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突發事件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自我發展;素養與能力;自主學習;外源學習
一、高?!队h互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師教學發展的現狀
《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的一門核心課程。2010年底,張瑞娥、陳德用曾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145所高校翻譯課程的師資現狀展開調查,通過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位結構等方面進行比對分析,發現目前高校師資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接受調查的328位教師中,30歲以下教師占25.61%,超過50歲的僅占5.48%[1],可見教師隊伍的主體是青年教師,但這種年齡結構也不免帶來一些現實問題:一部分教師不熟悉高校教育規律,一部分教師畢業于非師范類的高?;驅I,尤其是沒有教育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數量多。一方面新進教師從校門到校門,雖掌握了較為前沿的理論知識,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的系統學習和實踐,欠缺實際掌控課堂的能力和教學經驗,還有待于提高實際教學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課程由從其他高校或企業聘請來的教師承擔教學,而這些教師教學能力往往不強,只能從事基礎教學,傳授較為過時的技術,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這樣的師資隊伍明顯缺乏教學能力。具體而言,翻譯教師在執教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工作量繁重。高校翻譯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工作量大,調查中近71%的教師的周課時都在12節以上[1],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獨立學院的任課教師甚至達到18-20節,而且每學期還要承擔2-3門課程。
(二)缺乏教學帶頭人和科研環境。翻譯課程的任課教師普遍年紀輕,教學經驗不足,這樣的師資結構直接導致整體的科研能力薄弱,因而急需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帶領年輕教師從事學科建設和教學質量建設工作。
(三)翻譯能力和實踐經驗薄弱。具體到《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這門典型的翻譯課程,教師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一些獨立學院,部分任課教師原本是語言學、英美文學等專業畢業,從事了多年高校英語教育工作,但因為翻譯新設專業發展急需師資等客觀原因后來改教翻譯課程,從專業背景而言這些老師本身不具備系統完整的翻譯理論知識,實踐工作經驗更是無從談起,教學效果必然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無從保證。此外,盡管我國一些知名外語類高校翻譯專業已培養出大批翻譯碩士、翻譯博士,但從就業方向而言,大量優秀畢業生更傾向于在大型企事業單位、政府組織工作,只有少數畢業生從事高校教師工作,但由于其學習期間努力程度不夠,無論是理論知識結構、實際工作經歷還是自身專業素質都還有所欠缺,仍需通過繼續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養。
二、翻譯課程教師自我發展的途徑
(一)自主學習。教師自主學習是在學習者自主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要求教師本身也是一個學習者,和所有的自主學習者一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2]。教師自主學習應當終身化,這既是教師職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責任使然,僅憑學校學得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教師自主學習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服務于教學,展開課堂互動,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時發現、糾正教學中的問題。尤其考慮到翻譯課程互動性強的特點,教師必須時時學習翻譯理論、教育教學的新成果,更新自身的知識庫,才能應對課堂教學中五花八門的問題。這既有利于建構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也有益于指導學生,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和信息。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自我調整,教師才能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
(二)外源學習。(1)參加進修、培訓。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并不是靜態的,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新的詞匯,一些舊的詞匯隨之消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處在變化中。因此要向學生傳授準確的語言知識,教師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務實的進修、培養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教師既不具備能力為學生挑選最新最合適的翻譯教材,也沒有廣博的知識儲備給予學生最前沿的技術,授課內容空洞無物,缺乏生氣。翻譯課程的教師應具備“雜家”的素質,對翻譯材料中涉及的專業話題知識水平雖不及專家、大家的深度,但也至少都略知一二。但目前教師大多安于默默任教,與時展、翻譯材料所涉及的行業多半脫節,這是必須要改變的。在諸多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方式中,各種師資培訓活動的作用尤其突出。通過參加培訓計劃,特別是有關翻譯技術軟件方面的,教師可以直接與培訓方教師、軟件開發者當面溝通,得到技術指導。而且這類培訓計劃往往提供的選擇也比較靈活,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客觀條件,選擇恰當的時間,通過近距離或遠程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2)積極參與學術交流。翻譯教師還應走出大學校園,積極通過翻譯教學研討會、交流活動、學術訪問等機會,向專家、學者積極學習先進經驗,了解學術前沿動態,開闊學術視野,提升自身的理論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并同其他專業教師研究探討,交流信息,彌補知識欠缺,建立同行聯系、校級聯系,便于今后的溝通和相互幫助。(3)打造教師溝通平臺。網絡平臺可以向教師提供嶄新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方便教師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和同行間的相互學習。利用網絡平臺,校內教師乃至外?;蚩鐓^域教師可以就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交流討論、切磋溝通,積極尋求合作與支持,分享自學到的新知識與新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范圍,謀求共同發展。(4)引進學科帶頭人。考慮到翻譯課程教師普遍以青年教師為主的現狀,高校應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或者聘請專家,提高中年教師在整體教師隊伍中的比例,以有效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監督教學質量。(5)加強翻譯實踐。除了常規的在高校進修,針對翻譯課程特點,教師也可以到翻譯公司、大型企業等機構短期進修,拓寬實踐渠道,掌握多話題的翻譯技能,力爭成為雙師型教師。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和期望也不斷提高。教師自我發展既順應這一時代潮流,也是現代教育的內在需求?!队h互譯理論與實踐》的授課教師要積極開拓深造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內外培訓、會議、學術交流活動或網絡平臺等多種途徑,發揮自身能動性,通過自學和其他外源學習機會促進教學,努力豐富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密切參與翻譯市場,并將實踐工作經驗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最終培養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實用型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突發衛生事件;鐵路;應急機制
近年來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下簡稱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為典型的突發事件以及鐵路交通工具在其傳播鏈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視。鐵路作為大眾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復雜、人員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躍式、遠距離、活性大等特點,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鐵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間接影響或無形侵害的場所。衛生部在《關于非典預防控制有關技術方案的通知》中強調了“預防非典通過交通工具傳播指導原則”,進一步催生了鐵路系統根據自身特點建立處理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1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含義
1.1鐵路突發事件是指國內突然發生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共健康嚴重損害,并有可能借鐵路傳播的事件;鐵路車站、列車發生3人以上集體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鐵路單位內部發生的3人以上集體性職業中毒、食物中毒、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
1.2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是指鐵路預防、控制突發事件的各種制度保障以及運行程序的總稱。具體應包括組織保障、預警、預防和應急準備、信息報告、應急處理和監督管理機制。根據突發事件牽涉面廣,不明因素多,控制難度大的特點,建立健全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才能最大程度地減低突發事件產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原則應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管理,快速反應;條塊結合,路地聯控;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基本原則。鐵路是全國大聯動的運輸行業,呈走廊式分布,系統內部工種設置復雜,管理以鐵道部、鐵路局、分局、站段縱向管理為主,因此堅持政府統一領導、鐵路逐級負責,實現內外全面控制是非常關鍵的。
2建立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幾點看法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2.1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正是由于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危機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衛生管理職能的要求,必須建立一個在宏觀層面上指揮、決策、調度、協調權威性高的組織主體。鐵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的領導下成立鐵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由鐵路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根據突發事件波及范圍、性質和管轄區域等不同情況,在服從國家統一指揮的前提下分工負責;其次成立專家組,負責對可能或已經發生突發事件的預測、評估、指導和檢查;在鐵路疾控機構成立現場調查處理小組。
2.2制定有效權威的應急處理預案根據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牽涉到多部門、多專業、多崗位、多環節的相互支援和銜接才能達到全面控制的經驗。因此,鐵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從管理和技術兩個角度認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應急處理預案,達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實現組織上下結合,程序流程貫通,分工責任明確,執行簡便可控。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各部門的通力合作,環環相扣,保證各項應急措施落到實處。通過執行預案來規范行為,培訓隊伍,并通過建立防范和處理責任追究制度以保證其權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3
處理突發事件的技能是指體育教師在快速處理課堂意外事件、突發事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較為熟練的教學行為方式。它是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一種特殊技能。
二、處理突發事件技能形成的要求
1.對課堂中出現的各類突發事件,能夠始終保持冷靜與鎮定
對于體育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各種意外,體育教師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和鎮定的神情,這樣才能處理好各種突發的事件。當然要做到這個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別是年輕教師,遇到一些課堂意外經常會神情慌亂、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從而造成課堂的混亂狀態。因此,體育教師在室外上課時,在心理上要有一個預期的準備,做好隨時迎接變化的挑戰;但同時也不要造成過分緊張的心理,不要草木皆兵,戰戰兢兢。只要保持適度緊張、冷靜鎮定的心理狀態,就可應付隨時而來的突發事件。
2.善于掌握“處理突發事件不影響課堂教學”的原則,不把“事件”擴大化
突發事件往往不可預期,有時會直接影響正常的教學次序,缺乏經驗的教師經常會顧此失彼,急于處理突然而至的突發事件,但往往不能急速處理好突發事件,所以就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當然,若遇重大的事件,如學生發生重大的傷害事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立刻停止上課,并采取有效快速的手段與方法解決當下的問題,如進行急救、撥打120或送往醫院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突發事情都是重大的,大部分都是輕微的,對于這些輕微的事件,要小范圍化處理,盡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采取“當場擱置、事后處理”的方式,不要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
處理突發事件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方法都是快捷有效的,很多青年老師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在處理體育課堂教學突發事件時,往往會花上很多的時間,有時還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有的突發事件來得突然,來不及長時間的思考,必須做出快速的判斷與應對。因此,作為剛入職的體育教師要很好地掌控課堂,需要向老教師多學習課堂管理的各種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方法和教學風格,這樣才能應對自如。
3.處理突發事件時不要傷害師生感情、不體罰學生
體育教師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體育課堂教學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教學環境是不可控的。同時,突發事件也是一個異常的現象,因為它畢竟直接干擾了體育課堂教學的正常次序。體育教師在處理異常的突發事件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萬不可感情用事,動不動就呵斥、謾罵、諷刺學生,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對維護正常的教學無益,相反會極大地傷害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即便是學生做出了一些違規行為,教師也要耐心處事,并在事后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以理服人。而體罰學生更不允許,那是違反教學原則、教育原理的,體育教師應該特別注意。
4.處理突發事件做到公正、客觀、公平
在課堂教學的競賽活動環節中,突發事件可能直接影響到競賽雙方的“利益”,因此,體育教師要妥善處理,盡量運用競賽的規則與原理進行判別,不要感情化處理,否則必然會激起學生的對抗情緒。如在競賽活動中,學生出現了搶跑、犯規、違規行為時,不能視而不見,而要采取果斷的措施,糾正這些違背體育比賽道德的行為,這也是對學生的思想品行的一種教育,可以把這種“事件”好好利用起來,借此實施體育教學的教育功能。這是一種變不利為有利的很好舉措,而維持這個舉措的標準就是體育競賽的規則,這樣才能做到公正、客觀、公平。如果在處理過程中,教師加入了感彩,對學生有所偏好,那么就會造成事件處理不公平,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學生對老師產生內心的不尊重。
5.經常反思與總結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
突發事件的發生,表面上屬偶發性事件,但實質上具有必然性的一面,并且帶有一定的規律性。所以,要認真總結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尤其要求體育教師課后認真剖析導致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失誤和不足。特別是對教法設計、組織管理、安全措施、環境預設等方面找出原因,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提高防范意識與能力,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有礙學生身心發展的意外突發事故。
三、處理突發事件技能的案例與分析
1.案例與分析之一
現象:在一節籃球投籃教學的公開課上,突然有一個學生提出要和上課老師比投籃,其他學生看到有人向教師挑戰,都興奮地圍過來,并不時地鼓動著?!笆潜纫幌履??還是將他訓斥一頓?”老師當時猶豫不決。
篇4
關鍵詞: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27-02
近年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是在各類突發事件報道中,人文關懷日益成為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滿足受眾需要、樹立媒體形象、疏導社會矛盾、倡導“以人為本”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彰顯人文關懷,應注意哪些問題,成為新聞研究者和從業者思考的話題。
一、突發事件報道注重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關懷起源于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其含義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我國新聞報道中,并成為不可忽視的報道環節。有學者認為,在現代傳播中,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作為最終要義[2]。
突發事件不僅發生突然,往往還有災難性的過程和后果、容易聚集矛盾,事件本身及新聞媒介對事件的報道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關注度。因此,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發事件除了要報道事件發生時的基本情況、進展、善后、原因調查、責任追究等,同樣需要報道事件中涉及的“人”的一切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發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更具有關注價值。
2.滿足受眾需求的客觀需要。受眾對突發事件報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們關注突發事件中的“人”的信息,包括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生存狀態、社會權益、價值尊嚴等等。這種信息需求,必然要求新聞媒體增強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內容的報道。
3.塑造媒體形象的現實需要。有專家認為媒體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取決于媒體的人文精神,取決于對人的關懷度[3]。
4.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新聞媒介作為一種強大的宣傳工具,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它“通過宣傳來形成新的社會輿論,從而來影響、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要溝通、協調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緩解社會沖突,消除矛盾,在社會規范的原則基礎上齊心協力”[3]。很多突發事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在處理過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會矛盾,極易引起事件相關公眾情緒的激化。這不僅需要政府及事件處理者認真對待、解決,也需要新聞媒介的有效報道和引導,其中最有效的引導方式就是人文關懷類的報道。
5.倡導“以人為本”社會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載體。注重人文關懷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4]。在社會各界正在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以人為本”理念的過程中,新聞媒介具有很強的載體作用。要最大化發揮這一作用,除了宣揚有關文件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事例加以引導,也就是要在報道中凸顯“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這種災難性強的新聞事件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無疑更能達到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效果。
二、突發事件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為對事件中“人”的關懷。一般而言,突發事件中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事件參與者、旁觀者、受影響者和處理者,人們最為關注的則是參與者和受影響者。以煤礦事故這一類型的突發事件為例,在報道過程中,就是要重點關注事故傷者(幸存者)、遇難者、傷者和遇難者家屬、救援救治人員、志愿者隊伍等。
首先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表現,不僅體現著他們對事件的一種態度,還往往影響甚至決定著事件的進程和處理,必須予以重點關注,合理引導。在以往的一些災難性的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廣大媒體習慣于在稿件中寫上“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等語句。事實上,這種表述不僅違背常理和客觀事實,而且容易引發事件受害者的不滿,也廣為社會詬病和質疑。這一事例也從反面表明,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也越來越重視關注事件相關人的情感需求,一些客觀真實的報道引起社會認同。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煤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幸存礦工對剛發生不久的事故有較強的恐懼感,一些傷者受到不同程度驚嚇,甚至夜里做夢全都是逃生場面。礦工們的這種情緒不僅是他們在事故后的真實感受,同樣也是受眾關注的重點。新華社記者捕捉了這些信息,采寫了題為《山西“2•22”礦難造成74人死亡 獲救者講述驚魂一刻》的報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好評。
其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生存狀態。在突發事件發生處置過程中,相關人群的生存狀態是受眾最關注的內容之一,也是體現報道人文關懷的基本要素。以煤礦事故為例,人們不僅關注井下被困人員的生死,還關注事故幸存者的救治、救援隊員的安全情況等。在山西2008年2月22日發生的屯蘭煤礦事故和2010年3月28日發生的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報道中,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除了及時報道搜救進展、事故遇難人數變化之外,還廣泛關注了事故傷者的救治、搶險救援隊伍等涉及人的生存狀態的情況。比如新華社關于“2•22”屯蘭煤礦事故的報道《生死大營救――山西屯蘭礦難362名礦工生還紀實》,對救援隊員搶險過程中的艱辛、在井下的生存狀態乃至平常的訓練情況都作了反映;關于“3•28”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的報道《為了生命的呼喚――王家嶺礦“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紀錄》,對被困礦工家屬的焦慮、獲救礦工的救治、救援人員決定救援方案前后的艱難抉擇等狀態都進行了如實反映,獲得了良好社會反響。
再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社會權益。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性事件,往往損害了很多親歷者或參與者的健康或利益,對他們合法的正當的社會權益,媒體也應予以關注。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有78名礦工遇難、110多名礦工受到不同程度傷害。作為國有大礦的職工,他們的死亡賠付標準、工傷賠付金額等社會權益情況十分引人關注。新華社在及時報道了遇難礦工將獲得每人不低于20萬的賠償金等消息后,于2月23日采寫了《山西屯蘭煤礦事故工傷保險補償和賠付金2806萬元預付到位》的稿件,媒體采用高達299家。
最后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尊嚴。價值和尊嚴是人的高層次需求,同時也是人在社會上的終極需求,它無疑是突發事件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中之重。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和尊嚴首先表現為對其生命、生存權的尊重。在一些煤礦事故報道中,相關媒體十分注意報道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搶險救援措施,相關領導和部門對挽救礦工生命、減少人員受傷程度、保障救護隊員安全所做的努力,充分體現出對礦工、救援者的生存價值的尊重。
此外,人的價值和尊嚴還體現在對逝者的尊重上。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每位遇難礦工的遺體最后都被清洗干凈,由家屬辨認并火化。一些媒體對這些過程都有了解,尤其是攝影記者也拍攝了有關遇難礦工遺體的照片,但最終都沒有發表。這種處理方式也是表達對遇難礦工尊重的一種方式。
三、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做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關鍵在于一個“情”字。對事故被困人員及其家屬要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情”,對救援人員、醫生護士、后勤保障人員的努力與堅守要有敬仰之“情”,對生命的尊嚴要有敬畏之“情”,對人間大愛要有感動之“情”。但這類報道也要注意兩方面問題:
1.力戒“習慣性忽略”。突發事件報道過程中,往往面臨時間緊、任務重、持續時間短等客觀困難。記者趕赴現場后,首要關注的是事件的進展,往往容易忽略人文關懷的內容。出現這種“忽略”,一方面與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一些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新聞從業者的認識有關。一些報道參與者認為,突發事件的報道主體或者全部應為事件進展本身,這是硬新聞,往往在這上面下很大工夫,生怕遺漏。由于重視,這方面報道一般都做得很好。但他們同時認為,關注“人”的基本狀態,情感、價值、尊嚴等,屬于軟新聞,報不報對事件報道本身并沒有很大影響,于是便甚少關注,這樣就出現了突發事件報道人文精神的缺失。
2.力戒感情泛濫。力戒感情泛濫,應著力處理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與社會效應的關系。與“習慣性忽略”相反的是,一些報道參與者在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信息時,有些感情泛濫,盲目同情。有的報道者好于描寫突發事件恐怖緊張氣氛、事件受害者的悲慘境遇和情緒,甚至不顧遇難家屬情緒展現事故血腥場面等。這類報道看似體現了對突發事件中人性的強烈關注,實際上社會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事件的正常處置。
我們認為,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方面的報道,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罔顧社會效應。要搞好這方面的報道,首先要求報道參與者具備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關注事件進展,同時也要關注事件中“人性”;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報道觀,在報道過程中,應當把握一個“度”,始終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本著對事件處置有利、對事件受害者負責的原則,充分而合理地展現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張燕.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EB/OL].中國廣播網, 2005-11-18.
[2] 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N].光明日報,2001-02-06.
篇5
關鍵詞: 留學生;突發事件;處理;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4-0307-02
0 引言
目前,隨著來華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留學生突發事件頻發,據統計留學生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突發事件占留學生突發事件的52%。突發事件的含義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指事件的發生、發展速度很快,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二是指對于發生后的事情難以應付,必須采取不同尋常的處理方法才能夠妥善處理。本文以一起留學生自殺未遂事件為例,進行分析,總結經驗,論證建立、健全留學生突發事件危機處理管理機制的意義,既是維護高校穩定、社會和諧的保障,又是留學生合法權益、生命安全的保證,以及如何建立留學生突發事件處理管理機制。
1 案例概述
某高校來自贊比亞的碩士留學生,剛到學校時活潑開朗,與留學生相處很好,一年后,由于是英語授課,基礎課薄弱、與老師溝通難,有2門功課掛科,使他感覺學習壓力很大,越來越不愿意與別人交往,留管老師發現苗頭后多次與他溝通,并與代課老師聯系單獨為他補習來緩解他的學習壓力,可是效果不是很好,他越來越孤僻,經常為一點小事與人發生爭執,總感覺有人要謀害他,甚至認為同宿舍的學生是某一組織派來謀殺他的間諜,每天生活在恐懼中。贊比亞駐華使館官員來校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時,使他感到學習壓力很大,一時想不開,獨自1人在宿舍用水果刀企圖自殺,在腹部捅了一刀后被同宿舍學生發現,立刻通知值班老師一起將其送往醫院搶救。后經精神病專家診斷該生患有嚴重精神妄想癥,已經不適合在校學習,經使館和家人同意,辦理休學回國。
2 引發事件分析
通過以上自殺事件分析,上述留學生由于的心理問題導致自殺,向這種由于心理問題導致突發事件發生率已占留學生突發事件的52%,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教學和留學生的生命安全,如何做到減少和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保證留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必須找出根源,建立突發事件管理機制,通過對該事件分析,導致留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種。
2.1 客觀因素 由于地域差異,與他人交流缺失,對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難以適應是造成留學生心理問題的客觀因素。留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域、文化差異使留學生之間難以溝通;留學生作為涉外人員,按照中國涉外人員住宿管理規定,嚴格與中國學生分開居住,留學生公寓管理制度嚴格,有來訪登記制度、限定開門關門制度,同中國學生交流機會少;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學分制與國際不接軌,使留學生同老師產生隔閡。
2.2 主觀因素 造成留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觀原因有很多,有的留學生自身性格、自律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其對環境的不適應,不能夠很快融入環境,尤其是來自非洲的留學生時間觀念差,經常遲到,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主動融入中國學校文化,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前面的學生就是因為如此,在中國一年不學習漢語,不主動同中國學生交流;有的留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方法不當等因素造成漢語水平較差,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心理壓力較大;有的留學生由于語言的障礙,生活和學習中許多問題無法解決,產生心理問題;還有,有的留學生受教育程度不同,學習困難,自身在其國家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夠,尤其是來自亞、非洲不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數學、物理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壓力過大,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消極的心理因素,時間久了無法釋放造成心理疾病。
3 從管理學的視角分析建立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
3.1 建立跨文化溝通模式,疏導留學生消極的心理因素,保證留學生的心身健康,可以有效的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溝通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交流并相互理解信息的過程,其目的通常是激勵或者影響他人的行為??缥幕瘻贤ㄊ请p向的,一方面是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能主動解決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跨越文化差異的門檻,實現跨文化心理適應過程。作為留管人員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習并提高跨文化對話能力,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留學生有效的實施科學管理,調動留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他們消極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是要求留學生能夠主動同老師溝通,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搭建老師與留學生、中國學生與留學生溝通的橋梁。
3.2 建立、健全留學生突發事件管理機制,通過完善的管理和科學的預防手段,可以減少留學生心理原因引發的突發事件的發生。
首先,做到預防為主,制定突發事件預案可以有效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建立與留學生日常溝通制度,制定專人作為聯系人,可以是愿意擔當、具有語言能力和較強的溝通能力、經過外事培訓的在校中國學生或者留學生,聯系人給予激勵機制,促進聯系人隨時了解留學生的狀況,對于不正常的留學生老師可以及時給與心理疏導,有必要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防范突發事件的發生。其次,建立危機干預體系,如監控系統,建立留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并對高位學生展開監控。做到留學生突發事件的預警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教育、早預防、早干預的原則,快速反應使突發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再次,建立突發事件管理體系和程序,建立應急處理制度。加強留管干部對應急事件的處理專業認識和培訓,在突發事件處理程序上做到快速反應、密切配合、及時上報、妥善安置的原則,提高突發事件處理效率,降低突發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
總之,建立完善的突發事件處理管理機制和科學的預防手段,做到有效預防、迅速應對、妥善處理留學生突發事件是留學生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維系高校穩定、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留學生合法權益、生命安全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顧嘉租.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危機管理;情報融合;應急決策
1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危機問題也不斷涌現。無論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亦或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人禍,突發事件所瞬時釋放出的破壞性能量都可能給地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物質與精神上雙重的破壞與損失,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十七大、十報告中已明確提出“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網絡社會管理”等旨在消弭現實環境與網絡環境中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指示【1-2】。而“十三五”規劃中更是著重強調了突發性公共危機攻關決策問題的戰略意義?;仡櫞罅堪咐浑y發現,突發事件危機應對全流程中,情報問題是制約城市危機管理質量的關鍵,對危機情報的獲取過濾、加工研判貫穿著突發事件應對的各個環節(預警識別-決策應對-恢復評估)。然而面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誘因復雜、演化規律模糊、孕災情景多變、應災條件差異較大等客觀屬性,如何將多平臺、多形態、多信源、高沖突的數據、信息按照最優準則采集加工、分析過濾、融合優化以完成危機應對所需的情報支撐,如何在多元的危機情景下界定各環節的危機情報需求并提供有效的關鍵情報服務,如何支持情報不完備的情況下合乎規律的擴充危機情報網絡以保證事件研判、危機決策合理開展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采用任何單一維度的情報服務手段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據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復雜任務屬性,訴諸于多層次危機情報外部特征歸一化采集清洗、沖突的危機情報內容定性研判,多元需求對象的情報服務范式,非失察性情報的知識化總結已逐漸成為城市突發事件危機情報保障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而這本身需要借鑒社會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統籌學、情報學等多門學科知識交互的去完成任務求解,有鑒于此,本文立足于提升突發事件應急中的危機決策情報保障效率,探索多模態危機情報的融合應用體系,以期為綜合的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多模態情報采集處理、融合應用等實踐問題貢獻綿薄之力。
2研究現狀綜述
有關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流程中情報問題的研究熱度一直未曾衰減,更隨著近年來新媒體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成熟而不斷吐故納新。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危機情報的處理技術層面:Dug⁃gan從危機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細分的視角,提出了危機信息傳播模式,該模式創造性的定義了影響危機信息傳播的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進而揭示出危機信息傳播的一般過程【3】。陳凌、辛立艷揭示公共危機決策過程中,信息采集要素、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信息處理手段的作用機理,并在全面分析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保障體系模式基礎上,探索性構建了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保障平臺【4-5】。Balisa等提出的面向洪澇自然災害的危機預警系統架構,該系統基于泛在信息空間(CIS)思想,為洪澇災害的預警工作提供理論依據【6】。裘江南等從突發事件作用機制出發刻畫危機應對過程的不同維度知識需求,建立面向突發事件及其鏈式關系知識的表示模型【7】。孫振喜等探討了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管理機制建設,探索新技術條件下對我國危機信息管理的新思路【8】。Barrientos采用從急救中心及突發事件舉報中心等部門獲取的真實數據,試圖對危機事件的發生的頻率及危機事件的時空分布加以分析揭示【9】。王傳清構建了政府危機信息管理聯動系統模型架構,以期從根本上克服各級政府危機信息管理系統存在的溝通障礙問題【10】。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危機情報應用的機制范式層面:Militello等學者就突發事件危機管理過程中信息流的控制與利用問題進行思辨式討論,描述出危機管理事中的信息溝通與應用機制【11】。朱曉峰等學者在梳理政府危機決策一般過程的同時,構筑出針對政府公共危機決策的政務信息采集模型【12】。袁莉探討了應急管理中情報融合的基本涵義,分析基于web的3種應急管理情報融合模式的特點及框架,并提出我國應急管理情報融合的對策建議【13】。沙勇忠、李文娟從問題域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由要素論、過程論、功能論、方法論和系統論所構成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并對其基本問題進行了闡述【14】。Comfort對公共危機的事后恢復中如何有效的獲得有利的決策情報支撐展開了相關的討論【15】。宋丹、高峰認為危機應急管理必須根植于情報服務,以建立危機情報服務中心為媒介將專業化的情報服務理念嵌入到危機管理流程中【16】。李綱等學者將“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到危機事件管理中,提出“智慧應急體系”的情報需求與實踐流程,探索危機情報的智慧化聯動機制【17-18】。通過對近年來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各類前沿信息處理技術、創新性危機情報管理模式均已滲透到危機情報保障的研究中,但是在突發事件管控的不同階段,不同管控主體的情報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另外危機情報的載體形式、內容質量等本征屬性也具有較大差別,只有有效地將各種模態的危機情報進行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突發事件危機處理過程海量情報處理與利用中的諸多現實問題。
3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流程的多模態危機情報融合體系
情報融合概念起源于美國軍方的聲納信號處理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是利用多傳感器獲取關于對象和環境的全視角信息描述,強調技術和算法的結合。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情報融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文獻【19】將危機情報融合定義為救援方法、資源配置、決策主體、基礎數據等系列整合利用的過程。筆者認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情報服務是一個由低階事實向高階知識不斷進化的過程,糅雜著人文環境和科學技術的雙重因素。危機情報服務既要滿足于突發事件不同階段的情報需求,又要考慮不同服務對象的異質屬性和認知差異,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應急背景輸出不同的情報產品,融合的最終目的要消弭危機情報的外顯格式不一致、負載內容復雜、救災經驗隱晦、服務目標多維等“多模態”特征。本文所構建的融合體系也將圍繞上述幾個方面展開:①面向異構屏蔽的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②面向內容分析的多模態危機信息級融合;③面向救災經驗增值的危機知識級融合。33.1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框架危機管理過程中,大量碎片式的數據是產生危機情報的源頭,因此對危機數據的采集清洗是獲得危機情報的基礎工作。網絡泛在時代條件下,突發事件的危機數據來源具有繁雜多元特性,所包含的海量數據從社交媒體、文獻檢索、網絡采集等常規來源獲得的文本、音頻、視頻,到遙測/傳感等新型設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氣溫等多種不規則模態。無論數據的易用程度亦或數據結構的序化完整性都無法直接完成危機決策。隨著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相對成熟,為危機管理中產生的征兆型數據、事實型數據、調研型數據、共時型數據的深度描述與同質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技術手段。具有高度容錯功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使得記錄、存儲大規模危機數據提供條件。Falcons、Sindice等關聯數據搜索引擎的出現讓突發事件應對相關的危機全數據采集成為可能。Map-Reduce計算模式的投影算法、自然連接運算能滿足非關系型危機數據的分布處理需要,支撐起組分異質型數據的融合處理。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方向包括三方面。(1)首先需要設計出原始數據的標引規范來滿足跨時空的異構數據傳遞共享需要。針對危機數據的載體多樣化,必須訴諸于情報學思想中統一描述協議,將異源異構危機數據特征降維描述,使得各應急救援部門所掌握的危機數據在統一的標引空間內流動。(2)其次需構建能在海量數據中準確定位采集出支撐描述型真實數據的搜索引擎,突發事件的表征性數據呈碎片化分布在各種基建性硬件設備中,應急過程的高度不確定和時間高度緊迫特性要求迅速獲取到一手危機數據來開展后續工作,以關聯數據為核心技術的搜索引擎能夠在統一的數據框架下實現異構數據的相關性互聯,滿足海量危機數據定位采集的需要。(3)危機數據蘊含大量低價值密度的征兆性危機瀕發特征,在以往數據分析處理實踐中,效率低下的軟硬件設備無法勝任對全數據分析處理的任務,從而導致海量數據蘊含的預警征兆流失,但隨著云存儲、Map-Reduce等技術的成熟與推廣,對于危機數據的存儲、分析變為可能。構建分布式危機數據集成池在兼容保存海量危機數據的同時挖掘出其中隱藏的跨域危機特征,實現“數據垃圾”的再利用。圖1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框架對危機數據的加工處理可謂是危機情報融合的初級階段,其根本目的是屏蔽原始數據異構性,實現數據互通易用而非苛求數據的高度精準,在大數據處理思維的引導下,危機事實的數據總體量化、非結構型數據的高度利用才變為可能(參見圖1)。33.2多模態危機信息級融合框架經過清洗聚合,混沌狀態的海量危機數據遞進為表征突發事件部分運動規律和存在特征的危機信息,但對危機管理決策支撐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顯然不夠強勁。因為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伴隨著信息稀疏與信息爆炸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大量井噴式呈現的信息超出了決策組織處理的有限邊界,形成信息超載。另一方面危機信息(基礎信息、實時信息)的質量卻蕪雜粗糙,信息內容充斥著高沖突、不確定、強相關等種種趨勢,出現了決策者現有信息不能進行有效解讀處理的情況。首先由于多模態數據處理的有限精度以及復雜多變的信息應用情景引起的信息誤差、信息隨機性變化易使危機信息的供給與需求產生偏離,導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危機決策問題。其次當以往相似危機儲備積累的基礎信息、當次危機產生的事實信息與不斷更新的危機信息對同一現象產生不同視角的描述時,信息之間就產生了沖突,迫使決策者在信息混沌狀態下做出分析判斷。另外在真實危機案例中,信息通常存在相關與互補特性,對其有效的揭示將實現危機信息使用功能的擴充和提高,反之,基于孤立的危機信息做出決策也必將片面局限。多模態危機信息級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不確定危機信息定性擴展。突發事件應急階段,相較于信息爆炸,危機信息稀缺的局面更難于應對。在信息超載的條件下,情報人員能夠用專業技能與技術手段抽絲剝繭的創造生產出真實可靠的決策信息,而信息稀缺條件下的決策只能依賴決策人的經驗和自有知識儲備。面對數量稀疏且不確定危機信息,只有立即通過相關相似已發案例的檢索比對,擴展還原出零散危機信息的內容全貌而進行決策支持,否則被動等待理想信息占有局面必定貽誤戰機,坐失決策良機。(2)高沖突危機信息消歧。新媒體廣泛應用的環境下,公民記者可以不受限制的信息。尤其是當突發事件初期,各種謠言在網絡和現實中相互震蕩,內容高度沖突的信息給危機決策工作帶來極大困擾。情報服務方需借助證據修正、決策樹、神經網絡等方法對高沖突危機信息的合取算子加以賦權運算,通過理性思維與經驗知識相結合的方式消除高沖突危機信息的歧義。(3)強相關危機信息耦合。突發事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孤立的,但事實上,伴生性與仿生性才是突發事件的常態表現。橫向上,某一類型的突發事件可以攪動起其他類型危機事件的出現,例如2011年的日本福島地震致使其核電站泄露,污染周邊海域進而引發謠言釀成中國群眾搶鹽的。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地震突發事件的類型經過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演變序列??此茻o關的危機信息集中極有可能蘊含著貌似荒謬而又滿足數理支撐的規則,此類規則在滿足一定約束條件的環境下即可被觸發,引起伴生性危機事件。縱向上,一些突發事件總是與已發案例有著高度相似重疊,能給當前應急工作的開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有必要對危機信息的內容關聯性報以足夠重視。利用數據挖掘的聚類與關聯規則等方法發掘危機信息的橫向縱向關聯耦合,以此豐富危機信息的內容深度與廣度。(4)危機信息內容的可視化呈現。在突發事件的管控過程中,無法苛求應急決策人員具備高度專業的信息接收能力,而讓決策者“讀懂”危機信息時情報服務的根本目的,對于龐雜的信息內容,需采用既富有專業性又不失用戶友好的可視化化展示方案來滿足不同知識結構決策人員的認知風格(參見圖2)。通過多種數學方法和技術工具定性融合包括多級知識突顯維度的危機信息,消除信息不確定性、擴大信息關聯范圍、提高沖突信息耦合度、增強信息可靠性,使得融合后的危機信息與決策者的認知規律相耦合,提升信息可控性。33.3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框架完整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案例能夠產生大量的危機應對經驗與反思,匯總形成言表或意會的危機知識。將危機事件中蘊含的規律以顯性的方式表現分析、積累傳遞具有深刻意義。突發事件案例征兆性知識、正反兩方面危機決策知識、災后恢復知識的深度總結有利于同類異源的瀕發危機預警,匹配推理式決策,后續工作的順利落實等。但正如前文所言,危機知識的共同化、表出化、內在化、異質化差異決定了危機知識總結與發現工作開展的極端困難。對以往經驗的知識化總結不利是我國目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多模態危機知識級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危機知識庫構建策略。知識庫是知識獲取、知識描述、知識發現的基石,因此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的首要工作是建設具有高端知識管理性能的危機知識庫。知識庫的主要功能應包括國內外已發危機案例的按類長期保存,危機管理所涉獵的各類專家信息存儲,已發事件的危機決策人員認知過程和決策經驗的顯性化調研備份,和各子庫之間的互調用規則。(2)危機知識描述模型。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產生不同類型的危機知識,為同類事件的預警和危機應對提供借鑒。但危機管理流程的復雜多變性決定了危機知識結構層次多元模糊,為了實現危機知識的通用性、可擴展性和共享性,需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別構建危機知識描述模型,包括突發事件的自然屬性描述、時間維度的事件演化進程和方向描述、應急救援過程描述、危機決策者隱性經驗描述等。圖3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框架(3)危機知識推理。知識的一個重要屬性即知識間的關聯性。無論是盤旋于腦海中的命題形態或者是被客觀表述的載體附著形態,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節點。同理,危機知識節點只有與其他相關知識節點有機結合形成危機知識系統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而危機知識系統中,知識之間的耦合、分化、突顯、傳遞都遵循著相應的規律,因此基于知識運動規律的危機知識推理不但能夠擴充危機知識的結構維度,更有助于危機知識被應急人員更好的吸收應用。鑒于近年來語義描述工具和方法的逐步成熟,采用語義本體、語義標簽等工具有助于融合危機知識的描述模型語義化標注,約束公理的規范化,實現危機知識的在生產(參見圖3)。33.4危機情報融合產品的應用隨著突發事件發展演進的不同階段,危機管理的情報需求也大相徑庭,如預警階段的危機事件前兆、基礎案例情報需求,應對決策階段的事實型、經驗型情報需求等。被知識化的危機信息,只有在接洽的時域空間中才被激活為發揮作用的情報。危機情報應用階段的核心研究對象由信息客體轉移至決策者主體,情報服務只能在明晰突發事件應對的需求本征,適應決策者的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夠發揮效能。誠然,危機應急管理作為非結構化問題,并無固定模式可循,但就危機情報應用環節而言,克服情報滯后、失真、失效三個障礙永遠是其核心問題。這不僅需要情報質量的準確可靠,更需要情報傳遞工作有的放矢、對情報服務的質量準確評估糾正不足,需要建設跨部門、跨地域、跨時域的情報聯動服務平臺。上文中的融合結果形成危機情報產品,但面對應用目標的多維度,在危機情報應用工作流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對突發事件多階段危機管理的情報需求加以界定,以“情景-應對”機制協同推送契合危機情報到各個節點,建設多系統多部門聯動的危機情報服務平臺,合理設計基于危機決管理效用的情報服務評價模型等工作都是危機情報融合產品有效使用的保障。只有通過多目標的多范式情報服務,多種模態的危機情報流才能夠優化配置在應急管理的各工作流中,發揮出最大的勢能(參見圖4)。
4結語
篇7
[關鍵詞] 突發公共事件 應急能力 評價指標
1.美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
1.1 評估項目[1]
美國應急能力評估系統包括幾個應急管理職,每個應急管理職能各自有其評估指標。其主要應急管理職能為:法律依據、危險識別和風險評估、危險減緩、資源管理和后勤保障、應急預案編制、指揮、控制和協調、通訊和報警、管理和程序、應急指揮中心設施、培訓演習,估計和糾正行動、危機溝通、公眾教育和新聞、資金保障、行政和計劃管理。
1.2 評分標準
評分范圍在0—3分,在評分標準方面, 共分為四種, 分別為3,2,1及N/A分,分數定義如下:
3分:完全符合;2分:大致上都符合;1分:急需加強改進;0分:不需評估。
1.3 評分結果所代表的意義
將所有的評分結果取平均值之后, 即可表示此項目的應急能力, 共有三個區塊來表示整個評估結果, 其顏色代表分別為紅色、綠色以及藍色。
1-1.5分代表紅色區塊,需要加強改進
1.5-2.5分代表綠色區塊,符合規定
2.5-3分代表藍色區塊,非常完善
2.日本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其應急體系的建設在當今世界上是相對比較完善的。其評價項目主要包括[2]:危機的掌握與評估;減輕危險的對策;整頓體制;情報聯絡體系;器材與儲備糧食的管理;應急反應與災后重建計劃;居民間的情報流通;教育與訓練以及應急水平的維持與提升。根據以上每一個項目來設定具體問題進行評分,在回答時,主要考慮的方面是:1是否實施(在有或無之間選擇其一);2實施程度(應盡可能利用數字來進行客觀的評估判斷)。
3.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3]。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為了評價現有的應急預案體系,并對今后的完善和發展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2)可行性原則。應急預案的評價體系的構建目的是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的應急能力進行具體的評價,以達到明確管理能力和處理應對突發事件目的,所以,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代表性原則。 當探討突發事件應急問題時選擇所有的因素作為評價指標,既不現實,又沒必要,往往采取選擇少數指標來說明問題。因此,所選的指標必須具有代表性。
4.我國應急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
應急預案由初步計劃后,分為總預案,程序(即對行動的描述),說明書(細化責任與任務),以及對行動的記錄。根據評估應急預案的四個基本環節:預防,過程,效能,恢復;提出兩大類基本指標:靜態指標,動態指標。
4.1 靜態指標
靜態指標主要是邏輯結構和邏輯順序,以及應急資源的配置,即預防與過程兩個環節:
(1)預防階段:制定應急實施方案。該階段包括:法律,危險識別,風險評估,假設災害,危險減緩,資源后勤,通訊警報,中心設施,預警能力,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過程控制:開展培訓預案的培訓與演練。該階段包括培訓演練,演習,教育,其中涵蓋了對災害規模,方式,憑此,范圍,內容,組織,評估和總結等內容,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4.2 動態指標
動態指標主要是預案的演練:即效能與恢復兩個環節。
(1)效能評價
對應急預案效果與存在問題進行評估。該環節包括,明確執行機構,和職責,檢測預警,信息搜集分析,通報和宣傳,對財產,醫療,物資,交通人員防護和治安的保障,主要內容如表3所示。
(2)恢復措施
提出下一輪循環持續改進的措施,該環節包括:恢復與重建,監督管理體制,獎懲機制,有關術語的定義,預案與備案,設備維護與更新,定期評審,實現可持續改進,規則的制定與解釋,上一步應急預案實施的評價,反饋機制和善后協調及機制,危機溝通等,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5。結論
國務院 在2006 年1 月8 日《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下簡稱總體預案)中提出,應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如何衡量城市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能力以及城市需要哪些應急能力以應對可能的突發公共事件,如何檢驗城市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所擁有的人力、組織、機構、手段和資源等應急因素的完備性、協調性以及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綜合能力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建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體系可以識別城市應急管理工作中較為滿意和需要改進之處,。同時,通過制定客觀、科學的評估體系,把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納入政府和部門工作績效考核體系,也可以定期對各地區、各部門的應急能力進行評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過開展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體系研究,做好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組織、物質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從而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新建,陳曉君.國內外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綜述[J].燕山大學學報.2009.5.
[2] 高微.構建我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評價指標體系[J].商業經濟.
[3] 宋英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導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
篇8
關鍵詞:完善 突發環境事件 應急管理機制 探索
中圖分類號:X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135-01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都是一個無法逾越的環境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在借鑒發達國家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內涵
環境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相關部門為防范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而進行的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活動,包括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處置、恢復等動態過程。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要求政府必須采取不同于常態管理的緊急行動和措施,作出有效的決策。但是,在這種緊急狀態下要政府作出有效決策顯然是很困難的。因此,只有運用宣布緊急狀態、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機構等等應急管理措施和程序,這些措施和程序必須得到法律的授權,那么這就需要將它們制度化、系統化和具體化,從而突發環境應急管理機制就形成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首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是應急體制和應急制度的總和;其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具有典型的是非常態屬性,只有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虛擬資源被激活,根據需求快速凝聚和運轉,形成實際應對的動態運行,并且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又迅速轉變為常態。最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必須以法制體系作保障,法制是應急管理機制的基礎。
2 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現狀
2.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我國,應急立法往往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法可操作性不強。作為各級政府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依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內容較為原則、寬泛,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和專項法規,操作性不夠強。二是威懾力度不夠,缺失賠償條款。盡管目前施行的法律、法規對環境應急做了規定和說明,但從宏觀上來看,條款過于抽象,法律框架缺少涉及事后評估、賠償和追究責任的相關內容。
2.2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制不順暢
當前,在我國的突發環境應急體制中,各級政府實行的是各司其職的單災種、單部門的管理模式,缺少專門的統一的突發環境事件的綜合性管理機構,使得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都被納入各級政府專門機構的常規職能中。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災種和各種規模的事件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局面,單一的環境應急管理機構難以實施全面的應急指揮。
2.3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不足
一是環境應急管理更多依賴于行政手段,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明顯不夠。二是應急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面對突發環境事件常常手足無措,不僅不能應對應急救援的需要,而且會引發環境突發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三是應急救援裝備嚴重不足。由于缺少專項資金,先進的專項技術裝備顯然無法到位。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應急事件,落后的救援裝備必然不能滿足救援需求,造成事故不能妥善處理,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
2.4 社會參與機制不健全
我國對全社會風險意識的宣傳和應急處理能力的培養還很不足,導致社會參與突發環境事件預應急管理的意識非常薄弱。在我國,突發環境事件中一直是以政府為主體,缺少專門的機構對企業和個人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宣傳,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度不高。盡管政府在資源掌握、專業人才和組織體系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優勢,但突發環境事件一旦發生,僅僅依賴政府的力量一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而社會力量的參與都會提高應急處理的效率,盡可能把影響和損失降低到最小。
3 完善突發環境應急管理機制的對策建議
3.1 健全完善環境應急法律法規體系
第一,抓制定緊急狀態法,進一步把環境應急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即使一系列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措施和手段已經建立,也需要從法律的層面上建立完善的體系,從實體和程序方面予以保障。第二,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規定。根據環境特點的變化,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評估工作,及時修訂《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子預案,進一步擴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覆蓋面,形成相互配合的應急預案體系。
3.2 建立多元立體的環境應急管理體制
突發的重大環境事件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對這種不良影響消除不是單單依賴一個部門的力量就可以完全應對的,它需要來自不同部門和機構的聯合與協調,因而建立起多元化、立體化、網絡化的環境應急管理危機體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應該改變傳統的職能部門的劃分,從事件應對的視角而非職能劃分的視角來設置機構和配置權力。此外,各級政府的環境應急管理機構,應按照“綜合協調、分級管理、分類處理”的原則,建立一個責任明確的綜合協調指揮機構。
3.3 加強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第一,按照專業化的標準,加強突發環境應急管理隊伍的建設。一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應急管理隊伍;二是建立一支權威的應急管理專家隊伍;三是建立一支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第二,加大環境應急管理資金投入力度,健全長效規范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和撥付制度,實行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第三,加強環境應急物資的儲備和管理,依托國家現有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大中型企業,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品種齊全、規模適當、互通共享的環境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3.4 動員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應急模式,不斷擴大公民參與的廣度、拓寬參與的渠道、豐富參與的形式,建立政府與社會聯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整體聯動系統。國外發達國家經驗證明,有效應對環境危機的力量源泉和深厚資源在廣大社會組織與民眾之中,應當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應對危機。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加強對企業和民眾的宣傳和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應急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水平.對創新和推進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11(4).
篇9
生態文明和穩態經濟
第二次啟蒙呼喚一種后現代經濟
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構建與實踐路徑選擇——第五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綜述
國際航運海盜風險管理對策研究
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志愿者的管理優化研究
地震后災民心理危機干預研究
中國經濟崛起對東盟的機遇與挑戰
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
我國低碳綠色港口目標系統構成分析
完善燃油稅改革的探討
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的煤炭產業鏈自組織演化過程與仿真——以淮北礦業集團為例
大學學科建設管理機制的系統構建
“媒介”、“媒體”及其延伸概念的辨析與規范
宋代小報的特點及其產生原因探析
“失明”與“黑白民間”——帕慕克的視覺策略對當代視覺美學的啟示
電影視覺空間美學形態的演進
“客觀性”與科學本體論
科技哲學視閾中的幸福
論G.E.摩爾的自然主義的謬誤
陳漓公共藝術作品選登
生態文明的未來:馬克思和無為生態
生態文明呼喚一種富有人文情懷的后現代科學
放大的人類中心尺度:從實踐美學看生態觀念
生態危機與社會主義的構建——生態學的視域分析
論后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決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與重構
歐盟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借鑒和啟示
社會資本視角下的移動商務客戶管理策略研究
智力資本三維提升組織績效的路徑與機理分析
工作要求對研發人員創新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以工作情感為中介變量
《新資本協議》再思考:質疑、辨析與改革前瞻
《鹿特丹規則》對提單制度的影響
論我國公共信任期待下的立法聽證制度
“比較熱”下的冷沉思——中西比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運用狀況之評析
社會責任傳播模型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
網絡民意促進我國公共治理模式的變革
新農村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與路徑選擇
新生代無地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探析
陳彬室內設計作品
治理語義的“食品安全文明”——風險社會的視界
轉型風險社會的特點及風險控制
我們可以在何種意義上談論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的延續與升華
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生態與文明——生態文明的含義
法治對文明轉型的回應
民國的發展路徑及其啟示
《觀察》周刊指摘美國的幾個維度
康有為和梁啟超政治思想的異同及啟示
國家間博弈中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探析
關于教育在發展生產力中作用的思想
境外打擊海盜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航運反壟斷豁免管制機構和豁免程序
間接正犯若干問題探討
我國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度評析
篇10
【關鍵詞】城市信息化 數字城市 城市應急通信 數字集群通信
1 引言
當前,城市信息化和構筑數字城市已經成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數字城市建設的熱潮方興未艾,我國以“數字城市”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設也正在加快推進,“城市信息化”與“數字城市”問題漸成熱點,也將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習俗等產生巨大的影響。數字城市將促進城市規劃手段的全面革新,城市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使城市信息數字化,為公眾搭建一個“一站式”的城市信息化服務平臺,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化社區、防災救災、環境治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遠程醫療與教育、公眾信息服務等方面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另一方面,有效應對頻發的突發事件,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恐怖襲擊等事件發生時盡可能保障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減少損失,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和關注的焦點問題,日漸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在中國,基于近年來所發生的水災、冰雪暴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發事件,盡快建設完善的城市應急通信系統,快速、有效地應對這類破壞能力特強、破壞面積特大、破壞速度特快的突發事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城市應急通信系統作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必備通信手段,已經成為當前政府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
2 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概述
2.1 數字城市
1997年,在全球經濟向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美國副總統戈爾從戰略高度提出了認識21世紀我們這顆星球――數字地球的概念。數字城市作為“數字地球”概念的引申,是數字地球的一部分,也是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城市問題的加劇而衍生出的新概念,目前正日益受到政府、企業和專家學者的重視。
數字城市是指將有關城市的信息,包括城市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基礎設施、人文、經濟等各方面,以數字形式進行獲取、存儲、管理和再現,通過對城市信息的綜合分析和有效利用,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以有效促進城市系統各要素間和諧相處。數字城市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是城市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數字城市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城市信息化,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搭建地理信息系統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平臺,把整個城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資源有機地開發、整合、利用起來,實現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各個運作層面的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另一方面可理解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信息化,采用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手段,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數據自動采取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海量數據處理、虛擬現實(VR)等技術為主要手段,建立數字城市基礎數據平臺及其應用體系,提高城市動態、模擬、實時監測與調控管理的能力,實現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與業務應用,增強城市管理和服務功能,全面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交通、資源、環保和綠化、防災抗災以及社會治安等領域的綜合管理水平。
2.2 城市應急通信
應急通信是在出現突發緊急情況時,綜合利用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通信資源,保障救援、緊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種具有暫時性的特殊通信機制。應急通信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緊急性、靈活性、安全性等特點。
應急通信包括多個通信系統,如有線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集群通信系統、公眾移動通信系統及其他專用通信系統等。每種類型的通信系統都各有其不同的特點,適用于特定的應用領域和對象,如:
有線通信系統能夠提供高速、穩定和寬帶的通信信道,可以適時傳遞大量數據。但是也有其不足之處,如受到線纜的限制,并不能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
衛星通信不受地面條件的限制,通信距離遠。其靈活機動的獨特優勢,能夠實現在地面傳輸手段無法滿足的地點之間的通信,非常適合應急通信的需求。特別在面積大、地面通信線路不發達的地區,衛星通信手段更能提供性價比最優的解決方案。
集群通信系統可實現組呼、單呼、廣播以及短數據和分組數據傳輸業務,適用于應急指揮調度。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作為專業的調度指揮系統在應急通信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快速調度、安全及應急需求的增加,數字集群功能應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四川大地震中,公眾通信系統因擁堵而癱瘓,更反映出專用的指揮調度通信系統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出現過各種緊急突發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和大型公共安全事件,如“911恐怖襲擊”、“SARS”、印度洋海嘯、汶川大地震等。在這些事件中,既考驗了各國政府的應急響應能力,同時也考驗了通信網絡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彰顯了在公共通信網絡被嚴重破壞的狀況下,應急通信系統所發揮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城市應急通信系統作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必備通信手段,加快其建設已經成為當前各級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之一。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市場,公共通信網絡規模與實際使用人口均高居世界前列,但重大災害與公共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巨大通信需求與公共通信網絡指揮調度能力的不足已經成為突出矛盾,建設中國城市應急通信系統成為當務之急。
3 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的關系
“數字城市”是一個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信息化的寬帶基礎設施平臺,無線數字城市是目前的建設發展方向。現階段,我國無線數字城市的建設重點主要放在3G網絡+WLAN的建設上。
在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系統都在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很多人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系統能否相互代替?也就是說,我們能否只建設一個通信網絡,既滿足數字城市的需求,又能滿足城市應急通信的需求?讓我們回顧集群通信系統的發展歷程。集群通信是目前城市應急通信的主要實現手段,在其發展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集群專用通信能否和公眾移動通信相互取代的探索,但實踐已經證明,兩者各有非常明顯的特點和應用定位,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同樣,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兩者也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主要體現在:
(1)數字城市主要應用于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與控制、城市資源的監測與可持續利用、城市環境治理與保護、城市通訊的建設與管理、城市人口、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決策制定、城市生活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等領域。數字城市具有使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實現可視化表現等強大功能。它有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規范化和民主化水平,使城市規劃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分析能力和準確性,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及時性。它具備普遍性和公眾性的特點。
(2)城市應急通信系統則需要獨立于公眾網絡之外,需要具備應急指揮調度、視頻監控、救援通信、救援指揮、信息處理等功能,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應急專用車道。在災難發生時,尤其是自然災害發生時,一些傳統的通信設施很容易遭到破壞,如果應急通信系統完全依賴于傳統的一種或幾種通信系統,則應急通信系統也會因為災難而一起被毀壞。因此,城市應急通信系統要滿足專用性、隨機性、不確定性、緊急性、靈活性、安全性等特殊的應用需求。
因此,數字城市和城市應急通信系統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目標用戶群,以不同的方式向用戶提供服務,二者不可等同和相互替代。但是,如同集群通信和公眾移動通信兩種通信技術一樣,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是不斷相互汲取和借鑒對方的經驗以完善自身發展的,數字城市和城市應急通信系統兩者也完全能夠做到共存和協調發展,相互融合。
4 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的融合發展
城市信息化意義上的無線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系統的建設密切關聯,必須協同、融合發展、互為補充,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
數字城市的無線寬帶通信系統可以為城市應急通信系統提供強有力的寬帶數據傳輸支撐功能。在構建良好的城市應急通信系統時,需要實現對無線數字通信的指揮和調度功能,同時也需要保證應急指揮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及時獲得現場人員的一些數據信息,包括視頻、語音和其他數據等。以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為例,現有的系統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數據傳輸能力。因此,在城市應急通信系統的帶寬有限不能滿足突發事件發生時,對寬帶數據傳輸的需求可以借助數字城市的無線寬帶通信系統如3G、WiFi等來實現動態視頻的寬帶數據傳輸,使得城市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可以及時地了解和分析現場情況,有利于實現快速、有效的指揮調度行動。在突發事件面前,公用通信網可以首先轉變為“最大的應急通信網”,為指揮救援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同時,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作為城市應急通信的主要實現手段,在沒有突發事件和重大災害發生時,可以作為數字城市基礎設施平臺無線通信的一部分。由于數字集群通信具備3G、WiFi等無線網絡所不具備的有效可靠的指揮調度功能,平時可以為數字城市服務,給公安、公共交通、電力、水力、消防等公共服務領域提供指揮調度功能,使城市應急通信網絡能真正做到平時服務于政府和社會,在重大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保障國家、集體的利益,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在數字城市與城市應急通信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安全問題。由于我國的應急通信系統主要負責一些特殊的通信,如搶險救災、重大活動等,因此信息安全問題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如何保證公共安全信息在3G、WiFi等網絡上的高度安全可靠的傳輸是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
(2)運營模式。不同網絡的建設和融合,涉及到不同投資方和運營商的利益。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運營模式對于數字城市和城市應急通信的融合發展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城市應急通信網絡的建設,從總體趨勢看,由政府主導、運營商合作及全民參與的模式為普遍看好,并較具生命力。
(3)技術標準與規劃設計。數字城市的無線寬帶通信和城市應急通信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通信系統的技術體制、設備選型等方面,建議盡量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這樣有利于系統的互聯互通、維護和升級換代,減少系統投資。同時,在系統的規劃設計上需要謹慎細致,各個相關部門有機協同工作。
5 結束語
當前,城市信息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應急通信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快我國數字城市和城市應急通信系統的建設刻不容緩。在兩者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如能充分發揮各自特點,相互協調、融合發展,必將對數字城市和城市應急通信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玉. 應急通信技術總體框架討論[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鄧壽鵬. 城市應急系統管理與發展趨勢[J]. 數字通信世界, 2007(8).
[3]周均清,王乘,楊叔子. 我國數字城市研究與建設之現狀[J]. 城市規劃匯刊,2003.
[4]張大朋,周均清. 我國數字城市發展階段及主要問題研究[J]. 科技成果縱橫,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