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篇1

[關鍵詞] 宏觀調控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宏觀調控是指國家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規模、速度和比例進行調節,以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宏觀調控目標: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通過各自的傳導機制及政策工具來調節社會供需平衡,進而影響經濟運行。

一、 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的涵義。財政政策是政府針對一定時期的經濟目標,依據特定的財政理論,為指導財政工作和調節財政關系,所制定的基本準則和措施。財政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征:較強的法治性、相對的穩定性、關聯的系統性。財政政策工具:國家預算、稅收、國家公債、財政補貼、綜合財政信貸計劃等。

2.財政政策的主要種類及其應用。根據財政政策對社會總需求的不同影響,可以將財政政策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減少收入、擴大支出來增加總需求。采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稅率擴大投資規模、增加財政補貼、實行赤字預算和發行公債等。緊縮性財政政策是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來壓縮總需求。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提高效率、降低固定資產折舊率、縮小投資規模、減少財政補貼、實行盈余預算等。

二、 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的涵義。貨幣政策是指國家通過金融系統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需求量,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所采取的控制、調節和穩定貨幣的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工具:法定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外匯操作、貸款限額、中央銀行存貸款利率等。

2.貨幣政策的主要類型及應用。貨幣政策可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在不同的時期,政府應采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總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乏力甚至出現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應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即放松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長。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貨幣發行量、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等。其中任何一項措施都會產生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擴張效應,多種手段的聯合運用則效果更為顯著。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經濟增長過熱,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時,中央銀行應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即縮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以抑制總需求的膨脹勢頭。相應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提高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拋售政府債券。此外,中央銀行還可以采取道義上的勸告、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貸款的條件等手段。這些政策措施的運用都會產生緊縮性貨幣供應量的緊縮效應,多種政策措施的聯合運用會對總需求的膨脹勢頭產生強有力的抑制作用。

三、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分別有著特定的調節領域和作用機制,基本功能也各有側重,它們對社會供需平衡的作用點調節力度存在著差別。如果強調用一種政策代替另一種政策,簡單強化一種政策而忽視另一種政策;或者是主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會失去政策間的互補作用,難以發揮協調、制約的整體功能,甚至于出現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減弱宏觀調控的效應。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宏觀經濟形勢,客觀地決定了只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宏觀控制的目標。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二者調節領域的側重點不同。財政政策的調節領域主要在國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過程,它對社會供需總量和結構的調節,是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調節而傳導出去的。貨幣政策的調節對象主要是貨幣流通領域,它通過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動而促使社會供需總量保持平衡。第二,二者調節作用的機制不同。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稅種的設置、稅基的確定、稅率的高低、預算分配、財政補貼等工具,明確國家、地方、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信貸、利率、匯率等工具對社會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銀行對貨幣資金的集中與使用,主要是在資金盈余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通過有償方式進行的余缺調劑,保證社會資金在有效運用的前提下提高效益。第三,二者的作用力度不同。在經濟總量調節上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一些,但在經濟結構上,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四、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應用

按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松(擴張性)、緊(緊縮性)類型其在宏觀調控中的應用有四種組合形式,各有不同的配合效應:

1.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搭配,即“雙松”政策,其配合的結果能夠比較迅速地激發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配合政策,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它往往帶來經濟增長過熱和通貨膨脹。

2.緊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搭配,即“雙緊”政策。這種政策的組合效應,會有效地制止需求增長過猛和通貨膨脹,抑制經濟增長過熱勢頭,但可能帶來經濟的滑坡,失業增加。

篇2

關鍵詞:經濟政策 企業經營管理 影響

經濟政策主要是指為了實現現有人員的就業問題,保證價格水平的穩定發展,促進國際之間的收支達到平衡,以及推進經濟飛速提升等宏觀性的經濟政策目標,同時能夠加強經濟福利,有效控制經濟問題的情況下,國家及政府針對性制定的指導原則與措施。經濟政策又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宏觀經濟政策是指財政等政策;而微觀經濟政策是指為了市場經濟能夠運作正常,政府確立的法律條例等。

一、經濟政策內容

在制定與經濟政策時,應當確保其連續性,嚴禁出現忽左忽右的情況,防止給市場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在制定和實施相關經濟政策時,也應當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在遭遇特殊情況時應當視情況來判斷問題,并且及時針對問題對政策中出現疏漏進行調整改革。經濟政策是否正確,關系著是否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無疑正確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錯誤的經濟政策也必然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甚至可能導致經濟發展遭到破壞。國家與政府在對經濟政策進行制定時,主要包含,圍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方針和產業政策,通過有效控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來確保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對產業布局進行調整規劃;通過制定財政、貨幣政策,以及財政與信貸之間的平衡政策,來有效促進消費與積累存在的比例,進而有效確保社會財力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性,保證貨幣的發型量,防止出現通貨膨脹等情況;通過建立其收入分配政策,能夠為消費需求提供發展導向,進而達到優化消費結構的作用,以保證消費基金與積累基金之間的平衡比例,控制通貨膨脹的情況出現。

二、經濟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一)擴張性財務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財政政策主要包含了擴張性與緊縮性兩大方面,這主要是按照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來進行辨別區分,而擴張性政策是通過減少稅收收入,提高政府支出等手段。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若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時,可通過擴張性政策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進行合理調整,已達到有效控制供需之間的平衡性。在政府對稅收進行調整時,由于加大支出或者降低稅收等方式,會使社會總共需求出現上升,這時對企業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加大,為此,企業應當及時抓住時機,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通過整頓管理體系,快速提高生產效率,加大產品出產數量。并從采購原料開始進行改革,改革過程應當包含生產要素,加大生產質量的監督管理,強化物資的控制,優化薪酬的分配制度等方面,進行科學調整,以此來確保更加優質的產品進入到市場銷售行列中。當然,在銷售中,市場的需求并不是永無止盡的,因此,企業的掌舵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準確掌握生產數量,并注意控制產品質量,嚴格控制所生產產品的質量達到標準化,確保在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時能夠滿足市場的迫切需求。作為企業的決策者應當明白,擴張性政策不可能永遠存在,因此,應當及時做好市場調查研究工作,掌握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及需求,結合市場的規律,有效確保企業經營能夠更加持久。

(二)緊縮性財政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緊縮性財政政策也可以稱之為盈余性財政政策,主要是指降低財政支出或加大稅收收入等方式有加大財政收入或有效控制總需求的提高,其主要表現在財政結余,而其主要方法為降低財政支出,加大稅收收入等。若發生通貨膨脹亦或者經濟發展過快的情況時,國家將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對社會總需求進行控制,以此緩解經濟壓力。對企業來說,這時社會對產品的需求隨之減少,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擴大生產也不是不可為的,這就需要企業及時調整戰略計劃,加大對市場的調研力度,掌握消費者的需求,結合市場實際情況,來控制生產,并積極研制開發更新的產品,對現有產品進行引導更換,增加時下更加流行的理念,例如:“有機”“環?!钡?。

(三)貨幣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貨幣政策也同樣分為擴張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若出現經濟蕭條的情況時,中央銀行將通過提高貨幣總供給,以此來控制利息率的下降,并通過刺激投資及出口,來提高總需求。若出現經濟發展過快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時,中央銀行也將隨之降低貨幣供給,加大利息率,以此來控制消費與投資,防止經濟增長過快,使物價隨之上升。在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條件下,貸款也隨之變得容易,因此企業應當抓住時機,進行適當地儲備。在有了足夠資金的情況下,應當加大產品開發力度,積極引入新項目,以此來加強企業的信譽度與競爭力。若出現緊縮性貨幣政策時,企業要取得貸款就相對比較難,這時企業應當減少生產數量,并注意降低生產成本。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是一大挑戰,為有結合市場、社會以及經濟政策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發展腳步,才能有效確保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日杰.經濟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J].經濟導刊,2011

篇3

關鍵詞:MF模型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轉軌經濟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以下簡稱MF模型)在國際金融理論演化途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R.Mundell)和英國經濟學家弗萊明(J.M.Fleming)于20世紀60年代在封閉條件下的IS-LM模型基礎上,加入了外部均衡而形成的。它是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偏離均衡狀態時政策搭配的工具,同時又是分析在資本流動限制不同條件下,不同政策手段調控效果的工具。

西方學者針對MF模型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一是針對模型假設前提進行放松或更正,演繹出適用于不同條件的MF擴展模型和相關理論成果;二是根據現實情況對原有MF模型中包含的部分理論推理邏輯予以修正然后得出新的結論;三是將新的經濟變量引入原有模型進而擴充MF模型的分析角度。這些深入的研究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劃分其對原有MF模型的貢獻,分別是模型假設、模型變量、模型推理邏輯。之所以有學者不斷對MF模型的自身框架及其適用性做出研究,一方面說明模型本身較強的理論應用價值與可進化的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模型自身假設與邏輯推理的開放性與復雜性,這一切又是由于當今全球化經濟背景的深化以及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不同軌跡與方式。

在我國對于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研究與應用主要沿著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于原有模型前提假設和理論分析過程的修正和驗證,并應用模型對中國經濟政策有效性分析并給出政策搭配建議。二是進行中國與其他貿易伙伴間政策協調與政策效應傳遞的理論分析。吳照銀(2003)從我國資本賬戶管制的非對稱性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與美國間利率水平不同情況下兩國經濟政策的傳遞,黃玲(2010)對MF模型進行了進一步推演,分析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控的效應并提出對沖手段下的MF模型。焦瑾璞,龐莉洋(2009)在MF模型框架下分別分析了美國、日本、中國不同貨幣政策的實施影響,并提出對我國政策實施貨幣政策帶來的干擾。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有許多經濟制度帶來了轉軌經濟中的特殊經濟現象同時也對相關經濟調控政策效果帶來了不同影響。反觀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調控政策經歷了多次變革,調控效果明顯,經濟調控水平也處于不斷提升的進程中,當然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政策調控的相關副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依據中國轉軌經濟運行情況對MF模型進行修正,并運用修正后的MF模型對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與影響進行定性分析,同時提出了兩個命題并加以證明,最后針對經濟發展處于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所體現出的特殊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全文共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MF模型的修正;第二部分:運用修正模型對政策調控效果進行分析;第三部分:修正模型下的兩個命題與證明;第四部分: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轉軌經濟異象的探討。

一、MF模型的修正

在經典的MF模型中,一共包含三條曲線分別是衡量產品市場均衡與否的IS曲線、衡量貨幣市場均衡與否的LM曲線與衡量國際收支平衡的BP曲線。其中LM曲線形式與封閉條件下的曲線形式完全相同,這顯然存在著不足,即無法將外幣資產等引入分析框架,在開放條件下的貨幣市場上割裂了與外界的聯系。同時在中國特殊的經濟運行背景中,我們需要對IS曲線和BP曲線進行深入地再考察,得出充分適用于我國經濟運行分析的曲線工具。因此對三條曲線的具體修正如下:

(一)BP曲線的修正

BP曲線反映了一國凈出口和凈資本流出的差額情況,被稱為國際收支差額曲線。其具體表達式為:BP=nx-F。表達式中包含兩個函數,分別是凈出口函數與凈資本流出函數。傳統的MF模型中nx函數表現為一國凈出口與一國收入成反方向變化,凈資本流出函數表現為■國內利率r的反函數。我們僅對nx函數提出修正,反觀中國從94年到09年的經濟數據,由于我國經濟增長的嚴重外向型依賴,導致我國凈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時增長,因此我們認為nx函數在中國具有正向斜率,即曲線方程滿足■均為正參數。參數被稱為邊際進口傾向,即凈出口變動與引起該變動的收入變動的比率。根據《中國2010統計年鑒》及巨靈數據平臺相關統計數據,我們收集了從1994年到2009年中國經濟運行的相關年度數據采取多元回歸分析的方式擬合出了BP曲線,回歸輸出結果為:(如表1所示)。

方程實際表達式為■(單位:億元),這里回歸分析目的是判斷偏相關系數的符號,因此存在正向自相關的前提不干擾我們對回歸所得方程中符號的判斷,得出方程與本文之前的理論分析相符。則在我國特殊經濟發展背景下,修正的BP曲線呈現出向下傾斜的特征,其表達式方程為■。

具體我國特殊情形下BP曲線的理論推導圖1-1示。

按照宏觀經濟學定義,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被稱為外部平衡,是指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為零。當BP>0時,稱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也稱國際收支盈余。反之,則為國際收支逆差。

(二)LM曲線的修正

在MF模型中LM曲線與IS—LM模型中的曲線形式相同,沒有充分反映出開放經濟模型的基本特征。因此,對其修正的角度我們遵從引入新變量從而帶來與外界經濟運行聯系的原則。從我國近段時間的通貨膨脹成因中,可以看出我國貨幣供給渠道的內生性與外生性雙重性質,一方面是為刺激經濟復蘇和保證經濟增長而產生的國內信貸膨脹性溢出,另一方面是結售匯制度帶來的由于外匯資產持續高速增加而產生的被動貨幣投放。因此我們將LM曲線方程M=PL(R,Y)中的變量M進行進一步擴展,根據黃玲(2010)將其分為央行的國外資產F與國內資產D,這樣使得LM曲線在貨幣市場方面與外部發生聯系,曲線方程形式為■,其中a為貨幣乘數。

(三)IS曲線的修正

對IS曲線的修正具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nx函數的改變導致IS曲線斜率的輕微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更具近年來中國經濟運行殊的經濟現象,推導新情況下的IS曲線,本文將其中命名為IS曲線的反常狀態。凱恩斯理論框架下由于投資與利率的反向變化關系導致IS曲線的下傾。但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轉軌經濟過程中的政策制度安排等綜合因素,在中國經濟運行中部分年份中出現了利率與投資正相關的情形,因此反常狀態下IS曲線呈現向上傾斜的形式.正常情況下IS曲線的表達式為■。

反常情況下的IS曲線的表達式斜率和截距項符號相反,其理論推導圖示1-2。

我們依據中國經濟運行的自身實際情況對MF模型中的三條曲線依次進行了相關修正,形成了修正后的MF模型。在一定假設前提下,我們可以運用其進行進一步的理論分析。

對以上方程式及修正方程中所含變量匯總說明:

方程所含主要變量:

二、運用修正模型對政策調控效果進行分析

理論分析的相關假設前提如下:

一是一國施行固定匯率制且資本自由流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產品市場中商品價格保持不變;三是對于模型中所有方程,被解釋變量均對參數成線性關系;四是分析中不考慮政策作用的循環自我反饋,僅考慮初始效應。

(一)在IS曲線正常狀態下,政策調控效用分析

1、IS曲線斜率小于BP曲線斜率時

當資本自由流動限制較少時,σ較大時,IS曲線斜率會小于BP曲線斜率,圖像上表現為IS曲線較BP曲線較為陡峭。

(1)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用分析

經濟初始均衡點處于A點。政府在施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時通過轉移支付、政府購買等不同途徑,使得IS曲線右移至IS',新的均衡點B位于BP曲線上方,出現國際收支盈余,本國貨幣存在升值壓力,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同時央行在市場中買入外匯資產間接投放本幣,維持原有匯率水平,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得LM曲線右移。在固定匯率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施行不會帶來BP曲線的移動,因此為我們在尋找新的均衡點時帶來了依據。最終經濟均衡點處于C點(見圖2-1)。若我們放寬假設,允許匯率小幅調整,則在B點時,本幣匯率下降,BP曲線右移,最終均衡點為點C。匯率的小幅調整會在一定程度減弱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調控效果(見圖2-2)。

(2)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效用分析

為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必然使得本幣投放在市場上數量減少,導致LM曲線左移,與IS曲線交于點B。新的交點B位于BP曲線上方帶來國際收支盈余,本幣存在升值壓力,同上述效果相同,為保持本幣匯率穩定的相關措施使得LM曲線右移,最終交于一般意義上的均衡點C,即為初始均衡點A,如圖2-3。以上分析過程與結論與傳統的MF模型下得出結論相同,即是資本自由流動限制與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獨立性完全喪失,其均衡點取決于IS曲線與BP曲線交點。但是,值得討論的地方存在于緊縮性貨幣政策與國際收支盈余現象的異常經濟現象其背后的原因。

2、IS曲線斜率大于BP曲線斜率時

當資本自由流動管制極為嚴厲時,即σ趨向于0時,IS曲線斜率會顯著大于BP曲線斜率,圖像上表現為IS曲線較BP曲線較為平緩。

(1)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用分析

經濟初始均衡狀態為A點。政府在施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時,使IS曲線右移至IS’,帶來產出增加和利率的上升。在B點,出現國際收支盈余,且在該種情況財政擴張帶來的國際收支盈余效應要遠遠大于BP曲線正常情況下的盈余效應。本幣存在升值壓力或匯率存在下降趨勢,為使匯率固定央行要買入外匯資產并投放本幣,使LM曲線中的D項與F項增加,帶來LM右移,帶來外部均衡狀況的進一步偏離,本幣升值預期加大同時本幣實質匯率不斷下降,產生政策調控的循環悖論,如圖3-2。同時這一理論推導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中違背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的原因和近年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形成的一個可能性路徑??梢娫谶@種情形下,擴張的財政政策可以帶來產出的增長,但為保證匯率的穩定只有以不斷犧牲外部均衡的代價換取一國匯率水平的暫時穩定。只有在逐步放松資本自由流動限制和放寬匯率調整幅度的情形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國際收支盈余效應才能減弱,財政政策調控的循環悖論才能予以解決,最終得到理想的調控效果與穩定的外部均衡與內部均衡狀態。

(2)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政策效用分析

當中央銀行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促使LM曲線左移,與IS交點位于BP曲線下方,形成國際收支逆差,為本幣帶來貶值影響,一國為維護本幣匯率穩定必然賣出外匯儲備并購入本幣,以維持本幣匯率水平避免過度貶值,LM曲線進一步左移。此時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出現模糊化,并且產生調控慣性,最初由于緊縮性貨幣政策需要對貨幣量收緊,但是當出現需對外部均衡進行同時調整時,貨幣政策緊縮程度無法受到有效控制,緊縮趨勢進一步加強,政策調控目標受內外均衡的制約而模糊化,如圖3-3。只有輔助財政政策的變化才能有效控制貨幣政策并產生預期的調控效果,如圖3-4。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稱貨幣政策的運行機制扭曲并產生強烈的政策依賴性。就經濟運行現實情況來看,近期我國貨幣政策由中性轉為偏緊的同時輔助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主要為保證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的持續,另一方面從模型中我們也看到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源于對貨幣政策調控依賴性和扭偏的需求。

(二)在IS曲線反常狀態下,政策調控效用分析

回顧我國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與利率的關系,可以看出在2004至2006年份,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利率的相關性表現為正向且投資對利率敏感性較強。

這里我們僅分析IS曲線斜率大于LM曲線斜率時的情形,因為當IS曲線斜率小于LM曲線時,使之成立的一種條件可理解為d■,在這種情形下投資對利率彈性較大的經濟含義可表述為利率下降伴隨投資嚴重萎縮,利率上升投資急劇擴張,而且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太大以至于抵消了政策擴張的正常效應,這些結論嚴重違背了基本經濟學理論。因此我們忽略此種情況,僅討論IS曲線斜率大于LM曲線斜率的情形。

1、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用分析

當政府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IS右移至IS’與LM曲線交于B點,由于B點在BP曲線上方,因此產生國際收支順差,并且由于IS曲線向上傾斜BP曲線向下傾斜,帶來了相比于IS曲線正常情形下國際收支盈余效應的雙重強化。本國為維護本幣匯率水平,投放本幣同時買入外匯資產,使得D和F上升,LM曲線右移形成新的均衡點C??梢钥闯鲈谶@種情形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無擠出效應,但其作用被貨幣政策的被動調整所削弱,如圖4-1。

當我們放寬對匯率固定與資本流動的限制時,財政政策在開放條件下產生特有的棘輪效應(ratcheting effect),即表現為財政政策的擴張導致本幣升值IS曲線下移趨勢,會被BP曲線的上移而部分抵消,同理當財政政策收緊時,由于本幣貶值導致的IS曲線上升會被BP曲線下降而部分抵消。如圖4-2,經濟初始均衡點位于點A,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右移至IS’,由于與LM曲線交于點B,由于位于BP曲線上方,因此國際收支盈余使得本幣存在升值壓力,匯率下降使得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從而IS曲線左移同時BP曲線右移,最終均衡點位于C點。

2、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用分析

當央行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LM曲線左移至LM’,與IS曲線交于點B,產生國際收支盈余,本幣存在升值壓力,為維護本幣匯率水平恒定,央行投放本幣并買入外匯資產,導致D與F上升,從而LM曲線右移趨向初始均衡點,緊縮性貨幣政策效用大幅減弱(見圖4-3)。若為確保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一國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配合,產生了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提及的貨幣政策調控的依賴性,貨幣政策調控自由度減弱。

若放松匯率固定與資本自由流動限制的假定,則緊縮性貨幣政策效用會逐步體現出來。在初始均衡點A,當貨幣政策收緊,導致LM曲線左移與IS曲線交點位于BP曲線上方,出現國際收支盈余,本幣升值進一步導致IS曲線左移至IS’,BP曲線右移至BP’,最終交于點C,如圖4-4所示。

三、修正模型下的兩個命題與證明

在修正的MF模型框架下,我們提出兩個命題并通過模型中所包含的方程進行嚴格的數學推導論證。

四、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轉軌經濟異象的探討

針對文章的上述分析,我們對理論分析過程中的特殊經濟現象進行總結,并對現象的存在給出了可能的原因解讀。

(一)關于模型修正中體現出的在特殊經濟現象。

1、近年來凈出口與國民生產總值同向變化的現象轉貼于  我國經濟增長中出口帶動的比重常年保持較高,一方面是我國現階段貿易活動中的比較優勢存在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客觀上出口紡織品、以及裝配加工的電子產品等對于本國經濟增長是有利的,并且出口產品大多屬于必需品范疇因此受外部經濟環境沖擊極為有限。另一方面從政策角度來看,在出口相關政策鼓勵以及進口相關的約束條件下,我國出口企業積極性較高,出口創匯以及為經濟增長貢獻較為明顯。當然關于凈出口額與國民生產總值間的因果關系有待進一步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實證研究,于此我們僅從不同角度給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

2、投資對利率的彈性為正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利率呈正相關關系。產生上述現象的可能原因如下:a、利率的非市場化因素。利率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其運用和形成具有較強的政策含義,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名義利率會大幅偏離實際利率,進一步使得投資與名義利率間的關系被扭曲;b、國有銀行主導型體制導致貸款獲得途徑的非均衡性。由于國有企業在資金市場具有壟斷優勢,且投資占比較高,同時其自身特性可概括為資金需求量大,議價能力極強,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這對于利率提升帶來的投資抑制效果帶來了很大程度地減弱;c、資產替代限制的效應。由于資本市場發展的滯后以及居民儲蓄的剛性表現,導致資金的逐利性被動弱化,使得名義利率調整幅度縮小,同時資金流向受到影響,名義利率對于投資的指導作用大大減弱。

(二)關于政策效用分析中體現出的特殊經濟現象

1、IS曲線正常狀態下

財政政策調控悖論的產生。如圖3-1所示,固定匯率制下,財政政策的擴張必將伴隨本幣資產的投放,外部失衡的進一步擴大。

貨幣政策的調控依賴性。如圖3-4所示,在此種情況下,貨幣政策收緊趨勢的終止依賴于財政政策的實施,貨幣政策目標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模糊化。

產生上述兩種現象的原因均來自與匯率固定的影響,因此合理放寬匯率調整幅度,放松對資本流動項下的管制,對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

2、IS曲線非正常狀態下

在放寬前提假設條件下,財政政策出現棘輪效應。財政政策的調整會由于匯率變動帶來的BP曲線移動而使效果更加顯著,具體體現為擴張和收緊時,均存在一條外部機制限制政策自身的慣性調節。這一效應得益于匯率的一定浮動。

(三)對兩個命題的思考

命題1中我們考慮了外國利率對于本國經濟的影響。命題2中我們考慮了財政刺激計劃或赤字的融資方式對于一國經濟的影響。在相關的嚴格條件約束下,兩個命題均對中國自身經濟運行存在一定的意義。

首先,在美國經歷多次量化寬松政策,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擴大貨幣供給時,國外的利率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在滿足命題的一定條件時,若我國利率水平長期保持恒定,根據命題1結論,外生經濟沖擊會帶來我國的產出的下降。其次,目前由于政府投資拉動的主導效應等使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增長態勢,而我國在財政赤字逐年增加的經濟發展時期合理彌補財政赤字缺口以及合理為財政刺激計劃融資對經濟增長與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命題2結論,利用發行國債的方式為財政刺激計劃財政赤字進行融資,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

綜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產生經濟運行異常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但主要集中與利率的非市場化、匯率水平的固定及資本項目的嚴格限制,資本市場發展的滯后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單一。為有效解決政策調控中問題,具體政策建議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利率、匯率等資金價格指標的作用

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步伐,完善利率形成機制,逐步減弱利率作為政策變量的性質,有效連接金融市場內部不同利率形成機制和傳遞機制,進一步發展并完善資本市場,使居民投資的資產形式多樣化,同時配合利率形成機制的完善,進一步提升資金流動的趨利性,使得資金擁有個體對于政策調整做出有效合理的反應,使利率的價格信號作用顯著改善;逐步放寬匯率的調整幅度,緩慢放松對資本賬戶的管制,使得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健全同時避免外部因素對本國經濟體的沖擊。

2、針對國企資金獲取途徑設立監督渠道

并對其資金的非正規漏損及效率缺失設置指標進行監控,減弱其資金議價能力進而提升其對調控政策反映的敏感性,逐步改善資金市場上的壟斷現象。

3、加大對經濟增長結構轉型的投入

宏觀層面,從增長依賴途徑轉變入手,為繼續保證經濟增長將動力逐步轉向國民內需的開發,同時在短期中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微觀層面從企業技術進步、產品創新角度提供輔助,鼓勵企業等市場微觀主體技術革新,并且進一步提升本國人力資本的質量,保障經濟增長途中所需的知識與技術積累。

本文構造的MF模型是對西方經濟理論在中國特殊背景下修正的一種嘗試。經濟理論和分析應充分結合中國經濟的運行背景,對于西方經典理論的運用和考察應本著謹慎的態度加以學習和研究,只有有效合理地將其融入我國的經濟運行框架,理論與模型才能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上述分析與命題中中國轉軌經濟中存在的經濟異象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在新的時期也對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挑戰。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的高速經濟增長締造了東方乃至世界的神話,其經濟體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并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經濟體量層面的頭號大國。但是反觀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部質量與為保證經濟增長動力而付出的成本代價,我們不得不冷靜的思考許多異?,F象背后的問題所在。目前中國人均GDP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如何避免重蹈拉美國家等地區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平穩走向發達國家行列;如何避免激化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沖突,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如何擺脫身處世界工廠中資源凈輸出者的尷尬地位,從創新與技術發展角度分享世界市場的紅利;如何合理解決長期中自身的“雙順差”現象問題及其間接影響,兼顧內外均衡的實現;如何避免在高速經濟增長后期產生滯漲的可能,同時在后危機時代繼續保證全球經濟引擎的功用等等,這些始終困擾并將長期伴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象是轉軌經濟中永恒的音符,只有合理應對這些從歷史長河中走來并在現實中不斷相遇的問題,中國經濟才能譜寫出永恒而輝煌的樂章!

參考文獻

[1] William L . Silber, Fiscal Policy in IS-LM Analysis : A Correction.[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 No. 4, Nov.1970,Page of 461-472

[2]黃齡.《MF模型的邏輯推演與引申》[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3]謝浩然.《基于IS-LM模型的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J],《當代經濟》2010年12月(上)

[4]David Colander , The Strange Persistence of the IS-LM Model.[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36,Page of 305-322

[5]吳照銀.《中美經濟政策的傳導》[J],《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6]尹慧娟.《從MF 模型中BP 曲線的斜率看我國的財政政策》[J],《學術論壇》2002年第二期

[7]羅云峰.《中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在中國的調整和應用》[J],《上海經濟研究》2010年第1期

[8]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易綱,海聞.《貨幣銀行學》,[M]格致出版社

篇4

關鍵詞: 積極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轉型; 穩健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

財政學理論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財政政策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中性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財政的收支既不會產生擴張效應,也不會產生緊縮效應。財政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政策的中性。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自2005年開始我國將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為何轉型以及如何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后廣大財政理論及實際工作者需要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發行規模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適度增長和社會穩定的目標。

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在中國出現了外部影響的不確定性增加,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等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采取的一種階段性或反周期性的適度擴張政策。從本質上講,積極財政政策是一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以國債和支出兩大政策工具的運用為主。

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1997年7月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1998年逐漸顯現,尤其是外貿方面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外貿增長幅度明顯放慢,并于1998年5月出現負增長,極大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形勢客觀上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基本條件。

二是中國經濟處于周期性低谷階段,經濟增長明顯趨緩,并出現通貨緊縮跡象。同時,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均下降,通貨緊縮顯現。

三是買方市場全面形成。1997—1998年我國出現了全局性的“買方市場”,絕大多數產品供給能力大量閑置,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影響和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四是貨幣政策效果不佳。盡管貨幣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銀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銀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并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準備金率等,但貨幣政策沒有產生足夠明顯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間和余地已經相對狹小。

在上述背景下,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我國自1998年開始啟動了積極財政政策。實行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拉動經濟增長(平均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刺激投資需求、增加出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緩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二、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的原因分析

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看,擴張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通常是一種短期的臨時性反經濟周期手段,長期實施則有可能導致財政風險增加并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運用財政政策調控宏觀經濟、刺激經濟增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財政政策的適時調整和轉型問題。

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擴大政府投資使總供求均衡維持在接近充分就業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資轉化的收入效應改變居民消費預期、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增強民間投資意愿,最終使市場機制恢復自主運行能力,經濟增長恢復內在的秩序。這也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但是作為一項反周期調節的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始終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恢復經濟自主增長方面產生明顯的效果,投資需求越來越依賴政府,對居民消費拉動弱,而政府消費率卻節節上升。

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國經濟運行已進入新一輪快速、穩定增長期,民間投資能力迅速擴大、外部經濟環境改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五個統籌”、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已經箭在弦上,作為宏觀經濟重要調控手段的財政政策本身為適應這種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也在情理之中。

積極財政政策轉型,并不意味著財政將從建設投資領域全盤推出,而是賦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觀調控戰略職能。實際上是要將短期策略性財政政策逐步轉向中長期的戰略性財政政策,或是要將積極財政政策逐步轉向均衡財政、協調財政或者中性財政,它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調控手段組合、調控方式方法的適時、適度轉換在內的一個系統工程。

從當前的突出問題來看,隨著民間的以及地方政府驅動的投資明顯趨于活躍和旺盛,我國投資總量的增幅過大,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長偏快,物價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取代通貨緊縮而成為經濟運行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畢竟是宏觀“反周期”操作適用于經濟低迷階段的政策類型,當通貨膨脹逐漸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的壓力時,繼續實施這一政策,將形成逆向調節并加大經濟健康運行的風險和阻力。因此必須實施財政政策的轉型。

1、財政政策轉型有利于逐步化解累積的財政風險

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7年來,期間僅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就達到9100億元之巨,財政赤字率從1997年的0.78%上升到了2003年的3%,國債余額已經超過26000億元,債務負擔率已經從199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約20%,累積的財政風險愈益加大。若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排除爆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

2、財政政策轉型有利于抑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和通貨膨脹壓力

篇5

關鍵詞:IS-LM模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一、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稱為希克斯—漢森模型。由于凱恩斯有關利率的理論有兩個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確定性,二是貨幣市場均衡無法保證商品市場也達到均衡,因此??怂褂?937年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漢森提出這一分析工具,并將LL曲線改稱為LM曲線,于是??怂?、漢森的IS—LM模型修補了凱恩斯理論的缺陷,把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IS—LM一般均衡模型是指在商品市場中,投資I是利率r的函數,I隨著r遞減而減少,儲蓄S是收入Y的函數,S是Y的遞增函數。??怂拐J為,將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與利息率的另一種關系,形成IS曲線。同樣由于下式決定了均衡收入:I(r)=S(Y),在貨幣市場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為M,貨幣需求為L=L(r,Y)。貨幣供給有政府決定,是個既定的量,貨幣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數,當下式成立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M=L(r,Y)貨幣供求相等點的軌跡形成LM曲線。它表示在貨幣供給既定時,貨幣市場處于各種均衡態對應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種組合。將方程I(r)=S(Y)與M=L(r,Y)聯立,可求得未知數(r,Y)的解,這個解就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E。這就得到一個關于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點E代表一般均衡態(如下圖)。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組合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達到供求相等的點。在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狀態時,收入水平達到穩定均衡。

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一般比較分析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應對經濟波動的兩種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兩種政策的效應又會因為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而有所差異。

所謂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所謂貨幣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于調整貨幣供應基本方針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等具體政策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的IS-LM模型比較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宏觀經濟學IS-LM模型中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這里有引入IS-LM模型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分析

IS-LM模型中的LM曲線是表示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息率(簡稱利率)關系的曲線:IS曲線則是表示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率關系的曲線。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這些影響可以在IS-LM圖形中看出。

如果LM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財政政策,會使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來的利率和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則會使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使利率和收入下降。相反,如果IS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它和IS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來的利率,收入則高于原來的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會使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利率上升,收入減少。

(1)財政政策效應

從IS-LM模型看,財政政策效應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變化(包括變動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等)使IS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顯然,從IS和LM圖形看,這種影響的大小,隨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大。反之,IS曲線越平坦,則IS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小。如圖1所示。

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資的利率系數所決定,IS越平坦,表示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即利率變動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資變動的幅度越大。若投資對利率變動的反應較敏感,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時,就會使私人投資下降很多,就是“擠出效應”較大.因此,IS越平坦,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被擠出的私人投資就越多,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即政策效應越小。圖1(a)中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擠出私人投資所減少的國民收入,YOY1是這項財政政策帶來的收入。圖1(b)中IS曲線較陡,說明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較小,因而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應又隨LM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2所示。

從圖2(a)和(b)中可見,政府增加同樣大的一筆支出,在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小,即政策效應較小;相反,在LM曲線較平坦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大,即政策效應較大。這是因為。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表示貨幣需求增加將使利率上升較多,從而對私人部門投資產生較大的擠出效應。結果,使財政政策效應較小。相反,當貨幣需求利率系數較大(從而LM曲線較平坦)時,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門借了很多錢(通過出售公債券),也不會使利率上升很多,也就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政府增加支出就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較多,即財政政策效應較大。

(2)貨幣政策效應

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即貨幣政策的效應,同樣取決于IS和LM曲線的斜率。

在LM曲線斜率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如圖3所示

LM曲線右移,貨幣供給增加,從而能夠增加國民收入。但實際上收入并不會增加那么多。因為利率會因貨幣供給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貨幣供給量中一部分要用來滿足增加了的投機需求。IS的斜率主要決定于投資的利率系數。IS陡峭時,投資的利率系數較小。LM右移時會使利率產生較大幅度的下降,從而導致增加的貨幣供給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滿足投機需求。國民收入水平不會有較大增加,政策效應不大。相反,IS平坦時,投資利率系數較大。LM右移時,利率下降不大,投機需求較小,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LM曲線由于貨幣供給量變動時,國民收入的變動就越小,即貨幣政策效應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4所示。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LM曲線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即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因而使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多增加,即貨幣政策的效應較強。

因此,IS-LM曲線的形狀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應關系如下:

IS或LM曲線移動時,均衡收入與均衡利率會發生變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推動IS或LM曲線向右移動,從而實現帶動經濟增長,增加國民收入的目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增加自發性支出,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和均衡收入增加,從而推動IS曲線右移。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受"擠出效應"的影響,IS曲線的形狀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關系不確定。積極的貨幣政策通過法定準備金、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推動LM曲線向右移動。IS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越有效;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

三、從IS-LM模型分析我國的“雙穩健”政策

近幾年,尤其是2002年之前,我國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上,傾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即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政府支出,刺激經濟的增長。這與我國當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形勢是相適應的。不過,從2003年開始,經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2003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達到9.3%,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萬億元,增長9.5%。在這種變化下,我國實施了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2005年開始轉變。從抑制潛在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保證經濟穩定的目的出發,中國在2005年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穩健"。筆者擬運用IS-LM曲線來討論這一“雙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

1.“雙穩健”的政策含義。

“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劉國光,200A)。筆者個人認為,“穩健”是相對于“積極”而言,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說是穩中趨于緊縮的,尤其從理性預期的角度,反應在公眾的心理預期上,這種政策調整反應了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應運而生的整個宏觀政策態度。雖然,穩健政策并不等同于緊縮,但在經濟主體的預期中,“穩健”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近似于緊縮。

2.我國“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

“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是經濟穩定而非經濟增長。IS-LM模型探討的是國民收入與利率水平的水平關系,沒有討論經濟穩定的問題。而“雙穩健”政策,作為宏觀的經濟政策,更多考慮的是預防經濟過熱,推動社會公平和減少失業,調整行業結構,應付經濟壟斷等各個方面。這一政策通過對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各項經濟指標的分析,落腳于經濟平穩,致力于在經濟過熱和增長緩慢中間尋找平衡點。

3.“雙穩健”政策應加大市場調控的力度。

我國的IS-LM模型沒有確定的形狀,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無法精確擬合。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等原因,一些變量實際上是政策性的,而定性分析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不能精確描述IS-LM曲線的形狀。所以,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IS-LM模型(筆者把它看作是在經典理論中加入一些條件的定性模型)是不精確的。盡管長期趨勢十分明確,但在短期內,或者在一定的時期內,模型的形狀和趨勢并沒有準確的界定。在不精確的IS-LM模型下,穩健的政策,即中性政策,應該說很好地配合了這種不精確性。因為穩健政策意味著政府干預的謹慎,意味著留給市場更充分的發展空間,意味著由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市場力量的出清來實現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雙均衡,從而通過市場的培育,使我國的IS、LM曲線由理論上的陡峭趨向正常,由實踐上的不精確趨向可計量的穩定?!半p穩健”政策是比較謹慎的政策選擇。這一政策應在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致力于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協調性,以提供公共物品、解決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問題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謹慎地實行其它配套的政府干預,加大培育市場的力度,引導市場的完善,使市場的調控更加靈敏有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美]多恩布、什費希爾: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鄧子基、張馨、王開國:公債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篇6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01

一、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現階段,國內社會經濟宏觀形勢呈現為“內需結構失衡、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過熱、就業門檻較高”的局面,所以迫切需要政府部門采取有效的財政政策以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作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穩定增長。為改變上述現狀,政府部門積極實施擴張性赤字預算政策,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會經濟的增長,但仍然存在融資利息負擔過重等一系列問題。

1.稅收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稅收政策是在社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而來的,所以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歸納而言,其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1)在稅收政策的影響下,政府部門充分利用手中職權廣泛籌集資金,以滿足社會經濟增長的需求;(2)稅收政策能夠引導更多的人將剩余資金用于投資或儲蓄。從公共儲蓄視角看,公共投資資金數額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稅收收入,即稅收收入越多,用于共同投資資金數額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見,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除稅收政策之外,財政支出也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首先,財政支出能夠重新對公共儲蓄資金進行科學合理配置,以起到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目標。同時,財政支出還具有示范效應,引導著社會中的有效資金趨于正確的方向流動;其次,財政支出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應。實踐表明,稅收政策減少了有錢人的收入,而財政支出則增加了窮人的收入。

3.以導向為依據,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及中性財政政策,其中各類財政政策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一般而言,隨著社會經濟持續過熱,致使社會總需求量過大,國民收入遠遠高于充分就業時的水平,此形勢下政府部門為穩定經濟,需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財政支出或增加稅收的形式減少或抑制社會總需求量;相反,隨著社會經濟持續衰退,致使社會總需求量不足,國民收入遠遠低于充分就業時的水平,此形勢下政府部門為穩定經濟,需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增加財政支出或減少稅收的形式刺激社會總需求量增長,促使經濟盡快復蘇。除上述兩種狀況之外,政府部門為達到穩定社會經濟的目的,應實施中性財政政策。

另外,在財政收支穩定不變的狀況下,可調整優化財政收支,以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除此之外,科學合理分配支出、不斷提升公平服務水平等措施也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之為膨脹性財政政策,其指的是通過減稅、增支出以擴大財政赤字的財政分配方式,以達到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目的。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必須以具備閑置資源為前提條件,實際上,僅憑借市場力量根本無法利用閑置資源,為確保閑置資金科學合理利用,需要借助政府權力。由于閑置資金數量有限,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資金將面臨著緊缺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勢必要從金融市場中籌集更多的資金,以致累計赤字與累計發債規模逐漸增大,從而引發經濟過熱,進而制約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所以要求相關部門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依托于該政策以協調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系。可見,經濟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任何財政政策均不可長期執行,否則將嚴重危及到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

4.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貨幣政策通過作用于總量以達到直接調整社會總需求的效應;而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總量中的分布與比例以達到間接調整社會總需求的效應。其次,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整力度較平緩,通常不會對市場機制產生較大的沖擊力;而財政政策恰恰相反,其對經濟的調整力度較大,且較易對市場機制產生強大沖擊力。再次,貨幣政策以經濟行為主體競爭作用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標;而財政政策以市場的供求關系與機制作用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標;最后,財政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既涉及到經濟決策又涉及到政治決策,其與相關法律程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不易于高效順利實施。

二、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策略

1.轉變政府職能。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的內涵和邊界就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從整體上觀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基本上沿著提高市場資源配置地位的道路演進。然而相對于市場的發育,政府職能調整顯得滯后,出現了所謂“越位”、“錯位”、“缺位”的種種現象。也就是說,我國政府管理市場經濟的能力還未滿足市場正常發展的需要。社會保障水平低下、城鄉差距拉大、社會不公平感增加、環境持續惡化、粗放型增長屢禁不止等現實經濟社會中的矛盾,不僅僅是市場失靈的結果,更有政府管理不到的因素。堅持以人為本,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些信息都透露出我國正在加快政府職隨轉變的步伐。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切實解決政府“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最終把政府職能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軌道上來。

2.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該繼續加強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以及通訊等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在產業方面要鼓勵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大型裝備技術制造業等產業部門形成國際競爭力;國土開發方面形成全面綜合的開發格局,縮小東部、中部、西部的地區差距,合理規劃和布局三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使全國實現協調、健康發展。

3.財政政策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還應對于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權力下放以及擴大地方政府的自這一認識上存在的誤區,進行及時的認識與調整。在現階段,由于社會對于和諧以及有效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穩定的國內財政政策環境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本,由此可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權力下放是由一定的條件作為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必須維護強勢政府,強化中央在政府以及財政政策等方面的統一領導權,換言之,也就是要保證中央在經濟發展以及財政政策管理等方面所應具有的絕對管理權威。因此,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對下放的財政政策權利的范圍以及程度進行有效的把握,同時確定合理的政府活動范圍,從而對本地方社會的經濟進行及時的管理,從而避免下放到地方的權利不至于偏離社會公共利益的軌道,以及進一步的強化地方政府對微觀領域經濟活動的權利,是清除阻礙縣級政府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實現經濟順利發展的關鍵性環節。與此同時,由于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缺少剛性準則的約束與制約,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將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資源,因此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思考如何把握中央政府財政制度、財政政策供給的意愿范圍以及向中央政府索取有利于本地發展的財政政策以為其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就是對地方政府財政政府把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影響和作用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姚慷.后危機時代擴張財政政策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路徑分析[J].中國外資,2013(06).

[2]王雪,卜祥云.促進河南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08).

[3]李中建.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財稅支持政策[J].財會研究,2013(03).

[4]段明貴.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財政補償政策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3(06).

[5]張堯,毛金,張磊.遼寧新能源開發利用財政扶持政策的風險控制研究[J].商,2012(24).

篇7

關鍵詞: 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財政手段;金融工具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放緩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自2010年后,我國為緩解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而大量采取一系列激進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弊端性日行顯現出來,出現了貨幣供給過量,市場貨幣流動出現混亂等情況,加上國內消費者購買水平指數(PMI)上升較快,出現了通貨膨脹預期的現象,截止2015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其中,城市上漲1.3%,農村上漲1.0%;食品價格上漲1.6%,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0.9%,服務價格上漲2.1%。

一、 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的含義

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國家經濟目標,運用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等手段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起到影響宏觀經濟的措施的目的。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貨幣政策可以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般在總需求和經濟低迷的時期使用,其功能是通過提高貨幣增長速度來刺激需求;緊縮性貨幣政策一般在通脹嚴重和經濟增長過快的時期使用,其功能是通過減少貨幣增長速度來降低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物價或一般物價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貨幣供應畸形增長,出現投資和消費過旺,生產過熱等現象。我國一般采用居民消費指數(CPI)作為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發行量過多。究其深層原因還包括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結構失調、供給不足、預期不當、體制等因素。

二、 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市場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是本次通脹的主要表現。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豬肉、蔬菜等商品價格上漲最具代表性。

貨幣流動性過剩是引發本輪全面通脹的根本原因。穩定物價水平、防止經濟過熱是目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目標。2010年末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多次運用加息、上調準備金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貨幣政策工具,對調節通脹預期壓力、遏制物價進一步持續上漲起到一定松緩作用。

由上述圖表數據可知,通脹率衡量指標CPI幾乎隨著央行貨幣利率調整而呈正相關上下波動,根據SVAR模型,研究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得出結論:貨幣供給的增長會帶來物價的上漲,并且滯后4 個月后達到最大效應。

綜上,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現狀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堵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脹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三、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綜合治理。由于導致通貨膨脹既有總需求膨脹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動與結構失調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貨膨脹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應,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優先發展農業及能源等基礎與瓶頸產業,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打破該行業背后的利益寡頭。

動態監控。由于預期通脹率和實際通脹和利率有很大關系,所以預期通脹對當期實際通脹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央行如能調整貨幣政策來改變通脹預期,則對控制通脹水平有很大幫助。由統計局數據統計可知,貨幣政策與導致的利率變化對最近的物價波動的影響較大,所以以利率為主的貨幣政策應該得到廣泛使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第一,適度采取寬松政策,總體以緊縮性貨幣政策為主。目前流動性過剩問題主要歸因于外匯長期占款,如果此時政府過多運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則會造成利率提高,會減少投資,減少消費,導致國民收入的減少,所以政府因為合理利用貨幣政策,對相關企業降低門檻,環節整體趨勢。

第二,放開金融管制。現在民間資本合法化成了國家金融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間信貸最根本的問題是國家金融機構出于資產安全性的考慮,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體制不完善。所以國家在近兩年應當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間金融市場的目標,降低金融機構的門檻國有銀行為了資產的安全,對中小型企業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關部門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間金融市場,適度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增加政府鼓勵和支持。

第三,加速產業改革和升級。在我國一二三產業結構當中,還是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缺乏新興的可持續型企業和有廣闊前景的朝陽行業,這導致了我國的經濟質量水平較低,再加上我國上世紀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尾聲,如果再將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持續下去,會進一步加劇通脹水平,所以政府應引導企業對創新型和高科型企業進行投資。

第四,拓展其他資本市場。由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銀行資產大幅擴張,而證券市場資產不斷萎縮。長期倒掛的利率水平對證券行業影響巨大,政府應當適合考慮調息,這也是社會各界的廣大呼聲。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發展證券市場和其他諸如民間信貸等資本市場。

四、結論

筆者認為,要創立和諧穩定、積極向上、統一有序的市場環境,不僅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大基本經濟因素上考慮,也需要從國家宏觀和個體微觀上的角度上進行考慮。

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民銀行將利率作為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依據,將價格水平穩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增強人民銀行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響力。在央行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和財政部門的協調配合,努力建立長期有效的協調機制,在經濟目標、政府債務和金融監管等方面及時進行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效力。隨著我國財政收支以及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保持政府的預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證了財政的預算約束,將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保證預算公開透明,才能避免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果,讓貨幣政策充分發揮其在調控價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徐靜.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與成因分析.[J].財會研究,2013(4).

[2] 王勇.對運用貨幣政策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3(5).

[3] 楊毅.貨幣政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16)

篇8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壓力 通縮性貶值 經濟擴張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施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20%。但是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依然逼迫人民幣繼續升值。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熱議的話題,現將近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就此問題的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一、 人民幣升值的依據

關于人民幣的升值依據,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國的貿易賬戶在國際市場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嚴重的順差。這一順差被指來源于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的低估。這只是人民幣升值壓力表象的原因。筆者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理論的總結,得到人民幣升值壓力有兩種,一種是短期壓力,一種是長期壓力。前者是內外經濟失衡的結果,表現為持續的雙順差,外匯儲備快速增長以及國內經濟過熱;后者是經濟長期走強的結果,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兩者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

人民幣匯率低估是造成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存在、揮之不去的重要原因。因此,允許人民幣以更快速度升值,從而使人民幣實質匯率恢復到其均衡水平,有助于降低人民幣預期,緩和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對政策當局的壓力。

光(2005)指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一方面是產品成本和價格的實際降低, 另一方面是貨幣名義價值和內在價值的反向運動, 即實際匯率升值。由于服務業等非貿易品部門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 內外( 比如中國和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差距不大, 但大部分制造業是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不同國家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就相當大。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 由于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 我國制造業和可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是不斷提高??少Q易品部門勞動生產提高帶來的實際匯率升值, 要求名義匯率跟著升值, 但如果有其他條件(比如工資上漲)配合, 就可能緩解升值壓力。然而,中國是勞動力過剩, 可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 工資和不可貿易品部門的價格漲不起來。因此,匯率升值的壓力很大。

種種研究表明人民幣已經明顯被低估,但是我國政府對于是否允許人民幣升值問題依然保持著相當謹慎的態度。中國政府對匯率的謹慎源于升值可能產生的經濟緊縮問題,這也是傳統意義上匯率升值產生的效應。

二、 人民幣升值引發經濟緊縮

按照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教科書上的模型,貨幣升值是緊縮的:貨幣升值至少在短期將提高國內商品對外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實際匯率升值),導致本國出口下降和進口商品對國內生產商品的替代,從而降低總需求,這就是匯率變動產生的支出轉換效應。總需求的下降進一步使總供給下降,社會的就業水平因此受影響,最終導致經濟的衰退。

Mckinnon(2005)認為,因為中國通貨膨脹率已經趨同于美國水平。人民幣任何顯著的持續升值(美國想要人民幣升值20%-25%)將會驅使中國進入通貨緊縮。而人民幣升值可能產生升值預期,這樣就會對出口企業產生降低工資增長的趨勢,工資增長下降進一步導致通貨緊縮。在面臨更多升值壓力的背景下,如果中國人民銀行只允許小幅度的升值,熱錢流入則會加快。如果中國推進金融自由化,采取諸如解除利率管制等措施,中國公開市場利率就會被迫趨向于零,而中國目前已經接近于陷入零利率流動性陷阱――上海的銀行間短期拆借利率現在快下降到1%,一旦跌入零利率流動性陷阱,中國人民銀行在面對通貨緊縮的壓力時會將束手無策。

高賀、李霞(2008 )認為,人民幣升值造成了國際游資的巨大套利空間。由于人民幣升值采取緩慢的和持續的方式, 因此國際游資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來套取匯差,相應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近年來我國房價、股價與物價暴漲, 與這種套利活動不無關系。而隨著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越來越快、幅度越來越大, 人民幣升值演變為人民幣資產泡沫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三、人民幣升值引發經濟擴張―基于通縮性貶值視角

(一)貶值引發經濟緊縮

貶值引起緊縮的原因,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討論。從需求上看:(1)如果進口商品的價格需求是無彈性或彈性很小時,對資本貨物、中間產品和重要消費品的進口的更高花費將會減少本國生產商品的需求;(2)名義貶值會給總需求帶來緊縮壓力,這一壓力可能大于貿易支出轉換效應帶來的補償。就價格剛性而言,非貿易品將緩慢調整以降低需求。如果非貿易品需求下降的速度大于可貿易品的外國凈需求的上漲,則整體產出將下降;(3)貶值可能導致收入在工薪者之間的再分配,那些邊際儲蓄傾向低的群體的收入將轉移到邊際儲蓄傾向高的群體,這一凈效應將使總需求下降(Krugman & Taylor,1978)。從供給上看:首先,貶值直接增加了進口產品的成本,使得總供給減少;其次,在資本市場不健全的經濟體中,貶值降低可信貸額度(Van Wijnbergen,1986)。這又反過來使國內利率水平上升,使生產成本增加;再次,由于集體談判合同(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和指數化工資(Wage Indexation)的存在,名義工資因為高通貨膨脹而增長,并實際上快于通貨膨脹,導致供給減少(Agenor & Montiel,1996);另外,一旦把需求和供給一起加到分析框架,即使貶值引起總需求的凈效應是擴張的,只要這一需求轉換效應小于總供給產生的衰退效應,同樣可以使貶值引起通縮。

Kamin & Rogers(2000)針對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在墨西哥,貨幣貶值總是導致產出下降;Hoffmaister & Vegh (1996)對烏拉圭,Moreno(1999)對6個東亞國家以及Berument & Posaogullari(2003)對土耳其分別進行研究均支持“緊縮性貶值”假說。還有一些學者從時間的維度,把貶值對產出的影響分別在短期、中期、長期進行考察。如Edwards(1986)采用約化型方程模型對12個發展中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短期貶值是緊縮性的,但是一年之后貶值有擴張的效果,而在長期貶值則是中性的; Gylfason & Radetzki(1991)運用宏觀經濟模擬方法發現對所研究的12個發展中國家,貶值在短期和中期都是緊縮的; Oskooee & Kutan (2008)通過建立對白俄羅斯等東歐九個新興經濟體的誤差修正模型發現:在短期貶值對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俄羅斯四國產生緊縮效應,而在長期貶值對以上九個國家中性;Sencicek & Upadhyaya(2010)對1970-2004年的土耳其的實證分析指出,在短期內貶值產生緊縮效應,中期產生擴張效應,長期效應中性。

(二)升值引發經濟擴張的渠道

由緊縮性貶值可以相應總結出一些匯率升值導致產出擴張的渠道,同樣可以從需求和供給方面討論。

在需求面:(1)貨幣升值會降低國內價格水平,導致居民的實質貨幣余額和實質財富增加,這傾向于擴大居民的支出;(2)貨幣升值具有收入再分配效應:貨幣升值將使收入從高邊際儲蓄傾向的群體向低邊際儲蓄傾向的群體轉移。這是因為貨幣升值通過降低價格水平提高了實質工資,導致實質收入從企業家階層向工薪階層轉移。由于工薪階層有較企業家階層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所以貨幣升值的這種收入再分配效應傾向于擴大經濟的總支出。這種收入分配效應在發展中國家更為明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階層財富有限并且受到很強的流動性約束,因此其邊際消費傾向幾乎等于1;(3)在發展中國家,新增設備投資通常包含大量的進口資本品,貨幣升值降低了這些進口資本品的國內價格,因而傾向于增加新增投資從而擴大經濟的總支出。

在供給面:(1)貨幣升值將降低進口中間產品和原材料(如石油、礦石)的國內價格,因而降低所有最終產品(包括非貿易品)的生產成本,邊際成本相對于最終產品價格的下降將導致企業增加產出和雇傭,從而增加經濟的產出和就業。因此,即使貨幣升值對總需求的凈效應是緊縮的(支出轉換效應足夠大從而支配支出變更效應),供給面效應的存在使得升值仍可能是擴張的;(2)貨幣升值有利于健全國內資本市場,增加可信貸額度,使貨幣供給增加。這樣使國內利率降下來,減少了生產成本。使企業增加產出,國內經濟得以擴張。

四、總結

國內外經濟學者關于人民幣升值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和充實了人民幣匯率理論。面對近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通過新近發展的貶值性緊縮理論擴展得到的人民幣升值可能引發的擴張效應,是否能幫助我國管理當局打消升值顧慮?縱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實證研究成果的絕大多數結果來看,與大多數發展國家進行的同類型的結果不同,貨幣升值在中國主要還是通過傳統宏觀經濟理論所得到的支出轉換效應體現的,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依然是緊縮性的。其中可能的原因有:1、現存于發展中國家的“緊縮性貶值”理論發生在貨幣金融危機等非正常的環境下,而中國的過去的貶值,沒有在此情況下發生;2、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進行的城市改革,使得相當大一部分人失業和喪失傳統福利,導致城鎮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那么,貨幣升值的收入再分配在中國發揮的作用不大;3、由于多年的FDI,中國制造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國內生產的資本品對進口品的替代性增強,則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投資支出的影響不明確;4、貶值性緊縮理論的一個前提是該國貿易處于逆差,但是中國除1993年外,在過去20年里一直是貿易順差;5、最后從供給面看,由于中國對部分商品,特別是服務業的價格管制依然存在,人民幣匯率對產出的供給面效應同樣不明晰。但是,不管人民幣升值是緊縮性還是擴張性,中國都不應該在繼續維持人民幣匯率低估的政策建議,因為人民幣的低估確實已經造成中國短期和長期的經濟失衡。另一方面,在我國,匯率工具被賦予了過多的任務,政府或許應該讓匯率專門發揮其相對價格作用去解決中國存在的外部失衡和長期結構問題,而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工具來管理國內經濟失衡問題。

參考文獻:

[1] 光.人民幣匯率問題: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經濟研究,2005;5

[2] 施建淮.人民幣升值是緊縮性的嗎?[J].經濟研究,2007;1

[3] 高賀,李霞.人民幣升值影響綜述及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8;10

[4] 施建淮.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6

[5] 麥金農,鄒至莊.國際著名學者關于人民幣升值是非評說[J].國際經濟評論,2005

篇9

    一、凱恩斯主義者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

    財政政策是凱恩斯主義者非常喜歡使用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他們認為,對總需求的調控,財政政策比之貨幣政策更有效,財政政策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被用來變動總需求,以對付嚴重的通貨緊縮或者通貨膨脹,也可以被用來微調經濟,熨平經濟周期的較大的波動。財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簡單明了,如果經濟正處于嚴重的蕭條時期,財政政策就采取“減收增支”的辦法,減收就是減稅,增支就是增加政府開支和增加社會福利的辦法。

    減稅和社會福利的增加會使漏出減少,注入增加,會很快刺激總需求的增加。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涉及到政府預算的制訂和實施,由于時間間隔較短,效應也就較顯著。在西方國家,減稅,主要是減個人所得稅,既減少漏出,又對個人的勞動和投資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增加支出和社會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擴大總需求。但是,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究竟會使總需求增加多少,最終使GDP增加多少,很難作出估計。如果人們把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的一部分錢用于增加對進口品的需求,并且邊際進口傾向較高的話,則總需求的擴大就不會很大了。

    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對總需求的擴大作用甚小。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經濟的一種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總需求,因而有較充分的乘數效應。同時,政府支出可以直接為宏觀調控目標服務,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擴大總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國民經濟的瓶頸缺口,增加社會的生產能力。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經濟特別蕭條的地區以幫助該地區的經濟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不太使用進口品的項目上,盡可能以乘數效應增加GDP.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增加就業的項目上,以減少失業人口。但是,政府支出如果花在基礎設施方面的話,就會耗費較長的時間,很難立竿見影。當然在對付長期性經濟蕭條方面還是有效的。不過,政府實施的項目往往由于缺乏責任心和管理,工程質量較差,很多被稱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會勞民傷財。

    與解決通貨緊縮缺口的財政政策相反,如果經濟存在通貨膨脹缺口,經濟基本已達到了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此時就應當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即增收節支的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

    從近代歷史看,在西方國家,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存在過持續的通貨膨脹缺口,這主要是由于戰爭經費支出急劇增加所致。其余時候,基本上都是通貨緊縮缺口存在,通貨膨脹缺口只是暫時性地存在過。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存在過一個怪現象,就是在高通貨膨脹率的同時,失業率也上升,也就是滯脹。凱恩斯主義者把滯脹的原因歸結為在收縮總需求的同時,總供應也收縮了,這樣抵消了通貨膨脹的效應,但國民產出也下降了,結果社會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失業率上升。

    總需求和總供應的同時萎縮會對總供應產生不利的影響。稅收的增加會對勞動和投資產生反激勵的作用,也會進一步推動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政府支出的削減會對某些依賴政府支出的部門(如衛生醫療部門、教育部門、公共交通部門等)產生嚴重的影響,減少政府對社會的公共提供。對基礎設施支出的削減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持續的通貨緊縮政策還會使私人投資減少。所有這些都會使國民經濟的生產能力減少。

    經驗表明,對付通貨膨脹并不難,即使有的國家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經過治理,也能平息下來,難的是在治理通貨膨脹的同時不引發通貨緊縮。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都可被用來微調經濟,只要政府對總需求實行有效的管理。所謂微調經濟是指通過政府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干預,以避免經濟周期出現較大的波動。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作用更為明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政府針對經濟的冷熱,實施相反的對策(逆向調節),如果政府在經濟蕭條時期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經濟高漲時期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則國民經濟的運行就會比自發運行的軌跡要平穩得多。當然,政府要完全熨平經濟的波動是不可能的,也有可能由于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使國民經濟秩序更加紊亂。

    政府調節經濟的的主要問題是時滯。如果時滯效應很長,穩定經濟的政策可能反而會成為“不穩定的經濟政策。”因此,只要對經濟形勢判斷正確,財政政策制定和實施得當,經濟的波動雖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國民經濟一樣可以實現相對平穩的發展。

    二、貨幣主義者對政府調節經濟的做法持反對態度

    貨幣主義者反對把財政政策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的主要理由是:減稅或增加財政支出并不會對經濟有什么刺激作用,國民產出不會因此而增加,因為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貨幣供應也相應擴大了,增加的只是名義的GDP.從長期來說,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只能導致通貨膨脹。特別是在浮動的匯率體制下,這個結果更為明顯,因為總需求的擴大會使本國的貨幣貶值,從而使進口品和進口原材料價格上升,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在經濟蕭條時期,公共部門的借款需求會增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會使這種借款需求更高,結果可能會發生社會公眾的信任危機。利率可能會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終會將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應抵消掉。

    貨幣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必須要與貨幣政策相配合,才會產生持續的效應,說白了,貨幣政策是真正對總需求發生影響的因素。弄得不好,財政政策只會造成總需求更大的波動。實施財政政策可能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對三方面的效應要作出估計:(1)政府支出和政府稅收的變化對別的注入和漏出的影響程度究竟如何?(2)乘數和加速數的規模如何?(3)時滯效應如何?

    貨幣主義者堅信市場的自身調整力量,認為上述的三方面的效應是很難估計的,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決的,所以財政政策是沒有必要實施的。

    貨幣主義者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財政政策,一種是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財政政策,另一種是不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純粹的財政政策,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之所以會引起貨幣供應的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往往同時實施,二是在實施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會連帶出貨幣供應的變化,而貨幣供應與財政政策的同方向變化會抵消財政政策的效果,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引起貨幣供應的增加,收縮性的財政政策會引起貨幣供應的減少,結果對國民產出的變化無濟于事。再說,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財政政策會對總需求發生影響,但這是貨幣供應變化的結果,而不是財政政策實施的結果。后者對總需求的刺激是有某些短期效應的,但由于時滯存在,要預測人們對財政政策的反應是很困難的,再加上各種復雜的經濟因素都會起作用,很難分門別類,對癥下藥,財政政策不可能把經濟調整到主觀設定的精確位置,微調經濟的目的是很難達到的。從長期來說,純粹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對國民產出是沒有影響的,只會產生擠出效應,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會減少私人消費和投資的減少。

    財政政策的貨幣效應究竟如何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密切不可分、實施財政政策的時候,或多或少會產生貨幣效應,純粹的財政政策(一點也不影響貨幣供應)幾乎是不存在的;實施貨幣政策的時候,也或多或少帶有財政政策的含義。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經濟正處于蕭條時期,本來財政預算是平衡的,政府為刺激經濟決定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產生財政赤字。財政赤字的彌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發債,社會公眾把錢借給政府,這不涉及到貨幣供應的變化。政府利用財政赤字的同時,既刺激了總需求,也增加了貨幣的交易需求。另一種方式是政府向中央銀行借債,這種國債發行方式結果增加貨幣供應。

    政府增加財政赤字,注入增加,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均衡的國民產出。政府支出的增加會使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增加。如果財政赤字增加的結果使貨幣供應增加,市場利率可以因貨幣需求和供應同時增加而保持不變,由于市場利率保持不變,不會對投資產生影響,所以沒有擠出效應。如果財政赤字增加的結果沒有增加貨幣供應,市場的貨幣交易需求增加后使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結果就會使投資減少,產生擠出效應,注入量就會低于期望的水平,國民產出不會增加。

    擴張性財政政策在貨幣供應不變的條件下,究竟是否一定會產生擠出效應就要看兩方面的變化情況。一是貨幣需求彈性,即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是比較缺乏彈性的,同樣是靈活偏好曲線水平上移,利率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是較有彈性的,總需求擴張后,對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貨幣的靈活偏好曲線會上升,結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大。二是投資彈性,即投資數量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貨幣主義者認為,利率的變化會對投資額產生較大的變化。而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投資額對利率變化通常是比較缺乏彈性的。投資者決定投資與否主要是取決于經濟形勢發展趨勢和所生產產品的銷售前景,而對市場利率的考慮并不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率的變化只對投資額產生較小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的實施只會對利率產生很小的影響,對投資額的影響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擠出效應??傂枨蟮臄U大可能會通過加速器效應使投資額增加。貨幣主義者認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利率明顯上升,從而對私人投資產生嚴重的影響,擠出效應明顯存在。他們的觀點是,政府必須要減少財政預算赤字。從長期來看,假使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話,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完全擠出私人投資。凱恩斯主義者與貨幣主義者由于在上述兩個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兩者對財政政策實施的效應預期發生很大的偏差。

篇10

一、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是通過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反映出來的。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及中性貨幣政策。運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對保險市場的影響不同。

(一)不當的貨幣政策會影響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

1.在市場貨幣供求均衡或貨幣供應量小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打破市場供求的平衡,加劇市場的不平衡,導致貨幣供應緊張,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物價跌落,經濟停滯,即通貨緊縮現象。這對保險市場非常不利表現為:首先,影響保險市場的有效需求。從個人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失業增加、收入減少、個人對保險的有效需求相應減少。從企業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市場需求不足,使市場競爭激烈,許多企業被淘汰出局,生產經營規??s小;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產品價格下降,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利潤下滑,許多企業因此發生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難和償付困難。為了節約費用開支、降低成本,企業一般會選擇自?;蚱渌D移風險的方式,盡可能擴大自擔風險的限額,減少對商業保險的需求。因此通貨緊縮使保險投保人的投保愿望、投保能力、投保需求降低。其次,緊縮性貨幣政策使保險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降低。一方面由于保險市場有效需求減少,市場規模的偏小,保險市場的競爭顯得尤為激烈,為了拓展市場,開拓新業務,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降低費率,加大業務投入,提高服務質量將是許多保險公司的必然選擇,這將影響他們的承保利潤;另一方面,通貨緊縮,資本市場萎縮,減少了保險資金投資運用的機會,增大投資風險,影響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二者的減少必然降低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從而削弱其償付能力。

2.在市場貨幣供求平衡或貨幣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貨幣供應超過市場對其需要的量,過多的貨幣投入將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通貨膨脹。這對保險市場發展仍然不利。由于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保單保值和增值能力下降,保險的預期保障程度降低,使人們投保的積極性大受影響,表現為退保的大量增加,保單繼續率下降和新業務發展困難。同時,在費率缺乏彈性的條件下,由于保單實際賠付率(或給付率)小于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而投保人所交的費率卻是按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來確定的。這樣實際上是減輕了保險人的實際經濟責任,損害了投保人的經濟權益,保險人處于有利地位。這種狀態會使保險公司獲利豐厚,并誘使更多的資本、機構和其它稀缺資源擠進保險供給行列,導致保險市場供過于求,引起市場的失衡。

(二)恰當的貨幣政策有利于保險政策作用的發揮

在市場貨幣供大于求時,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可抑制總需求,減少通貨膨脹;反之,在市場貨幣供給小于需求時,則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增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的正確運用可使社會經濟走向健康之道,并消除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對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為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保險政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保險政策的正確與否將影響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正確的保險政策可促進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增強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而不合理的保險政策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例如在通貨緊縮時期,國家一般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貼現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研制開發新產品,降低產品成本,生產價廉物美,適應社會需求的優質產品提供風險保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2)通過開辦個人消費信貸保險業務,為商業銀行開辦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解除后顧之憂,以增大個人消費信貸規模,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3)通過開辦各種個人保險業務,為社會公眾個人的財產安全和人身風險提供經濟保障,解除顧慮,激發其消費欲望。(4)擴大保險資金直接運用規模,調整資金運用方向借以影響公開市場業務,進而影響市場利率。

又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國家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抑制過度膨脹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經濟保障,促進企業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提高社會商品供給能力,實現社會商品總量與貨幣總量的均衡。(2)增加保險商品供應,提高服務質量,刺激保險需求,推遲居民對社會產品的消費,改變儲蓄和消費的比例。(3)縮小保險資金直接運用的比例,增加國債或銀行存款規模,以控制信貸規模。

可見,通過保險活動一方面可鼓勵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增加或控制社會產品總量;另一方面又影響貨幣供應量,刺激或抑制社會需求,雙管齊下,有利于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從而穩定貨幣。當然,如果保險政策運用不適,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

三、近幾年我國的利率政策及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中,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最為直接。1998年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為了抑制通貨緊縮,我國政府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在這一輪經濟周期的調控過程中,國家將利率作為主要的政策手段,自1996年5月第一次降息之后,在短短的幾年中已連續8次降息,擴張性利率政策的頻繁出臺,利率的連續下調對我國保險市場(特別是壽險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動搖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使投保人的投保意愿下降

連續下調利率,迫使以銀行利率作為保費計算基礎的我國壽險公司不得不隨之頻繁調整壽險保費的預定利率(如下表),不斷上調保險費率,這有違費率應相對穩定的原則,社會公眾對此感到無所是從,難以接受,從而影響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同時,由于我國的壽險產品儲蓄性過強,保險宣傳不當,公眾保險意識尚欠成熟,使許多人買保險時總是將目光緊盯住資金回報率,單純地將費率與銀行利率相對比,因此,費率的不斷上調必然會影響到投保人的投保意愿,近一兩年儲蓄性險種銷售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二)對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造成極大的沖擊,影響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利率的調整一方面影響著保險資金運用的收益,另一方面每一次利率的調整也形成了高利率保單熱銷的景況,使我國保險業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境地。

1.利率調整對保險資金收益率的影響。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受《保險法》規定的限制,只能投資于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務院批準的其它方式。1998年10月保險資金允許進入全國同業拆借市場,1999年10月保險資金獲準通過買賣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由于國債市場、債券市場容量有限,進入證券市場方式以及其它資金運用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國保險資金仍然有相當的比例(大約為30%~50%)存放于銀行。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主要由銀行存款利息、債券收益和證券投資收益構成。前二者收益直接與銀行利息掛鉤,后者的收益也間接地與銀行利息發生聯系,這是因為股市的波動與經濟的增長率和利率的變化息息相關。由于銀行利率的連續下調,使我國壽險公司的損失達280億人民幣。因此,銀行利率的下調,對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的影響極大。保險資金運用收益難以彌補前些年較高預定利率險種所帶來的巨額利差損。

2.利率的調整使我國壽險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的境地。由于我國保險業在經營管理體制上長期存在不注重效率,盲目追求保費收入的問題,使得各保險分支機構將其保費收入最大化作為其利益的唯一硬約束。此外,由于銀行利率下調與保險預定利率下調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每一次銀行利率的下調都大大地刺激了壽險需求,形成了公眾購買保險的熱潮,各保險公司以此為契機,大量銷售高利率保單拓展業務,帶來保險公司業務的高峰,其結果是壽險公司積累大量的利差損失,形成嚴重的“利差倒掛”,極大地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進而影響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

擴張性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顯著的,但它對我國保險市場也有著促進的一面,主要表現在:(1)利率不斷下調,保單預定利率也隨之下調,促使保險公司從以往的以高預定利率保單為主的價格競爭中擺脫出來,而轉向產品服務質量方面的競爭,進而促使保險市場競爭更加有序規范。(2)利率的下調迫使保險公司轉變經營戰略,放棄過去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轉向通過調整險種結構、控制經營成本、提高資產質量等來緩解利率下調對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近幾年我國利率政策的調整,對我國保險市場建設,保險業的穩健經營有著直接的制約、促進和破壞作用。如何制定相應的保險政策,消除利率政策變動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我國保險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一個非?,F實而又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韋生瓊。人身保險[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李強,鄭立平。利息率波動對壽險市場的影響[J].黑龍江金融,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