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海洋污染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理海洋污染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治理海洋污染的方法

篇1

我國海洋環境問題及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海洋經濟的涵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間為活動場所的經濟活動;二是以海洋資源的利用為對象的經濟活動。按照海洋與經濟活動的關聯程度不同,海洋經濟可以分為三個層面:(1)狹義的海洋經濟,是指包括開發和利用海洋的豐富資源、海洋的廣袤水體以及海洋的廣闊空間的經濟活動的總稱;(2)廣義的海洋經濟,是狹義海洋經濟的延伸,指為開發和利用海洋而產生的相關產業;(3)泛義的海洋經濟,不僅包括上述兩個層面,還包括海島陸域的經濟活動(海島經濟)、海岸帶的陸域經濟活動和河海體系中的內河經濟(沿海經濟)。

(一)海洋環境問題

關于海洋環境問題的研究,我國經歷了起步階段、初步形成階段和逐步完善階段。

1.起步階段。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也遭受到了嚴重破壞。一方面,陸地的農業和工業生產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業廢水的處理手段還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給海洋造成嚴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養殖、海洋石油開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質惡化,近海生物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為此,海洋的環境保護問題引起了我國海洋管理部門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此時關于海洋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海洋環境污染的來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環境保護和評估、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方面。如孟偉和張淑珍以水環境中的深圳灣為例,提出了開發海洋物理環境容量的意義,指出有機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環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動力條件的制約[2];倪軒認為,世界各國沿岸海域遭受日益嚴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業和海洋事業的發展帶來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這不僅使得海洋的自凈能力幾乎喪失,給海洋生物資源帶來巨大災難,而且更嚴重的是人類的健康也面臨極大威脅[3]。

2.初步形成階段。由于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海洋環境的研究成果顯著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漁業環境污染治理和保護、海平面變化及影響、海洋災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環境保護和治理對策、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領域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評述了海洋污染的現狀和未來走勢,運用生物地球化學行為和生態毒理學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問題[4](P45-103);陳亞瞿認為,漁業的發展受到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加劇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漁業水域遭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5];王偉潔和吳長江認為,山東省漁業資源豐富,品種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漁業發展的水域環境質量顯著下降,漁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漁業生產受到了挑戰[6];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杜碧蘭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惡果,認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江沿岸大概5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將被淹沒[7](P5-20);翁盛深以汕頭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8]。

3.逐步完善階段。21世紀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受到了學者們的更廣泛關注,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對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特殊生物品種及區域的分類保護。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國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肯定了國家相關部門在管理國家海洋事務、監督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馬英杰認為,海洋特殊區域是海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漁業水域、重點海域、海濱風景名勝區、海洋生態示范區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區域的保護體系,對特殊海域進行分類、集中整治和保護[10];韓永偉、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過程中,提出了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改變珠江三角洲生態環境惡化現狀、保護漁業資源和瀕危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具體措施[11];高振會提出在未來的海洋經濟發展中,海洋技術和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環杭州灣為研究對象,認為環杭州灣產業帶的發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非常大,應該抓住環杭州灣沿海經濟發展的機遇,進行可持續的海洋經濟發展[13]。

(二)海洋經濟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對海洋經濟的環境評價方面的定量分析成為了學術研究的熱點。在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評價,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陳可文在《中國海洋經濟學》一書中建立了海洋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3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和資源環境子系統。其中,關注海洋經濟的資源環境的發展是該指標體系研究的重要內容,其資源環境系統包含的變量有:自然資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帶來的損失、海洋災害帶來的損失等指標[14](P59-138)。張德賢等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經濟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5個子系統:海洋經濟子系統、海洋資源子系統、海洋環境子系統、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子系統、社會發展子系統。其中,海洋資源與環境子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工業污水達標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積比重、海岸傾倒數量等指標[15](P12-60)。韓增林和劉桂春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含4個子系統,分別為海洋資源承載能力、海洋資源發展能力、海洋環境承載力和保護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統。該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個層次共48個指標。其中,海洋環境承載力和保護能力子系統包括的指標變量為:單位海域面積廢水排放強度、單位海域面積固體廢棄物傾倒強度、濱海海域的水質質量指數、赤潮發生的年頻率、海域內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環境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海洋水體環境質量標準、海洋水體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環保費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例、入海廢水排放達標率、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數目、省級以上海洋保護區數目等[16]。

馮曉波等在《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證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包含4個子系統: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海洋資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環境承載保護能力。該體系共包括4層16個指標,其中重點考慮了海洋環境承載力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制約,海洋環境承載保護能力包括的指標變量有: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海洋自然保護區個數、濱海觀測臺站等指標[17]。狄乾斌和韓增林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資源環境子系統、海洋經濟子系統和社會發展子系統的指標體系。其中海洋資源環境子系統中包括資源總量、環境污染和環境治理三個方面;海洋經濟子系統中包括經濟增長和經濟質量兩個方面;社會發展子系統中包括人口增長、生活質量、科技潛力三個方面。該指標體系共包括28個指標[18]。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關于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而針對海洋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建立海洋經濟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將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進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國海洋經濟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希望通過該體系的設計,使該指標體系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夠具體用于指導我國海洋經濟的環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的環境政策制定和實施。

我國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環境污染與海洋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忽視環境保護的過快海洋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問題,這樣不僅會大大削弱我國海洋經濟的中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還將面臨不斷加大的經濟和社會風險。海洋經濟增長不應該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必須在海洋資源與環境可承受的范圍與約束下進行,即海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密不可分。本文將海洋生態環境因素作為衡量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建立我國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由目標層、因素層和指標層組成,共包含4個因素層和18個指標,具體的指標見表1。

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層T由4個因素層組成,分別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環境治理(E2)、海洋經濟損失(E3)、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層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種污染和侵蝕,包含8個指標,分別為:(1)海洋污染面積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積占整個海洋面積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標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嚴重性;(3)水質質量指數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質情況;(4)單位海域面積廢水排放量I4,考察廢水這種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單位面積的排放量;(5)工業污水未達標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業廢水的污染強度;(6)單位海域面積固體廢棄物傾倒量I6,考察固體廢棄物這種海洋污染物的單位面積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樣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種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蝕比重I8,即海岸侵蝕的面積占總海岸面積的比重,考察海岸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而遭受的破壞程度。

海洋環境治理因素層描述的是人們在改善海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個指標,分別為:(1)單位海域面積污染治理費I9,考察單位面積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經濟投入;(2)污水處理率I10,考察廢水作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無害化處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處理的投資在GDP中所占的份額;(4)減災防災投入I12,考察為避免和防治海洋災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經濟損失因素層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環境的惡化導致的海洋面臨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成本損失,包含2個指標,分別為:(1)海洋污染直接損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2)海洋環境災害損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態破壞而導致的海洋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因素層描述的是海洋經濟在后續發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個指標,分別為:(1)人均海洋環保費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環境保護費用的人均值,反映未來環保發展的經濟支持;(2)海洋科研人員占海洋從業人員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的研發人員的多少,反映未來在研發上有多少人力資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的支出比重,反映未來科技經費的投入;(4)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I18,考察公眾對于海洋環境保護的認識。

評價方法選擇

在學者們對于指標體系的研究中,較常見的評價方法有多種,包括投入產出法、模糊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專家咨詢法等。由于本文構建的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包含多層次的多指標綜合模型,其評價方法的選擇必須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簡便性,因此,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AHP)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后,在經濟決策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薩第(Saaty)教授提出,它是一種“無結構決策問題的建模”,對于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具有可行性。本文采取指標處理、指數權重賦值及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數計算三個步驟來完成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過程。1.指標處理。由于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中的18個具體指標具有量綱不同的特點,所以必須經過指標的標準化處理之后,變換成無量綱的指數化數值,再進行計算和加總,即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取閾值法作為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2.指標權重賦值。指標權重賦值是層次分析法運用的核心,也是影響一個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最重要步驟。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海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首先需要將每個層次的各個因素進行比較和賦值,構造模型各層的相對重要度判斷矩陣。

篇2

關鍵詞:海上污染;渤海;瀨戶內海;對策

中圖分類號:[S9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81-02

一、引言

由于陸源污染的研究依據及相關數據較多,加之海上污染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很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導致很多學者認為陸源污染是影響渤海環境的主要因素。但是這些不能消除海上污染對渤海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伴隨著康菲漏油事件在國內各界引起的關注以及思考,為了引起群眾與相關部門對海上污染的重視,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狀況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來預防和治理海上污染。

二、研究現狀

我國關于渤海環境污染及環境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發表的文章多研究渤海污染與經濟的關系,從經濟角度分析渤海環境問題。海上污染的具體方面,林賢在2007年[4]、余江[5]等人在2006年對海水養殖自身污染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2008年,林鳳翱等人對渤海赤潮發生的歷史、現狀及發生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污染治理方面,2009年,王書明等人對渤海污染和關于污染的治理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回顧[1];2010年,潘書策將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方法與我國渤海的治理工作進行了對比,為渤海的治理工作做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2]。同時,韓俊松等人利用風險評估理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研究出單位區域傳播污染事故分先的評估運算方法。然而專門將海上污染作為研究對象,對海上污染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仍然很少,因此,需對各方面的文獻與資料進行研究與總結。

三、海上污染主要表現形式、特點及在渤海的主要表現

1.海上污染的特點

筆者通過分析總結,得出海上各類污染有以下三個特點:

(1)擴散速度快、污染范圍廣且影響深。由于海上污染在廣闊的海域,海水的水平流動與垂直交換能力均比近海岸地域強烈,因此海上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質能夠較快擴散,甚至有些污染物沉于海底,很難清理。

(2)離海岸遠。大多數的海上污染源與陸地距離較遠,導致預防監測及污染的控制與治理方面比較困難,因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船舶進行海上巡邏并及時處理海上污染源。

(3)很難界定海上污染源的影響程度。海上污染的界定比較困難,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污染源來源于海上,污染一旦形成,很難將污染影響從海洋污染中明確的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影響范圍廣、擴散速度快等特點,導致很難確定海上污染的污染影響及污染范圍。

2.海上污染的表現形式

(1)海上工程與石油開采。海上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不僅會破壞海洋的原生態環境,還會改變洋流路徑,造成海底生態環境的破壞。石油開采主要源于海上石油開采事故和石油平臺正常作業的漏油等造成的海底管道破裂及井噴等。渤海灣是我國的第二大油區,大概有200億噸的石油儲量,其中占較大比例的是質量較高的輕質油。我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表示,渤海灣將會成為我國石油主產區之一。

(2)船舶污染。船舶污染指其在航行、裝卸貨物及停泊過程中由于船舶碰撞、擱淺或者船舶自身事故導致的沉沒等,造成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及產生的化學物品、廢氣等而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渤海海域的船舶污染分布較為分散,在近岸地區分布較多。總體來說,船舶污染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但是近年來,天津、曹妃甸、大連三地建立了30噸原油碼頭,導致油類和化學品等專業化的船舶頻繁出入,加大了船舶污染事故的發生。

(3)海水養殖污染。在海水養殖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固液態廢物,會導致養殖水體及其鄰近水域污染含量超過正常水平,水體功能隨之受到影響。[4]近年來,在渤海沿岸地區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雖然渤海灘涂面積很大,沿岸有遼河、海河等流入海,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是魚蝦的主要索餌和產卵的場所。但是養殖的密度較大,且一些漁民向海里撒化肥及抗生素等,造成海水養殖生態系統物流和能流循環受阻。養殖產生的大量殘餌、魚蝦糞便及生活垃圾等的排放,產生大量氮磷營養物質,導致渤海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四、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啟示

1.瀨戶內海的治理歷程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是半封閉式的內海,氣候干燥少雨,原是天然魚倉,是日本列島最富足海灣[3]。直到1940年代末日本戰敗后,為了經濟發展,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導致瀨戶內海成為了各種工業部門的共用下水道,工程任意排放未經處理的富含大量銅、鉛、汞等重金屬廢水。1955年以后,瀨戶內海污染越來越嚴重,成為了水俁病的發生地。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治理瀨戶內海,到1980年代初,瀨戶內海水質已基本恢復到良好狀態,海洋漁獲量超過1950年,前后30年的時間,成功把瀨戶內海還原成基本清潔的海域。迄今,該海域和沿岸資源、環境都得到恢復和發展,地區經濟發展已超過1960年代的水平。

2.主要治理手段及借鑒

(1)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都作了明確的分工。如全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環境廳協調,海上污染事宜由海上保安廳處理,其他各個省廳、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要負責各自管轄海區的污染監測。還建立了海區沿岸13個府縣和5個市的知事、市長參加的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制度。在防止海洋污染的過程中,這種聯席會議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

(2)大力加強內海環境調查與監視、監測的投資。上世紀70年代,整個瀨戶內海共設數700個觀測站,自動化監測設備可以連續觀測,并多次開展海洋污染綜合調查,對瀨戶內海的污染現狀、如何治理一目了然。

(3)成立了防止瀨戶內海水質污染研究會、海洋生物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許多省廳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大學和民間團體也都從事著與防止海洋污染有關的環境科學研究工作,這些相關的科研配套機構為海洋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

(4)社會各階層的宣傳。社會各階層都在宣傳保護瀨戶內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半官方的瀨戶內海環境保護協會對瀨戶內海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民間環保組織更是大量誕生,規模之大居全世界之首。

(5)為了切斷污染源頭,將污染嚴重的化工廠遷離瀨戶內海,并大大減少填海造地面積,瀨戶內海的大部分區域都被規劃為國家公園,建立了800多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五、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的對策

1.加強海上檢測力度,多樣化檢測手段。渤海污染仍需要以預防為主,首先,要加強船舶的安全檢查工作,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狀況。其次,強大的海監力量、網絡式的海監巡邏系統是預防的主要手段。除去巡邏船巡邏外,還可以在在沿海和渤海海域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有效減少船舶事故發生。最后,可以在渤海地區廣泛設立海洋污染監測站點,尤其是在主要航道與養殖場周圍,通過衛星遙感等系統及時發現污染源。

2.充分發揮海島的作用。海島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航母”,將海島作為海上檢測的重要根據地和中轉站,通過加強海島建設,縮短海上污染治理的反應時間,對海上污染做出最快速的反應。建立各種檢測機制,加強陸源污染物的產生、輸移以及排放的監管,嚴格控制沿海地區各項工程的審批和建設制度,在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傾廢管理、漁業污染事故監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3.發揮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知識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很難解決渤海海上污染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人來共同參與,充分發揮我國NGO組織的積極作用。NGO既不是政府,也不是經濟體,不依靠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的NGO及民間組織在環境保護以及污染監測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具有巨大的差距,充分發揮NGO的作用,加強政府與NGO的合作,不但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且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與社會資金進入到渤海治理的進程中。

4.政府投入與支持是重要保障。渤海環境的治理工作仍是政府的職責,海監力量的建設、人員的福利、海島的建設等多方面均需要政府足夠的重視與資金。NGO組織的順利運轉與宣傳,也需要政府多方面的配合。

六、結束語

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社會各界尤其是相關的政府部門不僅要反思在渤海治理過程中的失誤與不足,還應該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中獲得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措施,為渤海的治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書明,周艷,李巖.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2-44.

[2]潘書策,張焱.參考成功經驗――治理渤海污染[J].世界海運,2010(2):42-44.

[3]林鳳翱,盧興旺,洛昊,等.渤海赤潮的歷史、現狀及其特點[J].海洋環境科學,2008,27(2):1-5.

[4]林賢.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7(15):143.

[5]余江,楊字峰,葉長鵬.海水養殖環境污染及控制對策[J].海洋湖沼通報,2006(3):111-118.

作者簡介:高天航,22歲,男,河北石家莊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08級海洋經濟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是海洋經濟,環境與資源經濟學。

鄭思遠,20歲,男,浙江長興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海洋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方向是港口、海岸帶綜合管理

篇3

?眼關鍵詞?演海域污染;漁業經濟;EKC;面板數據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31;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4-0090-08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大對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種有力措施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經濟利益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海域水質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并隨著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更加嚴峻。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我國四大海域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近年來不斷上升,近岸海域水質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所占比重偏高,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重金屬和石油類等影響漁業水質的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據《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2014年未達到一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比2013年增加約0.5萬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在全國海域點位超標率為31.2% ,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10.5倍,活性磷酸鹽含量超標率為14.6%,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3倍。與之對應,日本海域水質清潔度遠超中國,2013年日本河流近半水質達標,湖沼海域水質達標率更是高達90%。我國海域水質環境惡化直接對海洋漁業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阻礙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漁業經濟不僅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海洋戰略重點實施對象之一。研究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發展問題,對綜合治理海域污染,積極改善近岸海域環境,實現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文I綜述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 EKC)是描述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均收入變化關系的幾何曲線,[1]通過模擬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動態演變,解釋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2]已有文獻從多個角度對EKC和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研究,包群等[3]對我國經濟增長與6類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EKC曲線關系進行了檢驗;劉耀林等[4]從漁業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對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楊衛[5]概述了在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的大背景下日本實施海洋漁業資源增殖的具體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張繼平等[6]通過對中日海洋環境陸源污染治理的政策執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日本的政策執行體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付雁華[7]以日本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結果為依據,對日本周邊海域海洋污染現狀進行考察,并分析了日本海洋污染的防治對策。盡管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應用廣泛,但已有文獻主要分析典型的環境污染物或能源消耗等與人均GDP的關系,研究海水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增長間關系并借鑒發展良好的他國經驗的文獻較少。基于此,文章通過分別研究我國不同污染程度海域面積與漁業經濟產值間動態關系、不同海域水質污染程度與漁民人均收入間動態關系,模擬EKC曲線的形狀并確定轉折點位置,對比海洋經濟較為發達的日本的發展模式,分析我國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與南海海域的水質污染狀況和漁業經濟發展狀況,總結日本海洋漁業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為實現海域環境與漁業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模型方法與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EKC曲線有多種函數表達形式,參考已有文獻,借鑒文(2015)[8]的方法,選用對數線性三次方程來描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體的函數表達式如下:

ln(Wit)=αi+β1ln(Yit)+β2ln2(Yit)+β3ln3(Yit)+

β4ln(Zit)+εit (1)

其中Wit代表i地區在t年的海域污染指標,Yit代表i地區第t年的漁業經濟指標,αi代表截面效應,Zit代表影響海域水質的其他控制變量,εit為擾動項,αi、β1、β2、β3、β4為待估參數。模型(1)中,當解釋變量系數(β1、β2、β3)取值不同時,海域污染和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曲線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①如果β1>0,β20,則為三次曲線關系或者說呈“N”型曲線關系;②如果β10且β30,β2

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文章從3個層面分別分析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從總量上整體估計全海域水質污染面積與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選用的經濟指標是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環境指標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數據區間是2003~2014年。其次,重點分析沿海11省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狀況與漁業經濟增長的EKC曲線關系,使用沿海各省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所占比重(嚴重污染海域比重)作為海洋環境污染的代表指標,以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最后,考慮到海洋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陸源排放,特別是沿海11省直排入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分別作為污染指標和經濟指標,具體分析海域水質主要污染物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的EKC曲線關系,選用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

文章重點研究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的關系,選擇海水養殖面積為控制變量以消除海水養殖規模對漁業經濟的影響,同時借鑒熊德平(2014) [9]的方法,選用人均漁船總動力作為控制變量,以控制漁業機械化程度對漁業產出的影響。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02~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

三、模型檢驗與估計

為了分別分析不同海域水質污染與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借鑒王光升(2013) [10]的方法,首先將沿海11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將沿海11省漁業經濟產值之和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其次將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和江蘇5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渤黃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上海、浙江和福建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東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廣東、廣西和海南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南海地區的經濟數據。

1.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數據的大幅波動或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而給實證檢驗帶來不利影響,首先對所有變量進行對數標準化處理,記嚴重污染海域比重、漁民人均收入及其平方項、立方項、海水養殖面積和人均漁船總動力為lnp、lni、ln2i、ln3i、lna和lnr,再進行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分為相同根情形和不同根情形兩大類(高鐵梅等,2009),相同根(即同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 LLC( Levin-Lin-Chu)檢驗、Hadri檢驗和 Breitung檢驗;不同根(即異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等。[11]本文借鑒張兵兵(2016)的方法,選用同質單位根檢驗中常用的 LLC檢驗和異質單位根檢驗中的 Fisher-ADF檢驗方法對各指標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12]檢驗結果(見表1)表明: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量的一階差分均平穩,即可以認為:能夠通過面板單位根檢驗,即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數據協整檢驗

為了進一步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通過了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即同階單整后,需要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Pedroni(1999)提出了基于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方法(高F梅等,2009)[11],該方法的零假設為在動態多元面板回歸中沒有協整關系,以協整方程的回歸殘差為基礎,通過構造 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Statistic、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rhoStatistic、Group PP- Statistic、 Group ADF-Statistic7個統計量來檢驗面板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13]本文借鑒 Pe-droni的檢驗方法,[14]檢驗結果(見表2)表明:所有變量的 Group PP、Panel rho、Panel PP統計量均在9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可以認為變量通過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即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模型設定檢驗

面板數據同時包含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信息,其參數估計的有效性較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的設定形式,因此需要通過檢驗來確定模型的設定形式,即根據 F-test判斷選用混合模型或者變截距模型,同時根據 Hausman檢驗確定選用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15]。兩類檢驗統計量構造如下:

F-test統計量:

F=■~F[(N-1)k,N(T-k-1)] (2)

其中S1、S2分別為變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T分別為截面數和時期數,k為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F值小于相應的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建立混合回歸模型,反之則選擇變截距模型。[11]

Hausman檢驗:

H=(b-■)' [Var(b-■)]-1(b-β) (3)

其中,b、β分別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中回歸系數的估計結果,Var(b-■)為兩估計結果之差的協方差矩陣。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為建立隨機效應模型,統計量H服從自由度為k的χ2分布,其中k為回歸方程的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統計值小于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反之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11]

運用Eviews6.0軟件,對我國全海域、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以及南海海域的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表明:由于F檢驗與Hausman檢驗均拒絕原假設,并考慮到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發展狀況差距較大,區域特征較為明顯,因此選用變截距固定效應模型。

四、各海域EKC曲線結果分析

1.總值EKC曲線趨勢分析

總值EKC曲線模型研究的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其總體變化趨勢如圖1。由海域污染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關系曲線可知,二者關系在起伏中大致呈現“N”型,在2004年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總產值為5 421.65萬元后海域污染面積開始減少,海域污染狀況有所減輕,但2008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8 114.82萬元后嚴重污染海域面積逐漸擴大,且上升趨勢較為明顯(雖然在2011年漁業經濟總產值為11 747.54萬元時,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略有減少,但幅度較小并在之后又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海域污染范圍在不斷擴大。主要原因有沿岸化工園區、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陸源排污以及海岸工程與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等造成的海域污染,大量含有化學元素的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而直排入海,導致赤潮災害多發;近年來,船只泄露事件頻發,大量柴油等污染物進入海洋,嚴重影響了海水的自凈能力,使得海水質量進一步下降,直接威脅到依賴大海生存的海洋漁業的生存環境安全。另外,現有海域污染管理措施效果甚微,應該予以重視,可將沿海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以全局的觀點統籌規劃,制定統一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政策。

2.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實證檢驗

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模型研究嚴重污染海域比例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根據表3的估計結果,確定了變截距固定效應的回歸模型,圖2~圖5為各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關系圖,由此模型估計結果及關系圖可得以下結論。

第一,全海域的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曲線關系整體大致呈現“U”型,全海域污染狀況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513.45元前不斷改善,之后開始惡化,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海洋排污監管松懈,隨著海洋漁業規模的擴大和漁業經濟的增加,治理和控制污染的投資并未隨之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夠。

第二,渤黃海地區和東海地區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曲線關系大致呈“U”型,并分別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843.2元和10 465.67元后污染狀況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東海海域無論是改善還是惡化階段,污染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為全國四大海域水質最差地區,特別是上海地區近岸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長期居高不下,多年出現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100%,其余年份該比例也均在70%以上,是東海海域水質污染狀況加劇的主要原因。

第三,南海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大致呈現倒“N”型關系,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雖然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8 011.67元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11 484.11元后呈現出再次下降并逐漸穩定的趨勢,其中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較優,污染狀況改善良好,近幾年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零,廣西省該比例也在較低水平趨于平穩。

3.主要超標污染物EKC曲線回歸分析

運用上述模型對影響海洋漁業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沿海各地區漁民人均收入的關系進行簡單回歸檢驗,結果如表4。

綜合上述五類海域水質污染物超標率指標與漁民人均收入的數據估計結果,可以總結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海域各污染指標與漁業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并非一致,因為EKC模型的估計結果依賴于指標數據的選取以及估計方法的選擇。第二,超標污染物無機氮、石油類和重金屬汞等與漁民人均收入呈倒“N”型關系,并都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后超標率增加污染加劇,在2011年漁民人均收入為12 472.11元達到轉折點位置后呈現下降趨勢,但超標率仍在較高水平上,說明上述污染物超標情況2011年之后雖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第三,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與漁民人均收入呈現“U”型關系,均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時達到轉折點,并在轉折點之后呈上升趨勢(化學需氧量雖在2011~2012年略有下降但不明顯且隨后又呈現上升趨勢)。總體來看,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情況仍然比較嚴重,進而影響了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五、日本漁業經濟發展及海洋環境保護

1.日本海洋漁業的發展

日本四面環海,自然災害多發,國土面積狹小僅有 38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1位),陸上資源匱乏,但擁有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則達到了44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位),蘊藏著巨大的海洋開發潛力。日本所處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具有發展海洋水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正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讓日本的海洋水產業歷史悠久,并成為海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 [16]。

日本m然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卻也不得不面對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等原因,使得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共同面臨資源衰退的問題。日本通過增殖放流、設置人工魚礁、保護海底藻場、設立全國性節日(如富海節)等方式在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面臨資源衰退問題的時代背景下實現海洋漁業資源增殖,并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漁業法》、《水產基本法》等)來對海洋漁業資源的增殖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日本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增殖漁業會議,對漁業資源情況、增殖放流實施情況、放流效果評估情況和相關研究等進行交流[5]。

2.海洋環境保護

篇4

摘要:指出了我國在海洋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同時,隨之產生的海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重點分析了近年我國面臨的化肥與農藥污染、放射性污染、溢油與泄漏污染等海洋環境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洋;環境污染;治理;保護

1引言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管轄總面積約300萬km2的海域。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許多的沿海新區海洋經濟迅速發展。但是,海洋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同時,隨之產生的海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各種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海洋資源的過度獲取已經對海洋中各種功能的運轉產生了阻礙,海洋環境岌岌可危,甚至有可能面臨失去作用的威脅。因此,應當將海洋環境保護放在重點,從政府、群眾、科學研究等方面綜合治理海洋環境,以海洋環境的基本規律為基礎,為保證海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海洋環境問題的方法。

2海洋環境污染的種類

2.1重金屬

重金屬一般是指密度超過5g/cm3的化學元素,主要通過天然來源、陸源輸入和大氣沉降三種途徑進入海洋。其中,陸源輸入是最主要的途徑,通過重工業生產的大量含有重金屬物質的廢水大量的排入大海,這些重金屬物質入海后會不斷遷移轉化,或者隨食物鏈不斷的積累。就拿汞在海洋中的遷移、轉化來說,汞經過甲基化產生的高神經毒劑———甲基汞,便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因甲基汞污染而不同程度受害的居民不在少數,這便是著名的“水俁病事件”。在我國,海洋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嚴重。2009年,我國局部海域沉積物受到重金屬污染,江河污染物入海量1367萬t,其中重金屬3.8萬t。2010年,我國江河污染物入海量超過1760萬t,較2009年增加28.7%,其中重金屬4.6萬t,較2009年增加21.1%,除鉛、鎘的入海量有小幅減少外,各主要重金屬入海量均增加。

2.2農藥

我國由于人口眾多而耕地有限,為了能夠保證糧食能夠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除了優化農作物的產量、改善耕地的條件之外,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用農藥與化肥。但是同時,化肥與農藥中的部分成分也必定會通過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形式流向大海,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這樣的后果是嚴重的,農藥、化肥中含有的大量的有機物及營養物質流入大海,使得近岸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從而引發赤潮災害。赤潮災害的后果十分嚴重,不但會影響近岸居民獲取水生資源,還會造成大量的生物死亡,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達幾十億元。而受到赤潮影響的生物若是讓人類食用,也會危害人類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2.3有機物質

由于生活污水(如食品殘渣、排泄物、洗滌劑等)、農田化肥、工業污水(如食品、釀造工業、造紙工業、化肥工業等)以及海水養殖廢水流入海洋,當中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引發赤潮災害,這無論是對水質還是生物都將造成無法預計的災難。2.4固體廢棄物影響海洋環境的固體污染物主要是工業和城市垃圾、船舶廢棄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這些固體廢棄物會影響沿岸景觀的美觀,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不僅對人類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對海洋生物也造成了致命的威脅。

3近年中國面臨的主要海洋環境問題

3.1化肥與農藥污染

農藥及其降解產物(如DDT的降解產物DDD、DDE)在海洋環境中所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因其數量、毒性及化學穩定性的不同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有機氯農藥(主要是DDT、六六六等),其化學性質不穩定,極易在海洋環境里分解,所以成為了污染海洋環境的主要農藥。即便如此,我國的農藥使用也仍舊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比如說在80年代,我國就已經頒布了對于禁止使用一些有機氯農藥的法令,但至今,在河口與近岸沉積物中仍然可以檢測出這些農藥的殘留。這些農藥的殘留經常不經過處理,通過地下水等方式流入海洋,對海洋水質及生物都造成了難以估計的傷害。

3.2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與其他污染相比,其程度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僅遵循各核素的衰變規律,可在海洋存留相當長的時間,約103~104年。因此,一旦其流入海洋,就將會對其造成難以估計的破壞。目前人工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的主要途徑為以下4種:①衛星的組件從空間進入海洋;②海上核動力船只;③沿海核動力電廠;④傾倒入海的核廢料。就以核物質為例,現在海域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質,幾乎大部分是由核爆炸試驗產生的,而這些放射性核物質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也同樣是不可估量的。根據馬樹森[4]通過研究魚類受放射性物質的影響可知,放射性物質會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同時對人類的健康以及經濟的發展也會產生間接的影響。

3.3溢油與泄漏污染

如果說油庫起火爆炸的發生極其少見,那么各種船舶失事造成的油料外泄事故就很頻繁了。就像1989年青島市黃島油庫因遭雷擊發生的油罐爆炸事故,造成近千噸原油外泄,這些原油附著在海灘、礁石上,無論是對海洋環境還是賴以生存的生物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石油進入海洋后對于海洋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海洋生態而言,溢油會阻礙海洋內的水氣交換,使太陽光輻射透入海水的能力減弱,海洋當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大減弱,從而造成海洋浮游植物的死亡,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的發展;對于沿海活動而言,溢油會嚴重污染沿岸線資源,影響海洋環境與觀光旅游業,同時制約人類社會與海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系列的經濟損失。

3.4養殖廢水污染

現如今,隨著我國對海洋的探索與研究不斷的加深,我國的海水養殖已發展壯大。但是在養殖過程中,為了能夠提高動植物的抵抗力,某些添加劑(如維生素、殺菌劑等)的添加必不可少,同時投入的大量餌料也不能充分地利用,這些物質會沉積在水中,并且經常不加處理的直接排入大海,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很大。而這些廢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機物質會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造成赤潮現象。

4海洋環境問題的保護對策

4.1政府組織,規劃管理

對于海洋環境的治理,政府部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各地的有關部門應認真了解相關管理海域內的環境情況,清楚了解海域內海洋污染物的種類、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海洋物種的狀況,根據所了解的情況提出具體的規劃,及時作出相關對策,更好地解決相應的海洋環境問題。此外,還要通過立法明確公共財產的所有權,或者在所有使用者之間達成限制自己使用公共財產行為的協議。只有建立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才能確保國家所有權經濟利益得以實現,才能更加有效的進行對海洋環境的相關保護工作,更好的保護海洋環境。

4.2群眾參與,群策群力

作為國家的一員,保護海洋環境既是責任,又是義務,因此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大力宣傳和普及海洋生物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民海洋保護意識,要向自己身邊的人多多宣傳環保節約知識,營造一個良好的保護環境的風氣。(2)減少海灘餐飲業和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的污染,嚴禁將未經處理的污水隨意排放至河流、湖泊、海洋中,禁止向海洋及沙灘丟棄垃圾。使用無磷洗衣粉,不要將洗衣等生活廢水排入陽臺雨水管道。(3)不肆意獲取海洋資源,捕殺瀕危海洋生物,同時拒絕購買受保護的海洋生物制品。

4.3強化研究,科學治理

為了深入解決我國的海洋環境問題,必須積極開展有關海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便為保護海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目前需深入開展的研究領域有:中國近海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的研究;重點海域污染物總量控制模式研究;中國近海環境質量基準和標準研究;近岸養殖海域污染控制研究機制研究;中國近海污染物生物及生態效應研究;赤潮發生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近岸生境保護、整治與恢復技術研究。

5總結和展望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面積巨大。因此,保護海洋環境是大家共同的責任。由于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的發展,對于海洋的污染也隨之增多,解決海洋問題便擺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在全世界人民的研究及努力之下,海洋環境日漸改善。從研究的角度上來看,保護海洋環境的責任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在研究保護海洋環境的對策時,應當把整體性的理念貫徹到底,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一定能面對一個蔚藍、生機勃勃的大海,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生生不息的海洋環境。

參考文獻:

[1]夏娜娜,王軍,史云娣,等.海洋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5):343~346.

[2]李明.海洋污染來源及防治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1(8):69~71.

[3]市川龍資.海洋的放射性污染[J].海洋科技資料,1972(2):16~21.

[4]馬樹森.海洋放射性污染對魚類的影響及與人類的關系[J].環境科學叢刊,1983,4(5):22~27.

[5]楊昊煒,柴田.淺談溢油污染對海洋環境的危害[J].天津航海,2007(4):13~15.

[6]王琪.海洋環境問題及其政府管理[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2(4):91~96.

[7]杜碧蘭.21世紀中國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J].海洋開發與管理,1999(4):67~72.

篇5

海洋環境科研要為提高海洋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實現碧海行動計劃目標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其任務是:進行基礎理論研究,探索污染物在海洋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規律,為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和控制海洋污染提供科學依據,為應用技術開發提出理論依據和方法;進行應用技術研究,在改善經濟結構過程中,尋求對污染實行源頭和全過程控制的最佳模式和高效、低耗污染防治方法;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性、預測性研究,從發展戰略上,進行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研究,為制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的技術支持涉及的內容包括環境監控的軟件建設、污染治理及生態恢復工程的實用技術和設備的篩選、重大環境問題的研究等。其核心是利用高新技術的力量使碧海行動計劃順利實施,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改善及恢復海域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年的技術支持行動計劃

一、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計劃

(一)監測站位方案

根據國家海洋監測規范(GB17378-1998)和《山東省近岸海域監測站位布設原則》的要求,山東省沿海7市地共設立101個監測點位,覆蓋各個環境功能區,基本能夠控制和反應山東近海環境質量狀況。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將著眼于山東近海環境質量監測,結合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和確定的污染治理重點區、生態保護區和敏感區,本著內密外疏的原則,合理布設和優化山東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點位。

(二)監測能力建設

1.不斷完善沿海市、縣兩級海域監測體系,全面開展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沉積物和海洋生物等有關項目的監測分析工作。

2.隨著海水水質監測工作的開展,有計劃地培養海洋環境監測專業人員,及具備相應技術指導和技術監督能力的人員。

二、建立山東近岸海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

為了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質量,提高海岸和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和工作效率,山東省環保局于1997年1月下達了《山東近岸海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課題,由山東省環保局和青島海洋大學共同承擔,建立了《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系統”作為一種現代化手段,將使環境管理部門及時了解山東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變化趨勢、現存和潛在的環境問題等,有助于科學管理和正確決策。“山東近岸海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系統、環境基礎信息空間數據庫系統和數值模型庫系統,有助于山東海洋環保工作總體工作水平的提高。應進一步完善改進“信息系統”,使其更便于操作,更具實用性。

三、篩選支持示范工程的實用技術和設備

以推廣啤酒廢水處理技術為重點,篩選并推廣化工、制藥、染料等行業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

由于海洋污染主要是T-N、T-P污染,山東省擬推廣以下實用技術和設備。

(一)氮肥企業的稀氨水回收

1、生產尿素但無碳氨生產裝置的企業

采用深度水解技術,將尿素解吸殘液水解為NH3和CO2,與稀氨水一起經解吸塔解吸出NH3和CO2,用于尿素生產。

2、具有碳氨生產裝置的企業

將各車間、工段產生的稀氨水(含氨2-3%),集中于氨回收罐,經處理,塔頂氣冷凝后得到含氨>20%的濃氨水,用于生產碳酸氫銨。

3、硝酸銨及硫酸銨生產企業

采用膜分離技術,將NH3從稀氨水中分離出來,用稀硝酸或稀硫酸吸收后,用于生產。NH3脫出率可達99%。

(二)推廣磷肥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廢水不外排

(三)城市污水處理廠采用高效脫氮、脫磷工藝技術

四、建設海洋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與赤潮災害監測系統

充分利用“十五”期間的海洋環境保護科研成果,以環保和海洋部門為主,基本建成海上溢油與赤潮災害監測系統。

在萊州灣、膠州灣等赤潮高發地區設置海洋水質與赤潮觀測站,增加監視次數,在赤潮發生期間,進行赤潮跟蹤監測。建立環境要素數據庫,建立赤潮發生次數、赤潮生物種類、赤潮發生面積和持續時間、藻毒素分布等數據庫。適時開展赤潮預測預報研究,建立環境狀況與赤潮災害發生模型,進行環境狀況與赤潮災害發生變化趨勢的預報預測。

五、建立包含氮、磷等非保守物質的水質預測模型,開展水質預測(氮、磷)和估算容量總量

建立海域水質模型是一項研究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和進行污染物控制以及保護海域水質的重要手段。通過水質模型,定量計算水體的負荷量與水質的關系,可以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的控制。“十五”期間,水質模型的研究要在保守物質的輸運擴散模型研究的基礎上,以氮、磷等非保守物質為研究對象,在膠州灣、萊州灣等重點海域開展生態動力學模型(富營養化模型)研究;開展非點源污染物通量研究,建立入海污染物與海域水質的輸入響應模型,為實現氮、磷的容量總量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六、面源(地表、地下徑流)和河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面源污染控制由農業部門和環保科研部門共同承擔,主要研究農業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等未利用部分在地表水、地下水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及最終入海量,為海域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入海河口污染控制技術由水利部門和環境科研、設計部門共同承擔,主要研究在保證河口的水利作用條件下,河水及底泥的入海污染控制技術。

七、養殖自身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建立完善養殖系統自身污染的監測體系。重點開展自養(貝藻)與異養(魚蝦)復合養殖系統的研究,水產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研究(包括水產廢棄物在養殖動物飼料中的應用及水產廢棄物中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等),養殖餌料改良、提高餌料利用率研究,養殖廢水處理、養殖場底泥消化處理研究等。

第二節*-2015年的技術支持行動計劃

一、海域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工程研究

建立近海海域環境污染損失估算與分配模型,進行地區環境污染、生態系統恢復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及其應用效果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室內模擬試驗和海域小規模試驗研究,提出并研究設計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工程建設體系,工程建設內容,工程投資及工程建成后效益評估預測方法。

二、大氣沉降控制工程研究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研究大氣沉降污染發生、遷移、沉降、污染機理和規律,通過對國內外已有大氣沉降污染研究成果的收集與分析,篩選控制大氣沉降污染的技術和方法。通過對這些技術、方法的試驗研究及結果分析,提出并設計控制海域大氣沉降污染的工程。研究陸源污染產生的SO2、NOx、TSP等的污染防治和及其在大氣中的遷移、轉化、沉降規律,以及最終入海量,找出大氣沉降與海水污染的相關性,提供大氣污染沉降入海的防治措施、投資估算和預測評估工程建成的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分析。

三、面源和河口污染控制工程研究

在山東省近岸海域幾條主要入海河流的入海口之前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廠,并進行提高氮、磷去除效果的工藝和管理技術的研究,有效削減市政污水中氮和磷對海域的污染影響,對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將發揮重要作用。

篇6

[關鍵詞]塑料垃圾;影響;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塑料污染給更大范圍的生態系統產品和功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比較典型的海洋垃圾類型有:大型廢舊漁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費性產品。然而,通過拖網捕撈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細小顆粒或微型塑料。這些微小顆粒可以攜帶大量污染物質,且包含著多種潛在的毒性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就可以通過海洋垃圾而進入海底環境,對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響。

漁業、交通業、旅游業、政府和地方團體的經濟和財政都會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響。據報道,APEC地區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給漁業、船舶運輸業和旅游業帶來1.265億美元的損失。最近一項報告也顯示,蘇格蘭漁業每年因此損失16億美元,相當于整個漁業收入的5%。水產養殖業也受到影響。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業的主要危險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動中不斷攀升的救助實例說明,垃圾足能夠威脅螺旋槳正常運轉。更深一步的考慮是,海洋垃圾會帶來美學價值的破壞。垃圾會影響公眾對環境的感知力,結果導致旅游業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循環經濟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問題時,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擴大管理措施的范圍而不僅限于改變廢物管理實踐。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是“末端處置”,而不是預防為主。每個區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對傾倒垃圾行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條款的“3R”環節,港口設置船源垃圾回收設施,以及頻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動。塑料企業比較支持這種“拋棄型”消費方式,教育和循環法可以作為一個解決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還是適合于那些具有經濟資源、經濟規模更加易于實施高成本計劃的發達國家。鑒于塑料廢物總量在全球和區域都在持續增長,那么很明顯,一種范式的轉變在解決這類全球問題時變得越來越緊迫。

從“生命周期循環”的角度來看,從生產到單純短期使用階段,再到廢物處置的資源使用這樣一個軌跡,是廢物積聚的一個最根本原因。因此,盡管塑料具備耐用性、應用廣泛性等有限,一項最近的對工業上使用的不同種類物質進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與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質一樣,會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

在垃圾來源問題上,應該認識到海洋垃圾不僅僅是一個廢物管理問題,這很重要。如此來看,通過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來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是探索“綠色經濟”內涵的潛在根據之一,該方法會促進單位經濟產量所用資源最少,降低資源和不以增長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運用到塑料上,這就意味著促進經濟結構的改變,降低塑料的消費,增加“環境友好型”物質的生產,提高再循環再利用率,促進選擇新技術新產品,創造一個條件供給的環境,如能力建設,新法律和標準的實施等。這些收益只有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過合作,可以幫助認識塑料產品的優點,比如包括那些與減少環境影響相關的合作。同時,減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數量問題也是挑戰之一。在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上,同時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直接原因,如亂扔垃圾、不適當的廢物管理;二是終極原因,這一原因所生產或交易的物質類型和數量關系更為密切。特別是在把物質僅做單一使用,短時使用的情況下,能夠產生長遠的可持續的環境影響。例如,塑料在發達國家經常被設計用來單獨使用,而很少考慮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岸旅游業會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會給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帶來不同的結果,因為他們缺少廢物一體化管理的資金和基礎設施。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應該考慮到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可持續性,而不是在該產品已經報廢的時候才考慮。因此,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中,對材料的“減少、再利用和再循環”不能僅僅體現可持續性,還要直接減少需要處置廢物的總量,以此來減少該廢物成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區域層面下的垃圾循環利用

從聯合國區域海洋報告的說明中明顯可以看出,海洋垃圾問題以區域為基礎發生變化。同樣,解決方法也應因區域而定。

一個比較恰當的切入點應該是,確定關于海洋垃圾具體類型(如消費廢物、工業廢物和包裝)。確定依據很重要,來自于與垃圾相關的供應環節的所有步驟:比如它們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達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盡后地方會如何處置等。這種努力應該基于對易受影響地區觀念和優先事項問題的考慮。接下來就是把供應環節的所有主要參與人召集到一起,組織一次有說服力的對話交流,旨在確定減少垃圾聚集的方法。這是一個“少生產廢物”的辦法,成為廢物的物質需求減少,或利用更好地處置廢物的方法來防止積聚。之后再通過執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識,發展激勵機制和法規,來促進及時、長期的措施實施。最后,通過監測海洋垃圾范圍的變化和個體執行政策和行動計劃的有效性評價,來衡量成功與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國家管轄權以外的公海區域,很難追溯起供應源頭,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首先來關注“末端管理”方法,如開展清理垃圾,同時進行教育活動,這些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長遠來看,區域內近海水域垃圾輸入量的減少也可以降低垃圾進入公海的總量。由于抽樣數據正在不斷表明,來自不同海岸的物質是如何在海洋適當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區域方法”為確定行動的優先權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國際治理的范式轉變)項目資助,項目編號(HXS20141153)

參考文獻:

[1]趙勇勝.固體廢物處理及污染的控制與 治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張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災難.生態

經濟,2015年第2期.

[3]馬成恩.齊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環境保護,2008年第10期.

篇7

知識點一:塑料的成分和種類

塑料根據合成樹脂的成分分為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等;根據受熱后的變化可分為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兩類.

辨析聚乙烯、聚丙烯:含C、H元素,可包裝食品,燃燒時無刺激性氣味.聚氯乙烯:含C、H、Cl元素,會分解出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不宜包裝食品,燃燒時有刺激性氣味.

知識點二: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塑料的性能特點:(1)質輕、絕緣、耐腐蝕、易成型、易加工等;(2)原料來自石油化工,成本低、價格低廉.塑料的用途:塑料可代替金屬、木材,用途廣泛.

注意塑料的成分不同,性能各異,用途廣泛,但其用途也是由其性能的決定的.

知識點三: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垃圾污染,合理的解決辦法有:(1)使用降解材料.(2)尋找更合適的代用品.(3)塑料制品回收再生,循環利用.

注意大多數人工合成的材料是非降解的材料,在自然狀態下能長期存在,特別是塑料薄膜袋和泡沫塑料容器,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給城市環境的治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二、考點解析

考點一:對塑料成分的探究

例1(三明)在化學的學習中,同學們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兩種元素,如用焚燒方法處理廢棄塑料會造成大氣污染.化學興趣小組對聚乙烯塑料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組成進行探究.

【提出猜想】

A.只有CO2

B.只有CO

C.既有CO2,也有CO

【查閱資料】微量CO遇到浸有磷鉬酸溶液的氯化鈀黃色試紙,會立即變藍;而CO2遇該試紙不變色.

【設計方案】化學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下圖所示實驗,通過觀察裝置B、裝置C的實驗現象,驗證猜想.

【實驗探究】請你幫助他們寫成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點燃酒精燈加熱,隨即打開彈簧夾,通入干燥的空氣.

觀察裝置B、裝置C中的現象裝置B中的現象是:

裝置C中的現象是:聚乙烯塑料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碳的氧化物中,既有CO2,也有CO.裝置C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討論】

(1)根據實驗結論,從環保角度考慮,實驗中應對尾氣進行處理.處理方法是.

(2)聚乙烯塑料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物中除了CO2、CO外,還應有的物質是.

解析此題是讓學生對聚乙烯塑料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聚乙烯塑料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的碳的氧化物組成猜想可能有三種情況,再根據“磷鉬酸溶液的氯化鈀黃色試紙遇到微量CO會立即變成藍色,遇CO2無變化”這一信息,通過題中的實驗步驟,來確定實驗現象.由于聚乙烯塑料含C、H兩種元素,所以尾氣中除可能含有CO2、CO外,還可能含有水蒸氣,尾氣點燃,是為了防止CO污染環境.

答案黃色試紙變藍;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a(OH)2+CO2CaCO3+H2O

(1)將尾氣收集到氣囊中(或將尾氣點燃)(2)水(或H2O)

考點二: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

例2(眉山)下列對廢棄塑料制品的處理方法中最為恰當的是

A.焚燒

B.粉碎后深埋

C.傾倒在海洋里

D.用化學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或汽油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徑,焚燒會造成大氣污染,深埋會污染土壤,傾倒在海洋里會造成海洋污染,回收利用是最好的辦法.

答案D.

考點三:開發可降解塑料

例3(宜賓)2004年3月,我國在世界上首先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生產出了一種無毒、阻氣、透明、全降解的塑料——二氧化碳聚合物.有關生產和使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A.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溫室效應

B.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廉價資源生產塑料

C.該塑料可廣泛應用于醫藥和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方面

D.該塑料的應用可減少臭氧層的破壞

篇8

我從小喜歡海,為它的魔力深深著迷,因此本科選擇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研究生也理所當然地選擇在實力強勁的海岸與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讀。

第一次來實驗室時并沒有太多的激動,擁擠的房屋、狹窄的樓梯、迷宮式的走廊,令人感覺有些壓抑。但當走到狹窄走廊的盡頭,左邊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實驗室。位于實驗室正中央的是模擬產生海浪、海流和潮汐等綜合作用的多功能水池,第一眼看到它就把我深深震住了,儼然一個縮小版海洋。

剛來實驗室的時候幸運地碰上了一個在這個水池做實驗的課題組,實驗的名稱是:FPSO(海上油氣處理系統)在風、波浪、海流共同作用下的運動。名稱有些長,但是很好理解,海洋中有豐富的石油,在開發石油的過程中,自然少不了要用到FPSO。海洋性情不定變化多端,如果不事先在實驗室內模擬海洋環境,把工作做足的話,FPSO真正投入使用的時候,很難適應得了海洋的“鬼脾氣”。

實驗所用的多功能水池四周布滿了各種不同作用的水槽,有的水槽可以用來模擬深海環境,水深可以達到2.5m。有的水槽為溢油水槽,用來模擬海洋中輸油管道溢油的產生和在海洋波浪、海流、風影響下的運動,為治理海洋溢油提供有效的方法。整個實驗過程非常復雜,四五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緊張地忙碌著。首先是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根據實驗室水池的實際情況,將實際的建筑按照比例尺縮小并建造,這個過程需要很強的理論功底,因為這個縮小不僅僅是幾何尺寸的縮小,還包括結構動力特征比如質量、剛度等的縮小,因此這個過程往往由導師親自“操刀”;接下來是實驗,對海洋環境進行模擬,造波板產生需要的波浪、造流機產生需要的流,鼓風機模擬海上的風,這些都要由計算機完成,我們要做到就是在計算機上輸入相關的參數,聽起來簡單,但是這些參數的獲得極耗心力,試驗的成敗也往往取決于此,不用多說,此項工作還是由導師完成;然后是測量,這項工作相對簡單,通常是由研究生來完成,這時候需要用到在海洋工程測量中常用的非常精密的儀器:浪高儀。實驗的完成至少需要1個月的時間,可以想見,這期間研究生要處理大量的數據,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耐得住寂寞是必備品質。

實驗室其他位置同樣布置著各種不同功能的水池,如非凍結模型冰實驗水槽、波浪與地震聯合作用水池,等等。這些大大小小,功能各異的水池共同組成了海岸與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在小小的實驗室里模擬出了海洋的大環境。

篇9

一、水、移民與社會發展

水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它還引發了很多次生問題。水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當下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而且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影響日益明顯,亟需學界開展更為深入的學術研究。

區域性惡劣的生存環境既會加劇貧困問題,也會制約脫貧進程。宋林飛(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找準和補齊短板,而貧困就是最突出的短板。鑒于惡劣的生存環境與貧困之間的關系,他將環境移民視為反貧困的重要手段,并主張結合社會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他指出,環境移民包括三類,其中:因洪澇、干旱和泥石流等災害性環境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環境災害移民”;因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等生態環境退化引起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生態移民”;而因環境污染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環境污染移民”。據其報告,全國各地自2001年起,先后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截至2015年底,中央補助投資累計363億元,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已經達到680多萬人。此外,該報告還立足于我國農村存在一批“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實情,提出要加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的建議。施國慶(河海大學)認同宋林飛闡述的反貧困與建設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指出貧困地區大多存在水害和缺水等水問題,解決水問題有助于促進小康社會建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水利建設。但是,農村水利面臨著“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認為,表面上看,“最后一公里”(水利設施竣工了,但是農民田間地頭的毛渠不通,致使大中型水利設施難以發揮實效)是工程問題,但事實上是治理問題和組織問題,因為即使國家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設施,但把分散的農戶協調起來使用水利設施并不容易。這需要分攤水費,需要農戶協商達成共識,只要有一戶想“搭便車”,就會有更多農戶跟進,從而導致使用大中型水利設施的行動失敗。這種現象導致的干旱被稱作“治理型干旱”。所謂“治理型干旱”不是真的干旱,也不是現有工程無法將水抽到田里,而是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無力,不能組織農民分攤用水成本。他在安徽皖河農場調查時發現,皖河農場在生產自救方面的能力明顯高于周邊農村,有著合理的排灌體系以及科學的管理隊伍,抗洪能力強,能夠旱澇保收。通過比較研究,他主張充分利用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制度優勢,解決“治理性干旱”。他認為,“灌溉最后一公里”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而我國農村具備的集體土地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獨特資源,他主張學術界和政府機構利用好這一制度優勢以改善農村水利治理。鄭曉云(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認為,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投入下降、缺乏強大的組織建設是農村水利管理不善的原因,賀雪峰從土地制度這一大背景思考農田水利激發了新的研究思路。

水利風景區是國家保護地體系中的重要類別。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水利風景區成為高附加值的發展載體。蘇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廣東水岸公園、四川仙海湖特區和浙江仙居為例,提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面對水流相關保護地的社會角色、利益結構發生轉變的現狀,如何發展水流相關保護地的思路。他以“水流”為中心,以水利風景區為例,對水流相關保護地的社會角色和利益結構展開分析,認為要科學地將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為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將貼近人居環境的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為綠色的生活生產空間。他主張將國家政策與地方水資源性質、經濟狀況相結合,對水流相關保護地進行規劃建設,側重“供給方”政府改革,將水流產權問題作為切入點剖析相關利益結構的變化。他認為,我們既需要積極推進環保工作,也需要在追求綠色的過程中讓利益相關者都能得到“實惠”,如此才能讓環保具有可持續性。張俊峰(山西大學)立足于蘇揚描述的水流相關保護地的建設思路,指出每個區域的水流相關保護地的建設都要根據地方特色,融入地方文明精神,體現當地的人文素養。

“水權”是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切入點。張俊峰通過對晉蒙地區歷史水權價交易問題的比較研究,提出以水為中心理解鄉土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并認為歷史水權研究對于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和水權制度改革具有現實意義。他運用大量史證資料,闡述了清至民國年間山西水利社會中公私水交易的類型與形式,通過列舉租水文約、典水文約、佃水文約三個史例,對蒙地的水權交易進行分析。在對晉蒙地區水權交易分析的過程中,張俊峰認為日本學界水利共同體解體說在中國北方并不能成立。水權這個概念是水資源缺失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正因為清晰的水權意識和明確的水權歸屬,才維護了正常的用水持續。他指出,土地與水的關系可能存在從“地水結合,水隨地走”到“地水分離,地隨水走”的轉變。在水資源日益匱乏、價值不斷凸顯的歷史條件下,山西水利社會存在著從“以土地為中心”到“以水為中心”轉變的可能與趨勢。鄭曉云認為,張俊峰的研究具有可行的現實價值和學術價值,目前在缺乏有效的解決民間水權糾紛的背景下,傳統的解決思路可以給我們提供⒎。

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水利灌溉不僅是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水文化的精髓。鄭曉云提出,很多文明都是建立在灌溉發展的基礎上,在需要灌溉設施作為生計基礎的地區,灌溉就是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他以中國紅河流域和日本大分縣竹田直入地區為例,從文明進程與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了灌溉發展與當地經濟進步、文明發展的互動關系。他提出,灌溉的發展是居民根據當地自然環境探索出的一種新的生態互動模式。在這種相對和諧的互動中,灌溉的發展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形成新的農業生產格局,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與灌溉相關的新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合作機制,醞釀出與之相關的水文化,進而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財富。張俊峰認為,國內外對水的研究是有傳統的,并經歷了最初的從意識形態方面探討水與國家以及水與政治的關系,轉變到對水利事務的關注。他認為,關注水對地方社會文明影響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開展水文化和水社會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當前,水污染形勢嚴峻,如何進行有效治理依然面臨很多挑戰。黃濤珍(河海大學)基于目前中國流域水環境治理府際關系模式以及治理中的事權劃分,指出了我國流域水環境治理面臨的困境,強調了政府間相互協調與合作的重要性。她以淮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府際關系的情況為例,分析了在我國水環境治理中各政府部門縱向、橫向的交錯復雜關系,指出我國政府在水環境治理中存在縱向事權與橫向事權的權利配置交叉重疊問題、流域水環境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公平權的沖突問題以及府際之間合作難等問題。她指出,政府部門間權責界定分明非常重要,而制度上的改善可以規避管理水流域低效的弊端。在治理水污染過程中,民間環保組織(NGO)具有重要作用。宋言奇(蘇州大學)以蘇州的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為例,對我國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的模式與扶持策略展開了分析。他認為,目前我國存在三種民間環保社會組織模式,即“基金會贊助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和“志愿者模式”。他的研究發現,“綠色江南”是蘇州較為典型的“基金會贊助模式”的民間環保組織,該組織曝光了鼎興電子的污染河流數據,并監督鼎興電子對污染進行整改,使河流恢復原狀,參與開展關于太湖流域高排放企業會,和其他四家環保組織共同調研報告《誰在污染太湖流域?》。鄭曉云認為,在現代社會,水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NGO對緩解水問題以及水與社會的沖突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水社會學的理論構建和學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施國慶針對水社會學相關議題展開了探討。他在對水的相關概念、水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水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他認為,水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水社會各個行動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及水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所謂水社會,指的是以水為紐帶,由水資源的使用者、開發者、生產者、產品或服務提供者、運行管理者、規制者、受影響者,水生態和水環境的保護者、影響者、受影響者、規制者,以及與水關聯的社區和組織所構成的社會。他認為,水社會學主要研究水資源利用、水資源開發、水資源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等社會學問題。張俊峰肯定了水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建立的必要性,認為水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水社會學研究的價值。鄭曉云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分析,認為與水利社會學相比較,水社會學發展的潛力更大。此外,他還從學科發展體系的現實性、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等角度考慮,建議水社會學學科建設初期不要囊括太多的內容,適度“瘦身”有利于學科建設。

二、水利與社會

水利及水利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地方特色明顯的水利設施及水利文化。從水利視角探討相關社會學問題、思考社會變遷,不僅有利于人們科學認識水利設施和水利管理,而且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

水利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與水利相關的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陳阿江(河海大學)在回顧水利社會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闡述了水利社學的性質與定義,探討了水利社會學可能的研究領域。他認為,水利社會學屬于社會學按“行業分類”的社會學分支學科,且存在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是指防洪與灌溉等層面的水利社會學,后者是人類社會涉水事務的水利社會學。水利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兼具傳統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和相關水利領域,包括組織制度、生活生計發展與“水利之害”(因水行動產生的社會問題、水利工程產生的社會后果等)。在此基礎上,陳阿江還探討了水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鄭曉云認為,水利社會學建設有其學術發展的需要和現實需求,并建議推動相關經驗研究。

杰、王春(河海大學)通過對蘇北農民用水戶協會的調查和思考,分析了鄉村水利的制度設計等問題。他們認為,總體上看,蘇北各地農村水利運轉基本順利。鄉村用水秩序看似一湖靜水,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水戶協會可有可無,實質上反映出村民對基層水利管理傳統的一種習慣性服從。他們的調查發現,不少農民對于水費價格偏高頗有微詞,卻只能被動承受。他們認為,農民用水戶協會制度的推行,是為了節水減排進而減輕農民的水費負擔,但更深層次的制度用意在于借此激發農民民主管理意識,并滲透到鄉村自治的其他領域。然而,制度催生的現實是農民用水戶協會與制度設計的理想狀態相差甚遠,實際運行陷入了重重困境。黃濤珍認為,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背景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組織化進程以及未來承擔的新職能都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

水利不僅僅是基礎設施,也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吳金芳(安徽師范大學)從水環境與國家政治經濟系統、水環境與地方社會秩序、水環境與地方文化民俗、水活動與生態環境四個方面開展了水利社會研究。她認為,自然環境、水利、社會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水環境對地方社會秩序的構建而言,既是限制性因素又是拓展性因素;與此同時,水環境對地方文化、民俗的影響,也附上了當地水資源的性質與特色。她提出,需要從環境史的角度解析人類水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宋言奇認為,吳金芳從國家政治、地方政治和鄉村文化三個層面出發,作了很好的文獻梳理,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何志揚(河海大學)認為,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災害,是中國長期面臨的主要氣候災害類型之一,由此導致的非自愿性的災害移民規模龐大。他基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案例的分析,認為氣候災害移民的安置政策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調適措施。他認為,政府機構要重視水災等自然災害的應對和受災移民安置政策的研究,轉變氣候災害移民安置的傳統思路和模式,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災后重建安置體系。

此外,還有學者對水利水電項目中的性別視角和傳統水利管理理念進行了剖析和解讀。王旭波(河海大學)通過描述水利水電項目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工具和流程,展示了水利水電項目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分析框架。她認為,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工具可以幫助理解項目開展的現狀、語境以及項目對這些背景環境帶來的影響,并且在后續發展中可以用社會性別標準評估潛在的影響及其實現情況。程得中(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基于水利視角,對歷史時期巴蜀基層社會治理進行了剖析,闡述了社會各階層在水利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中的角色,提出了針對水資源分配產生的糾紛的解決措施。他希望通過分析歷史時期巴蜀基層社會水利事務的治理,可以為當下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宋言奇提出,可以利用《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思路來理解傳統社會的農田水利,認為傳統水利管理的研究可以為現代農村水利建設提供借鑒。

三、海洋與社會

學術界在“水與社會”這一主題研究中,逐漸從內陸擴展到了海洋。當前的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也對學界探討這一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崔鳳(中國海洋大學)以海洋實踐為主體,通過梳理海洋實踐的概念、具體表現和特征,分析了現代人們的海洋實踐對社會變遷的影響。他認為,海洋實踐就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實踐活動。在現代社會,利用、開發和保護海洋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廣度、深度、動力和內容方面都演變出了有別于傳統社會的現代特點。在描述海洋實踐的全面性、合作性、開放性、高風險性、高科技性、海陸一體性及潛力性特征的基礎上,他梳理了海洋實踐活動社會變遷影響的具體表現。他認為,可以從微觀層面漁村的產生與變遷,中觀層面沿海城市的產生與變遷,宏觀層面沿海地區的變遷及區域性海洋社會的形成與變遷,來分析海洋實踐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極地冰川融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海平面上升議題成為政府和公眾關注的重要內容。黃健元、梁皓(河海大學)運用SPRC(源―路徑―受體―結果)模型,從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四個方面剖析了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產生的影響。他們主張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思路來解決相關問題。其中,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海平面上升的預防政策體系,提升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起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等等。王歡(河海大學)基于“資源―環境―社會―經濟”耦合關系的系統分析視角,認為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的發展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傳導性影響。她梳理了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的自然影響,分別是海洋和海岸防護工程、海岸侵蝕、風暴潮、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沿岸低地淹沒、近岸生態系統和海洋權益。她立足于預測和數據分析,認為未來我國沿海海平面呈緩慢上升的變化趨勢,而海平面的持續性上升還會導致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頻發。張鑫(河海大學)通過對風暴潮災害損失與災害救助之間的關聯分析,提出了風暴潮災害四維救助體系的建構。她指出,風暴潮災害具有發生時間集中、地域差異顯著、經濟損失嚴重等特點,可以從時間維、空間維、邏輯維三個路徑來看待風暴潮災害損失與災害救助之間的關聯,并闡述了風暴潮災害救助保障體系建構的四個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內容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結構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層次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海洋污染形勢嚴峻,衍生了很多社會問題。顧金土(河海大學)以江蘇海州灣海水質量的變化為例,分析了海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他認為,目前沿海開發的戰略定位促使漁民形成了向內和向外這兩種反應類型,即分別采取近海露天養殖和工廠化車間養殖兩種生產方式。這兩種方式在生產過程中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會對海洋環境風險造成影響,只是程度有所差別。就工廠化養殖而言,它本身也積累了較高的社會風險,比如2006年11月和2015年7月“嗑藥多寶魚”的負面新聞就引起了產業災難。陳濤(河海大學)認為,海洋污染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引發了大量的利益沖突和維權運動。他以蓬萊19-3溢油事件中路易島居民的環境抗爭為例,分析了政府在漁民環境抗爭中角色轉變背后的利益訴求。他指出,“維穩壓力”和“去污名化”是基層政府走向漁民環境抗爭對立面的雙重機制。其中,“維穩壓力”主要源自政績考核壓力,而“去污名化”主要源自地方政府對海產品銷售(包括出口)以及沿海旅游業等經濟收入的考量。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保護;修復

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是海洋漁業資源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魚類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間和適宜的生態條件,其狀況和變化更是對漁業生產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保護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不僅是海洋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

當前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嚴重制約了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加強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建立并完善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維護海洋漁業水域的生態平衡,防止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污染,改善海洋漁業生物資源的養護載體,實現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1]。為此,本文以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現狀為中心,從面臨的問題、破壞的原因及保護、修復研究等方面就目前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及存在的不足加以綜合評述,以期對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啟示。

1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

由圖1可知,2001~2008年,中國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在上下波動中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但是在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下降的表象下,伴隨著的卻是較清潔海域面積的大幅下降。

污染海域面積特別是中度及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的比重持續較高。如: 2008年,中國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總面積約為7·2萬km2,比2007年減少約2·2萬km2,但中度及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的比重達到31%,與2007年基本持平。可見,中國海洋環境的質量并未出現明顯的好轉。

圖1 2001 ~ 2008年中國不同污染程度海域面積的變化趨勢Fig 1 The trend of sea areawith different levelsofpollution during 2001-2008 in China據《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顯示, 2008年,中國污染海域面積減少,較清潔海域面積增加,但總體污染程度依然較高。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面積約13·7萬km2,比2007年減少約0·8萬km2。較清潔海域、輕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分別約為6·5、2·9、1·7和2·5萬km2。

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另外,據《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3]顯示,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漁業水域污染仍比較嚴重,主要污染物為氮、磷、石油類和銅。中國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海水重點養殖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海洋漁業水域沉積物中,主要受到鎘、砷、銅和鉛的污染。鎘、銅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及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砷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鉛污染以南海區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以上表明,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總體上保持良好,但局部漁業水域的污染較為嚴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嚴重受損,海洋漁業經濟面臨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表1)。

2中國海洋漁業水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2.1中國海洋漁業水域面臨的主要問題2. 1. 1漁業水域富營養化,赤潮頻發環境污染引起的富營養化使得近年來中國沿海赤潮發生次數增多,發生時間提前或者延長,主要赤潮生物種類增多,總次數和累計影響面積逐年大幅度增加。2008年,中國海域共發生赤潮68次,累計發生面積達到約1·4萬km2,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0·02億元[4]。赤潮的多發海域北移,已逐漸影響到黃海和渤海海域,且持續的時間呈上升趨勢。如:2008年2月,在遼寧省大連灣附近海域就發生了面積達到108 km2的赤潮[4]。赤潮的頻繁發生對海洋漁業水域的生態平衡,海洋漁業資源以及人類健康起著巨大的破壞作用。

2.1.2 水產品質量下降,經濟損失嚴重由于海洋漁業水域環境受到污染,一些水產品受到汞、鎘、病原體等污染;此外,養殖水體環境惡化,導致病害頻繁發生,水產品中的殘留污染物出現了致癌物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物質。由漁業水域環境引發的水產品質量問題,已經開始導致中國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喪失了部分市場的準入資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1.3 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頻繁,漁業損失巨大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學危險品污染、液化氣船重大事故污染等[5]。污染事故對漁業水域環境造成的危害特別大。由此還引發許多社會矛盾,影響漁區的社會穩定。2008年,全國共發生海洋漁業水域污染事故88次,污染面積約1814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680萬元。其中,影響最大的海洋漁業污染事故為: 2008年9月24日,在廣東江門川島以東飛沙州海域,韓國籍貨輪“ZEUS”因遭遇臺風“黑格比”襲擊發生斷裂翻沉溢油,造成該海域42家養殖戶約4000 m2網箱養殖魚類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主要養殖品種芝麻斑、青斑、紅魚、紅魷等大量死亡,經濟損失達800萬元[4]。

2.1.4 漁業水域生態功能退化,漁業資源衰退海洋漁業資源棲息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生物種群結構趨向單一,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監測資料表明: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生物物種減少;底棲生物生物量下降;傳統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先后衰退;水生野生物種、國家保護的水生生物急劇減少和消失[6]。如曾是渤海最重要漁業種類的對蝦、小黃魚、帶魚資源已經嚴重衰退,而小型中上層魚類成為渤海的優勢種,渤海生物資源結構發生了變化[7]。又如東海傳統的漁獲物小型化、低齡化和性成熟提早的現象日趨嚴重,其中小黃魚和帶魚年漁獲量中均以補充群體和幼魚為主[8]。種類交替、數量下降、漁獲個體小型和低質化,嚴重制約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2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破壞原因2.2.1 陸源污染陸源污染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的對海洋漁業的生長、增殖、索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威脅的污染物,包括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農業廢水等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9]。海洋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來自于陸源污染物[5]。工業廢水是漁業水域最嚴重的污染源,其含有大量的懸浮物、有機物和還原性物質,以及多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工業廢水導致的漁業污染事故占總發案率的70%[9]。生活廢水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混合性污水,其中含無機鹽類、有機物及多種致病性微生物,是造成漁業水質有機污染、生物污染和產生富營養化作用的主要來源。

農業廢水是指通過大氣降水、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漁業水域的含有大量農藥、化肥的廢水,其加速水體富營養化進程,該非點源污染對近岸海域的氮、磷污染較大。

2.2.2 養殖業自身污染一方面,海水養殖的生產過程和發展需要清潔、未污染的水質;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養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由半集約化向高度集約化發展,養殖自身污染問題顯露且日漸突出。

養殖區殘存的餌料、排泄的廢物、施用的化肥等直接影響水體富營養化產生過程,成為誘發局部海域赤潮的原因之一;其次,在養殖的過程中,為預防養殖疾病、清除敵害生物、消毒和抑制有毒有害生物而大量使用化學藥品,這些含有不同程度毒物的治療藥物、消毒劑和防腐劑已成為直接影響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重要因子。

2.2.3 海上事故及不合理的海洋開發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觸礁、碰撞、擱淺、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質進入海洋,對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這類事故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造成的危害特別巨大[3]。此外,由于缺乏嚴格的法規規范和宏觀調控,各行業和各類工程建設對海洋水域環境的影響日益加重,尤其是不合理的圍涂造地、河口造田、炸島采石、海底挖砂、海洋傾廢排污及違法捕撈,改變了海域的自然地形地貌、底質分布和潮(水)流條件,導致億萬年來自然形成的優越的水產動物產卵場、育肥場和越冬場等逐漸消失,近岸海域生物種類不斷減少,海洋和漁業資源日趨衰退,海洋漁業水域環境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害[9]。例如:中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掀起了圍海造田和發展養蝦業兩次大規模圍海建設熱潮,使沿海自然灘涂濕地總面積縮減了約一半。灘涂濕地的自然景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要經濟魚、蝦、蟹、貝類生息繁衍場所消失,而且大大降低了灘涂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御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hm2,另因城鄉工礦占用濕地約100萬hm2,兩項之和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對沿海灘涂的破壞面積仍呈逐年上升趨勢[5]。

3 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研究

3.1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的研究為維護海洋漁業資源的生態平衡,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的根本好轉和漁業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必須加強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措施。中國在水域環境污染控制和保護治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從目前保護措施的研究成果來看,概況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3.1.1 加強宣傳力度,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是關系到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事,要開展持續的、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增強全社會的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形成全民的懂水、愛水、護水、富水意識,爭取社會各界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為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理解、關心和支持水域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3.1.2 完善保護法規,加強污染源的控制漁業水域環境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不應僅限于單項的管理控制,而要考慮引起污染的每一方面。中國現有涉及水域環境保護的法規多為單項法規。因此要加快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的制訂,以法規的形式規定管理機關的責任與權力,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約束機制,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實現對污染事故的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的轉變。

3.1.3 加強修復技術的研究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制約中國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實施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工程,恢復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正常功能將是中國海洋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非常關鍵的問題之一。環境修復技術是近年來伴隨著環境污染和環境大規模治理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環境修復技術還剛剛起步,但在許多方面已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3.2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的研究環境修復技術有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生物修復。

其中,生物修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將環境中的危險性污染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或轉化為其他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系統。相對于物理和化學修復技術來說,具有費用低廉,處理操作簡單以及安全性較高等優點,是一項發展潛力較大、環境友好的處理技術,已成為當前環境修復研究的熱點及趨勢[10]。根據生物修復的生物類群,目前的生物修復可分為: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等其他修復技術。

3.2.1 微生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利用水中的異養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特別是細菌產生的各種酶的作用下,經過好氧或厭氧過程,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被逐步降解,最后轉化成無機元素(礦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技術。Pritchard等[11]利用微生物進行阿拉斯加石油泄漏后的環境修復,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學者在篩選環境微生物的基礎上尋找功能基因,對構建超級工程菌進行大尺度生態修復進行研究[12-13]。中國也在該基礎上啟動了渤海典型海岸帶生物環境修復技術。在菌類篩選方面,Chakrabarty[14]使用具有四種降解質粒的“多質粒超級菌”,使海上浮油在幾個小時內即可降解。李秋芬等[15]從蝦池底泥中篩選到10株有機降解菌, 72h內化學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別達到60%和70%以上。

于明等[16]使用光合細菌在富營養化水體治理中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微生物修復技術在受污染水域的凈化和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中具有巨大的功效和獨特的優勢,優點明顯。不過,微生物修復對磷的處理效果有限,而且微生物處理相對于物理化學方法來說處理速度較慢,受處理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17]。目前,微生物修復技術正逐漸從應用機理和基礎研究轉向實際應用方面,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仍未真正大規模、大范圍地應用到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工程中。

3.2.2 植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就是利用植物根系(或莖葉)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土壤、水體、空氣中的污染物,以實現消除或降低污染環境的污染強度,達到修復環境的目的[18]。在該研究過程中,一些大型海藻因特殊的生理功能而受到關注。與浮游植物和其他清潔生物相比,大型藻類體內的營養貯存機制使其更適合在營養鹽波動的水體環境中生長,其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能與赤潮微藻進行營養競爭,向環境中分泌相生相克類的化合物,抑制赤潮微藻的生長,起到防止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與增長的作用。Nakai等[19]發現大型海藻海膜(Halymenia floresia)能夠持續分泌一種不穩定的、對藍藻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Jin等[20]發現石莼(Ulva lactuca)分泌一些化合物,抑制共培養體系中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生長。Hogetsu等[21]研究發現,大藻(Pistia stratiotes)分泌的相生相克類化合物能夠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并首次提出利用大藻的克生作用作為微藻生長的控制手段。

植物修復相對于其他修復技術方式有著自身的優點,其適用于大面積、低濃度的污染,成本低,適用范圍廣,可處理多種污染物和多種環境;是一個自然過程,安全性較高;收獲相對容易,而且有相當多的種類可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植物修復的優點讓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得到不斷的加強。但是植物修復過程較慢,營養物質集中在植物體內并沒有真正去除,植物的收獲需要增加額外的費用,環境因子對植物的生長和去除效率影響較大[17]。

3.2.3 其他生物修復技術除了微生物修復以及植物修復以外,還有動物修復以及一些特殊的生物應用到水域環境中的修復方式,這一類的修復技術主要是通過一些底棲生物或者濾食性生物的攝食習性對水域環境中的有機物利用。已有報道指出[22],濾食性貝類、某些棘皮動物等可以去除富營養化水中的營養物質,進而凈化水環境。沈新強等[23]通過投放以巨牡蠣(Crassostrea sp·)為主的底棲動物在長江口水域開展底棲生物修復試驗的效果明顯。此外,多毛類(Poly-chaetes)在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處于關鍵環節,可很好地利用底質中的有機污染物和一些重金屬轉化為自身的生產力,其作為海洋食物鏈中的一個分室且生產單元,能夠凈化底質,使系統內部的廢棄物再利用和循環,增加環境生態效益,是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中原位生物修復的重要生物種類[24]。

相對于微生物和植物修復技術來說,目前此類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報道較少,多集中在養殖區水域環境,且使用要求較高,單獨使用難度較大。

4 展望

良好的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是中國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事實表明,漁業水域環境惡化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海洋漁業發展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制約因素;是中國海洋漁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最大障礙;是中國海洋漁業發展戰略調整中最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正確認識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現狀,加強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的保護、修復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是中國漁業發展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重大關鍵問題。

4.1 保護措施的研究

漁業水域環境監測為漁政機構對漁業環境的管理提供科學的數據與評價資料,為執法提供可靠的依據,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監測網絡還有待健全,集中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也有待建立。今后的研究工作應主要圍繞漁業環境有害物質和有害生物有效監測體系的設計和建立,各類環境樣品中痕量污染物質快速分析方法的開發,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方法等。

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保護出發,重點對需優先控制的污染物(有機氯化合物和其它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石油烴、天然毒素、人工藥物、病原菌等)開展研究,掌握其在自然水域中對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結構和功能的不利影響。此外,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管理是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可通過對漁業環境質量管理技術和措施兩方面的研究,為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漁業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4.2修復技術的研究

在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技術的具體使用上,由于各種修復技術都有一定的缺點,一定要合理選取最適合的應用方法。鑒于生物修復的巨大優勢,應著重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可以把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修復生物的改良中,加快生物修復技術規模化、工程化培育等應用技術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從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出發,今后應重點加強修復作用菌的研究,篩選出高效作用菌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構建高效基因工程菌;加強環境因子對修復菌的修復能力影響的研究,提高微生物修復在實際應用中的效率;加強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性和大范圍推廣的研究以及微生物技術在海洋漁業水域環境修復的應用;選擇高效、高適應性植物修復品種或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研究篩選新型修復植物;加強經濟修復植物的研究,降低處理成本;加強修復植物的大規模生產培育技術以及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工程管理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結合各種生物修復技術的優缺點,加強對新的生物修復技術及高效綜合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等。

參考文獻

[1]唐啟升.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J].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國家海洋局. 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09.

[3]環境保護部. 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R].北京:環境保護部,2009.

[4]國家海洋局. 200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R].北京:國家海洋局,2009.

[5]王淼,胡本強,辛萬光,等.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成因與治理[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5,1-6.

[6]唐啟升.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