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危機和次貸危機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貸危機和次貸危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貸危機和次貸危機

篇1

關鍵詞:聲譽顧慮;報酬刺激;中小微企業

一、我國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惡化

調查表明,我國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多數企業在三年內倒閉,小微企業的境況更差。全國一項針對中小微企業發展情況調查結果則表明,90%以上的受調查民營中小微企業表示,實際上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

從2003年至2009年,金融機構信貸量在增長,但是實際上用于中小微企業的投放量占比卻越來越小。銀行不愿意貸給對貸款如饑似渴的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這個理論上的大客戶與商業銀行無法實現順利對接。

中小微企業信貸困境形成和惡化的原因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本文認為,聲譽顧慮和報酬刺激是惡化中小微企業信貸困難的重要原因。

二、聲譽顧慮惡化中小微企業信貸困難

凱恩斯在《通論》中指出,職業經理人如果關注別人怎樣評定他們的能力并據此做出判斷,他們往往選擇跟風。

假設市場上存在幾家銀行,它們的信貸投資決策者設為A、B、C……這些決策者可能是水平極高的,可以根據掌握的信息進行風險、收益的預測,從而做出正確判斷,也有可能是缺乏能力的。所有對他們的評價和能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確定的。在決定是否對某家公司投放貸款的時候,A先根據自己掌握的該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等的信息進行決策。B在進行決策時,需要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同時還要兼顧A的決策舉動。由于B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這次決策的最終后果,他不敢冒風險采取和A相悖的決策行為。在看到B的這種舉動時,原本不能肯定自己能力的A也因為B的跟進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如果這種行為被推廣,顯然對于整個信貸市場來說是無效率的。因為如果第一個決策者的決策是無效率的、錯誤的話,后來的所有的決策者就都選擇了錯誤的決策。但是,同時,后面的決策者可以通過這樣的做法,使得自己即使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而出現不好的后果也不會受到責備或是太大損失。對于先做出決策的那個決策者,如果有人跟風,那么自己也更有信心,這樣,即使最后的結果出現了不良貸款等不好的后果,也可以以信貸市場本就瞬息萬變、運氣不佳、不可抗力等理由逃避責任,即出現“共同承擔責備效應”。

商業銀行信貸投資決策者越關注自己的聲譽,越容易忽略私有信息,越多關注他人決策行為,因為這樣至少可以保持平均業績而不至于損害自己的聲譽。即使信貸投資失敗,罰不責眾,在高度競爭與保護的環境下,也可使主管機關給予較輕的處罰,使最差勁的銀行也能生存。作為決策者,他要做的就是要使銀行的所有者實現滿意程度最大化。在對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確定時,跟隨其他銀行進行決策,即使出現問題,也可以以客觀理由逃避責任;若是因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做出與大多數決策者不同的行為出現了不良后果,銀行的所有者就會追究決策者的責任,也會降低決策者的聲譽。基于此,決策者一般會選擇跟隨大型商業銀行或其信任的銀行,而不管它們的信貸決策是否正確。大型商業銀行傾向于放貸給大企業,拒絕中小微企業的申貸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投放貸款出現危險時,很可能會基于自己的聲譽顧慮而逃避監管,盡量延遲暴露其風險狀態,其他銀行并不知情。由于聲譽考慮,其他決策者還是非理性地跟隨,這樣就造成大型商業銀行對中小微企業拒貸,而其他商業銀行緊跟其后,也向中小微企業拒貸。

另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機制追求“零風險”與“雙百”的方針,更加劇了信貸人員對于喪失聲譽的恐懼。大多數基層信貸員只考慮兩個問題―“要不要放這筆款”和“這筆款是否能收回”,這往往促使銀行更加傾向于模仿同業。

另一方面,一般中小微企業在逐步擴大規模的過程中,管理權與所有權逐漸分離,聘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市場上關于管理層人員的能力的信息是不確定的,聲譽對于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經理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信貸融資成為企業融資潮流時,基于聲譽顧慮,一些企業經理人很可能會跟隨大多數經理人的選擇,放棄其他更適合自身的融資方式而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這種行為很容易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里,致使中小微企業信貸越來越困難。

三、報酬刺激惡化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困難

如果銀行的信貸投資決策者的報酬數量依賴于同其他銀行信貸投資決策者比較后的表現,那么這些決策者的激勵將被扭曲,他們的投資行為也將以一種不合理的投資方式開始和結尾。考慮這樣一群銀行信貸投資決策者:他們的收益以彼此之間的相對表現來決定,即對于每一個決策者來說,其他人為參照物,每個決策者的報酬隨自己表現的提高而增加,隨參照決策者的表現的提高而減少。這樣的話,銀行的決策者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參照其他決策者的行為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基于報酬刺激,其投資決策也與其非常相似。

根據中國銀監會印發的《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商業銀行人員的績效薪酬主要根據當年經營業績考核結果來確定。在我國信貸市場,商業銀行信貸人員的貸款考核主要是負向考核,即對形成不良貸款的實行處罰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因此,銀行一般都傾向于向大企業發放貸款,因為大企業財務狀況明了,信用良好,形成不良貸款的幾率小。而中小微企業,財務狀況不明,很多企業生命很短,形成不良貸款的可能性較大。銀行決策者基于報酬的誘惑,會盡量規避不良貸款,拒絕中小微企業的申貸。決策者們彼此參照,使群體的行為逐漸趨同,惡化了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困難。

雖然,銀行決策者們可能會因為業績持平而只能獲得基本水平的報酬,但是與因做出與他人不同的選擇,使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等實際損失而使自己的報酬受損相比,決策者們寧愿獲得平均水平的報酬而不愿意承擔損失。而且,大企業貸款期限更長,貸款額更大,決策者們得到的績效薪酬也就更多。故此,基于報酬刺激,決策者們也會選擇向中小微企業拒貸,中小微企業信貸處境進一步惡化。

企業經理人的報酬也是與其他經理人的表現相比較而確定。選擇企業融資方式時,經理人基于報酬刺激,和企業貸款的緊急性、短期性等特點,經理人一般會選擇跟隨一些較大企業或是某些信得過的企業的經理人的選擇,盲目跟風,向銀行申請貸款融資,全然不顧使企業所有者效益最大化的經營管理原則。這種情況下,中小微企業信貸困難也會加劇。

四、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信貸經理人退出機制

中小微企業信貸一般是小額貸款,筆數多、戶數多,工作強度大,風險度高,這就要求針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采取適當的用人機制,才能有效促進業務的發展。采用信貸經理人退出機制,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經理人負向激勵,促使其保持優于平均水平的業績,以保證不會被銀行淘汰,避免經理人基于聲譽顧慮而拒絕中小微企業信貸要求。

中國民生銀行關于考核退出規定,客戶經理季度考核未達標、且工作態度及綜合素質達不到要求的,經分行考核委員會審批,提前一個月告知后,予以解除勞動合同。民生銀行通過建立經理人退出機制,負向激勵經理人不斷提高個人業績,以逃避被退出的境地。

(二)完善績效考核制度

我國商業銀行考評系統不夠完善,科學性不足;銀行內部員工職位考核與績效評價執行不徹底,很多時候只是流于形式。績效與努力不一致,薪酬與績效評估結果的依存度低,難以充分發揮激勵效果。有效的考評體系可以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提供決策所需的人力信息和數據,保證加薪、晉升、調職和降級、培訓安排等活動具有公平性,鼓舞員工士氣;通過評估結果的反饋,使員工為獲得薪酬目標,進行自我對比優化;能夠鼓勵低效率員工自動離職,降低銀行人力成本。所以,逐步完善銀行績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銀行浙江省金華分行引入了“信貸工廠”模式,其中的團隊人員績效考核內容按照中小微企業業務的特殊性和崗位的不同而定,依據“平衡記分卡”進行指標設計,每個崗位均設有關鍵性指標和定性指標,從而實現中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專業化、規模化。

綜上,聲譽顧慮和報酬刺激進一步惡化了我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極為不利。可以通過建立信貸經理人退出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的辦法加以控制和解決該難題。相信,隨著我國中小微企信貸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中小微企業信貸困難這個難題一定會解決,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參考文獻:

[1]M.馬爾霍特拉,揚尼?陳,A.克里斯庫奧洛,等.擴展融資渠道―適合微型及中小型企業的范例及政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4~14.

[2]董志勇.行為金融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8~124.

[3]朱光順.對銀行貸款業務中“羊群效應”的思考[J].遼寧經濟,2007,(8):56.

[4]童燦,鄭傳均.近10年來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實證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3):46~48.

[5]周鵬峰.近九成小微企業愿高成本融資[N].上海證券報,2012-04-19(3).

[6]葉蓓,祝建軍.經理人聲譽顧慮與企業投資羊群效應實證檢驗[J].財會月刊(理論版),2008,(3):3~5.

[7]張雪蘭.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羊群行為的成因及對策探討[J].區域金融研究,2010,(5):34~39.

[8]馮祈善,胡栗源.我國銀行貸款現狀的行為金融學解釋[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6,(8):35~36.

[9]胡君暉.行為金融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0,(632):100~101.

[10]王林雁.中小型企業銀行信貸行為羊群效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5):183~184.

篇2

關鍵詞:印度;中國;小額貸款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0-005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14

小額貸款被視為幫助窮人取得創業資金、打破世代貧窮的有效手段。然而,曾幫助千百萬窮人擺脫貧困的小額信貸卻在印度陷入了危機之中,并影響到其發祥地孟加拉國,給全球各地區的小額信貸機構敲響了警鐘,引發人們對小額信貸行業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一、印度的小額信貸危機及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印度小額信貸危機的爆發

2005―2006年,印度小額貸款市場占有率迅速膨脹,利率也居高不下。隨著大量逐利資本的進入,小額貸款25%~100%的高利率已經使客戶不堪重負,還出現了小額貸款機構騷擾借款人的情況。由于擔心小額貸款借款人被高昂的利息壓垮,2010年10月,安德拉邦政府在未經調查與確認的情況下,將當地多人自殺的原因歸結于小額貸款公司的高利率,宣布將強制取締過于泛濫的信貸行為,并敦促借款人不要及時歸還自己的貸款。政府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遏制性干預措施直接影響了多數貸款人的還款意愿,一大批原本資金充裕、準備按時還本付息的借款人紛紛選擇停止歸還貸款,小貸公司資金鏈斷裂,誘發了此次小額貸款的危機。

危機后,當地政府并沒有及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挽救,小額信貸償還危機在印度愈演愈烈。由于客戶紛紛選擇到期違約,安德拉邦的多家小額信貸公司面臨日益增加的逾期貸款,平均還款率從原先的99%降至10%以下,資金周轉陷入停滯。盡管上述情況目前僅出現在印度南部的安德拉邦,但風向標意義不言而喻。據了解,全印度約35%的小額貸款都是安德拉邦發放,而印度則是世界最大的小額信貸金融市場之一。如果持續下去,很多小額信貸金融機構可能會因此而破產,進而演化成嚴重的“小額信貸危機”。

(二)印度小額信貸危機的主要成因

1.盲目的規模擴張和信貸擴張

一是小額信貸機構盲目擴張。高額的利潤回報吸引大量趨利資金涌入,小額信貸機構以79%的復合年率激增。2003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客戶數分別突破1萬、10萬、100萬和600萬。其中,SKS(印度規模最大并成功實現上市融資的機構)2010年每周新增客戶達10萬名,而印度甚至全球多數小貸機構都不會擁有10萬名客戶。二是機構重復放貸和客戶過度負債導致風險失控。小額信貸機構在擴張沖動促使下,放松風險控制,由于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同一客戶在多家機構獲得多重貸款行為,導致客戶過度負債遠遠超過其收入水平和償還能力,造成大規模的違約事件。

2.減少運營成本以降低風險控制為代價

一是缺乏地區貸款可行性風險評估。由于印度小貸機構人員激增,管理成本進一步上升。為降低運營成本,小貸機構對地區是否適合開展信貸未進行充分調研,未對當地人民的收入、還款能力進行深入了解,單憑身份證和一張照片就能輕易取得貸款,為小貸危機埋下隱患。二是員工培訓速度跟不上客戶發展的速度。以SKS為例,其貸款人和信貸員的比例由2005年的235:1到2009年的488:1,信貸員管理貸款人數量的激增減弱了貸前審查和貸后監管的力度。同時,在一年時間內SKS由2009年的2000名信貸員發展至2010年的20000人,由于員工人數眾多,員工的職業道德和技能、企業文化的傳承、機構的內控和管理疏于管理,后果便是信貸紀律的松弛、制度執行的折扣和信貸風險的集聚。

3.追逐利潤最大化,違背服務貧苦大眾的初衷

一是貸款利率逐步走高。低利率是小額貸款的特色,但由于經營成本高,加上牟利動機,使得小額貸款利率偏高,平均年利率從25%至100%不等,客戶普遍負擔較重。二是過分商業化導致了危機潛伏。小額信貸機構為追求短期利潤,嚴重忽視了小額信貸應有的社會責任,嚴重影響了小額信貸行業的形象,惡化了小貸機構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隨著小額貸款機構紛紛上市,當機構股價暴漲而使投資者獲得巨額利潤時,小額貸款客戶生活狀況并沒有明顯改善。

4.政府與外部勢力強行干預

政府在未經調查與確認的情況下,將當地多人自殺的原因歸結于小額貸款機構的高利率,強制取締過于泛濫的信貸行為,并敦促借款人不要及時歸還自己的貸款。政府對于小額貸款機構的遏制性干預措施直接影響了多數貸款人的還款意愿,一大批原本資金充裕、準備按時還本付息的借款人紛紛選擇停止歸還貸款,小貸機構資金鏈就此斷裂。

二、中國小額貸款困境分析――以瓊海兩家小貸公司為例

按照機構類型,我國小額貸款零售業務機構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類:國際和國內資金支持的非政府組織或社會組織、資金互助或信貸聯盟、專門小額借貸機構和金融服務中介以及正規銀行。在中國,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最多,余額約4000多億元,占了60%~70%的市場規模,其次是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小額信貸公司,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小額信貸的主體是單筆低于10萬元的貸款和公益性制度主義的小額信貸(包括合作金融性質的資金互助社)。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額信貸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起到補充又是不可忽缺的作用,主要服務于弱勢群體、微小企業、個私戶和一般農戶。然而,沒有統一規范的管理模式,小額貸款公司還處于在摸索中前進。從經營現狀看,面臨資金少、融資難、經營目標偏離、抵抗風險能力弱、轉型為村鎮銀行面臨困境等瓶頸問題。

(一)資本規模限制信貸后續供給

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吸收公眾存款,資金來源僅限于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且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資金凈額50%。由于捐贈渠道狹窄,大多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后無資金拆借權,農村信用聯社也不對外拆借,以及金融機構擔心風險問題,多數不愿融資,因此唯有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增加資本金,但目前股東也未有增資意向。以瓊海兩家小貸公司為例,兩家公司資金利用率極高,中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金)貸款資金占注冊資金比例高達95.8%,兆南小額貸款公司(以下簡稱兆南)貸款資金占比高達90.3%①,公司流動周轉資金不足,小貸公司面臨嚴峻的資金瓶頸問題。隨著業務拓展,一旦小貸公司后續資金不及時到位,將嚴重影響公司的持續發展問題。

(二)貸款流向目標偏差

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的業務品種本身就具有高風險,而農村市場貸款經營成本和管理難度大的現狀很難形成自身積累,一切風險均靠公司自我消化,價格覆蓋風險成本的概率較低。導致貸款流向目標偏差。以瓊海兩家小貸公司為例,一是貸款流向過于單一。兩家小額貸款公司70%的資金主要用于投放房地產貸款,一旦房地產市場銷售受阻,收回貸款難度加大,容易轉為不良資產,這將嚴重影響公司流動資金的周轉,加大公司經營風險。二是投資者經營目標偏差。由于小貸公司可以轉制為村鎮銀行或銀行類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種投機空間和套利預期,將小貸公司作為向銀行轉制的跳板。調查表明,目前主要是支持信用評級較高的企業和資信較好的客戶,沒有達到支持“三農”、中小企業和扶貧濟弱目的,違背了建立小貸公司的初衷。三是對本地支持力度較弱。雖然兩家小貸公司在瓊海注冊成立,但貸款領域主要集中在海口地區。

(三)經營風險不容忽視

小額貸款公司應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審慎規范的資產分類制度和撥備制度,準確進行資產分類,充分計提呆賬準備金,確保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蓋風險。但從瓊海兩家小貸公司看,經營風險不容忽視。一是貸款變相超出貸款上限。二是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嚴重不足。

(四)轉制為村鎮銀行面臨困難

一是控股權轉讓他人,積極性受到抑制。小額貸款公司如果轉制為村鎮銀行,必須將控股權或者話語權交給銀行。民企的持股比例將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對企業的控股權,而銀行金融機構則成為最大的股東將占主導地位,這與小額貸款公司的發起者初衷相悖,民營的積極性將受到一定影響。二是準入指標設置偏高。規定要求,小額貸款公司只能經營單一的貸款品種,經營區域受限、規模受限、拓展業務受限。由于不能經營創新金融衍生產品,如票據業務、資產轉讓業務等一些低風險業務,貸款利息收入就成為唯一的獲利手段,風險相對較高。三是經營機制轉換,改制為村鎮銀行之后,控股權轉讓,經營機制必然轉換。貸款發放將按照銀行的標準流程運作,貸款基本條件又會轉移到抵押品上,小貸公司經營上“小而快”的優勢難以發揮[1]。

三、印度小額信貸與我國小額信貸的比較

(一)發展規模和速度

自小額貸款在我國全面試點以來,民營資本熱情高漲,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1年6月末,我國共有小額貸款機構3366家,比2010年末增加17.8%。貸款余額2875億元,新增貸款894億元。比2010年末增加21.6%。其中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等均超200家。相對于其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速度而言,我國小額貸款機構發展迅速。雖然我國小額貸款機構按17.8%的增速快速發展,但與印度79%的年增速相比,仍顯得較為理性。

(二)目標定位和貸款形式

一是客戶群體不同。我國的小額貸款面向的是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等中層客戶。以瓊海為例,中金和兆南機構98%的貸款均高于10萬元,最高達1500萬元。確切來說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小額貸款已超過小額貸款的界限(即單筆貸款不超過10萬元),即非真正意義上的小額貸款,而印度的小額貸款是正面向窮人發放,均不高于1000美元/筆的水平。二是利率和貸款期限不同。國內小額貸款的利率不超過基準貸款利率的4倍,平均利率為15%,而印度則可達25%~100%。在貸款期限方面,印度小貸普遍采取分期還款模式,貸款期限可達到2~5年不等,在中國則是3~6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三是貸款擔保形式不同。印度普遍采取借款人之間相互聯保的模式,而國內的小貸機構則普遍采取擔保、抵押等方式,風險相對較小些。

(三)融資渠道

不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存在融資難問題,但我國的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一是融資杠桿率過低。國外小額貸款機構杠桿率可逐步擴大到4倍以至更高,而按我國的規定小額貸款機構僅能從銀行貸到不超過資本金50%的貸款。二是我國尚未有小貸機構上市融資的先例。印度小貸機構已有SKS成功上市融資,而且政府對小貸機構有優先提供貸款的要求,而在我國既未有優先貸款的優惠政策,而且融資渠道過于單一,僅有股東增資擴股、捐贈和不超過兩家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等形式,同時金融機構融資貸款這一渠道幾乎無法實現。

(四)監管體制

印度小貸實施雙層監管機制,即由央行行業監管,地方政府實施行政監管,并且允許通過資產證券化、公司上市等方式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而我國“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由地方政府監管,雖部分公益性小貸(即服務對象為弱勢群體,但追求自身自負盈虧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構)從宏觀上得到中央政府文件的支持鼓勵,卻一直未有具體政策的監管和支持。

四、印度小貸危機對我國小額信貸發展的啟示

中印小額貸款模式的區別決定了我國不太可能爆發印度式的小貸危機,但仍存在潛在風險,應借鑒印度小額貸款危機的經驗教訓,防止和杜絕小額貸款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一)建立監管體制,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三重監管機制。無論是商業性質還是公益性質的,建議對只放貸不吸儲的小貸組織形成以地方政府監管、市場監管、行業自律的三層監管體系[2]。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小額貸款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包括監管機構、小貸機構和借貸客戶三個層面的運行、財務和其他必要信息,從源頭上控制小貸機構信息的透明、真實及規范。同時將小貸機構納入征信體系,提高對貸款人信息的掌握程度,從源頭上降低信貸投放風險。三是規范小貸機構的管理。對小貸機構的準入門檻嚴格審定,從指導思想和具體舉措上要求、鼓勵和支持小貸機構為“三農”這一弱勢群體和小企業服務,實現小額貸款機構的準確定位。加強對小額信貸利率的控制和管理,警惕小額貸款機構通過評估費、手續費等方式變相提高利率。同時積極采取措施來限制多重貸款行為,促進小額貸款與正規金融體系的融合。

(二)注重小額信貸發展的“兩個”均衡性,突出“穩步”和“健康”的原則

一是注重發展“兩個”均衡性。一要均衡發展商業性小額信貸和公益性小額信貸,加大對公益性小額信貸的支持力度,以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健全發展[3]。二要均衡注意小額信貸機構的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政府應注意平衡分配和引導資源,提高小額信貸發展薄弱地區的資源配置。二是創造條件使小貸機構政府“穩步”、“健康”發展。監管當局應在財稅政策、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等方面支持小額貸款機構的發展,促進市場競爭,鼓勵面向微小、面向農村、面向弱勢。合理指導其制定具有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鼓勵小貸機構開發貧困客戶需要的各類型金融產品,實現真正服務于貧困客戶需要的普惠金融。

(三)打破融資困境,拓寬融資渠道

一是小貸機構依靠自身積累,不斷開發內源融資拓展業務;二是政府組建政策性的小貸機構投資和批發貸款基金、小貸機構融資擔保基金;三是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資組建小貸機構投資和批發貸款基金、小貸機構融資擔保基金,或是鼓勵現有的擔保機構給小貸機構擔保,向商業銀行融資;四是完善村鎮銀行準入制度安排,給予小貸機構轉型村鎮銀行的通道,使小貸機構向正規金融轉制;五是開辟小貸機構債券融資、股票融資的渠道,或者是探索小貸機構參與中小企業集合債發行的渠道。

(四)提供法律保障,出臺優惠扶持政策

一是盡快完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待成熟后形成《小額貸款公司管理條例》,以保障小額貸款機構良性發展。二是扶持公益性小額貸款[4]。從財政或專項扶貧資金中撥出一定的資金,作為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的鋪底循環基金,或由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銀行為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提供批發信貸資金,政府進行補償性貼息,以解決合格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嚴重缺少融資來源的問題,從而與商業小額信貸形成良性競爭,避免小額貸款因逐利而累積風險。三是進一步明確利率監管,既要有利于小貸機構的發展,又要保護消費者和弱勢群體利益。

參考文獻:

[1]彭青林.小貸公司持續發展初顯四大問題[N].海南日報,2011-07-25.

[2]肖銀偉.中國小額信貸現狀和發展方向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7):34-36.

篇3

【關鍵詞】金融風暴 銀行業危機 “連鎖反應”

2008年9月以來,美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嚴重拖累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世界銀行業是受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2009年10月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合伙銀行成為第100家倒閉的美國銀行。同一天,還有六家銀行因信貸危機而加入了倒閉的行列。在其他年份里,有更多的銀行倒閉。上世紀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爆發了信貸危機,1989年到達頂峰,僅那一年就有534家銀行破產,創戰后最高記錄。2009年倒閉的銀行數量創1992年以來的新紀錄,華盛頓互惠銀行(本次危機中美國倒閉的最大規模的銀行)的倒閉意味著在本輪危機期間已經倒閉的銀行總資產超過了美國銀行業的3%,而在整個信貸危機期間這一數字達到4.4%。

歐洲作為美國最大的投資主體和貿易伙伴也受到了較大沖擊。美國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引發了歐洲銀行業的接連報損,信貸市場緊縮加劇,市場信心繼續惡化,而富通集團的壽終正寢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危機的全面升級,歐洲銀行業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新一輪次貸危機沖擊波。如此大規模的連鎖反應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銀行業的一損俱損?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存在的風險

一般而言,世界各國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多種銀行體制(或稱復合銀行體制),即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也有人稱之為二級銀行體制。另一種是單一銀行體制,即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商業銀行的職能集中于單一的國家銀行,另外僅建立幾家專業性銀行如外匯銀行、投資銀行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多屬于第一種類別。而銀行業的連鎖反應也多發生在這種體系下的國家中。

銀行業危機現象是指銀行不能如期償付債務,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規模援助,以避免違約現象的發生,一家銀行的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銀行,從而引起整個銀行系統的危機。這里所指的銀行,核心部分是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可分為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以及中間業務。資本及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籌措資金,借以形成資金來源的各種經營活動。通過這類業務便決定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的規模及其構成情況。資本及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的基礎。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是其資金運用的業務,它既是商業銀行最主要、最基本的盈利來源,又是信用高低的主要標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利用資金、信息、技術、機構網絡和信譽等方面的優勢,較少運用或不運用銀行的資財,以中間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咨詢、、收付、擔保、租賃及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的經營活動。在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兩項傳統業務中,銀行是作為信用活動的一方參與;而中間業務則不同,銀行扮演的只是中介或的角色,不再直接作為信用活動的一方,通常實行有償服務。中間業務又稱表外業務,目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有本外幣結算、銀行卡、信用證、備用信用證、票據擔保、貸款承諾、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咨詢顧問業務等。

在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的環境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受到擠壓,同時,中間業務也已成為商業銀行利潤的一個新增長點,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也存在著一定風險。在中間業務經營中,商業銀行由于主觀決策的失誤或客觀情況的變化,可能造成其資產、收益及資信的損失。中間業務所隱含的風險一旦轉化為現實的風險,將會給銀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國際上就曾先后發生過金融衍生工具類中間業務導致商業銀行巨額虧損的事件,如英國巴林銀行事件、日本大和銀行事件和日本住友風波等。

并且,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較多,個性差異較大,中間業務風險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所有的中間業務種類中,除了一種純粹利用物質、技術優勢提供的金融中介性、輔、服務性的業務沒有風險外,其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風險。

缺乏監管的投資導致商業銀行虧損

商業銀行業務本身所具有的風險性成為商業銀行虧損的原因之一。商業銀行的虧損還來自其他方面,大多數虧損來自于銀行使用自己的資金投資,而在投資過程中又缺乏監管,導致了危機。商業銀行的基本原則是存款立行。如果商業銀行過多地依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融資而忽略自己的主業,將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風險當中。北巖銀行的破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國最具活力的銀行之一――北巖銀行通過大量吸引存款、同業拆借、抵押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來融資,并投資于歐洲之外的債券市場。但在美國次貸危機的牽連下,因流動性不足而最終破產,引發了英國銀行100多年來的首次擠兌行為,并實際上迫使英國政府為英國銀行業體系負債。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不應脫離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則一旦外部環境變差,商業銀行將面臨巨大風險。在本次的次貸危機中,德國銀行業受到重創,其原因就是為了迅速提高盈利水平,許多州立銀行開始涉足私募基金、地產、債券市場,甚至是次級貸款以及相關衍生產品。大銀行可利用綜合化經營的業務收入來抵銷次貸危機帶來的損失,而規模較小、盈利較低的中型銀行則出現嚴重虧損并卷入危機。

商業銀行的資金杠桿很大,這也致使他們承擔著很大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利用杠桿效應撬動經濟的增長。其中,家庭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2年后,在低利率、流動性過剩、房地產和股票價格攀升的環境下,美國普通家庭紛紛利用財務杠桿購買資產,利用金融資產的財富效應支持消費,但這種消費實質是建立在負債的基礎上。許多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更是利用高杠桿獲取豐厚利潤。美國利用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大量印鈔,以貿易赤字的形式負債消費,并催生了財務泡沫。在泡沫高漲時,對沖基金成為資本市場中最為活躍的力量。對沖基金證券資產的高流動性,使其可利用基金資產方便地進行抵押貸款,從銀行貸出高達數十倍的資金。杠桿效應的存在,使一筆交易在扣除貸款利息后,凈利潤遠遠大于僅使用資本金運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在高收益的誘惑下金融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高財務杠桿的經營模式。美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約為10~12倍,投資銀行則達20~25倍,對沖基金則更高。當然也恰恰由于杠桿效應,在泡沫破滅或操作不當時往往會面臨超額損失的巨大風險。這次次貸危機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場金融泡沫的形成與破滅。雷曼的破產直接打破了持續多年的高杠桿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膨脹幻覺,進而引發了美國多家銀行的連續倒閉。

信心危機是銀行業危機的直接因素

從此次的金融危機來看,金融危機或銀行危機,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還是信心危機。公眾信心基礎是銀行內部脆弱性的一種表現。銀行的經營依賴于公眾信心。信心的傳遞性是非常強的,通過示范作用和周邊個體的從眾心理,一部分人的信心可以向外蔓延,形成公眾信心。反之,一部分人信心的喪失也會通過同樣的機制,形成公眾信心危機。因此,信心既是整個金融體系存在的基礎,又是導致金融體系在特定時間和條件下失敗的直接原因。

但是,不管公眾是對某一家金融機構喪失了信心,還是對整個金融體系喪失了信心,都必須存在一些外來因素。這些外來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經濟崩潰,甚至戰爭等。金融泡沫的破滅毋庸置疑是對公眾信心的重要影響因素。金融泡沫破滅之后,公眾財產將面臨著巨額縮水,這將改變公眾對未來的預期,也將影響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從過去多次爆發的金融危機可看出,金融泡沫破滅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公眾產生信心危機。而當公眾對銀行產生信心危機時,個人的理性與集體的非理性矛盾就產生了,存款擠兌現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最終導致銀行業的連鎖危機。

“信貸緊縮―不良貸款”陷阱

篇4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分析

1.次級債危機造成國際短期資本從中國房地產市場撤離。通過近來全球經濟發展情況看,美國次級債危機引起了全球對沖基金調整自身資產組合,增加流動性資金的比例。這必然造成國際短期資本從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撤離,導致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下跌。進入2008年,我國證券市場一路低迷,股票價格連續下跌,市場低迷和悲觀情緒濃重。我國股市中銀行、鋼鐵、水泥等企業的股票價格也是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不斷下跌,從而又影響到了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5日,在開市不久,美國銀行大手筆拋售和減持中國工商銀行股份54億美元股份,香港首富李嘉誠所屬的公司也開市大量減持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致使我國股市在新年第一天爬上1900點關口的股市開門紅又一次跌到1900點下方。股市的低迷,必然引起房地產業的低迷走勢。在2008年下半年,我國房地產價格開始走低,首當其沖的就是全球性經濟危機引起房地產商對于市場前景的擔憂,以及居民為規避風險而采取觀望的態度。此外.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不斷加大,國際市場鋼鐵和煤炭價格的走低也加速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盡管房地產商在各個節假日前夕紛紛打出讓利促銷的活動,以及民間團體自發組織的團購隊伍進行團購,甚至是相關政府部門進行集體采購,但這些動作并不能扭轉我國房地產業的持續低迷趨勢。資本市場全面下跌引致的財富效應可能抑制國內總消費,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2.次貸危機對我國傳統房地產宏觀調控理論提出挑戰。傳統理論將居民購房活動主要區分為住房消費與住房投資兩大類。認為前者購買的住房用于自己家庭居住,后者購買的住房是為了出租或者等待房價上漲將其出售以獲利。2005年以來,相繼出臺“舊國八條”、“新國八條”和“國六條”等一系列影響重大的房地產業宏觀調控政策,國家高度重視住房消費與住房投資。“鼓勵消費,抑制投資”成為我國房地產業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樣是居民購房行為,住房消費不僅受到政策的支持,而且在道德層面上也得到鼓勵;相反,住房投資不僅受到政策的抑制,在道德層面上也往往受到譴責。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國傳統房地產宏觀調控理論看來,住房投資(或投機)與經濟危機有著某種必然聯系,而住房消費引起經濟危機的概率和風險很小。美國次級債危機是一起典型的由住房消費引起的信貸危機和經濟危機。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信用低的人只能在次級市場上尋求貸款。由于次級抵押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利率高,加上美聯儲實施的低利率政策,引起美國購房熱不斷升溫。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的啟示

1.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通過證券化分散風險。目前,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還沒有實現資產證券化,所有按揭貸款都存放在商業銀行,也意味著所有風險都集中于商業銀行。一旦銀行遭遇風險,將對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帶來致命打擊。對此,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行抵押貸款債券,引進抵押貸款投資者可以有效解決銀行資金問題,避免所有風險都集中在商業銀行。并減少風險積聚,把風險分擔給其他投資者,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幫助融機構突破資本的瓶頸。當然,在推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也要加強監管.注意規避由此產生的風險。

2.要從根本上解決投資結構與土地的問題,引導投資與消費行為,建立和健全配套的金融服務體系,同時要增強信息的流通,盡量避免非理,另外要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及早發現并防范治理房地產泡沫的產生,從而使房地產業行業健康發展。特別是完善金融體制,控制資金源頭,金融機構是房產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房產資金的主要來源,而我國的金融機構是在房產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介入的,因此,完善健全金融體制,加強政府對金融的監管,幫助金融機構減少金融風險,拓寬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渠道,實行金融創新是控制資金源頭有效防范地產泡沫的重要手段。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同時要剔除其弊端。

3.切實穩定房價和研究防范危機的措施。我國政府應該切實采取措施穩定房價,研究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住房信貸危機。政府應時刻監控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危機聚集情況,在危機爆發前向放貸者和投資者發出警告,減少或停止新的危險住房抵押貸款。在市場危機爆發初期,政府應該挺身而出,堅定市場信心,防止市場過度反應,導致危機擴散到金融市場其他領域。政府應該穩定借貸者,減少其被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收回房屋資產以降低收回的速度,保障房價穩定,也保證社會穩定,防止危機擴散到社會及政治領域。

4.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金融監管的作用。如果政府監管部門缺乏必要的風險指引和勸告,缺乏對市場運行的監測,不能對金融機構進行及時的風險提示,就會失去對危機的預警。例如,早在2003年末,美聯儲就已經注意到信貸門檻標準的下降,但由于貸款機構這一做法并沒有違規,因此,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未能及時出臺專門的次級住房貸款監管指引,這是爆發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汲取美國的經驗教訓,我們必須在堅持以規制性監管為主的基礎上,實現規制監管與原則監管的有機結合。同時,不難發現,美國次級債危機反映在債券市場,根源于信貸市場,表明在一個統一的金融市場中風險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擴散性,風險監管不再是單個部門的事情。隨著境內跨市場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綜合經營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應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監管。在當前分業監管的格局下,我國必須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機制,強化功能監管,防止出現監管重疊、監管遺漏或空缺的現象。并建立全國性的獨立的第三方資產評級公司,對其加強監管,以避免重蹈美國次級債的覆轍。

篇5

應正確看待測試目標

商業銀行的壓力測試是風險管理的常規行為,原本沒有媒體關注,量化指標和市場預期無關。現在由于觀察樓價的山寨人士需要有依據,壓力測試目標就變成了被炒作的樓價下跌目標。壓力測試的目標是應對金融風險,房地產與金融危機的關聯度很高。1997年有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有美國次貸危機,導火索都是房地產價格暴跌而引發的跨國債務鏈斷裂。問題是,房地產關聯的金融風險應如何衡量?

本次壓力測試的指標從30%提升到60%,并非說明樓價將下跌60%。恰恰相反,說明房地產關聯貸款在銀行信貸資產總額中的占比很低,下跌60%才有可能觸發銀行的信貸危機。國金證券研究所的報告說明,房地產相關貸款占信貸資產的比重不足30%,全國銀行業信貸資產總額超過40萬億元,其中開發商貸款約3萬億元,占比不足8%。根據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住戶中長期消費性貸款余額不到6萬億元,占比不足16%。即使把分類含混不清的地方政府融資總額算上一半,再加上不到4萬億元,總計不到13萬億元的房地產關聯貸款占信貸資產總額的比例也才剛超過30%。

金融風險或遠 政策風險趨近

筆者建議開發商們盡快主動降價以安撫山寨情緒。判斷金融風險遠近的指標有4個,一是本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和1991年日本樓市崩盤之前,房地產關聯貸款占信貸資產總額之比均接近甚至一度超過了60%。二是美國金融海嘯來臨之前,房價下跌15%~30%就引發了數百萬家庭喪失住宅抵押品贖回權。三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泰國,房價暴跌的原因之一是外資大舉撤離,應關注房地產關聯貸款中的外資占比。四是房價上漲若激勵銀行發放房屋凈值貸款,房地產信貸規模就有可能失控。

按照這4個標準,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幾乎沒有金融危機爆發的跡象,各大商業銀行在貸款評級或分類中也都把居民中長期消費性貸款定義為優質資產。銀胨會不斷要求商業銀行拿出優質信貸資產搞壓力測試,用心之良苦,可惜還是被有些專家借題發揮。

篇6

“次貸”蝴蝶輕輕震動翅膀,全球各大金融圈掀起了陣陣風浪。受連累的領域包括樓市、債市、股市、匯市、銀行、保險、大宗商品等,影響范圍也幾乎擴大到全球各個角落。

目前,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擴大至信用卡領域,信用卡違約造成的巨大虧損即將公開化,從而使還未走出次貸危機的美國經濟遭受新一輪打擊。美國經濟的70%依靠私人消費,而且相當比例是負債消費。美國平均每戶家庭擁有5張以上的信用卡。當前,信用卡債務已經累計達9150億美元。此外,汽車與其他消費信貸有1.5萬億美元,私人性質的抵押貸款規模有10萬億美元。

由于信用卡危機的風險已經顯現,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已經提高了資產減值撥備。美國運通集團估計,無法償還的消費者貸款將占其放貸總數的20%。湯姆森金融公司認為,失業人數的不斷擴大將使無力償還信用卡債務的情況明顯增加。在經濟面臨衰退、房地產價格加速下跌之際,這一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對于我國來說,由于內地金融系統還相對獨立,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仍不可完全自由兌換,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不會立即傳遞到中國內地。但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改革開放近30年的中國來說,在世界經濟風云變幻中,特別是在此次次貸危機中想“獨善其身”也是不現實的。

首先,美國次貸危機使全球眾多金融機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對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國金融業也難以完全置身事外。有消息稱,在美國次貸危機中,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銀行都出現一定的虧損。不過,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在中行2007年度中期業績會上表示,中行投資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尚未形成實際損失。同一天,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工行2007年度中期業績會上說,工行現有的次級債券按目前市值估價的確是有浮虧的,但浮虧金額不大,工行完全有能力承擔。交行和中信銀行都發表聲明表示,沒有涉及美國次級住房抵押債券業務。而招行行長馬蔚華則表示,招行次級債投資已平倉,且收益豐厚。總的來看,中資銀行利潤受到危機的沖擊相當有限。

其次,盡管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直接影響不大,但間接影響也不可忽視。目前,連帶影響更多地反映在市場情緒恐慌,以及市場信心遭受挫折上。長遠來看,如果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會使美國經濟增長下降,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并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由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中國對外出口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旦美國居民的消費因次貸危機蔓延出現急劇滑坡,必然會對中國國際收支產生較大的沖擊,導致中國相關企業效益下降,拖累經濟增長速度整體放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次債危機給我們提了個什么醒呢?那就是:控制風險應多方齊動從長計議。

提高個人房貸資產質量,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防止風險貸款產生

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改變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以及銀行和客戶間信息不對稱的現實狀況,減少各種惡意欺詐行為,加強已放貸款的監督管理。

完善個人信貸法律,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從法律上保障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利益。借款人不能按時歸還貸款本息時,銀行通常會把標的房產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但是由于中國法律對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條款,收回房地產有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銀行資產難以回收。隨著抵押貸款的增加,這類問題更加突出。一旦購房人無力還貸,這些住宅抵押品又無法過戶轉讓,銀行很難進行充分處置,住房抵押形同虛設。

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防止惡性競爭導致抵押貸款質量下降。近年來,為擴大盈利水平,搶占市場份額,各家商業銀行紛紛鼓勵分支機構大力發展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擅自降低貸款標準和擔保條件,向高風險、低信用的客戶提供消費貸款,加大了風險。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程,分散市場風險。

由于中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程緩慢,長期以來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居民銀行存款。因此,一旦長期居高的儲蓄率下降,就可能導致銀行面臨資金短缺危險。從2006年初開始,由于股市行情火爆,大量存款開始流入股市,國內儲蓄率急劇下降,銀行發放抵押貸款可能的資金短缺問題不容忽視。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行抵押貸款債券,引進抵押貸款投資者可以有效解決銀行資金問題,并減少風險積聚。房價是影響抵押貸款發放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借貸者借款規模和借款折扣的關鍵因素,房價的波動會極大影響抵押貸款的價值,穩定的房價是個人住房信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篇7

信貸危機蔓延全球

現階段,美國次級債危機直接造成信貸市場的短期流動性不足。在美國,由于情況不明朗,作為信貸資金主要來源之一的銀行采取了避險措施,整個市場出現濃重“惜貸”氣氛。據英國《經濟學家》提供的數據,近來美國商業貸款市場利率相對國債利率的息差已經明顯上升,比2006年年底翻了約一倍。這一上漲反映出資金供應趨緊、“風險溢價”提升。市場融資成本上升的情況如果成為常態,影響就不僅限于資本市場上借助高杠桿的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還有可能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正常融資需求,進而對整體經濟產生損害。

另外,資產證券化操作已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險傳播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從更廣泛的范圍看,由于主要發達經濟體金融聯系緊密,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影響已不只限于本土,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部分海外投資基金受到較明顯的沖擊。

市場變化還造成近期各類市場資產價格大幅度波動。另外,美國信貸市場層次類別豐富,目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突出表現在住房市場。但類似問題是否在汽車、信用卡等其他市場存在?次級市場問題是否在一般市場存在?這些疑慮會進一步加重,并可能借助誘因造成新的市場恐慌。

負面影響仍將持續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再加上資金供應方降低信貸門檻、忽視風險管理,需求方過度借貸共同埋下了該惡果。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很快完成,其影響或將延續。

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的跟蹤數據,美國浮動利率次貸經歷貸款條件重設的高峰期將出現在今年11月前后,屆時的月重置貸款規模將上升至500億美元。由于利率等貸款條件重置,美國次級貸款客戶的還款數額平均將增加三成以上。

另外,作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基礎的美國住房市場目前還沒有出現“拐點”。標準普爾公司的預測是平均房價在明年一季度見底,加上貸款利率上調,客戶還款壓力可能會增大,導致違約率進一步上升。

危機有望得到控制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本身規模不大。綜合各機構數據,其規模不到3萬億美元,在這一市場基礎上形成的擔保債務憑證(CDO)類債券資產規模不過1萬億美元。而整個美國住房貸款市場容量大約是8萬億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的美國債券市場規模為25萬億美元。進一步擴展,美國目前金融資產按市值計算,則達到46萬億美元之巨。

從美國整體商業環境看,今年以來企業盈利普遍上升,自有資金增加,發債融資需求總體不大。盡管銀行部分業務受損,但行業人士預計比重不大,加上銀行業整體財務穩健度提高,沖擊有限。

另外,美歐貨幣當局在信貸市場出現短期“缺血”情況后,及時輸入大筆資金,大大降低了局部風險爆發引發系統性危機的可能。股市也給予了積極回應。即便未來市場銀根依然吃緊,美聯儲也還擁有貼現窗口業務、甚至下調基準利率等手段,以保證市場流動性。

篇8

各國先行指標加速回落 外部經濟環境不容樂觀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9月份先行指標繼續回落,OECD國家經濟加速下滑,新興經濟體也步入下行周期。經修正后的OECD國家先行指標環比下降1.5個點,同比下降6.1個點,降幅較前幾個月加快。從各國數據來看,先行指標同比降幅最大的依然是歐元區;中國先行指標繼續跟隨OECD指標回落。JP摩根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指數10月份再創該指數設立以來的新低,降至41.0,為連續第5個月低于50臨界值,制造業萎縮幅度進一步加劇。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正在加深,新訂單、產出和就業指標均急速下滑,降幅遠超出市場預期。美國制造業近期的萎縮最為顯著,產出和新訂單指標降至1980年經濟衰退中期時的水平;歐元區制造業的萎縮也進一步加劇,區內四大經濟體的指標持續下降;新興經濟體未能幸免,先行指標加速回落,未來需求不容樂觀。

銀行間拆借利率回落 去杠桿化仍將持續

國際銀行間美元拆借利率持續下降,截至11月24日,3個月美元LIBOR與OIS利差縮小至1.70%,自10月上旬最高利差3.66%回落了兩個百分點,金融市場困境略有緩和,但信貸危機對于實體經濟的沖擊正在加深,救助實體經濟的措施短期難以見效,市場依然籠罩在一片經濟衰退憂慮之中。G20國峰會只是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并為給出具體執行方案。投資者的避險意識持續上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操作仍將延續下去,日元資產套利交易大量平倉,造成資金流出高息貨幣及新興市場,回流美元、日元資產的現象。

歐元兌美元匯率依然高估

篇9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信貸市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15-0008-02

2010年至今,在CPI高位徘徊的嚴峻形勢下,央行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21.5%,貨幣政策由2008年的量化寬松轉向緊縮。國家一松一緊的宏觀調控,使得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難以承受,面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目前國內出現下面的金融困局:宏觀方面是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導致銀根緊縮;微觀方面是資金荒導致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銀行為維系項目的資金需求,只能增加民間借貸在資金中的占比,導致民間借貸需求旺盛。從2013年3月至今,溫州80多家企業發生老板失蹤、公司破產、員工討薪事件,僅9月以來,就高達25起,一場由民間借貸風險傳導至實業的危機正在爆發。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貸配給問題。信貸配給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定義。就宏觀上的信貸配給而言,它是指在確定的利率條件下,信貸市場上的貸款需求大于供給。就微觀角度而言,它又包括兩個方面:①在所有的貸款申請人當中,一部分人的貸款申請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貸款;②貸款人的貸款申請只能部分被滿足。這種現象是由信貸市場上貸款人和借款人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本文分別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方面來分析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概念最初來自保險市場的研究。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是指非對稱發生在委托合同簽約之前,屬于隱藏信息;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是指非對稱發生在委托合同簽約之后,屬于隱藏行動。

1 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1.1 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

信貸市場上銀行對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導致了逆向選擇,假設市場是存在兩種類型的借款人:一類借款人的投資項目收益率低但能獲得穩定的回報,因此還款風險較小,另一類借款人的投資項目具有較大的投機性,投資成功會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同時還款風險較大。前一種借款人被稱為“高質量”的客戶,后一種借款人被稱為“低質量”的客戶。

如果信貸市場信息對稱,銀行能知道哪些是高風險項目,哪些是低風險項目,則可以通過對高風險項目收取高利息,對低風險項目收取低利息來降低貸款風險。而實際上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所以無法通過此種做法來降低風險。下面通過對兩種風險的項目分析來確定銀行合適的做法。

假設兩類項目各有一個,分別為項目1、項目2。項目1為低風險,項目2為高風險。兩個項目都完全依靠銀行融資,融資成本為B,貸款利率為r。項目i(i=1,2)投資成功獲得收益為Ri,若投資失敗則一無所獲。投資成功的概率為Pi,且P1>P2。根據收益與風險成正比,則收益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小,可以得到R1?P1=R2?P2。銀行要求借款人提供相當于融資總額比例c的擔保品,且c

銀行融資B元所得的期望收益為:

PiB(1+r)+(1-Pi)cB=PiB[(1+r)-c]+cB

i=1,2

借款人項目i的期望投資回報為:

Pi[Ri-B(1+r)]-(1-Pi)cB=PiRi-PiB(1+r-c)-cB

i=1,2

令?酌0為使低風險項目的投資回報等于0的貸款利率,則由上式可得:

?酌0=[R1P1-cB(1-P1)]/P1B-1

當利率小于?酌0時,兩類項目都申請貸款,當利率高于?酌0時,低風險項目無法支付貸款利息,將退出信貸市場,剩下的是高風險項目。

于是,當信貸市場上出現過度需求時,如果銀行提高利率,將會使低風險項目退出市場,貸款質量從而下降,銀行面臨較高的風險。這就是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因此,在?酌0的利率水平下,即使有超額需求,銀行也不會提高利率。低利率水平下的信貸配給是銀行解決逆向選擇,控制貸款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

銀行可以通過借款者的信用記錄、工作年限、不動產及其他貨物抵押等信號來甄別借款者質量,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貸款的不同風險類別客戶的數量,將貸款數額控制在需求量之下。這種做法是銀行的信息甄別機制,而借款者可以通過向銀行進行信號發送,具體可以通過填寫保證書,向銀行保證自己會承擔一定的風險,或者對自己的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向銀行公示企業財務變化、經營狀況等方面的具體信息,對于經營績效較好的企業,可以通過品牌效應向銀行展示自己良好的聲譽。

1.2 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

銀行發放貸款后,由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無法觀測到企業的行為,企業有可能做出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這就是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在信貸市場上,企業借款之后會有兩種行為:一是企業投資成功,按時還本付息,二是企業投資失敗,拒絕還款。銀行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如圖1所示。

圖中Ub,Ui分別指銀行和企業得到的效用,如果銀行能知道x,y的大小,即信息對稱的條件下,會出現如下情況:

當x0,如果銀行正確預測企業的行為,則會選擇提供貸款。

當x-5,如果銀行正確預測企業的行為,則會選擇不提供貸款。

但實際情況下,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無法得知x,y的大小,因此不能做出是否貸款的選擇。

信貸市場上的道德風險發生的原因是在以個人信用為主要交易載體的市場上缺乏有效的激勵和懲罰機制。銀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服務制度,如果個人遵守信用,將會得到一定形式的獎勵,比如辦理其他金融服務時可以得到相應的優惠服務,守信的時間越長,得到的優惠程度越大。如果個人違反信用,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建立失信舉報機制,并根據失信行為的嚴重程度,將個人的不良信用記錄按照時間長短不同記錄于各相關數據庫中。

1.3 我國信貸市場的分析

此次溫州出現的信貸危機事件所處的宏觀環境比較復雜,國家一松一緊的貨幣政策導致銀行銀根緊繃,幾乎采取了只抽不放的政策,銀行答應給企業續貸的資金遲遲不能兌現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實體經濟的變革超前,而金融的改革滯后使得民營企業長期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民間“高利貸”便隨之產生。

為了避免中國式信貸危機,政府要為企業轉型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激勵,出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讓民間金融合法化,將民間借貸納入主流信貸體系,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環境。

2 政策與建議

本文分別通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方面分析了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存在于市場中并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政策機制使信息不對稱盡量減少,讓信貸市場更有效率的運行。

首先,從中小企業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講誠信,遵守信貸市場的運行規則。民營經濟還要盡早作出轉型升級的定位,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找出路,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具體做法如下:向銀行提交一定數量的抵押品,用來保證承擔一定的風險,抵押品價格越高,企業違約的可能性越小;定期向銀行披露企業的運作狀況,包括企業財務變化、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等方面的具體信息;對于經營績效較好的企業,可以通過品牌效應或者連鎖店效應向銀行展示自己良好的聲譽。

其次,從銀行角度來看,為了減少貸款風險,可以對企業的信息進行甄別,從而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貸款的不同風險類別客戶的數量,通過信貸配給在給定的利率水平上控制貸款數量,防止高質量的企業被擠出。銀行還應該建立個人信用服務制度,對企業實施激勵―懲罰機制。當個人遵守信用時,銀行給予企業一定形式的獎勵,比如辦理其他金融服務時可以得到相應的優惠服務,守信的時間越長,得到的優惠程度越大。當個人違反信用時,銀行應對企業采取嚴厲的懲罰,比如根據失信行為的嚴重程度,將企業的不良信用記錄按照時間長短不同記錄于各相關數據庫中。

最后,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應該積極推進重點中小型企業貸款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體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務、要素供給、競爭規制、市場秩序上作為企業轉型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激勵,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環境。民間借貸雖然為一些中小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它的高利率加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各地政府要積極探索民營企業擔保制度和中介服務,建立信用擔保機構,將民間借貸納入主流信貸體系,讓民間金融規范化、合法化。

參考文獻:

[1] 江世銀.論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消費信貸市場[J].經濟研究,2000,(6).

[2] 葛長有.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模型[J].統計與決策,2006,(6).

[3] 黃偉宏.信息不對稱狀況下的信貸配給[J].上海金融,2011,(9).

[4] 胡明東,周如田.信貸配給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探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0).

[5] 烏家培,謝康,肖靜華.信息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陳釗.信息與激勵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10

對華爾街而言,這絕對是一個禍不單行的多事之冬。其實何止是華爾街,在歐洲、日本、我國香港,乃至內地的資本市場,同樣能夠明顯地感覺到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這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導致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劇烈動蕩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紛紛對次貸危機及其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讓人們對這個危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這是一場信用危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次貸危機首先是一場信用危機,其直接的結果是金融市場信貸創造能力的削弱,還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內部金融體系的信心受到重創,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金融市場有陷入流動性枯竭的苗頭,這將嚴重限制這些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能力。

受次貸危機影響,截至2008年1月中旬,過去12個月,花旗集團市值縮水高達52%,而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的市值則縮水了14%,匯豐控股在香港的股價相比去年最高時也已經下降超過20%。

有統計稱,美國的次貸危機造成全球金融機構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這個數額相對于美國龐大的經濟實體來說并不算多,但從2008年1月21日開始,美股重挫,歐洲股市狂瀉,亞洲股市崩塌,全球股市竟然脆弱到如此不堪一擊,人們訝異不已。

對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認為,近期美國的住房市場進一步惡化,住屋問題的影響蔓延至廣泛經濟領域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大。面對住房市場持續調整、信貸進一步收緊、能源漲價及金融市場持續波動,外界愈來愈關注美國經濟是否會陷入甚至已經處于衰退局面。美國經濟數據疲弱及信貸危機持續,加上央行的言論突顯出增長放緩的風險,令投資者懷疑早前有關新興國家與工業國金融市場發展分道揚鑣的說法是否恰當,并增加美國經濟衰退可能拖累全球經濟的恐懼,使市場再度籠罩著逃避風險的情緒、信貸溢價上升及全球股市出現拋售潮。

最先認為美國經濟可能因次貸危機陷入衰退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說:“對于美國經濟,我的看法是美國經濟衰退、經濟蕭條的可能性是50%,不過目前還沒有很過硬的數據可以證明經濟惡化。第一季度的GDP增長似乎是‘零’。但一般來說,經濟蕭條應該體現在更廣泛的范圍,目前還無法看到這一點。不過美國經濟似乎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它必須保持增長,才能保持活力,如果沒有活力,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有限

美國次貸危機的蝴蝶效應愈發顯現,中國難以獨善其身。全球股市面臨股災,中國股市也報以暴跌。雖然《財富》中國總編輯鈕文新表示,中國股市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暴跌不改長期向好趨勢,但仍改變不了次貸危機對我國所帶來的影響。

那么,美國經濟的波動究竟對我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侯若石認為,總體上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今年可能適當放緩。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因此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從出口商品上分析,雖然有次貸危機拖累了需求,但對美國人的日常消費影響有限,中國商品以日用消費品為主,又以物美價廉取勝,所以中國制造商品仍會受到美國市場青睞。正如2000年美國經濟衰退時,不僅沒有影響中國商品出口,反而價廉物美的商品大受歡迎,中國對美出口有增無減。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從目前看,由于我國金融系統在次貸領域介入有限,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短期影響有限;但從長期看,隨著次貸危機的蔓延,可能會降低外匯需求,對我國出口企業產生影響,從而對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產生沖擊,間接影響我國資本市場穩定。此外,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新興市場的沖擊可能進一步加大,進而可能對我國資本市場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在2008年光大證券投資策略報告會上指出,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經濟衰退還遠遠沒有看到盡頭,但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央行的救市措施會有效地制止經濟的進一步下滑。他指出:“美國經濟的調整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目前最可能引發的結果是:外貿順差增幅降低,但絕對規模還將很大;對外匯儲備增加的貢獻將減少,而資本項下的外資流入可能增加。這些都將促使我國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而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則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心理層面因素居多。 一般來講,凡是涉及到交易,無論是簡單的衍生品還是復雜的衍生品都會受到影響。但根據目前中國改革開放程度及國內各金融機構持有的外匯頭寸來說,影響應該是局限在比較小的范圍內。他介紹,債券產品分為“持有到期”和“可出售”兩種。在債券產品市場價格時時波動的情況下,“持有到期”類債券,只要機構沒有破產,本息是不會受到影響的。而“可出售”類債券,按照公允價值計值,本息的損益會根據市場價格隨時變動。現在國內金融機構持有前者的比重很大,這不會有實質損失。另外,國內機構也不存在資金緊張問題,將手上的“可出售”類轉換為“持有到期”類也可以大規模降低損失。

次級債危機未對中國造成重大沖擊,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資本項管制又一次救了中國,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施建淮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中國今天的情況和十年前那場震驚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我國的對外經濟規模已經變得非常大,馬上要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了,國際資本可以通過經常賬戶的自由兌換流入流出;另一方面,中國金融業也對外開放了,WTO五年過渡期結束,大量的外資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在國內開展業務會伴隨著大量的資金流動,再加上巨大規模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可以成為熱錢流動的渠道,資本流動已經很難靠行政手段來管制。

施建淮指出,這次次貸危機沒有對中國造成沖擊的原因,一是國內金融機構涉足美國次級債不深,只有幾家銀行買了,而買的規模又很有限。二是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快速增長,企業利潤增加,上市公司的素質包括它的盈利能力都在加強,出口強健。雖然貿易順差過大不好,但是出口強健的話,大家對我們的國際償債能力就有信心,所以流入到中國股市和房地產的QFII包括很多熱錢都看好中國資本市場,沒有受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而流出中國市場。

次貸危機亦良機

雖然短期內次貸危機對我國影響有限,但那依然是一個危機,前景撲朔迷離,不知何時會突然爆發,因此,善于發現良機并加以利用,化危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契機,才是上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指出,雖然次級債危機的爆發增大了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但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因素依然存在,平穩較快發展仍是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其中,世界經濟穩中趨降一方面會使我國經濟增速減慢,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我國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而國際初級產品價格的變化格局有助于減輕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增大我國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的空間。

而連平更從中發現,“次貸危機使歐美等地區的國際金融機構備受重創,將加快發達國家主導的舊國際金融格局的瓦解,但同時也是中國金融資本迅速崛起、參與構建國際金融新格局的良機。”他分析,次貸危機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影響程度還會持續加深,使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市值大量蒸發,也令全球金融業排名重新洗牌。這種沖擊可能進一步加速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動:由發達國家單邊主導的舊的國際金融格局將發生改變,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為國際金融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實力此消彼長,次貸危機的爆發和深化更突顯出中國金融資本的實力。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5萬億美元,國內流動性充裕的局面也使得大量資金需要向外尋求投資出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危機同時為中國金融資本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連平認為,中國金融機構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走出去。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使一些國際性金融機構遭受重挫,許多機構正在考慮收縮其業務和機構規模,中國金融機構應該抓住機會,在國際金融機構業務和機構收縮時盡快走出去開拓疆土,擴展自己的全球業務和網絡。另一方面,可以在國際金融機構的股價大幅下挫、資本實力明顯削弱時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實現對其戰略性參股。再加上人民幣正處于升值過程中,通過在國內融資的方式購買國際金融機構的股權,目前正處于最佳的時期。

對中國的啟示

侯若石表示,美國是一個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金融操作技巧十分高明,卻發生如此嚴重的危機,其中暴露的問題,中國應引以為鑒。美國次貸危機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后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次貸危機是由頻繁加息造成的,所以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也要通盤考慮,權衡各種利弊影響;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1月22日在青島舉辦的“2008中國宏觀經濟財智對話”中表示,美國次貸危機給了我們啟示:第一,經濟繁榮時期,貨幣政策要謹慎,不能盲目擴張。第二,金融產品的創新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第三,要防范資產泡沫。第四,加強對流動性管理,全球化過程中要看到收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