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的啟示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債務危機的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0年4月,希臘信用評級被迫調低至垃圾級,2011年6月,標準普爾又將希臘信用評級降至CCC的全球最低等級,7月,穆迪將葡萄牙和愛爾蘭的信用評級相繼降至垃圾級,將塞浦路斯的信用評級降至Baa1,9月,標準普爾將意大利信用評級調低。歐洲債務危機就這樣層層深化,嚴重地延緩著世界經濟的復蘇,這同時也暴露出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期待能夠通過對歐洲債務危機形成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歐洲債務危機的成因分析
(一)歐元區經濟發展失衡,產業結構不協調
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常年處于失衡狀態,一些高負債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缺乏合理性。像德國、法國等核心成員國,他們擁有著像電子、汽車、機械等支柱性實體產業和強大的科技推動力,但像希臘、愛爾蘭等邊緣化國家,他們科技發展緩慢,勞動成本高,外加上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和金磚五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又在制造業等領域對其雙重擠壓,這些邊緣化國家在無奈之下只好依靠旅游業、航運業等傳統產業,以及依靠大量的政府支出來維持經濟。但不幸的是,這些舉措并沒有幫助他們解決經濟發展的實質性問題,相反卻使得他們的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負擔日益加重。在無法實施其他措施時,這些邊緣性國家選擇大肆發行國債維持經濟,但歐洲央行對所有歐元區國家都實行相同的低利率政策,這就使得這些邊緣性國家的消費信貸過度膨脹,最終導致歐債危機的爆發。
(二)歐元區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二戰結束后,歐元區各國家紛紛建立了以高福利為特色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嚴重增加了歐元區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成為了引發此次歐洲債務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歐洲以高福利政策著稱,就連危機最嚴重的希臘政府每年也都要為公務員福利撥出數以十億歐元計的款項,而且這樣巨額的支出一直還保持著高于5%的高速增長,但其GDP的增速卻一直僅僅在1%-2%。更重要的是,現在歐洲各國紛紛進入老齡化時代,與老年人相關的政府支出,包括養老金、醫療等支出大大增加。因此,當經濟危機來臨時,在財政收入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剛性的財政支出就會造成巨額的財政赤字,從而最終也將導致債務危機的爆發。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二元結構矛盾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一個國家對經濟運行狀況進行調節的兩個最基本、最核心的工具,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二者都被合理運用時,國家對經濟運行實施的調節才能更加有效。但歐元區卻只有共同的貨幣政策,各成員國的財政政策保持相對獨立,所以經濟金融危機一旦爆發,各國為挽救自身的經濟,他們將果斷地采取財政政策,實施不負責任的赤字策略。更重要的是,歐元區是單一貨幣區,歐元區內任何成員一旦出現問題,其都有可能對整個歐元區產生溢出效應而波及其他國家,從而影響到歐元區的整體經濟穩定。
二、歐洲債務危機的啟示
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給歐洲整體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我國來說,雖然我們遠離歐洲債務危機現場,短期內也不可能發生債務危機,但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仍然能夠給我國經濟以后的發展給予警示和啟迪。
第一,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力,使我國成功地從傳統的產業大國向創新型、科技型國家轉變。
根據前述分析,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發生危機的邊緣化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嚴重缺乏創新,生產率低下導致的。在此情況下,國家政府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加大投資,從而增大了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而后又隨著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的不斷積累,債務危機的爆發也就一觸即發了。對于我國而言,投資一直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投資率從2000年的353%到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436%,同時期消費率卻從623%降至486%。因此,我國經濟如果想要實現成功轉型,如何降低經濟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
第二,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注重財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匹配性,嚴格控制外債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債務大量發行債務,嚴重超過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資不抵債,最終導致違約風險劇增而發生危機。近幾年來,我國大量推行地方投融資平臺融資發債,這些資金聚集起來后大部分是被使用在周期比較長,自償能力比較低的基礎公共設施建設項目上,這樣就無疑給地方政府留下了隱形赤字和債務負擔。一旦這些項目無法實現預期收益,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勢必爆發,而且這些資金絕大多數來自于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危機的爆發將帶給這些金融機構巨大的沖擊。此外,金融機構的倒閉危機具有極強的連帶效應,這樣危機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影響就無法估計了。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政府債務的管理,做好預算工作,將財政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做嚴格的審核,增強地方發行債務的透明性,合理規劃地方債務規模,嚴格控制風險。
第三,我們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循序漸進的福利改善制度。
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標志著高福利制度的破產,沒有實體經濟增長支撐的高福利制度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持續的。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迅速提高,相應的財政支出也就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且保障水平和標準是只能向上增長不能下降的,否則就會引發社會動蕩。因此,結合我國現狀,我們應該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的保障待遇,切實保證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路.歐債危機成因及其對我國影響研究[J].海南金融2012(6):9
[2] 周逢民.歐債危機成因及對我國的啟示[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2(2):1
篇2
關鍵詞:歐洲債務危機 債務 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在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金融海嘯逐漸退去、世界經濟復蘇跡象越來越明顯的今天,歐洲債務危機又再一次在國際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自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標普、穆迪和惠譽分別下調希臘的債務評級,希臘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隨著債務危機在希臘的惡化發展,“歐豬五國”(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愛爾蘭、Greece―希臘、Spain―西班牙)相繼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歐元出現大幅度下跌,全球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劇烈的震蕩。這次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的劇烈變動,令我們不得不審視歐洲的債務問題。
■一、“歐豬五國”債務危機的根源及發展
此次歐洲債務危機本質上是債務危機。債務(sovereign debt)是指一國以自己的為擔保向外,不管是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向世界銀行,還是向其他國家借來的債務。債務危機的實質是指一個國家的信用危機,具體是指一國政府失信、不能及時履行對外債務償付義務的風險。單個小國的信用危機,可通過IMF或其他大國的援助渡過難關。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風險,則就意味著全球性“惜貸現象”再次出現。
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的根源由來已久。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規定,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將國債/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是現在出現債務危機的歐洲各國并沒有嚴格遵守這一條款。目前歐盟龍頭國家和比較弱小的國家,都超出了這個警戒線,皆已自顧不暇。歐盟成員國目前平均的赤字率上升到6%以上,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平均數已上升到85%以上?,F在看來,對超過了兩個警戒線的行為,似乎沒有實際可控的方法,或者可以操作的工具來實現控制。財政赤字、公共部門債務規模的風險邊界到底在哪里?有沒有一個可以提前控制的有效途徑?這些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反思和探討。
此次歐洲債務危機首先從希臘的債務危機開始。資料表明,2008年希臘財政赤字還僅是GDP的7.7%,但2009年這一數字已飚升至12.7%。與龐大財政赤字如影隨形的是其對外負債。2008年希臘債務余額為GDP的99%.而至2009年,該數據上升至113.4%。目前希臘債務的絕對額為2800億歐元,但其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400億歐元。從數據上看,希臘實際已經“破產”。受希臘的影響,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相繼陷入危機,包括比利時這些外界認為較穩健的國家以及歐元區內經濟實力較強的西班牙,都預期在未來三年內預算赤字將居高不下。自此,希臘債務危機的影響逐步擴大,整個歐盟都相繼受到債務危機困擾。隨著4月27日標準普爾公司將希臘評級降至“垃圾級”,而歐洲各國在援助希臘問題上卻遲遲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升級。
■二、歐洲的應對機制:三道防線
為了防止由希臘債務危機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在歐洲繼續蔓延,歐洲各國通過積極協商逐步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為了保衛歐元區的經濟穩定,在5月初啟動1100億歐元的希臘救助機制不見成效之后,歐洲國家重新構筑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就是歐盟各成員國財政部長于2010年5月10日凌晨達成的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的希臘援助計劃,以防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擺脫困境。這套救助機制由三部分組成:其中4400億歐元將由歐元區國家根據相互間協議提供,為期三年;600億歐元將以歐盟《里斯本條約》相關條款為基礎,由歐盟委員會從金融市場上籌集;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提供2500億歐元。根據這套機制,如果再有歐元區國家陷入債務危機的話,該國將可以申請獲得資金支持,所附加的條件將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與希臘類似。
第二道防線,就是美國向歐洲補充流動性,即用美元購買歐洲債務,進而將歐洲的資產負債表轉移進美國的資產負債表。但是這道防線有其致命的弱點,即過分的依賴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貶值,且別的國家頂不住美元貶值帶來的巨大影響的話,第二道防線就會破裂。
第三道防線,就是由歐盟提供擔保收購所有爛賬,這意味著歐元將大幅貶值,貨幣政策將出現極大的變化。這很有可能會給歐洲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巨大的影響:要么保住歐盟、加速向政治一體化過渡,否則歐元將大幅貶值;要么分崩離析,各干各的。
隨著希臘于2010年7月13日順利發行國債,歐洲央行幾乎停止了購買歐債的行動,歐洲似乎已挺過了債務危機的第一波侵襲。不過同日,評級機構對葡萄牙信用突然降級,西班牙和英國近期也面臨信用評級下調威脅,表明風險仍潛伏于歐洲公債市場 ,債務危機雖減緩但還未到結束期。
■三、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公共債務管理的啟示
此次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的高負債和高赤字,而中國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也是債臺高筑。據高盛的經濟報告顯示,預計到2009年年底,中國政府總負債約為15.7萬億元,約占2009年GDP的48%。其中,中央政府國債占GDP的20%;地方政府負債7.8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23%;已從商業銀行剝離但仍體現在資產管理公司賬面上的不良貸款總額約為1.6萬億元,接近2009年GDP的5%。銀監會的數據顯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可見,目前我國政府的隱性債務正在逐步提升,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正逐步擴大。有鑒于此,我們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完善我國的公共債務管理機制。
(一)建立有效的財政風險預警機制,增強政府的信息披露力度
政府應該根據公共債務風險的現狀,構建符合我國財政風險狀況的財政風險預警系統和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從而實現財政風險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我國的財政風險預警機制應該以政府債務為核心,以財政項目為基礎,以網絡技術為依托,以層次分析和趨勢分析為主要方法,以債券流動性和政府清償能力為監控對象。只有建立健全該機制的預警功能、實時監控功能和風險預算功能,我國政府的公共債務風險才能夠得以有效的監控。
(二)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增強財政透明度
增強財政透明度,保證債務信息真實完整是管理部門實施風險監控的前提。現行的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核算基礎的政府財務報告忽略了大量的隱性負債和或有負債,故而地方政府的實際財政債務規模及其風險被嚴重低估。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與債務預算制度相適應的政府債務報告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細化負債類科目、完善現行政府資產負債表,同時增設政府負債明細表及相關附表,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而建立起一套含有政府或有債務核算和表外披露的信息體系,并逐步搭建起地方統一的債務管理信息平臺。這是實現社會公眾和市場機制的監督引導作用的前提,同時也是對可能導致地方政府或有負債的活動進行全面監控的重要保證。
(三)進一步規范政府預算的收入范圍,增強國家財政的實際力量
在針對公共債務風險進行制度化約束管理的同時,我們應該切實規范我國的預算收入制度。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政府的預算外收入與制度外收入,如行政收費規范化、基金預算制度化等措施,必將增強我國的財政實力,從而達到提高財政活動的透明度以及抵御或有風險的能力的效果。
此次歐洲債務危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其中的教訓同樣值得我們借鑒。一個國家的財政健康狀況非常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經濟能否健康增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財政風險預警機制和財政收支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夠降低政府公共債務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另外,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所有經濟政策的相對靈活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歐債危機;區域一體化;債務問題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為降低對本國經濟的沖擊,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紛紛出臺各項寬松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經濟下滑的幅度,但卻無法阻止全球經濟下滑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由于各國大規模舉債,其政府債務負擔大大增加,以歐洲一些因經濟結構所存在的問題最為典型。歐洲債務危機就在這樣一種詭譎的氣氛中嘩然而至。
一、歐債危機的成因和發展趨勢
(一)歐債危機的成因
歐債危機的產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生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必然。下面就將探討一下歐債危機的成因:
首先,歐債危機產生的外因
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各國相繼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而這些措施的本質是將私人部門的債務進行向政府的轉嫁,沒有實質上解決金融危機所影響的資金匱乏和融資成本過高等問題。反而導致了政府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大幅膨脹,赤字巨大。另一方面,便是信用評級機構所發揮的負面作用。希臘等國本身已經出現了極為惡劣的財務狀況,其瞞天過海的做法卻遭到了信用評級機構的及時披露。這種做法對歐債危機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其次,歐債危機產生的內因
產生債務問題國家國內經濟結構的缺陷是導致歐債危機產生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以希臘為例,其國內的經濟結構存在以下問題。
1低經濟增長率難以支撐高社會福利。希臘本身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申請加入歐盟以來,盡管對其經濟開放程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希臘卻要迎合歐盟其他國家來抬高自身的福利水平,這使得希臘長時期處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長的狀況,高福利變成了財政負擔。
2第二個根本性因素是歐元區的“先天缺陷”。歐元區雖然具有統一的央行和貨幣政策,但是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這種結構上的缺陷形成了危機發生的必然性條件。
3歐元區各國不對稱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統一貨幣政策的矛盾。歐元區的各國盡管從表面上看是榮辱與共的,然而不同國家受到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其經濟發展方式和水平都是有差異的,反映了最典型的經濟結構模式“中心—外圍”式。
4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負擔。人口老齡化是整個人類社會都需要面臨的困境,而歐洲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上嬰兒出生率最低的大洲,老齡化成為歐洲多國最為困擾的問題,因為其直接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缺乏靈活性。
(二)歐債危機的發展趨勢
歐債危機發生初期,歐洲央行欲通過到二級市場購買這些問題國家的國債,將債務轉移到央行,但這種辦法實難實行,不僅遭到一些國家反對,也對央行財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于是,歐洲央行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作為替代性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未來,歐洲經濟結構的發展有兩種可能趨勢:第一種是目前這種經濟聯盟結構土崩瓦解,各國分理各國事務。第二種是優化當前的經濟結構,將這種貨幣聯盟強化為政治聯盟。第一種趨勢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因為盡管歐元區出現了如此劇烈的動蕩,但是自歐盟成立以來,為成員國帶來的利益遠大于危機帶來的損失,加上相似的文化理念和歷史背景,各成員國都不愿將這多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那么,第二種趨勢便成為主流趨勢,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歐盟各國并沒有放棄深陷債務問題的國家,歐洲央行也為此出臺各項整改措施,來幫助這些國家渡過難關。在未來幾年,若歐元區不再有國家陷入債務危機的話,歐元區會迎來一次新生。
二、東亞區域一體化概況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大環境下,作為經濟合作區域化和多邊貿易體制的進一步深化的結果,各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之后,亞洲各國也開始漸漸形成一種經濟合作密切化的趨向。
(一)東亞的區域形成
東亞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代名詞,更是一種單一國家影響之外的模式。東亞地區不僅受到美國和日本的共同塑造,所包含的其他各國也同樣關系到東亞未來的發展,那么,在這樣一種既不可一方操控,又不可多方分散管理的情況下,一種超越單一國家模式的的復合型區域主義便成為主要趨勢。彼得·卡贊斯坦在他編著的《日本以外》一書中提到:形成這一模式曾經歷過三次模式的變遷。
首先,是“日本化”。日本化是一個不受限制的過程,包括傳播、效仿以及采納生產、消費和行為的獨特的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化這個詞被用來概括從舊的到新的生產范式的轉變的特點。到20世紀90年代,整個東亞出現了新一輪的日本化,這次的日本化浪潮主要從文化的變遷來影響社會進步。
其次,是“美國化”。美國化指美國從物質和意識形態上都在影響著全世界,還指美國流行文化被不同的社會階層、群體、世代所喜愛,每個群體有創造出特有的次文化,所有這些文化合到一起又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
最后,“中國化”強化了復合型區域主義的潮流。這里中國化的含義既包括中國日益增長的重要性,還包括生活在東南亞的華裔人口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重新主張。
在經歷這三種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其說不同國家發展模式的突出,反而成就了復合型區域主義的形成。
(二)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前景
從當前區域合作的具體情況判斷,東亞未來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會選擇兩種途徑:第一種是以東盟為中心,建立東盟同中、日、韓三國的緊密合作關系。第二種途徑是通過復雜的生產網絡將東亞各國乃至整個亞洲國家緊密連接成一個巨大的經濟聯盟。第一種途徑對于東盟本身來說造成了巨大壓力,它不僅要協調自身內部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共同利益分配,還要顧及與中日韓三國建立的自由貿易區。而第二種途徑更利于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因為更大范圍內的雙邊貿易會促使多國經濟合作的加強和深入,進而不斷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建立。
三、歐債危機對東亞區域一體化的啟示
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雖然受到區域內國家關系的極大影響,但是一體化趨勢是一種必然趨勢,唯有合作才是各國發展的最優選擇。歐盟以及此次歐債危機的研究為東亞區域一體化未來的構建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借鑒作用。
(一)啟示一:制度構建——結構優化先于經濟合作。
歐債危機的產生最重要的就是折射出一個區域合作體的內部機制問題。盡管對于不同的經濟體而言,并沒有一個完美的經濟體制可以保證其經濟發展的萬無一失,但每一次問題的產生,都會使我們更加關注體制的缺陷,并試圖尋找彌補該缺陷的方法。
第一,政策協調體系。如果各國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在不均衡的發展水平下,財政政策有限的影響力無法解決經濟發展中難以預測或是周期性產生的危機。因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未來建立伊始,各國就應首先對該區域內政策協調體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區域合作機制。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是任何一個區域化經濟共同體建立的基礎和根基。這里的合作機制包括了:貿易合作機制、金融合作機制、人力資源合作機制等。這些合作機制的確立,打破了各國區域的自閉性,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增強合作意愿。
第三,區域監管體制。有了政策的實施,有了合作方式的明確,那么對于合作的進程,多方協調結果的踐行,就需要有專門的監管機構來進行核實。這一監管機構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維護著整個共同體的安全和結構穩定。
第四,風險防范機制。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是指對各國內部經濟發展狀況和外部環境協調時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提前評估和預測,將風險可能造成的后果限制在能操控的范圍內。并即時提供給內部成員國風險預測的書面報告,幫助各國制定合理的政策來防范經濟危機。
(二)啟示二:平衡發展——“眾樂與獨樂”。
東亞區域一體化還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程,“共同體”的“共同”程度與成員國的經濟成熟程度有關。因此,只有均衡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發展。
第一,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內部均衡反映了國內總供給和國內總需求相等的狀態;外部均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為零,即凈資本流出與凈出口相抵。根據內外均衡矛盾的經典論述,經濟學家們發現經濟的開放性是造成內外均衡沖突的主要原因。于是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提出了數量匹配原則,即要實現n種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于要相互獨立的n種有效的政策工具。后來,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提出了最優指派原則,即每一目標應指派給對這一目標有相對最大影響力,因而在影響政策目標上有相對優勢的工具。這些原則幫助各國尋找實現內外均衡的各種方式和途徑,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
第二,信息共享與市場開放。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提出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能夠自行維持其有效的運作。但我們發現市場存在著失靈的情況,其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對稱。因而,實現經濟“共同體”的構建,對于一個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市場而言,要通過信息的公開和共享來進一步實現“一體化”。
(三)啟示三:路徑選擇——超越單一國家模式的統領。
東亞區域合作的路徑選擇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的話題,目前,10+3是東亞區域合作的主要渠道,在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中,東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
積、軍事實力、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來說都有很大差異,但任何一個國家對整個區域的影響力都不會使其形成“一邊倒”的態勢,這也成為未來東亞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超越單一國家模式。產生這樣一個趨勢的主要原因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
首先,產業集群的發展。東亞的區域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業和政府影響的競爭性活動,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壓力下發展。隨著產業集群的形成,其內部交易成本降低、統一供應商的便利性所產生的“向心力”遠大于因交通運輸不便利產生的“離心力”便是推動產業集群不斷發展的驅動力。這些產業集群沒有國界限制,不受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
其次,生產網絡的構建。有學者說,亞洲貿易和投資區域化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生產網絡的主導作用。隨著產品結構的“模塊化”,為具有一定距離限制的供應商參與到現行的生產網絡中來。外包業在亞洲國家的迅速風靡,使得生產網絡的結構更加明朗化,各國都發揮著自身的比較優勢,不再以某個國家為主導力量或選擇該國的發展模式。
最后,跨國公司的推動。大家普遍認可跨國公司是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跨國公司也是生產網絡的關鍵環節,它使得生產網絡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分布成為一個“單純”的網絡,多個這樣的“單純”網絡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復雜的“大網”。每個國家僅僅是這一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小結
篇4
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貨幣改革最為重大的成果。作為單一貨幣,它有效地避免了外部沖擊帶來的有害匯率波動,消除了歐元區國家原有的匯兌風險和匯兌成本,形成了更高透明度的物價、更低成本的產品、更有競爭活力的企業,為歐洲金融市場進一步統一奠定了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歐盟經濟的穩定和長期增長。歐元的誕生使歐洲單一市場得以完善,歐元區國家間自由貿易更加方便,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標志和里程碑,也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偉大創舉。
然而,歐元設計上固有的缺陷使歐元區各國基本失去了利用貨幣政策手段調控本國宏觀經濟的能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主體不同,難以形成合力,由統一貨幣引發的成本承擔和收益分配不均衡引發了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降低了成員國之間的凝聚力,部分國家利用歐元制度設計上的漏洞,大量發行債務以獲得利益,當債務規模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歐洲債務危機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已有四年多的時間,在這四年中,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它對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如何?它是通過何種渠道傳導到歐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我國是否也存在債務風險?諸多關于歐洲債務危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經濟學者和愛好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山東管理學院沈君克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對歐洲債務危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申請了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經過近三年的努力,項目順利結題,并出版了同名著作――《歐洲債務危機研究》。這本書對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各種原因、演進過程、傳導機制、發展前景、啟迪啟示等諸多問題都做了準確且詳細的解釋。
《歐洲債務危機》一書全面梳理了歐洲債務危機的演進過程,揭示了歐元區國家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的深刻矛盾,明晰了債務危機的傳導機制,分析了債務危機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比較了歐洲、美國和中國的財政債務管理體制,提出了危機對世界儲備貨幣建設的啟示。此外,《歐洲債務危機》借鑒歐洲經驗,對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結構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對我國債務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歐洲債務危機不僅對我國政府債務管理有眾多的啟示,對我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也有重要啟迪。希望沈君克教授能夠繼續帶領他的研究團隊持之以恒,躍馬揚鞭,在國際金融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篇5
關鍵詞:歐債危機;成因;啟示
一、歐債危機概述
歐債危機,其導火索為希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出現的債務危機。希臘于2001年加入歐元區,在這個過程中,其為了盡可能的達到歐盟的財赤率要求,大幅縮減自身外幣債務,并與高盛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這份協議是以希臘必須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償還給高盛高額的回報作為前提。但是連續多年整個歐元區經濟都不很景氣,因此加劇了希臘國內的經濟危機。由于無法償還債務,在2009年的時候就形成了債務危機。
2009年10月初,正當全球經濟艱難地擺脫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初沖擊,步履蹣跚地走向緩慢復蘇之際,希臘政府公告稱,預計希臘2009年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相繼調低了希臘的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機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蔓延,希臘債務危機向歐元區蔓延后,其余幾個歐豬國家首當其沖,均遭遇了信用評級降級、債務利率飆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歐洲國家長期高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經濟。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多年來實行高消費高福利政策,不重視儲蓄,通過各種所謂的金融創新把未來若干年的錢提前花掉,只顧眼前享受,忽視可持續發展。如果經濟高速增長,高福利或許可以維持,但希臘經濟已連續5年負增長,陷入嚴重的衰退。希臘政府已無力償債,只能以債養債,將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二)其“導火索” 是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出現后,各國政府在應對中陸續推出了寬松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私人領域的去杠桿化和政府領域的加杠桿化,這些措施雖在短期內緩解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卻大幅加重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伴隨經濟的不斷發展,希臘以及其他一些南歐國家,之前處于一種財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國際宏觀經濟沖擊,削弱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陷入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愈加沉重,并導致最后出現危機的局面。
(三)歐洲只有共同的貨幣和貨幣政策,但卻沒有統一的經濟政府。當希臘國內的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時,其政府沒有能力來改變目前的狀態,歐盟也沒有共同的經濟政府來對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資者都擔心希臘政府出現違約現象,故而放棄其在希臘的投資。除此之外,當歐洲爆發金融危機后,歐元區各個國家雖然擁有共同的貨幣政策,但其貨幣政策缺乏獨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這就造成各成員國只能通過財政政策來緩解危機,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一旦出現不順利,后果將更加嚴重,只會加劇歐債危機。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與國情相適應
歐債危機教訓深刻,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會保障,終將加大政府負擔,對國家的全面健康發展不利,最終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社保制度的設計一方面要充分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更要考慮對勞動力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當前,我國正在逐步推進覆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體系,并已取得積極的進展,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要覆面廣,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間的相互銜接,政策空間相當大。保障制度應保持勞動力市場充分的彈性,同時應防止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實現養老、醫療等社會福利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轉移接續。
(二)繼續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一直被我國政府所依重。在本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外貿進出口受到嚴重打擊,消費市場更是萎靡不振,我國政府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成功扭轉經濟下滑的風險, 2007年我國是財政盈余,近兩年變為財政赤字。因此,如何減少經濟發展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即降低資本形成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未來的基建投資應該適度放緩,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費傾向應該成為國內經濟工作重點。可喜的是,黨的十已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三)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要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防止盲目擴大,要采取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分類管理,逐步償還,將地方政府債務統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圍之內,也就是“妥善處理存量,嚴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和稅收體制,適度地放權,盤活地方財政;三是在財政收入分配制度上,應堅持多給予少索取的原則,加大社會投資力度,擴大財政收入的增值空間,避免地方政府因財政的不足而無難以有所作為,也減少大量舉債,從而增強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總之,要妥善處理地方債務,絕不能讓地方債務成為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障礙。(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1] 周茂榮,楊繼梅.“歐豬五國”債務危機及歐元發展前景[J].世界經濟研究.2010(11)
[2] 鄭聯盛.歐洲債務問題:演進、影響、原因與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10(03)
篇6
摘要:歐債危機,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其實在我們國家某些區域已經發生。本文通過對歐洲債務危機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刻剖析,給我國防范債務、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很多啟示。
關鍵詞:歐債危機;成因;啟示
2009年末,肇始于希臘的歐洲債務危機,已由單一國家債務危機演變為整個歐元區的債務危機,進而發展為影響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復蘇的一場“債務風暴”。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是私人債務向公共債務的轉化。時至今日,歐債危機仍在不斷地發酵,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是歐元區部分國家的財政危機。從表象上來看,是由于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造成財政入不敷出而爆發的債務危機。但從深層次上來看,則是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制度性矛盾、不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以及歐元區各成員國復雜的政治關系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歐元區統一貨幣政策與分散財政政策的矛盾。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一個國家調節經濟周期波動的有力工具。歐元區自產生伊始就存在分散的財政政策與統一的貨幣政策之間的二元矛盾,歐元區不同國家形成貨幣同盟,但沒有形成財政同盟。加入歐元區后,各成員國貨幣政策制定權統一上交歐洲中央銀行(ECB),單一貨幣下既沒有財政協調政策,也沒有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同時,各成員國不能發鈔,無法通過債務貨幣化度過危機。一般來說,債務貨幣化需要兩個條件:第一,貨幣是債務計價的貨幣;第二,債務國必須有印鈔自。歐元區成員國具備第一個條件,卻不具備第二個條件。這種制度架構上的“先天不足”為危機的產生埋下種子。一方面,一些成員國遇到外部沖擊時難以根據自身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等特點,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希臘爆發債務危機時,對外不能通過貨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對內不能通過貨幣擴張來削減政府債務。另一方面,歐洲央行只負責制定歐元區內寬泛而統一的貨幣政策,無法影響成員國的政府預算和財政政策。歐元區統一實施貨幣政策,使成員國政府不再擔心擴張性財政政策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基于單一貨幣區內維護歐元穩定的考慮,歐元區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財政收支良好的成員國實質上為其他面臨債務危機國家提供一種隱性擔保,以便為成員國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在這種錯位的激勵機制下,各成員國財政政策有財政擴張的內在動機。
一般來說,經濟繁榮之時,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會不斷地借助負債來推動經濟發展,金融危機之后,政府的財政赤字就會浮出水面。由于近年來歐元區長期經濟增長低迷,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2008-2009年,歐盟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相關成員國的財政赤字急劇上漲,長期的公共債務和赤字占比超過國際警戒線。2009年,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4.3%、13.6%、11.2% 和9.4%,遠高于歐元區6.3%的平均水平,更超過歐元區設定的3%門檻。同時,各國的國債負擔率水平也比較高,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分別達到82.9%、124.9%、66.3%、84.5%和116.7%,遠超過60%的警戒線。根據歐元區穩定和增長協議,各成員國必須將財政赤字率控制的3%以內,國債負擔率控制在60%以下。但由于懲罰力度較弱,各成員國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限度的規定置若罔聞,致使各成員國債臺高筑。金融危機下這些問題日益凸顯,導致希臘和西班牙等國越來越難以履行債務,最終引發大規模違約。
(二)歐元區債務國不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
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另一個因素是歐元區各國基本都設有以高福利為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二戰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以高福利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希臘等國多年來過度提高工資和養老金等社會福利待遇水平。從20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使得一些歐元區國家經濟明顯喪失“生產性”,社會負擔越來越重,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然而,面對國家經濟不景氣,社會壓力大的情況下,個別成員國以及公眾不顧本國財政情況,一味尋求與發達國家同樣的高福利。歐盟各國的社會福利占GDP的比重有趨同的趨勢。2010年,希臘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0.6%,在政府總支出中的占比更是高達41.6%。由于開支的不斷增加和收入的日益緊縮,伴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造成巨額財政赤字也就不可避免。
(三)歐元區央行與各成員國之間的復雜關系。
當今世界,國家利益仍然是國家制定與推行本國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歐元區各成員國矛盾非常突出,對于各成員國來說,由于發行歐元并不會對危機國有針對性的幫助,因此各成員國只能通過在金融市場上不斷借債來調節經濟。對于歐洲央行來說,不論國窮國富和財政狀況如何,都實行相同的利率政策,這使得經濟實力不強,財政狀況不佳的國家享受到極為低廉的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同時掩蓋其勞動生產率低下等問題。例如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國在債務危機爆發前后就不斷借貸低廉的長短期國債,為其不斷擴張的財政政策買單。在這種情況下,債務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造成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最終超出一些國家的還款能力,引發債務危機。
另外在歐債危機爆發初期,由于歐元區主要核心國(如德國和法國)不斷從政治因素上權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喪失最佳的救助機會,致使債務危機越來越難以控制,最終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二、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對于我國而言,相對遠離歐債危機,但債務問題本身及后續影響應引起我國足夠重視和警惕,也給我國防范債務、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很多啟示。
(一)重視危機沖擊的多種影響,全面審視我國的債務,政府債務安排要留有余量。
雖然我國財政赤字絕對額逐年降低,2012年安排全國財政赤字8000億元,遠低于2011年的9000億元和2010年的10500億元,財政赤字GDP占比低于3%,債務總額占比低于20%,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比一直處在國家警戒線之下。但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大國,不僅要從自身存在的一些機制和體制缺陷看待債務,比如經濟脆弱性高、經濟結構調整困難大、金融市場不發達等,更要從外匯儲備、外債負擔以及整體債務狀況等方面審視債務,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地紛紛推出大規模救市措施,地方政府債務迅速擴張,有研究估計,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相當于GDP的16.5%,這些債務一旦出現違約,將會嚴重影響市場信心乃至國家經濟安全。大蕭條以來的歷史證明,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富有彈性的財政政策是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在債務安排上要留有余量,這對于維護經濟長期安全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推動消費拉動經濟,適當降低政府主導的投資比重。
本次危機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需下滑,歐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由于歐盟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對歐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20%,這一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增速出現較大的回落,因此消費成為復雜經濟形勢下最關鍵的領域。事實上,消費在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貢獻率偏低。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2%,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1.6%,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8%。這意味著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非常依賴投資驅動,而適當降低政府投資比重、啟動國內消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防止國民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市場等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債務危機;資本主義;內生性根源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從2006年春季“次債危機”在美國顯現端倪算起,金融危機距今已經快七年了。七年來金融危機經歷了顯現——集中爆發——持續影響等過程后,并沒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機演化成了“債務危機”。如今,“債務危機”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卻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臘等國家最早發生債務危機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歐債危機。債務危機似乎只有惡化的趨勢,而沒有好轉的征兆。面對殘酷的現實,不僅要追問此次金融危機為什么持續這么長的時間,影響面這么廣,深度這么深,同時能夠引發債務危機?這次深度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對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什么啟示?這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二、金融危機的內生性根源
金融危機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論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吳曉求,2008;劉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雖然這些論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為此,本文將從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微觀市場的運行和操作這三個層面來剖析此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內生性根源。
(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矛盾
此次由美國次債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其深層次的根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資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認為資本家對超額利潤的追求決定了資本家會不斷的擴張生產規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僅僅獲得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資,其有限的支付能力與資本家無限擴張的生產之間的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最根本原因。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產生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理論上來說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辈攀琴Y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但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的相對過剩的矛盾出現新的變化:
1.生產相對過剩的表現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轉向“有效需求過度”。資本主義生產的相對過剩是生產的無限制擴張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間的矛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解決生產過剩的方法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費做法了,而是創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來擴展全社會(包括政府、社會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體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擴張、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過度擴張。具體來講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創新,即通過“按揭”等金融創新產品來鼓勵全社會的超前消費,幫助人們用未來的錢實現現在的夢想。在這樣的制度下,雖然可以擴張全社會的消費規模,部分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但是人們卻變成了一個個“負翁”。當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沖擊時,沒有實際支付能力的“負翁”很容易發生支付困難,變成“倒下去的負翁”,即個人的破產。其次,政府信用的過度擴張。為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除了創新金融工具,釋放全社會的“未來需求”外,資本主義國家還通過大規模借債來擴大公共支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機后,歐洲等一些國家采用借債的方式籌集資金來刺激本國經濟,由于其國家債務負擔超過了未來的償付能力,結果誘發了債務危機。再次,社會福利水平的過度擴張。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一些歐洲國家,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不斷的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當一個國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來討好選民時,就會變成一項剛性的制度。在國家稅收增長幅度不大或下調的情況下,伴隨逐漸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財政赤字。其實,過度福利化的代價是社會信用和政府信用的過度擴張。希臘等發生債務危機國家的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傊瑸榱私鉀Q生產過剩問題,資本主義社會在私人信用、國家信用和社會信用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擴張,結果是“負翁”、“負國”和“負社會”的出現。當受到外部沖擊時,尤其是全社會的支付鏈條中斷后,發生金融和債務危機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篇8
關鍵詞:歐債危機;經濟;影響
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希臘遭受影響導致經濟下滑,而國家對貨幣高估使得希臘出口始終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希臘國家內部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在這重重矛盾下,希臘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的投資和消費來拉動國內的經濟,由此導致了政府赤字的不斷積累。簡單而言,就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下,由于經濟下滑導致居民消費水平降低,政府為解決這種狀況,向國外大規模借債拉動國內經濟,從而造成國內赤字不斷累積。最終使得信用風險逐步積累,使得信用評級降低,由此形成了債務危機。
一、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國際收支雙順差和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西方國家推動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價”搶奪世界市場,因此逼迫人民幣升值,進而將這一經濟問題轉變為政治責難,向中國施壓。我國對外界的壓力應該遵循溫總理在2010年提出的“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既要考慮外界的態度,又要考慮自身的能力,不能屈從外部的壓力而升值人民幣,應很好地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歷史教訓。
(二)影響中國對歐盟的出口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7月,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進出口總額約為480億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293.7億美元,下降16.6%;2012年1-7月,我國對歐盟出口同比下降3.6%,這就意味著對歐盟出口增速比總體出口增速低11.4%,這一缺口就影響了1300 億美元的出口額。在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是歐盟、美國和日本,這三國就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尤其是歐盟,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目前占中國出口的20%左右。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
(三)迫使我國轉變外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自歐洲債務危機以來出現了罕見的兩次逆差。第一次是在2010年3月,逆差額為72.36億美元。第二次是在2011年2月,我國的進出口額降低到了一年中的最低點,約為1000億美元,并存在少量逆差,逆差額為73.06億美元。這與我國人民幣升值抑制出口、歐元貶值促進我國進口是分不開的。之后在3月份我國的進出口額又迅速回調,賬戶余額一直保持著順差。
二、應對歐債危機的相關對策
本輪歐洲債務危機帶給我國的啟示有很多。我國應該防患于未然,保持合理的債務規模和債務結構,提升本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審慎推進亞元貨幣區進程,提高我國的金融監管能力等。
(一)保持合理的債務規模和債務結構
我國應該盡量避免過度負債,并要保持合理的債務結構。首先,政府應量入為出,使本國的政府債務安排留有余地。因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和地區爆發金融危機所導致的不對稱沖擊都有可能引發本國的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動蕩。而過高的負債率很容易在這樣的背景下誘發債務危機。其次,還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本國的債務結構。在期限結構方面,要盡量減少短期債務的占比,并避免在短時期內集中償還巨額債務。在利率結構方面,應減少浮動利率債務的比例,以降低利率的波動所帶來的額外負擔。
(二)提升本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
1.構建合理的經濟結構
我國應在歐洲債務危機中吸取教訓,通過出臺相應政策來抑制房地產業的過快發展,使其資產泡沫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有效打擊投機性購房行為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減輕虛擬經濟波動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這將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以增強本國的償債能力,提高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穩定性。
2.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協調
2012年,我國推出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旨在歐洲債務危機的陰霾之下刺激經濟增長,而穩健的貨幣政策相對于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所收緊,其旨在降低房地產領域中的資產泡沫和在金融領域可能產生的不良資產,同時抑制通貨膨脹。
(三)增強我國的金融監管水平
歐洲債務危機暴露了歐盟和歐元區內部監管系統的諸多不足,也為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帶來了許多有益的啟示。第一,應逐步促進我國從分業型金融監管向混業型系統性金融監管的轉變。第二,我國的金融監管要引入逆周期監管的理念。我國應該在《巴塞爾協議III》的基礎之上加強銀行業的資本監管并實時地推進動態撥備制度,以未雨綢繆地在繁榮時期積累逆周期的緩沖資本,以便于提高本國銀行業的抗沖擊能力,平滑繁盛時期和危機時期的金融風險。第三,要加強對本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監管。
參考文獻:
[1]Dawn Holland,Simon Kirby.Ali Orazgani.Modelling the Sovereign DebtCrisis in Europ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11.8
篇9
本文分析了當前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債務的層級結構、債權人結構、期限結構和貨幣發行結構。研究發現當前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之所以較美國和日本嚴重與其政府債務結構不合理有很大的關系,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債務比例高、國外投資者持有比例高、短期債務占比高、以外幣發行的政府債務占比高等情況。不合理的政府債務結構強化了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風險。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迅速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為應對危機,刺激經濟發展,各國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紛紛采用了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確保經濟迅速恢復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各國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水平,也因此埋下了政府債務危機的隱患。2009年底,由于希臘隱瞞財政赤字問題的公開,引發了投資者對希臘政府償債能力和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希臘爆發主權債務危機,迅速傳染并導致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債券收益率也大幅度攀升,至此,歐洲全面爆發政府債務危機,引發了投資者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在歐洲政府債務危機全面爆發的背景下,2011年8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關于聯邦政府債務上限的爭論幾近將美國聯邦政府逼到了違約的地步;雖然債務上限問題最終得以解決,但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其債務問題也時刻為市場關注。與此同時,日本的中央政府債務也在不斷攀升,其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底超過了200%,成為發達國家中政府債務率最高的國家。
事實上,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快速提高了各國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機之前,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水平已經非常之高,如2007年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德國的政府債務率分別為64.4%、167.0%、103.1%、64.2%、65.2%,均超過了歐盟設定的60%的警戒水平。只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各國政府債務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部分國家經濟的衰退,使得市場對各國政府債務的風險預期發生了變化。而市場對各國政府債務的風險預期差異很大,如美國和日本的政府債務率遠高于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且日本的經濟在過去二十年中一直表現不佳;但是市場對于歐洲政府債務的風險預期卻遠高于日本和美國,這其中的原因固然與歐洲統一貨幣的不穩定性有關,而各國政府債務結構自身的特點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政府債務結構主要包括層級結構、債權人結構、期限結構和貨幣發行結構。從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結構與美國、日本相比,存在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地方政府債務比例偏高,如果將歐洲或者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各成員國作為地方政府來看,則地方政府債務比例太高,且沒有制度來約束和規范各國債務水平;二是國外持有本國政府債務比例偏高,歐洲國家國外持有本國政府債務的比例多在5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美國只有30%左右,日本則僅在5%左右;三是短期政府債務所占比例偏高,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的短期政府債務均高于日本和美國。由此可見,歐洲國家尤其是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其自身政府債務的結構就具有很多容易引發危機的因素;四是部分歐盟國家但非歐元區國家存在大量以歐元發行的政府債務,一旦這些國家經濟形式發生變化,勢必將對歐元以及歐元區國家造成不利影響。
研究這些國家政府債務的現狀和結構,對于我們理解債務危機并最終化解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債務結構的現狀及其對債務風險的影響;第三部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我國對處理政府債務問題的啟示。
二、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債務結構情況及其對債務風險的影響
(一)政府債務的層級結構
歐洲各國中央政府債務一般占據全部政府債務的大部分,與此相比,日本和美國同樣如此。但是如果我們將歐盟或者歐元區都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而將各成員國看作地方政府的話,則意味著歐洲的政府債務基本上全部是地方政府債務,同時由于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央行等對各成員國的制約作用很有限,目前僅有的《穩定與增長公約》也早已被各國突破,并且短期內很難建立起對各成員國政府債務的有效監管制度。相比之下,2009年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總量為2.68萬億美元①,約為美國gdp的19%,這一比例相對較低,并且美國聯邦政府并不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隱性擔保,因為在美國歷史上曾經是允許州和地方政府破產的,因此市場預期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債務不會波及到聯邦政府,這是美國州和地方政府債務不會影響中央政府債務的主要原因。日本雖然是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隱性擔保的作用,但由于日本建立了相對較為完善的地方政府舉債和償債管理制度,且日本地方政府債務的數量并不大,如2007年日本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總量約為74萬億日元,約占當年gdp的14%,因此,市場對日本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相對也并不擔心。相比之下,部分歐洲國家,尤其是地方自主權較大的聯邦制國家,以西班牙為例,2012年西班牙的政府債務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向中央政府尋求救助而造成的。
(二)政府債務的國外債權人結構
從國外債權人持有債務所占比例來看,歐洲國家的比例普遍較高,多數國家都在50%以上,并且歐洲國家的政府債務多為歐洲其他國家的銀行持有。于是導致了一旦某國的政府債務發生危機,勢必將導致其他國家的一系列銀行危機,銀行危機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這是歐洲政府債務危機相對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歐洲國家之間的政府債券交叉持有,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將對整個歐洲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日本的政府債務多為國內機構和居民所持有,國外債權人所持日本政府債券占比僅約5%左右,政府債務問題對外的影響面很小。美國的政府債務大約三分之一為美國養老基金等政府賬戶持有,三分之一為國外持有,且國外債權人中多為中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政府所持有,相對比較穩定,另三分之一為國內機構和居民持有,其緩沖的余地也相對較大,另外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且美國國債的流動性最好,因此美國政府債券的國外債權人對美國政府債券的風險預期很低。
(三)政府債務的期限結構
從政府債務的期限結構來看,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短期債務(一年期及以下)所占比例相對較高。2010年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的短期政府債務所占比例分別為17.9%、22.9%、15.9%、26.5%,與其他國家相比較高。一般來說,短期債務用來彌補財政赤字,中期債務(1-10年期)用于基礎設施等經濟建設支出,長期債務(10年及以上)用于平滑債務結構。債務期限越短,需要支付的債務利息成本越低,債務期限越長,則成本越高。但是短期債務所占比例過高,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市場預期逆轉,則很容易使該國政府債務被投資者拋售
,導致債務到期收益率攀升,對政府的再融資產生重大影響,也進而會影響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
(四)政府債務的貨幣發行結構
從政府債務發行的貨幣結構來看,歐元區國家的政府債務主要是以本國貨幣即歐元來發行的,歐元區外的歐盟國家則分為兩種:一種是英國,完全以本國貨幣來發行債務,2011年英國的政府債務100%以英鎊的形式發行;另一種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以本國貨幣發行的政府債務占比較低,2011年保加利亞以本國貨幣發行的債務占比僅為26.2%,羅馬尼亞為40.6%,匈牙利為48.2%,大量的政府債務以國外貨幣(主要是歐元)的形式來發行。同時,歐元雖作為歐洲17國的統一貨幣,但由于各國沒有貨幣政策制定的自主權,因此即便歐元區國家以歐元發行的貨幣亦與其他國家以外幣發行的債務性質相差無幾。而以外幣發行的政府債務,需要隨時應對匯率、利率等波動的影響,這無疑增加了政府債務的風險(對于歐元區國家不存在匯率風險,但存在利率風險,對于非歐元區的歐洲國家以歐元發行債務既存在利率風險也存在匯率風險)。而美國、日本的政府債務也主要是以本國貨幣的形式發行。也就是說,經濟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其政府債務均是以本國貨幣發行的。
三、結論和啟示
從歐洲國家與美國、日本的政府債務結構對比來看,歐洲國家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債務占比偏高、國外債權人持有政府債務占比偏高、短期政府債務占比偏高和以非本國貨幣發行的政府債務占比偏高等特點,這幾方面特點使得歐洲政府債務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市場因此提高了對歐洲國家政府債務的風險預期,這也是歐洲國家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因素之一。這一結論對我國處理政府債務問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不僅要從總體規模上對政府債務進行控制和管理,也要在政府債務的結構上進行控制和優化。
一是要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根據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在2008年底僅為55687億元,到2010年底已上升到107175億元,僅兩年時間上升幅度接近100%,地方政府債務增加速度太快。2010年中央政府國債余額為6.75萬億元,地方政府性債務大大超過了中央國債余額,并且由于我國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既沒有有效的前期監管措施,又沒有后期處理經驗,這將成為影響我國未來財政乃至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從國際經驗來看,即便是聯邦制國家的美國和德國,中央政府對州和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也有著一定的制度,而在單一制國家中,由于中央政府隱性擔保和地方政府道德風險的存在,如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債務,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針對我國當前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既要從規模上加以控制,又要從管理方面進行制度完善。在規模上,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則,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化解現有地方政府債務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上限、發行方式、使用用途、還債途徑等制度和政策,使地方政府債務的發行、使用、總量、還債都能夠進入有序和透明的軌道之中。
二是要控制國外債權人持有債務比例。由于我國尚未完全開放政府債務的國際購買,因此目前我國中央政府國債的債權人主要是國內居民和商業銀行等國內機構。而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債權人是商業銀行和居民等。隨著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在境外發行債務的規模將逐步增加。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風險,避免國外債權人對政府債務的購買與拋售造成經濟和金融的不穩定。
三是要合理配置政府債務的期限結構。我國的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債以中期債務為主,如2011年全年發行的1.54萬億中央政府債務中,期限低于1年的短期債務僅為613.9億元,超過10年的長期債務為2020億元,二者合計占全部發行債務的17.1%,其余超過80%均為1-10年期(含1年和10年)的中期債務。這樣的期限結構主要是為了滿足經濟建設支出的需要。但是短期債務可以降低成本,而長期債務能夠幫助平滑償還期限,因此,我們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要適當增加短期債務的發行以降低成本,同時適當增加長期債務的比例,以平滑債務還款期限。而地方政府債務的期限結構更加不合理,根據審計署的報告,在10.71萬億地方政府性債務中,2011-2015年每年償還比例分別為24.49%、17.17%、11.37%、9.28%、7.48%,五年內償還比例總計達到了近70%,由此將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還債壓力,因此可能給地方政府債務帶來較大風險。
四是要堅持主要以本國貨幣發行政府債務。任何以外幣發行的政府債務都會受到所發行貨幣的匯率和利率波動風險的影響,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國從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借入美元資金以擴大國內投資規模,但是由于美國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不斷提高美元的利率水平,這直接加劇了拉美國家的債務負擔以及國外資金的流出。由于這些外債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從美國借入,最終使拉美國家外匯儲備耗盡,無力償還國外債務而不得不選擇違約。債務危機爆發后,拉美國家經濟受到劇烈沖擊,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持續攀高,拉美國家貨幣普遍貶值,銀行業也損失慘重,極大地沖擊了之前的經濟發展成果。雖然,從短期來看,可能某個時間段以外幣發行債務能夠獲得更低的成本,如當前美元的利率大大低于人民幣的利率,如以美元發行政府債務,其債券利率勢必低于人民幣的債券利率,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受到匯率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維持政府債務風險穩定的考慮,要堅持以人民幣作為主導的發行貨幣。另外,從加快推進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角度來看,堅持以人民幣發行政府債券,并逐步形成統一、開放、高效的人民幣債券市場,本身對于增加人民幣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數據來源:根據美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計算所得。
參考文獻:
[1] 戈德史密斯. 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 劉迎霜.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 2011(11).
[3] 秦鳳鳴,王旭. 歐元區主權債務期限結構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0(12).
篇10
【關鍵詞】歐債危機 金融 應對策略
一、歐債危機的起因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危機,在使金融業等虛擬經濟受到打擊的同時,也使實體經濟遭受到重創,很多國家因此陷入到危機之中,發生在希臘、冰島的債務危機就是這場危機的一部分。為應對各國政府紛紛推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這些措施雖然短期緩解了衰退,但卻大幅增加了財政負擔。之后,世界經濟形勢逐漸復蘇,以希臘為起點的歐洲債務危機卻擴散開來。危機苗頭出現后,國際評級機構不斷調低危機國家的債務評級,加劇了投資者和公眾對危機的惡性預期并產生了恐慌,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釀成當前歐洲多國的債務危機。
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沒有在其他地方產生過大影響,卻單單對歐洲留下“后遺癥”,這與歐洲國家本身的制度結構的特殊性是分不開的。歐洲的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統一,使得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更為復雜,出臺耗時過多而錯過時機。并且各國的稅收制度不一致,導致了經濟的泡沫化,并在國際金融危機下由于需求不足而出現破裂。
二、歐債危機的影響
(一)歐債危機直接影響了歐洲經濟的發展
歐債危機影響了歐洲金融行業的發展,因為歐洲銀行業持有大量歐元區債券,若歐債危機惡化,銀行資產負責表也會惡化,引發銀行業危機。又因為政府是銀行的最后救助人,銀行業務的惡化,會使得政府財政壓力加重,赤字增多,加深市場對歐元區國家信用的擔憂,使得政府不得不走下坡路。金融業與政府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而難以停止。
歐洲的債務危機不僅威脅到了歐洲的金融行業,而且對實體經濟也造成了危害。歐元區各國債務的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到市場。此外,處于歐債危機中的各國政府財政惡化,融資需求大幅提高,在對公眾資金的集中過程中,極有可能對私人投資產生 “擠出效應”,投資減少會對產出造成不利影響,阻礙經濟的增長。
(二)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歐債危機給歐洲經濟潑了冷水,也給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歐債危機仍在持續與發展,可能會使深層次的危機爆發。一旦政府違約,這樣將會產生多米諾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銀行由于政府違約的先例也可能違約,并且可能會由于政府的不守信造成致命的打擊而破產,進而對企業的生產造成巨大沖擊,影響歐洲的整個經濟發展形勢。歐盟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目前占中國出口市場的比重約在18%至21%,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將惡化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利于我國的出口貿易。
歐債危機可能會促使新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出臺,就世界經濟形勢來看,歐債的發展給美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美國為應對危機很有可能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寬松政策,這樣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并且會有大量熱錢繼續涌入市場,從而催生資產泡沫,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中國應對歐債危機的政策
由于歐債危機影響巨大,要認真分析歐債危機的發展趨勢,采取較為正確的政策措施應對它,才能使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調整經濟結構
從經濟的增長動力來看,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經濟有很強的對外依賴性,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這樣以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環境污染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創新自主品牌,努力拓展國際市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這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二)擴大內需
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貿易對象,由于歐債危機的持續發展導致歐洲經濟低迷,并且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都采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歐洲市場需求大幅縮減,對我國貿易出口的需求必然縮水,這樣影響了許多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企業的經營發展,使之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由此看來,擴大內需以降低對外需的依賴勢在必行,并且我國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要對自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利于中國出口行業的整體實力的提升。
(三)重視對金融業的監管,規范和約束地方政府債務
金融業始終處于金融風暴的中心,在危機中受到最大沖擊,而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難以預料,因此,我國應重視對金融業的監管及對金融危機預警機制的研究。在監管金融業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和償債能力。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擴張嚴重,應在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分稅制改革,通過強化中央對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機制解決地方財力不足等問題。
(四)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適度調控
歐元區國家無限制地使用寬松政策釀成嚴重后果,說明了實施適度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大幅削減赤字的緊縮政策會加劇社會動蕩,而超出經濟的承受能力進行的大規模擴張政策也只是飲鴆止渴。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要以客觀經濟規律為基礎,政府的債務規模也要與經濟的承受能力相協調,才能使宏觀經濟穩定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逢民.歐債危機成因及對我國的啟示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2(2).
- 上一篇:海洋環境污染防治
- 下一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