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知為什么,總覺得她別扭
“吃著飯,滔滔不絕就開始講起了班上某個男生的事情,說什么球打得好,人也長得帥,歌唱得還一流,聲音特有磁性,還說他們班的女生都快迷瘋了。”說起女兒的不是,劉女士現在還覺得氣不打一處來,“上次考試沒考好,我就覺得她受什么干擾,原來是這個。”
針對媽媽的批評,喬喬也不示弱:“我平時都不怎么和我媽交流,她總是聽風就是雨,然后嘮嘮叨叨沒個完,那天吃飯覺得媽媽心情還好,就和她聊了兩句我們班的一些事,誰知還沒說完,她就發火了,和媽媽說并不代表我就喜歡那個男生,再說喜歡別人也不是什么應該害臊的事,更和有沒有出息沾不上邊。”
劉女士也對女兒倔強的樣子表示不理解,“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氣得心直顫,拿起筷子就給了她一下。”
“有理講理,干嗎動手打人!”喬喬覺得媽媽對自己特不滿意,雖然自己的成績在班級能排三四名,可媽媽總不滿意!
劉女士對喬喬的表現很是傷心,“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覺得她別扭,總覺得她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一見她在做的事情和我安排的不一樣,我就生氣,有時甚至很絕望。”
這件事像導火索一樣最終使母女間的矛盾全面爆發,兩人幾天不說一句話,也不正眼看對方,后來女兒干脆搬到了親戚家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現象
事實上,劉女士的遭遇絕非是簡單的個案,它是步入中年的父母普遍遇到的問題。
“不僅僅是青春期,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其心靈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給孩子正常的親子關愛或者采用不當的教育方式,就會給孩子心靈造成損傷。”北京四中心理咨詢教師、北京友誼心友心理咨詢機構咨詢師孫曉峰認為,有些家長喜歡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覺得自己都成長得好好的,這便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親)甚至還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觀念,試圖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將其“嚇住”。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生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李梅認為,人的心理發育要經歷兩次反抗期,一次出現在2~3歲,表現為任性,不聽話,愛哭愛鬧;一次發生在青春期,大致從12~14歲開始,可能持續三四年。
“人在第二個反抗期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從開始發育到逐漸成熟,同時在心理上也逐漸發育成熟,最后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李梅認為,“叛逆”現象一般出現在青春期的中期階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們心理變化過程中很正常的行為表現。
專家認為,處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過競爭增強自信心的過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齡的“優秀生”,而是喜歡挑戰“權威”,在孩子心里,這種權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師。
對青春期表現不要過于敏感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進入十幾歲后,開始變得特別愛面子,家長再像以前那樣大呼小叫,肯定會惹孩子不高興。
“這是青春期孩子‘挑戰權威’的具體表現,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挑戰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出于安全考慮,孩子往往將這種挑戰的對象鎖定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胡鄧認為,家長對孩子在青春期表現的“叛逆”不要過于敏感和緊張,而應該“欣然接受”。
“首先,這種‘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胡鄧說,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這種叛逆是必須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經過這種沖突才能初步建立未來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為日后的社會競爭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礎。當孩子在對家長表現出挑戰的跡象時,家長最好能表現出有原則的示弱,而適當幫助孩子增強這種自信。
胡鄧說,這種“叛逆”也是雙贏的,孩子在通過“幼稚”的競爭增強自信心的同時,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將要減少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頂天立地的青年。
在李梅看來,青春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在家長,家長的方法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能否使孩子順利、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時期。
篇2
關鍵詞:職校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045-01
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生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近年來,我國職校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問題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突現出一些新問題,諸如:意志薄弱、行為、情感偏離常態;他們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折力弱;他們打架不計后果,他們說謊、厭學、逃學……表現出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這一切令家長越來越感到頭疼,老師越來越感到棘手。職校學習時期是職校生從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他們的個性人格趨于定型的時期,也是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關鍵時期。為此加強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1.案例描述
韋某,男,16歲,走讀生,學習成績較差,智力較好,對專業感興趣,專業成績較好。喜歡上網,性格倔強,自尊心和好奇心強,逆反心理十分嚴重。經常和父母、老師發生沖突、頂撞,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對老師的批評要么以沉默相對,要么肆意頂撞。課堂上故意講話,做小動作,老師點他名字,他就抵賴、不承認,課后完不成作業。在一年的時間里,與大部分任課老師發生過頂撞。與同學關系也很不好,愛挑剔別人的意見,言行偏激,常與同學打架斗毆。班主任對此毫無辦法。針對這位學生,我首先通過積極傾聽、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溫暖接納、情感反應和內容反應等咨詢技術來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其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信任,同時也能初步了解他的情況。 其次和同學們直接進行討論:如父母、老師等他們的哪些言行讓你覺得不能理解?嘗試過與父母、老師們心平氣和地溝通嗎?如何溝通的?表達自己不滿情緒時通常用怎樣的方式?效果如何?再次教給他合理宣泄的方法,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最后幫助他采用行為療法,幫助他制定計劃方案,逐漸減少叛逆性的各種表現。通過輔導,程某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觀,和老師、家長、同學的緊張關系也得到了緩解,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做錯了事能主動承認,學習比以往認真了,作業也能按時交了,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2.案例分析
該生的叛逆行為是進入過渡期的一種表現,許多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大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他們往往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就會表現出嚴重的敵對傾向。由于他正處于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形成原因
3.1主觀原因:①心理上受挫。該生中考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受挫,又具有強烈的自尊性,就可能發牢騷、鬧情緒,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關注。②好奇性驅使。 該生對未知事物有好奇性,總想解開他們的“神秘面紗”。探個究竟,看個明白,親身體驗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擋,對學生就越有誘惑力。③性格上倔強。該生常以自我為中心,愛耍小脾氣,聽不進不同意見,拒絕有意幫助,自控能力較差。④年齡特點。該生16歲,正處在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時候,使他看問題容易產生偏見,以為與老師、家長對著干很勇敢,是一種英雄行為,因而盲目反抗,拒絕一切批評。青年期好勝、好強、好奇、好變、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著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產生條件。
3.2客觀方面:①家庭環境。該生的父母為初中文化,家里田地少,常常需外出務工才能滿足日常開支。生活壓力較大,時間也很長,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問題就會斥責、謾罵孩子;而他的母親主要關心孩子的營養狀況和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兩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②教師態度。個別老師不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正確對待他所犯的錯誤,缺乏民主意識,對學生缺乏愛心 、耐心,教學方法簡單、粗暴,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
4.解決對策
“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我們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態度,使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因此,我們一旦發現學生對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疏導。對策如下:
4.1客觀評價學生。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他的成績、性格、能力,不能偏心、偏愛,不能過分注重成績,而忽略思想品德等素質的提高。如語文老師因他語文成績不好,老師當眾批評,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
4.2尊重理解學生。尊重他的人格,不對他冷嘲熱諷進行心理施暴。要百倍地關心愛護,多與他接觸,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做他的朋友和知己,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相處融洽,他當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4.3真情疏導學生。當他犯錯誤時,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點他的名字,而是在與他個別交談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幫助他分清是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主動地去改正。逐漸緩解緊張的師生關系。要反復抓,抓反復,平時多留意觀察他的情緒變化,經常與他交流、溝通,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幫助他解決青春期的煩惱。
4.4冷靜對待學生。學生叛逆,教師家長一定會不滿。因此,會用聲音來壓倒他,用拳頭來打倒他。急躁處理容易偏激,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也等他冷靜,才進行溝通。孩子叛逆,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大人成熟,應該要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
篇3
關鍵詞:職業院校;心理健康;實施對策
教育部把提高學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問題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任務,要求全面系統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能適應現代激烈競爭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轉型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主動適應時代的要求,打破普查、建檔、講座、咨詢的傳統服務形式,創新有針對性的、實際可操作性的多種渠道的心理教育形式。
一、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職業院校學生年齡大多處于15~18周歲,正處在青春期早期,他們的生理發展和成人很接近,但心理的發展卻相對滯后,在處理情感、道德、人際交往、社會現象等方面還不成熟。易出現困惑、苦悶、焦慮,表現出比較普遍的逆反心理。部分學生對人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目標,缺乏社會責任感,奉行享樂金錢主義,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競爭意識較差、心理素質欠佳。有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上進心。有的因未能成為所謂“正式的大學生”而感覺低人一等,對前途迷茫,易產生自卑心理問題。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常常因為個人需求得到滿足而得意忘形,也會因一時目的達不到而產生悲觀與失望,容易沖動,行為粗暴,自我控制能力差,甚至受到社會不良誘惑加入犯罪團伙。違法亂紀、打架斗毆、曠課逃學、擾亂公共秩序等。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一些家庭對子女只是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忽視了對子女的心理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課堂,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作用巨大。一些文化素養水平較低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職業院校后,對孩子不聞不問,采取放任不管的模式,學生的一切全部交由學校教師管理,不去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跟子女缺少溝通,甚至許多家長用暴力來教育孩子。這些不良的教養方式,導致學生更加叛逆,更加不服從家長的管制,家長的粗涉和懲罰妨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不強一些學校在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時,將心理教育的所有重點都放在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詢問及治療方面,忽視了將該項工作納入教學任務中,未能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更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職校學生的心理教學系統。一些職業院校創建了心理咨詢室,但來進行咨詢的學生卻較少,心理咨詢室成了擺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沿用過往的說服教育方法,收效甚微。還有的職校把學生心理教育問題當做思想政治課來進行,給學生灌輸空洞的大道理。多數職業院校專業從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師人數配備少,心理教育工作大多是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心理教育師資團隊數量嚴重不足。
3.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沖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網絡、手機的普及,學生的行為模式、心理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原來具有的信仰和人生價值觀受到沖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逐漸缺失。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使一些學生的“三觀”發生了偏差,學生思想道德出現偏差,開始對生活和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抱有“混日子”的想法,從而導致多種心理問題。
三、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1.引導學生客觀了解和評價自己,增強自我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要幫助學生正確地了解和評價自己,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每個學生都是能動的主體,都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心世界。心理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合理定位自己,恰當地處理他人與自我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培養人際溝通能力。要引導學生增強自我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引導他們接受現實、正視現實,設定合適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提高抵抗失敗與挫折的承受力,善于把挫折的壓力轉變成自己前進的動力,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發展情況的職業理想,從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出發,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課堂教學、心理咨詢室等陣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整體教學規劃中,課上課下及時幫助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利用課堂教學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動向,關注特殊學生群體,創新思路,開展分層分類心理健康教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服務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網絡的影響,線上線下多方面,積極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利用游戲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創設法等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專家講座、網絡視頻、電影動漫等傳播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廣泛運用學校網站、微信、QQ、微博、手機App等媒介,設立線上線下隱蔽式心理咨詢室,建立家校微信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積極宣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倡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保健能力。三是選派工作能力強的教師,經過系統培訓擔任心理咨詢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全校范圍選取優秀學生,集中接受各種心理健康相關的培訓,經過嚴格考核,成為心理咨詢“中間聯系人”,利用學生是同齡人的特點,在校內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引導學生向良性發展。四是組建校級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設立校級、院系級、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全校實現無縫對接。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對心理危機學生實時跟蹤服務;做好學生不同時期、不同季節,新生與老生、男生與女生等的分層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提高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專業水平,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定期研究心理健康工作措施,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問題。
篇4
一、職校留守學生存在心理問題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相比較而言,留守學生一般都是寄養在單親、長輩等身邊。 由于受到監護人自身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影響,一些學生不愿意與外界過多接觸,將自己封閉起來。 且監護人缺乏正確的教育意識,長此以往,留守學生逐漸形成了被動、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叛逆、抵觸等行為。
(二)心理方面的問題職校學生身心正在發育,處于青春期,具有極度敏感、情緒起伏大等特征。 特別是在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影響下,缺少父母約束,學生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極端想法。嚴重情況下,容易出現輕生、傷害他人等行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對教師、同學的關心,也存在懷疑心理,不利于學生健康、穩定成長。
(三)情緒不穩定留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 缺少父母的關愛、關心,拒絕與外界交流和溝通,將內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閉心理。 而父母忽視孩子,很少給予孩子關愛,使得留守學生淡漠親情,產生消極情緒。
(四)缺少學習動力青春期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加上監護人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輔導,使得他們學習態度不端正, 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和坎坷時,就會退縮。 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他們喪失了學習興趣,無法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成績不理想,且得不到親人、教師的重視,進而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社會、教師、家庭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日后能夠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二、幫輔職校留守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重視家庭教育,給予更多關愛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體,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家長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給予關心、愛護,在生活上給予照顧,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即便是受到經濟條件限制,家長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力度,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成長。
(二)營造社會環境,增強關愛意識社會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在解決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方政府要重視關注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加快社會改革,提高農民工社會福利待遇,減輕其生活壓力,并放寬子女進城就學限制等政策,加大對留守學生關愛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愛意識。 另外,還需要加強對職校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教育者參與留守學生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心理教育方面,轉變對職校教育的偏見,給予學生更多來自社會的鼓勵和愛護,為學生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有效增強學生自信心,引導其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篇5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1
1.青少年宮概述
1.1青少年宮教育的性質
青少年宮,顧名思義就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的社會教育機構,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作為系統化、科學化、制度化的一種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宮不僅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宮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學生,是全體少年兒童,它所實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技巧的培養,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質的培養,是為少年兒童將來成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礎。”
1.2青少年宮教育的特點
青少年宮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學性而突出,教育出發點是廣大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通過實踐體驗進行各類校外體驗教育。
作為獨立、系統性、制度化的教育體系,青少年宮具有自身的特點:機構設置上有了相當的數量和規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獨具特色的活動規則;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形成了相應的培養目標和活動內容;形成了相應的管理運行機制。
1.3青少年宮心理教育的意義
青少年宮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著獨特的意義。重視趣味性、科學性的青少年宮的心理教育重視少年兒童的個性發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內容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學生尋找自信的去處,也是青少年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養與發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發展的大課堂,有利于培養其健康心理與完整人格。
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特點
2.1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處于生理和心理雙重過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還處于半成熟狀態,其心理狀態介于兒童與成人之間。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帶有兒童期的依賴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意識、自覺意識、集體意識以及道德意識都明顯增強起來。因此,他們的心理特點具有兩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會認識的豐富,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思維的結合性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情緒具有兩極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時他們還面臨著生理和性成熟帶來的新需要與社會地位之間的矛盾、性成熟意識增強與心理、道德上準備不足的矛盾、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這四種矛盾。
2.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任務
青少年作為過渡期,其心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其教育任務也具有自己的特點。青少年的教育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積極關注他們的心理波動。青少年是一個心理動蕩的時期,如果心理波動不好好掌握極容易走向極端,從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2、幫助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們開始對學校學習產生一種抵觸情緒,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須引導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從內在克服學習的叛逆感。
3、幫助他們尋找到交流的真諦。青少年是一個既渴望獨立又渴望交流的時期,幫助青少年學會交流領悟交流才能幫助他們塑造完整人格。
4、培養心理保健的意識。青少年是一個心理逐漸成形的時期,培養他們的心理保健意識對他們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與心理自我開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5、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作為心理教育的一個方面對青少年的意義重大,不僅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更有利于潛能的可持續發揮。
6、開發青少年的心理潛能。青少年是一個待開發的時期,心理教育不僅要重視表面存在的心理問題,也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潛能,促進其潛能的開發。
3.青少年宮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根據以上關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對青少年心理教育任務的解讀,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3.1適時舉行心理健康講座及趣味心理游戲
適當的聘請相關心理學或教育學專家進行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也可以開展相關的主題講座,如“感恩的心”等,設置趣味的心理游戲,培養孩子們心理保健的意識。
3.2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經常性心理咨詢輔導
青少年宮還可以增設心理咨詢室,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咨詢輔導,并鼓勵青少年經常性的進行心理咨詢。
3.3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
在青少年宮的日常課程中,增設心理健康課,將心理健康作為一門專門課程進行普及,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也可以讓青少年更加科學的對待心理健康問題。
3.4建立一支專業素質的心理教育的教師隊伍
擴充青少年宮教師隊伍,增加具有專業素質的心理輔導老師,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心理教育的權威性,更能增加其科學性。
3.5其他特色工作
(1)組成心理輔導中心組,加強研討的力度,認真參加區組織的各項活動。
(2)創建學校心理輔導網站。
(3)加強與家長的合作
篇6
關鍵詞: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途徑 學校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同樣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高中生的心理狀況通常是充滿幻想和迷惘,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同時,在這一時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高中生往往會產生叛逆心理,以致這一時期成為“危險期”。一些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了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問題,如自卑、焦慮、任性、嫉妒等,由此看出,對高中生的心理若不進行正確的指導和糾正,那么將會嚴重影響他們今后的生活與發展。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1.高中生的心理發育特點
1.1閉鎖的“心門”
高中生進入青春期后,最明顯的心理表現就是自尊心與獨立性都得到了增強,逐漸從過去的單純天真過渡到含蓄內斂,變得不愛交流和溝通。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段時期人類的心理活動具有含蓄內斂的特點,一些高中生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處,在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情緒容易激動,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順境時得意,逆境時自卑,等等,這些都是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1.2心理“斷乳期”
高中生由于有強烈的叛逆心理,對于父母的管束帶有抵抗情緒,強烈要求擺脫父母的控制和監督,渴望獨立和自由。因此,這種心理特點被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期”,反映了高中生渴望自由和獨立,實際卻又脆弱無助的心理活動。
1.3性心理的發育
高中生進入青春期后,不僅心理有明顯的變化,生理也有明顯的變化。隨著性生理機能逐漸成熟,性別差異日益明顯,高中生的性意識逐漸覺醒,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感,渴望追求異性,引起很多與性相關的情緒體驗。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2.1設立心理咨詢室
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由專職的心理教師為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教育,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各種需求。首先,心理咨詢室要做好新生入學的心理普查情況,并保持學生的心理檔案,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針對心理有障礙的學生,教師應認真、耐心地給予關懷和愛護,幫助其走出心理陰暗面,從而將心理障礙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對于有相同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團體指導,例如每星期挑選一節課作為心理輔導課,教師可以將自身的成長經歷分享給學生,幫助學生擺脫成長中的心理困擾。對于不善表達的學生,教師應給予理解和關懷,并通過QQ聊天、發郵件、打電話等非面談的方式與其交流,從而及時緩解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
2.2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課與其他學科不同,需要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與學等學科知識理論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活動中,主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利用創設活動的形式。目前,一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不甚正規,甚至有人認為沒有必要設立這門課程,由班主任定期與學生談談心就可以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心理課程應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擔任教師,并結合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與心理發育特點等影響學生,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什么是心理健康知識。
2.3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
首先,學校應該定期普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記錄備案,對于發生較多的心理問題,學校應定期針對這方面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并邀請家長共同參與。開展講座不僅有利于學生糾正自身的心理障礙,而且有利于促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例如學校利用課余時間,聘請心理專家對學生開展“青春期悄悄話”等系列講座,通過講授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變化特點,以及真人真事案例,幫助家長認識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身作則,用正確的行為方式教育子女。
總而言之,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要注重實效,從各方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還要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潛能的開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能單單依靠開設心理課程和心理講座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還要發動班主任及全體教師,這樣才能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國偉.網絡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今日科苑,2008(18).
[2]陽昌元.對留守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探討[J].科技信息,2010(16).
[3]周秀清.談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大眾,2008(09).
篇7
一、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的成因
1.家庭心理教育欠缺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心理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正常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容易發生情緒問題,主要是因為留守兒童缺乏家庭心理的支持。由于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和家長進行交流,兒童的心理得不到發泄和表達,在長期的過程中,會導致兒童的心理體驗能力發育不足,甚至對待父母的心理出現扭曲的問題。
2.學校身心健康教育欠缺
父母外出打工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必然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自身主要的情緒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習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在學習上得不到適當的鼓勵,其對學習逐漸變得冷淡、消沉,課堂中注意力被更加有趣的東西吸引,無法集中,導致作業完成情況不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成績長期得不到提升,學習知識只是為了應付六年制的義務教育,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放棄學習。
3.留守兒童自身因素
大多數留守兒童家中只有老人,其在學習時普遍得不到監督或教育,對于學習沒有目的,再加上許多家中有農活需要做,留守兒童普遍會將課余時間放在干農活上。再加上經濟情況的影響,許多家長之忙于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不會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最終導致留守兒童自身有較大的學習壓力,從而放棄學習,將關注重點放在其它地方。
二、關注心育,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1.在生活上積極主動關心
教師想要開展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最為重要的便是在生活上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關心、呵護。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定期到留守兒童的家中進行走訪,詳細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了解留守兒童在家中的實際生活。對于心理方面有問題的留守兒童,教師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教育,用溫和的語言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幫助留守兒童。
2.在心理上細心關懷
教師想要有效地幫助留守兒童,首先必須正確認識留守兒童,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必然是對學生有關愛,發自真心去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各項實際困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自愿、樂于接受教育。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用耐心、真心、善心、愛心去逐漸感染學生,撫慰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創傷,在學生心中種下信任的種子,讓留守兒童自愿、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從而便于教師更好地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3.與家長在聯系上實現多樣化
留守兒童在父母離異之后或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父母無法長時間約束、關愛學生,對于學生的關愛只能通過定期往家里打錢來滿足,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導致學生對錢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到時間就會有錢用,另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容易叛逆,容易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多來往,從而逐漸學壞。對此,教師需要盡量多地與學生家長取得交流,并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要求:1.盡量多回來探望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孤獨、沒人管束;2.在生活方面不要過多地滿足孩子,過多地滿足只會讓孩子負面成長;3.盡量找到穩定的工作,將孩子留在身邊。這些要求家長幾乎都會接受,并付出相應的行動。同時,教師也可以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留下學生,給學生進行補課,或讓其他的任課教師進行輔助。通過與家長取得良好聯系,進行共同教育的方式,必然能夠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篇8
關鍵詞:學校教育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班今年12歲的女孩張藝馨是一名農村的學生,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藝馨跟爺爺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藝馨突然“失蹤”了,兩天兩夜不回家。爺爺和鄰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網吧找到她。爺爺驚奇地發現,跟小麗在一起的居然還有一個比她大幾歲的陌生男孩。藝馨說,她已經跟這個男孩出來玩過好幾次了,非常開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話都可以跟他講。
8歲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級學生。剛上二年級時活潑可愛,喜歡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兩個月以后,由星越來越不愛說話,作業也完不成,甚至有時幾天都不上學。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爸爸、媽媽出外打工,爺爺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時爺爺、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學……
從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來看,一般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養。由于隔代人之間的親情關系,使得監護者在養育和管教方面過分溺愛,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齡相差甚遠,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們沒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個別寄居在親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變得沉默寡言。監護人也往往對他們的管教比較松散,從而使他們因缺乏約束而變得放縱。而一些沒有人監護的 “留守兒童”基本是無人管教,他們容易養成自由散漫、好吃懶做等不良的行為和習慣。這種種因素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表現出孤僻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慮、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緒。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怎樣才能讓他們和大多數同學融合在一起?學校對他們該怎樣進行心理教育呢?
筆者認為,開展學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幾條途徑:
一、積極開展集體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心理教育
可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其健康發展。留守學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師可利用班隊、團隊組織的各種活動進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隊活動中讓每個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現在的想法,可以開展像“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等交流討論活動,讓他們覺得生活在大集體中,人人都相互關心、相互理解,使他們從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賴,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使學生進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心理援助
針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可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學校可安排專任教師或班主任在平時適當時機對其進行思想工作,讓他們知道自己現在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思想行為,讓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透過學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要注意對這些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反饋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及思想狀況,便于和學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運用同感的態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對學生的理解。 轉貼于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一個“空間”
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利用教師團隊在各學科教育中進行相互滲透,充分發揮學校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時教師應從旁協助,提供建議,在輔導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決所面臨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我告訴你”之類的話,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我能體會”、“我能理解你的處境”等,使他們能真正感到教師的關愛。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理解、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他們心靈的“疙瘩”。
四、通過上輔導課,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這對學生非常重要,要通過輔導教給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現狀,就是正確對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親為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們的情緒,確立自己合適、正確的理想,保持輕松的精神,“適應”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健康的人與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和同學們共同進步。
要幫助留守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身體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揚長避短,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目標;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學習,指導他們在學科學習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同時形成積極進取而又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日常生活輔導中,要指導他們養成整齊、清潔、有序的生活習慣,培養自理能力,注重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改掉不良行為習慣。
五、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學校,要進一步轉化教育觀念,樹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觀念,把如何提高綜合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長期抓下去。學校附近的社區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隱形的、不易察覺和潛移默化的。學校附近的游戲機室、網吧等,對孩子的誘惑力極大,容易使兒童誤入歧途。要協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對孩子的毒化,嚴防關口前移,定期開展法制教育宣傳,采用以案說法、現身說法形式,進行警惕教育,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進行矯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難。因此,學校要以主人公的態度積極爭取有關單位、社會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強大的教育合力滲透到留守少兒生活、學習、成長的各個方面,讓“留守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篇9
內地中職學生會因文化差異,對新環境會產生適應困難,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多途徑了解學生,要針對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解決方式。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促進藏族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
關鍵詞: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內地班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擴建的一個民族教育教學模式,這個教育模式在現代的民族教育中逐漸顯現出重要的地位,而且,現在內地班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我們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一、內地中職班的管理模式
內地中職班,不僅要為培育高素質智能型的全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把藏族學生培育成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維持民族團結、拒絕人格分裂的在政治上可靠的專門人才,在工作以后,可以為做出杰出貢獻,要促進民族之間共同發展,實現民族之間的公共的繁榮和發展,這是開辦中職班的主要目的。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的水平提高作為基礎內容,在內地中職班的管理過程中,學生的政治素質是價值觀領域,而專業的技能水平是科學觀領域,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在內地中職班學生有發展地區經濟的責任。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技能是內地中職班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全能人才的關鍵。
二、內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內地中職班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他們在青春期離開父母,遠離家鄉,長途跋涉,來到內地求學。同時,他們的同齡孩子還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然而這些孩子還要獨自生活,自己解決生活的困難和麻煩。現在的班學生相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欠缺。在班學生的心理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現在的班學生大多都會產生心理問題,例如,自卑、焦慮、恐懼、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在懵懂的時候獨自來到陌生的環境,會遇到很多適合困難,例如學習適應困難,人際交往適應困難等等,所以,在教育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三、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差異(文化沖突)。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人的不同性格,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決定著不一樣的人格。各民族在歷史的形成中,各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藏族學生在接受藏區文化后,第一次來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陌生地區,然而心理還在不成熟的青春期年齡段,這些文化超于的不同會給藏區學生帶來心理影響,會使他們產生很多方面的不適應。
(二)認知能力差異。現在社會、家庭、學校都對學生們寄予深厚的期望,希望學生能夠很快的適應環境,學習到使用的本事,盡早為家鄉做出貢獻,現在這個年齡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希望和異性之間有所交往,情緒不穩定,會出現各種叛逆問題。
(三)學習能力差異。中職教育和初中教育不同,它有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需要學生擁有很強的文化基礎和很強的動手能力,然而,藏區學生因為某些別的原因,文化的基礎很低,有個別的學生還有語言溝通困難,漢語的交流障礙,和漢族學生共同學習時,會有學習困難的情況產生,很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不能完成學習的任務,這樣會使他們在學習上面產生焦慮情緒。
四、內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加強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家庭、親友、同事、伙伴、社會等對個體在物質或精神上所提供的幫助。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個體緩解生活壓力,增強主觀幸福感。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學校,對內地藏生給予了巨大的社會支持,但仍有部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原因在于他們得不到父母的直接關愛,足見以親情為內容的社會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一方面父母要盡量克服困難,多去內地看望孩子;另一方面學校對他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建立起以師生情同學情為內容的社會情感支持系統。只有當師生情、同學情足以代替親情時,他們才會更好地適應內地的學習生活。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校的心理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可以利用學校的心理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為重要,首先是對于班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內地的班的心理教育課程,這是需要對藏族學生的民族文化作為背景,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別的地方上學的學生會發生的不同的心理問題作為最主要的目的,要有明確的主題內容組織每節活動課。與普通的心理課程有很大的差別,班的心理教育課程應該把學生剛入學的心理適應狀態作為中心教育,然后是學習適應性、人際和諧性和增強抗壓能力這些方面做出正確引導,是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活動課程中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二個是注意學生的個別心理教育問題,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做好內地中職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僅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問題,更關系到民族友好團結,使每一個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要成為有豐富情感、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健全人格的優秀個體。所以,我們要一直深入了解藏族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和時代緊密相連的教育對策,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培育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優秀人才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慶林,劉雪杉.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關鍵[J].民族學院學報,2011(7).
[2]胡衛防.破解職教德育創新[J].江蘇教育,2008(12).
[3]顧國清.內地中職班教學銜接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09):112-116.
篇10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中體育;教育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家長們也意識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嚴重影響青少年以后的發展,青少年處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動容易受到外界活動的影響,而且表現的比較敏感,容易發生走極端事件,所以對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視。
在我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就業問題仍然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意識到知識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問題,希望通過教育能夠解決孩子今后的工作問題同時能加強孩子的素質,與時俱進。當今推行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而與之對應的應試教育往往停留在書本的教育上,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雖然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業問題,很多學生希望通過上大學來緩解自己的就業形勢,應試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階段,學校把文化成績放在第一位,忽視了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體育課,但高中體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在我國,學生心理健康成為了家長和學校面對的一大難題,心理素質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健康的心理狀況會引起學生價值取向、判斷能力、心態發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確的事物,容易誤入歧途。學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現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過分依賴、喜歡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動,這些都對學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擾。
由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為限制人口增長的速度而推行獨生子女政策,這導致了家長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容易造成子女依賴性過強,不夠獨立,意志力得不到鍛煉,在面對困難時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敗從而產生自卑心理,青少年應該具有積極、自信、獨立的良好心理素質。家長的過分溺愛還會引起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這種心理的形成會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缺乏溝通能力,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利益和處境,盲目的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導致人際關系淡薄。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家長希望通過教育來增加子女的就業優勢,在競爭激勵的就業形勢中脫穎而出,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為普遍,很多農村家庭都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子女的命運,愈發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所以對子女的學習尤為嚴格。這種形式同時也給了學校無形的壓力,對青少年的學習抓的特別緊,學校和家長的加壓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擔起了過重的任務,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青少年在學習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勵與適當的壓力。
二、高中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學生的壓力過大多表現高中時期,高中是學生的重要轉折點,是鯉魚躍龍門的關鍵。許多高中為加強對學生文化學科教育,忽視了體育課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學校甚至不開設體育課程,將學生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積壓,缺少釋放壓力的機會,日益沉重的學習壓力對學生心理造成不利影響。高中體育課程能有效緩解學生壓力,有助于學生釋放壓力,同時增強學生體質, 學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響的,豐富學生學習生活,體育課程對當今高中生有以下幾點影響:
有助于學生緩解學習壓力。高中的學習生活是很單調的,學生每天的時間都被文化課塞的滿滿的,每天沉浸在書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勞,適當的體育課程能夠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增強學生體質,緩解學生長期學習積壓的枯燥情緒,有效緩解學習壓力。
有利于學生加強人際關系,改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集體性活動有利于增加同學之間來往,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的精神。在各項集體體育項目中學生能體會到團隊協奏帶來的快樂,減輕心理的孤獨感,使心態變得積極向上。
能夠增強學生的意志力,變得勇敢自信。體育項目是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一個挑戰,大多數體育項目都是需要大量體力,且競爭激烈,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堅強的意志力。體育項目的危險性和高難度能夠鍛煉學生的勇氣以及面對挫折不氣餒的心理素質,使學生體會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感。
三、如何開展高中體育課程
很多學校的體育課程開展不到位是因為學校領導對體育課程認識不到位引起的,學校應該意識到所面對的壓力情況,適時的給學生安排一些減壓活動,能夠放松身心,穩定學生情緒,思維變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此,為高中體育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加強建設學校體育設施。現在學校都增設了健身設施,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行適當的放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做到減壓。同時也有助于體育課程的開展,豐富體育項目。
重視集體項目在體育課程中占的比重。集體項目是需要大家的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勝利,在集體項目中學生可以認識到集體精神、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減輕學生的孤獨憂郁的負面情緒,緩解人際關系敏感的現狀。
加強體育活動中的競爭。各項體育項目都帶有一定的競爭性,這種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頑強進取的精神。
四、總結
總之,學校需要重新認識體育課對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長也需要更多關心孩子心理素質的教育,減少孩子身上的學習負擔,讓孩子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同時也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地方,心理素質影響到學生全面發展,加強高中體育課程有利于學生減輕學生壓力,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并能夠很好的解決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變得積向上。
參考文獻:
[1].鐘成娣.體育對心理健康效應及消極影響的探討[J].銀山學刊,2006(03).
[2].何平貴.論高校體育對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