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的形式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傳播的形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電腦 網絡 寫作 傳播 轉換
互聯網新載體的不斷發展,新數字超文本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寫作方式、傳播方式與接受方式的深刻變革,網絡傳播的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話的建立,使電腦寫作與傳播超脫了傳統的壁壘,催生一種電腦網絡全新的敘事風格。網絡寫作與傳播超越了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超越了傳統文體所規范的界限,成為一種虛擬與虛構的結合,技術與想像、視覺與聽覺、夢幻與現實的結合,傳統寫作那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審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網絡寫作所消解。“以游戲沖動替代審美動機、以技術媒介替代藝術規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詩性智慧、以技術的審美性替代文學的審美化”的寫作與傳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達的說法,傳統的“線性寫作”和印刷文本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向四處蔓延與散播的可以無限鏈接的電腦“非線性文本”的誕生。因此,筆者認為,網絡寫作與傳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顯示了傳統寫作方式在網絡時代的轉型,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10個方面。
(一)由傳統書面語言向電腦語言轉換。傳統紙質媒介時代的寫作與傳播均離不開書面語言,人們只有通過書面語言來獲取意義,從而達到交流、理解和共鳴的效果。書面語言是以文字、圖像等符號為主要手段來敘述的。網絡時代的電腦語言則是以數字編碼程序為核心來敘述的,作者操作鼠標、敲擊鍵盤,在數字“0”與“1”二進制語匯排列中完成解碼的轉換,將人的思維與電腦處理在“人機”轉換中變成文本,引起語言的重構。法國學者巴爾特在《從作品到文本》一文中指出:文學作品的觀念之所以轉變,是因為我們對于語言的概念轉變了。他認為,作品與文本的差異在于作品是實在的,它占據了書的空間的一部分,而電腦文本則是屬于方法論的范疇,即文本是一個由語言構成的“抽象空間”,只有讀者介入方能體會,文本以語言為媒介并且用來指出和說明某種隱于其中的社會特性。電腦語言導致了網絡寫作特殊形式的產生,最早借助于電腦語言寫作的人,大都是電腦操作的高手,他們的技術能力遠遠超過寫作能力,“技術的藝術性”被計算機網絡演繹成“藝術的技術化”,傳統的紙質語言的藝術性已被電腦“界面”的感覺性語言所取代。再說網絡時代是視覺時代(也稱“讀圖時代”),電腦圖像的顯示與傳播也優于文字的閱讀。
(二)由傳統文本敘述向網絡超文本敘述轉換。傳統寫作(出版物)是依照線性運作的,通過設置章節與頁碼標注,并以字、詞、句、段、標題等形式固定下來,每一頁都有頁碼順序,作者與讀者的任務就是逐章、逐節、逐頁、逐段、逐句以至逐字往下寫與讀;其展示作品的內容邏輯線索清晰,情節完整連貫,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價值的物質體。而網絡超文本寫作與傳播帶來的是文本的非線性、多義性、選擇性技術,當電腦中的光標移至文字或圖像時,點擊鍵盤或鼠標,顯示屏上的主頁會跳到鏈接的新主頁上,使各個書寫片段之間埋下重重鏈接,瞬間的鏈接能將無數文本關聯起來在眾多文本之間漫游,標示著網絡文本是更大的虛擬空間大文本的一部分,顛覆了傳統那種專注于單一作品的寫作與閱讀方式。這種超文本方式將文本的核心詞句鏈接在一個樹狀的網絡系統之中,寫作變得既無固定方向又無清晰線路,跳躍且極不穩定,作者與讀者便處于縱橫交錯的路徑中寫作與閱讀,隨著鼠標在網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達的網路使他們感到困惑,文本可整段刪除或移位,凸顯出多元性、不確定性和未完成性。這樣,電腦文本的多變性導致了意義的去中心,文本內部結構變得松散,思路與語意開始斷裂,印證了波斯特所謂的主體去穩定化傾向。網絡超文本寫作方式,給作者帶來寫作的方便,當作者將文字輸入電腦時,顯示器上出現以光速變化的文字痕跡,這些符號代表著內存中的ASCII碼,作者怎樣想,電腦就馬上顯示了出來,手稿消失了,觸覺與特性分離,實現了時空的同一性,主客體一瞬間真正實現了交融。就此,羅森伯格干脆將讀者(reader)與作者(writer)兩詞斬頭去尾合成一個新單詞——wreader來表示網絡超文本帶來的這種狀況。所以“熒光屏——客體與書寫——主體合而為一,成為對整體性進行的令人不安的模擬……電腦書寫處于劃分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上,給笛卡爾二元論所代表的澄明而確定的世界帶來些許含混。”網絡寫作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處處能體現網絡寫作超文本的印記。
篇2
關鍵詞:視覺形象 網絡督政 傳播 說服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為網民提供新的言論空間,網民開始通過網絡表達、參與、監督公共事件,影響民主進程,推進國家決策。特別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進入我國網絡論政的關鍵時期,即網民不再滿足于將網絡作為一種輿論發聲渠道,而開始主動通過網絡進行搜索調查,進入網絡監政督腐的強力問政時期。①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不可忽視,即視覺形象在大部分督腐案件的引發曝光、調查分析、感召共鳴中起到越來越明顯的傳播說服作用,視覺監督變得越來越重要,福柯所謂“全景敞視”的視覺權力與視覺民主已然成為一種趨勢。這里筆者試圖立足視覺文化傳播視角,以近年具有代表性的網絡督政事件為主要案例,對視覺形象在網民督政中的傳播形式和說服作用作以讀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都在普遍經歷一個從以語言中心的理性主義文化形態向以形象中心的感性主義“視覺文化”②形態的轉型,③進入一種所謂的“圖像時代”。而經由形象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就是視覺文化傳播。④隨著注意力經濟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當今各種文化都不遺余力地轉化為視覺文化來表達,視覺文化無孔不入地傳播于生活的各個層面,視覺媒體發展更是日新月異,而網民關注參與公共事件也越來越訴諸視覺形象的方式,網民督政亦是如此。視覺文化與語言文字一樣,皆屬于符號系統。美國著名哲學家皮爾斯曾將符號分為三類:圖像符號、標記符號和象征符號,而保羅?梅薩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比之語言文字符號,視覺形象符號的獨特歸屬是圖像符號和標記符號,而象征符號是語言文字和視覺形象的共同屬征,但也有差異,即視覺形象符號不具有語言文字符號在象征上的確定所指,即所謂“判斷結構的缺乏”。由此得出結論,視覺形象說服的獨特優勢在于:作為圖像符號的形象情感性、作為標記符號的標記真實性,還有作為具有不確定視覺結構的象征符號的意義含蓄性。見圖示:
據筆者初步搜索整理,近年網民督政中運用的視覺形象主要有:一、網友發現或拍攝的紀實性照片和視頻;二、網友創作的模擬性圖片和視頻;三、網友創作的寓意性圖片和視頻。同時,依據梅薩里的理論和筆者初步分析總結,視覺形象在網民督政的傳播說服功能主要有:一是紀實視覺形象的標記性之于網絡引發曝光的說服作用;二是模擬視覺形象的形象性之于網絡調查分析的說服作用;三是寓意視覺形象的象征性之于網絡感召共鳴的說服作用。茲作以具體析述。
眼見為實:紀實視覺形象的標記性與網絡引發曝光
保羅?梅薩里認為,比之文字和手繪符號信息,經由“自動拍攝”的視覺形象以其真人、真物、真景之“文獻特征”在受眾心里更能產生一種“的確存在過”的論據作用,此即其所謂“標記性”,這種“標記性”在真實性的說服效果上更具優勢。⑤近年很多腐敗事件最初是由網民拍攝或發現一張照片或一段視頻并將其上傳至網絡而曝光引發,這些紀實性照片和視頻從質量上看都不算很完美,但一經曝光,便成為網友的輿論焦點,媒體的報道線索,官方的調查案由,具有一種眼見為實的震撼性,此種傳播說服效力正源自于紀實性視覺形象的標記性。
這種紀實性視覺形象具體又有三種形式。第一是由拍客拍攝的紀實性照片或視頻。如2008年初的“譚靜案”,一署名為“讀者提供”的拍客在網上上傳其所拍攝的一張更接近事發狀態的現場照片,于是網友根據照片顯示的房屋外墻結構、尸體著力點、肢體外表等多處細節跡象,求證警方“自由墜落”的判案與事實不符,從而使媒體和官方在案情通報上上演了一出“變形記”。第二是網友發現的紀實性照片或視頻。如2008年底“領導出國考察門事件”,一署名為“魑魅魍魎2009”的網友將自己偶然在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撿到的某地公務人員出國考察文件一張張掃描并上傳,于是裸的巨額費用清單醒目呈現,引起廣大網友熱議,緊接著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并終致涉案官員停職,這些都見證了紀實性視覺形象的傳播說服力量。不過上述這些還是無意而為,第三種紀實形象說服是網友不僅上傳圖像,而且還特意在圖像上作出人為標記,甚至將各種圖像進行并置、拼貼,進而引導受眾,深化傳播說服效果。如2008年底,一些網友因對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會議發言觀點不滿而發起“人肉搜索”,不久,一名為“保存一百年”的網友將其照片上傳,并將其所抽的“九五之尊”天價煙盒以醒目顏色圈點,還配以大號粗體文字說明:“這是什么煙?這是南京卷煙廠出產的頂級‘九五之尊’南京煙!一條就要1500元啊!”一時應者云集,聲討政府有關部門核查,并最終以涉嫌定案。而周久耕照片中桌上的煙盒,煙盒上的兩條線以及“南京”二字(包裝上有兩條線的高檔煙只有“九五之尊”)就是“標記性”所在。
當然梅薩里也指出,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很多視覺標記也可偽造,于是就可能破壞這種視覺真實。如2007年10月的“華南虎事件”,周正龍就是這樣一個視覺欺騙的典型。故確切地說,這些原發并傳播于網間的視覺形象只是一種真實觸動,其真實性還要經受網絡搜索、媒體調查和政府核查才能最終生效。
按圖索驥:模擬視覺形象的形象性與網絡調查分析
保羅?梅薩里認為,比之語言文字,視覺符號具有模擬現實世界中的視覺外觀的形象性。上述第一點談到的紀實性視覺形象既有“標記性”也有形象性,但這種形象性是一種復制現實的相似性;而形象性并非一定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制,對現實進行模擬的視覺形象,比之文字語言也具有形象性,表現在平面形象中的造型、線條、輪廓、邊框、箭頭、序號等,視頻形象中的替代演員和虛擬場景等視覺影像。梅薩里又指出,形象性可以“引發與現實世界中的人物、物體和地方相關的態度和情感”⑥,受眾可以通過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文化背景,填充這些簡化圖像并產生身臨其境的直接情感反應,從而忽略身處一種被動的說服語境,產生更自然的說服效果,故更具有傳播的通俗性和大眾性。在一些網民督政事件中,由于官方初步調查和宣判結果公眾不是很滿意,于是激起一部分網友繪制一些圖像對嫌疑者或案情進行模擬,將邏輯縝密、術語繁多的專業案情以圖像形式加以形象演繹,讓網友按圖索驥,從而使得原本晦澀的法律知識和復雜案情在網絡中得到有效傳播和廣泛響應,這種說服性就在于模擬性視覺符號的形象性。
運用模擬形象加以專業圖解的代表案例是2009年的“鄧玉嬌案”。“鄧玉嬌案”案發不久,巴東縣公安局在互聯網上連續三次通報案情調查結果,前后矛盾,且隱去很多實情,并于第三次以“故意殺人”定罪,這個結論讓民眾極為不滿,于是一名為“10號接待員”的網友通過手繪將三次通告圖解化,從中對比發現問題出入,并根據法律知識、尸檢報告以及刀傷部位和血跡方位圖解鄧玉嬌自衛過程,推斷其殺人屬于正當防衛。這些圖解主要以鉛筆草圖輔以藍色文字并以序號和箭頭系列排列,演示得既通俗形象又不失邏輯。此帖貼出后立即被各大論壇網站轉載,并獲得上千點擊率和上百條評論,諸多網友在這些圖解提示中發揮想象判斷,設身處地替鄧玉嬌分析案情,并發出強烈的聲討呼聲。此外,鄧玉嬌案中,有網友還模擬想象中的案發場景,將案件最核心處作以模擬拍攝并上傳網絡,如激動網《阿嬌殺官》視頻將鄧貴大一次又一次按倒鄧玉嬌逼良為的場景模擬演繹,這種影像視頻很短,且拍攝質量亦有待提高,但網友能將案件最受爭議最令人發指的地方加以表現,既表達了上傳者自身的憤怒與同情,也召喚著鄧玉嬌案能引起更多關注。
顯而易見:寓意視覺形象的象征性與網絡感召共鳴
保羅?梅薩里認為,除了標記性、形象性帶來的視覺真實性可以引起關注之外,采用違背現實的“視覺變形”也是吸引受眾注意的一個有效手段,形象的變形、對真實的扭曲可以給受眾以震撼,能引導受眾去觀看。⑦但梅薩里指出,“視覺變形”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必須借助受眾比較熟悉的形象,否則就不會引起注意和共鳴。同時徒有“視覺變形”是單薄的,“視覺變形”必須與深層意蘊結合產生意義的象征。象征是指形式之下要有實質內容指向,這種關聯不是邏輯因果上的,而是文化習俗上的。“視覺變形”與實質精神結合得圓融與否,既可見出制作水平的高低,更能決定說服效果的好壞和情感感召的強烈與否。
網絡督政事件中的“視覺變形”主要是將傳統媒體圖像、影像加以改編,如早期的一些惡搞“視覺變形”,2007年的“重慶釘子戶事件”,一網友將自由女神像PS成釘子戶男戶主形象以表達必勝信心,醒目傳神;同年“華南虎事件”,由胡戈制作精選出的視頻《惡搞周正龍》,將貌似周正龍的人物形象作為佳能相機的廣告代言人諷刺弄虛作假,風趣詼諧。而到了“鄧玉嬌案”,網民這種“視覺變形”版本更多,據筆者初步搜索,與鄧玉嬌相關的此類視頻有20多種,且已由早期以負面人物為主角的“惡搞”轉變為以正面人物鄧玉嬌為畫面主角配以傳統媒體音樂,再作以歌詞上的變化的“善搞”形式。其中點擊率最高、反響最強烈的視頻制作《大海版》就是“視覺變形”與視覺象征的完美演繹。
結語
權力的眼光無處不在,而視覺形象在標記性、形象性、象征性上的傳播說服優勢,使其在網絡督政的引發曝光、分析調查及感召共鳴中發揮著廣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當下我國視覺監督還處于初級階段,總體上表現形式不多,制作技術不高,尚存一些功利傾向,而實際上視覺形象的亮度、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透視度等直接決定著形象的自然性與真實性,而外觀形式的精美度、內在意蘊的深刻度以及二者的融合度也直接決定了形象的象征性與渲染性。相信隨著網民的網絡素養(包括運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視覺民主化趨勢的推進(更多圖片和視頻共享網站的自由),網民將會以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視覺形象參與到網絡督政中來。(項目名稱:東華大學中央高校項目“網絡傳播與中國社會政治民主進程研究”,項目號:10D11004)
注 釋:
①參見《網絡反腐:嬗變2009》,來源:新華網 網易新聞2009/12/23
②參見貝拉?巴拉茲[匈]著,何力譯:《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頁。
③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見于《文化研究》(第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頁。
④孟建:《視覺文化傳播:對一種文化形態和傳播理念的詮釋》,《現代傳播》,2002(3)。
⑤⑥⑦保羅?梅薩里著[美],王波譯:《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第17頁,第7頁。
篇3
正當查道存在電視廣告領域風生水起之時,他卻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2011年6月,查道存辭去安徽電視臺廣告經營中心主任一職,離丌了任職13年的安徽衛視。他由傳統媒體“跳到”新媒體行業,創立了上海劇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總裁,專注經營網絡視頻廣告和咨詢顧問業務。
查道存此舉讓人捉摸不透,更令眾多同行時他這個人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為何離丌老東家而選擇自行創業?因何選擇進入新媒體廣告行業?帶符這些問題,《廣告主》雜志對查道存進行了專訪,試圖揭開這位廣告達人的“神秘面紗”。
以激情迎接新商機
跟查道存聊天,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對這個行業十幾年如一日的熱情。博學多才,思路敏捷,在談話中又會經常冒出新鮮的想法和新奇的創意。從事電視廣告13年,查道存身上去¨仍充滿川入行時的活力與干勁。這種激情,使得他成為中國廣告業最年輕的風云人物之一;這種激情,使得他帶領著安徽衛視披荊斬棘,登上了省級衛視的領軍位置;也是這種激情,使他在將電視廣告做得頭頭是道后,又馬不停蹄地為自己尋了新籌事――投身進網絡視頻行業,以一己之力,創辦了萬人矚目的劇星傳播。
有激情但不盲目,屬于安徽人的睿智和儒雅在查道存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網絡視頻廣告業務的創業方向從何而來?早在安徽衛視時,查道存便是“臺網聯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臺網聯動,“臺”是上星衛視,“網”是網絡視頻,是一種將電視刷和綜藝節日,在臺網兩個平臺同時播出,讓客戶同時進行贊助的營銷方式。在早期探索和實驗的過程中,查道存發現,中國網絡視頻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商機。臺網聯動,是網絡視頻搶占電視媒介廣告預算的最佳方式。同時他也看到,網絡視頻行業發展迅猛,但在中同市場上,卻缺少一個專門聚焦于這個行業的廣告公司。新的商機帶來新的希望,也誘發了查道存的激情與干勁,在此基礎上,劇星傳播應運而生。
創業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在傳統電視媒體干了十幾年,突然決定自行創業,涉獵的居然還是網絡視頻新媒體。這一轉變,不僅出乎同行們的意料之外,對于查道存自身而言,也算是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幾大重要決定之一。已經將電視廣告業務諳熟于心的他,選擇了一片新的天地大展拳腳。而當初在坊間流傳的查道存跳槽的言論也被他“藝高人膽大”的創業之舉所攻破。在查道存看來,跳槽雖有新的機會,但創業才足真正意義上新的開始,創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更多的挑戰,同樣也意味著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安徽電視臺廣告中心主任到劇星文化傳播的創立者,查道存所經歷的轉變遠不止字面上的這一點。從前是國家公務員,風險小壓力小收益也小;現在成為私企的董事長,―人要對整個企業負責,風險大壓力大,相對而言收益也會增大。之前在電視臺里算中層干部,職能部門都很齊全,只需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現在自己經營一家公司,公司的業務從上到下包括團隊組建、客戶開發、人員管理等等各方面都需要親力親為。創業的艱辛擺在眼前,查道存卻甘之如飴,因為他更愿意在挑戰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成長,這是他一路走來的秘笈。
做人做事,厚道當先
查道存給人的第一印象很淳樸,很憨厚。看上去不善言談的他實際上很健談,性格豪爽,廣交朋友。在圈內好友看來,查道存是個義氣的人,是那種就算好久不聯系也會把朋友擱在心里的人。為人簡單,對人厚道,是大家對他的評價。
查道存的厚道,同樣體現在他做事的踏實與穩重上。其在安徽衛視任職時提出的“迎客松貴賓服務”的創新理念,將安徽特色的待客之道融進廣告經營,將廣告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全面升級,贏得了客戶的認可;另外,他所倡導的“責任、創新、分享”的企業文化,大力推進廣告中心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不斷將科學化的管理和專業化的服務觀念導入日常經營之中,安徽電視臺整體廣告創收在其領導的三年里,不僅持續快速增長,位屆省級衛視前列,衛視單頻道廣告創收更是連續三年位列省級衛視前二位。查道存始終堅持:做業務,就要對業務扎扎實實;做廣告,就要踏踏實實為客戶服務。如今,查道存將他的這些服務理念帶到新公司,并結合新媒體的特點進行探索與改造。即將舉辦的“劇星傳播系列高級營銷精英班”,秉承了“迎客松服務”的理念,讓更多的媒體人、營銷策劃人及廣告主了解劇星、了解網絡視頻和網動這些新型的營銷模式。相信在今后的日子中,厚道的查道存也必將帶領著他的劇星傳播,踏實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網絡視頻營銷之道。
新起點,新征程
篇4
一、危機潛伏期的預警機制
各種因素影響下所爆發的危機并不是完全突發和難以預料的,它有一段潛伏期。潛伏期的危機有可能演變成突發事件,也有可能被扼殺在萌芽之中。環境監測是大眾傳媒的基本功能。預防傳播機制,又稱預警機制,它既是社會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危機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聞傳媒在危機潛伏期的任務和作用的具體體現。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預警機制就是要配合危機應對方案建立自己的預先報道方案。具體來說,網媒不僅要規劃和建立日常性信息搜集機制,對熱門網站(含BBS、博客)中涉及公眾利益的敏感信息進行梳理,或者借助Google等網絡搜索引擎進行關鍵詞信息訂閱,及時掌握最新信息,此外還要與其他相關單位和專家建立合作關系,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應急儲備系統的缺乏使網媒在突發事件來臨時措施不及,失去了信息披露的主動性。
對于網絡媒體而言,預警機制的運行包括了以下主要內容:首先,普及安全防范知識。網絡媒體有海量性的特點,傳統媒體的信息承載量與之無法比及,網絡信息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更有利于受眾主動接受防范知識。而且,網絡的BBS論壇提供的網友交流場所也是學習防范知識的極好營地。其次,做好網絡預警新聞報道。危機事件前的預警新聞通常有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面,向公眾的以新聞的形式公開的,目的是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做好預防有可能發生的危機的準備;另一種是以“內參”的形式,向政府部門傳遞潛在危機的信息,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及時采取措施,把潛在的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最后,制訂危機應急預案。制訂危機應急預案,是媒體預防傳播機制的重要一環。所謂危機應急預案,“就是指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為了更好地應對突發危機事件,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前,經過一定程序制訂的危機應急管理的總體方案”。網絡媒體制訂的危機應急預案應在結合自身優勢的情況下借鑒傳統媒體的經驗,具體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建立一支網站高素質的危機應急采編隊伍,作為危機新聞質量的保證;二、責任到位,落實好危機中的任務分配;三、特事特辦,在一定的監督和領導之下減少繁瑣環節:四、在采編人員中普及危機知識。
二、危機爆發期的快速反應機制
危機在潛伏期內醞釀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變,正式進入危機爆發期。而此時的公眾就會呈現不同程度的恐慌,這就需要新聞媒體迅速啟動危機預案,迅速開展各項報道工作,以抑制恐慌、穩定情緒、化解危機為最終目標。由此,新聞媒體的快速反應機制應運而生。
時效性是突發事件報道的生命,快速反應機制的核心就是“快”。新聞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質和網絡新聞的即時性是相吻合的。網絡媒體24小時的即時播報決定了網站記者必須時刻有一根“危機”的弦在心中,網站記者既要本著一顆平常心“等待”危機,又要以一顆處亂不驚的心去“處理”危機。時效性雖然是危機報道的生命,但也需要在保證其真實性的情況下加以,“動中之靜”就是真實性的保證。而現今,雖然一部分網絡媒體的記者已經具備了這種素質,而一些網絡新聞記者卻在危機爆發時企圖“搶新聞”以贏得點擊率,甚至來制造危機新聞,因此提高記者分析和辨別虛假信息的能力,培育其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及輿論導向意識也是網媒日常的一項重要工作。
危機事件常常呈一觸即發之勢,一旦被引爆,若處理不當可能立刻會引發一連串的相關危機。所以,作為具有先天優勢的網絡媒體應該快速出擊,用真實的報道堵住謠言散播的通道。然而這種“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危機事件異常復雜,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網絡媒體應對危機事件的破壞度和影響度即時作出反應,以受眾的需求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隨時調整報道的角度和力度,力求做到“隨機應變,進退自如”。
三、危機延續期的信息公開機制
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有一個持續的過程,稱為危機延續期。延續期是危機事件中時間最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危機的破壞性已經顯現,大規模的組織救援和災后恢復工作開始進行,自然或社會的矛盾運動仍在繼續,其中可能蘊涵著新的危機因素。如果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不能在第一時間發出政府的聲音,就會被謠言和猜測左右輿論陣地,造成信息不對稱的被動局面。不僅要將危機事件的真實情況傳達給受眾,還要主動向民眾告知危機的真實后果,及時消除民眾的疑慮。政府和媒體都要建立起信息公開機制,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及時、公開、透明地向公眾公布有關危機的真實信息。
信息公開機制也是維護網絡公信力的重要砝碼之一。具體來說。網絡媒體在危機延續期信息時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第一,主動提供信息。危機延續期是社會輿論最復雜的時期,也是信息傳播最活躍的時期,危機延續期的網絡新聞媒體必須大力發揮引導和調控社會輿論的作用,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掌握信息流通的主動權。和傳統媒體一樣,主動提供情況同樣是網絡媒體的制勝法寶,各級政府除了可以利用自有網絡宣傳平臺(宣傳部門管理的新聞網)進行信息外,還可以使用政府門戶和商業門戶,積極向公眾提供災難信息。第二,全面提供信息。延續期的危機信息時常要比危機爆發時更多、更復雜,是穩定公眾情緒的關鍵時期。傳統媒體因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將事實的全面內容展現給受眾。而網絡媒體可以利用其海量空間為網民提供更為全面的危機信息。但是,網絡新聞媒體在提供全面的危機信息的同時,要把握一個“度”,因為“全面”不等于“全部”,網絡媒體還要加以人性化的篩選以正確地引導輿論。第三,盡快提供信息。在危機事件的延續期,各種傳播工具和手段都會被用作傳播危機信息的渠道,一時間會出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如果這時候新聞媒體不及時介入,先聲奪人,以強大和權威的信息控制輿論場。那么傳言和謠言就會乘虛而入,大行其道。網絡媒體是接近信源最快捷的工具,手機媒體的即時、便捷性為網絡媒體更快速地為人們提供情況提供了條件,汶川地震通信恢復后,手機作為網絡媒體的終端,在信息、震情預告
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網絡媒體還可以與相關部門形成聯動機制,方便網絡媒體獲得第一手的信息。
四、危機痊愈期的評價機制
一個危機事件造成的影響會慢慢減弱,公眾也會走向“信息疲勞期”,這個時期就被稱為危機痊愈期,這是危機傳播的最后一個階段。痊愈期的危機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這個時候,網媒應該致力于最后消除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社會進入更好的運作狀態,同時總結經驗教訓I,為可能發生的同類危機筑起防范的大堤。危機的痊愈期將有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預警期,而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能使公眾客觀認識危機、增強其應對危機的能力,能挖掘出危機背后的深刻原因而有助于政府和媒體預警機制的完善,能提升政府和媒體的應急處理能力,還能豐富媒體的危機報道理論,為下一次危機報道做準備。那么,擁有自身特點的網絡媒體的評價機制在痊愈期如何來體現呢?可以采取怎樣的方式來啟動評價機制呢?
專家的權威解讀。危機痊愈期的公眾往往會對危機產生這樣的疑問:以后會不會有同樣的事故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危機事件?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會對人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產生怎樣的影響?等等。為此,利用官方網站向媒體和公眾信息是最方便的途徑,這便于對資料的歸檔和整理。這時候,專家言論的影響力往往會大過網友自身的猜測和網絡媒體記者評論的效力。
在正確輿論引導下的論壇討論。網絡論壇已經成為危機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公眾充分地互動和交流,信息、發表言論。這是影響危機痊愈期的受眾心理的重要場所,網絡媒體工作者應在此處對言論加以正確的引導,防止謠言的散播和恐怖氛圍的制造,以免使公眾的危機心理久久不能平息。
對“假新聞”的反思。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往往給了“假新聞”醞釀的機會,而網絡媒體常常成了“假新聞”散播的工具,這對于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假新聞”往往存在于危機的爆發期和延續期,面對已經產生的“假新聞”以及其帶來的后果,網絡媒體應該進行深深的反思。
篇5
關鍵詞:WS小世界網絡;甲型HIN1流感;Agent;GIS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流行病研究主流方法建立疾病傳播的動力學方程,但方程建立在均勻混合人群的理想狀態下,無法描述真實的社會網絡中傳播的情況[1]。由于小世界網絡具有聚類系數大、平均距離小的特點,即使感染強度很小也會引起網絡上的廣泛傳播,許多社會網絡具有小世界的特點,而流感傳播具有社會網絡的特點,研究選取小世界網絡對流感時空傳播行為特征構建多智能體模型。利用GIS對流行病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得出時空傳播特征及規律,為應急預警和追蹤監測服務。 Agent能夠模擬人的智能行為,通過微觀的智能體的交互作用來模擬流行病在整個社會網絡上傳播的宏觀情況。
一、實現步驟
流感傳播的多智能體模型是在研宄建立復雜網絡與智能體模型的基礎上,考慮人的地理時空特性,將“個體”人放置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賦予其空間屬性。因此,將小世界網絡、智能體模型與GIS集成在模型中,使用Repast J平臺,利用Java語言,將智能體進行動態模擬,從而動態展示甲流患者在流感傳播中的時空特性[2]。
二、概念模型設計
1.模型中智能體的分類
根據流感的傳播特征,對經典的SIR模型進行改進,把Agent分成五類.提出了SEITR模型,易感人群Susceptible(S),暴露人群Exposed (E),感染人群Infectious(I),治療人群Treated(T),恢復人群Recovered(R)。治療人群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患病后就醫治療的人群,另一種是確診后需要被隔離的人群,因為其在隔離期間也接受治療,所以這類統稱為治療人群。治愈后的康復人群重新成為普通的Agent,由于治療后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所以假定治愈后的康復人群不再被病毒感染。
2.智能體屬性特征
資料顯示,個體年齡、職業等對流感傳播有巨大影響。在設定智能體屬性時,一般考慮年齡、職業、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判斷Agent之間是否存在交互感染時,如果Agent年齡在25-45歲之間或小于5歲和大于65歲,將會有更高的感染幾率,而如職業、教育水平等屬性,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被感染的幾率。
3.智能體行為特征
流感主要傳播路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健康 Agent 與具有傳染性的 Agent 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接觸則就可被傳播。如果健康 Agent和具有傳染性的 Agent 在界定的空間距離范圍內直接接觸,并滿足傳播條件,就確定已經被感染。
4.模型環境因素
Agent 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和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對 Agent 的行為產生影響,自然因素是對自然空間的一種模擬,它為 Agent 提供了一定的活動空間。用 Shapefile格式表達地理空間環境,包括不同圖層。
5.節點選擇
以往人們針對免疫策略常根據節點在網絡中的地位選擇。該模型選用三種控制節點方式進行研究:選取度較大節點、選取隨機節點、選取“熟人免疫”節點[3]。模擬結果較大節點控制率更高。
三、模型結果分析
研究選取感染概率、就醫時間、免疫方式為模型的可調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為了保證單次模擬結果的準確性,模型在保持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分別進行 10 次模擬,每次運行時間為三個月,即 90 個 TICK 取平均值為最后結果,結果顯示,在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疫情爆發兩周后達到高峰期,一個月后疫情得到控制并逐漸消亡。但在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感染人數呈指數級增長。在疫情早期實施快速有效的干預手段是降低流感危害的關鍵。就醫時間能較大地影響流感的傳播,控制疫情發展的最佳就醫時間為 2 天,在這期間能夠使新增感染數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當就醫時間大于 2 天時,新增量較高,累計感染人數增加較快,結果表明,流感傳播的高危熱點區域經歷一個少數零星到多數集中變化過程,且被感染的智能體多分布于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人口密度大的區域,潛在接觸的人群也就越大,度較大的節點存在的概率也越高。
四、結語
本文在馱油絡理論指導下,以甲型H1N1流感為例,結合GIS空間分析技術,構建甲型H1N1流感傳播的時空模型。利用歷史數據對流感傳播情況進行反演。結果表明:模型模擬得出的結果與現實官方公布的數據比較吻合,但由于時間和能力的限制,模型沒有很好地充分得到測試和調試,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這也是當前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點之一。度較大節點在他們患病后傳染給他人的概率較大,采取隔離控制措施,如學校停課,減少集會和出行等。但光控制度較大的節點還不夠,度較小的節點如果在關鍵位置也會引發疾病大規模的傳播。由此提出一種重要的免疫方法:對比較重點的對象諸如學校師生、醫療相關人員等進行免疫接種,擴大接種范圍的隨機免疫等,減小甲流傳播范圍。
參考文獻:
[1]張海峰,傅新楚.含有免疫作用的SIR傳染病模型在復雜網絡上的動力學行為[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3(2):189-192.
[2]郝成民,劉湘偉,郭世杰,等.Repast:基于Agent建模仿真的可擴展平臺[J].計算機仿真,2007, 24(11):285-288.
篇6
【關鍵詞】網絡傳播課程 平頂山學院 課程改革
一、網絡傳播課程教學現狀
出現于20世紀末期的網絡傳播,相對于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來說,是一種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等技術為核心的新的傳播形式。其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相互滲透立足于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整體模式的出現,發展速度和影響范圍卻遠遠超過之前的傳統媒體。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的《2010中國微博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機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微博用了14個月。網絡傳播的迅速發展,使得熟悉網絡傳播的方式、掌握網絡傳播規律,且具備搜集、判斷信息能力的專業化網絡新聞工作者成為媒體炙手可熱的人才。與此同時,網絡傳播也成為當下教育界關注的新熱點,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紛紛關注網絡傳播研究和人才培養,先后開設相關專業。華中科技大學于1998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網絡新聞傳播班。北京廣播學院于2000年,開設了中國第一個網絡傳播學院。隨后,清華大學傳播系開設了新媒體研究專業,招收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在新聞專業本科生中開設了網絡傳播課程。武漢大學在報紙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以及廣告學之外,新開設了網絡傳播專業。除此之外,各高校相繼成立了網絡傳播的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網絡傳播與新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等。由此可見,網絡傳播學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多起于省部級一本院校,網絡傳播專業教育上任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網絡傳播研究和人才培養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
平頂山學院是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的一所地方綜合性院校,在其長期的辦學歷程中,確立了“文理滲透,博學專長,教學與實踐結合,理論與技能統一”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和獨創精神,經過良好的訓練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有社會責任感,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于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基于學院的地域性和辦學理念,使得其下屬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設置網絡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中也致力于以培養新聞傳播領域的網絡媒體應用型人才為己任。作為地方院校的平頂山學院,其下屬的新聞與傳播學院于2007年,開設了網絡傳播課程,由最初面向新聞學方向的專業選修課,課時6學時,到面向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的專業選修課和廣播電視編導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的并行設置,課時36學時,經過六年的發展,課程設置取得了一定進步,但課程的教學的實施中還需要根據地方院校的特色和學生的層次進行相應改革。
二、網絡傳播課程教學內容及問題
由平頂山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所設置的網絡傳播學教學大綱顯示,其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對網絡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系統學習,使得學生能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網絡傳播的特點、規律,掌握網絡新聞寫作、頁面編排等相關知識,進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從事網絡媒體相關工作的初步能力,能較快適應媒體的工作要求。
針對平頂山學院地方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以及網絡傳播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分為網絡傳播實務和網絡傳播理論兩部分。第一部分的網絡傳播實務,內容分為:網絡傳播的基礎技術、網絡信息制作與、網絡新聞編輯、網絡互動組織和網絡公關與廣告傳播。該部分涉及的內容偏向技術操作方面,且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在教學過程中,如順利完成此部分內容的講授,需要學生對網絡基礎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案例教學和課堂練習的方式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如何讓具備文科背景的被授課學生能夠輕松、容易地掌握所學習的知識,如何在授課過程中凸顯此部分內容的實踐性特色,如何增強學生的相關動手能力,都是該課程教學改革中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第二部分的網絡傳播理論,內容分為: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網絡傳播的典型形式、網絡中的新聞傳播者、網絡傳播的受眾、網絡傳播的效果和網絡傳播的社會影響。該部分的授課內容可以說是對傳播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回顧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并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針對熱點問題、典型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完成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如啟發學生運用把關人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議程設置理論等傳播學中的經典理論,分析網絡傳播過程中諸如網絡紅人、人肉搜索等典型現象,通過課堂討論、分組辯論等形式完成相關理論的學習。學生在具備傳播學等相關基礎課程學習的前提下,能較好地掌握此部分的知識,但如何結合網絡傳播自身的媒體特點去把握其傳播規律,如何解讀基于網絡傳播基礎上的新媒體、新形式的傳播規律,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教學改革中擬解決的又一關鍵性問題。
三、網絡傳播課程教學改革和對策
在網絡傳播教學過程中,落實平頂山學院所設定的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這一培養目標,解決課程教學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需要注重課程教學中的改革,采用積極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實現目標。
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所倡導,后廣泛應用于管理學、法學、醫學等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自20個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目前成為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案例教學法有效地縮短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通過對案例的解析,使得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經驗,從而得出相關理論知識,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講授網絡傳播理論部分中的網絡新聞傳播者、網絡傳播受眾和網絡傳播效果等知識點時,先引入當前網絡上出現的熱點現象、熱點問題的典型案例,如網絡上盛傳的各個版本的2012末日言論,以及這種言論影響下的媒體反應和受眾反饋等,然后組織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一熱點現象中所蘊含的傳播規律,從而完成對相關抽象理論的學習和掌握。
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典型方法,其注重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生動的表現方式組織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發現和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課件制作中,以PPT演示、視頻、音頻相結合的輔助形式,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豐富的授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如在講授網絡新聞制作與中,網絡圖片、網絡音頻的格式的大小和選擇的知識點時,可采用不同格式的圖片、音頻之間比較展示和同等格式的圖片、音頻之間比較展示的方式完成,使學生認識到選擇網絡圖片格式取決于圖片的清晰度和大小。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圖片、音頻格式一目了然,更為容易地掌握所學知識點。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鞏固、加深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完成網絡傳播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遵循特色性原則、實用型原則和混合型原則,具體表現為在授課過程中,較好地把握平頂山學院的地方院校特色和其設定的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可針對網絡傳播課程第一部分內容的實踐性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增加網絡實驗室教學實踐環節。具體落實為,課程學時設置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教室授課時段和實驗室實踐時段。如網絡新聞編輯、網絡頁面設計部分的學習,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講授,而缺乏相應的學生實踐,則很難落實相關知識點的講授,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先由教師講授相關知識點,然后由學生針對所學知識點在網絡實驗室進行相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給予相應的輔導,通過“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的練習模式,來進一步強化學生所學知識點,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
通過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授課及實踐教學,使得學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網絡傳播學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網絡傳播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平頂山學院的培養目標和其地方院校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網絡新聞以網絡為傳播平臺。一方面,網絡傳播的特點勢必影響著網絡新聞編采特點;另一方面,網絡新聞在編采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注重網絡傳播的特點,只有這樣網絡新聞才能更好地發揚技術帶來的優勢,才能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形式,有獨立存在的理由與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絡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開放式規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于這一基本規律之上。
一 、 網絡傳播特點分析
關于網絡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絡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1]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境的全球化;[2] 還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3]
將散見于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匯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絡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絡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絡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絡系統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制作,四面傳輸。其特點是1)中心節點:報社、電臺、電視臺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系;4)中心節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么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絡媒體基于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臺。網絡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可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點都可以向發送信息的節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絡各節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采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絡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由于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造的電腦網絡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絡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于數據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絡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借助聲畫播放節目。網絡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信息、發送信息。網絡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環節;廣播電視采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于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節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絡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節上保證了網絡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24小時不間斷發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網絡傳播的個人化特征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數據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絡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絡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符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采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絡傳播許多優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絡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絡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律,那么網絡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律是什么呢?
網絡是一個平臺,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絡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絡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絡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絡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媒介編輯的所有規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律呢?有沒有自己區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更深入研究網絡新聞編輯,我們發現“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是滲透到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節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絡新聞編輯區別于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因特網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絡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絡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征。通過對網絡的這些傳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律一樣,“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絡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進行分析:以此論證“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絡傳播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絡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數據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絡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絡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于技術帶來的優勢,因特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者。“地球上沒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去應付突發事件” [5],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絡傳播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并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化的傳播得以實現。
6)超文本(超鏈接):超文本(超鏈接)本身就是技術層面上的一種開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構成模式與超鏈接的傳播結構使得信息檢索得以時間、空間全方位開放,從而輕松實現了“此時或彼時”、“此地或彼地”、“共時或異時”、“同步或異步”的查詢功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傳播最本質的特征在于“開放式”,正是“開放式”這一特征,使得網絡傳媒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類受眾的多樣、動態、個性化的需求。這決定著,網絡新聞編輯也要遵循開放式這一基本規律,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所涉及的“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等都應是基于“開放式”這一規律之上的。
[1] 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絡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3] 參見:《網絡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篇8
網絡傳播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伴隨著互聯網媒介化而逐步興起的研究領域。網絡傳播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闡釋網絡功能和暢想未來發展為主;第二階段以記錄和描述網絡應用和網民行為為主,大規模的網絡調查被應用其中;第三階段的網絡傳播研究從描述走向分析,注重探究網絡現象背后的技術和社會因素。歷經二十余年的發展,網絡傳播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拘泥于傳統學科體系和缺乏開闊的研究視角,當前的研究陷入一定的困境。提出“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旨在打破困局,探索未來發展方向。
當前網絡傳播研究的困境
網絡自身的發展和傳播環境的改變對網絡傳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對傳統學科的依賴導致當前的研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研究層次難提升,學科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1.學科體系的建立過分拘泥于傳統傳播學,為了保證體系的完整性,不得不對一些網絡傳播中的非核心問題進行闡釋,從而分散了研究的著力點,導致有些研究流于形式。例如,傳統傳播學將人類的傳播系統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等等。網絡傳播通常是復雜的,各種傳播類型相互交叉,因此繼續以這樣的視角構建網絡傳播的研究體系顯然不科學;
2.網絡傳播的理論研究常常通過在互聯網中證實或者證偽傳統傳播學理論來實現,缺乏對網絡傳播特有問題或傳播現象的理論性總結。以“把關人”理論為例,目前有過百篇的中外文獻討論或者通過實證在網絡中驗證該理論。且不對方法和結論作評,僅就理論的前提是否在網絡中繼續適用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如果前提發生了改變,談何后續應用;
3.不少研究局限于從“媒體”的視角認知網絡,從而把網絡傳播理解為網絡大眾傳播,進而等同于網絡新聞研究或者網絡媒體研究。互聯網是媒體,但是不僅僅是媒體,更不是簡單的大眾媒體,當前互聯網的平臺性和社會性特征越來越突出,忽略這些特征就不能從本質上理解互聯網和網絡傳播。
綜上所述,網絡傳播研究現狀應該引起學者們的反思,更新觀念、拓展視野,才能走出困局。
從網絡傳播研究到
互聯網研究的必要性
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是對傳播學研究的一次的突破,這既是網絡功能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打破互聯網研究困局的現實選擇。
1.網絡功能早已超越了“媒體”的界限
縱觀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它并不是作為“媒體”而生,也不會作為“媒體”而止。互聯網成為媒體經歷了媒介化的過程。計算機承擔的第一項媒介功能是記錄和存儲信息,網絡在當時是信息傳輸的工具或者通道(例如,聯機數據庫)。20世紀90年代之后,互聯網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紛紛而立。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的交互性和社會性進一步增強,微博、博客、社交網站等等社會化媒體興起,互聯網從大眾媒體走向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的“自媒體”。與此同時,互聯網功能日漸突出,深深地參與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方面面。就社會整體而言,互聯網不再是塑造信息環境的工具,而具有了強大的社會解構力和再造力。其作用早已超過了“媒介”的影響范圍。例如,經濟方面,網絡購物成為重要的商業模式,也是許多個體習慣性的消費方式;政治方面,網絡不僅參與到至上而下的制度設計中,也成為自下而上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和加強社會監督的重要手段。當前的互聯網成為真正意義上開放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種社會行為都可以存在;它也是一個現實社會平行的空間,這個空間以虛擬的形式呈現,卻與現實社會保持著高度的聯系。因此,當前的互聯網研究需要跳出基于“媒體”的網絡功能考慮,迫切需要從網絡傳播研究走向互聯網研究。
2.互聯網傳播行為的復雜性和載體性
傳統傳播學以人類的傳播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網絡中,人們幾乎所有的行為和活動最終都通過信息的傳播和交互來實現,并通過符號化的內容表現出來,也就是不同意圖的網絡行為和活動都表現為傳播行為。因此網絡傳播是不同類型的社會活動共同的載體和外化形式。以網絡政治參與為例,網絡抗議、網絡選舉、網絡圍觀、網絡揭發等等行為最終表現出來的是呈現在網絡中是的數字、文字、圖片或者音頻、視頻等符號化的信息。網絡購物亦然,消費者通過電商網站獲取的是有關商品的信息描述,而非產品本身,消費者對產品的感知、興趣、消費過程也都是信息表現出來,消費行為通過傳播行為實現。隨著網絡功能的豐富,網民的行為越來越多樣,網絡傳播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理解網絡傳播行為不僅需要傳播學的解釋,而且需要來自不同領域和更廣泛視角下的理論支持,因此,網絡行為的研究需要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的跨越。
3.相關學科的重復與隔離
提出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當前社會科學中有關網絡研究的內容和現狀的一個現實考慮。隨機選取的網絡傳播學、網絡社會學等不同學科中的典型教材進行比較。概括來看,大體上都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和技術基礎;二是互聯網功能特征和社會影響;三是各個學科的理論觀照下對互聯網的解讀。前兩者構成了互聯網研究的基礎,在不同學科中具有高度重合性,建立大視角下的互聯網研究有助于在這個層面上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是不同學科對類似問題的不同觀照,但是由于學科間的交流壁壘,影響了對網絡問題研究的深度。因此,提出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也是希望借助不同學科的優勢,提升研究層次。
從網絡傳播研究
到互聯網研究的優勢
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的跨越不僅體現了當前研究對象發展的需要,而且對學科發展大有裨益:
1.有助于樹立問題導向的研究范式
毋庸諱言,包括網絡傳播學在內,很多有關網絡研究的學科,例如網絡社會學、網絡政治學等等并不是以問題為導向,而是套用其傳統學科的理論來解釋網絡現象,可以說是一種“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范式。這種研究往往導致成果缺乏現實意義,甚至催生出很多“假、大、空”的“偽理論”。筆者認為,當前網絡研究應該以互聯網中存在的或者潛在的問題為出發點,致力于解釋這些問題背后的網絡傳播規律以及如何利用規律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引導網絡健康發展。
2.有助于維護研究對象的完整性
隨著網絡影響力的擴大,很多學科把網絡納入到研究范疇當中,但是這種“跑馬圈地”似的研究,使他們對互聯網的認識通常局限在已有的體系中,因此看待網絡猶如“盲人摸象”,往往只見局部,不見全局。實現本文提出的跨越旨在打破這種壁壘,共同致力于互聯網中核心問題的研究。為什么從網絡傳播學開始呢?正如前文分析,網絡行為與網絡現象常常外化為了傳播活動,因此首先從網絡傳播為起點的寬視角研究更容易把握網絡的全貌,進入深入理解互聯網。
3.有助于研究人員更新知識結構
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對研究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網絡傳播的研究隊伍通常來自于傳統的傳播學或者其他某一門社會科學,他們熟悉各自的領域,但是相互之間的溝通是有限的。互聯網研究的提出是一種打破了學科界限,直接面對研究對象復雜整體的模式,研究的問題可能涉及多個領域,因此研究人員要不斷增加知識積累,改善知識結構,才能把這項綜合性的研究做好。
網絡研究的含義
提出從網絡傳播研究到互聯網研究并非旨在擴大研究范圍,把它當做一個沒有邊際的“框”。恰恰相反,互聯網研究和其他學科一樣有明確的研究范圍和方法體系。這些內容與之前的研究保持著繼承性,同時又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研究,以網絡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以網絡內容和信息傳播方式為切入點,運用多學科理論和知識揭示網絡傳播規律。從這個角度上講,一切與網絡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有關的問題都是網絡研究的范疇。當然,需要指出這里所指的網絡研究依舊是一個社會學科的范疇,探索和解決的是網絡中的社會性問題,并不包括網絡技術,并非后者不重要,而是不能無限擴大研究領域。
從方法體系看,互聯網研究也不能局限在傳統的定量或定性范式當中,或者直接將傳統的方式進行網絡移植,例如由傳統的問卷調查發展為網絡問卷調查,由傳統的深度訪談發展為網絡訪談,更要注重網絡自身信息特征帶來的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例如數據挖掘技術等等。
篇9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更加發達,而電腦的改進不斷更新,到時人們能像拿一張報紙或攜帶一個收音機那樣方便。網絡傳播真正突破了它的局限,走向了大眾化的普及傳播。目前大部分戲曲網站的資源匱乏、內容涉及不夠全面、缺少提煉與創意。網頁上還存在虛假的內容,人們瀏覽網頁的時候,會給學習者帶來障礙,戲曲網絡知識的傳播達不到受眾的需求,受眾范圍小。不僅不能吸引商家建設戲曲網站,而且也影響著主辦戲曲網站者的熱情和信心。所以,網上受眾少,制約了戲曲網站的發展。戲曲院校和戲曲研究機構對戲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大量的產、學、研信息是辦戲曲網站的重要保證。
二、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
(一)國內戲曲網站的特點
從國內戲曲網站信息的內容看,我國有1300多個網站。有影響的幾個網站,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中國戲曲網、中國京劇臉譜等內容比較豐富外。總體來看信息量還不夠大,內容缺少提煉和創意、信息缺少廣度和深度。有影響的戲曲網站匯集了300多個戲曲種類,供觀眾欣賞。
(二)網絡戲曲的信息形式
從網上的信息形勢來看,絕大部分戲曲網站是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新聞和信息。部分網站的設計制作精致、創意各具特色、網頁圖文并茂。比如,神州藝術網——綜藝戲曲等網站可以提供著名唱段的MP4下載或在線點播。
三、戲曲網絡傳播的意義
(一)戲曲對網絡傳播的作用
戲曲和互聯網結緣,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科技相結合的產物。它使優秀的民族藝術輕松跨過地域和國界的限制,以最快捷的速度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起到普及戲曲知識,推廣戲曲藝術的積極作用。一些青年網友就是通過上網增強了對戲曲的了解和興趣,漸漸地加入到劇場觀眾的行列。在已經到來的信息時代,發展網絡戲曲,讓戲曲搭上網絡這一媒體快車,無疑對戲曲未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戲曲網絡傳播滿足受眾需求
創造多種形式的戲曲來吸引人們積極參與。通過各種途徑,如設置大眾感興趣的戲曲話題,還有許多網站能提供信息和精彩唱段的免費下載。網絡傳播這一領域可供探索的空間非常廣泛,這也是網上傳播競爭的重要一環。網絡戲曲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要加強服務意識,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三)戲曲網絡傳播帶來的效益
戲曲藝術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藝術,與戲曲相關的音像(包括唱片、磁帶、錄像帶、VCD、DVD、MP4等),圖片、美術(包括臉譜、戲畫等),工藝(包括服裝、道具等)。文化演出等產業在國內外擁有廣闊潛在的市場,許多人還是看好戲曲網站的前景。開發網上的戲曲經濟既可以弘揚民族文化,還可以支持網絡戲曲的生存和發展,不但創造了社會效益而且創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箭雙雕。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 沖擊;融合;發展;合作;揚長避短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80-0005-01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網絡媒體開始興起,對當今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媒體帶來的網絡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的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絡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所以毫無疑問,網絡傳播已成為報紙、廣播、電視等原有三大傳統大眾傳播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縱觀傳統大眾傳播史,我們不難看出,當新的傳播方式出現的時候在帶來較大的沖擊之后總是會有平衡的一個階段,接下來就是新舊傳播方式的調整,在到后來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環反復且不斷發展。當廣播出現時,有人認為那是報紙的末路,當電視出現時,有人斷言,廣播將從此衰落。但是,時至今日,報紙仍在,廣播仍在,他們在競爭中不斷探索、改變,自身的優勢不斷強化,反而逾老彌堅。像他們一樣,網絡也不能完全替代電視,但是,彼此的融合和發展卻勢在必行。在現今,我們已經越來越多的看到他們的互動,網上的熱點會不時出現在電視節目中,而好的電視節目更是第一時間成為網絡熱點,不斷刷新沖高點擊率。電視上的代表權威觀點專家、業內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繼續與受眾交流互動,更全面的闡釋自己的觀點,或者為那些仍有疑問的粉絲答疑解惑。網絡與電視與其他媒體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從沖擊的融合、發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網絡傳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對信息進行各種處理,檢索快速便捷,圖文并貌,交互性強,剩去了報紙的裝訂、印刷、儲運、發行等環節,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內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優與廣播信息單向不能互動的弊端,時間單一。同時信息通過計算機比電視高速傳播,具有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時計算機具有檢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為強有力的傳播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傳播允許讀者與作者之間進行網上交流,能及時反饋,改變了傳統學術交流方式。
具體地說,網絡傳播是一種數字化傳播,它將一定的信息轉化成數字,經過傳播,數字在操作平臺上還原為一定的信息。網絡傳播可以通過湖聯網高速傳播以及實時更新;可以像電視臺,廣播電臺一樣進行實況轉播,從這一點看來顯然優于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他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網的瞬間便可同步發送到所有用戶的手里。網絡傳播的更新速度快。網絡傳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來計算,而電視、廣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時來計算,紙質報紙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來計算,紙質期刊與圖書的更新周期更長。網絡的快捷帶來好處多多,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護知識產權的難度,從圖書到音樂,著作權的紛爭不絕于耳。同時,盡管時代飛速前進,一本好書在手,還是對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誘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顯出網絡的負面效應。包括游戲在內的網絡依賴,造成的傷害越來越被人重視。健康的網絡是大眾對它的新期待。網絡的迅猛發展、激烈競爭為這種期待提供了各種可能。
應該說網絡傳播在新聞信息傳播速度上,符號效果上,傳受互動性上都優于傳統大眾傳播,能及時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傳統的大眾傳播在受眾人數,信息權威性方面遠高于網絡傳播。在中國以及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由于互聯網絡的普及程度運不如電視、報紙、廣播,并且網絡傳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當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實性著實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網絡傳播要想在一定的時間內普及開來還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
總而言之,因特網的出現確實給傳統的大眾傳播界帶來了一場新的沖擊波,但是這種影響不會持續太久,最終它也許會被自身的缺點和弊端所淹沒。反而會更一步加速傳統大眾傳播對自己的傳播手段進行改良和創新。如今,3G手機已經開始逐漸普及,甚至有人在實踐互動網絡電視,雖然網絡興起迅猛,但傳統媒體會不斷借鑒它的優勢,實現自己的“觸底反彈”。雖然網絡傳播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傳播機制,它不會將其他傳播方式的優點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遠不會出現網絡傳播代替傳統大眾傳播的可能性。但是,傳統媒體會試圖把它的優點為我所用,而網絡媒體在這方面也從來沒有固步自封。在未來的發展中,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仍會繼續。在新舊傳播發生較大的沖擊之后,傳統大眾傳播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積極的調整個性化的定位和發展空間,在因特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做到消息報道獨家化,這樣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對家新聞在第一時間播報發表出去。而網絡傳播也應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強對自身管理制度的規劃和治理。這樣,新舊傳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動最終會形成一種信息傳播的新的平衡狀態,使得新舊媒體在市場激烈的格局變化中互利互動,共同繁榮服務于眾。
參考文獻
[1]蘇志武.科技與傳播——現代傳播文集[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386-393.
- 上一篇:新經濟政策意義
- 下一篇:保險行業合規心得體會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網絡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