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作為企業改革先鋒的上市公司,同樣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旦財務危機無法化解,就會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敗告終。為了有效化解財務危機,亟待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財務危機是企業喪失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正是為化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機制,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在分析預警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專門組織根據財務管理學、風險管理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預警分析機制,將企業所面臨的經營波動情況和危險情況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分析企業發生經營非正常波動或財務危機的原因,挖掘企業財務運營體系中所隱藏的問題,以督促企業管理部門提前采取防范或預防措施,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風險控制依據的組織手段和分析系統。簡單的說,它是企業專門組織預警-報警-排警的有機管理過程體系。
2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我國企業管理與控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上的,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警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思路,從而建立一套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預警-報警-排警)的邏輯機理,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一種危機預警管理新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提高企業危機預警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從實踐上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勢頭,以避免淪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獲得危機信號,越可以減少其在會計、審計、律師等方面所支付的費用。同時,有利于證監部門加強財務監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
3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3.1理論依據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了經濟預警的概念,承認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企業預警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企業診斷理論。這就為財務預警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全過程,不斷成熟的財務管理學理論則成為其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是對大量原始信息和數據的處理,日益發展完善的信息傳遞理論和統計學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的危機管理不僅是對危機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而且是對風險的處理,那么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則為其提供了依據。另外,證監部門于2001年11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市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退市機制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重要途徑,增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引導證券市場朝良性方向發展。
3.2經濟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在危機前建立的,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力雄厚,完全可以滿足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所有資金需求。同時,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后,為公司解決財務危機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對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產,更甚是能及時發現風險,保證了公司經濟效益的實現,可以彌補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全部支出,實現風險收益,即危機管理支出小于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收益。
3.3技術支撐
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相對容易搜集,財務數據趨于規范財務預警系統以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的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為依據,在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和進行預警分析時,要運用大量的財務資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進入市場,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科學,財務披露制度較為健全。同時,又處于公開的市場監管之下,各種操作行為較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抑制會計造假者的造假動機,提高財務數據質量,從而更加有利于財務預警系統的順利運行。
4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新思路
財務危機有潛伏、發作、惡化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對策,這一系列的對策就構成了本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
財務危機的潛伏時期,上市公司處在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公司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關聯企業的供貨和資金償付能力、競爭對手的價格政策變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資金調度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準確的識別財務危機,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組織對企業內外的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有效傳遞,為預警分析機制提供信息數據基礎,這就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
財務危機的發作時期,在證監部門的財務監督下,上市公司為保證經濟效益的實現,就必須對收集的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明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特征的指標體系,不僅要有財務指標,而且要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企業規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然后用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指標,通過現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以準確判斷財務危機是否已經產生,將此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對策。指標分析和模型分析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的惡化時期,財務危機已經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化解危機,公司管理層就要立即啟動財務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復公司正常經營。由于財務危機有突發性,要求公司管理層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管理者,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個專門組織為預警管理服務。構建了以財務危機發展階段為基礎的預警-報警-排警的財務危機預警過程機理,還需要有實施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機制,它包含了組織體系和組織過程。組織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專門為危機預警管理服務的組織;組織過程則是在危機預警系統實施中的預警-報警-排警邏輯過程。
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專門組織為保證,依次執行預警-報警-排警三項活動,與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將組織機制、信息處理機制、預警分析機制、危機管理機制并列的不足,使預警系統結構更為合理,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汪平.財務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 財務危機; 預警模型; 距離判別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企業在獲得極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利用整個世界的資源、信息以及市場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贏得全球化競爭的勝利,成為擺在我國企業界及學術界面前的難題。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從整體來看,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面對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變的消費需求中,遭遇不可預測的風險是在所難免的。如何應對財務風險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幾年以來,全國數以千計的企業因發生財務危機而導致了破產、清算和重組,其中不乏巨人、三株、愛多等著名企業。尋根溯源,其原因之一便是企業缺乏風險意識,未建立財務風險預測機制,不能及時掌控企業潛在的財務危機,更談不上及時采取措施扼殺財務危機于萌芽中了。因此,建立一個既可以預測企業財務風險,又可以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產生來源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對于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預測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研究回顧
國外對與發達的資本市場相適應的財務預警模型研究早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靜態模型研究方面,最早的財務危機預警研究是Fitzpatrick(1932)開展的一元判定研究,然后是 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組成的樣本,分別檢查了反應公司不同財務特征的6組30個變量在公司破產前1―5年的預測能力。美國紐約大學Altman在1968年首先創立了zeta模型。該模型是運用五種財務比率,通過進行加權匯總后產生的總判別分式(稱為Z值)來預測企業的財務危機。接下來,Haldeman和Narayanan(1977),Collins(1980),Platt aad Platt(1991)也采用類似方法進行研究。有些學者對Z分數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財務預警新模型―F分數模型(Failure Score Model)。Ohlson(1980)第一個采用Logit方法進行破產預測。繼Ohlson之后,Gentry,NewboldandWhitford(1985),CaseyandBartczak(1985),Zavgren(1985)也采用類似方法進行研究。國外的動態預警研究主要有四類:包括Baumol(1952)、Tobin(1958)的現金存量管理模型額度;Friedman(1959)、Nadiri(1969)、Coates(1963)的產品現金管理模型;Meltzer(1963)、Whalen(1965)、Alessi(1966)的財富現金管理模型以及Suvas(1994)聯合模型。
國內財務預警研究起步較晚,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以靜態研究為主,動態研究幾乎沒有。國內采用一元判定模型進行財務預警研究的不多,其中,陳靜(1999)使用了截止到1998年底的27家ST公司與同行業、同規模的非ST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四項財務指標的預測能力較強。國內對多元線性判定的研究相對較多,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張玲(2000)選取深滬交易所120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其中60家為構造樣本(30家ST,30家非ST),60家為預測樣本(21家ST,39家非ST)。 國內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陳曉、陳治鴻(2000)、姜秀華(2001)關于Logit模型的研究;程濤(2002)運用時間序列回歸和Logit回歸方法建立綜合預警模型;臺灣李俊毅(1999)的《應用灰色預測理論與類神經網絡于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研究》,徐淑芳(1999)運用多變量CUSUM時間序列分析建立預測模型等。
二、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構建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是預測企業潛在財務危機,即企業面臨的風險的數學模型。構建這樣一個模型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明確風險、財務危機、預警之間的關系;二是既能承載企業財務危機信息又能被量化的載體的選擇;三是財務危機判斷標準的確定。下面就這三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概念
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預警指標的變化,對企業可能或者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財務危機預警是由財務危機和預警兩個詞組組成的。財務危機是指企業喪失支付能力、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以及出現資不抵債的經濟現象,包括運營失敗、商業失敗、無力償債、資不抵債等。預警是指事先發出警示,以避免或盡可能降低可能的損失。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就是預測企業財務風險即潛在財務危機的數學模型。
(二)風險、財務危機、預警之間的關系
在瞬息萬變和競爭激烈的二十一世紀里,經濟環境和市場風云的突變往往很難被準確地預測,使得企業的各種經營和財務風險成為一種客觀的現實,如果企業不能建立高效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來及時預測企業經營和財務活動中的各種風險,必然導致企業未來陷入財務危機之中,最終面臨破產的結局。財務危機往往是企業各類風險最直接,也是最終的表現形式,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客觀條件下,企業各種生產經營活動都是用貨幣計量的,財務信息是最綜合的經濟信息,財務危機理所當然成為衡量和評判企業各種風險極度結果的標準。當然,風險永遠存在,但風險未必就會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出現,只要企業高級管理層具有良好的風險意識,并有充分的抗衡風險能力和手段,就可能轉危為安,而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就是一個企業管理者用以抗衡風險的管理工具。
(三)財務比率是財務危機信息的載體
本文選取財務比率作為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變量,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盲目擴張以及經營不善導致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最終通過各種敏感的財務指標反映出來。通過表3對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樣本2002~2004年的財務數據的統計分析,不難看出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之間的差異在不斷的拉大,其中經營效率的差異性在2002~2004年這3年間始終明顯,說明經營效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二是現在財務管理中將基本的財務比率分為經營效率、償債能力、財務結構、盈利能力四個方面,而有些資料中將企業這些財務比率分為反映企業成長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企業償債能力方面的財務比率主要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 財務結構方面的財務比率主要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因此,本文通過對上述分法的借鑒以及對數據實際分析結果的研究,將選取15個財務指標分為四個方面,即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三是企業財務預警模型是一個數學模型,它的構建過程是一個對數據收集、整理和處理的過程,因此企業所有需要反映的財務狀況均需量化,而財務比率正是企業財務狀況的量化,因此本文選擇財務比率作為反映企業財務危機的變量。
(四)財務危機評判標準
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必須能夠明確地區分什么樣的企業算陷入財務危機,即企業經營失敗了。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盈利都是其最終的目標,而生存又是盈利的基礎。企業首先必須生存才有可能盈利,而僅能生存不能盈利的企業又將失去存在的價值。所以說,影響企業生存和盈利的任何財務危機均可導致企業的經營失敗,而如何確定企業經營失敗的標準恰恰是構建企業財務預警模型時,界定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困境的標準。企業經營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最終的處理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再加上企業經營失敗并不意味著就必然導致其破產和解散,所以實際上對企業經營失敗的外在表象很難給出高度概括的描述。本文選擇上市公司被ST作為企業經營失敗陷入財務危機的標準。
三、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及運用
(一)確定研究對象
如何確定陷入財務危機的企業是財務預警研究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方法。國外大多數的研究將企業破產作為確定進入財務困境的標志,但是破產作為企業整體經營失敗的最終表現,除了受經濟因素影響外,還受政治、法律和其它非市場因素的影響。在我國迄今為止尚未出現一家上市公司破產的案例,況且財務困境和企業破產之間的關系是概念的大小問題,所以在財務預警研究中可以確定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
(二)設計樣本
樣本的選擇關系到財務預警模型最終的預測能力和適用性。本文ST樣本組選擇2006年被ST的生產制造類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財務資料;非ST樣本組選擇2006年經營業績比較突出的生產制造類A股上市公司。這樣就選了59家ST公司和60家非ST上市公司,其中用30家ST公司和30家非ST作為預測樣本組;用29家ST公司和30家非ST作為控制樣本組。見表1。
(三)設計變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符合中國上市公司實際情況、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能為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提供參考的多元線性判別模型,經過對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對預測模型有顯著貢獻的預測變量的考察,結合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了15個預測變量。這15個預測變量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方面。見表2。
(四)對樣本數據的統計描述
本文首先分別對兩個樣本組ST前3年,即企業2006年被ST,選取2002~2004年的財務比率(為什么不選2005年的財務比率呢?因為上市公司2006年被ST是因為2005年的“財務狀況異常”)進行描述性統計,同時檢測所選取的變量在ST組和非ST組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從而證實這些變量在構造預測模型中的代表性。經過對15個變量的統計計算和T檢驗得到這15個變量統計描述及差異性檢驗結果。詳見表3。
對表3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結論如下:
1.經營效率方面
2004年的X1、X2、X3、X4均通過了1%的T檢驗,說明中國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在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倍)、應收賬款周轉率、費用比例(%)這四個財務指標上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比較2002~2004年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的T值能夠看出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近,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差異越顯著。對比2002~2004年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倍)、應收賬款周轉率、費用比例(%)這四個財務比率,三年的差異性均超過5%,說明這四個財務比率具有長期預測能力。從表3中能看出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是不斷的提高,ST上市公司比非ST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始終差,特別是費用比率居高不下,始終在50%以上。
2.償債能力方面
2004年的X5、X6、X7、X8通過了5%的T檢驗,說明中國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在償債能力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比較2002~2004年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的T值能夠看出,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近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越顯著,這與上面的特點相似。但是,與企業經營效率不同的是,企業償債能力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遠,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變得越不明顯。
3.盈利能力方面
2004年的X9、X10、X11通過了1%的T檢驗,說明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在經營凈利率、經營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表3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盈利能力同樣是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近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越顯著;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遠,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變得越不明顯了。
4.成長能力方面
2004年的X12、X13、X14、X15通過了5%的T檢驗,說明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在主營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以看出,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成長能力同樣是離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近,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越顯著;上市公司被ST的時間越遠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差異變得不明顯了。
在對前面樣本26個變量進行了統計描述和不同水平下的T檢驗的基礎上,對樣本組的經營管理狀況、財務結構、成長能力、償債能力以及整體的變量組進行整體差異性的F檢驗,檢驗結果詳見表5。
對表5整體差異性檢驗的分析結論如下:通過分別對ST與非ST上市公司2004年的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方面財務指標整體性差異和ST與非ST上市公司全部財務指標整體差異性進行5%的F檢驗,檢驗的結果是:ST與非ST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方面財務指標的整體差異和ST與非ST上市公司全部財務指標的整體差異顯著。
綜合上面的分析和表3的數據,能夠發現ST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低、費用成本高、高負債且以流動負債為主是導致企業最終走向財務危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與非ST上市公司拉大距離。因此,2004年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之間的差異是最明顯的,用2004年ST上市公司與非ST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也是判別能力最強的。
(五)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構建與判別結果分析
本文根據2006年被ST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及其對應的非ST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2004年的財務數據,運用距離判別分析法構造財務預警模型組。Z1是預測企業整體危機的模型,Z11是預測經營效率的模型,Z12是預測企業償債能力的模型,Z13是預測企業盈利能力的模型,Z14是預測企業成長能力的模型,具體模型見表6。
判別結果分析:根據距離判別分析原理將判別閥值設為0,大于0的判為ST公司,小于0的判為非ST公司。Z1預測的是企業下一年的財務狀況,也就是2004年預測2005年的財務狀況是否會惡化及2006是否會被ST,這一模型判別效果比較好,在60家預測樣本中發生2例誤判,回判準確率達到96.67%,而其它四個預警模型最低的回判準確率也在85%以上。接下來再看59家控制樣本,最低的預測準確率同樣在84%以上,這樣的預測結果說明該模型組具有很高的判別準確率。由此可以證明,預測企業下一年是否會發生財務危機的預警模型組具有應用價值。判別結果見表7、表8。而用2002年和2003年的財務數據帶入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預測的結果準確率明顯降低,只有預測企業經營效率方面的預警模型的準確率才能達到80%以上,這也符合企業經營效率提高比較緩慢的特點。另外可以看出,預警模型組發生1類誤判的概率明顯高于發生2類誤判的概率,這反映出非ST公司上市公司應變能力好于ST上市公司,反映出企業財務惡化需要一個過程。
(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的應用
在具體應用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時,首先將相應的財務比率帶入Z1、Z11、Z12、Z13、Z14預警模型組,計算出這些預警模型的數值,判斷企業整體是否存在財務風險以及企業財務狀況的某些方面是否存在風險,如果存在風險則進一步分析。分析如圖1。
下面對財務危機分析圖作進一步的解釋:
本文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能為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債權人、投資者等外部使用者提供參考信息,先看如何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服務。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企業最關心的是引起企業財務危機的潛在的風險來源,本模型就是通過反映企業不同方面的預警模型探尋企業的風險來源。具體講,先計算Z1、Z11、Z12、Z13、Z14值,不論反映企業整體財務狀況的Z1大于零還是小于零,均要結合企業內外環境因素分析Z11、Z12、Z13、Z14值大于零的模型所對應的財務比率,找出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然后做出具體的決策,消除企業潛在的財務危機。至于Z11、Z12、Z13、Z14值為負的則不必分析其對應的財務比率。而除了企業經營管理者以外的其它模型使用者,則先計算Z1、Z11、Z12、Z13、Z14值,然后根據模型組的值的情況結合企業外部環境因素做出決策。
四、結束語
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具有良好的短期預測精度,可以用于企業下一年潛在財務危機的預測,同時運用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預警模型預測誘發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隱患。但是,本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組除了經營效率預警模型外不能用于一年以上的預測,同時沒有解決不同行業企業的差異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 向德偉.論財務風險.會計研究,1994,(4):P21―25.
[2] 姜明.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淺議.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4,(6):P63―64.
[3] 羅瑤琦.企業財務危機的成因及綜合治理.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2):P74―76.
[4] 郭小金.捕捉財務危機早期信號,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經濟師,2004,(7):P184―185.
篇3
Abstract: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is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ory,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and works out the new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危機 預警系統
Key Word: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作為企業改革先鋒的上市公司,同樣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旦財務危機無法化解,就會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敗告終。為了有效化解財務危機,亟待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財務危機是企業喪失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正是為化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機制,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在分析預警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專門組織根據財務管理學、風險管理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預警分析機制,將企業所面臨的經營波動情況和危險情況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分析企業發生經營非正常波動或財務危機的原因,挖掘企業財務運營體系中所隱藏的問題,以督促企業管理部門提前采取防范或預防措施,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風險控制依據的組織手段和分析系統。簡單的說,它是企業專門組織預警-報警-排警的有機管理過程體系。
2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我國企業管理與控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上的,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警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思路,從而建立一套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預警-報警-排警)的邏輯機理,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一種危機預警管理新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提高企業危機預警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從實踐上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勢頭,以避免淪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獲得危機信號,越可以減少其在會計、審計、律師等方面所支付的費用。同時,有利于證監部門加強財務監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
3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3.1理論依據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了經濟預警的概念,承認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企業預警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企業診斷理論。這就為財務預警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全過程,不斷成熟的財務管理學理論則成為其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是對大量原始信息和數據的處理,日益發展完善的信息傳遞理論和統計學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的危機管理不僅是對危機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而且是對風險的處理,那么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則為其提供了依據。另外,證監部門于2001年11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市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退市機制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重要途徑,增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引導證券市場朝良性方向發展。
3.2經濟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在危機前建立的,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力雄厚,完全可以滿足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所有資金需求。同時,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后,為公司解決財務危機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對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產,更甚是能及時發現風險,保證了公司經濟效益的實現,可以彌補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全部支出,實現風險收益,即危機管理支出小于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收益。
3.3技術支撐
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相對容易搜集,財務數據趨于規范財務預警系統以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的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為依據,在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和進行預警分析時,要運用大量的財務資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進入市場,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科學,財務披露制度較為健全。同時,又處于公開的市場監管之下,各種操作行為較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抑制會計造假者的造假動機,提高財務數據質量,從而更加有利于財務預警系統的順利運行。
4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新思路
財務危機有潛伏、發作、惡化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對策,這一系列的對策就構成了本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
財務危機的潛伏時期,上市公司處在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公司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關聯企業的供貨和資金償付能力、競爭對手的價格政策變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資金調度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準確的識別財務危機,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組織對企業內外的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有效傳遞,為預警分析機制提供信息數據基礎,這就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
財務危機的發作時期,在證監部門的財務監督下,上市公司為保證經濟效益的實現,就必須對收集的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明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特征的指標體系,不僅要有財務指標,而且要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企業規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然后用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指標,通過現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以準確判斷財務危機是否已經產生,將此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對策。指標分析和模型分析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的惡化時期,財務危機已經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化解危機,公司管理層就要立即啟動財務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復公司正常經營。由于財務危機有突發性,要求公司管理層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管理者,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個專門組織為預警管理服務。構建了以財務危機發展階段為基礎的預警-報警-排警的財務危機預警過程機理,還需要有實施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機制,它包含了組織體系和組織過程。組織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專門為危機預警管理服務的組織;組織過程則是在危機預警系統實施中的預警-報警-排警邏輯過程。
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專門組織為保證,依次執行預警-報警-排警三項活動,與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將組織機制、信息處理機制、預警分析機制、危機管理機制并列的不足,使預警系統結構更為合理,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E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M].New York:Wiley,2000.
[2]Stephen A Ross. 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汪平.財務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因子分析;財務危機預警;logistic回歸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092-04
縱觀國內外所有關于財務危機預警問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財務危機概念的界定;二是預測變量(判別指標)的選擇和預警模型的建立(企業財務危機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并直接表現為績效指標的惡化,因此可通過一定的財務指標來構造企業的財務預警模型)。本文根據我國上市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我國非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因為涉及到商業機密以及不容易獲得或者暗箱操作較多等原因而不作為分析的依據),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選用Logistic回歸分析來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結合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以上兩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一、財務危機概念的界定
結合前人的分析,并根據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我們將上市公司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ST公司)認定為公司發生了“財務危機”。理由如下:
第一,盡管將企業依據《破產法》提出破產申請作為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標志是西方學術界的普遍做法,但在我國雖然《企業破產法》早在1986年頒布,1988年11月1日開始試行,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破產的案例,況且在現階段,上市資格仍然是一種珍貴的“殼”資源,即使上市公司面臨破產危險,也會有其他公司將其接收(即所謂的買殼上市),不大可能出現申請破產情況。因此,在目前階段用破產申請來界定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是不適宜的。
第二,“特別處理”是一個客觀發生的事件,在實踐上有很高的可量度性。
第三,從擺脫特別處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過大規模財務重組才摘掉“特別處理”的帽子,這說明特別處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財務困境。
因此,本研究將上市公司股票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ST)視為陷入財務危機的上市公司,將其確定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二、選用Logistic回歸分析來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Logistic回歸對于變量的分布沒有具體要求,適用范圍更廣,而判別分析則要求變量服從多元正態分布,這在現實中一般達不到。
第二,Logistic回歸建立好模型后,具體公司代入模型得到的是一個概率值,給人直觀明了的感覺,在實際運用中非常簡單、方便。
三、預警指標和模型
(一)樣本的選取
根據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公布其當年年報的截止日期為下一年的4月30日,故上市公司(t-1)年的年報和其在t年是否被特別處理這兩個事件幾乎是同時發生的。Ohlson(1980)的研究表明:采用破產之后獲得的信息來建立預測模型會高估模型的預測能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上市公司(t-2)年的財務信息建立模型來預測其是否會在t年因財務出現困境而被特別處理,這樣做可以避免Ohlson所指出的高估模型預測能力的問題。
本文根據需要從我國A股市場上2002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選出14家,2003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選出10家,2004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選出4家,一共28家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公司(簡單記為ST公司)進行財務危機預警研究。選取ST公司的年度為3年,這樣可以避免單期財務數據的偏差。樣本的界定依據是:(1)連續兩年虧損,包括因對財務報告調整導致連續兩年虧損的“連虧”公司;(2)一年虧損但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股東權益低于注冊資本,即“巨虧”公司;但不包括以下公司:(1)上市兩年內就進入特別處理的公司,排除原因是財務數據過少和存在嚴重的包裝上市嫌疑,因此與樣本中的其他公司不具有同質性;(2)因巨額或有負債進行特別處理的公司,排除原因是或有負債屬偶發事件,不是由企業正常經營造成的,與其他樣本公司不具有同質性;(3)因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進行特別處理的,原因同(2);(4)某些財務指標數據不易獲得的公司。再按照同行業、同時期、相似資產規模(資產規模相差不超過10%)的原則選取與其相對應的28家未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健康公司(簡單記為非ST公司)。這樣,我們就獲得了一個容量為56的樣本組。
(二)財務危機影響因子(變量)的選擇
因子分析是通過構造幾個不可直接觀測的隨機變量((因子)去描述原問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達到對指標進行降維、簡化、綜合的目的,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廣和深化。其方法是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求出指標變量的相關矩陣R,再根據相關矩陣R解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使因子之間盡量不相關,根據不同因子得分求出原始樣本組樣本個體的綜合因子得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子分析是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眾多關系復雜的觀測變量進行結構化處理,并最終歸結為少數幾個主因子(不相關)的高效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不同組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或主因子。
本模型的構建是在財務比率的框架內進行的,考察了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中研究變量選擇的情況,雖然在理論上沒有一套“合適的”比率,但以往的研究發現合適的財務指標組合可以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做出較為完整、客觀的評價。借鑒以往的研究,結合我國財務管理實際,本文從長短期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風險水平、發展能力、股東獲利能力等6個方面選出21個財務指標來構建評價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指標體系,作為研究中使用的初始變量,這21個指標分別是:
流動比率(X1)=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X2)=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期末余額/流動負債,
營運資金比率(X3)=(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資產,
應收賬款周轉率(X4)=銷售收入/應收賬款期末余額,
存貨周轉率(X5)=銷售成本/存貨期末余額,
總資產周轉率(X6)=銷售收入/資產總額期末余額,
資產負債率(X7)=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所有者權益比率(X8)=股東權益合計/資產總額,
流動負債比率(X9)=流動負債合計/負債合計,
營業毛利率(X10)=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總資產凈利潤率(X11)=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
股東權益凈利潤率(X12)=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余額,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3)=(本年主營業務收入-本年年初主營業務收入)/本年年初主營業務收入,
綜合杠桿(X14)=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
每股收益(X15)=凈利潤/總股數,
每股凈資產(X16)=股東權益總額/普通股股數,
資本積累率(X17)=(期末股東權益-期初股東權益)/期初股東權益,
總資產增長率(X18)=(期末總資產-期初總資產)/期初總資產,
凈利潤增長率(X19)=(本年凈利潤-期初凈利潤)/期初凈利潤,
營運資金對資產總額比率(X20)=營運資金/資產總額,
負債權益市價比率(X21)=總負債/權益市價。
根據以上財務指標體系,可以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做出較為完整、客觀的評價。我們本部分的目的就是選出對ST公司和非ST公司區分能力最強的指標變量,并且這些變量之間盡量互不相關。但由于我們所選取的財務指標個數(變量)比較多,并且這些財務指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因而使得選取的樣本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信息有所重疊。另外,當變量較多時,在高維空間研究樣本的分布規律比較復雜,勢必增加分析問題的復雜性。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我們選用較少的綜合變量來代替原來較多的變量,而這幾個綜合變量又能夠盡可能多的反映原來變量的信息,并且彼此之間互不相關。以上我們介紹的因子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三)因子分析
我們運用SPSS軟件(SPSS10.0 For Windows)對樣本中的56家公司前兩年的21個財務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其過程及結果如下:
第一,由于我們所選的財務指標數據具有不同的單位(如有的是比率,有的是次數或者倍數)因此在進行數理統計之前,往往需要進行處理,使數據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分析,故首先應該對所選去的數據進行標準化。
第二,利用因子分析計算KMO值和Bartlett檢驗值,如表1。
KMO是Kaiser-Meyer-Olkin所提出的取樣適當性量數,當KMO值愈大時,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專家Kaiser(1974)觀點,如果KMO的值小于0.5時,不宜進行因子分析,此處的KMO值為0.672,表示適合因子分析。
此外,樣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s卡方檢驗值為1053.064,顯著性為0.000,代表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第三,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為主因子。如表2(總方差解釋表)。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總共有6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這樣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了6個主因子,其累計貢獻率為74.489%。
第四,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必要時旋轉),如表3。
為了直觀的顯現各因子與財務指標(變量)的關系,我們省略了表6中載荷的絕對值小于0.5載荷值。
由于在主成分因子中載荷較大的財務指標可以反映主成分因子的經濟含義,因子載荷越高,表明該因子包含的該指標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我們對上述因子的財務特征進行了如下歸類解釋每個因子的含義。
z1(因子1):反映公司的長短期償債能力,Z2(因子2):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Z3(因子3):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Z4(因子4):反映公司的營運能力,Z5(因子5):反映公司的風險水平和長期償債能力,Z6(因子6):反映公司的發展能力和營運能力。
第五,建立因子得分的系數矩陣,如表4。表7顯示了每個因子和各財務指標的線性關系,也就是每個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利用因子分析法將零亂復雜的指標體系進行結構化處理,既降低、簡化了觀測維度,同時也保證了原始數據的信息量,為邏輯回歸分析提供了準備。
(四)模型的構建
1.Logistic回歸模型的原理:
設事件Y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境的發生(記為Y=0)和不發生(記為Y=1)依賴另一個不可觀察的變量V,而和我們使用的預測變量X有一定的函數關系V=f(X),為簡單設計其為線性形式:
參考文獻:
[1]呂長江,周現華.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方法的比較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6):99-109.
[2]吳世農,盧賢義.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模型研究[J].經濟研究,2001,(6):46-55.
[3]王滿玲,楊德禮.國外公司財務困境預測研究進展評述[J].預測,2004,(6):15-20.
[7]陳靜.上市公司財務惡化預測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1999,(4):31-38.
篇5
一、財務危機國內判斷依據
財務危機包括無力支付到期債務、喪失支付能力以及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等經濟現象,它是企業由于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引起財務風險的一種極端表現。如果在這一階段,企業能夠識別危機信號,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化解危機,回到正常的財務風險階段,反之,企業的財務危機就會加重,并最終導致破產。按照這一理解,企業的財務危機有輕重之分,輕者可能僅僅發生了暫時的流動性危機,只要有外部資金注入就可以渡過難關,重的則是經營失敗和破產清算,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存在很多屬于中間狀態企業財務危機。
在國內,學者們將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別處理”(ST)作為其是否發生財務危機的判斷依據,本文認為該依據是合理的,這是因為:第一,由于我國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的限制,學者們在進行實證研究時只能通過企業財務年報的形式獲得微觀數據,而只有上市公司才會定期公布其財務年報,因此,能夠分析的企業一般也只能是上市公司。第二,根據滬深證券交易所的規定,上市公司在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之一時,就會被“特別處理”,一個是上市公司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為負值,另一個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的每股凈資產小于其股票面值。這兩個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均反映了企業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可以作為界定危機的依據和標志;第三,上市公司在我國是寶貴的“殼資源”,當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ST)后,其市場價值會大幅縮水,這就給那些想上市卻由于種種原因不能上市的資本提供了“借殼上市”的可能性,即外部資本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這對于那些被ST的上市公司而言,已經屬于實質破產。因此,在我國,上市公司的“ST”涵蓋了企業財務危機的各個層面和階段,可以作為危機發生的判斷依據。
二、財務危機預警分析一般模型
財務危機預警是指在選擇一組對企業財務危機影響較大,與企業財務經營狀況密切相關的指標的基礎之上,通過對這些指標的整理與分析對企業的財務危機狀況作出判斷,并提出糾正措施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風險分析、程度判斷和對策制定四個階段。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財務危機預警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模型進行:
(一)單變量預警模型 該模型首先需要確定一個對企業財務危機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一個指標,然后依據該指標進行排序從而對企業的財務危機狀況進行預警。根據Beaver(1996),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凈收益與資產總額之比、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現金流量與債務總額之比以及反映企業資本結構的債務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這三個指標與財務危機的關系最為密切,但是其準確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二)多元線性預警模型 該方法為了克服單變量分析的片面性,根據財務指標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對多個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從而得到一個判斷企業財務危機的綜合性指標。使用該模型進行分析時,一般會以以下五個變量作為基礎:留存收益/總資產、權益市值/負債總額、(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總資產、息稅前收益/總資產以及銷售收入/總資產。
(三)邏輯回歸預警模型 該方法進一步克服了線性模型對于因變量分布假設的局限性,使用對打似然估計法對經典的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并通過擬合結果直接判斷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于0.5,則意味著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財務危機,反之則意味著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四)神經網絡預警模型 相對于邏輯回歸模型,神經網絡模型對樣本的要求更低,并能夠進行自我學習和培訓,因此具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再加上運算快捷,容錯性較強,該模型一經出現就迅速應用到企業財務預警分析中,但是該模型存在黑箱,對某些處理過程不能很好地說明,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旅游上市公司行業特征分析
(一)行業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不適宜大樣本分析 目前,我國的旅游類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綜合類、景點類和酒店類等三種類型的旅游公司,涉及到旅游社服務、旅館服務、景點經營、餐飲服務、交通服務以及娛樂服務等多種產業,因此其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由于這種模糊性,各大網站對于旅游類上市公司的認定存在一定差異,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旅游類上市公司的數目相對于制造業等傳統產業來講,其上市公司的數目較少:截止到2013年,東方財富網統計旅游酒店類上市公司有30個,新浪財經網統計有23個,而鳳凰財經網統計只有18個。可見無論是以哪一個數據為準,旅游類上市公司的數目都較少,這就意味著無論是logistic模型,還是神經網絡模型,都不能用來對旅游類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進行分析,因為這兩個模型對于樣本的數量有較高要求,大樣本可以顯著提高這些模型的估計精度,反之,像旅游類上市公司這樣的小樣本則無法滿足其對精度的要求。
(二)經營多元化特征明顯,經營波動劇烈,線性預警模型無法提供全面準確信息 旅游類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經營特征明顯,這主要表現在:(1)旅游業內部的多元化經營。以首旅股份為例,2013年首旅股份經營涉及旅游服務收入、景區收入、展覽廣告和酒店四個板塊,其中,旅游服務收入占比最高,而展覽廣告收入占比最低;(2)跨行業的多元化經營。以新都酒店為例,2013年新都酒店的收入包括:食品銷售收入、租賃收入、餐飲收入、客房收入、商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像這種多元化經營的狀況并不是個別旅游上市公司的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無法依據單個指標或有限的幾個指標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進行科學判斷。
此外,根據旅游類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波動性的分析,還發現其經營狀況波動劇烈,以資產收益率為例,2005~2013年間,30家上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圍繞0上下波動,即使在相近的年份也會由盈利變為虧損,經營狀況極不穩定,更有上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在一年之間從2%跌至-40%,這種極不穩定的波動狀態就意味著傳統的線性預警模型已經無法滿足旅游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的需要。
(三)公司經營狀況嚴重分化、兼并重組頻繁,企業財務危機頻現 從30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來看,一方面,黃山旅游、中青旅游、宋城股份等的每股收益率均在50%以上,全聚德每股的收益率則高達70%。而另一方面,ST張家界和ST東海仍然處于“特別處理”的狀態,每股收益率為負值。此外,從公司市值來看,中國國旅、東方明珠的市值都在200億元以上,而大連圣亞的市值還不到15億元,這充分說明旅游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出現嚴重分化,財務危機并不是危言聳聽。
也正是由于嚴重分化的財務經營狀況,我國旅游類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組十分頻繁,根據相關統計,其資產重組率達到了80%。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公司的資產規模較小,容易成為外部資本借殼上市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旅游業自身的行業特征使得外部因素特別是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等對旅游業的打擊較大,因此其財務危機的預警分析也顯得格外重要。
四、旅游類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構建
(一)預警指標選取 由于旅游類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特征較為明顯,在選取預警指標時,本著全面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可獲取性四個基本原則,從償債能力、資本結構、運營能力、發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投資收益等六個方面來描述其財務經營狀況,下面分別予以詳細分析。
(1)償債能力指標。包括: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企業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速動資產是企業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強的核心部分,包括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賬款等,它集中體現了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強弱,如果企業的流動比率較高,但是速動比率較低,那么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一般也不高,因此,速動比率相對于流動比率來講是對企業償債能力的更好度量。資產負債率,指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其主要描述了企業債務性資產的比例,該指標越小,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因為企業的債務性資產比例越高,企業在破產清算時需要承擔的清償責任就越大。反映企業利息支付能力的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該指標一般大于1,而且其值越大,說明企業償還負債(利息)的能力越強。
(2)資本結構指標。包括:長期負債與長期資金之比,其中長期資金為長期負債與股東權益之和;負債總額與所有者權益之比,該指標是評價企業資金結構合理性的常用指標,可以依此判斷企業財務政策是否穩健,該比率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反映了企業沒有很好的利用財務杠桿;反映企業負債合理性的股東權益與資產總額之比,如果其比值過小,表明企業負債超過了合理界限,降低了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增加了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反之則意味著企業沒有很好地利用財務杠桿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3)運營能力指標。包括:固定資產周轉率,指企業銷售收入與固定資產凈值的比率,即每一元固定資產所支持的銷售收入,其衡量了企業固定資產的利用程度;存貨周轉率,反映企業購入存貨、投入生產、銷售收回的過程,能反映企業的現金流情況和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存貨周轉速度越快,企業的銷售能力越強;總資產周轉率,指業務收入凈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能反映企業的資產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4)增長能力指標。包括:反映單位公司股權的利潤增長程度的單股收益率指標,該指標主要用于橫縱向的比較,以反映公司的投資價值;反映企業資產擴張能力的凈資產增長率指標,計算公式為本期凈資產總額/上期凈資產總額,該指標也是衡量企業成長狀況的重要指標;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是從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的視角來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如果該比率超過10%,則認為企業發展狀況很好,基本沒有財務風險,如果該比率小于5%,則認為該企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存在著爆發嚴重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如果該比率在5%到10%之間,則認為該企業存在著財務風險的可能性。
(5)盈利能力指標。包括: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獲利能力的企業息稅前利潤與總資產之比,即通常所說的資產回報率,其中,息稅前利潤等于凈利潤、利息費用與所得稅費用的加總,與凈資產報酬率相比,總資產報酬率從債權人和所有者共同的角度來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銷售凈利潤率,指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凈利潤,它與凈利潤成正比,與銷售收入成反比,反映了銷售收入的盈利能力;股本回報率,指稅前盈利與年均股本的比值,也適用于行業內不同企業的比較以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指標。
(6)投資收益指標。包括:股息發放率,指每股股利與每股凈收益的比值,主要是針對普通股股東而言,即其能夠從每股凈收益中分得的利潤;市盈率,指股票價格與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資者依據該指標判斷股票的投資價值;市凈率,與市盈率類似,其值等于股票價格與每股凈資產之比,該指標也是投資者選擇資產組合形式的主要依據,一般來講,市凈率越低,則股票的投資價值越高。
(二)預警模型選取 根據上文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的四種預警模型均不適合分析中國的旅游上市公司,本文基于第三部分提出的旅游行業特征提出使用新近發展起來的灰色預測模型作為分析和預測中國旅游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工具。該模型主要是基于灰色系統理論提出,其對樣本數量和信息質量的要求較低,對于那樣小樣本,信息較少的對象尤其適合,而這正符合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的行業特征,此外,灰色預測模型不需要對總體的結構方程進行預設,而只需要通過一階方程來對變量的動態特征進行描述,因此比較適合中國旅游上市公司收益率變動劇烈的個體特征。更重要的是,灰色系統理論認為模型預測所基于的原始數據也是現實世界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通過對現有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系統運行的一般規律,從而為科學預測提供基礎和依據。同時還可以使用級比檢驗、殘差檢驗、灰色關聯度檢驗和后驗差檢驗等方法對灰色預測模型的結果進行檢驗。
在使用灰色預測模型獲得預測結果后,再通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旅游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該方法將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有機結合,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其中,層析分析法的主要優點是在設計權重時較為科學,通過將總目標分解為不同層次的子目標,再對不同子目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于那些較為重要的子目標,設計較高的權重,而對于那些較不重要的子目標設計較低的權重,這樣就可以為選擇總體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據。在確定好權重之后,再使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關鍵是指標權重和隸屬度矩陣的確定,這需要專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打分并形成判斷矩陣,因此要求專家組成員在充分調研、認真分析、深入討論、客觀公正的基礎上確定權重,盡量降低由主觀打分帶來的模型誤差。
參考文獻:
[1]王玲:《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2]王靜:《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構建與實證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篇6
關鍵詞:財務危機預警;logistic模型;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72-02
一、財務危機預警指標和模型
1.研究樣本。本文共選擇了滬深股市2007―2010年各年度首次被ST(包括*ST)并能夠獲得選擇年度之前四年的財務數據的137家制造業ST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同時選擇137家正常公司作為配對樣本。其中2007年首次被ST的有41家,2008年首次被ST的有23家,2009年首次被ST的有28家,2010年首次被ST的有45家。配以行業相同、股本結構相似并且現在及不久的未來都沒有被ST的跡象;能夠獲得選擇年度之前四年的財務數據資料作為配對樣本。
2.財務比率的選取。本文在選擇指標構建財務安全測評指標體系主要考慮營運資本類指標,共10個,分別設X1 =總資產收益率,X2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X3=現金周轉期,X4=流動比率,X5=流動資產比例,X6=流動負債比例,X7=總資產增長率,X8=營業收入的自然對數,X9=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X10=現金流動負債比。
3.預警指標的篩選。根據建立的財務安全測評指標體系,需要知道財務危機與財務安全公司之間哪些營運資本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為了篩選出具有顯著性差異及表征能力的變量指標,首先必須對指標的樣本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以確定是采用參數檢驗或者非參數檢驗來確定指標變量的差異性。
從K-S檢驗的結果來看,綜合各年數據的檢驗結果,可以知道大多數樣本并不符合正態分布。正常公司的檢驗結果同樣證明了這個結論。因而,對樣本數據不能夠采用參數檢驗,而只能進行非參數檢驗。
兩配對樣本的Wilcoxon符號秩檢驗結果表明:配對樣本的ST公司與正常公司的絕大多數營運資本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ST前一年、前兩年除X3外均有顯著性差異。
為了在十個營運資本指標中尋找具有代表性的變量。用最具表征性的少數變量來替代整個指標變量體系。由于ST前一年的財務指標變量離被ST狀態時間最近,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作用最為明顯,所以本文采用樣本公司財務指標變量被ST前一年的數據進行聚類。為避免由于各變量之間由于量綱不同而造成的不可比性,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采用聚類分析中的層次聚類進行分析,按照SPSS默認的類間平均鏈鎖法(Between-groups linkage)來確定類合并原則。
ST前一年樣本公司現金流量指標聚類結果:第一類:X3、X4、X5、X7、X9 ;第二類:X1、X8、X10 ;第三類:X2;第四類:X6 。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中的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對樣本公司被ST前四年的數據分別進行回歸分析,以便選擇若干顯著性變量。根據前文的非參數檢驗結果,并參考張為(2008)等人的研究,X1總資產收益率由于其良好的表征作用將其作為因變量,其他指標作為自變量,選擇的標準按照SPSS統計軟件的默認設定:F值的概率小于0.05時進入,大于0.10時剔除。
根據對樣本公司十個營運資本指標在ST前一年聚類分析及ST前四年各年逐步回歸分析的結果。通過變量篩選可以看出,通過聚類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綜合篩選指標的效果比較理想,聚類后每一類別基本均有指標入選,一共篩選出X2、X3、X4、X6、X7、X8、X9、X10 等8個指標。
盡管已經篩選出具有顯著性的營運資本變量,但這些變量之間可能彼此之間高度相關,即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可能。為此,本文對篩選出來的變量進行Person相關系數分析,進行進一步的篩選,經過篩選,每類指標都有一個入選,共有X2(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X6(流動負債比例)、X7(總資產增長率)、X10(現金流動負債比)4個指標入選。4個指標之間相互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覆蓋了各類營運資本指標。
為了印證結果的正確性,本文對所選擇指標從容忍度TOL和方差膨脹因子VIF進行了多重共線性檢驗,這四個變量容忍度檢驗結果均在1左右,幾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方差膨脹因子取值大于等于1,值越大表明多重共線性越強,該四個變量的取值只是略大于1,說明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很弱。
二、運用Log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根據前面的K-S檢驗得知所選的樣本公司的營運資本指標數據大都不符合正態分布,故本文考慮采用多元邏輯回歸方法來建立測評模型。同時前文中選取指標時已經消除了指標間的多重共線性,因而符合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的前提條件。本文分別在ST前一年至前四年的樣本中隨機選取140家作為建模樣本,134家作為測試樣本。
本文將ST公司的概率P值設定為1,正常公司的概率P值設定為0。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常用的0.5作為概率分界值,即預測概率值大于0.5時認為被解釋變量的分類預測值為1,小于0.5時認為分類預測值為0。選取前文確定的五個變量,采用表中的172家建模樣本在ST前四年的數據構建Logistic模型,
將建立的ST前四年的模型回代建模樣本數據,從建模樣本回代測評結果看出,在ST前一年和ST前二年,測評模型表現了較為良好的測評效果。在ST前一年測評ST公司的正確率和測評正常公司的正確率分別達到了87.2%和83.7%,總體正確率為85.5%。在ST前二年測評ST公司的正確率和測評正常公司的正確率分別達到了80.2%和79.1%,總體正確率為79.7%。在ST前三年,模型測評總體正確率下降到67.5%,而在ST前四年總體正確率只有59.9%。
為了進一步確定模型的測評效果,分別將測試樣本ST前四年的數據代入,測試樣本測評結果和建模樣本的測評結果類似,在ST前一年和前二年效果較好。其中在ST前一年測評ST公司的正確率和測評正常公司的正確率分別達到了86.3%和82.4.2%,總體正確率為84.4.5%。在ST前二年測評ST公司的正確率和測評正常公司的正確率分別達到了78.5%和76.5%,總體正確率為77.5%。在ST前三年,模型測評總體正確率下降到66.7%,而在ST前四年總體正確率只有60.8%。
篇7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作為企業改革先鋒的上市公司,同樣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旦財務危機無法化解,就會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敗告終。為了有效化解財務危機,亟待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財務危機是企業喪失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正是為化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機制,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在分析預警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專門組織根據財務管理學、風險管理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預警分析機制,將企業所面臨的經營波動情況和危險情況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分析企業發生經營非正常波動或財務危機的原因,挖掘企業財務運營體系中所隱藏的問題,以督促企業管理部門提前采取防范或預防措施,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風險控制依據的組織手段和分析系統。簡單的說,它是企業專門組織預警-報警-排警的有機管理過程體系。
2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我國企業管理與控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上的,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警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思路,從而建立一套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預警-報警-排警)的邏輯機理,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一種危機預警管理新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提高企業危機預警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從實踐上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勢頭,以避免淪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獲得危機信號,越可以減少其在會計、審計、律師等方面所支付的費用。同時,有利于證監部門加強財務監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
3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3.1理論依據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了經濟預警的概念,承認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企業預警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企業診斷理論。這就為財務預警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全過程,不斷成熟的財務管理學理論則成為其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是對大量原始信息和數據的處理,日益發展完善的信息傳遞理論和統計學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的危機管理不僅是對危機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而且是對風險的處理,那么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則為其提供了依據。另外,證監部門于2001年11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市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退市機制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重要途徑,增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引導證券市場朝良性方向發展。
3.2經濟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在危機前建立的,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力雄厚,完全可以滿足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所有資金需求。同時,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后,為公司解決財務危機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對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產,更甚是能及時發現風險,保證了公司經濟效益的實現,可以彌補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全部支出,實現風險收益,即危機管理支出小于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收益。
3.3技術支撐
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相對容易搜集,財務數據趨于規范財務預警系統以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的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為依據,在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和進行預警分析時,要運用大量的財務資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進入市場,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科學,財務披露制度較為健全。同時,又處于公開的市場監管之下,各種操作行為較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抑制會計造假者的造假動機,提高財務數據質量,從而更加有利于財務預警系統的順利運行。
4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新思路
財務危機有潛伏、發作、惡化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對策,這一系列的對策就構成了本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
財務危機的潛伏時期,上市公司處在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公司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關聯企業的供貨和資金償付能力、競爭對手的價格政策變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資金調度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準確的識別財務危機,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組織對企業內外的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有效傳遞,為預警分析機制提供信息數據基礎,這就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
財務危機的發作時期,在證監部門的財務監督下,上市公司為保證經濟效益的實現,就必須對收集的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明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特征的指標體系,不僅要有財務指標,而且要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企業規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然后用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指標,通過現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以準確判斷財務危機是否已經產生,將此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對策。指標分析和模型分析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的惡化時期,財務危機已經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化解危機,公司管理層就要立即啟動財務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復公司正常經營。由于財務危機有突發性,要求公司管理層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管理者,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個專門組織為預警管理服務。構建了以財務危機發展階段為基礎的預警-報警-排警的財務危機預警過程機理,還需要有實施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機制,它包含了組織體系和組織過程。組織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專門為危機預警管理服務的組織;組織過程則是在危機預警系統實施中的預警-報警-排警邏輯過程。
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專門組織為保證,依次執行預警-報警-排警三項活動,與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將組織機制、信息處理機制、預警分析機制、危機管理機制并列的不足,使預警系統結構更為合理,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汪平.財務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篇8
如何界定財務危機是進行財務危機預警研究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定義不同,會直接影響到所收集的研究樣本以及影響之后的研究結果,學術界對此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方法。國外大多數研究將企業根據破產法提出破產申請的行為作為確定企業進入財務危機的標志(Altman, 1968; Ohlson, 1971; Zmijewski, 1984; Casey and Bartczak ,1984和1985;Aziz and lawson,1989;Platt & Platt, 1990和1994;Gilbert 等,1990),他們研究的對象是法定的破產公司。另外有部分國外學者如Beave(1966)把破產、拖欠優先股股利和拖欠債務界定為財務危機。國內學者則將特別處理(ST)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公司(如陳靜1999;陳曉2000;吳世農2001;李華中2001等)。
我國公司股票上市規則(2006)中規定,上市公司出現財務狀況異常或者其他異常情況,導致其股票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或者投資者難以判斷公司前景,投資權益可能受到損害的,證券交易所對該公司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特別處理分為警示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特別處理(簡稱“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特別處理。退市風險警示的處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于其他股票和股票報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其他特別處理的處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以區別于其他股票和股票報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特別處理會給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壓力,陳曉、單鑫(1999)的研究顯示被列入ST板塊對公司的股票價格有顯著的即期負面效應。另外公司不僅要受到更加嚴厲的監管,融資渠道變得更加狹小,還必須時刻防止連續三年虧損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其股票暫停上市,甚至終止上市。因此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將公司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界定為發生了財務危機,將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型企業是既合理又有法律支持的。
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報告信息為基礎,以其它相關重要信息為參考,通過設置并觀察一系列敏感性預警指標的變化,對公司可能或者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
毫無疑問,任何公司的財務危機都會經歷一個初步萌生到逐步惡化的過程,而并非瞬間所致,在這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危機的因素和特征,都會不同程度地在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中得以表現,這樣通過觀察和判斷一系列敏感性經營和財務指標,及其它們的發展趨勢,就能對公司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發揮預警作用。正是基于財務危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那么財務危機預警就應該貫穿于公司經營和財務危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實時監控和預警。在公司財務危機從小到大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雖然這些危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財務特征,但這種表現可能并不是十分顯著和明確的,有的甚至是潛在的,但一旦急速發展,就可能馬上進入完全的財務危機狀態,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對公司不同財務危機階段所可能表現出來的不同經營和財務方面的危機特征,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
從財務危機出現的那一時點起,直至公司破產都屬于財務危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財務危機有可能得到緩解,也有可能加重惡化。不同過程和程度的財務危機,其癥狀和表現也是不一的。國外學者對財務危機程度也有界定,如Laitinen(1991),認為財務危機上市公司失敗可分為三個過程:A、慢性失敗公司,B、收益失敗公司,C、嚴重失敗公司。又如Lau(1987)用五種財務狀態來評估公司的財務狀況。此五種狀態分別為:狀態0(財務穩定),狀態1(不發或減少股息支付),狀態2(技術性失敗或違約償還貸款),狀態3(受破產法保護),狀態4(破產或清算)。國內學者也對出現財務危機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張鳴等(2004)將財務危機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財務危機特征,即財務危機的潛伏階段、財務危機的發展階段、財務危機的惡化階段和財務危機的最終階段,這四個階段及各個階段表現的不同特征,用下圖進行描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多,上市公司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往往是公司管理當局、投資者和債權人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因為治理結構失衡,公司管理層管理混亂等諸多原因,導致公司資金配置失效,投資決策失誤,生產經營管理混亂,公司業績逐年下降,出現虧損、財務狀況異常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等嚴重情形,最終受到特別處理,面臨退市的危險,使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巨大損失。如果能夠建立一套科學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評價體系,可以為公司的投資者、債權人提供及時的信息,防范和化解投資風險;同時,公司管理當局可以及早地發現公司的財務危機信號,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公司的經營管理,從而有效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和危機。
篇9
關鍵詞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控制;措施
一、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范圍的界定
我們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不僅含有出現的早期的財務危機狀況,還包括最嚴重情況下的破產清算,以及位于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種可能的情況。從以上可以看出,在本文中討論的財務危機是有著程度之分的。實際上,大部分公司的財務狀況剛開始都是良好的,后來情況逐步變差才陷入財務危機這個泥潭的,甚至破產。
二、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特征
(一)突發性
財務危機的發生可能事先沒有任何征兆,這樣的突然爆發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某公司突然宣告破產,之前沒有半點跡象表露出來,無法如期收回大額應收賬款。
(二)可預見性
財務危機是在公司生產經營的過程中,與經濟相關的矛盾沒有得到理智的處理和解決,慢慢積累起來而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對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忽視都可能導致財務危機。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多用心觀察,及時發現財務危機的苗頭,采取強有力的財務控制措施來解決出現的問題。
(三)可逆性
在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時候,如果管理人員能夠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來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就能使公司轉危為安,不會導致最后的破產。
三、上市公司財務危機具體表現方式
(一)現金支付出現問題
資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與公司的信譽有一定的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講誠信的社會,公司也是如此。一個講信譽的公司,可以輕松地從債權人手里獲得資金支持、從投資者那里得到項目支持,能夠順利地在銀行和關聯公司那里融資,從而保證產品的生產、銷售以及再生產,這也是公司健康發展的關鍵。反之,一旦公司失去信譽,資金鏈斷裂,公司的籌資融資將會變得相當困難。
(二)債務問題突出
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公司的資產流動性太差,缺乏現金;另一種就是本身資產不多,又有大量外債,沒有辦法按時兌現曾經給債權人許下的還債承諾。
(三)大額投資失敗
在公司資產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盲目進行巨額投資,有可能冒太大的風險,使公司陷入無力清償、喪失信譽的困境,這樣的后果就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巨額虧損的境地。
(四)產品銷售受阻
許多公司產品品種單一,銷售手段老化,銷售渠道不暢,導致產品大量積壓,資金周轉不靈,大量欠款無法及時償還,這樣就可能演變成給公司帶來嚴重后果的財務危機事件。
(五)主營業務癱瘓
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應是其主營業務。絕大部分公司的虧損都是由于主營業務經營不力而形成的。上市公司為了穩定股票價格、達到配股要求,或是為了改善公司經濟狀況,常用的做法通過債務重組或者政府補貼,或者和關聯方進行交易。這樣的公司盈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盈利,而且這樣的行為也可能會使公司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四、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控制及應對措施
(一)財務危機預先控制
1.識別公司財務危機的早期癥狀
公司財務危機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的爆發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就公司的管理層來說,識別公司財務危機的征兆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預測其發展趨勢,進而準確的判斷財務風險的水平。
2.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型
早在20 世紀80 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了對財務危機預警問題的研究。研究的初級階段,基本上都是介紹和評價國外模型。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以國內公司的具體數據為基礎的預警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現于1999 年。現在國內的研究還是集中在怎樣運用預警模型來檢測以及運用哪種模型來預警這個方面。
(二)財務危機處理
1.有效處理債務問題。公司應當及時地與各類債權人溝通,要求他們提供短期周轉性借款、將債務清償延期或延長納稅期限。另一方面,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收回應收賬款,包括清收各種單位和個人的欠款,收回公司的各類應收賬款,只有這樣公司的財務危機才有可能得到緩解。
2.降低長期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如果長期投資在公司的總資產中占有較高的比例時,就要把那些利潤不佳又很難控制的子公司轉讓,把那些能夠變現的長期資產盡可能變現。采取這些手段,能夠間接地變現有資產為營運資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和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不過,對負債公司自身來說,轉讓投資和變現資產可能會導致一定的經濟損失。因而,這一方案往往要經過公司的高層領導討論研究并證實確實可行后才能實施。
3.有效處理公司的庫存。存貨不是一種容易變現的資產,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盡可能的降低存貨的庫存量。
4.壓縮公司的一切不必要開支。削減各種行政管理費用、裁并虧損部門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輔助部門和適度地裁減人員;適度減少對外采購、停用某些無效的生產線。此外,關閉部分子公司、停產沒有競爭力的產品等等,都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司的開支。
5.尋求過渡時期的資金支持。一方面讓債務人放緩收債的時間,另一方面和供貨商談判,要求其繼續提供原材料或資金,應付賬款按照銷貨的一定百分比償還、或者直接用退掉部分材料來抵消相應的一些應付賬款。
6.制定長期方案。建立長期方案實施時間表,修改公司的策略和目標,并從中吸取教訓。①緊縮策略。縮減人員、產品或者不良的市場,起到提升公司價值的目的。②重整策略。重新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重新考慮公司的增長方向,重新打造公司的增長點。③成長策略。通過新產品的研發或者新的銷售渠道的開辟,使公司能夠迅速的占領新的市場,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另外,公司也可以采用資產重組的方式來應對財務危機。
參考文獻:
[1]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財務危機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吳潤玉.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J].消費導刊, 2007,(06).
[3]萬水林,張耀輝.財務危機成本與資本結構決策[J].生產力研究,2004,(03).
篇10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預警;Logit模型;股權結構;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9)06-0159-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上市公司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不斷地得到成長與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有生力量。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則開始顯現,而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由初步萌生到程度惡化,并非瞬間所致,需經歷漸進積累轉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各種危機的因素,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在資金運動的“晴雨表”――敏感性財務指標值的不同變化上反映出來,在理論界就提出了財務預警問題。學者們對財務預警也有著不同理解。向德偉認為,財務預警就是企業風險在財務上表現為個別及相關指標的異常。陳晶璞認為財務風險預警是一種警報,它能及時發現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并對其具體情況做出預測,使企業能及時進行防范和控制,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蔡壁洪認為,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對企業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施行的實時監控和預測預報。楊宗昌和趙紅認為財務失敗預警是利用及時的數據化管理方式,通過全面分析,反映企業內、外部經營情況的各項資料,將企業存在產生潛在的財務失敗風險預先告知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一套工具。
我們認為財務預警是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會計資料為依據,利用財會、統計、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理論,采用比率分析、比較分析、因素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財務活動等進行分析預測,以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潛在的風險,并在危機發生之前向企業經營者發出警告,督促企業管理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潛在的風險演變成危機甚至是失敗的財務分析預測活動。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則是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對企業集團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進行預測、預報的財務分析系統。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是以上市公司信息化為基礎,對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
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進行研究,構建一個有效適用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準確地根據財務指標預測上市公司未來財務危機程度對市場參與方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可行的財務預警模型,能起到報警的作用,提醒有關市場參與方的注意。對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預警模型,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整公司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趨勢。
關于股權集中度與企業價值、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均作了一定的研究。Berle和Means最早考察了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認為股權越分散,公司績效越難以達到最優。Shleifer和Vishny則從減輕問題的角度論述了大股東的積極作用。他們通過建立模型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股東的存在對公司價值有正效應。因為相當比例的股權使得大股東有動力去監督管理者,從而可以避免“搭便車”問題。Demsetz和Lehn用1980年美國511家公司的會計利潤率對各種股權集中度指標進行回歸,發現二者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McConnell和Servaes通過對美國1976年的1173個樣本公司和1986年的1093個樣本公司的To―bin’s Q與股權結構的分析,發現Tobin’s Q與公司內部股東所擁有的股權之間具有曲線關系,當內部股東所擁有的股權從零開始增加時,曲線向上傾斜,股權比例達到40%-50%時,曲線向下傾斜。Claessens,Djankov和Lang在對東亞地區企業股權結構的研究中,均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股權高度集中,并且與企業價值正相關。Lins和Servaes在對18個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研究中也發現,大股東對企業價值有正面影響,在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性弱的地區,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具有積極的作用。
而通過研究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財務風險之間關系,構建有效適用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準確預測上市公司未來財務危機程度的文章卻很少見,我們對此做一簡要分析。
二、上市公司財務預警與股權結構的實證分析
(一)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的假設。股權結構的特征可以從量和質的方面來研究,即股東持股數量和股權性質。在此主要研究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性質、流通股與上市公司財務預警度的相關性。現給出它們之間的假設:
1.上市公司股權集中程度與公司財務風險為正相關關系。在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可以相互制衡的力量,容易導致“大股東控制”,如果外部治理作用弱化的情況下,控股大股東就很可能侵蝕公司利潤、剝奪小股東的利益,造成高昂的成本,導致公司績效的下降,經營風險的上升。同時,“一股獨大”導致民主性和科學性在公司決策機制中的缺乏。隨著控股股東的股權集中度的提高,現金流量與投票權的差距就會進一步增大,而這種負作用效應也將隨之增強。所以,較高的股權集中度會增加公司的財務風險。
2.流通股A股比例與公司財務風險為正相關關系。公司購并是一種非常關鍵的治理機制。研究表明,收購兼并的目標公司一般為績差公司,收購后可以更換公司的經理層,以控制其管理;購并可以使合并后的公司價值大于收購公司與目標公司價值的算術和。潛在收購行為所引致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沒有形成。目前在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情況下,流通A股在總股本中占的比例很小;很多在199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簡稱《公司法》)生效前上市的公司,至今未能達到《公司法》所要求的流通股份比例25%的限定。可以想像,在這樣的畸形股權結構下,A股市場的收購兼并行為并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反而容易滋生腐敗,必然會帶來財務風險。
(二)樣本的選擇。考慮到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我們選擇的是2003―2007年被sT的上市公司作為選擇的樣本對象,剔除資料不全和無法配對的,共158家公司,加上158家配對公司,共316家公司。相關數據來源于2003―2007年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年報數據庫以及齊魯證券信息平臺,數據的處理在EViews5.0下進行。
(三)預警指標的選擇。常見的預警指標主要包括償債能力指標、成長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收益質量指標、現金流量指標、資本結構指標和每股指標等八個方面,每一指標都減去行業的平均值,以消除指標的行業差異。
而Logit回歸是采用因變量為屬值變量的分析方法,用于直接預測解釋變量相對于某一事件的發生概率。二元Logit回歸的因變量只取0和1兩個值,擬合的方程可表示為In[p/(1-p)]-a+∑biXi,其中p是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xi是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第i個因素;i=1,2,…,m;a,bi(i=1,2,…,m)是待估計的參數。利用logit模型對被ST前一年份的數據進行逐步回歸,得到最后用于預警的指標:x1-總資產凈利潤ROA、x2-流動資產周轉率、x3-凈資產收益率ROE(攤薄)、x4-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同比增長率)、x5-資本支出/折舊和攤銷,最后回歸的結構可得如下回歸方程:
v=-3.154696-0.469580x1-0.847988x2-0.026162x3+0.000462x4+0.098576x5
(四)計算預警值。把所有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總資產凈利潤ROA、流動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ROE(攤薄)、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同比增長率)、資本支出/折舊和攤銷減去其行業平均值,帶人上面的方程,并且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出預警的概率值。
(五)實證結果。財務預警與股權結構回歸結果如下:
現在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對財務風險和股權結構的關系進行分析如下:
1.股權集中度變量――赫芬德爾指數的系數估計值為一0.276215,股權集中度與公司財務預警度成負相關,該指標是顯著的,故二者之間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假設1不成立。
2.第一大股東的性質系數為負值,所以第一大股東性質與上市公司財務不存在相關性,所以不產生影響。
3.從方程的估計結果就可以看出,流通股A股比例系數為正值,該指標是顯著的,故假設2成立。對于國有或集體所有制上市公司以及民營或家族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則可能演變為控股者的會議。所以,我們認為,A股股東沒有能力影響投票的結果,也沒有動力去“用手投票”。所以,他們一般會放棄投票權。這樣看來,流通股A股比例越大,被放棄的投票權就越多,導致了非流通股東持有較少股份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程度加大,這勢必會加大公司的財務風險。
三、對策與建議
由于流通股A股比例與公司財務風險正相關,這就要求要盡快完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尋找既有能力又有意愿行使股東權利的大股東,可以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允許和引導基金、保險、養老金機構持股,鼓勵分散的股東結構,積極推動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促進公司控制權市場的形成;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獨立的股權行使機構,履行股東權責,確保出資人代表切實在位。
此外,由于我國的股權結構高度集中和股權分置,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作為國有股東的國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及與之相關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突出,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及與之相關的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得不到保證等情況比較普遍,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和制約功能還未形成合力,管理層的激勵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等。要解決上述問題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上市公司的制度創新。上市公司必須加大自身的制度創新力度,要建立市場導向理念,要重視公司的戰略決策、產品研發、管理水平提升,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不斷完善經營管理者的考核與選拔機制,努力提高公司的市場適應力。同時,股權全流通后,上市公司的入市制度也要創新,在股市運作方面要實現股票交易制度、融資條件、并購重組等制度上的創新,以優化資本市場環境,促進股改后新股發行機制的建立。
(二)推動公司內部治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加快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和財務治理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加強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內部董事激勵約束制度,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獨立監督作用,有效地設計和實施經理人激勵計劃,以實現公司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有效結合。
-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記分管理辦法
- 下一篇: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