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康復范文
時間:2023-04-10 13:3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卒中康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腦血管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人們對它的認知程度卻非常有限。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38%的人不知道腦卒中發生在什么部位,92%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91%的人不知道突然出現平衡障礙、共濟失調(運動笨拙和動作不協調)是腦卒中的危險信號。目前我國雖然沒有進行統計,但人們對腦卒中的了解甚少,使我們在臨床康復醫療工作中遇到了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
多數患者錯過了最佳康復期
許多人認為,腦卒中病人住進醫院,吃上藥、輸上液就萬事大吉了。他們不知道腦卒中的康復應該從疾病發生之時就開始,與藥物治療是同步的。在我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中,大多是患病3個月后才來就診的,均不同程度地留有難以逆轉的后遺癥。丹麥曾有學者對1197例在急性期就開展康復訓練的中風患者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95%的病人患病6個月后功能得以恢復,80%的病人在發病6周內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另有資料顯示,腦卒中患者如在1個月內開始康復訓練,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1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需要100天以上,有時效果還不滿意。一項由國內十幾家醫院共同參與的國家“九五”攻關課題研究的初步結論表明: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等合并癥也越少。
患者需要正確的康復指導
腦卒中好發于老年人,發病后家人出于對老人的孝心而給予周到的照料,不讓病人參與一些生活自理活動。其實,長期臥床靜養,不但影響偏癱肢體運動的功能恢復,而且還易導致肌肉和神經的繼發改變,如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給康復帶來困難。這在醫學上稱為“廢用綜合征”。另一種情況是,一味強調積極訓練,缺乏康復專業人員的指導,訓練方法不科學,而引起“誤用綜合征”。例如,腦卒中病人常常是上肢屈肌張力高,甚至處于痙攣狀態(手指、手臂向內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復知識,在本應鍛煉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時,卻使用一種練握力用的”橡膠圈”拼命地練手的握力或用各種方法練習拉力,結果是強化了屈肌,手指和肘關節越練越伸不直,長時間鍛煉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功能障礙,糾正起來很費勁。
因此,普及腦卒中康復的相關知識,充分認識早期康復對保證腦卒中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腦卒中的康復治療一直圍繞著恢復軀體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進行。1996年在美國心臟病學會腦卒中預防和康復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應包括6個方面:
1.預防,早發現,及時處理合并癥。
2. 最大限度地訓練生活自理能力。
3.提高病人和家庭的社會適應性。
4.鼓勵病人重返社區,預防繼發性殘疾。
5.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6.預防腦卒中的復發以及與腦卒中復發有關的疾病。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腦卒中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有賴于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與肢體神經通道之間的促通,這種通道的建立只有對肢體不斷進行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腦卒中患者應早期進行康復運動鍛煉,只要病情穩定(一般在發病后3~5天),就應開始康復鍛煉活動。
篇2
摘要:腦卒中;;康復護理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對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極大,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和高血壓患者的增多,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趨向。因此,治療及護理極為重要。而護理(良姿位擺放及被動變換),是腦卒中患者急性期護理的重要內容,對患者預后有著重大影響,護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褥瘡、墜積性肺炎、預防痙攣模式的出現及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及肌萎縮。
1臨床資料
對我科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5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護理,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腦出血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腦梗塞46例;其中女12例,男38例,年齡52~88歲,平均為72歲;發病4~6h或半周內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住院平均天數48d。
2護理
2.1仰臥位
2.1.1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動,可抬高床頭15~30°,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患肢由于長期臥床,局部受壓,或因久病氣血兩虛,血行不暢,或因大便浸漬,很輕易發生褥瘡。故應做好褥瘡的預防,要經常變換,每2~3h翻身一次,翻身時應注重勿使頭部屈曲及過伸,在骨突處用紅花酒精按摩,并用氣圈、海綿墊托扶,防止因壓迫出現血瘀,而發生褥瘡,要經常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當患者出現抽搐時,應立即使其平臥,頭轉向一側,解開衣領,予氧氣吸入,注重保持呼吸道暢通,發作時痰不易咳出,可輕拍背部,幫助咳出,或用吸痰器將咽部痰液吸凈,為防止患者咬傷口舌,可用裹紗布的牙墊或壓舌板墊入上下臼齒之間,醫護人員應守護在患者身旁,防止碰傷、墜床。
2.1.2腦卒中恢復期重點是防止肢體痙攣及軟癱。患者仰臥位時由于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強,可加重異常痙攣模式,所以要盡量縮短仰臥位的時間。頭偏向患側為宜;將肩甲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墊一小枕;肩關節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頭防上肢內收,肘后上方可墊一卷墊以保持肱三頭肌腱受到一定壓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狀物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痙攣期要避免抓握硬質物體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髖側后外側部放一適當枕頭,以避免骨盆向后傾斜,并防止大腿處于外展、外旋位,使髖關節微屈、內旋;窩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關節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壓防止足屈加重;軟癱期仰臥時膝關節屈曲15°,平臥時可用護架支持被褥,防止壓迫足背,預防足下垂[1]。發病兩周以后,患者病情逐于穩定,患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逐漸恢復,痙攣出現,可能有聯合反應。此期在被動活動肢體的同時,要加強運用按摩方法,主要是穴位按摩摘要:患者取仰臥位,用揉法自患側上臂內側至前臂進行治療,接著按揉遲澤、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繼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同時配合患肢的肩、肘、腕關節的活動,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功能于患側下肢前外側三陽經,接著運用拿法,以中部及膝部四周為重點,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功能數次(天天一次,時間為20min),同時配合髖、膝、踝關節的被動活動。為了緩解患者肌肉痙攣,促進經絡氣血運行,達到治愈的目的,使用通電針刺法摘要:常規取穴,標準深度,患者仰臥位,進針2.5~3寸,以局部有酸脹感或麻感為度,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肢體有細微振顫為度(1.5~2.5A)每次持續刺激30min,天天1次,20d為一個療程。
2.2患側臥位摘要:最重要的臥位,可使癱側關節早期受到一定壓力,增加本體感覺輸入,有利于緩解痙攣、抑制痙攣模式。指導患者患側在下,健側在上。患側上肢前伸時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關節受壓和后縮,肘關節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臥下肢屈髖屈膝,患側髖關節微后伸,膝關節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髖屈膝,下面放一大枕頭,這種可以使患髖伸直,而其它時患髖總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髖后伸受限。
2.3健側臥位摘要:健側在下,患側在上。可將一枕頭平放于胸前,使患側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重勿內旋,肘關節盡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注重勿屈指、垂腕。患者腿下亦放一枕頭,使髖部處于內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盡量背屈,頭下可不放枕頭或低枕為宜,目的是使軀干向健側伸展,抑制緊張性頸反射。
2.4半俯臥位摘要:采用俯臥位可以預防髖、膝屈曲,避免攣縮。患者側身體伏臥于一長枕上,頭偏患側,患側上肢呈上舉位,肩關節呈前屈、外展位,肘關節輕屈,腕關節微背屈,各指微屈,患側髖、膝關節輕屈,踝關節保持中立位。此外視病情尚可以將上述稍加變更,變為健側半仰臥位,患側半仰臥位,俯臥位,上下肢各關節放置原則不變。
2.5坐位摘要:從康復的角度出發,假如患者發病時沒有意識障礙、或者意識障礙極輕、生命體征穩定,從發病的2~3d起就可以開始進行坐位練習。開始時,可以利用折疊病床,取半坐位45°,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為慎重起見,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每次坐5min。練習應循序漸進,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時間。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為宜,坐起時間以每次增加5~10min為宜[1]。除少數患者因性低血壓需采取半臥位短時過度外,多數患者可直接從臥位進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輪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髖關節保持近于直角。雙足分離,膝部垂直,雙足平放于地板上。輪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過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軀干豎立、髖關節屈曲[3]。
2.6站立摘要:協助患者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和肩同寬,雙手相應交叉盡量向前伸直,低頭、彎腰、收腹、重心漸移向雙下肢,護士可一手放在其患側肩胛骨處,引導肩盡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當膝前移時沿著脛骨下壓膝部,使足充分著地。患者將雙手置于陪護者腰部,以利于輕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時應注重站勢,教患者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腹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
2.7步行摘要:指導患者先用健腿邁步,陪護者站在患者身后,穩定其雙上臂。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可給予一定口令,讓患者有節奏地行走,同時要觀察分析患者的對線,找出新問題,改善其行走的姿勢,注重平安。
篇3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期;治療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續的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死亡率、致殘率和復發率高。腦卒中存活者中約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若病后處理不當可導致廢用綜合征和誤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疾病治療的認識和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于祛除疾病,維持一種生存狀態,對生存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給我們醫生和社會帶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怎么能讓他們更好的康復,最大限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現分析如下。
1 腦卒中的發病原因及機制的分析,從病因出發,探討治療方向
腦卒中主要是指急性腦性循環障礙迅速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障礙,是一大類異源性疾病的總稱。在目前條件下,其發病機制差異甚巨,從基因多態性到分子生化學,其基礎病因可能截然不同。從宏觀上講,病程的不同階段、病損動脈部位、動脈內膜病變亦或動脈壁透明樣變、血液濃縮亦或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血管供血障礙或神經元能量代謝障礙在腦卒中患者中各不相同。因此,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與不可干預兩種,年齡和性別是兩個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卒中的危險性持續增加,55歲以后每10年腦卒中的危險性增加約1倍,腦卒中的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此外,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還有種族和家族遺傳性。可干預的一些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TIA等,另外,吸煙、大量飲酒、高脂血癥、高鹽飲食、藥物濫用等均與腦卒中發病有關。
由以上發病的復雜原因及其機制可見腦卒中不是單一的疾病,它存在于人體這個復雜的系統中,涉及到人體多個方面的異常改變,疾病恢復的程度也是千差萬別。因此急性期過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治療過程理應是一個多層次的、多系統的、長期復雜的過程。
2 腦卒中康復期治療方案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腦卒中并非單一的疾病,往往是環境暴露、遺傳易感性和年齡等多層次、多因素組合同時復雜交互作用的結果。最近現代醫學研究者對其一貫的單因素、強化性的治療策略有所反思,認為只有從疾病系統層面全面考量,針對性的個體治療,方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后。
2.1 合理應用藥物 用藥過程中不能忽視疾病的整體性,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詳細了解病人機體的整體情況,調整各種藥物治療。腦卒中的患者大多數存在多種疾病并存的問題,多數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肺部及腎臟等方面的疾病,仔細分析會發現,各種疾病都不是孤立的。都與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糖尿病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腦卒中發病率高2―3倍。糖尿病初期對人體無明顯影響,長期的血糖升高則易引起血管硬化,既而會引起血壓的變化,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壓病患者除了引起高血壓本身有關的癥狀以外,長期的高血壓還可成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并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功能,最終可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這樣看來,一個康復期的病人每天要吃的常規治療的藥物就有很多種,然而,各種藥的不良反應又會引發多種疾病,由此可見我們對腦卒中病人康復期的藥物治療問題就需要點面結合,根據全身整個系統的綜合情況,慎重對待,不能顧此失彼。
考慮到人體整個系統情況及對藥物的反應,藥物應用一定要少而精,在用藥過程中。要動態觀察病情變化,若病人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或換藥觀察。能用一種藥物解決的問題,最好不用兩種。每種藥都有其獨特的作用,但考慮到患者的功能狀況,我們目前主張盡量在康復期減少用藥的種類,根據病情逐漸減少藥物用量,多與非藥物治療結合。目前我們主張把每日藥物種類減少到5種以內,減少藥物帶來的副損傷。
2.2 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和適度、規范的物理治療腦功能的自然恢復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復的程度,使患者能適應環境與獨立生活,早期康復極為重要。通過多種方式的功能鍛煉,使全身各系統協調起來,不僅能加速機體功能的恢復,也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樹立信心,盡快康復。現代康復治療強調治療的數量和質量,既要求短期內的高強度治療,也要求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2.3 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從整體上分析,人體每一個部分的細微變化都關系到整個系統的變化,注意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整個人處于一種協調狀態,增強免疫力,并保持樂觀的心態對待疾病,才能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篇4
不論是缺血性腦卒中還是出血性腦卒中,都會造成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腦組織損害,因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神經精神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患者留有后遺癥。因此,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因其致殘率高達70%~80%,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故腦卒中后患者心理壓力大,大多數患者會產生煩躁、焦慮、抑郁的心理和悲觀厭世的情緒,現就其心理護理和康復護理作一簡述。
1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態
1.1 煩躁、焦慮、抑郁的心理 腦卒中后因其軀體運動障礙,輕者表現為一側上肢無力,尚可行走;還有表現為一側上下肢均無力,在別人攙扶下可以拖步走,較重的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不能行走;更嚴重的表現為雙側肢體癱瘓臥床。這幾種情況對患者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患者一方面擔心疾病發展,另一方面擔心從此癱瘓在床需人照顧,因此會出現煩躁、焦慮、抑郁的心理,有個別人甚至拔除補液,拒絕進食,不言不語,有厭世的想法。
1.2 孤獨、寂寞、恐懼的心理 腦卒中后由于失語,缺少與人的交流溝通,有時候患者因別人不能理解他要表達的意思而表現出煩躁或者情緒低落等,患者家屬忽視患者特殊的心理需要,特別是老年人,有的子女當著老人的面互相推諉老人,甚至有遺棄老人的不負責和不道德行為,這就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和孤獨感。
1.3 患者角色缺如 一向健康的人,他們對自己也成了患者,感到突然,腦卒中造成的肢體癱瘓、失語等,使他們感到苦惱,不能接受,因而不能正確對待疾病,給疾病的恢復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 護理措施
疾病早期表現出對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認的患者,在護理中我們處處給予尊重和照顧,先將治療的目的、意義、療效和注意事項等告訴患者,并征求其意見,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取得合作。使患者感受到在醫院有安全感,有信心,避免使患者產生憂郁、失望等嚴重問題。護理人員對待患者態度要親切、關心、體貼、誠懇、言語溫和,對于患者的粗暴無禮要給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與患者爭吵,要尊重他們,不要勉強患者改變他們長期形成的習慣和嗜好,給予心理支持,語言安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對性情急躁,情緒易波動的患者要積極的引導。這類患者情緒易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易產生波動,急躁不易于控制病情。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給于講解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理,哪些人易于發病,危險因子是什么,應如何預防等知識。告訴患者用科學的方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引導其擴大自己的愛好面,陶冶情操,增添樂趣;消除心理壓抑和急躁情緒,避免誘發本病的因素。
對于缺乏信心,疑慮重重的患者,應給與真誠的安慰和鼓勵。這類患者對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信心不足,又怕病后殘疾無人照料,過度的焦慮,破壞了心理平衡,使病情多次出現反復。對待這樣的患者,要積極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運用醫學知識,啟發和指導其主動配合治療。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很大安慰,增強信心。
對于抑郁型患者,我們主動熱情地與他們接近每天與患者有2~3 h的溝通時間,耐心地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挫折和精神創傷,并給與必要的安慰、開導和照顧,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引導他們每天練習書法和賞花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動,來培養其愛好和興趣,并創造條件讓他們與性格開朗的病友接觸,從而使他們在感情上有新的變化,避免發生情感障礙。
對于各種類型的患者,采取家庭溝通法,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聯系交流,告訴家屬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建議他們經常探望患者,空閑時多余患者進行思想交流;風和日麗時,陪患者到室外走走,還要時常邀請親朋好友與患者一起閑談,避免遭受強烈的精神刺激,使患者永保平和快樂的心緒,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注意患者在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偏癱患者在發病初期,由于突然發生偏癱不久,仍處于堅持否認病情,情緒激動,急躁階段康復的欲望極為強烈。對此期間的患者要給予安慰疏導,消除其急躁情緒,使其正視病情,積極配合訓練,而當患者首次發病病程較長,或反復多次發病時,面對較長時間的治療,肢體功能障礙仍未得到完全恢復,此期患者常感到悲觀、失望、情緒低落,對愈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進行訓練,對此期患者要因勢利導,并讓康復成功者現身說教,促使患者變悲觀失望為主觀努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創造溫馨舒適、安全整潔的環境,護理人員對待患者要一視同仁、誠懇相待,并以自身嫻熟的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去影響患者,使患者從心理上感到安全,可信賴,化擔心、疑心為舒心安全,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4 康復護理
4.1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綿卷;肘關節微曲。上肢肩關節稍外展,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側部可放一支撐物。
4.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行舒緩的按摩。
4.3 被動運動 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無進行性腦卒中發生,無論甚至清楚還是昏迷患者應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包括肩肘指、髖、膝、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活動。
4.4 主動活動 當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以利于肢體功能恢復,常見的主動訓練方法為:Bobarth握手、橋式運動、床上移行等,訓練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和軟弱肌群。
篇5
腦卒中是世界各國的常見病之一,發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臨床對本病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使腦血管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殘率卻明顯增加。據最新醫學資料顯示,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高達80%的患者會出現情緒失常。中風發生以后,絕大部分患者都無法接受這殘酷的現實。對疾病強烈的不滿和不適應,使患者在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情緒低落是中風患者最常見的心理障礙,常常會導致患者發生抑郁癥。在一切疾病的恢復中,心理因素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康復與神經功能康復密切相關,互相促進。因此,中風患者的心理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1 中風后心理變化的5個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經歷了類似中風這樣重大疾病的打擊后,心理活動會發生極大的改變,常呈現出以下5個過程:
1.1 否認:早期常表現對疾病的不理解。像中風這樣的惡性疾病,往往使病人難以面對,通常表現為“不承認得了中風”。患者會一次次試著移動癱瘓的肢體,以證明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1.2 憤怒: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慢慢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病情的嚴重性,會出現一種無名的怨恨,常使病人態度生硬,拒絕合作,甚至拒絕飲食。對自己的遭遇很不理解,“為什么偏偏會是我得了這種病。”患者也許會捶打自己的殘肢,痛恨身體不爭氣。
1.3 抑郁:經過一段時間,患者發現一切照舊,這才明白中風已成現實,而且改變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自己卻處于無能為力的位置。這時患者會陷入抑郁狀態。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對一切都悲觀失望,甚至放棄康復治療的心理努力。
1.4 接受:經過心理輔導和自我反省,患者會進入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逐漸感到現實已成定局,要為新的目標活著。開始相信通過康復治療能使身體狀況得到改善,一切都可以往好的方面發展。
1.5 希望:病人可根據康復治療的進展,和醫生一起制訂治療方案,同時建立起對康復結果的希望。
2 心理治療
中風患者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療很重要。
2.1 了解自己的病情:耐心講解病人所關心的問題,從發病率,發病機理,預后以及相關的康復知識等等,分別講解,這樣他們才能夠接受,并能產生信任而服從治療,并且可以給患者帶來戰勝疾病的力量。
2.2 不要一直壓抑自己:若感到壓力、苦惱,不妨試著尋求安慰。和信賴的人表達痛苦感受,慢慢地接受、面對這些傷痛。
2.3 定期安排戶外活動:有氧運動和戶外光照對于改善情緒和睡眠都非常有好處,最好每天堅持。
2.4 制定獎勵計劃:如果中風患者有時表現得像個孩子,那么獎勵對其而言應該有一定作用。事實上,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無論是身體活動能力,還是語言情緒,只要是積極的,就應立刻給予鼓勵。可以用記分的方法對患者的進展做出評價,達到一定分數就可以戶外活動一次,或觀看電影錄像等。這樣做可以使患者重新養成一套新的行為規范。
篇6
防腦卒中復發做到“五個不”
不少患者以為,發生腦卒中若大難不死,一段時間內就不會再次發生腦卒中。他們不聽醫生的忠告,肥肉照吃,煙酒不減,也不去復診,只是打發家人找醫生開藥。還有一部分患者腦卒中后重視病情,在強化治療的基礎上密切注意生活調節,的確在一段時間內不再發生腦卒中。但是,患者既有的動脈粥樣硬化依然存在,必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重,因此從理論上說,再次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會較前更高。
腦卒中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后一類患者應特別小心,因為稍不注意就可再次發生腦出血——部分血壓控制不好的患者情緒稍一激動,或用力打噴嚏、排大便,甚至只是彎腰撿東西,就可能發作。為此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積極控制血壓、定期門診隨訪的基礎上要做到“五個不”:不發脾氣、不便秘、不劇烈咳嗽、不突然用力(如搬重物)、不突然改變(如突然起床、低頭和劇烈運動)。
訓練不當易形成“掃堂腿”
很多腦卒中患者沒有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而是回家自行練習,以為能夠走路、吃飯、拿東西就達到目的了,姿勢不雅則管不了那么多。腦卒中發生后康復不當可產生或加劇走路“掃堂腿”、肩手綜合征、肩關節半脫位、足下垂內翻等后遺癥。
以走路為例,正確的姿勢是左右兩替向前,帶動軀干朝前運動,基本要素是以雙膝關節和踝關節為軸心,從離地到落地為一弧形運動線,像踩單車一樣輪軸轉。腦卒中偏癱患者往往因為患肢肌力和肌張力下降(軟癱)而無法完成重心轉移和重力支撐,無法獨立行走。七成以上的患者沒有及時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出于急于求成的心態,自行利用好的一條腿支撐重心,帶動患肢向前拖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掃堂腿”。
“掃堂腿”走路很容易因觸及地面上的障礙物而摔倒,上了年紀的患者往往伴有骨質疏松,摔倒后容易發生股骨頭骨折,若股骨頭壞死或骨折病態愈合,無論做不做髖關節置換都需要長時間臥床或坐輪椅。有的人摔怕了,就減少行走活動。上述情況均會導致患者全身血液循環不暢,容易誘發肺炎、褥瘡、再次發生腦卒中等,令患者生活質量下降。
腦卒中發生后半年內應抓緊康復訓練
腦卒中發生后,應在專業康復技師的指導下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一個月內是最佳時機。一般來說,恢復的“窗口期”大致為半年。訓練方法得當的話,患者可以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步態。如果等到肢體完全變硬再要改變的話,就要考慮采用注射肉毒素等方法松解,而且效果還不一定很好。腦卒中后的偏癱康復原則是先下肢后上肢,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先粗放動作再精細動作。患者每學一個動作最好都要進行分解,堅持用正確的姿勢,不能貪快,如用手拿杯子要先練提起手,再練握著杯子,待到所有動作都做到位了,才合起來做;學走路不妨走得慢一點,先一步步練屈伸患肢的髖、膝、踝關節,提腿伸出去,踩下,轉移重心,再練如何走快、如何上下樓梯、如何避開障礙物等。
篇7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偏癱
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并因此明顯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 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康復治療是改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 但目前多選擇在出院后的恢復期進行, 而早期的康復治療尚未得到普遍開展, 為此, 我們觀察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我科住院腦卒中偏癱患者,均符合1995 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 所選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且患者無明顯精神障礙和意識障礙。Glasgow昏迷評分>8分者入組。
1.2 一般資料
入組患者60 例,年齡45~79歲,其中腦出血24 例,腦梗死36 例;隨機分為2組,康復組30例,對照組30例。康復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0±6.3) 歲;其中腦出血10例,腦梗死20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3±7.6) 歲;其中腦出血14例,腦梗死16例。2組年齡、性別比、發病性質、發病時間和嚴重程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1.3 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常規治療(腦出血患者予以脫水、降顱壓、腦保護及一般對癥治療,腦梗死患者予以抗凝、降低血粘度、抗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腦保護、改善腦細胞代謝及對癥治療)。康復組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康復治療, 主要采用運動療法,以患者家屬輔助或自我訓練為主, 內容包括: ①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運動,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度; ②側翻身練習; ③搭橋練習;④腕關節和踝關節背伸牽張練習;⑤非治療時間坐位訓練, 床頭搖高30°,待患者能承受的最長時間超過30 min 后循序漸進, 隔天床頭抬高10°, 直至患者保持90°坐位持續30 min 以上后開始床邊健側、患側起坐練習; ⑥平衡訓練; ⑦步行訓練;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包括刷牙、進餐、穿脫衣服等。
1.4 療效評定標準
①運動功能評定采用1995 年我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評分[3]。②采用簡式Fugl-Meyer積分(FMA)評測,上肢最高分66分,下肢最高分34分[4]。③ADL采用改良的Bathel指數(MBI)進行評測,總分100 分[5]。2 組均于入院、出院時各評定一次。
1.5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入院時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Fugl-Meyer積分及MBI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出院時2 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Fugl-Meyer積分及MBI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表1 2組治療前后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略)表2 2組治療前后Fugl-Meyer積分比較(略)表3 2組治療前后MBI積分比較(略)
3 討 論
腦卒中后患者出現運動功能障礙,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 而減輕患者運動功能障礙, 提高其生活質量, 使之回歸正常生活或重返社會是在疾病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國外學者提出康復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復及整體療效就越好。
如何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是康復治療的主要內容。從醫學角度來看,一般在卒中3個月肢體強直后90%神經功能的恢復變得緩慢,1年后就更難。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應在發病2周內開始。目前認為,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神經癥狀不再進展后48 h即可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潘均喜[6]將86 例住院的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成康復組和對照組,2 組均接受內科藥物基礎治療,但康復組在早期即給予規范的康復治療,結果表明康復組的運動功能和MBI 評分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結果亦顯示康復組上述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
康復治療是根據大腦可塑性原理,促進大腦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7]。早期康復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可能機制如下[8]:①經感覺的不斷輸入反復刺激中樞,通過潛伏通路和突觸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方式,使大腦功能重組,神經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從而促使腦血流量(CBF)的恢復。②康復訓練可提高心臟功能,從而增加CBF。③康復訓練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流加快,可增加CBF,而CBF的恢復則提供了物質基礎,從而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在藥物冶療的基礎上加上康復治療,尤其是運動療法將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療效。在偏癱后早期,正確擺放肢體可防止肌肉痙攣,被動活動肢體關節可防止關節僵直,電刺激及肌肉主動收縮訓練將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縮, 這些將為以后肢體功能的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運動療法可促進神經肌肉的反應,在反復活動中肌力可得到改善,協調性也得到訓練。肌肉關節的運動反過來又向中樞神經系統傳輸了大量的本體運動及皮膚感覺的沖動, 從而有可能幫助患者最有效地發揮易化作用,最終獲得最好的康復效果。腦梗死患者通過及時的康復訓練可促進相關神經細胞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通過反復訓練, 使這些突觸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神經環路網絡——突觸鏈,實現中樞神經功能的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 使其突觸處于受抑制的高閾值狀態,從而改善患側的功能。
篇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8)-11-0030-02
在腦卒中偏癱的治療中,目前普遍存在著對藥物治療很重視,而對早期偏癱康復不夠重視的現象,故使偏癱致殘率高居不下。公主嶺市中心醫院內科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用早期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120例,有效率90.2%,使致殘率明顯降低,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共180例,其中男142例,女38例,年齡為37~74歲,平均54.2歲。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證實為腦死或腦出血,其中腦出血68例,出血量10~30ml38例,30~50ml18例,50ml以上12例;腦梗死112例,梗死直徑10~40mm74例,40mm以上38例。有意識障礙101例,頭痛嘔吐161例,嗆咳70例,腦疝22例,180例均有偏癱。合并有高血壓病134例,心臟病92例,糖尿病94例。
1.2 方法 1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20例和對照組60例,2組性別、年齡、出血量、梗死直徑、合并癥等資料均具可比性。對照組單純用藥物治療,即降低顱內壓、止血、營養活化腦細胞,改善腦血液循環及注意水鹽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治療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進行早期康復,即發病48h后就開始如下訓練[1-2]:①患肢床上抗痙攣的擺放:取仰臥或健側臥位,在下肢外側置枕頭或沙袋,足下墊硬物使足與小腿成直角,關節放置時間屈伸各半。②按摩和被動運動,即對癱瘓肌肉的按壓、摩擦、捏拿、揉搓和患肢各關節諸方面全范圍被動運動,同一動作做5~6遍,每天2~4次,開始時運動要輕柔,力量要從小到大,范圍越來越廣,嚴禁施行暴力。③助力運動:患肢肌力達Ⅱ級以上時患肢及軀體坐位助力運動:行上肢助力運動時將上肢輔助推向離軀體較遠處,呈最大外展伸直位,囑患者將上肢移向軀體一側,當患者移動較困難時,家人用手指請輕輕給予輔助,下肢助力運動時,將下肢放于最大半屈曲位置后囑患者癱肢伸直,伸直有困難時,家人用手指給予輕輕助力;家人給予輔助讓患者坐起,直到患者坐穩后為止。患者肌力達Ⅲ級以上時可行站立及行走助力運動,最初的站立應在兩人的扶助下進行,站立后囑患者抬頭挺胸,雙膝關節伸直,全足著地,后改為一人扶助站立,較穩后恢復到自主站立,再練習原地踏步行走。助力行走時家人用一手卡住患者健側腋窩處,另一手握住健側手掌,當患者癱側下肢邁步時,可稍向健側牽拉,以便癱下肢往前邁進,并囑患者挺胸站直,不要低頭看地,步距大小要接近正常。④主動運動:肌力在Ⅲ級以上時行主動運動,分為局部主動運動(針對肢體局部運動功能障礙而進行)和全身主動運動(以恢復全身體力為目的),此時上肢注意甩手臂,上舉平伸運動及手的功能鍛煉。下肢注意正常步態的訓練:患側下肢起步時,屈膝提起,伸直腿,足跟先著地,然后全足掌著地,繼之足跟抬起,足尖離地,并注意預防跌倒。⑤適應性康復:囑患者主動鍛煉健側或患肢殘留的功能,使其恢復其原有的能力。這些訓練應早、勤、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一直至完全康復或病后3個月甚至6個月。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于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評定。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包括惡化和死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
2.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并發癥,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療上存在著對藥物很重視,而對康復治療不夠重視,故總體上療效不很理想。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我們主張早期康復治療,即發病48h后如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疾病不再發展就開始的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分為實質性康復和適應性康復[4]。實質性康復包括患肢床上抗痙攣的擺放、按摩和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患肢床上抗痙攣的擺放有利于防止肩關節半脫位、下肢外展外旋、足下垂內翻、關節攣縮畸形;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減輕水腫,且對患肢也是一種運動感覺刺激,有利于恢復。被動運動通過本身感受器的傳入沖動促進相關神經元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通過反復訓練使這些突觸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環路網絡―突觸鏈,實現中樞神經功能的重新組合,有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減少肌萎縮的作用。助力運動是指在外力輔助下,通過患肢的主動收縮肌肉來完成的運動,有增強肌力,建立協調動作模式的作用。主動運動有增加癱肢肌力,改善癱肢及心肺功能作用。適應性康復有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生活自主能力的作用。
早期康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①康復時被動運動應適當,避免因過度運動出現肩關節周圍炎、異位性骨化及錯誤運動引起的膝關節過伸等誤用癥候群。②如關節出現強直和攣縮時,在訓練伸展動作時應先予熱敷療法,以改變軟組織彈性及減輕疼痛,被動運動時,關節應由小到大,由近到遠,運動幅度由小到大,注意穩定近端關節,托好肢體遠端,避免替代運動。③在康復訓練中出現以下情況時,應中止訓練,:運動中脈率120次/min,或期前收縮10次/min或心悸呼吸困難,休息5~10min不能緩解時;運動中脈率140次/min或收縮壓升高40mmHg,舒張壓升高20mmHg,或舒張壓突然升高120mmHg時。
參 考 文 獻
1 朱鏞連.康復治療應成為腦血管意外治療的組成部分.中華內科雜志,1996,35(8):507-508.
2 陳彥洪編著.偏癱治療與家庭康復.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05-225.
篇9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卒中;日常生活能力;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3)06(b)―0031-02
腦卒中可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肢體功能障礙者。護理干預可改善多種疾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該研究在2011年1月―2011年6月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收到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為該院收治的92例腦卒中患者,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齡為46―81歲,平均年齡為(58.7±13.2)歲;其中由腦梗死引起55例,腦出血引起37例。納入指標:均符合診斷標準(1995年全國第4次腦卒中會議);且由MRI和CT確診,未合并其他運動障礙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依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兩組(n=46)。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僅干預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詳情如下:①加強患者護理:根據患者的病因來擺放頭部,缺血性腦卒中時可采取平臥位,而出血性導致的可將頭偏向一側,保持床頭抬高。患者患側臥位時,需保持軀干稍向后旋轉并用枕頭支持后背,盡量保持重心前傾,減少對患側的壓迫,盡量少采用仰臥位,患側肢體保持在功能位。②心理護理:干預側重于緩解患者的負面消極情緒,避免由此引起的治療依從性較差,幫助患者對疾病有較完整的認識,通過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消極情緒的根源。③行為干預:是綜合干預的重點,急性期要絕對的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適當進行床上主動訓練,加強肢體功能恢復。④生活日常能力訓練:對于有發音障礙的患者,幫助其每天進行簡單詞語的練習,按照由詞到句的順序來加強語言訓練;每天囑咐家屬監督患者完成簡單的動作練習,幫助其恢復自理能力。
1.3評價指標
分別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和簡化Fugle-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來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的抑郁情緒、神經恢復情況、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FMA量表:共有50個項目,每個項目設3個等級,0分、1分和2分,其中依次代表不能做某一動作、部分能做和充分完成,總分為100分;涉及上肢的33項,累計66分,下肢17項,累計34分。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的一般治療情況
兩組治療前的HAMD、SSS及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治療后的HAMD評分[(11.52±9.17)vs.(19.78±8.52)]和SSS評分[(18.61±7.35)vs.(29.38±8.30)]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的肢體運動功能
兩組治療前的總分、上肢及下肢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但干預組治療后的以上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篇10
腦卒中是一組以腦缺氧及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腦卒中發病后如能及時搶救、合理治療和護理,患者可安全渡過急性期進入恢復期。2012年1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20例腦卒中后出現肢體癱瘓的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運用康復護理程序在早期對患者實施系統、規范的康復護理及訓練,取得滿意效果,如下。
一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45-75歲。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檢查后確診,其中動脈硬化性腦梗死10例,腦栓塞5例,腦出血5例。住院時間16~32天,平均16.5天。患者給予神經內科的藥物治療,在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72小時,即開始康復程序訓練。
二 方法 康復護理程序
第1階段(發病第1~7天):由臨床醫生、責任護士進行運動功能和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訂出計劃,然后進行針對性康復治療。如功能位擺放肢體、關節被動活動、輕度的皮膚刺激、肢體按摩、定時變換等,2小時1次,l5~30分鐘/次。
第2階段(發病第14天):生命體征平穩后,在床上做單、雙橋訓練,排尿、排便、翻身、雙手上舉、夾腿、起坐平衡訓練,手臂移動物體、洗漱、進食等ADL訓練,1~2次/天,4O~60分鐘/次。
第3階段(發病第15~21天):幫助患者進行上、下樓梯、手旋、插物品及語言訓練,1~2次/天,40-60分鐘/次。
第4階段(發病第22~30天):指導患者進行室內外各種路面行走及行走速度的訓練(5分鐘超過35米),閱讀書報、書寫、使用電話等ADL訓練,1~2次/天,4O一6O分鐘/次。
三 康復活動終止指標
1.心率≥100次/分,運動后心率≥135次/min,伴有心律不齊;
2.活動后出現頭暈、胸悶、紫紺;
3.訓練后面色蒼白、出汗、虛脫等現象;
4.血壓≥180/120mmHg;
5.活動前后血壓波動~>30mmHg;
6.體溫升高者高于38℃。
四 結果
1.療效評定標準神經功能缺損根據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分,并結合患者總的生活狀態(評定時的病殘程度07級),療效評定參照《腦卒中病人臨床療效評分標準》:① 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或以上,病殘程度0級;② 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 ,病殘程度13級;③進步:神經功能缺損減少18% 一45% ,病殘程度在4級;④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減在17%之內,病殘程度在5級;⑤ 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 以上,病殘程度在6~7級,總有效率% =(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例數)/總例數×%
2.結果基本痊愈6例,占30% ;顯著進步9例,占40% ;進步3例,占15% ;無變化2例,占10% ;惡化1例,占5%。總有效率85% 。
3.討論腦卒中患者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主要在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頭3個月內。因此,早期康復對腦卒中的預后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早期的醫療方案缺乏康復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變形,造成一些不可逆的繼發性殘疾改變。研究證實,當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包括血管損傷)后,在損傷中心區的周圍神經元細胞并非死亡或程序凋亡,僅出現傳導衰竭,早期對其進行運動等有利的干預可調整神經元興奮性,重建神經功能網絡,實現功能重組,達到功能重塑,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本組20例患者總有效率85% ,說明早期例行臨床治療并實施康復護理程序可顯著提高患者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患者回歸家庭例數明顯增加。其中無變化、惡化共3例,2例為大面積腦梗死,1例為腦出血量,出血量均達60mL以上,提示腦細胞有損害,神經功能缺損嚴重。雖然經綜合治療,但神經功能恢復較差。另外,住院時間較長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較住院時間短的患者好,這與科學的康復護理有關。
五 結論
早期康復治療需要護士、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致殘率及致殘程度。患者住院時間縮短,獨立行走人數增加,減輕癱瘓給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六 談腦卒中早期康復中良肢位的護理效果及觀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加大,腦卒中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也逐步年輕化。在我們護理的患者中,年齡最小45歲,為提高治愈率,降低殘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良肢位的護理十分重要。下面就我們在護理工作中對于偏癱患者如何保持良肢位的護理觀察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0例腦卒中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觀察組20例系2012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年齡45~75歲,動脈硬化性腦梗死10例,腦栓塞5例,腦出血5例,對照組20例系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年齡40-76歲,腦出血6例,腦梗死1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別、偏癱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觀察組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隨時將患者癱瘓肢體擺放在對抗痙攣的位置,不論在各種治療及護理操作后、變換、大小便后等按良肢位要求擺放患者,并加強病房巡視,隨時檢查良肢位的保持情況。對照組只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
1.3 評價:根據肩關節半脫位的評定標準.。利用患者看專科時間進行評價,根據患者走路姿勢評定足下垂及足內翻的存在。
1.4 結果:20例觀察組中,發生肩關節半脫位6例(12%),患手腫脹8例(16%),足下垂15例(30%),足內翻12例(24%);對照組中,發生肩關節半脫位14例(70%),患手腫脹12例(60%),足下垂12例(60%),足內翻5例(46%)。觀察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護理
2.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保持良肢位對預防和減輕異常模式的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和支持,讓家屬共同參與良肢位的護理,同時宣傳早期康復的時間,腦出血在發病1周,腦梗死3天,生命體征平穩即可開始康復,同時腦卒中偏癱康復時間較長,要有信心、耐心。持之以恒十分重要。
2.2 用物準備:枕頭5個(充填物以蕎麥皮為宜),方形海綿墊1個,沙袋1個,小軟枕2個(大小為正常枕頭的1/3)。必要時家屬可根據需要自制良肢位擺放所需要的一些物品。
2.3 良肢位的擺放
2.3.1 健側臥良肢位患者健側臥,胸前放2個枕頭,將患側上肢放于枕頭上并高于心臟水平,與軀干呈30°~45°,肩前伸,肘伸直,腕稍背屈曲,五指伸展。患側下肢,腿稍屈曲放于體前一支撐枕上,髖前伸,膝關節自然屈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健側下肢稍后自然放置。
2.3.2 患側臥良肢位患者患側臥,患臂前伸,患側上肢與軀干約呈90°,肘伸直,前臂外旋,手指張開,掌面朝上,注意將患肩平拉出來,避免患肩受壓和后縮。健腿屈曲放于體前一支撐枕上,患腿在后,膝關節稍屈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在以上兩種側臥中,因早期患者處于軟癱期,腰背肌力差,軀干不平衡,常不能很好保持良肢位,我們在患者背后以及接近臀部處各放一個枕頭加強軀干的平衡來保持良好的肢位。
2.3.3 仰臥良肢位患者仰臥位,患肩下墊一小軟枕,患側上肢放于枕頭上并高于心臟水平,使肩上抬前挺,上肢與軀干呈外展外旋位,肘伸直,腕稍背屈,掌面朝上,五指分開并伸展,患側臀部墊一枕頭使骨盆與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夾緊并稍內旋,患側下肢外側或踝關節用沙袋墊壓防下肢外旋,足內翻。膝關節下墊一小軟枕使之稍屈曲,防下肢伸肌亢進,踝關節呈90°,足尖向上,足底用方形海綿墊支撐,防止足下垂。
(3)討論
腦卒中早期康復中,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回歸家庭、重返社會。腦卒中的藥物治療在急性期主要是挽救生命。如患者病情不穩定,也談不上康復。臨床藥物治療是康復治療的基礎,因此,腦卒中后康復時機的掌握尤其重要,我國方定華等用隨即對照的方法對387例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作早期康復研究,發現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比無康復者在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以及繼發足內翻,足下垂發生率降低等均有顯著性差異。腦卒中患者癱瘓早期,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處于軟癱狀態而無法將肱骨頭固定于肩胛盂內,造成肩關節半脫位,由于肌力的下降,髖及下肢外旋而發生足內翻,由于足部肌力降低,而發生足下垂。采取正確的肢體擺放,抬高患側上肢,可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血液淤滯,可有效預防肩關節半脫位和患手腫脹。有研究[2]表明,正確采取偏癱肢體良肢位是防治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關鍵。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良肢位擺放的護理,并做好家屬及患者的健康教育,肩關節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未進行良肢位擺放護理的患者。這與[3]等研究一致。由于我院處于城鄉結合部,農村患者較多,對康復知識知之甚少,患病后就是吃藥輸液,加之經濟原因,患者多在急性期后即出院。因此,在出院前強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良肢位擺放的健康教育和其他康復知識指導,及出院后的電話隨訪。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致殘率,降低殘障程度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于兌生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