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中的哲學思想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圍棋中的哲學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面對關于康德邏輯的爭議,我們站在大邏輯觀的角度,承認康德的先驗邏輯是邏輯,并就康德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和聯系做出說明。先驗邏輯為知識劃界,從而為重建形而上學鋪平了道路。其意義超出傳統形式邏輯,也超越認識論,成為康德清算舊形而上學建立科學形而上學的關鍵。由此可見,先驗邏輯在康德哲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 康德邏輯 康德哲學 先驗邏輯 傳統形式邏輯
一、關于康德邏輯的爭議
伊曼努爾?康德(1742―1804)是近代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在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哲學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中有關于邏輯的探討,不僅提出了普通邏輯、先驗邏輯等概念,在他的哲學體系建構中更將邏輯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就談道“邏輯學可能自古就已走上了這條可靠的道路”[1]10,康德認為邏輯學是一門對一切思維的形式規則做詳盡的闡述和嚴格的證明的科學。由此可見,康德對邏輯學的評價是很高的,而且其先驗邏輯就是奠定其理論大廈的基石。與此同時,康德擔任邏輯學教師多年,曾講授邏輯學課程達28次,之后他親自審定過出版的《邏輯學講義》,1991年由徐景行翻譯到國內。可以說,康德曾深入思考并研究過邏輯,不僅對當時的邏輯進行了改造,而且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意義的重要邏輯思想。
與在哲學史中崇高的地位不同,康德在邏輯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國內外學術界對其邏輯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分歧。國內知名學者鄧曉芒認為康德的先驗邏輯“在認識論和邏輯學兩方面都是一次革命”[2]110,國內著名邏輯學家周禮全先生則認為:康德的邏輯“只是形式邏輯的一個補充或擴展”[3]11。而在一些西方邏輯通史的研究著作中,對康德的評價不盡相同,如涅爾夫婦《邏輯學的發展》就否認康德的先驗邏輯是邏輯。但如果我們查閱西方著名的邏輯通史著作即1977年出版的安東?杜米特留的《邏輯史》[4]和2004年以來陸續出版的由多夫?嘉貝和約翰?伍茲共同主編的《邏輯史手冊》[5]就會發現觀點恰好相反,他們認為康德雖然在符號技術上對邏輯學的發展無所建樹,但是康德的先驗邏輯勾勒出人類認識的建構草圖。康德不僅繼承了他那個時性哲學的邏輯傳統,而且對這種傳統的創新是十分明顯的。康德的邏輯具有始源性、基礎性及奠基性,此外,康德的邏輯觀點與當代邏輯哲學的關系十分密切。
康德在批判傳統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建構起先驗邏輯體系。先驗邏輯既接受先天的形式,又結合具體的思維內容,不僅保證知識的真理性,還擴展知識范圍。所以,我們不能以形式邏輯這一種類型的邏輯,作為衡量其他理論成為邏輯的標準。客觀世界及人類思維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邏輯科學的歷史演變和邏輯理論的多樣化。我們應從大量的客觀事實出發,站在大邏輯觀的角度,發現其他邏輯思想的魅力,以此認同其他邏輯思想的價值。
二、康德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關系
《純粹理性批判》中有關先驗邏輯的論述及《邏輯學講義》是康德邏輯思想的核心內容,康德在《邏輯學講義》中從一般要素論和一般方法論兩個方面講述概念、判斷和推理及其促成知識完備的方法,邏輯學中的要素論以知識的要素和條件的完備為內容,而一般方法論作為邏輯學的另一部分,探討科學的一般形式,或探討將知識的雜多聯結成一門科學的樣式。先驗邏輯是一門規定這些知識的來源、范圍和客觀有效性的科學,包括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目前很多人把康德所使用的形式邏輯與普通邏輯混用,大多數指的是康德之前的邏輯。根據邏輯史學家肖爾茲的論述,“形式邏輯這個名稱就是康德第一次使用的”[6]18。但隨著現代形式邏輯的發展,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比較康德先驗邏輯與他之前形式邏輯的關系,用形式邏輯的概念就有些欠妥,容易引發歧義,所以本文將康德之前的邏輯稱為傳統形式邏輯。下面就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和聯系兩方面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
1.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
第一,傳統形式邏輯只研究思維的形式,先驗邏輯不僅研究思維的形式,還研究思維的內容,但先驗邏輯研究的是純粹的知性對象,這是兩種邏輯之間的根本區別。“普通邏輯抽掉一切知識內容,即抽掉一切知識與客體的關系,只考察知識相互關系的邏輯形式也就是即一般思維形式”[1]54。邏輯總的來說是知性規則的科學,但傳統形式邏輯抽掉了知識的內容,其所處理的是思維的純形式。所以,康德認為傳統形式邏輯只能避免形式上的矛盾,不能帶來有關任何對象的新知識。
第二,傳統形式邏輯只研究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即是否符合邏輯規則,以判定其有效性。而先驗邏輯則要回答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證明思維形式能夠普遍必然地應用于經驗。傳統形式邏輯所研究的是分析命題,而先驗邏輯所要研究和證明的則是先天綜合判斷。所以,以矛盾作為基礎的傳統形式邏輯可以應用于任何的思想領域,而先驗邏輯則只能應用于先天綜合的知識領域。
第三,傳統形式邏輯是先天的,不是先驗的。傳統形式邏輯是一套技術,由概念構造判斷,依據判斷進行推理。所以,只要符合邏輯規則,不自相矛盾,就是正確有效的。傳統形式邏輯只能確保形式上的正確性,而不能確保真理性,也不能保證觀念是否與對象相符合,而先驗邏輯是要確證知識對象如何可能的問題。所以,傳統形式邏輯只考察純粹的思維形式而沒有能力關注概念的來源是否正確的問題,也就是無法考察思維形式與經驗對象之間的關系問題。先驗邏輯在這一點上相比傳統形式邏輯是一種進步,不僅能夠探討概念的來源,而且關注思維形式與經驗對象之間的關系,提供新的知識。
2.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聯系
雖然從培根經笛卡爾直到萊布尼茲都在努力構建一種新邏輯學,但是他們更多地停留在已有的框架中。在康德之前真正已完成的科W只有傳統形式邏輯,它對思維的研究單純地根據其形式,而撇開一切內容。它以事實為根據,以一種應用概念變元和邏輯符號的形式語言為其表述方式。杜米特留認為,康德承認兩種邏輯:一種是按照古典的意義上理解的形式邏輯,也就是傳統形式邏輯,在這種邏輯中,考察思維與概念是否相互一致或者相互矛盾,或分析思維與概念是否包括一些分析性的確定特征。另一種是先驗邏輯,它依據綜合直觀原則,由此能得到每個判斷中的知覺整體。傳統形式邏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很早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所以康德的先驗邏輯是在傳統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康德一方面肯定了傳統形式邏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質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邏輯。另一方面,康德先驗邏輯的劃分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如將先驗邏輯劃分為作為“真理的邏輯”的先驗分析論和作為“幻相的邏輯”的先驗辯證論,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劃分為分析論和辯證論的,如將先驗邏輯劃分為作為知性認識的概念和判斷和作為(狹義的)理性認識的推理,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劃分為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所以,康德第一次科學地解釋了傳統形式邏輯的本質,更高層次上消解了傳統形式邏輯,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先驗邏輯。這種邏輯克服了傳統形式邏輯脫離資料、內容的方面,賦予它以綜合功能的一面,先驗邏輯處理的是綜合判斷,它必須涉及對象的知識,在這類判斷中,通過理智和它的先天形式與先天純粹直觀的雜多的聯結作用,實現綜合。
三、康德的先驗邏輯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先驗邏輯只考慮知性和理性的規則,并與先天對象有關,是純粹而客觀思維的邏輯。先驗邏輯是思維的先天因素的科學,它構成了康德先驗哲學的核心,康德宣稱,先驗哲學是純粹理性原則的系統。在康德看來,先驗邏輯主要涉及經驗的可能性,它的對象是判斷和概念,它們來源于我們的理性,它們是認識的必要條件。在上述意義的基礎上,康德的邏輯是一種形式的先驗的邏輯。康德認為,邏輯自身只在一切思維借以發生的概念、判斷和推理中研究思維的規律。邏輯學可以完全不討論單純的表象及其可能性,它把這樣的工作留給形而上學去做。康德的先驗邏輯為內容發展出一門思維科學,也就是與傳統形式邏輯并列,他提出了一種質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邏輯。康德強調,我們在對概念和原理進行研究時,應當把它們看做是人類理智的先驗因素,先驗邏輯的任務就在于研究知性及知性作用時的規則。先驗邏輯作為康德哲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它與傳統形式邏輯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涉及認識對象,并改變邏輯學與認識論相割裂的局面。先驗邏輯為知識劃界,從而為重建形而上學鋪平道路。其意義超出了傳統形式邏輯,也超越了認識論,成為康德清算舊形而上學建立科學形而上學的關鍵。由此可見,先驗邏輯在康德哲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楊祖陶,鄧曉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禮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A Dumitriu.History of logic:volume 1- 4[M].AbacusPress,Tunbridge,Wells, Kent, 1977.
[5]Dov M.Gabbay,John Woods (Editors)kant logic[M].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Vol .3),Elsevier BV ,2004.
篇2
武俠小說家金庸曾評價吳清源的弈藝,“蘊含哲學思想及悟道,堪稱一代宗師,絕非僅僅是20年中無敵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常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這種表述對于吳清源而言并不為過,因為,他早已成為棋界最大的傳奇。
百歲棋圣
2014年6月12日是吳清源100歲生日,正如他的秘書牛力力所言:他在棋界曾經是棋力最高的人,也是壽命最長的人。
2014年6月7日,吳清源的弟子林海峰以及女弟子芮乃偉等人一起去給吳清源過百歲生日,那時的吳清源平時寡言少語,但只要坐在棋盤前,思路仍然清晰,只是遺憾的是,吳老師眼睛已看不大清楚,大飛、小飛要提示他才能看清。但他拒絕戴眼鏡和助聽器,自小到大,他都不喜歡身體上有任何束縛。不擺棋的時候,他就躺著休息,他的能量只用于棋盤上。
吳清源在自傳《中的精神》自序寫道:“為了能夠再接近真理,哪怕只是一步,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為了完成我的圍棋使命以及希望通過圍棋實現國際間友好的愿望,我要求自己夜以繼日地努力研究。” 這位被稱為“棋圣”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棋手,不僅在棋盤上打敗了對手,在長壽上也贏得了棋界第一。
直到吳清源逝世8天前,國內數百位社會各界人士還為他的百歲壽辰舉行了慶祝會。物理學家楊振寧、京劇藝術家梅葆玖以及聶衛平等中國圍棋界眾多知名人士都到場祝賀。在會上,王汝南代表中國圍棋協會授予吳清源圍棋發展杰出貢獻獎。
在吳清源的世界里,除了圍棋,還有信仰。他將兩者喻為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年輕時他為“人為什么活著”而痛苦思索,后來信教后才找到內心的歸宿。不過,他在跟從璽宇教兩年后發現與他的信仰相去甚遠,這才回歸棋界。
除了圍棋、信仰,吳清源酷愛讀書,他已過世的夫人中原和子說:“先生只要能讀書,能擺棋,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2002年,為了拍攝電影《吳清源》,田壯壯導演去了吳清源的家,令他無比震驚的是,吳清源在近二十年的十番棋中打敗所有的日本高手,掙得巨額獎金,但除了圍棋和書,他家徒四壁。
一戰成名
吳清源的一生,因十番棋名留青史;而十番棋,也在吳清源的時代里才真正煥發出光華。自1939年起,直至1955年,10次十番棋,吳清源將當時日本最強的對手們一一降格,以致再也找不到與之較量的對手。
1928年吳清源赴日,1933年,19歲的他在日本實力最強的16名高段位棋手參加的“日本圍棋選手權戰”中奪魁,獲得執黑與21世本因坊秀哉名人對局的機會。諾獎文學大師川端康成這樣描述大戰中的少年,“身穿藏青色底白歲花紋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長,脖頸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貴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從未有人給我留下這樣鮮明的天才形象。”
在舉國矚目的這一局棋中,吳清源以“三三、星、天元”這樣奇特的招法開局,引發棋界震動。吳清源自1939年的“鐮倉十番棋”開始獨霸擂臺,連續15年,將日本一流棋士與之對局的交手棋份一一降級。至后來無人可戰,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結束。之后被稱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
期間,吳清源在日本棋壇所向披靡,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人的自信心。
吳清源的成就,除了無人能比的戰績,更在于他對圍棋內容的創新和拓展。他多次發明新定式,還有些傳統認為不利的“定式”,能加以創新,照下不誤。
三易國籍
吳清源的大半生都在日本度過,他的一輩子都掙扎在圍棋、信仰和國族之間,期間曾三次更改國籍。
8歲時,吳清源從父親那里學會圍棋。1927年,13歲的他執白勝了當時棋界最富盛名的“南劉北過”中的劉棣懷,坐上了北京棋士的頭把交椅,成為時任國務總理、超級棋迷段祺瑞的座上賓。段祺瑞每月資助吳清源100塊銀元,足夠他養活全家。
時年夏天,日本職業五段井上孝平來北京游訪,讓吳清源二子對弈,結果吳清源大勝,震驚日本棋界。惜才如命的日本圍棋名宿瀨越憲作八段踏破鐵鞋,請日本政界、財界大佬資助吳清源赴日下棋。1929年,15歲的吳清源赴日。1936年,在那個最黑暗的年代里,迫于生計,吳清源加入日本國籍,在自傳中他寫到:如果我一直保持中國國籍在日本繼續圍棋修業的話,終歸怕有所不便。再說我還要養活一家人。最后我決定選擇留在日本……
1946年,日本戰敗,一些在日華僑強迫吳清源放棄了日本國籍。直到1979年,他再次加入日本國籍,時年65歲。“戰前,轉為日本國籍,因為當時是戰爭年代,受形勢逼迫不得已。再次加入日本籍,較之我自己,更多的是考慮到孩子。”
1961年,吳清源慘遭車禍,戰績一落千丈,直至1983年退出棋壇為止。晚年他著力研究“二十一世紀圍棋”,百歲老人在棋上的思維仍然超前。
篇3
關鍵詞:廣告設計;廣告設計教育;人文精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設計教育像雨后春筍迅速成長。這無疑給廣告設計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強調科學技術的當今社會,像設計這種獨具人文色彩的學科被大批量模式化的發展,使得設計教育遠遠背離了“包豪斯”的初衷。作為為社會培養輸出人才的高校,廣告設計教育開展的如何呢?本文試圖從廣告設計教育的一些現狀出發,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廣告設計教育更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廣告行業大環境上的繁榮對于廣告設計教育起著推動作用,但是同時這種表面的繁榮與廣告設計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了一種反差。
(1)從社會層面上看,社會大眾對廣告設計的認識過于簡單化。經濟利益驅動下許多廣告設計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設計形式或簡單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淺層的形式上的挪用、拼湊甚至抄襲,使我們的設計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個性。這對于中國廣告設計及設計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2)從學校層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場導向下一哄而上,而師資力量和理論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廣告教育在根基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快速膨脹,必然造成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學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給學生真正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一方面在理論上的研究和建設也很有限。面對廣告這個不斷變化,重視市場規律和團隊合作的綜合學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3)從學生層面上看,盲目重技術,急功近利。學生沒掌握好設計基礎,沒有設計理念就盲目重技術,對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不夠重視。社會上大部分廣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實際操作熟練的畢業生,并不很重視創意、文化、藝術這些層面的需求。他們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設計生產。這種完全是經濟利益趨勢的需求對于已經或將要學習廣告設計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誤導。導致學生無法安心全面扎實的學習,而是僅僅急于掌握各種設計軟件的操作。
以上三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各環節、各層面缺乏人文精神。
2人文精神的含義
狹義的“人文精神”,將文學、哲學、歷史、藝術、倫理、地理等人文學科作為基礎,關注人的審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強調人格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以及對人類和自然的關愛等。從個人角度來看,主張人要完善心智,凈化靈魂,懂得關愛,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廣義的“人文精神”,以整個人類文化作為基礎,也就是指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基本精神。它不僅包含藝術精神、道德精神,也包含科學精神等一切人類崇高的文化精神。科學精神中的基本要素,如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充滿幻想、勇于創新、永不滿足等,無不閃耀著人文的光輝。
簡要言之,人文精神是諸多文化要素的復合體。如認知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處世哲學、道德意識、審美情趣、人格理想、價值觀念、政治信念、愛國主義等等,都是構成一個民族人文精神系統的重要因素。
3廣告設計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改造社會和我們人類自身的有力武器。它能引領我們提升設計理念,提高廣告設計作品的文化藝術質量。廣告設計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廣告設計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則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及創造力。
4設計本身需要人文精神
一切設計都存在著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即為什么而設計?設計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樣的設計才是美的?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養為其提供精神指導。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實用性強的綜合性學科。是功能效用與審美意識的統一,是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直接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設計的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設計以人為本”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設計人性化是發展的大趨勢。
5廣告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當前部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加之對計算機的過分依賴,使得思維上缺乏創新,思想上缺乏深度。從近幾年的學生作品來看,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內涵,機械的從素材庫里東拼西揍的完成設計作業,自己的創意思想越來越少。這種現況我認為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強。
(1)教學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殺學生的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要營造創新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啟發、對話、討論、講評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特別是在廣告設計學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師應當是“引導者、組織者、指導者”的定位,引導學生專業學習和志向愛好,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專業實踐。目前我國的廣告設計教育模式主要還是以教師單方面授課,學生個人動手實踐的模式居多。我們應探討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廣告項目為中心的方法,學生自組團隊,模擬廣告公司競標的流程,或者與企業合作共同完成課程的嘗試。教師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驟,并給予不同團隊一些建議。在這種模擬現實的互動教學中,學生會更加投入,互相協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為自己深入學習指明了方向。在為企業培養有潛力的人才的同時也給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2)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涵養。我們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技術的素養,還要有人文的涵養。其范圍博大而豐富,如中國的哲學思想、古典文學、藝術精神、審美境界、書畫篆刻藝術、民間藝術、漢字、園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樂、詩詞、戲劇、典故、傳說、中藥、針灸、武術、圍棋、飲食、茶道……這些都是現代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文化資源。為此我們在廣告設計教育環節中要積極倡導設計的人文精神,樹立先進的現代設計文化理念,注重設計對文化的再創造。在每個設計課題中引導學生感悟此項設計的思想內涵,精準所要傳達的信息。在建立清晰準確的設計思想、發現并創造獨特視覺語言的前提下大膽嘗試,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創造中體現設計的人文精神。
篇4
關鍵詞:古代體育活動;文化精神;研究
一、中國古代體育的豐富內容
中國古代體育或者說體育游戲, 是中國古代龐大的體育體系大致包括導引養生術、武術、民間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古代民間體育無論起源于戰爭、勞動或是什么, 但最終都演變為人們休閑娛樂的載體不管它有教育價值、健身價值或是什么,但歸根結底, 娛樂則是其主導的價值取向。歷史上, 民間體育以其濃重鄉土氣息和鮮明民族特色的娛樂性極大地豐富了古代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并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成為我國古代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生命追求中的養生運動
原始社會后期,人們已經認識到:活動身體可以治療疾病,這就是“醫療體育”。《呂氏春秋·古樂》說:“息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陶唐氏就是傳說中的帝堯,當時中原一帶洪水為患、空氣潮濕,人們心中郁悶、手腳腫脹,從實踐中總結出一種類似舞的動作活動肢體,可以使血脈流通、筋骨舒展,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二)軍事訓練中的武藝運動
由于夏商西周時期階級斗爭尖銳、軍事活動頻繁,統治者十分重視軍事訓練,從而興起了軍事體育。射箭和御術都是重要的軍事技能,也成為當時學校教育中類似體育的重要內容。這時,還出現了用以操練軍隊的“武舞”,西周時著名的武舞有兩種,一為象舞、一為大武舞。操練時金鼓大作,氣氛緊張,“持干戚以舞”,“發揚蹈厲以示勇”,可以振奮士氣。這一時期的田獵也成為了士兵增強體能和提高射擊水平的活動。
(三)宮廷生活中的競技娛樂活動
夏商西周時期,田獵是廣為流行的宮廷活動。它不但可以健身與娛樂,而且能夠練習人們騎馬射箭和指揮調動隊伍等實踐的技術與技能。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宮廷娛樂內容形式多樣,如蹴鞠、圍棋、象棋、投壺是當時宮廷活動的主要內容。秦漢三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宮廷體育也開始興盛。
(四)節日風俗中的游戲娛樂活動
在中國古代的種種喜慶、祭祀和紀念的民俗節日里,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將體育寓于歡慶豐收、歡度佳節、喜慶新婚、閑暇消遣的娛樂之中,擴大了歡快、娛樂的氛圍。早在原始社會,每當節日或豐收時,人們就伴著擊打石塊的節奏,模仿各種動物形態跳“模擬舞”以此慶祝。夏商西周時期,人們把田獵作為節日風俗時的休閑娛樂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逐步形成商業和文化的中心,適應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也越來越多,如每年五月初五的劃龍船、蕩秋千、飛鵲等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歡。放風箏可謂從古至今最受人們尤其是兒童歡迎的游戲娛樂活動之一, 還有古代繁多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不乏兒童放風箏情景的描寫。
(五)學校教育中的修身教化活動
中國古籍《周禮·地官司徒》》記載:“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即射箭)、御(即駕車)是屬于體育的內容。據考證,金文中已記有“學射事”,“六藝之學,西周蓋已大備”。夏商時的學校,實行文武兼習的教育而偏重于武。夏朝時,有“序”、“校”和“學”三種學校機構,培養奴隸制國家統治所需的人才。其中“校”不僅是實施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場所,也是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的專門機構。到了商代,學校增加了“教”、“庠”、“瞽宗”的形式。由于統治者把宗教和軍事用作維持其統治的兩大支柱,宗教教育和軍事訓練便成為商代教育的中心內容。射箭和車戰技術的訓練,都被列為當時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中國古代體育所表現的獨特文化精神
(一)智力并重的哲學意味
以競技、娛樂、養生為內容的中國古代體育,大量引入了一些古代的哲學概念和思想,如“氣”、陰陽五行、八卦、天人合一、動靜相因相成、整體與局部的對立統一等等,并用來解釋或指導體育實踐,這種狀況在武術和養生術中表現得尤為充分。而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形神統一的人體觀,及運動與靜養相結合的養生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照自然界的變化去調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淮南王對養生觀點主要強調“形神二元論”和“靜漠恬淡”。古代體育很強調體育道德,如射箭、投壺、劍術等,常被用作自我道德修養的手段。武術不僅追求功夫的高強精湛,也十分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
(二)儒道文化精神的傳承文脈
中國最古老的競技運動如射箭、角力等被納入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形成一整套的體育儀式文化。武術道德中包含的寬厚、容忍、人道、謙虛、忠誠的觀念,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一種叫“十五柱球”具有濃厚道德色彩的體育游戲活動,用滾動的木球擊打十五只平底的小木柱,每根木柱上寫有一個字,依次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傲、慢、佞、貪、濫。前十個字用紅筆寫,后五個字用黑筆寫,擊中紅字受賞;擊中黑字受罰。我國古代的道學認為:氣是宇宙生命的基本物質,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分子,同樣是由“氣”所形成,生命的盛衰,取決于氣的盈虛。
(三)象征吉祥如意的生命表現
中國的古代民俗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衣食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等祈福迎接、驅災辟邪的愿望,及祈求家族興旺、子孫滿堂的幸福憧憬。獅子在中華各民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古代中國的許多地區和民族都盛行舉行崇敬龍、模仿龍、祭祀龍的儀式,民俗活動中的“ 賽龍舟”、“鬧龍燈”活動,都象征著華夏民族恢弘磅礴、雄渾豪壯的精神氣勢,表現著人們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偉大生命力的象征。
三、結束語
古代體育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祖先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無庸諱言,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尤其是在現代化大潮的影響下,許多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已經為現代人所遺忘甚至早已銷聲匿跡,真正成了“ 書本里的文化”,著實令人遺憾。21世紀,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休閑時代在中國已初見端倪。面對這一社會現實,積極保護、深人研究、努力繼承、弘揚和發展傳統的民間體育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讓古老的中國民間體育重放光彩,充分發揮其休閑娛樂功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的心理需求,這是我們應該也必須擁有的態度。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豐富多樣的體育內容,以其深層次的哲學思想、成熟的訓練方法、完美的藝術形象和回歸大自然的情趣為世人所矚目,值得弘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院出版社,1988:1~131.
[2]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45~107.
[3]汪偉信.論中國古代體育的文化特征[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9(3):6~8.
[4]黃時鑒.元朝史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46~135.
[5]崔樂泉.從出土文物看漢代的體育[J].文物,1992(2):13~16.
[6]曠文楠,胡小明.中國體育史話[M].巴蜀書社,1989:7~192.
[7]習云太.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75~113.
篇5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綜合分析法,從文化學、傳播學、民俗學視角對2010年廣州亞運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融合傳播作出相應探討與分析,了解歷屆亞運會主題口號時舉辦城市文化傳播的影響,思考201。年廣州亞運理念:“激情盛會,和諧亞洲”,它將充分體現競技體育與休閑體育文化完美結合,創建以休閑體育為核心的東方體育文化理念,打造廣州亞運休閑體育盛會,將東道主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亞洲,走向世界。
1.2010年廣州亞運理念與休閑體育文化的聯袂
1. 1廣州亞運理念充分把握時代主題—“和諧時代”、“休閑時代”
廣州亞運理念:“激情盛會,和諧亞洲”把握了時代主題,又體現了亞運會的宗旨和舉辦城市的熱情,同時表達了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舉辦的第一屆亞運會,用的是“紅色太陽”的口號,是當時亞洲追求初升之日的發展愿望。廣州亞運必然受到嶺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廣州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熱情洋溢地迎接來自亞洲各地的朋友來參加2010年亞運會,讓參加亞運會的亞洲同胞感受到廣州亞運會的激情,讓亞洲人民從激情亞運中融合休閑體育思想,創造和諧亞洲。對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奧運,我國贏得金牌第一的東道主榮譽,對于亞運這應該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突出激情亞運、和諧亞運、休閑亞運,打造我們亞洲休閑體育文化理念,傳播休閑體育文化。
1. 2廣州亞運新增項目富有休閑文化特征
廣州亞運會是亞運歷史上設項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屆亞洲盛會。在42個大項中,既有28個奧運會比賽項目,也有14個非奧項目,新增項目為體育舞蹈、龍舟、輪滑、圍棋、象棋、板球等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屬于中國的,都是屬于休閑體育項目類,龍舟進入亞運會,展示了“粵人喜水善舟”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廣州亞運會官方網站主頁面版頭設計起伏的線條及龍舟圖案,融人了龍舟這一本土元素,充分體現了本屆亞運會朝休閑盛會方向發展。廣州亞運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嶺南文化的陪襯下盡顯東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競技,實現“人與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將廣州亞運會打造成為休閑體育盛會,樹立亞運以休閑體育文化為核心的理念。
1. 3廣州亞運與東方體育文化之說
先從亞運會的淵源說起,在20世紀初葉,受西方體育文化輸人的影響,部分東方國家開始發展起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開始有了區域性的體育國際交流,進而開始醞釀東方體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現了亞運會,從此我們的東方體育文化被競技體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東方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亞運會的雛形,菲律賓、泰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這次運動會。最初,每兩年舉辦一屆,到1934年為止,共舉辦了十屆,后被稱為遠東運動會。1840年,爆發,西方體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軋道機上,把東方各國的原體育文化推擠到邊緣,幾于湮沒。然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體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機一樣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修剪得整整齊齊,各種民族體育文化作為弱勢文化,在“弱肉強食”的規律面前,變得如此蒼白,各種民族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之間形成了一種絕對不對稱的文化關系。因此,我們應該發起東方體育文化,確立東方體育文化哲學思想,以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和諧等觀念為主導思想,廣泛結合亞洲各國的民族體育文化精髓,打破亞運會過去的精英型的選拔式,應該是聯歡盛會,是健康、健身的休閑體育盛會,打造東方休閑體育文化理念的亞洲運會。所以,借廣州亞運是傳播東方體育文化的最佳機遇。
2 2010年廣州亞運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融合傳播分析
2. 1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塑造廣東體育文化形象
嶺南休閑體育文化是在嶺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獨秀一枝,成為東方體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經歷了中西體育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經過了歷史的驗證。嶺南休閑體育文化不是一個單體,而是一個集合體,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是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質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社會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傳遞。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歷史悠久,而且有一段發展變遷過程,其傳播與發展,互為表里,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既是一種通過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塑造廣東各地區體育文化形象的過程,也是一種通過多種傳播渠道認知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過程,還是一種通過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解讀了解廣東兼容博大精神的過程。
2. 2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的核心內容—“武”、“獅”
武術和南獅是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在海內海傳播最為廣泛的嶺南文化特色。嶺南自古有獅武合一的傳統理念,其中南獅是一門集南拳、跳躍、鑼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打造了嶺南休閑體育特色,成為嶺南傳統休閑體育文化的精髓。隨著嶺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與娛樂意識加強,每逢佳節,舞獅與武術成為慶典的主要亮點節目。此外,在公園常見踢毽球、打太極拳、羽毛球等,成為全民健身休閑體育項目的主體部分。
2. 3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體現亞運主題思想
體育大國進軍體育強國,必須擁有我們自己的體育思想,那就是休閑體育文化思想,符合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核心—“中和”、“不爭”,建立我們東方體育思想,與強烈的西方體育形成沖突,讓我們中國為亞洲體育作出重要貢獻,感動亞洲;將“休閑”思想灌人亞洲人民的腦海中,將我們中國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亞洲,風行世界。
3融合傳播對策
3. 1成立亞洲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中心,建立研究機構
借助廣州亞運契機和廣州獨特的經濟和文化優勢,加強與亞洲地區的休閑體育文化交流,這是打造東方體育文化的完美時刻,應該抓住機遇成立亞洲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中心,建立研究機構,加快亞洲體育文化發展,實現亞洲體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亞洲的體育文化理念。充分發揮廣州亞運的機遇,迎合周邊國家的體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國的傳統體育養生,太極拳等休閑文化,舉辦每年的亞洲休閑體育大會。
3. 2充分利用大眾媒體,提高媒體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傳播意識
大眾傳媒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那么,對大眾傳媒進行引導,提高他們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這樣更有利于發揮他們的才智,打造更好的傳播理念和手段,使傳播效果更明顯。如鳳凰衛視成為本屆亞運會的媒體合作伙伴,它將把廣州亞運會“激情”、“和諧”理念傳遞給全球華人,傳遞到全世界。
3. 3加強志愿者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對“2010年廣州運會”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具有很大挑戰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國內進行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機遇。正是這個特殊性,使嶺南休閑體育具備了良好的傳播環境。為此,加強亞運會志愿者培訓,訓練一批精通嶺南體育休閑體育文化和了解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充當志愿者,為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服務,使亞運期間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個海外受眾作為傳播對象,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受眾的群體進行分層,按不同國家或不同語言進行分群傳播,讓志愿者熟悉每一個國家的傳播狀況。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對以嶺南武術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據其了解程度進行傳播。
3. 4亞運期間舉辦亞洲休閑體育文化節,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
亞運會是我們東方的大盛會,是傳播東方體育文化的大好時機,所以籌劃亞洲體育文化節,以聯歡形式灌輸東方體育文化精髓,打造我們東方體育運動會的品牌,建立我們自己的亞運會理念—“健康體育,綠色體育,和諧體育”,貫穿休閑體育文化為中心,傳播亞洲休閑體育文化,打造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色。
3. 5讓廣州亞運與旅游相結合,使國外友人零距離接觸嶺南體育文化
亞運服務部聯合嶺南地區旅游公司,組織運動員暢游嶺南武術之鄉,走進黃飛鴻的故鄉,欣賞嶺南武術與南獅表演,親身體驗武林傳奇故事,此外還有佛山順德的李小龍樂園,梅州的足球之鄉,開辟一條亞運休閑體育文化旅游專線,打造亞運旅游品牌,吸引國外友人,使其零距離接觸嶺南體育文化,讓其感受嶺南休閑體育帶來的樂趣。
- 上一篇:債務危機的成因及啟示
- 下一篇: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