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目的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教育目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普通 音樂教育 目標 價值 學科定位
音樂藝術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關鍵性和主要的載體,音樂能夠激發人的主觀性、生動性和富有感染力的內心情感。沒有音樂就沒有圓滿的人生,如果從自然哲學的角度上去分析,音樂也是人類物質和自然能夠更加和諧統一的要素,音樂要和倫理相通,也是道德情操的表象。音樂旋律能夠讓生活更有情趣,讓思想更有創意,讓工作更有成就,不斷的引領藝術,引領生活。
一、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
普通高校在教育的過程中,總體目標就是面向于社會和未來,面向于現代化的發展,培養出有知識和能力,有文化和理想,有道德,對祖國有熱愛感情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情操能夠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的理想也會得到激發,讓大學生無論是在品德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亦或是在藝術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方面都能夠更加突出。我國本身是文化大國,在發展過程中有著諸多的文化訴求和多元化的文化借鑒,只有不斷的放眼未來,不斷的努力,才能夠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弘揚祖國文化。在音樂藝術的熏陶之下,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全面性復合性的多功能的人才。
二、普通音樂教育的定位
(一)價值方面的定位
價值定位主要是音樂所歸屬的文化體系定位,在個性發展上的定位還有在社會上價值的定位。文化價值的定位屬于音樂文化教育的基礎,在個性發展方面的定位是社會發展需要音樂的支撐,也需要音樂人才的支持,追求更多的文化。
文化價值的定位是在21世紀之后,知識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讓音樂教育能夠走出一條具有多元性屬性的音樂道路,在世界多個國家的不同音樂背景學習之下,進行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相互之間的交流,不斷的借鑒和學習,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讓音樂在中華民族大地上不斷的壯大,開花結果,也弘揚到全球的各個國家當中,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和喜愛,吸收各國文化的精髓。通過對比分析,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非常的輝煌,也是藝術瑰寶,因此多元化的文化滲透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得到較多的文化資源,不斷的對大學生學習的視野進行進行開拓,給大學生也更多的音樂感悟。
個體發展的價值定位。此方面的價值定位主要是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也是接班人,更是國家的未來,大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等等都是當前需要培養的,大學也是學生各方面成長的最佳時期,能夠塑造出更加完美的人格。音樂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有人生觀、藝術觀都會產生非常直接性的影響,在文化區域發展過程中在風情區別以及人文生活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之處,對于增進大學生對國家、民族以及文化的了解有促進性的作用,有助于開拓大學生的視野。為了能夠更好的拓展大學生的思維渠道,不斷的增強大學生在此方面的分析力和判斷力就需要使用音樂價值中的個體發展定位,讓大學生在思想品德以及思維素質上都能夠有更多的發展,有更多方向上的邁進。
社會發展的價值定位。音樂藝術具有較大的能量,這也是一種經濟方面的力量,對社會和未來的發展有較大的促進性作用。在音樂教育基礎之上要應用于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等。高校對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也是面向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還要關注學生的操作能力,以此讓社會發展有更多的適應性,滿足于當前經濟的迅猛化發展,讓人才成為社會上的可塑性人才,有更多的社會發展價值。
(二)學科定位
教育部下發的音樂教學方案中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要選擇一種藝術選修課程。其中音樂鑒賞就是集中藝術選修中的一種。這個要求的提出給高校的音樂教育拓展了較大的空間,并且在此過程中也確立了音樂學科的位置,不斷的優化結構,讓音樂教育課程有更多的可以實行的依據。在世界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高校教育教學當中,音樂教育已經成為主要對象,這也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所在。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選修一種音樂藝術學科,在多元化音樂匯聚的知識長河當中,W生通過多元化的音樂教育以及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學習、溝通、互動等等能夠讓全球的音樂文化得到融合,不斷的貫通,極大的拓展了知識的研究領域,也讓科學文化的源泉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成為可持續性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音樂已經成為高校素質教育一種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高校需要借鑒和學習音樂教育學科中的精華,對學科進行定位,只有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夠做好合理的定位工作,才能夠讓音樂教育和其他的專業學科學習一樣受到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重視,成為弘揚中國多元化文化和教育特點的主要類別,成為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為我國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打開一扇大門,成為引領音樂國際化的音樂藝術瑰寶,給后續的發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價值和學科定位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只有對這些做好分析才能夠對音樂學科本身有更加確切的認識。音樂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教師在全面的認識基礎上還需要利用課外的活動時間開展更多的課外音樂活動,讓音樂課程設置和音樂學科價值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發揮,重視學科本身的建設才能夠在后續得到更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媛,詹昱煜.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微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音樂學科為例[J].北方音樂,2014,(06).
[2]曹景諧.呼喚本體回歸――上海、紐約、英格蘭三地音樂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06).
[3]席恒.中小學音樂學科育人視野下的教學規范及實施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14,(03).
篇2
關鍵詞:課程目標;教學建議;語言文字應用;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30-01
經過總結與分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選修課的課程目標與教學建議中“語言文字應用”模塊基本上可以歸納到以下五個層面:跨學科學習與實踐、閱讀著作與交流、閱讀與寫作應用文、創設情境與語言口頭應用、觀察與創新。現簡要論述一下前三個層面。
一、課程目標與教學建議
(一)跨學科學習與實踐
課程目標: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教學建議: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一目標強調跨學科學習語文和對生活中語言的運用。相對應的教學建議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要落實這一目標,對語文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目標并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首先,跨學科學習語言文字,除語文老師之外,其他各科老師很難具備自覺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意識。其次,針對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一目標,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并不是在課堂中。所以這一目標有些寬泛。因此,語文老師在語文課堂之上,對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應在最大程度上進行傳授并努力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良好習慣。
(二)閱讀著作與交流
課程目標: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聯系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做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文字交流。
教學建議: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并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拓展運用語言文字交流的途徑,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如使用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制作個人網頁和演示文稿。
這一目標強調閱讀與交流,這是很明顯的。因為閱讀、交流與寫作是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徑。閱讀的內容可以是文學名著也可以是各學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學的作文(主要用來找錯),在接受規范的語言文字應用的浸染下,同學之間,課堂之上,創設情境開展適當的寫作與口頭交流,進一步落實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們應該特別強調文學名著的閱讀。但是,高中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文學名著往往又是長篇巨著。這個矛盾如何解決?我想,語文老師應給學生提供必要的閱讀書目,這些書,不要太長,但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應規范,優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接受正確的語言文字應用浸染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分析語言文字的過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好的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但是,學生也應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辨析語言的不當與錯誤。藉此,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與能力。通過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制作個人網頁與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方面,更多的體現在技術層面。當然,在此過程中會牽涉到語言文字應用。但是,這些應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紙本上解決。如果運用電腦則會增加技術難度。這些在計算機課上再學習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閱讀與寫作應用文
課程目標:閱讀應用文,能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能根據需要,按照有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準確、簡明、得體。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教學建議: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
閱讀?鑒賞與應用?拓展是高中必修與選修課的兩個目標。而閱讀與寫作應用文便很好地體現了這兩個目標。閱讀與寫作往往是一個整體。通過對應用文的寫作,可以了解學習應用文準確、簡明、得體的文風。使學生在這種文體的浸染中養成嚴謹細致的作風。寫作應用文則更能體現語言文字的應用,尤其是應用文的寫作,對培養學生扎實、嚴謹的語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結論
篇3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普教育問題對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和家長重視力度不夠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極大部分農村小學仍然把學校發展的重心放在統考學科語文、數學和英語上,對于其它學科,幾乎都是流于形式的運行著。科普教育活動通常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課外科普活動更是極為少有,家庭、社會對孩子參與科普活動也缺乏有效的認同,忽視了科普教育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師嚴重缺乏
由于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緊張,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學老師來承擔,而科學老師又多為“語、數、外”老師兼職著,“語、數、外”老師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應付統考的學科上,根本就無法顧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輔導員來開展科普教育,大部分農村小學還未真正的實現,即使有個別的所謂的科技輔導員,大都是靠愛好和興趣在支撐自己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3.科普活動單一,缺乏創新
(1)每年中,村、鎮都要督促開展一些相應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而大部分學校為了應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發宣傳單、張貼宣傳畫等簡單的活動,很難達到科普效果。
(2)學校沒有建立科技活動興趣小組來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學校也沒有科技周活動,同時也很少在校內外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和參與各類科技競賽活動。
(3)一些科技活動僅限于在節日活動中的表演,且形式單一,科普效果也較差。
4.學校已有的科普資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遠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開發利用,很多農村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成了擺設,甚至一些科學老師也不會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鎮開展的科普活動沒有和學校科普教育協作起來,各自為政,統籌不夠,呈完成任務狀態,未達到科普教育效果狀態。
(3)農村小學有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科普,但大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盡管有些學校有“鄉村少年宮”,但其豐富的活動器材由于缺乏相應的老師來組織開展使用,也遠達不到預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應的經費支持
(1)因重視程度不夠,學校沒有資金預算到科普活動中來,經費不到位,科普活動開展力不從心。
(2)學校經費緊張,無力顧及科普教育。由于農村小學人數愈來愈少,經費支出重在保運轉,難以顧及科普教育的開展。
6.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極大部分農村小學根本就沒有將科普教育納入到評價學生和評價老師的機制中來。其評價重心在“語、數、外”,科普(科學)沒評價名分。沒有評價機制,很難將科普教育有效的發展開來。
二、問題解決對策
1.加強領導、形成氛圍
科普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校要將此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來,要建立從校長到科技輔導員的管理系統,專門組織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認真做好科普宣傳,讓教師、家長和社會充分認識科普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意義所在,使他們積極支持和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不斷提升科普活動的影響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圍。
農村小學科普教育的好和壞,全靠校長帶,有科普思想的校長,學校就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中,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會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2.整合科普資源
(1)把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遠教室、音體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到科普知識。有鄉村少年宮的農村小學,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種資源,讓其最大限度的服務于學生科普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縣鄉鎮的科普下鄉活動資源,整合好現代家用電器、電子產品資源,要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識的無處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師隊伍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大量高學歷的教師涌向農村小學,這對于農村小學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礎。
(1)建立科普教師隊伍
大力培養科技輔導員,充分發揮科技輔導員在學科教學中的科普引領作用。學校要把科技輔導員的發展和培訓納入學校教育發展規劃,要讓科技輔導員在學校發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通過科技輔導員的指導和引領,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會得到更好的加強。
(2)對科技輔導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普能力,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識,形成學校科普教育的實力。學校可以安排業務學習時間,首先立足于學科中的科普知識學習,然后引導學科教師多渠道的學習更多的科普知識,逐步豐富教師的科普知識,以達到適合學科滲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創新科普活動內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設置科技節活動,可以著眼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制作、科技論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動,爭取在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中獲得獎勵;還可以在校園中開辟種養殖園,成立科技興趣小組、科技活動小組,讓學生在親自體驗、親自實踐中接受科普教育。通過多種科技活動,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積極向上的科學意識、開拓進取的科學方法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才。
5.加大經費投入
學校在發展規劃中要建立科普經費保障機制,每年在計劃中要對科普教育進行經費預算,以確保科普教育的良性運轉。
6.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給學生科普實踐活動的一個正確評價,給老師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一個科學化評價,是促進學校科普教育有效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立足于素質教育,建立起一套系統化的師生科普活動評價機制,學校的科普教育才能走向持續發展的軌道,師生科普素養的有效提升才能得到真正實現。
篇4
一、方案名稱:
科普教育--學生心目中的社會問題“轉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具體化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即將下發和執行,生物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關系,成為了近期研究的熱點。結合目前高中生對待中國近期出現了一系列涉及到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案件和糾紛,如雀巢轉基因食品標識糾紛 ,美國轉基因大豆進口許可證**等,還有如今沸沸揚揚的轉基因稻米市場化爭議等轉基因社會問題的態度不穩定,歸其原因在于學生對轉基因的認知不夠,因此以轉基因知識為載體的教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對轉基因的認知,另一方面可優化課堂教學,以便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方案目標:
1、通過本活動的開展,普及了轉基因科學知識,宣傳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科學解答了當前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提高了廣大青年學生對農業轉基因技術的認知水平。提升了專業知識,更加了解了轉基因技術,也會用科學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轉基因技術。
2、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發展學生的科普知識特長,培養合格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學生這個活躍群體,向社會發出并傳遞科學、權威的聲音,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方案所涉及的對象、人數
本方案所涉及的對象主要為我校教師與學生,并邀請縣教育、科技條線的相關領導專家進行指導,共計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體部分
1.活動內容:
a.活動主要以轉基因科普知識手抄報作品展示和了解轉基因十大問題的海報展示的形式進行,并在現場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知識的宣傳單。展示的手抄報作品和海報以學生的視角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圖文并茂的版面,將轉基因科普知識躍然紙上。活動中,同學們互相談論對轉基因各方面的見解.
b.活動還安排了專家專題講座,從科學層面回答公眾關注的相關轉基因熱點問題,向社會傳遞科學、權威、客觀的信息。
c.填寫調查問卷、現場答疑釋惑、自愿支持簽名等內容。
2.難點、重點、創新點
a、活動資源的尋求和充分利用。
b、活動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的設計與實施。
c、交流的開放程度空前巨大,引發的社會效應比較突出,立竿見影。對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意義
3.利用的各類科普教育資源(場所、資料、器材等)
a.構建科普教育交流平臺。
實行“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形成合力”的原則。由校長掛帥,分管領導負責牽頭,各處室互相支持、協調,成立“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小組,構建科普教育交流平臺,制定校園“轉基因”科普文化宣傳規劃,保障“轉基因”科普教育項目、崗位、陣地、教師和物資的落實,保證“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的扎實開展。
b.組建“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隊伍
加強師生的“轉基因”科普知識宣傳,聘請學有特長、熱愛科普的老師,擔任學校的“轉基因”科普教育輔導員,以點帶面,提高教師科普教育的整體素質;并聘請校外“轉基因”科普界的專家擔任學校科技顧問和輔導員。
c.制定執行“轉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過“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小組的共同研究和協商,制定學校“轉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動方案:每天一則科普新聞、每周一期科普博覽、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學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報、每學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識競賽和每學年一屆科技節。每學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動中我們均要開展科普專題講座、參觀訪談、實地考察等教育活動;學校、班級開展以“轉基因”科普教育為主題的板報評比,進行“轉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動,隆重舉行“科普節”,展示師生、學校在“轉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動過程和步驟:
a、準備階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方案,開展基礎性工作。
b、實施階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組織開展各類“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加強“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整合的研究。
c、總結階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匯總成果,邀請相關專家鑒定總結。
5.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預案
主觀上的青少年“轉基因”科普教育專業知識不足和客觀上學校研究重點的變化是本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會出現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是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習,提高駕馭青少年科普活動的能力,并多與學校領導溝通,提供好的意見建議,把構建“轉基因”科普特色校園文化作為年度學校科研工作的重點,予以大力支持。
6.預期效果與呈現方式
a、活動報告,“轉基因”科普特色校園文化研究專輯;
b、學生科技人文素質展示及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成績,形成科技小論文、小研究成果集錦。
7.效果評價標準與方式
參照教育科研的評比方法對活動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績效評價,確保科學性、公開性。
篇5
關鍵詞:科技館 科普教育 發揮優勢
科技館作為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的重要橋梁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館作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設基地,對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思路和工作方式,以發揮上海科技館的更大作用來服務民眾。
一、完善科普教育服務理念
先進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民眾對科技知識迅速增長的客觀需要對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眾希望更多參與和互動,科技館的教育方式需要更加靈活多樣,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從從單純以科學知識傳播為主轉向對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為主。
(一)激發民眾進行知識探索
科技館不僅僅是展覽一些以往的科學發明讓民眾進行觀看拍照,而是要通過對科技的介紹來激發民眾對科學過程的了解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科學知識的運用,以及科技創新新人才的成才過程,從而把民眾從一個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對科技知識進行主動探索者。
更新科普教育服務理念,需要在堅持人與自然、科技相和諧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在科技展覽和講解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及時關注科技發展熱點,以適應時展的需求。
(二)科技展項應該通俗易懂
科技館的展項應以服務更廣大人民群眾為目的,使展覽的知識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公眾,使自然科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適應公眾的需求。科技館是科學普及的主要基地,無論是基礎科學還是高新技術,其內容的展覽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將深奧難懂的科學技術知識以簡單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
(三)探索新的科普教育形式
科技館的建設和展覽是一項重大的任務,隨著國家和民眾對科技館作用認識的逐漸深入,科技館已經成為民眾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一個途徑是鼓勵企業捐助或科技館與企業進行合作,開發實用性較強的科普展覽活動,必將能收到越來越好的教育效果,同時也將達到成功宣傳技術和產品的目的。[1]
二、加強科普服務的層次性
加強科普服務的層次性就是要根據民眾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設計不同的科技展項,同時,采取形式不同但有科普服務的活動來推廣。通過形成一個開放、流動、協作的運行機制,根據不同層次年齡人群的需要來開展科普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有效提高民眾的科技水平。
(一)寓教于樂,提高學習興趣
青少年是出于被引導的時期,也是學習精力非常旺盛的時期,他們正處于獨立意識逐漸強烈的青春叛逆期,對一些知識要么刨根究底,要么不理不睬。這就需要科技館在設計科技展品時,可以從外形、內容介紹、原理以及知識探索,應體現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讓他們一看到展品就激發出探索和求知的興趣,在科普教育中,我們可以利用現有展品資源,在充分了解孩子們對科技知識追求的基礎上,以動漫宣傳畫的方式科普常識手冊來培養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也讓他們在游玩科技館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索欲,加深記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青少年在玩中體會事物的相關理論,進而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同時,可以將科普工作送進學校,與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與學校協作,把科技展覽或科普試驗以科普劇或現場實踐的形式送進學校,在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的同時,更能吸引學生對科普知識產生興趣。
(二)走進社區,普及科學知識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科普工作需要長期扎根的地方,對于普及全民科技知識,提高科學素質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舉辦社區科普巡展、科普知識競賽等多種有效的活動,來滿足社區居民的科普需求。
針對社區中老人群體占多數的情況,科技館可從展示內容方面,知識講解方面多下功夫,在內容上注重選取與老年人生活相關的科技知識,如如何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在知識講解方面,要注重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用通俗的語言講述專業的。注重針對老齡人群的態勢進行宣傳,帶動全民發揚中國傳統美德,這也是科技場所提高全民素質必不可少的內容。[2]
三、充分發揮科普影院的服務功能
科普電影是一種重要的科普教育形式,需要在傳統的科普影院的基礎上,發揮科技館的優勢,制作流動的影院室,既能在科技館播放,也能到學校、社區進行科普知識普及。目前在國內許多科技館都建有球幕影院,銀幕影像大而清晰,播放內容包含豐富的信息,能夠系統地反映出自然科學歷史性的或科幻性的各種題材科技知識,讓觀眾在視聽的過程中更加容易地理解宇宙萬物發展演變和發展的歷史。
其次是最新的科技影院建設,如4D影院等利用新科技的制作科技展品,使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內容到形式都從民眾易于學習的出發點來考慮,注重對民眾進行科學知識熏陶,提升科技館服務質量。
四、以信息化建設提升科普服務水平
信息化的快捷、方便促進了科技館建設服務的重要變革,在科技館科技展項的建設中,運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真實而美妙的科技現象,能提高科技館的科普教育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科技館高的起點,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科技展品的建設中恰當地運用仿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以及影視技術等新的科技手段,過運用新的科技技術,在科技信息的優勢以及計算機的普及使民眾更加方便的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現代科技館的資源優勢,突破傳統科技館的空間、時間的限制,促使科普學習網絡化、社區化、社會化,民眾能在網絡、社區、學校以及社會宣傳欄上學習到科普知識,隨時隨地的提高科學素養。
小結:
總的來看,上海科技館應在發揮以往優勢的基礎上,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科技想和諧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為已任,加大投入,不斷提高展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為科普教育服務做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科技館 展覽 科普教育 形式創新
科技館是對科學技術館的簡稱,作為傳播文化、普及科學技術與體現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公眾性科普教育機構。從德國的“按紐博物館”到巴黎的“發現宮”以及舊金山的探索館,科技館的展示與展覽功能被逐漸推向展示教育的階段,隨著現代科技館的實踐與理論發展,其教育功能的開發也越來越多元化。
1、作為新型教育場所的科技館
我國的科技館建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已經有一定的規模與數量,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天津科技館與黑龍江科技館等具有代表性的展館陸續向大眾開放,展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形式,受到廣大參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與廣泛好評。
1.1 科技館的新特征
現代科技館可以說是現代科學博物館的一種,其前身是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有三大功能:收藏、研究與展示,現代科技館則將展示功能提升到核心地位并發展為展示教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采取易使受眾理解和參與的展示方式和演示型的陳列方式,帶動受眾的實際操作,使得場館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與自然博物館相比,現代科技館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職能不同。自然博物館主要是收藏、研究與展示,科技館則是普及科學技術,培養受眾思維。第二、展品不同。自然博物館以實物展示為主,強調客觀性,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科技館以高科技的應用為主,強調創造性,有較高的科技理解與科普教育價值。第三、陳列形式不同。自然博物館以靜態展示為主,文物與文字解釋詳細,受眾的實際操作很少,科技館則鼓勵動手,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動態展示,其參與性、開放性非常高。
1.2 科技館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性
從現代科技館的發展與特點來看,科技教育無疑是其主要功能。對于科技館來說,衡量指標不是歷史藏品的質量與數量,而是闡釋的科學原理與科學思想的多寡與效果,也就是它的科普教育效果。從教育體系來說,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其受眾是不同知識層次的社會群眾。從終身教育觀點來看,科技館是社會大眾可利用的科普終身教育方式之一,其陳列會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更新,可以滿足幼兒啟蒙教育、青少年科學技術培養、成年人自我提升、老年人老有所學的所有年齡階段的科普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場所,科技館是學校體系之外的重要補充,能有效地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與不足,解決受眾的科學教育問題,通過展館的常規科普教育和舉辦科普展覽及相關活動,給大眾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增強大眾求知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大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2、科技館教育功能的創新與開發
2.1 現代科技館存在的問題
我國已建設的科技館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居于世界前列,卻存在質量不高、功能不健全等問題,甚至有不少工作人員也未意識到科技館是作為教育機構,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存在。同時,國家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科技館的性質、內容、任務、工作、功能等進行規定。
2.2 科普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徑
2.2.1 專業化的管理和科技隊伍
科技館向大眾提供相應的展品與展示,包括科普劇的表演與體驗、科學原理探索的手動操作、MTV制作站等,都是需要工作人員進行引導的,因此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進行專業化管理,對觀眾進行專業化的解說。更準確的說,科技館的展教工作人員應該被稱為科學的詮釋者,有多方面的綜合型能力,不僅能夠向觀眾解釋展品及展示,而且能夠準確地解釋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更要傳達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想。因此對科技館工作人員的教育能力加強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管理隊伍與科技隊伍。
2.2.2 展教結合的教育理念
科技館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展覽教育,就目前而言,館內展覽得到了重視卻往往忽略了教育,在開展講座和培訓等教育活動時卻又忽略了展覽,造成了以展代教、展教分離的局面。科技館是以展品與展示為主要存在的,其教育功能也是通過展覽得以實現的,所開展的科普活動應該結合自身的展覽資源,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溝通。不僅要重視展品展示本身的策劃,也要重視配套的教育策劃;不僅要關注展品知識點的個體詮釋,也要關注科普教育的整體效果;杜絕重展輕教,樹立展教結合的教育理念。
2.2.3科普教育的形式創新
首先是展品的創新,根據科技發展及時更新展品,引入科學熱點的展示,并以強力的展品外觀形式設計吸引觀眾注意,創造科普教育氛圍,增加觀眾的求知欲望。其次是實驗的創新,不斷開拓科普活動項目,建立起科學實驗室,增強觀眾的動力能力與創新能力。還可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依托常設展示,針對不同的觀眾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比如說上海科技館的“機器人世界”,更多的關注了青少年的興趣和理解力,其展示與解釋都非常易懂。
2.2.4 綜合性的展品陳列方式
展品陳列是科技館與觀眾之間教育功能實現的橋梁,目前科技館主要有靜態陳列、動態陳列與演示陳列等三種陳列方式。靜態陳列就是常規的展品擺設,能清晰地觀察展品的外觀;動態陳列通過科技方式使展品呈現運動狀態,能很好地解釋物體的規律與原理,比如動態的瓦特蒸汽機;演示陳列是新興的陳列方式,其陳列對象是館內工作人員的操作與動作,可以進行四維表現,因而效果頗好。現代科學已經越來越趨向于抽象與微觀,其技術的綜合性與復雜性都要求科技館有更高的陳列技術。運用多媒體是一種方法,比如說“夢幻劇場”這一陳列方式,運用燈光與影像,讓真人和幻影交替出現,表現出抽象的原理,上海科技館二期的《相對論》就是運用這一技術,以有趣的例證完美詮釋了“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的主題。另外,上海科技館二期還運用了迪斯尼手法,運用了快速軌道車、四維電影模擬圖像、仿真技術等完成了“消化道之旅”,讓觀眾坐車進入人體模型,全方位地體驗了消化系統與消化過程。
參考文獻:
[1]陳伯成.芻議科技館與科技教育[J].科技與社會.2009(1)
篇7
關鍵詞:大學生 科普 教育 調查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科普知識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兩會期間,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首度列入國家五年規劃。然而,科普現狀并不樂觀。如去年日本核泄漏危機發生后,由于核輻射方面的科普知識不足,各種關于核輻射的謠言紛紛在民間傳播,甚至導致各地瘋搶食用鹽,各大超市的鹽搶購一空。這些現象正暴露出我們的科學常識還不夠,科普教育普及性還有待很大提高。
如果在大學甚至更早階段就能重視科普教育,那么對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許多高校已經逐漸重視學生的科技素養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視度還不夠,學生學習科普知識及參與科普活動的熱情度都不高,因此,本人對我校大學生的科普知識情況做了個調查,下面是對調查結果進行的分析和總結。
一、我校大學生科普知識現狀
我們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科學普及現狀調查,調查采取訪談與發放問卷的兩種方法,總共訪問調查學生五百多人,最后收回有效問卷500份,其中文科學生占21%,理科學生占79%,涉及共有40個班級,15個專業。
關于大學生科普知識了解現狀一共調查了6個問題。當被問到了解科普知識的主要途徑時,62%的人選了書籍或報刊,75%的人選了網絡,67%的人選了電視或廣播,而只有32%的人選了科普講座,19%的人選了圖文展覽,27%的人選了課堂。當被問到是否喜歡上網瀏覽科普知識時,29%的人選擇喜歡,54%的人選擇一般,7%的人選擇沒興趣。當被問到學習科普知識的目的時,35%的人選擇學習,11%的人選擇工作,40%的人選擇興趣,12%的人選擇娛樂。當被問到喜歡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科普知識時,14%的人選擇文字,10%的人選擇圖片,3%的人選擇聲音,73%的人選擇了視頻或動畫。當被問到有科普講座或科普活動會不會去參加時,15%的人選擇肯定去,64%的人視內容而定,11%的人選擇學校去才去,10 %的人選擇不去。當被問到對哪方面的科普知識感興趣時,70%的人選擇生命科學,生活科學,34%的人選擇物理、化學現象,37%的人選擇環境建設,28%的人選擇國際互聯網的應用,38%的人選擇航空、航天及國防科技,16%的人選擇農業發展,25%的人選擇國內外科技發展新動態,30%的人選擇生活類,39%的人選擇時尚類,27%的人選擇文化類,4%的人選擇其他。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于科普知識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只要有機會,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去了解學習的。但是學生學習科普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自學的方式,通過報紙和網絡,視頻和動畫來學習。學校的科普氛圍相對較弱,學生主動學習科普知識的動力不足,這就是我校大學生科普知識現狀的一個大概情況。
二、大學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在調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時,我們首先進行了問卷調查,當被問到學習科普知識對他有幫助時,33%的人選擇很有幫助,43%的人選擇比較有幫助,15%的人選擇幫助不大。當被問到科普宣傳是否必要時,50%的人選擇非常重要,可以了解高新科技、開拓思路,49%的人選擇重要,科普比較重要,1%的人選擇無所謂,可有可無。問卷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科普知識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還對認為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同學進行了訪談,如訪問21125P班的呂川江時,他表示作為一名大學生,將來面臨的崗位也需要對科普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能夠運用所學到的科普知識,就能夠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對科普知識一無所知,則會大大降低我們的工作效率。訪問31142P班的王小旭時,她表示大部分所學的專業知識是基于普通的科普知識,要是連最最基礎的東西都沒有掌握,以后怎么能在社會立足。通過訪談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科普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如何在大學校園里怎學習更多的科普知識,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如何推廣和提高大學生科普教育
問卷中對于如何推廣大學生科普教育設計了一些問題。如當被問到科普宣傳采用哪些宣傳形式比較好時,16%的人選擇發放宣傳單,41%的人選擇科普宣傳窗,50%的人選擇科普講座,13%的人選擇科普咨詢,50%的人選擇科普游戲,53%的人選擇科普展覽。當被問到了解到一項新的科技知識會怎么做時,52%的人選擇主動告訴家人或朋友,讓他們增長知識,45%的人選擇和家人或朋友探討此項科技知識,9%的人選擇只有別人問他才會告訴別人,38%的人選擇會認真的研究一下,11%的人選擇跟課內的學習沒有關系,不會花太多精力研究,12%的人選擇不知道,說不清楚。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科普講座、科普展覽和科普游戲等活動比較感興趣,因此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增加這些活動。除此之外,本人還設想了一些可以提高大學生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科普知識教育及評價機制。在理論教學中,可以適當加入和知識點相關的科普知識,如在大學物理課《功與能》一節中,可以適當加入能源方面的科普知識,這樣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同時普及了科技常識。另外也可以多開設一些科普方面的選修課,加強大學生的科普知識。另外,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也有利于與提高大學生科普學習的熱情和參與科普活動的興趣。總之,把科普知識納入到大學的教學計劃中去,把科技知識、具備科學的態度、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教育融入各專業和學科的教育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科普知識。
2、加強校園科普活動。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實際,舉辦科普講座和科普展覽,組織觀看科普視頻,開展學生科普論壇活動等等。在熏陶和潛移默化的無形過程中,促進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科學素質的不斷提高。
3、舉辦科普競賽。以科技知識,著名的科學家,當今最新的科技領域以及生活百科類知識,創新實踐等內容舉辦各種科普競賽,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意識和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意識。
總而言之,大學生只有學好了科普知識,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對科普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是研發新產品和改革創新的基礎,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在學習科普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個人素質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明,韓旌平,青少年科普教育現狀與思考[J],科協論壇,2006(04)
[2]王瑋,淺談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中不斷創新[J],科學大眾,2009(03)
[3]甘海鷗,科技館事業發展與科普教育作用淺談[J],科技資訊,2007(27)
[4]路景菊,張樂平,科普教育的反思與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2005(09)
篇8
【摘要】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應該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地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文章認為大學科技園建設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有緊密聯系,從而分析了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基本問題。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職能主要體現在園區功能分區、園區發展環境、園區科普旅游開展三個方面。最后討論認為:北農科技園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與科普旅游的良好載體,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合理運作之后具有一定文化輻射帶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科技園;科普教育;北農科技園;都市型農業;輻射帶動
為弘揚和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成立社會實踐團”,暑假期間深入企業、社區、農村開展“見證輝煌成就,踐行北京精神”首都城鄉社會體驗日活動。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代表、中央和市屬媒體代表共1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年教師張祖群副教授與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參加了上述活動,2014年下半年補充進行調研與電話訪談,重新補錄文獻分析,本文主要圍繞“十二五”、“十三五”的轉型時期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要目標是如何探索出一種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新模式這一問題。
一、科普教育綜述:如何提升大學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國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顯著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重要目標,要求進一步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因此,我國高校急需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早已經開始了。王曉紅(2001)[1]提出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投身科學實踐活動,營造校園的科學氛圍,重塑大學生科學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應開設科普創新課程;廖洪元(2002)[3]等認為,通過建立現代科普理念、弘揚科學精神,來引導大學生參加科學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楊東銘(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現狀存在一定的盲區;王歐(2003)以2002年統計年鑒數據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部分國家農業園區效益進行綜合性評價[5];葉華松 (2005) [6]認為,應使科學精神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題;趙大中(2006) [7]針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及弘揚科學精神,應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普活動,并建立科普活動的長效機制;許志峰(2007)[8]認為應借鑒國外成熟科學素質理論和先進經驗,建立大學生綜合性科學素質評價體系和培養體系;王宇良,沈瑤琴,戚敏(2008)[9]認為高校科普人才嚴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視,并思考“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科普的受眾體,還是科普的傳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術創新-中介平臺-技術受體”之間關系為研究框架,分析了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系統、動力機制、主要類型。
近年來很多高校啟動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達到傳播科學思想、培養大學生科學意識、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活動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業與之合作,成立了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服務站、實習基地等,在全國高校建立大學科普櫥窗,因地制宜開展各類高校大學生科普活動。對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應僅僅限于從高校的視角來研究,更應拓寬研究視角,在兼顧多種效益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綜上所述,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就應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大學科技園就是發揮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大學科技園與科普教育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平臺,大學科技園實際運作中的基礎設施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務,大學科技園的專家學者大多是高校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軟件服務,大學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軟件的平臺下,將會發揮更好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國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需要高校的支撐,高校為大學科技園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術人才,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進了科技園的發展。因此,大學科技園建設完善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間有緊密聯系。
二、北農科技園的運作與科普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功能分區
北農科技園位于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亭自莊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學校總投資5000余萬元,已初步建成了一個水電路暖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科技園總占地面積1023畝,其中1號地373畝主要是設施種植、設施養殖、農產品加工、綜合服務,2號地186畝包括主要是設施果樹、蔬菜園藝種植,3號地234畝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種子實驗區,4號地230畝主要是特色園林花卉植物苗圃種植區。
北農科技園通過對功能區的劃分,一是便于對園區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實踐研究,增加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在專業領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農科技園的園區功能分工明確,不但有種植區、養殖區,還有農產品加工區、綜合服務區。科技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現代科技中的農產品加工的教學實踐環節。科技園功能區包括設施種植、露地種植、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等,對提高學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園區發展環境
北農科技園具有極強的教育職能,它不但在基礎設施上滿足了大學生進入到實踐活動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術指導和實驗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師和專家、企業也可以滿足大學生實踐的軟件要求。因為農業技術屬于準公共產品,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分為公益型、市場型和兩者混合型三種類型。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屬于公益與市場混合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類型[11]。管理部門對入駐北農科技園的企業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駐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同時身兼教學廠長(主任)、項目經理、項目研發合作伙伴三個職位,體現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角色扮演[12],為北農科技園在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技術孵化、發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輻射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等創造了條件。
一個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是科技園區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外部保證,而能否理順管理體制、兼顧各個利益主體、融合現代政府治理與現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園區能否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內部保證。北農科技園目前入駐企業平均畝產值只有3000-4000元,與國內同類園區企業相比處于中游水平,發展潛力、目標與創新空間還很大(從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和園區金融環境等直接影響到園區的績效創新,并間接影響園區創新能力[13]。只有以現代政府治理方法與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為引領,培育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才能為農業生態科技創新提供體制動力,從而創造一流的農業生態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14]。
以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為對比,它作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從總部經濟的視角來對小湯山農業科技園進行分析,將加大吸引企業入駐的力度作為解決轉型發展問題的突破口[15]。8年過去了,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的轉型取得了可喜成績,而北農科技園的輻射還不夠,要輻射全國,需要從北京市級大學科技園躍升到國家級平臺,積極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2014年12月,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使聯盟成為國家農業科研聯合攻關的核心平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網絡以及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16]。作為一個北京市屬的農業科技園,北農科技園應該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園區科普旅游開展
北農科技園因為區位相對優越,除接待北京市內農業高校學生在此實習以外,也歡迎其他非農業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學生到北農科技園參觀體驗。例如北京大學團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組織學生參觀了北農科技園日光節能異型溫室、靈芝蟲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機奶牛和家禽養殖場、葡萄酒和牛奶生產加工車間、特色蔬菜種植、生態雞場和生態奶牛養殖場等典型園區,了解生態農業,體會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相關專業大學生下基層,到北農科技園進行社會服務實踐。
以科技園、公園、植物園等為依托開展科普旅游已逐漸成為都市人追求的一種時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塢公園、海淀公園和上莊鎮舉行“樂活農耕,播種希望”主題的京西御稻插秧節,開展京西稻文化推廣和市民農耕體驗大型活動,該活動深受家長與孩子們的歡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園為拓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建立農耕科普園,向學生展示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區別,展示農業輪作、間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學機理,從農作物展示和農耕體驗兩方面開展農耕科普旅游,達到了極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較而言,北農科技園做得更出色。北農科技園還積極開展針對小學生、兒童的親子農耕體驗,推出農耕類、創意手工類、廚藝類、游戲拓展類、科普實踐類等40多項體驗活動,不同數量家長與孩子的組合可選擇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歡樂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長與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學習農業知識,享受田園綠色生活。北農科技園還與旅行社合作,推出親子科普旅游產品。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一家三口一天體驗特價326元,若加一名兒童一家四口則是480元,每5個家庭就成團。主要活動包括:參觀蘑菇基地、牛奶養殖場、有機餐廳、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蕩秋等,在家長、孩子與泥土親近活動中,增加了孩子對泥土的自然情感、對父母的親情以及與其他小伙伴的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親子農耕體驗推廣了古老農耕文明,普及了農業科技,啟發了兒童的科學探索精神,倡導了綠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極大成功。當前主要有“下鄉體驗式農耕”和“農業進城的都市農耕”兩種農耕體驗方式,前者更親近泥土,后者因為交通通達性較好、來回時間可受控,更受家長與孩子歡迎。總之,城市家長帶著孩子的農耕體驗不僅拉近了市民和農民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和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這實際上是踐行一種“人本、生態、和諧”的生活方式,具有統籌城鄉、追尋綠色田園生活方式的重大意義[19] [20]。
三、結論與建議
北農科技園以種植、養殖、加工、循環四個產業平臺為基礎,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結合,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一種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科普教育職能、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之在中國諸多農業科技園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北農科技園良性運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礎
北農科技園對生態豬場、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生態養雞教學示范場、農業種植、園林果藝等生態養殖和培育技術的運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殖技術的輻射作用。科技園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優勢指導生態養殖及農業種植,運用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及種植技術增加產品的產量,提高產品的品質,為專門從事養殖和種植的人員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雞的教學示范場,雞場以“生態農業、健康綠色”為出發點,建立了統一品牌、統一育雛、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產體系的現代化雞場,對養殖區、種植區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創造性地把現代化雞舍建設和農業設施相結合,在保障雞蛋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有機雞蛋的現代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生產。生態養雞,是指在動物福利思想指導下,把雞放養在果園、山林和菜園,讓雞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環境中生活、生產。雞群能夠享受到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水,有廣闊的活動場地,符合雞的喜好,有利于雞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養殖出的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食性雜、耐粗飼、節省糧食、易于管理、體型清秀、黃羽或黑黃相間羽色、柴雞特征顯著,雞蛋品質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牧場的占地面積是50畝,最大容量是120頭牛,牛的品種主要是荷蘭牛和本地牛,學名叫荷斯坦牛,俗稱黑白花牛。牛場設計風格采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建筑風格,在牛棚內部安裝了風扇、噴淋、自動噴射系統、TMR的日糧攪拌機等基礎設施,并裝有阿拉伯擠奶系統,牧場采用的是科學養殖技術,整個養殖過程都是機械化的。整個牛場只有兩個管理人員,并且管理比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運動場,而且配有音樂和自動撓癢的設配,牛用過餐后可以出來散散步、聽聽音樂。北農科技園對牛奶質量也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只要掃描牛奶包裝上的二維碼,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追溯每個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從哪一頭牛身上擠出來的、這頭牛吃的草生長在哪里、擠奶工人是誰、配送員是誰、牛奶的營養價值多少等多重信息。這種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對專門從事養殖業的人員起了模范作用。這種生態養殖的產量很高,每頭牛每天平均產量大約是四十公斤,產下來的奶被直接運送到乳制品加工車間進行加工生產。這種集養殖、加工的一體化生產模式是一種示范的典型。
(二)對擴大科教職能的建議
北農科技園科普的輻射作用未來將表現在三方面。
1.北農科技園將高科技的科研成果與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科研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大學學生的科普能力,實現高校“產、學、研”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2.科技園內的企業及其員工的企業輻射功能。科技園實現了將其科技成果和運作模式輻射給科技園里的企業,提高企業對科技應用的觀念和科學的運作模式的思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提升企業員工的科學觀念和科技思維,進而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普能力。
3.北農科技園可以將其與運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職能輻射給周邊的企業、高校及中小學。從事養殖、種植的企事業,可以參照北農科技園的運作模式,應用科學技術從事生態養殖及種植,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科普能力。周邊的高校中小學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北農科技園參觀實習實踐,增加科普見識,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價值體系當中,提升學生的科普觀念,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普素質。
所以從國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質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把北農科技園的這種運作模式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的載體[21]。未來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農耕旅游體驗活動將開展得更加精彩。
四、結束語
北農科技園后期發展應該在高層次研究平臺上下功夫,重點增強其科普教育的輻射功能。在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對自己未來轉型發展正確定位,揚長避短,與北京其他科技園區保持良好“競合”關系。北農科技園在區域經濟發展、企業的科技運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輻射作用還比較小,在以后的運作與發展中,應加強高校、政府與科技園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更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22]。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匱缺與重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開設科普創作課程鄒議[J].福建師范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華,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學院,2002(3):48-49.
[4]楊東銘.高校科普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J].宜春師專學報, 1998,(4):86-88.
[5]王歐.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研究 ――理論、模式與評價[D].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吳文良,2003:1-127.
[6]葉松華.論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J].理論月刊,2005,(6):169-170.
[7]趙大中.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報學院(社會工程版),2006,(3):45-48.
[8]許志峰.論高校大學生的高級科普內容與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瑤琴,戚敏.高校大學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的機制與模式研究――以楊凌示范區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劉戰平.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機制與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蔣和平,2007:1-174.
[12]程桔華.北農科技園:全產業鏈突圍[J].中關村,2014,(1):38-39.
[13]鄭寶華,王志華,劉曉秋.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12):103-109.
[14]翟文華,周志太.農業生態科技園區發展路徑分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發展總部經濟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張新偉、陳建成,2007:1-158.
[16]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農機,2015,(1):6.
[17]何健勇.樂活農耕 播種希望 海淀區舉辦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節[J].綠化與生活,2012,(6):2.
[18]高瞻,譚遠軍,莫亞鷹,等.農耕科普園的建設與效果評估[J].北方園藝,2013,(3):197-200.
[19]王秀艷.人本、生態、和諧――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北京農業,2013,(23):26-29.
[20]王秀艷.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改革與開放,2012,(8):86-87.
篇9
一、科普特色教育的重要意義
(1)科普特色教育的重要性。新中小學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強調,要將評價的重點從原來重視學生學業水平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學生身心的發展、興趣特長的培養、創新思維的養成、綜合能力的提高等都與學校的科普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普及學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加強學校的科普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2)科普特色教育的必要性。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的錄取方式正發生重大的變化,那就是高校的自主招生。各高校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突出對考生未來學習潛能的考查,希望招收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創新實踐能力強、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學生。而科普特色教育恰恰是開發上述能力和潛質的有效途徑。試想,倘若學校的科普工作辦得有聲有色,學生就能在學校的培養下開發上述能力和潛質,在將來的高考中脫穎而出,進而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同時還能引來家長和學生的青睞,為下一屆的優秀生源取得保障。因此,普及學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強學校的科普工作有其必要性。
二、學校科普工作的現狀
(1)部分學校的科技教育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大多數學校的科普工作更多停留在比賽層面,只注重培養個別科技尖子,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科技素養的提高。通常是個別教師帶隊外出參賽以獲取好的比賽成績為最終目的,并沒有在學校內腳踏實地地開展科普教育或者舉辦科技比賽等活動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普意識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科技的普及。
(2)缺乏一個穩定的科技教師隊伍。學校科技活動通常是根據上級的比賽通知來開展,學校臨時指定帶隊負責教師,教師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其目的多為在比賽中獲利,功利性較強,沒有真正潛下心來搞科技,比賽結束科技活動也隨之結束。
(3)學校宣傳力度不足。學校內沒有形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崇尚科學的校園氛圍,學生對科技活動不了解、不感興趣,這和學校的宣傳不到位有直接關系。
三、導致科普工作現狀不良的原因
(1)學校擔心廣泛地開展科普活動會對教學造成不良影響。學校認為如果眾多學生參加到科普活動中,必定會占用教師和學生大量時間,這將很有可能造成學校整體考試成績的下降。所以,校方更傾向于讓一小部分的學生參加科普活動,盡量避免發生教學成績下降。
(2)教師和學生缺乏科普意識。在眾多的科普比賽活動中,許多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都不是很正確,一般都只是想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獲得好名次,并沒有思考如何通過科普活動去提高學生的科普文化素養,活動過程較為功利,目的性強。
(3)缺少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科普交流。一部分中學在科普方面都是閉門造車,極少有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科普活動,這是極其不良的現象。沒有學習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進步,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挨打,增進交流才能立于不敗。
四、科普特色教育的對策
(1)轉變傳統觀念,將科普工作作為學校教學有效工具和重要抓手。學校要盡可能地多給學生搭設平臺,創建濃厚的崇尚科學的校園氛圍,鼓勵學生們從興趣出發、從生活出發,積極投身到探究學習活動中,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興趣特長養成、獨立思考、綜合運用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符合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的要求,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能讓上級和家長同時滿意,為學校的發展走出一條新路。
(2)設立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科普特色學校目標。學校應當設立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的實施目標和與之切合的完整的實施計劃,比如學校的科技活動要辦成怎樣的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等。既要注重科技尖子的培養,讓其在比賽中為學校贏得榮譽,又要注重大多數學生科技素養的提高。通過全方位滲透,努力形成多元教學、普及科學、培養未來人才的科普型特色學校,促進學校整體辦學水平走向更高的臺階。
(3)建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系統。建立科普特色學校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直接領導科普教育工作,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科普教育領導小組成員由教導處、學校團委負責人及科技輔導員組成,構建了一支強有力的科普工作隊伍。
(4)打造科普型教師隊伍,提高科普教師活動指導能力。學校的科技活動的成功,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專業技能,還要求其具備極強的奉獻精神。單靠個別教師的努力是難以做到科普的全方位滲透,必須要有一批能力強、能吃苦、樂于奉獻、有開拓進取精神的教師。并且學校要定期舉辦教師再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5)請進來走出去,促進學校科普特色的發展和交流。聘請上級科技主管部門專家顧問和兄弟學校專業科技人士進行過程指導,以提高本校教師的科技指導水平。同時經常與科普特色搞得好的兄弟學校進行經驗交流,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的經驗,討論困惑。
(6)建立科普評價機制。科普工作要想讓其自我修正、自我發展,就要建立科普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對科技興趣小組和科普宣傳等常規活動進行管理和評估,另一方面也要對科普工作成果的整理、布展、編印工作進行評估。同時要制定科技特色學校的評估指標和獎懲辦法。只有這樣,才能讓科普工作健康發展。
篇10
關鍵詞 氣象科普館;科普宣傳;防災減災;業務開展
中圖分類號 S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71-0238-02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趨勢日益嚴重,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又使氣象與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關系更加密切,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在提升社會公眾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意識及能力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推進新時期氣象科普宣傳工作開展,滿足社會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迫切要求,氣象部門以科學普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為重點,通過加快推進氣象科普基地建設,完善公共場所氣象科普功能,促進氣象科普資源的開發整合,增強氣象科普基礎性研究,豐富氣象科普活動的形式和內涵,面向社會公眾大力開展氣象科普教育宣傳。截止2011年10月,我國已有50多個氣象科普場館投入運行,共建成142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以此為平臺廣泛開展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據統計,2008-2011年期間,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累計舉辦了4?000余次科普展覽,接待參觀人群500余萬人次,共組織11萬人(次)參加科普培訓、115萬人(次)參加各類氣象知識競賽,出版發行了近50萬冊科普圖書,制作播出科普影視作品5?000多部(集),發表氣象科普文章近9萬篇。中山市氣象科普館是廣東省地級市中最先進的同類展館,自開放以來,為全市的科普推廣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凸顯出了氣象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1 氣象科普館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作用
氣象科普館是氣象部門與社會公眾直面交流的重要平臺之一,也是氣象部門對公眾進行氣象科普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面向社會開放,特別是針對中、小學生開放;通過對氣象科學的宣傳和普及,達到提高社會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提高的目的;氣象科普館一貫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充分利用氣象科普資源和基礎設施,以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及全民防災減災意識來更好的發揮科普宣傳教育的示范帶頭作用;通過社會公眾對氣象科學知識的認識,樹立氣象行業良好形象,展示氣象事業高科技水平和氣象科學技術發展新成就,增強社會公眾氣象科學意識和環境意識,讓氣象科技走向社會,讓社會了解氣象科技。
中山市氣象科普館自2005年9月成立以來,始終按照“讓社會了解氣象、讓氣象服務社會”的宗旨,突出氣象知識的科學性和趣味性,著力宣傳氣象科技在服務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生產中的作用。在科普館700 m2的展覽空間內設立氣象觀測設備和衛星、火箭等各類模型,利用聲、光、電技術,以精致的模型和精美畫板以及燈光投射塑造的神秘氣氛濃縮展示了天氣預報技術、氣象衛星探測技術及國內外現代氣象業務的發展等氣象科學各個領域。中山氣象科普館作為市科普教育基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課外活動場所,也成為成年人提升科普素養的好去處,實現了科學走進群眾、群眾理解科學的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知識宣傳,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全市人民的好評。
2 氣象科普館建設現狀及創新
中山氣象科普館充分運用視頻、聲頻等多媒體技術,展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科技特色。近兩年來,氣象科普館及時更新并增加科普項目,使廣大人民群眾時刻帶著濃厚的興趣關注最新科普知識的氣象知識,推動氣象館科普工作延續不斷。
1)氣象科普館設置觀測儀器,可供參觀者動手操作,一改抽象科學的枯燥性,增添了參與樂趣;展廳運用視頻技術和虛擬技術配置的實物模型如龍卷風、靜電發生器、閃電儀等,讓參觀者親臨自然現象重現場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充分利用聲頻、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使展示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科技特色,并針對中小學生特點,將展示內容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虛擬技術使展示內容生動形象,如中山市氣候資源、氣象觀測的歷史變遷,現代大氣探測手段實地演繹等。參觀者還可模擬電視天氣預報主持人,在藍色布幕前指點“風云變幻”等;還可以在虛擬放映室感受騰云駕霧的感覺,體會空氣稀稠密度不同下產生的“海市蜃樓”折射現象。
- 上一篇:簡述建國初期的經濟政策
- 下一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主要功能