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23:3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德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和諧的校園環境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的校園環境營造了一個使師生身心愉悅放松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能夠極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對于開展德育工作同樣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現代高校和諧校園主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
(一)優美的校園環境:優美、整潔、布局合理的校園空間能夠帶給師生愉悅的感受,是構建和諧校園的物質基礎。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將學生手冊、文明公約等制度明確化、嚴格化,通過制度約束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制度基礎。
(三)良好的學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和諧的校園一定滿足學生學習的各項需求,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校園中具有群體性,情緒、感情容易在群體中傳播,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樣能夠感染彼此,濃郁的學習氛圍同樣是和諧校園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五)民主的校園風氣:注重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方式的民主性,讓學生在校園的各項事務中具有參與感和融入感,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
和諧能夠團結力量,凝聚人心和促進事業發展,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和諧校園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培養出合格的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并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源動力。
二、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校園的共同目標與實際意義
在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國內社會變革不斷加劇的現實情況下,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但越是這樣,越充分說明了開展這兩項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校園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培養公民的道德品質與行為,促進社會生活的和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兩項工作的開展也是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幫助大學生養成美與善的個人素養,并借此形成一個廣大的作為和諧社會根基的群體。可見,加強高校的德育建設和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環境在當今的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加強高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是鞏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的重要基礎,為和諧社會好的構建提供了動力源泉。
(二)加強高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增強了大學生的主觀辨識能力,使其在接觸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同時,能夠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三)加強高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校園,能夠增加大學生的奉獻意識,在不斷的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的過程中,促進了我國和諧社會的建成。
篇2
論文摘要:高職校園文化不但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和創新基地,而且還具有強大的育人作用;同時,先進的校園文化又是高校的靈魂、師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活躍于校園中各種文學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將從幾個方面來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顯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這對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高職校園文化不但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和創新基地,而且還具有強大的育人作用;同時,先進的校園文化又是高校的靈魂、師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活躍于校園中的各種文學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相互影響成為高職校園的常青藤。
一、高職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指的是全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既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高職校園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全體師生為主體,以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人文氛圍為基礎,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專業技能素質為目標,以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網絡育人,形成催人奮進的學校精神,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校園文化。
二、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學活動勢在必行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產者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能力上不再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受用終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思想道德基礎的培養,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理解力、歸納力、創造力,使他們在不可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承擔起將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的重任。據了解,當前的高職院校,大多是從原來的中專升格來的,學校教育跟著市場走,許多學校為了迎合學生,也為了盡快把學生推向社會,以創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課全砍掉,只開設專業課。表面看起來學生開心,因為他們本來文化基礎就差,自然不愿學。老師教學效率高,兩年學完三年的課程。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學生專業知識比較豐富,但人文知識比較匱乏。調查中顯示,重專業、輕人文,重專業知識積累、輕綜合素質提高等傾向在學生中比較明顯。經過學習和實踐,學生具備了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實踐技能。相比之下,學生的人文知識普遍較差。我真替學生擔心,在市場經濟下,找工作如此難,一旦他們專業不對口,他們還能做什么?面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乏的現狀,開展校園文學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借助校園文學活動這個平臺來彌補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三、校園文學活動形式
1、文學創作。大學里很多社團都被認為是少數人的舞臺,只有文學社團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體學生。社團內的成員可以進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學創作,社團外的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報、校刊、廣播站投稿,甚至是為班級、學校的宣傳欄投稿,可以是瞬間所見、所聞、所想,也可以是從報刊雜志上的摘抄,通過這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演講和辯論賽活動。可以是命題演講和辯論,也可以是自選題演講和辯論。不論哪一種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學生在一定時間抽出時間來探討相關話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更多的人。
3、猜謎和文學講座。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或文學講座,可以分系進行,形勢非常靈活,受益于全體學生。這對培養學生理解傳統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門說“魯迅是外國人”之類的笑話。
四、校園文學活動是傳播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產者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能力上不再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受用終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思想道德基礎的培養,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理解力、歸納力、創造力,使他們在不可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承擔起將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的重任。
我們知道,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學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法律法規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等,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教育歷來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來不盡如人意。然而,通過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學活動,卻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已經證明文學是人類最歷史而又最現實的自覺興奮點,文學給人的熏陶、對人的影響力歷來是其他學問難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學社團的校刊,讓學生在班上互相傳閱,因為是同學們的作品,學生很樂意讀,讀得多了,茶余飯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領神會。還有廣播站播出的稿件,宣傳欄撰寫的文字或粘貼的圖片,既是校園文化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的體現,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園文化。
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的考慮、長遠的規劃,一旦確定,需要堅持不懈的持續下去,經過時間的錘煉,不斷完善,在廣大師生的頭腦中形成并鞏固下來,成為自覺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激勵著學校組織及成員共同朝一個目標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學活動來傳播校園文化。
五、校園文化為校園文學活動提供導向
校園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園文化越強有力,就越能統一全校成員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行為,就越能更快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而作為傳播校園文化的載體,校園文學活動就必須以校園精神文化為軸心,即學校提倡什么、鼓動什么,全校成員的注意力就必然轉向哪里。校園文學活動的主題都必須體現校園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體現。如確定各種主題的征文活動,演講活動,辯論賽等,還可以在不同的時候確定不同主題的黑板報、手抄報等,來宣傳校園文化。可以說,校園里的一切文學活動都依托于校園文化。有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校園文學作品。
六、校園文化為校園文學活動提供素材
校園文學活動是以校園環境為背景,以活躍在校園中的人為主體的活動。首先,每一所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都會精心規劃,合理布局,創建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職能部門充分利用校園的有限空間,精心設計,精雕細琢,積極建設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從中顯示校園的文化氣氛,使學生在優雅的環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藝術的熏陶。而這就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這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既是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又是文學創作的極好素材。其次,學校要創建“以人為本”的校園制度文化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和職業操守。要保證執行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做到有章必遵,違章必究。因此,學生對這些規章制度的理解和執行情況都可以通過校園文學活動展示出來,使校園文學活動的題材更廣,也更深入。再次,校園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設更是為校園文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身邊的感人事跡固然可以通過校園文學活動來宣傳,如勵志教育的,助人為樂的,有敬業精神的等等,可以進行專題講座,也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創作予以謳歌,把精神文化發揚光大。同樣,那些與校園精神文化背道而馳的假惡丑現象和不和諧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校園文學活動形式予以批評。總之,在高職院校中,正在不斷完善中的校園文化為校園文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園文學活動生機勃勃,成為高職院校的一顆常青樹。從物質環境到制度理念,從集體規范到人際關系,從舉止儀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園文化建設始終圍繞著學校的發展目標,都給每個校園人一個具體可感的參考系,并傳遞出一定的價值觀信息,從而使校園人積極地從周圍環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認的或學校倡導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我們知道,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具有多種功能,以學校精神為核心的價值觀被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認可以后,就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給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園人以深刻的影響,激發其產生一種自覺的內在驅動力,主動地去完善自我。同時它對每個校園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的約束和規范作用。校園文化通過校園文學活動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成員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心理因素、價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和影響,就會形成與群體一致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格與文化氣質,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園文化主導著校園文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校園文學活動則讓校園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它們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學校教育離不開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也離不開校園文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高職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全局》常雅寧
[2]《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現狀教育對策》萬金淼史梅
[3]《高職校園文化創新研究》來自網絡
篇3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1 “物質文化”是基石。物質文化是高校各種客觀實體存在的總和,它主要有三種形態:一是環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二是設施文化,主要是行政裝備、教學設施,三是方式文化,主要是各類認知文化的載體,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學場所,張貼的標語、名言、名畫、科學家畫像等。物質文化應能反映出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宗旨、精神價值和審美意識等。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要能夠創造出“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的教育氛圍。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時時刻刻發揮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2 “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建設隱含在物質文化建設中,它是校園文化建設根本性的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忽視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價值、道德追求等意識形態,是一所高校品質、個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學校發展目標、校風、教風、學風和學校人際關系等。
3 “制度文化”是保障。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中間層面和保障系統,集中體現了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師生員工行為的要求。當前,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需要繼續完善,如產學研一體化、校企合作、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訂單培養、社會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有關方面機制的科學建立與運行。除此之外,還必須從輿論上加強宣傳,確立校園成員的制度意識,使校園制度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同時,還必須嚴格執行制度,對制度執行情況要定期檢查,使校園制度文化既有其名,更有其實。
4 “行為文化”是表征。行為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融化到師生員工血液里的過程和外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結果和試金石。校園行為文化又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學校的管理行為,其中處處體現學校的文化特點,體現學校的文化品位。二是教師的行為。盡管教師和學生都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受教育者,但教師發揮著導向作用,教師做到以身為教至關重要。三是學生行為。現代企業對員工最看重的是“兩種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和“兩種能力”(專業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員工既會做人又會做事,所以高職院校更要注重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行為文化最終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敗。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
1 姓“高”――具有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言,技術教育是必需的,但高等性,即教育的高層次性是前提,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忽視以下精神的培養。
(1)道德精神。校園道德精神的核心是引導大學生內心向善,這是一種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現實社會生活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正確認識基礎上的自覺的責任意識,是立足于公民義務,立足于職業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業的敬業精神和做人品格。
(2)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實質就是敢于懷疑一切非真理的求是和求真態度,是對真理的真誠信仰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對公正、普遍、創新等原則的嚴格遵循,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一切虛假行為的排斥和憎惡。
(3)民主精神。學校應成為現代民主發展的陣地和溫床,學校師生應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正確對待民利,樹立民主意識,暢通民主渠道,建立先進的校園民主制度。
(4)創新精神。創新就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對未知領域的研究探索,對已有理論和方法的改進完善。創新精神包括創新觀念的樹立、創新思維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增強三個層次。
(5)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主要指出于對知性的追求,勇于找出事物過程的內部聯系,把握本質與規律,不迷信,不盲從。正是由于大學對理性精神的追求,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的求實精神的學子,才使人類擺脫愚昧,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6)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強調的是正確審視人的本質,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類文化的積累,塑造人類的精神家園。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人的“精神”的現代化。高等學校應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特別是人文知識)轉化為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高校校園精神還應包括敬業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拼搏進取精神、勤奮務實精神等等。
2 姓“職”――體現高職教育特點和規律
(1)更加“實用”的校園文化基調。就業導向性使專業的設置和學習的內容強烈地以就業市場或行業需要為導向,按照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對課程進行宏觀和微觀設計,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突出實踐教學,強調“學以致用”。學校的教與學和企業的技術更新、管理更新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產生的必定是更為實用的學習目標和行為方式,同時校園文化的基調也變得更加務實。
(2)突出“職業性”的校園文化氛圍。高職學生一進校,就基本上選定了職業方向,要求學生以社會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為依據,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高職校園文化要以職業道德的培養為中心,突出職業素質和習慣的培養。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合企業文化、農村文化、社會文化等,鍛造出在文化上與職場“零距離”的社會服務者。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要注意引入企業的文化和管理理念,通過在學生中開展企業文化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以及創業意識。特別是在專業課的教學中,通過仿真、模擬等手段,營造出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
(3)體現“技能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質。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實踐水平和動手能力上,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與操作技能的培養相聯系。如在建設物質層次的校園文化時,應將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應盡可能將教學環境設計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與生產為一體。此外,還應有選擇地把企業作為學校的專業實習基地,或結合專業創辦自己的實習基地,如完全按正規酒店的要求開一家正常營業的酒店,其全部管理者和員工都由酒店專業的學生來做。學校還可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來校講授專業知識,每年安排專業教師進入企業參加掛職鍛煉,學校則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的理論指導,等等。通過創設“技能特色”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加深了解所學專業的工作性質、工作過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學生經過由淺到深的一系列實際訓練,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術,獲得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
篇4
第一,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環境條件。校園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學樓、雪白的墻壁、潔凈的草坪等氛圍,無時無刻的陶冶著學生們的情操,鍛煉著學生們的心智。直觀性的校園物理環境是學校精神風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所以許多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風景優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學生性情,塑造美的心靈。發揮著“登山而情滿于山,觀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人文景觀依然,校園的特色建筑、象征意義、合理布局、綠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櫥窗、文化長廊、校園科技館、塑膠跑道、游泳池、宣傳欄、名人名言、名家或師生字畫的合理布置等,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靈的凈化與啟迪,對抑制消極校園文化的滋長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學校的物質基礎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因此,學校應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課程思想教育的導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為的規范功能。
第二,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制度文化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保證。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包括頒布實施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是約束學生行為的基本準則。這些準則的貫徹實施,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加強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有著重要的監督和保證作用。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全、細、嚴。為了保證制度的貫徹落實,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由師生共同參與的立體管理體系。
第三,加強課外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學校充分利用課外集體活動,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環保教育、國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種社團、影視、論壇、音樂賞析會、文藝演出等活動,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如開展教職工籃球賽,豐富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同志間的交往與友誼。
豐富課外活動。學校可以成立各種社團或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如音樂、舞蹈、書法、美術、剪紙、手工、田徑、球類、棋類、游戲、鼓號、橫笛、文學、趣味數學、科技與創新、閱讀與誦讀、節目主持、演講與口才、書畫藝術展等。各興趣小組活動可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堅持真理的態度,可使全校師生充分發揮特長,做到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
第四,加強精神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校園精神文化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有利條件。校園精神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一批又一批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校訓往往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最高體現,代表著不同學校獨特的精神追求,通過長期的宣傳、灌輸成為校園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學生的心中,成為他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態度,對學校的德育教育有簡潔、深刻、長期和持久的影響。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對學科本身所具備的豐富資源并未足夠重視,而僅僅對教科書死搬硬套,學生生活與實踐被硬生生地隔斷,原本應該趣味盎然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硬性任務。與之相對的,單元主題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活動中推動學生汲取各種知識,真正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體單元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逐漸受到大部分語文教師的青睞。
在小學語文主體單元教學中,教師以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水平目標為依據,從班級實際情況和學生階段特征出發,進行教學主題的選擇,教師應深入了解并遵循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結合主題,將教材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同時采用連續課時單元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在單篇備課和教學活動方面,與傳統的乏味、零散、封閉式教學的傳統結構體系相比,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更強調重組和生成課程資源,以語文學習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為出發點,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一、備課應注意教學的整體性與靈活性
教師要確保教學的整體性,首先應從整體編排課文教材的角度出發,對各單元的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側重點準確把握,綜合考慮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與方法,進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和步驟,從整體上有效落實各單元教學難點與重點,最終從整體上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針對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狀況為出發點,針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地點進行積極調整。編排“主體單元”的過程具有較大彈性,教師應將學生實際情況與教學資源充分結合,不斷拓展和深化小學語文教學,為學生學習實踐提供多維且更廣闊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學過程中應融入比較、升華、綜合方法
(一)比較法
在同一單元內結合兩篇或多篇課文同時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挖掘,并將其對比、辨別和鑒賞,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對語文知識和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同時受到更為深刻的情感熏陶。在同一單元主題中,教師可以選擇對同一作家、文體相同的課文進行比對教學,以老舍的《母雞》和《貓》為例,前者在文中表達作者對母雞的心理變化,由厭惡、敵視逐漸轉變到敬佩和喜歡,他在文中加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天成;后者則就作者愛貓之情作了充分表達,對貓的淘氣和古怪進行詳細描述。
(二)升華法
簡單來說,主題升華即就同一主題進行層層感悟。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進而對本單元所蘊含的情感要素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對學生的引導應從不同角度展開。以課文教材《詹天佑》為例,應結合課文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闡述與發散,拓展其思維深度,激發學生為國爭光的情懷,可視具體情況組織班級規模的主題交流會,將學生熱愛和建設祖國的情懷予以充分展示、交流,推動學生思想由淺層體驗逐步向深層感悟發展。激發并升華學生的感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過于強調和硬性灌輸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應把握主題思想,對其展開持續的、反復的滲透,升華學生認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態度、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綜合法
作為新型的語文學習模式,綜合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指綜合性的學習。它強調將學生學習與生活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實現跨領域學習,并強調了合作學習,自主研究與探索。例如六年級教材上冊中,在“輕叩詩歌大門”第一版的“詩海拾貝”中總計配置了六首詩歌作為閱讀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致品讀這六首詩歌,接著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分析,提煉其活動主題,并圍繞主題展開分析,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例如中國古代富有影響力的詩詞大家、中國古詩詞歷史文化、古今詩歌體的差異、不同歷史時代詩歌的特點差異性等等。可以以學生愛好和興趣偏向為依據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學習主題自主選擇,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給出相應的活動方案,自主制訂活動的地點、時間、內容、活動中的不可控因素與預備方案、活動的具體步驟、結果匯報與交流形式等。進而將各小組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共同啟發和探究,以期發現問題,為下階段活動做準備,并由教師對小組活動成果進行多元的、綜合性的評價。
三、結語
作為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主體單元教學意義深遠。其有效性也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和證明。主體單元教學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積累知識和增強素養極為有利,同時對其知識框架和體系的構成也具有重大意義。單元主題教學對現代社會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水平與效率的同時,也推進了學生學習能力與知識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懷源.基于學習策略與學習能力提高的語文課程單元——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人物的故事”單元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1(5).
[2]王敏勤.新課程怎樣開發課程資源——中小學語文、英語主題式單元教學的構想[J].天津教育,2007(2).
篇6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學活動;校園文化;導向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顯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這對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高職校園文化不但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和創新基地,而且還具有強大的育人作用;同時,先進的校園文化又是高校的靈魂、師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活躍于校園中的各種文學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相互影響成為高職校園的常青藤。
一、高職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指的是全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既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高職校園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全體師生為主體,以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人文氛圍為基礎,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專業技能素質為目標,以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網絡育人,形成催人奮進的學校精神,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校園文化。
二、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學活動勢在必行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產者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能力上不再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受用終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思想道德基礎的培養,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理解力、歸納力、創造力,使他們在不可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承擔起將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的重任。據了解,當前的高職院校,大多是從原來的中專升格來的,學校教育跟著市場走,許多學校為了迎合學生,也為了盡快把學生推向社會,以創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課全砍掉,只開設專業課。表面看起來學生開心,因為他們本來文化基礎就差,自然不愿學。老師教學效率高,兩年學完三年的課程。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學生專業知識比較豐富,但人文知識比較匱乏。調查中顯示,重專業、輕人文,重專業知識積累、輕綜合素質提高等傾向在學生中比較明顯。經過學習和實踐,學生具備了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實踐技能。相比之下,學生的人文知識普遍較差。我真替學生擔心,在市場經濟下,找工作如此難,一旦他們專業不對口,他們還能做什么?面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乏的現狀,開展校園文學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借助校園文學活動這個平臺來彌補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三、校園文學活動形式
1.文學創作。大學里很多社團都被認為是少數人的舞臺,只有文學社團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體學生。社團內的成員可以進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學創作,社團外的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報、校刊、廣播站投稿,甚至是為班級、學校的宣傳欄投稿,可以是瞬間所見、所聞、所想,也可以是從報刊雜志上的摘抄,通過這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演講和辯論賽活動。可以是命題演講和辯論,也可以是自選題演講和辯論。不論哪一種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學生在一定時間抽出時間來探討相關話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更多的人。
3.猜謎和文學講座。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或文學講座,可以分系進行,形勢非常靈活,受益于全體學生。這對培養學生理解傳統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門說“魯迅是外國人”之類的笑話。
四、校園文學活動是傳播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產者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能力上不再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受用終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思想道德基礎的培養,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理解力、歸納力、創造力,使他們在不可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承擔起將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的重任。
我們知道,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學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法律法規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等,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教育歷來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來不盡如人意。然而,通過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學活動,卻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已經證明文學是人類最歷史而又最現實的自覺興奮點,文學給人的熏陶、對人的影響力歷來是其他學問難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學社團的校刊,讓學生在班上互相傳閱,因為是同學們的作品,學生很樂意讀,讀得多了,茶余飯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領神會。還有廣播站播出的稿件,宣傳欄撰寫的文字或粘貼的圖片,既是校園文化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的體現,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園文化。
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的考慮、長遠的規劃,一旦確定,需要堅持不懈的持續下去,經過時間的錘煉,不斷完善,在廣大師生的頭腦中形成并鞏固下來,成為自覺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激勵著學校組織及成員共同朝一個目標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學活動來傳播校園文化。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促進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各大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校園文化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院的發展,而藝術教育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校園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藝術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和諧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主要包括教學、學習、科研、生活、校園環境、設施以及社會規范等內容的“硬件”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學校的“軟件”文化,則主要是指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組織形式、規章制度以及教風、學風和校風等。如果沒有物質文化,校園文化就會失去強大的物質載體,如果沒有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就會失去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可見,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互統一、相互扶持、共同發展的兩個部分。人與人的和諧,主要是全體師生員工之間通過言行舉止等構建的一種和諧的氛圍。藝術教育在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藝術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藝術教育具有和諧性的特點,這種和諧性與社會主義和諧發展是相吻合的,對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一種拓展。藝術是人性中本能的純真部分,它讓人們變得更加高雅、勤勞、寬容、彬彬有禮,形成審美人生態度。唐代的藝術理論家張彥遠就曾指出,藝術不僅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鑒戒愚賢、怡悅情性”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為一門科學藝術,它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同時還可以鼓勵人們以更好的姿態去面對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藝術教育的精髓就是人類文明精神,它所追求的是美和和諧。因此,通過普及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藝術鑒賞能力,以及文化藝術修養的藝術素質教育,使學生自覺形成對人文內涵以及和諧精神的追求,并在不知不覺中在藝術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從而逐步推動和諧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工作。
1.2 藝術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近年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才市場對高素質大學生需求更多,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科學精神、人文氣質、創造能力以及一專多能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著名教育家先生認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藝術教育在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端正對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態度,并通過多種形式藝術教育的開展,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使他們在面對社會低俗文化的影響的時候保持正確的態度。
1.3 有助于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審美情趣的培養
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一直以來,人們往往只重視左腦的開發,而忽視了右腦的開發,左腦主要控制的是語言、計算和邏輯思維等功能,右腦則主要控制的是感情、審美等功能。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只有將人的左腦和右腦同時開發,才能充分發揮個體潛能。而藝術教育恰恰能夠做到這一點,當人們進行藝術活動或接受藝術教育時,右腦會興奮起來,從而使左右腦的優勢得到充分的協調和發揮,有效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通過藝術教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在審美過程中,通過音樂美的藝術形象,品味其中思想,理解其中本質,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學會辨別善惡、美丑、真偽,逐漸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
2 發揮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作用的途徑
2.1 轉變傳統的藝術教育觀念,充分重視藝術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逐漸被人們認可,藝術教育成為學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長久以來,高職院校習慣于強調專業文化知識和技能教育的模式,并沒有給予藝術教育足夠的重視。高職院校要正確理解并重視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內涵以及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2.2 建立科學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要將藝術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在教學計劃中增設藝術教育課程,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模式,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體系。例如,大學一年級可開設藝術基礎理論必修課,使學生掌握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鑒賞能力。大學二年級可開設不同的藝術選修課,使學生把握藝術發展規律,提高審美情趣。
藝術課程的開設要多樣化。可開設音樂類和美術類課程,全面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內在精神的領悟能力。另外,還可以開設一些與藝術門類課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學科,如心理學、成功學、設計學等。多種藝術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藝術作品的內涵和本質精神。
2.3 進一步提升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
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關鍵因素。藝術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知識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開拓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認真探索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律,在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要加強對藝術教師的教學培訓和師德教育,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科研和學習交流,使教師隨時掌握各種藝術教育的前沿信息,開拓教學思路。
2.4 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活動,使其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功能。要確保藝術教育活動的良好效果,首先,要常態化,發揮持久效應。例如,每年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社團技能展示月等,或結合中秋節、國慶節、青年節等重大節日舉辦紀念慶祝等活動。其次,要多樣化,增加參與率。例如,舉辦書法美術展、校園攝影展以及演講、舞蹈、歌曲、辯論、體育等比賽,吸引學生廣泛參與。最后,要專業化,提高水平。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長,組建專業性較強的專項代表隊或專業社團,培養學生特長、發展學生個性,并通過他們擴大文藝骨干隊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總之,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從而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 吳芳.略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1):34-35.
[2] 周桓.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途徑探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2,14(3):72-74+81.
篇8
1.1學校對職業素養全面性認識不夠職業素養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是職業素養的基石,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本課題組通過對《企業高職人才職業素養需求調查》問卷分析發現,企業最看重的是前三項的職業素養,企業認為,一名員工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輕易地獲得。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視,把大部分的教育資源用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上,無論是校內實驗實訓,還是校外實習實訓,實習教學比重都高達50%或者更多,忽視了隱性職業素養的培育。
1.2學生自身職業素養缺失高等職業院校將培養的學生輸送到社會各個崗位,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工作,良好的職業素養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現實中,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一年不如一年。職業院校錄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錄取分數線低,考上職業院校的學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來學習基礎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校不思進取,經常遲到、曠課,每天的生活就是電腦、手機,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在進入大學后仍不改唯我獨尊的習慣,凡事首先考慮個人利益最大化,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合作意識較差。當他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根本無法適應企業的工作節奏,不能遵守嚴格的工作紀律,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愛崗敬業精神,更缺乏團隊協作、積極進取和創新開拓精神。
1.3職業素養培育留于形式所有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和本職業相關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但對于職業素養要求并沒有課程或活動來做具體的支撐,更沒有像職業技能那樣有各種硬性的考核指標,多半停留在計劃之中。有些學校用就業指導課代替職業素養培育,只是傳授一些企業招聘應聘的技巧,并沒有解決職業素養養成等內在問題;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學生的就業率,為了迎合企業需求,不斷地調整專業方向,加大專業設備投入,強化學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但對本專業企業用人標準研究甚少,更談不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的培養。特別是忽視了德育課、專業課和實踐環節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
2以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的高職生德育新模式
2.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充分發揮“兩課”的主渠道作用。“兩課”教學是高職德育的主渠道,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陣地。“兩課”教學必須摒棄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體驗法為主的學習規律,突出引導和啟發,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課堂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社會就業現狀,突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觀和擇業觀培養,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發揮專業課教學的德育功能。專業課教學中也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培育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掌握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上,獲得對社會和未來職業的價值體驗、情感培養和人格熏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最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聘請企業人士到學校的課堂上現身說法,從職場人的角度講述企業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素養,把職業理念和企業精神傳遞給在校學生,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2在企業實習中融入德育工作企業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比如優秀的企業導師不僅在專業技術上指導學生,更能通過言傳身教將職業道德傳遞給學生,從而發揮榜樣作用影響學生。因而,高職院校可以和企業加強合作,在企業實習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不僅提高實踐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專業課教師一起參與學生的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結合企業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可以在這個環節積累到豐富的教學案例,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鮮活性。
2.3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是高職院校德育的有效載體。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在校園舉辦優秀合作企業推介會、勞動模范報告會、優秀校友報告會等,邀請社會精英或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宣傳企業文化,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教育學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見習參觀;親身感受企業文化;也可以通過校企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豐富學校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不僅加強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強了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2.4完善德育評價體系首先,德育評價形式多樣化。改變單純以學習成績作為德育評價的考核標準,應以多樣化的考核形式與考核方法評估學生。其次,德育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外,其他任課教師、班主任、企業實習指導老師、同學以及學生自己都可以成為德育評價的主體。最后,德育評價內容綜合化。應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突出其實踐性。
3結語
篇9
我國自古以來,挑選人才就有“德才兼備”的標準。說明了一個真正的優秀的人才不僅僅要有才能、才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以德為尊。外國的哲學家也多次提出了道德的重要性,比如蘇格拉底的道德可教論。現代的哲學家也多次提出了道德的重要,比如陶行知,北大的創始人等等。現代社會成為了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更加迫切,對價值的獲取更為期待。一切以效率和速度為目標,不愿意被時代的腳步所落下。但是在大家每日匆忙的學習工作節奏中、在對價值的追求中,不要淡忘道德的重要。道德不能用速度去衡量,它應該是始終存在于人們心底,不隨其它變化而產生變化的物質。是民族美德,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的目的不應該是教育知識,而是應該培養人才,多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德育工作更重于知識的講授。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會成為數年后的社會道德水平。我國正在開展反腐敗的工作,腐敗分子的滋生,是因為思想的防線不能抵御住物質的攻擊,在翻涌而起的利益巨浪拍打下,潰不成軍。喪失了廉政的陣地。而固守陣地的方法,除了監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這就需要德育教育工作全面的展開。所以德育教育工作的貫徹開展,在社會各個角落生根發芽,是解決腐敗問題的最有效手段。
2、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學校過于注重技能和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
職業院校的學生,對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對就業有明確的目標,這對于他們走入社會,找到工作崗位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也常常使得職業院校過于重視技能的鍛煉和實踐的操作。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但是他們卻忘了職業院校培養的目標,是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高素質才是最為核心的要求。要達到學生高素質的培養,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要有所加大。
2.2德育教育工作往往照本宣科,忽略了時代性
德育目標脫離社會現實。誠然未來的接班人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這是主旋律。但是現實中許多學校和教師不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過高地要求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一旦教育目標和要求高不可攀就失去了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2.3教育方式老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課堂上提耳聽命式的灌輸、居高臨下的說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無遺。這種教育模式還未等展開說教的程序,學生已經從心底產生了抵觸情緒。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規,把學生當成毫無靈性的“錄音機”進行灌輸式教導,并期望學生能積極響應,如此“教育”不但是無效的,而且是負效的,是對教育的褻瀆和對學生人格的扭曲。
3、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方法探究
3.1全面鋪開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的工作不應該只是在學校中進行,誠然,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已經進入了青年時期,不再是從家庭和父母哪里灌輸式的獲得思想。但家庭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孩子思想的發源地。孩子更加信賴和尊敬自己的父母,所以用家庭的力量,宣揚正能量,傳播道德有用論,能夠影響孩子的思想素質道德水平。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不可懈怠,職業院校的三年時光,是學生形成世界觀,生活態度的重要時期,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能夠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最后,要讓學生的道德理念得到社會的認可,從學校走進社會,開展活動,走入社區,讓學生了解到道德是全社會所認可的,是正確的。樹立講道德樹信封的理念。
3.2職業院校德育教育要發揮心里暗示的作用
人們的心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心里的暗示作用更容易讓人們接收。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懵懂的年齡。在犯錯的時候,不愿意接收現實,對批評產生逆反。但是如果你采用暗示的方法。反倒容易讓學生接收,自己主動去改正。同樣的心里暗示,還就有鼓勵、緩解氣氛等作用。
3.3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德育工作開展
篇10
目前,中職院校學生管理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據我所知,目前絕大部分中職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一般欠缺艱苦磨煉,導致其心理上、身體上的承受能力都較差。而且,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反叛期,難免出現眾多心理困惑或煩惱,常常表現成不善與人交往、早戀、極易受人欺騙等,近年來更出現眾多學生自殺、離家出走等事件,給學校和家庭教育造成巨大壓力。因此,中職院校班主任應當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剛開始接觸我們班的同學時,我就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情況,對于那些家庭環境特殊、性格孤僻寂寞、身體殘疾的學生,我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定期與家長們溝通交流,也經常跟這些學生進行溝通,解決他們心理困惑,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重視個性發展,發展學生優勢
事實上,目前中職學生都越來越重視自身感受,而且他們擁有較強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再加上不同的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和特點,此時,班主任應全面分析每個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充分重視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善于發現學生特有的閃光點,激發學生潛能,逐步引導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中獲得自信,肯定自己的價值[3]。如我曾教2013級一個班,里面有一個女學生,她的學習成績較落后,所以平時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但是我她在音樂上極具天賦,不僅會彈鋼琴而且歌聲也悅耳,于是在班干競選時,我鼓勵她競選文娛委員,負責班級的文娛活動組織。之后,她積極組織我班的文藝表演活動,還屢獲校園文藝表演獎項。這不僅是對她,也是對我們班集體一個極大的鼓舞,增強我們班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優勢,積極給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機會,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提高德育工作質量。
3真誠感動學生,形成友好關系
強化德育工作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整頓好班級紀律風氣,而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充分了解班級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生活狀況及心理發展狀況,這就很需要班主任主動與學生進行心對心交流互動,及時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和幫助,真誠感動學生,跟學生探究現實問題,講授生活經驗道理,跟學生推心置腹、開誠布公,讓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內心的不快都表達出來,與學生建立起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更好地配合德育工作的開展。在這方面,我除了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會經常產遇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如班級聚餐、籃球賽等,平時會經常到課室、宿舍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讓學生能經常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注,逐步培養他們的自覺性,也拉近了我跟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我有親切感和信任感。在日后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學生較好地配合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讓我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從根本上提高了德育工作質量。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