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森林城市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建森林城市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建森林城市的意義

篇1

關鍵詞:森林城市;銅陵市;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30-02

隨著工業化大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一系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凸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正面臨重大考驗。森林城市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模式之一,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成為當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主流[1]。森林城市是以城市為建設載體,以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構建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以充分發揮森林功能為建設目,尋求城市建筑與植物種群之間的合理布局。我國從2004年開始啟動“國家森林城市”評定。國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系統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指標達到標準,并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準授牌的城市[2]。圍繞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山水銅都,建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銅陵,銅陵市提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戰略部署。

1 銅陵市林業資源概況及現狀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周邊城市有合肥、池州、蕪湖、安慶,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銅陵在植被分區上屬皖南常綠闊葉林地帶的銅宣廣低山丘陵植被區,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樹純林,以松、杉、檫、泡桐、麻櫟、苦櫧、楓香、化香、楊樹、柳樹、刺槐、毛竹為主,灌木類為木、山楂、杜鵑等。近年來,銅陵市緊緊圍繞建設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市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積極實施森林增長工程,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加快發展油用牡丹等特色林業產業,造林綠化成效日益顯著;林業資源管理日趨規范,并且探索出了發展與保護并重,工程帶動與科教興林結合,改革創新與依法治林統一的科學發展之路。據2016年資源統計年報,全市林地面積達8.69萬hm2,其中有林地7.52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達到417.5萬m3,森林覆蓋率25.32%,林木綠化率29.92%。

2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

建設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態系統工程建設不可或缺一部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平衡,是建設魅力山水銅都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銅陵作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示范,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區域內礦山植被的恢復,減少水土流失,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重建和強化,打造特色鮮明生態山水銅都,增強招商引資和吸引人才的城市魅力,為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幸福美麗新銅陵增添新動力[3]。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美化環境,陶冶人們的情操,綠色森林和園林綠化綠地可吸碳釋氧,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對改善環境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也是碳匯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較少 相對于安徽省而言,銅陵市無論是森林資源總量還是人均有林地面積排名均不高,全市林地面積8.69萬hm2,僅占全省林地面積的2%,人均有林地面積僅0.05hm2,人均占有森林蓄積僅2.46m3,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等指標與國家森林城市的標準還有差距。

3.2 城市綠地總量不夠 近年來,銅陵市雖然先后實施了濱江生態公園、植物園秋色冬景園、銅都大道彩化、黑砂河岸線整治等一系列城市綠化彩化提升和園林景觀建設工程,但是依然存在綠地總量不足,空間布局層次簡單,綠地空間利用率不夠,未重視垂直綠化等問題。

4 銅陵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對策建議

按照《銅陵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3)》,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是:至2017年6月,森林覆蓋率等40項指標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目標。主要圍繞“一個規劃、三大工程、五項標準”開展。其中,“一個規劃”即銅陵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已全面完成。“三大工程”包括“森林三上”工程(上公路鐵路、上江河湖塘、上廢棄礦山);“四創”工程(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森林長廊);“五進”工程(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公園游園、進學校醫院)。“五項標準”包括創新督查方案、考核辦法、宣傳方案、造林綠化技術規程、森林“五進”工作標準等。

4.1 注重基礎設施建設 廣義上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以森林和濕地為主體的綠色空間建設,在《銅陵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基礎上,應當將綠地、濕地等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骨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中。同時,還應加強城市低碳建設[4]。

4.2 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 國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溫哥華等,從郊區到市區都掩映在森林中,綠色成為城市的基本色調,森林非常均勻地分布于市區的各個角落,城鄉之間為同一個森林環境,總體上形成森林圍城的效果。創建森林城市不僅要在營造林工程上大做文章,還要著力塑造美麗鄉村形象品牌,形成地域性的鄉村風貌,構建綠色鄉村體系。

4.3 要有合理的配置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復雜性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只有結構合理的城市森林體系,才能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銅陵市是生態資源貧乏并遭到嚴重破壞的工礦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應從長遠發展考慮,堅持適地適樹原則,以喬木為主,喬、灌、草、藤多層次立體化綠化,達到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整體效應,才能發揮良好的生態效益。

4.4 盡量凸顯近自然效果 鄉土樹種具有天然適應性,可以提高森林的穩定性,降低維護與管理費用,也不乏觀賞性。創建森林城市應盡量選用鄉土樹種,保護原生森林植被,注重利用鄉土樹種模仿天然森林群落,營造近自然林。在公園、廣場、綠道、游憩小品等的規劃設計上,采用近自然的手法,可達到鬧中取靜的效果。

4.5 重視營造生態文化 森林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從林業的角度,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營造林工作,而是通過對森林資源的提升和開發利用,形成豐富的生態文化。銅陵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應重點挖掘“鳳丹之源”、“泡桐之鄉”、“青銅故里”等文化特色。如銅陵國家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項目,在規劃布局上體現采礦歷史人文的特色;大銅官山森林公園建設偏向于以都市區森林公園體系建設為主導的森林生態文化工程,合理開發和利用區域內自然人文景觀、歷史遺址和動植物資源。同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還應注重開發林業游憩資源,滿足城鄉居民休閑健身需求。

5 結語

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是城市森林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銅陵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丹桐故里,森林銅都”為基本理念,通過建設完備的生態體系、發達的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著力打造“城鄉一體、林城相擁、林水相融、人與自然和諧相親”的城鄉生態格局,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銅陵和國家森林城市,使林業更好地服務于銅陵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進程,推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曉東,呂璞,梁向軍,等.洛陽森林城市建設現狀及其發展思路[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3):96-98.

[2]李正詩,姚延.森林城市建設途徑與策略―以晉城市為例[J].林業工程,2014,30(4):178-181.

[3]王自山.銅陵城市森林建設綜述[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08):152-153.

篇2

今天,我們利用晚上時間召開這次會議,主要是回顧總結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情況,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務,進一步動員全市上下認清形勢,找準差距,堅定信心,采取更加扎實有力的舉措,堅決打贏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攻堅戰,努力把宿遷打造成為江蘇最美麗的城市。剛才,省建設廳王廳長發表了非常重要的講話,繆市長與各區簽定了目標責任狀,徐市長就創建工作作了很好的講話,部分單位負責同志作了表態發言,希望大家圍繞目標,狠抓落實,務求必成。下面,我再強調四點意見。

第一,思想認識再深化,進一步樹立志在必得的堅定信心

國家園林城市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也是對一個區域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的綜合評價。建市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打造生態宿遷的目標,始終堅守環保底線,不斷加強生態建設,持續開展綠化造林活動,全面整治城鄉環境,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始終處在全省前列,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于20*年8月順利步入了“省級園林城市”行列。在此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在今年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自20*年9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動員大會以來,各部門、各單位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強化措施,城市的綠地總量不斷增加,城市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創建活動呈現出整體推進、內涵深化、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但是,對照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還存在著城市綠化建設品位不夠高、園林設施文化內涵不夠豐富、景觀環境整治不夠到位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提高。同時,從20*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實行每屆每省限3個城市申報國家園林城市,而今年我省上報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有宿遷、泰州、連云港和金壇、溧陽、邳州等6家,創建的門檻更高、要求更嚴、競爭也更激烈。我們更應該看到,開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活動,根本目的不在于拿到一塊金字招牌,而在于以創建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整體競爭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基礎工程。現在,距離驗收評定只有半年左右的時間,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將先行組織專家蒞臨宿遷進行檢查指導,創建工作時間非常緊迫,任務相當艱巨。在這樣“定成敗、見分曉”的關鍵時期,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從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重大意義的認識,始終以“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強勢心態,眾志成城,合力攻堅,確保取得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圓滿成功,努力把宿遷建設成為江蘇水更清、天更藍、景更美、空氣更清新的最美麗城市。

第二,工作重點再突出,進一步硬化創建活動的各項舉措

根據有關規定要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共有7類54項考核指標,既涉及硬件建設,又涉及軟件配套;既涉及物質文明,又涉及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不能有絲毫松勁和懈怠。當前,要扭住“牛鼻子”,抓住關節點,集中力量查漏補缺,集中精力主攻薄弱環節,以重點突破之功,取整體推進之效。一要全力以赴擴大公共綠地。實踐證明,“含綠量”就是“含金量”。公共綠地不僅是創建園林城市的關鍵指標,更反映了城市的總體建設水平,是重要的投資創業環境。要在完善提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市內道路、樓間、小區等一切空間,見縫插綠,見土補綠,千方百計建綠、造綠、添綠,讓能綠的地方全部綠起來。要結合春季綠化突擊月活動,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重點抓好“兩河一湖”水體沿岸、城市出入口、公路兩側等綠化景觀建設,進一步擴大綠量。堅持以“增點、延線、擴面”為抓手,合理布局城市森林和綠地,形成全方位立體森林和綠化結構,真正把森林引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實現城鄉森林園林的統籌共享。二要精益求精打造綠化精品。按照“精心、精細、精品”的要求,突出景觀大道、濱水風光帶、城市廣場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綠化檔次。從園林建筑、園林小品、城市廣場的工程建設,到主要街道、干道、林蔭道路的綠化美化,都要一絲不茍,精雕細琢,做到建一個、靚一點,修一路、綠一線,建一區、美一片,使每一個工程都能成為綠化亮點工程、造園極品工程。要精心選擇綠化樹種,注意色塊搭配,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克服莊重有余、鮮艷不足的缺點,避免“一條路兩行樹、十條路一樣樹”的雷同,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各具特色。三要一著不讓抓好綠化整治。建立嚴格的“綠線”管理制度,依法治綠,依法護綠,嚴肅查處各類違法侵占綠地、破壞綠化事件,確保建一塊地,活一片綠,成一團景。進一步加大綠化工程檢查力度,對已建好的工程項目,要進行“回頭看”、回頭查,確保規劃設計要求不變形走樣,確保園林綠化指標不打折扣;對違章建筑和有礙城市觀瞻的,要進行徹底清理,實施拆遷還綠;對綠化未達標的單位庭院和重點部位,要限期綠化到位;對確實沒有足夠空地進行綠化的,要依法收繳綠化補償費,實行異地補綠。四要千方百計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特色資源潛力,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起來,從“露水、顯綠、彰文”三個方面塑造城市特色。進一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突出道路、供水、公交、環衛等重點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深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景觀保護、市政設施等治理力度,徹底消除死角和盲區。對城市古樹名木要實行掛牌保護,不準隨意砍伐、遷移,切實讓歷史的印記得到永久保存。

第三,制度創新再深化,進一步健全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迅速提升“綠色家園”的含金量,既要鞏固已取得的創建成果,更要實現突擊創建向長效管理轉變。各部門、各單位要始終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作為創建工作的根本抓手,不斷鞏固和擴大創建成果,使創建活動常態化、深入化、持久化。一要進一步深化園林綠化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政企分開、建管分離”的原則,進一步理順建、管、養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園林綠化行業由政府出錢“養人”向出錢“買服務”,由“以費養人”向“以費促業”的轉變,推動市政公用事業的市場化和城市園林綠化的產業化。二要進一步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公共財政投入的導向性作用,始終把城市綠化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基本建設計劃,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切實保證綠化建設的資金需要。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穩定的、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充分調動外來資本、民間資金、社會資源參與城市綠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三要進一步完善義務植樹造綠制度。堅持走全民建綠、全民護綠道路,多層次、多渠道動員和組織企業家、市民、青少年、勞動模范、婦女群眾等不同群體,采取共建、捐建、認建、認養、認管等形式,發動全社會共建美好綠色家園。

第四,組織領導再強化,進一步形成攻堅決勝的強大合力

篇3

首先,我代表*院士、*先生以及考察組的全體成員,對武漢市委、市政府,市林業局的同志們對我們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關照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要感謝楊松書記的接見,感謝李新水副局長、*副書記、*副市長的全程陪同。在這次考察活動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武漢市的領導和同志們那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標準,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打動了考察組的全體成員,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剛才,專家們作了很好的發言,尤其是*院士、*先生的發言,立意很高,視野非常開闊,應該講,代表了我國生態建設領域的最高水平,聽了以后很受啟發,很受教育。

一、武漢城市森林建設和創森工作特點

通過兩天多的聽取匯報、實地考察、抽樣調查,以及綜合專家們的發言,我們對武漢城市森林建設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總的感到武漢市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先進,規劃科學,措施有力,成效顯著。為我國長江流域水域面積大的中心城市建設城市森林樹立了典范,將來要是建設更好了,在全世界范圍內也能成為典范。主要特點有四個方面:

第一,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實施了有力領導。建設城市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尤其是面臨三難,落實用地難、資金保障難、部門協調難。要解決好這三難,必須要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武漢市委、市政府把創森工作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列入了重要日程,認真研究解決城市森林建設和創森工作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森林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組織有力、領導重視,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密切協作、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市林業局的工作主動積極,具有創造性。正是有了這樣的組織保障,才使我們這項工作持續、協調、健康的推進。

第二,武漢市的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創森工作給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建設過程中由群眾參與,建設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城市森林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武漢市采取開動員會、部署會,包括在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上搞宣傳,組織志愿者活動。正是由于動員的形式多、范圍廣、成效大,才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創森工作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與子孫后代的幸福息息相關,所以他們能積極地參加到創森過程中來。昨天,我們考察組在百步亭社區開展了抽樣調查,市民知曉率達100%,支持率達93%,這個比例應該是非常高的。

第三,武漢城市森林建設先天條件優越,后天努力令人敬佩。城市森林建設需要有一定的自然條件,自然條件不具備,無法進行城市森林建設。武漢地處長江中游,雨量充沛,自然資源條件得天獨厚,歷代前賢對城市森林建設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武漢地域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親近山水、欣賞山水、熱愛山水。武漢城市的發展史,其實就伴隨著城市森林的建設史。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投入之巨、推進之快,是歷史上少見的。投資200億元用于城市森林建設,歷史上是少有的。有些工作開展的非常艱苦,非常令人震撼。比如:東湖濕地拆遷綠化、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拆遷綠化、龜山蛇山拆遷綠化,還有188公里的環城林帶等,都是來之不易的,需要有很大的決心和魄力。

第四,武漢城市森林建設規劃科學、落實得力。城市森林建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長期性,必須有一個強制性的規劃,確保其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武漢提出“水鄉林城,生態武漢”的理念,切合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非常科學。而且,各地區、各部門都抓得很有實效,規劃在局部、在有些區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這個規劃是一個長期的規劃,需要不斷的去落實。

總之,武漢市在創森過程中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定會在武漢市城市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定會成為武漢人民所銘記的一個歷史性的貢獻,一定會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產生積極的、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對武漢城市森林建設和創森工作的意見

為進一步提高武漢市城市森建設水平,更好地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下面,我講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一)要深刻認識城市森林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抓好城市森林的自覺性。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加強城市森林建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是要看到加強城市森林建設是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黨的十七大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之后,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響應,社會各界積極擁護,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各地都在拿自己的辦法,都在探索自己的途徑。生態文明建設是整個社會的整體轉型,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整體轉型。這個整體轉型涉及的方面很多,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等等全面的轉變,這種轉變涉及社會的各個層次,各個細胞,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包打天下的事。建設良好的生態系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也就是說良好的生態系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條件,沒有良好的生態系統的國家肯定不是生態文明的國家,沒有良好的生態系統的城市肯定不是生態文明的城市。但是只有良好的生態系統還不夠,因為生態文明還包括經濟的高度發達、文化的高度繁榮,但是沒有生態系統不行。城市森林是生態系統建設的主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的工作,要加強城市森林建設。

二是要看到加強森林城市建設是促進城市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城市科學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城市的科學發展有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沒有生態環境改善的發展,肯定是不全面的,肯定是有缺陷的。二是城市的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的實質是處理好各種關系,最緊迫的是要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這是影響城市科學發展的十分重要的關系,許多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或產生的不良后果,都是因為這個關系沒有處理好而引起的,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關系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怎樣解決好這個關系,處理好這個矛盾?發展城市森林也是為了城市的科學發展。三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生態環境容量的拓展。有多大的生態環境容量就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拓展生態環境容量的辦法有兩種,一方面是直接減排。即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據有些專家測算,煤炭的使用比重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那么二氧化碳可以減少0.74%的排放,與之相伴的是GDP要下降0.64%,也就是全國范圍內有470萬個就業崗位減少。這說明在有些區域,有些歷史階段靠直接減排去擴大環境容量是面臨很多難題的。另一方面是間接減排,就是發揮森林的碳匯作用,通過廣植樹,吸收二氧化碳。據專家測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的蓄積,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排放1.62噸氧氣,就是說發展城市森林能夠拓展城市生態環境容量,能夠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推進城市的科學發展,加快城市森林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要看到發展城市森林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迫切要求。人類是從森林中走出來的,親近森林、熱愛森林是人之天性。長期離開綠色、離開森林,不但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心理健康也受到影響。森林不只是人的物質需求,也是人的精神需求。城市森林還有減少熱島效應、吸收粉塵、降低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城市森林能提供負氧離子。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過了物質短缺的時代,到了生態產品短缺的時代,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城市居民。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與落后的生態產品生產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下大力氣解決,也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從此意義上講,發展城市森林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貫徹執政為民、落實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

四是要看到發展城市森林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不僅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也存在競爭。在當前這種體制之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更為直接,也更有作用。一個大的項目落戶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企業的項目投資是注重這個城市有沒有好的生態環境,一個生態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不會有人在那里投資置業。

總之,要從戰略全局和歷史的高度認識城市森林建設的重要性,以更加自覺的態度推進城市森林的建設。

(二)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確保城市森林建設科學發展。城市森林建設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生態文明建設旗幟,按照自然生態建設系統的內在規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辦事,確保它的正確方向。

一是處理好城市森林建設與綠化模范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包括功能區建設等等這些方面的關系。城市森林建設是開放的、包容的,我們林業部門一定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一切從生態環境的改善效果出發,不搞部門主義。

首先是要全面銜接。在制定規劃、工作指導、責任區分時要與各部門進行很好的銜接,不要另起爐灶。事物的本身是相互聯系的,而我們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主觀的把它分割了。

其次是要相互融合。這由其性質決定,誰也離不開誰,我們要做促進它融合的工作,而不是割裂它融合的工作,要在生態環境建設這個大的平臺上,共演一臺戲。再次是要創新發展。城市森林建設要學習各方面建設的經驗,但也要有創新。城市森林建設的6個理念是我們的創新。第一個理念是近自然的路徑選擇,我們建設的手段可以是人工的,但我們建成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的,包括它的多樣性,我們的管護方式也是近自然的;第二個理念是城鄉一體的發展統籌,這也是我們的創新,就是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考慮,來規劃建設;第三個理念是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系統布局水網化,林網化;第四個理念是濃郁鮮明的地方特色,城市森林建設不搞一刀切,每個地方的城市森林建設主要從當地的文化歷史傳承、氣候地理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出發,走自己的路;第五個理念是開放互動的管理模式,城市森林建設不是拆墻透綠而是拆墻見人,最大限度地向人民群眾開放;第六個理念是節水、節地、節電的效益控制,要提高其效益比,不主張運動式推進,不主張超財力建設,不主張大樹進城,這些都是創新。還有五個基本要求,也是創新,第一是價值取向的和諧性,城市森林建設的唯一價值取向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切違背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措施、方法都是我們反對的;第二是建設規劃的長期性,只要城市存在,城市森林建設就要存在,就要發展;第三是投資主體的多元性,我們城市森林建設不僅是政府主導,還要社會各界參與;第四是服務對象的群眾性,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不是為某些特權階層服務的。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就是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二是處理好集中抓與經常建的關系。集中一段時間開展創建活動,對于在短期內改善城市森林狀況大有益處,但城市森林建設更多的要靠經常建,城市存在與發展,城市森林建設就要存在與發展,因此一定要像抓經濟發展那樣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如何做到經常,有三個方面,一是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二是納入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規劃中,三是納入民生改善的規劃中。

三是處理好增加綠量與提高質量的關系。增加綠量是前提,是基礎。但這只是初級階段,城市森林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此階段,一定要超越這個階段,或者把這個階段當作一個起點,不斷得到提升,進入城市森林建設的高級階段。這個高級階段就是提高質量的階段,能不能通過科學的監測、研究,使城市森林的樹種選擇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更有益于鳥類的棲息,這都是需要研究的,在不同的功能區中,城市森林是否都用一個樹種,這也是需要研究的。

四是處理好基本建設與功能開發的關系。通過植樹造林,構建起森林生態系統,這是城市森林建設的基礎工程,但更重要的是要對城市森林的功能進行開發,沒有進行功能開發等于沒有發揮作用,或者限制了它發揮作用。一是要開發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使人類能方便地親近森林,使森林生態效益能夠直接作用于人類的生活;二是要開發城市森林的經濟功能,城市森林不僅有生態功能,它也有經濟功能,將城市森林與用材林、林果業、生態旅游等結合在一起,這些方面充分的結合,才能發揮城市森林的經濟功能,使城市森林成為一個朝陽產業,人們都愿意往里投資,且投資后能產生效益;第三要開發城市森林的文化功能,城市森林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城市森林建設有這樣三句話:種下的是樹木,生長的是文化,收獲的是文明。因此我們對城市森林文化功能的開發還要下功夫,要使它能夠成為生態知識的傳播地、生態教育的示范地,通過人們在親近森林的過程中,提高生態文明素質。

(三)抓住三個重點,推進城市森林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武漢市的城市森林建設發展比較均衡,推進比較迅速。但還是要突出三個重點:

一是抓好身邊增綠。就是在看得見、摸得著、人們享受得到的地方增綠,使人們居家、出行和工作都能見綠,要使綠色貫穿于每個人生活、工作的全過程,使他們在生活、工作的全過程都能享受綠色,健康身心。

二是抓好村灣綠化。城鄉一體的統籌,是城市森林建設十分重要的理念,是一個本質的要求,鄉村綠化不搞好,城鄉無法一體化。武漢在這方面還要加大力度,切實使鄉村享受到城市的待遇,在投資、管理、建設上給農民以市民待遇。

三是抓好濱水綠化。濱水綠化是武漢最大的實際,也是武漢最大的特色,也是武漢將來能成為全國典型、世界典范的一個必然選擇。雖然現在武漢濱水綠化搞得不錯,但還是要擴大它的量、提高它的質,還是要在林水互動、互容、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上做文章,使林養水、水養林。

(四)抓好前期論證,為舉辦第七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做好各項準備。

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已經成為具有很強品牌號召力、社會影響力和理念創新力的一個重要的實踐品牌,如果明年的城市森林論壇放在武漢,就要抓緊準備。當前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認真研究主題。每一屆論壇都有一個主題,什么主題能更切合當前形勢,需要去研究論證。我提出一個設想“城市森林與城市綜合競爭力”,能不能體現武漢的特色,要既能體現武漢特點,又能切合形勢要求,要研究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

二是堅持節約簡樸。城市森林論壇的舉辦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王剛副主席還有國家林業局賈治邦局長都非常重視,今年在杭州舉辦第六屆論壇時,他們提出的要求就是節約簡樸,我們還要貫徹這個原則。

三是增加創意內容。一定要在創意上下功夫,讓人家看到獨特的創意,使這屆成為史上人們印象最深的一屆論壇。

篇4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理念;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體;堅持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共創;堅持以五大城市森林建設工程為載體;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著力推進森林城市工程建設,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打造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著力提高城市綜合實力,讓森林走進城市,讓森林環抱納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目標任務:根據《市區年11月至年12月創建園林城市目標任務分解表》以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責任書”,從現在起到年底逐步完成轄區內公路通道綠化工程總里程134.6km。主要選擇出種速生、常綠、彩色、遮陰效果好的樹種建設公路兩側綠化林帶,按照綠化標準增加寬度,提高檔次,使之成為城市的綠化風景線和綠色經濟產業帶。

二、公路通道綠化步驟任務要求

區公路通道綠化工程建設工期為兩年。第一步:從現在開始至年底完成總任務的50%—60%。重點是完成納敘路(納溪—白節)栽種任務;其次是納彌路的補栽任務。第二步:在年內完成總任務的40%—50%公路通道綠化的工作。重點是完成高新路(高洞—豐樂)栽種任務。對納赤路(護國—打古)、納長路(上馬—馬橋)計2條縣道公路通道44公里的綠化建設任務。

(一)納敘路(納溪—白節)綠化里程20km,在年內完成該路段兩側的行道樹栽種計劃,綠化責任單位以所轄鄉鎮為主,交通相關責任部門配合實施。以種植經濟林木為主,分別在k3+500—k14+000段種植甜橙等經濟林木,可種植112.61畝,每畝可植60株,在k14+000—k21+000以種植竹子為主,可種植1400窩。

(二)高新路(高洞—豐樂)綠化里程6km,在年內完成該路段上行道樹栽種計劃,綠化責任單位以所轄鄉鎮為主,交通相關責任部門配合實施。以種植經濟林木為主。可種植甜橙等經濟林木,64.12畝,每畝可種植60株或補植缺損樹木414株,以栽種天竺葵為主。

(三)納彌路(納溪—彌沱)綠化里程24km,在年內完成該路段上行道樹種植計劃,綠化責任單位以所轄鄉鎮為主,交通相關責任部門配合實施。補植缺損樹木4138株,以栽種天竺葵或竹子為主。

(四)瀘納高等級公路、納江公路通道綠化建設。配合市級有關部門實施。具體綠化方案建議如下:

1、瀘納高等級公路全長20km,按左右兩側缺株補植,單株間距5米,需補植2650株,以栽種天竺葵為主。

2、納江路全長20km,按左右兩側缺株補植,單株間距5米,需補植1760株,以栽種天竺葵為主。

(五)瀘納高速公路連接線、河西大道和紫陽大道綠化建設。預計需綠化資金4.5萬元。由于這幾段路屬已建成的城市街道、因此交通相關責任部門配合區城管局負責實施。

1、瀘納高速公路連接線1km,按左右兩側缺株種植,單株間距5米,需補植400株,建議以栽種天竺葵為主,具體實施由責任單位配合區上有關部門做好綠化美化工作。

2、河西大道如按左右兩側缺株種植,單株間距5米,需補植150株,建議以栽種原已成活的樹種,具體實施由責任單位配合區城管局實施完成。

3、紫陽大道按左右兩側缺株種植,單株間距5米,需補植50株,建議以栽種原已成活的樹種,具體由責任單位配合區城管局完成綠化實施。

三、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層層宣傳發動。縣鄉公路綠化是以縣道主干公路為主線,路基綠化和兩側造林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綠化、美化有機結合,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綜合體現,使公路沿線林木成網、花果飄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最終把每一條公路都建成綠化線、風景線、致富線。各級政府要從深刻認識縣鄉公路綠化對促進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出發,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時間緊,任務重,要深入宣傳、廣泛發動,迅速掀起建設國家森林城市活動。

(二)搞好綠化設計,提高綠化水平。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區上資金安排確定不同的建設模式和標準,合理設計、精心施工。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精神,市里要求縣鄉公路沿線綠化帶寬度標準為每側5—10米,合理配置主副林帶,主林帶樹種以竹子、毛白楊、天竺葵等為主,副林帶樹種以垂柳、香花槐等亞喬木為主,或發展經濟林木種植,形成集生態、綠化、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立體復層綠化帶。

(三)抓好種苗培育,組織種苗調運。種苗是公路綠化的物質基礎。綠化責任單位根據規劃任務,提前做好種苗準備,確保滿足建設需要。種苗培育應選擇生態、經濟、觀賞價值較高的兼用樹種,選擇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無病蟲害、主干通直、抗病性強的良種壯苗,選擇本地的優良鄉土樹種。對近三年可供綠化苗木(包括樹苗、草皮、花卉等)要進行調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確保組織調運及栽種工作。

(四)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公路綠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社會工程,必須高度重視,實行領導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一級對一級負責,并列入領導任期綠化目標責任中,建立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海事處、運管所、路政大隊、公路養護段、利達公司、公交公司落實分管領導,具體抓綠化工作,栽種苗木做到管護責任單位、責任到人的工作,為保證任務的完成,在區政府統一領導積極與各鎮協商確定綠化管理責任。

篇5

【關鍵詞】山水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構建途徑

The discussion on building of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in Tonglu

He Zheng-ping

(The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municipal services park of the Zhejiang TongLu countyTongluZhejiang311501)

【Abstract】Green spa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solve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green within the county of Tonglu,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onglu, summarized principles and ideas for the system of local green building, put forwar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and measures to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of Tonglu, and give a specific opinion for how to solve issues.

【Key words】Shan-shui city;Green space system;Structural arrangement;Construction way

1. 引言

城市園林綠地建設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各功能區塊在空間上協調、過渡、有機融合的紐帶,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生態城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1]。城市綠地的建設、發展,直接關系到城市生態和城市生活質量。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個城市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現代城市的象征和現代文明的標志,對提高城市總體規劃布局質量、美化城市景觀與風景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以及豐富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構想出來的,并由吳良鏞先生正式提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其最終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環境”(以城市為代表)與“自然環境”(以山水為代表)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2]。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環境面臨日趨惡化的局面。而綠地建設則是改善城市環境的最經濟、最實際,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與建設是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終實現生態城市的有力保障。山水城市理念與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的融合已是刻不容緩。

2. 綠地現狀與分析

2.1各類綠地現狀統計

桐廬現狀城市建成區總用地為15.83平方公里(1583公頃),建成區目前有綠地面積558.22公頃,其中公園綠地74.3公頃,生產綠地14.11公頃,防護綠地16.37公頃,附屬綠地154.22公頃(包括居住區綠地29.84公頃,道路綠地15.20公頃),其他綠地299.22公頃,行道樹9318棵。構成詳見表1。

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為51.03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6.79平方米,綠地率為35.25%,綠化覆蓋率為39.52%。

2.2城市綠地發展優勢與動力。

桐廬是全國聞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因為天然或人工的諸多因素,使其綠地系統建設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自然資源方面桐廬地處亞熱帶北緣,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綠化資源十分豐富,并有大量的古樹名木存留,有利于綠化建設的開展。地域方面桐廬位處江南水鄉地帶,域內江河縱橫,蘭帶和綠帶穿插,包絡了城市,便于形成綠地的連續性、系統網絡和特色。同時,桐廬的歷史格局為兩江夾峙,山水城相融,自然綠地滲透到城市中心,大規模的綠地形成了良好的連續性、系統性和生態支撐能力,這也為山水城市綠地系統的構建打下了個堅實的基礎。

隨著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桐廬城市結構實現了較大調整,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地政府與市民的熱情,上級政府的支持,以及“國際花園城市”,“園林城市”等評比活動的開展,對園林綠化的建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3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制約因素。

綠地網絡體系不夠完善,綠化布局不盡合理,各類公園、綠地、林地分布不均勻。綠化水平有待提高,綠化的生態效應和生物多樣性有待改善。公園綠地分布不均,公園容量超負荷。由于城市的擴張,建成區內的部分自然山體綠化遭到人為破壞。綠化建設平均投入不足,綠化建設的持續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強。江北城市建設較快,但綠地建設步伐相對緩慢。

3. 綠地系統構建的原則與思路

3.1構建原則。

3.1.1區域生態環境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相結合的原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放在區域生態大環境下考慮,將城市綠地與山體、水體等環境結合,形成“城在綠中,綠遍全城”。

3.1.2綠地系統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的原則。不能因城市建設用地緊張而犧牲綠化用地,應兩者協調發展,保證環境與經濟協調統一。

3.1.3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綠地系統穩定性的原則。規劃保證生物總類達到規定數額,城市綠化面積持續上升。

3.1.4以人為本、均衡布局、特色鮮明的原則。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綠地布局均衡,保證每個區域均有一定數量的公園,整個規劃充分反映桐廬縣的歷史文化及自然特色。

3.1.5因地制宜、遠近結合、分期實施的原則。根據桐廬縣的自然地理條件,規劃綠地系統,實施分期建設,近遠期相結合,最終完成整個城市的綠地建設。

3.1.6可操作性與適當超前性相結合的原則。規劃應具有可操作性,并與城市發展的步伐相一致,符合時展的要求,具有適當的超前性。

3.2構建的思路。

3.2.1規劃指導思想。

以桐廬新一輪總體規劃為指針,以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為標準,結合桐廬山環水抱的自然條件,古老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景觀,制定園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突出體現桐廬特有的文化內涵,做好桐廬得天獨厚的“山、水、人、文、綠”五字文章,創造一個具有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系統,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風景旅游城市。

3.2.2縣域綠地建設目標。

縣域綠地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并以“綠化美化桐廬,營造桐廬秀美山川”為建設方向,通過對生態農田、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以及其他生態林地的建設,使森林林分結構趨向合理,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加強,生物資源得到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建立起完備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體系,使生態環境質量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最終實現生態縣目標。

4. 綠地系統構建的途徑與措施

4.1縣域綠地系統的構建。

城市是文明人類的存在形式,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載體,由各級城鎮結構而成的網絡體系,是現代社會機體運行的骨架。要維護城市、城鎮脆弱生態系統必須獲得自然生態系統的支持。因此,要搞好桐廬城市,城鎮的綠地系統,首先要搞好桐廬大環境的綠化,把城鎮綠地系統融合于桐廬的整個綠化體系之中。這就要求建設、林業、農業、水利、交通等各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綠地網絡系統的建立,是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徑[3]。桐廬綠化體系呈“干”字結構,主軸放射狀,布局則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其中主軸為富春江與320國道、杭新景高速,分水江與桐廬――於潛省道以及它們兩側控制區形成“干”形帶狀綠化主軸線。放射狀即由富春江,分水江與它們的分支,縣級公路,以及它們的兩側控制區形成放射狀綠化副軸線。點就是由城鎮、鄉村所形成的一個個綠化點,由線相連,形成網絡。城鎮、鄉村即點的綠化強調面廣的營造。線即綠化的主軸和副軸線,是綠化體系中的經脈,強調自然為主,適當的人工改造。面即為國土綠化,包括山林綠化和平原綠化。桐廬平原稀少,山體為多是綠化體系的肌體,量大面廣,強調封山育林為主。

4.2城鎮景觀體系的形成。

城鎮景觀體系布局為一芯、兩片、三軸、三線、九支。

(1)一芯:以桐廬縣城為中心。充分利用桐廬城市依山傍水的特色,繼續擴大城市綠地規模,合理布局各項綠地單元,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城市中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復合綠地系統,并最終形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綠地系統。

(2)兩片:桐廬縣域,富春江以北,以桐廬老城和舊縣街道為中心,包括桐君街道江北、富春江鎮江北、瑤琳鎮、橫村鎮、分水鎮、百江鎮、合村鄉、鐘山鄉、莪山畬族鄉在內的5鎮3鄉2街道組成的江北生態片;桐廬縣域,富春江以南,以江南新城為中心,包括桐君街道江南、富春江鎮江南、江南鎮、鳳川鎮、新合鄉在內的4鎮1鄉1街道組成的江南生態片。

(3)三軸:杭新景高速防護林景觀帶為一軸、富春江與320國道為一軸,分水江與桐廬――於潛省道為一軸,以及它們兩側控制區域內的景區景點,形成三條桐廬主要旅游觀景帶。展示桐廬自然山水、歷史人文景觀。

(4)三線:即沿過境車輛較多的分水――淳安省道、瑤琳――新登省道、桐廬――浦江省道三條公路設置對外景觀展示線,也是一個窗口,著力宣傳桐廬山青水秀的形象。

(5)九支:即景觀展示支線,主要沿富春江與分水江的支流及縣道設置,具體為后溪(嶺源――印渚公路)、保安溪(朝陽村――印渚公路)、馬源溪(分水――畢浦公路)、夏塘溪(歌舞――洛口埠公路),漕源溪(鐘梓塢――南陽公路)、云溪(鳳聯塢――方埠公路)、龍伏溪(莪山――橫村公路)、應家溪(步疊嶺――橫山阜公路)、大源溪(石阜――鳳川公路)等九個觀景支線,以展示純自然風光為主。

4.3多層次山水格局的構建。

構建符合城市山水格局的綠地系統是解決其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面對的生態環境惡化,特色喪失,傳統文化丟失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最終實現“山水城市”的關鍵之所在[4]。多層次山水格局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農業方面要加快標準農田建設,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大力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形成網絡化的田間林帶,構筑生態農田景觀綠地,為市民提供接觸自然、體驗農業以及觀光、休閑與游憩的場所與機會,在條件成熟區可建立觀光農業基地,建立生態農業旅游區。同時應對高產良田進行保護,注重農林綠化,走生態型與集約型的農業生產道路。

林業方面應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生態條件,維護生態平衡,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建設應以保護為主,同時應對面向城市一側,結合風景區、森林公園及防護林地的建設,進行林相定向培育,增加闊葉特別是色葉喬灌木,使其林相更豐富、景色更為優美。根據桐廬縣各類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規劃在縣域范圍內形成七大區塊的林地建設。“七區”主要指的是:金竹嶺紅豆杉自然保護小區、龍門山森林植被保護小區、瑤琳省級森林公園、嶺源獼猴自然保護小區、白云源高山草甸自然景觀保護小區等5個森林或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小區,以及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桐君山景區2大景區。

風景名勝區與森林公園建設要嚴格限制開發強度,控制區內的村鎮居民點的建設。加強森林管理,開展植樹綠化,進一步完善各項設施,提高風景名勝區的品位,應處理好風景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之間關系。以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堅持可持續發展。重點做好屬兩江一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桐廬縣域內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建設工作。森林公園重點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龐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林,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護和維護現有濕地的生態功能,盡量避免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通過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質,退耕還湖等手段,恢復生物多樣。桐廬縣域河流分布密集,濕地面積大,特別要重視濕地生態環境的建設。桐廬縣濕地保護以分水江、富春江為軸線,以富春江水庫、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水庫、肖嶺水庫這3大庫塘濕地為主要斑塊,并將剪溪、龍潭溪、梅林溪、金竹溪等河流濕地以及其它面積較小的庫塘濕地一起列為全縣濕地保護的重要區域。

另外綠色生態廊道也是山水格局構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濱水生態廊道和交通生態廊道:城鎮內部主要景觀河道設置30米以上防護綠帶;城鎮內其它河道分別設置10米以上綠帶。高速公路兩側設置50米寬以上防護綠帶;國道兩側設置60米以上防護綠帶;省道兩側設置15米以上防護綠帶;各鄉鎮道路沿線兩側控制10米寬防護綠帶。

5. 綠地系統構建的實施

5.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綠化意識

在市民中開展綠化建設重要性宣傳工作,加強園林綠化的科普教育工作,認清區域生態環境與城市園林綠地的不同功能。同時,提高全民的綠化意識,尤其是加強各級領導的責任意識,要將綠地發展任務分解,列入各級領導的任期目標,并作為考核業績之一。

5.2嚴格執行《桐廬縣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桐廬縣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桐廬縣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綱要性法規文件,要嚴格按規劃的要求進行建設與管理,綠地性質不得隨意更改。因特殊需要改變綠地規劃與性質的,應報經原批準機關重新審核,報上一級機關審批。

5.3加強管理,依法治綠。

通過制定和完善綠化法規,加強執法力度,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加強園林綠化行業部門管理及建設項目綠化審批工作,實行對無客觀原因達不到綠地指標的項目一票否決制。健全園林執法機構,對違反城市綠地規劃的單位與個人,根據《浙江省城市綠化管理辦法》實施處罰。

5.4積極拓展資金籌措渠道,保證綠地建設項目實現。

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園林建設投資體系,其中要保證綠地建設資金主渠道――政府投入的力度,作為市、區級公園綠地和街旁綠地的專款資金,其它各項工程建設項目,要按建設性質,撥出相應的款項作為綠化工程費。鼓勵企業單位、群眾個人集資參股,引進外來資金參與桐廬縣公園綠地、風景林地的建設經營,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5.5注重地方綠化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工作。

桐廬縣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為浙皖山丘青岡苦櫧林栽培植被區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地方綠化資源非常豐富,但現有城市綠化植物種類較少,因此,要加強地方綠化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加強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5.6積極推行科技興綠政策。

應大力推行科技興綠政策,利用科技成果,走出一條具有桐廬縣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魯敏.濟南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構建的途徑與策略[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8,23(5):377~380.

[2]鮑世行,顧孟潮.杰出科學家錢學森論城市學與山水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246~257.

[3]陳永生.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生態綠地系統構建技術[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7,3(3):308~311.

[4]鄭濤.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綠地系統構建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20~27.

篇6

關鍵詞:生態城市;自然資源;文化背景

引言

城市建設是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而隨著人們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視,當前城市發展中已經開始出現生態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隨著城市發展思想的轉變“生態城市”這一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不斷被人們認識和接受。生態城市發展理念的產生反應了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關注,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必然結果,而生態城市建設能夠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紐帶。研究生態城市建設途徑,能夠推動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

一、生態城市基本理論探析

1.生態城市的概念和內涵所謂的生態城市就是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那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審視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減少城市發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

2.生態城市的特點相比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的特點可以說非常突出,生態城市拋棄了傳統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潔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并且實現清潔能源的可持續供給。在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在城市社會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實現功能上的協調共生的關系,在自然與人的共同推動下不斷完善這一共生系統,實現在城市發展中達到促進和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3.生態城市建設意義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掀起了創建生態城市的浪潮,城市發展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軌道。根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仍將處于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階段,我國城鎮化水平2010年約為47%,到2020年為56%~58%。2可以說城市建設將成為今后我國十年內一個社會主題,伴隨著城市建設開展也將使我國背上沉重的能源、礦產資源負擔。而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在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生態城市建設通過應用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實現能源循環利用的目的;通過使用一些可再生資源減少對鋼鐵、水泥等容易對自然環境產生重大危害的資源利用,達到減少對自然環境不利影響的目的。這樣的城市當中城市能源節省、人與自然和諧,人們的滿足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態城市建設途徑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國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合理定位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選擇合適的生態城市建設途徑,只有在保證目標和途徑合適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基于此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對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生態城市規劃并不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全新的發展規劃,也并不是拋棄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從頭開始一個新城市設計,而是在城市原來發展規劃、水平、特色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對城市功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建設、改造和完善。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設部門按照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才能實現。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當中,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的原有風貌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一體化運作。比如說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應該以城市周邊水域規劃設計為主,集中精力進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邊森林綠化建設、環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規劃應該與城市原有的規劃設計相融合,體現出城市建設 、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2.以生態學和景觀學為基礎進行生態城市建設在生態建設當中應該以生態學和景觀美學作為指導,進行城市生態綠化的全面規劃和實施。這就需要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人員根據城市原有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特色統籌城市的各類建設,實現城市發展的路網化、林網化和水網化。而景觀美學是以生物的多樣性為基礎,充分考慮到景觀建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在景觀美學的指導下生態城市建設可以根據植物特性和生態原理進行合理的配置,并且從景觀藝術的角度使植物景觀與城市原有風貌在色彩、形態、姿態等方面協調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從城市生態發展的角度選擇合適的樹種、用多種混交的方法實現生態復雜的營養結構,以此保持城市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這一過程當中規劃設計人員應該“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與搭配,按照多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注意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根據各種植物之間的平面距離、立體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與地被植物)及其輪廓線變化等合理配置豐富的植物種群。”

3.突出森林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森林在生態系統當中有獨特的作用,森林被稱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夠吸收城市發展中的產生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數量,調節城市氣候狀況。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這對于解決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要想充分發揮森林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4.大力建設城市公共綠地系統城市公共綠地系統要本著見縫插針的原則,依托城市周邊防風防沙帶、公共交通護林帶、城市公園建設和休閑廣場建設等建設工程,以林木為主體大力進行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嚴格貫徹“新城區先建綠、后建城,舊城區先擴綠、后擴建”公共綠地建設的原則,提高城市綠地覆蓋率,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5.應該大力進行城市綠蔭廊道建設公共景觀建設包含眾多的內容,當然這也是生態城市建設重要措施,在當前的生態城市建設當中市區道路綠化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在道路兩邊的綠化建設當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觀”為的原則,在兩側可以使用一些高大喬木作為綠化的主體,配合喬木、灌木和花草點綴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景觀系統。

6嚴格生態破壞補償保護系統城市生態環境的失衡大多是因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犧牲了環境利益,其本質是因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妥善處理。要想真正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當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托環境管理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必須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讓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主體向生態環境保護的實施主體和受損主體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以調動各方保護生態環境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依法征收生態環境補償稅費。要大力推進低成本、低代價的綠色產業,實現綠色增長。”從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機制中出發,平衡各方發展中的環境利益,最終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篇7

爭創省級園林城市是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的今年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標之一,并列入了20*年50項重點工作和

實事工程。同時,在“十一五”規劃中也已明確要用兩至三年時間把嵊州創建成為國家級園林城市,并以此為抓手,加快宜居城市建設,推進

城市化建設再上新臺階。早在20*年,我市就開始了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創建園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并投入大量的人

力、財力、物力開展各項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我們將迎來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的驗收工作,是我市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工作的沖刺

之年。今天我們專門召開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動員大會,目的是進一步明確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動員和組織全市上下迅速行

動起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營造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濃厚氛圍,掀起綠化家園、創建園林城市新,確保創建工作取得

圓滿成功。等會兒,市長還將作重要講話。下面,我先講三個問題:

一、充分認識創建園林城市重要意義,增強創建工作緊迫感和使命感

近年來,我市市區園林綠化面積不斷擴大,綠化質量顯著提高。到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1115公頃,綠化覆蓋面積1260公頃

,綠地率35.5%,綠地覆蓋率40.1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23平方米。從創建園林城市的一些指標看,我市已基本具備條件。但從周邊縣市的創

建工作形勢看,上虞、諸暨、臨海等縣市已完成省級園林城市創建,今年起準備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相比之下我們的創建工作已顯滯后,需

要我們認清形勢,明確方向,奮起直追。與此同時,建設園林城市,對嵊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建園林城市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程度和要求也不斷提高,改善居住環境,減少環

境污染,享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個迫切愿望。創建園林城市,搞好城市綠化,創造優美、清新、健康

、舒適的人居環境,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2.創建園林城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創建園林城市,是嵊州市統籌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強自然環境保

護,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它有利于建立起城市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碧水藍天綠地,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落到實

處,為城市的長遠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

3.創建園林城市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客觀要求。具有綠色生態環境也是一個地區最大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嵊州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在于打好生態環境牌,扎實做好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全面改善城市環境的質量,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有利于吸引外來投資和人口集聚

,有利于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從而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全面落實創建園林城市的各項工作任務

園林城市創建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性,從創建任務看,建設部門占到了70%以上,但創建工作牽涉到全市上下的方方面面,需要今天到會的各

個部門、街道和單位共同參與。從創建工作的任務來看,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修編完善綠地系統規劃。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彰顯城市特色,建設宜居城市”的理念,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有特色的原則,

進一步修訂完善城市新的綠地系統規劃和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區與城郊形成網絡化的空間體系,將沿山、沿江、沿路的綠色空間進行整合

,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要以“四江八岸”大環境綠化為基礎,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江濱綠化為紐帶,以單位居住區綠化為依托,形成點線

面結合,相互滲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綠色網絡體系。

2.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一要加速推進公共綠地建設。要把綠化建設作為市級重點工程,在市政、道路、公建配套綠地等安排建設計劃

時,要率先保證綠化資金。今年要完成城隍山區域改造及艇湖森林公園一期工程,啟動城西濕地公園建設。保證每年新增公共綠地30公頃以上

。二要加大新建居住小區、單位庭院的綠化建設。新建居住小區、單位綠化綠地率必須達到30%。并在城區規劃建設的示范小區中,做好試點,

以點帶面,促使其它小區建設提高檔次,進而營造良好的人居工作環境。三要提高舊城及城中村改造綠化建設檔次。在實施舊城改造和城中村

改造時綠地率應達到25%以上,舊城改造街頭綠地服務半徑控制在500米以內,以滿足居民就近休閑的需要。城中村改造,要嚴格按《村鎮規劃

標準》進行規劃建設,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綠化系統,合理布置公共服務設施,創造良好的生活及生態環境。四要加大補綠增綠力度。對已經

建成的新區,要想方設法補綠增綠。出臺鼓勵政策,積極開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拆違建綠工作。對沿城區主、次干道的封閉式圍墻進行透

綠改造,擴大庭院綠化的景觀效果,提高街景的檔次、品位;對占用規劃綠地的必須拆除違章占用物,限時綠化;對影響市容市貌的臨時建筑

物、舊平房等進行綠化改造,提高城區的綠化率。城區各社區、居住小區、企事業單位綠地率未達到相關標準的,要采取有效的增綠措施,確

保到20*年10月底前綠地率達到驗收標準。

3.加強城市景觀保護和管理。我們創建園林城市就要有一個大園林的概念。一要加強對現有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文物古跡不僅反映一

個城市的歷史,也是城市文化、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實施好文物保護辦法,制定詳細規劃,確定保護建設控制地帶。要根據古

遺跡其性質,分門別類,采取不同的規劃保護措施。目前要搞好城隍廟、故居、剡城墻等重點文保單位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二要啟動特

色街區的修繕與開發。在具體規劃上應按不同地段的功能和現狀建筑特點,選擇適宜的建筑形式和風格,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注重對

山水環境的保護,同時在改建新建項目中注重突出越劇文化、山水文化、民間工藝等文化的特點。三要全力提升城市景觀質量。要積極實施城

區主要街道的街景改造工程,著力抓好景觀裝飾工程;要加強對市政設施的維修和保養,全面完善亮化工程,在不同路段形成不同的路燈特色

風格。要規范管理戶外廣告,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廣告管理規定及城市規劃管理要求,結合街景改造,對城市戶外廣告、路牌實施規范管理,使

之更好地符合城市景觀的要求。四要嚴格保護城市古樹名木。要貫徹實施好《嵊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嚴禁各種危害古樹名

木的行為;對現有古樹名木進行全面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積極采取復壯、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保護樹木。

4.加強對城市內外環境的生態綠地建設。突出我市良好的山水格局和生態環境優勢,對城市地區、城市生態環境敏感地帶和重點地區

進行大面積的生態景觀綠地建設,并盡可能地保持城區周邊自然地形地貌和綠地農田,形成環繞城市的生態綠色走廊。重點對城市周邊的城隍

山、福泉山、龍亭山、玉帶山、四明山及各低山丘陵地進行植樹造林,實現綠化美化。

5.加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步伐。要大力推進城市燃氣事業,使市區燃氣普及率繼續保持在100%;以理順公交管理體制為契機,積極發展城

市公交,保證萬人擁有公交車輛達10輛(標臺)以上;保持水質綜合合格率在100%,用水普及率在98%以上;實施城市道路建設與亮化工程,確

保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平方米,確保城市主次干道亮燈率在98%以上。

6.強化綠化管理執法力度。一是要完善城市綠化的地方性配套政策。根據《城市綠化條例》、《浙江省城市綠化管理辦法》和《嵊州市城

市規劃區綠化管理實施細則》、《嵊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規定,加強執法力度。二是實行“綠線”管制制度。嚴格按照規

劃確定的綠地進行管理,并將城市范圍內的公園、河岸、溪流、山坡、城市主干道等地帶作為“綠線”管理的重點部位。嚴格控制古樹名木、

大樹及大樹群的保護范圍。三是加強對開發區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的管理。要嚴格城區基建項目綠化審批驗收制度,對居住區、

單位附屬綠地的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實行統一標準規劃設計、定點放樣、過程跟蹤監督、竣工綜合驗收,確保綠化工程質量,杜絕擠綠占綠情況

發生。對綠化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綜合驗收不予通過。同時,各街道、責任單位應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及措施,加強居住區綠地、單位附

屬綠地養護管理力度,確保綠化成果的鞏固。

7.開展群眾性的綠化建設活動。要動員各單位和居民個人積極開展庭院、陽臺、屋頂、墻面、室內綠化,以改善環境,搞好居住質量。要

完善義務植樹造林的政策,采取共建、認養、認管等多種形式,發動全社會參與綠化建設。要全面開展園林式居住區、園林式單位、園林示范

村的評選活動。要提高全民對義務植樹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管理維護好城市的現狀綠地,杜絕擅自占用綠地、損壞園林設施、破壞園林綠化的

行為,以良好的城市綠化面貌來反映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切實形成創建園林城市工作的強大合力

創建園林城市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廣,需要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和全體市民的關心、支持和參與。創建工作

關鍵在于狠抓落實,具體要確保“三個到位”:

1.要確保責任到位。市政府將專門成立創建園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整個面上創建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督查工作。各相關部門也要成

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確保創建工作組織到位。要按照創建工作任務和要求,把責任分解落實到各相關單位。各街道、各部門一定要按照責

任分工要求,真抓實干,不能搞形式主義。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力量,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對面上創建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

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對創建不力,不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的部門和單位,要予以通報批評。

2.要確保資金到位。積極探索研究籌措資金的新思路、新方式。一方面,市政府要保證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必需的財政投入,確保各項重點

綠化工程的實施;另一方面,要創新機制,努力探索并形成多元化的綠化投資機制。要用市場化運作的理念,走市場化的路子,把市場經營機

制引入創建工作,不斷拓展投融資新渠道。

3.要確保宣傳到位。各新聞媒體要加大創建宣傳力度,通過開辟專欄專題,熱點追蹤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近幾年我市城市綠化建設的成

果,宣傳創建園林城市的重大意義,宣傳城市綠化的法律法規和創建活動的進展情況。進一步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創建意識,營造創建工作的

良好氛圍。

同志們,創建園林城市是一項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實事工程。全市各級各部門要立即行動起來,發揚扎扎實實的

篇8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生態規劃;生態系統

Abstract: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ke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建設

1.1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其科學內涵就是倡導社會的文明安全、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簡而言之,生態城市是一類生態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態建設

城市的生態建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合理流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類在城市空間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與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相適應,其最終目標是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生態城市。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在城市生態規劃上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公平原則和整體原則。

2生態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

2.1生態規劃

我國學者曲格平在《環境科學詞典》中對生態規劃作了如下定義:“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綜合體的天然平衡情況下不作重大變化、自然環境不遭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地域的利用。”生態規劃體現的是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它把城與鄉、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天,綜合空間、時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之間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分析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是遵循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與建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調控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也就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的信息與規律,來規劃、調節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現有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而進行的規劃。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其目標是:

(1)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

人口的數量與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抑制過猛的人口再生產,以減輕環境負荷;土地利用類型與強度要與區域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符合生態法則;

(2)城市人工化環境結構內部比例要協調。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協調。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城市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結構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區域回旋空間。

(3)城市生態規劃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類生存質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經濟、社會系統在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得到不斷的發展。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應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建立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規劃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護,而且把當地的地球物理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多功能、多層次、多目標控制的綜合研究與規劃,據此進行城市結構調整、規劃設計、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規劃建設。

3城市生態建設中城市生態規劃的重點

3.1城市生態和諧度評價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發展時段都存在著人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生態”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生態意識等的差異,這種城市中“人類與其周圍環境”關系質量的優劣程度可稱為城市的“生態和諧度”這種城市生態和諧度應包括三層含義:(1)城市人類的健康;(2)城市環境的持續;(3)兩者之間的和諧。

3.2創建城市生態管理系統

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進行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轉系統,以及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統,是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有力保證。

3.3做好生態功能分區規劃

生態功能分區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是在對城市生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進行生態敏感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功能區等的用地規劃。

通過土地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確定對城市生存、運行和發展具有關鍵制約作用的生態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間區域;通過對城市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彈性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的用地性質、建設項目、建設強度等規定、管理和控制的區域;通過對人類聚居地生態健康分析,確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區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擬自然景觀區域"

3.4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

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體的綠色植物的總稱,是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這些森林對于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補充城市綠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或稱原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歷史文物古跡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還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上,都已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空間,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新城的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

4.2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改善和調節人居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其生態服務包括: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調節局部小氣候,減緩旱澇災害,凈化環境,滿足感知需求并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為公眾環境教育提供機會和場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恢復城市濕地,避免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而產生環境污染,這對改善城市環境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3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開放的城市緩沖空間,來區別和獨立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對城市公共廣場、城市公共綠地等進行了組織安排,而對城市邊緣地帶,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應對城市的邊緣地帶用自然的元素去創造一個清楚邏輯的城市系統,使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系統非常容易的進行快速聯系和交流。

篇9

    當前中國城市的景觀是照著自然化,科學化,人性化發展的,生態基礎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城市的生態環和很多的自然因素有關系,如地理位置,城市結構、城市物流等等。面對中國未來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前景,城市生態園林景觀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建設現代的景觀園林

    植物是園林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園林景觀要素,能使城市景觀體現出一種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變化。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應用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有著降塵、降噪、生產氧氣的作用,利用不同的物種在空間上創造豐富多樣的景觀,最終形成喬灌草的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達到生態美和藝術美的統一。

    2 城市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景觀設計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并且要結合和保護著當地的自然環境、人力資源以及民俗風情,創造有地方特色的綠地規劃,地方特色越是濃厚,就會越給游客留下印象,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當地的原材料,當地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建設綠色的景觀大道和綠色的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及別墅小區,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地方特色。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人們對綠地的綠地需求。保證城市系統的開發,保證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適地適樹,滿足植物生態要求。提高單位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地景觀整體的生態效益,增加植物生態多樣性。

    3 社會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1世紀是一個注意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時代,人們開始更多的注重綠化的生態效益,這就推動著我們朝著更為生態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強調以綠色為主的園林建設主要由花草樹木的種植來實現,如有的小區引進南方的樹種,更有的小區以花、果樹為主,不但綠化,到了秋天還會有果實,并采用了一些健身器材,成了老人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甚至以一些坐凳作背景,通過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起到點景的作用。通過巧妙的運用植物的形體,線條,彩和質地進行構圖,并加上燈光的點綴,利用各種植物季的變化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圖,來體現植物造景的秘密,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目標,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也要符合生態原則,缺少了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既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而且還要創造不同水準的藝術景觀,要有觀賞性,還有健康性。

    4 結語

    當前各國園林發展的趨勢是人性化、森林化、多樣化,而我們設計的中心還是以人為基礎,考慮人生存的自然環境,創建出更貼近自然,更人性的生態景觀。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參考文獻

    [1] 張吉祥.園林植物種植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5-142.

    [2] 南希.植物景觀設計[M].卓麗環,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2;81-83.

    [3] 劉曼.景觀藝術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6-77.

    [4] 金克鎮.綠色發展的實質是可持續[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6分會場-綠色經濟與沿海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C].2011.

    [5] 郝壽義.低碳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一個基于中新天津生態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城市轉型與人類未來”城市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

    [6] 徐人良,陳小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A].2011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1年專刊(二)[C].2011.

    [7] 郭堯.淺談城市景觀規劃的理論方法[J].科技資訊,2010,(24).

    [8] 李永雄,溫墨緣.論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階段劃分與技術管理[J].中國園林,2010,(09).

篇10

【關鍵詞】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綠色植物是構成城市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城市綠地水平決定著城市生態環境及城市景觀。沒有良好的城市綠地,城市的生態環境及景觀就無從談起。我們應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科學規劃,把自然生態環境引入城市,用植物的獨特功能來治理城市環境,美化城市景觀,使城市回歸自然,讓城市成為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從而極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保護人類居住環境的美學價值,是城市生態規劃的基本任務之一。一個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它能極大地提高城市的對內凝聚力和對外輻射力,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體現。城市景觀幾乎囊括了城市形象的全部,它為人們提供了城市環境的美。城市景觀包括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

城市人文景觀包括:一是生活氣息。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居住地,這里能夠充分地體現人們的生活情調,展現出人群的豐富多彩之美。二是繁榮景象。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和活動的高效率,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構成了城市繁榮的內在生命力。三是文化氛圍。市民的文化涵養和精神狀態通過城市的文化氛圍表現出來,這些都市文化是推進城市文明的動力和向導。四是歷史感悟。悠久的歷史是城市建設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五是鄉土特色。沒有鄉土特色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一樣,很難給他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城市生態景觀包括:一是潔凈感。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衛生的保持是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二是通達性。城市交通順暢,居民出行便捷,這些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三是秩序感。秩序給人們安全感,使人們產生和諧的美感。四是多樣性。城市功能結構的多樣性必然體現在空間組合和形體特征的豐富多彩上。五是宜人性。宜人的環境給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

在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是唯一的生產者,所有的動物都只是消費者。所以,城市綠化建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結構的重要途徑。城市景觀具有觀瞻功能,是整個城市建設的外在表現。城市景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取決于城市的規劃、建設及管理水平和文化取向。搞好景觀建設,能體現城市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充分體現城市的生態美。

環境與人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存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人類生存和生活質量。但是直到如今,對環境的治理仍趕不上對環境的破壞,大力治理和猖獗破壞并存,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破壞的范圍仍在繼續擴大,破壞的程度依然相當嚴重。綠地的多少與城市環境的優劣成正比,綠地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城市環境的變化。綠地對城市環境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都無法取代的,城市綠地系統對城市生態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城市的生態美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體現,是人工環境和天然環境的協調統一。藍天、碧水和綠樹成蔭是城市生態美的第一景觀。要保持空氣的清新和水體的潔凈,應該從保護環境入手,為了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擴大綠地,把森林引入城市,是最根本的舉措,也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這樣,既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質量,也為城市提供了綠色景觀。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層次分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分區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控制詳細規劃;城市綠地系統修建詳細規劃及城市綠地設計等7個規劃層次。綠地系統規劃層次分別與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相對應,大城市可進行綠地系統分區規劃,中、小城市一般則沒有這個環節。各層次的規劃重點依次為:

(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全市綠地系統的總體規劃。重點是指明全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原則、目標、城市綠地類型、定額指標、布局結構、各類綠地規劃、樹種規劃及實施規劃的措施等內容。

(2)城市綠地系統分區規劃。在綠地系統規劃指導下,把綠地系統規劃的內容分解到各分區,對分區的綠地系統做出進一步的安排。

(3)城市綠地系統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全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分區規劃的指導下,在城市一定用地范圍內,重點確定各地塊的綠地類型、指標、性質、位置、規模等控制性要求。

(4)城市綠地系統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范圍如公園、居住區、工業區、城市商業區、經濟開發區、旅游度假區等。在綠地系統規劃、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指導下,重點確定用地內綠地總體布局、用地類型、綠化指標、景觀小區、植物配置原則和立體規劃等。

(5)城市園林綠地設計。工作范圍是被各種規劃確定下來的綠化建設用地,有明確的規劃界限范圍。如各種公園、游園、風景園林等。設計重點是在上層次規劃原則指導下,完成用地范圍內的總體設計方案,以及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

城市綠地系統布局應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1)公園綠地布局首先應滿足居民游憩需要,城市各級綜合性公園和專類公園的布置,應符合均布率要求,千米均布率應覆蓋全市居住區。

(2)城市防護綠地應滿足工業衛生、生態保護、交通地帶和城市組團的防護要求。

(3)楔形綠地布置要考慮與夏季主導風向相平行,避免與冬季主導風向一致。搞好楔形綠地建設,減少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小氣候。

(4)城市帶狀花園綠地的設置應滿足道路景觀、濱河景觀、鐵路景觀以及生態保護要求。

(5)各類綠地要建立有機的聯系,避免綠地形成孤島。

(6)實現“大地園林化”,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城市生態和綠地布局。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建議:

1、應確立生態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首要地位。城市綠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應確立生態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首要地位。

2、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應采取相應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一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宣傳創建園林城市的意義和目的,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二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園林綠化法規。首先要留足園林綠地位置,使建設“園林城市”成為可能,相關行政部門要嚴格搞好規劃方案審批,建設監督及竣工驗收等。三要注意“四個結合”,即點線面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四是既要有遠景目標,又要有近期安排,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對未來的發展、改造帶來困難。

3、向城市中心要綠地。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對綠地位置要預留充足,增加綠地總量,搞好系統布局,避免建設項目與綠地規劃指標相脫節。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尤其是舊城改造,如果地塊建設規模達不到,那么應將其開辟為街頭綠地。

4、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強權規劃。為了加快城市建設,為了招商引資,不能一味迎合投資商,因為一些投資商受利益驅動,很少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環境建設,他們可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占綠毀綠而不建綠。有關部門決不能遷就而隨意決策,強權規劃。發展是可持續的,經濟建設決不能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

5、在城建中應規劃多種類型的公園。由于城市經濟迅速發展,閑暇化的高質量生活方式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應在城市建設中,規劃多種類型的公園。在城市邊緣,多建森林公園,國外十分重視森林公園的開辟,這已成為綠地建設的趨向。多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進行各項活動的場所,力求體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6、要嚴格保證居民區綠地。由于居民對室外環境需求中最關心的是綠化,為創造優美的小區環境,充分發揮綠地效益,作為規劃部門要嚴格保證居民區綠地。

7、高度重視防護綠地的規劃與建設。城市防護綠地是防風、固沙,減少強風對城市襲擊為主要目的,同時能美化城市,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根據主導風向,尤其是冬季主導風向,在城市規劃幾層與其垂直的防風林帶對城市防風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結語:城市建設遍布全國、貼近農村,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化道路發展中,方興未艾,日新月異,注重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為龍頭,在城市大發展之初,就能建立良好的綠色環境,將是城鎮綠色體系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很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