更開放,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創新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彌補了學校課堂上的不足,有效促進了中小學校創新教育模式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